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道路建设十篇

时间:2023-09-25 18:23:55

公墓道路建设

公墓道路建设篇1

关键词:美好乡村;农村社区;公墓;规划建设;殡葬改革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003-04

Abstract:At present,China is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vigorously building“beautiful villages”and “new rural communities”. However,poorly scattered cemeterie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the vast rural areas and cannot meet the bas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quirements. Thus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emetery is imperativ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rural cemetery,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cusses how to select the site scientifically from the nature of the land,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traffic,Fengshui culture(the geomantic omen),the use of the ecological,park,as well as unified plan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funeral,landscape,humanities memorial function in one of the modern ecological village cemetery.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funeral reform,with a view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cemetery.

Key words:Beautiful village;Rural community;Cemetery;Construction;Funeral reform

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农村问题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地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加快美丽中国的建设步伐。殡葬用地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坟地零星分布、杂乱无章、随意挤占耕地林地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同时也无法满足人们对自己身后安息之地更高层次的期求。加上近年来,各地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多地区的若干行政村被合并在一起,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导致村民远离了自己的宅基地,搬进了农村社区,而其先人坟冢并没有随之迁移,造成清明春节祭祖路途遥远,十分不便。虽然一些地区为了解决村民上坟难的问题建立了公墓,但是采用的是魍车拇竺婊硬化、单一墓葬方式,青山白化现象严重,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加上老龄化背景下农村死亡人口逐年上升,给原本“人多地少”的农村又再次增加了土地使用负担,给粮食安全和人居生存空间带来挑战。因此,为了建设美丽乡村、节约耕地、守住生存空间、便于农村社区集中管理,在乡村地区建设墓园势在必行。目前,关于公墓的研究从选址、立意,到实践案例有很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有关乡村公墓的研究很少[1-4]。

1 乡村地区殡葬现状

1.1 乡村墓地现状―坟冢分散无序,公墓硬化突出 目前,我国东部广大农村地区,先人去世后,一般都会选择棺葬,自由选址,葬于自家土地;北方平原地区基本安葬在自家的田地里,边上植树;南方山地丘陵区则会选择安葬在自家山林地中。“村村有坟冢”在中国农村是普遍现象。这些分散无序的坟冢,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耕地面积日益紧张的今天,已成为浪费土地的始作俑者,必须进行及时合理的整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在农村地区建立了公墓,将各村民组零星分布的坟冢通过迁坟,进行集中安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散乱差的问题,但是因公墓建设大面积耕地林地被开垦,土地或者硬化,青山白化、黄化现象突出,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已经超出了环境承载力。

1.2 当前殡葬观念―土葬厚葬居于主导,生态殡葬滞后 尽管因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的不同,我国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殡葬方法,如火葬、天葬、海葬、水葬、悬棺葬、野葬、瓮棺葬、洞葬、衣冠葬、二次葬等等[5]。但是因汉族人口众多,其所推崇的土葬仍是我国主导的殡葬方式。汉字“葬”,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一习俗:人死后,将其置于土中,下面填埋树枝,上面撒上泥土,再种上植物。2008年,我国死亡人数935万人,土葬超过50%,占用耕地10几万亩[6]。此外,一些农村地区对死者停放时间的长短、下葬的方位、祖坟的大小、墓碑的高低都十分讲究,认为其是关系到后代子孙兴旺的大事。一些大户人家长辈去世后,大操大办,阴宅甚至建的比阳宅还要豪华。即使有一些思想先进的农民想要采取厚养薄葬的生态殡葬方式,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也很难践行。在安徽的安庆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殡葬方式,即厝柩,棺木在地上停放3a后方能入土下葬。这些陈旧的思想观念成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绊脚石。

1.3 现行悼念方式―有声悼念为主,无声方式受众度低 农民在上坟祭奠时,认为只有通过焚烧大量的纸钱、纸车、纸房子、燃放鞭炮等方式才足以表达他们的思念和孝道,数量越多,意味着越尊敬逝者。每逢清明、七月七、春节,坟地鞭炮声此起彼伏,草纸味四处弥漫,导致空气质量大大下降,甚至引发火灾,对当地的森林植被造成大面积的毁坏。当前鲜花、墓志铭等在城市盛行的无声无污染生态纪念方式在习俗浓厚的农村地区受众范围很小。

2 乡村公墓规划建设要点

2.1 选址依据

2.1.1 用地性质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提出保持我国耕地总量“18亿亩”不能减少的刚性约束,任何人、任何地方不得以任何理由突破限制。因此乡村公墓在选址时,应当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滩瘠地,最大程度的节约生产用地。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应尽可能的不占耕地而选择荒山荒坡作为墓园的基址。在无山林地的北方平原地区应尽可能的选择荒地荒滩,坚持少占良田,珍惜每一寸耕地资源。

2.1.2 交通通达性 城市公墓多建设在城市内部或者城郊结合部,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达性良好。乡村公墓不同,大多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成为其主要制约因素。但是作为祭奠性场所,逢年过节人流量和车流量必定会出现一个峰值,因此其建设必须保证交通可达通畅。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下,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都践行了“村村通”工程,因此乡村墓园选址时尽可能选择此类村庄,后期道路建设只要在原有“村村通”道路基础上实行拓宽和加长工程,可节约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另外,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已经实行新型农村社区的乡村地区,可建设大型集中型公墓,公墓选址时应考虑与社区的距离,将公墓尽可能建在中心行政村附近,位于社区服务半径之内,保证各行政村村民都能比较便捷的到达墓地。

2.1.3 因地制宜结合风水文化 乡村墓园进行选址时,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水源、植物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节约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还应适当考虑风水学,满足几千年来农村地区人们的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从传统风水学的角度来说,龙吟福地应当是“前有水为照,后有山为靠,左右有山为抱”、“藏风,聚气,得水”之地[7]。这其中实际上包含了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某些知识:墓园有山,排水容易;周边有水,可起到防护隔离作用;山水结合,树木葱郁,生态效益良好。

2.2 地形处理及道路设计

2.2.1 地形设计 平原地区因地形平坦,墓园建设时应注意做好排水处理,分区域进行地形抬高,边缘采用明沟排水,区域内部可结合墓道设置地下排水官网系统。山地丘陵地区,根据土壤安息角原理,山体坡度宜控制在30°以内,不能超过50°,防止山体滑坡。墓区可沿着等高线进行设计,由上至下,呈“梯田式”布局,减少土方工程量,节约投资。

2.2.2 道路设计 为了营造墓园整体景观,平原地区的墓园中道路一般采用规则式布局方式。山地丘陵地区,道路可沿着等高线进行设计,呈自由式环形布局,减少土方工程量,最大限度的保护原始地貌和生态环境。陵园道路一般分为三级,一级道路即主干道,是全园的骨架,成循环体系,净宽6~8m,能满足车辆双向行驶的需要;二级道路为次要道路,宽度为5m左右,结合无障碍坡道、消防车道进行设计;三级道路为各墓区和园林绿地中游步道,设计宽度为1.5~2m。

2.3 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墓园设计之初,应进行统一规划,做好总体规划(规划目标、规划结构、规划分期)和专项规划(建筑规划、交通规划、空间规划、竖向规划、水系规划、植物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建设”的模式运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让整个墓园看起来整齐划一,肃穆可敬。

根据性质划分,墓园可分为2大类,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目前,市、县级公墓多为经营性公墓,乡镇和乡村地区公墓绝大多数为公益性公墓,由当地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进行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其在投入使用时,无法采用“以园养园”的经营模式。因此乡村公墓建设时,不能一味照搬照抄那些耗费大量物力财力建成的城市经营性公墓,设施建设应量力而行,有所取舍,殡葬建筑设施规划应当从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植物生态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上。

