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口腔护理十篇

时间:2023-09-22 17:58:09

早产儿口腔护理

早产儿口腔护理篇1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口腔免疫疗法

接受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概率较高,是造成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早产儿由于口腔自净能力低,口腔黏膜薄嫩,易受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因此做好机械通气患儿口腔免疫干预十分重要。口腔免疫疗法指用无菌棉签蘸取少量的初乳(通常为0.2ml),涂抹于患儿的口腔两颊,通过口腔黏膜吸收达到免疫效果。初乳中含有丰富的细胞因子和免疫制剂,可提供抑菌、杀菌、调节免疫、抗感染等保护作用[2]。为此,本研究观察口腔免疫疗法对早产儿VAP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收的早产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出生体质量1.5~2.5kg;出生后24h内入院;需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所有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存在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等),且预计存活时间<7d;母亲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即不能提供初乳者,患有活动性结核、艾滋病、肝炎,正在接受放射性治疗或化疗,母乳检测巨细胞病毒(CMV)阳性;患儿存在本次入院期间需进行外科干预的疾病[3-4]。剔除标准:中途退出放弃研究者。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1:男22例,女18例;胎龄29~37周,平均(34.22±1.56)周;体质量1.3~5.2kg,平均(2.69±0.45)kg。对照组2:男20例,女20例;胎龄28~38周,平均(34.36±1.42)周;体质量1.2~5.1kg,平均(2.70±0.41)kg。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胎龄29~38周,平均(34.61±1.44)周;体质量1.4~5.0kg,平均(2.68±0.47)kg。3组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0例患儿均经气管插管接Stephanie小儿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静脉营养、药物治疗等常规治疗措施;由护理人员协助患儿取半坐卧位,抬高暖箱或者调高抢救台床头30°,根据患儿情况吸痰,规范吸痰流程,严格执行手消毒[5]及无菌操作原则。2h为患儿翻身、叩背1次,患儿取俯卧位通气,必要时应用新生儿面罩制作的叩背器为其叩背;2h添加1次湿化水,每天更换湿化罐与湿化水,其中湿化水应用灭菌注射用水;每2h清除1次患儿呼吸机冷凝水,同时放置含氯消毒液(500mg/L)的冷凝水收集桶,加盖;每天擦拭抢救台、监护仪、暖箱以及呼吸机等设备,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次;留置胃管患儿,必须2h及鼻饲前回抽胃内空气,避免影响通气效果、发生胃食管反流等情况;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6]。对照组1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2采用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两组均由护理人员洗手后应用无菌棉签蘸取0.9%氯化钠溶液或5%碳酸氢钠溶液擦拭患儿口腔;擦拭顺序:颊黏膜、牙龈、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续72h。试验组给予口腔免疫疗法:护理人员洗手后从冷藏室取出储奶袋,使用1ml注射器抽取0.2ml初乳,放置于室温条件下5min,使用低负压将早产儿口腔淤积分泌物轻柔吸出,然后取初乳0.2ml,用无菌棉签蘸取初乳擦拭口腔,擦拭顺序:颊黏膜、牙龈、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续72h。

1.3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口腔护理72h后口咽部分泌物及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以及口腔感染率、VAP发生率。口腔感染:参考《实用口腔内科学》,口腔黏膜有水肿、红斑、鹅口疮、溃疡、水肿、糜烂则判断为口腔感染。VAP[6]:若体温高于37.5℃,胸片有新的或进行性肺浸润,肺部可闻湿啰音,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检出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或者葡萄球菌等),WBC>10×109/L,CRP>8mg/L即可诊断。患儿上机1h内、72h后及撤机时采集口咽部分泌物、气管导管分泌物,应用一次性无菌咽拭子擦拭咽部深处分泌物,应用无菌吸痰管,于下呼吸道取分泌物,采集完成20min内送检,以上操作均在无菌操作下完成[7]。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多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3组患儿细菌培养情况比较

试验组口咽部分泌物阳性率、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分别为2.50%,2.50%,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3组患儿口腔感染、VAP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口腔感染、VAP发生率分别为2.50%,2.50%,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早产儿口腔护理篇2

潮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潮州 52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管饲时不同体位并发症的发生及分析有效护理的措施,以提高早产儿经口胃管喂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该院收治的84例经口胃管喂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早产儿管饲时采取的体位差异,分成仰卧位组、俯卧位组和右侧卧位组各28例,观察3组早产儿管饲后产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早产儿管饲常见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腹胀,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护理措施后,右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腹胀发生率分别为10.7%及7.1%,明显低于右仰卧位组的53.6%,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右仰卧位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管饲后采用右侧卧位和俯卧位,与仰卧位比效果更好,能显著降低管饲并发症的发生率。早产儿经口管饲过程中必须采取合适的体位及妥善的固定方法、加强患儿口腔护理与呼吸情况的监测、及时处理恶心等并发症,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早产儿;管饲;体位;并发症;护理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48-03

早产儿通常因吸吮力差、无无吞咽功能或腹胀呕吐不能进食,需要经口或鼻下胃管喂养,以满足早产儿在营养方面的特殊需求。经鼻置管喂养容易固定且对咽喉刺激较小,因此在临床上广泛使用[1],但经鼻置管可降低早产儿氧分压及氧饱和度,使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容易影响早产儿的通气功能,甚至造成呼吸抑制,严重者威胁早产儿的生命健康。现对该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84例早产儿进行经口胃管喂养,观察管饲后产生并发症的情况,探讨合理的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提高早产儿经口胃管喂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4例经口胃管喂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38例,平均孕周(31.56±3.18 )周,平均出生体重(1.66±0.218)kg。所有入选早产儿Apgar评分均>7分,无严重并发症、器质性消化道疾病、消化道畸形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中无消化道畸形。按早产儿管饲时采取的不同体位,分成仰卧位组、俯卧位组和右侧卧位组各28例,3组早产儿在出生体重、胎龄、开奶时间、喂养及护理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早产儿采用经口胃管喂养方法,先用石蜡油棉签润滑一次性硅胶6号胃管的前端,左手将患儿颈部托起使其后仰,右手将胃管沿咽后壁向后下方置入口咽部,插入至所需长度。将约10 cm长的10号缝合丝线双折,绕胃管以断端穿过盲端,分别反向绕一圈打一死结,两线端各平行固定于左右脸颊上[2]。根据医嘱,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一般从1~2 mL开始,每隔2~3 h喂养1次,每次注奶前确认胃管在胃内,用5 mL注射器接胃管轻轻回抽,确保胃管没有脱出及移位后缓慢注入所需奶量。直到早产儿可自行吸吮,出现吞咽反射时停胃管。

