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3:51

防雷管理制度

防雷管理制度篇1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需要安装防雷设施和从事雷电灾害防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雷电灾害防御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全部行为,包括防雷减灾的研究、避雷装置的检测、雷电监测、预警和防护等。

第四条本市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制定雷电灾害防御预案,建立健全雷电安全管理、人员责任、经费保障、雷灾报告、防雷设施安全性能检测、紧急情况下抢险等制度,接受雷电防护安全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市防雷减灾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工作。各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各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其防雷减灾工作由市气象行政主管机构负责。

市、县(市)区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对当地防雷减灾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发展和改革、规划、公安、技术监督、建设、房产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第六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和雷电灾害防御研究,推广防雷减灾的新技术、新措施,保证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准确及时,做好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安全检测和评价工作。

第七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防雷装置的检测工作。

第八条各种防雷、抗静电及接地保护设施实行定期检测制度。一般防雷装置每年检测一次,爆炸危险环境的防雷装置每半年检测一次。经检测不合格的防雷装置,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应当及时整改。

防雷装置使用单位应当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指定专人负责,确保防雷装置性能稳定可靠。需要进行技术维修的,使用单位应当及时报请检测单位予以处理。

第九条下列场所或者设施必须安装雷电灾害防护装置: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建筑

物;

(二)石油、化工、燃气等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储运、输送、销售等场所和设施以及大型娱乐场所和游乐设施;

(三)电力生产设施和输配电系统;

(四)通信设施、广播电视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自动控制和监控设施;

(五)国家和本省规定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第十条防雷装置的设计实行审核制度。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需要安装防雷装置的,组织初步设计图纸会审的单位应当有气象主管机构参加。

设计方案不符合有关防雷标准、规范的,组织会审的单位应当出具书面通知书。设计单位应当按照通知书进行修改,并按照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一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需要安装防雷装置的,防雷工程设计未经审核,工程不得交付施工。

通过审核的防雷设计,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需要变更和修改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方案,应当按照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防雷工程的施工进度,及时组织阶段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书面告知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时,应当参考检测结果。

含防雷设施的建设项目竣工时,施工单位应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申请防雷工程检测。检测合格的,发给防雷设施合格证;不合格的,出具整改通知书,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按照通知书要求完善,并及时申请复检。

无防雷设施合格证的建设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三条凡在本市范围内从事雷电灾害防护装置设计和安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相应的资质,并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从事防雷装置的设计和安装活动;

外埠的单位或者个人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雷电灾害防护装置设计或者安装活动的,应当持有效证件到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十四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组织或个人使用的防雷产品,应当接受市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禁止使用不合格防雷产品。

第十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本市行政区域内雷之灾害事故的调查、统计、鉴定和上报。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配合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调查工作,与事故调、鉴定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给予支持和配合。

各县(市)区雷电灾害的调查应及时报送气象主管机构存档备案。

第十六条遭受雷电侵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于灾害发生后三日内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并协助气象主管机构对雷电灾害进行调查与鉴定。

公共设施因雷电灾害导致他人损害的,公共设施所有人或者受善人可以申请市气象主管机构对灾害成因做出鉴定。

第十七条单位或个人具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应当安装雷电灾害防护装置没有安装,且经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安装后仍拒绝安装的;

(二)新建、扩建、改建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未经检测,擅自投入使用的;

(三)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不符合要求,又不按照要求整改的;

(四)未取得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或资格,擅自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施工的;

第十八条单位或个人擅自从事雷电灾害防护装置检测活动的,由市气象主管机构予以警告,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雷电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因,造成重大雷电灾害事故发生的,应给予行政处分;致使国家利益或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防雷管理制度篇2

为了加强雷电防护管理,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防雷装置的检测等雷电防护活动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主管和协管部门)

**市气象局(以下简称市气象局)是本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市雷电防护管理工作。

区、县气象主管机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内雷电防护的管理。

本市公安消防、技术监督、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房屋土地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气象主管机构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范围)

下列场所或者设施,应当安装防雷装置: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二)石油、化工生产或者贮存场所;

(三)电力生产设施和输配电系统;

(四)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计算机信息等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主要设施;

(五)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技术规范,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第五条(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资质管理)

本市从事建(构)筑物的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应当持有建设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建设工程设计和施工资质证书。

除前款之外的专业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气象主管机构的有关规定,办理资质等级认定手续。

第六条(防雷工程设计要求)

防雷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根据当地雷电活动的规律和地理、地质、土壤、环境等外界条件,结合雷电防护对象的防护范围和目的,严格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的防雷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第七条(防雷工程的审核)

公安消防机构在防火审核时涉及防雷工程,需要市气象局协助审核或者技术论证的,市气象局应当出具审核意见或者论证意见。

本办法第四条第(四)项的防雷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防雷工程的设计方案、图纸和有关资料,直接报送市气象局审核。

防雷工程设计需要变更的,建设单位应当按原审核程序报批。

第八条(审核程序)

公安消防机构在防火审核时涉及防雷工程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核程序和时限进行审核。

凡由市气象局直接审核的防雷工程,市气象局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对符合设计要求的出具设计审核文件;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作出不予设计审核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九条(防雷工程的施工)

防雷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经审核批准的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并接受市气象局的技术指导。

第十条(防雷工程验收)

公安消防机构在防火验收时涉及防雷工程,需要市气象局参加防雷验收的,市气象局应当对防雷工程出具验收报告。

由市气象局负责审核的防雷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向市气象局申请防雷工程验收。

防雷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防雷装置检测机构)

防雷装置检测机构的设立,应当经市气象局会同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同意,并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后,按照核定的检测项目和范围开展检测工作。

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可以接受防雷工程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的委托,为防雷工程提供技术服务。

第十二条(防雷装置的检测)

按照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安装的防雷装置,使用单位应当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并通过防雷装置检测机构的年度检测。其中,当年竣工的防雷工程应当在投入使用前,申请防雷装置检测。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做好居住物业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19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应当通过防雷装置检测机构的年度检测;18层及以下的住宅,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向防雷装置检测机构申请检测。

第十三条(检测结果的处理)

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在检测业务结束后,应当将检测报告通知委托单位。对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防雷装置,委托单位应当及时整改。

第十四条(检测规范)

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开展检测工作。

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数据应当公正、准确,并按照约定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五条(雷电防护产品的质量管理)

