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10-13 16:55:29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篇1

一、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二、开展全面清查,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6月2日至6月3日,市工商局市场科分别会同江阳区工商局、龙马潭区工商局,对我市城区主要超市、商场和农贸市场、农村市场对“限塑令”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组来到百子图农贸市场一水果经营户摊前,见该经营户还在大量无偿使用塑料购物袋,江阳区工商局副局长雄开刚立即上前耐心作好解释,向经营户讲清楚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是为了引导公众减少使用和循环利用塑料购物袋,减少塑料购物袋使用总量,遏制“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在龙马潭区王氏商场,工商干部要求广大经营户:一是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二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本办法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三是商品零售场所应当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在销售凭证上单独列示消费者购买塑料购物袋的数量和单价和款项,不得不按标示价格销售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应当建立塑料购物袋购销台账制度备查。在红星农贸市场,百子图农贸市场、泰安镇广大经营户、消费者都在大量无偿提供和使用塑料购物袋。

从检查情况看,汇通、佳惠等超市对“限塑令”贯彻执行好,将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有关规定和塑料购物袋的价格都张贴在超市的显要处,塑料购物袋价格有0.20元/个、0.40元/个、1.50元/个不等。而商店、农贸市场、农村市场等场所对“限塑令”贯彻执行相当差。塑料购物袋的有偿使用涉及到人们购物习惯的改变,要改变消费者这一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对经营户、消费者宣传、教育,对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商家、经营户进行查处,全面制定配套措施,培养公众“循环利用”塑料购物袋的观念,才能有力地保证 “遏制‘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全年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2467人次,检查农贸市场262个,检查经营户8390户,查处不合格塑料袋3.14万个,主要检查经营者是否停止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等。在检查中发现,由于市民早已习惯了“两手空空”上商场,心安理得享受免费塑料购物袋带来的方便,已经对塑料购物袋产生了依赖症这种现状,目前没有更好的、更方便的袋子(篮子)替代塑料袋,因此“限塑令”不能很好地在农贸市场中贯彻执行。

三、强化日常管理、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将“限塑”工作纳入日常化、规范化管理工作之中。将集贸(农贸)市场以及销售门店提供、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情况作为监督检查重点,对提供、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的违法经营者,依据《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罚。对销售未加贴(印)合格塑料购物袋产品标志的塑料购物袋的经营者,依据《产品质量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依法处罚,对集贸市场内销售使用不合格塑料购物袋行为,坚决按照《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经营者和市场开办者进行查处。进一步落实农贸市场开办单位为市场限塑第一责任人,建立市场内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管理制度,承担起督促检查场内商户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规定的管理责任。同时建立农贸市场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情况的日常巡查监管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违规行为。

四、存在的问题

1、塑料袋销售商仍然还在销售超薄塑料购物袋,集贸(农贸)市场符合规定的环保塑料袋销售户极少;

2、我市集贸(农贸)市场的蔬菜、水果、鲜肉、卤制品、干鲜等经营户都仍然还在免费提供超薄塑料购物袋;

3、部分经营户特别是农贸市场经营户对“限塑令”抵着情绪很大;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篇2

一、总体目标

从*年7月份起,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全市现有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升级改造,逐步以设施完善、环境舒适、管理规范的新型农贸市场取代传统农贸市场,努力营造公平、卫生、方便、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升级改造的原则、范围、进度和对象

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按照“属地管理、以镇为主、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由各所在地镇(区)政府组织实施。升级改造范围为全市现有的农贸市场。其中首批列入升级改造的市场为城区(含开发区)和长江镇(*港区)范围内所有农贸市场,第二批市场为农村镇政府所在地农贸市场,其余市场均列为第三批。具体升级改造的对象由各镇(区)根据城镇建设的要求确定。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计划在3年内全部完成,其中首批农贸市场必须确保在1年内完成,第二批农贸市场确保在2年内完成。上述规定期限内,不能完成改造达标的农贸市场一律实行关、停、并、转。

今后凡本市范围内按规划新建的农贸市场,包括住宅小区、集中居住区规划配套建设的农贸市场均必须按《*市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见附件1)要求实施。

三、职责分工

各镇(区)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系升级改造实施项目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市场经营单位、产权单位对农贸市场实施升级改造;制定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进度计划;认真做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的宣传引导和市场经营户的安置、过渡工作,确保市场改造期间群众生活购物正常和社会稳定;配合物价部门打击以升级改造为名提高租金、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

工商局:负责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实施项目的指导、监督,会同各镇(区)政府以及发改委(经贸委)、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做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指导工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审定各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具体计划和方案,负责审核改造后的市场内部功能分区布局设置,组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考核验收工作和验收后的软件规范管理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发改委(经贸委):牵头负责并会同建设局、国土局和工商局等部门制定全市农贸市场布局规划;负责按照规划及时办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的立项审批手续;会同工商局组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指导和督查工作;参与实施方案制定和考核;协调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扶持资金落实等相关事宜。

财政局:负责落实升级改造奖励扶持资金,并会同工商局、经贸委等部门制定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考核奖励办法;协调项目审计工作;依据考核结果及时安排专项奖励扶持资金。

建设局:负责对城镇总体规划范围内农贸市场的规划审批服务;负责协调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项目改造建设的全程质量监督检查;负责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供水用水服务、落实相关用水扶持政策。

国土局:对符合用地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的新建农贸市场及时办理土地征供手续,对改建的及用地手续不全的逐步完善相关手续。对各类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建设提出用地方案。

建工局:负责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过程中施工许可和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农林局:负责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配备和使用管理工作。

卫生局:参与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方案审查,参与工程验收。

公安局:负责加强市场治安管理工作,处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过程中的治安矛盾纠纷,及时疏导交通,确保市场秩序稳定。

行政服务中心:负责指导、督促相关审批部门及时办理涉及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全过程的相关审批手续和各项优惠政策。

环保局:负责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环评文件进行审核并提出环保方面要求,参与后期竣工验收工作。

城管执法局: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期间,指导相关镇并配合公安局、工商局等部门在市场附近设立临时摊点,以方便居民生活和市场经营户正常经营,牵头负责市场改造期间城镇市容市貌整洁工作。

安监局:牵头负责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期间及其投入使用后的安全监督管理和督查工作。

监察局: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要求,对各镇(区)、部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进行效能监察,参与项目的考核验收。

物价局:负责各农贸市场收费及物价的监督管理工作,打击借升级改造之机提高租金、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

法制办:负责农贸市场管理职能的协调和执法监督工作。

招投标办:负责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消防大队:负责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设计施工图纸进行审查,按有关消防法规进行审核,并组织验收。

供电公司:负责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供电用电服务。

四、扶持政策

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改造”原则,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投资方式,统筹各方力量做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同时市镇两级政府也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政策扶持。

(一)对列入升级改造的市场按照《*市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要求进行提升改造。对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升级改造的工程,其中新建或改造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并按《*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综合考核评分细则》(见附件2)经考核验收符合二级标准(140分以上)的市场,市、镇两级政府分别给予市场主办单位给予奖励,奖励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其中市政府对新建或改建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的市场,第一批考核结果名列第一、二、三名的,分别给予相应市场主办单位奖励18万元、12万元、6万元;第二批考核结果名列第一、二、三名的,分别给予相应市场主办单位奖励9万元、6万元、3万元;第三批考核结果名列第一、二、三名的,分别给予相应市场主办单位奖励4.5万元、3万元、1.5万元。同时,对上述组织实施市场升级改造过程中推进有力、成绩显著、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二)对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升级改造并经竣工验收符合标准的市场,给予三年的优惠期。三年内(自投入使用之日起)每年按原市场实施升级改造上一年度所收各类税、费、基金为基数,超收的部分按地方留成给予全额奖励。

列入升级改造计划改建、扩建、迁建的农贸市场在立项、规划、建设、施工、开发过程中的行政性收费、基金给予减免优惠。

税务部门要对升级改造后市场内经营户给予适当照顾。

(三)为有效调动市场改造者的积极性,解决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成本较高的矛盾,在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的前提下,经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领导组把关,可按照市场升级改造建设的规模,拿出总用地规模的一定比例土地用于商业房地产开发,以弥补市场开发投入资金的不足。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必须规范运作,且不得与市场经营管理相冲突。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是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和放心消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市政府建立*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领导组,统一组织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牵头组织全市市场升级改造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工商局。

