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律法规教育十篇

时间:2023-09-27 18:19:43

小学生法律法规教育

小学生法律法规教育篇1

学校教师集体学习法律法规的记录

 

会议时间:20XX年X月XX日

 

地 点:XX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一、学习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1.学习法律法规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主席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推进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依法执教明确了法律基线。中小学班主任要加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执教。教师要言行一致,教师的法治意识对学生、社会影响深远,教师要带头尊法守法,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中小学班主任只有自觉地将法律意识带进自己的工作中,才能将法治理论融进教材,融进课堂,融入头脑,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才能带出有法律意识的团队,才能教出有法律意识的学生。

 

2.学习法律法规是教师职责的需要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业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下一代,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自身道德形象,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规范,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要自觉关爱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利,始终要牢记法律法规的条文,充分做到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对学生依法教育,做一个知法用法的人民教师。

 

中小学班主任更应该学习法律法规,因为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的指导者,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主体的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方面责任重大,起着主导作用。中小学班主任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实施法制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规范自己的行为。中小学班主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是做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前提。

 

3.学习法律法规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教育对象的素质,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就是间接提高了整个国家国民的法律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有法律观念,自觉维护法律,依法办事的国民。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各种国际间的交流都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教师要培养有法律意识的学生,首先就要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作为教师队伍中教育管理学生的第一主体——中小学班主任,更应该加强自身法律法规的学习。

 

二、中小学班主任应学习的法律法规

 

1.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要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并做好班级的各项安全防护工作,所以中小学班主任必须学习《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

 

2.“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关于我国教育的一项重大方针,作为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在选拔班干部、排座次、扶贫资助金的发放、评定优秀等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让他们平等接受国家的教育,所以中小学班主任必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国家领导人2007年8月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更进一步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對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每个学生在学生时代对自己的班主任都有很深的记忆,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班主任,每一个班集体都有自己班主任的人格影子,所以也有人戏言: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带出什么样的班级。中小学生是带有极强可塑性的群体,他们第一信赖的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所以班主任具有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品格,他就可以通过语言给自己的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用自己的高尚品格去提升学生的品格,影响学生的心灵,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守秩序的一代新人。正是基于这一特点,中小学教师尤其中小学班主任必须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必须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不能体罚学生和以侮辱、歧视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不能造成学生身心伤害;不组织或者不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不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利益等行为,要准确把握这些内容,中小学班主任教师有必要学习《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这样可以保护学生、保护自己。

 

5.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做了大量教育和管理工作,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必须看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情况,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充分发挥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小学班主任有必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以便很好地领会国家教育政策,与身边的一些不正之风作斗争,强化自己从教的信念,更加坚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6.学生在校期间的个别行为会涉及法律刑事责任,个别学生的个别行为可能会构成犯罪,也或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个别学生的个别行为还可能涉及民事责任,一般来说教育法规体系中,责任以行政责任居多,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偏少,在学习中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记忆为主,运用排除法。而承担刑事责任前面会有定语“情节严重,构成犯罪”,但是有的条款没有这些定语也要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这样特殊的条款需要我们单独去记忆。如《教育法》的72、73、77条,《教师法》的35、37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的30条等。

 

三、中小学班主任学习法律法规的途径

 

1.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

 

班主任每天接触学生的时间最多,最了解班里每个同学的各种动态,也是最先接触和处理班里学生各种突发情况的人,是学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培训,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们从教者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努力实现的目标。教育部门的这种培训会将班主任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交流互动,会传达教育界这一方面的最新动态,还会给出这一方面的相关建议,班主任可以在培训中自我反思,寻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改进自己工作的方式方法,力争今后依法执教。

 

2.观看学习相关专题片

 

每当教育行业发生重大事件时,在各种媒体上都会有关于重大事件的评论和解读,作为学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的班主任,应该高度关注权威解读和事件回述,从中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相关的处理程序和处理办法,了解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年龄段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掌握他们思想上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以便于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借鉴。

 

3.自学相关的法律法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班主任不可能完全按照已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孩子,他们身上的问题会是千差万别的,班主任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去处理具体的问题,我们要在教育学生之前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意识和相应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所以自学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是必须的。

 

4.参与各种教育法律法规的竞赛等活动

 

国家倡导依法治国,所以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相关的活动,让人们了解国家法律,用法律去维护自身权益。教育倡导依法执教,也会开展各种性质的教育法律的普及宣传,中小学教师是依法执教的先锋,更应该自觉学法用法,自觉地投身到教育法律法规的普及活动中。人都是有惰性的,当有一个外力的时候,他会更加自觉地去学习或者从事某种工作。教育法律法规竞赛就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活动,它通过竞赛这种形式让班主任教师更为重视教育法律法规,懂法、用法、护法,更好地维护自己和学生的利益。所以积极参与这些活动有助中小学班主任教师依法执教。

小学生法律法规教育篇2

一、中小学主干课程法制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主干课程,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小学主干课程法制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作整体设置,既要坚持各个学段法制教育的一以贯之和相互衔接,又要根据各个学段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同需求,体现不同学段法制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螺旋式上升,避免不必要的简单重复。

中小学主干基础型课程法制教育的内容如下: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着重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

一至二年级

1.法制教育目标

使学生具有规则意识和初步的法律意识;了解国旗、国徽、国歌是法律规定的国家的象征;掌握一些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

2.法制教育内容与要求

(1)社会生活有规则

知道集体生活有规则,遵守学校制度,遵守班级公约。

生活中恪守诚信,不说谎,有错就改。

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

初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2)初步了解国家的法律

知道国旗、国徽与国歌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国家的象征。

懂得升国旗唱国歌时要肃立,要爱护印有国徽的物品。

(3)学习一些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

初步了解并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和活动安全。

初步了解居家安全的常识,不玩火,防触电,防煤气中毒。

了解一些常用的紧急求助电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会拨电话求助。

三至五年级

1.法制教育目标

初步懂得社会生活需要法律的保障,知道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知识,具有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

2.法制教育内容与要求

(1)遵纪守法是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

了解与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了解和遵守公共场所的法律规范,爱护公共设施。

了解和遵守市民“七不”规范。知道要遵纪守法,远离。

(2)社会生活需要法律的保障

了解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遵守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知道法律规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

初步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初步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

知道宪法和法律关于未成年人权利的规定,初步了解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受监护权、休息权、隐私权、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3)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

了解并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出行安全。

学习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规范自身行为。

知道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寻求法律保护,了解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

(二)初中《思想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基础课程。本课程要在小学法制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六至七年级

1.法制教育目标

主要学习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懂得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2.法制教育内容与要求

(1)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懂得学校生活受法律保护,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懂得家庭生活受法律保护,知道家庭成员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懂得公民在享有法定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不承担法定义务或触犯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

