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案例十篇

时间:2023-09-25 18:14:56

人事管理案例

人事管理案例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案例教学;药事管理;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是以典型事例为核心的理论教学模式,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解读、讨论和拓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辩证、客观的认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本质上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启迪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近年来,培养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经营工作需求,具备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药学技术人才已渐渐成为许多高等院校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在此背景下,不少医药院校开展了药事管理等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但因缺乏经验、不注重联系学科特点等原因,大部分院校仍旧案例教学方法往往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论述了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在当前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取、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入手,通过加强案例教学的主、客体资源建设来提高药事管理学教育质量的教学改革建议。

一、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

根据能否将知识进行清晰的表述和有效转移,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也称编码知识,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传播、传授和学习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需要通过个人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来感受和得到的经验性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凭借其严格、系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在显性知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能够取得教学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隐形知识的教学中却无处施展,当前多数隐性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开展的,然而其对于客观教学条件的苛刻要求却使得应用范围大大受限。应用型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具备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满足从事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临床使用和监督管理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尤其需要注重隐性知识的学习,因此,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加实验课程、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药学类核心课程中的比例势在必行。药事管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边缘学科,其目标是对药品在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的过程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以合理的资源投入获得限制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由此可见,药事管理学十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包括药品注册管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等都要求学生一定的操作能力,并且对于还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药事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过程,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深入的了解医药相关领域,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当前药事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案例教学内涵的正确认识

在我国开设药学类专业的院校中,多数任课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内涵的正确认识,仅仅依靠个人的教学经验开展所谓的“案例教学”,如部分教师将案例(case)与示例(story)混淆,认为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用“实践”来验证课堂所授的“规律”或用理论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点评,这些示例不乏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的情节,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只能认为是借助案例进行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演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此外,大多数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仍习惯使用驾轻就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案例讨论。教师沿袭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案例教学,犹如旧瓶装新酒,这种重灌输轻启发、重智商轻情商、重管制轻激励、重结果轻过程的所谓“案例教学”,有违案例教学的本质。部分院校在进行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过分强调案例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所占比重过大,挤占了基础理论讲授的学时。由于案例教学法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案例难度不宜过大,涉及情况不宜过于复杂,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认真的分析思考给出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药事管理学案例资源匮乏

充足的案例储备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我国的药事管理学优质案例非常贫乏,部分案例过分简化、缺乏深度,严重的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一些学校甚至采用来自《中国医药报》《医药经理人》《中国药店》等报刊、杂志甚至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这样编写的案例,通常偏重故事性和新闻性,然而由于缺乏基本理论支撑和科学性,容易受到文章作者的观点和视角的影响,并不适宜作为案例向学生介绍。此外,由于药事管理学建立发展至今仅有30年的时间,期间我国在医药卫生领域里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素材,然而,这些案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要想收集到能够反映我国医药产业具有典型意义的药事管理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多是各个学校教师自发收集整理,缺乏符合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特点、既有我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医药卫生行业现实问题的案例。

(三)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程度不高

在开展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和分组讨论时,实际制作演示文稿、汇报演讲,其他多数同学的参与程度不高,“搭便车”现象极为常见。或者指定的小组负责在课堂上演示一个案例的分析报告,其他各组的成员对该案例事先未做任何准备,使得在不同组之间的案例讨论难以展开,即便存在讨论也多为现场随机提问,大多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很难深入进行下去。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药事管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本科二、三年级,进行案例分析的经验不够丰富,对案例学习方法理解不够深刻,且药事管理案例存在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抽象性。药事管理学涉及到诸多医药领域里的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抽象特点,这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二是主观性。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基础、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分析也会有差别和歧见。因此,案例学习会因学习主体的不同而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对于习惯于用理性思维来分析问题的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案例讨论常常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使得他们对讨论内容的科学性存在质疑。三是实践性。药事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活动,部分案例要求学生对相关行业和工作有一定的和知识基础感性认识,而学生恰好缺乏实践经验,经常出现分析脱离实际的情况。

三、完善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对策与思考

(一)转变案例教学观念

在现行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则普遍倾向于“更好的讲故事”和“讲更好的故事”。然而,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来看,真正的案例教学过程绝非被动地接受信息,一定要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沟通氛围,师生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完成对于新知识结构的拼接,并且反作用于教师,实现“教学相长”的反馈式教学效果。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和管理实践能力等。改善案例教学实施的环境条件,也能有效促进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法旨在建立系统的药事管理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药事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案例分析。

(二)精选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成败。总体而言,适合用于管理学科教学的案例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主题一致。即要求所选择的案例能够覆盖当前需要讨论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对学生深化对相关药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共鸣。其次,事件典型。教学案例涉及的药事管理事件应具备典型性,能够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三,矛盾冲突。好的教学案例一定会面临着矛盾冲突、难以取舍的现实情境,这也是案例示例与最本质的区别。教学案例必须用中立客观的语言描绘出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境,避免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做出各种诱导性很强的主观评价,破坏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基础。

(三)改革案例教学的考核机制

以往的药事管理考核体系中,案例教学的成绩权重通常只占到10%左右,学生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开展案例教学的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师应适当提高案例分析和讨论考核所占权重到30%左右。此外,考核过程也应适当优化,对评分项目赋予科学的权重,避免部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搭便车”。对学生的考核应细化到人,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参与情况、所提交的案例演示文本及课堂案例演示的质量,包括问题把握是否准确、问题分析是否有深度、对策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表达是否清楚和明确等,给出相应的评分,并对所有的评分进行汇总。

作者:洪亮 刘丹丹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人事管理案例篇2

人事档案的“三化”是指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现代化是人事档案工作在信息化时代的必经之路,是新形势下人事工作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人事档案的数字化、数据库建立、管理系统研发、信息网络化建设等核心问题。规范化是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中间环节。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少人事档案材料载体不统一、装订不整齐、书写不规范、管理不规范等现象还比较突出。因此,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研究,建立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为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另外加强人事档案标准化建设研究,特别是要加强人事档案载体标准、格式标准、管理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的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已有的人事档管理主要有《人事档案临时管理条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人事档案制度管理规定》等,其中,《人事档案历史管理条例》是由中组部于1980年,1990年经过修订,《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和《人事档案制度管理规定》都是依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制定的,在档案内容、收集、保管、提供利用方面与《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大同小异。如,张建文指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个人的权利意识日渐强烈,过于强调公共利益性质与绝对保密性质的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法制无法适应个人资料保护运动所提出的在人事档案收集与处理中保护个人权利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将现行《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合并,制定统一的《人事档案法》。可见,加强人事档案法制建设的研究,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丰富人事档案管理理论的需要。

