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律培训的意见和建议十篇

时间:2023-09-27 18:20:32

对法律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对法律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篇1

>> 民族地区新闻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加强司法人才队伍建设选拔优秀律师担任法官、检察官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 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分析 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发展 浅谈民族地区新型农民队伍建设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 血站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民族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国际化人才队伍现状与队伍建设思路 谈民族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管窥 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论欠发达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苏北地区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苏北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欠发达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浅析如何抓好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node=32260

2.强化继续教育有关政策在欠发达(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专门召开了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并在会前(2015年8月11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下称《民族教育决定》),特别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问题。毫无疑问,其中应包括法律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决定》还特别提到,要“支持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②②指出:“国家教育经费向边疆省区倾斜,边疆省区教育经费向边境县倾斜,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不断增强边境学校吸引力。支持边疆省区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骨干教师到边境学校任教,提高教育质量”。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③③要求:“依据法律,遵循规律,结合实际,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以民汉双语兼通为基本目标,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需要的双语教学体系。国家对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为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升学、考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民族地区汉族师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各少数民族师生之间相互学习语言文字。研究完善双语教师任职资格评价标准,建立双语教育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测机制”。显然,也应涵盖民族地区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的双语教育。当然,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具体而言:一是充分发挥专门机构的功能。④④专门机构培养工作,各地做法不一。早在2009年10月29日,国家法官学院青海分院就举行首期汉藏双语法官培训班开班仪式。201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就在位于甘肃省舟曲县的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举行了藏汉双语法官培训工作座谈会,甘肃、云南、四川、、青海五省区高院负责人参加会议并交流了藏汉双语培训工作的经验。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设立全国蒙汉双语法官培训基地,承担全国法院蒙汉双语审判人才培训任务。从2007年起截至2014年,国家法官学院内蒙古分院已经先后举办了6期全国法院蒙汉双语法官培训班,其中,培训区外包括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等法院蒙汉双语法官78名,培训自治区三级法院蒙汉双语法官368名。2014年8月6日,全国藏汉双语法官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国家法官学院分院隆重举行。2015年11月来自、四川、甘肃、云南四省区的藏族法官参加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委托国家法官学院分院举办的藏汉双语法官业务知识培训班结业。四川藏区法院藏汉双语法官培训班于2014年7月开班。此次培训,是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接受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的委托,由四川法官学院举办的第二期川、滇两省藏区法院藏汉双语法官培训班。来自甘孜、阿坝、凉山木里的36名双语法官在接受了为期1个月的庭审藏汉双语翻译技巧、藏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藏文裁判文书制作等课程的培训。当然,类似咱们舟曲的“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内蒙古的“全国检察机关蒙汉双语培训基地”等培训机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必须适应“双语司法人才”需要:承担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老师要强化法律知识与法学修养训练,承担法学专业教学的老师要适当了解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地方性知识。二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法官培养及培训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强化双语法官培养培训提出新的要求,有关院校积极配合此项工作的开展。西南民族大学作为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训基地,①①“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训基地” 于2013年3月在西南民族大学挂牌,基地主要负责彝语、傣语、藏语康巴方言等语种的培训。 先后于2013年为四川、云南两省藏区法院藏汉双语法官举办培训班,来自两省藏族聚居区的40名在职法官接受培训;2014年为全国藏区法院系统培训藏汉双语法官,来自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的40余名法官接受培训;2015年再次为全国藏区法院系统培训藏汉双语法官,来自甘肃、四川、云南、4省区40名学员的参训。另外,“2015年全国部分省区彝汉双语法官培训班” 于当年10月在云南民族大学开班,受最高人民法院、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委托,云南民族大学承担了2015年全国部分省区彝汉双语法官的培训培养任务,来自四川、贵州、广西及云南4个省区法院的31名审判一线法官参加了培训;同年10月10日上午,由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民委联合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的新疆法院“双语法官培训班”在西北民族大学开班。三是提升专门培训方式实施的有效性。但凡举办“双语”法治人才培训,在选择学员时,务必推选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实务工作者。避免有的单位为了完成任务,让没有什么语言基础者接受没有多少培训效果的培训。同时,“双语”培训中要与时俱进,不能就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不经意中”强化“民族意识”。②②据报道2016起,新疆双语法官培训增设民族区域自治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新疆地方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新疆三史”课程。教育学员深刻理解维护团结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增强看齐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站在、反暴力恐怖斗争前列,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捍卫国家安全(参见《人民法院报》2016年3月29日第一版《新疆双语法官培训增设新内容》)。

3.规范运行“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我曾在《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法学教育协同推进――以改进民汉双语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视角》一文中提出,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招生录取对民族语言考虑不周”“培养过程中难以顾及有关民族语言”“培养方案缺乏指导性意见”,现在是应该认真面对问题的时候了。建议认真总结“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相关措施,促进相关工作有效运行。

(二)以推进社会治理为着眼点,有效协调双语法治人才培养

1.以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推进民族地区依法治理。推进依法治理,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要想更多的办法充实司法队伍。许多地方都特别强调“着力推进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治队伍建设”,而且结合当地实际及工作重点,对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工作。③③如四川近期依法治理面临“三项工作”――依法开展藏区反分维稳、彝区禁毒防艾、城市反恐防暴,相应地人才队伍建设应与此相适应。 结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尤其是县域治理人才的培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地方治理尤其是县域更为关键。④④就当前社会治理实际看,县域治理需要改革:一般说要解决好“人”“事”“财”“责”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好“人”的问题尤其重要,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干部的本地化;解决好“事”的问题,“事权”归县域政府,县域政府“守土有责”意识要增强;解决好“财”的问题,配置相应的财政能力;解决好“责”的问题,当地民众参与对“父母官”的绩效考核及监督,而非上级。在“人”、“事”、“财”、“责”等问题中,人的问题是关键,故应很好解决。 解决好“人”的问题,要让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担当重要角色。双语司法人才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与迫切。

2.采取多种措施,协同推进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法治人才与法治工作队伍有多种表述:法制工作队伍、①①《决定》第六部分共出现3次:“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法治专门队伍、②②《决定》中出现4次――“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法制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法治专业队伍的通道,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院专门队伍建设” 法律服务队伍、③③按照《决定》,它包括:(1)律师;(2)公证员;(3)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4)人民调解员;(5)法律服务志愿者。其中律师有区分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决定》要求,这三者要构建成一支“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 法律顾问队伍、④④《决定》指出:“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这里所指的“法律顾问队伍”,是由政府法制机构人员、相关专家和律师三部分人员组成的 。 法学家和专家团队、⑤⑤《决定》指出:“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和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 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⑥⑥《决定》中有两处使用了“法治人才”,一处使“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均是在法学教育语境下使用的:“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及政法队伍等。表述虽不同,但其共同的素质和职业要求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人才评价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以上法治人才的分类和不同类别法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标准,为政法院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调整和确立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现有的法治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具体而言,一是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干部的本地化;二是民族自治地方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应有特殊措施予以配套;三是双语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要多管齐下。

四、强化保障:推进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良性运行

(一)转变治理理念,重视双语法治人才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特殊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民族地区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会治理也应转型。“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⑦⑦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各领域的制度体系,包括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在内的一整套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这些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加强和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有其特殊性[4],而法治人才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我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多数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基层治理尤其是县域治理,我们必须转变理念。无论在“人”“事”,还是“财”“责”等方面,都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就当前社会治理实际看,县域治理需要改革:一般说要解决好“人”“事”“财”“责”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好“人”的问题尤其重要,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干部的本地化;解决好“事”的问题,“事权”归县域政府,县域政府“守土有责”意识要增强;解决好“财”的问题,配置相应的财政能力;解决好“责”的问题,当地民众参与对“父母官”的绩效考核及监督,而非上级。在“人”“事”“财”“责”等问题中,人的问题是关键,故应很好解决。而“人”自然包含双语法治专门人才。

(二)完善配套措施,保障民汉双语后备法治人才制度实施

1.着眼发展,“员额制”改革应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员额制”改革大势所趋,在总的员额比例框架内[5]如何从实际出发,尤其是从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是值得研究的。可以这样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规定的“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审判工作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各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在人员编制内员额比例的办法”(第50条),各地的员额是可以有差异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出台,对各地员额制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但这些应该都是建立在以往关于法院编制规定的基础上的。而以往编制的依据,往往是根据当地人口基数确定比例的。另外,很多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在编法官”承办案件平均数量作为确定员额的依据(当然人们更多的是想说明办案法官人数偏少),有人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法院系统工作人员34万人,其中法官196万人,占比576%[5]。这种比例计算显然说明不了我国法院所承担的很多“社会工作”需要的人力成本。诚然,据统计我国大陆2015年法官年均办案不足100件(总量1951.1万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5),一说“不足70件”),这是事实,而且有的欠发达地区法官年均办案不到50件。若按照有的人将“我国台湾地方法院配备法官的标准为800件/年配置1个法官”作为比较[6],这简直无法对员额予以确定。

