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力技术十篇

时间:2023-09-20 17:55:17

新能源电力技术

新能源电力技术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量的开采不可再生能源造成了全世界性质的能源紧缺,并且大量的燃煤等能源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空气环境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种情况下对于低碳环保的理念不断的宣传和提高,人类对于能源的探索更多的倾向于可再生绿色能源,更好的保证能源供应和绿色环保,这种形势下就极大的推动了新能源的发展。除了节能之外,电力应用中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1 电力节能技术的应用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拓展电能替代领域,扩大替代成果,在东北地区率先将热泵技术应用作为推动社会节能的能效管理重点项目,为项目提供专项扶持基金和优惠电价政策等专项服务。通过特别流转金和专项补助的形式,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电力使用效率。 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节能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1.1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柔性密封技术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柔性密封技术”为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的节能技术,其针对于空预器漏风和堵灰两大难题提出的解决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回转式空预器的运行问题,使空预器长期处于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明显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径流式湿式电除尘器技术”与传统湿式除尘相比除尘效率高达90%以上,运行电耗、水耗及阻力小,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1.2 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改造项目 该项目将高载能生产车间原有的压缩空气系统加装了空压机房节能监控系统,解决了车间末端用气波动且离心机调节能力弱的难题,实现了动态补偿用气,提高了部分电解车间用气端的用气效率,实现了各车间用气流量的全可控,降低了空压机群的总能耗。此项改造节能率超过20%,年节电约316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1137.6吨、减排二氧化碳2980.6吨。

1.3 其他 洛阳隆华传热节能股份有限公司“电力尖峰冷却技术”针对火电尖峰冷却问题提供专项解决方案。重庆富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富氧燃烧技术”、普瑞森能源集团公司“电厂凝汽器蒸汽喷射器抽真空系统”、国电科学研究院“低位能分级混合加热供暖技术”、宜兴亨达竹格填料有限公司“火力发电冷却塔竹制淋水填料技术”等。这些技术及其实际应用案例对于引导用户采用节能技术、促进火电行业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电力新能源的现状及发展

2.1 太阳能 太阳能是目前来说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和容易收集等特点,只要有足够的空间和合理的装置就能够进行太阳能的应用,目前我国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应用排行世界第一,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对于我国来说更多的需要考虑建筑中太阳能的利用,在建筑设计时充分利用太阳能,从美观和技术方面综合考虑,我国对于太阳能的重视会使得太阳能利用在建筑上的应用发展较快,更好的提供能源保障,但是同样太阳能发电的前期投入较高,推广普及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在世界水平上总体较高,随着太阳能科技利用的不断发展,硅材料等太阳能利用材料有可能出现降低等现象,光电元件的效率更高,成本越来越低,这就需要我们在太阳能的发展中从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突破,保障高效、低价,提高竞争力,保证能源的供应,降低污染问题。

2.2 风能 目前,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来看,风力发电成本在可再生能源中最具性价比。相较于传统能源发电,目前全球部分地区陆上风电已经具备较好竞争力。对于我国挂档加速的风电产业,如果要实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大力发展风电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就陆上风电开发成本来说,全球陆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降至约83美元/兆瓦时。而部分地区煤炭和天然气发电成本不降反升。随着风电技术进步和发展规模扩大,以及煤电成本的增加,未来风电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在2020年前后中国陆地风电成本将达到与煤电持平的水平。但在发展中我们要注意的是从风电场选址上需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着手考虑,做好当地风资源评估等前期工作。其次,在建设阶段需考虑如何降低设备采购成本以及接下来运行维护成本。

此外,现在我国风电行业的主力是国企,强调最多的是社会责任,任何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合理利润,持续降低风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是风电产业健康发展且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3 核能 目前来说核电常用的为核裂变,虽然核聚变释放的能量要远远大于核裂变,但是技术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未能真正投入使用,我国的核电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发展速度并不够快,核电是高新技术,需要高科技和人才的支持,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所以核电的发展必须从人才的培养方面着手,综合推进,才能够保障核电技术的可靠、平稳、快速的发展。

2.4 生物质能 对于生物质能的利用我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我国农业的比重,我国的生物质能发展潜力很大,对于生物质能的应用分成了两派,一派不能接受粮食作为燃料,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采用纤维素制作燃料已经投入了不断的试验和发展。但是生物质能的应用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运输和收集的成本问题,从各个偏远地区收集秸秆就造成了更多的人力和机械的投入,收集半径太大就会对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小规模的收购又很难保证能源的供应,这就对生物质能能源的发展造成了影响。需要我们不断的采取新的科技手段,更好的利用生物质能。

新能源电力技术篇2

近年来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也在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电气行业在人们生活中逐渐得以渗透。然而在现阶段,电气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电气能源的供应问题,以及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该问题,文章中围绕电力新能源的开发,分析了电气节能技术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力新能源 电气节能技术 应用发展

现阶段,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电气行业在人们生活中不断得以渗透。然而随着电气能源需求量的增加,电气能源短缺也就成为制约电气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该问题,致力于电力新能源的开发以及电气节能技术的使用,是推动电气行业发展最为有效的措施,不仅能够缓解电气能源紧缺的现状,同时还能够优化我国的环境,在其基础上实现电气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文章中针对电力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对电气节能技术进行了分析。

1 电气新能源开发

1.1 太阳能光伏发电

现阶段我们对于太阳能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太阳能作为新能源,其能源储备量较大,并且已经被开发,所以在各方面的应用中十分普遍。在电力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了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以及蓄电池等元件共同构成了光伏发电系统,为此,这也是一个发电的控制系统。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以及蓄电池的连接,以此进行太阳能的储存,再利用控制器以及逆变器对太阳能传输系统进行控制,实现对电网的管理,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现如今太阳能在人们的生活中十分普遍,例如热水器等,其运行原理便是通过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公共电网进行连接,进而构成光伏系统,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能源的损耗。

1.2 地热能源的开发

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的取暖设施愈发先进,尤其是地热资源的应用,逐渐成为现阶段家庭中取暖的主要设施。在我国,拥有丰富地热资源的地区主要在云南以及一带,经过相关的调查分析可知,现阶段我国地热田数量约为300左右,天然热量能够达到1.1×102J/年。由此可知,地热资源的开发是现阶段推动电力新能源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地热资源的开发中,我国还存在比较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开发地热资源,不仅能够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1.3 核能资源的开发

