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8 17:20:08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篇1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经济法在整个法学专业占据较为关键的位置,但是经济法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在学习中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增加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帮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案例分析中,提升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和锻炼法律真实案例的能力,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提升培养。

一、案例教学模式概述

(一)案例教学模式含义

案例教学模式是在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基础上进行整个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法学的教学使用这种方法实用性更强,将法学案例与法学理论知识进行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处理经济事件的能力,将学生的法学实践素质进行提升。如图一所示为案例教学模式图,可以发现案例教学模式对将教师与学生进行结合,更好的实现教学评价。

(二)案例教学模式的优势

案例教学模式现如今已广泛的应用到法学教学活动中,教学优势较为明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案例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的提升起来,帮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指导将自身的意识进行表达,通过各种案例训练帮助学生逐渐的掌握案例分析能力,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提升自身知识应用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模式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与经济法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拉近了经济法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生活中的场景可以在案例中进行体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利用经济法处理问题的能力,掌握法律运用的技巧,提升学生综合使用能力。最后,案例教学法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情况安排教学,结合学生的需求设计案例,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的个性进行全面的发挥,为学生提供自由讨论的空间,提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法律条文的记忆和理解。

(三)案例教学法的发展

实践性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我国法学教学也是如此,长期在教学中重视理论忽视实践,造成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存在不足,因此在法学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更好的进行实践活动。我国在法学传统教学中,受到西方教学方式的影响,逐渐的将西方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这样逐渐的引入案例教学法,经济法作为法学的核心课程,内容非常复杂,并且融合性和边缘性较强,而且我国经济法本身的起步较晚,在进行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成熟的情况,在教学方法上需要进行改进,因此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不断的将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因此案例教学模式这种在西方法学教学中较为受欢迎的方式,在我国经济法中的得到推广,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二、案例教学模式在经济法中的积极作用

各个行业之间的专业特点是较为明显的,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但是在经济法中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优势还是较为明显的,具体表现为:

(一)有利于理论和实务教学的结合

法律起源于社会,是对社会各项事物的合理规范,法学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与实践的结合,经济法与现实经济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生在经济法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极强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主要教学方式在理论知识方面,整堂课都是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造成课堂教学活动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法律相关条款的理解没有重视实用性,使得事物和理论知识的脱节。而在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提升起来,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辅助,从而将学生自身的能力整体的培养起来,不再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讲更加实用,可以在案例中提升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增加处理问题的经验,从而进一步保证学生整体实践能力的提升。如果在教学中配合类似模拟法庭进行实战,更加可以锻炼培养学生撰写常用法律文书的能力,了解和熟悉法庭的庭审程序,有助于更好的熟悉适应司法实务工作。

(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于我国法学体系而言,民法、刑法等法律研究出现较早,而经济法则属于新兴法律体系,我国对于其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在一些细节方面也存在一些分歧,各种理论知识研究方面在内容上任然存在一些分歧,理论共识需要进一步进行凝练,因此造成经济法的教学中存在一些局限性,使得经济法在不同的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严重的制约经济法的发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无所适从,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了影响。而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将真实发生的案例使用到教学中,结合真实发生的案例可以对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影响力进行提升,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通过案例的形式进行阐述,对法学知识进行简化,并将具体鲜活的案例结合到法律学习中,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例如在讲授经济活动基本原则和法律规范时,可以将3.15晚会中真实发生的案例使用到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升学生自身分析事物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通过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将经济法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同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三)提升教师综合教学水平

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还需要对实务能力进行提升,掌握经济法各项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具体的法律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模式将经济法课堂进行了开放式的处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掌握正常的授课过程,同时还需要掌握案例使用的步骤,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掌握逻辑分析能力和掌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善于启发式的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转化的过程,并且需要具备敏锐的社会热点掌握能力,可以准确得将经济法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资源进行转换,这样的教学过程在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自身各项能力的提升,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两者之间的融合度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积极参与,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较高,并且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取得的成果较为理想,使得其得到普及和推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对整体教学活动中的开展不力,具体包括:

(一)教学案例选取存在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需要结合理论知识的需要进行案例资源的查找,案例资源质量是保证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现实生活中可供选择的案例较多,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是应该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尽心适宜适度的选取,这样可以更好的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和沟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时,没有重视案例的时效性,对于社会热点的问题关注度不足,造成案例选取过于陈旧,与理论联系并不贴切,造成案例教学的理论阐述力存在不足,和经济法发展不相适应,造成案例教学失去原有的意义,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进行经济法教学中,整节课只选取一个案例,使得案例选择的质量受到影响,使得案例并不适应整节课的法律理论的学习,案例整体无法达到理想化的条件,教学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案例教学模式使用不恰当

经济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化,强调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但是一味的重视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造成法律实践的缺乏,特别是法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能讲教学模式局限在司法实务缓解,而是需要保证学术性和实训性,因此案例教学模式仅仅是作为教学手段,而不是最终教学结果存在。但是现阶段的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经济司法实务技能掌握方面,对于国家对经济稳定湿度干预和宏观法律体系的了解不充分,使得经济法的相关理解存在问题,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通过案例替代经济理论知识的讲授,造成学生无法对经济法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解,使得整体的教学出现分离,无法形成整体的体系,在构建中存在严重的不足,造成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脱离案例教学模式提出的初衷。

(三)案例教学模式设计不当

案例教学模式在进行设计中往往脱离了实践性教学目标,没有具体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理念,引入案例教学往往迫于学校压力,但是学校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素质,而是一味的照搬西方模式,这样就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掌握不充分的情况,对于课堂教学掌握不充分,造成课堂整体安排缺乏实际,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掌握不充分,使得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实现体系化和完整性,造成整体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同时,教师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而是单纯的对案例以及答案进行讲解,这种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造成理论和实践无法统一。

四、案例教学模式在经济法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案例教学应用到经济法教学中,对于教学方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是法学教学的革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任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具体措施包括:

(一)优化案例资源

案例资源的选择是保证案例教学模式质量提升的基础,因此需要进行案例优化,首先关注案例选择的专业性,对于案例的选择应当结合实际需要体现经济法作为法学核心课程的案例,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调研小组,对案例进行科学的组织,掌握就有深度的案例,掌握科学的理论阐述方式。其次,案例的选择需要具有针对性,并且案例的选择需要与社会热点进行联系,例如在讲授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可以采用当前比较热点的奇虎与瑞星之间诋毁商誉案等,全面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最后,需要关注案例的综合性,案例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在包含法学原理的基础上,还需要提出必要的法律问题,将原理和实务进行结合,从而对学生整体能力进行培养。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使用,学生成绩合格率明显得到提升,详见图二。

(二)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中,因为涉及到的法学原理较多,因此需要多使用案例,并且关注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对学生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掌握,对于法律条款出现的原因以及发展历程等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国家经济法的整体大框架,不能单纯的追求案例使用的效果,而是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不能因为案例教学而忽视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将经济法基础贯穿于案例分析中,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案例分析质量的提升。

(三)重视“大案例”的使用

大案例是指司法实践案例之外的典型案例,毕竟经济法各个体系之间的具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采用大案例的形式对经济法进行学习,例如使用国际金融界非常著名的罗斯金融危机事件,通过对该事件的分析可以掌握大量的经济法方面的知识,从而对经济法进行更加科学的学习。大案例的使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将经济法理论中的各项知识进行汇总,解决知识学习较为零碎化的情况,对知识体系进行构建,使得整体知识体系进行汇总,从而结合实际需要建立适宜自身发展的知识体系结构。

(四)丰富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通过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案例的教学法关注的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立体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更加全面的处理,采用更加灵活的课堂辩论和多情景模式的形式,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体现案例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同时,教师需要对自身职能进行转化,不再单纯的担任课堂教学的讲解员,而是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通过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更加自主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案例教学模式的质量。

五、结束语

案例教学模式的展开对经济法的学习具有较为关键的意义,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更加全面的发挥,保证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案例教育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完善案例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革,刘慧勇.“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111-11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篇2