二、人事档案法制建设

近年来困扰人事档案建设的阻碍很多,其中法律法制不健全是重点之一,我国现有《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条例》、《干部管理条例》、《企业人事管理条例》三项管理条例,但却缺少明文针对具体人事管理颁布的法案,并且在这些法案当中对设计人事资料泄露后进行的法律法规处理以及处罚略显不足,有许多漏洞可循,因此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法规》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制定《人事档案管理法规》,第一阐述管理范围不清晰,档案管理范围不清晰造成多方介入管理不规范,许多个人受到个别公司的私制管理,在离职后不能尽快取回人事档案,造成不能及时入职从而产生经济损失,再比如单位临时借调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以及档案备份的保存方式也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一定的人事纠纷,因此新建立的《人事法规管理》应当明确认识离职与调动时档案归属的边界以及明确企事业单位归还人事档案的时间。第二档案泄露处罚管理不明确,档案泄露是近年来常发生的事情,一方面是企事业单因某种原因恶意泄露员工档案,对员工给生活及工作造成损失,一方面是因采用互联网建制管理,受到网络攻击而造成的非恶意泄露,但也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因此应当加强恶意泄露他人档案的出发条例,将其列入到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一项法律条文当中,同时明确什么是恶意侵犯个人档案、什么事恶意泄露个人档案、什么是恶意盗取个人档案,划分明确的范围,保障当事人隐私权受到合法的保护,第三增强人事档案可追溯性,这一条应当列入到法律条例当中,近年来对人事档案的管理中屡屡出现人事档案“失踪”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纰漏,另一方面是因为电子档案录入造成的人事档案缺失,这对追寻人事档案范围,寻找档案对比造成了困难,因此应当明确人事档案丢失出发条例,更好的保存人事档案建设。

三、人事档案工作改革

人事档案工作改革过程中首先是强化“三化”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人事改革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人事管理法规,建立健全完善的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当首先放在建立健全完善的档案制度上,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人事档案的制度管理较为松懈,原因一是因为档案管理人员的普遍素质不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培训,档案管理员入职的要求并不高,这就造成许多企事业单位用较为低廉的价格聘请一些非专业人员,造成大量的档案流失以及错误的生成,同时人事档案工作改革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宽宥因素,对造成他人档案损失的管理行为不予追究,对档案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不予改正,因此重复的造成档案确实现象发生。原因二档案管理工作较为繁复,即使采用计算机录制系统,档案管理的工作量也颇大,大型人事单位可以聘请较多的档案管理员,但普通单位困于资金限制只能聘请较少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这样对管理人员造成了大量的工作负担,有时会造成档案管理缺失;原因三普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兼职其他工作,对本来不富裕的工作时间进一步造成符合,进一步造成档案管理制度出现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解决人事单位聘用档案管理员的制度,要高标准严要求的制定详细的档案人员考核制度,其次要划分工作区域,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专职自身职责。

四、结语

人事管理案例篇3

一、公共事业管理学课堂引入案例教学的意义

第一,从公共事业管理学的课程特征和培养目标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公共事业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等,公共事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中不仅包括讲授这些事业相关的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公共事业管理教学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传统讲授式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通过案例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第二,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性来说,案例教学方法具有情境性、互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践中收集到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习思考、分析和决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以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首先,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法是教达于学的中介和桥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传统的影响,学校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采取单一灌输式的方法,以致很多毕业生高分低能。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同时,经过多次案例教学的实施,老师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运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管控能力。第四,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首先,案例教学法丰富了教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打破传统式教学方法的新式教学法,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自己主动地进入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之中,学生从中获得一种与他们以往的学习不同的经验,从而激发学习的潜能。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只注重向学生灌输,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案例教学的互动性特征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案例讨论中,允许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从而使他们在分析案例过程中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几个因素

案例教学起始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传入我国后,直到近几十年内,开始倍受关注。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使用比较早,案例也比较多,而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是因为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制约着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使用案例教学,主要表现如下四个因素。

1、教学观念因素制约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是教学观念和意识。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这两大教学的主体上面。一是作为教的主体,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重视不够。首先,很多教师习惯于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不愿意花时间做一些尝试;其次,一些教师认为案例教学不一定有效,是可有可无的。他们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粗糙的观点不会有太多收获,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价值不大。再次,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列举出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实例,这也是案例教学,这无疑是把案例教学简单化,把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二是作为学的主体,部分学生也不重视案例学习。有很多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授,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也不接受案例教学。

2、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因素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相当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角色只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演讲者”,教师只需要把自己准备和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课堂教学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可控性很强。然而实施案例教学,教师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准备工作,比如要准备案例,精心设计思考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讨论重点,掌控课堂讨论的节奏,控制发言时间,维持课堂秩序,激发学生思考,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气氛,最后还要对学生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这对于习惯于波澜不惊的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这些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深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和管控能力。在现实中,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的不可控性的要素太多,难度系数太大,不太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讨论。

3、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素案例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组合在一起进行多元互动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导者,但教师教的目的还是为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程度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培养起来。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去研读案例,搜集信息,准备发言资料,这让他们感觉压力倍增,有时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另外,一些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更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案例教学的效果。

4、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本身因素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成功的案例教学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案例。一般来说,高质量的案例主要表现为案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现实性的特征,且难易适中,学生易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然而目前要达到这些标准也并非易事。一是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可供选择的量比较少。目前管理学类课程教学中的案例,私营部门管理的案例数量比较多,出版的教材和专著也比较集中,而公共部门可供使用的案例就相对比较少。就公共管理领域来说,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案例较多,公共事业管理案例较少。当然这和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密切关系。二是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公共管理的案例使用比较多,而真正贴近公共事业管理实际的高质量案例比较少。三是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案例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过去的一些旧的案例所揭示的问题现已解决,如再拿到课堂上讨论,其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也需要不断制作高质量的新案例,以替代过时的旧案例。当然,受时间和物质成本的限制,案例的更新一般难度较大。

