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十篇

时间:2023-10-13 17:36:15

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

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篇1

为养老做准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细水长流式的支出来积累,今天所付出的一分一毫的价值都体现在未来。养老保险是一个实现养老计划的好工具,怎样才能精打细算为自己的养老保障做好准备呢?

保额、保费与现金价值

很多人分不清保额与现金价值以及所缴保费的关系,以为所缴的保费总量就是保额,或者保障额等于现金价值。

保额全称是保障额度,在产险和定期寿险、意外险中,保额是保险公司给付或者赔付的最高限额,在养老险中是保险公司用来给付养老金或者身故保险的基本单位,如60岁后,每年领取保额10%的养老金,若身故,给付2倍保额等。

保费是指投保人一次或定期交给保险公司的费用。

而保费的现金价值就是所缴保费在扣除手续费,加上利息、分红后的数值。

正是因为现金价值是由投保人所缴纳的保费积累起来的,所以,这部分资金从本质上来讲是属于投保人自己的,于是在退保时保险公司会向保户返还保单当时已经积累起来的现金价值。这就使得养老保险具有了储蓄的特征。

下表为投保年龄20岁,缴费至60岁,保额为10万元的男性的保额、保费和现金价值。

保额:10000元

所缴保费总额:25600元

现金价值:311901元

可见,这三项数值有较大差别。羊毛出在羊身上,现金价值是保费存储所得,最终决定了被保险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寡,它的数值由缴纳保费数量、保险利率以及红利决定。

养老险的缴费方式多样,有趸缴、3年缴、5年缴、10年缴、20年缴,缴至55岁或者60岁等多种。那么,供款期满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取得现金价值呢?其实不然。缴费期不同,产生的养老险现金价值也不相同,除交至领取养老金前,一般现金价值要高于保费总额,但也有例外。如年龄为5岁的男孩,10000元保额,缴费期间为5年,60岁时领取养老金,缴费期满的现金价值只有88763元,缴纳的保费总额为126100元,现金价值明显少于保费,如果此时退保,非常不合算。以后,随着保费的增值,最终达到满足养老需要的现金价值311901元。

选择缴费期限有学问

人们在缴纳保费时不得不考虑到自己的承受能力。如果年薪四五十万元,工作时间较长,一次缴纳20万元保费并不觉得是负担。但对于年薪10万元、工作时间不长的人,这笔钱就难以一次性支付了。所以,才有了分期付款的方式,目的是化整为零,提高人们的支付能力。衡量保费多少,有两个标准,一种是总额最少,一种是每年或每月缴费最少。

1、缴费期限越短,保费缴纳总额越少。

(下表投保人为男性,60岁领取养老金,保额为10万元,缴费期间不同的保费总额)

从上表可以看出,缴纳期限越短,缴纳的保费总额越少。趸缴(一次性缴纳)的缴费总额越少,要想节省保费支出,缩短缴费期限是最好的办法,最好是选择趸交,前提是经济条件允许。由于养老险采取复利计息的方式,利率越高,因缴费时间不同产生的保费差距越大。

2、缴费期限越长,每年(每月)缴纳的保费越少。

(下表投保人为男性,60岁领取养老金,保额为10万元,每年缴纳保费的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同等保障,缴费期限越长,每年(每月)缴纳的保费数额越少。期缴符合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有着固定的年收入、月收入者,每年(每月)拿出一定量的钱作为保险费,既能满足储蓄养老的心理,又可以降低年缴保费数量,减少眼前的经济支出。对保险公司来说,也喜欢期缴产品,因为保险期缴在营销员的手续费、责任准备金提取等方面都比趸交要少,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3、投保年龄越小,缴纳的保费越少。

保险公司最终给付被保险人的养老金是保费复利计算产生的现金价值。所以,保费与投保年龄成正比,投保人年龄越小,储蓄的时间越长。在相同保额下,缴纳的保费数量也就越少。所以,买养老险还是要赶早。

养老保险的“购买锦囊”

锦囊一:不同养老保险的领取额度、领取方式和领取期限都是不一样的

领取额度可以分为保额的5%、10%、12%和100%等几种。例如,中国人寿金色夕阳养老年金保险(A型)规定每年领取保额的10%;太保寿险的老来福终身寿险A款则规定保额的12%;有的还采取每5年或者10年增加养老金的方式,如平安人寿常青终身养老金保险B采取每10年增加5%的养老金。

在养老险领取方式上,通常为每年或每月期领取,但也有一次性领取,例如,老来福C款规定,60岁时可以一次性领取保额的24.8倍,保险合同终止。因为在领取养老金期间,仍然会产生利息,所以,分期领取所得的养老金更多一些。

在领取期限上,有的养老保险限定到具体的岁数,如金色夕阳规定领取到105岁,友邦保险的金阳年金规定到80岁。有的则为终身,即被保险人领取到身故结束,不过,保险公司通常有一个10年的最低领取期,被保险人生存时间越长,越赚“便宜”。

锦囊二:不同养老保险的人身保障功能有差异

养老险都具有人身保障功能,被保险人在投保后若身故,可以得到保险给付。因为人身保障并非养老保险的主要功能,因此各险种差别比较大:缴费期间,有提供高达6倍保额的身故保险,如金色夕阳;有的只返还保费及部分利息,如常青终身。交费期满后,若身故,金色夕阳将105岁之前未给付的养老金一次性支付;常青将终身无息返还其所交保险费;老来福则自然终止合同。但老来福等还整合了定期寿险的功能,对养老金领取前的意外身故、疾病身故、意外伤残以及重大疾病提前给付等都提供了可观的保障。

锦囊三:不同养老保险的保费差别大

所谓一分钱一份货,不同类养老险的保费差别很大,如30岁男性,10万元保额,交费至60岁,年交保费的情况是:金色夕阳年缴9700元,老来福年缴6550元,常青终身年缴14100元。现在市场上有十多家寿险公司几十个养老险种,除了2.5%的利率相同外,养老保障和人身保障差别比较大。因此,在投保时要货比三家,根据养老险的价格和需要的保障范围进行比较,看哪家的性价比最高,如通过对上面三种养老险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老来福的性价比相对较高。

锦囊四:购买养老保险不能忽视变化的利率

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篇2

我国养老保险逃费问题日趋严重,保费收缴率1992年为95.7%,1993年为92.4%,1994年为90.5%,1996年为87.0%,1997年为80.0%,年均下降近3%;1998年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18亿元,1999年达到388亿元,到2000年6月已达414亿元(注:田松青:《养老保险的博弈困境及对策》,《长白学刊》2002年第2期。)。大量的逃费行为使得基金收入远低于基金给付需求,养老社会保险承担着巨大财务风险,制度面临困境。目前国内对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期动态财务平衡、养老基金投资及转轨成本、空账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目的在于实现长期动态财务平衡。而对养老保险逃费问题的研究十分匮乏。

逃费问题使养老保险统筹账户收不抵支、个人账户成为“空账”和缴费率上升,导致个人账户资金无法实现保值增值,加重了养老保险承担的转轨成本债务和制度营运风险。因此,逃费是养老保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制约转轨成本、空账及基金投资等问题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养老保险长期动态财务平衡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基础上,分析了养老保险逃费发生的方式、原因,寻求解决养老保险逃费的对策。

二、养老社会保险逃费方式

我国政策规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单位有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等,这些企业的长期合同职工和按新劳动合同法招收的职工,都享有养老社会

保险权益。企业职工的养老费用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而且企业为职工代缴的部分多于职工缴纳的比例。因此,有些公司为了逃避责任,采取各种方式逃费:

1.增加临时工、减少合同工或频繁使用短期合同工,减少养老保险人员数量。外商投资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人员数目不固定,有时很难核定纳入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数,此种现象尤为明显。

2.不给职工缴费,或想方设法少缴费,或借故延迟缴费。

3.变相减少工资总额,降低保费提取标准。政策规定养老保险费应以企业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为基准计算提取,工资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各种津贴、经常性奖金和其他工资。有些企业只以职工的基本工资来计提,或者把工资性开支化整为零,然后只以部分工资计算缴纳;或者巧立名目,使部分工资性报酬脱离工资总额范围;有的企业转移部分工资开支渠道,明目张胆逃避计提。

4.违规截留应缴保费。企业以效益不好或资金紧张为由,把已计提应缴的养老保险费截留下来挪作他用,长期拖欠。有些企业不仅截留了企业应缴部分,还截留了为职工代扣代缴的部分。

5.减少职工,规避养老社会保险计划。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如果公司雇用的人员少于一定数量,可以不加入养老社会保险计划,因此,小公司的所有者倾向招聘少量的员工,不承担或少承担养老社会保险义务,然后通过延长职工工作时间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养老社会保险的逃费行为造成以下不良后果:导致缴费者和不缴费者之间在有效费率上的不平等,以及相同职工间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降低了养老保险通过社会收入再分配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功能;它导致养老社会保险缴费率不断提高,并高于实际应有的费率;逃费和久费行为扭曲了劳动市场的运行规律,增加了福利成本;企业和职工为了躲避缴费向地下经济和非正规部门转移,降低了经济增长,同时减少了课税基础,这种畸形劳动市场的发展又会助长逃费行为。此外,隐瞒收入或少报收入逃避缴费使得真实工资的缴费基数过低。

三、养老社会

保险逃费发生的原因

我国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度,社会统筹账户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比例的12%缴纳,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按工资比例的8%缴纳,二者共同构成企业职工的基本社会养老金。国家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并承担着制度风险。