本文提出案例教学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创新完善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基层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本土化;案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案例教学法一直以来都被誉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经典教学方法,成为提升学习者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哈佛大学的MBA案例教学模式不仅推动了中国的MBA教育与教学,还进一步延伸应用至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高职高专专业,甚至拓展到中等专业教育层次,成为我国各院校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通行的、经典的“标准化”教学法。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和完善适用于不同专业类型和专业层次的案例教学法,已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法实现案例教学的分类化和分层化,创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和因地施教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传统案例教学的局限与缺陷

在传统的MBA案例教学中,不乏精彩纷呈、经典优秀的案例。“高、大、精、深、宽”的系列化案例不仅为MBA学员、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以及企业职业经理人提供了系统化、专业化和优质化的实践教学资源,还为案例教学参与者预设了极富挑战性的互动空间和创新创业平台。其案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并不在管理案例活动或结论本身,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探究社会经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探索成功企业家的精神、文化与特质,这种开放性的案例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挑战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对社会阅历丰富、知识面宽广、管理经验老道的企业家们来说,有着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体现了案例教学中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思想和理念。而在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甚至中职中专教育中照搬照套MBA案例教学法,并把这种案例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通行模式和方法,这显然有失偏颇。对缺乏社会历练、企业实践和管理经验匮乏的在校学生而言,那些定位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的MBA案例让校园里的普通学生无所适从和难以适应。学习借鉴MBA案例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我国企业不同的地域特征和企业文化,把工商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定位于培养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立足于企业基层管理岗位,探索“接地气”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进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诸多文件中,多次提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并把“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列入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范畴。无疑,案例教学法是实现学思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的有效载体。但这种案例教学方法不能照搬照套国外的案例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实施更接地气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方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MBA案例教学法。本土化案例教学开发经历了从仿制化向本土化发展的过程。2001年,为推进本土化案例研究,中国管理科学院科技进步研究所组织全国50所高校200多名专家,编制了100个反映我国新兴企业的教学案例,出版了中国首部案例本土化教材《中国企业管理科学案例库教程》,并入选当年高校工商管理教学通用教材。基于对本土化案例的理论概念、定义边界等方面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加之参与本土化案例教学项目的高校多属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因此,我国的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更多地定位于培养学术研究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层次也定位于中高端工商管理岗位。与其说是“本土化”,不如称其为MBA案例教学的“国产化”,即把美国MBA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引入国内,继续瞄准高端目标,培养我国中高端工商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才。这种所谓的本土化管理案例教学模式同样难以满足大多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难以彰显本土化案例教学的优势和特色。

(三)广西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真正的本土化案例教学应立足于地方性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把人才培养定位于中小微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案例教学中的企业更应该是那些与案例教学参与者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朝夕相处的地方性企业。由于学习研讨的案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关联性和亲和性,因此本土化案例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体验性。特别是案例企业与案例教学的参与者存在多方面的关联,可以不断激发案例教学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和研讨热情,实现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对身边的事有启发、对熟悉的事感兴趣、对关注的事想讨论、对本土的企业想帮忙”的情景式、亲和性案例教学模式。此外,本土化案例教学还可以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资源优势,实现“边学习、边实践、边体验”的渗透式、参与性案例教学模式,并对案例企业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学习、观察、体验和研讨。

2.本土化案例教学实践。多年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承担了广西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培训、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等教学任务。为提高经营管理培训质量,加强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别于2002年、2008年、2013年主编出版了三部广西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教材,收集了包括南南铝业、柳州两面针、玉柴股份、利客隆超市、明阳生化、柳工股份等150多家广西本土企业案例,提出了“广西人学广西案例、了解广西行情和企情”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法”。在本土化案例教学中,学员们一边宣讲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一边学习、比较自己企业与同学企业的案例。在案例教学组织方面,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还深入案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边看边学、边学边做。学员们不仅在培训期间学习研讨案例,还关注案例教学的事前背景调研、事中情景再现、事后案例追踪等环节。尤其是在培训结束后,学员们仍然关注案例教学的后续情况。通过对案例持续的、不间断的跟踪观察分析,达到了反馈案例教学成果、验证本土化案例教学效果的目的。这不仅提高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还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拓展了案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实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实现了案例教学与企业管理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为提升广西本土化企业管理案例质量和水平夯实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通过案例教学活动还直接帮助企业改进和完善了自身管理,提高了案例教学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本土化案例教学无论在岗位培训还是学历教育环节,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本土化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库建设滞后,企业参与度不高,教学案例质量有待提升

在案例库建设方面,由于企业参与度低,无论是案例的数量还是质量,均难以满足深层次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施本土化案例教学法中,虽然搜集、整理、完善、编辑和出版的案例达到150多个,但对于数量众多的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案例库中的案例资源数量相对较少、行业分布不均匀、缺乏系统性和代表性。在案例质量方面,由于案例编写教师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实践,编写的案例不同程度存在“虚、大、假、空”的情况。

(二)案例教学专业师资匮乏,案例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案例教学与普通的课堂理论教学有很大区别。前者强调实践性、互动性和启发性,而后者强调理论性、单向性和知识性。传统教学以讲为主,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以学为主,往往采取“启发性”教育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阅历与经验,在实施案例教学中,简单机械地从“阅读案例”到“分析案例”,而不是系统生动地从“感受案例”到“剖析案例”。案例教学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课堂理论教学”,失去了其“实践性”的属性,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案例教学组织涣散,学生缺乏热情,教学互动性差

学生就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进行思考讨论、观摩评析、互动参与是本土化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和灵魂。但学生仅凭教师对案例单调平淡的书面陈述,很难激发对企业案例的兴趣和关注。此外,学生对案例缺乏直观感性认知,也难以在短期内融入案例的情景当中。因此,简单粗暴式的案例教学难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对案例涉及的人和事,涉及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和组织内容等缺乏事前的预判和考量。因此,在进行案例互动讨论时,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是说不中要点,言之无物,教学互动性达不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教学手段方法简单,案例教学载体单调,教学活动缺乏生动性

如何将企业生动鲜活的经营管理案例展现出来,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多媒体展示和互联网传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人心,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不再是简单的声音和文字形式,而更多是通过互联网途径,借助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立体化传播手段获得更加生动化、立体化和形象化的体验和感受。而在现阶段的案例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采取通过“看文字、读案例”的单一模式,很难赢得学生的共鸣。鲜活生动的案例变成机械枯燥的说教,案例教学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课堂理论教学,失去了实践教学原有的教学魅力和实践优势。

三、创新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的途径与措施

(一)创新基于校企协同育人背景的本土化企业案例库项目建设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实现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和手段。而校企合作共建本土化企业案例库,共同推进本土化案例教学创新与改革,是企业总结创新管理模式和经验,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合作模式。案例库建立与案例教学实施,不仅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人才培养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因此,可以把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案例库项目建设作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本土化案例库项目建设的同时,校企合作双方可以就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难点问题、重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通过创新基于校企协同育人背景的本土化企业案例库项目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不断提升高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丰富深化案例教学的广度、深度和精度,提高本土化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本土化案例校企合作项目的良性循环和梯度发展。

(二)提高本土化案例教学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水平案例教学团队

要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是关键。要做好案例教学工作,首先是要深入企业,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不断挖掘企业的经营管理特色和亮点、管理活动的难点和重点。其次,根据企业特色和亮点,确定企业案例编写的主题和线索,搜集整理本土化案例教材相关的各类数据和素材,并让承担案例教学的教师参与本土化案例的调研编写工作。第三,根据企业实践和本土化案例库建设,让任课教师讲授自己亲自调研、亲自编写的本土化企业案例,增强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第四,为增强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针对性,还可以通过企业观摩学习、案例企业的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延伸案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第五,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水平案例教学团队。