(2)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

懂得未成年人权益受到国家保护,知道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

掌握自我保护和维权的方法,学会采用诉讼或者非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八至九年级

1.法制教育目标

主要学习与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政治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知道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提高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增强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初步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行为习惯。

2.法制教育内容与要求

(1)社会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

懂得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了解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法律规范。

懂得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离不开法律,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2)违法犯罪及其法律制裁

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危害,了解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不良行为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知道违法犯罪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懂得未成年人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知道揭发检举、及时报警、正当防卫等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效手段。

(3)国家政治生活的法律规范

懂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理解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了解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规定,理解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关系。

懂得要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三)高中《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对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本课程要在初中法制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有机渗透法制教育,促进学生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的进一步提高。

1.法制教育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结合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着重增强学生的宪法观念,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行为习惯,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

2.法制教育内容与要求

(1)经济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理解我国宪法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规定,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

了解规范我国经济生活方面的主要法律。

懂得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消费者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

懂得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劳动者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

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要自觉依法纳税。了解我国批准的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公约。

(2)政治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理解宪法关于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的规定。

了解宪法关于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的相关规定。

了解规范我国政治生活方面的主要法律。

了解宪法关于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定,理解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法律,理解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权利,以及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

懂得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理解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我国批准的重要国际公约。

(3)文化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理解宪法关于必须在人民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规定。

了解规范我国文化生活方面的主要法律。自觉遵守维护互联网安全的法律规范,做到文明上网、安全上网。

二、中小学主干课程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小学主干课程实施法制教育有多种途径。要把中小学主干基础型课程的法制教育与拓展型课程中的法制教育选修课相结合,与法制专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课外活动相结合,发挥各种法制教育途径的优势,形成法制教育的合力。

1.中小学主干基础型课程

中小学主干基础型课程是学校主干课程的主导渠道,也是中小学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切实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等基础型课程的法制教育,努力发挥法制教育主干课程的作用,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2.中小学主干拓展型课程的法制教育选修课

根据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分别设置法制教育拓展型课程,作为法制教育指定选修课。初中法制教育选修课以依法维护社会秩序、依法保护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依法禁毒和禁赌为主要内容,高中法制教育选修课以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为主要内容。

3.法制专题教育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专题教育,包括安全、禁毒、预防艾滋病、环境、国防、交通安全、知识产权教育等。中小学主干课程的法制教育要与法制专题教育有机整合,使之融为一体。

4.法制教育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法律、践行法律的重要途径。法制教育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如学校法制专栏、班级法制园地、法律知识演讲或竞赛、法制宣传周活动、法制主题报告会、法律辩论会、法制研讨会、法制教育小论坛等。要重视整合学校的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

三、中小学主干课程法制教育活动的形式

中小学主干课程实施法制教育,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和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有机结合。要根据各个学段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法制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了主课堂教学以外,中小学主干课程法制教育活动具体形式可以采用:

1.运用说、唱、演等形式,在游戏中学习法律知识。

2.参加学校值日执纪活动,观察、分析违纪违法现象,提出改进学校工作的建议。

3.榜样示范,交流遵纪守法的好人好事。

4.模拟场景,进行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如学会拨打110、120、119电话)。

5.收集典型案例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分析,举办以案说法主题演讲。

6.组织法制小品表演、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

7.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了解和分析真实案例,根据相关法律知识撰写模拟法庭判决书。

8.收集法律案例和有关资料进行探究活动,开展小组交流或班级交流。

9.开展小课题研究,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撰写小论文,或出一期黑板报。

10.围绕某一主题开展遵纪守法情况调查,在整理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撰写小调查报告,或将调查过程中拍摄的相关照片加以整理,举办法制宣传教育摄影展览。

小学生法律法规教育篇3

关键词法制教育立法体系实践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但是,我国的法制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法制教育体系未形成、形式单一、质量低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依法治校被提上学校教育的议程,但是法制教育仍停留在“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纪守法的楷模”的低层次。“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缺失,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构建法制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法制教育的内涵

法制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法律技能、法律思维教育,构建基本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保证作用。法制教育有别于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侧重于培养法治精神的公民,其基本目的是为国家提供法制建设的群众基础,是对参与者的外部约束。道德教育侧重于公民心理品质的教育,是社会规则对参与者的内部制约。二者共同作用于参与者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却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不可混为一谈。

二、法制教育的现状

1985年,国家《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提出学生是普及法律常识的对象之一,法制教育开始萌芽。“二五”普法规划将大中小学校都纳入学校法制教育体系的框架之中,从普及法律常识拓展为完善学校法制教育体系,逐步实现系统化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将之定性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教育工程”。“三五”普法规划在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法制实践活动,“四五”普法规划着眼于规范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现法制化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五五”普法规划着力于促进法制宣传工作的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六五”普法规划则提出“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全面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从“一五”普法规划到“六五”普法规划,历经30余年,我国的法制教育从产生到系统化,从宣传教育到宣传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层层推进。但是,从普法规划的实施开始,国家并没有从宏观上对法制教育进行构建,仅仅从宣传教育的角度片面化的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对于法制教育定位不明确、发展阶段不明确、权责不明确,以至于我国的法制教育仅仅是缺乏实质内容,发展目标模糊的单薄框架。与此同时,现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也为法制教育提供了法律支持。《宪法》第二十四条、《教师法》第八条第三款、《教育法》第六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等法律法规,提及了“法制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并没有涉及法制教育,第二十章仅仅规定了“推进依法治校”的相关措施,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推进依法治校等内容。我国在法制教育方面缺乏法律规制与政策指引,虽然《宪法》等法律法规有所涉及,但是仅仅停留在普法层面,法制教育立法工作的落后迟钝,没有明确规定建立法制教育体系,致使法制教育的实施推广没有法律基础,法制教育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缺乏对法制教育本身的明确界定,缺少对法制教育的人力、物力支持的规定,致使法制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达不到依法治国所提倡的法制水平。法制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依法治国的美好愿景与缺乏群众基础的矛盾。中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公民法制意识,但是目前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将法制教育正式纳入通识教育之中,使得法制教育一直处于名不副实的尴尬地位。法制教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法律常识教育。实施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向参与者呈现完整的法律制度,使其了解法律及其用途,了解整个司法体制,传授批判性的思维,培养法治中国的群众基础,培养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具有法制意识的现代国家公民,而非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的劳动力。法制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高质量的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参与者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预防或者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2015年10月,湖南省邵东县发生一起恶性事件,一名独自守校的小学女教师,惨遭三名中小学生杀害。正因为法制教育在校园教育中缺乏,导致此类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扰乱社会秩序。因此,在实现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构建法制教育体系,将法制教育纳入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之中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当务之急。

三、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立法体系构建

为促进我国法制教育的发展,构建法制教育立法体系是当务之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育法制化轨道,制定法制教育法律法规,明确学校、社会、政府机关等在法制教育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法制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与政策指引。完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研究制定《法制教育法》、《法制教育规程》等配套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确立法制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为法制教育提供直接的法律保障和经济保障;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十章的思想和内容,将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发展体系中去,设立管理与服务机构,并引入奖惩机制,促进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法制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实践体系构建