2.4 改革土葬,建设生态殡葬设施 为了破除迷信、节约丧葬成本、增加更多耕地、防止瘟疫,殡葬管理条例(2012年修正本)总则第二条:“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这为殡葬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加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待死亡更加理性化,殡葬方式也由传统土葬逐渐向生态殡葬形式转变,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慢慢接受草坪葬、树葬、花葬,也有少部分人选择骨灰墙、骨灰塔等形式,有学者做过关于城市地区最欣赏的殡葬方式调查,结果显示:57%的人选择了墓葬(大多数为老年人),43%选择了非墓葬(大多数为年轻人),说明生态殡葬方式是我国殡葬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前景看好[8]。尽管现阶段生态墓园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仍然存在较大的阻力,但是在建O乡村公墓时,我们应该大胆做一些尝试,引入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塔葬等节地新方式,为推行新的殡葬改革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5 运用公园化、生态化、人文化理念进行规划

2.5.1 墓园公园化 墓园除了为前来祭奠的人们提供庄严肃穆的气氛之外,还应该拥有一定的景观,为人们提供短暂的休憩地,同时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真谛。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墓园公园化势在必行。通过草坪、花卉、树木、亭台、小径、流水等园林造景要素,为冷冰冰的墓园增添绿色和生机,以公园的要求来建设墓园。目前“墓园公园化”在国内外已经有成功的例子,如美国洛杉矶玫瑰墓园,道路两侧高大的树木下种植了大片的玫瑰花海,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们会到墓地露营、游览、甚至结婚。又如上海福寿园,因其高质量的景观,已成为“上海一日游”景点之一。早在1999年,民政部门就针对公墓建设提出了“保护地球生态,共建绿色陵园”的口号,这为我们建设乡村墓园指明了方向。虽然乡村公墓因建设资金有限,并不能严格按照公园化标准来建设,但是可以结合周边水景、地质地貌、乡土植物进行设计,加入一些休息型设施,做到有景可观、有地可憩。

2.5.2 墓园生态化 在设计之初,除了科学选址,规划墓碑、园路,还应该在墓园内留有适量空间用作绿化,增加绿地面积,提升景观绿化层次,提高生态效益。

(1)平面构图上,采用“块+廊”的网络生态绿化模式,将自然与人工景观融合。墓区:以常绿树种沿着墓道进行规则式种植为主,营造祭奠氛围;休闲区以自然式(孤植、群植、丛植)配置为主,充满生活气息,给生者以抚慰。

(2)树种规划上: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北方地区多用杨、柳、榆、槐、椿,南方多为马尾松、构树、泡桐、水杉、杉木、竹子、柳树等;用材林与经济林相结合,公墓绿化可以采用当地退耕还林树种,如水杉、杨树、杉木、榉树,也可种植一些苗圃果树等经济植物,绿化的同时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如毛竹、茶叶、桂花、紫薇、山核桃、板栗、石榴;考虑防火树种的运用,形成防火隔离带,防患于未然。如木荷、海桐、杨梅、石楠、油茶等;选用色彩变化丰富的植物,展现丰富的季相景观,如红枫、枫香、紫叶李、黄连木、银杏、乌桕、无患子、马褂木等;选择各类鸟嗜、蜜源植物,营造鸟语花香的场景,如槐树、桂花、火棘、枸骨、海桐;打破传统的松柏类植物的垄断地位,可选精神内涵丰富的植物,营造追思空间和场所,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四季常青,虚心直节,梅开五福),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玉棠春富贵);桑树、梓树(家乡),荷花、睡莲(圣洁之花);对区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南方红豆杉、香榧、连香树、香果树等尽量不砍伐,挂牌保护,尤其是在安徽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

2.5.3 墓园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文化、慈孝文化、图腾文化、生命文化都可以为我们营造当代公众陵园的意象提供传统的文化主题[9]。乡村墓园建设时,可以从中吸取不少素材,同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故事,通过设置一些名人墓、文化景墙、雕塑、宣传牌等作为载体,对这些文化进行传承,让后人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国传统殡葬文化、孝道文化以及生命文化。

3 结语

乡村墓园是“美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其建设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墓地分散无序的状态,提升乡村整体风貌,有利于农村社区实现集团化管理。其选址应考虑用地性质、交通可达性、风水学,科学选址;应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将公园、生态、人文等理念融入其中,走生态殡葬之路。但是当前,我国的公墓建设研究集中在大城市和县区,乡村公墓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较少。另外,农村地区人们对于几千年来所推崇的土葬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如何真正从思想上转变其思想观念,接受新式殡葬,大刀阔斧的推进殡葬改革,除去规划层面,政府部门还应该大力引导推进殡葬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领导,严抓共管;加强宣传,转变公众意识;循序渐进,防止一刀切;拓宽资金渠道,最终加快乡村公墓建设。

参考文献

[1]赵群,李桂文.城市公墓的可持续发展[J].华中建筑,2008(2).

[2]陈宇鹏.现代园林公墓建设和运营模式初步探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3]陈健.西安市现代公墓景观艺术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4]安力加.F代城市公墓设计升级与优化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5]张晟,邓禧.中国殡葬文化及现代墓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华中建筑,2007(6).

[6]张宇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发展生态公墓的可行性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7]魏蓉.风水观对中国现代丧葬文化的影响[D].太原:山西大学,2012.

公墓道路建设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深化和推进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革除丧葬陋习,在全面推行遗体火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划建设,整治滥埋乱葬,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转变丧葬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市公墓(骨灰堂)建设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有序发展。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部门、民政部门要把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划建设纳入全市公墓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科学合理的规划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编制《市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布局规划》,制定《市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全面提升我市公墓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二)整治滥埋乱葬现象。各镇(街道)要采取绿化、深埋、平毁或迁移等多种形式,治理铁路公路沿线、耕地、林地、绿化带、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及水库、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内的滥埋乱葬现象。民政局、公安局、住建委、国土局、林业局、环保局、工商局、物价局、园林局等有关部门搞好协调配合。

(三)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各镇(街道)要对新规划审批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进行有效监督,严格按照规划布局进行建设。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公墓,由各镇(街道)会同民政局、公安局、住建委、国土局、林业局、环保局、城管执法局等部门坚决予以取缔,并责令恢复原状。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4月)。

召开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各镇(街道)、部门职责任务,建立工作机制。各镇(街道)要根据公墓建设管理工作要求,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电视台、《今日》等新闻媒体开辟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管理专栏。各镇(街道)要通过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深化殡葬改革、加强公墓建设管理、革除丧葬陋习的良好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5月—11月)。

1.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划选址。在整合现有公墓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布局合理、超前谋划,节约土地、保护生态,方便群众、相对集中”的原则,制订完善全市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布局规划。公墓选址必须符合《省殡葬管理规定》、《省公墓管理办法》及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其规模根据辖区内人口总数的年平均7‰死亡率、每亩300穴及20年为周期确定用地面积,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也可对符合规划选址要求的原有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进行改造扩建。镇村建设公益性公墓按照《省公墓管理办法》审批程序执行,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用地,由国土局根据有关规定办理集体土地使用证;住建委、林业局、环保局审核同意,民政局审批。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的建设规划原则上要求近郊镇(街道)以建立骨灰堂、骨灰墙等新型骨灰存放处为主,平原镇(街道)以镇(街道)为单位集中建设1-2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交通不便的山区可以相邻村联建的形式建设。提倡和鼓励树葬、花葬、草坪葬等不占或少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推行绿色殡葬。