(三)丰富本土化案例展示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广度、深度是衡量本土化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要提高学生对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关注度,教学案例展示的手段载体、方式方法非常关键。传统的文字阅览、案例导读等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共鸣。要采取多媒体技术,通过网络化传播途径、立体化教学方式和情景化案例手段,全面生动还原案例中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生动场景。包括通过案例背景材料、案例音视频、相关新闻报道、图像动画、企业现场观摩、企业家对话、岗位实习实训等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示案例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本土化案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此外,案例教学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借助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场所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QQ群、微信关注、好友圈等现代社交媒体平台拓展延伸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并邀请本土化案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作为案例教学的参与者,共同参与案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总之,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构建仿真性、情景化案例场景,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把本土化案例教学由单纯的事中案例讲授环节,拓展延伸到案例活动的事前调研环节和事后分析追踪环节,实现全程化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益和效率。

(四)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提高本土化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土化案例教学是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手段。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对事件的简单回顾和叙述,而是要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调研,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学会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学生可以在提供的案例素材中找问题,可以借助互联网找问题,还可以到企业实地调研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参与教学,是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特色和关键。其次,要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和方法,对存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精准的确认与衡量。最后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案例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小组讨论、工作座谈以及方案策划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组织、宣传、沟通、协调、社交、表达、写作及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创新完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机制和模式。

(五)加强本土案例教学的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特色

本土化案例教学离不开本土化企业,由于各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不同,不同地域的商业文化特征、企业文化背景以及企业家精神等也各不相同。企业案例教学表面上说的是事,但实质上反映的是企业的文化和企业家的精神。因此,本土化案例教学离不开不同商业文化背景下各地域企业家的文化与传承。在中国的商业文明中,涌现了包括赋予浓厚地域特色的“晋商”“徽商”“浙商”“豫商”“粤商”等不同特色的商业文化与商业模式。因此,要积极推进广西本土化企业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不断探索挖掘、总结分析和凝练打磨广西企业经营管理特色和广西企业家精神,不断总结提炼完善本土化企业文化,弘扬传承“桂商”文化精神。通过基于“桂商”文化为引领的广西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广西人学广西案例、了解广西行情和企情”的基础上,增加“弘扬传承桂商文化”的新内涵,拓展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外延,凝练广西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特色,不断提升本土化企业案例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冯俊萍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夏旭晖,廖晓明,陈建付.工商管理案例本土化开发的困局和出路[J].企业导报,2010(1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篇3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覆盖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方法要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该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案例教学载体有机结合,逐步增加实践性案例教学环节,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以“课堂为中心”转向“课内课外并重”,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迁移,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息化;Blackboard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68-03

一、前言

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各高校应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其内容必须包含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1]在传统的案例教学实践中,不仅教师讲述案例费时费力,学生接受程度也相当有限,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在当前数字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借助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践改革,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良性迁移。

二、信息化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信息化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有其广泛和深刻的理论依据:

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建构主义是信息化案例教学的核心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建构的过程,也是活动的过程。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2]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全过程中,教师遵循“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环节注重“知识情境”、“协作学习”和“辨析讨论”,知识传授是学生与外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景及社会生活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一定的信息化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是整个课程中知识与信息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任课教师是学习过程中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和灌输者。

从知识获取的角度,认知主义是信息化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Treicher的著名实验显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视听兼收即既看到又听到内容的50%,而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3]信息化案例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或教学情境的创设,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大脑主体的知识获取。另外,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实现学生的“发现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直觉思维对发现学习活动极为重要,即映象或图像性质的材料更有助于发现学习。[4]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提供的案例把心理健康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大学生的形式,学生自己挖掘或编制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边做边学的机会,信息化的手段或技术则使这些案例更具直观性,帮助大学生认知的成长。

三、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TM)是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三大功能模块:(1)教学。涉及课程制作、编辑、和管理,同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2)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该模块的异步交流和同步交流,确保学习和项目分工高效顺利地进行;(3)评价。该模块是教与学成果检验最全面直接的方式,教师通过创建测验试题和作业工具,进行评分统计,生成成绩报告,学生则可以通过平台直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5]这些功能模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设了便捷的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分享自主、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1.教学设计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笔者以Blackboard平台功能模块为基础,对课程进行了以下构建(如图1)。

(1)课程通知:该课程开课信息、作业、课外活动、讨论、测试等课程动向。

(2)课程概况:介绍该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条件和方法等。

(3)教学师资:介绍该课程教师的相关信息,如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师资结构等。

(4)课堂教学:包括教学文档、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材等。

(5)案例教学:设置了不同途径或来源的教学案例,主要包括引自书籍的案例、个体心理咨询实例、朋辈心理咨询案例、学生自拍的案例、引自电影的案例、引自媒体的案例,还链接了讨论版块中的“案例分享讨论”区。

(6)扩展学习:为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该模块设置了心灵书单、心理漫画、从心解闻等专栏,为学生提供书籍、论文、课题、漫画、网站等资源。

(7)课程作业:提供该课程作业要求、复习思考题及历年精品作业展示。

(8)课程考核:包括考试大纲、历年考题、考核体系、参考资料等。

(9)班级分享:发挥毕博平台“小组页面”的功能,提供各自然班级交流的平台。

(10)互动交流:为所有该课程的师生提供交流平台,设置了案例分享、测评专区、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社会热点等讨论区。

(11)朋辈心理咨询:包括校内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信息及咨询个案。

(12)学生心理协会:包括心理协会介绍、各类活动情况、心理读物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如图2。

(1)课堂讲授

第一周开课前,任课教师完成学生名单注册,通过“课程通知”信息,要求学生了解“课程概况”和“教学师资”的内容。正式授课中,按照“课堂教学”模块中的“教学课件”和“教学文档”进行讲授。

(2)案例分析

课堂授课中讲授理论知识,更注重案例分析。围绕Blackboard平台中“案例教学”模块的“引自书籍的案例”、“个体心理咨询实例”和“朋辈心理咨询案例”,教师详细阐述心理健康知识。

(3)小组实践

课后布置小组作业,仍然是案例教学的信息化延伸。要求学生围绕本章节内容搜索或制作心理健康案例,并将作品分别上传至“案例教学”模块的“引自媒体的案例”、“引自电影的案例”和“学生自拍的案例”。

(4)案例展示

课程中所有授课案例、小组实践案例在毕博平台中展示,师生互动交流,并结合案例完成每一章的课程作业。

(5)课外扩展

学生根据自我需求,通过“扩展学习”、“朋辈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协会”模块中丰富多样的资源进行知识扩展,巩固课程内容。

(6)考核反馈

学生完成学习后,可以通过“课程考核”进行自我评估,并通过“互动交流”,提出课程建议和意见,优化课程建设效果。

2.实践效果

该课程自应用Blackboard平台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对教学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传统案例教学普遍采用集中讨论的方式,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并从不同角度对案例展开分析。而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在网络上进行案例教学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将讨论内容保留在网络上,供学生反复观摩,对案例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深入探究。

(2)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信息化网络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规模。传统的案例教学,最大规模通常在40-50个学生之间。然而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大班制授课,很多班级甚至达到200-300人,传统的案例教学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借助信息化的案例教学,可以突破学生规模的限制,将课堂讲授教学中不能有效完成的案例教学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信息化案例教学遵循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在教学各环节的“导学、助学、促学”作用。特别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可以突破跨校区跨地域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充分交流。教师不仅可以回答每位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得到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有利于课程知识的积极迁移。

3.问题对策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中的优势得以体现,其共享性与开放性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赋予该课程教学以直观形象和灵活多样性。但是随着平台应用的深入,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首先是学生使用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方式,学生对于Blackboard平台的使用主要来自任课老师的要求,功能模块上也主要局限于上传下载的简易功能,缺乏对平台主动积极的利用。针对这一状况,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Blackboard平台的教学培训,每个班级培养1-2名学生助教,全面掌握平台的各项功能模块。其次是教师操作方面。作为Blackboard平台教学资源管理的主体,任课教师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网络教学效果。而当前高校任课教师由于教学科研等任务繁重,往往不愿意花时间自己摸索平台的操作技巧。所以学校可以适时组织教师培训,帮助任课教师掌握平台操作;同时,平台的后台管理部门可以为每个学院或几个学院配备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平台管理员,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任课教师可以直接联系管理员,协助该课程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行。最后是网络及设备运行方面。校园网络及设备的不稳定,是影响Blackboard平台运行效果的基础因素,也是学生对平台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本课程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过程中,因校园网速慢,导致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对案例的学习迟缓。学校要积极投入资金,保证网络设备充足有序,满足学生使用Blackboard平台的时间和空间需求。

四、结束语

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该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案例教学载体有机结合,并增加了实践性案例教学环节,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以“课堂为中心”转向“课内课外并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但是由于网络平台使用的主客体因素带来的问题,需要学校给予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为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良性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2011.

