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养老保险计算方法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6:24

补充养老保险计算方法

补充养老保险计算方法篇1

关键词:养老金会计 问题 原因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44-03

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职工因年老或者因为工作残废而不得不离开岗位以后,由国家、企业、金融机构按月支付相应金额来保障职工退休后能维持正常水平的生活的一项福利。由于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养老金支付不足,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双轨制遭到质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为此,应积极借鉴欧美等西方国家对养老金制度的做法和经验,健全和完善我国养老金制度。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养老金会计制度显现其不足之处,于是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38项具体的会计准则,并且其第9号和第10号会计准则专门为养老金会计服务。要求把养老金归为职工薪酬部分,要求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把养老金的相关支出在员工工作期间就先确定为负债,并根据职工性质不同计入与之相关的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中,使得养老金的收取和支付从成本费用中分离出来,有了更加明显且合理的会计处理方式。我国又于2014年重新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在以前的内容上增加了离职后福利这个全新的概念,是职工薪酬进一步扩充,并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两种模式,来保证养老金会计核算的更加规范和清晰。

一、我国养老保险会计存在的问题

1.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过高,财务状况失衡。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过高是造成我国企业和职工养老压力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的养老保险缴费率比国际平均水平高20%左右,更是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缴费率。我国缴费率偏高还造成企业和个人缺少更多的资金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所以我国的补充养老保险参与人数仅为基本养老保险的5%左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更是少有人参与。

养老保险的财务状况失衡,由于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现状的养老金投入和支出严重不平,年轻人缴纳的养老保险不足以支付老年人支取的养老保险,而且现在养老金缴费率还需要进一步减少,但老年人领取的养老金不能减少,这将很容易导致出现养老金财务机制不平衡问题,导致收支严重不平,投资当代人的养老金储备。“空账问题”这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现阶段推行的“统账结合”的制度不仅仅要为自己未来的养老金出力,还需要照顾现阶段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资金,“空账问题”成为养老金制度运行中一个很严重的阻碍。所以养老金的投资收益将成为决定养老金问题的解决与否的关键之一。所以我国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养老金入市的观点,但是养老金入市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2.养老金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核算不规范。缺乏完善的养老金会计准则,跟国外几十年对养老金会计的研究相比,我国在养老金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外有着完善、科学的养老金会计体系,而我国的理论探究处于萌芽阶段。在养老金的会计核算方面,我国养老金相关的会计科目都掩盖在相关的成本费用当中,没有专门的养老金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所以在年报中难以有效披露。

3.补充养老保险的实行率低下,财务效率不高。我国于1991年开始提出养老保险制度的三种模式,其中补充养老保险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现状是养老保险的实行率极为低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参与人数仅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5%,多数中小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更是无力实施。而国外的很多发达国家早已全面普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美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参与率更是高达80%。补充养老保险更是成为了保障职工退休后生活来源的一大重要途径。

二、我国补充养老保险财务与会计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我国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财务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过低,没有积极倡导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更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来激励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导致企业缺乏对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除了个别上市公司外,很少有企业愿意且有能力去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2.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过高,因此导致企业和职工个人没有更多的闲置资金再去参与补充养老保险的征缴,这也是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得不到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2016年的十六大上政府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也希望尽快实施降低社保征缴率过高的问题,可以充实职工的口袋和减轻企业的养老金压力。此项措施的实施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养老保险推广的契机。

3.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受限。我国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进行了相关规定,确定大部分的投资是稳定的国债等,基金的增值难以实现,如果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仅仅靠国债这样稳定但是收益很低的增值方式,那么职工个人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投资,也就是没有必要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必要,也就失去了对企业和职工的吸引力。

4.职工缺乏对补充养老保险的认识。大多数的企业职工认为只需要一份基本养老保险就足以应对以后的养老保障。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企业职工来说,很多小企业根本没有对职工缴纳五险一金的相关规定,养老保险的缴纳都是个人缴费,支出过大很多人宁可存银行也不愿缴纳养老保险。

补充养老保险在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毕竟仅仅靠基本养老保险来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明显是不够的,唯有“三大支柱”的养老保险体制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待遇问题,以免职工退休后生活的巨大改变。

5.补充养老保险相关准则不规范。我国对于补充养老保险的相关规范主要来源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中的相关规定,此准则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缴费、投资范围都进行了相关的规定,来确定补充养老保险的筹集、投资与发放的原则。但是这个会计准责主要是规范企业年金基金,来规范企业年金在投资运营中的相关规定,主体虽然是只企业年金基金,但实质上却是一种基金会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准则。即使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也仅规定了相关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相关核算要求,但是较为简单,并且该准则包括了很多的企业会计的相关核算,缺少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行细致专门的规范要求。这样的话会造成企业在处理企业年金时遇到的很多问题难以进行对照解决,没有相近的会计准则进行规范要求,导致各个企业在实务中难以规范自己的操作要求。

6.我国对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我国对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披露并没有过多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国的养老金会计信息只要求简单的披露计划资产负债变动额和精算假设的基本状况,没有更详细和标准化的披露要求。而企业往往是不重视养老金的相关信息要素,并没有对养老保险相关的提取、支付等重要信息在年报中进行有效的披露,仅仅只在年报附注中少量披露,披露的信息不全面不能让信息使用者有效的了解到整个企业的养老金会计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而在年报中有关养老金的相关信息都掩藏在相关的成本费用当中,根本不能有效了解。

三、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会计的相关建议

1.推动理论化研究,建立新的会计准则。根据现在的养老金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我国企业的养老金会计核算均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没有专门设置相关的养老金会计科目。而养老金会计准则也仅仅在企业会计准则的两个准则中少量规定使用,没有专门的养老金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的养老金会计核算和披露等相关内容。

所以,首要目标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会计核算理念,再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起一套专门为养老金会计服务的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准则来规范企业的养老金会计核算。比较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实践将没有目标和方向,而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此,我们应先从理论入手,在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在实践的同时一点点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再给予改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唯有相应的准则规范才能领导企业进行相关改革,才能推动养老金会计制度的进一步优化,最终达到解决当代养老金的相关问题的目的。

2.建立合理规范的核算体系。在会计核算方面,取消二级科目“社会保障费”并设置养老金的专用科目,对养老金进行分离出来,进行单独核算,以突出养老保险的重要地位。比如说设立专门养老金资产账户,专门记录养老金的收支情况;在代扣代缴的时候设立预收养老金科目,把代扣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和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作为企业的负债计入预收养老金,在缴纳的时候设立应付养老金科目,作为企业应当承担的养老金缴纳义务。再设立养老金费用,用来核算相关因养老保险提取缴纳时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把与养老保险相关的内容都用专门的养老金科目进行核算,形成自己独立的会计账簿。还可以建立相关的企业年金会计科目,把企业年金每期的盈余或者亏损都计入相关科目。

3.加大养老保险会计准则推广实行。另一方面,在建立起新的养老金会计准则以后,应加大会计准则的宣传力度,把相关准则编入会计人员的教科书中,各项考试也应加入养老金相关准则的要求,要让企业会计人员充分掌握应用。如有必要也可以加入专门用来进行养老金会计的从业考试,把养老金会计作为一个新的职业。在此基础上,还应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并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准则的有效实施,促进养老金会计全面发展。

四、完善补充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险财务效率的建议

我国想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就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参考国外成熟的实施体系,以点带面推动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

1.国家相关政策激励。国家需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激励政策来吸引企业进行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毕竟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企业职工得不到相应的利益,怎么能让企业职工心甘情愿进行补充养老保险的建立,所以应该参照国外的相关做法,职工的补充B老保险费在不超过职工工资的一定范围内予以免税。另一方面,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征缴率,使企业和个人能有更多的资金参与补充养老保险。也是政府对企业职工的相应鼓励。

2.企业拥有充分的自。政府和社保机构不再参与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征缴和管理中,由企业自行筹集资金,在投资增值方面也不再参与,放宽企业对补充养老保险的投资范围,由企业自行投资,政府只进行相应的监督和指导。当企业投资取得成效,职工得到的回报令人满意以后,这将是补充养老保险发展最好的催化剂。