所有患儿经口或鼻胃管管饲后,采用3种不同的体位,右侧卧位组:抬高床头30~50°,头偏向一侧;俯卧位组:俯卧,抬高床头l5°;仰卧位组:仰卧,抬高床头15°[3]。

1.3 护理方法

根据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时间和方法,尽早喂养,采用少量多次的间歇胃管喂养方法。对呼吸困难的早产儿采用经口插入管饲,为使经口胃管喂养顺利进行,通常采用重力管饲,即通过重力作用输注奶液。每次注奶前确认胃管在胃内后,在固定胃管注奶,防止发生不必要的并发症。尽量选用细的硅胶胃管,刺激性小,可减少对鼻黏膜和食道黏膜的损伤,而且具有其弹性好、刺激性组织相容性好,透明便于观察管内情况等优点[4]。

喂养前准备好温度为38~40 ℃的奶汁,确认胃管在胃内后方可喂奶,每次抽吸都确保胃内无残留。因高浓度的奶对早产儿的胃肠道动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采用3∶1的奶喂养,随日龄逐渐增加,待早产儿胃肠道适应后,再改为全奶。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床旁备好吸引器、氧源和复苏呼吸器等[5]。一旦患儿出现哭闹,及时检查胃管固定和呕吐情况,将发生呕吐的患儿头偏向一侧,轻拍患儿背部,防止呕吐窒息。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早产儿管饲常见并发症

早产儿管饲常见并发症有口干、恶心、呕吐、腹胀、胃出血、呼吸抑制等,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胃食管返流引起的窒息。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见表1。

2.2 3组早产儿管饲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仰卧位组管饲后各项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右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早产儿管饲后不宜采取仰卧位,见表2。

3 讨论

早产儿经口管饲往往因反应低下、口腔活动少而产生黏膜干燥、恶心、呕吐、脱管、返流及吸入致呼吸暂停、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早产儿经口管饲过程中必须谨慎处理,采取合适的体位、妥善固定管道、保持口腔清洁与湿润、加强监测患儿呼吸、及时处理恶心等不良反应现象[6],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早产儿哭闹恶心时,胃管容易从口腔另一侧滑出,因此胃管插入操作时需要妥善固定,否则会增加脱管的几率,粘贴胃管时应先包裹丝线,再固定在脸颊上,避免丝线产生压痕,更换敷贴时动作要缓慢轻柔。留置胃管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消化道生理环境,增加异物刺激及呼吸道分泌物,减轻咽部反射,使胃内容物极易反流至咽部,造成不适感。因此,在给早产儿喂奶前30 min应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鼻饲后吸痰引起憋气及呛咳,进而引发反流。另外,为减少恶心刺激,管饲后取右侧卧位或俯卧位,喂注时速度宜慢,避免引起胃的急性扩张而引起的返流呕吐[7]。经口管饲使口腔不易完全闭合,口腔黏膜干燥发生率较高,因此需要加强患儿的口腔护理,早期每日护理3次,唇部涂少量石蜡油,若需吸痰操作时,吸痰后及时用生理盐水棉签进行口腔清洁。

早产儿经口管饲前,应对患儿,特别是行无创机械通气患儿评估腹胀情况,即使是轻度腹胀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因腹压增加可引起呕吐、返流等并发症的发生。早产儿经口管饲后,需要严密监测心电、氧饱和度,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情况,若有恶心呕吐,及时处理以避免呼吸困难导致窒息。若患儿发生呼吸暂停,应暂停喂养,加强观察,好转后再行口饲,以防发生胃食管返流。

该研究数据显示,右侧卧位组、俯卧位组及仰卧位组主要并发症腹胀发生率分别为10.7%、7.1%及53.6%,即仰卧位组腹胀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卧位组及俯卧位组,另外,仰卧位组管饲后其它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右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早产儿管饲后不宜采取仰卧位,可能是因为早产儿呈水平仰卧位时,胃的容量小,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差,增加了溢乳和食道返流的可能性,这与其他类似研究结果一致[8],因此,取俯卧位或右侧卧位可防止返流物的吸入,安全性增高。

综上所述,早产儿管饲喂养前,妥善固定胃管、保持口腔清洁与湿润,管饲喂养后采取右侧卧位和俯卧位、加强患儿口腔护理、严密监测患儿呼吸等方面并发症情况并做及时处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应雪琼,林心怡,颜胜宇.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 ,29(2):15~16.

[2] 丁晓华,王松,李胜玲.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7):636-638.

[3] 徐世洁.不同体位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0 (1):86-87.

[4] 王梅英.58例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7, 42(6):527-528.

[5] 赵英荣,郝祥梅.不同管饲方法在早产儿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7):1074-1075.

[6] 邵华芳,何春燕,胡春华.早产儿管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2):367-368.

[7] 居蓓华,石海明,林美玉.早产儿经口管饲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11):1005-1006.

早产儿口腔护理篇3

一般资料

从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我院口腔科共接诊3561例孕妇,其中,年龄最小的为20岁,年龄最大的为39岁。

孕期常见口腔疾病的临床表现

1.1牙龈炎患有此种口腔疾病的孕妇约占孕妇总人数的60%~75%。此种疾病的出现,与患者口腔环境不洁及菌斑细菌等对牙龈局部的刺激有关。此病常于妊娠四周后发生。

1.2孕期龈瘤患有此种口腔疾病的孕妇约占孕妇总人数的9.6%。孕妇在患了此病后,其牙龈与龈的部位红肿凸起。据临床资料显示,多数此病患者都伴有口腔环境不洁的现象。

1.3口腔干燥症有此种症状的孕妇约占孕妇总人数的44%。此种症状的出现与孕期孕妇体内激素的改变有关。

1.4整体牙齿松动出现此种症状的孕妇多半伴随有牙龈炎,而此种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牙龈炎影响附着组织,以及牙槽骨、硬骨板的矿物质,并使其发生改变有关。