[2]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徐继凯.多媒体网络环境有利于创新教学[J].教育导刊.2000(Z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篇4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法,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案例教学(Case-study Method)起源于范例教学模式,属于乔伊斯和韦尔(Joyce &Well)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模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技能和心智,从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倡导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1. 利用真实案例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接受式的理论讲解模式,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抑制。案例教学法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论文,课堂互动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反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案例材料可以是文字或音像,甚至是真人示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些生动的案例材料,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 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模式,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它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免费论文。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Bruner)的知识构造观点和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策略,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学生分析范例”和“学生创造范例”三个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能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评价和进行英语教学实践,并能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科学地进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工作。为了适应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学法》课程应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对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理解,致力于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及素养。

1. 在教法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平台,实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

《英语教学法》课程本身依托于实践研究成果,如果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境,单纯拘泥于教法理论的讲授,即便教师把教法理论讲授得很深入、全面,活生生的教法也容易变成干巴巴的教条。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固定的教材,其基本理论框架大体相同,理论性过强,有效的教学法太少,操作性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反思教育论文,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意识、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实现教学理念的自主构建。应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过程中,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掌握教法理论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体现《英语教学法》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学科特点,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法》实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2.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反思及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介于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既强调理论又重视实践,它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进而达成实践经验的形式化、理论化。然而,《英语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教学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灌输教法理论,缺乏情景设置与活动安排,学生没有积极性,被动地参与回答,师生间的互动单一,学生对教法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Wallace主张通过“反思模式”中的语言发展、知识学习、实践、反思等阶段实现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突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中,对教学具体情境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反思能力,进?促进感性经验向理性知识转变。学生完成对案例的理论分析之后,需要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评价该理论的实际教学效果,最后综合加工各种信息,在大脑中构建教学理论框架,形成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所以,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停留在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ü探索、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Α?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案例背后的教学理论、原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切实地提高教学能力。在《英语教学法》课上,教师呈现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来学习新的概念。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环节:

1. 课前精选案例,设计教学过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精心选择所需要的案例,而且要确保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很典型,有代表性,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师还需要搜集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教育论文,设计适合讨论的问题及相应的拓展练习。另外,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选取能够反映当下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优秀教学案例,便于学生感受实际教学情境,了解教学的前沿动态。例如,在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之前,教师课前可准备一堂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示范课及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探究问题的方法等。

2. 课堂呈现案例,提供探究方法

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案例的背景信息,然后让学生阅读或是观看案例材料。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或示范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获得的某种体会和感悟进行思考、分析、争辩和决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甄别各种信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层层推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理论原则免费论文。由于选取的案例一般比较复杂,蕴含许多问题,教师必须指定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形作有针对性的分析,探寻特定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各种背景因素。所以,教学法教师要具备分析案例的能力,将蕴含在其中的教育理论呈现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概念和案例情景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指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 小组讨论案例,探究教法理论

案例教学本质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如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小组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组织和引导小组思考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执教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实际的教学处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案例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用观察、倾听、交流、决定以多种方式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小组报告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点评各组案例讨论的成果,总结案例蕴含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申教法理论的要点与适用性,并安排课后教学实践任务,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下教育论文,运用何种教法理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等。

4. 小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应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指导教学实践,又能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深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首先根据案例设计教学计划,然后合作演练,最后对自身、对同学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指导学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创新运用所学教法理论,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演练过程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能够内化所学教法知识,形成教学理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独立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带动英语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能力。当然,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定因素,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对案例教学具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于连江,张作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 2001(6).

[3]刑志,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貉ПJ].2007(4).

[4]雷彩,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6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篇5

[关键词] 模块式教学;案例教学法;中医药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154-03

本研究主要针对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背景下中医药学教育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医科院校中医药学教学中应大力实行模块式教学下的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尝试。

1 现状与背景分析

1.1 医科院校中医药教学的现状

纵观我国中医药学学科教学现状,也集中存在一些问题。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有着各自的思维方式[1]。医科大学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的是西医理论系统的教育,形成了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学习中医时常常是西医“先入为主”;另外中医课程概念比较抽象,理论玄妙深奥、枯燥难记,学生听得费劲,学习的兴趣淡薄,课堂上

看英语等其他书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均造成了目前中医课在医科院校效果不佳,学生毕业后对中医没有认同感,严重影响了医学工作者个人就业与职业发展及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中医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愈来愈突出,能力需求、学生素质、灵活教学等诸多因素迫切要求中医药学教学要尝试新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医科院校进行中医学教材与教法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1.2 模块教学

“模块”理论是由美国迈克尔・加扎尼加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加拿大荷兰学院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其基本含义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2]。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以从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为中心,按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组织教材,构建实验实习基地,以生产和工作实施理论为基础,强调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3]。它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及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然后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对应的专业操作技能,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求,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再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4]。

1.3 案例教学法[5]

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此教学法以案例为教材,让受教育者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可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的意义在于案例教学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实施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可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案例教学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采用“做中学”的形式,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并可使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通过案例,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体现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案例教学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

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是医学教育的灵魂和目标。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2 医科院校基于模块式教学下的中医药案例教学法改革探索

2.1 明了模块式教学特点[6],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针对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构建相应的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突破了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了针对性。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模块为教学单位,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我国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国外模块式教学呈现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非学科式、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活动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师成为教育活动的监督者和辅导者;采用目标学习法,重视学习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2.2 明晰中医药的特色,优化案例设计

2.2.1 明晰中医药的特色[7] 首先,把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基本特性,使医科学生克服掉“先入为主”的惯性,不仅走进中医课堂,而且能走进中医思维,把以往同学感觉玄妙深奥、枯燥难记的中医理论明晰化。其次,把握中医药与中华文化的相关性。中医药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中药方剂的命名如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的命名与古代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星宿的命名达到统一;中药剂量的确定来源于度、量、衡的制定依据:史书,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中医的知识与传统文化糅合是课题研究注重的内容之一。

2.2.2 案例的设计和撰写[8] 设计案例时基于模块教学的模式,明确将案例教学法与中医学特色有机结合起来这些基本的原则,精心设计选取案例,如对中医的阴阳概念、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等放入自然中就有了更好的理解;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思想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组织临床案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明确案例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案例要紧密围绕本学科知识点,不能偏离本学科的内容;案例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目标性,设计案例时要明确通过案例学习应达到的目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提升的能力等;案例的内含知识要考虑学生的条件,已掌握知识基础等;案例要来自实际生活中,要有现实性;案例还要考虑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有指导意义。其次,要明确案例的特点,所设计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性;典型性;对学生的启发性;趣味性等。第三,设计案例的类型,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一般来说案例类型主要有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实录式案例、决策式案例和条例式案例等。每设计一案例时都要首先明确这些基本的原则,然后根据理论知识内容精心设计选取案例,如对中医的阴阳概念、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等放入自然中就有了更好的理解;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思想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组织临床案例,最好是自己的临床案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所设计的案例要有以点带面的指导意义;能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有提高;更要具有可理解性。

2.3 明确教学改革方法,完善评估体系

为确保模块式教学模式下中医药学案例教学法收到良好效果,应配套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索,构建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案例的实施过程中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2.3.1 案例的实施[10] 课堂案例的导入采取多种方式,既可按传统模式讲授,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案例作为补充,供学生阅读使用;也以案例为先导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即进行,从而引导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有时在相类似的疾病讲授完后导入。通过病例的引入可使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思考问题。在引入案例时注意到教师只需要提供原始材料,不需要提供分析观点。课堂集体讨论病例,分析,总结。