2.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与管理。一是规范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的建设要按照规划、国土、民政等部门批准的规划和用地范围及标准进行建设,不得擅自修改规划,扩大建设用地面积。各镇(街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符合公墓园林化的要求,公墓区绿化率要达到75%以上。到2012年底,各镇(街道)至少建设一处规模在1000座墓穴(格位)以上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改变现有公墓“小、散、乱”的现状。二是严格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审批管理。要按照《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民政局按程序严格审批,加强监督管理。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的墓穴和存放格位价格,由所在镇(街道)提出,报民政、物价部门审批。三是完善骨灰存放制度。要制定和完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管理规章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墓料采购、管理人员职责规范等制度;有关证照、墓穴(格位)存量和位置、墓区布局规划、服务指南等张榜公布;建立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安放档案。

3.坟墓迁移管理。凡因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项目开发涉及的坟墓搬迁,原则上就近迁移至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或经营性公墓。坟墓迁移时,严禁搭车新建和重修祖坟、宗族坟、家族坟。迁坟费用原则上由项目建设单位负担。

4.整治滥埋乱葬行为。各镇(街道)要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全面排查本辖区不符合国家法规政策的做法,根据排查情况,全面整改。建立骨灰存放跟踪制度。全市范围内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全部实行跟踪管理,一律进入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或经营性公墓,不得以任何借口另行处置。加大违规殡葬治理力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镇(街道)是整治主体,民政局搞好业务指导,相关部门配合,对违反殡葬管理法规政策的坟墓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对群众反映强烈、意见较大的违规坟墓,要集中进行清理整治。

(三)验收总结阶段(2012年12月)。

市政府将在2012年底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管理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在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范化建设管理工作成效。

四、奖励标准

市政府设立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奖励专项资金,对新建成并经市民政局审核验收合格后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项目,每建成一处由市级财政奖励5—15万元,市财政局及时将奖补资金拨付至市民政局,市民政局根据建设进度情况及时兑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用于补助投资单位。镇(街道)也要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进行奖补。

公墓道路建设篇3

市墓园管理处是8月经吉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县)市级公墓,座落于公路辽东街段南侧去实验林场700米处,墓园占地30000平方米,可容纳墓碑8000座。目前,墓园已经实现了售墓、刻字、立碑、安葬、购物、休息“一条龙”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殡葬管理水平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狠抓行风建设,优化窗口形象

一是在健全制度上下功夫。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为丧家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对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工序都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和服务准则,将每个服务项目落实到班组、落实到个人,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职工的行为。由于制度明确,措施到位,强化了全员职工全心全意为丧户服务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彻底解决了工作中纪律松弛,服务态度生、冷、硬、顶,使职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焕然一新,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是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几年来,我们狠抓了墓园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和纪律建设,始终坚持“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宗旨,养成文明的服务行为,树立良好的服务作风。通过定期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礼貌待丧户、满意在丧户”等活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业务素质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多年来,墓园职工做到了“不喝丧户一杯酒,不收丧户一份礼,不拿丧户一分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三是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墓园注重从基础抓起,增强职工的服务本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一)组织职工先后到上海、成都、、沈阳等先进的公墓参观学习,把发达地区科学管理方法和工作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二)结合本单位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主的“四声、五心”活动,极大促进了服务的规范化和服务的人性化。(三)在墓园的建设中,包括墓碑的设计、安装、维护以及园内卫生等工作,全部由墓园职工完成,从不雇用外工,节省了资金,又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环境条件上水平

墓园为了适应殡葬改革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需要,从成立开始,便开始积极运作,筹措资金,修建了办公室、接待室、技术室、商店;修建墓园围墙、花墙、凉亭;铺设了停车场;设立了大型焚烧塔;先后购置了刻字机、复印机、微机等设备。以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先后铺设油路1100延长米;硬化地面900平方米;更新甬路1860平方米;扩建了停车场;墓区内安置了“景点式”卫生箱和背景音响。同时对墓园的美化绿化工作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布局,确定了以观赏树木为主、花草为辅的绿化美化新思路,新增绿地面积1000平方米,使墓园的绿化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有各种花草树木30余种,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四季常青的绿化效果。在园内安装十二生肖等“神道”17座,并将墓园的墙体、建筑等都粉刷一新,墓园整体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

公墓道路建设篇4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倡导绿色殡葬,推进村级生态墓地建设,遏制青山白化现象的发生,为节约土地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减轻群众丧葬负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根据省、市确定的目标任务,各乡镇、街道要在今年12月底前统一规划,通过各村自建或联建的方式完成生态公墓建设,生态墓地覆盖率达到100%个行政村。

三、工作要求

通过宣传发动,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殡葬的新风,通过建设和改造,真正达到“深埋、植被、不留坟头、墓碑小型化的要求”,努力把村级生态墓地建成规范化的公益性墓地。

1、生态墓地的设立。乡村生态墓地一般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建设,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的地方,可以以村为单位建设,平原地区的乡、村之间可以联合建造墓地。生态墓地主要存放本乡镇、街道、本村死亡人员的骨灰,不得对外从事经营性活动。

2、生态墓地的选址。生态墓地的选址,必须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利用相对偏僻、有一定交通条件、自然坡度较小、适宜植树种草的荒山瘠地。面积按人口总数的千分之六死亡率,每亩300穴及20年为一个周期规划确定用地面积。严禁在“三沿五区”范围内建设墓地。

3、生态墓地审批。生态墓地建设要经过区土管、林业、建设或规划等部门及当地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批准,并经区民政局审批。

4、生态墓地的建设和养护。生态墓地主要采取树葬和草坪葬两种建设方式,要坚持坟碑小型平置、地面无坟头、骨灰(预制框)深埋、墓区生态化的原则,做到墓穴小型化、墓碑工艺化、墓区园林化。墓穴面积不超过1平方米,墓碑尺寸不得大于(30cm×40cm)各墓区应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应确定管理人员,负责墓地的维修和花草树木的养护。生态墓地的使用和维护经费按有关规定收取。自然条件不具备建设生态墓地的村也可建造骨灰堂。

5、生态墓地建设的具体标准。由民政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并负责解释、落实。

四、方法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年5月15日—7月30日):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墓地、推行绿色殡葬、提倡深埋、不留坟头”这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以进一步提高全区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

2、具体实施阶段(20*年8月1日—12月底):各乡镇、街道组织各村落实墓址,办理审批手续并组织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可先选择一个村(居)进行试点,再以点带面全面展开。建设时,尽可能保持原来自然地貌,减少人为造化,具体工作由区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原已建公益性墓地的村,可按要求采取改建措施或重新选址另建。原未建公益性墓地的村,必须按生态墓地的标准建设,不再允许建造其他形式的骨灰公墓。

3、总结检查阶段(20*年1月份):各乡镇、街道生态墓地建好后,由区生态墓地建设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进行考核验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不符合要求的必须严格整改,直至达到目的。

五、工作措施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级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生态墓地建设当作体恤百姓,关心群众,为民解忧的重要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区林特、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要通力协作,齐抓共管,认真履行职责;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都要将生态墓地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等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力求将丧葬习俗改革纳入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之中,使葬法改革和生态墓地建设得以顺利推行。

2、严格标准,规范操作。生态墓地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市村级生态墓区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各乡镇、街道具体操作的每一个环节,要在区民政部门的指导下规范操作,并由区殡葬改革领导小组监督检查,对墓区布局、墓碑规格不得随意更改。