2.对孕期口腔疾病的观察与护理

2.1保持口腔清洁。孕妇在晨起、餐后、睡前,应坚持认真使用软毛牙刷,仔细刷牙。刷牙前要注意去除牙刷间的乱丝,以避免其刺破牙龈,导致出血不止。

2.2孕妇在建围产期卡时,即可开始口腔的定期检查,此时,护理人员便可详细地指导孕妇有关孕期牙齿保健的知识。

2.3孕妇应及时治疗牙齿出现的轻微问题,比如牙齿需要修补,就应在妊娠早期进行,因为此时孕妇的妊娠反应减少,利于牙齿修补术的进行。

2.4孕妇应选用碱性漱口液进行餐后漱口。原因在于,餐后孕妇口腔内的酸性唾液分泌增加,最易损害牙釉质,并为细菌的生长提供培养基。

2.5当孕妇在妊娠期患了牙龈炎,病情较为严重时,可给予其复方氯以叮漱口液,嘱咐其每日含漱4次。一周后,待其局部症状减轻后,再察明患病的诱因,用超声波进行彻底的清洁治疗。

2.6孕妇在孕期应定期检查口腔,尽量做到每月检查一次,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征兆,及早进行早期治疗。

2.7护理人员要给予孕妇详尽的饮食指导,比如说孕妇应注意饮食结构的平衡,应保证每日所食用的食物中含有足够的热量及蛋白质,应鼓励孕妇多吃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蔬菜与果类食品等。这样一来,不仅对孕妇的牙齿有清洁作用,还能平衡其饮食结构,满足孕期的各种营养需要,对孕妇、胎儿都大有益处。

2.8口腔的健康与孕妇、胎儿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和分娩的前三个月,都不宜做拔牙治疗,以避免形成流产和早产的诱因。

2.9孕期牙痛应慎用抗生素类药物,必要时,需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以防药物的致畸作用影响到腹中的胎儿,以致引发医疗纠纷。

2.10对于出现了口腔干燥症的孕妇来说,鼓励其多饮水,食用无糖的香口胶,都可以起到减轻症状的作用。

2.11女性在怀孕期间易发生牙龈瘤,分娩后牙龈瘤即缩小或停止生长。根据病理组织结构的不同,牙龈瘤可分为肉芽肿型、纤维型及血管型三类。肉芽肿型牙龈瘤主要由肉芽组织构成,表面呈红色或粉红色,易出血;纤维型牙龈瘤含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和纤维母细胞,表面光滑,颜色与正常牙龈颜色无大差别,不易出血;血管型牙龈瘤含血管特别多,极易出血,如妊娠性龈瘤。患有孕期牙龈瘤的孕妇,其口腔多有不适感,对此,护理人员要给予其心理疏导,告知其此种现象在产后一般都会自然消退。若龈瘤生长过于迅速,则应给其行切除术。

2.12对于出现了整体牙齿松动的孕妇,护理人员可明确告知其此种现象在产后会自行消退,牙齿会自行恢复健康,因此无需焦虑。

早产儿口腔护理篇4

关键词:乳牙 龋病 防治

中图分类号:R78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87-02

龋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WHO将其列为世界范围内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对人群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的牙齿及颌面部的生长发育影响甚大。小学阶段恒牙易患龋病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1983年和1985年我国城乡儿童乳牙患龋率情况及青少年龋均比较发现,12和18岁年龄的患龋水平有显著上升,城乡青少年龋均上升幅度20%―40%。因此,预防龋病发生或早发现、早治疗极为重要。

1 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

乳牙龋病如不加以预防和及时治疗,将直接影响成牙的发育,并给儿童心身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出生后6个月开始到2岁左右是乳牙的萌出期,恒牙的硬组织大部分也在出生后到3岁以前形成,因此,这段时间内母亲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的疏于护理,不仅能促进ECC的发生,由此可引起儿童的营养不良及全身各种疾病,还能导致恒牙发育缺陷。另外有研究显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程度与ECC也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口腔保健知识缺乏,其子女ECC的发病率就较高。[1]因此,儿童口腔健康的维护与家长的指导和监督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让其督促和帮助孩子培养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防止乳牙龋病发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2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以降低龋病的发生率,但是没有规律的母乳喂养一样可以造成龋病。所以我们提倡尽量减少夜间喂奶次数,喂完奶后用清水清洁口腔,1岁后逐渐给孩子断奶,训练孩子用杯子喝奶,而不是用奶瓶;养成孩子喝白开水的习惯,控制碳酸饮料的摄入。另外糖是孩子生长发育的能量,不能绝对限制孩子吃糖,但可以限制糖的摄入次数,只在进餐时间吃糖,最为重要的是缩短糖类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尽量少吃饼干、软糖等黏附性比较强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这样能摩擦牙面起到清洁作用,有助于口腔的自洁,同时锻炼儿童的咀嚼功能,促进颌骨发育,防止牙列拥挤。

3 合理使用氟化物

氟主要通过降低牙釉质溶解度、促进牙釉质再矿化、干扰致龋菌代谢以及抑制致龋菌多种代谢酶的活性而达到防龋效果。目前切实可行的氟化物的应用是使用含氟牙膏,但由于学

龄前儿童吞咽功能发育不完善,6岁以前的儿童又为恒牙牙冠矿化阶段,因此,学龄前儿童应在家长或监护人的帮助、指导及监督下使用含氟牙膏。用含氟牙膏刷牙每天不超过3次,每次用量不超过0.5 g或5 mm长(黄豆大小),刷牙时不要吞咽,刷牙后清水漱口、吐净。研究表明,3~6岁儿童在成人正确指导下使用适量含氟牙膏同样是安全的。此外,我国部分地区使用氟化泡沫防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窝沟封闭与预防性充填

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是不去除咬合面牙体组织,在其上涂布一层粘结树脂,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代谢产物酸侵蚀,达到预防龋病的有效方法。窝沟裂隙龋在儿童期早期即发生,大约1/3的儿童3岁时罹患龋病,而在这个年龄窝沟裂隙龋占67%。而对于这些部位的菌斑,无论是家庭口腔卫生措施或牙医的专业菌斑去除方法都是无效的。[2]

预防性树脂充填:预防性树脂充填仅去除窝沟处的病变牙釉质或牙本质,根据龋损大小,采用酸蚀技术和树脂充填早期的窝沟龋,并在牙合面上涂布一层封闭剂,是一种窝封闭与窝沟龋充填相结合的预防性措施。

5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于儿童乳牙龋病的预防非常重要,龋病早期没有自觉症状,容易被家长忽视而并发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所以对于乳牙期儿童每半年应检查1次口腔。医生应对家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提高家长对龋病的认识,使家长重视龋病的危害性,对儿童乳牙及时做窝沟封闭或氟化泡沫,对已经发生的龋病及时进行充填,这样可有效地防治乳牙龋病。[3]

综上所述,积极的口腔健康教育、正确的口腔护理、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地使用氟化物尤其是局部用氟、窝沟封闭、预防性充填和ART技术及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是目前预防儿童乳牙龋病的主要方法。而口腔科医生及时有效地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发挥家长在预防儿童乳牙龋病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才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樊明文.牙体牙髓牙周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10.