雷电防护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质量要求,并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检验合格。

禁止销售和使用不合格的或者禁用的雷电防护产品。

第十六条(雷电防护的监测、预警和科研)

本市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的监测和预警,组织对雷电防护的科学研究和防雷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十七条(雷电事故的调查和鉴定)

本市街道、乡(镇)和各单位对本地区、本单位因遭雷击发生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并同时报告市气象局或者所在地的气象主管机构。

本市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对雷电事故进行调查评估和成因鉴定。

第十八条(对违法行为的处理)

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二款、第七条第二款、第十条第二款和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市气象局或者有关区、县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或者给予通报批评。

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予以处罚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雷击火灾、爆炸、人员伤亡和财产严重损失的,应当依法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并依法由有关单位和人员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二十条(电力设施的雷电防护)

发电设施、高压线路和电网变电站等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由电力管理部门负责,并接受市气象局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一条(有关用语的含义)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防雷工程:雷电防护的建设项目。按其性能,具体分为:

直击雷防护工程:由接闪器(包括避雷针、带、线、网)、引下线、接地装置以及其他接连导体组成,具有防御直击雷性能的系统装置建设项目。

防雷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雷电灾害防护;重点单位;认证管理;法制化

0 引言

据统计,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各类气象灾害中占据较大比重。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雷电灾害对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建筑物等涉及重大公共安全场所和建(构)筑物的威胁性日益凸显,依法加强这些行业(单位)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紧迫性日益加大。

2014年3月1日《广东省气象防灾减灾条例》颁布实施,要求进一步提升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强化防雷公共安全和雷电灾害治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何落实?重庆、浙江等省市进行了比较好的尝试,可以借鉴先进的灾害防御管理理念[1][2],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建立雷电灾害防护重点单位认证管理机制,对于责任单位(部门)分类管理,提高灾害防御管理的有效性。

1 深圳雷电及其危害

1.1 深圳雷电气候特点

深圳地处亚热带,夏季长冬季暖,雨量充沛,靠山面海,地势东高西低,北方冷空气翻越南岭侵入,在当地充沛的热力条件配合下,会产生强烈的雷暴天气;热带天气系统的登陆影响,也会带来较强的雷暴天气;另外,本地水汽充沛,局地的热力或动力扰动同样会产生强烈的雷暴天气。雷暴是一种中小尺度天气过程,伴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气象观测站在一天内听到雷声则记录当地一个雷暴日。

从深圳市60多年(1953―2014年)的雷暴日资料看,年平均雷暴日为69天,最多年雷暴日达104天(2014年),最少年雷暴日47天(1991年)(如图1所示)。深圳市雷电季节持续时间长,每个月都有雷暴天气发生的记录,每年4-9月是多雷季节,其中8月的雷暴日最多达24天。平均初雷日为3月2日,最早初(春)雷时间是1月16日(1964年),平均终雷日为10月12日,最迟终雷时间是12月20日(2002年),由此可见,深圳是中国雷暴高发地区之一。

据香港雷电监测网观测结果统计,深圳市年平均发生对地雷击约15.8次/平方公里・年。最大值为44次/平方公里・年,年平均雷电密度地理分布特点是:高值区分布在南山、福田、龙华、坂田一线和大鹏半岛地区。(见图2)。

1.2 深圳雷电灾害分析

雷电是伴随着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因其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以及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而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供配电系统、通信设备损坏,引起森林火灾,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断、仓储、炼油厂、油田等燃烧甚至爆炸,危害人民财产和人身安全,也会严重威胁机场和航班飞行的安全。

根据1997~2014年近二十年深圳市雷电灾害汇编数据的统计,每年5-8月是雷电灾害事故高发时期,每天15时-17时是雷电灾害事故高发时段。每年都有因雷电灾害直接造成人员事故发生,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百万或近千万元以上。深圳市雷电灾害具有发生频次多、范围广、雷暴活动期长、雷击造成郊区和沿海等空旷地区死亡人员多、城市经济损失大,造成电力、信息系统瘫痪等特征。

随着深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物遭雷击的几率随着高大建筑物的增多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强而增加,同时,各种先进的电子电气设施大量投入使用,雷电感应造成电子电气设施损失位居榜首:从深圳市发生的雷电灾害中受损物体的不同分类统计来看,损失最严重的是微电子设备,比例高达63%,其次是供配电设备占11%,第三是家用和办公电器占10%,这些电力、电子设备占总数的84%(见图 3),这说明随着我市社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雷电感应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1.3 灾害原因分析

一是,郊野公园或空旷地区,由于下垫面的空旷、潮湿,多山地丘陵空旷场所和海岸线附近防雷措施难以完善,雷电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主要发生在这些地方。

二是,居民科学防雷意识淡薄,防雷知识匮乏,忽视雷电防护装置的建设,自建的建筑物由于防雷措施不完善,遭受雷击损坏的现象十分普遍。自住房、私营建房未经标准化设计和施工,未接受防雷安全监督,导致防雷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三是,由于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强弱电线路架空敷设不断增多,郊区新的住房大量安装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接受天线等,大多未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造成严重的雷击隐患,雷电造成火灾、损坏电子电气设备的现象日趋严重。

四是,随着深圳市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现代化、网络化建设进程加快,办公自动化、家庭电气化日益普及,各种设备本身抗雷击电磁脉冲干扰能力差,雷电感应产生的二次雷击使大量微电子设备损失十分严重。同时,由于强弱电系统在综合布线设计阶段未全面考虑防雷措施,施工时未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造成防雷的先天不足,因雷电波沿线路侵入而损坏电子电气设备现象较为普遍。

2 雷电灾害防御现状

近年来,根据深圳市雷电防御工作情况分析,安全检测与技术服务逐步规范化,专业防雷队伍不断扩大,防雷依法行政管理取得显著成效,防雷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进,但是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2.1 社会管理力量弱

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归口气象主管部门,深圳市气象局负责深圳范围内的防雷减灾的规划与管理,具体是: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服务、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各类防雷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防雷行政执法等,所有管理与执法人员共计不到10人。技术保障和检测服务单位是防雷中心,承担防雷装置检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雷电预警戒备服务、防雷工程设计技术评价、防雷产品测试、雷电防护科学研究及标准编制等职责,服务队伍只有40余人。社会上8家设计院被授权开展新建建筑物防雷工程设计图的审核工作,专业防雷工程和设计公司40家左右。整体上看全市防雷专业队伍相对于社会需求显得力量薄弱。

