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的医疗方法十篇

时间:2023-09-19 17:41:46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1

关键词:中医西结合;类风湿关节炎;思路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41-03

累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的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踺等,造成。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本病属于中医“痹症”、“湿病”、“历节”的范畴。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根治之法。但“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仍然可以通过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进行辨治,取得比单纯西医或单纯中医更高的疗效,使病情得到缓解,推延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的时间。

1 认识疾病和探求病因病机溯本求源

1.1 流源,痹症,首见于《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风湿,首见《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并提出“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

历节,首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以上条文的描述和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

1.2 病因病机,自《内经》以来,诸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探讨较为深刻。如《索问・痹论》开篇即日“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金匮要略》“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凤,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人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黄汗出:故日历节。”“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诸病源侯论》“历节风之状,短气,白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足也。此由饮酒后腠理开,汗出当风之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击,故疼痛也。血气虚则汗出;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圣济总录・历节风》“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丹溪心法》“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名目白虎历节痛。肢节肿痛,脉湿数者,此时瘀血。”《临证指南医案》“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类证治裁 痹证》称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

综上所述,本病的发生为本虚标实;而以邪实为主要矛盾。正虚以肝肾不足,气血亏损为主,邪实有两个方面,一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病理产物,瘀血、痰湿。二是外感六淫之邪,风寒湿热。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人,内外合邪,搏于经络关节,气血痹阻不通,故关节递历疼痛。由于虚、邪、痰瘀互致,“不通”“不荣”并见,导致了痹证错综复杂的病机,因而本病缠绵难愈,日久筋伤骨损,终至残疾。

2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

2.1 主要临床表现关节炎常表现为多关节、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晨僵达1h以上。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及足趾关节最为多见,最为常见的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半脱位。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生活不能自理。其他还可以出现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病变。

2.2 实验室检查活动期的患者,类风湿因子效价在180以上,阳性率达80%。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阳性率达70%-80%。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尤其是IgG升高明显,补体C3升商。多数活动期的患者有轻度或中度贫血。此外,抗环瓜胺酸肽抗体、抗角质蛋白抗体等有助于早期诊断。

2.3 X线检查 一般都查手部、腕关节及足部关节,有时足部关节临床表现不明显,但X射线B见骨破坏。早期患者,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渗液,很少见到其他异常。几个月后可见关节附近骨质疏松,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不规则。晚期骨质破坏增多,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改变。

2.4 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少1h,持续6周以上。(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至少六周以上。(3)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以上。(4)对称性关节肿胀。(5)皮下类风湿结节。(6)类风湿因子阳性,RF效。价180以上。(7)手指关节X射线变化证实。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1 辨证论治效法仲景功求运用经方风湿在表,阻滞经络,关节疼痛,头甚疼痛,伴恶寒发热,咳嗽舌淡,脉浮,依照“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辨治。肺脾气虚,卫外不固,风湿痹阻经络。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浮。依照“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辨证。寒湿痹阻阳郁不伸,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甚至强直拘急,遇寒加重,阴雨天气加重,舌质黯,苔白,脉弦紧,依照“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辨治,或依照“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辨治。气血不足,营卫虚弱,风寒之邪乘虚入侵经络,肢节疼痛,肤肌麻木不仁或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依照“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辨治。血虚脉道失充,寒凝血脉滞涩,诸关节疼痛,手足厥冷。舌淡苔自,脉沉细,依照“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辨治。肝肾不足,寒湿着于筋骨,关节冷痛,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足跟痛,自汗短气,小便不利,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依照“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辨治。脾阳不运,内湿自生,内外合邪,湿流关节,关节疼痛肿胀,小便不利,大便稀薄,食欲不佳,舌淡胖,脉细弱。依照“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辨治。用参苓白术散合五苓

散加减。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关节肿大,功能障碍,形体消瘦,头晕心悸,短气乏力,恶心呕吐,脉细弱。依照“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辨治。此外,风湿热痹,关节肿痛,局部灼热发红,或兼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可用四妙丸或白虎加苍术汤加减,消热利湿,祛风通络。痰瘀互结,关节肿痛且变形,活动时痛,屈伸受限,肌肉剌痛,痛处不移,舌黯红,有瘀斑,脉弦涩。可用身痛逐瘀汤活血消瘀,祛痰除胀。痰麝互结,气血两亏,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不利,面色咣白,心悸气短,神疲倦怠,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可用当归拈痛汤益气带血,化瘀祛痰,通经活络。肝肾不足,气血两亏,风寒湿邪侵袭日久,稽留筋骨。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脉细弱,可用独活寄生汤益肝肾,补气血,强筋骨,祛风湿。

总之,根据本病本虚标实,虚实来杂的病机特点,早期、中期以祛邪实为主。分别运用疏散风寒,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等治法。晚期,邪实正虚并见,治本和治标兼顾,扶正祛邪,分别选用调补肝肾,益气活血,健脾除痰等治法。扶正方面要顾护阳气,祛邪方面始终不忘祛湿。

3.2 西医药物治疗“治本”为主兼“治标”急则“标本兼治”治疗愿则(1)抗炎止痛,减轻症状。(2)控制和减轻病情活动,防止或减少骨关节破坏。(3)最大限度保持关节功能。(4)尽量维持病人正常生活和劳动能力。

一线药物即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此类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只能暂时缓解疼痛症状,并不能改变病情的进展。因此不长期服用。主张个体化治疗,常选用酉乐葆、尼美舒利、消炎痛。

二线药物包括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及免疫抑制剂。此类药物对关节疼痛及晨僵有明显改善,使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下降。美国风湿病学会2002新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指出任何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如果具有进行性关节疼痛,明显晨僵、疲劳、活动性滑膜炎,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升高,或影像学证实有骨关节破坏,不论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否能充分缓解症状,都应在3个月内应用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包括羟氯喹、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柳氮磺毗啶,及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中药制剂,火把花根片具有较好的抗风湿及免疫抑制作用。

三线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此类药能迅速消除关节肿张、疼痛,长期服用副作用多,需慎用。严重关节炎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可选用,常用甲强龙。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2