各镇(区)、各部门务必要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顺利进行。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按照方案,认真有效地组织市场升级改造工作的计划制定、组织协调、跟踪督查、考核验收等工作。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进度和结果,列入市政府对各镇(区)年度综合考核。

(二)明确职责,加强协调。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各镇(区)、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协调配合、统筹安排、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各镇(区)必须结合城镇规划迅速拿出切实可行的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实施计划,确保两年内各镇(区)辖区内的重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到位,三年内所有农贸市场全部升级改造到位。市建设、工商、卫生、环保、安监、城管、消防等职能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加强对全市各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对不能按照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划实施的,各镇(区)要会同相关部门迅速调整完善规划,加快实施进度,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同时要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包括农贸市场开办者、经营者支持参与。

(三)积极引导,确保稳定。各镇(区)、各部门要做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宣传引导工作,积极向农贸市场开办者及经营户宣传相关政策,坚决打击以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为名提高租金、哄抬物价等行为;要切实做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过程中经营户的安置工作;要做好农贸市场周边居民的稳定工作,搞好市场周边、疏导点的管理,保证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各农贸市场主办单位要向当地政府递交承诺书,并向社会公开承诺保证不借升级改造之机将市场改作他用或将市场商铺擅自对外销售。在升级改造完成后,优先安排原市场内的经营户入场经营,同时市场内留足专门区域作为农民自产自销区和合理停车位。

(四)加快进度,保证质量。各镇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对产权明晰、规划齐全、无租赁纠纷的农贸市场,可迅速进入升级改造的实施阶段。要做好边升级改造,边核实调整工作,确保按期完成升级改造任务。要加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的调度,出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妥善解决。要严把质量关、安全关,加强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的监管,确保工程按高质量、高标准一次性完成。

附件:1.*市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篇3

1.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1.1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

农产品贸易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该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亿美元。在入世后的第一年,也就是2002年,小麦、豆油等农产品未发生大量冲击国内市场的情况,玉米、棉花、大米的出口增加。也就是说我国的农产品市场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贸易顺差为30亿美元。到了2003年,农产品贸易出现了三个“新高”,即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创历史新高,但农产品顺差为25亿美元,同比下降56.1%.这表明2003年是我国农产品贸易自1990年以来顺差较少的年份。而到了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入世风险凸显,虽然农产品进出口额继续保持双增长。但进口增幅已大大超过出口增幅,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农产品贸易由上年顺差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这是我国首次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出现逆差,而这一逆转的出现仅仅是在我国入世后的第三年。进入2005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有所好转,到了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0.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2.88%.其中,农产品出口额310.3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319.9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由2005年的14.7亿美元减少到9.6亿美元,近几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连续减少,改善了农产品贸易逆差过大所引起的不利情况。另外,农产品进出口持续较快的增长。并创造出历史新记录。表明中国正在向农产品贸易大国迈进。

但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农产品出口反映了我国农业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构特征:一方面,出口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高价值农产品为主,占出口总额比例的二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出口额虽然不断增加,但占比在十分之一左右。从出口表现看,农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1.2我国农产品贸易遭遇壁垒狙击

发达成员国非常重视进口食品的安全性,对农药残留等检测指标的限制十分严格,从而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参加公平竞争。早在2001年1月25日,欧盟委员会做出停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的决定。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也相继公布了禁止在进口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包括氯霉素在内的11种药物名单,随后许多发达国家针对不同食品规定了不同的农药最高残留量标准。而我国尚未对不同类食品规定不同的农药残留标准,因而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受到国外各类环境标准的限制。由此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值从前几年的180亿元降到目前的120亿元,我国每年出口农产品因绿色壁垒屡屡遭禁、退货和索赔,损失惨重。此外,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都在不断的创新、增加贸易壁垒的种类,譬如食品检验标准、国有贸易标准、基因工程作物以及劳工和环境标准等等构成了新的农产品贸易壁垒。特别是国外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农产品贸易产生了现实的和潜在的巨大影响,这对以传统农产品贸易为主的我国农业来说,将会大大减弱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萎缩,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新因素。

近几年,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己经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各国政府和世界组织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出台了许多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和规则。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将环境与贸易直接挂钩,通过限制乃至禁止对环境有害的产品、服务、技术等的贸易,希望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绿色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通过绿色壁垒对进口产品进行种种限制。其实绿色壁垒实质上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型式,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商品进口国制定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合格评定程序对外国进口商品构成了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在技术指标、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方面制定苛刻的规定,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或效果。技术贸易壁垒涉及的主要范围不仅局限于工业产品、农产品等制成品,而且己扩展到对产品生产过程、产品的使用或进口预期结果等。而大多理论提法之所以将“绿色壁垒”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单列出来作为非关税壁垒的又一种形式,是因为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和实施上的有效性,近年来为多数发达国家频频使用,其实施范围较大,影响也较深远,使之逐渐从众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凸现出来。

1.3农产品出口的产品、市场结构不合理

从产品结构上讲,在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大部分是一些价格比较低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谷物、油料作物、棉花、烟草等。而相对价值比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鲜花、水果等出口数量有限。这种低级农产品出口结构不符合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的另一现象是:在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深加工产品占到20%,按价值看,深加工产品的价值及其附加值比初加工产品大的多,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从总体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品质和收益。而且,对于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而言。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从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上分析,由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非常集中,大部分集中在亚洲的近邻国家,其中日本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国。而非洲、拉丁美洲作为当今世界最有潜力的农产品市场,我国所占的份额却很小,这种出口市场过于单一的现象,同样的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多元化发展有制约作用。

2.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2.1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会持续增长

近几年,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呈上升的趋势,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是514.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是280.3亿美元,出口额是233.9亿美元。200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562.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是287.1亿美元,出口额是275.8亿美元。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创造出历史新纪录,贸易总额是630.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是319.9亿美元,出口额是310.3美元。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上仍将继续增长。原因是:从外部环境讲,中国加入WTO,就必须要履行WTO农业协议规则的要求,履行当初入世的承诺,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从国内环境讲,由于近几年我国调整了生产结构,使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导致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都将促进未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2.2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是未来的主流

水产品、园艺产品、畜产品等都属于劳动密集性产品,随着国际上对绿色农产品要求的日益提高,未来中国农业必然要解决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和改善检疫制度,发挥劳动密集性产品的成本比较优势,从而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相对于那些土地密集性产品(如谷物、油料作物、棉花、大豆等)来说,由于中国农户的经营规模太小而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因而随着市场上需求的发展,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国将不可能大量出口土地密集性产品。

2.3绿色贸易已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趋势

所谓绿色农产品,是指“在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产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卫生、优质、营养型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可在世界范围内注册使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开始发展环保性绿色农业,使绿色食品生产一直保持旺盛态势。美、德、英、法、荷兰、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业技术不断成熟,从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绿色生产的农场和耕地不仅在数量上增多,而且生产领域迅速扩大,从粮食、蔬菜扩大到园艺、饮料生产,从植物生产扩大到动物生产,可以说,绿色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从80年代就提出了“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并由有关部门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掌握了一些实用技术。但由于没有和市场结合起来,没有形成规模,最后也没有大面积推广。到9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绿色食品工程活动,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发出了“有机食品”。2001年4月,农业部正式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使我国绿色农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绿色食品产品数目从1990年底的127种发展到2000年底的1831种,占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占70%.绿色食品实物生产总量1000多万吨。目前中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047家。国内很多的著名大企业都是绿色食品企业。如内蒙古伊利集团、中国蓝田集团、山东鲁花集团等。到2003年底,绿色食品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总数达4030个,产品实物总量为3260万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很多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水果、茶叶、液体及乳制品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重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一些地区将发展绿色食品与优势农产品区域产业带建设相结合,提高了主产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目前中国北京、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优良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近几年来,在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不断上升的同时,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市场覆盖面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绿色农产品已成功进入了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出口的产品结构看,出口的绿色农产品主要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料类为主;从出口的区域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其中,山东省和黑龙江省的绿色农产品出口量最大。并显示出了在技术、质量、价格、品牌上的明显优势,展示出了绿色农产品贸易的美好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今后的时期里,我们必须注重发展我国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努力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推动绿色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贸易法律制度。

