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面设计的认知十篇

时间:2023-09-28 18:08:13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篇1

1998年起,国家教育部将平面设计专业正式划归到艺术设计专业中,并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实行。这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个年轻的学科在很多方面都不太成熟,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归结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教学方法落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还被普遍应用;

2.平面设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专业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学同市场需求相联系;

3.教师不能合理使用电脑软,教学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有时候甚至起到相反作用。这些情况亟需改革,但是,在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的长期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少人不能正确把握平面设计教学与平面设计教学改革之间的辩证关系,陷入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归纳起来,有两种倾向性的认识偏差,笔者把它们概括为“对立论”和“无用论”。所谓“对立论”,主要是指有些教师认为花时间钻研平面设计教学改革,会占用很多时间,影响到教师自己的教学工作。所谓“无用论”,即认为平面设计教学改革都是讲一些假大空的内容,对于教师本身的的素质发展与工作没有多少真正的意义。教师对平面设计教学产生认识,一般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是教学改革政策制定的背景;其二是支持此次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其三是教学改革的各要素及特点。这种认识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显然存在普遍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对教学改革目标有一定了解,对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有正确的把握。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理念、目标及纲要的区别并不是特别清楚。甚至有少数的教师认为,所谓教学改革只不过是喊喊口号而已,具体如何贯彻落实教学改革则是领导的事情。显然,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认识是不够理性的。教师对于为什么要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对于学生的培养具备什么样的意义、对于平面设计课程本身的发展进步有什么样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还存有疑问,这是平面设计教学改革中经常遇到的“老问题”。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加强和改进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总而言之,对平面设计教学与平面设计教学改革之间缺乏正确把握,是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提升对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认知水平来加以解决。

二、在平面设计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要具备积极的态度

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就教学目标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围绕教学大纲来进行的;但是仅仅这些并不够,因为教学大纲在一个长的时间内是固定的,而平面设计的变化日新月异,所以在平面设计教学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非常复杂,必须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起点,并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认为教学需要改革,一些调查显示,平面设计教师群体中,认为教学改革很有必要、教学改革的措施具备合理性并对此产生兴趣、全面支持的人数并不是特别多,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改革持观望的态度,还有少数教师对教学改革毫不在乎。这说明,有不少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态度,明显存在着不够明确和积极性欠缺等问题。整体来看,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教学改革的成效有着直接的不良影响。批判主义学者弗莱雷观察到无论在巴西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往往缺乏参与性,只是作为被动的执行者。看来,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平面设计教学本来应该是紧跟时代的,经常变化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觉得这种教学十分枯燥,他们年复一年地讲述着教材上的一些知识,在面对一些需要改变以往教学观念的教学改革缺乏信心且犹豫不决。认识不够,自然只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改革,导致创造精神不高。事实上,教学改革与教师的认知体系是有关联的。只有教学改革符合平面设计教师的认知体系,他们才会采取肯定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但是,如果教学改革不符合平面设计教师的需要或认知体系,他们就会产生否定和消极的态度来面对,接受和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会降低。我们认为,教师对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应该具备明确的态度,积极地参与其中,这是教学改革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学校来说,也需要创造外部条件来提高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积极参与教改的教师,学校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增加教师的私人收益或者降低教师在教改中所耗费的金钱成本。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所以需要他们的热情投入、创新实践以及有效行动来达到预期效果。

三、在平面设计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增强自身的素质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篇2

关键词:形态;颜色;平面设计;信息;传达;认知;印象

纵观绘画艺术,形态跟颜色的研究占据了绘画艺术的主要部分,贯穿了高考美术与近现代艺术领域,是绘画艺术的骨架与基本结构。同时,在绘画艺术与设计艺术逐渐交融的当代艺术中,这两者也同样可以运用于设计艺术的研究中。只是传达信息的渠道跟媒介,表现手法以及解读的方式存在本质的区别。绘画艺术从形态与颜色的变换,通过画纸或者综合材料来传达与表现,最后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意境来解读;而在设计领域中,我们往往会通过一件作品的形态与颜色的意向,通过人的视觉感官,最后对这件作品产生认知与印象进而体会作者的设计意图或者目的的来解读设计作品。这就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当包含有某种创意或经过设计的产品或作品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通过眼睛为主的感觉器官来感知它的存在。这里所说的感知存在也就是感知形态跟颜色。然后将感知到的对象与过去记忆中的进行对比,或者建立新的概念,最后得出结论,这就是我们说的认知。在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对眼前作品的形态跟颜色会产生一些“可爱”、“华丽”、“流行”等感知,我们将其称之为印象。其实,印象的形成正是我们人类独有的想象力在发挥作用。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欣赏或者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时候,我们用的往往不是眼睛来感知,而是将与“认知”同时进行的“印象化”同时来解读一件设计。在我们看到设计作品前,我们大脑中已经保存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对设计作品进行认知时,我们会对脑海中的知识进行检索,提取出相关内容,然后再将这些知识与看到的设计作品进行对比,寻找两者之间的新联系,从而形成对作品的印象。简单的说,就是“利用过去记忆、保存的知识,想象新的感觉,印象。”例如当我们“认知”一件服装时,我们会凭直觉产生对这件服装的“华丽”、“流行”等印象,然后想象自己穿上它时的样子。由此可见,印象中既有对认知对象进行评价的“语言印象”,又有自己使用认知对象时的“视觉印象”。