3.实行集合企业年金计划。对于没有能力进行补充养老保险的中小企业来说,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多雇主计划,在中小企业中建立企业年金。所谓集合企业年金,是由法人机构作为受托人所设立的,将多个企业的年金基金进行集中处理,指定相关的基金保管人、投资人、监督人等,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投资流程,为参与企业提供一系列基金管理和服务的一种企业年金计划。集合年金计划可以解决占我国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问题,保障中小企业也能建立自己的补充养老保险,推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全面推广。

4.保障企业和员工的相关利益。政府参照国外政策制定补充养老保险转移准则,以保证职工参与补充养老保险时与企业紧密联系,使得企业可以在支付补充养老保险的相关支出后获得优秀人才的长期工作,还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企业,以此调动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5.建立专门的补充养老保险监督机构。有了相关的监督机制可以保障企业进行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避免相关资金因为某些意外而大量流逝。也监督相关企业合理合法地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保障职工的资金安全。

6.建立健全补充养老保险核算体系。建立专门的补充养老保险会计核算体系,使其与基本养老保险区分开来,明确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地位。

五、完善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

美国作为最早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研究理念和成功一直走在时间的前列,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养老保险的各种规定有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美国的先进方法。虽然我国还是一个处于探索改革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但是由于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我们急需一套完涞难老金会计体系,以适应这提前到来的“银色浪潮”,所以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理念来充实我国的相关制度。美国早在1948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养老金会计准则,而我们直到2006年CIA开始有相应的养老金会计准则出现,在养老金准则的实施上我国明显处于落后地位。美国在2006年颁布的《雇主对既定福利养老金和其他退休后计划的会计处理》是美国企业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个报告中准则要求养老金的会计披露不仅仅在附注中出现,而且要在整个年报中进行披露,开始上升到在整个资产负债表中展现,体现了美国对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而我国到现在还没有开始对此项内容进行有效的披露。对养老保险的提取与使用等相关重要信息更是没有在年报中进行相关披露。

与美国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相比,我国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披露十分简陋,无法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计量方法方面,我国从1992年才开始有企业会计准则,2014年修订后的基本会计准则虽然更加规范,但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还是缺少了很多重要的内容,相关准则不规范也造成了我国跟国际会计缺乏可比性。所以笔者在会计披露方面提出以下观点以求完善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披露。

1.完善养老金的披露要求且统一相关披露的标准。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应遵循充分披露原则。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相关的养老金成本、使用以及负债情况,而不仅仅只将其少量地反映在报表附注当中,这样可以使财务报表提供的养老金会计信息更加详细和完整。

2.培养专门为养老金会计服务的优秀人才。完善养老金会计制度,离不开高素质的养老金会计人员,比如说我国的精算师匮乏也是导致我国养老金核算不精确的一个重要原因,把养老金会计内容作为一门专一的学科,吸引会计人员进行系统的学习,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

3.建立专门的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上面,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养老机构用以披露各个企业的养老金会计信息情况,建立专门的养老金会计网站,使相关信息使用者可以更简单方便地进行养老金会计信息检索。

参考文献:

[1] 邱爱伟.企业养老会计信息披露的应用研究.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李露.我国与西方国家养老金会计比较与借鉴[J].泰山学院学报,2014(1)

[3] 付敏,孔融博.浅谈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核算[J].商场现代化,2013(14)

补充养老保险计算方法篇2

【关键词】 养老保险; 养老金会计; 设定提存计划; 设定受益计划

一、我国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即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由我国国情、国力决定的。

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居于最高层次、核心地位。这是按国家统一政策强制实施的为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社会统筹是指社会保险基金在大范围内由社会保险机构依法统一收缴、统一管理、在属地范围内统一调剂使用。个人账户则是指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记于个人名下,以备将来之需。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根据单位的经济实力确定待遇水平和发放方式。企业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本单位经济效益情况,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企业经济状况好时,可多补充些养老保险基金;相反,则可少补或不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在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以企业年金的形式存在的。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实行个人自愿的原则,由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经济收入情况,或多或少地定期向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机构缴纳一定的养老保险基金,有的也可委托单位代扣,金额不限。

二、企业养老金会计

本文探讨的企业养老金会计,是指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对养老金的核算。

(一)企业养老金会计的国际惯例

《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对养老金等离职后福利规范了两种离职后福利计划,并予以区别核算。

1.设定提存计划,指如下离职后的福利计划。根据这种计划,企业向一个独立实体(一项基金)支付固定提存金,如果该基金不能拥有足够资产以支付与当期和以前期间雇员服务相关的所有雇员福利,企业不再负有进一步支付提存金的法定义务或推定义务。

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核算比较简单,因为报告企业在每一期间的义务取决于该期间提存的金额。因此,在计量义务或费用时不需要精算假设,也没有产生精算利得或损失的可能性。另外,计量该义务时采用非折现基础,但雇员提供相关服务的期末以后12个月内不全部到期的除外。当雇员在一个期间为企业提供了服务,企业应确认为换取该服务应付给设定提存计划的提存金:(1)在扣除任何已付提存金后作为一项负债(应计费用),如果已付提存金超过了资产负债表日之前服务应得的提存金,且该预付将导致诸如未来支付的减少或现金返还,企业应将超过部分确认为一项资产(预付费用);(2)作为一项费用,除非其他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将该提存金包括在资产的成本中。若支付给设定提存计划的提存金在雇员提供相关服务的期末以后的12个月内不全部到期,应使用规定的折现率对其折现。

2.设定受益计划,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对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核算比较复杂,因为计量义务和费用时需要运用精算假设,并有产生精算利得和损失的可能性。另外,义务是在折现的基础上计量的,因为它们可能要在雇员提供相关服务后的许多年才履行。企业对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核算包括以下步骤:(1)运用精算技术对雇员当期和以前期间服务所应得的福利金额进行可靠估计,这需要企业确定有多少福利是归属于当期和以前期间的,并对影响福利费用的人口变量(如雇员的流动率和死亡率)和财务变量(如未来工资和医疗费的增加)作出估计(精算假定)。(2)运用预期累积福利单位法对福利进行折现,以确定受益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3)确定任何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4)确定精算利得和损失的总额和应确认的精算利得和损失的金额。(5)当引入或变更一项计划时,确定由此导致的过去服务成本。(6)当缩减或结算一项计划时,确定由此导致的利得或损失。

(二)我国的企业养老金会计

可以说,对养老金性质的认识,是养老金会计的起点,决定了随之而来的养老金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随着对养老金性质认识的转变,我国的养老金会计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对于养老金性质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即社会福利观和劳动报酬观。社会福利观下,把养老金看作是企业对职工的奖赏或福利,企业自然把养老金作为一种额外的负担。与这种观点相适应的会计处理,就是在职工退休前不计提养老金成本,只是在职工退休时才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将实际支付的养老金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而不是作为生产经营的必要支出处理为费用。劳动报酬观则认为,养老金是职工在工作期间提供劳务所赚取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是以在职时提供的劳务为依据的,其实质是一种被递延的工资。与这种观点相适应的会计处理,就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在劳务发生时就确认为企业负债和当期成本费用,即企业在职工提供劳务时,一方面确认养老金费用,记入当期成本;另一方面确认应计负债,核算企业负有的向职工提存养老金的义务。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劳动报酬观,并按递延报酬的程序对养老金进行会计处理;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对于养老金性质的理解也从“社会福利观”转变为“劳动报酬观”。

与我国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相适应,目前企业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养老金主要有两类: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如前所述,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从养老金计划角度来看,其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因未来不确定因素影响养老金支付水平的风险是由政府承担的,因此属于设定受益计划;而其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因未来支付水平由个人累积的储存额和相应的利息决定,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不必承担未来不确定因素形成的风险,因此属于设定提存计划。但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采取何种受益方式,企业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的义务都只是每期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相应的养老金费用,而没有对自己所缴纳资金的控制权和所有权。企业职工退休后到底能够领取多少养老金,这完全取决于国家的规定和个人账户资金的多少。既然企业不具有对自己所提存资金的控制权和所有权,那么对其退休职工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也就没有义务做任何保证。由此可见,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是属于设定提存计划。至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我国对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制,企业不承担按期足额偿付养老金的责任,只需根据事先约定按期支付一定的费用,而职工则承担与此相关的一切风险。因而,我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也属于设定提存计划。