在电力众多新能源中,核能是其中最具效率、清洁性最高的能源,但是核能本身具备较高的危险性,为此,在对其进行开发时,需要格外重视核反应堆的开发。现阶段我国在开发核反应堆方面的技术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核能的应用范围也比较受限,所以,相关人员要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开发经验,在开发核能的同时能够降低风险,减少放射带来的危险,充分发挥核能对于电力的价值。

2 电气节能技术应用措施

2.1 优化电网配置,完善电气节能技术

全面优化电网配置,是完善电气节能技术、减少电能消耗的有效措施,由于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导致无功电流出现,进而对电能造成影响,造成电能消耗。优化电网配置最为有效的措施便是进行无功补偿,运用电气节能技术减少电能的损耗,除此之外,优化电网配置对电网功率的分配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不仅保障了变压器中电压的平稳运行,同时也减少了电能的消耗。

2.2 强化照明设计,节省能源

平时在人们的生活中,照明设备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照明设备不仅能够为人们在黑暗的环境中提供光亮,也为城市的美化贡献了一定的力量。然而在照明设备的大量应用中,也造成了大量的电能损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照明设备进行节能设计,减少照明能源的消耗便成为现阶段节省能源的重要手段,在照明节能设计的基础上,既能够保证照明的质量与效果,同时也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其一,合理选择照明形式,在照明的同时要善于利用自然光,以此减少照明能源的消耗,其次,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将自然光源与照明光源进行结合,以此实现节能照明能源的目的。其二,结合不同的照明场所,设计不同的照明亮度,例如卧室光源的设计,可以选择相对柔和的照明灯光,还可以利用荧光灯进行光源的平衡设计,针对比较高级的场所,便可以选择三基色荧光灯,或是高显色性钠灯;其三,在照明的安装方面,要合理选择安装位置,结合该场所实际的照明需求,设计节能开关,例如声控开关,便可以实现照明节能的目的。

2.3 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

现如今空调系统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在建筑内部可以通过空调系统的应用,实现对温度的调节,然而在应用空调系统的同时,会导致能源耗损。为此,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已经成为现阶段相关人员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冰蓄冷技术主要是通过电网低谷阶段的风能,将冷量进行储存,以此实现白天能量的释放,达到节能的目的。冰蓄冷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能源的节约,同时也大大节约了空调安装的费用,减低空调制冷机的功率,减少电力负荷,进而实现空调系统的能源节约。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中对于电力的需求逐渐增大,然而随着需求的不断提升,电力能源也出现了紧缺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发电力新能源,推行电力节能技术,是现阶段促进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文章针对电力新能源的开发,对电力节能技术的应用手段进行了阐述,通过文章中的分析,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电力新能源开发效率,实现电力能源节约,减少能源的消耗,进而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耀华.电气节能技术与电力新能源的发展应用[J].低碳世界,2016(07):38-39.

[2]胡灿.电气节能措施与电力新能源的开发问题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08):132.

[3]陈泽林.浅谈电气节能措施与电力新能源的开发[J].中外企业家,2016(08):147.

[4]赵争鸣.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发展热点综述[J].变频器世界,2010(01):41-43+52.

[5]郭鹏.电力节能措施与电气新能源的开发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165.

[6]张冰.电气节能措施与电力新能源的开发问题探讨[J].硅谷,2014(14):6-7.

作者简介

李东君(2000-),女,高一学生,研究方向为电力。

新能源电力技术篇3

[关键词]散热仿真技术;新能源;电力电子

中图分类号:TM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351-01

一、新能源电力电子技术行业概析

电力电子技术是有效利用电力半导体器件,应用电路设计理论及开发工具,实现电能高效能变换与控制技术。该项技术主要是以电子技术、电力技术和控制技术为基础,其中,电子技术是硬件基础,电力技术是主要应用范围,控制技术则是软件算法的主要实现形式。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轨道交通和国防军仁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以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电力电子行业,就是对所有采用电力电子技术、研制生产电力电子器件和电力电子设备、提供相关设计与施工服务一大类现代工业基础行业的总称。整体来看,国内新能源电力电子产业可划分为三个环节:上游的电力电子元器件(产业链上游)、中游的电力电子设备(产业链中游)、下游的电力电子的行业应用(产业链下游)。其中,电力电子设备正朝着高性能化、智能化、全数字控制、系统化和绿色化发展。由于电力电子技术是实现节能高效、升级传统产业的关键技术,因而,整个电力电子行业也在倡导节能环保的当下,迅速成为当今世界上新兴节能的先锋。

二、散热仿真技术

散热仿真技术,就是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来对散热性能进行模拟,以评估温度分布、对流设计是否合理、高效,是否符合设计指标要求。利用散热仿真技术,能够提高电力电子产品的设计水平,缩短设备等产品研制周期,降低成本。在设备研发初期,利用散热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为设计者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是未来产品设计的大势。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输出功率仅占到设备输入功率的一部分,其功率损失通常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来。在电子元器件及电子设备功率密度的不断增加,温度已成为影响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温度的升高,电子元器件及电子设备的失效率呈指数增长趋势,一般地,环境温度每升高10 ℃,失效率增大1倍以上,因此称为10 ℃法则。据统计,超过 55%的电子设备的失效是由温度过高引起的。因此,为了避免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因温度过高而影响电子器件正常工作和运行,就需要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增加散热功能设计。

三、散热仿真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电子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以变频空调电子散热仿真优化设计为例,来探讨散热仿真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电子行业中的应用。目前,变频室外机的电子元器件散热器的相关参数一般都是设计人员根据经验设计的,为确保保证产品运行的可靠性,散热器各设计参数的裕度通常设计的也比较大。其缺点是散热器开发初期需要不断进行实验测试,导致开发周期变长,开发成本过高。通过CFD 数值仿真计算,能够优化电子元件散热器的性能,降低散热器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升变频空调控制器运行的可靠性。本文以某款分体式变频空调室外机的主要电子散热元件及与之相关的散热器为研究对象,运用先进的CFD 方法,并结合相关实验测试的方法,进行计算及详细的对比,验证仿真计算的准确性,并对散热器方案进行仿真优化设计。

初步CFD 仿真计算校核

以某变频空调室外机为研究对象,建立计算的三维模型,通过CFD 仿真软件进行三维定常数值模拟计算,在仿真计算时,将轴流风扇简化为二维模型,设定其速度大小(或风机特性曲线)及出流方向,进口为环境边界条件。计算仅考虑该变频室外机的四个主要发热元件(IPM、二极管、IGBT、整流桥),其他热损耗小的电子元件忽略不计。图1是仿真计算建立的三维模型,图2 是该款变频室外机的散热片示意图。