2.3.2 案例的导入 可采取多种方式,既可以按传统模式讲授,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案例作为补充,供学生阅读使用;也可以以案例为先导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即进行,从而引导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在相类似的疾病讲授完后导入。通过病例的引入可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讨论阶段。在引入案例时教师只需要提供原始材料,不需要提供分析观点。

课堂集体讨论病例,可以允许同学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先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个别学生的提问,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引导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积极地回答问题,在分析讨论阶段学生做一些简单笔记,把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

通过病案讨论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老师再作补充,也可老师总结,讲出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对学生理解的难点疑点进行再一次的详细讲解,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病案中的疑难问题,使案例中的问题更加明朗化或想法更具体化。课后学生上交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2.3.3 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评估 对于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评估可采取多样化[11]。积极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创设情景等案例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创设模拟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手段,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光盘,可通过制造全方位的案例教学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考察、写作、进行专题讨论、主题辩论等,激发学生兴趣。此外,还可以结合传统方法命题,进行期末闭卷考试的考试评估法和以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调查评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效评估。

3 结束语

本研究主要针对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背景下中医药学教育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医科院校中医药学大力实行模块式教学下的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尝试。在该模式下将案例教学法与中医学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相对比较抽象、玄妙深奥的中医理论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中医知识得以扎实掌握。教学中加强理论知识向岗位实践过渡的内容,为学生实习、走上岗位打下基础。此方法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笔者参加了案例版教材[12]编写及修编,并在教学中应用。教材已经在2009年12月出版且在10余所高校(参编单位为主)的中药、药学、资源、营销、医学等多个开设中医药学概论的专业中进行了应用,反应很好。2010年12月即进行了第2次印刷。教材除案例外,还融入了学习目标、知识窗、知识拓展、英文小结、课后阅读指导、思考题目等内容,以其新颖、全面、实用、生动获得好评,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基于模块式教学模式下的中医药学案例教学法值得进一步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 曲震理.胡清茹.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742-1743.

[2] 沈晓蓉.语文教学中的模块单元式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1(6):27-28.

[3] 冯晓玲,李莹.模块式教学法在中医妇科教学中应用优势[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8):182-183.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4] 张启森.模块式现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

[5] 张骞,王娜娜,吕增华.浅谈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实验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2,2(20):109-110.

[6] 焦轶,庞刚.模块式教学法在临床专业研究生断层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3):58-59.

[7] 张翠玲.医科院校的中医教与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8):88-103.

[8] 罗臻.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事,2005,19(11):697-698.

[9] 周英,罗颂平.病案教学法在中医妇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06,25(1):38.

[10] 祁秀玲,陈俊荣,,等.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44-145.

[11] 陈毓,李锋涛,卢军锋.引案施教 以案导学――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4):68-69.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篇6

一、构建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优化机制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

(一)加强校企联合,优化案例教学内容,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

教学中所选案例多来源于学生熟悉的周边企业,并将收集到的素材整理,归类构建制造加工现场案例集、夹具应用案例照片集、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教学平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创新教学平台,结合相关网络教学系统,应用于具体的实际教学中。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二)优化基于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应用案例时,首先需优化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过程,使分散的教学内容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保证教学全过程的相对完整和连贯。其次通过一些开发性综合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最终使机制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不断得到优化。

二、优化教学手段,落实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优化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网络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实践经验少、理解困难的矛盾。

(一)用案例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

用案例驱动法逐步展开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吸引到问题中去,可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六点定位原理、加工原始误差的组成、定位误差的分析等知识点的引入,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桌子大多是四条腿的,而三角架总是三条腿,且脚很尖?从而引出定位原理的概念。

(二)用案例模拟法,加强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

通过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加工安全案例、经济纠纷案例、工程产品质量案例,让学生模拟其中某个企业的身份,讨论分析机械加工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利用汽车质量不过关导致市场流失事件、水污染事件等案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及环保意识。

(三)用案例讨论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将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难点分成若干讨论课题,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布置讨论任务,学生采用合作小组的形式,在任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使学生由倾听者变成了思考者和参与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 国际商法 课程定位 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李晓毅(1975- ),女,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法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重庆 40001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31-02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商事活动日益频繁,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局势发生重大变迁,国际贸易冲突和贸易纠纷日益增多,这就需要培养掌握更多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以及应对国际贸易纠纷的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国际商法作为培养和提升国际贸易人才管理能力和贸易纠纷应对能力的学科也日益受到重视。各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大多都开设了国际商法课程,在教学改革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国际商法教学模式,先后提出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其目的在于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实务操作能力。但由于课程定位的不确定性,国际商法教学改革至今还流于形式或探讨中,成效并不显著。

一、国际商法课程定位的模糊性

一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定位决定着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学时科学设置。国际商法课程性质的归属,一直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有的学校将其定为专业基础课,有的学校将其定为专业平台课,有的学校将定为专业选修课,这种定位困惑直接导致了整个课程设置处于混乱状态。

1.先期课程和后续课程设置的非科学性。国际商法属于法学类课程,理论程度深,知识专业化,体系庞大,理解和掌握国际商法知识需要一定的法学知识背景。很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来代替了国际商法课程的先期课程。但是,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内容属于普及性知识,无法达到国际商法课程对先期法学课程的专业性要求。同时,忽略了知识的渐进性、持续性,随意安排国际商法授课时间,从而加大了国际商法授课和学习的难度。同时,国际商法缺乏后续实践类课程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训练。

2.教学学时的非充分性。国际商法调整对象尚未统一,从当前国际关系发展来看,国际商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国际商事主体法;二是国际商事行为法;三是国际商事救济法。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内容重点在国际商事行为法和国际商事救济法,具体表现为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票据法和国际贸易支付制度、国际制度、国际产品质量法以及商事仲裁。这七大知识模块与国际贸易操作程序相呼应,都是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现在实行的32个教学学时难于进行完整的、系统性教学,同时也加大了案例教学运用难度,成为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的原因之一。

3.教学大纲的非特色性。国际经贸专业国际商法的教学目的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呼应的,但教学内容与案例教学方式设计未能体现出贸易专业的特色,在分层教学中偏向于理论教学,弱化案例教学的指导和设计。而且,教学大纲对授课教材和参考教材缺乏研究,所选教材产生三个误区:一是倾向于法学专业教材;二是随意选择经管类国际商法教材,忽略各自特有专业方向的特有需求性;三是教学内容理论色彩浓厚。

二、案例教学模式的形式化

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和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教育情况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①。近几年,案例教学也成为国际商法教学倡导的主要方式。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分析,案例教学的实施状况并不令人满意。

1.对案例教学内涵的肤浅理解。现在很多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应用中将其片面理解为课堂小案例的穿插讲解和多媒体演示,这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种小案例穿插讲解知识仍未摆脱传统教学式“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的阴影。

2.案例选择缺乏针对性和新颖性。为方便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都建立了国际商法案例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案例库从抽取相对应的案例运用于授课中。现行国际商法案例库的建立多倾向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经典案例。这种国外经典案例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研究国际商法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缺乏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法律历史的了解和掌握,很难理解国外经典案例的法律价值,而且国际商法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归属于实务性课程,国外年代久远的案例对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意义较弱;同时,国际贸易的变迁促使国际贸易制度在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案例库的滞后性与新的国际贸易纠纷和国际贸易制度严重脱节,不符合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新颖性要求。

3.课堂实施的形式化。案例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授课中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国际商法案例教学课堂实施远远未达到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流于形式化。首先,课前准备严重不足,直接将案例带入课堂。面对陌生、复杂、专业性较强的案例,学生抵触性较大,从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主导性的案例教学无奈转变成了传统式的教师满堂灌。其次,组织手段的单一化。现在大多数国际商法教师在授课中很注重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身很灵活,信息量大。但这种通过观看实际案例解决过程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是间接经验,很难给学生带来亲身经历的感受。最后,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的脱节。由于主客观原因,大多数教师很难具备“双师型”素质,工作重心仍是专业理论研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评析和总结仍是以理论为主导,难以给予学生更多的直接经验。

