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系统的定义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4:43

人事管理系统的定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定义篇1

1 总体业务描述

本文设计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针对单位人事管理单位管理职工档案信息和管理职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并结合单位人事管理通用的管理功能和操作习惯等特点开发设计的一个基于WEB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

单位职工可以通过该系统变更、调整、申请等业务。人事管理员可以对档案信息进行查询,财务可以对工资信息发放,单位领导可查询职工具体情况。

1.1 系统业务流程

根据需求分析得到的现行业务处理流程,一是公司员工登录和查询信息业务流程:登录、进入查询模块、查询信息;二是系统操作员登录和后续相关操作的业务流程:登录,进入处理模块,查询处理信息。其次进入修改和添加模块,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相关信息。

1.2 系统数据流程

数据流程表示求解某一问题的数据通路。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过中,还将使用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所谓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就是通过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

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流。分为员工和操作员登录的两大部分,员工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注册,注册信息后可登录界面,进而进行查询。对于操作员登录后能对登记的信息进行修改和维护等操作。

2 系统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配合数据流程使用的工具之一。在结构化分析时所定义的数据字典,主要用来描述数据流程中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数据源点和终点。

2.1 系统的主要数据流

1. 流 名: 登陆验证

位 置: 操作员"登陆处理

定 义: 登陆验证=操作员姓名+密码

2. 流 名: 验证结果

位 置: 登陆处理"操作员

定 义: 验证结果=[登陆成功|用户未注册|密码错误]

3. 流 名: 登记信息

位 置: 登记处理"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定 义: 登记信息=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4. 流 名: 登记结果

位 置: 人事管理基本信息"登陆处理

定 义: 登陆结果=[成功|失败]

5. 流 名: 员工注册

位 置: 员工"登陆处理

定 义: 员工注册=员工基本信息+密码

6. 流 名: 注册结果

位 置: 登陆处理"员工

定 义: 注册结果=[注册成功|注册失败]

7. 流 名: 员工登陆

位 置: 员工"登陆处理

定 义: 登陆验证=员工姓名+密码

8. 流 名: 登记结果

位 置: 登记处理"员工处理

定 义: 登陆结果=[成功|失败]

9. 流 名: 查询要求

位 置: 员工处理"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定 义: 查询要求=员工姓名

10. 流 名: 查询结果

位 置: 人事管理基本信息"员工处理

定 义: 查询结果=[人事管理基本信息|失败]

11. 流 名: 系统维护

位 置: 登记处理"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定 义: 登记新到员工的基本信息、人员调动、福利、出勤、请假、基本工资、操作员授权等

12. 流 名: 维护结果

位 置: 人事管理基本信息"登记处理

定 义: 把登记的员工的基本信息、人员调动、福利、出勤、请假、基本工资、操作员授权信息等反馈给操作员。

2.2 系统的主要数据存储

1.数据存储名称: 操作员授权

输 出: P1

数据结构: 操作员姓名+密码

2. 数据存储名称: 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输 入: P1

输 出: P3

数据结构: 员工的基本信息、人员调动、福利、出勤、请假、基本工资信息等

3 数据存储名称: 员工信息

输 出: P2

数据结构: 员工姓名+密码

3.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从功能上看,该人事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七个子功能模块:人员基本信息管理、人员档案信息管理、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休假管理、统计查询和系统维护。

人员基本信息管理子功能模块与系统权限管理模块相结合,将人员权限落实到每一个人,在系统中授予相应的权限,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员档案信息管理子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照片、户籍、地址、电话、身份证号码、最高学历、家庭状况、主要简历等。

工资管理子功能模块:工资帐套管理、工资档案结算等。

考勤管理模块:该模块分为基本考勤、加班考勤和出差考勤三部分

统计查询模块:包括人事档案查询、职工调整查询、合同续签查询、职工培训、奖惩、考核查询、工资档案查询。

系统维护模块:模块包含单位设置、数据字典、自定界面、编号设置、提醒设置等。

每个包一个子功能模块,分别对相应的事务进行管理。用例中包括5个用例:领导、人事档案管理员、财务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和职员。

人事档案系统:人事档案系统是劳动人事管理系统中的核心模块之一。人事档案管理员可以管理人员档案信息,进行人员相关信息职评定修改、调动管理。

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系统需要,添加部门,删除、更新部门,管理系统基本资料。

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员的职责尤为重要,该财务管理主要是针对人才培养投入的各种经费管理,包括工资等等多种经费的管理。

综合查询:此模块功能简单明确。领导登陆后可以查阅任何信息。

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非功能性需求,是指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且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

(1)系统的完整性

系统的完整性指为完成业务需求和系统正常运行本身要求而必须具有的功能,这些功能往往是用户不能提出的,典型的功能包括联机帮助、数据管理、用户管理、软件管理和在线升级等。

(2)技术适应性与应用适应性

系统的适应性与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的概念相似,也表现产品的一种应变能力,但适应性强调的是在不进行系统设计修改的前提下对技术与应用需求的适应能力,软件产品的适应性通常表现为产品的可配置能力。

(3)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

指系统对业务和技术需求变化的支持能力。当技术变化或业务变化时,不可避免将带来系统的改变。因此不仅要进行设计实现的修改,甚至要进行产品定义的修改。

人事管理系统的定义篇2

1、工作流管理系统

为了实施对业务过程的工作流管理,需要相应软件系统的支撑,这种软件系统可称为工作流管理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定义是:“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软件系统,它完成工作流的定义和管理,并按照在计算机中预先定义好的工作流逻辑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

一般而言,工作流管理系统应包含如图1所示的三个组成部分: ①定义建模;②运行控制;③运行交互。

传统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运作原理如下:相应的工作流过程定义对每个新的事例予以实例化,即为每个事例创建一个新的工作流实例。基于相应的工作流过程定义,工作流引擎计算对于该事例应激活哪些活动。 针对每个被激活的活动,将生成一个工作项并放入每个具有相应角色的用户的“工作夹”。 用户从其工作夹中选择工作项,并开始执行相应的活动等。尽管一个工作项可以出现在多个用户的工作夹中,但只有一个用户执行相应的活动。 当一个工作项被选中后,工作流管理系统将启动相关的应用程序并监控相应活动的执行结果。需要指出,用户只能看到在其工作夹中的工作项,并且当选择一个工作项时也只能获知与执行相应活动有关的信息[2~4 ] 。

2、基于事例处理的工程项目工作流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可以看作是一项任务,有许多过程和活动构成,但与制造业等工业部门不同的是,工程建设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又可以在总体上分为弱结构化和变动性两个方面。正如同大约90%的工程建设信息是非结构化的文档信息,工程建设中绝大多数处理过程属于非结构化或弱结构化的工作过程。 对于这些非结构化或弱结构化过程的支持,根本无法采用传统的工作流管理技术。同时,工程建设领域也存在一些诸如设计变更、工程索赔以及招标采购等具备较高结构化程度的管理过程。这些管理过程尽管数量较少,但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有研究指出85 %的建设问题和过程有关而和产品没有太大关系,因此如何实现工程建设过程的管理工作流自动化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必须注意到,由于这些管理工作流具有一定程度的变动性,严重依赖于固定的事先过程定义的传统工作流管理技术,无法对其提供有效的支持。事实上,许多研究人员都指出:由于缺乏灵活性,传统的工作流管理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经常以失败告终。

传统的工作流管理技术之所以缺乏灵活性,其关键原因在于路径是驱动工作流的唯一机制,即工作是基于预先固定的因果关系从一个工作夹流转到另一个工作夹。因此,所导致的过程模型或者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和非透明。 针对以上原因,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所谓的事例处理系统(case-handling system),倡导一个根本性的思想转变:工作流的驱动不是通过预先确定的路径,而是应该通过事例。传统的工作流管理技术侧重于在一个工作流过程中“应该做什么”,而事例处理技术则侧重于为了取得业务目标“可以做什么”。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流管理方法,事例处理技术为支持灵活的、知识密集的业务过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事实上,事例处理原则的应用已经在荷兰一家名为海杰曼斯的大型建设公司的一些项目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简单而言,事例是工作流过程的一个实例,是工作流参与人员所需处理的对象。 在工程建设领域,事例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设计变更过程、一个具体的工程索赔过程以及一个具体的招标采购过程等。如果将事例看作是通过执行工作流过程所制造的产品(建设管理过程的产品是信息),则真正驱动工作流过程的是产品的特征。 通过关注产品的特征,可以将传统的面向“推”的路径(从一个工作夹到另一个工作夹) 转变为面向“拉”的机制(以关于一个事例的数据对象为中心) .为了进一步说明基于事例处理的工作流管理方法,通过统一建模语言(UML) 提出其相应的对象模型(图2)。

3、基于事例处理的工程项目工作流管理的过程定义

对于基于事例处理的工程项目工作流管理而言,同样需要进行过程定义。 传统的建设过程被认为是彼此分裂,在没有应用信息系统时,信息呈孤立状态,形成了“信息孤岛”;在信息系统应用后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流;但是还需要应用过程管理思想对信息系统的工作流进行集成和优化,即在利用流程再造(BPR)工具进行业务过程重组和优化的基础上描述工程项目工作流的过程逻辑。过程定义所产生的过程模型是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基础。许多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开发平台均提供可视化的过程建模工具,使得用户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对实际的业务过程进行建模,而且所建立的过程模型可以直接得到系统的支持。过程建模的方法有活动网络图、有向图、Integration definition method( IDEF3) 以及Petri网等等,其中的Petri网过程建模方法近年来最为学术界所重视[5 ,6 ] .

