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1:39:19

公墓建设

公墓建设范文篇1

传统的园林景观以外在的审美情趣、表达艺术性为价值取向,局限在唯美、唯艺术的范畴内,局限在种花种草、装点环境的美化设计中,忽视了景观设计的生态价值,忽略了对自然生态系统、人文生态系统与人工物质环境的整合。因而使得园林景观不够自然,植物生态系统较脆弱,并造成先期投入资金大,后期维护成本高。

生态园林景观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审美意识出发,提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仿效,强调“二多一少”,即树木花草多、野生鸟兽多,建筑少。使之达到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等,使得生态群落有较强的稳定性、抵御性、保存性,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健康、质朴、理性的生命之美。是景观要素的健全之美、生态系统的秩序之美、生态要素的多元丰富、生态结构的有序运行,成为超越外表层次、纯艺术美感的新审美要求。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公墓生态化建设,既与生态园林的发展趋势合拍,更是殡葬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公墓的生态建设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和要求。一个层面是对葬式的,要求在公墓大力推行生态葬式,如植树葬、草坪葬、花葬等)和节地葬(如塔葬、室内葬、壁葬等)。以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系列生态葬式,将骨灰撒入土中,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又能成为树木、花草的营养滋养植物,既达到了“入土为安、返璞归真”的愿望,又节约了土地,绿化了荒山,使有限的土地持续和永续利用,达到彻底生态化的目标。以塔葬、室内葬、壁葬等系列节地葬式,使单位面积土地可入葬更多的骨灰,以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公墓园区总体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公墓的总体规划以及景观设计要遵循生态景观设计的原理,达到生态化的要求。两个层面均是要求公墓的建设经营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达到最小。这也就是生态化公墓的要义。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的确很艰难。第一个层面的技术要求不高,比较易于实施,在许多公墓己不同程推行,但在公墓完全推行此类葬式阻力大,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公墓本身的因素。第二个层面的技术要求较高,受地理环境、地方风俗、人们观念意识的影响,实施的难度较大。

但是,生态公墓的建设经营,从全维的角度考量各方关系和效益,它是科学的、经济的、可行的,而且将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裨益。生态效益:这一点无容置疑,生态公墓就是要求达到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达到最小,具备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等,使得生态群落有较强的稳定性、抵御性、保存性。成为城市的“绿肺”,成为城市生态的贡献者。经济效益:生态公墓强调的是,其一,保护自然景观和仿效自然,景观营造大多采用乡土树种和建材,显露自然质朴的美,而排斥破坏性的大砍大挖、大兴大建,所以景观的总体投资省。其二,植物群落有较强的稳定性、抵御性、保存性,所以病虫害少以及后期维护成本低。所以是经济的。同时对区域生态所的贡献,潜在的经济效益则更大。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现必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

在凤凰山公墓建设之初,我们并没有将其建设成为生态公墓的观念,仅是因为我和我的同仁大多原来从事林业科研工作,职业的意识要求我们保护原有植被和林相,进而丰富其林相,以本土的文化及风格,依山就势进行渐进开发建设。随后,生态理念逐渐增强,也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方向。

经历十多年的建设探索,我们理解生态公墓的设计和建设可概括为“大道至简”,即注重把握乡土化、保护与节约自然源、让自然做功、显露自然等四个设计原理。

一是乡土化。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本地的民风民俗以及资源均需了解并加以利用。其一,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凤凰山公墓的主雕塑“凤凰涅磐”就来源于《山海经》和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一诗,寓意深刻。大门牌楼的下山狮,就有别于其它地方,借鉴了**青岩古镇的下山狮牌楼,其楹联均出自本地名家之手,其内容大多关联本地的山川地理风光和典故。其二,当地材料。乡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乡土物种的消失己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乡土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的伦理要求。凤凰山公墓除原生的松杉和常见的乡土绿化树外,还种植了许多本地的珍稀树种和观赏树种,比如金雀树,红花木莲、红豆杉、火棘、鸢尾等,道路铺装大量本地的青石板等。

二是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设计强调的解决之道有四条:第一,保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应是一种责任。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应该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在公墓的规划设计以及建设中,常发生把原有林木砍伐一空、原有生态被彻底破坏的现象。第二,减量。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通过设计使土地的使用价值最大化,而不是通过提高墓穴卖价来提升土地价值,如穴位面积的合理控制,通过立体葬式、花葬、一树多穴葬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价值。绿化中植物种类和植物配植方式应量选择适生易管护的种类和方式,如多种树少植草坪,甚至是林地取代草坪,多种乡土树种少种外来园艺品种,则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包括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不考虑维护成本的绿化,无论其有多么美丽动人,也是一项非生态的工程。第三,再用。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碑石加工的废料用于道路堡坎的铺砌。第四,再生。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属性是可以循环再生的.当今我国的公墓业迫切呼唤“墓地循环使用机制”在法规得以规定,即可实现循环再生,永续利用。