公墓道路建设篇5

一、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要求,以殡葬管理法规和文件精神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市生态建设规划纲要》,推进全区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强化殡葬管理,有效实行骨灰处置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资源节约保护,推动全区殡葬改革深入发展。

二、公益性生态墓地规划选址

公益性生态墓地应先规划后建设,选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选择在相对偏僻,有一定交通条件,自然坡度较小(缓坡),适宜植树种草的荒山、荒地或不宜垦种的瘠地上。建设规模应根据服务区域内人口数量(可按当地近三年来的平均死亡率概算作参数),以20年为一个周期规划确定用地面积,并预留一定的建设空间,并在最大限度保持和利用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好墓区道路、祭奠场所、排水系统、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不得在“二沿五区”范围内规划建设公益性生态墓地。

三、公益性生态墓地的管理

(一)规范公益性生态墓地的出售对象和出售价格

1、出售对象。乡镇(街道)、村公益性生态墓地主要存放本乡镇(街道)、村死亡人员的骨灰,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坚决杜绝向非本乡镇(街道)、村民出售公益性生态墓地,以牟取营利的目的行为。

2、公益性生态墓地价格属于公益价格,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有关规定执行。应坚持有利于推进殡葬改革,本着不以营利为目的,合理补偿成本为原则,及时上报物价部门审批,严格按照批复价格标准执行,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定价,坚决制止未批先售的违法行为。

(1)公益性生态墓地价格组成由建造成本、配套设施费、维护管理费等项目组成,其中维护管理费按建造成本和配套设施费二项合计的10%—15%以内计提。

(2)公益性生态墓地相关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由区物价局另行制定。

(3)公益性生态墓地使用年限以20年为一个使用周期。在使用年限届满前,用户要求延长使用期的,墓地单位应当允许,并办理墓穴续用的相关手续。

(二)符合公益性生态墓地的建造标准。公益性生态墓地墓型设计应当因地制宜,小型、美观,符合生态葬法要求。公益性生态墓地建成时,墓区绿地率不得低于墓区面积的50%,建成使用满9年后,墓区绿化覆盖率不得低于墓区面积的80%。骨灰墓穴占地面积,单穴不得大于0.7平方米,双穴不得大于1平方米,墓碑面积不得大于0.4平方米,任何墓地单位不准超标准建造墓地,墓碑安放小型平置式或斜卧式。墓位间距整齐规范,墓碑规格、式样须符合《省公墓管理办法》规定。

(三)强化公益性生态墓地内部管理和逐步建立起法人登记制度。公益性生态墓地应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聘用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墓地日常事务管理、绿化维护等各项工作;公益性生态墓地逐步推行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赋予墓地单位独立的法人资格,做到产权明晰,经济独立核算。

四、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审批

应严格按照《省殡葬管理条例》和《省公墓管理办法》执行审批手续。乡镇(街道)、村对辖区范围内筹建公益性生态墓地,应由乡镇(街道)统一向区民政局提出申请,并征得城乡规划、林业、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区民政局审批(须由市民政局委托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建设公益性生态墓地。申报设立公益性生态墓地应提交下列材料:1、乡镇(街道)、村对辖区内设立公益性生态墓地的申报报告;2、城乡规划、农林、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的审查意见;3、墓地规划图、选址地形图;4、其他相关材料。

公墓道路建设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省殡葬管理办法》,紧密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等手段,全面推行遗体火化费补助,大力开展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革除封建迷信和铺张浪费的殡葬陋习,树立科学文明节俭的治丧新风,为全面推进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目标任务

(一)全面推行遗体火化及火化费补助

1.区所辖区域全部划定为火化区,户籍在区的城乡居民死亡后遗体全部实行火化,全区火化率至2014年达到90%以上,至2015年力争达到100%。

2.依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行遗体免费火化的通知》精神,建立政府对殡葬改革事业的投入机制,遗体火化补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2012年起,对户籍在区的所有城乡居民死亡后遗体火化的,给予火化费补助700元(已享受丧葬费补助的公职人员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离退休人员除外)。

3.建立火化费补助资金管理制度。火化费补助主要用于促进城乡居民遗体火化。补助资金的发放由亡故人员家属到户籍所在镇(街道)民政所(社会事务办公室)填写《区遗体火化补助审批表》,并提供亡故人员身份证、户口簿、火化证、火化费发票以及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骨灰安葬证明、未从事封建迷信大操大办证明等相关材料。镇(街道)民政所(社会事务办公室)审核后,每月5日前汇总报区民政局审批,审批后,由区财政将补助资金拨付到镇(街道)民政帐户后发放。遗体不火化,骨灰在“三沿六区”(铁路、公路、主要河流沿线,城市规划建设“严管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源农田保护区、居民居住区)乱埋乱葬和已建有农村公益性墓地但不进入公益性墓地安葬或没有建公益性墓地但不按规定集中安葬的,不予火化费补助。

(二)全面推进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

2012年底前,各镇必须完成以镇为单位建设的2个农村公益性墓地任务。

1.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由镇政府统一规划。为从根本上治理乱埋乱葬,支持和配合城市规划建设,各镇应根据辖区居住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布局和规划,选择在城市建设规划“严管区”以外的边远山地建设2个农村公益性墓地。兴建墓地的面积原则上每个不超过30亩,单人墓穴面积不超过1平方米,双人合葬墓穴面积不超过2平方米。地处偏僻和人口居住极其分散的村,可以村小组或村落为单位选择山地集中安葬,安葬墓地面积原则上不超过5亩。镇、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均由镇政府统一报批。

2.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资金采取镇政府自筹、区政府扶持的办法解决。各镇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的资金以自筹为主,每建一个农村公益性墓地,区财政扶持10万元。扶持资金采取分步拨付,即对已启动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的,区财政先拨付5万元启动资金,墓地建好后经区民政局检查验收,区财政再拨付5万元。建成的墓地投入使用后,可按成本加适当的管理费向使用者收取费用,收回的费用用于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和修建墓地道路、绿化及扩建,并实行滚动使用。

3.农村公益性墓地建成后,村民骨灰一律进入农村公益性墓地安葬。对“三沿六区”和农村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地方,不得再出现新建坟墓;对以上范围内已建的老坟要逐步迁移到公益性墓地,或者采取平毁坟头、种植树木的办法进行覆盖;三年内自行迁走的,区财政给予每穴300元补助,属建设征地拆迁的,由征地单位补助。同时,各镇村要加强对进入农村公益性墓地安葬的管理,提高执法力度。村民死亡后,村委会要在第一时间开出《火化通知书》通知其丧亲将遗体火化,火化骨灰进入农村公益性墓地安葬。遗体不火化或骨灰不进入农村公益性墓地安葬的,村委会要耐心劝导,做好思想工作,动员其自觉执行。经做工作仍不执行火化或将骨灰(遗体)葬入“三沿六区”及农村公益性墓地以外的,由镇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到期未改正的,按照《殡葬管理条例》给予处罚,所发生费用由丧户负担。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严禁村民将自己承包的责任山提供给他人安葬骨灰或遗体,镇、村和林业、土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发现提供用地的,一律没收其提供用地的全部收入,并按林业、土管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4.切实加强农村公益性墓地管理。各镇兴建的农村公益性墓地,原则上只供本镇村(居)民骨灰安葬,村民不得私下与城区居民交易,变相销售墓地穴位和非法转让。对违规销售和转让墓穴的,没收其全部收入。墓区内应统一设立祭品焚烧点,严禁随处焚香烧纸放鞭炮。禁止接纳安葬遗体和骨灰装棺下葬(2012年3月31日之前已做好的棺木,由村委会统一收集,造册登记,集中销毁,销毁后,由区政府给予每具300元的补偿,2012年3月31日以后所做的棺木一律自行销毁,政府不予补偿)。禁止修建宗族墓和活人墓村民骨灰进入墓地安葬,采取“先来后到”的顺序安排,不搞任意挑选。