早产儿口腔护理篇5

【关键词】康惠尔水胶体敷料贴 早产儿 护理

【中图分类号】1163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21-02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医疗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及在院治疗成活率有了很大的进步。

由于早产儿特别是超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皮肤娇嫩,需要长时间的肠外营养,因此口饲管留置的时间也比较长,为避免出现胶布固定造成的机械性皮肤损伤,为此我们对于固定材质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普通的纸质胶布,3M透明敷料贴都曾作为固定材料在临床护理中应用了较长的时间,优点是成本较低,但80%的患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发红,5%的患儿出现皮肤破损的现象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由亲水性强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人造橡胶等为主要原料制成,它能为伤口愈合创造一个最佳的湿性愈合环境,其作用是维持创面适宜的湿度,促进伤口愈合;维持适宜的氧分压,促进血管和肉芽组织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自溶清创能力,选择性的清除坏死组织及大量的渗出液和有机物质。

应用方法:①在使用水胶体敷料前,彻底清洁局部皮肤表面,确定皮肤已完全干燥。②根据患儿的所用大小来修剪水胶体敷料。③从被衬纸上剥下敷料,尽量减少手指和敷料粘胶表层的接触。将敷料对准要固定的部位,以滚压式的方法粘贴。在后面用一块长度不超过水辅料贴的普通胶布反折交叉固定在水辅料贴上④每班交接班时观察口饲管的固定情况,水胶体敷料软化、发白要及时更换。水胶体敷料为一次性使用,保证了患儿安全、舒适。

研究结果显示, 氧气及水蒸气能够自由通过,而微生物、水分不能通过,有效的防止了微生物的入侵。此外水胶体敷料具有舒服、轻薄、有弹性等特点,随皮肤活动而移动,它可作为一个人工皮肤屏障,有效缓解早产儿使用胶带固定口饲管引起的刺激,减少皮肤损伤,能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对早产儿的皮肤完整性起到保护作用。使用水胶体敷料还可以减少早产儿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减轻工作量,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然而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各种管道的置入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1]。各种管道的非计划性拔管是重症监护病房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非计划性插管重置率明显高于计划性拔管, 导管的妥善固定是治疗和护理重要保证。经口插入的导管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使唾液分泌增加[2],从而口腔分泌物过多而导致脱管[3]。水胶体敷料做前瞻性保护,减少了口腔分泌物污染胶带的机会, 从而减少了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减少了因反复接触患儿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另外减少护士工作量,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缩短病人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发生。水胶体敷料取材方便,经济实用,操作简单、方便,易掌握,效果好。 使用水胶体敷料可以减轻早产儿更换固定胶带时的疼痛,超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由于住院时间长,治疗期间常需更换导管固定胶带,胶带撕粘极易造成局部皮肤损伤、疼痛,反复的疼痛刺激会对早产儿造成近期及远期的不良影响[4],同时保护保护皮肤完整性,减少了插管重置,从而减少了医疗费用[5]。水胶体敷料作为人工皮,避免了胶带与皮肤直接接触,减轻撕拉胶带引起患儿的疼痛,使患儿舒适,符合早产儿持续发展性护理要求。

皮肤护理是早产儿护理的重点,管道固定更是护理的重中之重,作为专业的新生儿科护士,不断更新的护理服务理念要求下,我们一定会使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延伸

参考文献

[1] 李革, 张静华. 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12 例分析[J] . 中国误诊学杂,2007,7(28):6811-6812.

[2] 郭军荣, 刘冬霞. 机械通气病人意外拔管的原因与预防措施[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04,10(4):88.

[3] 陈晓春, 鲁萍, 陈明丽. 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09,16(10A):58-60.

早产儿口腔护理篇6

关键词:围产期孕妇;口腔;保健;护理

          口腔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位于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具有咀嚼、分泌唾液、搅拌、吞咽食物等初步的消化功能,还具有发音、维持正常的面容形态、进行日常的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妊娠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在体内激素的影响下,为适应妊娠的需要,孕妇的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口腔就是其中之一。同时,孕妇还会产生各种新的需求,以适应子宫内胎儿发育的需要。我们对孕妇进行口腔护理的目的,就是旨在为孕妇提供详尽的有关口腔疾病的咨询指导,以满足其需求,预防或减少口腔并发症的出现。

         一般资料

         从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我院口腔科共接诊3561例孕妇,其中,年龄最小的为20岁,年龄最大的为39岁。

          孕期常见口腔疾病的临床表现

        2.1牙龈炎  患有此种口腔疾病的孕妇约占孕妇总人数的60%~75%。此种疾病的出现,与患者口腔环境不洁及菌斑细菌等对牙龈局部的刺激有关。此病常于妊娠四周后发生。

        2.2 孕期龈瘤  患有此种口腔疾病的孕妇约占孕妇总人数的9.6%。孕妇在患了此病后,其牙龈与龈乳头的部位红肿凸起。据临床资料显示,多数此病患者都伴有口腔环境不洁的现象。

        2.3 口腔干燥症  有此种症状的孕妇约占孕妇总人数的44%。此种症状的出现与孕期孕妇体内激素的改变有关。

        2.4 整体牙齿松动  出现此种症状的孕妇多半伴随有牙龈炎,而此种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牙龈炎影响附着组织,以及牙槽骨、硬骨板的矿物质,并使其发生改变有关。

        对孕期口腔疾病的观察与护理

        3.1 保持口腔清洁。孕妇在晨起、餐后、睡前,应坚持认真使用软毛牙刷,仔细刷牙。刷牙前要注意去除牙刷间的乱丝,以避免其刺破牙龈,导致出血不止。

        3.2 孕妇在建围产期卡时,即可开始口腔的定期检查,此时,护理人员便可详细地指导孕妇有关孕期牙齿保健的知识。

   3.3 孕妇应及时治疗牙齿出现的轻微问题,比如牙齿需要修补,就应在妊娠早期进行,因为此时孕妇的妊娠反应减少,利于牙齿修补术的进行。

        3.4 孕妇应选用碱性漱口液进行餐后漱口。原因在于,餐后孕妇口腔内的酸性唾液分泌增加,最易损害牙釉质,并为细菌的生长提供培养基。

        3.5 当孕妇在妊娠期患了牙龈炎,病情较为严重时,可给予其复方氯以叮漱口液,嘱咐其每日含漱4次。一周后,待其局部症状减轻后,再察明患病的诱因,用超声波进行彻底的清洁治疗。