1 形态的认知与印象

当我们看到一件设计作品时,它的视觉形态会瞬间出现在我们的脑海;当我们进行设计时,也必须考虑受众对设计作品的印象,即设计作品的形态。当我们为一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做设计时,如果企业的形象能够吸引顾客好的联想,自然就会有消费群,反之则无人问津。由此可见,企业形象对企业的业绩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企业的形象又与整个视觉系统的形态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VI设计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企业的理念、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记忆和可识别的形态符号,从而塑造出排他性的企业形象。例如,在企业的logo设计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圆形形态或者曲线形式的设计元素,这是因为人们本能会对“圆”有“亲切”、“温暖”等好感度很高的认知,而且圆形又可以使人联想到“相连”、“永不终结”等寓意,让人们产生好的联想从而制造出积极的印象。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将与“认知”同时进行的“印象化”同时来解读一件设计。

2 色彩的认知与印象

色彩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不同的色彩由于明度,色相,饱和度的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认知与印象。当我们拿着一张平面色卡,在室内的荧光灯下跟在室外的夕阳下看到的颜色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不会因为颜色的差异而否定平面色卡的颜色。我们依然可以正确的认识色卡的颜色,因为色彩是我们在脑海中自己制造出来的。这就是色彩的恒定认知特性。而色彩的印象在平面设计中也是无处不在,例如当我们看到一组红色的海报时,我们本能的会对这组作品产生热情,希望的印象;当我们看到一组白色系的包装设计时,我们会对这套包装产生清晰自然,纯净的印象。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经历,环境,与我们所接触到的颜色相融合从而引发特定的联想而制造出的对色彩的印象。也就是“利用过去记忆、保存的知识,想象新的感觉,印象。”

3 形态与色彩的组合认知与印象

瑞士艺术家,色彩学家约翰·伊登在包豪斯讲座时曾说:“三角形最适合黄色,正方形最适合红色,而圆形最适合蓝色。三角形给人斗争的印象,所以搭配鲜艳的黄色;安静又稳重的正方形很搭红色;圆滑动感的圆形则适合蓝色。”红色确实是一种强烈的色彩,可能给人稳重的印象,选择搭配正方形。另外,红色的温暖印象加上人们对圆形形态亲切温柔的认知,容易让人联想到太阳。此外,红色还给人偏动而非静的印象,所以有人又会联想到动感的三角形,例如火红的篝火。约翰·伊登觉得圆形有动感而选择蓝色,而大多数人会认为红色比蓝色更具动感。实际上,有调查结果显示,与伊登做出同样选择的人只占20%左右。这是因为印象与过去的记忆密不可分。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对颜色和形态的印象也不同,对形态和颜色的组合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形态与颜色的组合,无论是从认知的角度还是印象的角度来说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不同的组合搭配会给不同的人不同的认知与印象。

认知与印象往往总是同时存在,同时发生,我们也总是将认知和与认知同时进行的印象同时来解读一件设计。当我们解读一件设计作品时,会对脑海中已经认知的知识进行检索,提取出相关内容,印象就会随着过去的知识,经验制造出来。比如我们普遍会认为三角形最具稳定性,有这种本能的认知是因为三角形这个形态它的底边稳稳地“坐”在地上,给人一种安定稳固的感觉。另外三角形上面的锐角容易让人联想到“前进”、“提升”。因此会让我们制造出对三角形这个形态“稳定”和“前进”的双重印象。而绿色的三角形使人联想到山,树木等自然景物;轻快的颜色又能突出三角形向上的动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不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不同,记忆的牢固程度也不同,因此“利用过去记忆、保存的知识,想象新的感觉,印象”也会随之不同。

参考文献:

[1] 原田玲仁.每天懂一点创意心理学[M].郭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篇3

一、在调研基础上,完善Photoshop平面设计应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理论体系

目前,中国的计算机平面设计教育虽然已初具规模,从客观概念上已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但从局部层面,或者具体到设计专业的某个课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能真正满足于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并制定合理的、准确的教学大纲。特别是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科目,除个别大中专院校外,普遍存在教学理论体系的不完善。表现在课程设置随意性强、教材版本滞后、教学内容不统一、理论教学课时完成不了正常的教学任务等,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严重缺乏。其原因可能是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基本工具的电脑配置不足,没有建立专门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没有适度设置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等等。基于这一教学现状,要想在教学理论体系大纲中,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完善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更无疑于纸上谈兵。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大中专院校对该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特点的认识不足,加上计算机平面设计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致使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应用平面设计理论体系,特别是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确立。因此,明确应用实践性教学内容在Photoshop平面设计的重要地位,并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教学特征,才是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的根本。

(一)明确理论课程讲授与实验专业设计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不少于20%课时,60%的课时用于课堂指导练习,用20%的课时来进行调查研究、评估等实验。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理论教学有易懂性和综合总结性,课堂的指导练习题类型更贴近本专业的特点,最后通过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内设计,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为课后的实验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每个学期安排2-4周专业实习课程,实现习题教学实验环节。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如果没有实验课作为坚实后盾根本不可能学得好,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具有创新性和直观性,通过实验课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提高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课堂“虚拟设计”与社会“实务设计”相结合,缩短教学与社会应用的距离。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其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应用于社会,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如果我们的学生创意设计出来的作品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被现实生产和生活所应用,那就是在浪费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引航灯,让他们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实验过程,总结整理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图像的处理、名片和海报的制作及新产品包装的设计等等。只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作为教学指导,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工作才会有质的飞跃,才能与时俱进。