前述甘肃省“将政法干警双语培训列为司改重点任务”,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做法值得赞赏。我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在我国民族地区法院,确定员额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承担的非审判职能范围内的非司法事务(基层单位称之为“杂事”)多,①①根据调研统计,基层法院承担的非司法事务除了我国一般体制内单位都应开展的类似“三严三实教育”“两学一做”活动、党风廉政建设、精准扶贫、对口支援等工作,还要承担作为社会单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理中的相关工作,如维稳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依法治县、普法宣传、防范、干部“包村入户”等。此外,还要承担计划生育、老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保密、等工作,甚至有的地方还要担负“招商引资”任务。 占有人力资源量大(笔者在西部基层调研得知,一般法院“临时聘用人员”占法院正式编制的1/3,有的法院要占到2/3,而有的法院比政法专项编制总数还多)。这样,员额的确定,需要考量的因素较一般地区要多得多。自然,所谓的法官员额不超过39%,而行政人员低于15%标准的实行将非常的困难,它不仅仅是影响现有队伍的稳定,长远看,更将阻碍审判工作的正常运行。有人认为我国“案少人少”是行政“冗员”使然,故建议“去行政化”[7],尽管这也是“员额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但考虑前述的法院的“杂事”多、再如果结合民族地区法院工作语言使用的复杂性,②②以藏族为例,按照方言和地理区划不同,传统的大的方言区域就有三种:安多、康巴、卫藏。安多藏区主要包括青海除了玉树藏族自治自外的藏族聚居区、甘肃的所有藏族聚居区、四川除甘孜藏族自治州外的大部分藏族聚居区及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康巴藏区包括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昌都地区,卫藏藏区主要是除昌都地区以外的()藏族聚居区。即使在安多方言区,也会有象阿坝州这样的安多、嘉绒和黑水不同小方言区。这样,法院审判工作的开展,对语言种类的使用自然要求多,即使按照特殊要求对相关地区员额配额比例倾斜,也不一定就能解决员额与工作量的矛盾。何况,双语法治人才的招聘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顺利。据说,某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法院某年招聘3名双语工作人员,考核时发现,竟然没有一人符合设定的(语言)招录条件,为了不浪费来之不易的招录计划,最终招用了3名不懂少语的“双语人才”。 员额制在民族地区法院的推行,必须充分考虑案件审理时间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翻倍效应”。特别是边远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工作效率低,若按一般员额比例配额,很难想象基层法院工作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员额制的推行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对双语司法队伍建设不能不置于这种特殊背景下予以考虑。③③当然,关于员额制改革将法官、检察官的员额比例确定为不得超过中央政法专项编制的39%,“这一比例过低”,是很多学者的共识。有学者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法院受理案件的标准、诉讼分流机制、法官与司法辅助人员的比例、法官的行政负担等因素不同”,故“有必要适当提高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的比例”,并“区分不同地区、类型、级别的法院,确定不同的员额比例”,同时“强化配套制度的建设,扩大司法辅助人员队伍”(参见陈永生、白冰:《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的限度》,《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2期 ,第21页。)。 或许这才可能既与“纠纷解决、社会控制、规则确认与权力制约”[8]的中国法院功能的背离不至太远,扮演好法院自己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又从另一侧面彰显法院工作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2.细化相关规定与措施,为推进司法改革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党的十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为保障与推进司法改革,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规定与措施。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通过《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④④2014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通过。 《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①①2014年6月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②②2014年8月18日上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和《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试点方案》③③2014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通过。 《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④④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⑤⑤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⑥⑥2015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关于招录人民法院法官助理、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等。⑦⑦2015年6月5,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同年12月20日新华社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意见》“对于推进法治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将法律职业从业人员范围及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等进行了规定。准入条件包括:思想政治、专业学历条件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三个方面。特别规定: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这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相关文件之一。与此同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还通过了《关于招录人民法院法官助理、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等,对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予以全面规范。 会议特别强调,建立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的规范机制,对推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司法队伍整体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⑧⑧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意见》、《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法官、检察官工资制度改革试点方案》;⑨⑨2015年9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⑩⑩2015年10月1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的请示》、《公安机关执法勤务警员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公安机关警务技术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规定》、《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2016年1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的意见》、《关于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的意见》。2016年3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会议强调,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实际的组织形式、工作模式、管理办法,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积极稳妥组织实施。要重视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作用,健全相关工作规则,严格责任制。会议指出,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以及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是加强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要遵循司法规律,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遴选和公开选拔机制,规范遴选和公开选拔条件、标准和程序,真正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职业操守正的优秀法治人才培养好使用好。要坚持稳妥有序推进,注重制度衔接,确保队伍稳定。 这一系列文件的通过及相关措施的跟进,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发挥了(着)积极作用,而法治专门人才是其重要支撑。

上述一系列规定与措施,无疑将对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必须承认,这些规定与措施的实施,对民族地区而言还须细化、针对性需要增强。如何细化、如何增强?这需要各地从当地出发,出台配套规定与措施。

3.优化民汉双语法治人才成长成才条件。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措施。但如何创新,是值得研究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辅以配套政策,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是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要做适当调整,向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在普遍提升司法人员待遇、保障司法公平的同时,对欠发达(民族)地区要实行“差别化”政策;三是调整人才政策,规范双语法治人才引进与流动。对双语司法人才引进,可以适当降低或者不要求“法律职业资格”(引进后予以强化提升)。

(三)建立跨区域少语翻译中心

跨区域少语翻译中心的设置,可以考虑3种模式:一是由政府在相关语言区域中心设置,服务范围覆盖全区域的所有相关语言使用单位。优点是,政府主导、语言多样、保障给力。不足是:专业性会较弱。二是由司法机关设置,专门为司法机关提供服务。优点是专业性明显。缺点是运行成本高,与“员额制”推进会有冲突。三是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司法机关“购买服务”。优点是社会化程度高、市场运行,不足是“事项”难以顾及。

参考文献:

[1] 少数民族法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内蒙古大学蒙授法学本科生就业现状为个案[M]//民族法学评论(第九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577-587.

[2] 实施分类培养方案有利于缓解民族地区法律人才短缺[M]//民族法学评论(第九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565.

[3] 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法学教育协同推进――以改进民汉双语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4] 王允武, 王杰.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J].民族学刊,2015(1).

[5] 林娜.案多人少:法官的时间去哪了.人民法院报,2014-03-16(2).