三是让自然做功。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让自然做功。第一,自然界没有废物。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第二,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昆虫、水藻、杂草,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许多公墓的景观都有一些水塘,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暴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而金棕山公墓也有许多水塘,但全都保持自然状态,所见却是生机盎然景象。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森林边缘、水体边缘、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比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外来草坪;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第四,生物多样性。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对这一问题,生态设计应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即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动植物种群;保护各种类型的及多种演潜阶段的生态系统;尊重各种生态过程和干扰。在每天都有物种在地球上消失的今天,乡土杂草比异国奇卉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价值。

公墓建设范文篇2

公墓业是殡葬行业的一个朝阳产业,肩负着执行国家殡葬改革政策,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的历史使命。它在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遏止散埋乱葬,还青于山、还美于民、还文明于社会的同时,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达到两个文明“双丰收”。

我国的公墓产业是在80年代后期起步的,经过近20年的运作,它呈现出快速迅猛的发展势头,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1年,全国公墓总数达692家,设计墓穴数达321万。公墓业逐渐成为殡葬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撑点,成为民政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我市是从1995年筹建公墓的,到现在已建成了5处公墓,其中,市区、文登和乳山各一处,荣成两处。总的看,我市的公墓布局合理、规范,从墓容、墓貌,到干部队伍建设、公共服务、舆论宣传,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能够满足城市功能和群众需求,为推进我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努力。

虽然我市公墓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以金山公墓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化、美化工作滞后。目前金山公墓的绿化和美化工作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同一墓区的树种参差不齐,缺乏呼应;地面绿化力度不大,绿化美化工作缺乏整体效果,还没形成与公墓设计相适应的独特的外部景观,不能给丧主以美的享受。在这一点上,我们与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福寿园和滨海古园等公墓还存在很大差距,急需进一步改善。

(二)墓穴档次搭配不合理。目前,金山公墓已建成墓穴3665座,销售1550座,剩余2115座。其中,剩余墓穴中有85%的是6000元以下的低档墓。反观近两年的销售情况,8000元以上的中高档墓占总销售量的80%以上,且现有的13000元和18000元的墓穴已经销售一空。中高档墓穴已出现供应不足的现象。

(三)墓型设计陈旧。南方许多公墓的设计已进入艺术化和个性化的成熟期,这类新型公墓在给建设者带来高附加值的同时,还给墓园增加了许多不花钱的景观。而目前,我们在墓型的设计上还比较单一,一直沿继着传统墓型,已经跟不上人们对公墓建设艺术化和个性化的要求。我们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宣传不到位。公墓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因其对人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宣传一直是公墓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我们只在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做印象广告,还要不定期受到有关部门的制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五)公墓功能的延伸开发不够。南方许多地区已将强大的网络功能嫁接到传统公墓上,建立网上公墓,延伸公墓功能,扩大服务领域。我们在这方面还是一个空白。

去年11月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按照WTO规则,殡葬业被列为特殊的公共服务行业,属第三产业范畴,其市场放开只有三到五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后,我们将面临内资和外资的双重挤压。我们不能奢望政府设立门槛,对公墓产业予以特殊照顾,只能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对此,我们应及早动手,练好内功,努力实现公墓建设的“四化”,为参与竞争做好准备。“四化”具体为:

(一)内部管理市场化。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以市场化为导向,走公墓建设市场化的路子。对于绿化美化工作,我们应改变以往“自种自管”的方式,把部分工作交给专业的绿化公司去做。公墓管理处负责选定花卉树种,绿化公司负责绿化的整体设计和花木的管理,双方签订任务合同书,并严格按合同狠抓落实,力争在2-3年内使公墓的绿化美化有一个质的提高,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对墓料采购,应全面实行公开招标,按照规划举行招标说明会,竞标单位拿出竞标方案,由管理处优化组合成一套方案,再公开招标,最后定标。这样就保证了公墓建设的透明度,避免了暗箱操作,不仅会提高墓石的选购质量,而且会降低采购费用。在墓型档次的搭配上,应根椐市场的需要,今后墓穴建设以中高档为主,合理调剂墓穴种类,增加有效供给。对已建成的式样陈旧、销售不畅的墓区,先拿出一块进行改造,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二)宣传广告公益化。公墓业是融公益和产业为一体的特殊行业,它以自己独特的产品在市场经济中运作。我们应认清公墓宣传的各种社会制约因素,积极寻找传统习俗、殡葬改革与公墓宣传的契合点,突出宣传工作的公益化,树立公墓良好的公益形象。首先,要广开宣传渠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公墓宣传工作的支持,利用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等多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公墓建设对促进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的积极作用,改变公众对公墓的传统认识。其次,要突出重点时期的宣传。抓装清明”和“月日”两大祭日,加大公墓建设、公墓环境和公墓服务的宣传力度,并坚持以往在此期间开展免费为扫墓者接送的服务活动,积极树立公墓的行业形象。再是,要突出重点人群的宣传。针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着力将宣传重点向老年群体倾斜,可通过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老年人书画、、演唱、舞蹈赛等活动,消除老年人对公墓的恐惧心理,使其成为公墓的义务宣传员,在老年群体当中树立起金山公墓“人生后花园”的观念。