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仅仅有法律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将法制教育真正从宣传教育的短期性普法教育,落实为培养法制意识、法律思维的长期性实践教育,法制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是重中之重。法制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分为三个阶段。法制教育第一阶段,在全国各地开展法制教育试点工作,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制教育形式。法制教育不同于通识教育中的学科教育,仅仅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从实践出发,贴近生活实际,结合时事热点,传递法治理念才是适合法制教育的基本方向。法制教育第一阶段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师资力量方面,可以考虑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立法制教育专业,定向招生、定向就业,为法制教育的大范围的推广提供人才储备;颁布《法制教育教师资格条例》,设定法制教育师资标准,保证法制教育质量;设立法制教育志愿者培训机构,开拓普通高等院校法制法学院学生参与法制教育的渠道;设立法制辅导员制度,在中小学予以试行,培养学生法制兴趣,提升法制意识水平。教材方面,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法制教育需要的高质量教材(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以及必备的教学辅助资料),教材管理部门对教材进行核准、审查后在学校予以使用。资金方面,由教育部拨付法制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法制教育领域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全国法制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及维护等必要经费的支出,以及法制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经费等的支出。法制教育第二阶段,验收、评估探索阶段法制教育的成果,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可供推广的试点案例,并在相关区域扩大法制教育试点的范围。教育部及全国法制教育推广小组牵头,举办法制教育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对项目内容进行整体评估;举办法制教育优秀实践基地评选活动,为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基地。总结法制教育试点工作,寻求适合我国法制教育的发展形式:穿插式或者是独立式。穿插式,将法制教育相关课程纳入国民教育课程体系,将法制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学科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学之中,这样做的优点是减少成本,简便易行,弊端是法制教育依附于学科教学,不能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法律思维塑造功能。独立式,法制教育单独设立课程,以实践性方式为主、理论指导为辅,设立实践课程参与时间基准线,作为独立的学科与语数英等并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一同纳入学业水平测试,这样的优势是法制教育独立存在,教育质量有保证,不至于沦为形式,弊端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周期长。个人观点是:进行独立式的法制教育,使法制教育名副其实,真正发挥法律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践效纳入校长考核标准,实行校长责任制;把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培训内容,以“国培计划”为契机,对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全方位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法制意识,为法制教育的全面兴起提供师资保障。第三阶段:推广法制教育的实践成果,并在推广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推广情况,对法制教育模式进行实时调整。推广法制教育实践成果,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资金、政策支持为基础,借助初具成效的师资队伍、高校法学院志愿者队伍、司法机构参与者队伍参与,以丰富多样的法制教育形式为载体传递法治理念。

四、结语

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法制教育也是现行素质教育体系中严重缺失的一环,并由此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构建法制教育体系对于培养具有法律常识、法律思维、拥有法律技巧的公民,为法治中国的实现、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夯实群众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帅颖.美国法制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武汉大学学报.2014,67(3).

[2]胡健.中小学法制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2012(8).

小学生法律法规教育篇4

《规划》明确,教育系统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人才优势和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内容系统深入、形式生动多样、效果扎实显著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和法治实践,切实提高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公务员、校长、教师、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与氛围,进一步提高教育部门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的水平与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落实法制教育课时与经费

《规划》指出,要着力解决法制教育在课时安排、师资配备与培训、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落实国家普法规划关于中小学校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要求,真正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进入课堂主渠道,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公民意识和法律知识成为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明确,要科学规划、系统安排各教育阶段法制教育的内容与体系,按照法治理念、法律常识、一般性法律知识和专门性法律知识的梯度,循序渐进安排相应教育内容,着重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突出公民意识的教育与养成。

探索以法制教育统筹专题教育

《规划》要求,在中小学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法制教育内容。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消防、禁毒、国防、知识产权等专题教育,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在地方或者校本课程中增加法制教育或者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探索以法制教育统筹、整合各种专题教育的形式与途径。

《规划》进一步明确对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学理论、法律知识的教学要求;鼓励高等学校重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开展以提高法律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鼓励高等学校发挥法学专业教育的资源优势,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和社会普法工作,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持。

入学考试将增加法治理念内容

《规划》提出,逐步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律知识纳入对学生知识和综合素质考察的范畴。在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入学考试中适当增加反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宪法知识、基本法律原则及常识的内容,引导学校重视开展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关注社会法治实践。

小学生法律法规教育篇5

关键词: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界定;矫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28-02

笔者在本院学生去农村实习前,布置了一项调查作业:调查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当语言的使用情况。实习结束后,共收取了316份学生调查作业,学生在作业中记录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当语言的使用情况。经统计发现,在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大量不当语言的使用情况,尤其以男性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和班主任使用不当语言的情况最为普遍。通过对教师不当语言使用情况的整理汇总,笔者认为,不能再以教师不当语言来界定,而应该从教师的教育语言合法性的角度来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语言。

一、界定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的必要性

在学生的调查作业中,教师使用“你真是个废物”、“你说你还是人不”、“这点题都错”、“你再不做操,我就抽死你”、“你有病呀,发什么呆呀”、“笨死你了”、“有人养,没人教的东西”等等这些侮辱、辱骂和威胁性的语言最为普遍和常见。上述语言的表述已经不再是教师的批评教育语言,教师的这种语言行为已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属于教师的违法行为。还有就是教师刻薄、讽刺和挖苦性的教育教学语言行为也比较常见。

例1:某小学五年级一女生学习不好,喜欢打扮,教师在课堂上批评该学生:“你长得又矮又丑,再怎么臭美也嫁不出去,有臭美的工夫,放在学习上好不好。”

例2:一次数学小测验后,一个学生得了28分,教师在全班批评他说:“你就长着猪脑子,根本就不是人脑子,考试得这么点分活什么劲呀,我要是你,干脆从楼上跳下去死了算了,还给国家省水省粮食,给你父母减轻负担。”教师使用如此刻薄的语言,不仅严重违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且也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也显示出教师自身修养的欠缺。

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批评性语言问题,已有被伤害的报道。如重庆某学校教师汪某侮辱学生“你连坐台资格都没有”导致学生自杀的事例就是很好的说明。从我院学生实习调查的情况来看,教师的教育教学语言使用的合法性问题还未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语言的使用问题,有的称之为教师语德问题,有的称之为教师语言暴力,还有的称之为教师语言软暴力,但是目前还没有将教师语言的使用置于法律的层面加以讨论。

笔者认为,只有将教师的批评性语言置于法律层面加以讨论,才可以明确什么是教师批评教育性语言,什么是教师违法性语言,这不仅可以使教师知道应该如何做,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应该使教师知道不应该如何做。教师语言违法同样是教育违法行为,同样应该承担教育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可以规范教师的用语,使教师约束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做到依法执教,实现依法治教。