在上述制度背景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关于企业养老金的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设定提存计划下养老金的核算基本一致。具体规定:

1.养老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属于职工薪酬,养老保险费包括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及根据企业年金计划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

2.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按下列情况处理:(1)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2)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3)其他职工薪酬,计入当期损益。

3.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等,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按国家规定标准)计算。

4.对于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末以后一年以上到期的应付职工薪酬,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应付职工薪酬折现后的金额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三、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可以说,《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对企业养老金会计的规范――采用设定提存计划核算方法,是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提倡设定提存计划是有其合理性和适用性的,因为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实行设定受益计划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设定受益计划下,为计量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需要运用精算估价方法(预期累积福利单位法),将福利归属于服务期间,并进行精算假设(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精算假设是折现率,用于折现离职后福利义务)。然而目前我国精算人员匮乏,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致使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按照上述要求计算当期服务成本的条件,而只能根据劳动管理部门所测算规定的某一个基数(如社会平均工资或当地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企业按照设定受益计划进行养老金的会计处理是存在技术困难的。二是在设定受益计划下,有产生精算利得和损失的可能性。精算利得和损失包括经验调整(以前精算假设与实际发生情况之间差别的影响)和精算假设变化的影响。我国偶尔出现的多为经验调整,主要是由于实际情况的发展与原来的假设相差较大而需要增减养老金费用,如利率、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等。对于这些变化,我国是由社保经办机构定期予以公布的,而不给企业留置一定的自。同样地,在设定受益计划下,需要确定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计划资产的回报。但是在我国,企业与社保经办机构是独立核算的,由后者负责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履行职工福利的发放义务。这意味着,企业在确认、计量养老金费用时不必考虑计划资产,计划资产并不在企业的账上予以确认。由此可见,设定受益计划的某些内容在当前的我国企业中不具备实行空间。

但是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必将放宽对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的限制,赋予企业更大的自,允许企业选择更灵活的保障形式,从而使得设定受益计划在我国企业中具有更大的实行空间。与此同时,伴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诸如精算师队伍的壮大、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将使得设定受益计划在我国企业中的实行不再存在技术障碍。总之,可以预见的是,设定受益计划在我国的企业养老金会计实践中是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因此,未来理想的企业养老金会计,是对向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社会统筹部分缴纳的保险费采用设定受益计划核算方法,对向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部分缴纳的保险费采用设定提存计划核算方法,对向补充养老保险缴纳的保险费用则根据其计划类型采用相应的设定提存计划核算方法或设定受益计划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康萍.企业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4(3).

[2] 江霞.企业基本养老金会计处理探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8(4).

[3] 财政部会计司译.国际会计准则2000[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补充养老保险计算方法篇3

时下,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依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的规定,相继为其职工建立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规定,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同时对个人按照上述规定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但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超过规定的比例和标准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应将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等于说,基本养老保险的个税计算,只要是按照国家规定比例和标准缴纳,无论是单位缴纳还是个人缴纳的部分均免征个税;但超过上述规定比例和标准的部分则应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具体算法可参看案例1。

案例1

补充养老金如何缴纳个税

某电信企业职工李某2009年5月取得工资、薪金5000元(不考虑其他相关社会保险费等),当地政府规定基本养老保险缴纳比例,单位缴纳的比例为工资总额的20%,个人为8%。

该企业实际按工资总额40%的比例为李某缴付养老保险2000元(5000元x40%),按当地政府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应为工资的20%,也就该企业为李某的基本养老保险应缴纳1000元(5000元x20%)。这意味着该企业超标准为李某支付了养老保险1000(2000-1000)元。

按照财税[2006]10号文件的规定,李某养老保险个人负担部分不超标可按规定扣除,但对单位超过规定比例为其负担的1000元养老保险应并入其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合并计征个人所得税。

为更形象地计算,假设不考虑各类社保扣费,李某该月实际上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为:“5000+1000)(应纳税总额)-2000(个税费用扣除额))×15%(对应的个税税率档次)-125(该档速算扣除数)=475元。

商业性养老险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算个税

还有一些企业会为职工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购买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作为一种员工补充福利,提升团队凝聚力。

根据规定,企业为员工支付各项免税项目之外的保险金,包括为职工个人购买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等,应在企业向保险公司缴付时(即该保险落到被保险人的保险账户)并入员工当期的工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企业负责代扣代缴。

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94号)也明确规定,对个人取得该通知规定之外的其他补充养老保险收入,应全额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

如某单位在2009年12月,分别为其公司五位高层人员向当地一家保险公司办理了10000元的商业补充养老保险,这10000元就应并入该福利享受人员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企业年金个税计算“四不”原则

和前两种补充养老保险不同的是,企业年金的个税缴纳有特殊的处理方式。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基金通常由企业缴费、职工个人缴费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组成。

为此,企业应区分上述基本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的个税缴纳规定,结合国税函[2009]694号文件精神,对年金中的企业及个人缴费部分的个税计算着重把握以下“四不”原则。

首先,企业年金的个人缴费部分,不得在个人当月工资、薪金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其次,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不与正常工资、薪金合并,应单独视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再者,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不得扣除任何费用。最后,企业按季度、半年或年度缴费的,在计税时不得还原至所属月份,应均作为独立一个月的工资、薪金。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企业为职工一次性缴纳的年金,不属于一次性奖金,不能将一次性缴纳的年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的办法来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只能作为单笔单月收入计算。

案例2

企业年金如何缴个人所得税

某公司从2009年1月份起建立企业年金基金,企业缴费部分为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4%,个人缴费部分为4%。 该公司员工赵先生,2009年12月份工资、薪金收入为6000元(为方便计算,不考虑社会保险费等的扣缴),企业为其代扣企业年金240元,企业缴费的企业年金为240元,则越先生的个人所得税应根据上述原则做如下计算扣缴。

2009年12月当月,赵先生的工资、薪金收入6000元(为方便计算,不考虑社会保险费等的扣缴),企业应为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为:6000-2000(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为2000元)×15%(对应的税率等级)-125(对应的税率等级的速算扣除数)=475(元)。

显然,赵先生的工资(薪金)与企业年金部分是分开作为两笔工资(薪金),单独计税的。

企业为赵先生缴纳的年金部分为240元,因为企业年金没有费用扣除额的优惠,240元对应的是个人所得税第一档税率5%,该档速算扣除数为0,因此这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为:240x5%=12(元)。

补充养老保险计算方法篇4

日期:2012-11-29

执行日期:2013-01-01

《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经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12年10月30日通过,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现予公布。

2012年11月29日

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养老保险条例

(2012年10月30日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完善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和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社会养老保险包括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

居民养老保险办法由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另行制定。

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办法,依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企业年金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社会养老保险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遵循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和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第四条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职工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特区内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按规定的标准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具有本市户籍的(以下称个人缴费人员),可以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以下称参保人),具有本市户籍的,同时参加地方补充养老保险。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不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本条例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条 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第六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负责特区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

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市社保机构)具体承办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事务。

街道办事处承办辖区内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第七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动就业的参保人,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广东省内流动就业的参保人,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依照广东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养老保险费的征集

第八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为:

(一)基本养老保险费及其利息;

(二)基本养老保险费滞纳金;

(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合法运营收益;

(四)其他收入。

第九条 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为:

(一)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及其利息;

(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滞纳金;

(三)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合法运营收益;

(四)其他收入。

第十条 职工每月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基数为其上月工资总额;新参加工作、重新就业和新成立用人单位的职工首月缴费基数为其首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超过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的,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缴费基数不得低于市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每月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基数为本单位职工缴费基数的总和。

个人缴费人员在市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至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的幅度内自行确定缴费基数。

第十一条 职工每月按本人缴费基数的百分之八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每月按单位缴费基数的百分之十三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用人单位每月按职工缴费基数的百分之一缴纳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记入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个人缴费人员按自行确定的缴费基数的百分之二十一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百分之八记入个人账户,百分之十三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按缴费基数的百分之一缴纳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记入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职工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