以下采用简化Petri 网模型对任务管理过程予以建模。 在一般性的任务管理过程中,团队领导首先要求团队的某个成员完成一个任务。该团队成员基于自身能力和各种约束条件检查任务要求,然后发送一个答复给团队领导。如果该团队成员认为无法完成该任务,则团队领导需要物色其他合适的团队成员。如果该团队成员确认有能力完成该任务,则团队领导对任务进行详细描述,并将其发送给该团队成员。当该团队成员对任务的详细描述不理解时,他可以提出询问,直到该任务被理解并被实施。对于团队成员所提交的任务结果,团队领导将其与原来的任务状况说明相比较。如果认可,则提交工作成果。否则,团队领导将任务重新退回给该团队成员(图3)。

4、基于事例处理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通过上节的分析,图4给出了基于事例处理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与工作流管理联盟所提出的参考模型基本一致[7].系统的逻辑设计包括过程定义、用户的角色分配、数据处理设计、表单定义、事例的授权与分配等方面。 工作流执行服务中的工作流引擎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主要负责工作流过程实例的执行、事例活动的状态控制、用户事例列表的维护以及对外部资源的访问等工作。管理监控工具对运行过程中过程实例的状态进行监控与管理。工作流引擎通过,可以访问过程数据、用户信息和文档信息等数据库资源。客户端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一种手段,以处理过程实例运行过程中需要人工干预的任务。而被调用的应用程序是指工作流执行服务在过程实例的运行过程中所调用并对应用数据进行处理的外部应用程序(比如文档管理模块) .图中的几个WAPI (workflow applicationpicture interface) 依赖于确定的开发平台。根据该体系结构,可以通过Lotus Domino/ Notes 中的Flow2 Mark 工作流开发平台来予以实施。

5、案例

图5 给出了基于事例处理的工程项目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界面。 在工作区域的上部窗口是当前正在执行或查看的流程,其中可能包含子流程。下部左边的窗口相应显示当前流程中的活动和子流程。下部右边的窗口则是与当前流程所相关的表单、文档等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当前流程为“某设计方案的变更”,其中包含一个“登记某设计方案的变更要求”的子流程和“修改某设计方案”、“审核新的设计方案”、“归档并分发”三项活动。对于该界面,需要说明的是: ①活动和子流程的状态可以是待办、在办、已办、略过以及重做等等,比如张三(假设为设计方人员)  对于审核新的设计方案不具有执行角色,因而对该活动可以略过; ②所打开的表单应标明哪些是强制数据、哪些是限制数据,比如设计方案审核表单中的“同意与否”应为必须填写的强制数据。

当然,壳- 核结构模型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2 个方面:

(1) 壳- 核结构的定义还不是十分精确,因此需要开发人员精心地去划分系统层次,并在开发过程中摸索,总结经验。这会增加些额外的工作,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

(2) 壳- 核结构模型的目的是为那些与外界联系复杂的信息系统提供简化其系统结构的途径,因而对于那些相对孤立、简单的系统,运用壳- 核结构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无论如何,从系统设计开始就考虑与其他系统的协作,而不仅仅是功能的可扩展,可以体现真正意上的开放系统。 平台是否一致并不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可提供足够技术去实现异构系统的协作。可以想象遵循某种原则来实现系统间协作,以致构成极富弹性的信息系统体系,应比遵循某种技术标准来实现系统的集成要灵活很多。

参考文献:

[ 1 ] Stephen R Schach. Object2oriented and classical software engineer ing[M].5th ed.New York :CITIC Publishing House/ McGrawHill ,2002.

[2 ]戴汝为。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A] .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C].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11.DAI Ru2wei.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science[A].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 C] . Shanghai :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0. 1 - 11.

[ 3 ]钱学森,于境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A].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 C].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632 - 643.QIAN Xue2sen ,YU Jing2yuan ,DAI Ru2wei. A new domain of science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s and its methodology [ A ] .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 C ] .Shanghai :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0. 632 - 643.

人事管理系统的定义篇3

关键词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巴塞尔委员会在《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中提到:“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绝大多数操作风险事件都是与内控漏洞或者与不符合内控程序有关的。”我国金融企业应该适应形势,转变观念,从内控的三大目标出发,检查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内控制度,确保业务操作能根据决策层制定的政策、规定、内控程序等,以谨慎的方式进行,这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

1操作风险定义的发展

1.1广义定义

广义概念把操作风险定义为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世界银行在1999年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行为或外部事件引起的信息、交流、安全设置、业务连续性、监管、交易程序、清算系统和程序,以及执行法律、信托、指责出现故障,造成损失的风险。

1.2狭义定义

狭义的操作风险概念认为,只有金融机构中与运营部门有关的风险才是操作风险,即由于控制、系统及运营过程中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致潜在损失的风险。其他的操作风险,如名誉、法律、人力资源则或者交给一个全面风险管理机构管理,或隶属于某个特殊部门。瑞银华宝在1998年12月将操作风险定义为:遭受由于人为的、系统的错误而引起的内部控制缺乏或信息系统信息不足所导致的不可预见的损失风险。该银行将操作风险细分为信贷与清算、市场、业务运营、筹资、法律事务、IT、税收、暴力与犯罪、制度执行等。根据这一定义,操作风险涉及的内容被定位在后台管理部门。在银行实践中,该定义方法的优点在于把每个后台部门的管理重点集中到他们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上,缺点是没有将在以上分类以外的细分操作风险纳入管理。

1.3战略操作风险概念

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操作风险观念认为:这种界定首先区分了可控制事件和由于外部如监管机构、竞争对手的影响而难以控制的事件,将可控制事件的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对应另一类事件的风险也就是“战略性风险”或“营销风险”。在众多定义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定义是比较权威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包含了法律风险,但是不包含策略性风险和声誉风险。这一概念基本上覆盖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线,侧重于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涵盖了银行内部很大范围的一部分风险。该定义率先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管理框架,并且要求金融机构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水平。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由此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

2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操作风险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近几年有加速暴露的态势。就已披露的案件看,大案要案令人触目惊心,如2003年发生的工行广东南海支行冯明昌74亿元骗贷案、2004年发生的交通银行锦州分行2.21亿元核销不良贷款作假案等。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案件只是银行业操作风险中的“冰山一角”,大量的损失金额较小的操作风险还没有充分暴露。据银监会披露,2003年银监会共查处违规经营机构1242家,直接或责令有关单位对

3251名违规人员进行了处分,其中在对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现场检查中处理违规机构242家,处理有关责任人员1928人;从2004年,银监会共派出现场检查组16700次,检查各类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74911个,提出整改意见58247项,处罚违规机构2202个,处分相关责任人4538人,取消高管人员任职资格244人,发现涉嫌案件274起,全年共检查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违规金额5840亿元。我国银行业已经进入金融案件高发期,金融案件正在朝着“高职务、高科技、高案值;发案数量基层多、内外勾结作案多、作案手法多”的“三高三多”趋势发展,并呈现出“同类案件屡次发生”的特点。

从业务部门来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分别占到了74.65%和18.31%(见表1);同时,由于商业银行业务单笔损失金额巨大,因此其总的损失金额在各部门中占比更高达97.6%。从损失事件类型来看,损失事件发生的类型主要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其频率分别为57.75%、21.13%(见表2)。