对法律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篇2

抓好学习培训发挥代表作用代表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基础工作。代表作用发挥的如何是衡量人大常委会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几年来襄城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实施《代表法》,以创优评先活动为载体,以发挥代表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为目的,以为代表服务为主要内容,增强代表工作的活力,使代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尤其是在代表法颁布实施十周年的两年来,我们以贯彻实施代表法为核心,加强为代表服务,加强代表建议督办,加强代表活动小组建设,积极开展代表述职评议工作,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代表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代表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深入人心。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概括起来就是“三抓三提高”:即抓学习培训,提高全员素质;抓制度建设,提高履职意识;抓发动引导,提高工作实效。一、抓学习培训,提高全员素质第一,培训人大代表。20__年换届选举产生的227名区人大代表,有60以上是新当选的代表,他们工作热情高,但对人大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做好代表工作知之甚少;想干好代表工作,不知怎么去干;想参政议政行使职权又不知从何处入手,履行代表职务的能力相对薄弱。针对这种形势,常委会决定把抓好人大代表培训,全面提高代表素质作为代表工作的首要任务,紧密联系实际,精选学习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代表培训。一是集中学习,以会代训。换届后不久,常委会即组织召开代表工作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开展了《代表法》和《组织法》专题讲座、提高了代表监督能力,使代表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一府两院由它选举产生并对它负责;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明确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民群众选派到国家权力机关替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职权的光荣使者。明确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做好代表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二是以老带新,座谈交流。全区8个代表团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统一要求,分别组织本组代表座谈交流代表工作经验,特别是老代表现身说法,以自己履行代表职务的生动实例向新代表介绍履行代表职务的方法,如庞公代表小组请老代表、原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能达在座谈会上专题发言,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当好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体会和做法,使新代表增强了做好代表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开展“三查(察)”,岗前培训。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查、检查是代表参政议政,行使监督“一府两院”工作职权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为了防止“三察(查)”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在“三察(查)”前,对代表进行岗前培训,组织代表学习活动方案、明确“三查(察)”任务;学习相关法律,依法进行监督,使代表在“三查(察)”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把握角度,增强监督实效。去年以来,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城市管理、工业园区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等重点工程进行了视察,对区政府创建文明城区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四是代表建议,专题培训。代表建议、意见和批评是代表履行职务经常使用的法定形式。代表建议、意见和批评质量反映代表素质的高低。常委会针对代表建议中存在的“写不好、说不清、看不懂”等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题培训。聘请有经验的老同志就怎样依法撰写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进行专题讲座,使代表明确了代表建议的书写格式、内容、要求,提高了代表建议的质量。两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和各代表小组分别组织代表进行培训12次,通过培训,全区人大代表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代表人民行使职权的能力明显增强。第二、培训乡镇人大主席、办事处人大主任。人代会闭会期间,经常组织代表活动的单位是各代表小组。代表小组的人大主席、人大联络处主任是代表小组活动的“领头雁”,因此,人大主席和联络处主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代表小组活动的质量。常委会注重对“领头雁”━━人大主席、主任的培训,提高代表小组组织代表开展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培训的途径有三:一是人代会前,集中培训。主要培训如何组织代表参加会议,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引导代表以国家主人的身份,审议决定重大事项,行使当家作力。明确怎样组织代表按时参加会议的各项活动,怎样有的放矢地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邀请专家,专题培训。常委会结合工作实际,根据存在的“对人大工作不熟悉、不知怎样当好人大主席、主任”等具体问题,邀请人大有关领导和专职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专门讲授工作方法和组织代表开展活动的技巧及艺术,使从理论上增强对人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实践中提高组织代表开展活动的能力。三是人员更换,及时培训。各乡、办人大主席、主任流动性较大,常委会积极建议区委在一届任期内要保持相对稳定。但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干部岗位交流的推行,人大主席团主席、人大联络处主任也要随着岗位的变化而变化。为了使新到岗的尽快熟悉人大工作业务,常委会及时地给新调整人员进行补课,吃“小灶”,使其适应工作需要,担当起人大工作的重任,率领本组代表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不负选民的信任和重托。第三、培训人大机关干部。人大机关干部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代表活动质量。因此,常委会把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大机关干部队伍作为搞好代表活动重中之重。一是经常坚持,理论学习。常委会党组和机关干部理论学习紧紧抓在手上,提出理论学习可串不可占,保证每周至少有半天学习理论,增强爱岗敬业意识。二是业务学习立足岗位。常委会开展两个月学一法活动。加强对《宪法修正案》、《选举法》、《代表法》、《组织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三是创造条件,开拓视野。常委会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机关干部走出去,学习外地人大的先进经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加强交流。本届以来,已有14人次赴外地学习经验。第四、培训“一府两院”人员。“一府两院”人员能不能自觉地、主动地依法接受人大代表监督,客观上影响着代表活动质量。因此,常委会加强了对一府两院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是任前考法,考前培训。常委会坚持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任职前组织拟任职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以自学为主,集中培训为辅,然后进行任前法律考试。 20__年共组织拟任职人员37人次参加了法律知识学习和考试。通过严把任前考法关,增强了被任命干部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接受监督的意识。二是推行述职评议,开展主体培训。常委会把述职评议作为对被任命干部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人大意识培训的有效渠道,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增强政府官员依法行政的观念,明确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勤政为民。两年来,先后对区教育局、人事局等政府部门进行了述职评议,使被评议的政府组成人员受到了深刻的人大监督和人大意识教育,增强了接受监督的自觉性。而且扩大了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效地实行了任后监督。三是承办建议,重点培训。承办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一府两院”的重要职责。每次人代会收集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常委会都要及时地转交“一府两院”处理,并要求承办部门限期办理,答复代表。为了提高承办质量,常委会20__年先后组织45名人大代表参加了8次承办部门召开的代表建议预答会,重点培训应如何承办好代表建议,对承办提出重点要求,保证了代表建议办理质量。通过对“一府两院”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明白“公仆和主人”的关系,主动为代表履行职务提供便利,介绍实情,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二、抓制度建设,提高履职意识健全的工作制度是提高代表活动质量的保证。因此,常委会在抓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区三届人大先后制定了《襄城区人大代表考勤制度》、《代表出席活动制度》和代表履职情况登记表,代表工作记录本,建立了代表履职档案,提高代表参加会议活动的出勤率、提建议率、联系选民率,促进代表发挥作用。常委会还为市、区人大代表建立了代表档案,加强了对代表的管理。(一)建立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代表联系选民,深人选区调查研究,是代表提出高质量建议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代表活动质量的重要环节。代表参政议政,履行职权,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来源于基层,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常委会建立代表联系选民制度,要求代表不定期地走访联系选民,搜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群众的呼声,做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规定代表每年至少走访联系选民300人。人大代表自觉地严格执行制度,认真履行职责。两年来,在评议司法行政工作中,全区人大代表走访联系选民13840人,提出了司法行政机关在执法执纪、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建议、批评和意见118件,有效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二)建立代表活动请假制度代表活动出席率低,势必影响活动质量。为了提高代表活动出席率,保证出席人数,各代表小组都制定了代表活动请假制度。对代表出席活动情况作出了规定。常委会吸纳了代表小组活动请假制度的做法,在作出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代表活动质量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代表无故3次不参加代表活动,两次不参加人代会的按自动辞去人大代表职务给予免职。通过建立严格的代表活动请假制度,提高了代表参加活动的出席率。有的代表公出在外,打电话请假;有的代表推迟公出时间参加代表活动。缺席不打招呼,不知去向的现象没有了。(三)建立走访代表制度走访是联系代表,拉近人大与代表间距离,密切关系,加强合作的绿色通道和特别快车。我们始终坚持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及机关干部定期到代表单位走访,了解代表的工作情况,听取代表的意见和要求制度。向代表介绍区情街情,为代表参政议政提供服务。鼓励代表为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做贡献。常委会确定每年要走访15名市人大代表、50名区人大代表,并要求代工委制定走访计划,提前做出安排,使走访联系代表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20__年常委会深人到近百名代表所在单位,走访了解代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为代表解决实际困难,加强与代表的联系。通过制度建设,两年来,代表大会出席率为98;闭会期间代表参加活动出席率为97%,代表小组活动64次。在20__年评议政府组成人员工作中,深人选区召开选民座谈会,有的代表在调研基础上写出4000多字的评议意见,积极履行监督职责。三、抓发动引导,提高工作实效发动引导代表发挥作用是代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年来,我们在发动引导代表发挥作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开展“创先评优”活动开展创建先进人大代表活动小组、评选优秀人大代表活动是发动引导代表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20__年以来,常委会不断丰富充实创先评优工作方案内容,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动引导代表为区域经济发展引一笔资金、招一个项目(商),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创办一个民营科技企业,办一件实事的五个一活动作为评选先进代表小组和优秀人大代表的硬指标,全面发动代表参与和支持经济建设。各代表小组组织代表认真地讨论了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创先评优工作方案》,制订了代表小组落实《方案》目标分解计划。把指标进一步落实到人。在代表小组和人大代表中呈现出创先争优、不甘落后的工作局面,代表小组和人大代表的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二)学习弘扬典型事迹典型引路是发动引导代表发挥作用的驱动力。我们通过评选先进代表,弘扬人大代表在我区三个文明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典型事迹,在人大代表中造声势、造影响,使代表从内心里感到当代表不仅要监督一府两院工作,而且要寓监督于支持和帮助之中,尽可能多地为政府办实事,为群众解优愁。(三)开展致信广泛动员活动人大代表分布在全区各行各业、致信致函进行广泛动员是基本形式之一。常委会2次致信市、区人大代表,为襄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工作,是20__年全区开展项目引进年,促进建设经济强区做出的战略决策,区人大常委会致信市区人大代表,号召代表发挥优势,探挖潜力,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工作。一年来,区人大代表为全区招商18家,引资人民币12347万元,创利税达1000多万元。在20__年抗“非典”斗争的关键时期,区人大常委会致信市区人大代表,倡议代表积极行动起来,支援抗非典斗争。代表们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非典”斗争,还有60余名代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30名经济界代表安排下岗职工1000余人再就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人大代表的新形象。

对法律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篇3

《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6年11月17日经青岛市第十五届人民政府第12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第251号政府令公布,2017年2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是全国率先出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域的地方政府规章,对于加强和规范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构建新型生产经营队伍,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办法》制定的背景

粮稳天下安,而“粮稳”要依靠稳定的农业生产能力,要靠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指示,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保障农民的核心利益,让种田变成一个富裕、体面、有稳定预期的职业,最终还要靠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大农业。生产集约化、农民职业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青岛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据统计,2016年青岛市610万亩承包耕地中,已有230万亩实现有序流转,流出土地农户达到40.49万户。全市5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经营主体15000余家。到2020年全市承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将达到70%以上。青岛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一大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需要一大批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服务。

青岛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要求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同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农业从业人口职业化,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抓紧制定出台一部切合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际、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府规章,是十分必要的。

《办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为依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体部署,构建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快构建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办法》制定的主要工作

(一)立法准备工作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部署。2013年青岛市实施现代农业十大工程,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列为智慧农业工程的主要内容。为促进全市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市农委提报了《青岛市农民教育培训办法》市政府规章调研项目建议。市政府予以立项。2013―2015年,市农委连续3年组织开展了农民教育培训立法调研工作。这期间我国农民培训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农业部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青岛市农民教育培训政府规章立法调研工作也逐步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转移。

2016年市政府将《青岛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办法》列为政府规章完成项目。市农委成立了起草小组,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规章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分工和工作进度要求,起草工作全面启动。

通过对立法依据文件的全面梳理学习,结合当前青岛市工作实际,原规章名称《青岛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办法》难以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工作要求。为此,按照程序将规章名称变更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

(二)开展立法研究

1. 研究立法依据

地方政府规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法律规范文件,其制定必须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为此,《办法》制定的首要环节就是全面系统地学习研究相关的立法依据,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农业部等有关部委文件,省市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等,将《办法》制定依据和参考文献汇编成册,作为送审材料之一。

2. 开展学习调研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学习调研,学习外地成功经验。甘肃省是较早完成农民教育培训地方立法的省份,为学习《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立法经验和实施效果,赴甘肃省开展了学习调研。为掌握基层实情,赴各区市调研,与有关部门、镇政府、种粮大户等广泛交流,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 厘清有关概念和法律关系

包括新型业农民的概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定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关系,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法律属性等。

4. 明确立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决策、协调、监管、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基础薄弱,条件能力不足;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体系尚未建立;农民教育培训规模、层次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等。

5. 提出立法拟确立的主要制度

主要包括联席会议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制度和扶持服务制度等。

(三)起草初稿

“农民培训”是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规定的农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依法履行的公益性职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的农民教育培训职能的具体落实。起草过程重点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依法原则。《办法》所涉及的内容、建立的制度、规范的事项要合法。全面汇集、学习、研究相关的上位法规、政策文件,主要包括国家法律,中央文件、农业部等部委文件、山东省文件、青岛市委市政府文件,外省和成都、宁波、南京等副省级城市规范性文件。《办法》制定的程序要合法。依照《青岛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完成规定程序,制作规定的文件。