三、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1、改变教学观念,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其主导作用不可替代,但单一的教学方式肯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课堂面对的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心智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单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一言堂式灌输不再适合大学教育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教学革新的思想,不断探索适合课程实际的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案例教学则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双方角色的转换。教师由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变成配角,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则根据教师提供的路线,经过充分的讨论后积极发言,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案例教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有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的应用人才。

2、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教师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老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能力,首先,必须认真钻研公共管理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深入了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实践。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储备大量丰富的教学案例,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教师要通过多次开展案例教学,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案例教学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能力。再次,学校每年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师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培训。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带薪的进修和培训;组织开展全校范围的案例教学的观摩或授课比赛;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有关案例教学的交流和研讨等等。

人事管理案例篇4

[论文关键词]管理学 案例教学“度”

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各个领域,是管理学教学的重要方式。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内容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数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因此管理学案例教学比其他学科领域更为复杂,基本事实更难找到,推理解释性更差,而可以应用的制度、规则无一定之规,这些特点都对教学者和学习者提出了较高要求。

事实上,管理学案例教学是高难度的,是需要较高教学技能和丰富教学经验才能很好完成的。在我国高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迄今为止,大部分教师都已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做好案例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甚至矫枉过正,“案例是从”,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找来大量的案例,将其下发给学生,由学生来做就可以了,至于怎样才能将案例做好、达到预期的效果,则没有正确的判断和成型的理念。在我国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问题上,对于是否要进行案例教学已经做了太多的探讨,而对怎样进行案例教学则缺乏深入的思考。就像管理学本身一样,案例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既存在科学的成分,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相同的案例和信息,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一门艺术,但艺术并不是随心所欲。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只有把握好如下几方面的“度”,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的“度”

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管理学教学的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有各自的特点,实践证明只有将这两种方式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将管理学教好。

1.正确认识案例教学,反对过度强调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我们在将传统的理论教学逐渐向案例教学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有的教师几乎完全抛弃了理论教学,唯“案例是从”,认为只有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认识是极端的、是错误的。学生的学习遵循“认知——熟记——理解——内化——运用”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不间断积累的过程。在管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对理论的透彻学习过程,那么这门课程很难对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起到很大的启发作用。虽然案例教学情节丰富、引人入胜,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引起学生关注的是案例本身,学生参与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而就事论事,流于肤浅,所以其对学生影响而言是暂时的、短暂的,而理论教学则具有深入思考和反刍的特点,也是长期有效和终生受益的。所以,在管理学这门基础课中,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而且作为案例教学的创始地哈佛商学院也不是全过程都使用案例教学,哈佛商学院的一年级学生也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也是满堂灌。因为一年级学生连经济管理的一些基本内容还没有掌握,他们要完成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转变,必须经过一段艰苦的灌输过程,到哈佛商学院的二年级,才开始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案例结合起来,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结果导致学生既没有掌握理论又没有理解案例。

2.进行高质量的理论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学习理论就是教条、刻板,仅是记忆与背诵,而缺乏分析和实践能力培养。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因为掌握理论并不是将理论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而是要知道理论的背景、出处、含义、代表人物、来龙去脉及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的观点,加上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从而获得分析事物、判断事物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教学较为枯燥,容易出现学生不愿意学甚至反感理论教学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恶性循环局面。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改革和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加课程内容的信息量,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变不情愿和被动为自愿和主动。

其实理论传授也是有技巧的,而理论的准确传授正是管理学的基本要求。据笔者的经验,理论教学一样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一样听得津津有味,而且效果非常好。例如,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一些深奥的理论,使理论与现实生活接轨;适当增加一些介绍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使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等等。这样会使学生更易接受,也使理论教学不至于走入令人尴尬的困境。特别是管理学因其本身的特点,有很多理论都是对管理学有重要贡献的各大公司总裁在公司改革或重组中得出的经验和结论,如通用汽车总裁斯隆的事业部制,传奇人物艾柯卡的领导方式等,这些理论很经典、很有意义,也很有趣,学生都喜欢听。他们的事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将两种方法所占用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值得注意的是,要在学员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才能开展案例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理论教学时间比例大一些;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在他们掌握了基本理论后,应以案例教学为主。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对案例的理解,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对理论的领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在管理学的学习上处于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是大有裨益的。

二、案例选择中“度”的把握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的选择是一项重要工作,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案例选择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案例要与理论紧密相关。案例是与教学有关的事例、实例、范例等,但并非所有与管理学有关的事例都可以成为教学案例。选择案例时,要避免随意性。有人认为上课时随便拿个案例,只要能与教学内容沾得上边就行,其实这是对案例教学的一种误解。案例教学,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来选择案例,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应该是与管理学内容紧密相关,最好能直接映射某一基本理论且具有较大启发意义的。

2.案例应适合教学并经过加工。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案例大多是从一些著名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复杂、包含的信息杂乱,而教学对象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面对此类案例会感到无从下手,容易丧失参与的兴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另外,有的案例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这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缺少加工,仅限于问题的陈述,缺乏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启发意义不大。

为了保证案例的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精心挑选,选择那些经典的、具有较大启发意义的案例,排除那些过于冗杂的且不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二要对案例进行加工,对其进行整理,删减含混不清的信息,补充一些明朗的信息,使其适合教学;三要选择具有时效性的案例,案例库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3.将简单与复杂结合起来。在管理学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很多案例,这些案例有大、有小,有简单、有复杂。例如,在讲解某一理论时,可用较小的案例来阐述,这些小的案例足可以说明、解释某一理论的知识点;在某一大的章节后,可用以中型的与本章节知识相关的案例来强化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做两到三次大的综合性案例。总之,应该将这些大大小小的案例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教学过程中“度”的把握