3.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对策

建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破除国外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出口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为此,建议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相关服务职能,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提高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自身服务职能,发挥保障农产品出口质量的作用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距离,因此只有提高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才能发挥保障农产品出口质量的作用。

(2)批发市场必须遵守法律、规范发展要想发挥批发市场的贸促作用,必须制定批发市场行业服务规范,加强治理,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强化行业内部监督,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及服务质量。作为我国批发市场的行业协会,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正在进行在这方面的工作。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农贸市场;建设项目管理;CI;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5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7日

一、肇庆地区农贸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6年,肇庆全部市县区共有各类商品市场15个,端州区7个:中心市场、人民中市场、桥东市场、黄塘市场、睦岗市场、东湖市场、蓝塘市场;鼎湖区1个:永安市场;德庆县1个:康达商贸中心市场;广宁县1个:南街市场;封开县1个:青果场市场;怀集县1个:城北市场;高要市1个:南岸中心市场;四会市1个:马田市场;肇庆高新区1个:华生市场。农贸市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生活便利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农贸市场目前同样也存在不少问题。制约农贸市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总体规划,市场布局不合理。农产品经营基本上呈现小农经济状态,经营和管理各自为政,布局方面杂乱无章,很难形成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2)市场基础设施陈旧、设施简陋、辐射能力差、功能不齐全;(3)农产品流通的发展缓慢、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农业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产销脱节,市场变动频繁,农产品流通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4)人才制约农贸市场行业的发展;(5)市场管理水平低下,功能不完善;(6)市场竞争加剧,新型商业业态分走客源。以上这些对传统农贸市场,特别是购物环境较差的农贸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

二、肇庆市农贸市场项目建设总体布局

项目布局和建设应该落实好以下内容:

(一)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批发市场工程占地总面积8,000.04m2,规划为庭院式建筑特色,及整个建筑规格呈“回”字型,包含了素食区、果品区、蛋禽肉及水产区、综合服务区及其他店铺区等。相应配套供水、供电、排水、网络通讯、环卫、消防、安全等设施。

(二)建立市场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农贸市场入口处设立信息显示屏幕。建立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多渠道、多途径收集、农业信息,如价格、供应、库存等,利用现代化技术高效管理,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方面的引导作用。配备农贸市场管理中心、卫生间、产品质量检测室等。

(三)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积极探索批发市场实行、拍卖、中远期交易等机构的经营形式,扩大农贸市场经营范围和盈利空间及手段。利用项目所在地交通优势,并建设一定量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

(四)加强市场环境建设。保证产品质量,扩充产品种类,提高服务档次,发展农产品批发经营,创造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周全、安全卫生的良好环境,使将项目打造成为肇庆地区社会影响力大、品牌效益好、综合型样板农贸市场。

三、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一)休息疏散广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场及道路建筑面积:1,680m2。

(二)消费品交易区:总建筑面积5,060m2。(1)素食区:总建筑面积2,024m2,其中:蔬菜区1,412m2、豆制品区205m2、干货及粮油制品区407m2;(2)果品交易区:总建筑面积1,265m2;(3)畜禽产品交易区:总建筑面积1,771m2,其中:蛋及家禽区574m2、生肉区553m2、水产区564m2、熟食区80m2。

(三)综合辅助区:总建筑面积1,260m2。内设有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1,260m2;管理中心总建筑面积90m2,其中公共卫生间30m2、管理中心办公室40m2、工作人员值班室20m2;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200m2:农产品卸货区400m2、产品屠宰加工间100m2、果蔬农药残留检测中心200m2、净菜处理室150m2、冷藏冷冻间350m2。

(四)其他:市场内必须符合卫生部门和城管要求,要有垃圾收集设施以及垃圾临时存放设施。垃圾临时存放设施应该密闭,并且配有冲洗设施,内部设有垃圾密封桶,总计垃圾处理收集设施60m2;在出入口处设计安装40m2大型LED彩色信息显示屏的操作控制系统。

四、项目建设方案

肇庆市目前还没有突出主题形象的农贸市场,在总体设计和规划阶段,首次推出主题形象农贸市场,可能会产生极强的广告宣传和轰动效应,同时又能构成该项目的差异性和提高农贸市场竞争力。从本项目看,辐射的地区和居民范围广,而且前来购买的居民来自不同地方,所以该项目采取院落型设计,即“回”字型设计,这种设计适用于建筑面积较大,周边交通便利,需要设置三个或者更多的出入口。农贸城以4个相对独立的建筑主体,组成浑然一体的“回”字形的裙楼建筑。人流自动形成回路,通路纵横交错又让人不失方向感,消费者在购物时不会感到疲劳和烦躁。所有的商铺和摊位都规划在主通道的两侧,不会形成客流死角。有利于所有商铺店面全面良性发展。布局自由,能适应周边h境,适合于居住区周边各个地方居民出入购物。不仅如此,良好的形象,更可以让消费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外立面设计建议以简洁、整体感强为宜,外街立面与内街立面考虑适当设置广告位,即可以营造繁华的商业氛围,又能为经营者创造商业价值。可供建设的用地面积为8,000.04m2,庭院型设计,结构形成“一为交通入口区,二为消费品交易区,三为综合辅助区”整体结构框架。交通入口区:规划在主入口设立标志性建筑。建筑项目的主题形象可以定位为:绿色、平价、健康、惠民,将CI形象植入农贸市场。交通区利用项目选址优越的地理位置,多辆公交车经过,出于百姓自驾出行购物,还设计建设机动车停车场以及非机动车停车场。消费品交易区:消费品交易区呈现“回”字型、庭院式建设规划设计,“回”字型市场建设十分利于农产品销售过程分门别类,利于管理,便于选购。交易区中按大类分为素食交易区、果品交易区、禽畜肉交易区。三大类又可以具体分为下面几个细类:蔬菜区、生肉区、蛋及家禽区、水产区、熟食区、豆制品区、干货及粮油制品区、水果区等店铺,交易区内物种丰富,品类繁多。综合辅助区:综合辅助区包括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包括公共卫生间、管理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值班室,服务中心包括了产品卸货区、产品屠宰加工间、果蔬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室、净菜处理室、冷藏冷冻间等。项目功能分区设计规划:

(一)交通入口区功能设计规划。在农贸市场入口配备了信息显示屏,展示了农贸市场的服务宗旨,第一次将CI系统引入农贸市场里,将农贸市场整体定位在绿色、平价、健康、惠民。建立市场信息智能管理系统,以科技化和信息化的代入和管理促进农贸市场良性发展。方案中设计了休息疏散广场,与星湖大道相连,附近有大型公交站,交通运输方便;在广场两边还设有机动车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为整个农贸市场提供停车服务。

(二)消费品交易区功能设计规划。消费品营业区分别为素食交易区、果品交易区、禽畜肉交易区。三大类又可以具体分为下面几个细类:蔬菜区、生肉区、蛋及家禽区、水产区、熟食区、豆制品区、干货区、水果区等。

1、素食交易区:(1)蔬菜是百姓生活日常必需品,也是购买频率非常高的食品,蔬菜的异味不大、污染不明显,因此可设置蔬菜区在入口出;(2)豆制品的污染和异味也不算大,但豆制品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所以布局时可以相邻水产品作为结合,一来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供给需要,二来便于污水处理;(3)干货及粮油制品在储存时应该尽量通风,避免潮湿,影响食品质量,所以干货紧临蔬菜和市场入口,通风效果良好。

2、果品交易区:水果销售是农贸市场销售品类中相对最为干净的一类产品,购买频率相对也比较高,所以设置在入口的左边,沿着摆设。

3、禽畜肉交易区:(1)家禽、生肉是污染很大、异味很重的交易购买区,所以在设计上,这两类产品的位置设计在消费品交易区和综合辅助区的次出入口附近,一方面加强通风,使得异味快速散去;另一方面在家禽和生肉的运输方面来看,直接从次出入口就可以卸货下货,十分方便。(2)水产品是市场中污染较重的交易区域,对供水的要求也大,所以水产区集中在内部,紧邻同样对供水、排水有较大需求的豆制品区。(3)熟食区的异味不大、污染不重,是直接食用产品,不应该和其他异味、污染大的产品放在一起,所以设计熟食区在果产区附近。