民主原则。广泛征求市直部门、区市、专家和社会公众意见,集思广益,提高《办法》起草质量和可操作性。

科学原则。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将《办法》与法律法规、中央政策、省市部署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避免产生冲突。整个《办法》的架构清晰,条款逻辑严谨。主体、客体、措施等语句、措辞严谨,内涵外延明确。

实用原则。2016年农业部支持青岛市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设计应当以农业部政策为依据,建立健全整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和措施,核心是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推行认定管理,出台扶持政策,与整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效衔接。

《办法》起草的核心是将国家出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条法化。起草工作围绕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体系展开,确保每一环节、每一条文、每一事项的合法性、连贯性、系统性和前瞻性,适应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实际,使国家政策能够在青岛市落地,起到促进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四)征求意见与异议处理

征求意见是民主立法的具体体现。起草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

送审前,分别向相关市直部门和各区市农业主管部门征求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召开了相关市直部门座谈会。针对有关部门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充分协商和正确处理。

2016年4月,市农委邀请农业部、中央农广校、青岛市委党校、青岛农业大学等专家,对《办法(初稿)》进行了论证。论证意见认为,青岛市率先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制度性安排,意义重大,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办法》符合中央部署要求和青岛实际,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经社会征求意见、市直部门征求意见和多轮修改,具备了送审条件,建议尽快出台。

(五)送审与公布

《办法(初稿)》经市农委委务会研究通过后向市政府送审。送审以后市政府法制办进行合法性审查和草案制定,面向有关区市和市直相关部门书面征求意见,通过政务网、法制办网站、农业信息网公开征求意见。召开立法协调会,正确处理了有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分歧。《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于2016年11月17日经市十五届人民政府第12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第251号政府令公布,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

三、《办法》的主要内容

《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分为总则、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保障、附则,共5章35条。

(一)关于第一章总则

本章重点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概念和适用范围、遵循原则、规划计划、组织领导、责任分工与专项资金安排。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个全新的概念,首先要明确定义与范围。《办法》直接引用国家文件内容,第二条规定,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为职业、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好的管理经验、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从业者,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指教育培训、认定服务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农民职业化促进活动。为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责任落实,《办法》第五条明_规定了市、有关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特别是要求农村地区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组织工作,指导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工作。农村地区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二)关于第二章教育培训

本章重点规范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划、多元培训机制、培训条件建设、教材编制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选拔推荐、培训内容和培训机构绩效评估等。一是规范了培训主体和基本要求。为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办法》第八条规定应当健全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各类涉农培训机构参与的多元培育体系,并应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分区域、分产业、分类型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同时《办法》规定,应当分级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和科学的师资配置、考核和报酬制度。二是规范培训对象、要求和程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当突出重点,《办法》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分别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和推荐参训程序。第十六条要求培训机构按照培训任务要求编制培训计划,重点培训专业技能、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公共知识等。同时提出,培训教学活动应当结合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学习特点,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其中,生产经营型应当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的全程培训。提倡开展参与式、互动式培训,发展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三是明确培训责任。《办法》要求培训机构不得减少培训内容和培训课时,并应当建立规范统一、信息完整、内容真实的培训档案。培训活动所涉及的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及其使用技术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市、有关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培训机构进行绩效评估,开展日常考核与监督检查等工作。

(三)关于第三章认定管理

本章重点规范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原则、认定条件、认定程序、退出机制、统计制度和工作责任。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政策体系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接受教育培训、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培养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一是明确了认定原则、程序和条件。《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工作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二是明确认定标准和程序。《办法》第二十三条列出了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条件包括,土地经营规模达到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倍以上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和返乡创业人员等;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中成效突出的人员;在带领、指导、服务农民增收致富和富余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示范带头作用显著的人员。考虑到各地农村发展水平的差异,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标准。三是明确了动态管理。为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切实落实好扶持政策,必须实行动态管理方式。《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新型职业农民名录实行动态管理,并设定了退出条件。

(四)关于第四章政策保障

本章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现行政策,重点规范、整合了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优先承担支农项目、设施用地用电政策,税收优惠、融资、保险、社保、公益岗位政策等。为保证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对相关区(市)人民政府和农业部门提出具体要求。《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政策保障体系,确定扶持政策和扶持方式,明确扶持项目、扶持范围、扶持标准和扶持时限等,并及时公开公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资金项目、实施绩效等信息。第二十七条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公开公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资金项目、实施绩效等信息,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接受社会监督。

对法律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篇4

一、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工作力度。要加强工作领导,完善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制度,按照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要强化组织领导,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十二五”规划落实,各街镇、各部门要积极推进本单位依法行政“十二五”规划的组织实施和协调指导,使依法行政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落实和完善依法行政各项制度。深入贯彻《意见》要求,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等。完善和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报告制度。做好和抓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继续深化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重点考核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使行政执法责任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完善依法行政考核机制。根据《意见》要求,以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为导向,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科学确定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标准,完善考核方式,切实加强对各街镇和区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推进依法行政。

二、健全决策机制,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

继续完善规范性文件内部审批流程。统一文件的立项、审核、说明、备案和程序;认真做好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和领导交办事务的合法性审核工作,进一步提高行政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落实规范性文件审查和报备规则。将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作为提高依法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各街镇和各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和报备把关,整体提高区政府、各街镇及区政府各部门的依法决策水平和行政效能。

加强对清理后规范性文件修改、工作指导。加强对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清理后需修改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明确修改的关键环节和修改后的文件通过和机制,使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审查、备案和机制进一步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

三、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积极做好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作。按照全市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及监督实施工作的推进情况,结合我区实际,积极做好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全力做好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作。

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证管理制度建设。结合年初建立起来的行政执法人员信息库,进一步完善执法人员信息库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注销退休、调离等不在执法岗位人员的执法证件,保证所有在岗执法人员持有效证件上岗。

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注重平时执法检查、专门执法检查与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相结合,坚持动态检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使行政执法检查纳入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保证各行政执法部门严格按照梳理后的行政执法主体、依据和职权开展工作。

统一和规范行政执法案卷。依照《市区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试行)》、《市区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标准(试行)》的要求,有序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按照市政府要求,督促做好行政处罚案卷统一和规范工作;同时,按照全市行政复议集中受理要求,积极做好规范行政执法案卷权利告知工作。

四、加强工作创新,化解行政争议

探索建设行政争议调解平台。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布署和要求,探索建立行政调解制度和机制,科学界定行政调解范围,规范行政调解行为,有效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

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加大对行政复议制度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渠道寻求权利救济。改进审理方式,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听证、和解、调解等手段办案,依法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积极运用行政复议意见书和建议书等方式,促进行政机关及时纠正或完善具体行政行为。

加强行政应诉工作。充分发挥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不断完善行政诉讼协调机制,建立和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各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司法监督,严格执行各级人民法院依法生效的判决和裁定。

五、做好法律服务工作,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

认真做好法律服务工作。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提供法律服务,认真办理涉法事务,为领导当好法律顾问和参谋;结合“项目突破年”活动,严格按照《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努力抓好政府投资项目合同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合同审核把关,切实维护政府投资利益。

切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各行政机关要充分认识加强法制机构建设的重要性,保障法制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使其与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加强自身建设,积极组织法制机构人员培训,引导政府法制工作人员增强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适应依法行政新形势的要求。各街镇、区政府各部门要明确法制工作的分管领导,并有专人负责法制工作。

六、抓好法制宣传培训,营造依法行政良好氛围

对法律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篇5

我受深圳市律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过去的一年是第四届理事会任期内的第二年,也是全面实现第四届理事会任期目标的重要一年,是深圳律师业发展最快的一年。截止××年月日,全市律师事务所从去年同期的家发展到家,其中外地律师事务所分所家;注册执业律师从人发展到人,增长了人,增长率达%,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全市律师业务创收首次超过亿,达亿,全市律师的纳税总额达万元,比去年上升了%。去年,市律协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全省先进民间组织”的称号,深圳律师正在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着深圳律师业的辉煌。

在过去的一年里,第四届理事会在市司法局的监督指导下,在上级律协的关心支持下,在广大律师的配合参与下,积极履行《深圳市律师协会章程》赋予的各项职能,围绕“监管与服务”的宗旨,求真务实、卓有成效的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发挥律师职业特长、积极履行社会职责