2.2 防雷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2005年以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投入运行之前要进行防雷工程竣工验收,每年对于2000多万平方米的工程进行了防雷装置的跟踪检测和竣工检测,从源头上清除了防雷装置带病运行的状况。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要进行年检,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服务技术力量的薄弱,每年只能开展包括重点保证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爆炸火灾危险环境、公共场所等3000家的单位年检,大部分的投入使用的住宅小区、商用大厦和村民自建住宅没有开展年检。存在着设计不规范,维护不当,年久失修或者偏远地区干脆没有防雷装置的现象,安全隐患触目惊心。从以上产生灾害的原因分析,空旷地区、偏远的郊区、防灾意识不强的单位和个人,二次施工造成的防雷设施的损坏,物业维护不及时到位造成的系统性防护变差等等。深圳常驻人口1500万人,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以上,可以说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都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防御雷电灾害的困难大,防雷安全状况堪忧。

2.3 管理法制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社会法制化程度和法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但是仍然存在部门和单位防灾安全意识弱,不主动申报管理的情况,如防雷装置未进行规范的防雷设计与施工即投入使用、在认证要求或者客户验厂要求时才申报防雷检测等现象非常普遍;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对防雷相关规范认知度不高,对法律法规不了解,无防雷安全制度。行业管理部门对于涉及防雷安全的管理指标没有纳入下属单位的地方配套防雷管理法规体系不健全,部门协调管理存在阻力。

3 管理机制探讨

从第1节分析看出,深圳在气候特点上来看地处全国高雷电发生区,每年因为雷电灾害给各行各业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雷电灾害防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加强管理,逐渐走法制化的道路,依法进行防灾减灾管理,提高市民和单位的遵守法规的意识和防灾安全意识。

3.1 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界定

科学界定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及其义务,为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加强雷电灾害的主动预防和应急处理,预防和减少雷击造成的危害。

3.1.1 定义

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是指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对象的责任主体单位,即遭受雷击后易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的责任主体单位(产权单位或租赁经营、委托管理的责任单位)。

3.1.2 防御重点单位义务

明确雷电灾害的责任主体单位是重点防御单位,涉及的责任主体单位有主动申报义务。重点单位在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方面还有如下义务:包括制定本单位雷电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各项防雷安全制度和保障防雷安全的操作规程,建立防雷安全责任制和防雷安全岗位责任制,开展雷电灾害风险安全培训,落实本单位防雷安全管理责任部门,指定防雷安全管理员,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雷电灾害隐患排查,建立健全防雷安全档案。

3.2 管理机制探讨

探索建立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类别认证管理的机制:即类别认证、应急服务、应急响应、考核督查、效益评估等,确保认证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加强重点单位防御能力建设,强化雷电灾害风险管理职能,尽早实现灾害风险管理的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把防御重点单位安全管理纳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落实好各项雷电灾害安全防范措施,尽快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获认证单位具体负责的防灾减灾新格局。

3.2.1 重点单位遴选范围

根据雷电影响程度、单位安全要求重要性,重点防御单位遴选范围包括:(1)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主要包括油库、气库、加油加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及设施的责任主体单位;用于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构)筑物的责任主体单位以及遭受雷击后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危险化学品制造、存储单位等。(2)重要的能源、供水、医疗、通讯、广播电视、气象、金融保险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等且密集使用电子设备的企事业单位(包括其服务场所及其枢纽性设施);(3)各类学校及幼儿园、交通站场、宗教场所、较大规模的商场超市(市场)、旅游景点、宾馆饭店、体育场(馆)、会堂、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娱乐场馆、露天公园、室外游乐场所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4)特别重要的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博物馆、档案馆;(5)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其他发生雷击可能性较大且一旦发生雷击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单位。

3.2.2 分类定级管理

根据雷电灾害敏感单位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以及雷电灾害敏感单位的重要性、工作特性和遭受灾害性天气时,发生雷电灾害的可能性和后果,把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可能造成灾害损失等级分为四级:A、B、C、D级。

A级灾害:雷击造成人员死亡、爆炸起火、重要信息系统瘫痪、为公众服务系统瘫痪、企业全面停产,造成经济损失百万元以上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B级灾害:雷击造成建筑物局部受损,部分设备损坏造成部分通信、网络中断,企业局部停产经济损失在20-100万元之间。

C级灾害:雷击造成少部分设备损坏,经济损失在20万元以下。

D级灾害:雷击造成轻度损害,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

3.2.3 工作组织

防御重点单位认证工作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协调,成立领导小组,各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监管责任,推进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类别认证工作。气象主管单位具体负责类别认证申请受理、现场比对、初审和上报工作,并负责培训和技术指导,其它职能部门负责协调。

3.2.4 认证管理

申请认证的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自评申报,气象主管单位受理初审分类定级,专家评估、认证确认。最后以公告、文件、授牌等形式公布雷电灾害重点防御单位。政府将把认证工作纳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评估评级的内容进行考核。对开展工作好的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不能按期完成认证工作的,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责成整改。

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名录,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并公布,同时报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防雷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防雷安全工作负总责。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监管主体除了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外,还包括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相关部门。多管齐下,督促做好重点防御单位的管理。

4 结语

政府社会管理只有走向法治化,才能为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重点单位认证管理,体现了强化雷电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彻底解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力量薄弱,随着检测服务的社会化放开,检测服务力量的加强,监管覆盖率会明显提升,清除雷电灾害防护的死角,提高整体的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良福.学校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认证管理与实践[S].重庆市气象局.