【关键词】风湿病;中医药法;中医风湿病学;创新发展

中国首部《中医药法》已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中医药法》以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为宗旨[1]。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将中医药几十年探索、发展有益的经验、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形式体现出来,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风湿病的从业者,本文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进而促进中医风湿病学的发展。

1规范风湿病的诊疗行为

风湿病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经规范治疗多能恢复正常生活。但未经规范治疗危害大,轻者会出现关节痛,影响日常生活;严重者会导致畸形或者残疾,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2]。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并有明显的疗效,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3]。然而不少“江湖游医”抓住患者心理,以祖传秘方、偏方进行虚假广告宣传,并私制疗效不确切、毒副作用不清楚的药物,患者受诱骗前往就医,致使病情延`,造成患者健康和财产的双重损失,同时也让中医蒙受不白之冤。《中医药法》第53~59条加大了对中医药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针对非法执业、违规广告等行为制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当然对于确有专长的民间医生,《中医药法》第15条规定经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因此,一方面应当以《中医药法》为准绳打击各种风湿治疗的虚假广告,维护广大风湿患者医疗安全;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监督与能力提升,方可实现中医风湿病的规范诊疗。

2创新风湿病的防治理论

《中医药法》第3条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代中医对风湿病的诊疗是百家争鸣,各有长短,应汲取历代中医防治风湿病的精髓,参考风湿病的新进展,依据临床研究成果,对中医风湿病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创新和发展。

2.1痹邪理论中医学称风湿病为“痹病”,历代医家认为其基本病因是正气亏虚,风寒湿邪乘袭发而为病。痹病由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诱发,还需与五体相合,与五脏之形气相合才会形成痹[4]。其中尤其强调“合”的重要性,不与之相合则不为痹。合于皮肉脉筋骨则分别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合于五脏则为心痹、肺痹、肝痹、脾痹、肾痹(五脏痹)。上述是中医对风湿病病因病机的传统论述,有学者提出“痹邪”致病理论[5-6],认为脏腑亏虚,营卫之气不和(负责防御机能),遭风寒湿等外邪入侵,两者“相合”,形成新的病理产物――“痹邪”,此痹邪又成为致病关键因素;由于它是由正气与外邪“相合”而产生,与防御因子在“形”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不易被机体的防御因子识别,加之赋予外邪特性,无孔不入,或痹于脏腑而致五脏痹,或痹于五体而成五体痹。

从免疫学角度看,风湿病多由自身抗体介导的各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及器官诱导免疫炎症而致病。痹邪类似于自身抗体,外感风寒湿后,引动伏留体内的痹邪,致使津停为湿,湿聚为痰,血滞为瘀,邪郁化热,形成内生痰、湿、瘀、热等病理产物混杂(类似抗原抗体复合物),侵犯脏腑而致病。发于皮肤类似硬皮病,发于肌肉类似多发性肌炎,发于肌腱类似强直性脊柱炎的跟腱炎,发于血脉类似血管炎,发于骨类似骨关节炎。风湿病属于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内脏,如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肝功能损害、蛋白尿、胰腺炎等,与中医的五脏痹类似。可以说“痹邪”架起了中西医沟通的桥梁,是中医风湿病病机理论的创新,这一理论也获得很多学者的支持[7-8]。

2.2痹邪论治

2.2.1扶正祛邪风湿病多以外感风寒湿邪为始动病因,形成的痹邪可伏留体内,每遇外邪反复发作。临床上不少控制稳定的风湿病常因感染而复发,长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又可使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导致风湿病的控制难度加大。外邪侵袭是首因,故及时解表祛邪是治疗的首要任务,《伤寒杂病论》记载了系列方药,如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9]。对于深伏于内的痹邪,除祛风除痹从表而解外,尚需扶阳气,充腠理,缓缓蒸发,通畅营卫,致风湿尽去。四神煎是代表方剂,该方重用黄芪补气发汗,使深伏于内的痹邪随汗而解,丰富了汗法应用[10]。此外,玉屏风散、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等均为益气扶正之品。气虚伤阳者致阳气虚弱,扶阳医家郑钦安认为阳气不足,百病重生,代表方剂如乌头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吴生元[11]善用川乌、草乌治疗风湿病,独树一帜。

2.2.2调理脏腑调理脏腑可祛除痹邪,一方面是因为痹邪可侵扰五脏,如狼疮性肾炎,风湿扰肾是其重要病机,从风湿扰肾角度论治可为肾病的辨治提供新思路[12]。另一方面通过恢复脏腑功能,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以改善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状态,减少风湿病的复发。此外脏腑功能的恢复促进了气、血、津液的运行与代谢,有益于痹邪等病理产物的消除。例如,临床上抓住口干、眼干是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症状,认为肝胃郁热是该病的重要病机,采用清胃泻肝、撤热存津法治疗,不仅有不错的临床疗效,而且部分患者的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等能转阴[13]。王承德[14]提出“痹必夹湿”,认为痹始于湿,病机于湿,变生于湿,治难在湿,强调治疗风湿病应首重脾胃,以健脾化湿为治疗大法。焦树德[15]认为肾督阳虚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机,根据临床症状提出了以补肾祛寒治�短牢�基础的补肾强督治法。金实[16]认为津液输布失常是干燥综合征的关键问题,提出从宣肺布津论治干燥综合征。上述均是通过审证求因、谨查病机、明辨脏腑而祛除痹邪的。3发挥中医的临床优势

3.1以循证医学彰显中医临床优势《中医药法》第41条提出:“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以及其他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科学研究。”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扬光大的源动力、生命力和推动力[17]。中医风湿要走向世界,首先要依靠有疗效优势的临床研究,不能自我陶醉。然而历代医家对中医的疗效更多地基于个体诊治经验,无统一标准,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和技术推广。目前,中医风湿的前瞻性、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中医风湿病的循证医学研究。也有学者认为中医是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不适合循证研究(标准化治疗),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鉴于风湿病以慢性病为主,多具有基本病机,围绕基本病机(共同规律)是可以开展临床疗效评估的,只有将多中心的随机对照、队列研究等引入中医风湿病的临床研究中,才可能获得疗效的确切证据,才能让医生心里有底,提高诊疗的自信心,尤其是年轻医生。