        3.6 孕妇在孕期应定期检查口腔,尽量做到每月检查一次,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征兆,及早进行早期治疗。 >        . 护理人员要给予孕妇详尽的饮食指导,比如说孕妇应注意饮食结构的平衡,应保证每日所食用的食物中含有足够的热量及蛋白质,应鼓励孕妇多吃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蔬菜与果类食品等。这样一来,不仅对孕妇的牙齿有清洁作用,还能平衡其饮食结构,满足孕期的各种营养需要,对孕妇、胎儿都大有益处。

        . 口腔的健康与孕妇、胎儿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和分娩的前三个月,都不宜做拔牙治疗,以避免形成流产和早产的诱因。

        . 孕期牙痛应慎用抗生素类药物,必要时,需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以防药物的致畸作用影响到腹中的胎儿,以致引发医疗纠纷。

        . 对于出现了口腔干燥症的孕妇来说,鼓励其多饮水,食用无糖的香口胶,都可以起到减轻症状的作用。

        .女性在怀孕期间易发生牙龈瘤,分娩后牙龈瘤即缩小或停止生长。根据病理组织结构的不同,牙龈瘤可分为肉芽肿型、纤维型及血管型三类。肉芽肿型牙龈瘤主要由肉芽组织构成,表面呈红色或粉红色,易出血;纤维型牙龈瘤含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和纤维母细胞,表面光滑,颜色与正常牙龈颜色无大差别,不易出血;血管型牙龈瘤含血管特别多,极易出血,如妊娠性龈瘤。患有孕期牙龈瘤的孕妇,其口腔多有不适感,对此,护理人员要给予其心理疏导,告知其此种现象在产后一般都会自然消退。若龈瘤生长过于迅速,则应给其行切除术。

        . 对于出现了整体牙齿松动的孕妇,护理人员可明确告知其此种现象在产后会自行消退,牙齿会自行恢复健康,因此无需焦虑。

早产儿口腔护理篇7

【关键词】 手足口病;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病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肺炎、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个别重病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我院于2008年12月—2009年7月共收治了手足口病患儿58例(均已报卡),通过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患儿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6个月~14岁,其中6个月~3岁49例,占84.5%,4~14岁9例,占15.5%,住院期间体温在38.5℃以上者30例;口腔疱疹者41例;臀部疱疹者37例;手足疱疹者56例。均予抗病毒、维生素及支持对症治疗,平均住院7天,并发肺炎3例,未见并发脑炎及心肌炎,58例均临床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2.1.1 环境的消毒隔离 患儿统一安排在同一病区并挂醒目标志,保持病室整洁,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头及椅子,并用含氯消毒液拖地,病区内采用移动式无毒紫外线消毒机循环消毒,每日2次,早晚各30min,每日通风,于消毒后通风30min,制定严格探视制度,发放陪伴证,严禁外来人员出入病区。

2.1.2 患儿的消毒隔离 患儿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统一处理,患儿大小便排入便器,经2000mg/L含氯制剂浸泡30min后再倒入厕所,厕所每日用含氯制剂喷洒2次。患儿之间不互玩玩具或接触玩耍,出院病人的床单位均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2.1.3 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病区配置 专门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位患儿前后均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诊疗、护理患儿过程中所用的非一次性仪器,如:听诊器、手电筒等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2.2 口腔护理 指导患儿或家属在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若有疱疹破溃者,以西瓜霜喷雾剂喷涂以减轻口腔疱疹带来的疼痛。或将维生素E、鱼肝油或思密达溶液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可减轻食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续发感染,促进食欲[1]。予41例口腔疱疹患儿上述护理后,效果显著。鼓励患儿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洁,患儿餐具用后煮沸消毒。

2.3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给患儿穿宽松棉质衣物,勤剪指甲,勤洗手,防止患儿抓破皮疹出现继发感染。皮疹瘙痒者,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皮疹破溃者予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洗澡时只用清水。体温在38.5℃以上者需物理降温时,有皮疹者尽量不用酒精擦浴,改为温水擦浴。婴幼儿勤换尿布,每次大小便后用清水清洗或用湿纸巾擦拭,并予护臀霜涂擦。

2.4 饮食护理 指导家属给口腔疱疹患儿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温凉为宜,禁食生、硬、冷或辛辣等刺激性饮食,以免加重疼痛。由于患儿年龄小,不易配合,更应耐心喂养,少量多餐,尽量补充所需营养。对于口腔疼痛而拒食、拒饮的患儿要及时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2.5 病情观察 观察基础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及心律,神经系统需要观察患儿有无头痛、呕吐、高热、抽搐、哭闹不安或嗜睡等,有无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心率快、吐泡沫样痰等表现,我院收治的58例患儿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2.6 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近年来有死亡病例的报道,加之家长对本病了解不足,特别容易造成精神上的紧张和恐慌。我们应多与家属沟通交流,使他们认识本病的发展过程,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在患儿方面,由于疾病带来的疼痛和陌生的环境易产生恐惧、烦躁、哭闹不止。对于婴幼儿我们要体贴爱护,护理过程中动作轻柔,使其消除恐惧感;对于较大患儿,应耐心解释,多鼓励,使其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2.7 健康宣教 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传播快、感染性强,应向家长介绍本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特点、预防措施等。如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或煮沸消毒;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但要避免到幼儿园或公共场所,宜居家休息治疗,以减少交叉感染。 同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 讨论

CoxA16所致的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只需治疗及时均肠道病毒可治愈[2]。但近来发现EA71型所致的手足口病,除皮肤黏膜皮疹外,有更多机会引起严重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病死亡率高[3]。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春末夏初。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含病毒的疱液传播,临床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严格实施消毒隔离制度及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积极诊疗和护理,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谢似平,李映兰.口腔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8,1(27):54-55.