个人缴费人员直接向市社保机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

养老保险费的缴纳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人员委托银行托收。

第十三条 用 人单位应当每月如实向市社保机构申报上月每个职工的工资总额,并按月将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向职工通报。

个人缴费人员首次参保时应当向市社保机构申报个人缴费基数;需要变更的,应当及时向市社保机构申报。缴费基数为最低工资标准的,随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自动变更。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人员应当依照社会保险登记有关规定办理登记、年审、变更、注销等手续。

市市场监督管理、民政部门和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及时向市社保机构通报用人单位设立、变更、终止情况;市公安部门应当及时向市社保机构通报参保人员的户口登记、迁移、注销等情况。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依法在成本中列支。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依法在税前提取。

第十六条 参保人个人账户积累金额,依照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规定计算利息,记入个人账户。

第十七条 市社保机构核查用人单位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情况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工名册、工资表、劳动合同、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登记表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第三章 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八条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金、病残津贴、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不得重复享受。

第十九条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在本市申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一)按照国家、广东省有关规定确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地为本市;

(二)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三)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满十五年。

第二十条 1992年7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的参保人,依照规定退休时,其月基本养老金的构成为:

(一)统筹养老金;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三)过渡性养老金。

前款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取得本市户籍,且在本市实际缴费年限累计满十年的,依照规定退休时,其月基本养老金构成为:

(一)统筹养老金;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三)过渡性养老金;

(四)调节金。

第二十一条 1992年8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参保人,依照规定退休时,其月基本养老金的构成为:

(一)统筹养老金;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第二十二条 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的具体计发办法如下:

(一)统筹养老金:以退休时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按缴费每满一年发给百分之一计算;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按退休时个人账户积累额除以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计算;

(三)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乘以享受比例。1992年7月31日前缴费年限未超过二十五年的,其享受比例为:1992年7月31日前缴费年限乘以百分之一点二;1992年7月31日前缴费年限超过二十五年的,其享受比例为:1992年7月31日前缴费年限减去二十五后乘以百分之一,再加上百分之三十。

(四)调节金:每月三百元;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指职工参加工作至退休时,缴费年限的每月缴费指数之和,除以缴费年限的月数,乘以职工退休时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每月缴费指数的计算办法由市政府另行规定。

第二十三条 统筹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由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

个人账户养老金从个人账户中支付;个人账户支取完毕后,由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

第二十四条 参加本市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按本市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享受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五条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取得本市户籍且具有归侨身份的参保人,其月基本养老金与地方补充养老待遇之和低于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每月加发退休时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五的补助费。加发的补助费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第二十六条 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参保人,其养老保险待遇参照本市机关同类人员养老待遇执行。

第二十七条 依照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定将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本市的非本市户籍参保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在本市实际缴费年限累计满十年,且累计缴费年限满十五年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计发养老保险待遇;在本市实际缴费年限累计不满十年,但按照广东省有关规定符合在我市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人员,依照广东省的有关规定计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八条 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未申请领取且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计算为缴费年限,纳入缴费指数的计算。

第二十九条 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情况,适当调整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条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具有本市户籍的参保人或者按照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规定确定本市为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地的非本市户籍参保人,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不满十五年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至累计缴费年限满十五年后,申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第三十一条 在本市参加养老保险后,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参保人,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可以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定领取病残津贴。病残津贴由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

领取病残津贴的参保人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自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开始,停发病残津贴。

第三十二条 参加本市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累计满六个月的参保人或者退休人员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按规定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由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

第三十三条 参保人或者离退休人员死亡的,其遗属应当在其死亡后六十日内,向市社保机构申报办理养老保险关系终结手续。

第四章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四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以下统称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市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禁止挤占挪用,不得用于平衡其他政府预算;出现支付不足时,由政府给予补贴。

第三十五条 市财政部门会同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制度。

市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

第三十六条 市政府成立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掌握、分析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 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管理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市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检查制度。

市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制度。

市社保机构应当建立社会保险查询系统,方便参保人和用人单位查询其缴费情况。

第三十八条 市社保机构应当按年度将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结存、运用等情况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九条 市社保机构应当定期将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免费寄送参保人。

参保人与市社保机构约定,以登录社会保险个人服务网页、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形式获取个人权益记录的,市社保机构不再另行寄送。

第四十条 职工认为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两年内向市社保机构投诉、举报。投诉、举报超过两年的,市社保机构不予受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由市社保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市社保机构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对用人单位处欠缴金额等额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用人单位拒不提供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有关资料或者拒绝接受社保稽核的,致使市社保机构无法核实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由市社保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用人单位上月缴费基数的百分之一百二十作为当月的缴费基数收缴养老保险费;用人单位尚未参保的,按照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作为当月的缴费基数征收养老保险费。超出职工个人应缴费部分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四十三条 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为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参保手续,或者补缴养老保险费的,其行为无效。已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本金按原缴费渠道予以退还。用人单位有过错的,由市社保机构对用人单位处以违规人数每人一千元的罚款,并将用人单位的违规情况向社会公告;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四条 参保人依法不应当享受或者超出其应当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由市社保机构予以追回;单位、个人采取弄虚作假等方式骗取养老保险待遇的,由市社保机构处以骗取金额五倍的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五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挤占养老保险基金的,由行政监察机关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六条 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和社保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养老保险管理、监督工作中未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对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市社保机构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所称工资总额为用人单位按月发放的劳动报酬。

本条例所称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为职工实际缴费年限与视同缴费年限之和。

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及参保人在缴纳养老保险费及计发养老保险待遇时,所涉及的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上半年缴费和计发的,按本市上二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下半年缴费和计发的,按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

第五十条 在本市就业的台、港、澳人员以及外籍人员的养老保险,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出境定居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施行前,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未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超过法定强制追缴时效的,可以申请补缴养老保险费,并自应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滞纳金分别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其养老保险待遇结构、标准、支付渠道依照原有规定执行。

第五十三条 2010年1月1日至本条例实施前,在本市办理申请并按月领取养老金但未按国家转移接续办法计发相应待遇的参保人,按本条例规定重新计算养老保险待遇,并自领取养老金的当月起补发差额。

第五十四条 市政府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制定实施细则。

补充养老保险计算方法篇5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介于基本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之间,位于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层。第一层基本养老保险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由政府强制执行,覆盖全社会,属于社会保险范畴。而第二层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第三层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则是为了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的质量,由企业和个人自愿参加,是对第一层养老保险的补充。国家鼓励、提倡企业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参加补充养老保险,并在政策上给予指导。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来自于企业自有资金中的职工奖励和福利基金(国发[1991]6号),按照我国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目标替代率(是指养老金相当于退休者工作期间所拿工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后的第一年养老金÷退休前一年的工资额×100%.国际劳工部对养老金替代率有上限和下限规定,一般上限不得超过原工资水平)大约为20%左右(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替代率为58.5%,财政部保险司)。由此可见,在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具有福利性质,是给本企业职工的一种退休后福利,企业参加补充养老保险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企业自身行为。此外,由于企业参加补充养老保险可以获得税收上的优惠(如企业可在税前缴费、养老基金的投资收入免税等),也可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视为企业理财的一个部分。

二、企业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方式

我国企业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方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1991年国发33号文件规定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要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1995年国发6号文件改变为企业可自主选择经办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企业每月向社会保险机构交纳补充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机构向退休职工按月发放补充退休金;二是由企业为职工向寿险公司购买团体养老年金保险;三是企业为职工建立内部个人账户,借鉴国外方式实行体外管理,即委托寿险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组织进行补充养老保险的竞争性管理。企业则建立监管委员会,以提高投资回报率,并保证退休职工补充养老金的保值和按时给付。

在这三种方式中,第一种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等同于社会保险,第二种则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等同于商业保险,都没有反映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独特属性。企业参加补充养老保险是企业自身的行为,而且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具有福利性质同时也具有理财的特点,因此在方式的选择上应侧重于经营性和盈利性。本人认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典型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应当是:在第三种方式的基础上,企业成立专门机构、建立企业养老金计划,并设立基金法人、管理人、保管人、投资人的体系,自行经办。