3.2借鉴精准医学理念发挥中医临床优势精准医学是以实现精准的风险预测和精准的疾病分类、诊断及治疗,制订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为目的。加强中医药的精准医学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18]。为此需要借鉴精准医学的思维开展风湿病的中医临床研究,以弘扬中医药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如痛风急性期以湿热证为主,为了证实我科痛风合剂的疗效,我们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其有效率为94.36%,显控率为66.19%。从显控率看,仍有30%的患者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传统中医更多地将疗效不佳的原因归咎于医生的辨证问题上,这是片面的。现代化学药临床疗效有异质性,中药也应当存在类似的差异,这是被中医临床忽视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选取痛风急性期患者以痛风合剂进行治疗,开展了自身前后对照的疗效观察,以显控率为标准分为2组,对疗效影响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痛风并发症、治疗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饮酒频率、发作频率和红细胞沉降率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文章待发)。提示临床上对伴有上述影响因素的患者,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或者说筛选出痛风合剂的适宜患者,减少治疗的盲目性,逐步实现痛风的中医分层治疗,这即为我们基于精准医学理念开展的新探索。

4创新抗风湿中药的研究思路

医院制剂是根据医生和患者需要配制的制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19]。近10年来,院内中药制剂大幅萎缩,严重制约了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所幸《中医药法》第31~32条为院内制剂指明了方向,如国家支持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仅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品种,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后即可配制等。风湿病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研发中药新药周期太长,院内制剂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开发抗风湿院内中药制剂要选准方向,首先,川乌、草乌是治疗风湿痹病的重要药物,其药性大辛大热,可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临床散寒止痛疗效显著[20]。然而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毒性,这种毒性受产地、炮制、药物配伍等影响,正是担心其毒性,临床医生使用很少,即便选用剂量也很小(3~9g),可能达不到治疗目的,以致这一有效的抗风湿方法遭到埋没。乌头汤是治疗风湿寒痹的经典方剂,如能深入研究乌头汤药效成分、毒性成分、含量检测、药效剂量、中毒剂量、药动学、药代学及质量控制等,则有可能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制剂。其次,虫类中药(如蜈蚣、全蝎、蚂蚁等)具有钻透剔邪、搜风通络、消肿定痛的特性,因此凡属顽痹,必借虫蚁之类搜剔窜透,方能使浊去凝开,经络畅通,邪蠲正复[21]。这类药物相对乌头类安全性高,可以开展虫药小复方与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比较研究,有可能挖掘出与DMARDs疗效相当的药物。最后,祛风湿中药有上百种,每味中药又含有几十至上百种成分,因此,挖掘抗风湿中药的小分子单体成分或有效部位意义重大。目前,中药有效成分化合物库已经建成,相关研究技术逐步成熟[22-23]。风湿疾病靶蛋白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因此完全可以采用化学信息学技术,如分子对接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然后可在细胞模型上进行高通量的验证,进而在动物模型上开展临床前研究[24]。若人们能成功研发出新药,必将对风湿病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5风湿病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探索

《中医药法》第38条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中西医结合基本原则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争取理论上的结合[25]。DMARDs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主要药物,然而起效慢是其不足;在治疗早期,如何迅速改善患者关节肿痛是RA治疗中的疑难问题,常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由于胃肠或心血管不良事件而受到限制[26]。另外还有少数患者虽经足量、足疗程治疗,甚至炎症指标已经恢复正常,依然存在关节肿胀。临床上我们常用加味四神煎进行治疗,该方重用黄芪为君,补气发汗,鼓动卫气,驱邪外出,辅以远志、石斛、牛膝、金银花,气足汗出,使深伏于内的邪气随汗而解。我们评价了加味四神煎治疗RA急性活动期的临床疗效,在常规DMARDs基础上,配合加味四神煎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发现加味四神煎能明显改善RA的临床症状,这就为加味四神煎联合DMARDs治疗RA活动期提供了临床依据(文章待发)。

以系统损害为主的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重度患者常需要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为肾上腺皮质所分泌,从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分析推断其具有“纯阳”之性。生理剂量下有“少火生气”作用,在超生理量长期使用的情况下,此“纯阳”之药易“阳盛耗阴”,出�F食欲亢进、面赤身热、心烦少寐、盗汗、舌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象(激素副作用)[27]。伴随着激素的减量,由于助阳作用力减弱,易出现肾阳亏虚之证,表现为形寒怕冷、面浮?白、肢冷便溏等症状。现代研究表明,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抑制,导致肾上腺萎缩,而在激素减量至维持期不能恢复正常水平可能是疾病易复发的重要原因[28]。因此,辨证论治应抓住肾虚这一关键问题,着重调整肾之阴阳平衡,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干预激素副作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恢复,以提高撤减的成功率,称为补肾序贯疗法[29]。大量的基础研究表明,滋阴泻火药可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肾上腺皮质抑制;在激素撤减过程中,温肾药可促进肾上腺皮质恢复[30-32]。我们在临床上采用补肾序贯疗法为激素的安全应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这就是将HPA轴与肾虚在临床应用上的理论融合。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3

关键词:湿疹;中医体质;皮肤病辨证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13-03

湿疹类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复杂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皮疹多样性、对称发作、渗出倾向、剧烈瘙痒等特点,常容易复发,病程迁延。湿疹在皮肤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约占全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58.53%[1]。近年来湿疹发病率正逐步呈上升趋势。由于湿疹皮疹瘙痒剧烈,急性期有较明显的渗出倾向,慢性反复发作使皮肤干燥、粗糙、苔藓样变,不但影响美观,而且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本类疾病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认为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但病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虽然,近年来湿疹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在遗传学、免疫学、超抗原、细胞因子等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是仍然缺乏特异性和针对性,不能真正、全面、完整地揭示其本质。目前湿疹的西医治疗无特效药物,大多为对症治疗,西药虽然能较快缓解症状,但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易复发,不良反应较多,也不能改变患者变态反应体质。而中药具有西药无法替代的优势,且中药能调理体质,达到提高巩固疗效的目的[2]。