公墓建设范文篇3

一、乡镇公墓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23个乡镇,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乡镇公墓共17家,分别是。其中公办公营3家,其余14家均为公办民营。在2011年--2012年,市、县两级政府为了大力度推进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出台有关推进措施,积极鼓励各地走多元化投资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墓建设中来,有效破解大部分乡镇财力紧张的难题,使乡镇公墓建设呈现出投资多元化和经营模式多样化的特点。

但不论是公办公营公墓,还是公办民营公墓,我县XX家乡镇公墓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益性质:包括实行骨灰免费寄存,对五保户、低保户、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和散葬烈士迁葬实行减免措施等。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乡镇公墓运营管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公墓价格未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目前,17家公墓价格均未纳入政府定价范围,3家公办公营公墓也仅仅完成了成本监审工作,正式价格尚未出台,所以一直以来,我县乡镇公墓价格均为投资经营者自行定价。

2、公墓总体价格偏高。由于公墓建设一次性投入较大,成本回收周期过长,少数公办民营的公墓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急于收回投资成本,热衷于建造超面积和豪华墓穴,导致墓穴售价出现偏高现象。

3、少数群众存在虚荣心态。受传统观念影响,城乡群众一味追求“体面”和“风光”,厚葬习俗根深蒂固,尽管各个公墓都建有中低档的墓穴,但丧户对此普遍不认可(如峰山公墓曾建有40个低档墓穴,有的卧式墓穴不足千元,3年没有卖掉一个)。一方面对高档墓穴趋之若鹜,互相攀比,另一方面又高喊墓穴价格太贵“死不起”,形成极度的矛盾心理。

4、土葬行为没有得到根本杜绝。受多年来“入土为安”思想影响,有少数群众既不选择公墓,也不选择灵堂,导致骨灰装棺再葬现象时有发生。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是深化殡葬改革,构建和谐殡葬、惠及民生的一项民心工程,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殡葬权益,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规范运营管理,促进殡葬改革事业健康发展,为此建议:

一是召开一次推进会。以县政府名义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各乡镇分管领导、民政办主任、各公墓负责人以及物价局、市监局、国土局、新农办等部门分管领导参加,计划观摩两个先进乡镇,安排两家后进单位发言,推进乡镇公墓建设与管理工作;

二是规范公墓建设行为。各个公墓必须规划建设传统墓区、壁葬区、树葬区、花坛葬区和骨灰散撒区等不同类别的区域,推进骨灰处理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丧葬需求;依据“生态、文明、简约”的原则,强制墓穴建设标准,单穴不得超过0.7平方米,双穴不得超过1平方米,碑高不超过地面1米;合理确定墓穴档次比例,坚持以中低档墓穴为主,中低档墓穴占比不低于80%,高档墓穴不超过20%,严格控制建设超大豪华墓穴,尽量降低墓穴成本;

三是统一墓穴销售价格。由物价局实施乡镇公墓成本监审,对公办公营乡镇公墓实行政府定价,对公办民营公墓根据成本核算实行政府最高限价,对擅自提价和价格虚高行为进行查处;

公墓建设范文篇4

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规范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和管理,有效治理乱埋乱葬现象,促进全市殡葬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省殡葬管理办法》、《省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基本规范》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生态绿色殡葬,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坚持规划新建和改造并举,加快农村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轻群众丧葬负担,努力营造和谐文明殡葬新风。

(二)工作目标。从年开始启动,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全面完成村级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任务。

二、严格规范设施建设

农村公益性公墓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村民自治组织为本村集体组织成员死亡后提供安葬(安放)骨灰或遗体的集体公益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

(一)科学规划。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应符合当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布局,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国土、规划、林业、环保等部门,根据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和人口数量、地理环境、丧葬需求等实际,以6‰的平均死亡率和20年使用周期测算使用量,合理确定农村公益性公墓的数量和规模,制定本县(市、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原则上以村为单位,1个村设置1个公益性公墓,一般规划用地不超过10亩。对土地较少的地区或人口较少的村提倡以乡镇为单位由若干相邻行政村联建,一般规划用地不超过20亩。

(二)合理选址。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选址应优先选择荒山、瘠地,不占耕地或少占林地。禁止在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水源保护区和水库、湖泊、河流、引水渠堤坝附近及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居民居住区等区域建设公墓。

(三)节约土地。农村公益性墓地要按照节约用地、文明节俭的原则进行建设和使用,倡导树葬、花葬、草坪葬、墓碑卧放等节地安葬方式。火葬地区骨灰入土安葬的单人墓或双人合葬墓硬基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非火化区遗体入土安葬的单人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6平方米,做到墓位间距整齐规范,墓碑规格样式统一。保留立式墓碑的,墓碑高度不得超过80厘米,宽不得超过60厘米。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要与治理乱埋乱葬、旧坟迁移结合起来,并及时将治理后的土地恢复为耕地、林地、草地。