事实上,在企业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方式上,我国政策已经在向典型的补充养老保险方式倾斜。在深圳市1997年出台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方案中指出:补充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自主选择金融机构经办。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资产经营公司,也可自行经办补充养老保险,但必须建立专门经办机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必须与企业其他资金分开管理。2001年4月24日,劳社部5号文件关于印发《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十五期间养老保险的主要政策措施是“逐步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管理,费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企业参加典型的补充养老保险方式,为了实现给付补充养老金的承诺,就必须建立完整的书面企业养老金计划。一般,企业养老金计划应具体说明参与该计划的职工的资格条件、计算给付补充养老金的基础以及如何筹集和管理给付养老金所需的资产等等。按照职工退休金是否可以事先确定,企业养老金计划分成确定养老金计划和确定提存金计划。

三、确定养老金计划和确定提存金计划的资金运行比较

确定养老金计划是指职工的退休金可以按计划中所规定的公式事先确定,养老基金的营运风险由公司承担的养老金计划。确定提存金计划则恰好相反,职工的退休金不能事先确定,它取决于企业养老基金的营运业绩。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大都采用确定养老金计划(英国确定养老金计划的最高替代率为66.67%、西班牙和荷兰为70%)。

在确定养老金计划中,由于雇主保证退休职工每月的补充退休金,雇主就需要建立信托基金以保护投资,并向信托基金供款。如果养老基金的投资业绩好,对雇主而言,就可减少缴费额,降低计划成本。如果基金的资产不足以支付退休金的情况发生,此时雇主如有偿付能力,要弥补赤字,但万一雇主无偿付能力,甚至经营失败破产,公司雇员(已退休和未退休的)就面临丧失养老金的风险。因此,就必须:(1)建立信托基金,使养老基金资产和企业资产分离,并规定养老基金不准投资于本企业,或者规定投资于本企业的最高比例,同时选择与基金分离的保管人和投资人,以保护基金本身的安全;(2)建立担保机制。

确定提存金计划,其缴费率事先确定,一般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在西方国家,雇主一般承担大部分缴费)。总的缴费一部分用来购买商业人寿保险以抵御意外人身风险,其余建立雇员的个人投资账户,放入某一投资机构,由该投资机构向雇员提供投资工具,一般是投资基金或单位信托基金,由雇员决定如何在各种基金中分布投资组合。计划中的累积金额与就业期内的缴款额和投资收入密切相关,最终数额取决于退休时个人账户中基金的价值,即各基金的净资产值。可见,确定提存金计划进行养老金的积累和支付,实际上是借助对投资基金的购买与赎回完成的。

四、我国在构建企业养老金会计规范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企业养老金会计和养老基金会计的分离。企业养老金会计和养老基金会计是两个不同的会计主体,在养老金会计处理中要坚持分立原则。企业养老金会计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企业是承担养老金费用的经济组织;而养老基金会计是以基金会为经济实体、以基金会管理下的某一家基金为会计主体。从主体的特点来看,企业养老金会计是“一个经济实体、一个会计主体”,而养老基金会计是“一个经济实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主体”。养老基金会计要求基金资产与管理人、信托人的自身资产分开核算,把本基金的会计业务与其他基金的会计业务区别开来,基金会计的工作,如资产的计量、日常账务处理、基金会计报告等都是本基金经济活动的体现。

补充养老保险计算方法篇6

第二条  我省及中央在皖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不含经国务院批准实行系统统筹的企业)的固定职工,按本规定实行养老保险。

全民所有制企业合同制职工和临时工的养老保险,暂按国务院《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暂行规定》和我省的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全省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开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各地应实行以省辖市、地区为单位的区域性统筹,并积极创造条件 尽快实行省级统筹。实行省级统筹后,原有固定职工和劳动合同制职工的养老保险基金要逐步按统一比例提取,合并调剂使用。具体办法另订。

第四条  各级劳动部门是城镇企业(包括不在城镇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经办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业务。

第五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的项目包括:

(一)职工离休费、退休费和退职生活费;

(二)离、退休职工和退职职工的副食品价格补贴、粮油价格补贴和各项生活补贴;

(三)退休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

(四)因工致残的离、退休职工护理费;

(五)离、退休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和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

(六)其它需要列入统筹的费用。

第六条  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并由市、县人民政府或行署根据支付费用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职工的承受能力,按照“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筹集。

在实行省级统筹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提取比例,由实行统筹的市、县人民政府或行署经实际测算后确定,其中积累部分占全部固定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积累金额的百分之十缴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作为全省调剂金。

第七条  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本企业全部固定职工工资总额和市、县人民政府或行署确定的比例在税前提取,实行省级统筹前,也可按全部固定职工工资总额和退休费总额两项基数提取,并逐步过渡到依工资总额一项基数提取,由企业开户银行依照当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确定的日期按月代为扣缴。银行对基本养老保险费应视同职工工资,“见单付款”。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与企业之间可以免签缴款协议。

第八条  企业濒临破产或亏损,确实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经企业主管部门和当地劳动部门审核,报市、县养老保险基金委员会批准,可暂缓缴纳,但必须签订缴款计划,到期连同利息一并缴清。

第九条  自本规定实施后,凡增加标准工资的职工,从增资之月起,按本人标准工资的百分之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在发放工资时代为收缴。

第十条  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分别记入《职工养老保险手册》,作为职工退休后计发退休养老保险费的依据。

第十一条  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一律转入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并按其存期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算,所得利息并入基金。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专项储存,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

第十二条  参加统筹企业职工的退休费用,由企业按月代为发放。企业应于发放退休费五日前将增、减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名册及应领取的退休费金额报当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审核,由银行从“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中拨付。

有条件的地方可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直接向退休职工发放退休费,或委托银行。

第十三条  提倡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可根据职工的工龄长短、贡献大小来确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的挡次,所需费用从企业自有资金中的奖励、福利基金内提取。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归职工个人所有,并存放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银行开设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专户”,职工退休时予以支付,职工死亡时也可以一次性支付,职工因工作需要调动时,应随同转移。

企业按前款规定实行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应经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当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四条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职工根据个人收入情况自愿参加并选择经办机构。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同时,提倡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也可以实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挂钩的办法。

第十五条  省及市、县人民政府和行署应当成立养老保险基金委员会,负责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使用的监督,协调解决养老保险基金征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委员会由政府主管领导任主任,劳动、财政、计划、审计、银行等部门和工会的负责同志参加,办公室设在劳动部门。

第十六条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受养老保险基金委员会委托,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并有权稽核企业有关帐目报表,督促企业按期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第十七条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管理服务费用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提取比例及管理、使用办法参照同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开支标准,并考虑社会保险机构的实际情况,由省劳动局提出,经省财政厅审核后,报省养老保险基金委员会批准。

养老保险基金及管理服务费,不计征税费。

第十八条  养老保险基金和管理服务费实行预、决算制度,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每年应当编制养老保险基金和管理服务费收支的预、决算,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当地人民政府在预算中列收列支,并接受财政、审计、银行和工会的监督。

养老保险基金的具体财务管理办法及管理费的使用管理办法,由省劳动局、财政厅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  参加统筹的企业逾期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按日加收拖欠费额千分之一滞纳金(在企业自有资金中支出),滞纳金收入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经批准缓缴养老保险费的企业,缓缴期间不加收滞纳金。

第二十条  贪污、挪用养老保险基金或企业弄虚作假,少缴、多领养老保险费的,追回侵占资金,并按《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由劳动部门参照本规定统一经办;现己由人民保险公司经办的养老保险业务,可维持现状不作变动,但经办的企业不再增加,其业务应接受同级劳动部门的指导、监督,劳动部门应积极支持和配合。

第二十二条  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私营企业职工、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的养老保险,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二十三条  行署和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并报省劳动局备案。

补充养老保险计算方法篇7

第一条  为保障城镇企业从业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达用于本市城镇国有企业、县以上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单一或混合型经济所有制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及这些企业的离退休人员。