(三)综合服务区功能设计规划。综合辅助区设计在项目的北边,主要设计有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便于管理和服务。

(四)其他配套功能设计规划。项目拟建地处于肇庆大道和星湖大道之间,交通便捷,有1路、9路、10路、18路等多部公交车经过,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对农产品流通给予可靠的保障。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1)供水:供水来源由北岭供水加压站供给,本项目拟从该城镇管网接入,供本项目生活、生产及消防用水;(2)排水: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经处理达标后进入排水管网;(3)供电:本工程10kV中压网络纳入项目区建设满足本项目的用电需要。

五、项目土建及设计规划

(一)广场道路及各个通道采用混凝土材料。重点包装出入口,形象墙、广场、车场,电子显示屏,体现主题形象。两个出入口上方设置鲜明的LOG0,通过使用艺术造型的货架、海报、吊牌及形象墙等来美化环境,提升形象,创造顾客体验。

(二)消费品交易区:色彩的运用以干净、畅快的白色为主色调,适当点缀暖色调的装饰物,给居民热闹和兴荣的感觉,促进消费,增加环境的生动性。

(三)综合辅助区:内设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包括公共卫生间、管理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值班室;服务中心包括了产品卸货区、产品屠宰加工间、果蔬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室、舨舜理室、冷藏冷冻间等。

(四)冷藏冷冻库:为市场的重要建筑,建筑50×40m,层高为6.3m。

六、项目建设工期

市场建筑规模较大,但属于低层砖混结构,装修标准较低,施工难度小,建设期为1年,即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2016年6~8月编制可研报告、项目立项报批、规划设计,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土建及配套工作,2017年3月至2017年5月设备谈判签约、设备采购,2017年4~5月人员培训、设备安装调试、设备验收,2017年6~7月项目验收、运营。

本项目以建设方案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项目建设的意义,项目建设的总体布局,项目建设方案及项目内各个区域的规划和设计,最后估算项目的建设工期和竣工时间点。建设后项目三大区相互独立,又形成整体,三大区域互不干扰,货流、人流、车流的三流分开,农贸市场交易运作效率提高,是本项目建设的一个亮点。本项目以期建设一个具有CIS现代信息的新型综合农贸市场,集形象主题、高效交易、快速流通等功能。农贸市场建成后将大幅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当地农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保证居民消费质量和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肇庆市创建标准化惠民农贸市场工作方案的通知.肇庆: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

[2]万晖.城市居住区农贸市场建筑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3]王勇.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篇5

李厚时(1993-)男,河北邢台人,汉族,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学生;

刘曦桐,女,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引言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不足、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入世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显著提高,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农业生产的高效、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等优势使我国在农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防止入世后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农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我国的农业发展道路需要结合国家特色,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农业的整体进步。

1.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贸易现状

1.1农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稳定。农产品总量成倍的增加,从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321亿公斤到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0616亿斤农产品贸易现状,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农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人口、资源等原因,我国的农业还存在许多问题:(1)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2)生态环境恶化(3)国家在农业相关方面的政策还不够完善。

1.2农产品贸易现状

入世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8年来,广大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入世”带来的机遇,农产品出口与入世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可喜局面,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产品进口更是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现阶段农产品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是:(1)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即饲料、粮食、棉花,丝类等初级产品多,而高科学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较少;传统产品多农产品贸易现状,创新产品少;(2)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大部分主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而南美、拉美、非洲等发展国家及欠发展国家地区出口量较少,但从贸易保护上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主义。

2.中国农产品贸易相对优势

目前,中国农产品贸易品种的格局是:主要出口产品是畜产品、水产品,而主要的进口产品是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初级农产品出口在减少,而加工农产品在增加。从市场结构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已经日趋多元化。进入90年代,由于畜产品、水产品出口出现了强劲的趋势,中国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增长,使中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上升,已经从198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105.9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17%,上升到200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991.6亿美元农产品贸易现状,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6.33%。

2.1入世对中国农业的有利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生产专业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大环境下,势必会带动中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缩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

(1)入世可以享受WTO现有成员已经享有的好处,使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出口环境得到改善。

(2)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我们将更多地利用外资引进现金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从而加快我国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可以促进国内流通体制的改革,入世后,可以促使我们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主导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4)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的主动权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角色将逐渐由执行者转换为资格有参与农业多边贸易规则的协商与制定者,从而有利于我国的贸易规则的提出,保护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序竞争,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2]。

2.2入世对中国农业的挑战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入世前中美两国签订农产品贸易协议,中国承诺在入世后逐年降低农产品关税。

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国外农产品将涌进中国市场,将使我国农业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的冲击,经受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1)入世后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不利影响

由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简陋农产品贸易现状,导致我国农产品在科技方面的技术应用较少,过多依靠财力和人力物力,导致价格较高,竞争力下降。

(2)入世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内农产品市场将和国际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对接,同时中国农产品行业将接受国内外市场的严格挑战,物美价廉的绿色农产品,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而现在中国农产品质量低、品种少、层次低,已严重不适应国内外市场消费者需要。因此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急需解决的事情,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地位。

(3)削减非关税壁垒的承诺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加入WTO后,国际将禁用非关税措施,只能转化为相关的等效关税之后,按规定削减[3]。关税减让一旦实施,中国的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政策手段就会丧失,国内市场将面临来自国际市场廉价优质商品的冲击,为国外农产品占领国内市场创造了便利条件,进而对我国农业形成更大的挑战。

3.入世后中国农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面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冲击,为迎接WTO给中国农业既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保护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增长,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农业经营规模小、成本高和劳动生产率低的情况下农产品贸易现状,根据我国农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我们应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拉长并完善农业的产业链条,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在我国农业基础实力较低的情况下,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政府与民间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的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的产业化,优质化增长。

(3)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为适应入世要求,我国应继续快速推广农业科技,提高产品的质量,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出口的整体实力。

(4)积极应对国际上农业保护政策

入世后农产品贸易现状,高关税政策会逐渐被取消,但替代它的绿色壁垒会抵制我国农产品进入,我们必须建立相关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安检与认证体系,以应对国际上的农业保护措施。

4.结论

虽然农业近年来取得较大发展,但农产品贸易环境仍然呈现出不稳定性,中国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贸易格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政策上国家应继续加强国内农业支持,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农产品贸易结构,扩大农产品出口。(作者单位:1.东北财经大学;2.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参考文献:

[1] 何伟林.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平原大学学报,2003年10月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篇6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拓展延伸、提升水平、注重常态、健全机制”和市、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进一步拓展延伸市场环境治理的范围和内容,更加高效地加强市场监管,坚持不懈地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引向深入。

二、市场专项治理工作目标

(一)建立健全农贸市场专项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贸市场“八乱”专项治理。本次农贸市场专项治理,要求各社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农贸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农贸市场的“八乱”专项治理,“八乱”(乱摆、乱搭、乱牵、乱贴、乱倒、乱堆、乱排、乱停)。各社区和市场业主在农贸市场专项治理活动中,一是要分阶段、分步骤地深入开展治理“八乱”专项行动,全面彻底地清理市场卫生死角;树立并长期保持干净、整洁、规范的农贸市场新形象。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着力强化农贸市场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涉及食药、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畜牧、水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性,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强化责任感意识,着力落实长效监管措施,务必将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保障机制落到实处。

(二)加大农贸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力度。本次农贸市场建设和整治专项治理,各社区要继续加大对农贸市场新建、改造升级的力度,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强力推进农贸市场建设工作。本次农贸市场建设和环境治理专项活动要求在2013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完成取缔各社区的以街为市的现象,以及完成升级改造古罗农贸市场工作任务,新建或升级改造农贸市场辅助设施必须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四化”标准要求。

三、市场专项治理部门职责分工

(一)城管办:负责全镇农贸市场专项治理工作的启动部署和协调督查、考核评比,指导各社区抓好各农贸市场建设和整治专项治理工作;负责对农贸市场内垃圾进行定时清运;组织、指导农贸市场除“四害”工作;负责整治农贸市场冒口经营和周边占道经营、乱摆摊点、乱搭棚伞、乱打广告等现象。指导督促各社区完成对以街为市街道的取缔工作。