二、建立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平面设计不同于美术作品的创作。平面设计在表现艺术风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在社会中的应用功能。在Photoshop平面设计中必须满足真实社会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否则即使设计的图纸画面如何精美而不能应用于实际工程,也只能是一张废纸,或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标本。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Photoshop平面设计教育必须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最为重要的就是有目的的多进行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到超前的设计理念,熟练的设计技巧,还要熟知应用软件科学技术在平面设计当中的应用,以及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内容,只有在实践性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没有对社会需求进行了解和最新的认识,不清楚某些要素、手段、方式方法对平面设计的制约及影响,怎么能保证自己设计出的作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呢?而这些基本技能及专业素养的掌握,全靠书本知识是无法解决的,最简捷的解决办法是建立教学实践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在评估考察认识中了解其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上述浓缩展示Photoshop平面设计的成果特点,绘制相应施工设计截图,正面展示平面作品设计工艺作法,以及各类平面设计的基本理念,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性实践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认识平面艺术设计阶段过程及科学技术软件应用难点并快速提高,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实践性教学充分渗透到平面设计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篇4

感觉是以一种难以言喻的方式互相渗透、联系在一起。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介绍过,人有“五感”,即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这五种基本感觉。它是根据人的五官,即眼、皮肤、耳、舌、鼻而进行分类的。为此,引申出了“五感”理念在设计中的应用本质:即以人们的感知体验为设计的目的和方向,利用“五感”对人们形成知觉的刺激,唤醒人们对商品的共鸣或记忆,使设计在创造感官体验的同时,人们能够对商品的特点属性进行理解沟通,并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他们的感官机能,进一步提升商品的品味,将设计表现得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1.平面设计中的视觉体验

眼睛在一定范围内接收外界光的刺激,并经大脑有关视觉神经系统进行分析、加工获得的感受,就是视觉。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在一定的二维空间内运用人的视觉阅读顺序对设计各要素进行有序的组合以达到传达整体画面目的的效果。视觉的传达对于平面设计来说有着关键的作用,作品需要通过视觉来进行信息传达,视觉可以直观、快速地完成对对象的认知,其他感觉需在视觉认知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视觉对外界的认知。在进行视觉传递的时候,色彩最直观,并有着它独特而强烈的表现性。心理学家在研究色彩后,总结出色彩对于人的刺激,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经验。色彩虽然在视觉传递中是最先形成感知刺激的,但要使受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还需依靠文字、图形来共同协作完成。此外,在使用色彩时还需考虑地域文化现象等差异。如常见的白色,因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是被视为无生命力、死亡、不吉利等意义,如丧服;而在西方,白色被认为是端正、纯洁、坚贞的意义,此外也被认为是上帝最喜欢的颜色,因此常被用于结婚礼服、护士服等。

2.平面设计中的触觉体验

触觉是由对象与皮肤接触而产生的感觉,它同样也具备传递信息的功能。在设计中,触觉是通过受众与产品的材质、温度、肌理等发生接触,这种接触产生的知觉体验弥补了受众使用眼睛对产品进行观察、认识的不全面。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可以让受众的感觉享受设计师所传达的情感理念,以便对产品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原研哉在为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进行设计时,便利用了触觉的感官体验。他们发明了一种具有“冰”触感的纸张,文字通过金属模板加热之后,压在纸上,文字部分凹陷于纸中,受金属模板加热的缘故,部分纸纤维化成了半透明状。观众拿到这个节目册的时候,通过皮肤对纸的触感,唤醒人们关于冬季冰雪场景的回忆,感受到了这种“冰雪纸”带给人们对于冰雪的心理认同,使作品表现得更加丰富、动人心弦。

3.平面设计中的听觉体验

除了视觉、触觉外,人类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感觉通道——听觉。听觉是人们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桥梁。将听觉体验加入到平面设计中,可以使人们在感受视觉信息的同时接收到听觉信息的传达——声音,听觉和触觉相互作用,能让作品表现得更易理解和生动。作为平面设计的特殊分支——书籍设计,其在听觉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日本书籍设计家杉蒲康平先生说过:“翻动书本时,纸张会因摩擦而发出声响。字典纸发出的是哗啦哗啦的尖锐声响,而宣纸发出的则是犹如积雪一般细微的沙沙声。”由此可见,书籍因纸的材料和质感不同,而带给人不同的听觉体验。《THEEARTHISNOTFLAT》(地球不是平的)一书中,设计师为了突出主题“THEEARTHISNOTFLAT”,采用了富有肌理纹路的纸张,并且将页面边缘切割成流水状弧线,来表达地表的凹凸层次感,在手中轻轻翻阅,手和纸张摩擦发出波浪般低沉厚重的声音,好像一曲大地之歌在演奏。