在选择合适的案例后,案例教学的效果便取决于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而实施情况的好坏则取决于案例教学的双方主体,即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组织者的水平和参与者的积极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事实上,参与者的积极性某种程度上也是教师组织水平高低的体现,所以说教师组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的质量。

1.教师要苦练“内功”。案例教学远远高于传统讲授法对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水平的高低紧密相关。然而,在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局限于举例讲解,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案例教学。

一个教师要想将案例教学做好,必须苦练以下几点“内功”:一是通晓管理学这一学科,深刻、全面地理解管理学。二是彻底研析案例,对案例要心中有数,充分了解案例所包含的人物、情节、基本信息,找到案例中所隐含的知识基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有的教师在案例分析前,没有做足工作,只是匆匆阅读一遍就将其搬上讲台,分析案例时抓不住主要信息,毫无章法,学生也是一头雾水,自然达不到目的。三是要有平等观念。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增强平等对话意识,能听进学习者的不同意见,尊重学习者的创见。

2.要设计科学的程序。对于小的案例,在学生经过思考后,由教师直接讲解或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讨论即可。对于大的案例通常要分组进行,一般需经过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教师布置案例,提出思考题,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独立思考,进行分析,提出方案。第二阶段是分组讨论阶段,对于复杂的案例,经小组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谋求最佳的解决对策。第三阶段是正式分析、讨论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小组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全班进行讨论,是教学功能发挥最完整、最充分的环节。第四阶段是案例讨论后的总结,通过总结肯定成功之处,纠正认识不足,从而引发课后的进一步思考。实践证明,科学的程序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3.在案例点评中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案例点评能体现教师的业务水平。案例点评的基本要求是精准,精准并不意味着是固定的、刻板的结论或答案,而是给出准确和到位的点评。

很多教师在同学们对案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后,对案例不作点评,不了了之,使学生有种有头无尾的感觉。虽然有些案例没有统一的定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可以没有“结尾”,案例教学也像管理学本身一样,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中蕴含着科学的成分,教师应将案例中科学的成分提炼出来点评,点评要言之有理,总结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将其中艺术的成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留给同学们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人事管理案例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案例研究;批判;价值;运用

案例研究方法作为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企业行为和企业结果进行剖析来总结企业管理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工商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决策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然而事实上当前的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动性非常大,尤其是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更是与政治、经济、市场等多种变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每个企业在每个阶段时期所应该采取的管理方法都各不相同。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开始提出,以研究案例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并不科学,这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误区,使其在未来的企业管理活动中照本宣科,给学生带来误导。那么案例研究方法能否被运用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呢?以下本文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1.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判性分析

尽管案例研究方法已经在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但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一直都未曾中断。并且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越来越激励,人们对其的批判言论也越来越多。具体来讲,反对将案例研究方法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的学者所持的观点主要是说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较多的主观性,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大多数学者在批评案例研究方法的过程中,还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在外部有效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这也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点。它不宜于通过实证来对其进行研究,只能利用构筑理论以及归纳式的研究方法,对其工商管理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

2.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分析

尽管案例研究方法在运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其还是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的。笔者认为,能否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和教学领域将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发挥出来,主要在于运用的方法是否得当。为了能够使人们更好的认识案例研究方法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可以从其发展历程和其工商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

2.1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案例研究方法最早的代表就是教学案例学派和经济主义学派。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将案例教育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商业的教育过程当中,效的推动了案例教学理论的发展,并且在1921年科波兰德博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案例管理教学文集,这也为案例教学研究方法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在以后的30年中,案例教学研究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直到20世纪中期,在福特基金会的帮助下,案例研究方法才等到了一定的推广。而在我国案例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高校中教学过程中的广泛的传播。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案例研究方法在我国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开办了许多案例培训机构,来促进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

2.2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

从工商管理发展史来看,当前存在的许多管理理论,并不全是通过相关管理思想推导出来的,其中存在的极大部分管理理论都是通过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总结而来的,因此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当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也如相关学者所说的,在工商管理领域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其中有绝大部分人是学界的权威人物。由于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人们对工商管理领域有着新的认识,而且通过对这种方法进行分析,人们认为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就必须建立一个该框架系统,通过明确的表述,对组织之间的比较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适当的结论,为了企业的工商管理提供大量的信息依据和实践经验。

3.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建议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案例研究方法并非是一无是处的,那种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是非主流研究方法的人只是从片面角度来看待案例研究方法,并没有站在发展的角度上剖析案例研究方法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定位案例研究方法,才能采取正确的案例研究方法来研究工商管理的相关课题。

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水平还相对较低,在某种程度上讲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研究水平。究其原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国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够合理全面。并且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经典案例非常少,即使有对企业管理进行调研的活动,也没有真正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是走马观花的粗略调研,缺乏真实的求证和调研。这就使得现有的工商管理研究案例所具备的学术价值并不高,这也是导致部分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方法不适用于工商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在以后的案例研究方法应用中,应当大力提倡用国际化的视野、规范性的研究方法深入企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强调案例研究步骤的规范性,并严格地区分研究案例和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的异同,不同于教学案例而撰写出的研究案例是开展案例研究的重要步骤;撰写研究案例时,忌讳用主观判断的、含糊的语言,强调通过调研访谈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要注意案例细节,从细微之处往往可以观察到新事物,新事实。第一手资料如实验室观察的数据一样重要,它必须是真实、客观、可信赖,是研究性论文的立论依据。只有在优秀的研究案例基础上发现研究事实、提出研究结论,其研究成果本身才会有较高的可信度。

4.结语

总之,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只要多采用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经典案例作为研究案例,并积极结合实际企业情况和经营环境对案例进行分析,就能够从案例研究方法中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和研究结果。为此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客观端正的科研态度,正确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任胜钢.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特殊性与思考[J].经济师,2005(03).