(二)工商所:负责组织农贸市场专项治理工作,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加强对专项治理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落实全镇工商系统农贸市场治理长效工作机制。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指导督促市场业主加强市场内的清扫保洁工作,会同街道、社区和相关部门,对市场内乱摆、乱搭、乱牵、乱贴、乱倒、乱堆、乱排、乱停等“脏乱差”现象及户外广告、店招进行清理整治;同时,在农贸市场内建立和落实“门前双五包”责任制。

(三)派出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对农贸市场内消防安全状况依法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不符合消防要求和未办理消防行政许可擅自开业的农贸市场依法查处,督促农贸市场消防管理和防火安全秩序的落实。要加强城乡市场治安巡逻和应急处置,对在农贸市场内横行的“菜霸”、“肉霸”予以坚决打击,从严查处破坏城乡农贸市场公益设施的行为,严厉打击阻碍农贸市场管理和环境治理工作的各类违法行为,有效维护农贸市场内及周边的治安秩序。负责完成农贸市场停车秩序管理规划的编制,加强对城乡农贸市场交通秩序和车辆停放的管理。

(四)兽医站:按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之规定,监督检查农贸市场内畜禽经营者,将当天或有效期内的鲜肉、家禽检疫票据公示上市,切实履行动物卫生监督,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尤其是做好畜禽及产品检疫检验确保生产流通领域畜产品安全;开展生鲜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确保生鲜乳品质量安全;推进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五)住建所:负责城乡农贸市场新建、改造的规划,将城乡农贸市场的环卫设施纳入城镇环卫设施规划。

(六)环保所: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环保监管规范,负责农贸市场生活垃圾与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农贸市场危险废弃物品专项整治和固体废物处理督查,加强农贸市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监管,大力整治农贸市场烟尘、二氧化硫、油烟、噪声等污染,做到有诉必查,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环境权益。

(七)宣传办:把农贸市场专项治理作为创建示范镇的重要内容,围绕农贸市场建设和整治专项治理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报纸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形式,大张旗鼓、大造声势,营造浓厚的农贸市场建设和整治专项治理氛围,及时报道工作动态。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社区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具体工作专人抓,层层落实责任,强力推进农贸市场专项治理工作。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各社区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篇7

中俄两国接境435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自2010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俄罗斯则为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在欧美对俄制裁和中国推出“一带一路”的双重背景下,中俄区域合作及全面战略协作关系的构建,面临难得的历史性契机。一方面,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欧美等国对俄罗斯采取愈加严厉的制裁措施,俄罗斯为应对危机,调结构促增长,进一步强化“东向战略”,选择中国作为其主要的合作对象;另一方面,中国加快向西全方位开放,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被俄罗斯视为最大发展机遇。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梁和东部“陆海丝绸之路”主要经过地,亦为中国优先合作发展的国家之一。201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952.8亿美元,同比增长6.8%。而按照中俄领导人的共同意愿,2015年中俄贸易额的目标是1000亿美元,到2020年中俄贸易额的目标为2000亿美元。2015年3月,中俄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厶作协议并启动对接,这标志着中俄贸易奏响了务实合作的新乐章。而中俄农产品贸易,目前仅占中俄双边贸易额的9%左右,作为未来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潜力空间巨大。

一、中俄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特征

(一)中俄农产品贸易额总体增长,贸易逆差明显

2001年,中俄农产品贸易总额18. 17亿美元,2014年则达86. 89亿美元,年均增长27.1%。然而,农产品贸易占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17. 2%,下降至2014年的9.1%,大约降低近2倍。究其原因,主要是中俄非农产品双边贸易增长迅速,2001-201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率56. 6%,为中俄农产品贸易增幅的2倍多。其中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明显,2001年为13. 25亿美元,2007年达最高峰40. 64亿美元,其后回落至2014年的25. 16亿美元。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资源性林产品的刚性需求,由俄进口量较大所致。随着天保工程的逐步解冻,又进口渐减少的缘故。

(二)中俄农产品贸易商品结构相对稳定

近十余年来,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中国自俄进口的农产品集中在林产品和水产品方面,主要为原木、冷鲜和冷冻鱼、纸浆和废纸、合成橡胶、成形的木材及铁路枕木等,2014年两项合计,约占总进口额94%以上。中国对俄农产品出口,则以水果、蔬菜和水产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从2014年出口数据来看,此三项占对俄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1%左右。农产品出口种类上,近十年来中国对俄出口种类有进有退,总体增长缓慢,仅新增39种。而俄对中出口种类,则呈现增减波动。2014年中国对俄品种有265种,俄对中国品种为108种,分别占所有农产品种类的34. 6%和14. 3%,相差两倍之多。

(三)中俄农产品贸易地区结构,渐次阶梯分布

从区域来看,中国自俄农产品进口,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新疆地区,约占我国进口总额65%以上,而后向东向南,渐次扩散,其它省区约占35%左右。对俄农产品出口有三大区域带:一是以中国黑龙江省与俄接壤边境为界,向远东辐射;二是以中国新疆与俄交界的口岸为界,向俄纵深扩展;三是以莫斯科等城市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呈梯次消弥。作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国,俄远东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约占我国出口40%左右,品种以苹果、梨、香蕉、柑桔及葱、西红柿和胡萝卜等果蔬类为主。

(四)中俄农产品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

依照世贸组织的界定,中俄农产品贸易中,一般贸易为最主要形式,边境贸易次之,另一部分为加工贸易方式,此三种方式约占中俄农产品贸易的65%、20%和15%,贸易结算方式上,从易货贸易向现汇贸易转变,本币结算范围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2003年在黑河开展本币结算试点,中俄贸易进入本币结算时代。2011年中俄又签署新的本币结算协定,从边境贸易扩大到一般贸易。目前中俄农产品双边贸易,本币结算约占00%左右。其中卢布占据绝对优势,结算量在99%以上,人民币所占比例则微乎其微。

一、双重背景下的中俄农产品贸易机遇空间

(一)反制裁下的俄农产品市场空缺亟待填补

2014年8月,俄罗斯全面禁止进口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蔬菜水果、肉鱼类、牛奶和奶制品等。有效期虽为1年,但随着欧美与俄矛盾不断升级,仍将有延续的可能。以欧盟为例,在俄农产品市场份额巨大,约占俄进口肉类的37%、蔬菜的30%、水果的24%。反制裁后,俄农产品市场的空缺亟待填补。2014年9月中俄达成协议,进行更多本币贸易结算,降低部分产品进口关税,更进一步地助推商机。

1.果蔬市场缺口。俄罗斯的反制裁禁止进口,导致2014年欧盟对俄水果和蔬菜出口大幅降低。如2014年波兰对俄水果和蔬菜出口分别为2. 54亿和1.43亿美元,同比减少47%和40%。西班牙对俄出口水果和蔬菜各为1. 40亿和0. 61亿美元,同比减少60%和7390。荷兰和比利时则基本降至空白。若论因禁运而造成的俄年度市场空缺,则应以反制裁前的2013年为基准。据联合国贸易署统计数据,2013年俄水果进口总额为60.2亿美元,来自欧盟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波兰4. 78亿美元、西班牙3. 51亿美元、意大利1.48亿美元、比利时1. 27亿美元。蔬菜方面,2013年俄进口总额为26. 67亿美元,来自欧盟的主要进口来源地:荷兰2. 61亿美元、波兰2. 36亿美元、西班牙2.23亿美元。因为禁止从欧盟进口蔬菜和水果,将造成俄罗斯年缺口至少18余亿美元的市场空间。

俄罗斯是世界第三大水果进口国,年需求量约1100万吨,主要进口品种为柑橘、苹果、梨、香蕉、桃、杏、樱桃和葡萄等,均为中国常见品种。俄罗斯是世界第八大蔬菜进口国,年需求量1600万吨左右,而中国则是世界第一大蔬菜生产和出口国,以往在俄罗斯市场,由于欧洲运输距离较短,价格上更具有优势,而今禁令实施,为中国果蔬出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年中国对俄果蔬出口额达10. 9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 4%。2015年第一季度,黑河口岸对俄出口果蔬同比增长13.1%。