在这种制度下,公司和职工都面临着逃费的激励。

(一)企业面临的制度约束及逃费激励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且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从营业费外列支。因此,养老保险缴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雇主的利润,雇主有逃费的激励。而一旦逃费被社会劳动部门发觉,就会遭受惩罚,因此,企业逃费面临较大的惩罚成本。在风险和激励的双重约束下,仍有大量企业选择逃费,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制度设计欠公平。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分为三块,即国家机关统筹、国家部委下的行业统筹和企业统筹。国有、集体企业效益差,退休职工多,养老负担重,且面临巨额的转轨成本和隐性债务;而三资企业和个体企业等职工年龄结构偏低,没有养老负担,效益好,工资高。把二者放在一起实行社会统筹,而把国家机关公务员、国家部委行业单独列出,实际上是让三资企业、个体企业和国有、集体企业共同承担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而带来的风险。这种制度模式无论对于国有集体企业,还是三资、个体企业都是不公平的,也与养老保险的本质功能相违背。这也是逃费现象大多发生在三资企业和个体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缴费率高。目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高达24%.据有关部门对OECD24个国家养老保险缴费率的统计,只有丹麦(24.55%)、意大利(29.64%)、荷兰(25.78%)、西班牙(28.30%)

和葡萄牙(34.75%)五个国家高于我国,而它们的缴费率包括养老、伤残和死亡三项合计(孙祁祥,2001)。过高的缴费率,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得企业难以维持。

3.国有、集体企业效益差,养老负担沉重,负担不起缴费义务。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退休工人较多,养老负担重;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等原因,很多国有、集体

企业效益下降,处于半停产、停产,甚至破产状态,它们无力缴费。

4.企业故意逃费,规避义务。有些企业经济效益很好,雇主逃费主要是为了谋取私利,再加上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逃费的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更助长了逃费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企业职工面临的制度约束和逃费激励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职工缴费由企业从工资中直接扣除代缴。因此,职工个人逃费必须与雇主合谋。职工个人逃费不受制度约束,只会增加养老风险。

1.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收益小于缴费成本,职工与企业都有逃费的意愿。由于个人工资越高,企业为职工缴的保险费越高。因此,只要企业给职工的养老金补贴超过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双方就能达成合谋逃费。

2.企业从职工工资中扣除了养老保险费,没有缴纳或挪作他用,职工不知情。

3.企业不给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职工害怕失去工作,不敢向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反映。

此外,社会养老保险的逃费行为与管理机构的约束松懈有很大的关系。

四、减少养老社会保险逃费的对策

(一)改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模式

1.降低养老社会保险缴费率。在养老社会保险遵缴率较低的国家,缴费率通常是很高的,较高的缴费率给收入很低的职工或有意加入保障计划的职工设置了一个障碍。因此,降低根据工资总额设定的养老保险费率,就很有可能提高遵缴率。缴费率是否太高可以根据它给劳动力供应和职工储蓄决策造成的扭曲程度来判断,而职工的缴费对其未来收益的影响可作为扭曲程度的判断依据(Burkhauser&Turner,1985)。

2.相关缴费项目结合。逃费的激励可能来自于其他缴费项目,如职工可能由于当前对医疗保险的需求高于养老保险而逃费,因此把这两种缴费联系起

来可能有助于减少逃费。

3.提供政府津贴。政府给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提供缴费资助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养老保险,降低逃费率,同时可以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和财政压力。

4.提高覆盖率。虽然在试图覆盖所有劳动部门的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险逃费率都非常高,但国家可对企业加入国家养老保险计划限定一个最小规模,要求最小规模以上的企业其雇主和职工加入计划。并配合其他条件,如职工工作量少于一个最小工作时间限额或每年收入低于某一最小限额,可以不加入计划。

(二)改进养老社会保险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养老保险费用的管理可按顺序依次分析,如养老保险法规政策的制定和颁布,费用缴纳者的确认,费用的精算评价,费用控制和审计,费用的收取等。逃费问题可能出自上述管理链条中的任何一个薄弱环节。费用征缴过程中的管理对策可概括为:提高效率,降低遵缴成本,改变强制和处罚方式。

1.提高管理效率:(1)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去识别逃费和强制缴费。实行有效报告管理,要求企业缴费时同时报告缴费的职工名单,并要求雇主每年一次向职工汇报从其工资扣除并缴纳的养老社会保险缴费总额。(2)改变收费方式。强制缴费在地方水平上一般是低效率的,在全国基础上的组织收费更能达到规模经济。一般情况下,集中统一收取养老保险费和其他税收更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遵缴率。因此,可通过设立独立的收缴和执行机构,使之执行专业化管理职能。同时应使养老保险机构与税收机构工作分离,否则很难相信政府不会挪用养老社会保险基金。(3)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完整保存缴费记录,实现个人缴费和纳税信息共享,可降低逃费率。

2.正确的引导。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征缴逃费或惩罚逃费行为,对遵缴行为进行正确激励也很重要有效。(1)政府发挥榜样作用。公众对国家提供最后财政担保的社会保险期望值和信任度都较高,如果政府公务员在养老社会保险计划中能够发挥带头作用,积极缴纳保费,养老社会

保险财政和遵缴努力的可信度就会得到提高。我国政府和行政事业机构的养老社会保险计划同其他单位是分离的,这种制度分割显然有失公平性,更不利于政府发挥示范作用。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劳动收入的再分配,提高整个社会福利,如果政府内部实行独立核算的养老社会保险计划,无异于降低了政府内部社保计划的风险而提高了外部计划的风险,公众的期望和信任就会大打折扣。(2)适时减免惩罚或保费。允许资金周转困难或财政困难的企业暂时拖欠部分养老保险费用有助于它们未来更自觉的缴费,在特定时期减免欠费可以重新吸纳逃费者加入计划并利于其以后自觉缴费,扩大养老社会保险覆盖面。

但同时必须使逃费者认识到,如果仍继续逃费,未来会面临更严厉的处罚风险,逃费的机会成本将远远超过期望收益。减免逃费一般被用来鼓励人们加入新的制度,但如果实行定期减免方式效果就会截然相反,因为对未来减免的预期降低了预期拒缴成本。(3)法规和政策表达要清楚、简洁,易于理解,政府和雇主、职工间的信息传达应通畅。(4)社保机构人员必须清楚了解养老保险法规和政策,能为雇主和职工提供准确、可行的建议。(5)降低收费成本。对不同规模公司的缴费频率分别要求,小公司可要求按季度缴费,大公司按月缴;对缴费积极性不同的企业也可区别对待,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的企业要求按季度缴费,经常拖欠费用的可要求按月缴纳,这样可以降低执行成本。

3.强行征费和惩罚。一般讲,逃避缴费意味着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或政策,政府必须考虑强制执行的成本及应当采取的惩罚措施。(1)强行征费。由于资源有限,强行征费应以大公司为目标,对于逃费的小公司雇主,也必须要他们意识到面临较高的惩罚成本。强行征费要有审计计划或程序,检查要不定期进行,要利用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对收入记录进行反复核对,以检查是否有欺诈行为。(2)惩治腐败。养老金是退休职工的活命钱,对养老保险费用管理官员的诚实和廉政程度实施监督很有必要。可以考虑的措施有提高保费管理官员的薪水或定期轮换其负责的工作区域。(3)惩罚力度适中。养老社会保险逃费属于违法行为,应当采取惩罚措施进行制裁,但惩罚又不能太高。惩罚额度需要根据通货膨胀或市场利率进行指数调整。为了加强征缴能力,养老保险收费部门应具有以下权力:有权要求雇主提供工资报酬记录,检查公司银行账户,获取公司欠款的第三方的支付,拥有公司财产(所有权)的留置权。

最后,在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或滞涨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很多公司面临财政困难,这时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及其他所有制企业都有逃费的激

励。在这种形式下,公司财政困难成为逃费的主要原因,暂时降低养老社会保险缴费率并减少基金项目或收益率使养老社会保险能够在一个较低水平下正常运行,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紧急措施,但最终方案是解决宏观经济问题。

总之,解决养老社会保险中的逃费问题,确保养老社会保险的充足财政支持,为退休人员提供充足的养老金,有助于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孙祁祥:《“空账”与转轨成本——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效应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2.陆解芬:《加强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确保社会保险费征缴》,《财会研究》1999年第12期。

3.孙小兰:《企业养老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航天工业管理》2002年第5期。

4.王洪春:《21世纪的美国养老社会保险:趋势与借鉴》,《人口学刊》2002年第1期。

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篇3

论文摘要:养老保津在整个社会保阵地位中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养老社会保险逃费问题十分严重。本丈通过对逃费情况的分析,报出了改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模式,转变雇主、职工和政府态度,改进养老社会保险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等减少逃费的对策。

一、提出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逃费间题日趋严重,保费收缴率1992年为95.7% ,1993年为92.4% ,1994年为90.5% ,1996年为87.0% ,1997年为80.0%,年均下降近3%;1998年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18亿元,1999年达到388亿元,到2000年6月已达414亿元。大量的逃费行为使得基金收人远低于基金给付需求,养老社会保险承担着巨大财务风险,制度面临困境。目前国内对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期动态财务平衡、养老基金投资及转轨成本、空账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目的在于实现长期动态财务平衡。而对养老保险逃费问题的研究十分匮乏。

逃费问题使养老保险统筹账户收不抵支、个人账户成为“空账”和缴费率上升,导致个人账户资金无法实现保值增值,加重了养老保险承担的转轨成本债务和制度营运风险。因此,逃费是养老保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制约转轨成本、空账及基金投资等问题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养老保险长期动态财务平衡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基础上,分析了养老保险逃费发生的方式、原因,寻求解决养老保险逃费的对策。

二、养老社会保险逃费方式

我国政策规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单位有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等,这些企业的长期合同职工和按新劳动合同法招收的职工,都享有养老社会保险权益。企业职工的养老费用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而且企业为职工代缴的部分多于职工缴纳的比例。因此,有些公司为了逃避责任,采取各种方式逃费:

增加临时工、减少合同工或频繁使用短期合同工,减少养老保险人员数量。不给职工缴费,或想方设法少缴费,或借故延迟缴费。变相减少工资总额,降低保费提取标准。违规截留应缴保费。减少职工,规避养老社会保险计划。

养老社会保险的逃费行为造成以下不良后果:导致缴费者和不缴费者之间在有效费率上的不平等,以及相同职工间收人分配上的不平等;降低了养老保险通过社会收人再分配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功能;它导致养老社会保险缴费率不断提高,并高于实际应有的费率;逃费和欠费行为扭曲了劳动市场的运行规律,增加了福利成本;企业和职工为了躲避缴费向地下经济和非正规部门转移,降低了经济增长,同时减少了课税基础,这种畸形劳动市场的发展又会助长逃费行为。此外,隐瞒收人或少报收人逃避缴费使得真实工资的缴费基数过低。

三、养老社会保险逃费发生的原因

我国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度,社会统筹账户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比例的12%激纳,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按工资比例的8%缴纳,二者共同构成企业职工的基本社会养老金。国家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并承担着制度风险。在这种制度下,公司和职工都面临着逃费的激励。

(一)企业面临的制度约束及逃费激励。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且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从营业费外列支。因此,养老保险缴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雇主的利润,雇主有逃费的激励。而一且逃费被社会劳动部门发觉,就会遭受惩罚,因此,企业逃费面临较大的惩罚成本。在风险和激励的双重约束下,仍有大量企业选择逃费,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制度设计欠公平;缴费率高;国有、集体企业效益差,养老负担沉重,负担不起缴费义务;企业故意逃费,规避义务。

(二)企业职工面临的制度约束和逃费激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职工缴费由企业从工资中直接扣除代缴。因此,职工个人逃费必须与雇主合谋。职工个人逃费不受制度约束,只会增加养老风险。

1、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收益小于缴费成本,职工与企业都有逃费的意愿。

2、企业从职工工资中扣除了养老保险费,没有缴纳或娜作他用,职工不知情。

3、企业不给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职工害怕失去工作,不敢向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反映。

此外,社会养老保险的逃费行为与管理机构的约束松懈有很大的关系。

四、减少养老社会保险逃费的对策

1、改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模式。降低养老社会保险欺费率。在养老社会保险遵缴率较低的国家,缴费率通常是很高的,较高的缴费率给收人很低的职工或有意加人保障计划的职工设置了一个障碍。因此,降低根据工资总额设定的养老保险费率,就很有可能提高遵缴率。缴费率是否太高可以根据它给劳动力供应和职工储蓄决策造成的扭曲程度来判断,而职工的缴费对其未来收益的影响可作为扭曲程度的判断依据(burkhauser&turner,1985)。逃费的激励可能来自于其他缴费项目,如职工可能由于当前对医疗保险的需求高于养老保险而逃费,因此把这两种缴费联系起来可能有助于减少逃费。政府给低收人阶层和弱势群体提供缴费资助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养老保险,降低逃费率,同时可以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和财政压力。虽然在试图覆盖所有劳动部门的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险逃费率都非常高,但国家可对企业加人国家养老保险计划限定一个最小规模,要求最小规模以上的企业其雇主和职工加人计划。并配合其他条件,如职工工作量少于一个最小工作时间限额或每年收人低于某一最小限额,可以不加人计划。

2、改进养老社会保险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去识别逃费和强制缴费。实行有效报告管理,要求企业缴费时同时报告缴费的职工名单,并要求雇主每年一次向职工汇报从其工资扣除并缴纳的养老社会保险缴费总额。强制缴费在地方水平上一般是低效率的,在全国基础上的组织收费更能达到规模经济。一般情况下,集中统一收取养老保险费和其他税收更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遵缴率。因此,可通过设立独立的收缴和执行机构,使之执行专业化管理职能。同时应使养老保险机构与税收机构工作分离,否则很难相信政府不会挪用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完整保存缴费记录,实现个人缴费和纳税信息共享,可降低逃费率。

3、正确的引导,强行征费和惩罚。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征缴逃费或惩罚逃费行为,对遵缴行为进行正确激励也很重要有效。政府发挥榜样作用,公众对国家提供最后财政担保的社会保险期望值和信任度都较高,如果政府公务员在养老社会保险计划中能够发挥带头作用,积极缴纳保费,养老社会保险财政和遵缴努力的可信度就会得到提高。对不同规模公司的缴费频率分别要求,小公司可要求按季度缴费,大公司按月缴;对缴费积极性不同的企业也可区别对待,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的企业要求按季度缴费,经常拖欠费用的可要求按月缴纳,这样可以降低执行成本。

一般讲,逃避缴费意味着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或政策,政府必须考虑强制执行的成本及应当采取的惩罚措施。惩罚额度需要根据通货膨胀或市场利率进行指数调整。为了加强征缴能力,养老保险收费部门应具有以下权力:有权要求雇主提供工资报酬记录,检查公司银行账户,获取公司欠款的第三方的支付,拥有公司财产(所有权)的留置权。

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篇4

【关键词】养老保险 激励机制 公平与效率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并不乐观,其中,由于养老保险激励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我国企业职工参保的积极性并不高,出现了逃费、欠费的现象,使得财政收支不平衡,养老保险财政收不抵支,亏空严重,仅仅能支撑一小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生活得不到保障。完善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机制,坚持养老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等,缴费与待遇挂钩”的基本原则,进一步鼓励参保缴费,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长久发展。为了解决这些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缓解财政压力,使大部分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基本的生存权利得到保障。

一、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所谓养老保险,就是国家通过立法,对达到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或缴费满一定年限的劳动者,定期给付养老金,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1986年,国务院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规定国家对劳动合同制的工人按规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是国家首次放弃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将养老保险转变为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共同负责的社会现代化养老保险制度,第一次建立了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逐步建立起基本养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这个决定进一步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原则。1995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并在各地区进行试点,允许个别地区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本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当修改。社会统筹部分采取现收现付模式,单位负担一部分;个人账户部分采取积累模式,体现个人责任,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企业和职工缴费形成,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8%,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

二、由于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采取的“统账结合”这一模式,是我国根据国情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模式,在这么多年的运行中,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和教训。但是,这一模式并不是万能的,随着我国国情的发展变化,加上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改变,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也逐渐地暴露出来。

1、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现象严重。直到1993年之前,我国养老保险一直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度,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是由正在工作的职工进行支付。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严重,退休人员的数量增多,这种制度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养老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由“现收现付”向“统账结合”转变,养老保险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承担,大大减轻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但是,由于要解决改革前退休的那部分员工的养老金问题,国家采取将社会统筹的那部分养老金支付给那些改革前退休的职工。

2、养老保险覆盖率过低。由于我国经济形势的影响,一些公司出现经济不景气的现象,导致员工失业率上升,养老保险的征缴也出现了困难,加上养老保险激励制度的缺失的问题,广大职工的缴费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一些职工认为把钱投入到养老保险中还不如存在银行或者拿去投资,因此出现了部分个体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存在着少缴费、不缴费的现象,还有一部分的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的人员由于对养老保险认识不足、收入过低等原因,并没有参加养老保险。虽然养老保险的总参保人数在不断上升,但实际缴费人数却在下降,给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运行和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3、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率过高。我国当前行使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养老保险激励政策不足的影响,个人账户基金收入不足以满足国家财政的需要,导致国家将缴费压力都放在了企业身上。其中,企业对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最高为20%,但实际上,在一些地区,由于退休人员增多等原因,一些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率竟高达30%,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压力。根据调查显示,中国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率远远高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美国,企业缴费率仅有6.2%,英国为12.8%,德国9.75%,俄罗斯为8.2%。由此可见,加上综合国力与经济水平的比较,我国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率确实过高,一些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如此高的缴费率,因而出现了逃费、拖延缴费的现象。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后,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回答记者问中提出,现在的养老保险缴费水平确实偏高,“五险一金”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至50%。他透露,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有关文件近期将印发,并将进一步部署。

4、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自2005年基本养老保险开始行使后,我国的养老保险就开始采用激励机制。企业职工退休后所能拿到的养老金水平由其工资水平、养老保险缴费的年限和缴费年限长短所决定,养老金缴的越多、越久,职工退休后能拿到的养老金水平也越高。这一政策大大鼓励了职工养老保险的缴纳。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职工参保是当今完善养老保险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完善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机制,坚持养老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等,缴费与待遇挂钩”的基本原则,进一步鼓励参保缴费,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长久发展。但事实上,现今我国的养老保险激励制度,仅仅是在个别省市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全国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养老保险激励政策。

三、结束语

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篇5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财务收支不平衡的现状1.半数省份社保基金收不抵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①,其中指出我国近半数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按其亏损额排序依次为黑龙江、辽宁、天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吉林、河南、陕西、江西、湖南、广西、上海、海南、重庆、河北。虽然收不抵支的省份由2002年的29个下降到2011年的14个,但是负结余越来越有集中趋势且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中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额为1.76万亿元,2011年却高达2.22万亿。由于统筹基金的支付困难不断透支着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基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严重。2.基金结余主要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其趋势不断上升从1998年到2011年的这12年,各级财政累计补贴达到1.26万亿元,财政补贴额呈逐年上升势头。中央财政补贴从1998年的2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46.9亿元,地方财政补贴从1999年的18.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25.1亿元。用养老金当期结余剔除财政补贴和补缴,再剔除预缴的以及清除历史债务,2011年结余几乎是零。主要靠政府补贴的基金累计结余快速增长,长期来看却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经济增长将进入结构性减速的通道,财政收入的增长也会相应趋缓,长期通过财政补贴所带来的代价显然是越来越高昂。