早产儿口腔护理篇8

关键词:胰腺损伤;小儿;护理

胰腺属腹膜后器官,前有肋弓,后有脊柱的保护,故胰腺损伤比较少见。约占腹腔脏器损伤的1%~6%[1],其损伤后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比较困难,而胰腺损伤的死亡率可高达10%,术后与胰腺有关的并发症也可高达28.6%~33%[2]。由此,对于胰腺损伤的及时诊断、治疗、护理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小儿胰腺损伤,其诊断治疗护理是否及时得当,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患儿的预后。我科2014年1月~12月全年共收治6例严重胰腺损伤的患儿,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6例,男4例,女2例,年龄6~13岁。本组病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损伤原因主要有:交通意外3例,在学校楼梯上被同伴推倒坠落2例,因摔倒桌角钝伤1例。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学会胰腺损伤分级[3],I级1例,II级2例,III级3例. 行CT或 MRI检查确定胰腺致伤部位:胰体横断伤3例,胰头损伤2例,无胰管损伤的浅表性撕裂伤1例。6例患儿入院后均有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

1.2 治疗方法 5例患儿行急诊手术,行胰腺部分切除术或胰腺修补术。1例患儿行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抗胰酶治疗等。

1.3 6例患儿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做好入院评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协助早期诊断 小儿外伤后多有腹痛,早期症状可能较为隐偌,临床易漏诊。但随后可出现呕吐、腹痛、腹胀、弥肌紧张及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的表现,尤以左上腹最为明显。血、尿或腹腔液的淀粉酶变化是诊断小儿胰腺损伤最主要的诊断依据。除3例车祸的患儿外,其余3例均在家中和地方基层医院留观2~3d,直到病情严重方才转入我科。

护理上首先对患儿入院时的状况做出正确评估[4]。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尿量、胃肠减压的引流量及腹部体征变化,及时留取各种标本,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为患儿的及时治疗争取时间。

2.2 心理护理 本组病例均由外伤所致,发病急,创伤大、病程长,患儿及家属均会产生恐惧及焦虑情绪。护士应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聆听他们的感受及意愿,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其他患儿成功的案例,使患儿及家属建立信心,促进早日康复。同时合理安排治疗时间,避免患儿由于多次注射引起的恐惧。

2.3 术前准备 胰腺损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易出现低血容量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病情极为严重,应尽快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同时抽血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以备输血和补充循环血量。同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予以持续心电监护及吸氧,监测患儿血气分析;患儿入院后予以禁食,留置胃管、导尿管,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了解患儿各脏器的功能。

2.4 术后护理 术后应密切注意患儿的体温变化、切口情况,并做好引流管的护理。胰腺手术后均需放置腹腔引流及胰腺周围间隙引流,其目的是为了观察腹腔引流物的变化,以防止胰瘘及吻合口瘘。患儿回病房后,护士应及时接通引流管,并熟悉每个引流管置管的部位、方向和作用,每1~2h挤捏引流管,避免管道堵塞。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每天更换引流装置,管道妥善固定,避免小儿手扯或翻动时滑脱,引流袋低于引流切口水平位置。做好口腔护理,2次/d。

2.5.1 胰瘘 胰瘘一般发生于手术后3~10d。当出现腹痛、腹胀、高热及引流管增多,呈米汤样,查腹腔引流管淀粉酶含量增高,应考虑发生胰瘘;及时报告医生[2]。确诊胰瘘后安置患儿半卧位,接腹腔引流管于负压引流袋,并保持其通畅固定,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质。本组1例患儿于手术后第5d胰液引流突然增多为280~300ml/d, 混浊,查引流液淀粉酶为500U/dl, 判断为胰瘘,及时通知医生调整治疗,并遵医嘱使用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给予患儿半坐卧位,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充分腹腔引流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减少胰瘘的渗出。经保守治疗及护理,胰瘘症状得以控制, 患儿痊愈出院。

2.5.2假性胰腺囊肿 假性胰腺囊肿在小儿胰腺损伤中发生率不超过1/3[5], 术后2w出现腹部胀满感,症状能耐受者可采用支持疗法,同时结合反复的B超检查。若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甚至黄疸及高热或囊肿进一步增大,继发感染、出血、破裂,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本组患儿未出现此并发症。

2.5.3 腹腔内出血 腹腔内出血表现为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腹腔引流液为鲜红色,每小时出血量大于100ml,持续时间大于3h,并有腹腔引流管温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5~10min测量脉搏、血压1次,15~30min挤压引流管1次,观察引流液量及性质变化,及时发现术后出血。本组发生腹腔内出血1例,经止血、补充血容量等保守治疗后好转。

2.6 基础护理 禁食期间,保持胃管通畅,同时做好患儿的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鼓励患儿咳嗽及深呼吸,定时为患儿翻身、拍背,同时定时为患儿更,减轻剪切力,防止压疮的发生。

3小结

腹部钝伤是小儿腹部外伤的重要原因。胰腺损伤虽较为少见,但因其解剖位置深,损伤后症状较轻就隐偌,加上小儿往往自述症状不清或查体不合作,早期不易被发现,护士要密切观察病情及腹痛情况,协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做好术前准备;保持引流管通畅;做好心理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做好营养支持等。早发现、早治疗,对患儿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先业,刘牧林,急腹症与腹部损伤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早产儿口腔护理篇9

【关键词】急慢性阑尾炎;粘连;切口腹膜化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57例,急性阑尾炎202例,慢性阑尾炎55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57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11例,慢性阑尾炎与周围组织无粘连8例,余均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粘连。

2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明确诊断后,均行手术治疗。

2.1慢性阑尾炎有粘连病例手术方法

2.1.1系膜粘连阑尾的,右下腹斜行切口,显露盲肠,沿结肠带找到阑尾,因系膜粘连阑尾,为了解除系膜剪除时牵拉刺激,我们采用1利多卡因根部系膜麻醉,阑尾钳提出阑尾尖端,在阑尾基底部与系膜之间用圆针带7号线穿过,结扎阑尾系膜,然后自阑尾尖自上而下再分段结扎直至根部。常规切除阑尾,荷包缝合或用系膜覆盖阑尾残端。

2.1.2粘连属于陈旧性,只显露阑尾根部1-2cm,阑尾粘连后腹壁的手术法,右下腹斜行切口,显露盲肠,沿结肠带显露阑尾。用圆针带7号线,阑尾根部结扎,结扎结前0.5cm横行切开阑尾浆膜层,细致的剥除阑尾粘膜,仅留下阑尾浆膜层,切除阑尾。