(四)保护环境。农村公益性墓地应与当地生态相协调,因地制宜地进行有特色、园林型的设计,既方便群众祭祀,又不影响生态环境,公墓区绿化率不得低于40%,绿地面积不得低于总面积的20%,且要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绿地。墓穴以外地面应用于绿化,除道路外,禁止用水泥等铺设墓穴以外的地面。

三、严格规范运营管理

(一)明确管理主体。农村公益性墓地由当地村民委员会建设和管理。建立前,可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召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统一村民思想,形成会议决议,并专题研究资金筹集、管理方案及村规民约等,由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所在地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农村公益性公墓实行谁审批谁主管的原则,建成后由兴建单位负责管理。

(二)严格政策规定。农村公益性墓地要严格遵守公墓管理的基本要求,禁止修建家族墓;禁止利用公益性墓地经营、炒卖墓地墓穴;禁止超标准建立大墓、豪华墓。要加强墓区土地管理,公墓墓区土地所有权依法归集体所有,丧主不得自行转让或买卖。

(三)强化日常监管。要加强对墓区的日常管护,每个公益性墓地都应建立墓地管理制度和墓位档案登记制度,指定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墓地的维护、安全、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资金要建立财务账目,如实反映资金使用情况,专款专用,纳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范围,接受群众监督。

(四)履行检审手续。农村公益性墓地实行年检制度,各县市区要制定具体的管理规定,由民政部门每年进行一次年检和通报,对检查不合格的墓地要责令限期改正。对擅自兴建和违规运作农村公益性墓地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国土、规划、林业、环保等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市民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进行抽检,并予以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的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抓此项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全面铺开。

公墓建设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深化和推进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革除丧葬陋习,在全面推行遗体火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划建设,整治滥埋乱葬,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转变丧葬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市公墓(骨灰堂)建设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有序发展。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部门、民政部门要把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划建设纳入全市公墓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科学合理的规划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编制《市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布局规划》,制定《市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全面提升我市公墓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二)整治滥埋乱葬现象。各镇(街道)要采取绿化、深埋、平毁或迁移等多种形式,治理铁路公路沿线、耕地、林地、绿化带、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及水库、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内的滥埋乱葬现象。民政局、公安局、住建委、国土局、林业局、环保局、工商局、物价局、园林局等有关部门搞好协调配合。

(三)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各镇(街道)要对新规划审批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进行有效监督,严格按照规划布局进行建设。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公墓,由各镇(街道)会同民政局、公安局、住建委、国土局、林业局、环保局、城管执法局等部门坚决予以取缔,并责令恢复原状。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4月)。

召开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各镇(街道)、部门职责任务,建立工作机制。各镇(街道)要根据公墓建设管理工作要求,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电视台、《今日》等新闻媒体开辟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管理专栏。各镇(街道)要通过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深化殡葬改革、加强公墓建设管理、革除丧葬陋习的良好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5月—11月)。

1.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划选址。在整合现有公墓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布局合理、超前谋划,节约土地、保护生态,方便群众、相对集中”的原则,制订完善全市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布局规划。公墓选址必须符合《省殡葬管理规定》、《省公墓管理办法》及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其规模根据辖区内人口总数的年平均7‰死亡率、每亩300穴及20年为周期确定用地面积,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也可对符合规划选址要求的原有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进行改造扩建。镇村建设公益性公墓按照《省公墓管理办法》审批程序执行,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用地,由国土局根据有关规定办理集体土地使用证;住建委、林业局、环保局审核同意,民政局审批。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的建设规划原则上要求近郊镇(街道)以建立骨灰堂、骨灰墙等新型骨灰存放处为主,平原镇(街道)以镇(街道)为单位集中建设1-2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交通不便的山区可以相邻村联建的形式建设。提倡和鼓励树葬、花葬、草坪葬等不占或少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推行绿色殡葬。

2.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与管理。一是规范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的建设要按照规划、国土、民政等部门批准的规划和用地范围及标准进行建设,不得擅自修改规划,扩大建设用地面积。各镇(街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符合公墓园林化的要求,公墓区绿化率要达到75%以上。到2012年底,各镇(街道)至少建设一处规模在1000座墓穴(格位)以上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改变现有公墓“小、散、乱”的现状。二是严格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审批管理。要按照《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民政局按程序严格审批,加强监督管理。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的墓穴和存放格位价格,由所在镇(街道)提出,报民政、物价部门审批。三是完善骨灰存放制度。要制定和完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管理规章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墓料采购、管理人员职责规范等制度;有关证照、墓穴(格位)存量和位置、墓区布局规划、服务指南等张榜公布;建立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安放档案。

3.坟墓迁移管理。凡因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项目开发涉及的坟墓搬迁,原则上就近迁移至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或经营性公墓。坟墓迁移时,严禁搭车新建和重修祖坟、宗族坟、家族坟。迁坟费用原则上由项目建设单位负担。