(二)养老保险制度财务收支不平衡的后果1.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平衡公式为:缴费率=养老金替代率×制度赡养率。从以上的公式可知,缴费率、制度赡养率和养老金替代率这三个制度参数对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起着关键性作用。如: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率为12.4%,赡养率为1/3,从财务平衡公式可以算出其养老金替代率为37.2%,美国实际养老金的替代率为37%左右②,也就是说制度各参数之间的数据和财务平衡公式存在着对应关系。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率为28%左右,赡养率为1/3,从财务平衡公式可以推算出养老金替代率为87%,但是我国实际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40%左右。我国的养老金实际替代率从原来的85%降到58%,再降到现在的40%左右,养老金替代率近年来呈现逐渐走低的趋势。按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系主任褚福灵测算,2011年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低于国际警戒线,40%左右养老金替代率警示我们,我国的养老保障水平已经远远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③2.养老保险制度不可持续,财政负担沉重养老金替代率如果太低,将难以维持退休人员基本的生活保障。这将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养老保险制度不可持续,低保障水平将会使参保人失去信心,进而发生退保问题,从而导致制度不可持续。老农保例子说明了这一问题,老农保由于其待遇水平太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农保刚开始实施的2009年,统筹养老金每月55元的替代率是12.8%,但到2012年就下降到8.3%。新农保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其次,低保障水平需要政府投入财政予以补贴,大量的财政补贴会造成政府财政不堪重负,进而产生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又会带来经济问题,严重时政府会破产。希腊危机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希腊的高福利给社保体系带来巨大的负担,这导致了政府的公共债务不断攀升,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希腊优厚的福利待遇也带来了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挤占了再教育、科研的投入,给经济和养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导致储蓄率远低于世界和欧盟水平,给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财务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养老保险制度财务收支不平衡会对人民的生活、国家财政与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进而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主要从缴费率和制度赡养率两个参数维度探究养老保险制度财务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一)缴费率参数分析1.缴费基数不实,缴费口径小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为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300%,所有职工工资在60%—300%之间的,按实申报。而工资低于60%的按60%作为缴费基数,高于300%的按300%作为缴费基数。在现实中,一部分企业和个人为了减轻自身负担而选择少报工资收入,包括一些高收入在内的企业选择最低工资档作为缴费基数,全国各地区都普遍存在缴费基数不实的情况。不少用人单位实际缴费基数只是应缴基数的50%−60%,缴费工资总额与统计工资总额以及统计工资总额与职工实际收入实际上相距甚远。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其收入工资化、货币化程度高,劳动收入与以劳动收入作为社会保险费基数的工资总额几乎相等,并且很少有少报工资总额的情况。根据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平衡公式,缴费基数变小,养老金就少,所以在缴费率既定的情况下意味着替代率的下降,或者替代率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提高缴费率来维持基金的收支平衡,这就是为何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各参数与平衡公式能够对应,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参数与平衡公式不能够对应的原因之一。缴费基数不实已经影响了养老金收支平衡,我国连年投入大量财政对养老金的缺口进行弥补,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只是一直依靠国家财政投入,需要靠自身制度财务的可持续,做实缴费基数至关重要。2.部分发达地区缴费率较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养老保险缴费率为用人单位缴纳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工资总额的8%,两者相加缴费率为28%,国际劳工组织的《世界社会保障报告﹙2010—2011﹚》表明,中国社保缴费率处于较高的水平。我国基本的框架费率为28%,但各地因政策不同有一些差别,例如广东省出台《广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调整办法》,从2011年7月1日起,将用人单位缴费比例高于15%的地区调整为15%,将费率低于13%地区的费率调整为13%,浙江省下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统一全省用人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通知》,从2012年1月1日起浙江省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统一为14%。广东省和浙江省均属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其养老保险缴费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财务的可持续性却很好,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省属于劳务输入大省,有大量的劳动力流入,年轻的劳动力源源不断的输入社保资金,而支付口径却相对较小,而其它的很多省份缴费率较高却仍然收支不平衡需要国家财政的补贴,社保资金富余地区却不能调剂到社保资金短缺地区,这是因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低,社保资金集聚在地方政府手中不可能进行资金转移调剂,导致社保资金利用效率低。此外,在这些发达省份,一些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为了吸引投资而降低缴费率以降低企业成本,从而使实际缴费率大大低于名义缴费率。实际缴费率偏低成为现收现付制下养老保险制度参数与财务平衡公式不能对应的又一个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快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统筹层次。3.灵活就业人员缴费率低于职工缴费率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率各地政策一般为:进入个人账户比例的为8%,进入社会统筹的为12%,缴费总比例为工资总额20%。和职工养老保险相比,进入统筹的缴费率比例少了8%,灵活就业人员虽然缴费统筹比例低,但是退休后领取的待遇与职工待遇是同一公式计算。养老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可见基础养老金待遇部分并没有和缴费率挂钩,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政策还是倾斜于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待遇的。有部分学者提出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率门槛高,要给予降低费率和加大财政倾斜,但是养老保险制度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缴费,其次是待遇。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比例低于职工缴费比例,这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平衡公式与各参数不匹配的又一原因。根据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城镇就业人口为38240万,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32218万,职工养老保险参与率达到84%,可以推断出剩下还未参保的人员大多属于灵活就业者。而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又需要继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虽然当前扩面灵活就业者能带来缴费收入,但同时缴费率相对较小也会相对减少保费收入和降低替代率。4.缴费基数为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缩小了缴费口径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当年的缴费基数为上一年度的平均工资,缴费基数并没有跟上当年的工资增长率,这在无形当中缩小了缴费的口径,减少了社保基金的收入。设上年度工资为w,工资增长率为r,按照现行的养老保险缴费规定当年缴费为28%w,如果能够按照当年的工资增长率的情况下来缴费为28%w﹙1+r﹚,将两个式子进行对比可以得出每个人当年缴费漏出28%wr。假定2012年月平均工资3000、薪资增长率为9%,可以算出2013年每人每年大约少缴费907元左右。2013年参加职工养老保险32218万,以这个数字来计算,社保基金收入当年损失2922亿多。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制度替代率的降低和国家财政的大量补贴。总结以上四个因素,可以理解为何我国目前在现收现付制下财务平衡公式与各参数不能匹配,究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缴费环节。一个健康可持续保障人民生活的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有良好的财务来源,如果参保人只想获取养老待遇而尽可能地避免缴费,而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各个环节也跟着逃避责任,那么道德风险之后将会出现逆向选择。这就是为何出现缴费率设置如此之高而替代率却很低,以上几个因素很好解释了这一问题。

(二)制度赡养率参数分析制度赡养率指的是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与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之比,它是现收现付制能够持续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正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人口与年轻人口比例发生较大的变化,出现与现收现付制相对立的基金制。制度赡养率越高,意味着缴费者的负担越重,进而会导致缴费率的上升或是替代率的下降。1.现行的退休政策会导致制度赡养率持续走高目前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仍然是沿用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所规定的退休年龄为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但是现在预期寿命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分性别看,男性为72.38岁,女性为77.37岁。制度赡养率的变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其次是缴费人数,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增加和退休年龄的不变,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将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从而提高了赡养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还将提高,领取养老金绝对人数还会不断增加,而出生率的下降又导致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即缴费人数会相对减少,这一增一减的变化会导致将来赡养率会持续走高。我国还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程度将更加严重。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部2010年世界人口展望,中国2025年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社会,2035进入超级人口老龄化社会。①随着老龄化加剧,制度赡养率上升成为必然,制度赡养率的上升势必带来替代率的下降,这也是现收现付财务平衡公式与各参数不匹配的原因之一。2.非正常退休导致制度赡养率增加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和国外相比已经处于较低的状况,尤其是男女退休年龄悬殊相差10岁,但是提前退休进一步导致我国实际退休年龄低于法定退休年龄,使得制度内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加,进而制度赡养率增加。我国相关部门的一份调查曾指出,在我国10座城市的新增退休人员中,提前退休的已占到了近三分之一,中国职工平均退休年龄低至53岁,各级财政补贴养老金的很大一部分正是用在了提前退休人员的身上。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绍光了解的情况,从多支付和少缴费的角度来看,一名提前退休的职工对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最少3万元左右,据此估算,如果保守估计中国有100万名职工提前退休,那么其影响的社会保险基金将有300亿之多,这将使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缴不抵支”的情况更加严重①。在一些单位提前退休被认为是一种福利,提前退休后除了可以领取退休金,又可选择第二份职业来增加收入,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无形中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三方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趋利避害,有时甚至侵害到了社会整体的利益。目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到通货膨胀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等部分因素,使得在客观上诱导和鼓励个人甚至企业倾向于用提前退休来减少损失。3.制度赡养率差异明显,负担不一我国的制度赡养率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在区域性制度赡养率差异,广东省成为我国制度赡养率最低的省份,制度赡养率为10.87%。接着是浙江省、福建省、北京市等,而重庆市和黑龙江省两地制度赡养率分别达到了51.48%和63.24%②。可见制度赡养率低的省市多为劳动力输入地,而制度赡养率高的多为老工业基地和劳动力输出地,制度赡养率差异悬殊,导致不同地区负担不一。二是不同的企业类型赡养率不同,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的赡养率约为其他类型企业的4.5倍之多,2011年国企赡养率为65.69%,其他类型企业则为14.78%③。不同的制度赡养率说明了不同的养老负担,部分省份的制度赡养率超出了全国平均赡养率水平,达到并已经超过了极限,这就是为何尽管缴费率很高的状况下,替代率参数仍然很低。而广东省尽管缴费率低,但他的赡养率也低,所以财务水平持续很好,广东养老保险基金可供支付48月多,是全国最高水平。此外国有企业由于年龄结构中老人比较多,制度赡养率较高,从全国总体水平看,国企的养老保险参保远远高于民企,部分民企就业人员并没有享受到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好处。制度赡养率的差异构成也是财务平衡公式与各参数不匹配的又一原因,扩大覆盖面是降低赡养率的主要途径之一,此外由于统筹层次低各地资金不能进行调配,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4.缴费年限偏低造成制度赡养率较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缴费年满15年就可领取养老保险待遇,是世界上缴费年限最低的国家之一。缴费年限偏低,意味着缴费人数少,而领取养老金人数增加,造成制度赡养率高,从而造成各参数与财务平衡公式不匹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有必要适当的延长缴费年限。缴费年限和前面的退休年龄问题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退休年龄低意味着缴费年限短,对缴费年限或退休年龄参数的改革将会对制度赡养率参数产生重大影响。以上从制度赡养率的维度分析了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退休年龄短、非正常退休、地区差异和缴费年限等问题,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养老金收支平衡,也是各参数与财务平衡公式不匹配的重要原因。