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

3.1内部控制定义的比较

美国权威机构COSO委员会在其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亦及其他成员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规的遵循这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巴塞尔委员会1998年制定的《银行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以COSO报告为基础,提出了新的银行内控制度的定义。它针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进一步把内控制度的三大目标分解为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内控制度五大要素的内涵,并增加了监管当局对内控的检查和评价,把它作为内控的不可忽视的内容。根据该框架,银行内控制度的内涵应该包括三大目标和六大要素。表3列出了《银行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对银行内控制度内涵的分析,并与COSO报告对内控制度的理解进行了比较。

3.2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反思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不足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仍存在重大缺陷,例如:内控意识薄弱、内控优先理念缺乏;激励机制不合理、逆向激励问题严重;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形同虚设;内控措施不完善、有效措施缺乏;关键岗位及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缺乏;内控的电子化水平较低;信息交流渠道缺乏等。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监管体系将资本约束作为主要监管手段,导致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观念中重规模、重速度,内控意识和风险理念却严重缺失,内部控制建设让位于业务发展,原有内部控制缺陷未得到改进,新形势又对内控突出更高要求。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与落后的内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进一步恶化了国内银行业原有的内控失灵的问题。

3.3通过内控改进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首先,内控对人员操作风险的控制。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银行内部控制基本原则》中提到了内控的13条原则,其中涉及人员方面的有3条。银行加强人员内控应做到:加强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员对业务风险的识别能力,弥补银行因流程缺陷而导致对操作风险控制力的不足;提高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理性经营、稳健经营、审慎经营、合规经营的理念。

其次,信息系统是银行进行日常交易的基础设施,也是操作风险高度集中的地方。通过内部控制来防范银行信息系统的操作风险,一般有三种途径:提高系统的技术性能,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建立系统的荣誉备份或多重控制,应付突发风险;规范日常操作管理,减少操作差错。

银行对人员和系统方面控制的标准和要求一般大体相同,但是流程方面却差异很大。引起流程差异的原因既有银行业务产品的差异,也有经营管理上的差异,还有风险偏好方面的差异。控制流程操作风险的基础是人员和系统的风险水平,银行人员技能水平和道德水平差异、信息系统性能高低,决定了银行应采取什么样的流程来组织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同时也决定了银行在业务流程方面实施内控的方法和特点。人员技能水平的高低对银行有效控制业务处理流程的操作风险有重要影响。对于一项并联结构的业务处理流程,如果人员技能水平和道德水平较低,则人员所在的业务操作环节的错误率较高。按照风险概率的计算方法,银行要降低该项业务的操作风险,需要通过增加人员和处理环节的方式来实现。降低单一业务环节的操作风险概率,有两种方法:①通过高价聘请更高素质人员或在人员培训方面加大投入,提高该岗位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②增加复核环节和复核人员。但这需要人力费用增加一倍,同时业务处理的效率也有所下降。

系统性能对流程操作风险的影响体现在:银行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增强,大多手工操作风险集中到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往往会影响到整个银行的业务处理;信息系统有更大的脆弱性,且易受到病毒等外部攻击;信息系统对于变化的业务和环境缺乏识别和应对能力。随着手工操作日益被信息技术取代,银行信息系统对于防止业务流程中的操作风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业务流程的操作风险不仅取决于流程中各环节人员和系统操作风险的大小,还与业务流程的整体结构密切相关,这在银行业务管理流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使单个环节人员操作风险水平相同,而流程结构不同,则业务流程总体操作风险水平的差异也很大。因此通过优化流程设计,调整内部控制的结构,在人员操作风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也能大幅降低业务流程总体操作风险的发生。

古人云:“防微杜渐”、“亡羊补牢”。“防微杜渐”就是要求银行在内控体系建设中通盘考虑,不放过任何细节并注重风险管理研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早作准备,以确保内控体系的健全。“亡羊补牢”则要求银行对自己或他人发生的案件举一反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确保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得到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内控体系的完善才能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成俊.银行操作风险控制及成本收益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王宏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5)

人事管理系统的定义篇4

关键词:软件工程;Excel服务器;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它由决策支持系统(DSS)、工业控制系统(CC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组成。在现阶段普遍认为,管理信息系统MIS是由人和计算机设备或其他信息处理手段组成并用于管理信息的系统。

一、Excel服务器的优势

Excel服务器的出现打破以往在系统开发上专业知识的限制,这里所说“服务器”是一个软件的概念,说某台计算机是服务器,不是说它的硬件特征有什么特殊,而是说它在一套网络应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与其他计算机不一样。Excel服务器是一个面向最终用户的信息系统设计工具与运行平台,它将电子表格软件MS Excel和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集成为一个网络数据业务协同工作环境。

Excel服务器作为一款客户化、综合性管理软件,它通过Excel就能构造出自主的管理系统;同时,她也可将您公司现有的分散在各个管理环节的Excel表单直接集成为一套管理系统。她简单、快捷、灵活、高效、自主地把您的管理思想转变为现实的管理方法,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化。中企云软还使这一服务云端化,支持在线定制,在线服务,在线使用,让用户无需自建服务器即可轻松拥有saas+paas的平台。

Excel服务器利用Excel作为主要操作界面,结合了数据库技术、工作流技术和Web技术。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只要会用Excel,就能够设计和实现符合自己需要的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把Excel文件的内容保存到数据库中;能够实现数据的自动汇总统计;能够设定工作流,使Excel表单按规定流转传递;不仅能支持局域网内的应用,还可以支持互联网上的应用,使得外地分支机构的人员能够通过网页填报表单,实现远程管理;还能够与企业已有的其它管理软件如财务系统、ERP系统等进行数据集成,消灭企业中的信息孤岛;最重要的是,利用Excel服务器这样一个平台,用户不需要依赖IT专业人员就可实现自己想要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且能够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及管理进步,随时调整、改变、增加系统的功能,使得信息系统真正成为随需应变的业务支撑。

二、Excel服务器的组成

Excel服务器软件由嵌入Excel的客户端组件、填报网站、管理控制台、数据库、服务器程序五个部分组成。其中,远程填报网站仅包含在企业版中,标准版中并不包含。Excel服务器是一个网络应用系统,其中数据库、服务程序和填报网站仅安装在服务器上。而客户端程序和管理控制台既安装在服务器上,也安装在客户机上。

(一)嵌入Excel客户端组件

Excel服务器的主要功能是以附加到Excel中的菜单项的形式体现,用户完全在自己所熟悉的Excel环境中工作。看起来就好像Excel的功能被扩充了一样。这些功能包括:模板设计:建立模板、定义数据项和数据表、定义表间公式和回写公式、定义工作流等;日常操作:填报表单/自动汇总、处理待办事宜、查询数据/报表。

(二)填报网站

“填报网站”是企业版独有的,其目的是使分散在外地分支机构的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以网页的形式使用Excel服务器软件。

(三)功能表现

Excel服务器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平台,它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系统设计,二是信息系统运行支持,三是系统管理。

(1)系统管理方面的功能,主要包括:设置部门、角色、用户;定义各种数据规范;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日志管理;设置Excel服务器与其它应用系统数据库(外部数据源)的接口;条形码管理。

(2)信息系统设计功能主要包括:把Excel文件定义为模板,使得用户可以按照模板填写Excel表单;把模版上的单元格或单元区域定义为数据项,数据项组合成数据表,使得用户按模板填制的表单内容可以保存到数据库中去;定义各种数据规范,提高用户输入效率、保证输入信息的质量;定义表间公式和回写公式,实现Excel表单的自动填充、自动统计汇总;定义工作流,规范Excel表单在不同岗位、人员之间流转传递。

(3)信息系统运行支持功能主要包括:按权限填制和查阅表单;按权限查询和管理数据;按流程处理待办事宜;在企业版中,以上功能均可通过浏览器完成。

三、结语

Excel服务器现在已有多个品牌,如勤哲EXCEL服务器,冠日myexcel网络平台,EXCEL协同平台,魔方网表,E立方管理平台等。在这个服务器平台上,用户可以充分发挥Excel的应用水平,通过设计模板、定义工作流、定义表间公式等简易直观的操作,实现管理意图,轻松、快速构建能够适应变化ERP、OA、CRM、SCM等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报表工具。Excel服务器在MIS中应用的伟大创举在于复杂的大型ERP、CRM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可以由会操作Excel,懂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来完成,并不是只能由专业系统开发团队来完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条低成本的发展之路。

人事管理系统的定义篇5

关键词:电力调度业务;知识管理;DKM系统;PK知识管理模型

作者简介:周睿(1984-),男,江西吉安人,广东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工程师;刘嘉宁(1974-),男,广东台山人,广东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广东?广州?510600)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129-02