4.平面设计中的味觉和嗅觉体验

味觉是人的口腔因受到食品对器官的直接化学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在市面上的设计作品中,有味觉体验的设计比较少。一个好的设计是需要用“味道”进行传递的,即不通过视觉的传达、触觉的刺激或听觉的提醒,就能通过作品本身的氛围、材质、口感等来判断它所传递的“味道”。在平面设计中,实现味觉体验的原理是受众体验作品的味道,使受众对设计师通过味觉传递的信息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对产品品质的良好预期和设想。大众汽车为高尔夫R车型在南非做的广告就是利用了味觉的体验:这则广告夹在汽车杂志中,由胶质米粉、水、盐等材料制作而成,是可以食用的。广告语是:把路吃掉,不是开玩笑,吃掉马路。这是味觉体验在平面设计中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应用,可以吃到嘴里尝到味道的平面设计对消费者的吸引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嗅觉可以通过识别气味唤醒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记忆,人的嗅觉可以识别一万种气味。研究发现,嗅觉比视觉更容易使受众产生刺激,并且相对于其他四感来说,它在人们的记忆中保存时间是最久的。国内很多购物广场都会采用“香氛服务”,消费者进入商场之后就会闻到一股淡淡的香水味,刺激消费者情绪的,使他们在一进入商场的时候,就会放松心情,刺激他们的购买欲,使顾客能更愉快地购物。平面设计中也可以通过使用嗅觉体验来为产品增色,给受众带来正面、主动的心理感受。澳大利亚的科尔斯公司将传统的印刷技术与新技术相结合,将一种特殊的喷剂喷洒在报纸广告上,使其成为了一则散发面包香味的广告,吸引读者注意,令人“读”得垂涎欲滴,是一种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体验手法。

二、“五感”的综合应用

时代的发展,为平面设计带来新的天地。平面设计已从过去的通过视觉冲击来引起受众的注意力,发展为通过人的五官慢慢渗透到受众的知觉中。设计强调“以人为本”,需要设计师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人的知觉体验上去,也是平面设计在现阶段应着重开发的方向。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五感”理念,一是需要分析广告的诉求点是什么,通过产品的定位、广告所要传递的信息,及商品自身希望利用哪部分感官与受众进行沟通;二是思考并分析五感中哪部分感官更适用于该商品、更具可操作性,恰当地选择五感;三是通过创意构思结合五感进行设计。最终的广告呈现效果,应使人与物的沟通更加完善、更加融合。深泽直人设计的一款果汁包装,除了瓶身采用了特殊的材质制造出与水果一般的触觉外,视觉上更是一目了然让人明白是什么水果的果汁,看似简单有趣,但却将五感理念融入进去——果汁的香气和味道、包装的视觉外观、触摸时的质感以及饮用时所发出的声音,这款设计充分将人的感官调动起来,使用户有了一个完美的体验。

三、结语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篇5

[关键词]平面构成;基础教学;问题;要点

平面构成是平面设计专业中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技、政治等领域。平面构成是将基本元素创造加工出多种具象的图像,并且在这些具象图像中融入设计师的创意和想象。当前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平面构成教学主要有三个梯度的教学层次,分别是平面构成的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以及实践操作课。随着平面设计对专业人员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以往的平面构成教学模式将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

一、平面构成的教学现状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统称为“三大构成”,它们共同构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都属于平面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必修课。平面构成是一门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对于视觉美的认知能力的一门设计手绘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已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纵观目前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平面构成对作为绘画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始终存在着颇多的争议,甚至有些中职院校已将绘画课程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使得我国当前的平面构成教学面临着诸多难题。

二、平面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

平面构成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要求学生要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的知识讲解和灌输性教学都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长久下去还可能会磨灭学生的创造性。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平面构成的理论架构重视程度不够,常常会使得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实践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

2、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内容单一是平面构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平面构成教学内容许多是在以往的教学中继承延续下来的,在教学内容上的拓展很少,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3、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

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双向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通过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从而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策略。从目前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来看,平面构成课程评价主要由教师负责,虽然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有针对性,但主观性过强,缺乏客观评价标准。

三、平面构成教学要点的反思

1、充分认识平面构成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是平面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性课程,是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平面设计能力和创造力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都知道,世界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天每时世界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思维同样要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变。同样,对于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其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构图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其实现在很多的中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平面构成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加大对平面构成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但是这是一项比较长期的任务,想要短时间内解决,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就我国平面构成的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在平面构成上的认识,同样,学校也要加强对平面构成的重视程度,将平面构成的理性特征和形式特征加以深入理解。学生一般对学习构成的作用认识不足,练习时停留在为构成而构成的训练上,学完后不会实际运用到设计中去;注意作业的精致程度,而忽略对构成创造性的理解。一些学生非常机械的、程式化的来完成构成作业。只注重表面的工整,不会花心思去理解这些理论的深层含义。学生做出的作业结果只是对所提供的范画的临摹,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颜色涂平,作品缺乏理解和思考性。在当前社会审美能力普遍提升的背景下,平面构成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因此作为平面设计专业,首先就需要加强对平面构成的重视程度。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时期平面教学的重要目标。首先要从意识上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但是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较弱,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缺乏个人主见,难以满足新时期对平面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首先从教学内容来说不能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引入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在自主设计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教师也不能一味将个人思想强加给学生,要通过引导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从教学方法来看,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方面的被动学习模式,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再次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平面构成教学中也不例外,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创意大赛,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3、人性化的平面构成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现代设计的突出主题是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这种设计承载着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平面构成教学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人性化发展成为平面构成教学改革发展的首要前提。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突出人性化不仅是指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平面构成中学生的人性化意识,换言之,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艺术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围绕人展开。一方面也需要提升其人文价值,即从人的需求出发,避免视觉污染和材料污染,以一种更加绿色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进行平面设计。

