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9:29:22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范文篇1

1.1一般资料

42例门诊患者,男17例,女25例;年龄32~67岁,平均49岁;病程1~13年,平均4年;早期患者11例,中期患者23例,晚期患者8例,全部患者按中医辨证原则分为:风湿性6例,虚寒型22例,痰瘀互结型8例,寒热夹杂型6例。

1.2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关于RA分类标准,具备以下各项中4项者即可诊断:①每日晨僵持续1h以上,时间超过6周;②3个或以上关节肿胀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超过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⑤有皮下结节;⑥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3]。

1.3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生黄芪30g、当归15g、熟地15g、白芍15g、鸡血藤30g、制川乌10g(先煎)、桂枝15g、细辛6g、羌活15g、独活15g、威灵仙15g、透骨草30g、羊藿叶24g、乳香10g、没药10g、乌蛇15g、蜈蚣3条、土元10g、炙马钱子0.3g、白芥子15g、生甘草6g,每日1剂。煎药方法:将上方药物用冷水浸泡30min,每剂煎2次,每煎煮沸后30min,每次煎留药液200ml,将两次煎留药液混匀备用。服用方法:早、晚各服药液200ml,3个月为1个疗程。加减:阳虚甚者加制附片、鹿角胶;寒盛痛剧者加制草乌;关节肿胀者加防己和生薏仁;瘀血明显者加血竭和地龙;关节僵硬变形者加炮山甲和蜂房;低热阴虚者加丹皮、秦艽和石斛;局部灼热,寒热夹杂者加生石膏、知母和黄柏;气虚者加党参和白术。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减轻,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有减轻,关节功能活动有改善,实验指标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关节功能活动均无明显改善,实验检查无变化[4]。

2.2治疗结果

本组42例中临床治愈26例(61.9%),显效11例(26.2%),好转2例(4.8%),无效3例(7.1%),总有效率为92.9%。

3典型病例

患者,男,51岁,农民,2006年9月3日初诊。由于患者长期居住湿热潮湿之地,导致双膝、踝及脚关节肿痛,继则手腕及手指关节肿痛,已经确诊为RA。现双膝、脚踝、腕、手指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僵硬已3年,舌淡苔白润,脉弦细,血化验:血沉60mm/h,类风湿因子阳性。西医诊断为RA,中医诊断属“顽痹”、“厉节风”范畴,证属肾虚寒湿、痰瘀凝滞、痹阻经络关节而致,治宜补肾散寒祛湿、疏风活络止痛。处方:桂枝30g、制川乌10g(先)、细辛6g、羌活15g、独活15g、熟地15g、鹿角10g(化)、淫羊藿24g、威灵仙15g、透骨草30g、当归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鸡血藤30g、乌蛇15g、川芎18g、白芍15g、蜈蚣3条、、生黄芪30g、生甘草6g、炙马钱子0.3g、蜂房10g、炒白芥子15g,水煎早晚服。二诊,12月8日,已服上方90余剂,现四肢关节疼痛消失,肿胀消失,四肢屈伸自如。

4讨论

RA是一种以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统计,在国外其发病率为1%~2%,个别地区高达5%。在我国平均为0.4%,总数360万~440万[5]。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外袭人体肌腠、经络,滞留筋骨、关节、肌肉,痹阻气血,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由于肾主骨、肝主筋,所以筋骨、关节病变当责之于肝肾,应以肝肾亏虚为本。正气不足、肝肾亏虚是其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关键因素(即内因),而风、湿等邪外袭仅属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外因),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灵枢·百病始生篇》)。明代医家王肯堂明确指出痹证的发生:“有风、有湿、有寒、有热,皆标也;肾虚,其本也。”《金匮要略浅注》则进一步明确指出“此证若非肝肾先虚,则虽得水气,未必便入筋骨”。又因诸邪痹阻经络,使营血涩滞,则血凝成瘀,故瘀血也贯穿于本病始终[6]。基于上述病机特点,方用生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鸡血藤、淫羊藿益气养血,柔肝补肾,强壮筋骨;制川乌、炙马钱子、细辛和桂枝温经散寒、开通经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诸药能够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炎症发展,减轻水肿、改善微循环和肢体关节功能;羌活、独活、威灵仙和透骨草祛风除湿散寒;土元、制乳香和制没药活血化瘀、通络定通;蜈蚣、乌蛇搜风透骨,疏通经络;白芥子擅祛经络之痰以消肿;甘草解毒调和药性[7]。诸药配伍,使机体正气恢复,寒湿痰瘀得除,络通血行,筋骨强健而获佳效。

[参考文献]

[1]王金法.自拟乌蛇葛根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例[J].光明中医,2009,24(1):62-64.