二、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的界定

1 界定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的法律依据

法律约束公民个人的行为主要体现在法律规范的要求上。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是法律关系主体有做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权利和自由的法律规范。义务性法律规范分为命令性法律规范和禁止性法律规范。命令性法律规范是规定主体必须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即主体必须承担某种积极作为的义务,如果主体没有做出某种行为,就构成违法,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禁止性规范是规定主体不得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即主体必须承担不作为的义务,如果主体做出某种行为,就构成违法,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我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语言合法性要求,主要体现在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言行的禁止性规范要求上,即要求教师不得做出某种言行,如果教师做出了教育法律法规禁止的言行,就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构成了违法。

2 界定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的教育法律依据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言行规范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命令性规范通常表现为教师义务的规定,禁止性规范通常表述为教师“不得”进行的行为。讨论教师语言违法行为主要从教育法律法规禁止性规范上来加以衡量。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学校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纪律,不得侮辱、殴打、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在地方性条例上,《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不得有侮辱、诽谤、歧视、恐吓、贬损等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言行。”《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几所教职员工应当关心爱护未成年人,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体罚、变相体罚未成年人,不得嘲讽、辱骂、恐吓、贬损或者以其他方式歧视未成年人。”其他各地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一般也将侮辱、辱骂、歧视学生等行为规定为禁止性的规定。

从上述教育法律法规看,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语言违反了上述规定,就构成了教育违法行为。

3 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的界定

根据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可以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对学生使用的侮辱、诽谤、嘲讽、辱骂、歧视、恐吓和贬损等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语言行为。

首先,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以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为前提。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则不属于教师语言违法行为。如“这次考试,我们班就你考的最次,拖了我们的后退,下次你要努力呀”,“我讲了这么多次,你怎么就不懂呢”,这些语言不属于歧视和贬损性的语言,不属于教师语言违法行为。

其次,必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使用的语言。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特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对学生使用的语言,如果不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对学生使用了侮辱、诽谤、嘲讽、辱骂、歧视、恐吓和贬损等语言,不属于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应受其他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调整。

再次,教师必须使用了侮辱、诽谤、嘲讽、辱骂、歧视、恐吓和贬损性等语言,而这些语言应以社会一般公众的理解来界定,不存在教育教学管理特定环境中的理解问题。比如单独使用“你真傻”和“你真笨”时,不属于侮辱性语言,只是教师否定性评价,但当说“你就是傻子”和“你就是笨蛋”等就构成了侮辱性的语言。

最后,如果教师的教育违法语言行为已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属于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的后果。因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造成身体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学生造成的心理损害具有隐蔽性和持久性,无法进行定量的衡量,而教师教育语言违法行为对学生造成的主要伤害是心理损害,能影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能造成学生心理压抑与恐惧,因此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不应以造成的结果来衡量,这属于违法上的行为犯,即只要教师实施了教育法律法规禁止的语言行为,就构成了教师语言的违法行为。

4 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教师应当为教育语言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包括教育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对于教师多次存在教育语言违法行为或者经教育不改的应承担教育行政处分;造成了学生身心损害的,应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触犯刑律的,还应承担刑事责任。

三、教师的教育语言违法行为的矫治

1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教育法律法规都对教师的行为作了禁止性的规定,但在法律责任中,对教师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法律责任则规定得比较笼统,同时也导致了地方性教育法规由于缺乏上位法律的规定,对教师违反禁止性法律规范的规定不够明确具体,因此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推进依法治教中提出的完善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修订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教师禁止性规定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同时还要按照《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符合法律规定的、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做到依法办学,从严治校。学校要制定教师行为规范,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使用的教师用语。

2 提高教师法律意识

一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使其做到依法执教。通过对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认知水平,使教师知道如何执教,使教师知道不应如何执教,以消除教师的语言违法问题。

二是帮助教师树立儿童平等权利观。我国民法规定,公民从出生之日起就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就具备了一个成年人所应具有的民事权利,其民事权利就应得到保护而不被侵犯。教师不应仅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孩子,而应把他们看成一个自然成长的公民,尊重他们的人格权。对学生批评教育和管理,应在尊重学生人格权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以对孩子负责的名义,侵犯学生的人格权。

小学生法律法规教育篇6

一、校规的界定

1.校规的调整对象及与学校章程、管理制度的关系

校规、学校章程、管理制度,是学校自己制定调整不同行为、不同关系的管理规范。校规调整的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学校对它们的评价和监管关系。校规的地位和效力位阶要小于作为学校“宪法”的章程,也仅是学校众多管理制度之一。校规在章程指导下制定和施行,并与学校其他管理制度一并实践“依法治校”。

2.校规的表现形式

校规作为一种规范形式,有与法律相类似的表现形式,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以上海市兴陇中学(初级中学)为例,该校校规的表现形式有:《兴陇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兴陇中学学生在校规范》、《兴陇中学违纪学生处罚条例》、《兴陇中学学生自主管理条例》,以及与以上成文规范相配套的执行制度。但实践中,校规还以书面或者非书面的通知、口头要求等不成文形式存在。制定和执行校规一般归为学校德育工作,政教处、团委为主管部门,分管德育的校长、主任和班主任或老师、或被授权的学生为校规的实际执行者,这些部门或者人员对学生行为处理的个案实质也起着校规判例的作用。

3.校规的内容

以上海市《兴陇中学学生一日常规》为例,校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校常规、仪容仪表、升降旗常规、早操常规、上课常规、课间休息常规、作业常规、卫生常规、就餐常规、奖惩条例。校规把学生在学校的每个环节、每类可能做的行为都纳入到了管理范畴,这既是常规,也是全规。

因此,校规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依法制定,适用于引导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及学校对它们进行评价和监管的规范总称。

二、校规的现状――现实作用与法律地位极不协调

校规是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最直接依据,关系到学生的最广泛利益。它从学生每天进校到离校,对学生的言、行、穿、吃、学、玩等都有规范和约束。它维护了秩序,但也可能损及学生权利,甚至是学生最基本权利。近期的“短发令逼死13岁女生”即为突出事例[4]。

但校规的法律地位仅是学校制定的内部规则,不属“法”的范畴,不具有法的普遍的和必须执行的约束力,也不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或参照[5]。在现有法律体系中,也找不出对校规有非常明确且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规范。校规这种最贴近现实教育生活却游离于法律体系之外的处境,使得法律对它的规制极弱,也导致了实践中的乱象及其对学生、对民族教育甚至基本权利的损害。