2.2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的手术治疗。一旦明确诊断,立即手术。如诊断有弥漫性腹膜炎而采取右腹直肌切口。手术中,两把止血钳提起腹膜时,先切开小口,吸除将要溢出的脓液,再扩大腹膜切口,将腹膜外翻固定,保护皮下脂肪,使切口腹膜化。手术操作中尽量不用手接触阑尾,要用器械操作,提出阑尾后,用湿纱布将阑尾与创缘隔开,切除阑尾后,荷包缝合,避免缝针穿入肠腔。对于腹腔脓液局限于右侧腹部,用湿纱布反复吸尽腹腔脓液。一般不做腹腔冲洗,不放引流管。对于弥漫性腹膜炎,脓液广泛,我们采用吸引脓液,足量生理盐水冲洗后再用0.4%替硝唑冲洗,做腹腔引流。引流管不从手术切口引出,于膀胱直肠陷窝或子宫直肠陷窝置一引流管,另戳口而出。关腹时,更换新的无菌手套和器械,切口被脓液污染可用替硝唑冲洗切口,逐层缝合,不留下死腔。

2.3 结果:257例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8、9天,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例,胃肠功能恢复延迟2例,经相应处理后均痊愈。

3体会

3.1慢性阑尾炎大多是由急性阑尾炎演变而来的,大多是保守治疗后的,大多粘连,这就要求手术者操作时耐心、仔细的分离,用电刀切割粘连,防止出血,减少再粘连的发生。

3.2遇到婴儿、老年人及妊娠妇女患急性阑尾炎时,值得格外重视①。小儿大网膜发育不全,不能起到足够的保护作用,患儿也不能清楚地提供病史。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需仔细耐心。取得患儿的信赖和配合。再经轻柔的检查,左右下腹对比检查,仔细观察病儿对检查的反应,做出判断,治疗原则早期手术;老年人防御机能减退,体征和临床不相一致,阑尾炎后易阑尾穿孔。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手术值得注意: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做好科室合作,手术尽量简单化,缩短手术时间,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做好心电监护,吸氧,术后仍心电监护。鼓励患者咯痰,早下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时孕妇逐渐增大的子宫把大网膜及大部分小肠隔开,阻碍了大网膜的游走和包裹作用。同时孕妇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增高掩盖了早期的临床表现,易造成感染迅速扩散②。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造成胎儿流产或早产,并不是阑尾切除术引起的,而是由于过分保胎延误或误诊,使腹腔内留有炎症病灶,若发生穿孔、高热、毒血症则会致宫内死胎、流产或早产,一经诊断,手术治疗。早期妊娠的阑尾切除术,按产科保胎常规处理的同时,合理应用对孕妇及胎儿较安全的抗菌药物。妊娠晚期,有产科手术指征时,可先行剖腹产并阑尾切除术。

3.3预防切口感染的体会

预防应用抗菌药。术前1小时静脉给药术前予头孢类抗生素,由于腹腔内感染以厌氧菌感染为主,而甲硝唑为抗厌氧菌首选药物,故因手术期予甲硝唑和头孢类抗生素;充分止血,分离腹壁肌肉时,动作要轻,防止撕裂肌纤维血管,避免大块组织结扎,尽量减少缝线等异物存留。引流管的敷料和切口敷料隔开以免污染切口,引流口敷料潮湿后应及时更换,并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术中切口保护,利用腹膜外翻形成的屏障作用,使切口免受污染。腹腔内有脓液,尽量不用手按触阑尾,缝合各层时,更换新的器械和无菌手套。

参考文献

早产儿口腔护理篇10

婴幼儿发生龋齿的主要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而婴幼儿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主要源自

>> “奶瓶龋齿”不要来! 小儿乳牙龋齿要不要拔? 360°全面呵护宝宝的小乳牙 预防乳牙龋齿要趁早 晦暗面色不要来 成人病不要来 夏季,腹泻不要来 冬天不要来 新衣病,不要来 不服不要来辩 乳牙不要轻易拔 细心呵护宝宝的乳牙 如何呵护宝宝的乳牙 乳牙龋齿:及时治疗+清洁口腔 预防乳牙龋齿的方法探索 儿童乳牙龋齿也得治! 乳牙龋齿的危害及预防 乳牙保卫战之“奶瓶龋齿” 乳牙龋齿的惑与祸 婴幼儿乳牙龋齿的防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呵护小乳牙 龋齿不要来 呵护小乳牙 龋齿不要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思莱")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婴幼儿也会有龋齿

婴幼儿发生龋齿的主要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而婴幼儿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主要源自母亲或其他看护人。如果婴幼儿出现早期龋齿不但可以破坏乳牙的结构,影响咀嚼和进食,造成营养不良乃至影响全身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孩子的颌骨发育。严重的龋齿还会影响乳牙下面继承恒牙的发育和萌出,导致恒牙排列不齐。尤其是患有严重的龋齿时,变形链球菌可以进入血液中,影响心脏和肾脏等器官。因此,龋齿以及龋齿所造成的后果,不但有损婴幼儿的健康和容貌,而且还会影响其语言的发育,这些严重的后果往往还会在孩子懂事后影响他的心理发育。因此,预防婴幼儿龋齿,是每个家长都必须重视的事情。 新生儿就要口腔清洁

宝宝出生后就要开始进行口腔清洁护理,尤其是舌面,更需要进行清洁护理。这是因为新生儿和小婴儿的舌面有一层薄薄的舌苔,舌体黏膜上不同形态的舌凸起,其中丝状细而长,呈白色丝绒状,遍布舌体表面,由于其浅层上皮细胞不断角化脱落并和食物残渣、唾液、细菌、渗出白细胞共同附着在舌黏膜的表面形成舌苔,其中各种繁殖旺盛的细菌是构成舌苔的主要成分。咀嚼食物伴有吞咽活动,对舌有摩擦作用,促使舌苔脱落清除。但是小宝宝的唾液腺不发达、分泌量极少、口腔较干燥,而且以流食(母乳或配方奶)为主,直接吞咽,还不会咀嚼,舌机械摩擦作用减少,所以自洁能力很弱。反流的奶液或者滞留在口腔中的奶液沉着或吸附在舌表面,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最好培养皿。这些细菌包括致病菌,不但可以寄生在口腔内,也可以随着吞咽动作直接进入胃肠。当宝宝发热、营养不良或者微量元素缺乏的时候,抵抗力下降,就可以引发感染性疾病。

因此,宝宝出生后就需要做口腔清洁护理。每天早晚2次(清晨醒后以及晚上临睡前),可以使用指刷或者消毒好的纱布缠在大人洗干净的食指上,蘸着清水轻轻擦拭口腔的舌面、牙龈以及两颊黏膜。孩子习惯了这样的护理,以后家长再给其刷牙就不会拒绝和抗拒了。 宝宝出牙后要注意日常护理