三、关于“国际商法”课程定位以及教学的几点思考

1.理性、科学确立“国际商法”的课程定位。国际商法作为一门法学类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分析和处理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的应对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其课程定位应属于专业平台课中的拓展课类别。首先,扩展授课学时。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国际商事行为制度、国际贸易支付制度和国际商事纠纷救济制度,知识点覆盖了国际商事领域里国际公约、国际条约、商事习惯以及两大法系代表国的特别法。科学的教学学时分配应当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知识体系的完整;二是案例教学方式的充分开展。教学大纲根据章节内容的重点科学分配教学学时,而不能一概而论。其次,合理建构先期课程和后期课程。经济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等先期课程的设置为学生学习国际商法提供充分的法学知识背景和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事仲裁模拟和国际贸易合同案例模拟等后期实践课程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再次,注重教学大纲的针对性。国际商法属于法学类课程,为区别于法学的理论性,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教学大纲应当具有独有特色性,因此,科学的国际商法教学大纲应当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第一,课程性质。国际商法课程为拓展性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的“了解、掌握和理解”三个层次中要突出国际贸易操作环节的重要性。第二,教学方式的实施。教学大纲应当在重点教学内容部分体现出案例教学手段和设计。第三,专业方向。根据各自专业方向的需求增加或删减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实现专业的特色性。最后,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国际商法考核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国际商法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现在国际商法考核方式存在两种:一是传统试卷考查和题型(名词解释、选择题、论述题和简单的案例分析题);二是单纯的案例分析题。前者根本没有体现出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课程性质,后者加大了学生的考核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门专业平台课,国际商法考核方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通过平时课堂案例讨论、分析、书面报告等进行考核,可占总分的50%,甚至更多;一部分通过期末试卷和两道或三道综合性案例进行考核(注意,案例一定要包含整个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可占总分的50%或更少些。

2.优化“国际商法”案例教学模式。首先,案例选择方面。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国际商法案例选择应当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代表性。国际商法知识体系很庞大,而授课课时很有限,案例教学无法运用于每个知识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案例,引起学生模拟、分析、讨论和解决法律问题的兴趣。二是新颖性。国际商法案例总是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商法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国际商法案例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应尽量反映现代国际贸易中所出现的国际商法新问题,避免给学生造成法律误区。其次,案例准备阶段。相较于其他法律案例,国际商法案例较为复杂。案例中所涉当事人、经济关系、法律问题等都具有国际性,覆盖的知识很广。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前让学生知晓案例,阅读、查询资料、课前讨论和思考,了解案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先行进入案例分析,充分给予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最后,课堂实施阶段。这是案例教学最为重要的步骤。在这个阶段,国际商法案例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宗旨。基于课前的案例准备,教师在课堂中就学生为主导,在生生讨论、师生讨论中,以案例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商法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对国际商法进行深度思考。第二,手段的多样化。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多样化,如多媒体、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根据课时的安排,教师可在每个章节中选择两到三个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仍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情景模拟手段更能展示国际商法的魅力,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但是情景模拟教学占用学时较多,不适合在每个章节进行,可选择在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制度和国际商事仲裁制度进行。同时,加强与国际贸易实务领域的精英人士和律师的联系,精英进讲堂,以他们的实战经验丰富案例教学。第三,明确案例教学的目标。国际商法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课堂实施案例教学应当把握好两点: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与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案例,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尽量避免提供案例分析的标准答案,以适应现实中国际贸易纠纷在诉讼判决或仲裁裁决中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第四,注重知识的系统化。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中要体现理论知识的连贯性、渐进性以及系统性,并非是单纯的就案例分析案例。因此从案例选择、案例内容的设置、案例分析过程要体现出一个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过程,保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从而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冷旭.对案例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商情,2010(12):32.

[参考文献]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篇8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分析研究单个的案例来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抛开传统的老师主讲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担当指引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被放弃使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更大程度的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灵活的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远程开放教育法学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远程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培养综合性、符合性、应用型人才是远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终极目标。但在传统的远程教学模式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的教学目标没有按照计划顺利的实现因此,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分析原因的前提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方法是远程开放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绩,在国外教育发达地区也会受到重视,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

案例评析法。

1.含义:在法律教学中,案例评析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直面讲授和远程直播的方式进行。案例评析法中将法律中相关知识点统一归结到一个独立的案例中。使得法规的相应内容能够真实的具体的展现在现实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来了解所学习的内容,利于理解的同时还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案例评析法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案例评析法一般包括两种思路一种是由理到例的分析另一种则是相反的。

2.特征:在案例评析法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多数是挑选了典型的,且案例的篇幅较小,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案例整体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案例的内容针对性较强,所涉及的法律比较集中和直接。没有较大的争议性。

3.操作流程:案例评析教学方法的执行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难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分析后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确定相应的典型案例来进行案例评析教学方法的实施。(1)由理到例的案例评析。由理到例的教学方法研究主要强调我们在进行案例评析教学中,先由教师讲解介绍一定的法律概念、理论内容、规则等等,然后教师再根据所讲解的内容来安排一定的典型案件分析老师前面所讲的内容。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在理解书本知识的同时,对案件的分析也能够比较深入的进行。使学生能够尽快的吸收消化老师安排的知识。(2)由例到理的案例评析。这一方法同前者恰恰是相反的,老师带领学生在分析完有针对性的案例后,对所学的概念、理论进行研究分析。积极的鼓励学生自己独立的进行研究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典型案例进行结合,最后达到教学目标。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很多法律教学老师认为,只要把法律概念、逻辑体系、理论框架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理解和领悟就可以了,如果是一些相应的典型案例,教师可以简单的带领学生分析一遍后,交由学生自学。这种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是错误的,它很容易导致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在课堂上理论传受,,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是会死记硬背,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并没有真实的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老师必须转变观念,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彻底解决问题。

2.加强教材建设当前的法学教材普遍存在着陈旧、知识老化、且仅限于法条注释、理论解释等现象,适合开展案例教学的案例法学教材目前还很少,特别是目前还没有一本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用的案例教学教材。目前案例教学法在部分省、市电大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对案例教材建设的滞后问题提出了挑战。

3.加大案例教学的投入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必须有配套的经典案例,建议中央电大统一组织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工、编辑,并借助现代化信息传输手段,在电大战线上建立法学专业的案例文本超市;各地电大也要加速建立模拟法庭实验室。而所有这些保障措施的实现如若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是不可能的。

五、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篇9

当下迫切需要我们做的是,如何寻求或者探索一种符合现阶段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式,以适应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所需。据此,本文通过对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及模块化教学方式等占据高职院校教学主导地位的课程教学方式实践及变迁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为例,提出基于“微”视域的新媒体技术、以教学资源库为平台的“一库两主体”(资源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构成的“一体两翼”航空型教学方式。

二、高职类院校课程教学方式变迁及实践

高职类院校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先后经历了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问题导向式、任务驱动方式、模块化教学方式等等,并积极向前探索符合时展需要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本文则主要对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较为典型和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及实践过程进行概述和评论,以探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迁过程和存在的不足之处②。

(一)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实践及不足

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师主讲、学生聆听为核心,以一种“摸着石头过河”,“轻”摸索“重”灌输的方式传授宏观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要由浅入深、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从其内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适用于理论型和研究型等“精英化”人才的培养。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一方面,填鸭式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唱主角传输知识进行“满堂灌”,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学生也很少参与其中,学生成了记忆的机器,缺乏积极主动性,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对所学知识也不甚理解,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结果是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形成教师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学生却只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缺少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点早已被一些学者,譬如,张雪凤(2011)[1]就指出,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脱离社会实际,致使学生感觉到课程枯燥乏味、应用性差,学习积极性不佳,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有别于“精英化”培养的普通高等教育,加之于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早期的高职类院校教学模式主要是参考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高职类院校培养的人才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趋同效应。然而,由于大部分高职类院校学生自身素养无法达到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水平,在以基础理论知识灌输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这些高职类院校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甚至会厌恶课堂教学,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毫无疑问缺乏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显然也就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同时,高职类院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忽略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其直接后果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技能不足,无法适应社会所需,造成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技能人才,高职类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局面。