人事管理案例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育管理教学;应用

高校教育管理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单一化的知识、技能讲解无法满足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发展需要,导致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表现出不适应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管理教学发展,提升教育管理学生的素养、改善教育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教育管理专业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相关人员不断优化和完善教育管理教学内容、模式、方法。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教学和知识理论充分结合体现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实际案例和场景的典型化处理,来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供重要的支持,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一、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以实际例子为前提的教学模式,通过真实案例的选取和讨论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案例教学法最早被应用在商业管理真实情境和事件的讲述,后来被引用到更多的课程教学中。

二、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能够更好的实现教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育管理教学中蕴含了大量丰富的案例,为了提升教育管理教学效果,需要相关教育人员加强对教育管理教学案例的深入挖掘,将这些案例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处理,之后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工作综合素养,达到教育管理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机关、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提供能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培养这些领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符合开放教育理念。开放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案例教学法大和新课改下开放教育发展目标和要求相契合,通过在教育管理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进一步发挥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从而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应用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应用的原则。1、典型性原则。教育管理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的案例,面对这些大量的案例,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案例进行筛选,需要遵循典型性的案例选择,即案例的选取要做到精简化。第一,教育管理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反映出教育管理中涉及到的问题。第二,教育管理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有针对性。教育管理案例的选择要能够反映出教育管理中的常见案例,案例的选择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思考。2、问题性原则。教育管理教学案例的选择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真实性原则。教育管理教学案例的选择不能凭空虚构,而是应该做好真实、具体。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二)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的呈现模式。1、先案后理型教师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可以应用PPT或者书面材料来向学生展示案例,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形成对案例的基本认识。同时,在教育管理教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2、先理后案型教师在应用案例开展教学之前可以向学生提前讲解案例教育教学的原理,在讲述完原理之后,教师向学生出示相应的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案例问题。3、案理同步型案理同步是指教师在向学生展现案例的时候需要结合教育管理理论知识进行有层次的讲解,实现对案例的综合性开发利用,实现案例教学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三)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具体应用分析。1、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应用流程。第一,明确案例讨论规则。为了提升教育管理教学案例应用的有效性,提升案例教育管理教学效果。教师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需要向学生讲解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讨论原则,对案例的讨论时间、顺序和发言时间顺序等进行合理的安排。第二,对案例进行阅读。教师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案例,并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案例的阅读,对案例阐述的故事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第三,小组讨论。教师以学生自愿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安排其中一名学生作为讨论小组的组织者,带领其他学生对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有序的交流讨论。2、教育管理面授课教学中的案例应用。教育管理面授课教学中一般会采取在理论中穿插案例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师在具体授课的时候会在适当的时机中导入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真实的教育事件等。比如在教师讲授《现代教育原理》课程的时候,在介绍国内外教育专家教育理论的时候,教师引入了一个热会热点程度比较高的“虎妈”教育事件。通过事件的讲解,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不同教育理论存在的优缺点。同学们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时候可以单独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相应的辩论。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交流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持。3、教育管理网络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应用。教育管理网络课程的开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发展特点。现阶段,教育管理网络课程可以采用实时性或者非实时性的方式进行。在教育管理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案例专题教学,结合讲过的章节内容来专门挑选出一节课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比如在讲授《教育与人的发展》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狼孩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够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四)教育管理案例教学反思。第一,学生角度的反思。学生角度的反思体现在学生个人本身是否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交流中。在案例交流的过程中是否有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想法,形成了自己正确的判断。案例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案例教学讨论中,在讨论中有效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案例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和思考。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需要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问题,是否存在案例本身选择不周全的现象。第二,案例角度上的反思。教育管理案例反思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案例的选择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案例选择和应用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案例的反应和需要。②案例的选择是否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需要。案例在教育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案例本身距离层面的意义,而是应该能够透过案例激发学生的个人思考,提升学生思维和认识的深度。第三,教师角度的反思。①教师在应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对案例的反复呈现和深度挖掘应用。②教师在应用案例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对引导案例方式的反思。③教师在应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时候是否思考和反思过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教育管理学科教学中也开始强调开放化的教育发展模式,旨在能够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教学水平、丰富和完善教育管理教学内容。文章结合案例教学法内涵,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能够提升教育管理教学的深度,实现和学科教学的契合度,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管理教学发展。

作者:赵王笑 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缙云分校

参考文献

[1]赵国玲: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办公室管理课程中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6,(33):156.

[2]肖永添: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教学中的运用——评《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第二版)》[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139.

[3]杨懿力:现代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实践研究——以案例教学法在技工教育中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79.

人事管理案例篇7

关键词:高职;安全管理;法规;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60-02

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

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的安全与健康,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安全管理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核心。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专业开设安全管理这门课程,其宗旨是为培养这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掌握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为其将来毕业走向中直、省直等大中型公路施工企业中的测量、试验、施工、检测等岗位一线工作,并在工作岗位上科学而有效地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正确而全面地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对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控制,预防事故发生,促进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开设安全管理基础类课程时间已经不短,但其包括的内容对道路与桥梁专业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在路桥施工方面遇到的安全管理问题具有其特殊性,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管理理念双重保障才能做到安全施工与管理。作为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专业安全管理类课程,其教学目标是结合道路与桥梁的专业特色,结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案例教学方式方法搞好安全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使高职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消化课堂所学到的施工安全管理知识,成为未来岗位工作一线安全管理+技能型的应用复合人才,在工程实践中有效预防和避免企业和自身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

二、教学主要内容

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26学时,案例分析22学时。第一部分讲授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计划2学时,采用理论授课形式。第二部分讲授安全生产管理法规与制度,计划10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安全生产法规;②安全生产责任制;③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第三部分讲授事故预防、控制及应急救援预案,计划8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安全技术对策;②安全教育对策;③安全管理对策;④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⑤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演练、实例。第四部分讲授安全检查的基本知识,计划6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安全检查制度;②工程项目安全检查;③安全检查表及实例;④现场管理与急救。第五部分讲授事故调查与处理,计划10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事故调查的目的及意义;②事故调查的准备;③事故调查的基本步骤;④典型事故的现场勘查;⑤事故分析与处理;⑥事故调查报告。第六部分讲授劳动保护,计划8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工伤保险;②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③职业病危害与防治。第七部分为复习及考核,计划4学时,主要形式为过程考核、实践考核及期末考试。综合以上《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不难看出,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专业学生能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目标,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协作进而提高课程学习效果。相对于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体现的是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把道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加深对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工作作风、成为安全管理+技能型的应用复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案例教学行之有效。