1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研究现状

根据临床特征及发病部位的不同,湿疹相当于中医古籍中记载的“湿疮”、“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病。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中提到:“浸淫疮,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概括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湿热内搏,滞于肤腠,外为风乘,不得宣通”。现代中医医家继承前人的理论,并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湿疹的证治规律不断探索、研究、总结,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1.1 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湿疹是采用最广泛的方法,也是符合中医临床诊疗特色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中,将湿疹辨证分为湿热浸淫、脾虚湿蕴、血虚风燥三型。临床报道湿疹证型分类较多,名称各异。旷燕飞[3]对1992~2008年,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的相关1864篇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按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及证候规范方法整理分类,得出临床湿疹诊疗主要辨为:湿热证、血燥证、风热证、脾虚湿蕴证四大证型。

医生根据西医病情、病程分期的方法,采用分期辨治。针对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不同时期,进行中医辨证。运用辨证与病期相结合的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4~7]。

根据湿疹的病因大多围绕“风、湿、热”以及日久湿恋伤阴,血虚失润的机制,也有研究者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采用成方或验方加减治疗。亦或采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滋阴,活血等中药外洗外擦。以及内服外治结合,穴位注射等等。总之,湿疹中医药诊疗方法多样,内容丰富。

1.2 中医辨治湿疹存在的不足 虽然多种中医药治疗方法的应用,临床治疗湿疹疗效显著,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和争议,例如辨证类型繁多,湿疹分型和中医临床辨证的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湿疹由于临床表现多型,病程阶段不同表现各异,而且其复杂性还表现在,局部皮损辨证与整体辨证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证型组合较为复杂。例如旷燕飞[3]等的统计中,虽然主要证候类型只有四个,但是其中的亚型有26个证型之多。对分期辨治的方法有些学者[8]持不同意见,认为不能简单地以西医的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与中医辨证分型套用。许多报道疗效显著的单方验方及治疗手法,则难以有后续的研究和推广使用。

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来确切评价和比较药物及疗法间的疗效,导致了中医药辨证治疗湿疹虽然具有良好效果,但许多临床经验较难被统一、认可并上升到理论水平去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因此,加强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规律的研究十分必要。如何更加科学地归纳湿疹的证候规律,优化、规范其辨证方法,寻找湿疹诊疗的新思路和方法,值得积极探讨、研究。

2 中医体质学说与湿疹辨治的关系

2.1 中医体质与病证的关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毋庸置疑,其核心就是“个体化诊疗”。而“个体化”本身就包括了体质差异。体质与证候之间有内在、密切联系。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的偏颇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体质类型决定对病邪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体质因素参予并影响不同证候与病机的形成;体质特性影响着病程与转归[9]。可以说,证候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体质,在体质基础上演变和发展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

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发展的逐步完善、规范,围绕中医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日渐增多。通过体质调查研究,中风病、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甲状腺疾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脂肪肝、不孕症、老年抑郁症、亚健康、儿童哮喘、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中,各自都有着明显的临床体质类型特征。

2.2 中医体质与皮肤病辨治密切相关 在皮肤病方面,体质学说对许多皮肤疾病的防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早在《灵枢·经脉》中就有“虚则生疣”的说法;《诸病源侯论·漆疮侯》则记载:“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禀性即指人的体质;《医宗金鉴》中也认为“漆疮”的病因是“此证由人之腠理不密,感漆辛热之毒而生”。明·申斗垣《外科启玄》中也提到:“病分寒热者,是人素禀之偏。……虽万病莫越于此,岂止痈疽疔肿乎。”“肥人多湿多痰,多气虚,……故气虚之人生疮疡故多痈。……宜内托之,使邪不内陷则易溃而易完。夫瘦人多火多血虚,……筋骨瘦而不胜于寒,……如生疮疡则多疽,……属阴,……故疽多附于骨,肉色不变,故难溃,溃而难完。”

可见体质是疾病,包括皮肤病,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体质学说对皮肤病诊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发病、疾病的从化、治未病等方面,且有其独特性[10]。比如杨文信认为,禀赋不耐,气血不足之体质,是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基础,将中医学体质理论灵活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临床疗效良好[11]。

还有谢知音等人,关于银屑病的中医体质研究报道,虽然频数比例及体质类型有差别,但都发现患者容易表现出气虚型和气郁型体质[12~13]。其体质不同,证候类型,病情轻重等有着明显差异。

许多皮肤病,尤其湿疹,常常存在局部皮损辨证与整体辨证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更应当注重内在体质与外部皮损兼顾,整体状态的辨证,综合分析。辨质是辨证的前提,在辨质基础上再辨证,能够提高辨证的精确度;因质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将显著提高治疗效果[14]。

2.3 湿疹辨“质”论治的研究及思考 有学者认为,湿疹患者具有一定的过敏素质,湿疹是在遗传背景支配下,受环境因素和身体健康状态等因素的激发,导致机体处于一种致敏状态[15~16],有许多学者认为脾虚湿盛是导致湿疹类疾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脾虚是此类患者的体质倾向[17]。宋坪[18]在治疗慢性湿疹时,除分型施治外也提出,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随证加减,对获得较好的疗效至关重要。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探讨中医体质特点与湿疹的发生、变化与预后转归等方面关系的内容较少,仅有袁安香等根据著名体质学专家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通过小儿体质调查问卷判定小儿湿疹的体质类型,结论是小儿湿疹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密切:特禀质、痰湿质与小儿湿疹的关系密切;特禀质、痰湿质易迁延为慢性;痰湿质的小儿易患湿热并重证;易并发过敏性鼻炎[19]。

陈立翠[20],庄严[21]以六分法的分类标准,将湿疹患儿临床症状与各型体质相关的特点进行了对应分析,结果大致相同,各体质类型所占研究总数的比例分布由高到低均排列为肺热阳盛质、痰湿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与平和正常质。

由上可见,湿疹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拓展。目前只有关于小儿的少量研究,采用分类标准与国家认可的标准有一定差异,这可能与小儿的生理发育特点有关。没有相关成人湿疹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资料。而且也缺乏结合体质类型,开展治疗、预防干预的报道内容。

湿疹病的发病以及复发、加重都与遗传、性别、年龄、地域、诱发因素等体质因素密切相关,这些易感因素提示湿疹患者具有易感体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湿疹辨证与体质类型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探讨湿疹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通过对湿疹患者体质类型和证候特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归纳体质在湿疹发病、病理演变中发挥的作用,从而让临床诊疗更具有目的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诊疗中的特色和优势。为湿疹的防治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冬青.皮肤病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6~358.