综上所述,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重点学科应该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授,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力为重要目标,最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平面构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春.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时代,2 007 (28)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篇6

一、主张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

“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篇7

关键词:构成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04-01

一、构成设计的产生

构成起源于造型艺术运动的构成主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俄国构成主义运动。运动差不多同时传入欧洲各国,并成为日后向现代主义转化的促进因素。其中一些东欧国家受其影响最为强烈。

谈到构成设计我们就不能不介绍包豪斯。包豪斯是1919年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沃尔特.罗格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市建立的“国家包豪斯学院”,它是当时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欧洲很长一阶段的对现代主义的探索最终在此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包豪斯学院当时启用了一大批年轻的、有激进思想的画家与雕塑家,他们在设计中抛弃了作品中的装饰因素,探求发挥结构本身的美感,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设计原则,这是构成已经初见规模了。后来,构成设计适时加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迎合了人们在新工业化时代求新求异的情感需要,这使在很长一个阶段的构成主义平面设计成为一种风尚。当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为构成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补充:如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撰写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等等

二、构成设计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平面构成。“平面构成”主要是利用点、线、面等视觉元素在二维的平面里,按照美的视觉效果,以理性和逻辑性的手法进行编排和组合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特点。培养我们对形的理解和运用。

(二)色彩构成。色彩构成是人类从色彩知觉和心理出发,用严谨的科学分析的方法,把纷繁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最容易理解的基本要素,研究色彩之间的布局与配置,拓展造型思维,营造和谐统一的视觉美感。

(三)立体构成。立体构成不同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之处在于:它是从三维空间特定的形式要求出发,进行立体造型的构成表现。我们也可以称其为空间构成。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感觉以及对材质的了解和运用。

虽然不同的构成形式有不相同的目的,但是只要是艺术设计,就必然要遵循一同共同的艺术规律——形、色、质的组合关系。可以说现代设计的所有领域,如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非常注重三大构成的研究,这些也正是设计构成中实际的具体设计里主要的运用范围。

三、构成在设计专业中的运用

(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构成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之中的作用最大的。它在元素之间的调用、色彩上的运用、空间上的表现等都离不开三大构成的范围。

任何形态都能还原成点、线、面,而点、线、面又能组成任何形态。视觉传达。设计的任何一门(招贴、包装、书籍等)都离不开排版,它是以图形、色彩和文字作为视觉传达的主要原点,通过排版、组合等设计手法向社会和受众传达一定的信息与文化。在进行设计时,我们可以将一切元素看都成点、线、面的关系,按它们的规律进行组合。

人类由于生活经历、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理反应有所区别,对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的人对同一个色彩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进行设计之前就要了解各个国家地域的风俗人情,充分的分析研究色彩的各种因素,对色彩的象征、色彩的心理、色彩的冷暖做深入的了解,在设计时处理好图形与色彩的关系,合理的进行搭配。所以一个好的平面设计作品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色彩的运用。所以说构成设计的基本理论是时时刻刻都存在于平面设计之中的。

(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不论是从建筑设计外皮到整体建筑的体块关系都会涉及到构成设计的概念、以及景观设计规划从它的平面规划的布局到大的组团空间设计,再到室内设计时从整体平面到整个空

间分布都会充分地运用平面构成的点、线、面的基本法则,还会运用到重复近似、骨骼、发射、特异、基本形的各种排列等构成原理和立体构成的构成法则以及色彩构成中的色彩搭配、色彩肌理、色彩对比和色彩心理等知识运用。

室内的空间色彩离不开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搭配关系,对比与调和尤为重要。如果想让房间显得小巧而温馨,设计中应该增加温和、明快的色彩,如果房间过于空旷,可用用暖色系和明度高的色彩拉近距离。墙面过大时,也可以采用冷色系和明度低的色彩调节。

在环艺设计中运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是一个都不能少.“构成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是无时无刻不贯穿其中的。在环艺设计领域中“构成设计”的基本理论更是环艺设计的基石和底蕴。

(三)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工业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工业设计包括所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品,这些用品当中无论是家具、家居用品还是电器类的,都经常需要运用构成的知识进行设计。

工业产品中,板式家具设计就经常需要运用到平面构成的知识。板式家具主要是用木板,经切割与组合,拼装成柜体、床体、桌椅等。在家居空间中,由于家具体量大,使用次数多,所以成为家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由于板式家具以平板为主,限制了立体上的造型,所以表面装饰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好表面装饰以后,这时候又需要用到色彩构成的知识,产品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的年龄层次、性别决定了产品的色彩搭配,如面对儿童层面消费群体比较适合色彩鲜艳的,而产品的消费群体面对中老年的话,色彩就比较适合用些朴实、低调的色彩。

同样,工业设计产品造型必须以立体构成为基础,运用立体构成的思维方法,在产品形态中感受、分析、推敲形体。同样,工业产品很多时候需要通过伸缩和变形等方式实现功能的延伸,这也是在工业设计专业运用立体构成知识最多的地方。

四、结语

现在,有些学生在刚进校时就关心计算机课和专业课,甚至很多学生认为构成课可以取消或者忽视构成课的学习,认为学习象构成设计这样的基础课并没多大的用处,以至于在以后的专业设计课中埋怨没有专业基础知识做设计,殊不知这些基础课对后面专业课的作用和帮助有多大。