(三)全面推进殡葬习俗改革,提倡丧事办理从简

为革除旧的传统丧葬陋习,各镇、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单位)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观念,逐步形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丧葬新风。要禁止在城区、镇政府驻地和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搭设灵棚,举行丧事跪拜、游丧和沿途燃放鞭炮、抛撒纸花纸钱等封建迷信活动。农村死亡人员的丧事活动由丧亲家庭在村委会或红白理事会的协调、指导下举办,并提倡丧事从简,不兴师动众大操大办,不进行封建迷信活动。在未建立农村公益性墓地的地方,要推行骨灰深埋不留坟头,提倡树葬、花葬、草坪葬、骨灰抛撒等多种形式的生态葬法。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殡葬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一)加强领导,成立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机构。成立区殡葬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监督、检查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民政、农业、宣传工作的区领导任副组长,镇、街道办事处行政负责人,区民政、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卫生、工商、农业、林业、公安、城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成立区殡葬监管执法大队,监督管理辖区内殡葬活动,制止和纠正违规建墓、乱埋乱葬、封建迷信行为,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各镇(街道)应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镇(街道)殡葬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加强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殡葬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必须紧密配合,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殡葬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民政部门是殡葬改革的行政主管部门,要具体负责殡葬事务的管理、执法、监督和检查工作。卫生部门要督促、指导医院、卫生院加强死亡人员遗体的管理,对入(住)院人员死亡,要及时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火化,并按规定办理遗体移交手续。交通、交警部门对非专用车辆偷运尸体的,要按有关规定对车主及驾驶员进行严肃处理。工商、林业部门要加强对丧葬用品销售市场的监管,对非法制作、出售棺木以及提供土葬、封建迷信用品的要予以有力打击。国土、林业部门要依法加强丧葬用地的管理,建立建坟用地审批制度,对不按规定、未经审批建墓或在公墓、公益性墓地以外建坟的,坚决予以查处。城管部门对在公共场所进行各种丧事活动的要及时制止、纠正,对造成严重影响的,要进行严肃查处。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做好新闻宣传及舆论导向工作,及时报道殡改动态,对典型违法案例要公开曝光。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公职人员丧事补助费用的管理,对违反《殡葬管理条例》,尸体不火化及擅自土葬的,一律不发丧事补助费。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要依法为殡改工作保驾护航,对故意阻碍殡改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围攻、殴打、谩骂殡改工作人员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从事风水地理等职业活动的人员,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对违反规定从业或骗取群众财物的,要坚决予以打击。

公墓道路建设篇7

规范土葬,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行火葬。制止乱埋滥葬和倡导文明丧葬新风。抓好这项工作,对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城市环境,树立社会新风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保证我市殡葬管理和殡葬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迅速开展对乱埋滥葬坟茔的专项治理工作

目前在市辖区内的铁路、公路沿线和少数居民生活区附近随处可见乱埋滥葬坟茔,由于历史原因。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为迅速扭转这一局面,各地要立即组织开展对铁路、公路(含省道、国道、高速公路)两侧视线内及城市(城镇)周边区域和风景名胜区有碍观瞻坟茔的专项治理活动。成立治理乱埋滥葬坟茔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组织督促辖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要开展调查模底,摸清辖区内需治理的路段、范围和坟墓数,然后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工作方案。治理工作中,要注重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与坟茔有关人员自觉将骨灰或尸骨迁入公墓,避免引发社会矛盾。对能够就近迁入公墓的创造条件帮助迁入;对未建公墓的地方,可引导迁入偏僻荒山瘠地,并做到平地深埋,不留坟包,植树绿化;对难以迁移的坟墓,应要求涉坟有关人员自行平毁坟头、拆除陵园,然后设立卧碑,以树代碑。坟茔专项治理工作完成,届时市政府将组成工作组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专项治理的同时,各地要采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今后在有碍观瞻的区域内不再出现新的坟茔。

三、规范土葬改革区农村公益性墓地的建设与管理

以村为单位建立公益性墓地,对尚未划为火葬区的农村区域。用以安放本村已故村民的遗体或骨灰。土葬改革区的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要本着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美化环境、方便群众安葬和祭祀的原则,由乡镇统一规划。农村公益性墓地内,不得安放异地亡故人员的遗体或骨灰。同时,大力倡导遗体深埋、不留坟包,墓碑卧放,树葬等方式,改变"青山白化"现状,美化生态环境。

四、明确部门职责。狠抓工作落实

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加强殡葬管理和推进殡葬改革涉及到许多部门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搞好协调配合,共同抓好工作。民政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加强殡葬管理和推进殡葬改革的规划和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会同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乱埋滥葬、骨灰装棺套葬、祖坟重修扩建等违规行为;要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和管理,严格规范殡葬服务机构的经营行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群众治丧需求。林业部门要依法加强林地保护和管理,认真查处毁林造墓等违法行为。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各类墓地用地的审批监管,协同殡葬管理部门查处乱埋滥葬和非法买卖墓地、墓穴的行为。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市内各医院太平间的管理,配合殡葬管理部门做好尸体管理和接运,杜绝尸源从太平间留入社会乱埋滥葬;各医院不得设立遗体告别厅,不得出售殡葬用品及办理殡葬业务。监察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国家工作人员带头遵守殡葬管理的有关制度,对国家工作人员在殡葬活动中的违规违纪问题要严肃查处。公安部门对在丧事活动中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阻碍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的要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民政、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殡葬用品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坚决打击和查处生产、经营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丧葬用品行为,对丧葬用品严格实行持证(照)经营。城管部门要对影响城市环境的丧事活动如乱设灵堂、乱放鞭炮和沿街、沿路抛撒冥纸等不文明行为予以坚决制止。

公墓道路建设篇8

一、生态园林公墓是公墓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墓在我国各地逐步兴起,近二十年尤其最近十年来,公墓发展迅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公墓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的殡葬改革,特别是治理乱埋散葬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墓作为一种新的殡葬方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公墓业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在公墓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花岗石做的墓碑、墓体,甚至花岗岩铺设墓道,一座挨着一座,排列整齐,气势宏伟,犹如一列列“方阵”,人们习惯称之为“石碑方阵”。没有绿色或很少绿色,生态环境的恶化便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同时,还破坏了城市环境景观,成为“视觉污染”。由此,公墓的发展受到人们的质疑,有些公墓甚至成为社会谴责的对象。这些质疑和谴责近年来不断见诸于媒体。现在有这样一种观点:和传统墓葬方式比较,这些“石碑方阵”式墓地更不科学,对环境的危害更严重,不是科学的进步而是严重的倒退。如果墓地统统做成“石碑方阵”,再过十年、几十年,将是什么后果?这些不朽的“花岗石碑”将谱写出一部新的《石头记》!

当然,问题并不是公墓本身的过错。公墓的建立,规范了人们的墓葬行为,为治理城市乱埋散葬提供了平台。公墓依然是我国现阶段比较合适的安葬方式,而且是被社会公众广泛认可的安葬方式。问题在于公墓应当向何处发展?我以为“生态园林公墓”是我国公墓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什么是生态园林公墓呢?