[2]李昕秀.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因分析[J].光明中医,2008,3(22):82.

[3]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5.

[4]张军辉,温振宇.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2):61.

[5]王念莲,徐阳.五苓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416.

类风湿关节炎范文篇2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广西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取RA患者106例,采用SPSS(10.0)建立数据库及统计研究其中医证候在年龄、性别、病程、发病年龄、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IgA,IgG,IgM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RA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上存在差异。中医证候在性别、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广西地区RA证候以湿热阻络最多见。在病程方面,肝肾阴虚病程最长。RA患者年龄较轻者证候主要表现为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和寒热错杂证;年长者以痰淤阻络和肝肾阴虚为主。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idArthritis,简称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性的症状为对称性、周围性多处关节慢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其病理为慢性滑膜炎,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本病属中医的“痹证-尪痹”“历节”“白虎历节”等范畴。本病病因未明,西医缺乏特异性治疗。祖国医学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其特色在于辨证论治,而证候机制研究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及现代流行病学理论的指导下,收集106例广西地区RA病人的病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和综合分析后,阐明广西地区RA中医证候分布及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奠定基础。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来源选择200001~200612期间,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6例RA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在广西地区居住5年以上。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诊断标准[1]。

1.2.2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尪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2]并结合临床实际将关节局部症状作为主症,除舌脉等以外的症状作为次症,结合舌脉,制定寒湿阻络、湿热阻络、寒热错杂、痰淤互结、肝肾阴虚五大常见证候类型的证候诊断标准。

1.2.3纳入标准所有纳入的病人均需符合下列全部条件:①符合上述中、西医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RA病人。②年龄在16~75岁。

1.2.4排除标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纳入本研究:①不符合上述中、西医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病人;②合并有心血管、肺部、肝脏、肾脏、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以及严重关节外表现,如高热不退、多发类风湿结节、间质性肺炎、肾脏淀粉样变、缩窄性心包炎等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③长期服用有关治疗RA的药物,且在本研究前至少l周内未停用糖皮质激素和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的患者;④年龄在16岁以下,75岁以上的患者;⑤孕妇或哺乳期女性的患者。

1.3研究过程的质量控制由专人填写调查表,中医证型由两名副高职称以上专家最后核定。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证候规律采用描述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

2结果

2.1基本情况男性29例,女性77例,平均年龄43.32±12.87岁;平均病程为50.05±47.61个月。

2.2证候总体分布规律106例研究对象中各证候所占的比例差异较大,其所占比例分别是:寒湿阻络证为11.32%,湿热阻络证为35.85%,寒热错杂证为14.15%,肝肾阴虚证15.09%、痰淤互结证为23.58%。

2.3证候规律与可能相关因素的关系

2.3.1中医证候与年龄的关系见表1。分析表明不同年龄段各证候间的构成比除痰淤互结证组与肝肾阴虚证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组与肝肾阴虚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1中医证候与年龄的关系(略)

2.3.2中医证候与性别的关系见表2。男性29例,占27.36%,女性77例,占72.64%,男∶女为1∶2.66,但各证候之间男、女性的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中医证候与性别的关系(略)

2.3.3中医证候与病程的关系见表3。肝肾阴虚证病程较长,除痰淤互结证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证候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四证候之间在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3中医证候与病程的关系(略)

2.3.4中医证候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见表4。结果显示,中医证候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4中医证候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略)

2.3.5中医分型与临床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见表5。中医证候与临床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5中医分型与关节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略)

3讨论

3.1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性别与RA发病关系密切,女性多于男性。研究显示体内激素水平也可能与发病有关,如女性在绝经期发病明显增高,在妊娠期症状多缓解[3]。研究结果男女比例为1∶2.66,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3]。各证候之间男女比例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在证候的分布上男女之间无特殊的选择性,服从RA总体男女分配比例。可推测不同性别患者的中医病因病机是没有差异的。

3.2中医证候与发病年龄、病程和地域的关系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高[3]。表2说明,寒湿阻络型的平均发病年龄最轻,肝肾阴虚型的发病年龄为最大,其余两型居于中间。原因考虑为,湿热痹阻为阳气偏盛,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蕴化为热所致。中青年人阳气偏盛,因此风湿热郁型居多;老年人气血亏虚,生理机能减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年四十,阴气自半也……”,中医素有“瘦人多火”之说,肝肾阴虚多见于年老体瘦之人;故患病多虚或正虚邪实证。年龄较大的患者容易发生痰淤互结和肝肾阴虚;年纪较轻的患者容易发生寒湿阻络、寒热错杂和湿热阻络证。