防雷管理制度篇4

省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近年来,全省雷电防护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和建设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穿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防灾减灾做贡献为主线,突出规范化管理、工程服务质量,狠抓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市场开拓,改革工程技术服务,创新工作运行机制,拓宽工程业务领域,狠抓年度目标落实。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机遇和挑战并存实际,各防雷工程公司坚持用资质优势引导市场、用技术力量服务市场、用品牌质量赢得市场,规范管理工作树形象、规范技术服务促效益,为防雷工程工作注入活力,增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生存能力,工作实绩赢得了各级气象部门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普遍关注。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全省雷电防护工作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一、全省雷电防护工作现状

目前,**省气象系统拥有两家双甲资质的防雷公司、15家乙级资质的防雷公司。现以天科公司(甲级)为例,近三年来公司营业总额达450余万元,其中去年工程净收入额约为70万元。在已完成的防雷工程项目中,有易燃易爆场所(71939部队军械弹药库)、高层建筑(如明珠大厦)、通信和监控网络系统(如全省工行金库监控系统)等防雷工程。在近三年内所完成的防雷项目中,直接依靠省防雷中心提供工程项目或者由防雷中心提供检测、验收等优惠措施取得的防雷工程约占75%,约340万元;剩余25%工程总额是公司依靠自我开拓取得,约为110万元,该部分工程防雷中心在检测、验收环节给予了一定的支持。防雷工程的实施与防雷管理、政策等方面支持密不可分。全省气象系统内乙级资质公司业务收入基本情况与天科类似。

二、全省雷电防护工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全省防雷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防雷工程产业的发展距离集约化、科学化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公司运行机制不灵活,影响市场竞争力。以天科公司为例,作为**省气象局投资的国有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是在人事、编制、财务管理等方面却按照省局事业单位的要求管理,不像社会公司灵活、方便,根本无法与社会防雷公司在市场上竞争抗衡,有相当部分工程均由于机制等原因而无法承接,近三年来因此而流失的防雷工程初步估算为数百万元。

目前天科公司所实施的防雷工程,95%以上是在济南市区内完成,由目前机制所带来的工程领域具有相当的局限性;而各市县普遍存在一类防雷工程项目,部分乙级资质的单位也展开了设计、施工工作,这属于违规行为。一方面市级乙级资质公司超范围违规经营,另一方面省级甲级资质公司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天科公司迫切需要与地市展开合作的好机制。

另外,在事业单位管理机制下的企业——全省各防雷工程公司运行起来非常困难,也严重影响了公司人员的工作热情,公司应当寻求一种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运行机制。

(二)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目前公司防雷工程设计专业人才短缺,严重影响公司的技术发展;市场开拓型人才不足,影响了公司的市场开拓;科技领军的复合型人才贫乏,影响了公司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并且公司没有自己的施工人员,工程施工时需要依靠外聘人员或与社会防雷公司合作才能完成,公司人员的缺乏及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已经严重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

(三)注册资金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目前天科公司注册资金仅50万元,距离甲级公司要求的150万元注册资金相去甚远。另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公司不具备参与50万元以上防雷工程的招投标工作的资格,也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

(四)防雷管理工作不到位,影响公司的工程总量。主管机构对防雷装置安全技术检测、防雷装置设计施工、图纸审核及竣工验收等各方面的综合执法检查不严格、管理不到位。以济南市为例,约90%的新建建筑物均避开防雷检测、验收,**备案的外系统防雷公司,在实施的雷电防护工程项目时,基本没有申报设计审核及竣工验收,严重影响着雷电防护工作的开展,并可能导致相关气象主管机构承担不作为的责任。

(五)防雷宣传力度不足,地方单位人员思想不重视,影响公司的工程开展。社会上个别单位和个人不知道气象主管机构是法定的防雷主管机构,防雷减灾意识不强,雷电防护意识不足,认为开展防雷工程没有必要,而且部分民营企业、房地产商不配合防雷中心进行防雷检测、验收,部分防雷装置长期无人管理和维护,不合格的防雷装置和设施较多,避开防雷装置的安装和防雷工程的实施,造成潜在的防雷工程消失,影响了公司的长期发展。

目前天科公司及全省各市防雷工程公司均存在宣传经费严重不足,规模小(没有集约化发展)、无知名品牌等一系列不利因素,需要妥善解决。以天科公司为例,目前在济南市还有相当单位、企业对天科公司没有印象,因不了解、不熟悉从而产生的不信任也使得相当部分防雷工程与天科无缘,阻碍了天科公司发展。这种现象在全省各地市防雷工程公司均普遍存在。

(六)地方相关机构不配合,影响公司的市场开发。济南市建委以他们早已开展防雷图纸审核和竣工验收程序为借口,迟迟不让气象主管机构进入新建工程流程,导致气象部门防雷管理及技术服务工作开展困难,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防雷验收量的减少,防雷工程量的降低,严重削弱了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七)公司的局限性及无自主产品,影响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外系统的五家双甲公司在济南均设有子公司或相应机构,并在全省多个地市设有办事处。天科公司与这些公司相比,无论是技术,还是人员和管理都没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全省各公司没有自己的防雷产品,需要别人产品,造成在与外公司竞争时没有任何价格优势,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系统外防雷公司经常利用天科此项弱点,采用超低价格的恶性竞争方式去掠夺防雷工程,造成天科公司的市场占有率逐步下降。

三、发展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

公司未来应当向做大、做强、做专三个方面进行发展,即要求公司规模大、整体实力强、技术力量专。

结合目前公司实际情况,天科公司要想做大做强做专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通过与各市地气象部门防雷工程公司合作,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路线,即在全省各市设立分公司(子公司),集中全省气象部门防雷工程公司优势力量,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全省气象系统一家人以及得天独厚的防雷管理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整体实力,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天科公司如果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并在相适应的机制、政策配合的情况下,公司年度的营业额应在1000万元以上。

过去两年内,天科公司也有过与基层(如禹城、五莲、东平等)及外系统防雷公司合作的经验,就目前情况看来,效果良好,所实施的防雷工程用户均反应良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机制

全省防雷工程公司目前的运行机制不仅在市场开拓上有着相当强烈的限制性,并且在市场范围也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要务。公司采用集约化发展模式,应首先建立以下三方面的运行机制:

1、人才机制。公司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将在如何管理及更好的运作发面产生全新的问题和矛盾,寻求顶尖的管理人才是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的有效办法。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是否可以采取引进外系统的顶尖管理人才协助管理公司,聘用优秀的业务人员协助更好的开拓市场的方法,与此同时,公司现有人员在工作中也不断吸收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办法,从而更好的促进公司发展。

2、财务机制。天科工作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财务机制却采用的是省局事业单位的要求办法,事实已经证明,这种财务机制已经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天科公司如果在正常纳税的基础上采取一种更为灵活的财务机制将加快公司的前进脚步。