1.校规失范与校规恣意

校规失范是指校规内容对法律法规的违反、对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的违背。它表现为各种不合法、不合理的校规条款,如某校校规规定:“对行为恶劣的学生,学校将召开全体师生大会责令其公开检讨,并根据其对所犯错误的认识程度,给予相应的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处分”[6]。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程序尚有不公开审理的保护,违反校规却要召开全体师生大会予以集体讨伐,这是严重侵犯学生名誉权的行为。再如某小学校规:“体育课按老师要求上,严禁上厕所、喝水、回教室.....”[7],该校规既违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也是对常识的无视。

校规恣意是指学校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无视或者忽视学生家长意见、学生意见、普通教师意见,仅依一己之意制定校规的现象。有学者用“校长一怒校规出”来描述[8],虽然这有点夸张,但很多学校校规的出台基本上没有听取学生家长、学生、教师意见,也是事实。校规恣意加重了校规失范现象。

2.学生抗争及其高昂代价

学生抗争的事例表现为一些极端事件,2010年10月9日,山东省临沂市第六中学西校区的13岁七年级女生张悦在三次被赶出校门后,以自杀的方式来对抗校规中的“短发令”[9];2004年4月19日,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郭沟村小学6年级学生郭洪渊因数学考试分数与估分差19分,以自杀的方式对抗数学老师的罚款抵分数规定[10]。极端例子虽为个别,但学生对校规的不满或者抗争却是普遍的。一份对某初级中学404位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校纪校规内容非常不满意的比例达到68%,而满意的仅占5%[11]。而这种非常不满意的抗争会表现在学生对校规的故意违反、心理抗拒上面,学校对学生故意违反校规行为的规制和对心理抗拒的威压,则会造成发生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的隐性伤害,其典型例子是学生心理疾患和人格缺陷[12]。

尽管对极端个案我们可以启动民事或行政诉讼来救济学生权利,或者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来惩治犯罪事件,但更普遍发生的非显性权利侵害则可能得不到任何补救或救济,或者可能积累到无法补救的状态。迟到的正义和无法补救的侵害,已经损害到了学生个体的正常成长,也将逐步损及我们整个民族的良好发展。因此,校规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它应得到更明确、更有效的法律规制。

三、对校规形式法源的推演求证

校规虽不是法律的范畴,但仍应依法制定。虽然校规所依据的法律很笼统,但通过推演,我们仍能够找到约束它的一系列形式法源。不同位阶法律对校规的规范有详略之别,《宪法》仅明确国家有实施教育权力,《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则将之扩展为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国家实施教育权力的具体权力规范,包括可行使的权力内容及对权力约束规范,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则对这些权力内容及权力约束规范的实施明确了细则或做了补充。

1.《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是校规的宪法法源

《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它确立了国家教育权。国家教育权的内容包括: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政策的推行、义务教育的实施、国家办学权[13]。义务教育学校作为国家教育权的实际实施人,被间接地授权通过校规来实现国家教育权。

2.《教育法》第二十八条、《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是校规的法律法源

法律是对宪法规范的具体化,《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直接明确学校有实施义务教育的权利。《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它们没有提及校规,但其中的“章程”、“学籍管理”、“奖励或者处分”、“学校管理制度”、“批评教育”,或隐含了校规名称、或明确了校规内容,但尚不是具体可实施的教育管理规范。

3.《小学管理规程》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五十八条是校规的部门规章渊源

《小学管理规程》是教育部的部门规章,第十三条“小学应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要求校规的评价标准应该全面;第十五条“小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予表彰,对犯错误的学生应予批评教育,对极少数错误较严重的学生可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处分。小学不得开除学生。”明确了校规的评价形式、校规的处置规则界限――不得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第五十八条“小学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本规程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章程”要求学校进行制度建设。

但《小学管理规程》也只是就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评价、评价形式和处置界限做了明确,对德智体评价标准、品学兼优认定标准、错误认定标准和实施这些标准的程序尚未明确。

4.“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通知”(以下简称教育部通知)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省学籍管理办法)是校规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法源

教育部通知和省学籍管理办法在法律体系中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不是正式法律渊源,不能作为在行政诉讼中审判的依据或者参照[14]。但作为行政规范,对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各地中小学校和全国的中小学生具有约束力。相较而言,它们与校规内容最为接近。

教育部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地中小学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健全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做到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这可以认为是中小学制定校规的最直接依据,制定校规是教育的制度化工作。上海市《兴陇中学违纪学生处罚条例》第二项内容也表明,该条例的制定依据之一《中学生守则》(该处罚条例的2007年已经不再适用《中学生守则》,因为2004年9月1日施行的教育部通知已把中学、小学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此为上海市兴陇中学的错误)。教育部通知的附件,即《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明确了中小学生的思想要求、行为要求、着装要求等,但仅是一种倡导性语言,而非强制性规范,且无处分规则。各地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效力范围低于教育部通知,但其内容相类似。

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教育部规章《小学管理规程》第十七条授权,制定省学籍管理办法,其对本省的中小学学籍管理有约束力。以2006年4月1日起试行的《上海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为例,它规定了学校对学生考核与评价规则、毕业结业肄业条件、奖励处分形式程序、学籍管理规则等,其约束力很强。该办法设置了人手一本的评价结果记载手册――《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该手册的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证书发放、奖励、升学转学相关联,而且一直跟随人事档案。但该办法设置的每学期一次的“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却无具体标准,对其中的“犯错误”也没有认定依据和程序。

虽然教育部通知附件里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倡导性的对与错,但各省学籍管理办法不能想当然地以此来作为认定标准。因此,省学籍管理办法仍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5.学校作为义务教育最基层实施者的法律地位是校规的身份法源

以上推演发现学校依据正式法律法源和非正式法律法源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仍无法落实对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评价机制,无法落实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权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无法落实对学生的奖励和处分机制。依据上的不明确与法律职责地须执行之间产生了矛盾,谁来化解?目前尚无明确法源。

学校作为最基层实施国家教育权力的主体,获得了公法人身份,它只能制定校规,将上位法源的内容进行“统一”,并落实各项义务教育职责。但实践中统一与否、落实与否,全赖于校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自由心证,因为目前尚无国家立法机关或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对学校制定校规的审查机制,也无学生家长、学生对学校制定校规的参与、修正机制。

校规有形式法源,但对它规范不彻底,它引发了各义务阶段学校对上位形式法源的不明确、不遵守和对上位形式法源留下空缺处的恣意填补,导致了校规的现状。为扭转这个局面,我们必须认清校规形式法源、准确解释校规形式法源,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法律、健全制度,使校规有明晰的、有强制约束力的形式法源链条,并以此有效规范校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自由心证。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王彬,施启胜.试论校规的道德意义与管理意义――以龚超事件为例作分析.教育学刊,2006(12).

[3] 雷思明.校规如何与法律接轨.中小学管理,2009(6).

[4] 曹建民."短发令"逼死13岁女生三次被赶出校门服毒自尽.山东商报,2010-10-12.

[5] 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6] 雷思明.校规如何与法律接轨.中小学管理,2009(6).