宝宝出生后,要用消毒好的棉签,蘸着清水在每天早晨和临睡前分别给宝宝擦拭口腔的牙龈、颊部和舌面,一方面起到按摩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清洁口腔。需要知道的是,舌苔也是大量细菌的滋生地。

宝宝出牙后,更要注意口腔的清洁护理。每次喂完奶后,一定要再喂少许白开水,其目的是清洗口腔和牙齿。因为残留在宝宝口腔里的配方奶粉和甜食中的糖类会被细菌分解产酸,腐蚀牙齿形成龋齿。

在宝宝牙齿萌出后,家长还需注意以下细节:

绝不允许宝宝躺着吃奶。要开始让宝宝使用鸭嘴杯练习喝水,可以为以后早日戒掉奶瓶喂养做好准备。同时,这样做还能很好地避免出现牙齿反咬合、颌骨发育异常以及对颞下颌关节产生不良影响。

宝宝进食的用具要专人专用,严禁与大人合用同一套进食餐具,防止成人的口腔细菌传给孩子。尤其到了1岁以后宝宝就可以吃大人的饭菜了,这时有的家长就禁不住拿自己的筷子、饭碗或杯子让宝宝尝一点儿。这种行为应该坚决禁止,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大人口腔里的细菌很容易传到宝宝的口腔中,这是儿童口腔科医生一再告诫的。

家长每天要用手指缠上消好毒的湿润纱布,轻轻按摩宝宝的牙齿、牙龈和舌面,帮助宝宝进行口腔和牙齿的清洁护理。记得每日一次。

禁止嘴对嘴地亲吻宝宝。

家中的大人也要注意口腔卫生。尽量做到定期进行口腔清洁护理,发现有龋齿及时处理。日常生活中,大人也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像糖、饼干、膨化食品、蛋糕、面包、绵软过细的糯米团、冷饮这类的零食坚决不能给宝宝吃。这些食品含糖量高、食品添加剂多,又有反式脂肪酸,不但会影响正餐并对健康无利,而且很容易损害宝宝的牙齿。

贴心提示:宝宝牙具如何选择

儿童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可以从消毒好的纱布到指刷,1岁以后使用像狼牙棒一样的软胶牙刷,1岁半就开始使用这个年龄段的专用牙刷。近来,一些口腔科医生建议宝宝只要出牙就可以使用相应年龄段的牙刷了。美国牙科协会最新研究显示,除高氟地区,3岁内的宝宝可以使用含氟牙膏,但只是在牙刷上涂上薄薄的一层,并且需要家长帮助刷牙和监管牙膏用量,尽量避免宝宝吞噬牙膏。3~6岁可以使用豌豆大小的含氟牙膏。因此,美国儿童牙医建议,当孩子出第一颗牙齿时就可以使用含氟牙膏,且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

要经常使用牙线为孩子清洁牙齿间隙,因为按现在儿童口腔医生的观点,应该天天使用牙线。用完的牙刷和口杯都要进行消毒(臭氧消毒),因为潮湿的牙刷最容易滋长细菌。另外,牙刷一般2~3个月就要换一把。

Tips:3个护牙要点

一位牙医曾说:“不要嫌麻烦,帮助孩子刷牙最好到上学,否则孩子自己没刷掉的食物残渣会生成龋齿。”

每次饭后都让孩子喝几口清水清洗口腔中的残渣,晚饭后坚决不再给孩子吃任何食品。建议家长最好每间隔3~4个月给孩子做一次牙科保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果做不到,也要保证每年一次牙齿保健检查。

关于宝宝出牙的2个问题

Q:如何缓解宝宝的出牙不适?

出牙前,宝宝的口水会突然增多,常常浸湿了衣服。为减轻牙床下长牙的压力,宝宝有时会把小手伸到口腔内抓挠,或者啃咬东西,咬自己的手,咬妈妈的,喜欢咬嚼冰冷的东西,什么东西都拿来放到嘴里啃咬一下,以减轻牙床的疼痛。在出牙过程中,尤其是长第一颗牙及臼齿时,因为疼痛和不舒服,宝宝会变得烦躁、易怒,拒绝进食。为了减轻或缓解牙萌出的胀感和疼痛,有的宝宝会出现拉、抓自己的耳朵或频繁拍打自己脸颊的现象,这是因为牙床的疼痛可能沿着神经传到耳朵及颚部所致。有的宝宝还可能出现低热,如查看宝宝的口腔可以发现局部牙龈发白或者轻微充血红肿。因此,如果是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以在大人的看护下,把凉一点儿的香蕉、胡萝卜、苹果,还有消过毒的、凹凸不平的牙胶或磨牙棒等让宝宝啃咬。此时选择合适的牙胶或者磨牙棒(需要注意磨牙棒必须坚硬,不容易掉渣)给孩子啃咬就很有必要了。牙胶还可以作为早教和安抚工具使用,有助于宝宝发育,满足了宝宝的口欲并获得情感上的安慰。

如果孩子牙龈部位出现萌出性血肿(牙齿长出部位充血肿大),应及时请口腔科医生诊治,防止破溃继发感染。

Q:出牙顺序不对会影响牙齿发育吗?

牙齿萌出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乳牙萌出是有一定的时间的。正常的宝宝6~8个月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但是宝宝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临床上宝宝1岁左右出牙仍视为正常生理范围。乳牙都是左右成对萌出。

一般乳牙萌出的平均年龄和顺序(一般下牙稍早)如下:

下中切牙4~17个月,上切牙5~15个月,下侧牙6~27个月,上侧牙6~21个月,下尖牙8~27个月,上尖牙8~29个月,下第一乳磨牙8~27个月,上第一乳磨牙8~28个月,下第二乳磨牙8~34个月,上第二乳磨牙8~34个月。牙齿萌出的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只要在以上范围内,就是正常的。

乳牙萌出是有一定顺序的,一般顺序为:下颌中切牙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下颌侧切牙下颌第一乳磨牙上颌第一乳磨牙下颌乳尖牙上颌乳尖牙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牙齿萌出顺序也存在个体差异,如出牙顺序不对属于正常变异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乳尖牙的萌出在第一乳磨牙萌出的后面,这是正常的,不能视为异常。但是由于萌出的顺序与牙齿排列有密切关系,所以它比萌出时间更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萌出顺序紊乱,可能会导致牙齿排列不齐或者错颌。你孩子的情况应当属于正常变异现象,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不要有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