(二)案例教学方式的实践及不足

案例教学是通过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能从特殊归纳一般,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周元和章启成,2009)[2]。张中锦(2013)[3]则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际已发生的、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事件为素材所撰写的课程案例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促使学生快速掌握和运用理论,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不管是哪一种界定,从案例教学的内涵来看,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本质是,借助形象、具体的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案例教学最大的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做出决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张建波和白锐锋,2011)[4]。显然,由于案例教学具有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和学生主体性等特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较好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2.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好理论知识;4.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逐步养成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5.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应用中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案例选择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案例的组织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同时,案例教学法互动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有组织和准备案例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能够把理论和实际贯通。课堂组织中,老师还要有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因此要求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而高职院校学生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案例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模块化教学方式的实践及不足

模块化教学(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在我国称之为“模块化教学法”,亦有人称之为“项目化教学”。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块要以岗位任务为依据进行确定,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模块亦可称之为“任务模块”。从模块化教学内涵来看,其课程教学的定位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成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即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模块设计,当学生修完模块后,就能获得相应能力。显然,模块化教学已是高职院校落实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有益的实践(周燕和张崇晖,2012)[5],是培养应用型、实用性人才而优化教学过程的成果。据本文对首批进入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28所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方式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中,比较成熟并普遍受欢迎的模块化教学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高职院校有别于本科院校进行的课程教学机制改革,它给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教学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合理高效配置教学资源,将学习自交给学生;2.有利于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3.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使实验室做到生产、实训、研发、技能培训“四位一体”;4.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发现,模块化教学方式的成效显著,确确实实给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工科类技能型人才培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首先,模块化教学是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技能型,尤其是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知识技能较低的相关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带来了显著成效,与以往传统授课形式相比,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更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主导思想,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大突破。然而对于基础课程类教学而言,却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于基础类课程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培养,以适应知识更新所需,确保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③。其次是,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上的差异性,不利于技能衔接。据我们所调研的高职院校发现,根据教学安排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往往基础类课程被设置在低年级阶段,而应用型实际操作课程多半是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以适应毕业即就业的“零过渡”所需,而该类实际操作课程往往需要用到低年级阶段开设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但由于间隔时间长,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生疏、不熟练甚至忘记现象,如此一来,学生需要重新熟悉和熟练,才能满足后面模块化学习的需求。

三、基于“微”视域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方式转变:以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课程教学的“微”时代也逐步成熟,对于“微”教学的呼声也日渐得到重视,主要始于2012年底教育部教培函(2012)7号文件提出的在2012年12月到2013年8月举办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文件,但查阅相关文献,对于“微”教学的文献仍鲜有所见。“微”教学是有别于传统宏观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份课件,以教师主讲,学生聆听为主的传统灌输式、填鸭式宏观教学模式,也不是局限于案例教学和以“任务驱动”为目标的“操作工具”(或机器人)培养模式,而是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基础上,基于新媒体技术、运用教学资源库,以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师生互动,借助于资源库平台进行“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借助于教学资源库公共平台的建设,通过更多倾向于“微”视域形式呈现的教育教学素材,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对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达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跨越式转变。

(一)基于“微”视域的教学资源库内容更加丰富

基于“微”视域的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不仅涵盖宏观教学需求的基本内容,而且更为全面地突出“微”视域的动画、视频等要素,内容显得更为丰富,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印刷品、电子)、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业务平台、案例库、资料库和视频库等。在这些课程基本要素基础上,整合其他相关特色资源进行汇总、打包,建成15个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中心,包括7个基本型的资源中心和8个特色型的资源中心。

(二)基于资源库“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和技能提升

从资源库的15个资源中心各要素来看,基于资源库为平台的教学资源中心,主要侧重于“微”视域的内容,以图表库、业务凭证与印章库、动画与视频库、金融票据票证收藏屋、货币博览馆、礼仪展示台、金融产品库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资源平台,贯穿传统宏观层面的资料库、案例库、习题库,结合具有特色的“微”学堂,如职业考证辅导站、财经在线、理财学堂等平台将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新型“微”教学方式通过资源库平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理论授课难易程度的有效把握,而且也有利于规避教师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探究基础知识理论而忽视了基础知识技能应用方面的教学,从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解决学生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差的弱点。根据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要求,基于“微”视域的资源库素材更新比例每年不低于10%,将最近、最新的相关金融研究成果、金融教学成果、金融创新成果纳入资源库平台中,保证了资源库内容的动态持续性变化,达到了实时更新的效果,既保证了教师对最新成果的实时传授和共享、也保证了学生对最新成果的实时把握,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通过资源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达到教学技能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出适应金融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金融人才。

(三)基于资源库“微”视域的学生在线自主学习

基于“微”视域的资源库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的专业介绍,了解金融专业概况,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通过金融专业课程的分步学习,了解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掌握金融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图表库、业务凭证与印章库、动画与视频库、金融票据票证收藏屋、货币博览馆、礼仪展示台等资源中心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色彩丰富、生动活泼的“微”课程内容,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资料库、案例库、习题库、金融产品库、职业考证辅导站中,学生可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阅读思考,选择适合的案例习题、考试题库进行练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财经在线、理财学堂等“微”课堂中,获取最新的财经信息,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提高网上自主学习的互动性、拓展性。对于热爱网络学习的学生来说,资源库平台的应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享受全天候24小时的在线服务。

(四)基于资源库“微”视域的高职院校“航空型”教学方式架构

通过以上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的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基于“微”视域的新媒体技术、以教学资源库为平台的“一库两主体”(资源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构成的“一体两翼”航空型教学方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必有之路。该模式主要围绕“微”视域的各类素材和资料构成的资源库为主体,以资源库“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和技能提升、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为两翼的“航空型”架构模式,形成资源库共建、资源共享、各方受益的新型教学体系,最终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跨越式转变。

四、结论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篇10

关键词:校企协同;案例教学;长效机制;双赢

一、校企合作的高校案例教学模式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的高校案例教学模式产生的研究背景

我国高校施行案例教学的时间较晚,在1980年首次运用获得成功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发展至今,案例教学现已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想要高效推进案例教学,优质的教学案例必不可少。就目前我国案例现状来说,案例库更新速度慢、资源匮乏,不能及时反映我国企业现实问题,远远跟不上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时需要。而且我国案例库中大多数案例是从国外编译过来的,自编和本土案例所占比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防碍了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推广,案例教学模式的开发迫在眉睫。如今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校企合作在教育界引起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包括教学案例模式的开发、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案例,无论从企业还是从学校的角度考虑,合作共建案例教学模式都是双赢的,双方都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所以应多鼓励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方法,在实现共赢的前提下促进教学案例模式的进步。

(二)校企合作探究高校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有效填充教学案例库资源。目前我国高校或有关机构案例库情况不容乐观,即便案例库在不断补充完善新资源,但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案例资源的更新速度都无法满足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从案例结构看,我国案例库以西方编译的二手案例或旧案例为主,西方与我国企业背景和条件存在差异,教学使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代沟。从案例来源看,教学案例来源开发渠道少,例如MPAcc使用的案例多来自教指委案例库,院校自建案例库为辅,剩下的来源渠道所占比重偏小,且由于这些案例资源分属不同的组织,案例提取、使用的共享性和可获取性较差。[1]从案例内容看,普遍缺乏与教学专业知识及企业实际相结合的优质案例,更新调整也难以紧贴行业新动向,无法及时与教学内容衔接,教学使用效果差。我国案例教学模式目前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受人员、资金、技术、隐私等各方面限制,案例资源匮乏,阻碍了案例教学的推广实施。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教学案例编写,缓解案例贫乏的窘境,为教学案例注入新鲜的血液,有效补充教学案例资源,为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加快高校案例教学进程夯实了基础。

2.校企合作开发案例具备相对优势。案例开发形式多样,例如建立案例库、举行教学案例大赛、组织社会编撰等,相较于这些开发模式,以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建设教学案例库是最有效且切实可行的办法。实践基地的校企合作关系保证了案例数据的真实有效,对企业实时追踪、反馈有利于案例的及时更新。同时,校企现有条件下共建实践基地为案例开发提供了平台,学生、教师甚至企业管理人员都能参与到讨论、整理、建设案例的过程中来,增强了对案例教学内容的理解。