三、对养老保险制度收支不平衡的几点思考

(一)落实缴费基数问题对缴费率这个参数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的缴费率很高,但是养老金替代率却较低,各参数与财务公式不匹配,这源于缴费出了问题,费基人为变小、费率存在区域差异等。本文认为落实缴费基数问题是关键,比如缴费基数可以调整为以缴费当年平均工资作为基数及做实缴费基数。虽然这是个技术性问题,但落实到具体当中由于增加缴费引起人们的反对而困难重重。所以落实缴费基数问题也是一个配套改革的问题,它要和降低费率、以及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联动起来。在缴费率降下来的同时做实缴费基数,才会避免企业的逆向选择。

(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并与激励机制挂钩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了我国要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虽然民众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反映强烈,部分学者也反对延迟退休,认为我国的财政可以承担对社保基金的补助。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反对延迟退休认为中国今后压力最大的是就业问题,如果大量劳动力不退出劳动力市场,青年人就业就会受到影响,养老金缺口可由财政予以承担。本文认为社保基金和财政补助是可以维持当前养老保险制度财务的可持续,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社保基金的财务可持续是存在很大的隐患,并且后期改革的成本将更高。应该未雨绸缪,通过对养老保险制度相关参数的分析,延迟退休可以开源节流、降低赡养率。但延迟退休并非一步到位,应是一个渐进式的做法,根据国外的一些经验做法,如美国男性从2000年到2027年,退休时间每年推迟2个月,中间停8年后,再继续每年推迟2个月,至67岁为止。可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借鉴进行类似的相关数据演算,用来制定适合我国的逐步延迟退休方案。在进行延长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也要注重激励机制的构建和实施,美国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人们延长退休年龄,如到了退休年龄后仍然继续工作到70岁的,每多工作一年,退休金就会提高约7%。如果缺乏相关的激励制度,参保人自然会通过最小的成本而获得最大利益。推行延迟退休的同时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才会减少改革的阻力,才会增加制度的吸引力来引导部分人主动延迟退休。

(三)建立并发展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当前国外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迅速发展,这能极大提高退休生活质量。通常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指的是公共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我国的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滞后,大多数退休人员的主要生活来源依靠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极大地增加了第一支柱的支付风险和政府财政压力。我国应该加紧建设发展第二、三支柱,使得第一支柱的缴费率降下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降下来的同时替代率也下降,但通过第二、三支柱的发展可以得到提高补充。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支柱的替代率普遍是40%,第二、三支柱的替代率为30%,被认为是比较合适的养老金替代率。第一支柱缴费率下降可以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第二支柱由于其受托专业的投资管理人,其投资收益率普遍高于第一支柱,投资收益率的高额回报可以降低第二支柱缴费率。正是第一支柱的缴费率降低,可以避免在现实当中诸如前面分析的政府、企业、个人合力压低费率、瞒报费基的福利欺诈问题。同时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更强调激励和个人的责任、风险多元化和多渠道满足退休人员的经济生活,从而使得第一支柱的发展具有可持续。也使得基本养老保险回归本身的功能,即主要目标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

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篇6

关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逃费的原因,学术界目前对此认识比较统一,主要可以概括为企业、职工个人、政府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方面的原因

我国养老保险实行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十缴费,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职工工资在企业总收入占有很大比重,养老保险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因此企业有逃费的动因。杨立雄(2010)认为企业经营或改制因素也是导致企业逃费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不高,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这导致部分企业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孙祁祥(2001)认为由于一些效益差的企业不能按时足额缴费,导致养老保险缴费减少,为了保证养老保险的收支平衡,国家不得不提高缴费率,使经营效益好的企业也开始逃费。

(二)职工个人方面的原因

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负担,单位缴纳工资总额的20%,职工个人缴纳8%,因此在养老保险的逃费中也有职工个人方面的原因。刘华(2006)认为养老保险逃费职工方面的原因有个人短视、养老保险期望回报较低、职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许多年轻职工对养老保险缺乏意识,对养老问题考虑甚少,因为当前的需要更注重眼前利益,认为现在拿在手里的更实在,另外养老保险缴费时间较长,目前缴费与待遇关系不太明确,职工很难预测自己未来的收入,因此积极性较低。陈伟诚(2006)认为目前我国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职工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职工往往因为担心失业或受到威胁而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

(三)政府方面的原因

(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杨立雄(2010)认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规定职工只需缴费满15年达到退休年龄时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这就使许多职工认为只要缴满十五年就可以了,不需多缴,多缴就等于多吃亏,于是便产生了个人逃费动机。(2)征缴主体不确定。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征缴主体没有统一规定,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机构,国务院授权各省级单位自行在地方税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进行选择。截止2009年有18个省是由地方税务部门担负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任务,其他的省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缴主体不确定,反复变更,地税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部门都想获得征收权,争取部门利益最大化,不利于养老保险费的征缴。(3)养老保险缴费率过高,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不相适应。目前我国企业缴费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缴费水平,过高的缴费水平增加了企业负担,阻碍了经济发展,增加了企业的逃费动机。

二、解决社会养老保险逃费问题的措施

社会养老保险逃费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运行,损害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长久下去将会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可信性和公平性。为了解决养老保险逃费现象,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解决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归纳为制度措施、法律措施、监管措施和其他措施。

(一)制度措施

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发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是导致社会养老保险逃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解决逃费现象,必须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一些改革。1.修改我国养老保险缴费年限陈伟诚(2006)认为解决养老保险逃费现象应该调整相关条款解决“15年”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一是可以延长领取基础退休金资格的缴费年限,二是可以增加长期缴费的激励机制。杨立雄(2010)认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规定的缴费满十五年,达到退休年龄即可按月领取养老金,使许多职工缴满十五年就不再缴纳,因此应加强职工缴费与待遇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保险的最低年限要求。2.政府承担部分历史债务由于我国建国后实行特殊的养老保险政策,导致改革后形成大量的隐性负债即转轨成本,这部分债务本应由政府承担,但政府在设计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方案时并未采取专门方式处理转轨债务,而是将这部分债务转嫁给了企业,加重了企业负担,加重企业逃费现象。彭宅文(2010)认为强化征缴激励首先需要政府承担养老保险转轨成本,降低养老保险收缴压力。“代际转移支付”的转轨成本使一些历史债务较重,且经济状况较差的地区养老保险收不抵支,与其被动的通过养老保险转移支付制度来缓解压力,不如政府主动积极的承担转轨成本。李娟(2009)认为政府应承担历史债务,多渠道筹措资金,适当降低养老保险费率。转轨债务是历史旧账,政府必须责无旁贷的承担责任,而不能将这笔债务强加于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变卖国有资产,发型养老保险福利等方式充实养老保险基金,也可以汲取智利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发行特种债券等。3.适度降低社会养老保险费率陈磊(2007)认为在养老保险缴费率较低的国家征缴率通常是很高的,我国目前的缴费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较高的缴费率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使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丧失主动权;另一方面给收入较低的职工或有意加入社会保障的职工设置了一个障碍。因此降低缴费率,就会提高养老保险的征缴率,减少逃费现象发生。

(二)法律措施

2011年7月1日我国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填补了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空白,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我国社会保险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养老保险逃费问题,国家需要从法律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法,以解决我国养老保险逃费现象。1.国家应加紧依据社会保险法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董恩刚(2012)认为我国虽然已经实施了社会保险法,但是社会保险法内容涉及整个社会保险领域,内容比较宽泛,因此我国应制定涉及社会保险的各项实施细则,以便征缴机关、企业和个人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实施。2.从法律上确定唯一的社会保险征缴机构我国社会保险的征缴实行的是有地方税务部门和社会保险部门双头征收的制度,在实施中同时存在两个征收机构,不仅会影响制度整合,导致记账不清等问题,而且还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险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和长远发展。因此我国应从法律上确定唯一的征收主体。刘军强(2011)通过对1999年到2008年各省级单位征缴制度的变迁,构建了一个历时十年的面板数据库,最后发现由税务部门进行征收更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有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增长。

(三)监管措施

1.加大稽核力度养老保险稽核审查工作做得好,可以从源头上来预防和防止逃费行为。刘华(2006)认为加大稽核力度首先要健全相应机构,强化队伍建设;其次要加强行政强制力,国家应赋予稽核部门一定的行政强制力,稽核部门可对一些有能力缴费而又逃费的企业采取强制措施。另外还要加强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内部审核,主要包括企业是否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金,参保人员的工资总额是否正确,企业是否将个人养老保险金挪作他用(杨立雄2010)。2.政府部门实行联动要解决养老保险逃费问题,必须各个政府部门实行联动,对一些逃费企业在贷款、征地审批、购车建房等方面予以限制,以促使其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3.要划清故意欠缴和无力缴纳的界限监管部门对于逃费的企业要进行合理的划分,将养老保险逃费企业划分为有能力缴纳和没有能力缴纳的企业,对于有能力缴纳而又逃费的要予以惩治,该收的收,该罚的罚,绝不姑息;对于有些确实因资金紧张无力缴费的企业要履行正常的缓交手续,给予一定的时间宽限。