由于运用电子元件运行的工况复杂性,运用测试仪器难以得到电子元件的真实热功耗,所以,仿真计算首先任务是需要预估各款电子元件的热功耗值。先研究四个主要电子散热元件中的两个元件之间的功耗变化对各自的温度及最高温度 Tmax(4 个元件的最大温度值)的影响,图3、图4分别为仿真计算的预估 IGBT- 整流桥及二极管 -IGBT 对 Tmax的影响曲线。将电子元件的所有以下组合 IPM- 二极管、IPM-IGBT、IPM- 整流桥;二极管-IGBT、二极管 - 整流桥;IGBT- 整流桥,按照如上的思路研究其功耗预估对 Tmax的影响,并将其与实验测试的 Tmax及其他的测点温度值进行比较,从所有的仿真数据里选择一组与实验的测点温度值比较接近的功耗预估值作为最终校核准确的温度值,其预估的功耗值即为各个元件的功耗值。

四、结论

借助热仿真分析软件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系统的热设计分析结果,给出设备的温度场分布以及元器件温度,从而使设计者对设备的散热能力有直观、准确的了解,及时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并予以修改,迭代进行设计和仿真,使其最终满足技术要求。

通过CFD仿真计算方法对该款变频室外机的风道、电子散热元件以及散热器进行分析,说明电子散热的 CFD 仿真计算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以为设计方案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对于此类变频室外机,虽然中间隔板打孔可降低各电子元件的温度(3℃左右),但是同时也增加了风机侧低频噪声与压缩机侧高频噪声的相互影响,恶化了噪声音质。所以当变频室外机运行工况下的电子元件温度过高时,可以考虑采用此种方法来实现降温;在变频室外机运行工况下的电子元件温升正常情况时,不建议采用此种方法。

参考文献

新能源电力技术篇4

最近《京华时报》刊载一条消息,北京市人大代表何宗信提出一项议案指出:“目前北京电网的供电能力已经接近负荷极限。去年北京地区瞬时最大负荷达到705万千瓦,已经接近高压电网约750万千瓦的承受能力。而且电器的普及、生活用电比重日益加大。不到4角钱的电价,导致北京地区用电需求每年都在增长。预计今夏北京地区最大负荷将达到765万千瓦,这大大超过目前高压电网的承受能力。因此,北京将重新出现多年未见的拉闸限电局面。届时,为不影响人民生活,部分企业将停产,这必将造成经济损失。” 最近《京华时报》刊载一条消息,北京市人大代表何宗信提出一项议案指出:“目前北京电网的供电能力已经接近负荷极限。去年北京地区瞬时最大负荷达到705万千瓦,已经接近高压电网约750万千瓦的承受能力。而且电器的普及、生活用电比重日益加大。不到4角钱的电价,导致北京地区用电需求每年都在增长。预计今夏北京地区最大负荷将达到765万千瓦,这大大超过目前高压电网的承受能力。因此,北京将重新出现多年未见的拉闸限电局面。届时,为不影响人民生活,部分企业将停产,这必将造成经济损失。” 何宗信还指出,到2005年北京地区最大负荷预计为1000万千瓦,2008年为1300万千瓦。为满足将来城市用电需求,2008年以前北京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总投资预计需要338.69亿元。 何宗信代表只算了城网部分的改造费用,还没有计算发电和输电环节的投资,按照目前的造价标准,增加595万kW发电能力,将电厂建在内蒙、山西煤矿进口井口,发电厂造价5000元/kW,50万高压输电线路投资2000元/kW,共需要投资416.5亿元,与城网改造合计需投资755.2亿。 北京电力投资估算 项目 单位 城网 发电/输电 2001供电负荷 万千瓦 705 2008供电负荷 万千瓦 1300 需要增加容量 万千瓦 595 单位千瓦造价 元/kW 5,692 7,000 增加投资 亿元 338.69 416.50 合计 亿元 755.2 由于北京居民电价比较低,已经投入的城网改造费用目前都无法回收,现在又要再投几百个亿,钱从何处筹措?今后谁来偿还?在内蒙、内蒙再建595万kW发电厂,电厂用水能不能落实?环境能不能允许?再建5-6条50万输电线路,有没有输电走廊的路游?这些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果不能落实,矛盾将不可能解决。 北京正在承办29界奥运会,将有大量的城市基础建设建设项目需要资金,如果仅电力一项就消耗掉755亿的资金,势必对奥运会筹办工作造成不利影响。要解决上述矛盾,必须通过采用新技术手段,依靠优化用电结构和开展节能工作来解决问题。 北京将出现的电力供应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主要是用电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下图是2000年三个季节典型日的曲线,1月15日、4月15日、8月15日。冬季、夏季用电量大,春秋季用电量低,平均季节差是100万kW,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采用电采暖,夏季采用电制冷。

新能源电力技术篇5

关键词:电力;智能电网;建设

全球化的人口增加,自然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紧缺危险严重影响。智能化电网的全球发展是确保我国电力工程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在不同的区域资源分布不同,发展也不同。为了有效提升智能化电网建设的发展,确保我国全部分为内的资源合理分布,保证电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加强智能化电网建设是及其重要的,我国电力网络资源建设的发展是实现全电力网络结构下的智能化建设。通过融合电力设备、电力输电线路、自动化系统的调度调节,实现电力工程智能化网络的建设和发展。

一、电力智能建设的基础应用

1.实现电力资源的广阔发展应用。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的智能化网络建设,通过智能化电力设备的分配处理,完成电力资源直流电、交流电等的有效分配。在蓄电池充电过程中,采用直流电源进行建设,在变电所中采用直流电源操作。在大中型计算机设备中,采用高频电源开关设备操控。2.电力智能的输电应用。电力输电需要有高品质的电力稳定电网状态,而现实电力技术中谢振波会抑制电网技术,补偿配合完成电力网络支持。随着电网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改良。例如,应用超导补偿装置,配合电力设备完成远距离的输电线路发展。通常采用置留通电方式弯成。我国在电网输电建设中,一些具有高压置留输电线的设备,利用晶体闸管,稳定输送电路的两端,配合完成整流和逆变阀门装置的处理。这些设备的应用提升了电力输电网络的荣计量,确保电力输电的稳定性。在配电中,一旦发生电网突发停电,电压会因为没有电力能源补充而迅速的降低,为了有效的提高供电能效,采用智能化网络建设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因此,在电力输电过程中采用智能化输电应用处理。3.电力发电的应用。电力智能化应用是一项较新的科技。通过电子设备、电子线路元件、电能完成电路配电和传输过程,确保电路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降低电力输配电的损耗量,避免机电设备的不合理使用,提高电力工作效率。在电力技术中,多采用半导体功率元件提高元器件的容量,通过回向高压化发展出力,提升电力技术的技术应用。例如,采用高压高频作为电气传到技术的标准,以交流电输送配电,智能化完成电路通断过程。以高压直流电路为高新输电方法,采用电压恢复器完成用电电气设备的有效应用。