2.肉类市场缺口。2014年8月,俄罗斯对欧美颁布内类进口禁令,肉类缺口约70-100万吨。以猪肉为例,仅欧盟就占俄进口量的60%左右。禁令的实施,使欧盟的猪肉生产者只得另辟市场,如法国就损失近5亿欧元。同年10月,禁令进一步升级,俄罗斯又以违反关税同盟动植物卫生检疫的要求为由,临时禁止进口欧盟的肉类副产品。为弥补国内市场需求的缺口,俄罗斯向邻近的中国伸出橄榄枝,决定改由从中国进口的肉类食品替代。这对于中国的肉类生产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2014年10月11日,首次获批准的2家中国猪肉供应企业,在俄联邦动植物检疫防疫署的监控下,将首批近千吨中国猪肉运抵俄罗斯。这是自2004年俄罗斯以猪肉口蹄疫为由对中国进行封关10年后的首次进口,正式打破了两国猪肉的封关壁垒。按中俄相关协议,随后将批准更多的中国猪肉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目前中国正打算将对俄猪肉出口企业由2家增至10家,未来出口俄罗斯有望持续快速扩大。

(二)“一带一路”下的中俄农产品贸易具有互补空间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潜力,以两国农业互补性为基础。俄罗斯具有丰富的耕地、海洋和林业资源,唯劳动力资源缺乏。中国则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充裕。中俄在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及生物技术等方面,可取长补短。更主要的是,中俄农产品贸易种类及方式均有互补性。

1.产业间贸易种类互补。中俄长期的贸易发展,逐渐形成双方互补的贸易商品结构。俄罗斯林业及水产资源丰富,中国从俄进口国内缺少的资源性产品,对俄原木和水产类有长期稳定的需求。而中国劳动力资源充裕,向俄输出各类生活日需品及加工类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和水产制品,缓解俄罗斯国内供需矛盾。俄罗斯进口商品结构,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度极高,为中俄农产品贸易提供广阔了市场机遇。

以2014年中俄农产品出口数据为例,中俄农产品出口排位前10的各品类比较(表1)。除3章外,共有7章农产品均不相同。中国在20、16、08、07、35、21、09等章处于优势地位,如蔬菜水果制品、肉鱼动物制品、新鲜蔬菜水果、蛋白类及改性淀粉、可食用原料、茶叶及调味香料等。俄罗斯出口农产品,在47、23、12、01、05、24、15等章具有相对贸易优势,如鱼及甲壳等水产品、纸浆和木材纤维、食品工业残料、油仁及果实、动物产品等。总体来看,中俄农产品主要处于产业间贸易状态,具有很强的种类互补性。

2.产业内贸易方式互补。由上表可知,03章鱼等水产品贸易规模较大,存在产业内贸易。中俄两国一衣带水,俄水产资源丰富,中国自俄进口大量鲜活或冷藏鱼类,占90%以上。中国产品附加值低,以一般贸易为主,而出口俄罗斯,则以鱼制品为主,占60%以上,加工贸易比重大,产品附加值高,虽表现为逆差,但贸易方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应通过提升深加工技术及多样化生产等方式,维持互补贸易的同时,与俄水产品形成垂直差异或技术差异。如将不同种类的水产品,按品质和加工方式细分,使消费者可根据自身偏好及收入水平挑选;开辟中俄水产品贸易的新领域,加大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引导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44章木材及木制品,为中俄农贸的最大种类。俄森林资源丰富,占全球总面积的1/4左右。唯木材深加工能力弱,主要出口原木、锯材和纸浆等,多为一般贸易方式。中国林业资源匮乏,却是林产品消费大国。著名品牌圣象地板、光明家具等,均在俄有原料供应地。但中国深加工能力强,木制品如人造板和家具等,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可知中俄林产品供需结构及贸易方式,亦有很强互补性,合作潜力空间较大。

三、提升中俄农产品贸易的选择途径

(一)改进贸易结算方式,规避潜在风验

当前,不得不考虑欧美制裁对中俄贸易的不利影响。比如欧美若冻结俄罗斯相关外币资产,或对俄关闭美元支付体系,以及卢布汇率波动下滑等对中俄双边贸易的负面效应。虽然,目前情况看起来并不严重,但至少应引起关注。应改进贸易结算方式,防忠于未然。

首先,应与俄罗斯建立人民币一卢布互换协议,如2014年10月签署1500亿人民币/8150亿卢布的规模,减少中俄贸易中美元的使用;其次,推动人民币在双边贸易中的计价和结算比例,在卢布汇率不稳定的情况下,于双方都有利;第三,完善人民币与卢布汇率直接交易机制,避免受美元汇率波动影响;第四,推进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与结算体系。应对潜在风险,亦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跨境电子商务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推进运输体系、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的建设。如东北地区,除中俄铁路、公路外,还应开发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与俄相关城市的航线。并加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沿线的港口建设,发展江海联运。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牵动,建设对俄口岸互市贸易区、冷链保鲜及加工仓储等配套设施。如黑龙江投资6000万元,筹建占地2万平方米的跨境果蔬出口贸易专区,包含海关监管库、物流运输库、冷藏储备库及批发市场等。

另外,作为未来国际商务的发展方向,在电子商务方面,应加快建立哈尔滨、牡丹江对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推进电子口岸、物流体系和出口业绩纳入海关统计试点等各项工作。利用互联网,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物流,实现完整合一。高效率,低成本,适应新形势下中俄贸易的潮流趋向。

(三)优化贸易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

在新的时期,中国需要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不断扩大对俄出口,缩小贸易逆差。一方面巩固现有优势农产品出口。合理规划布局,提供财政、金融支持,以及通关和检验检疫等便利;建立中俄农贸服务网络,组织企业“走出去”,赴俄开展农超对接或建立旗舰店等营销活动。另一方面,应鼓励农企和经营者,根据俄罗斯市场需求,扩大和丰富农产品出口种类。如实施林产品和水产品的差异化战略,探寻新的出口增长点;大力培育肉、禽、奶类企业,以获取俄罗斯稳定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由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中国农产品多次被俄通报。应强化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推行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加大对无公害种苗、技术研发、生产设施、质量检测和商品认证等政策的支持力度,生产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产品。同时,适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发展精深加工型农产品。从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高价值链攀升。

(四)贸易与投资并重,深度农业合作

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而中国则相对匮乏。受人口和可耕种土地等因素的限制,中国需要与俄罗斯这样的资源大国,进行深度农业合作。此前单纯的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应加大对俄农业投资,以投资促贸易,二者并重共进,推动中俄农产品贸易的长远发展。

中俄农业深度合作的路径选择,重点是“走出去”战略。俄罗斯劳动力严重不足,远东地区的耕地大量闲置。种植条件与中国东北相似,且有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土地租金低,租赁期长达49年,相关税收政策优惠。以投资开发,带动中俄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及劳务输出的深度合作。如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在俄滨海边疆区建立新友谊农场80余万亩。发展境外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生产符合俄罗斯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还可将部分国内短缺的农产品回销,满足市场供给。

(五)建立中俄自贸区,促进农产品贸易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篇8

1.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1.1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

农产品贸易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该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亿美元。在入世后的第一年,也就是2002年,小麦、豆油等农产品未发生大量冲击国内市场的情况,玉米、棉花、大米的出口增加。也就是说我国的农产品市场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贸易顺差为30亿美元。到了2003年,农产品贸易出现了三个“新高”,即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创历史新高,但农产品顺差为25亿美元,同比下降56.1%。这表明2003年是我国农产品贸易自1990年以来顺差较少的年份。而到了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入世风险凸显,虽然农产品进出口额继续保持双增长。但进口增幅已大大超过出口增幅,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农产品贸易由上年顺差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这是我国首次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出现逆差,而这一逆转的出现仅仅是在我国入世后的第三年。进入2005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有所好转,到了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0.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2.88%。其中,农产品出口额310.3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319.9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由2005年的14.7亿美元减少到9.6亿美元,近几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连续减少,改善了农产品贸易逆差过大所引起的不利情况。另外,农产品进出口持续较快的增长。并创造出历史新记录。表明中国正在向农产品贸易大国迈进。

但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农产品出口反映了我国农业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构特征:一方面,出口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高价值农产品为主,占出口总额比例的二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出口额虽然不断增加,但占比在十分之一左右。从出口表现看,农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1.2 我国农产品贸易遭遇壁垒狙击