生态园林公墓,就是公墓经过对环境的绿化美化,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具有园林特色,文化内涵丰富,植物、建筑与墓相协调,墓园与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墓园建设布局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墓园融汇于城市成为城市的人文景观。

具体地讲,生态园林公墓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1、生态园林公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公墓不但葬墓,而且要植树、种草。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科学系统地进行公墓绿化,乔、灌、草合理搭配,根据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要求,通过植物群落的层次、比例布局和时空安排以及营林维护设施的配套,促进植物群落和谐健康生长。一方面构成墓园自身生态的良性循环系统,另一方面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为城市居民提供清新的空气,改善城市气候。是城市的一片“绿肺”。“建一片墓地,留下一片森地”,使公墓不再是单纯对土地的消耗,而是对土地的改造和再利用。从而实现对墓地的永续利用。

2、生态园林公墓,是城市一处景观。公墓不但造林,而且造园,运用景观学理论,通过对墓园区域的合理划分和对道路、门、廊、亭、阁的合理布局,以及对山形地貌和水的顺势利用,使墓园建筑与自然相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墓园不但有树,而且有花,还要成景,通过植物的品种搭配和不同造型,以及植物与建筑的有机结合,使墓园成为一处景观。墓园不再是令人恐惧的地方,而是城市居民休闲游览的场所。

3、生态园林公墓,是城市人文纪念馆。在公墓里,每一座墓里的主人或伟大、或平凡,但都有自己一部人生历史,对其后人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这一部部不尽相同的人生历史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公墓以殡葬文化为基础,结合美学文化、园林文化、雕塑文化等相关文化,构建出独具特色的陵园文化和墓的不同个性,使墓园成为所在城市的人文纪念馆,不但满足市民祭奠缅怀先人的需求,而且能从中得到有益的精神启迪,感悟人生,了解历史。

生态园林公墓,从公墓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突破了传统的格局,进一步拓展了公墓的功能,改变了人们对公墓的传统认识,提高了人们对公墓的兴趣,是公墓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和发展生态园林公墓的对策

建设和发展生态园林公墓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谋求公墓长远的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生态园林公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和发展生态园林公墓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思路和一套完整的实施计划和具体措施。

(一)把生态园林公墓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进行科学布局。生态园林公墓要主动充当城市建设的配角,要体现城市建设的特色,符合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

(二)科学制订生态园林公墓的建设规划。生态园林学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涉及生态学、园林学、环境学、景观学等学科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园林公墓建设是公墓发展的高级阶段,对保证和改善自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园林公墓建设规划应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1.按照城市生态系统功能要求尽量保护生物的自然特性和促进生物的多样性,营造墓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良性循环的生态空间。要根据物种的特性,科学合理布局安排植物种类及数量比例,使植物在生长环境上形成一种和谐的物质能量交换,有利于植物群落的健康生长和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

2.根据园林景观学理论,科学进行园区的划分、地形地貌的合理改造,建筑及其小品的精巧布局,植物与建筑的协调搭配。通过三维空间和植物时序的四维时空的综合设计,营造出花丛竹影、曲径迴廊、小桥流水、蜂飞蝶舞的园林氛围,使墓园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满足市民休闲游览的功能需求。

3.在传统殡葬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艺术的灵活运用,对墓园进行文化设计。墓园文化设计,不是写几个字,刻几块碑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对城市历史、城域文化、民俗风情的理解和对墓园主题定位的把握。是对墓园灵魂的塑造。例如:传统的“风水观”对墓地的山形地貌有很严格而具体的要求,如果按这些要求来进行墓园的选址和改造,就很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同;不同的人生环境和经历促成了不同的人生个性,如果把这些不同的个性以及后人对这些个性的认识和感悟以墓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墓的文化内涵,如果加以艺术加工就是艺术墓;在传统习俗中,一些植物和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松柏象征不朽”、“龟、鹤象征长寿”等等,在墓园建设规划中,如果对这些元素运用得当,可以取得奇特效果。例如:在墓区立一尊仙鹤雕塑,这就是长寿老人区;种一片桃李,可以做为教师园区;由此引伸开来,种一片“含笑”(植物),喻意让先人们含笑于九泉之下!

公墓道路建设篇9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胶东地区发现的汉代墓葬有数百座,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发现的,也有少数是农民在日常农业劳动中发现的。1953年春,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福山县(现烟台市福山区)东留公村村民挖毁的一座砖石混建画像石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由于此前曾多次被盗,仅发现了铁锛和少量漆器的附件等[1]。1974年,烟台地区文物组与福山县文化馆联合在东留公村清理了一座有阶梯式墓道的土坑竖穴墓,随葬品有陶钵、罐、奁等,还发现了一件铁剑和一件印文为“王众之印”的龟钮铜印[2]。1977年,在福山县岗嵛村又清理了一座砖室墓,墓中出土有铜双鱼洗、玉片人像等随葬品[3]。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又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期,配合工程建设的田野考古工作不断增多,两汉墓葬考古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3年11月,烟台市文管会、烟台市博物馆联合在芝罘区毓璜顶附近的建筑工地清理了一座砖室墓,仅出土了40枚五铢钱[4]。1985年,烟台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在原蓬莱县崮寺店乡大迟家村发掘了一座土坑竖穴墓,墓圹为长方形,双棺双椁,随葬品有陶器等[5]。1986年3月,烟台市博物馆对牟平发动机厂建筑工地发现的5座汉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1座画像石墓,4座土坑竖穴墓,随葬品有陶罐等[6]。1996年4月,为配合公路建设,烟台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对福山东留公墓群进行了发掘,清理土坑竖穴墓10多座,为单椁单棺或单椁双棺,随葬品有陶罐、陶壶等[7]。1996年,在招远县城西北约27.5公里的辛庄镇大宋家村,当地村民在整地取土时挖毁了一座砖室墓,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前往清理,出土器物有陶马、陶俑和耳环,铜器有灯、壶、魁、洗等,其中以九盏连枝灯最为有名[8]。1999年10月,为了配合大莱龙铁路建设工程,烟台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发掘了朱郎埠墓群,发现墓葬40多座,时代为战国到汉代。汉代墓葬多土坑竖穴墓,随葬品主要以陶器为主,器类有罐、壶、盒等,铜器有印章、铜镜等。在此墓地的北部边缘处还清理了一座积贝墓,随葬有陶罐和五铢钱等[9]。1999年,为了配合烟潍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与莱州市博物馆联合对莱州市驿道镇朱汉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280座,墓葬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砖椁墓等。随葬品以陶器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铜、铁器。陶器有鼎、壶、盒、罐、盘、钫、勺、耳杯等,少数墓内随葬有陶俑和陶马;铜器有镜、印等,还有五铢、半两等钱币[10]。2002年,海阳市博物馆在海阳中房村九顶梅花岭工地清理了一座竖穴石圹残墓,随葬品有青瓷器、陶器和青铜器等[11]。2003年6月,烟台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为了配合公路建设,对蓬莱市唐家泊和木基迟家工地发现的6座砖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12]。2005年9月—10月,烟台市博物馆对莱山区解家庄镇南沙子和西轸格庄的建设工地发现的东汉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砖室墓8座,随葬品主要是陶器,还有少量的五铢钱,并首次发现了东汉时期的玻璃器[13]。同时,对烟台开发区发现的东汉时期的封土墓也进行了清理,并取得了重要的收获。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胶东地区经科学发掘的汉代墓葬约有400多座,其中以莱州朱汉墓地发现的汉代墓葬和随葬品数量最多,是本地区发现汉墓之冠。

胶东地区发现的汉代墓葬,根据墓葬形制、墓室的构筑材料、建筑方法等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五类,即土坑墓、积贝墓、石椁墓、砖室墓和砖椁墓。