另外,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普及有些学生认为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构成作业,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个人认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确实可以帮助到学生很好的完成一副构成作品,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作业只是表面的复制粘贴,并没有一个知识的导入过程,对构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认识到。

所以说,构成设计是设计专业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基础课程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席跃兰.设计构成[M].清华美术出版社.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篇8

关键词 SOLO分类理论 教学设计 过程性评价 教学目标分析 学习环境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首字母缩写是SOLO,意思是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理论认为,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发生一次跃变,学生对于这一种知识的认知就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来判断他处于思维结构的哪一个层次。[1]SOLO分类法将学习成果划分为五种结构层次,对应的是思维能力从点、线、面到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其含义如下。

(1)前结构

处于前结构层次的学生找不到任何与所面对的问题相关的知识,逻辑思维混乱,无法解决问题。

(2)单点结构

处于单点结构层次的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把握问题的关键信息,找到单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多点结构

处于多点结构层次的学生面对问题时会有多种解决思路,但不能将他们整合起来。

(4)关联结构

处于关联结构层次的学生可以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够将各部分内容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即处于该结构的学生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5)拓展抽象结构

处于拓展抽象结构层次的学生面对问题会做深入分析,不仅可以解决该问题,还可以总结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或法则。

二、SOLO分类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1.按照思维复杂程度进行认知目标分析

(1)当前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缺陷

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当今世界上影响力较大的两个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有布鲁姆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的六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体现了个体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动作策略、认知技能的学习往往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所以很难区分哪一种理论的复杂程度更低一些。因此,不能对学习结果进行简单的线性分类。

(2)应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教学目标分析

SOLO分类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功能方式(感觉运动方式、形象方式、具体符号方式、形式方式以及后形式方式),每种功能方式都能够产生相应的知识类型,分别为隐性知识、直觉知识、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和层次更高的理论知识;二是每一种功能方式下反应结构的复杂性,每一种功能方式下的学习结果又可分为五个水平,这五个水平呈递进的关系,构成了螺旋式上升的水平层次。[2]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设计的关键,因此利用如图1所示个体认知发展的功能与思维水平结构图可以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在分析时要从学生处于哪种功能方式和哪种反应水平两方面来考虑,最后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结构等不同层次。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认知发展的功能――水平二维图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次设计,同时判定学习者所处的思维结构水平,这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诊断并及时修改教学目标。

图1中,横轴代表个体认知发展的功能方式,纵轴代表每种功能方式下的学习结果的各个水平层次。对学生的评价结果采用字母与数字组合,字母表示该种功能方式下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数字表示学生认知发展的功能方式,反映学生能够学习的知识类型。如图1C3中的字母C表明目前学生的认知发展功能处于具体符号方式,能够完成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数字3表示学生在具体符号方式下的思维结构处于多点结构水平。

2.根据不同知识结构层次设计不同的学习环境支持

(1)对学习环境的理解

学习环境设计是教学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对学习环境的定义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环境是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即学习环境是一个场所;第二种观点认为学习环境是能够使学生有效学习的一切资源支持和条件支持;第三种观点认为学习环境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关系的组合。本文认为上述第三种观点是对学习环境最全面的概括,既包含支持学习的一切物化资源,又强调在学习者与其他环境因素动态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在支持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利用SOLO分类评价法设计学习环境

国内外对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有很多,如乔纳森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钟志贤等人提出的“7+2”学习环境构成要素观等等,综合分析他们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发现,在进行学习环境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三个因素有:学习内容、学习支持和人际交往。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学习环境进行设计。

①学习内容

SOLO分类理论将学习成果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层次,它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学习内容设计时可以将学生所学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进行分层,这样的分层使得学习内容由直观逐渐过渡到抽象,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这与SOLO评价理论对教学目标的划分特点相同,保证了所学的教学内容与学习需要保持一致。例如:按照下面图2要求摆放三角形,一个图形有3条边,第二个图形有5条边,第三个图有7条边,等等。SOLO理论认为各层次学生可以回答如下问题:

单一结构:第四个图形有几条边?(学生只要按照要求画出第四个图,数数边数即可。)

多元结构:第五个图形比第四个图形多几条边?(学生只要找到两个图形各自的边数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关联结构:第25个图形有多少条边?(学生需要分析总结出图形与图形之间的数量规律。)

扩展抽象结构:第N个图形有多少条边?(对于这一类型的问题通过具体数字是无法解决的,需要避开使用具体数字,学生必须具有抽象思维,有逻辑归纳的能力。)

②学习支持

学习支持指的是支持学习者学习的一切资源,包括物化资源和人际关系两类,如资源、案例、工具和支架等。不同的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工具等都不同。学习内容体现了SOLO分类理论的分层思想,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支持设计时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层次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可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整个教学的效益。

例如:探究H2的化学性质,SOLO理论认为各层次结构的学生能够完成如下的任务:

单一结构:熟悉H2还原CuO的化学实验仪器及其组装顺序。单一结构的反应只需要动手组装实验仪器。

多点结构:学生动手组装化学仪器,将药品正确装入仪器并进行实验。多点结构的反应需要学生做两件事:自己组装实验仪器,然后将化学反应物放入仪器进行实验。

关联结构:观察H2还原CuO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处于关联结构层次的学生需要分析出实验现象形成的全部影响因素,需要对知识间联系有系统的认识。