[2]王远红,王相明,吴康君,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近况[J].黑龙江中医药,2009,3:54~56.

[3]旷飞燕,杨志波,曾碧君.湿疹中医临床证候分型及用药情况的文献调研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8,14(12):84~86.

[4]时水治.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湿疹初探[J].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4,1(2):160.

[5]许金华,佟雪梅.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浅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7~28.

[6]白彦萍.湿疹的中医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4):259~261.

[7]沈冬.湿疹的中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20~21.

[8]瞿幸.中医辨证治疗湿疹85例[J].中医杂志,1995,(10);615.

[9]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0]王亭,唐志坤.中医体质学说在皮肤病防治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2012,10(3):488.

[11]张剑,邓永琼,杨茜,等.杨文信教授辨质论治慢性荨麻疹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1,43(12):147.

[12]谢知音,白彦萍,杨顶权.银屑病的中医体质与辩证分型的相关性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823~825.

[13]卢传坚,姚丹霓,吴大嵘.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体质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255~1257.

[14]李斌,张成会,刘红霞.58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研究[J].四川中医,2010,28(10):62~64.

[15]崔媛媛,李波,郑义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1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867~868.

[16]陆丽明,陈楷涛.湿疹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7,3(9):76.

[17]何丹,林青,王研.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4):66~70.

[18]宋坪,李博鉴.慢性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2):857~858.

[19]袁安香,张茜,时贞红,等.中医体质类型对小儿湿疹发病及病理过程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895~896.

[20]陈立翠,谭艳,余涛.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0,6(1):37~39.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4

【关键词】 活血通痹胶囊;类风湿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22-02

活血通痹胶囊是我院根据临床经验方研制的纯中药制剂,组方由熟地、杜仲、当归、黄芪、独活、桑寄生、川穹、桂枝等中药组成,经临床实践表明该制剂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通痹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至2011年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例,诊断符合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28~65岁,平均48岁,平均病程7.5年. 对照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29~64岁,平均47岁,平均病程8.0年。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甲氨蝶呤片治疗,10mg/次,1次/周。治疗组加用活血通痹胶囊,3次/日,6粒/次.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1.3观察指标:临床体征改善情况;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血沉。;X射线检查。

1.4疗效标准:按照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临

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1]。

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3讨 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常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呈对成型,以肿胀、僵硬、关节变形为主,致残率高。中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症范畴,是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的疾病[2]。活血通痹胶囊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组方,方中熟地、黄芪、杜仲、补益肝肾,当归、川穹养血活血,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活络通痹,桂枝温经通络。诸药合用,既符合中医医理,亦符合现代药理,故能获得较好疗效。综上所述, 活血通痹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5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病,发病率和致残率很高。在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已达千分之三。由于目前还没有根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办法,患者长期受该病的折磨,多次治疗,疗效不好,遂产生了焦虑、失望、消极、悲观或恐惧等诸多不良情绪。他们误认为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就是得了不死也看不好的癌症,十有八九要畸形,迟早要瘫痪,这些不良因素对其今后的治疗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害关节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变交错复杂,顽固缠绵,反复发作,病位深,病程长,其来也渐,其去也迟,非一朝一夕所形成,亦非三天二日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就霍然而愈。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之后,要坚持治疗,不要半途而废。

因为不可根治,类风湿关节炎往往伴随患者终身,随时有发病可能。因此,必须密切监控病情发展,这就需要专科医生的指导和帮助,需要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专科医生通过全面检查,包括肝肾功能检查后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年龄、脏器损害、病情轻重、就医早晚、肝肾功能等)建立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医生还要随时监测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有针对性地调整药物,减轻关节疼痛及炎症,保护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病情稳定后,医生还需要酌情考虑药物减量,甚至考虑是否停药。这些都需要患者与专科医生间的紧密联系。因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保持每两个月与医生的“随访”。

目前国际公认的类风湿治疗方法即是联合用药治疗,比如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也就是说治标的药物和治本的药物都要很好地配合使用。一般来说,长期坚持规范地应用控制类风湿的药物,已经被证实行之有效。有许多类风湿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坚持规范用药后柳氮磺胺吡啶、来氟米特等,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外,目前国际国内在类风湿关节炎药物上的最新进展是应用一些生物制剂,价格虽高,但效果不错。

然而,有许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游离在正规用药治疗之外。由于对疾病抱有悲观情绪,用药时断时续;或者有病乱投医,寄希望于宣称“攻克类风湿”的“灵丹妙药”。实际上,类风湿关节炎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很多“灵丹妙药”不过是一些掺杂着大量激素的“止痛剂”,固然可以使关节疼痛很快缓解,但是对关节有损害,而且很容易反复,并形成依赖,带来巨大的副作用,例如骨质疏松、外形变化、高血压、高血糖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观努力、正确的治疗和治疗的连续性是保证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成功的三大要素。而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家属,以及社会每个成员,都应该给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更多的关爱和同情,给他们以鼓励和帮助,让他们早日康复,回到正常生活中来。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6

摘要:

目的探讨加味骨洗方外治法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以及类风湿因子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加味骨洗方及TDP特定电磁疗灯导入的外治,对照组给予TDP特定电磁疗灯磁疗。结果在缓解症状和恢复功能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治疗组各临床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结论加味骨洗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类风湿因子等炎性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类风湿因子;加味骨洗方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免疫性疾病。RA发病率高、病程长、致残率高,目前尚无特异治疗,常用西药治疗以控制急性发作,长期服药为主,毒副作用明显,患者难以耐受。中药外治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中药制剂经体表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或全身效应的外治法[1]。骨洗方在临床上治疗骨关节损伤已应用多年,但加味骨洗方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暂未有文献研究。我院自2014年起成立课题组应用加味骨洗方外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研究,取得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9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RA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其中加味骨洗方治疗组男12例,女38例,年龄49~73a;对照组男18例,女32例,年龄48~75a。此研究已得到医院医学伦理管理委员会的同意,参与研究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2]。