[7] 张学亮,王荫玲.中小学校规的观察和思考.基础教育研究,2004(9).

[8] 茅卫东.警惕“校长一怒校规出”.中国教师报,2003-02-19.

[10] 李晓燕.教育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 谭小平.初级中学校纪校规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12] 李晓燕.学生权利和义务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小学生法律法规教育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我区“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和决议,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大力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教育全校师生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宪法和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责任相一致意识;全面提高学校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水平。

二、目标任务

我校“法律进学校”活动的主要任务:一是结合课堂教学大力开展宪法的学习宣传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法治理念深入师生心中;二是大力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依法维权,自觉履行义务,切实保障师生的切身利益;三是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提升师生的法律素质;四是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基层政法部门、学校、社区和家庭“四位一体”的有效宣传教育机制。

三、活动对象和要求

我校“法律进学校”活动的对象是:全体教职工、学生。

1、我校“法律进学校”活动的对象都要学习宪法和基本法律知识,明确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努力做到知法、守法、护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以《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少年惊叹号》等作为“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基本教材。

2、行政人员要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能力。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重点了解和掌握《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法》、《国防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环境保护法》、《禁毒禁赌条例》,以及与学校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工作条例、规程和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等,在学法、用法和守法、护法中发挥表率作用。坚持法制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依法治理。以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为重点,完善依法行政体制和机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进程。

3、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律和其他相关法律,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管理学校。要重点掌握《教育法》、《教师法》、《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法》、《食品卫生法》以及《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教育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严格依法从教,自觉遵纪守法,成为学生的榜样。

4、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与法律素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科学、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学生法律素质的评价标准,全面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水平。

5、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既要加强法制教育,注重法治实践,发挥好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又要加强品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发挥好道德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功能。要建立健全法制教育与品德教育、依法治校与道德实践并重的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彻到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之中。

6、要结合小学生特点,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社会实践及举办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地搞好对小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小学生牢固树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合格人才。

7、后勤、保卫等部门着力提高依法管理能力,切实营造法治校园的良好氛围。要下大力气抓好全体师生员工的法制教育和依法管理,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四、主要措施

1、 成立五五普法和“法律进学校”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2、营造各类法律法规的宣传氛围。

(1)加大校园遵纪守法文化氛围的建设。如让校园墙壁“说话”,运用学生喜爱的卡通漫画等形式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教室黑板报定期出法制专刊;宣传橱窗定期张贴宣传海报等;红领巾广播、电视台增加“法制在线”栏目,对全体师生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与教育;周一国旗下的讲话,结合学校的行规检查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

(2)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派出所民警或区关工委老干部讲师团的老师来校作法制讲座,组织学生到校外活动基地观看图片展览、电影教育片,参加实践活动等,以实例来教育学生,从而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的作用。

(3)各班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召开主题班会,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环境保护法》、《交通法》等法规,展开广泛的学习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4)每学期定期播出法制教育专题片。内容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实际,主要包括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避险、国防教育、疾病预防等。

3、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法制小课题研究。

(1)调查收集,走近法律。为使学生了解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调查、收集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感兴趣、想研究的内容。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法》《国旗、国徽法》《交通安全法规》《环境保护法》等。

(2)自主研究、了解法律。在学生初步了解国家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深入了解某项法律法规,学习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如借阅法制书籍、收听法制新闻、采访法律人士等,再将学习到的许多法律知识汇编成项目作业、法制小报、调查报告等。

(3)学习交流,运用法律。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班级、年级、全校性的学习交流活动,在互相学习中加深对法律的了解,使法律学习研究也能成为同学们感兴趣的课题,并逐步尝试利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维护自身权益。

(4)开展学法用法知识竞赛活动。在各年级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读本的内容和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分年段的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评估学法用法的实效性。

五、实施要点

1、坚持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因为法律与道德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法制教育的基础首先应该是道德教育,所以在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懂得怎么做人,为进行法制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

2、坚持课堂讲授与其他灵活多样的形式相结合。课堂教学直观、具体,应作为主要的方法长期采用。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应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法用法活动,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展示学习成果。

3、坚持辅导队伍以内为主,内外结合。为保障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我校从内部建立由校长为组长的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外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等,共同为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出谋划策。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兼顾教师、家长相结合。重视对教师的法制教育,鼓励全体教师自学《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他们对依法治教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让家长接受到法制教育,另一方面也通过家长向社会宣传法律法规,使全社会都来关爱下一代。

六、实施步骤

根据局要求,我校“法律进学校”活动与“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同步实施,至2011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XX年12月—XX年4月。根据省、市、区实施意见的精神,成立学校“法律进学校”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结合日常工作,重点做好教材准备、宣传发动和骨干培训等工作。

小学生法律法规教育篇8

摘要:中小学教师管理在新形势下,出现了相关法律不完善,执法不规范,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亟待需要加强法治观念普及,加强教育法规的立法建设、执法建设,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教育法规 中小学教师 管理

中小学教师是教师中的重要群体,在中小学教师的管理中,教育法规是各种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的依据,为理清教师和学校之间以及教师在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的关系打好了基础。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快速的发展,中小学教育法规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教育立法不完善

在教育领域,“重人治、轻法治”的不合理情况仍然在教育领域存在。虽然我国现行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从整体法规内部结构体系上看,法律分布极不平衡,还没有形成上下有序、内容全面、形式完整统一的教育法律体系。[1]

一方面,教育法规省级政府层面立法不足。教育立法不仅仅是全国人大出台法规,而是需要各个省各级具体情况制定相关保障法规实施的具体地方性法规,从而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教育施法体系,各个省教育情况差别较大,也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法规的作用。另一方面,相关教育法规规定不详细,法律体制不完善。教育法规对是规定原则性的问题,但是怎么操作就很困难了,因此,造成法律实施困难。教育包含了很多领域,而在其他关键领域缺乏教育立法,使得管理缺乏法律依据,管理十分困难。如《教育经费法》的缺失会使在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中缺乏法律依据,进而影响教育体系的顺利运行。

(二)教育执法不规范

在教育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许多教育管理者在管理中执法不规范,存在、重人情等不良现象,这为教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助长了不正之风,不利于教师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发展。比如,《教师法》实施以来,部分地区仍然拖欠教师工资,拖欠学校拨款,给学校建设、教职工的教学、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教育法制监督力度不够

在中小学教师管理中,出现很多法律难以操作的情况,法律对相关监督的内容规定过于抽象,具体规定不详细,原则性较多,程序性规范较少,导致监督实施比较困难,缺乏参考细则,导致监管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此外,教育法律对相关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在教育法律执行过程中的各自为政,责任不明,尤其是牵涉到多个执法部门的时候,更是九龙治水,遇到好的一起管,而坏的事情互相推诿,导致监督力度不足。