4.整治滥埋乱葬行为。各镇(街道)要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全面排查本辖区不符合国家法规政策的做法,根据排查情况,全面整改。建立骨灰存放跟踪制度。全市范围内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全部实行跟踪管理,一律进入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或经营性公墓,不得以任何借口另行处置。加大违规殡葬治理力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镇(街道)是整治主体,民政局搞好业务指导,相关部门配合,对违反殡葬管理法规政策的坟墓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对群众反映强烈、意见较大的违规坟墓,要集中进行清理整治。

(三)验收总结阶段(2012年12月)。

市政府将在2012年底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管理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在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范化建设管理工作成效。

四、奖励标准

市政府设立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奖励专项资金,对新建成并经市民政局审核验收合格后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项目,每建成一处由市级财政奖励5—15万元,市财政局及时将奖补资金拨付至市民政局,市民政局根据建设进度情况及时兑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用于补助投资单位。镇(街道)也要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进行奖补。

公墓建设范文篇6

为加强公墓建设和管理工作,满足城乡居民丧葬需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妥善解决滥埋乱葬、修坟立碑引发的各类矛盾,推动殡改工作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民政部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省殡葬管理规定》、《省公墓管理办法》和《市殡葬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公墓建设管理工作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深化和推进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革除丧葬陋习,在全面推行遗体火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划建设,整治滥埋乱葬,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转变丧葬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市公墓(骨灰堂)建设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有序发展。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部门、民政部门要把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划建设纳入全市公墓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科学合理的规划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编制《市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布局规划》,制定《市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全面提升我市公墓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二)整治滥埋乱葬现象。各镇(街道)要采取绿化、深埋、平毁或迁移等多种形式,治理铁路公路沿线、耕地、林地、绿化带、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及水库、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内的滥埋乱葬现象。民政局、公安局、住建委、国土局、林业局、环保局、工商局、物价局、园林局等有关部门搞好协调配合。

(三)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各镇(街道)要对新规划审批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进行有效监督,严格按照规划布局进行建设。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公墓,由各镇(街道)会同民政局、公安局、住建委、国土局、林业局、环保局、城管执法局等部门坚决予以取缔,并责令恢复原状。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4月)。

召开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各镇(街道)、部门职责任务,建立工作机制。各镇(街道)要根据公墓建设管理工作要求,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电视台、《今日》等新闻媒体开辟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管理专栏。各镇(街道)要通过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深化殡葬改革、加强公墓建设管理、革除丧葬陋习的良好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5月—11月)。

1.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划选址。在整合现有公墓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布局合理、超前谋划,节约土地、保护生态,方便群众、相对集中”的原则,制订完善全市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布局规划。公墓选址必须符合《省殡葬管理规定》、《省公墓管理办法》及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其规模根据辖区内人口总数的年平均7‰死亡率、每亩300穴及20年为周期确定用地面积,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也可对符合规划选址要求的原有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进行改造扩建。镇村建设公益性公墓按照《省公墓管理办法》审批程序执行,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用地,由国土局根据有关规定办理集体土地使用证;住建委、林业局、环保局审核同意,民政局审批。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的建设规划原则上要求近郊镇(街道)以建立骨灰堂、骨灰墙等新型骨灰存放处为主,平原镇(街道)以镇(街道)为单位集中建设1-2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交通不便的山区可以相邻村联建的形式建设。提倡和鼓励树葬、花葬、草坪葬等不占或少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推行绿色殡葬。

2.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与管理。

一是规范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的建设要按照规划、国土、民政等部门批准的规划和用地范围及标准进行建设,不得擅自修改规划,扩大建设用地面积。各镇(街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符合公墓园林化的要求,公墓区绿化率要达到75%以上。到年底,各镇(街道)至少建设一处规模在1000座墓穴(格位)以上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改变现有公墓“小、散、乱”的现状。

二是严格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审批管理。要按照《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民政局按程序严格审批,加强监督管理。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的墓穴和存放格位价格,由所在镇(街道)提出,报民政、物价部门审批。三是完善骨灰存放制度。要制定和完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管理规章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墓料采购、管理人员职责规范等制度;有关证照、墓穴(格位)存量和位置、墓区布局规划、服务指南等张榜公布;建立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安放档案。

3.坟墓迁移管理。凡因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项目开发涉及的坟墓搬迁,原则上就近迁移至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或经营性公墓。坟墓迁移时,严禁搭车新建和重修祖坟、宗族坟、家族坟。迁坟费用原则上由项目建设单位负担。

4.整治滥埋乱葬行为。各镇(街道)要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全面排查本辖区不符合国家法规政策的做法,根据排查情况,全面整改。建立骨灰存放跟踪制度。全市范围内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全部实行跟踪管理,一律进入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或经营性公墓,不得以任何借口另行处置。加大违规殡葬治理力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镇(街道)是整治主体,民政局搞好业务指导,相关部门配合,对违反殡葬管理法规政策的坟墓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对群众反映强烈、意见较大的违规坟墓,要集中进行清理整治。

(三)验收总结阶段(年12月)。

市政府将在年底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管理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在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规范化建设管理工作成效。