3、奖励机制。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如果一味按照“阳光工资”去卡去套是非常不合理的。作为市场运作的公司应当具有一定的奖励机制。

如果采取集团公司的发展模式,则年终应对经营业绩良好的分公司经理按一定比例进行奖励,对分公司员工也应具有一定的奖励措施。如全年任务超额完成,应对公司总经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措施,公司员工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更好的促进公司发展。

(三)加快工程人才建设,推动公司长远发展

公司目前的人才匮乏,也是近年来公司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人才的匮乏使得公司在各种日常工作中均是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应当加强雷电防护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如果采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模式,通过在全省各市地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将全省防雷技术人才进行整合,让全省防雷技术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当某一子公司需要政策、技术支持与帮助时,总公司可以给予大力支持,人员不足时,也可临时调配,总公司成为各分公司的坚强后盾。

(四)生产自己的防雷产品

纵观所有外系统甲级资质公司,均是集防雷产品生产、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与一体,拥有自己的防雷产品不仅具有了价格优势,更在一定层次上提高了公司整体实力及市场竞争力。

去年**省气象系统防雷工程净收入为4914.4万元,截止目前,今年全省工程净收入已达3539.90万元。从上述净收入情况进行分析,每年**省气象系统防雷工程公司所使用的防雷产品应当不少于3000万元,所使用的防雷产品的数量是非常巨大。

鉴于目前气象系统对全省雷电防护工程具有管理职能的大好时机,全省使用防雷产品的数额巨大,如果生产出具有自主产权、质优价廉的防雷产品,不仅可以大幅度增加公司自身实力,还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打出天科公司自己的一片天地。就现阶段而言,主要是通过与部分防雷产品生产厂家的合作来实现,已经有部分厂家愿意与天科公司合作,并同意天科公司占51%的比例,但必须满足其产品在全省范围内占据一定数额的市场比例。

(五)加大市场宣传

应当通过电视广告、气象短信、广告牌等各种宣传手段,对防雷减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宣传,在防雷减灾意识深入人心的同时,也加强对天科公司的宣传,增加天科公司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从而促进天科公司的整体发展。

(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法规建设是坚持依法行政的根本保证,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有效的保证防雷工程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中国气象局令第11号)、《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0号)等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已经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防雷法规体系。在今后工作中还希望济南市人大尽快出台针对性更强的地方性防雷法规,争取济南市建委相关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政策法规来保障防雷减灾工作的整体前进,从而保证防雷工程的顺利开展。

在争取相关政策法规的同时,还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气象、安监、建委等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肃查处违反防雷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加大对防雷安全责任事故的执法检查力度,把日常执法和防雷安全检查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执法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各种防雷安全隐患,维护防雷工程和产品市场的规范,确保各项制度得到落实。

与此同时,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备案公司的监管力度,在对其资质进行年审的同时应对其所实施的防雷工程是否申报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一并进行年检,督促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操作。

为切实做好执法工作,应当建立专职的执法队伍,每年执法队伍应具有一定的成功执法案例的数量,充分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并可以将执法工作的力度及效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

防雷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防雷防灾;防雷管理;防雷减灾技术应用

前言

雷电是多种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它具有较大的压力,能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破坏性极大。雷电常常表现出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雷电灾害是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较快,电子信息系统、智能系统、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雷击一旦发生,造成的危害是及其巨大的,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防雷减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防雷减灾管理及技术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1 防雷防灾管理

雷电放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威力巨大对自然客体的具有较大的破坏,雷击危害可能会殃及到自然界的每个角落,因而雷电防护可以看作是一件公益事业。由于雷电现象的产生机理相当复杂,学术上还不能完全的解释清楚,因而在防雷工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亦是方方面面的。所以,从诸多角度说来,防雷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1.1 我国防雷防灾管理现状

我国现在雷电防护管理工作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经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雷击电磁脉冲防护领域开创了全新局面。但总的说来我国的防雷工作还缺乏一定的系统工程的观念,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缺乏系统工程的观念

自从相关部了某些标准提倡全国执行以来,许多行业都陆续提出了自己行业的标准,于是出现了各管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面。尽管国家相关机关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以期在全国内形成行业大联合,实现一致的管理,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明显的效果。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经济、法制、行政、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征求广泛的意见,权衡利弊兼顾各方利益解决。

第二、技术标准以及法规缺乏系统工程的观念

一项防雷工程往往需要执行多项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还有行业的、地方的标准和规定,如建筑、电气、采暖空调、消防、交通、防雷以及市政规划设计等方面的设计规范。因为我国在标准化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使得这些规范以及标准经常重复出现,更有甚者会相互矛盾,导致工程技术参与人员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当然雷电防护相关产品标准的重复或者不一致,以及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所述的内容不一致,还有同一术语不同的含义等现象偶然会发生。

1.2 加强防雷防灾检测管理

防雷装置的检测,与一般的工作不同,它所涉及的方面关系到各行各业,依法对防雷装置进行安全检测以及技术服务,需要有着科学、完善的机构组织,并对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

防雷部门有着防雷技术与人才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尤其是有些部委系统防雷的技术力量以及设备配置有较高的实力与基础,甚至多年都在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然而这些部门的防雷系统是部门自成的体系,没有组成一个完善的防雷体系,而且还缺乏规范的管理。那么,怎样才能利用好多个方面不同的优势,既能履行政府给予我们职能,又不在行业内造成垄断现象。

首先应形成防雷装置检测网,这样就能较好地发挥不同部门的职能作用。若单单由气象部门单方面承担安全检测任务,就难以达成目的,有的部门或者特殊行业是我们能力难以达到的。

其次为坚持检测管理,可制定检测资质审批制度、对资质进行年审的制度、相关检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资料上报制度、复检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仪器年检制度等,最大程度地让管理工作规范化。

另外,领导重视、坚持防雷检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并提高检测服务的质量,这也是防雷防灾,确保安全生产,以及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 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

2.1 信息系统雷电综合防护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行业信息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导致其抗磁干扰能力以及耐过压能力都较为低下,这使的雷击破坏情况经常发生,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导致的经济损失愈来愈大。因而,在防雷减灾工作中信息系统防雷击电磁脉冲已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做好信息系统的综合防雷减灾工作,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直击雷防护是基础。现代防雷技术讲究综合防护,信息系统防雷保护的基础是其有可靠地直击雷防护装置。其要求不仅能保护建筑物本身的安全,还能为其内部信息技术设备以及网络系统创作优秀电磁环境,同时为信息系统防雷击提供基础条件。