电力调度系统是对电网运行进行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的责任机构。各专业的工作组织严密、技术复杂,各级调度管理职责明确,是供电企业生命线的守护者,担负着确保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重任。电力调度工作的复杂性需要调度员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然而作为知识型员工的调度员队伍,在调度专业的日常生产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和流程。这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问题,缺乏共享传承机制和规范的分类管理、信息传递的层级化、业务处理孤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力调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了电力调度系统的长远发展和进一步壮大,将知识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业务与知识管理的脱节是阻碍业务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所以知识管理必须围绕业务展开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根据这一思路,结合对电力调度业务的梳理,广东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广东中调”)建立了基于DKM系统的子体系——基于生产(Processing)与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PK融合体系。这套体系不仅全面考虑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内容更新等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并针对电力调控的业务流程进行量身定制。不仅注重对知识本身的收集、存储和再利用,并且将这些知识活动与调度专业的生产结合起来,针对调度生产流程,对预案管理、反事故演习等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研究,构建相关功能模块,使生产流程与知识管理紧密结合,既让知识服务于生产,又在生产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造。

一、PK体系的两大优势

综合来讲,PK体系具有两大优势。

1.生产流程与知识管理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业务流程通常指为完成企业某一目标(或人物)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或作业的集合。核心业务流程是对整个企业性能起主导影响的业务流程,该类流程执行频率高,对营运绩效的影响大。企业推行知识管理首先应以核心业务流程为对象,因其是直接影响企业营运功能的作业要项。知识管理对“生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与业务流程的相互优化上。这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将知识流贯穿于工作流之中。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管理不断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知识管理的过程应该是对生产中所需的、创造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使得生产业务流程化,并通过知识讨论与对比,对核心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实行精细控制,使其量化、信息化、具体和明确,最终通过知识共享和再利用,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率的过程;另一方面,业务流程的输入又使知识管理得到不断的自我更新。生产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过程,知识是否能够很好地支持生产,是否需要进一步的优化,都能够通过生产体现出来,整个过程为知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输入。

2.系统化知识管理,低成本、高效率

电力调度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知识也多半采用手工管理的方式,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方法,而且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利用率低下。而PK体系作为DKM系统中的子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知识积累伴随着整个业务流程,避免了信息的流失,全面考虑知识存储、数据更新、内容共享等知识管理各个环节的系统化管理,也使得知识管理更加规范,知识可利用率也大为提高。

二、PK体系的运作流程

下面将结合广东中调事故处理工作中的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PK体系的运作流程。

人事管理系统的定义篇6

[关键词]社会管理;多元主体;新型合作关系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39 — 02

一、社会治理的概念阐释与合作主义分析视角

所谓社会管理,是指人们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如政党、国家、群众、团体、经济文化组织),运用各种社会控制机制(如计划、市场)和社会管理手段(如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宣传的、教育的),对整个社会或其基本环节(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或某基层单位的(即政党、群众团体、经济文化管理组织、各种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1〕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纷繁复杂的体系,只有在社会管理机制中实现各主体的科学分工,准确定位,紧密协作,才能使整个社会系统和谐有序高效能运转,因此,长期以来,对“由谁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即社会管理主体问题的探讨和争议贯穿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每一个历史进程,社会管理主体的转换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遭遇的现实问题之一。从总体上看,在实施社会管理的“主体”问题上,传统的社会“管理”主体是单一的,统治权力是单向度的自上而下运行;而现代“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是国家和社会在认同和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权力的运行是多向度的合作互动过程。

社会治理主体的新型合作关系,归根到底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学理上剖析,社会管理的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所有社会组织,包括政党、国家、群众团体、各种经济文化组织的管理活动,其狭义是指非政党、非国家的管理活动,即群众团体、经济文化组织等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在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范氏,即竞争范式和伙伴关系范式〔2〕,竞争范式强调志愿支援部门的独立性,认为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天然本文是齐齐哈尔市哲社规划项目《齐齐哈尔市非营利组织协同政府社会治理研究》(QSX2011-12)和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黑龙江省第三部门协同政府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11552308)的阶段性成果。

存在内在冲突,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国家的扩张被视为对志愿组织等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威胁,而伙伴关系范式则认为政府与志愿部门之间复杂的伙伴关系构成了现代福利国家的核心,在志愿部门与国家重合的领域可以发展合作关系。基于社会主义社会性质以及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权本质,社会治理主体之间不能采取西方国家的对抗态势而必须采取伙伴关系式的合作主义方式。与公民社会论者不同,合作主义强调国家的中心地位,它将公民社会中的组织化利益联合到国家的决策结构中,这个利益代表系统由一些组织化的功能单位构成,它们被组合进一个有明确责任的义务、有数量限定、非竞争性、有层级秩序的功能分化的治理结构之中并得到国家的认可,如果不是由国家建立的话,则被授予在本领域内的绝对代表地位,作为交换,它们的需求表达、领袖选择、组织支持等方面受到国家的一定控制。

二、善治视角下多元合作主体的角色分工与职能定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民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作用的同时,发挥好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中介组织、行业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是社会得到有效治理,民主氛围得以提升的重要条件,因而成为中国式政府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党的领导是实施社会管理的根本

当今世界各国皆以政党政治作为国家政权运行的主要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的领导是最高层次的社会管理,它决定着社会管理的性质和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党的许多重要文件阐明: “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组织领导”。即党通过向国家机关提出大政方针和立法的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行领导, 而不是由各级党委对国家和社会的行政、经济、司法等各项具体活动大包大揽甚至取而代之。〔5〕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发挥着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主要表现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然后将其转化为政策,使之具有强制性的影响力,通过高度组织化的党组织,层层贯彻和落实下去,并且依靠广大党员的先进作用以实行之。党的作用还体现在通过党的宣传工具和手段使方针政策传播到广大群众中间去,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党组织依靠手中掌握的对行政领导干部的人事权力保证党的决定在行政系统有效的落实下去并依靠手中的监督权和奖惩权,督促和激励党的方针的实施。