1.2.2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有关标准。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RA标准诊治;②符合中医证型诊断;③病情处于活动期;④近期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或抗RA药物治疗。

1.4排除标准

①妊娠妇女、拟妊娠妇女或哺乳期妇女;②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或全身衰竭者;③合并其他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严重膝骨关节炎症;④晚期患者,关节严重畸形[3]。

1.5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均停用非甾体抗炎药,并采用国际ACR小组委员会修订的2002年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指南》[4]公布的ACR观察指标进行临床观测。包括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采用简化计算28个关节:双侧近端指间、掌指、腕、肘、肩、膝关节);晨僵时间(以小时h计算);患者对疼痛的自我评价;实验室检查急性期反应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以上指标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各记录一次,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6个月。

1.5.1治疗组:用以下中药取得的药液湿敷患处(掌指关节采用先浸泡再湿敷)加用TDP特定电磁疗灯照射每部位30min(调节好高度以取得适宜的温度,纱布干燥再用药液湿润),每天2次,3个月为一疗程。处方:加味骨洗方(独活、防风、川加皮、宽筋藤、海桐皮、姜黄、豆豉姜各30g)+威灵仙、防己、透骨草、川草乌、花椒各30g。制法:以上各药共捣成粗粉,用质量浓度为95g/L的酒精1000mL浸泡3d,再用陈醋3000mL浸泡7d,去渣,取得药液。

1.5.2对照组:仅用TDP特定电磁疗灯照射每部位30min(调节好高度以取得适宜的温度),每天2次,3个月为一疗程。

1.6疗效标准的判定

疾病改善标准依据国际ACR小组委员会修订的2002年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指南》中公布的ACR20、ACR50疗效标准。疾病全面改善20%为有效,疾病全面改善50%为显效。即患者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减少至少20%(50%)患者对疼痛的自我评价、关节晨僵时间、血液中急性期反应物的水平中的3个指标改善至少20%(50%)。

1.7统计分析

收集所有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值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RA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1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病例在治疗6个月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和晨僵时间、疼痛评价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前后比较(P<0.01);主要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RA患者综合疗效比较(见表2)

两组病例治疗后均有效,治疗组ACR50、ACR20改善率分别为28%和56%,总有效率84%;对照组ACR50、ACR20改善率分别为14%和44%,总有效率58%,两组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对类风湿关节炎(RA)病因尚未明确,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古中医称之为“痹证”,清代医家林佩琴编著的《类证治裁•痹症》曰:“诸痹……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侵,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阐明了痹证的病因病机。认为痹症多由风寒湿邪乘虚浸入人体,留滞经络闭塞不通,日久不愈,肝肾亏虚筋脉失养,以至关节畸形僵硬。现代循证医学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早并可出现关节破坏,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大多患者都会出现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现阶段使用自身抗体的检测具有早期诊断意义[5-6],在治疗方面,当前对于RA的西医药物治疗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运用,西药治疗毒副作用多,易影响患者肝肾功能,需定期检测肝肾功能来调整药物,从而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相比西医的治疗,中医药外治法在临床实践中已被证实,手段灵活丰富,无论是古方,还是自拟方,都有效缓解RA患者的症状,易被患者接受。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其副作用相对较小,在经济、安全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骨洗方在我院临床上应用多年,对骨关节损伤疗效确切,本人也曾做相关的研究[7]。本研究项目所用的加味骨洗方是在骨洗方原方基础上增加了祛风湿中药组成,功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蠲痹通络。方中独活辛苦微温,能祛风湿,止痹痛,解表;威灵仙辛咸温,能祛风湿,通经络;川草乌辛苦温,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同属祛风湿散寒药。防己辛苦寒,能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海桐皮苦辛平,能祛风湿,通络止痛;同属祛风湿清热药。川加皮辛苦温,能祛风湿强筋骨;透骨草苦辛温,祛风湿,通络止痛;姜黄辛苦温,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防风辛甘微温,能发表散风,胜湿止痛;花椒辛热,能温中止痛;宽筋藤微苦寒,能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痹痛。以上药物性味多辛温,辛则发散祛风,温则除寒湿,配伍用于顽痹日久效力专宏。以上诸药以乙醇提取再辅以陈醋经过用TDP特定电磁疗灯照射热力的导入作用,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作用。利用热效应使药力由表入里直达病灶,作用于骨关节,使气血经络得以温通,局部血运畅通,功能得以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味骨洗方能有效改善RA关节症状及关节功能,缓解及减轻病人疼痛和晨僵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且能够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炎症指标,RA患者6个月的ACR50和ACR20改善率为28%和56%,总有效率达84%,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说明加味骨洗方在抗炎镇痛,免疫调节作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保护关节的功能。本研究项目是多方法的结合,对缓解RA患者活动期的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效果明显而且副作用少。加味骨洗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未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期待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唐瑛,肖力强,江花,等.中药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J].中医外治杂志,2012,12(21):48-49.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53.

[3]谢日升,梁彩云,王亚军,等.中医辨证联合微创经筋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3,13(9):57-58.

[4]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J].现代实用医学,2004,16(3):184-188.

[5]何志翔,蔡小燕,林小军,等.类风湿关节炎五种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诊断意义[J].广州医药,2013,44(1):12-13.