二、电力智能化网络的具体应用

1.优化电能的资源使用技术。建立电能质量等级划分制度,通过评估电能体系指标确定电能质量,对供电结构进行经济能耗分析,建立良好的经济电网等级评估系统。通过政府法律法规的制度,逐步完善电力智能网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经济优化体制发展的方式,提高电能质量的应用。具体来说其中包含直流过滤设备的补偿处理,电力化轨道平衡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电路滤波器协调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提高电能质量的快速稳定发展,降低电能的使用成本,提高电网的整体市场应用发展。2.交流输电的技术应用。将柔性的高新技术应用到输配电电网中,采用新能源输入电网技术,利用微电子电力技术完成通信控制的交流电处理。利用电力设备的灵活性,对我国电网智能化设备控制,完成新能源的有效使用,完成柔流电输电处理,确保智能化电网的需求应用增长。将电力技术与先进的控制技术相互结合,提升电网相关参数的控制能力,促进电网的稳定化运行,保证输配电损耗的逐步降低,提高电力工程输配电网络输送效果。3.高压输电置留技术的应用。高压置留输电系统是利用交流电输电的特点,采用过滤器控制实现整流电路的工作。重量轻的直流输电系统一般采用换滤器完成对元件的通断,利用输送稳定性,提高经济效能,确保应用举例的合理性。例如,一些举例较远的地区,采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较为广泛,是利用远距离高压的方式,实现大容量的输电过程。4.能源的技术转换。随着我国能源发展水平的提高,低碳化智能化的新能源经济发展复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加强新能源的应用,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逐步提升新技术能源的转换,确保新技术经济的稳定发展,提升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例如,目前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自然资源完成电网综合输配电的综合利用,确保电网能量的有效使用,这是一种新型能源的环保技术转换,是在环保前提下的完成能源技术的转换和发展。目前,利用大规模形式的电网新能源技术主要以开发为主,通过分析电网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加强光电能网络范围的有效覆盖,保证电网资源的稳定性,提高电网技术的运行效果。我国的能源技术较外国发达国家而言,还具有较多不合理、不成熟的地方。通过我国综合能量资源的分析,合理的加强利用,确保新能源技术的合理转换,实现电网技术的多方面开发与利用。在智能化网络建设中,采用合理的能源技术转换,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可再生利用资源的使用,逐步提高各方面网络运行建设和利用。

综上所述,智能化网络的建设是需要基础发展前提的,通过分析我国电力智能化输配电发展建设水平,分析电力智能化建筑的重要意义,研究智能网综合应用发展标准,提出适合智能化技术应用稳定发展的保准。通过我国电力智能化建设的发展应用标准基础,提出促进智能化快速稳定发展建设的保准,逐步提升优化电力网络结构能源的方法,提升智能化经济效益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经济效应的稳定发展。未来智能化电力网络建设必将随着电力设备的科技发展、电力人才的培养、我国电力资本实力的提升,实现环保型的智能化电力稳定发展建设,确保电力资源的智能化网络建设应用。

作者:金为国 单位:国网福建武夷山市供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全海.试析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风.2012(24)

新能源电力技术篇6

一、电子技术概述

电子技术是依据电子学的基本原理,利用电子元器件设计和制造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其中包括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电子技术两大分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自从晶闸管问世之后,逐渐发展出电子技术这门学科,紧接着在开辟了整流器时代,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又发展成为变频器时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电子技术又迎来高电压和高功率为代表的半导体时代,同时这一时期也开始了低频电子技术像高频技术转变的萌芽。如今,电子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在各行各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它所包含的内容逐渐丰富,现如今其技术已经日趋完善,迎来发展的高峰期。

仅仅以电子技术发展的综合实力来看,我国电子技术的开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电子技术的发展要形成相应的产业规模,就必须依据中国实际发展国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研究并分析国外先进技术,逐步走上自主创新,学科交叉渗透的创新,从电子器件选择和电路结构转型上进行技术上的创新,这是特别有用的电子技术创新的发展。同时也应该从新材料科学的应用,设备制造过程中技术的不断推动和促进实际应用电子技术,将产品应用、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三个部分进行有机整合,并促进中国的电子技术强有力的发展和转变为生产力的高度显着,快速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电子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

(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越来越完善,电子科学领域的电气设备研究也发展的较为迅速,在通信行业中电源技术运用的比较多,现如今已经成为通信电源系统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一旦电源是单相或三相交流电流转换成直流8V。然而,交换机使用的一次电源,高频开关电源已经实现电源的稳定传输,同时可以实现供电的分流和效率的提高。目前,在日常生活中通信移动设备的开关稳压器的功率容量的使用情况也逐渐增加,通常使用的是从总线上的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的电源模块的高频隔离,不仅便于维护,易于安装,可以大大减少损失。

(2)电子技术中,DC转换器中的二次电源模块已经非常的商业化,它使用的是PWM的高频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电源模块也越来越高,其功率密度电源模块的小型化的主要要求有更高的要求。

(3)变频器中所包含的电子技术,主要是体现在交流电机变频调速上面,这种技术在整个电力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节能,主电路一般用于从AC到DC交换路由。通过整流器转换为一个固定的直流电压,高频率逆变器由一个晶体管具有大的功率,然后,由一个可变频率的交流输出的直流电压转换成输出。

(4)电子技术还运用在分布式电源系统。这种分布式电源系统主要是小型电源模块和大型控制电路图上,多数的电源系统都是由这两个基本部分组成,采用一定的新技术,完成智能化大功率开关电源系统,强弱电进行有机结合,高功率组件的使用耗能、压力被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将得到极大改善。该电源还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在各种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系统的低电压电源,分布式电源系统或一个更合适的电源,电机驱动电源拥有使用方便、体积小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用于高新技术领域。