人事管理系统的定义篇7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拥有校师生近万人的高职院校,学院的教学、管理、考核等各项任务,需要有一种高效的管理考核办法。为了解决考勤管理工作,或者实现员工绩效测评与绩效激励也需要去寻找一种更为快捷、准确的途径。本文所研究门禁考勤管理系统可根据各部门的门禁规则,对人员的出入进行控制并记录,考勤核算人员的出入记录与员工出勤情况。考核办法中使用最为成熟的人脸面部作为生物识别技术,可杜绝顶替的问题,从而增强整个学院的管理效率。关键词:门禁考勤,B/S,Oracle, JAVA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的考勤方式给人们生活、工作等领域带来了极大便利。如何使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发展的更好,做好考勤是首要任务,而且对员工进行考勤不仅仅是人事管理的一部分,更是激发员工积极性、评价员工绩效的第一步。由于考核信息的日益增多,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统计和维护等变得越来越频繁,仅仅依靠手工模式,不仅影响到效率,还避免不了出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考勤方法不断的出现,计算机考核系统的也得到不断完善。目前,各企事业单位都开始应用符合自己部门需求的考勤系统。目前,大部分单位考勤方式主要有手工登记、机器刷卡。但是这些考勤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代人考勤,一人刷多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考勤制度。需要寻求一种严谨的考勤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出现为身份识别提供了一个重要保障。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身份识别的一种计算机安全技术,它主要利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具有唯一性和不变性。我们每个人的面部特征都是由额头、鼻子、眼睛、双颊、嘴巴等几个区域组成,尽管大置是固定的,但是仍然存在细微差异,所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张脸。依据人脸的这个特性,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识别是可行的,而且面部特征、指纹、虹膜、基因等在这方面的应用也日趋完善[1]。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为各个高等院校提升智能化管理层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许多高校从十余年前就开始着手进行智能管理系统的建设,陆续建设开发了办公自动化、教务教学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资产设备管理等应用管理系统。但随着信息深入到校园工作的各个层面,原来独立建设的应用系统越来越难以适应综合应用的需要,迫切需要统一、高效的管理。 就本学院的具体情况,学生上万人,专职教师、外聘教师、教辅、教学管理人员等已达近千位。近几年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人事管理工作的项目也在不断增加,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智能化的门禁考勤管理系统是最有力的工具。为了加强学校管理,改善考勤工作,学院通过招标,采购了门禁考勤机并使用了其自带的考勤管理系统。使用这种现代化的考勤管理软件给学院的考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系统本身的考勤软件存在操作复杂、考勤数据处理繁琐等弊端,使用特定的考核方式,会存在诸多问题。如部门间彼此数据互不连通,管理松散,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较差。最重要的有些功能并不符合各院校自己的具体情况。因此,我们进行二次开发,计划实现与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开发出适合本学院具体管理办法的考勤系统。考勤管理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结构,开发工具选择JAVA、JSP、JavaScript、Html语言,采用Tomcat服务器技术,后台数据库选用Oracle10g。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门禁系统模块、考勤系统模块和会议考勤模块。以下就考勤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一、软件开发工具分析门禁考勤系统的设计开发完全基于Java技术,对象化的JavaBeans组件提供完整的可扩展能力,系统弹性化设计,对于系统的二次开发,以及对其他系统进行接口性开发,仅需调用相关的应用组件就可以完成。在本文所要设计与实现的门禁考勤系统的开发过程,采用B/S开发模式,开发工具选择JAVA、JSP、JavaScript、Html语言,建立在red hat Linux 5.3企业版64bit环境下,借助于MyEclipse7.0开发工具和Tomcat6.0.29中间件软件工具负责对JSP系统的开发与调试。后台数据库选用Oracle 10g。二、门禁考勤管理系统运行环境需求分析(1)服务器端数据库服务和应用系统服务作为服务器端主要部分。 一台门禁前置机服务器,配置最低要求:cpu 2.0G, 内存512M,可以接入一卡通网络,一卡通加密卡一块。Web 服务器、门禁前置机使用同一台服务器。门禁控制器需要10M或100M/10M自适应网络环境,并且可以在使用的网口ping通门禁前置机服务器,门禁控制器在禁用ping的网络无法正常使用。 门禁考勤前置机服务器需要开放8003端口。 需要安装好的一卡通(v2.0或以上)身份库。⑵客户端对客户端的硬件要求不高,因为客户端主要用于浏览和操作数据。所以推荐使用高版本IE浏览器。三、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开发考勤管理系统目标是实现学校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人事信息管理,进而提高学院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本系统最终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系统软件功能设置参数功能:在浏览器上通过WEB服务进行设置系统参数信息。一卡通对接功能:使用一卡通身份库数据和一卡通无缝集成技术对接。数据查询功能:可以通过WEB服务,查询个人账户信息和流水记录。 门禁控制功能:在指定地点、指定时间段对特定人群的出入控制。出入记录功能:记录人员出入情况。考勤核算功能:以月为单位,结合考勤规则核算员工出勤情况,统计考勤结果。制定规则功能:制定门禁控制规则与考勤规则。报表生成功能:以excel和xml 格式动态输出统计结果,生成报表。实时监控功能:监控终端实时显示刷脸人员信息。门禁考勤系统从业务上分为三部分:分别为门禁系统、考勤系统和会议考勤系统。 门禁系统提供控制指定人群在指定地点和指定时间出入的功能。 考勤系统是基于对门禁考勤流水的分析,通过定义考勤规则、班次班制以及考勤结算等考核人员的出勤情况。 会议考勤系统相对独立于门禁考勤系统,通过管理会议和参会人员,考核参会人员的出席情况。 门禁系统工作流程:定义工作区--->定义控制器--->定义考勤机--->门禁白名单分配--->流水查询统计。 考勤系统工作流程:定义工作区--->定义控制器--->定义考勤机--->定义班次班制--->班制分配--->排班--->考勤结算--->考勤查询统计。 会议考勤系统工作流程: 定义工作区--->定义会议室--->定义会议类别和参会人员类别--->定义会议--->分配参会人员--->会议签到--->会议查询统计。 本文所研究考勤系统能够为所有在职人员和各部门不同权限级别的人员提供相应权限的管理界面和查询界面,可以进行考勤记录、备份以及按条件查询等的操作。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考勤管理系统能够更加客观、真实的记录考勤数据,避免人为因素干扰,考勤结果呈现真实性、可靠性。进而使考勤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最后,经详细分析本人事管理考勤系统的业务需求,可以取得了以下的成果:①查询数据功能:通过WEB服务,按权限的不同,员工可以进入系统方便查询帐户信息。 ②考勤核算功能:根据本院实际情况,灵活制定门禁控制规则与考勤规则,并能核算员工出勤情况。③统计功能:按选择条件的不同组合查询统计考勤结果。④输出报表功能:以excel或xml 格式动态输出查询、统计结果。⑤实时监控功能:监控终端实时显示刷卡人员信息。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该系统仍有很多不足之处:①如何有效的防止故意更改系统的时间,导致考勤结果不严格。做到记录考勤的时间应该与服务器当前的时间完全一致。②加强系统的安全性设计需要进一步考虑,系统的安全保障、故障恢复能力和病毒防御等方面是该系统最核心的问题。 ③进一步美观用户界面,使得系统使用更加方便,舒服。不足之处,只有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加以总结和完善。同时收集反馈信息,在实践中进一步扩充相应功能。希望本系统能在改进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1] 刘兆军.基于人脸识别的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2] 葛微.自动人脸识别的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3] 章通.高效课堂指纹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人事管理系统的定义篇8

关键词:角色管理,办公自动化,公文流转,日常办公

引言

随着互连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经营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不仅要求办公自动化系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办公需求,提供公文处理的各项功能,而且要求单位内部能够及时解决信息交换与共享的需求,使企事业单位在日常业务中能够更好地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办事效率,增强生产力。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网上办公自动化,流程规范化,公文流转的程序化和网上资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1-3]。

本文以青岛理工大学办公自动化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为背景,研究了支持流程再造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设计。

一、青岛理工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需求分析

青岛理工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需求主要包括:办公中心、系统管理、临时档案、个人事务、公共信息等。在实际工作中,办公中心是学校整个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其主要包括:发文管理、内收文管理、外收文管理。还包括:流程监控、传阅文件、文件查询、日常业务、延时申请等。

我们主要实现内部公文起草,审批,会签,签发,传阅,承办和归档等功能。同时实现外部收文的传阅,承办,归档等功能。通过身份认证和密码管理,不论领导和承办人在学校还是出差在外,都能够及时地处理学校的公文,起到了随时随地处理公文的目的。

发文管理主要包括:新建、待办、已办、退回、办结等。

外收文管理:主要指国家省市等上级部门的来文管理。主要包括:新建、待阅、已阅、办结。

1、公文管理

公文管理是该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核心。它包括自产文和上级来文两个部分。

(1)校内公文(自产文)

流程定义:首先进行公文流程定义。如:校党字的文件,由党委办公室秘书起草,党委办公室主任进行部门审批,校领导签发,行文下发,归档等环节。不同的公文定义不同的流程,方便用户的使用和管理。

公文起草:有权限的人起草文件,这时的文件是word格式,允许进行方便的修改。

部门审批:本部门负责人对起草的公文进行审阅、批示。

校办秘书科阅文:起草的公文经过部门审批后在流程上递交给秘书科阅文。实际上这个环节是秘书科对校办主任在文字上进行把关,只有秘书科和校办主任能够看到,是一个隐含的环节。

校办审阅:校办主任审批。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高校为例,而大部分高校党办、校办都是合二为一。如果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在流程定义中将党政文件分开经由党办和校办处理。

校领导签批:校领导对公文进行签批。

归档管理:包括行文下发,这时文件的格式由.doc转换成.pdf格式,不可以再进行修改,最后将成型的公文归档。

(2)外收文管理(上级发文,下发文)

登记:文件到达之后,有关部门对文件进行登记,一般是指机要科,登记内容包括收文日期,收文字号,来文机关,题目等等。

拟办:拟订工作流的开端,需要谁批示或者谁办理等,决定了文件所走的方向。

批示:由拟办决定,是否需要批示,如果需要的话,走这里,否则跳过。

责任部门:按照下发文的处理结果处理公文。

传阅:内部人员传阅。

2、文档管理

个人文件夹:相当于一个网络存储器,用户可上传、下载个人的文件,并且可以在此建立下一级目录。每个用户未经允许只能进自己的个人文件夹。上传的文件大小有规定。

部门文件夹:显示用户所在部门的公用文件夹,公用文件可修改。在此使用X锁和S锁,避免因为同时修改文件导致冲突。

公用文件夹:放置一些公用的文件。用户可以上传一些公用文件,但是用户的详细信息在后面有详细说明。

3、系统管理

参数设置:管理员在此管理用户的个人资料,包括用户所在的部门,民族等一些重要的信息。用户申请注册的信息在此显示。管理员统一分配用户名,以及初始密码。

用户管理:管理员可以增删用户、可以修改用户基本联系资料、可以修改用户所属部门、可以修改用户角色、可以禁用某一用户等关于用户操作的所有权限。用户可以隶属与不同部门,并且也可以不止担任一个角色。