第三条  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第四条  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待遇与缴纳养老保险费挂钩,统一管理,强制执行。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应当为从业人员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其它企业可以视情为从业人员建立补充保险。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应当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挂钩。

第五条  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个人在职期间的贡献相联系。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挪用养老保险基金。

第七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和各项养老保险待遇,均不计征税费。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发生困难时,财政予以支持。

第二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

第八条  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上一年度该企业从业人员月人均工资收入(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口径,下同)与上一月的从业人员人数之积为基数,按照25%的比例缴纳。无法确定月人均工资收入的单位,以上一年度全市社会平均工资收入计算。

企业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与上列标准不一致的,应当按照青岛市劳动局要求,逐步向上列标准过渡。

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在企业管理费中列支。

第九条  从业人员个人缴费比例暂定为本人月平均工资收入的8%,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再作适当调整。

在本规定实施的当年,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为基数,按照3%的比例缴纳。从第二年起,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困难企业的从业人员可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直到8%的比例为止。

从业人员计算缴费的月平均工资收入不得低于当年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月平均工资收入高于全市社会平均工资收入300%的,按300%计算;对无法确定月平均工资收入的从业人员,以上年度全市社会平均工资收入计算。

第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社会保险机构规定的时间到所在区(市)社会保险机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或者由社会保险机构开具专用委托收款单委托银行收款。从业人员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从其工资中代扣代缴。

企业和从业人员本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转入社会保险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第十一条  企业破产、撤销、解散时,必须按规定清偿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并一次性向社会保险机构缴清退离休人员所需费用。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不得减免;确无能力缴纳的企业,在规定的缴费期间,可以办理申请缓缴手续。

第三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第十三条  社会保险机构依照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社会保障号码(GB─11643─89),为从业人员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和《职工养老保险手册》。

第十四条  记入从业人员个人帐户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包括:

(一)从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中按上一年度全市社会平均工资收入9%记入的部分;

(二)从业人员本人缴纳的部分;

在个人缴费达不到8%之前,其差额部分从单位缴费中补足。

第十五条  记入从业人员个人帐户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于支付本人退休后的养老金,不得提前支取。

第十六条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共济金。基本养老保险共济金为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扣除记入个人帐户部分后的余额。

基本养老保险共济金主要用于个人帐户储存额按规定的养老金标准支付完毕后,继续支付养老金以及为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储备资金。

第十七条  从业人员个人帐户的储存额,按银行同期居民定期存款利率计息。

第十八条  《职工养老保险手册》记录从业人员在本规定实施前的连续工龄和本规定实施后记入个人帐户的储存额,作为从业人员退休时计发基本养老金的依据。

第十九条  《职工养老保险手册》由企业保存,从业人员变动工作单位时,随同转移;从业人员失业期间,由本人保存;从业人员退休时,由社会保险机构保存。

第四章  享受养老保险的条件

第二十条  本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连续工龄(含缴费年限,下同)满5年或本规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满10年,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退休,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一)男性从业人员年满60周岁;女性从业人员,从事行政和技术管理工作的年满55周岁,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工作的年满50周岁;

(二)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的从业人员,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由社会保险机构指定医院证明,并经县级以上医务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第二十一条  符合青岛市失业保险有关规定的失业人员,失业期间达到正常退休年龄的,或者距正常退休年龄5年以内、连续工龄或缴费年限符合前条规定的,应当办理退休,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年龄,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三条  符合本规定条件的从业人员,自办理退休手续的次月起,按月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直至死亡。

第二十四条  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帐户储存额、工作年限、缴费年限等因素确定:

(一)本规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退休时以个人帐户的储存额,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为:

月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1/120(二)本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1996年底以前(即个人缴费不满3年)退休的,按照社会性养老金和缴费性养老金两项之和计发基本养老金:

1. 社会性养老金以从业人员退休时上一年度月社会平均工资收入为基数,工龄满15年以上的,按25%计发;满10年不满15年的,按20%计发;满5年不满10年的,按15%计发。

2. 缴费性养老金以从业人员在职时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实际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从业人员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

按本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低于原规定计发标准的差额部分可以补齐。

(三)本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1997年1月1日以后(即个人缴费满3年)退休的,按两部分计发:其在本规定实施后的基本养老金按本条(一)计算,其在本规定实施前的基本养老金按本条(二)计算。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工龄满一年不满5年的从业人员,达到退休年龄时,每满一年,一次性发给从业人员3个月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本规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从业人员,达到退休年龄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发给本人。

第二十六条  根据生活价格指数和居民生活费水平,由青岛市劳动局规定基本养老金的最低标准,适时调整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七条  从业人员退休后易地安置的,由原企业按照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收入4个月的标准一次性发给安家补助费;其中,对到农村易地安置的,按6个月的标准发给。

第二十八条  从业人员退休后易地安置的,本人及其供养直系亲属前往居住地点途中所需车船费、旅馆费、行李搬运费和伙食补助费,由原企业参照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  从业人员在职或退休后死亡的,基本养老金个人帐户的余额在扣除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救济金后,属个人缴费部分,按《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处理。个人帐户余额不足以支付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救济金的,在职人员由企业支付,退休人员由社会保险机构从共济金中支付。

第六章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第三十条  凡上一年度工资利润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企业,必须为本企业从业人员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工资利润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企业,自愿决定是否为本企业从业人员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第三十一条  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缴纳补充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但补充养老保险费总额不得超过本企业上一年度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的15%。

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从企业公益金中提取。

国有、集体企业为从业人员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方案,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并报社会保险机构审查备案。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执行情况,应当每年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查,并向全体从业人员公布。

第三十二条  企业可把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与搞活内部分配结合起来,对表现好、工作年限长、贡献大的从业人员多补;对表现差的少补、不补或停补;对违反劳动纪律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可以扣销企业为其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

第三十三条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应当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挂钩,即企业为个人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个人必须缴纳储蓄性养老保险费;个人不缴纳储蓄性养老保险费的,企业不予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企业缴纳补充养老保险费与个人缴纳储蓄性养老保险费的比例:

(一)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收入低于全市社会平均工资的,按1∶0.1;

(二)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收入高于全市社会平均工资50%以内的,按1∶0.2或1∶0.3;

(三)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收入超出全市社会平均工资50%的,按1∶0.4或1∶0.5.

第三十四条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机构统一经办,按规定全部记入从业人员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和《职工养老保险手册》,按银行同期居民定期存款利率计息。

第三十五条  从业人员在本市变换工作单位或中断工作的,记入个人帐户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金予以转移或保留。

从业人员违反劳动合同擅自离职的,属企业在合同期内为其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金部分,连同利息退还企业;属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金部分,连同利息予以保留或转移。

第三十六条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金在从业人员退休前不得支取。从业人员达到退休条件后,凭《退休证》和《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到社会保险机构办理有关手续,由社会保险机构将本金连同利息,按照本人的要求一次或分次发给从业人员本人。从业人员在职或退休后死亡,个人帐户内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金的余额,按《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  管理和服务

第三十七条  青岛市劳动局是全市城镇企业从业人员养老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

第三十八条  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办公室,在青岛市劳动局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市城镇企业从业人员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和经办养老保险的具体业务工作。

各区(市)社会保险事业办公室在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办公室指导下工作,负责经办本区域内养老保险的具体业务工作。

第三十九条  街道、乡镇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所,为区(市)社会保险事业办公室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责:

(一)宣传贯彻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负责对本区域内的退休人员登记,按月发放养老金;

(三)为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咨询服务,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其意见和要求,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四)劳动部门和上级社会保险事业办公室办交办的其他工作。

街道、乡镇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所,根据本区域管理工作情况,可设专职或聘请兼职工作人员。

第四十条  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办公室从当年征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总额中提取2%的管理服务费。

管理服务费不计征税费。

第四十一条  各级社会保险事业办公室有权对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情况进行核查,企业应当如实提供从业人员人数、名单、工资发放情况、档案等有关资料。

第四十二条  社会保险事业办公室对从业人员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每年结算一次,定期通知从业人员本人。