[6]谢伟,林翠辉.免疫指标检测分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医院,2011,11(5):65.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7

【关键词】 甲氨蝶呤; 羟氯喹; 白芍总苷; 类风湿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 R59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8-0102-02

doi:10.14033/ki.cfmr.2016.8.057

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疾病特征主要表现为侵蚀性关节炎[1]。如果未及时治疗,患者会出现关节软骨破坏或骨质破坏的情况,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畸形现象[2]。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主要选择药物治疗的方法,为了确定最佳药物治疗,本文主要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选择甲氨蝶呤+羟氯喹+白芍总苷进行治疗,最终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及关节肿胀数均显著缓解,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4例。通过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2)。观察组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33~77岁,平均(54.3±3.2)岁;病程为11个月~13年,平均(7.5±1.3)年;对照组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35~79岁,平均(54.5±3.3)岁;病程为12个月~13年,平均(7.6±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两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首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实施临床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选择甲氨蝶呤+羟氯喹+白芍总苷药物实施临床治疗,甲氨蝶呤7.5~20 mg/次,

1次/周;羟氯喹200 mg/次,2次/d;白芍总苷2粒/次,3次/d[3-5]。对照组患者,选择单一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效果。

1.3 观察指标

临床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观察,每个月对患者实施1次随访。针对两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CRP指标以及血沉恢复平均值进行观察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CRP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血沉恢复平均值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沉恢复平均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当前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有效明确,分析由于诸多因素以及诸多机制共同参与最终导致患者患有此疾病,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对患者的诸多关节造成侵袭[6]。主要从患者的手足等小关节开始发病,表现出对称性的现象[7]。疾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软骨侵蚀及骨组织侵蚀,从而对各关节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功能丧失,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临床主要选择保守治疗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8]。

甲氨蝶呤作为一种抗叶酸类代谢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对二氢叶酸还原酶、嘌呤合成都能够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有效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选择甲氨蝶呤实施临床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晨僵时间、肿痛症状及血沉恢复等。羟氯喹作为一种抗疟疾病药物,能够显著阻碍抗原巨噬细胞的出现及T淋巴细胞的活性,此种药物表现出见效缓慢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患者在用药后2~3个月才能见到疗效。白芍作为我国传统中药,能够发挥扶正祛邪的效果。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选择白芍总苷进行治疗,有效抑制了患者体内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信号传导系统,有效发挥免疫调节效果[9]。

本次研究中,针对两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别选择甲氨蝶呤+羟氯喹+白芍总苷联合治疗及单用甲氨蝶呤的方法,完成12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CRP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但是在选择三种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仍然可能表现出一定的不良反应。应用甲氨蝶呤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肝损害及口腔炎等不良反应。应用羟氯喹治疗后,会导致患者出视网膜损害等系列症状。白芍总苷会导致患者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因此在选择三种药物联合治疗过程中,需要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在固定时间对患者实施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防止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选择甲氨蝶呤+羟氯喹+白芍总苷的方法治疗,最终获得了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有一定的首选价值。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视网膜等认真监测,防止出现并发症,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此外,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要早期治疗,有效改善疾病情况,控制疾病的发展,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秀芝,王利民,黄晓晔,等.运用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2):92-93.

[2]陆洪品.中医内治外敷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49-50.

[3]赖爱云,徐健,梁维,等.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32-33.

[4]董瑞华,郑立新,张鲁阳,等.药物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35-36.

[5]陈运转.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9-40.

[6]康辉,邹峥.探讨外周血CD4+、CD8+T细胞CD69在小儿类风湿关节炎发生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130-132.

[7]顾巧英.自我管理教育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74-75.

[8]郭迪斌,谷晓晶,居艳娟,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白介素-17水平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2):15-17.

[9]顾巧英.认知行为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4):106.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8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药治疗 桂枝芍药知母汤 推拿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病因未明。其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外周关节持续性、进展性的滑膜炎,并逐渐出现软骨侵蚀和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本病发病率较高,国外为0.5~3%,国内为1%。致残率也很高,未经治疗的患者2年致残率为50%,3年致残率为70%。[1]对劳动力影响极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而一直受到世界医学界极大的关注。本研究观察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典方桂枝芍药知母汤配合推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208例,男119例,女89例;年龄11岁~79岁,平均年龄45.2岁;病程最长22年,最短3个月,平均病程10.2年。

1.2 诊断标准[2]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胀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伴晨僵;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有关节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③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血沉(ESR)增快,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升高;④X线检查: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表现。

1.3 治疗方法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5g,白芍9g,炙甘草6g,麻黄12g,白术12g,知母12g,炮附子10g,生姜15g。加减:痛甚加徐长卿、延胡索;风甚加秦芜、独活;湿甚加苍术、薏苡仁,病久入络加僵蚕、全蝎、三七粉;气虚加黄芪、党参;阴虚加生地、葛根;阳虚加仙灵脾。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另外并对患者的痛处施用轻柔的推拿手法,揉摩痛处,并轻微活动关节。

观察指标:治疗前,疗程后测量指标,观察受累关节疼痛指数、肿胀指数和活动障碍情况,按重(3分)、中(2分)、轻(1分)、无(0)记分,IgG、1gA、IgM的变化。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主要理化指标正常;显效: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能够自理,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主要理化指标有所改变;无效:症状体征,主要理化指标无改变。

2.2 治疗结果 208例中,临床治愈90例,显效51例,有效57例,无效10例,治愈率43.27%,总有效率为95.19%。IgG,IgA,IgM治疗后明显下降,症状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见附表)。

2.3 统计学处埋 计量结果采用均值X±SD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统计软件采用SPSSl0.0.

3 讨 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闭塞不通谓之痹”(《证治汇补》),其病机主要是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被阻,气滞血瘀,而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治宜“通引荣卫,温润经络”,“血气得温则宣流,自无壅闭也[1](《圣济总录》),而“血行风自灭,风去则痛可止”(《医宗必读》)。桂枝芍药知母汤是《金匮要略》中的名方,《中风历节病》篇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勺药知母汤主之。”方中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相伍调和营卫;桂枝、麻黄、防风相配疏风散寒;白术健脾燥湿;桂枝与炮附子温经通络;知母养阴清热,兼制诸药温燥。诸药相配,切合该病病机,故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治疗,获得较满意疗效。在本研究中病例208例,临床治愈90例,显效51例,有效57例,无效10例,治愈率43.27%,总有效率为95.19%。IgG,1gA,1gM治疗后明显下降,症状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典方,多年临床证实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有确切疗效。但是,目前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大注重患者整体功能的调节,其作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应从基因水平研究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细胞凋亡及细胞凋亡基因的影响。另外,在患处施用手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帮助受损的滑膜炎症的消退,减少骨的破坏的继续。为中医药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进一步继承、验证、发扬祖国传统医学。