(一)召开担任深圳市人大常委法律助理的名律师座谈会,组建了人大常委法律助理律师团,选举了正、副团长,充分发挥律师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特殊作用,使法律助理的工作重心从协助人大常委立法向“一府两院”的监督延伸;(二)积极鼓励律师参政议政,推介律师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今年深圳律师担任省人大代表名,市人大代表名区人大代表名,担任市政协委员名,区政协委员人,两会期间,他们提交了余宗具有建设性的议案和提案,表达了深圳律师的呼声,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部分已得到落实;(三)引导律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在“银商事件”中,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与金融法律业务委员会分别联系零售商协会和深圳银联召开研讨会,发表律师意见,调解双方法律纠纷;组织律师配合政府对城中村改造进行调研;为深圳地铁一、四号线、机场扩建工程提供法律服务;适用清朝法律处理涉香港政府对深圳边民土地征收的赔付案件;在西部通道建设项目的群访事件中,律师及时向政府反映群众要求,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协调的桥梁,最终使决策机构改善相关方案,平息了争议;今年两会期间,律师及时劝解新华苑小业主放弃上广州游行的极端作法,引导业主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端,并得到胜诉,维护了社会安定,得到了政府的赞扬;(四)先后组织律师召开研讨会,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广东省律师执业保障条例》、《深圳房地产条例》等十几部法律法规草案出具修改意见,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五)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律协及时组织了赈灾捐款活动,现场拍卖律师提供的拍卖品募集捐款万元,全市律师共为海啸捐款达万元,捐款数额位于全省各市律协之首。律协还发动全市律师为省教育基金、延安“深圳律师希望小学”捐款,组织律师参与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律师全年提供法律援助案件宗。如有位老律师九次赴贵州,义务为当地农民土地纠纷案件;有位律师奋不顾身协助民警抓获逃犯,捐助贫困失学儿童;(六)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业务委员会,建立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协作网。华商律师事务所已经开通“”全市青少年免费维权热线,设立了深圳市义工联工作站,担任义工联常年法律顾问,深宝律师所为妇联、总工会担任义务法律顾问,为广大妇女儿童和多名外来女工维护权益,开通了爱心热线“”,积极参与到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的公益事业中。

二、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律师执业行为

(一)根据司法局的部署,组织开展了全市律师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围绕“三项教育”和“三个规范”的要求,全面配合市司法局在学习动员、自查自纠、集中查处、建章立制、整改验收等各项工作中,组织八个小组对全市律师所进行检查验收。在教育整顿中,成绩突出的家律师事务所得到了表彰,省司法厅组织全省律师代表参观了晟典、星辰、君道三个规范化建设较好的律师事务所,万商、金唐、仁人三家律师事务所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的荣誉称号;(二)加大对投诉案件的调查处理力度,全年受理件投诉案件,全部进行了调查处理,其中调解结案件。决定不予处分和撤销案件的件,对名律师、家律师事务所予以“通报批评”或“训诫”处分,对件涉嫌违法的案件移交司法局处理,提请司法行政机关对名严重违法违规的律师吊销了执业证书;(三)全年调解律师事务所及律师在执业过程中的纠纷件,其中调解结案件,及时化解了律师间矛盾。

三、支持依法执业,维护律师合法权益

(一)全年共受理个案维权件,其中处理完毕件。有位律师在海南被当地派出所违法扣留,律协闻讯后,立即与当地公安部门协调,使律师得以释放。某律师反映在律师会见当事人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对待,律协立即与市公安局协调,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二)《关于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执业权利的若干规定》(草案)在市政法委的主持下,经过多次的沟通协调,八易其稿,得到了公、检、法、司、海关五家单位的基本赞同,有望尽快出台。在第六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上,深圳律师代表提交的“关于要求公安部修改《看守所建筑设计规范》拆除律师会见室隔离网的议案”,得到全国个省市代表团代表的附议,法制日报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三)经律协与保险公司多次交涉,今年律师保险费为万元,人均保费为元,比去年下降。赔付额却比去年提高了万元,赔偿最高额达亿元;(四)制定《深圳市律师协会个人会员救助办法》,使律师的救助有了制度保证,使部分律师得到及时救助;(五)关心新入行律师的执业状况,召开“新入行律师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的心声,以便律协更有力的扶持;(六)关注老律师的现状,召开了“在深执业二十年老律师座谈会”,倾听他们对律协工作的意见,征集深圳律师发展的历史资料,为纪念深圳律师发展周年纪念活动增加了素材;(七)组织理事与深圳中院召开座谈会,就加强律师对法官办案质量的监督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受到了法院的重视;(八)邀请市地税局领导和各律师事务所财务人员召开研讨会,反映了律师在税收方面的意见和要求,特别就聘用律师的纳税问题进行了探讨,坚定了税务部门实施固定税率的决心。

四、强化业务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开拓律师业务领域

(一)举办专家学者就新法颁布、理论前沿、律师实务等重大课题所作的大型讲座场,各专业委员会研讨会多场,全年参加这两类培训的律师达人次;(二)制定《深圳市律师事务所教育培训实施办法》,规范了律师事务所内部培训模式。全市大部分律师事务所都提交了教育培训计划,把律师事务所内部培训纳入到律协培训体系中,使得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三)举办了的“××年度实习律师岗前教育培训”,邀请资深律师对名实习律师进行了系统化的上岗培训;(四)加强了涉外法律业务的交流和研讨,先后邀请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主席、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法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美国洛杉机县高等法院法官分别进行了国际仲裁、英美证据法、公司法及美国律师制度的主题讲座。与美国律师协会、美国房地产协会、北京大学等机构联合举办了房地产交易研讨会等;(五)加强对律师理论及实务方面的研究引导,编撰《深圳律师论文集》,共征集到论文篇,案例篇,即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六)组织律师参加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律协代表对深圳律师的制度改革作了主题发言,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和肯定。(七)年检注册前,组织未达到积分要求的律师以看讲座录像的方式进行补课,使业务培训工作在规范考核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会员专业需求的服务。《业务培训计分办法》实施一年来,初步形成了以岗前培训、大型讲座、专业研讨、律所培训为主,全国性业务培训研讨为辅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体系;(八)向市政府、国资委提交了《关于申请律师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提供全程法律服务的请示报告》、《律师在国企改革中的具体业务规范》、《关于充分发挥律师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依法推进国企改革的报告》。组织律师对国资委正在起草《深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介机构聘用管理暂行规定》提出修改意见,积极推进以立法的形式使律师参与国企改革;(九)组建深圳市世贸组织事务中心律协工作站,为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提供事务法律服务;(十)组织律师为行业协会和市民讲课,组建律师讲师团,与有关行业协会举办业务研讨会。通过网上公开报名,推介律师担任国资委控股公司法律顾问,参与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专家团,应聘深圳市工商银行法律顾问职位,参加广东省华资企业律师顾问团,直接为律师业务拓展创造条件。

五、打造专业品牌,推进规模化建设版权所有

(一)举办以“律师事务所的发展与管理:经验与问题”为主题的第二次深圳律师论坛,来自深圳、香港的律师就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运作、分配模式、文化品牌等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为深圳律师事务所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二)组织召开了房地产、刑事、民事、公司、婚姻家庭、知识产权、金融保险专业律师见面交流会,房地产专业律师人才交流会,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律师事务所的设立。有的律师所已逐步向专业化律师所转型,有的还成立了组建专业律师所的筹备组,专业从事劳工赔偿的劳维律师事务所已获省司法厅批准开业;(三)邀请专业化建设较为成功的上海建纬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树英律师作“建设专业律师事务所需注意的问题”主题演讲会,为深圳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四)就律师提议借鉴香港大律师制度,建立深圳律师诉讼中心事宜,向全市律师进行调查,并就律师提出个人开办律师事务所的要求向省司法厅提出专题报告;(五)召开“律师事务所内部分配模式”研讨会,以晟典律师所的内部分配模式为基础,进行推介和研讨。

六、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律师职业形象

(一)建立与新闻媒体的交流机制,定期举行媒体记者座谈会,包括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及海外媒体在内,对深圳律师业的报道达多次,去年律协被评为司法行政系统优秀新闻报道单位,同时获得三项个人优秀报道奖;(二)与深圳法制报推出了“律师周刊”专栏,对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化建设等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与深圳商报社共同合办每周一次的“法律在线”专栏,力求系统全面的宣传深圳律师的良好形象;(三)出刊六期《深圳律师》杂志,引导律师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律师进行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杂志质量和可读性;(四)对深圳律师协会网的版块进行了增改,增设了案件合作、服务指南、律所推介、律师风采等互动性强、贴近律师生活的栏目,由律师自荐担任了许多栏目的版主;(五)组织百名女律师“庆义务普法宣传活动”,展示了女律师风采;(六)庆祝我国律师制度恢复周年,组织多名新执业律师在莲花山邓小平塑像前举行宣誓仪式及大型法律讲座、义务法律咨询等活动;组织律师参加深圳市政府组织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宣誓宣传活动;(七)与广东省南粤之声电台合办普法节目《说法》,节目覆盖珠三角、港澳地区,扩大了深圳律师的影响;(八)组织深圳律师艺术团开展了全市律师音乐舞蹈大赛,为律协年会提供了文艺演出,赴深圳监狱,为数千名服刑人员和坚守在一线的监狱干警,举行了“关爱行动”的演出和法律咨询活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深圳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均进行了报道,得到社会一致好评。版权所有

七、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律师业的发展

(一)积极履行与香港律师会签定的《关于扩大业务交流、强化业务合作协议书》的规定,组织律师代表团访问香港律师会,组织获得内地律师资格的三名香港律师参加了实习律师岗前培训。在全市律师中公开选拔了名律师前往香港知名律师楼实习,学习香港同行的先进经验;(二)组织十多家律师所参加香港贸发局主办的“中小企国际市场推广日”博览会,加强与香港企业界的交流;(四)开展深港穗三地女律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举办“深港穗婚姻家庭法律问题研讨会”,就婚姻家庭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五)全年接待美国律师协会、美国房地产协会、新加坡仲裁委、香港专业教育学院以及天津、陕西、内蒙古、浙江、四川、中山、惠州等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境外来访余次,宣传深圳律师业发展状况,学习兄弟律协的先进经验。