抽象结构:归纳H2的化学性质。抽象结构的学生需要扩展知识面,形成逻辑归纳。

上述各层次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学习场所支持和媒体支持分别如表1和表2。

(3)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在学习发生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SOLO分类理论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思维结构的变化,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支持都根据不同的结构进行了分类。因此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支持的不同结构灵活选择教学模式,充分地体现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如选择“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能力;选择“主导―主体”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监控者,协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营造出来一种平等、自由、协作的学习氛围,这些都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3.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先期经验不同,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学习结果也将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同时,知识建构过程包含对知识探究、对学习调控及对知识应用评价等多种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因此,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来实现多层次、高层次的学习目标评价,最终实现有效的学习评价是必要的。

(1)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及时修改教学。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对其学习水平的评价,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在之后的学习中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2)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利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判断他所处的思维水平、思维的复杂程度和发展阶段并给予合理的评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概念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最重要的是可以外显他的认知和思维等隐性学习特征。这些评价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评价中根据问题的答案来评价的片面和不足,从而有效了解学生,及时给予教学干预。

近十年来关于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既有对SOLO评价理论的简单介绍,也有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但是这类研究基本局限于如何使SOLO应用到各学科的开发性试题中。目前不少学者在探索如何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应用到超越单一试题情境的应用中,但是这种研究尚处于薄弱阶段。根据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思想,在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关于学习内容的思维结构的不同水平,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SOLO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作用,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现有的SOLO理论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样本太少,规模太小,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1] 宋洁.SOLO分类评价法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5(10).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篇9

数学任务框架理论侧重于如何学,变易理论侧重于学什么,两种理论的有效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因为这两种理论都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原因分析,并关注一般思维方法和有意义的学习.三种学习内容(即预设的、实施的和实际的)之间的差别为我们提供了将教学(由教师预设和实施)与学习(学生实际学到的)联系起来的一个平台.一方面,变易理论为教学设计分析提供工具和素材(各活动阶段的数学任务及其实施情况),任务框架理论为教学设计分析提供操作指南和方法;另一方面,数学任务框架理论为变易教学设计提供理论分析,变易教学设计将数学任务框架的思想落到实处.两种理论能够有效整合怎样学(一般能力)和学什么(专项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使发现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基于对教学设计、数学任务框架理论和变易理论的分析,可以帮助师范生理解好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特征,以及好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下面重点解决如何构建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框架及相应策略等.

2高师学生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框架的构建流程和策略

2.1了解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

高师学生数学认知基础和思维方法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会影响任务活动或变易图式的多少和复杂程度.熟悉学生和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差异,然后考虑设计教学,学生才有可能掌握预期的教学内容.对于师范生来说,不太熟悉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法.认知水平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解决复杂的、非算法化的问题,思维方法主要体现在解决复杂的、非算法化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和优化程度.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决定学生平时学习方式是下位学习还是上位学习,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算法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有一些基本策略:预习和复习时多设计情景型、开放型和应用型问题,避免直接让学生预习新课内容,简单直接接触数学结论,导致不能完全经历再发现的过程;设计多层次水平的问题和变式练习;先形成概念性和策略性知识后经历算法过程;分析代数内容的几何意义;多介绍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将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显现化,积累基本思想方法和分析步骤等.

2.2辨析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

找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是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对象内涵的重要基础,是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平时教学设计时,总发现学生不能以期望的方式学习,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经历关键特征的认识过程.由于我们自己具备成熟的知识体系而忽略提炼关键特征,更是阻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我们基于对学生和学习内容的理解,分辨出关键特征特别是出现理解困难的特征,并将这些关键特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显现出来.一般来说,找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有以下方法:参考文献及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访谈学生;设计分析性的前测、后测及仔细分析学生的答案;在课堂上细心聆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看法.下面结合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二元一次方程组”课题内容有四项关键特征:实际问题用方程来表示(方程思想和分类思想);理解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解(形式化和函数思想);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形式化思想);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公共数组(变元和定元转化思想).我们师范生由于已经形成完整的方程知识体系,很难直接体会到初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难点,导致初中生不能达到教学设计的预期要求,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分析.

2.3分析数学任务的情境与预设

情境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适切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氛围,特别是有效贯穿整节课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具体数学内容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情境的设置,学生应能够从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产生数学认知冲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接下来设计的关键,应该说大部分中小学生并不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预设的教学任务无法直接实现,可以根据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改变任务认知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任务的分解和综合,构建变易图式,逐步发现数学内容的关键特征,促进教学预设和生成的一致性.在“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情境创设中,大多数教师创设的情境会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这样既不利于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必要性,以及对其解的唯一性意义的理解.在情境创设中,可以用一根32厘米长的铁丝,在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类比过程中,逐渐体会出方程组的形成思想.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形成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经历科学思维的完整过程.