四、奖励标准

市政府设立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奖励专项资金,对新建成并经市民政局审核验收合格后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项目,每建成一处由市级财政奖励5—15万元,市财政局及时将奖补资金拨付至市民政局,市民政局根据建设进度情况及时兑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用于补助投资单位。镇(街道)也要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进行奖补。

公墓建设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清理整治乱埋乱葬,大力倡导科学、文明、节俭、生态的丧葬方式,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主要任务

按照每个村(居)原则上修建一个公益性公墓的要求,大力推行“绿色殡葬,生态殡葬”,全面完成公益性公墓建设任务。

三、建设要求

1、科学选址。公益性公墓原则上在荒山瘠地和不宜耕种的土地建设,由各村(居)负责选址,乡政府安排林业、土地部门现场论证。相邻村(居)也可以共同选址、共建公益性公墓。

2、统一报批。选址确定后,由村(居)向乡政府书面提出建设公益性公墓的报告,乡政府审核后报县有关部门统一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3、统一规划。村(居)公益性公墓规划面积不超过5亩;一次性规划、分步实施。起步区应控制在2亩以内,第一批三千以下人口村(居)应建设墓穴50个以上,三千以上人口村(居)应建设墓穴100个以上。

4、规范建设。墓穴占地面积单穴不得超过0.7平方米,双穴不得超过1平方米;下面水泥浇制或大理石镶嵌盒子,上面统一使用小型黑色卧碑,前薄后厚。墓穴间距0.3米,墓道宽0.7米。墓穴周边不准建围栏,严禁建设豪华墓穴。

5、墓区要求。墓区要做到“四有一道”即:有标示牌、有区域界限、有墓穴标准、有树木花卉,实现道路畅通。墓穴周边必须进行植树绿化,公墓绿化面积不得低于总面积的40%,要在视野可见范围内形成绿色屏障,达到见树不见墓的要求。

四、建设资金

村(居)公益性公墓按每个5万元进行补助,根据公墓建设进度分批拨付,不足部分自行筹集。相邻村(居)共建的,按每村(居)5万元标准补助。

五、公墓管理

村(居)公益性公墓由村(居)委会负责管理,按照县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费,收入应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公墓建设、维护和管理。

公益性公墓应在醒目位置和收费场所设立价格公示牌,公开墓穴价格和价格投诉电话。

公益性公墓应建立严格的墓穴出售档案登记管理制度。

公益性公墓未经批准,不得改变使用性质,不得转让或承包给任何单位、个人经营。

公墓建设范文篇8

一、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原则

农村公益性公墓是为村民死亡后提供骨灰或遗体安葬的公益性公共设施。建立农村公益性公墓必须本着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园林化、公益性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依法建设、因地制宜、规范管理。农村公益性公墓严禁占用耕地、国有林地和纳入中央及省级补偿的重点公益林地。要积极推进绿色殡葬,倡导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骨灰堂存放等葬法,减少殡葬用地;要坚持公益性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二、农村公益性公墓的规划及选址

(一)农村公益性公墓的规划由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编制。规划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公墓的设置、数量、规模要根据人口数量和分布状况、地理情况、交通状况来确定,规划方案须经当地民族、国土资源、林业等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

(二)农村公益性公墓的选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要求,选择在荒山、荒坡、非耕地或不宜耕种的瘠地上建设,不得占用耕地、有林地,不得建在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水库、湖泊、河流、引水渠堤坝200米内以及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地界内。公墓建设用地必须进行勘测定界,明确具体范围,按照有关规定报批。

(三)在边远地区的公墓建设,原则上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设置。人口较为集中、土地少的地区由乡(镇)或若干相邻的村民委员会联建。

三、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要求

(一)在火化区建立骨灰公益性公墓,在非火化区建立遗体公益性公墓。

(二)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要与治理乱埋乱葬、旧坟搬迁结合起来,将治理后的土地及时恢复为林地、草地、耕地。

(三)在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努力降低建设成本。墓地面积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骨灰入土安葬的单人墓或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遗体入土安葬的坟墓面积,单人墓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合葬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在土地少的地区,对于村民要求建骨灰堂(骨灰存放格位)的应给予支持。

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的审批

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根据规划,由村民委员会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县(市、区)民政局,由县(市、区)民政局商县(市、区)建设、规划、环保、林业、国土资源、民族等部门同意后予以批准,并报州(市)民政部门备案。

五、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的资金来源

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资金主要由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负责筹集,不得向村民摊派。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给予适当补助。

六、农村公益性公墓的管理

(一)农村公益性公墓的管理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并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墓区的日常管护和绿化美化等工作。县(市、区)民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监督。

(二)农村公益性公墓可由公墓管理单位向丧属收取墓穴、材料成本费,但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收费。收费项目需报物价部门审批,并进行公示。

公墓建设范文篇9

一、上海公墓业绿色生态建设已取得重大成绩

上海原本也是一个以遗体葬为主的城市,公墓的布局也不适应城市的发展。解放初期公墓达110处之多,大小不一,大的有二百多亩,小的仅十来亩,有不少地处中心城区(详见《上海殡葬年鉴》2006年卷)。解放后对公墓进行了整顿,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的公墓格局,现有公墓43家,平均墓地面积在150亩左右。