八、强化律协自身建设,积极服务广大律师

(一)《律协章程》的修改是加强律协自身建设的重头戏,也是巩固律协改革成果建立长效机制的根本。律协成立了章程修改小组,前往香港考察学习,借鉴各地律协章程,经八易起稿,五次理事会讨论,两次公开征集意见,力求制定一部能促进深圳律师业稳定发展的“小宪法”,修改后的《律协章程》将在本次代表大会由各位代表审议;(二)制定《深圳市律师协会业务培训费用使用标准》、《深圳市律师协会专业委员会工作细则》,规范专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及业务培训的经费使用;(三)全年共召开会长办公会次、召开理事会次,审议讨论了章程修改、规章制定等数十起重大事项,理事均积极参加会议、履行理事职责,全年无一理事无故缺席会议;(四)继续强化秘书处履行服务职责的能力,加强秘书处自身建设,营造了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解决了长期困扰律协的人事立户权问题,免除了万购置房产税,树立了秘书处服务意识,增强了秘书处的执行力;(五)全年共办理律师事务所机构办更事项件,办理律师市内转所事项件,办理执业证遗失、损坏补证事项件,申领和发放新律师执业证本。独立承担了今年的年检注册工作,在人手少、任务重、时间紧,并且在保证秘书处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年检注册顺利进行,目前已经完成第一批家律师事务所和名律师的年检注册;(六)关心律师健康,组织全市律师进行年度体检,邀请保健专家为律师举办医疗和健身讲座,传授保健知识邀请形象顾问为律师着装提供专家意见;(七)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组建深圳律师足球队、羽毛球队等八个律师运动队。组织深港律师足球对抗赛,组织首届律师高尔夫球赛,举办第四届律师运动会,组织律师参加市司法行政单位首届运动会,并取得单项冠军和总奖牌冠军的好成绩,丰富了律师的业余生活,为律师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强了律协的凝聚力。

九、加强党的建设,完成党委换届工作

根据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深组党〔〕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深圳律协党委隶属于市民营工委领导后,律协积极配合市民营工委及律协党委,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开展党的建设工作,全面梳理律师党员的组织关系,健全各律师所基层党组织;高度重视律协党委换届工作,特邀市民营工委领导向理事会通报了律协党委的换届事项,配合筹备和组织了中共深圳市律师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律协党委和纪委领导班子,为即将开展的的律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奠定了组织基础。

过去的一年,经过理事会的努力和律师们的广泛参与,律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律协工作与广大律师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推介律师参政议政的力度不够;对律师事务所规范化管理指导监督不够;制度维权机制建立不够;推进律师所专业化、规模化建设效果不够;律协自身建设和会员管理工作的质量不够;对律师的宣传力度和提高行业的社会公信力不够;为律师开拓案源和对新入行律师的扶持力度不够。

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各位代表,律协下一步的工作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律师业整体素质,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完善律师队伍长效机制建设,推动深圳律师业的新一轮发展。为此,我们将做好如下工作:

一、开展律师所规范化建设活动,加强对律师所规范化建设的检查督导,继续探索“两结合”体制的最佳途径,建立健全律师队伍学习教育机制,解决好律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执业思想问题。

二、努力改善律师执业环境,争取公检法司海关《关于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执业权利的若干规定》早日出台;启动《深圳经济特区律师条例》的修改工作;争取解决好聘用律师的定额纳税问题和律师档案保管权的问题。

三、鼓励律师执业为民,履行社会职责,推进律师参政议政工作,增强和扩大人大常委法律助理律师团的作用,使律师的作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四、不断提高专业定位意识,努力打造专业品牌,推动更多的专业化律师所开业;加强对设立律师诉讼中心建议的调研;鼓励律师所之间的合作合并;不断提高深圳律师的综合竞争力。

五、不断改进培训模式,邀请从事实务的司法人员和律师举办讲座;加强对律师所内部培训的监督力度;健全专业委员会例会制度,吸收优秀律师加入专业委员会;加快制定《业务收费指引》和《业务操作规范指引》的工作进度;尽快使律师参与国企改制法定化;以专业委员会为龙头,建立专业律师讲师团,运用普法的形式开拓律师业务。

六、健全律协的行业监管和服务体系,完善以听证为中心的纪律查处程序规范;组建律师执业纠纷调解委员会,聘请德高望重的律师担任调解员;完善律协与会员的沟通渠道,加强理事会与律师代表的联络;强化秘书处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总结纠正会员管理工作的不足,打造团结和谐、业务精通、高效运作的执行机构。

七、继续办好《深圳律师》杂志;做好深圳律师网的改版后续工作;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落实“律师说案”电视栏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旅游活动,发挥律师艺术团的作用,争取在全省的文艺汇演中取得优异成绩。

八、开展深圳律师成立二十五周年的纪念活动,回顾总结深圳律师的发展史,收集深圳律师发展史料;积极沟通协调,解决在律师业改制中遗留的老律师工龄及社会保障的问题,表彰一批对深圳律师业做出贡献的老律师。

九、配合律协党委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律师前往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看望延安“深圳律师希望小学”的师生。

对法律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篇6

第一,突出重点,着力推进政府法制工作建设步伐。

坚持做到“三个参与”,确保政府涉法事务有序推进。一是县法制办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并参与会议全过程已形成惯例,县政府领导在作出决策之前,先征求法制办意见。二是对于涉及全县的重大事项决策,特别是新县城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文件和合同,概由法制办严格把关。我办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其中,严格地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三是在处理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事项和处理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中,由法制办参与对该事项依法进行调查,并结合实际提出处理意见。

突出抓好“三个培训”,增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一是把法制培训纳入县委中心组学习计划,促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我县先后邀请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魏月明、省林业厅林改处调研员李冰,进行专题法制培训。二是县委党校对新任职的领导干部组织培训时,把法律知识纳入干部教育的必修内容。三是对人员调动频繁、执法任务繁重的重点行政执法部门集中进行培训。全年共组织培训班2期,培训行政执法人员近200名。

全面落实“三项任务”,促进惩防体系建设。一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备案工作。全年共审查以县政府名义发文的规范性文件3件,县政府发文2件,上报市政府和县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2件,备案审查率达100%。二是开展规范性文件廉洁性评估工作。评估工作中,把规范性文件中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项目和资金管理、备案管理、纪律惩戒等职权的内容作为评估重点。三是开展了承接上级下放行政权力和下放权力项目的工作。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系列文件,我们采取在统筹甄别筛选后,直接将相关项目融入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初稿,然后统一征求部门意见定稿的方式,确保承接上级下放权力项目的准确、实用、符合实际。共承接上级下放权力项目20项,其中国务院4项,省级5项,市级11项。目前,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完成编制,进入全面施行阶段。

第二,把握主线,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实行目标考核。把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考核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工作的重点内容,其考核结果纳入全县年度绩效考评体系。

加强地方自治立法。积极参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修订案)》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森林资源条例(修订案)》的修订工作。在两个条例的修订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人大组织的立法调研、立法考察,并参与起草、修改和报批的全过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修订)》于2014年8月22日经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自2014年11月1日起施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森林资源保护条例》(修订稿)经县政府第二十七次常务会、县委第74、第75两次常委会讨论,已通过省政府审查,将转入人代会审议。

着力法制监督。统一审核全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共补办行政执法证115个,行政执法监督证1个。继续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行政执法部门向公安机关移交刑事案件13件15人,对行政执法机关移交的案件公安机关立案12件14人,11件13人,判决5件5人。积极开展“人民满意站所队”创建活动。县森林公安局渔洋关派出所和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被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表彰为“宜昌市人民满意站所”。开展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清理出行政审批项目186项,其中,非行政许可24项,许可162项。取消和调整46项,其中取消12项。

依法办理案件。全年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0件,办结10件;接到和复查案件9件,办结9件。办结率均为100%。

第三,抓好与省政府法制办“联基层、办实事”的对接工作。

2014年,省政府法制办公室把我县列为省办“联基层、办实事”的县市之一,我办积极抓好对接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我县政府法制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2015年重点工作

第一,继续抓好地方自治立法工作。做好《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森林资源保护条例(修订案)》的及组织实施的工作。参与制定《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抓好调研、协调和报批工作。

第二,认真办理政府法律事务工作。依法、及时、客观提供法律意见,切实为县政府重大决策、重大民商事行为等经济社会活动提供法律服务和智力支持。重点围绕新县城、民族工业园、五峰工业园建设以及老县城改造中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政府重大法律事务,完善政府经济合同管理机制,加强经济合同和文件的合法性审查,进一步推动全县重大项目的建设。

第三,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努力建设以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政府法律顾问队伍,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事前咨询、事中审查论证和事后救济的作用,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第四,加大监督备案力度,促进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增强执法的透明度。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继续抓好规范性文件的事前审查、事后备案工作。研究制定县政府系统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方案,切实防范制度建设中的廉政风险。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强化“两法衔接”工作,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第五,加强行政复议,有效化解行政争议。积极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建立政府主导、专业保障、社会参与的行政复议工作机制。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畅通行政复议渠道,改进案件审理方式,加大行政复议纠错力度。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行政复议工作水平。认真履行行政应诉职责,依法办理行政应诉案件。

第六,完善联动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与、综治维稳等工作的互动,完善复查、行政纠纷调处制度建设。建立法制机构与宜昌市仲裁机构工作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宜昌市仲裁机构在政府招商引资、民商事事务中化解社会矛盾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

第七,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法治氛围。不断探索政府法制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扩大宣传平台。利用各种媒体,强化政府法制宣传和开展政府法制理论调研,营造依法行政的浓厚氛围。