部门管理:管理员可以增删部门。某部门需要删除,其下属部门必须先删除后才可以执行,要删除该部门前,隶属于该部门的用户必须进行删除或更改到其他部门。

角色管理:角色可以增删,管理员可以赋予角色不同权限。如某角色删除后,隶属于该角色的用户可以采用手动更改的办法修改。

日志管理:可以自动记录本系统的使用日志,用户登陆系统后所做的所有重要操作都会被记录在案,比如信息,以供系统管理员查看。

数据备份:随时对数据库备份,以防备数据丢失。

(1)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权限管理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权限管理,是利用规则来管理用户的权限。如图2所示。可以为用户、角色定义不同的规则。规则对象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可被用来进行以下的控制:

① 菜单的动态构造;

② 确定对哪些对象的哪些属性进行哪些活动;

③ 确定访问Workspace和Vault的权限;

④ 确定文件或索引表的存放地点;

⑤ 信息的分配。

每一条规则包括了一个或多个必须满足的条件,通过规则的定义,权限管理系统就能分配不同的用户权限。规则中的条件与一般程序设计语言里所使用的逻辑表达式相似。通常情况下,由系统管理员定义规则对象并将其分配给有关人员。在执行过程中,规则处理器对规则中的条件进行判断,若条件成立,则系统执行用户所要求的活动;若条件不成立,则由系统输出一条出错信息。在定义规则时不能自相矛盾,即当定义某一条规则时,不能与其它已定义的规则相冲突。当取消某一个用户权限时,应该对与其有关的规则或条件进行更改。

二、角色网络理论模型

1、角色网络理论

在OA系统中,任何一种流程都是以角色为基本单元来完成的。所以,OA系统在进行工作时,首先要通过角色定义各种各样的流程。使每一个角色按照分配的流程进行工作。角色之间在OA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如协作、冲突、继承和排斥等)。

2、 角色网络模型

可以将角色网络模型(Role Network Model,简记RNM)定义为一个三元组,其中E表示角色网络模型的元素集合,R为元素之间的关系,E,R组成角色网络结构RNA,P可表示为 ,P为在RNA上扩充的用于解决各类OA流程上的规则、方法和关系等。

构成角色网络模型的基本元素集合和关系描述:

定义1 基本集合

成员集合:USR;角色集合:ROL;业务对象集合:TOB;操作算子集合:OPT;任务集合:TSK;许可集合:PRM;目标集合:TGT;时间集合:TIM.

定义2 基本关系

(1)操作关系 是一个映射,它描述了施加到业务对象的操作对应的操作算子集合。

(2)任务组合关系 是一个映射,它描述了一个任务对应的算子集合。

(3)任务分配关系 是一个映射它描述了一个角色对应的任务集合。

(4)实时任务分配关系 是一个映射,某时刻下的特定角色活动为 ,特定角色的活动子集为 ,实施任务分配关系描述了角色从某一时刻开始的任务。

(5)任务结构关系 是一个三元组,分别表示依赖、泛化、关联。 是一个映射,描述了任务之间较确切的关系。

(6)目标任务关系 是一个映射,它描述了完成特定目标所要进行的任务。

(7)角色指派关系 是一个映射,它描述了一个用户对应的角色集合。

三、支持流程再造的OA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青岛理工大学的OA系统从逻辑上讲采用三层结构,具有B/S结构的特点,支持流程再造。

首先要确定任务,分析任务,然后由任务建立相关的工作业务流程,从而建立角色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角色的属性和功能,明确角色的权利、义务、资格和技能等。

其次在分析了角色之间的关系之后,结合它们所承担的业务对象,运用各种数学工具角色网络进行研究。由于角色网络与图、网络有着天然的关系,且本身也有其相似性。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于图论、网络分析、矩阵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数学工具,建立基本的方法库和模型库,来对OA办公自动化系统流程再造进行决策支持。

四、OA系统实例应用

以青岛理工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例,介绍流程再造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

发文管理和收文管理是校内公文(自产文)的处理过程,发文包括起草审批行文等过程,收文是已经成文的文件下发或公示供大家传看。

外收文管理是上级来文的处理流程。

角色管理结合权限管理是本系统的主要部分。用户只有赋予一定的权限和角色,才能作为一个正常用户加入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来。不同角色的用户拥有的权限不同,所以无论公文处理还是公共信息与查看都取决于角色和权限。而这部分在系统管理中体现出来。

五、结论

通过角色网络理论以及相应的模型建立,本文建立了相应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并通过它完成了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青岛理工大学)的OA系统,应用效果较好。

该系统通过对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的深入分析,对OA 业务流程根据需要,通过角色管理进行流程再造,为建立基于网络的分布式信息化校园平台打下基础。同理,因为支持流程再造,所以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都是可以适用的。因此该系统也适合于企事业单位的无纸化办公。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进,张艳平.基于B/S模式的高校智能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4:125-127.

[2]叶宇风,胡贞华.基于J2EE架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33(8):287-289

[3]韩琼.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VOL28(3):372-374.

[4]于淼,王延章,刘继山.支持政务流程再造的电子政务系统平台设计[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4,VOL10(3):352-358.

人事管理系统的定义篇9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中国古代官僚制; 理性官僚制; 家长制

中图分类号: D69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2-0097-04

现代官僚制理论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对20世纪初德国的经济结构和政治与社会价值体系进行深刻考察后提出来的一种组织理论。韦伯强烈地意识到了旧有的社会制度与组织制度的弊端,希望用一种理想化的极富理性的组织形态代替旧有的组织形态。官僚制理论的提出实现了这一设想,它给公共行政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官僚制组织形态于是在很长时期成为人类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态。官僚制的主要特征在于它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它高度体现了社会组织效率和资本主义理性精神。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模式,官僚制是国家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管理中的人治特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制度化的社会组织现象。官僚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官僚制概念包含着中国和西方古代的官僚制形式,而当前学术界经常使用的官僚制概念则是一种狭义的官僚制概念,是特指与近代社会一道成长起来的现代官僚制,即现代形式的官僚体系。”[1]笔者所写的的官僚制指的是广义的官僚制概念,意在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和现性官僚制作多方位的对比分析。

一、与现代自然观相契合的现性官僚制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任何组织都必须建立在某种形式的权威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权威,组织就无法存在。韦伯认为,组织赖以存在的权威有三种,一种是合理—合法的权威,建立在各种法律和规则的基础之上;一种是传统权威,以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尊重为基础;还有一种被韦伯称作“卡里斯玛”权威,即超凡魅力型权威,以对个人超凡能力、英雄主义精神、典范品格的崇拜、迷信为基础。建立在第一种权威基础上的组织是法理型组织,在这种组织里,人们服从领导者的命令是出于对组织规则和法律的信守,法律与规则代表一种大家都遵守的普遍秩序。官僚制组织就是法理型组织的纯粹形态,内部有严密的层级节制的等级制度,每一个机构都对上负责,层级之间存在命令与指挥关系,不同层级的目标高度一致;官僚制组织实行专业化分工,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组织的任务、权限皆由法律法规加以明确规定,每一职位的职责也是有明确规定的;组织中的人员照章办事,掌握着处理机关事务的技术,进行规范化的操作。另外,对官员的任职也做了严格的规定,官员必须经过考试等正规方式进入组织,且有专门的行政管理知识和技能;官员的任职、培训、升迁、任免等都有相关制度进行管理。此外,机关管理也有别于传统的管理,具有专业化、科学化的特点。

被韦伯所钟爱的官僚制其最重要的特点可概括为合理化和法律化。“所谓合理化是指该组织形态犹如一架机器,被专门用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维持传统,组织内的每个等级、每个职位犹如机器上的每一部件,都有整体意义下自身的使命,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配合起来,即可发挥整个组织机器的最大功能。所谓法律化是指组织内存在一整套固定的合理规划和程序,个人一旦加入某个组织,他的职位、职责、职权就确定了,每个成员都在规定的范围内履职行权。”[2]以上特点使官僚制组织在严密性、合理性、稳定性和适用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任何组织形式。