三、“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按课前备课准备、课上导入以及动态评价,可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居于次要地位;而学生是参与者和思考者,是主要角色。论文接下来按照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来具体介绍这几个环节的实施安排和遵循原则。

1.案例的选择、编写和设计。从《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论出发,收集、筛选、编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并保证其真实性或拟真性。为此应遵循以下标准与原则:①典型案例,选择和编写适合路桥建设工程中发生概率高的案例;②知识点涵盖,设计与章节内容相关度高的道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与法规案例;③案例难易度,将案例改编为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④案例长短,满足教学学时要求和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根据以上四条原则以第二章安全生产管理法规与制度第三次课安全生产法规为例,确定如下案例:“某城市环路立交桥工程,长1.5km,其中跨越主干道部分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跨径47.6m,合同价1500万。鉴于吊装的单节钢梁重量大,又在城市主干道上施工,承建该工程的施工项目部为此制订了专项施工方案。”

2.案例导入。《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案例教学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两种:陈诉法和问题法。所谓陈诉法,就是把案例一字不差的展示给学生,这种展示可以是PPT,也可以是视频,还可以是以学生朗读的方式。很显然,这样的方法优点是信息量大、内容详实。除视频案例相对生动以外,整体来看,陈述导入的办法比较沉闷。与之相对,问题导入法,就是结合案例分析问题,一步步将案例如同剥茧般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分析案例情境中的解决办法,与实际道路与桥梁工程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工程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问题导入法的一大优点是,基于同类案例通过问题来设定不同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找出解决办法。

3.案例导入问题的设置。最大限度发挥问题导入法的优势,首先要确定案例导入问题的设置标准,据此提出案例分析的分析问题。①有针对性,案例导入问题的设置既要与知识点环环相扣,又要具有针对施工安全管理与法规的启发意义;②突出章节重点,问题不能偏离章节教学的主要内容;③问题设定不易过难,提问语言不易过偏,更不要引起歧义;④问题长短以一句话为宜。根据以上四条原则,针对第二章安全生产管理法规与制度第三次课安全生产法规已选定案例为例,设定问题如:“该工程项目应当至少配备几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说明理由。”以上案例我们还可以通过变化问题的方式,扩充案例情景内容,用在讲授第六章劳动保护第二次课工伤保险时的案例:“某城市环路立交桥工程,长1.5km,其中……。若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组甲工人在施工期间忽发心脏病,即刻被工友送往医院,但经抢救无效于当天死亡。该事故可被认定为工伤事故吗?说明理由。”

4.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每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自己发言结束后,要认真听取他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小组讨论结束后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认识,并指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作分析、阐述观点、作小结发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把握讨论方向,避免偏题。教师在讨论过程的始终都不能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造成干扰。当学生的观点不一致时,可展开讨论;当学生的分析判断有误时,教师可采取间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加以修正。例如,在讲授第六章“劳动保护”第二次课“工伤保险”时,学生根据案例的具体实际情况展开充分的分析与讨论,甚至还可能是辩论。有的学生认为突发心脏病与劳动无关,是当事人个人身体的问题;而有的同学则认为应当算作工伤,因为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

5.案例点评和知识点总结。这一环节是对案例导入、问答互动环节、学生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环节以及专业知识的经验性总结和归纳。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总结理清案例讨论的思路、讨论的重点难点和主要问题,达到熟练应用道路与桥梁工程安全管理及法规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目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及时进行评定和考核,完善对这门课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在平时成绩过程管理与考核中重点加以体现、记录在案。采用这种平时成绩实行动态管理和过程考核,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法规知识点和安全管理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考核评定。

四、案例教学评价

《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案例教学,是教学双方所作努力的集中体现,是一种互动式教学的探索过程,是需要师生相互配合才能予以完成的,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为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应当侧重启发式互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彻底改变过去课堂上死啃书本的传统方式,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大道路与桥梁工程实践真实案例情境容量,提高学生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安全管理与法规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正文,周波,李薇.安全管理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人事管理案例篇8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16-02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甚广,既得到广大教育实践者的认可和推崇,更受到学习者的喜爱和好评。那么,案例教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它在教育管理学实际应用中都有哪些实践模式?应用这些模式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许多教育管理学科的工作者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紧密围绕课程内容选取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其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具有师生双向交流而非单向传递的价值取向

案例教学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判断、决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能够通过“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对恰当的人、提出恰当的问题”来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1]。

(二)案例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中心而非被动接受的价值取向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时时应该关注的中心。无论在案例的精选、情境的设置、问题的呈现、讨论的方式、内容的剖析、结论的达成等方面,都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权、选择权和决策权。

(三)案例教学具有即时性知识而非规律性知识的价值取向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可谓重中之重,高质量即时性的案例是实施有效案例教学的根本和保障。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日新月异,甚至瞬息万变。

(四)课堂氛围具有合作反思而非被动服从的价值取向

案例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真实性、情境性、问题性,重视实践生成,能够通过直观、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教育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分类及其适用性

案例教学具有情境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在教育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被广泛采用。笔者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案例教学模式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划分。

(一)按案例不同的呈现模式划分

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呈现案例和发挥案例的独特优势,案例的呈现模式是不同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1.先案后理型。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PPT或书面材料向学生出示案例,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出相关的教育管理原理[2]。这种案例教学模式是教育管理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从实践分析走向理论归纳,在构筑知识体系结构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先案后理型案例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通过真实的案例呈现,将知识原理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总结反思。

2.先理后案型。即教师在案例导入环节先讲解教育管理的原理,再出示相关的案例,运用有关的原理来分析这些案例,用相关原理来解释和论证这些实际事件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

3.案理同步型。即教师在展示案例的过程中,根据教育管理原理知识体系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地解析案例。这种综合性案例,对案例进行分阶段地剖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向学生展示分析案例应有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步骤。