二、中小学教师管理中法律执行不到位的原因

(一)法律责任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教师和管理者教育法制观念淡薄,相应法律知识欠缺,许多人热衷于追求个人荣誉、名誉,不是走人情关系,就是搞幕后交易。甚至不少法律监督管理者还存在“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导致“依法治教”行为不能够按照法律规定得到良好的实施。

(二)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监督机构不协调,内部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系统是导致教育法规不能得到良好实施的重要原因,我国各级人大的教科文卫委员会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即便设立,也形同虚设,导致监督工作复杂零碎,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三)执行人员能力较差

法律法规的执行人员大都是从教师队伍中转岗或直接选取的,但是这与法律的专业化人才需求是矛盾的。由于法律基础较差,执法人员不能够学习新的教育法律法规,导致执法人员法律水平不高,遇到现实的法律问题往往不知所措,降低了监督的效率。

三、推动教育法规在中小学教师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对策

(一)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法制观念

教育法制观念就是要在公民和教师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法、尊法、用法的氛围,把法律的观念贯穿到教师管理的每一个步骤中,让教师管理者知法、守法,并依法行事。

要大力进行发展宣传和教育学习,按照普法的规划有目标,有组织的展开普法教育,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办事都要依法进行,特别是从事中小学教师管理的教师,要进行法律知识的定期考试和检查,并使得普法学法形成固定的制度,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开展法律知识大讲堂等活动切实提高法律普及力度,为在教育领域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中小学教育立法、执法

根据现实情况和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对在实践中出现的好的监督管理方法,先以规定的方式形成制度,然后再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下来,注重法律的程序化规定,使法律能够有更加合理的实用性,促进教育法规的不断完善。根据教育的发展,修改现存的法律,对不利于市场化、竞争化的法律予以补充和完善,促进中小学无论民办还是国办的都处于同一个发展的平台上,注重法律的适用性。

同时,要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加强执法,多好的法律,如果执行不到位也是一纸空文,这个就需要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切实履行各种责任,坚决依法办事,制止各种违法行为,保障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利。

(三)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队伍建设

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政府的相关规定,以提高法制水平和管理为基础,加强相关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工作,配备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教师管理岗位,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的持证上岗以及相关的培训、考核制度,提高执法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

另一方面,加强培训。法律是随社会的快速变化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需要执法管理人员多学习,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管理者,他们本身法律知识基础较差,更应该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体系,为实施好法律奠定人才基础。

小结:

中小学教师管理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在完善教育法规,施行依法管理需要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关注和了解,才能使得教育法规的建设跟上实践的需要。

小学生法律法规教育篇9

进一步进步广巨匠生的法律素质,努力进步师生的法制意识和水平,推动和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在"五五"普法期间,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教原则,逐步将教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和促进法制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法制教育宣传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法制教育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略;副组长:略;成员:略。

三、主要工作

1、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布衣主法制理论,依法治国,依法治教.当真学习关于法律方面的法规条例,尤其是与教育事业发展和广巨匠生权益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进步依法治理、依法决议计划的水平和能力.学习宣传"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主要特征的深刻内涵,加强遵法遵纪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司法途径教育等,培养和强化法律权势巨子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组织教师当真学习与教师权益相关的法律知识,认识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遵法和用法的自觉性;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法制意识的再教育,确保"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2、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要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紧密结合依法治教建设,进步广巨匠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引导广巨匠生自觉学法、用法、遵法,争做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3、结合实际铺排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要加强法制副校长、家长法制学校、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充分施展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体系作用.要把法制教育有机融入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中.在"五五"普法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学习《宪法》、《教师法》、《保密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增强教师依法履行职责的意识;当真组织教师学习《合同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步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申请专利等流动时的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正当权益.鼎力加强师德建设,提倡教师通过上行下效,带动学生自觉学法、遵法,不断进步育人水平.

4、加强法制教育宣传载体和阵地建设.要加强法制教育宣传的载体和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小广播、黑板报、橱窗以及组织文艺宣传等形式,寓教于乐,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流动.在普法过程及教授教养过程中,铺排相应的法律知识教育内容.通过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法制讲座、组织普法文艺演出、法制辨论赛等,做好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学校要在校园网上开辟学法专栏,引导青少年网上学法.要积极推动社会普法工作.学校要积极组织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等流动,鼓励全校教师、学生加入法制宣传志愿者步队,面向社会,积极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援助工作.要利用好纪念日、宣传周、宣传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流动,当真组织好"五五"普法第二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流动.

5、健全组织机构,明

确工作职责.进一步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各级部要切实承担起详细组织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的职责,施展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法制宣传教育的职能作用.逐步建立完善各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估、监视激励等机制.

四、步骤和方法

(一)实施步骤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宣传启动阶段时间:

2、全面实施阶段时间:

主要任务:深入学习《教师法》、《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重点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保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主要学习《合同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全体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法律水平,在学习法律法规的同时,有选择的进行法学基础理论学习,进步全体教师和学生的法学理论水平.

3、总结考核验收阶段时间:

主要任务:学校将按照本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及"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尺度逐项对照,进行自检自查,进一步查漏补缺.同时,学校将组织"五五"普法验收考试,并作为评先选优的依据.

(二)工作方法:"五五"普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紧密亲密联系工作和出产的需要,采取分类指导和多种形式并举的方式进行.

1、联系实际、狠抓落实.各级部要紧密亲密联系工作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即要兼顾全面,又要凸起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形式主义,保证"五五"普法教育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任务落到实处.

2、普治并举,整体推进.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学法与用法相结合、法制宣传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在普法教育和依法治会的内容、形式上不断立异,普治兼顾、全面实践、整体推进.

小学生法律法规教育篇10

接上级指示精神后,校领导班子立即集体学习文件,及 时安排部署,成立了学校“法治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以 王校长为组长,杜主任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和班级安全委 员为成员的安全小组成功组建。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法治工 作的研究、督办和管理,建立学校法治工作校长负责制,落 实各项工作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 定法治进校园实施方案,确定工作任务,整治重点,对工作 进行具体安排部署使各项计划、 要求和任务落实到位。

同时, 我校将这次活动纳入中心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建立相对 应的奖励制度。加强全班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 确保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学生法制教育主渠道作用。1 我校把培养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作为学校的 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 点和接受能力,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理论教育与 实践活动并行,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使法制教育逐步 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学习《义务 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且聘请怀远县榴 城镇土楼小学派出所李所长作法制报告,加强青少年学生守 法的养成教育,使他们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养成 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法律意识。

通过搭建各种平台, 形成学校、 家庭、 社会“三位一体” 的师生法制教育宣传网络。主要做法: 1. 在校园制作法制宣传栏。强化师生法律意识,升旗 仪式上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全校师生进行法制教育。

2. 利用校园广播站时间,法制办公室选拔学生干部定 期广播,进行法制宣传。

3.借助《品德与社会》课程这个教学的平台,对学生进 行法律和思想教育,通俗地、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毒品的危 害教育,让学生从小学会拒绝毒品,珍惜生命。