从业人员和退休人员有权核查本人的各项养老保险费缴纳和养老金领取情况,企业和社会保险事业办公室应当提供方便。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企业拒缴、拖欠或少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社会保险机构应当用公告或其他书面形式发出缴费通知书;单位必须在公告或通知送达之日起10日内按照要求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及利息。逾期仍未如数缴纳的,按日加收欠缴额2‰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第四十四条  从业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虚报、冒领养老金的,根据情节轻重,由社会保险机构给予批评教育,追还虚报、冒领的养老金,可并处非法所得额2倍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对社会保险机构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六条  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保险机构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改正,交对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将基本养老保险费转入基金专户的;

(二)挪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

(三)擅自提高管理服务费比例的;

(四)不按规定减、免或增加企业和从业人员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

(五)不按规定减发或增发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

(六)违反基本养老基金保值、增值有关规定,造成基金损失的。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按照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八条  本市以前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企业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暂按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方案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  本规定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青岛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规定自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件:关于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说明

一、月平均缴费工资的计算方法

本规定所称“指数化的月平均缴费工资”是从业人员历年缴费工资占当年青岛市平均工资比重的平均值,与退休上一年青岛市月平均工资的乘积。计算公式为:

S=(X1 +X2 ×C1 /C2 +X3 ×C1 /C3 +…+XN ×C1 /CN )/12×N

S=C1 /12×N×(X1 /C1 +X2 /C2 +X3 /C3 +…+XN /CN )

式中:

S: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X1 、X2 、XN :从业人员退休前一年、二年……的平均缴费工资;

C1 、C2 、CN :从业人员退休前一年、二年……青岛市平均工资;

N:单位和从业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

二、基本养老金计发公式

1. 本规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月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公式:

W=KP

式中:W:月基本养老金

K:系数,为1/120

P: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

2. 本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1996年前退休的,月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公式:

W=A×Q1 +S×Q2

式中:A:上一年社会月平均工资;

Q1 :系数(1)。工龄15年及其以上的25%,满10年不满15年的为20%;满5年不满10年的为15%;

Q2 :系数(2)。缴费年限乘1.0%。

3. 本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1997年1月1日以后退休的从业人员,月基本养老金计发公式:

W=KP+(A×Q1 +S×Q2 )×〔(M-N)/M〕

补充养老保险计算方法篇8

【关键词】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多层次养老保险

一、人口老龄化之痛

进入21世纪,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除了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影响外,我国养老保险账务上的缺口也是我国企业年金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我国采用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由于退休年龄过低、人们平均寿命增加,造成收不抵支。二是在任政府为提高声誉,拿养老保险基金补偿各方利益受损者,解决民生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绝大部分地方的个人账户基金被当地政府挪用于发放当期养老金,由此形成空账。而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的补充在平衡财政收支上的作用也就越发重要。

二、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分析

1.企业年金的筹集模式

我国采用的是基金积累模式,它通过预提积累方式筹集保险基金及其投资收益,以便能够支付确定水平的、未决社会保险金给付的货币现值。其避免了现收现付模式中下一代为上一代人支付养老金造成的代际冲突,其以效率为导向,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其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通货膨胀下,预筹积累的养老金面临贬值的危险;在金融市场尚未健全的我国,如何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具有相当的难度;保险基金易受政府行为干预,若将基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可能会影响其支付能力。

2.企业年金的给付模式

我国采用的是确定缴费型(DC),是通过企业建立养老保险账户的方式,由企业和职工(多数仅指企业)定期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计划水平取决于资金积累规模及其投资收入。就中国目前的投资环境来看,我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较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DC模式发挥各种理论上具备的优势。并且我国在企业年金投资产品的限制上比较严格,对年金计划的收益也会产生一定的限制,因此DC模式下的年金计划会面临比较大的保值增值的压力。

3.企业年金的运行模式

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国企业年金实行信托制。所谓养老金信托是指养老金参与者通过缴费形成的养老基金,以信托方式管理,当受益人退休时,为他们提供养老金以保障他们的退休生活。

三、企业年金到底姓社姓商

1.商业保险边缘化

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年金市场将得到迅速的发展,我国中资保险公司理论上应该在这个领域成为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我国的商业保险公司却在拿手领域中被边缘化,我认为主要因为以下三点:

一是部委利益之争。企业年金涉及到财政部、人社部等几个部委的利益分配问题,还要兼顾到到地方社保的利益,由此看来,要让企业年金确定归属权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是我国企业年金运营模式选择时的各家金融机构之争。由于银行在金融业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在资产规模、营业网点、客户方面的比较优势。所以在企业年金的信托模式下,银行拥有作为受托人的绝对优势。而在利益分配上,作为投资管理人的基金公司好处最多,自然也引得各家金融机构纷纷觊觎投资管理人这一身份。而商业保险公司在这样的比较优势中反而处于劣势地位。

三是我国立法的不完善,上述两大利益之争由于没有明确法律的规定一直没有解决,但由于企业年金涉及的利益方太多,并且其历史遗留问题也比较严重,所以要想通过立法来解决企业年金权限归属及具体运行问题实属不易。

2.商业保险公司的优势

无论是借鉴海外的经验还是结合我国国情考虑,建立捆绑式、一站购齐的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是大势所趋,而最适合进行养老金管理的自然是保险公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精算能力。精算技术能够确保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企业年金计划设计,包括条款设计、融资测算、替代率测算和规划、DC/DB计划的选择等。

(2)保险公司在产品和计划形态方面可以满足企业年金业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保险公司可以提供DC计划产品,也可以提供DB计划产品,还能够提供其他金融机构没有的丰富的领取期年金化产品,如即期年金、延期年金、生命年金等。

(3)保险公司在销售能力方面具有优势。保险公司有完善、成熟的销售管理机制;有完善的销售培训系统;有一支专业化、富有经验的销售队伍,了解客户的需求,具备为客户量身定制企业年金计划的专业素质;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市场覆盖率非常强。

(4)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更适合退休金资产的管理。精算技术中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技术将更能保证退休金资产所要求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也能充分反映保险公司审慎投资人的投资理念。

四、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

我国目前实行三层次的养老保险模式,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提出通过五个层次构建新的养老保险模式。

第一,由国家提供的费缴费救助型养老保障计划,为老年人提供最低水平的养老金。相当于我国的城乡最低生化保障制度。第二,国家举办的、以强制储蓄计划为特征的养老保险计划。它强调和鼓励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在劳动期间为日后的退休经济保障提供资金积累和准备。第三,国家举办的以收入再分配为特征的养老保险计划。这就相当于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社会统筹部分。第四,由企业建立的、国家予以税收各项政策优惠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它强调与就业相关联和提供补充退休收入保障,作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的补充,相当于我国的企业年金。第五,由劳动者个人和家庭建立的以自愿储蓄或其他方式建立的补充性退休收入保障计划,它能弥补国家举办养老保险计划之不足。这一层次需要靠商业养老保险形式来实现。

这五个层次不仅可以满足各个阶段人口群体的广泛养老需要,还能实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融合,这也应该是我国养老保险改革发展的目标模式。

参考文献:

补充养老保险计算方法篇9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以下简称《决定》)已翻印给你们。近年来,我省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很大进展,有关制度已基本建立,但是,与《决定》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为贯彻《决定》精神,逐步使我省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全国统一制度并轨衔接,省人民政府决定,从今年7月1日(社会保险年度)起,对我省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作适当调整。通知如下:

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各级政府要按照《决定》要求,认真制定计划、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做好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工作,逐步将城镇所有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都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能力,确保养老保险待遇的发放。

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都必须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并应如实申报缴费工资总额,同时向全体职工公布;向统计部门填报的工资报表,同时抄报社会保险部门。长期拖欠养老保险费、又没有偿还能力的企业,可用固定资产或实物变现抵偿所欠保险费。对拒不参加社会保险,偷漏应缴保险费的企业,除按规定进行经济处罚外,还要追究该企业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

二、提高社会养老保障能力,做好向省级统筹过渡的准备。一是加快从县级统筹向市级统筹发展,有条件的市,可以先实行市级统筹。二是提高省、市两级的调剂能力。各市、县(区)交省、市的调剂金,逐年逐步调整,到2000年过渡到分别向省、市交3%。省社会保险管理局要研究完善调剂办法,规范调剂金的收缴和调剂行为。