(四)其他措施

1.加强宣传和充分发挥舆论媒介作用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宣传,加强引导,使企业和职工更好的了解养老保险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董恩刚(2012)认为要加强社会保险法规的宣传培训,利用普法教育、疑难解答、政策法规等形式普及教育让更多公民能够对社会保险政策法规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也要引导职工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认识养老保险的重要作用,广大舆论媒介也要加强对养老保险缴费的监督,对一些有能力缴费而又逃费的企业进行曝光施加外部压力(丁瑞2009)。2.完善资本市场拓宽养老保险资金投资渠道陈伟诚(2006)认为我国养老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相对较少,收益较低,当前政府应积极培育高质量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渗透,不断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减少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为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篇7

关键词:养老保险;征缴;问题;对策

为使养老保险更合理的收缴和使用,养老保险实行了省级统筹,重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管理服务社会化,实现在全省范围内调剂和管理基金,以确保离退休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养老保险体系。我们就是根据这个目标,依据国务院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逐步做到统一收缴比例,统一管理和调剂使用资金,统一养老金发放办法和标准、规范和调整,逐步统一企业缴费基数和比率。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同层面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们也想出了不用的应对之策与解决方法。

一、当前征缴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缴费档次总体偏低,青年缴费比例较低,部分适龄参保人员缴费困难。2016年,宁阳县个人缴费平均值为340元每人,说明大部分人员均选择最低缴费档次300元,选择较高缴费档次人员少。原因可能是政府补贴差异不明显,补贴标准不高,目前补贴标准为30元、60元,选择500元以上档次的均补贴60元,体现不出选择更高缴费档次的优势,导致有缴费能力的人员也不愿意多交。2.缴费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每年到龄人员转入发放,退保参加企保等累计接近1万人,而新增参保人员不足(因前期宣传发动,能参保的早几年已经参保,剩下的为在外地交企保或不愿参加的,继续扩面难度大),导致每年缴费人数均比上年减少。3.对特殊参保群体的补贴政策范围过窄。仅对重度残疾人代缴最低保费,缺乏对其他贫困人群的补贴,补贴范围相应较窄,补贴标准相对较低。宁阳县前期精准扶贫各乡镇上报因贫困未交居民养老保险人员,因无相关政策和资金,未能给予补贴。4.基层经办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乡、村两级经办机构面临着缺编制、缺经费、缺场地、缺设备等问题,特别是村级经办人员力量十分薄弱,并且由于待遇低、工作量大等问题导致队伍极不稳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参保缴费进展。5.现金和银行代扣两种收缴方式均有不足之处。一是收取现金的征缴方式存在风险,由经办人员上门征缴保费的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工作成本太高效益低,基金从征收到入库在外的滞留时间较长,在保费的收取、整理、上解过程中,容易发生截留、挪用等现象,基金安全存在较大风险。并且一旦发生这类现象,上级经办机构很难主动发现,一般只能被动等到参保群众举报反映。二是采用银行代扣方式收缴保费,由银行直接实现保费代收,村镇经办人员只负责记录缴费金额,不再直接收取现金,能够充分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但由于部分群众对代扣流程理解不透彻,有的群众代扣卡号填写不正确,有的群众用其他人的身份证开卡,有的群众不及时在卡中存入保费,或者还未代扣就将保费款提前取出,导致部分账号代扣不成功,影响了总体工作效率,造成基金收缴进度慢。6.外出务工人员多、参保人员信息不准确等原因导致征缴难度加大。宁阳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因人员外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外出务工人员缴费困难。

二、未来实现居民养老医疗统一征缴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1.加大了居民缴费负担。统一收缴后,在短时间内缴纳养老医疗费用,可能对一些经济困难或收入较低的家庭造成一定负担,进一步导致断保断缴现象的增多。2.统一征缴后缴费模式的选择问题。宁阳县居民养老多采用银行代扣缴费模式,而居民医疗由于未成年人、大龄老人等没法开卡只能采用交现金模式,未来统一收缴后怎么统一两种缴费模式,成为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三、对统一征缴工作的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宣传发动,吸引未参保人员参保缴费和已参保人员长缴多缴。建议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参保群众多缴多补、长缴多补的补贴机制,逐步建立和实施针对参保居民中低收入人群扶持补贴政策等等,进一步解决群众养老问题。2.转变征缴方式,以代扣代缴为主。防范基金征缴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代扣环节的效率。探索统一征缴后的银行代扣代缴方式。3.强化基层建设,逐步提高业务经办能力。一是加强乡镇人社所建设。保障工作经费,改善办公条件和场所;加强业务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人员稳定的专业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加强村级协办员队伍建设。

四、统一征缴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规范缴费程序和流程。对统一缴费的工作程序、缴费时限等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集中交流讨论,商讨制定适合实际情况的缴费办法,并安排对各环节工作人员的培训,确保人员熟悉统一缴费程序,为下一步统一缴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2.强化舆论宣传,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加大宣传力度,印制缴费政策宣传资料,组织乡镇人社所人员入村入户,上门宣讲政策。通过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介,积极向社会宣传统一征缴政策。特别是宣传清楚统一征缴不等于“捆绑”收费,不让群众产生误解,影响稳定。3.加强协调配合,推动工作落实。组织农保处、新农合办公室、各乡镇人社所和银行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对相关办事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保证统一征缴工作顺利开展。4.利用统一征缴数据,开展居民养老扩面。目前居民医疗保险较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高,部分群众仅参保了居民医保,应利用统一征缴的机会,摸清参加居民医保而未参加居民养老的缴费年龄段人员情况,利用春节期间外出人员返乡探亲的有利时机,组织乡镇和村居人员,入村入户进行宣传,引导其尽快参加保险,进一步提高居民养老参保率和缴费总额。统一征缴涉及两个不同险种,缴费程序和缴费时限均有冲突的地方,实行统一缴费时存在以谁为主的问题,工作协调难度较大,但统一征缴是今后工作发展方向,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力推动工作进展,争取使居民养老医疗征缴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篇8

【关键词】社会统筹 基础养老金 个人账户

一、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政策

(一)现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是由政府主导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主要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其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企业缴费全部记入社会统筹账户;职工个人缴费率为工资的8%,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当职工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后,如果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则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来自社会统筹账户的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个人账户积累额除以120发放。如果缴费年限不满15年,则不享受社会统筹账户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存储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二)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的接续

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由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也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职工下岗前,由企业为其代为管理养老保险关系,下岗后,虽然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但原来已经和劳动保障部门所属养老保险机构建立了养老保险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因劳动关系的中止而中止,应按照相关规定接续养老保险关系,保证下岗职工年老后照常享受养老保险,维持收入来源,保障生活稳定。

近年来国务院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继多条通知,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养老金的发放。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关于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期满未实现再就业的,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持相关证明,及时到指定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如果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满仍未实现再就业,可以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000年《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第五条再一次明确下岗职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规定。2001年《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职工与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应按规定保留,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管理。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的用人单位必须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自谋职业者及采取灵活方式再就业人员应继续参加养老保险,有关办法执行省级政府的规定。

依据上述相关规定,各个地区关于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接续和费用缴纳问题,制定了本地区的政策法规,虽然各地区的政策有所不同,但都遵循相同的规则,并且都有一些优惠政策。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期间,由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缴费基数为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60%,缴费比例按当地统一的规定执行。无论是否实现再就业,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与实行个人缴费后的缴费年限和下岗后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作为总的缴费年限。如果未实现再就业,则享受为期两年的失业保险待遇,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养老保险费用可以不缴纳,这段期间不计入缴费年限,如果失业期间缴纳了养老保险费用,且缴费基数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基数,计算退休金时此段期间的养老保险指数都按照100%计算。

二、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的存在问题

下岗职工在下岗前属于一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一级劳动力市场具有工作稳定、工资福利高的特点。但下岗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重新回到一级劳动力市场,大部分下岗职工进入到次级劳动力市场,成为灵活就业人员。次级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并且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养老保险问题,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是把他们纳入现行养老保险体系中,在缴费年限、待遇享受等方面与正规就业人员都一样,但这样的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与下岗职工的情况和特点不相适应,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原企业承担部分转为由个人承担

职工在岗期间,养老保险的费用缴纳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下岗之后,按照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期间,由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单位缴费和个人应缴纳的费用,全部由再就业中心承担。但是由于很多地区再就业中心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没有与各企业及时沟通,造成很多下岗职工没有进入再就业中心,这部分下岗职工大多数在岗期间已交纳了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费用。如果下岗时交纳年限不满15年,则年老后不能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只能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累计额。这部分下岗职工为了保证自身年老后有可靠的收入来源,只能选择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而这时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已经解除,企业不再承担原来承担的部分,职工个人不仅要继续缴纳个人承担的部分,也要缴纳原先由企业承担的部分,极大地增加了下岗职工的经济负担。而职工缴纳的原企业承担的部分还要作为社会统筹,进入个人账户的只占缴纳总额的小部分,一旦职工个人在缴费年限未满15年时由于死亡或其他原因终止缴费,则只能一次性获得进入个人账户的部分,进入社会统筹部分的不能返还。由于下岗职工中很多不能实现再就业,或者只能从事一些非正规性工作,常常没有正式劳动合同,工资远低于下岗前的工资水平,缴纳的养老费却有增无减,无疑加重了这部分下岗职工的经济负担。

(二)基础养老保险金待遇与缴费基数不挂钩

下岗职工中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成为灵活就业人员的,可以在社会平均工资的60%到300%之间选择缴费基数,个人账户缴费率是缴费基数的8%,社会统筹的缴费率是缴费基数的10%。缴费基数只影响个人账户的缴费水平,领取养老金时个人账户按月或一次性给付给职工个人。社会统筹账户的基础养老金与缴费基数无关,只与缴费年限有关,缴费满15年后继续缴费的,增发基础养老金。所以只要缴费年限相同,不论选择的缴费基数高低,领取到的基础养老金都一样,缴费基数形同虚设,没有体现出社会为个人分担风险。