(二)按案例不同的教学目的划分

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产生预期不同的教学效果,可将案例教学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即时型案例,顾名思义就是指案例发生时间的当前性,可能是刚刚发生的事例,也可能是正在发生的事例。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将即时型案例发生地负责人以特邀嘉宾身份请进课堂,并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3]。为的是让师生共同占有第一手信息资料,并且能够与案例的当事人面对面交流和讨论,做出合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决策。众所周知,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即时、新颖、典型的案例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更有利于充分论证教育管理相关理论,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案例环境中。

2.应用型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型案例教学主要基于学生学习时间少,没有大块时间进行集中教学的特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应用型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确保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4]。应用型案例教学由于教学环境和手段的特殊性,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其中,自主性、灵活性比较强。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服务、管理领域的人才十分必要。

(三)按案例不同的研究目的划分

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可将案例教学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经验型案例教学模式。一个案例往往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教学一线教师常常会利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以案例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这种经验型案例教学不仅可提供真实例证和情境,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而且是教育培训、个人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5]。在教育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借助这种经验型案例教学,对于教师关注教育细节,注重身边教育事态的发展,及时反思和探究教育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激励作用。

2.学术型案例教学模式。学术型案例教学适用于研究“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类型,研究对象通常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件。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为教育领域专业科研人员所撰写,主要用以解释发生在真实生活中复杂的案例事件。这种模式类型可以充分体现学术型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所在。教育管理学集管理学和教育学双重学科属性于一身,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专业性和复杂性等多种特点。

三、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中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深受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为了进一步推动案例教学走向更为严谨、规范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中运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案例教学实施前需要注意的问题

1.精心准备,提升案例质量。教育管理学任课教师在课前准备时,案例的精选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选择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能够接受的相关案例。其次,案例所要表达的概念、原理和思想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的,能够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增强课堂互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学生提供更开阔的思路和空间。

2.针对弱点,加强教师培训。案例教学作为近些年新兴的教学方法,对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来说还不能完全运用自如。为了应对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案例评价所提出的新要求,必须针对不同弱项,加强对教师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更新教育观念,迅速掌握并灵活运用从事案例教学所需要的各项技能。

(二)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虽然在研究性质上属于实证研究,但并没有实验、计算等依据来提供精确的数字和指标,必须借助教师的判断和解释,这样就避免不了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教师会不由自主地根据自身学科背景、教学经验和对事物不同的见解来得出最终结论。在讲授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抓不住案例重点,分析问题天马行空、离题万里,教师必须在讲解案例前把涉及本案例的主要理论知识点简明扼要地讲解清楚,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还要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应用过程中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能够接受与自己观点不一、视角不同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看法提出反对的意见,始终将考察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作为课堂任务的第一要务。

(二)案例实施过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6]因此,教学反思无论是在传统教学法还是案例教学法中都至关重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悉心观察、监控和判断学生的反应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是否吻合,从而在课后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将案例教学过程不断推向更高的层次。课后反思不仅是推动课堂教学完善的过程,更是促进教师成长和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再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卢厚清.案例教学法的起源、特点与应用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1,(3).

[2]肖庆华.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

[3]郭文臣.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4]丁荣荣.“应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0,(4).

[5]王攀攀.案例研究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2).

[6]罗景静.在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反思[J].科技创新导报,2009,(25).

收稿日期:2013-11-20

人事管理案例篇9

一、案例分类与专业技能模块设计的契合

笔者2011年提出了建立基于技能模块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构想,并在内蒙古大学进行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渠道拓宽,专业教师科研与教学方向凝练,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为突破,将专业技能划分为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管理两大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将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划分为四个模块,即从事社会保险相关工作的能力、从事社会救助福利慈善事业的能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能力、从事保险等相关金融业务的能力。在设计劳动与社会保障案例教学计划时,应将案例分类与这四个技能模块有机结合,通过案例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实践工作技能。(一)社会保险模块对应的案例该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从事社会保险相关业务所需的理论知识与能力,教学计划对应的课程有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些课程都是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的环节。通过案例教学,将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提出现实问题,例如养老金转移问题、工伤保险赔付争议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紧接着讲授相关理论和政策法规,最后由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相关案例。教师讲解案例是手段,帮助学生消化知识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的。(二)社会救助福利模块对应的案例该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在各级民政部门、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基层社区从事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的技能,对应的课程有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非政府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社会工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推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为该模块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教学案例。例如,在讲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时,可以选取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甄选、低保线测算等方面的案例,既结合了理论,又反映了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对应的案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着共同的学科发展渊源,都是劳动科学的分支学科。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去向就是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该技能模块对应的课程主要包括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管理、企业年金与员工福利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都具备进行案例教学的可行性。例如,企业年金是社会保障领域的新生制度,从社会保障角度看,它是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它是薪酬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它是金融产品,是其未来的盈利增长点。国内外企业年金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企业年金案例和方案设计实例,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准备。(四)金融保险模块对应的案例该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商业养老、医疗保险等业务的能力,以及在金融机构从事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与管理的能力,对应的课程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这方面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多如牛毛。在案例选择时,要去伪存真,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案例教学有其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也应当认识到,案例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或基本原理的讲授为前提或基础。在本科阶段,案例教学只能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替论课程。在专业型硕士教学阶段,可以以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对于学术型硕士,仍应当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在案例教学的课程安排上,首先,应由教师讲授有关理论的知识要点和发展脉络,把学生引入相关理论的知识框架;其次,在学生阅读和熟悉案例材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担当相应的角色,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分析框架进行独立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各种答案进行归纳和综合评价,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视角加以点评,使学生感受到采用不同分析视角和方法会得出不同分析结论。切忌把学生引导到唯一正确的答案上,而是要使学生了解各种答案的优缺点,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德华·伯克教授认为:“教师最不该做的是,把自己当成权威。”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程度,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单靠案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业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配合。