发达成员国非常重视进口食品的安全性,对农药残留等检测指标的限制十分严格,从而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参加公平竞争。早在2001年1月25日,欧盟委员会做出停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的决定。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也相继公布了禁止在进口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包括氯霉素在内的11种药物名单,随后许多发达国家针对不同食品规定了不同的农药最高残留量标准。而我国尚未对不同类食品规定不同的农药残留标准,因而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受到国外各类环境标准的限制。由此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值从前几年的180亿元降到目前的120亿元,我国每年出口农产品因绿色壁垒屡屡遭禁、退货和索赔,损失惨重。此外,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都在不断的创新、增加贸易壁垒的种类,譬如食品检验标准、国有贸易标准、基因工程作物以及劳工和环境标准等等构成了新的农产品贸易壁垒。特别是国外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农产品贸易产生了现实的和潜在的巨大影响,这对以传统农产品贸易为主的我国农业来说,将会大大减弱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萎缩,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新因素。

近几年,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己经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各国政府和世界组织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出台了许多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和规则。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将环境与贸易直接挂钩,通过限制乃至禁止对环境有害的产品、服务、技术等的贸易,希望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绿色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通过绿色壁垒对进口产品进行种种限制。其实绿色壁垒实质上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型式,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商品进口国制定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合格评定程序对外国进口商品构成了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在技术指标、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方面制定苛刻的规定,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或效果。技术贸易壁垒涉及的主要范围不仅局限于工业产品、农产品等制成品,而且己扩展到对产品生产过程、产品的使用或进口预期结果等。而大多理论提法之所以将“绿色壁垒”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单列出来作为非关税壁垒的又一种形式,是因为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和实施上的有效性,近年来为多数发达国家频频使用,其实施范围较大,影响也较深远,使之逐渐从众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凸现出来。

1.3 农产品出口的产品、市场结构不合理

从产品结构上讲,在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大部分是一些价格比较低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谷物、油料作物、棉花、烟草等。而相对价值比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鲜花、水果等出口数量有限。这种低级农产品出口结构不符合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的另一现象是:在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深加工产品占到20%,按价值看,深加工产品的价值及其附加值比初加工产品大的多,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从总体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品质和收益。而且,对于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而言.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从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上分析,由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非常集中,大部分集中在亚洲的近邻国家,其中日本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国。而非洲、拉丁美洲作为当今世界最有潜力的农产品市场,我国所占的份额却很小,这种出口市场过于单一的现象,同样的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多元化发展有制约作用。

2.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2.1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会持续增长

近几年,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呈上升的趋势,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是514.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是280.3亿美元,出口额是233.9亿美元。200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562.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是287.1亿美元,出口额是275.8亿美元。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创造出历史新纪录,贸易总额是630.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是319.9亿美元,出口额是310.3美元。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上仍将继续增长。原因是:从外部环境讲,中国加入WTO,就必须要履行WTO农业协议规则的要求,履行当初入世的承诺,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从国内环境讲,由于近几年我国调整了生产结构,使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导致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都将促进未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2.2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是未来的主流

水产品、园艺产品、畜产品等都属于劳动密集性产品,随着国际上对绿色农产品要求的日益提高,未来中国农业必然要解决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和改善检疫制度,发挥劳动密集性产品的成本比较优势,从而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相对于那些土地密集性产品(如谷物、油料作物、棉花、大豆等)来说,由于中国农户的经营规模太小而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因而随着市场上需求的发展,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国将不可能大量出口土地密集性产品。

2.3 绿色贸易已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趋势

所谓绿色农产品,是指“在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产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卫生、优质、营养型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可在世界范围内注册使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开始发展环保性绿色农业,使绿色食品生产一直保持旺盛态势。美、德、英、法、荷兰、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业技术不断成熟,从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绿色生产的农场和耕地不仅在数量上增多,而且生产领域迅速扩大,从粮食、蔬菜扩大到园艺、饮料生产,从植物生产扩大到动物生产,可以说,绿色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从80年代就提出了“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并由有关部门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掌握了一些实用技术。但由于没有和市场结合起来,没有形成规模,最后也没有大面积推广。到9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绿色食品工程活动,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发出了“有机食品”。2001年4月,农业部正式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使我国绿色农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绿色食品产品数目从1990年底的127种发展到2000年底的1831种,占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占70%。绿色食品实物生产总量1000多万吨。目前中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047家。国内很多的著名大企业都是绿色食品企业。如内蒙古伊利集团、中国蓝田集团、山东鲁花集团等。到2003年底,绿色食品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总数达4030个,产品实物总量为3260万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很多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水果、茶叶、液体及乳制品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重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一些地区将发展绿色食品与优势农产品区域产业带建设相结合,提高了主产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目前中国北京、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优良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近几年来,在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不断上升的同时,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市场覆盖面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绿色农产品已成功进入了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出口的产品结构看,出口的绿色农产品主要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料类为主;从出口的区域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其中,山东省和黑龙江省的绿色农产品出口量最大。并显示出了在技术、质量、价格、品牌上的明显优势,展示出了绿色农产品贸易的美好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今后的时期里,我们必须注重发展我国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努力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推动绿色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贸易法律制度。

3.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破除国外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出口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为此,建议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相关服务职能,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提高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自身服务职能,发挥保障农产品出口质量的作用

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距离,因此只有提高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才能发挥保障农产品出口质量的作用。

(2)批发市场必须遵守法律、规范发展

要想发挥批发市场的贸促作用,必须制定批发市场行业服务规范,加强治理,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强化行业内部监督,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及服务质量。作为我国批发市场的行业协会,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正在进行在这方面的工作。

(3)对批发市场给予政策的大力支持

积极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还应从宏观上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给予批发市场以政策支持、财政扶植。强化完善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农业贸易环境。各部门和各地方积极配合和协助,加强领导和宏观规划,进行相应的体制调整和政策支持,切实加大对农业贸易促进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工作力度。同时,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扩大农产品促进专项资金规模。

(4)提高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建立世界知名品牌批发市场

目前,全国将近43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覆盖了所有的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构成了贯通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批发市场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业态和主要环节。但是我国批发市场普遍规模较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管理粗放,国际化程度偏弱。全国仅有少数大型批发市场经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虽然单个市场的贸易规模较大,例如仅广东湛江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全年出口对虾的贸易额就达到20亿元人民币,但是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省份和边境城市,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为此,必须向国外知名批发市场学习,提高批发市场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保证通过批发市场出口的农产品具有相当的质量水准。例如自身进行ISO9000、ISO14000认证等。进而使得批发市场本身获得国际知名度,建立品牌批发市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参考文献

[1]王超.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平台促进农产品出口[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7):8-10.

[2]张汉林等.WTO与农产品贸易争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张莉琴,林万龙,辛毅.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03(4):27-33.

[4]陈锡文.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J].上海:上海投资,2003(2):4-7.

[5]安玉发,焦长丰.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赵一夫,田志宏,乔忠.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特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4):33-37.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篇9

目前德清县有市场名称登记的农贸市场共有20家,总面积达18.3万多平方米,经营户2856户。

一、我县农贸市场明码标价现状

1、我县农贸市场标价主体是经营者。由农贸市场管理单位制作统一格式的标价牌,具体标价工作由经营者完成。

2、我县农贸市场提供服务和销售的种类主要分为蔬菜、水产、肉类、家禽蛋、豆制品、熟食及副食品等七大类。

3、随着我县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有序推进,明码标价工作也逐步得到普及。

二、我县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农贸市场销售的农副产品和其它商品绝大多数是市场调节价,经营者有自主定价权,不少经营者对市场价格的形成及规律和运行机制认识不清楚,往往存在某些模糊与偏见。自主定价权绝不是任意随意的,必须受市场供求关系的支配,只有把自主定价权与市场结合起来才具有实际意义,单个经营者无能力决定市场价格。但经营者在思想上无此认识,对待明码标价就会持消极的、不主动的、不负责的态度,认为农贸市场

主要是“菜篮子”,农产品价格波动大,早晚价不同,问价还价,标价意义不大,作用有限,因而常常出现卖的价与标的价有差异等等。的确,这些都是农贸市场的特点,明码标价即是买卖双方问价还价、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的价格秩序。