(1)土坑墓,即由地表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墓葬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室内一般有熟土二层台,填土一般为挖墓圹的土回填,多经过夯打,有的夯打得十分坚硬。葬具多为一椁一棺或一椁双棺,有的甚至仅有棺或根本无葬具。在棺的一侧设有边箱,随葬品一般放置在边箱内。在墓圹的四角有随葬陶钵、陶罐等冥器的风俗习惯。以烟台开发区三十里堡墓地编号为03SYM2的墓为例:这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3.8米,宽2.7米,深4.8米,有熟土二层台。葬具为单椁双棺,双棺制作十分精致,外棺的四角有铜包角。墓主为仰身直肢葬,嘴里有滑石。外棺上覆盖有棺幔,棺幔上面装饰有圆形鎏金铜饰件。随葬品置于边箱内,有陶罐、陶壶等,还见有精美的漆器痕迹。在墓圹的二层台上,每个墓角处随葬有小陶钵。

(2)积贝墓,又称作“贝壳墓”。形制与土坑竖穴墓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在墓葬建造时,或多或少地填埋有贝壳。如莱州市朱郎埠墓地、长岛县南长山岛王沟村、牟平区北头村、龙口市乾山汉代墓地等,都有发现。以莱州朱郎埠墓地发现的积贝墓M1为例:这是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圹长2.6米,宽1.6米,残深1.4米,直壁,棺四周及棺顶覆盖海蛎壳,整个墓室被填满,墓底的海蛎壳厚度竟达约28厘米。葬具为单棺,随葬品有陶罐和五铢钱。

(3)石椁墓,又称石圹墓或石匣墓,与砖椁墓的构筑形制基本相似,无墓门。墓葬平面为长方形椁室,椁顶及椁的四壁均由石板拼接而成,椁室中使用的石材一般都雕刻有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以牟平发动机厂工地发现的石椁墓为例:这是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紧贴墓圹砌石板。墓圹长2.45米,宽1.8米,深2米。椁室四壁由四块大石板组成,石板接口处有榫卯结构,扣合而成。葬具与人骨架情况不明。石板上采用阴线刻法刻有树纹、人头蛇身及重菱形花纹、云气纹等,随葬品仅余一件陶罐的口沿。

(4)砖室墓,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然后再砌墓室。墓室的主体部分如墓壁、墓顶、墓底,均用不同类型的砖构筑而成。与砖椁墓不同的是,这类墓葬的规模均较大,平面形制多呈“凸”字形,由斜坡状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组成,顶部为券顶或穹隆顶。有的墓使用砖、石两种不同的建筑材料构筑而成,即除墓室用砖砌筑外,墓门及横梁等采用石料构筑,由于总体上仍以砖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故仍将其归类为砖室墓。这类墓葬使用的石材上均雕刻有画像。根据墓葬的形制规模等,砖室墓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1.有前、后两个墓室,使用砖、石两种建筑材料构筑。以福山区东留公墓地发现的墓葬为例:该墓由墓道、甬道、墓门及前后两个墓室组成,墓门向南,两个墓室的平面皆为圆角长方形,四壁均外弧。其间以甬道相通,甬道长方形,中部用石条砌在墙内,作为墙壁中的骨干。根据墓室四壁圆角、外弧等情况看,其墓顶应为穹隆顶或券顶。整个墓底用多层砖铺成,最上面一层为方砖。墓壁用花纹砖砌成,砌法是三横一竖,花纹一律向内。随葬器物仅发现鎏金铜铺首等。发现的画像石以“车马出行图”最有名。

2.与第一类墓葬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凸”字形,但为单砖室墓。以莱山区南沙子东汉墓地M1为例:该墓由墓道、墓门和单墓室组成。墓道呈斜坡状,长4.5米,宽1米。墓门现存门垛、门额、券顶等,门垛用砖是一种特制的墓葬用砖,平面略呈曲尺形,面向墓室的一侧模印有龟形纹。墓室平面略呈“凸”字形,四壁采用单砖错缝平铺的方法砌成,四角采用对头齐缝的砌法,东、南、北三壁较直,中间偏北设有墓门。墓底为单砖南北向错缝铺砌而成,以正面带有穿璧纹的花纹砖为主。随葬品放置在墓室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均为陶器,西南角有一件白陶罐,两件灰陶罐,西北角是一件双耳陶罐。

(5)砖椁墓,长方形土坑竖穴,多数在墓底四周以单砖平砌墓壁为椁,墓底铺砖,顶部不明。单椁,单室,墓室无墓门。以蓬莱唐家泊墓地发现的M5为例:墓室平面两头出角,呈罗马数字“II”形。长2.05米,宽1.05米。墓室紧贴土圹砌墓壁,先单砖平砌一层,后单砖侧立砌成。用砖为菱形纹花纹砖,单砖平砌的花纹向内,单砖侧立的花纹向下,带有子母口。墓底用单砖错缝铺砌,用砖与墓壁用砖相同。

两汉时期是中国墓葬制度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思想观念和汉代的厚葬之风,都影响了墓葬礼俗等方面的变化。胶东半岛自东周时齐国灭莱统一后,本地区的丧葬习俗便渐渐被齐文化所同化。在本地区发现的战国等早期墓葬,无论是墓葬形制,还是随葬器物的组合或器物形制,基本与山东中西部的同期文化一致。汉代以来,这种一致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是由于各地社会发展本身的不平衡,必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存在着差异,墓葬形制上的不同就是这种差异的反映。

根据以上汉代墓葬的发掘资料,可以了解到本地区汉代墓葬形制有以下特征:土坑墓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的范围也较广,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普遍采用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同时,本地区还流行一种形制特殊的墓葬,即积贝墓,进入东汉以后,积贝墓趋于消失。

西汉中期以后,本地区出现了夫妻异穴合葬墓,夫妻往往异穴合葬于同一封土下,如在福山东留公墓地、三十里堡墓地和莱州朱郎埠墓地,都发现了许多这种形制的夫妻异穴合葬墓。到了西汉晚期以后,夫妻异穴合葬墓已成为本地区的主要丧葬形式,如在莱州朱郎埠墓地,不仅规模较大的墓是异穴合葬,就连规模较小的墓也是异穴合葬的形式,足见已成当时风俗之定式。

西汉晚期,本地区出现了一种石椁墓,墓室使用的石材一般雕刻有画像,故称画像石墓。这种形制的墓葬发现较少,据调查,在海阳、牟平等地曾有发现,但经过文物部门进行考古发掘的墓葬,仅有牟平发动机厂工地发现的一座石椁墓。

随着墓室的日益居室化,世俗信仰的阴间观念得到了加强,阴宅即死人之宅院的观念在民众中被普遍认同。东汉时期,本地区的墓葬形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砖室墓逐渐取代了土坑墓,并迅速流行起来,成为本地区墓葬的主要形制。这一时期砖室墓的形制以平面呈“凸”字形为主要特点,有斜坡状墓道、墓门和墓室。有少量的砖室墓形制较大,并使用砖、石两种建筑材料,除有墓道、墓门外,还有前、后两个墓室,如福山区东留公发现的砖室墓。这一时期还有一种砖椁墓,但这类墓葬的规模一般较小,发现的数量也较少。

墓葬的随葬品是随着人们对生命终结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现状的折射。本地区汉代墓葬的随葬品,根据质地可分为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等,其中以陶器占绝大多数,有少量的铜器、铁器等。