上海率先实现了100%的火化率(除特许外),与此同时,公墓也实现了从遗体葬到骨灰葬的转变,满足了公众“死有所葬”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公墓业开始导入市场机制,出现了由福利性向经营性的转变。近年来,随着郊区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级公益性墓地大量迁入经营性公墓,使经营性公墓的入葬率达75%左右,形成了以经营性公墓为主的格局。同时,经营性公墓的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平均绿地面积超过40%,绿荫覆盖面积达60%以上。全市43家公墓中,已有18家评为绿化先进单位,已有6家被评为花园单位,成为所在地区的生态建设中的“绿肺”,为上海“园林城市”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葬式的多样化成为生态公墓建设的一个亮点。上海各个公墓都具有节地特征的葬式供公众选择,树葬、花坛葬、室内葬、壁葬等节地葬式已成为常见的节地葬,1平方米以下的小墓穴(双穴)受到欢迎。由遗体葬到骨灰葬,从3平方米墓穴(双穴)向低平方葬式的发展有效地节约了稀缺的土地资源,累计共节约土地6000亩。

上海濒临大海。海葬成为上海殡葬业生态化建设中的一个特点。上海由保存遗体向不保存遗体(保存骨灰)的转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实现了100%遗体火化之后,又向我们提出了骨灰的保存模式问题。十分显然,从生态化的要求来看,不保存骨灰是最为节约土地的一种骨灰处置模式。在上海,不保存骨灰的处置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集中深埋,一种是骨灰撒海。上海市民政局竭力倡导骨灰撒海的不保存骨灰的模式,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进行公司化运作;使撒海数有逐年增长趋势。截止2006年底,骨灰撒海活动已相继进行了100批次。2006年实行海葬的有1615具,比2005年上升了8.75%,约占当年亡口总数的1.4%。当年节约的土地,按机会成本的理论,以保存期70年计,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贵的,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取得海葬量逐年增长的态势,为上海的生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人文生态:上海公墓业发展的新目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建设,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上海公墓业的发展来说,在绿色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向人文生态方向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对于公墓,在公众习俗文化中,仍将其视作为“不祥之地”。公墓的绿色生态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公墓的偏见。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在公墓以及它的周边,存在一个被称之为“负魅场”的空间,有着一种“吓咾咾”的心理感受。

这种感受,源自于传统文化。要从根本上消除“负魅场”,必须从习俗文化上来一个根本的改造,在更深层次上变革民族观念。有学者认为,这种状况,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将存在。

但是,作为公墓业,则不因此而懈怠,要尽快从“自我做起”。绿色生态建设的加快将对减少“负魅场”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必须积极推进人文生态建设,以进一步消减公墓的负面影响。

公墓的人文生态建设首先要进行公墓功能的重新定位。按传统的观点,公墓是安葬遗体或遗骨的地方。“死有所葬”是基本人权之一。建设公墓以确保公众死后有安葬的地方,这对确保“死有所葬”的人权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我国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

绿色生态公墓的建设将“死有所葬”提高到新的水平上。人们已经认识到,不仅有一块土地可以确保“入葬”,而且,这块土地处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美好环境之中。公墓,犹如传说中的“天堂美景”,从而使“死有所葬”提升到了“死优所葬”的层次上。民政部对公墓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人的“死有所葬”正快速地向着“死优所葬”的方向推进。

“死优所葬”是一个不断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公墓的功能定位由遗体或骨灰的保存转变为绿地、绿肺,是“死优所葬”的第一阶段;由一般的绿地、绿肺向着具有公园功能的方向转变,是“死优所葬”的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向“人生文化纪念园”提升。

作为公墓发展第三阶段的“人生文化纪念园”,从功能上来说,不仅具有第一、第二阶段的功能,而且具有保存和传承人生文化的功能。人生文化纪念园将使公墓由“骨灰密集地”蜕变为“人生文化密集地”,从而使公墓的“负魅场”大大地消减,为在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公墓的传统观念创造了有利条件。,公墓,将从人们“躲之不及”之地逐渐转变为胜地、宝地、圣地。公墓的周边也将成为百业发展旺地。

人是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一生有着太多的故事,这是最可宝贵的。人的一生,不仅通过DNA,而且通过人生的文化精华传承给下一代。一个民族是由亿万个个体组成的。如离开了公众的每一个人,民族也就成了空洞的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始终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亿万人民群众理应通过一种形式,将自己用一生的心血的创造的文化历史保存下来。公墓,在保存人的遗体、骨灰的同时,要努力地扩展功能,将保存人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从而使公墓逐渐演变为人生文化纪念园,这又将进一步使公墓的绿色生态、人文生态融汇于一地,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协调一致。