三、规范农贸市场明码标价的意见及建议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篇10

国务院在2011年10月9日常务会议上指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公益性,通过对濮阳市农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农贸市场发展布局;推进改造升级,拓展农贸市场服务功能;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等对策,以期达到更好地为市民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

农贸市场;发展;对策;建议

一、濮阳市农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思想认识站位不高对农贸市场的公益性认识不够,过分强调市场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没有把农贸市场当成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来做。有的认为搞农贸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是市场行为,任其自然发展;有的认为农贸市场生意红火,利润空间很大,资本逐利性大,社会投入积极性高,政府无需投入;有的把抓农贸市场建设作为权宜之计,“创建或迎检”来了抓一阵,加大投入,急抓现用,没有长抓不懈的思想,没有研究出台引导农贸市场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所有这些认识误区,导致政府在农贸市场建设发展中主导性不够、话语权不多、指挥棒不灵等现象。使濮阳市城市建设与发展形成重“城”轻“市”,有“城”无“市”,城市功能严重缺失的局面。

(二)市场空间布局不合理由于濮阳市城区农贸市场大多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布局规划和建设标准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农贸市场基本分布于在建成区,新区以及城乡结合部较少,市场与人口密度不相配套、分布不均衡。且大部分居民小区没有按照要求建设配套农贸市场,存在城市发展快,农贸市场布点规划缺失的问题。例如,中原路贯穿濮阳城区,但沿线仅有一个美景小区农贸市场,且规模过小。这就造成了市民买菜难、菜农卖菜难,马路市场治理又屡禁不止的尴尬局面。目前城区农贸市场建设多数属于自发而建,至今没有专业规划,空间布局严重失调,已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城区人口生活需要。

(三)市场单体建设标准低一是规模较小。目前濮阳市只有王助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金三角蔬菜批发市场两个市场,基本属于规模以上农贸市场,其他大多数农贸市场经营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摊位数不足五十个,普遍存在辐射能力弱、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农贸市场缺少必要的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配套设施,没有配备必需的检测设备,导致农贸市场环境堪忧,食品卫生安全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硬件简陋、软件落后。硬件方面,大多市场是半封闭大棚结构、水泥地面,有的甚至是简陋的土台子、水泥墩;软件方面,主办单位片面地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对市场长期发展缺乏理性的判断与分析,对市场设施提升满足于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愿意投入资金,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四)市场管理措施不到位虽然工商、城管、质监等多个部门都对农贸市场实施监管,但“多龙治水”并没有治好水,没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市场发展中心受职能制约,对市场主办单位既没有行政约束手段,也没有奖补激励措施,所能做的也仅仅是行业指导和服务。从市场管理的内部环境来讲,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部分村办市场和自办的农贸市场,管理人员只负责收取租金,提供摊位、水电、清扫场地等简单服务,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多年来,农贸市场之所以成为城区居民关注的热点,政府多次创建、迎检的工作难点,主要问题:一是农贸市场管理无主管部门。多年来多头管理,形成日常管理“互相扯皮”,创建迎检特殊时段“男女老少一轰而上”,过了时段就“放羊”,市场建设管理一直无人问津。二是农贸市场建设管理无统一管理标准和明确的管理主体,绝大部分市场处于个人承包,只收费不维护、只收费不管理的混乱状态。

二、推进濮阳市农贸市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借鉴郑州、安阳、济源等地成功经验,结合濮阳市实际,市场发展中心对濮阳市城区农贸市场建设与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总的考虑是:按照“民生公益性、政府主导性、工作统筹性、管理规范性”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力度,推进濮阳市城区农贸市场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为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市建设和城市转型跨越提供支撑和服务。当前重点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农贸市场发展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协调配套、统一标准、严格执行”的原则,科学制定农贸市场中、远期发展专项规划及详细建设规划,构建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中心城区农贸市场为骨干、以社区农贸市场为主体、以便民菜点为补充的农贸市场建设规划体系。“统筹规划”,就是统一编制市城区农贸市场专项规划,根据专项规划要求,编制各个农贸市场详细建设规划,形成图标化、网络化、精细化规划体系,使农贸市场建设有规可依。“协调配套”,就是农贸市场规划应与区域人口状况、地域范围相适应,方便居民生活;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适应,逐步向标准化、超市化、连锁化经营发展;与周边市容环境相协调,提升城市品位;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保持城市规划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标准”,就是参照国家商务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的标准,结合濮阳市实际,制定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标准。按照就近服务的原则,以社区或居住小区为基本单元,一般1万人规划建设一个菜市场,服务半径为800-1000米。菜市场面积按服务区域内每千人120-150平方米设计,一般控制在不小于1000平方米、不大于3000平方米的规模以内,“超市型”农贸市场其经营农副产品的面积不得少于建设面积的70%。同时,根据需要配建停车场。“严格执行”,就是农贸市场专项规划一旦确定,不得改变其用途和挪做他用,采取由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与农贸市场产权人、开办者签订《农贸市场用途不予改变合同》等措施,确保规划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二)推进改造升级,拓展农贸市场服务功能1.科学制定方案。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分批”的原则,制定出台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切实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工作目标,力争2-3年内完成现有农贸市场改造任务;新建小区专项规划有农贸市场布点要求的,必须纳入小区配套公建项目,与小区同步建设。明确工作职责,明确一个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改造工程,拟定农贸市场改造标准,制定验收办法和考核标准,并组织验收。明确工作要求,把区级政府作为市场建设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由市政府与其签订工作责任状,严格奖惩兑现。2.严格建设标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监理、统一验收“五统一”的工作要求,一方面,对农贸市场的规划选址、场内经营设施、附属设施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并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另一方面,按照施工图纸要求,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精心组织实施,逐一进行验收,并将验收结果作为财政补贴资金拨付的依据。3.强化政策支持。一方面,政府设立农贸市场建设改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贸市场建设、改造项目配套建设。另一方面,简化手续,在报建、办证等办理各种手续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减免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市本级费用,对城区符合专项规划的新建农贸市场,土地出让金实行先征缴、再补助,补助资金作为政府资产入股,切实增强政府“有形之手”对农贸市场的掌控力。同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参与农贸市场建设,不断拓展农贸市场建设发展新途径。

(三)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1.综合管理。成立由市长任组长,财政、城管、工商、规划、国土、住建、市场发展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贸市场改造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市场发展中心,具体负责农贸市场的改造、建设、管理的综合协调、检查验收和考核评比等工作。同时,根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将农贸市场改造建设管理的职责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明确各部门农贸市场管理责任。2.明确产权。农贸市场改造建设管理工作推进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市场的产权不属于政府,导致政府的“指挥棒”不灵。对现有的大中型农贸市场,可采取政府出资逐年回购、回租的方式,收回农贸市场的所有权,体现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对新建小区的农贸市场,政府通过减让土地出让金等途径,获得所有权;对政府出资回购、回租及新建的标准化农贸市场,其经营权委托给市市场发展中心统一管理,以增强公益市场的支撑力;对产权无法回收或回租的民办农贸市场,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明确市场投资和经营业主为市场管理第一责任人,接受全市统一管理。3.维护秩序。由规划部门尽快编制出台濮阳市农贸市场专项规划,为濮阳市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打好基础;财政部门负责改造补贴资金筹措,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作提供经济杠杆;工商部门加强对农贸市场交易行为和流通安全的监督管理,查处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城管部门应加强马路市场的监管,切实解决好马路市场划行归市问题,管好农贸市场外部经营环境;市市场发展中心指导、督促农贸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完善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运行;卫生、农业、食品监督及各城区政府、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坚持全市“一盘棋”,积极参与农贸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协同做好农贸市场管理工作。

(四)加强流通建设,推动农贸市场业态创新积极抢抓国家加大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机遇,以农副产品流通组织化、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推动农贸市场业态创新。“组织化”就是积极推动农贸市场与农副产品生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进行产销对接,探索建立直供直销、订单提货、净菜销售等模式,解决农产品流通经营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问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一体化”就是支持农副产品流通骨干企业、批发市场加强产地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冷链运输、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发展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存贮、配送一体化经营服务,为农贸市场提供丰富、实惠、可靠、安全的产品来源。“现代化”就是建立市场产品交易追溯监管系统,逐步实现农副产品流通的全索证、全备案、全程追溯管理,推进农贸市场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洁红,金少胜.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