参考文献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9

【关键词】 风湿病;中药热奄包疗法;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01-01

传统中医认为风湿病是指机体受到风、寒、湿邪入侵引发的疾病,在治疗风湿病上也有着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中药热奄包疗法是利用中药的药物原理和湿热原理结合在一起,达到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我院风湿科自2011年开始在病区内开展中药热奄包疗法,并随机抽取80例实施中药热奄包疗法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并进行长期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以来,我风湿科开展了中药热奄包疗法,在风湿病范畴中,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关节炎、产后风湿、骨性关节炎等病,经中医临床辩证分型,凡属风寒湿痹证者均可采用此项治疗。80例患者中,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4例,产后风湿患者8例,骨性关节炎患者20例;男性30例,女性50例,年龄18~70岁。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畏寒及疼痛的部位,来确定实施中药热奄包疗法的部位。取30cm×25cm双层热奄包一个,内盛祛风除湿中草药一剂,将热奄包先放进凉水里浸泡半小时,放入加热恒温器内先加热至95℃,再恒温保持10分钟,待热力穿透药包再取出。用四层湿毛巾包裹后试温,将药包放在治疗部位,询问患者对治疗温度是否耐受,将药包放稳妥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协助患者盖上衣被保暖。开始计时,治疗时间一般为30min,7次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效果为最佳,观察疗效。

1.2.2 护理

治疗前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中药热奄包疗法治疗后所能达到的目的,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对患者以及家属详细地交代有关的意事项等。严格掌握中药热奄包疗法疗法的禁忌症,如局部皮肤感染、瘢痕、破溃,以及糖尿病患者、末梢循环障碍者等,严禁此项治疗。因中药热奄包疗法是热疗法中的一种,操作时要严格控制药包的温度,既要达到预定温度取得良好的效果,又要防止烫伤。刚从恒温器内取出的药包,至少要用四层毛巾包裹,毛巾拧干以不滴水为度,先试温,再放药包,并专人守候。随时询问患者对温度是否耐受,若温度过高,增加包裹毛巾的层数。治疗过程中,治疗的药包温度会逐渐下降,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逐渐减少包裹药包的毛巾层数,并注意保暖,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烫伤,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治疗完毕,协助患者擦干身上的汗液,避免汗出当风,寒邪入侵。

1.3 疗效标准

显效:局部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无明显畏寒、疼痛。好转:症状、体征均得到改善,机体再次受凉或劳累后仍感局部疼痛,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中药热奄包治疗风湿病疗效,见表1

表1 中药热奄包治疗风湿病疗效统计表

3 讨论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篇10

关键词:中医内科;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2-0024-02

RA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表现为滑膜炎、血管翳,CRP及RF在该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西医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抗炎镇痛,并选用抗风湿药甲氨蝶呤等进行治疗,但副作用较大[1]。RA属于祖国医学之“痹病”范畴,又称“顽痹”、“历节”,病初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痹阻为其常见证型[2-3]。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RA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内科疗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RA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4]中RA西医诊断标准,表现为体重减轻、低热、疲乏感,伴晨僵、关节外发热,后经一般检查、自身抗体检测、影像学检查、特殊检查等确诊,中医诊断标准: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痹阻型。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风湿性免疫类疾病或传染病、精神疾病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40~69岁,平均(54.26±1.31)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24例;年龄41~68岁,平均(54.25±1.32)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国药准字J20120063,生产单位: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2 g,口服,1粒/次,2次/d)、注射用甲氨蝶呤(国药准字H20043647,生产单位:正安医药有限公司,规格:5 mg,肌注,10 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汤方,方剂组成:生石膏60 g,银花藤20 g,知母、人参、桂枝、连翘、丹皮、生地、赤芍各10 g,甘草6 g,水煎服,3次/d,1剂/2d,此外配合针灸(命门、足三里、肝俞、脾俞等穴)。2组均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开始后分别记录患者主诉,晨僵时间、关节肿痛指数及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

1.3.2 取空腹静脉血2mL,离心分离后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CRP、RF水平。

1.3.3 观察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 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关节肿大明显好转,且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RF转阴;有效: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关节肿大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TX-*3/8]±s)表示,行t检验,P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2.2 血清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CRP、R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恶心2例,呕吐1例,对照组出现呕吐2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89%、5.26%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214,P>0.05)。

3 讨论

RA为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为0.32%~0.36%,可侵犯手足,表现为关节滑膜细胞浸润、滑膜翳,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引起关节畸形甚至功能丧失,因此西医主要采用抗炎药及抗风湿药治疗,其中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可缓解患者体征及症状,降低急性疼痛,而甲氨蝶呤为抗叶酸类抗肿瘤药,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而阻碍肿瘤细胞生成,但均存在较多不良反应[5]。中医将RA纳入“痹证”范畴,气虚血瘀为发病内因,发病后气血运行不畅,正邪交争,当热邪偏盛时,表现为局部灼热红肿,关节疼痛,而痹证日久进一步耗损气血,气滞血瘀,病情迁延日久,损伤正气而令痰瘀互结,因此治疗上应当从补血、散寒除湿、祛风通络立方[6]。

张建华等[7]采用宣痹汤合三妙散治疗RA湿热痹阻证45例,Y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治疗组治疗后CRP及RF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后,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清CRP与RF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这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方中生石膏性凉,清热解毒;银花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生地清热凉血,益阴生津;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效,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中医药在抑制RA滑膜炎症、促进滑膜细胞凋亡、靶向调节滑膜细胞信号等方面有良好的价值[8],因而中医内科治疗RA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治疗RA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可改善患者CRP及RF水平,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章平衡,刘健,谈冰,等.中医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血瘀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17(6):658-661.

[2]端淑杰,刘健,王孝飞,等.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1):96-100.

[3]汪元,刘健,张皖东,等.新风胶囊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3):39-42.

[4]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12):1184-1186.

[5]张庆丽,杨卫彬,杨静,等.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药现代研究[J].医学综述,2015,21(16):2992-2995.

[6]王勇,马玉琛,王志丹,等.类风湿关节炎贫血中医病机与治法浅谈[J].世界中医药,2013,8(9):1121-1123.

[7]张建华,姜小帆.宣痹汤合三妙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45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5):91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