高度发达的官僚制组织虽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逐步暴露出一些缺点,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的优点无疑是显而易见的。它相对于中世纪那种没有明确规范,人治色彩很浓的组织制度无疑是一大进步。官僚制提倡理性和效率,从而为政府工作带来了逻辑规范,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官僚制实行公务员制度,改变了把政府职位作为交易的任人唯亲制度,不让政客和官僚做出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公平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重大转变,纯粹的直观思辨转变为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哲学抽象,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自然观以系统论的理论解释整个世界,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运用自然观中的系统观点和层级结构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官僚制组织的特点和系统观点非常契合,系统观点和层级结构观点可以从宏观的、哲学的高度揭示官僚制组织存在的现实必然性。

著名经济学家西蒙认为“在具有给定规模和复杂性的诸种可能存在的系统中,最有可能通过演化过程出现子系统组成的层次系统。” “在给定规模和复杂性的诸系统中,层次系统在其各部分间所需要的信息传递要比其他类型系统少得多。”[3]

这一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组织分为等级系统的原因。分层等级系统的存在,是自然界中的一大规律,组织只有分为层层递进的等级,才能面对外界的复杂环境,获得生存。组织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人类的有限理性在面对外界大量的不确定性导致不知所措时从而有所选择,缩小不确定性的范围,进而处理与己有关的问题。在分层系统中,系统是层层递进,层层简化的,这是因为只有低一级系统更稳定,才能构成高一级系统。因此,低级系统在结构上比高层系统更复杂。试想,一个行政组织要完成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如果没有不同层级来决策和执行不同层次的任务的话,那就只能逐一研究每一个具体情况,就需要有超人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就会使人不堪重负,因此组织的分层正是为了使人们节约注意力资源,减少不确定性,使组织更加有序化。官僚制组织遵循层序原则,职位和人员按等级划分,规定权责,层层节制,协调活动正是这一规律的反映。

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本书里的组织一词,指的是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沟通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它向每个成员提供其决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许多决策前提、目标和态度;它还向每个成员提供一些稳定的可以理解的预见,使他们能够料到其他成员将会做哪些事,其他人对自己的言行将会做出什么的反应。”[4]9因此,制度和规则在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官僚制组织非常注重制度与规则。形式的法律与规则明确规定了机构与个人的权限范围与职责内容,处理事务应按这些标准,不得掺入个人因素。组织内分工明确,人事与工作量分科分室,职责分明。这些正是由分层等级系统的特点决定的。

作为分层等级系统,层级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没有信息沟通显然就不可能有组织,因为,如果没有信息沟通,集体就无法影响个人行为了。”[4]149子系统内部的行为不确定性要由子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过程加以消除,而子系统间关系的不确定才由上层结构加以消除。也就是说,在层级结构中,信息流也是逐级集约的。层级间传递的是与上一层目标有关的信息,各层级内部信息并不在层级间流动,这就使上层的信息越来越综合和集约,层级结构的内循环信息量减少。因此,组织中的等级节制是必要的,下级在很大程度上要听命于上级,上级处理的往往是例外事件,更多涉及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处理,而下级则主要处理组织内部的常规性事务,信息更多地来自组织内部。这些正符合官僚制组织中信息处理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官僚制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在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的单一权力体系下形成的高度集权的组织体制,有着相对严密、等级分明的组织机构和较为完备的选人用人制度。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处于官僚制政治的支配下,传统官僚制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形态及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官僚制起始于秦朝,衰落于明清时期。但是,秦朝之前很早时期就有传统官僚制的雏形。远在夏朝,中国就创立了王位世袭制度,设立了百官,分掌庶政、军事、赋税、诉讼、车马、历法等项事务。商朝已开始按职能设官定制,司徒、司空、司寇等主管行政事务;宫廷事务官兼管政事,宗教事务官执掌祭祀。周朝行政组织较之夏商有很大发展,中央政府的主要机构是“三司”,“六太”。前者即司徒、司马、司空,分别掌管农业、军事和工程营造。后者即太宰、太宗、太士、太史、太祝、太卜,分掌文书、典籍以及天文、历史、祭祀、礼仪、占卜等事务。中央各机关之间已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同时又各自平行以保证王权的集中。[5]40

秦灭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其行政管理具有明显的官僚制特征。皇帝拥有最高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与军事权。在中央朝廷内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地位最高,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太尉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负责监察。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负责各项行政工作。在地方,秦设立郡、县两级,由中央和皇帝直接控制,强化中央集权。

从魏晋至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行政组织体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互相制约从而保证了皇权一权独大。尚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又各设四个司,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隋唐时期科举制发展,形成了以丞相为百官之长的等级森严、层级清晰且具有较强内聚力的金字塔式的权力体系,标志着中国传统官僚制走向最为完善的形态。

宋、元、明、清各朝都沿袭了六部二十四司的机构设置,但在权力关系及职能作用上又有一些变化。其间经历了由三省制到一省制、由一省制到废除相制,继而组成内阁的演变过程。宋、元由三省向一省过渡,中书省逐渐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并统辖六部。从宋开始的君权与相权之争,以明初罢丞相、废中书省而告终。在中国历史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和七百多年的三省制度至此结束。中书省废除以后,明、清设内阁作为皇帝的咨询、辅助机构。中央行政管理职能集中在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内阁协调六部事务。[5]42

纵观官僚制组织的演变,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官僚制组织具有结构严谨,分工精细、层级节制,集中统一的特点,且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上下隶属关系明确、官员职责明晰的严密、完整、集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除了严密的组织机构外,传统官僚制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还形成了官吏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完备的文官管理制度。严密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官吏在国家管理活动恪尽职守,顺利推动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自隋唐以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又加入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延续一千三百多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开性、平等性、竞争性、规范性等特点,这与西方公务员制的考任制非常相似。此外,中国古代还设立监察机构,独立成体,并颁布了丰富完备的法典,如《秦律》、《唐六典》、《明会典》、《清会典》,在立法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大量丰富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存在也使古代官僚制具备某些现代官僚制的特征。

三、中国古代官僚制与现代官僚制的比较

中国古代官僚制组织具有某些现代官僚制的特点,但是与韦伯“理想类型”标准上的官僚制有极大的区别,它虽然在组织机构以及形式上与现代官僚制非常相似,但其实质是建立在以家长制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家族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其在生态环境、经济基础、价值伦理等方面与现代官僚制具有很大的不同。

韦伯提出官僚制理论的历史背景是19 世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大发展的时代,生产力的爆发式增长带来了工业结构的转型,工业结构的转型又促使了组织结构的转型,经济理性催生了组织理性。官僚制组织就是当时正在成长的资本主义理性精神的产物。官僚制理论追求工具理性,强调组织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效率;这种对效率的追求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上下级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人们以职能目标为核心、忠诚于自己的使命和职位,这种以规则为主要管理手段的现代官僚组织只有在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和理性精神的作用下才能产生。

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秦始皇及其以后的许多专制王朝,统治者都是大权独揽,把那些形式上较自由的农奴或农民的劳动剩余主要以赋税形式收归己有,然后再以俸给的形式,对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君主对全体社会成员拥有人身统属权,是全国土地和财富的最高所有者,因而拥有统属社会一切的巨大权力,拥有最高决断权,拥有刑赏大权,拥有最高军事统辖权。君主下面的统治者以其占有的财富的不同而享有相应的权力,由于权力的层层隶属,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与此相对应,整个社会组织是建立在“传统权威”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合法权威”基础之上;行政层级之间是一种封建的臣属关系而不是以管理任务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管理方式也不是建立在规章制度之上的,而是基本上由高层统者说了算的随意性很强的人治管理方式。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具有以下不同于官僚制组织的特点:

1. 中国古代官僚制人治色彩浓厚。中国古代官员往往集立法、行政、司法权于一身,权力过于集中,且没有明确的管理分工,独断专行的家长制作风严重。官员的职位、职责权限也没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权责界限的模糊使官员在行使职权时随意性很大。另外,官员行使职权的方式也不确定、程序不完备,往往依伦理原则为主,依经验办事。由于以上原因,不能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尤其是来自下层的监督更为缺乏,缺乏民主精神,反映了整个封建制下皇帝权力私有的政治实质。

现代官僚制要求官员要对不因人而异的职能目标效忠,而不是对某个或某些权威效忠。韦伯认为,作为一种纯正的模式,一个公职人员所具有的新式的忠诚,其特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地方是:这种忠诚并不与封建或世袭的权力关系中臣仆或门徒所具有的忠诚相同,它并不与一个“具体的人”建立关系,这显然与封建制度中的臣仆关系不同。封建制度下,皇帝为一国之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国家是皇帝一人的私有之物,各级官员更是皇帝手下的臣仆,下级对上级负责,对其主效忠,而不是对组织目标负责。这种权力私有状况下形成的组织体制并非以职能目标为其最终的追求,缺乏民主和理性。