2.2 智能建筑物防雷要点

智能建筑防雷减灾的基本含义是:以布线作为防雷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作为防护桥梁,综合建筑物内各系统,实现对建筑物各个系统的综合管理。因此,智能建筑防雷减灾除了对感应雷、直击雷的防护外,应尤其注意其综合布线系统。

另外,防雷电电磁屏蔽、电磁脉冲、等电位连接等防雷措施对智能建筑来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不同信息系统间具有共性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独特性性,正确地认识这种独特性,并采取针对性的防雷措施,才能做到全面防雷减灾的目的。

防雷管理制度篇6

园林要素系统防雷就是把园林要素防雷工程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从各种途径建立子系统,借助防雷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求达到最优化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园林要素系统防雷的目标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让特定区域内的园林要素防雷效果达到最好。园林要素系统防雷子系统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进程系统、防灾系统和管理系统。进程系统进程系统是从园林防雷的整个时间进程来控制的系统,是一个项目管理的系统。进程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首先是规划设计,提出各种原则和要求,搜集基础资料,在规范标准允许范围内进行规划和设计,确定防雷的各种因素和实施方法,为后续施工做好指南针。2)实施防雷项目,再进行验收检查,是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特别的是,有些工程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一次性做到尽善尽美,更需要合理规划,而分期实施则是保证系统防雷的整体性和完备性的重要方法。分期可以按建设时间、建设区划、建设投资或防雷的主次进行划分。3)使用阶段要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对损坏的设备器件要进行处理,对受灾要素要进行善后工作。防灾系统防灾系统是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去掌控整个防雷工作。园林防雷应坚持“事前预防,事后处置”的原则,对园林防雷进行有力的控制和指导,从而降低园林防雷的系统性风险。防灾系统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要在不断科技创新的同时建立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对灾害的防御要双管齐下:a.监测的网络和预警预报的机制,应有专门的防雷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利用磁向法技术建设了区域地闪定位网,随着GPS的发展,又建立了时差法地闪定位网,基本覆盖了整个美国大陆[2]。b.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护技术。要素防雷的基本内容包括外部防雷、内部防雷、场地防雷、检测验收、维护管理等方面。外部防雷装置(即传统的常规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大部分,再配合防侧击雷、球雷等装置组成。内部防雷包括等电位联结、防雷电波侵入和雷击电磁脉冲、防接触电压、防跨步电压、防旁侧闪络、电源系统设置等措施。为保护游客和市民的人身安全,保障公园的安全有序开放,应在公园内建立雷电防护系统,重点区域要设计加装避雷装置。请当地防雷办专业检测接地电阻,并对防雷施工图、施工完成情况进行审查和指导,若发现不妥处,应按防雷办意见立即整改。防雷装置的管理和维护是防雷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使防雷装置有可靠的保护效果,不仅要有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施工,还要注意经常维护检查。3)应急管理就是应急处理和日常管理两个方面。应急处理需要编制一套应急预案,发生雷灾时,各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处理紧急事件,做好善后事宜。日常管理包括检查、维护、通报、总结、学习等等。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是从园林防雷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需要的系统,分为管理机制和管理平台。这里就是要把各个要素防雷统一起来,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监测手段,形成网络化、扁平化的管理。管理机制实际上应是一种管理原则、方法和体制。如何让管理的效率提高,这里需要一个原则性的框架,在框架下面延伸许多方法和体制,比如我们希望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具体到让某个区域的主要防雷设施工作状态能够实时地进行查询,那么就需要结合计算机、远程通讯、自动化等科技来完成这样的工作,并建立一套专门的管理体制,保证正常使用和维护。管理系统为了实现其高效性,必然要有一个高效的管理平台,这也是扁平化的管理关键。大量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让各级管理者和参与者都能直接快速地获取权限范围内的资讯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加快审查速度、产品流通、信息交换、推广等环节。

园林防雷信息管理平台

对园林要素,在GIS中也可以比较精确的反映出它们的位置、周围环境和相关信息,可成为一个防雷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平台。园林主管部门和防雷主管部门应该利用现在成熟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防雷设施设备信息查询系统,能够高效地指导和控制园林防雷的方方面面。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建设基于GIS的高效管理平台,如重庆市正在建设“城市园林绿化信息管理平台”,平台包括数据管理系统、网格化监管系统、古树名木管理系统、综合查询系统、配置管理系统和社会服务共享系统,共六个子系统[3]。平台将实现各类绿地地理信息落地、实时对重庆市各类公园以及古树名木进行查询和统计分析及监控管理的功能;通过网络及时重庆市园林方面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园林防雷也可以利用这样的平台,建立园林防雷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具体目标应包括[4]:1)利用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园林要素防雷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包括每处防雷设施设备的备案资料电子化,产品信息等;2)实现对园林防雷专项措施的电子数据(包括现状与历史)的动态管理,方便查阅与使用,实现动态常态管理;3)实现对各种防雷数据的查询,开通查询通道,甚至像保险公司这样的相关单位也能查询,并能实时监控安全指标;4)系统需实现GIS与主流设计软件功能的结合,方便进行图形编辑操作;5)实现部分特别重要的园林要素防雷信息的可视化管理;6)在构建的软件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为新建工程的防雷设计和专项措施提供指导意见和辅助决策功能。园林防雷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织成了一张网,将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联系在一起,信息传递路径上只有一个中转平台,效率大大提高。

结语

防雷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防雷;行政执法;濮阳

1濮阳市防雷行政执法现状

1.1积极推进气象行政执法

为进一步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加大执法力度,2012年7月,河南省濮阳市气象局成立了法规科和气象行政执法大队,形成了市县联合、集约执法的新局面。濮阳市气象局先后制定出台了《濮阳市气象行政执法标准》《濮阳市气象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度》《濮阳市气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和《濮阳市气象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实施全市范围内气象行业管理、监督与处罚,依法处理执法过程中纠纷。积极与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开展施放气球和防雷安全大检查,有效缓解了市气象局执法压力,整合了市、县资源,提高了执法效率,完善了气象执法体系,对集约执法、规范执法、有效执法、提高社会管理职能和提高气象部门形象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2防雷行政审批事项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烟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以及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系留气球单位资质认定服务事项: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系留气球活动审批;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气象资料审批[1]。1.3加强执法培训濮阳市气象局举办防雷检测相关知识学习班。市(县、区)气象局防雷检测人员及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培训并事后考试,通过培训,统一了全地区防雷检测业务流程、规范和检测报告格式,提高了防雷检测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及综合业务能力。