三、电子技术发展引用前景

中国的电子技术发展已经进入智能化和高速化,电气产品的高速发展不仅可以节省材料,也能够进行节能,电子技术只继续开拓创新,为了更好地适应人们高科技时代电子技术的发展需求。创新和发展是当今电子技术的发展指引,并积极转向高频的方向发展,同时注重创新和发展,是电子技术发展今后发展的关键。达到较高的统一水平。高频开关电源和模块化技术的发展将带动整个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更好地整合高效率和高品质的电力。更多类型的电源开关电源,而不是将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电力技术篇7

论文摘要:本文在学习多方观点与意见的基础上,从技术进步、产业分工与社会使命的层面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就当前智能电网的历史演变、现实背景、核心技术归类、主导机制、国家战略以及电网企业、监管机构的不同使命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思考。

1智能电网是电网智能化历程的特定阶段

1.1电网智能化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电网由数以万计的设备组成而且连接范围越来越广,电能通过电网以接近光速输送从而使电网各环节、各元件之间的相互影响深远而快速,这样的技术经济特性在客观上必然具有统一调度、自动控制、信息监测等智能化需求。因此,电网智能化是电网发展的一种必由之路,而且随着相关技术、市场、政策的发展,电网智能化始终在不断升级变化,只有更智能而没有最智能、也不存在绝对的智能化标准。

1.2发展特高压更加需要电网智能化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与市场的空间距离比较远,客观上存在对于远距离大规模输送能源的需要,在超导材料大面积使用之前通过特高压线路送电存在必然性。但电网的坚强与智能,在于各层各区各元件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应对异常与故障的灵活性,网架稀疏的特高压线路本身正是对电网坚强与智能的新挑战,而且依然没有脱离“范围经济”的技术经济特性。特高压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电网发展方向之一,但其本身不等于智能电网,更不等于坚强电网,恰恰相反,在推广特高压的同时更加需要提高电网的智能化水平以应对特高压带来的新风险。

现代电网发展特别是特高压在客观上都需要电网智能化,但最近以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智能电网,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网智能化,而是新能源技术革命背景下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电网智能化。

2智能电网是新能源技术革命不可缺少的公共载体

2.1以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逐渐破题

近年来,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瓶径,一是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强化,化石能源的相对成本不断提高,不仅新兴国家对于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发达国家承担的环境义务同样在增加,人类需要更多更便宜(清洁高效)的能源;二是随着现代金融的国际化杠杆化加剧,远距离大宗交易的化石能源价格波动剧烈、市场操纵显著,对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秩序与能源安全构成威胁,客观上呼唤能源产品的多元化与本土化。提高化石能源燃烧效率具有巨大的潜在效益,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更可直接减少排放,而消费侧调整用电模式不仅具有比较大的效益空间,而且可以通过优化电网方式减少发电、输电环节的损耗,这些都是节能降耗空问最大的领域。能源,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但提高能效、改善环境的潜力同样巨大。因此继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推进新能源技术革命在世界各国企业、科技、政府、社会舆论等各个层面逐渐走向共识。

2.2智能电网是完成新能源技术革命的必要条件

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不仅环境成本低而且具有本土化、多元化的特点,但这些新能源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需要电网有能力接受多种能源不同的并网特性;提高化石能源燃烧效率的途径不仅在于提高发电机组转化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分散燃烧转变为集中燃烧、集中治污,以汽车电动化为例,它不仅可以提高能效,而且直接节约了大量运输成本(电是速度最快的运输方式),这些也需要电网有能力适应这些新的需求;“节能”是最清洁的能源,调整用电方式是最本土化的节能途径,同样需要电网能够接受终端消费者的各种信息互动与能量反馈。相对发电、用电环节而言,输配电环节是相对能效较高排放较少的环节,单纯提高电网环节本身的效率并不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最主要途径,但提高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却是完成新能源技术革命必不可少的前提。

铁路网建设曾经为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曾经为信息技术革命提供了大舞台,与此类似,推动近一阶段智能电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新能源技术革命的内在需求,所谓智能电网其实就是将电网智能化水平提高到可以适应新能源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种种变化与需求的电网,智能电网本身并不是新能源技术革命的核心引擎,但它是新能源技术革命不可缺少的公共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

3智能电网的核心是能源问题而非问题

3.1智能电网不是IT技术的简单延伸

电网对于IT技术具有天然的需求,但最近以来引入关注的智能电网是新能源技术革命背景下的电网智能化;智能电网是完成新能源技术革命不可缺少的载体,但抛开新能源技术革命的IT技术推广必然缺乏生命力,智能电网不可能脱离新能源技术革命而单独抽象地存在。目前,从光伏到电动车,可以真正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的新能源技术其实并不多,而连接IT技术与电网的电力电子技术在材料、制造、应用适应性、经济与环境效益等方面同样不成熟。目前,站在推广智能电网最前台的多是IBM、GOOGLE等IT企业,国内电力二次设备绝大多数也是合资生产、进口技术,因此,欧美发达国家最有直接经济利益的还是通过信息革命形成的IT技术优势,它们在现阶段以推广智能电网的名义向发展中国家倾销IT技术的倾向不可忽视。

3.2智能电网不能再以信息技术革命的模式进行

信息服务通常属于可中断的需求,因此IT产业虽然技术革新速度很快,但往往并不重视技术稳定性,而电网对于安全、稳定、可靠、整体协调性具有极高的要求,电能与信息一实一虚差异巨大;IT产品通常属于快速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的代价就是目前地球上数以亿计的电子垃圾,而电网属于投资庞大的基础产业,不应放弃对于设备使用使命、技术寿命的要求(目前电网中使用的二次设备技术寿命已经明显低于一次设备);IT产业是追求技术垄断的行业,大到域名、芯片、操作系统,小到手机电池等各个环节各种形式的技术垄断层出不穷,而电网是覆盖全社会的公用事业需要坚持互通互联透明公开的原则。20世纪末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成功进行了信息技术革命,但IT产业的发展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智能电网的发展,2008年以来世界范围严重的金融危机已经揭示了缺乏监管的垄断以及过度消费主义的危害,新能源技术革命应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IT技术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必须从新能源技术革命的层面看待智能电网问题才可能跳出现有的利益格局,真正让技术创新照亮人类进步的阶梯。