三、扎实工作,努力在公墓建设中把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公墓建设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胡总书记的指示,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公墓由绿色生态向人文生态的提升,使公墓的生态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为深化殡葬改革扫清道路。我们认为,人文生态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公墓业发展中的人文生态,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死后究竟保存什么”的问题。当我们仍停留在“保存遗体”阶段,那末,遗体所占的土地就要几倍、乃至十几倍于“保存骨灰”所占土地;当我们用“保存人生文化”去一步步地取代“保存骨灰”的时候,我们则将会带来更多的土地的节约,从而使绿色生态的建设有了更多的土地基础。

公墓的现有形态具有过渡的特征。绿色生态的建设将使公墓的传统形态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人文生态的建设将在此基础上使公墓的传统特征产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场变革,必须以观念变革为先导,使公众在观念上把注意力由保存骨灰转变到保存人生文化上来,不然的话,公墓业生态建设的高水平发展是十分困难的。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为有效推进公墓生态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我们认为,这一方面,要努力把骨灰葬的墓穴占地面积切实地降下来,全力推广小于1平方米的节地葬式,推广花坛葬等节地葬式,夯实公墓绿色生态的物质基础;大力提倡海葬,提高海葬的补贴力度,强化宣传工作,提高公墓对海葬的知晓度,使海葬率持续上升。

公墓建设范文篇10

近年来,我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因地制宜兴建了一批经营性公墓和农村公益性公墓,对深化殡葬改革,倡导文明殡葬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地方和个人以建农村公益性公墓为借口,擅自兴建墓地,超标准建造墓穴,大肆从事违规经营活动,从中牟取暴利,严重扰乱了公墓经营管理秩序。根据民政部等八部委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墓建设管理的通知》(民发〔〕203号)精神,为切实加强我市公墓管理,现通知如下:

一、认真做好公墓清理整顿

各地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迅速成立联合整治工作专班,于8月底以前,对辖区内公墓建设经营情况开展一次专项清理,并重点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整顿:一是未经依法批准建设的公墓;二是非法从事墓地经营活动,向村民以外其他人员出售墓葬用地或骨灰存放格位的农村公益性墓地;三是违反规定擅自转让、迁址新建、扩大墓区面积或设立分墓区的公墓;四是违反规定建设、出售(租)超规定面积墓穴、墓地,炒买炒卖墓穴和骨灰存放格位的公墓。各地要在9月初将清理整顿公墓的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报送市政府。9月底,市政府将组织全面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二、依法从严查处公墓违规违法行为

(一)对未经批准建设,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公墓建设规划和公墓建设条件的墓地,由当地民政局会同发展改革、公安、国土资源、环保、建设、工商、林业、文物等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墓地,责令其依照规定程序限期办理审批手续。逾期不办理审批手续和申请未予获准的墓地要依法取缔。

(二)对未经批准建设,且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文物保护法规、公墓建设规划和公墓建设条件的墓地,由当地民政局会同发展改革、公安、国土资源、环保、建设、工商、林业、文物等部门提出处理意见,依法予以取缔,责令恢复土地原状,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所占土地由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虽经民政部门批准,但自行扩大墓区面积或擅自设立分墓区的,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对擅自转让、迁址新建、改变经营主体的公墓,按规定重新申报审批。

(四)禁止农村公益性公墓从事经营活动。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由乡镇、村兴办和管理,只能安葬本乡镇、村已故村民的骨灰或遗体,不得对外经营和变相经营。

(五)规范墓穴建设标准。根据国家有关墓位占地面积的规定,对尚未建成或已经建成、尚未出售的超标墓位,要依法拆除或限期改造;已经出售并与丧户签订协议但尚未安葬骨灰的,也要依法拆除或限期改造;对已经安葬骨灰但愿意迁墓的,要责令建设或经营墓地单位负责将已葬墓穴迁至合法公墓内;不愿意迁墓的要缩小规模作绿化处理,认真做好登记,待使用期满后依法处理,所发生的费用由墓地单位全部承担。

三、规范公墓管理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各地民政部门要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会同发展改革、公安、国土资源、环保、建设、工商、林业、文物等部门,结合实际,本着不重复建设、节约土地、保护耕地和林地、保护地下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便于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制定出本地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要积极倡导骨灰、遗体处理多样化。在火葬区内要大力推行骨灰寄存、骨灰植树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处理方式。乡村可根据当地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规划建立为本地村民服务的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在土葬改革区,可利用荒山瘠地,统一规划建立遗体公墓,积极倡导平地深埋不留坟头的葬法,禁止占用耕地、林地。

(二)严格限制墓穴占地面积。公墓安葬是殡葬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限制墓位占地面积,单人或双人骨灰墓穴占地不得超过1平方米,遗体单葬墓穴占地不得超过4平方米,合葬墓穴不得超过6平方米,使用年限20年为一个周期,墓碑要小型化、多样化和艺术化。公墓内禁止修建封建迷信设施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禁止修建宗族墓地和活人寿穴。各公墓原则上不得在辖区以外的地方设立业务经销办事机构。确有必要跨地区设立的,须经两地民政部门批准,并自觉接受当地民政部门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