3.体现校企双赢的思想。校企合作的教学案例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校企双赢。对学生而言,其打破了听、学、练一贯的上课模式,实践基地的实习经历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能够更清晰地建立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对案例的体验和理解也更透彻,进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的案例教学模式实现了把企业搬到课堂上来的教学效果,同时给了学校教师一个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研讨热情,有助于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对企业而言,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为企业脱离困境、创新管理模式和经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其在此基础上可以改善自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水平,丰富自身创新机制和水平,实现校企案例合作项目的良性循环和梯度发展。因此,在当前教学背景下,校企应该主动加强合作,积极探索教学案例的新模式,通过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等方式实现校企间真正的案例教学双赢。

二、校企双赢的案例教学模式建设思路

1.建设校企案例教学合作的长效机制。首先校企合作要以校外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就目标企业的选择来看,学校应该选择能长期且有诚意合作的企业,最好选择当地企业。实践基地是学生、教师参与开发案例的首要环境,学校将具体教学案例项目的开发作为驱动力,动员学生利用寒暑期或毕业实习等时间参加企业实习调研,搜集案例相关资料和数据,加强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沟通,分析企业相关经济业务,将企业重难点问题拟定案例方案后交由案例审核团审查。[2]学校成立的案例审核团队由专业优秀教师、领域专家、企业项目负责人共同组成,负责对案例选题、整理过程、成果展示进行全方位指导监管,对学生提交的案例拟定方案筛选评定,对于合格可用的案例结合教学目标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以规范统一标准整理成原创高质量的案例,同时建立校企案例池,将整理后的案例收入案例池中供教学使用、企业后期借鉴。除此之外,为了保障校企案例教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还可以设置“方向导向”的课程模块和大讲堂制度。由于不同的案例在教学目标上有各自的侧重点,所以设置“方向导向”的课程模块,将案例教学课程在方向化、系统化原则的指导下分为不同的模块,将入选的案例素材根据教学需要合理、科学地组合成不同的案例集合,使案例得到针对性和覆盖性的方向化管理,在教师使用时可以快速调取所需方向案例,增强了案例使用的灵活性。大讲堂制度则是邀请参与案例教学的教师或企业项目负责人开展讲堂授课,可以实行按月或按周讲解制度,定期向学生讲解教学案例,具体的情况应视学校而定,可以采取面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信服务等方式实现,这样扩大了案例教学传授的面积,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学习、运用案例。

2.加强政企协同、政校协同。校企合作的案例教学虽然以校企协同为重点,但也要关注政府和企业、学校的协同关系,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将案例搜集任务派发到各个企事业单位,使企业经营中遇到重难点问题以科研项目或咨询的方式呈送相关部门,部门负责人与高校教师对呈报项目共同协调整理,结合教学侧重点设计教学案例,投放到案例池中,保证案例池与时俱进。政府在校企合作探索教学案例模式的作用是推动式的,也是指导监督式的,要监督学校正确使用案例数据,要求学校对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保密处理,除教学外不得用作任何商业用途。时机成熟也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编写案例,召集业界专家对编写的案例评论筛选,剔除不合格的,将符合条件的收入高校案例池,以这种方式开发的案例具有权威性、贴合实际,是最有价值的案例开发途径之一。[3]

3.打造“骨干型”案例教学团队。案例教学是一项复杂持续的工程,一支优秀的案例教学队伍可以使案例教学成功开展。教师长期从事专业理论研究,如“空中花园”缺乏实践经验作为根基,因此高校要培养学校优秀教师到目标企业亲身实践,深入参与到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中去,或在进行案例教学前与高校负责人进行充分沟通,“近距离”接触企业。高校也可以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对教师、学生进行大讲堂授课,从业界的视角剖析典型案例,拓宽教师的专业视角,培养一批真正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骨干型”教学案例团队,为学校案例教学提供支撑。[4]培养“骨干型”案例教学团队不仅锻炼了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高校教师整体的实践水平,同时也增强了案例教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让学生真正从案例中学到东西,发现问题,从而提高高校的案例教学水平。

4.开展校企案例教学共享计划。高校或企业单独开发案例的成本有多高可想而知,若开展校企案例教学共享计划,分享高校之间的案例,整合高校之间的资源,收纳更多富有特点且贴合实际的案例到案例池中,不仅降低了自身的案例开发成本,又能把本校教学案例的教学成果及亮点呈现出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和认可度的同时,也能够刺激更多企业与自己形成合作关系。在云数据、人工智能发展的今天,共享理念不断深化,技术手段也为共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共享成为各个行业难以避免的趋势。高校通过邀请其他高校或者企业负责人参加案例教学共享座谈会、联合建立共享案例服务中心等多种方式实现案例教学共享。[5]资源共享不仅加强了校企、校校之间的交流,为更多的企业和高校带来了实际便利,同时也推广了案例教学的进程,提高了地方相关高校整体的教学水准。

三、校企共赢的案例教学模式存在的困难

1.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教学案例成功合作的关键是企业参与度,但从高校和企业合作现状来看,企业参与案例教学的热情偏低,造成案例质量和数量远远达不到高校案例教学使用水准。所以,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是校企成功开展案例教学合作的必要需求。企业参与度低的制约因素是由于高校编写案例主要以教学为主,可能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不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缺乏对目标企业的吸引力。而企业得不到直接效益,便会消极对待或单方面终止合作。此外,企业担心案例编写使用的数据或资料被泄露或用作他途,进而威胁企业利益,所以对此不愿意公开,从而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

2.学生、教师缺乏积极性和能力。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对教师来说,其教学任务繁重,热衷科研成果评定职称,且案例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将精力花在案例教学模式上看起来并“不划算”。对学生来说,沉重的课业负担、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尚浅导致的抵触心理,认为无法为自己带来切实利益,缺乏参与案例教学的动力,且大多数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难以满足案例建设要求。

3.案例教学缺乏资金支持。案例教学的展开从案例池建设到案例教学日常活动不仅需要耗时、耗力,也需要耗费大量钱财,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的成功开展和推广就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支持。反观我国案例教学的资金现状,政府部门和高校对案例教学的资金投入远远满足不了高校的需求,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经费开展案例开发和教学。缺乏经费保障,使得案例教学各项事务的实施迟迟无法进行。可见,缺乏经费已经成为阻碍校企合作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的一大难题,所以落实经费来源成为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

四、解决校企案例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1.政府、学校“双管齐下”。解决企业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政府的激励作用不容小觑。政府可以根据参与合作程度对目标企业分级别表彰和优惠;为刺激企业参与案例教学,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成本补偿,弥补企业的成本付出;此外,政府还可以构建案例教学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强化校企合作意识和责任。出于企业的顾虑,学校可以提前选送专业能力和素养较高的学生进行真实项目训练,减少企业的压力和成本损失。同时,学校和企业针对案例使用数据签订保密协议、对案例使用进行加密处理等方法来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

2.建立案例教学激励机制。高校可以建立案例教学教师档案,将案例建设成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的成果,跟踪观察教师参与教学案例建设的进度。同时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门奖励基金,对参与案例开发的教师和集体给予奖励,激发教师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制定考评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制度,例如建立累积学分制、实践基地反馈制和奖学金制度等,鼓励学生扎扎实实参与到案例教学的实践工作中收集资料、拟定案例,进而提高案例开发效率,保障实践基地长效运行发展。

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高校应单独设立专门的案例教学基金,将案例教学列为高校的重点课程改革项目,最大程度地利用教改项目和课程建设的经费,保证经费资源利用最优化。同时还可以以科研立项的形式向政府申请专项资金资助。其次,校企合作的教学案例是以企业真实经营活动为背景,为企业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因此,高校要鼓励企业资金的介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强化校企合作的力度。为了弥补案例开发经费不足的问题,还可以积极拓宽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如采用教学案例共享中心“冠名”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