三、对政府法制工作的建议

对法律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法律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77-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推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职业教育法》实施以来,我国国家层面曾制定了数十个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各地实际也颁布实施了若干地方性法规或规章,这些政策文件和地方立法包含有大量的但成熟程度不同的校企合作办学制度。现通过对中央校企合作政策和地方校企合作立法的文本梳理,提炼出部分较为成熟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以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关于政府统筹扶持的制度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要求,在国务院领导下,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004年《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国函[2002]41号)同意建立由教育部牵头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的有关问题。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2008年通过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六条也规定,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本地区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和督导评估等工作。对于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学术界多有诟病,认为这种联席会议因“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没有实际决策权力,没有具体的执行或工作机构,并且成员单位的组成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央层面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和扶贫办组成,却没有税务部门,导致它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地起到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的作用,说明校企合作工作还没有真正得到税务、财政等部门的应有重视[1]。虽然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综合协调作用,但建立这种制度的宗旨应是值得肯定的。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既跨越教育与企业,又跨越教育行政部门与人力资源、财政和税收等其他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有一个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因此,借鉴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安排和实施的经验教训,在制定校企合作法律制度时,应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教育、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科技和行业等部门联合组成的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及其具体工作或执行机构(最好隶属于政府综合部门),并负责研究和制定推行校企合作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措施。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要求,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和2007年《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规定,合作企业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2009年《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第十九条也规定,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合作企业享受税前扣除实习生报酬的税收优惠措施,体现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对合作企业激励的态度。虽然这项措施由于在实施环节设置了不便操作、不甚合理的限制性条件,如要求企业或学校必须为每个实习生独立开设银行账户,企业支付给实习生的货币性报酬必须以转账方式支付,记账凭证应附有支付意外伤害保险费的缴付凭证,等等,使其在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2],但不能以此否定这项措施本身的合理性。建议在制定校企合作法律制度时,对该项措施予以明确规定,同时对这项措施的实施条件和程序加以完善,使其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二、关于行业协调指导的制度

行业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关于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等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协调指导作用,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的《教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02]15号)、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1年的《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2004年通过的《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第七条、2007年通过的《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第二十八条、2008年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十二条等中央政策和地方立法皆作出了规定。如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行业组织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订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指导行业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参与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等。又如2007年的《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应当根据本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结合本行业发展需要,制订行业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协助主管部门组织、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通览上述政策和法律文件可知,这些文件都规定了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如下两项协调指导工作:一是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二是制订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笔者建议,在今后制定校企合作法律制度时,对此应予以吸纳。

国家和地方部分政策或法律文件还规定了行业组织的其他协调指导工作内容,但有的内容过于宏观或原则,缺乏操作性,还需要一定的立法考量或法律技术的处理,目前还不适宜直接转化或吸纳进法律规范。如规定行业组织应“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和应“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等。

三、关于学生赴企业实习的制度

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等等。2008年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9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等文件进一步强调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

一些省综合各地的地方法规或规章,还制定了除具有上述内容的其他规定。如1999年通过的《云南省职业教育条例》第十三条: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相关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实验和实习,对参加实验和实习的学生应当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得安排学生从事过重、有毒和有害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1999年的《江苏省实施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安排未成年学生实习的企业,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参照国家对未成年职工保护的有关规定执行;2000年的《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对实习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2008年通过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八条和第十条规定: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为实习学生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并指派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和实践教师应当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禁止企业安排实习学生从事不符合实习特征或者与实习内容不一致的劳动生产;2009年的《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应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综合上述政策和法律规定,对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政策制定和立法者的总要求是: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2)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相关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实验和实习。对参加实验和实习的学生应当提供实训场地、设备设施和技术指导,应当做好实习前的安全培训工作,应当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应当做好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安排未成年学生实习的单位,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参照国家对未成年职工保护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安排学生从事过重、有毒、有害、超时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禁止安排实习学生从事不符合实习特征或者与实习内容不一致的劳动生产。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3)职业学校应当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应当配合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4)实习学生应当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笔者建议,在制定校企合作法律制度时对上述规定应予以吸纳。

四、关于教师专业实践的制度

关于教师专业实践的制度,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2004年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1年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皆规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继续要求,增加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1999年的《云南省职业教育条例》第十三条、《江苏省实施办法》第三十八条和2007年的《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第十五条皆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师实践;1999年的《云南省职业教育条例》第十三条还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对参加实验的教师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2007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持证上岗和专业实践的制度,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教师应当定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2008年通过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八条规定:职业院校应当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岗位实践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对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实践教师应当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企业商业秘密。2009年的《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实行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制度,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每两年应当有两个月到企业或者生产一线参加实践活动。

对上述政策和法律规定的内容加以概括,可以表述如下:1)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2)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师实践,对参加实践的教师应当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3)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4)实践教师应当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企业商业秘密。对上述内容,笔者建议,在制定政策和法规时应予以采纳。

另外,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资格评审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改进评审办法。2004年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地方人事、教育、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各类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要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又具体要求,要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和社会服务等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1997年《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实行教师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双职称制,聘任后享受相应的待遇;职业高中的教师应实行职称指标单列,独立评审评定。

上述政策或法律规定指明了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资格评审的改革方向,要求将教师企业实践情况纳入职称评审,并授权地方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办法。这些规定可为中央或地方制定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法律制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对法律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篇8

1.突出抓好党的十精神的学习宣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全局广泛开展党的十精神的宣讲活动,引导广大同志深刻领会党的十关于法治建设、法制宣传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突出抓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宪法确立的国体政体、领导核心、指导思想、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义务等主要内容,不断增强广大同志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学习行政法制理论、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宪法和公共行政管理的法律及与公务员职位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学法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与能力,为全局同志学习和运用各种法律法规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强化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素质

3.健全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国税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明确领导、组织、协调本级机关干部学法的工作责任;重点建立领导干部学法制度。

4.开展全员法律培训。按阶段、列重点、分步骤、有针对性地持续组织全员干部税收法律培训。不断创新干部法律培训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组织开展讲座式、互动式、论坛式法律培训。高度重视法律师资力量和骨干队伍的培养,充分借助社会法律专家的力量,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今年举办1期干部《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专题讲座。

5.认真开展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测试。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法律知识测试,做好结果运用,惩前毖后,奖优罚劣。巩固“五基达标”活动的成果,将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知识考核常态化,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执法素质。

6.提升国税干部依法行政的职业素质。通过引进干部竞争机制和创新重点部门、重点岗位资格准入等制度,促使干部自觉投身学习,促进干部加强执法能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健全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制度体系

7.完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认真贯彻执行《省国税系统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实施办法》,从重案标准、审理流程、文书制作、信息传递、结果处理等方面规范重案审理流程,充分发挥政策法规部分在重大税务案件审理中的法律服务和参谋作用。编辑一定数量的重大案件审理案例,进一步放大重案审理的示范效应。

8.规范税收行政自由裁量权。严格贯彻落实《省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施行)》,避免税收执法的随意性,增强执法的合理性和可控性。规范行政处罚程序,对行政处罚告知、听证、取证、税收保全、强制措施等行为严格监管,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优化税收法制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

四、加强监督考核,着力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的内控机制

9.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坚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税收执法行为的自动化考核,坚持按月通报,按季分析,按年总结,将考核结果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与干部个人评先评优挂钩。在全局内深入开展执法监督和内部审计,坚持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专案检查相结合,提升检查的质量和检查的深度。

10.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按照“有错必纠,过罚相当,公开公正,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监督检查与促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行政行为的,依法追究过错责任,责任追究做到公正公平。

11.自觉接受外部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本部门的工作作风、服务质量的检查和评议,虚心听取其对国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配合监察、审计、检察等专门监督机关的工作,积极落实监督决定。强化社会监督,依法保护纳税人对税务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利,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

五、加强法制宣传,着力营造系统依法行政的和谐氛围

12.全面开展普法宣传。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六五”普法工作总体部署,严格遵照市委市政府“六五”普法工作安排,全面开展全局“六五”普法工作,制定“六五”普法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把领导干部法制培训、全员业务素质提高、规范干部执法行为等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把普法工作与“税法宣传月”紧密结合,开展税法宣传进社区、进机关、进工厂、进农村、进军营、进校园等“六进”活动,向广大市民普及税收基础知识,提高广大民众对税法的认知。充分利用材料宣传、社情舆论、艺术感染等多种形式,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大舞台、大环境和大氛围,推动普法工作大众化、开放化、社会化。

13.进一步丰富宣传形式和内容。以税收宣传月为契机,把税收宣传月宣传与日常宣传结合起来,结合实际,在探索税收宣传规律上求进步、在拓展税收宣传思路上抓突破、在丰富税收宣传内容上下功夫、在创新税收宣传形式上走新路,充分运用手机短信、网上答题、摄影比赛、演讲比赛、有奖征文、知识竞赛等方式和活动,展示依法行政工作成果。依托内部门户网站、办税服务厅等平台,纳税人学校,拓宽外部媒体、报刊等阵地,强化对新出台的税收法律法规及规章、政策的解读性宣传,强化对纳税人法定权利和义务的宣传,营造依法行政的社会环境。

六、尊重纳税人权益,着力妥善处理涉税行政争议纠纷

14.健全纠纷防范和化解机制。结合税收执法和税务管理的实际,理顺和完善涉税矛盾纠纷防范和化解的工作机制。探索涉税、纳税服务投诉处理、税务复议诉讼赔偿相结合的大联动机制,实现各类调解主体的有效互动,形成调解工作合力。及时处理纳税人的投诉或建议,尽可能缩短解决矛盾的时间,简化矛盾解决程序。