4推动智能电网发展必须由政府主导

4.1智能电网的终极推进者应是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

智能电网是新能源技术革命的基本载体,也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部分,2008年初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电网受损的严重后果令人记忆犹新;而智能电网的建设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最终都需要全社会买单,需要从社会总福利角度进行公共决策。因此推动智能电网发展不能停留在IT企业营销行为或者电网企业投资计划的层面,而应作为一项重大公共决策由政府来主导。一是建立国家层面的领导与协调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实现跨学科的技术进步、跨行业的资源优化以及跨越式的发展战略;二是尽量避免行业、企业的利益干扰,将能源安全、社会福利等社会公共利益放在决策目标的首位;三是注意甄别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抓住新能源技术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真正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来抢占战略制高点。

4.2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前提是深化改革落实电网的公共属性

电网是公用事业,在绝大多数国家对于输配电环节都采取了非营利或者非竞争性的制度安排,不允许输配电环节与竞争性的发电环节同场竞争,进而通过建设招标等手段抑制其盲目扩张规模提高成本。我国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行独立输配电价,改变电网企业营利模式,加强成本监管,推广建设招标,明确并落实电网的公共属性,抑制盲目扩张驱动,防止智能电网成为电力垄断与IT垄断的结合、自然垄断与技术垄断的结合。

新能源技术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技术的成熟、产业的形成、制度的完善、观念的改变特别是原有体系的新陈代谢都需要一个缓慢的实现过程,因此面对有关智能电网的各种声音,首先需要冷静淡定,正本清源。

5我国应制订积极的新能源技术革命(含智能电网)国家战略

5.1引导智能电网成为推动新能源相关技术进步的公共平台

当今世界并不缺乏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而是缺乏对于技术创新成果的价值评价,新能源技术革命将成为一个新的评价体系,超导材料等一些需要大量投入进行实用化的技术,电动汽车等一些长期无法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技术,大规模风电、太阳能电站等一些存在争议的技术,智能电表等一些需要公众高度支持广泛参与的技术,都可能在新能源技术革命的体系下获得试验(试错)以及滚动发展的机会。而电网既不能成为新技术应用的制约瓶径,更不能利用垄断优势地位索求利益。政府应承担起对于推进新能源相关技术进步的责任,提高电网的开放性与公益性,促进新能源技术与电网的结合,引导智能电网成为技术推广与技术升级的公共平台。一是在技术不成熟阶段将扶持重点放在研发环节,在明确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基础上给予风险投资;二是在新能源项目招投标中应以技术招标为核心,不能仅仅利用商务招标压价,要为真正具有技术先进性的企业提供原始积累滚动发展的机会;三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将新能源技术升级的成本传导到销售价格,保证输配电环节正当利益,激励需求侧节约能源改进消费方式;四是引进项目不能满足于产业低端的生产制造,应将重点放在对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乃至借鉴创新。

5.2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必须争取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

观察近年来的很多战争实例,电网都成为主要的被攻击目标。随着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通过电网系统输送的能源量与信息服务量都将大幅度增加,除了直接的攻击与破坏,对于电网的制约与控制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类似北斗GPS系统以及手机3G系统,我国从技术的消费者与标准的接受者,争当技术的竞争者与标准的提供者,是大势所趋。我国智能电网也应努力争取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一是在参考各国技术发展规律与方向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中国国情与现实,确定中国自己的新能源技术革命总体内涵、路线和发展规划;二是整合科技资源,促进跨学科跨产业的联合,制订抢占技术革命高端的国家战略并全力实施;三是发挥制度优势进行核心技术攻关,改变科研机构依从于企业利益的现状,重新组建新能源研发的“国家队”;四是在对外交往中,将新能源发展战略列入国家外交战略,积极参与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标准研制,密切跟进国际新能源技术进步的进程。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新能源技术高度重视,美国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更是高调倡导包括智能电网在内的新能源技术革命,但应看到目前发达国家与我国的技术差距还没有完全拉开,我国应发挥“举国优势”,努力在人类第四次技术革命中争取到比较主动的地位。

6电网企业应努力适应智能电网发展的要求

6.1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在IT技术应用中争取主导地位

电网企业是IT技术最大的买家之一,但“重一次,轻二次”是电力行业的墒疾之一,通信、自动化、计量等专业在电力行业传统上属于受重视程度比较低的附属专业,相关人员的技术素质往往低于电力行业以外(例如IT行业)的同专业人员。虽然我国电网规模庞大、系统复杂,在继电保护、安全调度等方面远比绝大多数国家经验丰富、要求严格,但在IT技术应用中往往并不是最受尊重的消费者。智能电网不是IT技术的简单延伸,不能再由IT企业主导。我国电网企业应努力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在技术引进的同时消化创新,加紧培养自己的IT技术人才,争取真正主导相关技术标准建设,提高相关技术的稳定性并延长设备技术寿命,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以及整体协调性。

6.2适应新能源技术革命是电嘲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新领域

以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是大势所趋,更是我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取向。智能电网在本轮技术革命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完成新能源技术革命不可缺少的公共平台。随着新能源技术革命的逐步深入,适应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种种变化与需求会成为电网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领域,主动参与改革尽早回归非营利性非竞争性的公用事业本色,才是符合电网企业长远利益的战略选择。

电网企业是建设智能电网、推进新能源技术革命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这是光荣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对一些传统做法与惯性思维的挑战,因此电网企业首先要对自身进行革命,通过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迎合与利用舆论的机巧,才可能真正成为推动新的能源输送与控制技术革命的中流砥柱。

7监管机构应积极关注并同步参与智能电网发展

7.1智能电网对电网安全监管提出新挑战

随着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电网安全将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大幅提高,电网的规模不论是空间距离还是元件类型都将大幅增加,调度自动化、保护配置等二次管理的复杂性增加;又如随着电源类型多元化、储能规模提高、消费端反送能源行为普及,调度机构对于潮流的预测与控制能力下降,对于容量裕度的需求不会大幅降低但承担者转换;随着IT技术与电网的深层次结合,威胁电网安全的风险来源急剧增加,还会出现不直接损害电网本身但借助电网实施的新型恶意行为,电网安全的内涵被迫扩展。相应地,电网安全监管势必向智能电网安全标准、涉网技术设备准入、信息系统安全、方式与二次系统安排、能源与服务交易机制设置等层面延伸。

7.2推进智能电网需要同步开展反垄断监管

新能源电力技术篇8

电力工程和电网建设的目的是将电能做到最高效率、最高质量的传输,因此,在电网建设中应该将电力优化技术作为基础性平台,在电力工程和电网建设中加以普及和应用。对电网建设目标、电压等级和电能传输进行统和,明确电网建设的体系,通过对不同等级、不同结构、不同接口的优化技术,使电网建设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并做到对电网发展和生产生活的有效适应。在应用电力优化技术过程中,要以国家的相关规范和行业规定为基础,采用技术评估、质量评价、系统测试等技术手段,全面对电网分布、电能需要进行统筹,做到对接口、结构更为完整的设计和建设,在确保电网建设品质的同时,实现电网的安全运行。