如果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工作单位,不仅需要缴纳个人账户的8%,而且社会统筹部分也要由个人缴纳,而社会统筹部分不与缴费基数挂钩,如果选择较高的缴费基数,就要向社会统 筹账户中多缴纳费用,而得到的基础养老金依然和选择较低缴费基数的职工一样,这样就对选择高缴费基数的职工缺乏公平性,导致人们普遍选择低缴费基数。

(三)滞纳金过高

1 9 9 9年《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13条规定:缴费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社会保险基金。也就是说职工在岗期间如果单位逾期未缴养老保险费用,则滞纳金由单位支付。而职工下岗后,由于劳动关系终止,需要自己承担养老保险费用。下岗职工往往收入不稳定,如果再加上经济困难,很容易不能及时缴费,这样产生的滞纳金由职工个人承担。很多下岗职工在失去工作且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自己负担养老保险费用已经困难,每天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更是加重了个人负担。

三、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的解决建议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下岗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公平和效率两方面都有待改进,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在现行制度的基础上加以调整,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建议:

(一)明确政府责任

在现行下岗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各地政府依据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和运行情况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保证养老金按时发放。这样的财政补贴是不确定的,政府的责任可大可小。应当明确政府的责任,比如政府以一个固定的缴费率承担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费用,这不仅体现了政府责任,更是政府对经济改革给下岗职工带来的伤害的补偿,减轻了职工个人的经济负担,使职工个人切实体会到政府的关心。

(二)基础养老金依据缴费基数划分档次现行制度中基础养老金不与缴费基数挂钩,对承担全部保险费的职工个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公平的,导致个人只会选择低缴费基数。如果把基础养老金依据缴费基数划分档次,则更能体现公平原则。缴费基数的范围是社会平均工资的60%到300%,基础养老金可以在原来的给付标准上乘以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与缴费基数相对应,缴费基数高,缴费多,基础养老金就高。这样个人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缴费基数来选择自己未来的养老金待遇,解决了享受待遇和缴费额不对等的问题。

(三)采用适当的滞纳金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中规定的每日千分之二的滞纳金的对象是企业,不是职工个人,职工下岗后,制度没有相应调整,滞纳金直接转嫁到职工个人头上,增加了个人的负担。实际上个人的承受能力远小于企业的承受能力,应该考虑实际情况,结合个人的承受能力,对下岗职工收取适当的滞纳金,不致使个人因为滞纳金过高而交不起保险费。

以上建议是在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对局部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也可以考虑为下岗职工建立独立的养老保险模式,将他们从企业养老模式中独立出来,这种模式也由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组成,其中社会统筹部分是由个人和国家共同承担。此外还要做好不同模式的对接工作,以保证下岗职工再进入企业后养老保险基金的顺利转移。

参考文献

[1]穆怀中,柳清瑞.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关键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制度 试点改革

研究背景概述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以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就实行着两套不同的制度,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尽管近十多年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很大变革,但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却是严重滞后。目前,大多数机关和事业单位仍然实行原有的离退休养老制度。这套独立运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既不适应转型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也不适应整个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

为解决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系列制度弊端,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步伐,在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之后,并在1992年特别针对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问题颁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部规定的实施拉开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改革的序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各地即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出台了相关政策,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相继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直到2009年,国务院进一步颁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以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作为试点的改革方案,该方案首次以中央名义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则、主要内容、适用范围及保障措施等,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参照标准,同时也为下一步扩大改革范围指明了方向。

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的五个省市中除上海、广东之外,其它省份的改革尚处于准备阶段,并没有开展具体的改革实践工作。因此,本文选取了海南、深圳、上海这三个已经开展试点工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样本,研究其改革试点实践,总结其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以及不足。

海南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早在20世纪80年代,海南省就开始探索以养老保险制度为核心的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其改革范围从国有企业职工逐渐扩展到非国企职工,并于1994年进一步扩大到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员工。海南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统一的缴费、统一的支付标准和统一的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起全省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该省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养老保险基金采取全省统筹,并为职工设立个人账户,个人账户按个人缴费的11%记入。事业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不足的部分由财政负担或从单位缴费中划入。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其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养老保险缴费由单位与职工共同负担。缴费来源主要包括有事业单位缴纳的保险费、职工缴纳的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是按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1%提取,其中用人单位按本单位从业人员月工资总额的18%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个人按本人月工资总额的3%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第三,统一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满15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即可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及发放标准为退休时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支付标准为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退休后缴费不足15年的不得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将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四,统一养老保险管理。海南省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将全省养老保险业务划归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同时,成立省养老保险监事会,由其审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度预算、决算,并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和支付进行监督。

第五,明确了事业单位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的目标。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要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一进行管理,对于为员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给予税收和相关政策优惠,提倡和鼓励职工自愿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总之,海南省的做法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如统一的制度模式促进了当地人才的合理流动,推动了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实行缴费与收益相关联,促进了人们自我保障意识的形成和强化;统一的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加强了改革的执行力度。

虽然海南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该模式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一步到位的做法不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当地的经济、社会情况,应允许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某些差异,逐步稳定地推行改革工作;事业单位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是符合社会保障建设目标的,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缺乏具体实施对策等。

深圳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1982年,深圳市展开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2年,深圳市将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各类企业以及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1996年通过了《深圳市基本养老保险暂行规定》,将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具有深圳户口的城镇职工。深圳市事业单位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是与其他职工完全统一的,其间的差异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来体现的。目前,深圳市仍沿用该规定。深圳市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实行社会共济和自我保障相结合。深圳市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缴费的比例为职工月工资总额的19%,共济基金部分由用人单位按职工个人月工资总额的6%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职工个人账户部分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合计按职工个人月工资总额的13%缴纳,其中职工缴费月工资低于该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者,用人单位缴纳9%,职工个人缴纳4%;职工缴费月工资高于(含等于)该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者,用人单位缴纳8%,职工个人缴纳5%。

第二,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但更加注重个人账户。社会统筹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小,一般为职工缴费比例的6%。个人账户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为职工缴费比例的13%。从中可以看出,深圳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更加注重个人账户,与此不同的是国内大多城市更强调社会统筹。

第三,养老金待遇的计发方式独特。养老保险待遇依据缴费年限而定,并按基础性退休金、缴费性退休金和个人账户积累额三部分计发。在养老制度改革之前己经退休的职工仍按原有的离退休养老制度执行。在1992年8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退休时其每月退休金的标准为退休时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0~30%)+个人账户积累额×1/120。在1992年7月31日以前已参加工作但在1994年8月1日以后退休的职工,其每月退休金的标准为基础性退休金+缴费性退休金+个人账户积累额×1/120+300元。其中,基础性退休金为职工退休时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30%。指数化缴费工资从1990年1月开始计算至退休,其中1990年、1991年和1992年的缴费工资均按当年该市职工平均工资计算,1993年之后缴费工资按不高于当年该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计算。享受比例确定办法为1992年7月31日前的缴费年限×(0.6%~1%)。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根据上年生活费用指数上涨和职工月平均工资净增长的一定比例于每年7月予以调整。

第四,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营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深圳市社会保险管理监督委员会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结存和运营等情况进行监督。市社会保险局负责具体的执行,并主要负责基金的运营。

深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改革的优点在于将事业单位职工及所有用人单位员工纳入到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内,有利于各单位之间人员的自由流动,推动了一体化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注重个人账户的作用,提高职工参保和缴费的积极性;基金运营和监管采取分开管理的形式更有利于基金运营的安全性和透明度。但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缴费比例低于全国统一水平,不利于统一缴费比例的发展趋势,缴费工资基数低于社会月平均工资。

上海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上海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早在1993年就了《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制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统筹暂行办法,具体规定了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其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个人缴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共同负担养老费用,并逐步调整缴费比例。在改革初期,职工按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收入的3%缴费,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单位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统筹费率,对实行全额财政拨款型事业单位,其退休统筹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于差额预算的事业单位,部分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另外部分则是从单位经费中列支;对自收自支型的事业单位,直接从单位经费中列支。在养老保险基金发生困难时,财政予以支持。截止目前,事业单位职工缴费比例提高至个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收入的8%,单位按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缴费。

第二,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按职工本人工资收入3%缴费的部分;二是从退休统筹费中记入个人缴费基数的8%;三是从退休统筹费中记入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5%。根据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逐步提高个人缴费的比例,并视情况调低从退休统筹费中相应记入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的比例(调低后的比例最终不低于个人缴费的比例)。

第三,养老金待遇发放方面,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分别采取“新人、中人、老人”的办法。“新人”是指实施新方案时刚参加工作的人,这部分职工在退休后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来源于社会统筹部分,按该地区上年度事业单位职工月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按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储存额按月支付,计算公式为月养老金=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储存额÷120;“中人”是指新方案实施以前已经开始工作,实施后退休的职工,其在方案实施前的工作年限可视为新方案实施后的缴费年限,将实行个人缴费后的养老保险账户金额推算为全部工作年限的账户金额,再按月计发养老金,其个人账户计算公式:月养老金=个人养老保险账户金额×系数÷120;“老人”是指新方案实施之前已经退休的职工,其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变。

第四,除基本养老保险外,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政府鼓励在有条件的单位逐步推行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并在规定的额度以内,免征工资调节税。同时还鼓励有条件的职工参加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在规定的额度以内,免征个人收入调节税。在基本养老保险付诸实施后,选择少数单位进行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试点,形成规范化的办法再逐步推开。

第五,养老保险管理方面,实行统一的社会化管理。上海市为推行改革专门成立市社会保险管理局,由市社会保险管理局负责编制社会保险的发展和改革规划。另外,组建养老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市养老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统一经办基本养老保险业务,做好有关服务工作等。