2防雷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2.1防雷减灾意识不强,执法觉悟不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要求,虽然各级气象部门相继成立了防雷执法机构,防雷执法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个别单位和个人不清楚气象主管机构是法定防雷主管机构,自身防雷减灾意识不强,认为开展防雷行政执法是多余的,再加上执法主体意识淡薄,使得执法力度不大、执法自觉性不高。

2.2技术力量薄弱

根据濮阳市防雷人员队伍建设实际情况,技术力量薄弱是当前濮阳市防雷减灾工作的难点,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学历、高素质防雷技术专业人员缺乏,人员编制少,年龄分布不均;因管理体制、人员编制等因素限制,濮阳市专业防雷技术人员较少;防雷技术人员对新理论、新技术掌握还不熟练,自身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较低,很难做好审核防雷图纸、雷击风险评估和竣工验收等工作。

2.3不重视对防雷装置定期检测

部分单位和企业大都认为安装了防雷装置后就可以有效避免雷电灾害事故,定期检测防雷装置纯属多此一举,浪费资金。

3防雷行政执法体系构建措施

3.1加强防雷宣传

濮阳市气象部门应借助报纸、电视、网络、宣传册等形式,加大防雷宣传力度,在中小学生中宣传防雷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防雷工作认知度,做好雷电防护工作[2]。由于很多企事业单位认为气象部门隶属于社会服务部门,根本不清楚气象部门自身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造成了企事业单位不配合气象部门防雷执法工作。气象部门应加强与媒体协作交流,加大对防雷科普知识的普及宣传,引起社会共鸣,确保防雷行政执法工作顺利进行。

3.2加大力度培养防雷执法人员

濮阳市气象部门应定期开展防雷知识、防雷技能培训和防雷业务知识讲座,确保防雷工作人员的防雷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理论水平都能得到大幅提升,以方便人们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防雷工作。加强对防雷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及监督,在执法队伍中应优先选择作风硬、懂业务、知法律的执法人员,在经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和执法业务技能培训并取得上岗证之后,才能参与到防雷行政执法工作中。在实际的防雷检测中,不管被检测方是何单位、防雷装置是哪种类型,防雷工作人员都要事先全面了解、仔细勘察,用自身业务水平确保建筑物和相关设备安全。

3.3建设防雷执法工作机制

不断完善濮阳市气象部门的监督机制,尽快形成上级对下级的层级监督模式,对下级部门执法程序、审批权限及处罚依据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实施监督。对于拒绝接受防雷装置检测或存在严重雷击安全隐患拒不整改的单位,可以利用公告或通报方式在社会公示,方便公众监督。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常规性执法检查等方式,强化对政府部门的法制监督。在社会上建立投诉制度、群众来访制度及政务公开制度,向社会大众公布违法违纪行为举报电话。为约束防雷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可将防雷行政执法违法行为在新闻媒体上曝光等。

参考文献

[1]张爱民,李旭群,张建国,等.提高基层气象部门防雷行政执法水平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219-224.

防雷管理制度篇8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防雷减灾工作

我区属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6天,最多达80多天,因雷击、静电造成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火灾、停电、停产等事故时有发生。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要站在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增强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防雷减灾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努力减少雷电灾害和损失。因防护措施不到位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得力造成重大事故者,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认真落实防雷安全措施

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防雷设施设计审核、跟踪检测和专项竣工验收有关规定,把加强防雷设备设施建设作为预防雷电灾害的重要基础。建设单位必须主动及时将具有防雷装置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图设计文件,送云霄县气象局进行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县气象局应当在收到审核申请材料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未经审核或审核不合格的,有关单位不得将防雷装置施工图设计文件交付使用。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主动接受县气象局监督。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主动及时向县气象局提出防雷装置验收申请,县气象局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验收合格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将防雷装置验收合格证书归档,并报开发区建设局备案。

认真执行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对一般防雷设施每年定期检测一次,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场所每年定期检测两次;对防雷装置不合格、安装不规范的,要及时整改。

三、加强领导,加大防雷减灾管理力度

防雷减灾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加大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县气象局要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切实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技术指导。

安监、建设、消防等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县气象局加强雷电防护管理工作,尤其加强建设项目的防雷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规范防雷设施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在核发相关许可证时,要依法严格落实防雷装置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切实做到从源头把好防雷安全关。安监部门要把雷电防护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依法行政,提高防雷减灾管理水平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气象法》、《安全生产法》、《行政许可法》、《省气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县气象局要逐步规范防雷行政许可程序,认真履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县气象局要与安监、建设、消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把日常执法和防雷安全大检查工作结合起来,认真查处违反防雷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对于不具备防雷检测和防雷工程资质或超越资质范围擅自从事防雷相关活动、拒不接受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拒不接受防雷装置检测、使用不合格防雷产品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防雷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建设;防御管理内容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雷电灾害长期以来给人类及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中国作为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因为地理位置情况某些省市已经成为雷电自然灾害的重灾区。农村对雷电灾害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知度仍不足,雷击气候产生时村民的防护意识依旧淡薄,防御知识尚存盲点。本文通过分析农村雷电灾害发生现状,提出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几点重要对策,倡导从气象预报到科普宣传,从构建体系到组织管理,将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系统逐步完善起来。

1 防御管理体系建设

1.1 农村雷电灾害现状

依据近5a雷电灾害统计相关数字分析对比得出,农村人口中发生雷电伤亡的人数远超城镇雷击伤亡人数。而这一趋势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并没有减少的现象,反而呈现上升趋势。这不仅表明了农村防雷意识的薄弱,基础防雷设施不完善,还表明了随着农村小家电的引用、电脑在农村的普及以及电力电话设施的搭建等发展的逐步推进,农村雷电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加大力度在农村普及防雷科学知识,致力于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升防雷减灾基础设施水平,依法增强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构建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才能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这一系统性管理工程,成为了当今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1.2 防御管理体系建设