三、严格控制企业缴费比例。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单位工资总额的20%。确需超过20%的市县须报经省社会保险管理局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并报国家有关部门备案。

四、全省统一按职工缴费工资的11%建立个人帐户。其中,企业缴费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从1%调整为7%;个人缴费比例从3%调整为4%,1999年7月调整为5%,以后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企业缴费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随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相应下降,最终降至3%。

五、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在本通知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按法定退休年龄退休的,按本通知规定的标准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一次领取个人帐户养老金储存额,不计发基础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计发标准,为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帐户养老金计发标准,为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在本通知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职工,除领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外,还按月领取过渡性养老金和调节金。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条件和缴费年限条件仍按原办法不变。

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和年度调整方法与原附加养老金相同,但缴费年限计算到本通知实施时截止。调节金不分退休年度,全部按本通知实施时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10%计发,并入过渡性养老金。

六、调整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结构。在本通知实施前的退休人员,按原养老金水平进行结构调整:基础养老金改为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20%,原附加养老金改称过渡性养老金,年度调整方法不变。基础养老金调整后减少的差额作为调节金并入过渡性养老金。

七、建立多层次的职工养老保险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国家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之外,实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订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的具体办法。过去各地已经规定的离退休人员各种形式的补贴,经过清理后并入地方补充养老保险。

有条件的企业可为本企业员工和离退休人员举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用从自有资金解决,补充养老保险的水平由企业根据当年效益自主决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要制定相应的分配和管理章程,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执行。

八、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职工跨地区调动工作,调出地区的社会保险局要向调入地区的社会保险局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养老基金(含单位划入部分)。养老保险关系包括本人基本信息、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各年度缴费工资、个人帐户累计金额、累计利息。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基金转移的具体手续、格式由省社会保险管理局统一制定。

九、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监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国家统一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的监督,确保基金的安全。

社会保险机构的经费由财政拨款后,不得再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管理费。

补充养老保险计算方法篇10

第二条  省级统筹具体实施步骤第一步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以下简称“省级调剂金”);第二步实现全省统一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统一支付项目,统一管理,并调剂使用基金。

第三条  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度的原则按照《安徽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在基本养老保险市、地级统筹的基础上,实行分级调剂和自我保障相结合,分散支付风险,确保全省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第四条  省级调剂金制度的运作方式实行省建立调剂金和市、地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后备基金(以下简称“后备基金”)相结合的办法。对各市、地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相抵后的资金缺口,以省级调剂为主,市、地解决为辅。其具体比例为省级调剂金承担80%,后备基金解决20%。

第五条  省级调剂金的筹集

    (一)省级调剂金的征集基数为省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各市、地企业职工工资总额。

(二)省级调剂金的征集比例,根据上年度省级调剂金使用情况和当年实际需要,每年由省劳动厅商省财政厅提出,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1999年省级调剂金的征集比例为上年度各市、地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

(三)省级调剂金在市、地征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实行全额结算,差额缴拨。

第六条  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本方案试行期内,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费率,仍按省劳动厅批复各市、地1998年的企业缴费费率执行。

第七条  省级调剂金的使用省级调剂金用于市、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相抵后的余缺调剂。

(一)省级调剂金的计算方式上缴省级调剂金=上年度本市、地全部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

省级调剂金的上解、下拨及调节系数的具体计算办法见附件一、二。

(二)市、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余缺的计算方式基金收支余缺=职工人数×目标覆盖率×目标收缴率×职工平均缴费工资×缴费费率-离退休费用总额-应提省级调剂金职工人数为省统计局公布的上年度各市、地企业职工人数;缴费费率为企业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费率之和;目标覆盖率、职工平均缴费工资,由省劳动厅报省政府同意后下达。离退休费用系指按国家和省规定发给离休、退休、退职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及其待遇。各地自行规定发给离退休人员的其他费用,仍由各地负责解决,今后在统一调整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时逐步冲减。离退休费用总额的具体计算办法见附件三。

(三)对各市、地实行养老保险工作目标考核1999年考核的工作目标:

1、基本养老保险目标覆盖率:

国有企业职工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要达到100%;

非国有企业职工(包括集体、私营企业职工、三资企业中方职工)及城镇个体劳动者,必须尽快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999年,在各市、地上年末实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必须将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非国有企业职工及城镇个体劳动者的50%以上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国有、集体企业及其他各类经济组织的职工人数,均以省统计局公布的职工人数为依据。

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目标收缴率:

各市、地当年实际征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达到应征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90%以上。

3、职工缴费工资:

职工缴费工资应按企业实发工资作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缴费工资低于省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市、地企业职工人均工资的,按市、地企业职工人均工资为职工缴费工资。

今后每年考核市、地的养老保险工作目标由省政府组织,对完不成工作目标形成的资金缺口由市、地自行解决。

第八条  省级调剂金的缴拨程序省级调剂金按年初预算分解,按月上解、下拨。

(一)省级调剂金的上解,由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帐户”逐级上解,上解的调剂金转入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帐户”,直至上解到省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帐户”。

(二)省级调剂金的下拨,由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省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帐户”逐级下拨,下拨的调剂金转入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帐户”,直至下拨到县(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帐户”。

(三)市、地不按时上解省级调剂金,由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要求,省财政部门对拖欠省级调剂金的市、地按年等额扣减其财政补贴或税收返还款。所扣减款额全部转入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帐户”。

第九条  省级调剂金的管理和监督省级调剂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预、决算制度。

(一)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年度编制省级调剂金收支预算和决算,经省劳动厅、省财政厅审核,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省级调剂金存入省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为了便于周转,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须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帐户”中留足两个月的调剂周转金。省级调剂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三)省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省级调剂金的监督,确保基金安全。省审计部门定期对省级调剂金收支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审计结果报省人民政府。

第十条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后备基金

    (一)按本方案第七条(二)款规定的计算办法,当年出现养老保险基金赤字的市、地,应按赤字总额的20%建立后备基金,以解决本地当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缺口。

(二)后备基金由地级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负责多渠道筹集解决。

第十一条  历年基本养老保险积累基金仍留存市、地,由各市、地统一管理,主要用于市、地级统筹调剂,以及基金征收困难时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本方案实施后,各市、地使用积累基金须经省劳动厅同意。

第十二条  中央11个行业统筹企业(以下简称“行业统筹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移交地方后的管理行业统筹企业移交地方后,其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由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统一管理,从1999年起调整行业统筹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用3至5年时间统一并轨到地方企业缴费费率。具体缴费费率调整、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和调剂金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在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经济效益好的,可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对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根据原有关规定,其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待遇高出国家和省规定的,应通过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办法解决。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指导。

第十四条  其他

    (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单位在遭遇突发事件或重大灾害,出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由地级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或省直企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劳动厅、财政厅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省级调剂金给予专项补助。

(二)严格执行各项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对未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办理退休的,不纳入省级调剂金调剂范围;对弄虚作假,少缴、多领省级调剂金的,一经查出,应全额追回少缴、多领款项,并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

(三)本方案由省劳动厅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四)本方案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一:差额上解、下拨省级调剂金的计算方法

    1、地市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含上解调剂金)结余时:

差额缴拨调剂金=上年度全部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0.8×调节系数;

2、地市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含上解调剂金)赤字时:

差额缴拨调剂金=〔上年度全部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基金收支差额〕×0.8×调节系数;

计算结果为正数时,为上解调剂金数额。

计算结果为负数时,为下拨调剂金数额。

附件二:调节系数的计算确定调节系数使用的指标包括全省平均赡养率,全省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地、市实际赡养率,地、市实际养老金替代率。具体计算方法为:

1、需下拨调剂金地、市的调节系数计算办法为:

地市实际赡养率               全省平均养老金替代率

  —————————— ×0.2+ —————————————×0.8    

    全省平均赡养率              地、市实际养老金替代率

    2、需上解调剂金地、市的调节系数计算办法为:

全省平均赡养率          地市实际养老金替代率

  —————————×0.2+  ——————————     ×0.8

   地、市实际赡养率         全省平均养老金替代率

    3、调节系数取值不大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