对法律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篇9

一、政府采购协会的重要意义

(一)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需要成立协会 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趋紧,为消化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拉动内需。政府采购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购买国货、促进民族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作用将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制度进入新的发展期,湖北省政府采购协会在这个关键时期成立,有其重要而独特的意义。

(二)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需要成立协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贯彻落实这些目标和任务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做好这些工作光靠财政部门等行政机关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集中政府采购相关部门、社会相关机构和行业的优势力量,来共同打造政府采购“阳光工程”。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对政府采购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设立一个专业性的组织机构来协助政府部门完成新的使命,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促进政府采购事业继续发展。

(三)加入政府采购协议(GPA)谈判需要成立协会 我国加入GPA谈判以来,各参加方先后要求我国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我国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交了《中国加入GPA修改出价清单》。这标志着我国加入GPA谈判进入实质阶段。随着谈判进程的深入,参加方对我国再次修改出价关注的重点已经由中央实体转为次中央实体,地方的谈判应对工作也应该转入实质性的准备阶段。加入GPA对我国和我省经济和社会将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对推进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迫切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就加入GPA有关事项作出全面深入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西方国家应对GPA谈判的经验表明,协会在应对GPA谈判中的作用是政府机关所不能替代的。

二、政府采购协会的定位

(一)明确协会工作性质 协会是一个社会团体,在沟通方面要做到不越权、不越位、不缺位,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政府采购在我国还是一个朝阳行业,有许多新课题急需研究,如行业信息如何管理和交流;从业人员技能如何提高,达到职业化水平;招标机构如何规范运行;如何防止供应商不正当竞争;政府采购评标专家如何熟悉政府采购政策及提高评标自律性;政府采购招投标投诉及解决程序;加强国内外同行业交流等问题需要从事政府采购行业的人员研究和探讨。成立政府采购协会既是政府采购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对这些课题的解决产生积极作用。

(二)规范协会工作规程 要明确理事会与专门(专业)委员会工作关系。各委员会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对理事会负责。各委员会根据理事会授权,在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闭幕期间,代表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行使相关职能,代表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做出相关决议。各委员会可根据自身职能起草相关行业规章制度,报理事会审阅后表决通过。行业规章制度由理事会解释。各委员会每年须向理事会作工作报告。委员会在年度工作中有决议的,需向理事会报告形成决议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章管理制度。理事会有权对各委员会的决议进行审查:委员会做出的决议,不利于行业管理或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可撤销委员会做出的决议,并责令其重新做出决议。委员会做出的决议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管理规章制度的,理事会有权撤销委员会做出的决议,并在行业内进行通报批评。经理事会审查,委员会未履行职责,工作不合格造成一定影响的,可责令委员会主任委员辞职;委员会工作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权罢免主任委员职务。

要处理好理事会、委员会与秘书处的工作关系。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办事机构为秘书处。各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秘书处内部相关部室,协会秘书处协调各委员会开展本职工作。各委员会工作规则由协会秘书处起草,报理事会审阅后表决通过。理事会闭幕期间,对需要提交委员会办理的事项,由协会秘书处依照各委员会职能或工作实际情况,签署交办建议,交秘书长签字后移送相关委员会办理。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由协会秘书处提名或理事推荐,理事会选举产生。理事会闭幕期间,由理事通过信函方式投票产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由委员会内部选举,报理事会批准任命。秘书处负责执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各专门(专业)委员会决策、决议。理事会对秘书处的工作,有权进行审查:秘书处的年度工作有重大欠缺之处的,责令秘书处进行整改。秘书处工作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责令秘书处进行整改,并提请省财政厅按照相关组织程序对协会秘书长、副秘书长进行处理。

要确立专门(专业)委员会工作原则。委员会委员在代表委员会履行相关职责时,必须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管理规章制度、委员会工作规则以及协会要求工作。不得为个人和所在政府采购相关机构以及利益相关方谋求私利。各委员会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严格按照行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做出决议。各委员会对需做研究、听证、决议的事项,现行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各项规章制度能予以明确的,在十五个工作日内按法律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做出决议,不得拖延或将事项转移、上交。违反本条规定的,按本规程第十一条处理。委员会委员违反本规程第十一条规定的,由协会秘书处提出违规情形,报理事会罢免。

三、政府采购协会的主要任务

(一)开展宣传沟通,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采取多种形式向会员积极宣传政府采购的各项法律法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宣传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政策,扩大政府采购的社会影响,从而提高政府采购相关当事人的政府采购意识。引导会员购买国货,扶持民族产业的发展,引导会员在采购活动中的节能环保意识。协会通过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与会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了解政府和会员的服务需求,通过网络、会刊、论坛等形式及时向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反映会员单位和政府采购当事人在政府采购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愿望和意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总之,协会要建设成为一个宣传政策的平台,一个传递信息的平台,一个构建和谐的平台。

(二)开展咨询服务,发挥行业和团队的作用 协会是服务型组织。协会存在的价值取决于自身的服务功能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协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采购单位和供应商提供货物、工程和服务等各类政府采购及相关工作的咨询服务,收集、提供国内外政府采购信息,为采购单位和供应商提供政府采购活动信息,维护采购单位和供应商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和纳税人的公共利益。做到为政府服务、为会员服务、为政府采购事业服务,充分发挥协会的优势和作用,努力促进全省政府采购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一是服务我省中心工作,在协助政府部门围绕建设“两型社会”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二是服务协会会员,在提升协会服务功能和水平上寻求协会自身价值和发展。三是服务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在努力促进政府采购事业健康发展中树立和巩固协会的行业地位。要创立一种全方位、高效率的协会服务理念,努力把协会办成一个行业需要、会员欢迎、政府满意的服务型团队。

(三)开展调查研究,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 当前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抓好政府采购前瞻性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协会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为政府制定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行业发展战略、改革方案等重大决策提供建议,充分发挥协会智囊团的作用,为我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献计献策。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协助政府部门围绕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开展深入调研,找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切入点和具体实现途径。二是要协助政府部门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与刚刚在我省成立不久的中国政府采购研究所积极配合开展GPA谈判研究和应对工作。三要针对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和监管部门在解决政府采购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四是要围绕行业自律开展调研,为制订协会规划、行业规范、执业标准等奠定基础。

(四)开展培训考试,发挥教育和选拔的作用 国务院在今年10月25日刚刚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就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提出意见。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适应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国务院的意见以及我省今年下发的《湖北省政府采购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协会将承担起我省政府采购培训工作。培训要以《政府采购法》为基础,以《湖北省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和《湖北省政府采购工作规范概论》为主要内容,对政府采购当事人进行全面培训。对采购人重点培训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签订合同、履约验收方面的知识。对监管部门重点培训其采购方式、组织形式的应变处理及监管知识。对机构重点培训制作标书、开标、评标、定标等操作规范。对供应商重点培训投标技巧、履约规定等知识。同时,还要在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的领导下,承担政府采购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的考试考核等日常工作。

四、政府采购协会的重点工作

(一)抓自身建设要有新办法首先,要抓好协会秘书处的组织建设,按照效能和精简原则设置必要的内设机构,招聘懂业务、会管理和有强烈事业心的人员到协会秘书处,尽快开展工作。聘用人员一定要精干,一定要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人。第二,要抓好工作作风和廉政建设。协会要建立良好的、过硬的工作作风,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甘于奉献,热情服务,脚踏实地干实事。第三,要抓紧研究和落实协会的职能、理念等问题。第四,要抓紧研究和制订协会的工作规划。第五,要继续抓好会员的发展工作。

(二)抓行业自律要有新机制 在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过程中,协会要依法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树立和强化自律意识。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研究制定政府采购行规行约、职业道德准则、业务统计规则和职业标准规范等,并组织实施,实现程序公开、操作公正、采购公平。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要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严把行业准入关,建立退出机制;要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在行业重大问题上的决策作用,切实提高其代表性和议事能力;建立健全供应商质疑和投诉咨询制度,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切实维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与其他机构和组织间的合作机制,凝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切实提高协会的管理水平。努力把协会建设成为“运转高效,服务有力,纪律严明,廉洁奉公”的自律组织。

对法律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篇10

一、完善依法行政基础建设

进一步健全商务依法行政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规范决策程序,完善监督制度,切实增强依法行政工作规范化水平。

1、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落实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制定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论证评估等制度。

2、加强依法行政监督考核工作。根据市依法行政领导小组文件精神,参照市级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内容,分解落实各职能处室依法行政责任目标任务,年终进行考核。

3、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法律审查工作。严格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不断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备案、评估清理工作,做到有件必备、有错必究,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建立健全重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机制,采取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听证等不同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规范行政执法工作

1、全面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根据机构改革职能调整情况,进一步疏理完善行政执法工作制度。落实行政问责制度,严格追究执法过错责任,推动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考核科学、评价公正的行政执法责任体系。

2、强化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着力提升行政执法案卷规范化程度,确保执法卷宗资料齐全、完整,归档材料符合档案管理规定。

3、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管理。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和亮证执法制度。行政执法岗位工作人员必须参加相关培训,并通过执法资格考试,未取得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建立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人员和执法监督人员信息库,实施动态管理。

三、着力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

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机制,规范行政复议工作程序,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简化复议申请手续,注重行政复议过程中运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做好外商投资、对外贸易纠纷处理工作,及时处理、反馈各种纠纷和案件,按时办结率力争达到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