二、案例教学的教材选择与案例编写

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案例的选取。案例可以来自专门的案例教材,也可以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改革实践内容丰富,有很多鲜活的案例,授课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案例,可以自行编写案例,丰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材与案例编写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将经典案例与时效性强的最新案例纳入教学环节,向学生传播更多贴近实际的有效信息。(一)案例教材的选择目前,已经出版了一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案例教科书,这些教材一般是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知名教师编写,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案例,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思维训练。在劳动经济与管理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徐伟红编写的《劳动经济学案例》,程延国、郑功成编写的《劳动争议案例》,郑功成、程延圆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与案例分析》。社会保障方面的案例教材一般是按照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进行编写的,包括社会保险案例、社会救助案例和社会福利案例。社会保险方面的案例教材比较多,一般是分险种编写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立雄、郑功成编写的《养老保险案例》,仇雨临、郑功成编写的《医疗保障案例》,孙树菡、郑功成编写的《工伤保险案例》。社会救助与福利方面的案例,有代表性的是韩克庆、郑功成编写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案例》。这些案例教材的编写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基础,但案例教材编写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案例不够全面,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知识体系不匹配,例如没有劳动关系管理案例、薪酬福利案例、企业年金案例、失业保险案例、生育保险案例等。此外,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案例教材也极为匮乏,目前只有一本。一些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写入相关案例教材,例如新农保、城居保、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案例很少被关注,而这些问题应该是案例教学的热点问题。此外,现有的案例编写也存在一些编写不规范、临时拼凑的现象。典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原材料”,然而,目前国内劳动与社会保障案例中现成的相对系统的典型案例并不多见,单个案例的信息量较少,可供讨论和争论的空间较小,无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单个案例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难以整合成基于系列案例的案例系统。因此,需要有更多的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编写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案例教材。(二)教学案例的编写当现成的案例教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时,自行编写教学案例就成为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编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案例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场景和讨论的素材,对案例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并非十分苛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案例的真实性,用编造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无法保证教学效果。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基本要素不能改变,编者能改变的仅是名称、单位、地名等无关紧要的信息。编者要对典型案例材料进行取舍,找到该案例与相关教学单元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结合点,进行重点描述,删减其他事实性材料的篇幅,避免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领域。此外,案例编写还要突出问题意识,即案例中应当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案例分析可以有唯一答案,也可以有数种答案,但案例材料必须交代清楚问题的起因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只要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科学思维,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际操作中,任课教师可根据相关课程教学要求的知识点设计案例,使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将理论知识、政策法规与案例相对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作者:安华单位:内蒙古大学

人事管理案例篇10

论文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学 案例 案例设计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因其独特的作用而受到教育实践界的广泛青睐,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反思案例教学法能在哈佛取得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哈佛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案例中心,良好的支持系统等。但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案例设计。正如亨利.艾伯斯指出的:“案例讨论可以弥补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案例教学法可以利用案例这样一个工具,连接起老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连接起理论与现实。因此,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因此要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适应性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必须要借鉴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另外,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办学历史不长。如果从1999年正式开始招生算起,到现在不过13年的办学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生存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推进中,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相关的社会实践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因此,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的《公共事业管理学》课程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的选择与设计也就尤为关键。

一、《公共事业管理学》课程案例选择与设计的原则

《公共事业管理学》课程案例选择与设计应具备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模拟的真实环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进行案例设计时应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并进行精心编写。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符合教学内容,同时也要符合我国的国情。

(二)时效性原则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加之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书本中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可能产生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既要求教师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了解社会改革的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我国改革的方向,选择相关的热点话题,帮助学生更改地了解我们的社会,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三)鲜活性原则

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时应采用多种方式来展示案例,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共同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案例相关的背景和情况解释清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激发学生深入探讨和分析案例的兴趣。

(四)启发性原则

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必须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或者和学生直接相关的,这样让学生在看过案例之后能够有所感悟。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思考一些社会问题。

(五)难易适中原则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案例时,应该注意案例应该难易适中,既要考虑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考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时都能够有话可说,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

二、《公共事业管理学》课程案例选择与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外公共事业管理的先进案例;二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案例教材;三是任课教师自己根据时事编写的课程案例。任课教师基于这三个渠道所选择与设计的案例,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国外引进

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历史短,加之公共事业管理本来就是一个舶来品。因此国内公共事业管理教材基本上是介绍国外原理,并且关于公共事业管理的案例教材也非常少,主要是引进国外公共事业管理案例。这必然就导致一些问题:西方国家的国情和我国国情不一致,这些案例在应用时必然会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时,因无法了解国外的国情,而导致不感兴趣,案例讨论无法进行。

(二)国内学者自己编写的教材

目前,我国一些知名高校,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都有专门的NPO研究所,致力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研究工作。一些学者在开展研究工作过程中也编写出版了一些关于公共事业管理案例的教材。但是,传统的教材编写到最后出版成册,需要花费比较长的周期。而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阶段,公共事业组织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实践中总会有许多新的动向、新的问题出现。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必须有敏锐的嗅觉,能够在课堂上提供热点性比较强的案例给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实践。显然,传统的纸质媒介——教材,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对教学案例的时效性要求。

(三)实例改写

实例改写,即从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摘录改写的实例。这种方法具有比较强的时效性及鲜活性。教师可以把新闻媒体报道的相关案例进行综合整理,能够体现近期焦点和热点。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全方位展示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案例并激发学生学习讨论的兴趣。但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在采用这种案例设计方法时,基本上是单枪匹马,往往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而且可能最后制作的案例质量并不高。

三、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案例选择与设计模式

目前,我国案例来源主要有国外引进、国内学者编写、实例改写,任课教师基于这三种案例,并不能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需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案例选择与设计,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案例选择与设计模式。

(一)以教研室为依托,形成以教学团队为主的案例选择与设计队伍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必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传统的依靠任课教师自己选择与编写案例显然力量过于单薄,效果有限。我们可以以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为依托,形成以教研室任课老师共同参与的格局,发挥集体的力量,多渠道多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的收集整理与设计工作。这样保证编写的案例既有针对性、时效性,又具有比较高的质量。

(二)鼓励学生参与案例选择与设计工作,扩大案例来源渠道

过去我们的案例选择与设计基本以教师为主体完成,这样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案例可能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现在,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智慧,鼓励学生积极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案例给任课教师。比如,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许多学生假期都会到各个社区实习或进社区开展服务工作。他们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碰到的感兴趣的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可以提供给任课教师进行课堂的案例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也能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