因为我国农村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不强,相关技术还不到位,积极探索雷电灾害防御途径构建防御管理体系工作变得十分紧迫。

1.2.1 普及防雷减灾知识,为管理系统奠定基础

意识水平不到位就只有被动,防雷减灾工作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宣贯防雷减灾科普知识,才能增强村民防御雷电灾害的主动性,这是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关键一环。而这种科普工作不能是一时的,应该常抓不懈,利用一切有利介质全面、有效的进行宣传,达到村民人尽皆知的程度,才是奠定雄厚的防御管理基础。

1.2.2 构建完善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利用当地气象局监测雷电灾害征兆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闪电定位系统以及多普勒雷达探测系统实时监控气象变化,通过电视媒体让村民提前知晓,能够对防雷减灾工作起到先导作用。

1.2.3 全员重视,政府推动

加强农村防雷安全管理,展开农村雷电防御安全工作,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更离不开农村村民的自觉参与,只有从上至下都主动配合衔接起来,才能开辟农村雷电防御管理的新局面。通过减免农村学校和自建房的防雷设施安装服务费等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都能够减少农村雷电灾害带来的危害。

1.2.4 抓住农村防雷减灾的关键点

在村庄选址建设初期就要有防雷意识,对建址地区做好雷击风险评估,以避免新建村庄处于雷电高发区。农村建筑物结构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防雷措施,安装防雷装置。不断提高雷电灾害实时测报水平,重视加强农村雷电灾害预警监测信息的和传递,充分利用广播、手机信息、电视等手段第一时间预警雷电灾害,给村民抗灾避险提供有效预警。

1.3 防御管理内容

1.3.1 构建专业的防御管理队伍

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组件起一支高素质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专门指导农民防灾减灾。这一队伍必须规范,经过培训和认证。

1.3.2 强化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责任

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责任制十分必要。依法构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的同时,加强防雷安全工作审核,定期检测防雷装置,严肃查处违反防雷减灾法律法规行为,构建完善的防雷减灾责任体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细化挂钩,才能确保防御雷电灾害工作落实到位。

1.3.3 建立防雷减灾综合管理体系

明确防雷减灾管理部门,明确管理单位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化管理。逐步完善管理机制,构建主管机构和下属部门,互相配合协调工作,重点防雷区域重点监测,设立闪电监测定位点,建立相关监测档案管理办法和监督管理文件上传下达工作,制定管理监督奖惩办法,强化管理力度。

1.3.4 将防雷减灾管理系统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在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加强防雷管理增建防雷设施,对电力、电视和通信线路推行埋地技术,加强电涌保护措施。对农村建筑实施严格防雷装置设计监督,不符合防雷的工程拒绝验收,杜绝构建初期源头上存在雷击隐患。

1.3.5 加强事故后期整改管理

雷击事故发生后必须协同相关专家找出雷击原因,提出整改方案,落实到位,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2 结语

雷电气象灾害并不可怕,而人们缺乏防灾意识,不加强防御灾害系统的管理和建设才是造成一切灾难的可怕原因。目前,构建一套科学的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来预防和降低雷电灾害保障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努力方向。然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人们对雷电的认识还不足,对雷电灾害防御意识不够。防御、抗灾等环节仍旧需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健全起来,强化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气象预报和现代化高科技相结合架构起农村防灾减灾的防御屏障,减少农村雷电灾害损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召绪,林为东,阳宏声.由一次雷灾事故引发对农村防雷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1):74-75,78.

防雷管理制度篇10

我市是省内雷电灾害频发地区,特别是近年来雷击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呈上升趋势,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干旱和洪涝灾害的气象灾害。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既是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更是有效保护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客观要求。相关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度,层层分解任务,逐级落实责任。建立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凡因管理和防护措施不到位,部门配合不力,应急处置不及时等造成重大责任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明确责任,进一步强化防雷减灾管理

防雷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

(一)气象部门作为全市防雷减灾工作的主管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履行防雷减灾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依法严格做好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认定、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认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等行政许可工作。

(二)建设部门要配合气象部门加强建设项目的防雷工程质量管理,切实把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纳入当地基本建设项目的前置审批流程,未经审核或审核不合格的,不得办理开工手续,把防雷装置竣工验收作为建设工程验收备案的必要条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将防雷安全纳入安全许可范围,把雷电灾害防御作为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评价和安全生产检查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要定期组织防雷安全联合检查,及时消除雷灾隐患。

(四)工商、质监、气象等部门要加大防雷产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防雷产品质量和防雷减灾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三、突出重点,切实把防雷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防雷设备、设施建设。各相关部门和行业要积极主动接受防雷主管部门的管理,特别是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运、销售场所及粮食储运部门、电力生产设施和输配电系统、广播电视、计算机信息系统、通信设施、自动控制和监控设施等。学校、宾馆等人口聚集场所及其他易遭受雷击的场所和设施必须按照相关专业防雷设计规范选用和安装防雷装置,尤其是架空输电线等电力设施,通信基站、微波站、卫星地面站等通信设施要严格落实防雷安全措施。

(二)认真执行防雷装置年度安全检测制度。各单位要定期由有资质的专业防雷检测机构检测防雷装置,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同时,各防雷装置使用单位不得拒绝接受检测,对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要及时进行整改。

(三)认真执行国家有关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防雷设计图纸要按规定进行设计技术评价,防雷工程施工要按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检测。大型工程、重点工程、危爆物品生产和储存场所、重要物资仓库等建设项目的论证、规划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并提供评估报告,确保公共安全。

(四)高度重视农村雷击灾害多发区域防雷设施建设。加强林区雷击火灾防范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全面落实雷击森林火灾防范措施,努力减少森林火灾。

(五)认真落实雷电灾害调查与报告制度。受灾单位和个人要及时向政府及气象部门报告雷击事故,并协助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上报工作,严禁隐瞒不报。

四、强化预警,全力做好雷电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市政府高度重视雷电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气象部门要加强以闪电定位、大气电场仪为主的雷电监测预报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雷电危害等级、大气电场等监测分析和预报,做好短时和临近预警预报及雷击森林火灾预报。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话手机和其他通讯手段,及时雷电灾害信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防雷意识,采取避险措施提供帮助。针对雷电灾害突发性强的特点,重点行业、重点单位要制定和完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切实加强雷电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雷电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组织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物资资金到位,救援人员到位,确保高效妥善处置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