2柔性输电技术在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电力工程技术中柔性输电技术主要在交流输电网络中广泛地应用,这一技术是在电力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中央处理技术和网络结构技术广泛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电力工程技术。电网建设过程中应用柔性输电技术要做到对结构和系统的控制,使电能有效隔离和快速清除,使输电的过程更加通畅,易于实现电网对电力输送的全过程控制。柔性输电技术主要以通信技术和输电技术的高度融合作为平台,将电力信息、控制信息进行科学地加工和处理,对各种情况和需要做出实时性、正确性的反应和决策,以柔性的操作避免电网出现过度的波动和变化,达到对输电效率、供电效果的保证。新时期,柔性输电技术已经与智能电网、自动化电网建设的目标相统一,形成了从技术上对电网系统化发展和功能化建设的有效保障,要把握柔性输电技术的核心和要点,创新技术应用于电网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在构建智能化、自动化电力网络的同时,加速电网建设的发展。

3高压输电技术在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现在的电力工程技术电网还不够完善,在电网使用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环节在使用交流电,在真正的供配电运行中,以交流电的形式输送。为了完成直流形式向交流形式交换的工序,通过借助换流器完成换流工序。对电力工程技术中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近距离的直流传输,还能应用到远距离的直流输送,这样,就可以解决输送给偏远地区的电力问题。

4能源转换技术在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电力工程和电网建设需要引进新理念和新模式。应该将新式能源转换技术广泛地应用到电网建设过程中,在创新电力工程技术的结构和形式的同时,为电力进步和发展奠定技术与能源基础。我国人口众多,在能源使用上有巨大的缺口,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必须加强对再生能源技术、能源转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一趋势在电力行业同样存在,产生的需要和要求对电力产业同样迫切,新时期,在电网建设中应该对能源转化、利用、回收等环节加以考虑,以新型能源转换技术作为电力工程技术的核心,做到在电网建设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当前的电力工程和电网建设中,需要对电力的利用加强研究,对能源进行合理转化的处理,做到对新型能源的科学利用,在节约能源的同时还能保护环境。

5结语

新能源电力技术篇9

多维度解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困境

尽管我国出台的多项政策大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是,试问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果长期仅靠政策的补贴,那么该产业将以怎样的轨迹发展,汽车生产厂商又将面临怎样的发展黑洞,这值得深刻反思。

(一)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体系包括整车控制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技术、电池系统技术、动力耦合技术、发动机及变速箱控制技术等。目前,我国在车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研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与欧美日等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我国很多企业热衷于上整车项目,而对于电动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开发远远不够。

(二)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备

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制约着电动汽车的推广。无论是插入式混合动力还是纯电动汽车,都需要充电网络。因此,充电站的建设是电动汽车能否被市场接受、能否产业化的关键之一。目前,除了上海、深圳等少数城市建立了试验性充电站之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由于充电设施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插电式电动车及纯电动车的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标准不健全

目前,我国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与法规,比如《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规则》、《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加氢口标准》、《电动汽车用锂电池》、《车用超级电容》等,但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电池的寿命如何考核评定问题。

(四)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过程有脱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是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参与和合力的。我国政府“十一五”期间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是20亿,力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高起点,并且实现了一些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但是在产业化方面政府缺乏系统部署,在资金、项目和扶持政策方面都远远不够。这些也直接导致了企业参与产业化的步伐迟缓。

(五)电动汽车补贴政策暗藏风险

《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补贴资金拨付给汽车生产企业,按其扣除补贴后的价格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给私人用户或租赁企业。毋庸置疑,这项补贴政策可以在短时间内刺激电动汽车的发展,但是有限的补贴终究难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进程中,电动汽车补贴政策治标不治本,而且暗藏风险。如果汽车生产厂商长期靠国家补贴发展,那么极有可能陷入技术困境,缺乏技术积累,而走上低端加工贸易的路径。因此,要推动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一方面需要有效发挥政府补贴政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强化内功是根本,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才能提高竞争力。

若干思考

新能源汽车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扶持,需要企业在研发和市场的积极运作。

(一)制定明确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能源战略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国家的能源战略、城市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制定清晰的汽车能源发展战略,制定一揽子计划和措施,科学有序地规划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二)加大研发投入,注重技术积累

新能源汽车竞争的核心是技术的突破。如果整车厂商或国内主要零部件供应商不能自主拥有核心技术,必然要受控于国外掌握核心零部件的配套厂家。为了避免新能源汽车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发展怪圈,我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致力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积累。比如,目前我国对于动力电池的基础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因此积极推进基础性原材料的国产化,或者研发新的本土化材料,这将是解决电动企业产业化技术瓶颈的关键。

(三)政府主导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重要保障。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初期,由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基金和政策扶持,将会比出台终端用户购车补贴政策效果更好。比如,充电站网络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单靠企业无法实现的。因此需要政府主导,联合国家电网和政府事业单位通力合作,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从而共同推进配套设施建设。

(四)加快出台电动汽车产业标准

目前,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对《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规格尺寸》等7项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经进行了审查,并明确了纯电动汽车的各项具体指标。

(五)出台有效的财税政策

新能源电力技术篇10

我国传统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占全国的近50%。绿色经济的新发展模式,对电力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10年12月21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表了《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其中对促进电力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规划目标。未来电力行业节能降耗任务将非常艰巨,靠传统的设备升级或技术替代等措施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在绿色经济大潮下正实现战略性转变,发展绿色电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这一战略转型期的重点目标。电力行业的这一战略性转变必定以新技术来实现,积极培养绿色电力人才,是新发展形势下的关键任务。

“四个转变”铺垫绿色电力发展基础

绿色电力是指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如风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电力因其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如CO、CO2;造成酸雨的SO2等),且不需消耗化石燃料,节省了有限的资源储备,相对于常规的火力发电——即通过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方式来获得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被称为绿色电力。

发展绿色电力首先需要四个转变

绿色电力的发展需要电力能源向清洁、高效、可持续方向转变,从传统能源向绿色新能源转换,首先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转变。

(1)转变观念。要清楚认识电力生产以及能源消费的方式,要量入为出,绝不能过度消耗。

(2)转变规则。要建立合理、完善的具有法律效应的体系,促进并保障电力绿色能源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3)转变科技。转变科技现状、提升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创新。目前我国新能源发面相比过去确实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还有很大一段落后以及路要走。只有从政府层面加大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弥补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欠缺,才能健康有序推进绿色能源的发展。