四、开辟第二课堂,拓展法制教育的途径。

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班团队活动以及举办法制讲座、 法律知识竞赛、观看法制教育视频等多种形式,注重我校青2 少年学生法律素质的养成教育。首先,学校组织了一次师、 生法律知识考试。其次,积极开展交通安全法制教育。在全 校师生中开展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活动,为师生举办《道路交通法》知识讲座,并将有关图片 在校园内巡展。再次,全面开展禁毒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每 学期我校都开展禁毒知识讲座,举办禁毒图片展览,发放禁 毒宣传资料、播放禁毒教育片,力争所有师生都能接受“珍 爱生命,拒绝毒品”知识教育,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根 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在学生中集中开展禁毒宣传教育。

五、班内积极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宣传氛围。

首先,加大遵纪守法文化氛围的建设,如教室黑板报定 期出法制教育专栏;校园广播对全体学生生进行法律法规知 识宣传与教育等。其次,引导学生懂得拨打法律服务热线和 青少年服务热线。最后,举办和开展各种法律知识竞赛、征 文、演讲、文艺演出等形式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

六、 充分利用周会课与课外活动,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利用周会课、课外活动组织学生生动有趣、深入地学习 《宪法》、《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 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学 生的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抵制 不良诱惑,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同时,还根据本班的3 实际情况召开主题班会,围绕有关法律法规,展开广泛的学 习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学法、 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青少年学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学校青少年 法制教育,是贯彻依法治校的重要工作。我们通过开展“法 制进校园”工程,不仅能够有效地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 的发生,而且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怀远县榴城镇 土楼小学4

法制宣传进校园工作总结_法律进校园活动总结法律进校园宣传周活动总结郭塬小学 2016.9 法律进校园宣传周活动总结我校根据县委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 紧紧围绕 “法 律进校园”这一主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开展了青少年 律宣传教育周活动,取得了好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全面开展我校法制宣传教育周活动,学校下发了《法律进 校园》活动的实施方案。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活动周专门 领导机构,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 和措施。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法律进学校宣传周期间,我校紧紧围绕“宪法在我心”这一 主题为中心,突出重点,创新形式。通过家庭、社会、学校“三 位一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宣传与小学生健康成长密切 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是家长与学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 法律法规的教育,如学校把法律法规打印成宣传单,发给学生带 回家,让学生在家与父母一起学习。使他们在学习法律法规的同 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法律素质。二是把小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列入 工作的重点。活动项目包括小学生法律知识讲座、法制教育片展 播、法制图片展示等。三是聘请民警来校讲课,在法律进校园宣 传教育周期间,为青少年学生上好了一堂高质量的法制课,认真 为学生辅导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 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 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四是通 过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 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理解 法律精神,尊重法律权威,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自觉履行法 定义务,正确维护合法权益的素质。

三、积极宣传,效果显著 通过对全校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好的效果。在法 律进学校教育周活动中学校的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如今已取得了 十分好的效果。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同学年普遍受到良好的法 制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在学生 年中形成了崇法、学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二是建立了法 制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教育关系,中小学生 的法制教育工作与学校的教学工作相互配合,为小学生健康成长 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2016 年 9 月 14 日

法制宣传进校园工作总结_学校法制宣传活动工作总结学校法制宣传活动工作总结 依据上级指示精神,我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全 体师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全校初步形成了知法、懂法、守法的良 好氛围。我们密切结合学校的实际,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工作,积极而 又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 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纳入法 制轨道,促进了学校事业健康、协调的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 建设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

我们认真制定了活动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强化管理,采取多种 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于学校内部,我们重点围绕《教育法》 、 《义务教育法》 、 《国旗法》 、 《教师法》 、 《未成年人保护法》 、 《预防未 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全 体师生认真学习,反复研讨,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水平。通过学 习,全校广大师生员工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 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在活动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 的工作:(一)是注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学校成立了以校长 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同志为成员的 领导小组。学校的领导亲自挂帅,把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摆在学 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了以校长室为龙头,以教导处为主体,以法 制教育教师、班主任为骨干,以少先队组织为依托的学法、普法工作 队伍,完善了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学校加强了与当地派出所的联 系,在当地专职法制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聘请法制副 校长来学校上法制课,进一步加强了对全体师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二)是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我联校充分发挥校红领巾广播 台、校报、黑板报及手抄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开辟专栏,大张旗鼓 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力求使全校广大师生员工都能做到知法、守法、 护法,依法办事。

(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提高法制宣 传教育的效果, 聘请法制副校长进校园。

我们一方面采取 “通读法律、 法规原文与专题辅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等学习形 式,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由法制副校长统一授课;另一方面,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 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动员 大会;学校进行法制教育主题班报评选活动;学校进行“做守法小公 民”手抄报比赛;学校开展“做守法小公民”征文比赛; 进行“做 守法小公民”法律知识竞赛。

二、团结协作,普法依法治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普法和依法治理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 我校广大师生员 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大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水平明显 提高,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法制轨道,为学校事业健 康、快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了依法办事和 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法制教育活动月中,广大教职员工重新学习了《义务教育法》 、 《教师法》 、 《教育法》 、 《未成年人保护法》 、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法律法规。

通过学习, 进一步增强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遵纪守法、 依法施教、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例如,广大教师通过再次认 真学习《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在明确了自己权利的同时, 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义务,认识到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摆正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教师当中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多了,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没有了; 热心帮助困难学生的多了,懒于做学生工作的少了;加强自身修养, 自觉做表率的多了,参与等违法活动的杜绝了。

( 二 ) 加大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工作力度,增强了青少年学生学 法、用法、守法的观念和意识。

我们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紧紧抓 住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脉搏,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 的实际效果。

1.加强合作,注意法制教育的社会性。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 社会各方面应该形成合力, 才能保证教育效果。

因此,学校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一是邀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分析案例,摆事实、讲道 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是争取当地执法机关和村委的配 合,对学生在社会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三是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 形式,与家长建立联系,提高家长的素质,争取家庭的支持,加强对 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学校内部,则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发挥少 先队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堂、红领巾广播台、学校橱窗、 班级黑板报、晨周会、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各种宣传阵地,狠抓 普法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体系的进 一步健全,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一直保持 0 记录。

2.立足课堂,提高法制教育的渗透性。我们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 活动课内容,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四保证” ,普遍开展法 制教育。学校除确保活动课完成法制教材规定内容外,还充分利用队 活动时间及每周的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由于思想重视, 认识到位,教学效果较好。

3.普治并举,突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必须与 守法相结合,普法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法制教育只能流于形式。

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学校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运用法律这 一有力的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结合学习《国旗法》 ,学校严格 执行升降国旗制度,并以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使每周庄 严而隆重的升旗仪式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重要 途径。由于突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我校学生的守法意识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