2. 古代官僚制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和现代官僚制也有很大区别。自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通过考核和竞争的方式选拔人才,这与任人唯亲、世袭制等任用模式比较起来无疑是一种比较科学和合理的模式,与现代选官制度非常相似。但是科举制与现代公务员制的重大区别在于考试内容不同。正像马克斯·韦伯所说“中国的科举考试根本不像我们近代考法官、医生、技术人员等等的理性官僚制的考试制度,根本不确定专业是否合格。” [6]173科举制考核内容为八股文,注重对古典典籍的掌握和文字的技巧,主要通过考核章句背诵及义理阐释的熟练度来验证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核强调人的修养及对皇帝的忠诚程度。“从教育手段来看,官方把持的科举考试是一种普遍教育意义上的所谓‘文化’资格证明,类似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的考核,但更为专业化。”[6]173而现代公务员考试内容是有关行政管理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现代官僚制把政府官员看作和教师、医生、律师等一样的职业,因而对其进行行政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以此作为录取公务员时的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官员进行的考试和行政管理的专业技能无关,缺乏技术化和科学化的追求,从而导致行政官员极端缺乏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低下。

3. 中国古代官僚制和现代官僚制在规则设定和技术追求方面存在重大差别。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缺乏理性的法律。虽然颁布了大量的“律”和“令”,但这些法律从来都是统治者单方面制订的,是其统治的工具,并不反映被统治者的意愿,被统治者在法律形成过程中是没有发言权的。法律反映的是社会的等级差序并维护这种等级差序,缺乏现代法律所具有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精神。另外,皇帝是全国最有权威的家长,其一言一行如金科玉律,效力远在法律之上,各级统治者都是法律的化身,其长官意志也可起到一定的法律作用。在古代中国,社会秩序不是依靠法律来维持,而是依靠宗法、伦理纲常和上对下的绝对权力来维持。“人治”与“礼治”代替了“法治”。另外,中国古代的法律比较笼统,不够具体化,且多限于公法的内容,缺少私法功能的分化。现性官僚制建立在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律规则之下,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影响,较少主观随意性,体现了理性、合法性和客观性。

此外,现代官僚制提倡机关管理的专业化、现代化、科学化,要求运用最先进的工具设备提高管理效率,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和专家以有效处理复杂事务并解决大量专业性问题,其对工具理性的强调是无疑。

中国古代官僚制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在长期的专制官僚统治过程中,儒家思想和儒家学说之被御用而成为中国古代专制官僚制基本价值的思想根源,取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独尊”地位,取决于这种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的需要及其自身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正是具有大一统特征的中国古代官僚制及秉承儒家传统的官僚阶层的存在又使得儒家学说成为一种适应现实世界的实用主义伦理,并通过官僚机构及其官僚直接将儒家伦理、政治信条服务于专制统治。”[7]儒家思想追求一系列伦理原则的实现,重价值理性而轻工具理性的特点使得行政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水平相当落后,这与现代官僚制有很大区别。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官僚制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传统的世袭成分很多,是一种家族式的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并非现代官僚制。它与韦伯提出的精确、高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排除人为因素、具有普遍主义精神的现代官僚制明显不同。

参考文献:

[1]张康之.韦伯对官僚制的理论确认[J].教学与研究,2001,(6):27.

[2]杨宇立.简明西方管理思想史[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3.

[3]〔英〕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09.

[4]〔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1988.

[5]傅明贤.行政组织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人事管理系统的定义篇10

关键词:工作流;办公自动化;协同办公

0 引言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办公方面的业务量迅猛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办公自动化(OA)作为一个新兴办公技术渐渐的发展起来。它以网络技术、计算机以及协同工作等技术作为基础和支撑,包含了多种学科门类的渗透和重叠,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学科工程,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一个重要风向标。OA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采用时下比较先进的开发技术,借助网络和网络节点来处理企业的办公事务,提高企业在办公方面的效率,为管理层和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网络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各企事业单位也建立和部署了一些基本能满足日常需求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但总体上来说,目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通用性比较低,没有普遍性,即不同部门的系统之间在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封装等方面都采用自己独立的方式和格式,不同的部门之间无法实现数据方面的通信整合,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数据流的格式。从而导致就算是同一个企业内部也可能要面临开发多种OA系统的局面。事实上,这些不同的系统也只不过仅仅是在处理数据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实际上它们完全能够合并在一个系统当中,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节省企业的开发成本,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在办公过程中的完全自动化。

综上所述,本文将工作流技术引入到办公自动化的设计当中,作为过程建模和管理的核心技术,结合OA系统的运行机制,生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1 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的概念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组织和协同办公领域,是针对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流程的事务而给出的概念,其目的是通过把事务拆解成预先定义好的模块和任务,然后遵循特定的过程和步骤来执行并完成这些任务,同时对其进行实时的监控,以实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对用户的服务质量、更加有效的对流程进行控制、更好的对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工作流从产生至今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厂商和专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认识和定义。

工作流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通常需要经历三个步骤:首先是映射过程,然后是建模过程,最后是数据流的管理过程。映射的目的是确认企业当前的事务流程,并把它们文档化;建模的目的是建立模型,生成一个企业事务的流线型过程;数据流管理则是通过软件的架构和开发,形成一个覆盖企业所有部门和所有业务种类的综合系统。为了保证所开发的工作流模型能够完整、无错地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业务,开发的过程必须完全遵循之前确定好的、有效的工作方式,同时在所有的开发阶段当中,都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开发结果进行评估。

在企业实际的办公过程中,涉及到的事务类别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比如公文的发送、公文的收取、公告信息的、重要文件的归档、会议的安排以及车辆的调度等等。这些事务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任意的两个事务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制约,这些关系就好比是文档在系统中的传递过程。同时,对于不同的事务而言,其所应具有的访问权限是不同的,在系统中则表现为信息的不同状态,比如可用还是不可用等等。

2 基于工作流的协同OA系统模型

2.1 系统框架设计

为了限制和规范用户的使用,系统为功能模块和数据设置了相应的操作权限,以实现企业对协同工作、公文流转以及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要求。以桌面操作系统的方式将办公系统的会议管理、公文流转、人力资源管理等功能提供给用户,满足企业在办公方面的需求和管理,使企业的办公流程和模式更加的规范化,从而极大的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系统的系统架构和总体框架如图1和图2 所示:

2.2 系统中工作流的实现

为本系统所设计的工作流模型中涵盖了两种数据:文档属性的数据以及控制工作流的信息数据。文档的属性数据由用户来改变,而流程的控制数据则由工作流程序来控制和改变。在公文实现流转的过程中,每个功能模块首先要读出参与了这个流转过程的用户数据,然后把他们签写阅读和批改信息写入数据库中,之后在把文档传递给下一个步骤中的用户。

2.2.1 工作流程模板的定义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公文流转的过程,系统中会定义和生成一个针对工作流程的模板库,用来存放平时比较常用的工作流程的模式信息。当用户需要起草自己的一个公文的时候,必须先从已有的模板库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模式的公文模板,同时设定好自己的流程模板,当公文被提交之后,OA系统将会自发的将用于流程控制的数据绑定到与文档有关的数据上面。公文在审查的过程中,工作流根据之前设定的流程模型去计算目前工作流的流程步骤的数目,同时给出相应的处理结果。

2.2.2 工作流程的定义

公文在被审核和被接收的时候,系统需要对其流程进行定义。对于一个大型的协同OA系统来说,工作在流转的过程会涉及到很多的用户,而不同的用户在系统中的角色以及所拥有的权限是不同的,而且,就算对于同一个文档来说,不同的业务处理请求,也要求其流程应该有所区别。因此,考虑到各种的因素和应用,系统在发起一个流程的时候,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把一个流程预先定义好,公文按照预定的流程进行流转;另外一种方式则允许对预先定义好的流程进行调整和修改,用动态的方式定义工作流程,使得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3 结束语

将工作流技术引入到企业协同OA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当中,建立了适合企业协同办公需求的过程模型和组织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协同OA系统,实现了公文流转、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功能,提升了系统所具有的完备性和实用性,极大的减少了企业在办公事务处理方面的代价,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卫民.科学工作流技术研究综述.国防科技大学学报[J].2011,33(3):56-65.

[2] 张鑫旺.我国OA系统的发展及现状.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2004,32(2):122-124.

[3] 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