上海市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做法的可取之处在于事业单位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逐步提高,并保持与企业养老保险相一致,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职工老年生活品质,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为缓解老龄化冲击做好充分准备。不足之处在于:养老金计发与个人缴费情况不挂钩,不利于调动职工缴费的积极性;企事业单位之间养老金差距拉大,不利于制度公平性,而且容易激发各种社会矛盾。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改革的成效及问题

(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改革的成效

海南省、深圳市和上海市是我国较早进行改革试点的地区,经过10多年以来改革与探索,各地通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初步建立起了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机制,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国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经验。各地取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效地发挥了养老保险的社会互济功能。改革试点地区大都建立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采取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部分积累原则。养老基金的建立,改变了原来保险金分散在各单位的局面。养老保险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和支出,有效地发挥了社会保障的互助共济功能,更好地保障了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

第二,提高了人们的自我保障意识。试点地区普遍实行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担的机制,改变了原来养老保险由国家或单位的做法,实行个人缴费制度,破除了人们依赖单位的观念,增强个人参保意识。

第三,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事业单位人员的流动问题一直是困扰其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各改革试点地区通过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为事业单位职工在机关、事业与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而有效地配合了人事制度改革。

第四,推动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工作。许多改革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保险对象管理有机结合的社会化服务途径。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将养老金由单位支付逐步转变为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发放,逐步减轻了事业单位的负担,提高了养老保险工作的效率。

(二)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改革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地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国家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没有统一政策引导,以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缺陷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导致当前大部分地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地政策不统一和改革不平衡,影响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尽管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全国性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案,指定了上海、重庆、山西、广东、浙江五个省市为试点,但是国家并没有就改革出台统一的、具体可行的政策,导致各地在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养老保险收缴基数比例等方面的政策各不相同。同时,由于缺乏统一政策指导,以及各地在探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工作不平衡,致使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呈现进度不一、实施方法各异的局面。

第二,缴费基数不统一,导致参保单位和个人权利义务的差异,影响到单位职工参保的积极性。许多试点地区存在着以档案工资与以实发工资为缴费基数的矛盾。在仍然实行原有的离退休职工离退休制度的情况下,按照实发工资作为缴费基数,有失公平。原因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或较差的事业单位以实发工资作为缴费基数,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好或较好的统筹地区事业单位以档案工资作为缴费基数,这样意味着职工缴费的多少并不能与其享受到的养老金待遇相挂钩,从而导致了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现象的产生,严重打击了职工参保的积极性。

第三,养老金计发办法与标准不统一,各改革试点地区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大部分地区对未参保的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仍然实行原有的退休办法;对已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事业单位,尽管在职职工按照与企业同一的办法缴纳了养老保险费,并建起了个人账户,但是当职工退休时没有采用新办法计发养老金,而是继续沿用原有的退休办法,这样使得参保职工的个人账户形同虚设;对于未参保事业单位中已参保的全民合同制工人,各地采取的养老金支付办法也存在很大差异。养老金计发办法的不统一,造成退休人员间待遇的差异,将严重阻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改革。

第四,缴费比例不统一,影响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流动。按照现在的政策,企业职工调入机关或事业单位,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公职人员转入企业,执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个人缴费比例普遍在2%左右,而企业职工个人缴费比例高达8%,这种缴费比例的不统一使人员在流动过程中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衔接。

第五,管理体制不顺,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征缴难度。现行管理权限分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审批权由人事部门决定,而社会保险关系则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给劳动保障部门的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另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原来是由各级人事部门的行政职能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较高的征缴率。随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职能由人事部门划归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原来征缴方式的制度优势不复存在,而劳动保障部门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加之部分地区财政困难,部分单位效益较差,导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史柏年.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李欧.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庄序莹,范琦,刘磊.转轨时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运行模式研究―基于上海事业单位的方案设计和选择[J].财经研究,2008(8)

4.臧宏.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N].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张明丽(1966-),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篇10

1.统筹的范围不合理。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法规,目前仍维持在县级统筹层次,各地政策不一,统筹范围和统筹对象不尽一致。有的将所有机关事业单位都纳入保险,有的将所有事业单位纳入保险,有的将经费自给的事业单位纳入保险。我们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将公务员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纳入养老保险不合理,原因有三:首先,不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国发[2000]42号)对改革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办法作出了明确规定:“公务员(含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现行养老制度仍维持不变;全部由财政供款的事业单位,仍维持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其次,从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看,将资金从预算内拨人预算外,增加了周转环节,增加了周转时间,不便于管理和监督,不利于资金的安全和完整。第三,从保障能力来看,国家财政的保障能力肯定要比社会保险的保障能力强,况且,社会保险的最终承付责任也在国家财政,因此,公务员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没有必要参加社会保险,其养老金的支付风险只能由财政来承担,不需要也不可能通过社会统筹形式来保障。

2.缴费基数不规范。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基数”,即以在职人员的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基数;一种是“双基数”,即以在职人员工资总额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之和作为缴费基数。“双基数”不符合国际惯例,不能很好地公平机关事业单位的缴费负担,以“双基数”缴纳养老保险基金,退休人员多的单位,缴费基数大,缴纳的基金也多;退休人员少的单位,缴费基数小,缴纳的基金少。相对而言,老单位负担更重,新单位负担较轻,因此,必须以在职人员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基数才能公平新老单位的负担,这也是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目的之一。根据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要求,离退休人员将实行社会化管理,离退休人员将与原单位彻底脱钩,如果实行“双基数”,也不利于社会化管理。

3.征缴结算办法不规范。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脸金的结算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额征缴,全额拨付”,即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应征缴的保险费向单位全额征收,按照应拨付的离退休金全额拨付给单位。一种是“差额征缴,差额拨付”,即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应征的保险费与应拨的离退休金的差额征缴或拨付保险费。但是,不论采取何种方式,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都由单位发放,离退休金的拨付都与单位的缴费挂钩,缴不足或缴不起保险费的单位的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就没有保障,这个问题在困难县尤其是部分困难乡镇表现较为突出,少数单位迟发、欠发甚至不发养老金,个别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来信来访时有发生。

4.缴费比例不合理。

由于在缴费基数、统筹项目等测算口径方面的不同,各地的缴费比例也不相同。盐城市最高的县缴费比例达25.5%,最低的县缴费比例为18%,其中:单位缴费比例在17—23.5%,个人缴费比例在1—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几年来,部分地区的缴费比例一直没有调整,仍然维持在改革之初的比例。这个比例执行到现在,本身就说明其不合理性,一般情况下,缴费比例要随着人员结构、工资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现行的缴费比例中单位缴费比例过高,个人缴费比例偏低,不能体现社会保险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原则,不能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意识,国家和单位包得太多、负担太重,不利于社会保险的健康发展。

5.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合理。

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也没有改革,仍然以职工退休前的连续工龄和档案工资为计发依据。这种计发办法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与社会保险制度不相衔接,离退休待遇与缴费不挂钩,不能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影响了职工在不同经济组织之间的正常合理流动,已成为深化改革的“瓶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制度还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在养老待遇水平方面的差距正在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容易引起攀比和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虽然也实施了个人缴费制度,但因为没有建立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全部进入统筹基金,不属于个人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职工权益。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在社会统筹基金中发放,不能很好地体现缴与不缴、缴多与缴少、缴长与缴短在养老待遇上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按照“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1.规范统筹范围。

在国家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以前,公务员和全部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暂不参加养老保险。对已参保形成的基金积累,属于单位缴纳的部分并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属于个人缴纳的部分转入解困资金,用于支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或者按参保职工设置并计入个人账户,待职工退休后一次性发放给个人。从财政服务功能看,机构改革后,财政内部职能机构的设置更加健全、更加完善,已经具备国库集中支付和统一发放公务员工资的能力,公务员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由财政直接发放也不成问题,而且更安全、更可靠。在此基础上,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范围和对象,将经编制部门批准、办理事业法人登记的、实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财政部分拨款和经费自给的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纳入养老保险,部、省属事业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加当地的养老保险;各级人才市场人事人员中,符合事业单位参保范围和条件的,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其他人员参加企业养老保险。

2.规范缴费基数。

为了充分体现公平和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社会保险原则,更好地均衡单位负担,改目前的“双基数”缴费为“单基数”缴费。按照“单基数”缴费是国际通行做法,符合国际惯例,许多国家都是实行“单基数”缴费的政策。按“单基数”缴费也与我国现行的其他社会保险如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险种相衔接,有利于将来社会保障税的统一开征。另外,在缴费基数方面,还应统一按档案工资作为缴费基数,因为档案工资简单规范,便于审核和便于征缴,与实发工资相比,不易出现瞒报漏报缴费基数现象。

3.规范征缴结算办法。

改现行的差额征缴为全额征缴,各参保单位按规定及时到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并缴纳养老保险费,个人缴费部分由单位在发放工资时代扣代缴。各级保险经办机构应及时足额地拨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在养老保险基金全额征缴的基础上,实行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保险经办机构在国有商业银行或邮局为离退休人员开设养老金专用账户,并按月将应支付的养老金拨入该账户,委托银行或邮局将养老金发放到离退休人员手中。对于有特殊困难而不能到银行、邮局领取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直接或委托社区服务组织送发养老金,推动养老保险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

4.合理确定缴费比例。

根据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缴费比例,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要规范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项目和标准,将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离退休费、综合补贴和职岗津贴等列入统筹支付项目,其他费用如房贴、退休人员活动费等不得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严禁各地擅自扩大养老金支付项目,提高支付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缴费比例,对各地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要规定统一的上下限范围,单位缴费比例一般应确定在20%左右比较适宜。逐步提高个人的缴费比例,强化个人的社会保险意识,当前可先将个人缴费比例提高到3%,今后逐步提高,原则上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直至提高到8%,与企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同步,在提高个人缴费比例的同时,可适当降低单位的缴费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