西汉时期,随葬品主要以陶器多见,铜器、铁器等随葬器物很少。陶器的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个别为泥质黑陶,少量器物上施有彩绘。大部分墓葬随葬陶器组合较为简单,一般有数量不等的罐、壶或者二盒、二壶等器物组合。出现了仿铜礼器的陶器组合,如鼎、钫、樽、熏炉等。西汉晚期以后,墓葬不再用真车、真马殉葬,而用木制或陶制的模型来代替。在本地区西汉时期形制较大的土坑墓中,发现陶马和少量的木车等,如莱州朱郎埠墓地发现随葬有陶马,莱州朱汉墓地的陶马后部发现有木车腐朽的灰痕,可看出车舆,个别可分辨出车辕、车轮等结构,部分车厢后部塌落于墓葬内。在福山区东留公墓地的墓葬中,还发现了小件的鎏金车马器。汉代已废除了人殉制度,但作为人殉的奴婢,汉代以后的墓葬一般以陶俑代替,并开始大量出现。本地区发现的陶俑可分为骑马俑、跪俑、立俑等。陶马和陶俑的陶质多为泥质灰陶和泥质红褐陶两类,多出自烟台西部的莱州、招远、龙口一带的汉墓中。这一时期的土圹墓有在墓的四角随葬小型器物的葬俗,如陶钵、陶罐等。发现的铜器多为铜镜、铜印、带钩等,以铜镜随葬的极为普遍,并且多有随葬五铢钱的风俗习惯。

东汉时期的随葬品与西汉时期的在质地、数量和种类上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并且有很多葬俗仍沿袭了西汉时期。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时期墓葬中随葬的青铜器种类增多,有壶、魁、洗、盘和提梁奁等。有的青铜器制作工艺之精湛,甚至超过了其他地区。如海阳市西岚口村汉墓中出土的青铜壶,通高16.4厘米,外形美观大方,铜质精良,直口,短颈,鼓腹较扁,圜底。腹前出鸭首状流,鸭颈曲而上扬,鸭嘴流口设计巧妙,上颌可活动,倒水时靠重力作用自然张开,流下镶一蝙蝠形饰。腹一侧有半圆中空曲形长柄,腹下设三蹄足。壶上覆圆形穹顶子母口盖,盖顶中间有半圆形钮,有链条与肩部相接成活动钮,顶部饰一周凹弦纹。此器造型生动,设计巧妙,实属罕见之物。

东汉时期,中国的瓷器已处于成熟期,在栖霞、海阳等地的汉墓中发现了多件青瓷器。如海阳中房村九顶梅花岭工地的东汉墓葬中出土的青瓷器,器形规整端庄,瓷胎采用了可塑性较佳的粘土作坯,经高温烧制,胎骨致密,呈灰白色,局部有气孔沙粒,叩之铿锵有声,体现了当时人们制瓷工艺水平的高超和技能娴熟。

总之,胶东地区汉代墓葬中所出土的各种精美的文物,都显示了两汉时期这一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及经济生活的繁荣。

[1]李克敏:《山东福山东留公村汉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6年5期。

[2]福山县文化馆图博组:《山东福山县东留公村汉墓画像石》,《文物资料丛刊》第4辑,文物出版社,1981年。

[3]资料现存烟台市福山区文物管理所。

[4]林仙庭:《烟台市区发现殉鹿汉墓》,《考古》1985年8期。

[5]罗世恒等:《山东蓬莱市大迟家两座西汉墓》,《考古》2006年3期。

[6][7][12][13]资料现存烟台市博物馆。

[8]资料现存招远市文物管理所。

[9]烟台市博物馆:《山东莱州市朱郎埠墓群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9年1期。

公墓道路建设篇10

一、指导思想

实施殡葬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从治理青山绿水、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高度来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宏伟目标,把改善生态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实施殡葬改革这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殡葬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调整充实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殡葬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能作用;各镇乡(街道)、村(居)相应成立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下设殡葬改革工作机构,切实解决基层在实施殡葬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村(居)作为基层一线单位,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殡葬管理员,从而建立起市、镇、村三级殡葬改革工作网络和管理体系。

(二)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市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殡葬改革工作的指导,市殡葬管理机构要加强督查和管理。镇乡(街道)主要领导要对本辖区殡葬改革工作负总责,镇乡(街道)、村(居)殡葬管理机构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做好骨灰有序流动和公墓、骨灰楼(堂)的管理工作,杜绝本辖区土葬、“二重葬”、旧墓翻新等殡葬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骨灰有序流动管理,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市、镇乡(街道)、村(居)殡葬管理机构要切实加强骨灰有序流动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稳步实施新修订出台的《*市骨灰有序流动暂行规定》。要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核准手续,方便群众办事,确保骨灰安葬、安放落实到位。

四、加快公墓及骨灰楼建设,不断夯实殡葬改革基础

市规划、民政等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市公墓及骨灰楼建设规划》,按照*群众殡葬习俗观念,遵循建设公益性公墓为主、骨灰楼为辅的原则,合理布局建设公益性公墓及骨灰楼。骨灰楼建设按5000-10000人口配置,姓氏宗族复杂的村(居),可视情况适当放宽。为加快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推广森林公园与公益性公墓相配套建设的模式,先选择在*、*、*等条件较好的镇乡(街道)作为建设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开。今后建公益性公墓和骨灰楼原则上由镇、村集体投入,市财政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市殡葬管理部门和镇乡(街道)、村(居)要加强对公墓及骨灰楼的管理,帮助公墓及骨灰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公墓及骨灰楼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殡葬法规政策,严格收费标准,提供优质服务。不得弄虚作假,为丧属提供假证明,或调包骨灰,违者按《*省殡葬管理办法》及《*市殡葬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罚。

五、广泛开展宣传,营造良好的殡葬改革舆论氛围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殡葬改革方针政策,宣传殡葬改革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及时报道专项治理典型事例,曝光顶风作案违规行为,努力营造“专项治理势在必行、殡葬改革利国利民”的良好舆论氛围。专项治理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要严格掌握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要注意工作方法,以说服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引导群众积极配合整治乱建坟墓工作。倡导文明的骨灰处理方式,如推广花葬、海葬、树葬、草坪葬等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的新葬法,树立文明、健康、节俭的丧葬行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打击破坏殡葬改革的违规行为

(一)整治清理乱埋乱建坟墓。市政府重新划定禁坟区(即“三沿五区”)具体范围为:沿高速公路、省道、县(市)道两侧山地;沿河流主干道两侧山地;沿铁路两侧山地;耕地、林业保护区;城市公园、旅游区(旅游规划区);文物保护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区)及水源保护区。严禁在禁坟区内新修或翻修坟墓,禁坟区内已出现的水泥、石头坟墓要予以清理。

(二)查处遗体土葬、骨灰“二重葬”、新建坟墓和旧墓翻新等违规行为。各镇乡(街道)、村(居)要加大遗体土葬、骨灰“二重葬”、新建坟墓和旧墓翻新的监控、查处力度,切实担负起监管责任。对遗体异地火化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土葬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顶风作案的采取挖棺强行火化。对骨灰“二重葬”、新建坟墓和旧墓翻新要坚决取缔。宣传、效能办、民政、公安、文明办、国土、规划、林业、环保、卫生、交通、科技文体、民宗等部门要通力配合,坚决杜绝殡葬违规行为,巩固殡葬改革成果。

(三)打击破坏殡葬改革的非法行为。市殡葬改革督查执法队要加大对破坏殡葬改革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研究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打击严惩措施。对从事干扰破坏殡葬改革,利用殡仪服务进行欺诈骗取钱财,在群众中产生及其恶劣影响的不法分子予以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