(4)转变文化。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文化,要爱护甚至敬畏大自然,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发以及使用有限的能源资源。

绿色电力的技术发展与人才现状

传统电力结构调整

“十二五”电力工业发展规划研究中,按照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规划原则,统筹未来十年和长远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电源结构的经济性,提出了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方针。并明确截至2020年,新能比例要达到近1/8,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18%,连同水电、核电,清洁发电装机要占装机总量近一半。其中,尤其对可再生新能源发展规模制订了严格的高标准,即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为代表的可再生新能源,从2010—2020年这10年期间,要有近6倍的高速增长。

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对人才供给产生了连锁效应。然而新能源人才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国新能源发电行业人才培养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培养的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理论水平较低,真正熟悉和掌握新能源发电运行、管理、维修的人才较少,中、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我国从事新能源发电的技术骨干大多数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普遍缺少新能源方面的系统知识。据调查,现阶段新能源发电企业的招聘对象也主要是其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传统电力企业职工,这些人员缺少新能源发电相关的理论知识及运行经验,很难满足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岗位需求。不仅技术人才缺失,同时新能源领域相关的金融、商务以及工程管理人员也非常匮乏。

煤电的低碳化与绿色开发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目前能源剩余可采总储量中原煤占58.8%,这将决定煤炭消费在未来10年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流。推进煤电绿色开发,大力推行低碳化、洁净化煤电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绿色电力的又一主要措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规定,未来将加快现有机组节能减排改造,因地制宜改造、关停淘汰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因此,研发及应用适应新发展需求的高新洁净煤技术,减少能源浪费及碳排放量,是优化煤电产业的重点。从而可见,未来对研发、应用世界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助推低碳发展方面的人才的需求将逐步上升,同时对现有发电技术的清洁化改造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也将增大。如与减少环境污染物及CO2排放的相关技术、提升能源转换与利用率相关的技术等,都将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

另外,由于我国东部和中部煤电布局过多,而我国煤炭生产又集中在西部,大量西煤东运,造成我国公路、铁路运输压力的增大。因此煤电一体化开发也成为未来发展重点。同样水力、风能、太阳能等大型清洁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西北,而电力需求则集中在东中部发达地区,约占全国需求总量的3/4左右。以上现象使得有效的电力长途输送成为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必须提升的一个方向,对电网发展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十二五”规划中还将加快发展坚强智能电网作为推进绿色电力发展的战略重点,这些都将需要大量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包括能够熟悉和掌握发电、输电、配电、变电、用电各个环节,可以熟练地对各种装置、设备进行监、检测以及维护等操控,对智能电网产生的市场信息、电网信息、用户信息与宽带通信等多源信息流能够进行科学、定量的分析等。目前能够适应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培养绿色电力专业人才需数力并发

解决绿色电力人才培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部分高校和企业能解决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做好发电行业新领域、新技术的人才培养工作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培养模式,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绿色电力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快速成长通道尤为关键。

加强院校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

高校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当承担起为发展绿色电力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重任。

(1)完善原有的一些电力技术与工程相关专业的教研内容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以适应电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如围绕电力工业的各相关环节,增加特/超高压输变电技术、新型清洁煤电技术、节能节电技术、智能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以及电力信息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研比重。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充实和丰富电力节能、环保教育内容,培养具有节能减排专门知识和研发能力的人才。围绕我国电力行业的绿色战略需求,培养优势领域专业人才,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科技竞赛,加强学生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判断,有效参与处理节能减排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全面掌握节能减排知识和技能。高校要加强同国内、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广泛进行教学、研究、学科建设、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积极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新节能减排技术,把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于更多的领域。

(2)加强新能源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尽管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34所大学经审批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但无论从培养规模和水平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发电行业的需求,有一定机械、动力、电力学科基础的高校,特别是电力相关院校应当重点推动新能源学科的建设,扩大新能源专业招生规模,指导和推动新能源专业、课程、师资、教材,以及实验实训等教学建设和改革,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新能源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新能源行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对新能源教材调研发现,新能源相关专业的教材仅有40—50种,种类较少,而且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其中很多新能源教材只是科普性介绍,专业深度根本达不到教材的水平,缺乏实用价值。国家应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及机构编写实用、成系统的新能源教材。

(3)创建并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新专业。如:能源规划与管理专业,该类毕业生可成为电力公司的能源管理师,对企业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出估计,帮助制定减排计划,依据燃料的种类(如煤,天然气等)核算发电能力和产量;能源财会与金融专业,培养专长碳约束、碳税制、碳交易和碳金融的人才,当前发改委正在研究建立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制度,或在电力等行业试行碳交易制度,电力企业无疑将需要能熟悉和操作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创新型低碳金融衍生品的人才。

积极开展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大力开展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是快速提高现有人员专业水平及培养企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由于企业从业人员对所从事的技术工作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自己在工作中专业知识不足及知识的需求目标有更清醒的认识,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理论知识或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其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联合相关高校及培训机构增强继续教育师资及培训基地的建设,并且要建立职工继续教育的鼓励机制,提高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1)丰富培训形式与内容。节能减排对于大多行业来讲都是新接触的领域,知识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对于电力节能减排技术的在职培训来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模式,更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传播技术、智能仿真等新技术,开发适应现代化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多种培训模式,让培训更生动,更易让员工接受和掌握。同时辅助开设各种专题培训班、专业技术讲座,以团队共学互动的模式,通过可上积极深入的交流探讨,课下各种竞赛、奖励的方式促进员工提升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动力与兴趣。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自身的内部网络,开展国际电力专业技术合作及培训,运用国外职业培训常用的“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案例研究等方法,一方面开阔员工视野,同时还可更有效地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水平。

(2)加快绿色电力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电力绿色发展来讲,无论是节能减排专业人才或者系能源发电专业人才都属于应用型技术人员。而目前相应教育体系发展的相对落后,使得这些从业人员大多从其他领域转行过来的,对发电设备的熟悉程度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对工作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发展造成很大阻碍。为了使员工能更好地熟悉相关设备的性能,培养综合技能,形成系统性的新能源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事故处理等知识技能体系,岗前技术实训很有必要。据调研,目前我国很多新能源发电企业找不到能让员工进行技术实训的基地,而且大部分实训基地满足不了企业技术实训要求,因此新能源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