2.4数学任务的组织与实施

确定了数学任务及其配套的教学情境之后,接下来关键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但学生最终学习效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达不到我们的预设要求,这时需要我们保持任务认知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综合法,设计出辅助问题、引导问题、平行问题等变易图式,经历对照、区分、类合、融合四个阶段,实现数学问题的有效表征,任务的改变引起学习内容的可变性,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协作性活动和学生思考相结合才有效果.在认识函数概念的教学组织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函数符号的理解,区分代数式(符号代表数)、方程(符号代表未知数)和函数(符号代表变数),可以设计求长方形周长的三个辅助问题,已知长和宽分别为a和b,求周长计算公式;已知周长和长,求宽的大小;已知长为定值,周长与宽的关系等.通过变易图式的设计,认识函数的关键特征,发现函数与代数式及方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结合数学史的相关知识,体会函数实质是几何的代数化.在数学任务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课堂交流和应用是保持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课堂交流的差异性更为显著,一方面,部分学生主动交流的意愿降低;另一方面是优秀学生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成绩一般的学生以接受信息为主,缺乏有意义的比较和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提供的问题和交流方式,富有层次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2.5数学任务的认知要求分析

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之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梳理,我们可以围绕任务的三个阶段进行反思对比,即比较预设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学内容和生成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预设教学任务的认知要求,是属于高认知水平任务还是低认知水平任务,有没有将低水平任务转化为高水平任务的途径,例如将重视算法程序的获得转化为概念形成和算法程序相结合;将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预设任务显性化;渗透一般科学思维的流程,重在整体思路和具体方法的获得,避免过多低水平任务的重复训练等.第二,尽管我们预设任务为高认知水平任务,但在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预设的高水平任务同样也有可能被转化为低水平任务,我们需要分析保持或降低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原因,思考保持数学任务高认知水平的方法等.例如预设任务的类化、分解以及分析综合法的熟练运用,掌握基本的数学活动或数学实验的方法.最后,需要科学地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要注重数学活动能力和数学思维方法的考查,为学生能够长期进行下位学习奠定基础,避免同分不同质学生的混淆对待等.

3小结与反思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平面设计能力;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高职高专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现状分析

(一)学生知识的储备量不够,目光短浅,不能与国际接轨

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多数考试成绩比较低,不能够考入本科院校而被高职院校录取。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文化课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不高。在高职院校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受到学校设施、教师技能水平、家庭、社会及自卑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对知识的理解过于表面化,不能举一反三,更多的是应付考试。没有更好地利用网络化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另外,如今中国的动画产业多数是外资或合资企业,在用人上要求员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开阔的视野,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团队精神,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欠缺的。

(二)教师在教学环节上重视理论,缺少实践环节

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借鉴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教材没有特色,教学不能与实践接轨,学生专业技能不强,缺少实践经验成为不利因素之一。

二、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

(一)借鉴创新。初次接触平面设计的学生往往是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达到熟练使用平面软件的目的。 在模仿过程中可以品味作品的创意。

(二)用心感悟生活,生活是创意灵感的源泉。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作品与其自身的创意是分不开的, 创意是设计作品的灵魂,它源自生活、展现生活,又高于生活。 要在作品中更好地展现创意,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三)注重创意思维的训练。平面设计始终强调的是创意,它作为作品设计的核心,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限的遐想。 而作品要有创意,与创意思维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作品要有创意,就要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在教学中,创意思维的训练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展开,由浅入深,逐步引导。

三、高校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目标是行动的先导,目标一旦树立之后,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围绕着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具体到包含平面设计在内的高校各专业来说,其目标的确立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自身的属性和特征,一个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两者分别对应着学校内培养和毕业后就业两大方面。作为平面设计教学来说,这两个方面都要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来对待。

首先是专业自身的特征和属性。平面设计是一门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的价值则体现在艺术作品身上,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作品,正是该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技能。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受到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多数学校和教师还是将理论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们各种理论知识十分完善,但是却难以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这与该专业本身的属性和特点是相背离的。所以学校和教师应该对专业进行重新认知和审视,及时纠正这种片面和错误的认识。其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高校毕业生能够迅速为社会所接纳和认可,不但关乎到其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从当前的实际来看,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了一个视觉图像的时代,正需要大量的平面设计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投入到具体的设计中去,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拿出作品。这显然也是要以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倘若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自然是难以满足这种需要的。所以说,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培养目标进行了全新的思考,在尊重该学科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走出纯学术的小圈子,主动和大社会相结合,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一个教学中的重点来对待,营造出一个重视、支持实践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师资建设。教师是整个教学的引领者,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会对教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当前众多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们的实践能力也不容乐观。多数教师都是该专业的科班出身,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多是硕士研究生毕业,所以他们的理论知识是十分丰富和扎实的。然而问题在于,他们在求学时期,也没有得到过丰富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他们面前学生走过的是同样一条道路,只是他们毕业后回到了学校任教而已。所以要想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首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近来年,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双师型的师资建设,正是对该问题做出的有针对性的弥补和完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应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理应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师资建设的重点。

四、学生基本设计能力培养的内容

(一)“三大构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平面、立体、色彩这三大方面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也要认真的研读,这样才会减少在设计方面的失误。

(二)“点、线、面”操控能力的培养。在设计的作品中,点、线、面是构成作品最基本的单位,因此要能设计好一个作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就要在这三个方面做到巧妙、熟练的运用,对这三个方面的运用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分析,找出规律,这样对学生完成作品很有帮助。

(三)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对色彩的运用,就是要在选择颜色上多下功夫,还要考虑颜色的搭配,不仅要反映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基调,对作品中的细节也要有颜色上的准确把握。

(四)综合运用设计手段的能力。二引导学生将传统的设计方法与现代的设计思路相结合,综合的运用各种手段将作品呈现到最好。

五、结束语

平面设计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门新专业,以培养具有独立平面设计能力的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是从其发展现状来看,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却成为了其中最大的短板,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了本质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实践能力对平面设计专业的重要性谈起,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能力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申士娟,贾兆颍.怎样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J].考试周刊,2014,4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