从表3可以看到,风湿热郁和风寒湿阻型的患者平均病期较短,肝肾阴虚和痰淤互结型的病期一般较长。这与中医理论也是相符合的。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夹杂而至,合而为痹”,疾病初期,患者多见寒湿阻络型,邪留经络,经久不愈,加之中青年人阳气偏盛,内有蕴热,蕴化为热,到病之中期可常见风湿热郁和寒热错杂证;本病迁延日久,耗伤正气,气血衰少,正虚邪恋,肌肤失养,筋骨失充伤及肝肾并可因之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或痰阻或淤滞。而风寒湿邪留于经络关节,直接影响气血津液运行,也可导致痰淤形成。

本研究分析广西地区的106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按频率由高至低依次是湿热阻络证、痰淤互结证、肝肾阴虚证、寒热错杂证和寒湿阻络证。其中以湿热阻络证最为常见。笔者认为这与广西位处岭南地带,日照时间长,气候炎热,而且降雨量多,江川河流水溪随处可见,湿热之邪为四季的主导之邪气有关。在这种天暑下逼,地湿上蒸的环境中,人体体质多为湿热偏胜。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谓“地势使然也”。

3.3中医证候与关节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作为慢性多关节破坏疾病,RA的诊断常以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晨间僵直为临床观察的基本依据。这些临床表现是评估RA疾病活动性的客观指标。表4的结果表明,这三项临床指标在RA的各类分型中的差别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

血清RF对诊断RA的特异性并不很高,不能作为诊断RA的唯一指标。RF滴度越高患者出现关节外的病变和重症的可能性越大[3]。在RA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时,常常伴有ESR增快、CRP增高及IgA,gG,IgM三种免疫球蛋白亦常增高。本研究发现,本组病人均处活动期,上述各项实验室指标均高于正常值,反映了RA活动期的实验室特点。虽然不同证候间各相关实验室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这些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反映的是RA的疾病活动期或缓解期的特点,而很难反映RA的中医证候特点。同时我们也发现,湿热阻络证除RF的滴度以外,其他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是5个证候中最高的。究其缘由,首先与热邪的致病特点有关,热邪为阳邪,阳主躁动而向上;其次,湿热阻络证的患者病程较短,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映明显。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广西地区的RA中医证候特点,但本研究由于一些客观条件所限,仅收集了106例病人的病例资料,样本数偏小,且不是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基于以上问题,今后在的研究中,在广西地区乃至全国,应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以求更进一步了解RA中医证候特点,为其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类风湿关节炎范文篇3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功能训练护理抑郁焦虑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curativeeffectsofmedicalnursingontherheumatoidarthritis(RA)patients.MethodsAcase-controlstudywasconductedamong64RApatients,32ofwhichwereincludedinthecasegroupandtheotherswereinthecontrolgroup.Twogroupsweregivenregularmedicinetreatmentwithantirheumaticdrugs,thenursinggrouppatientsweregivenastrictnursinginstruction,includingfunctionexercises,thementaleducation.Timeofmorning-stiff,restpain(VAS),jointpresspain-index,bothhandsequallygripstrength,andthedailylifeability,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C-reactiveprotein(CRP),rheumatoidfactor(RF)wereobservedatthebeginningoftreatmentandtheendof24thweek.Results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wogroupsontimeofmorning-stiff、restpain(VAS),jointpresspain-index,equallygripstrength,thedailylifeability(P<0.05).Thetotalcurativeratioofnursinggroupi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P=0.03).ConclusionFunctionexercisesandmentalinstructionhaveplayedanimportantroleinpromotingthejointfunctioninstauration,keepingthejointfunctionfromdescend,raisingthepatient’sself-confidentandpreventingjointsabnormal.

【Keywords】arthritis;rheumatoid;functionexercise;nursing;anxiety;depressive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6%[1]。主要表现为慢性、对称性、进行性多关节炎,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除药物治疗外,加强关节功能训练不但能减轻症状,而且能明显改善关节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心理教育可以缓解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强信心,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我们采用以上方法治疗了32例RA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专科病房与门诊确诊的RA患者64例,全部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关于RA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0例,女44例,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38.43±19.45)岁,病程6个月~15年。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32例。护理组中男8例,女24例,平均年龄(34.8±13.6)岁,平均病程(52.3±33.6)个月;对照组中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龄(36.8±12.6)岁,平均病程(54.2±36.4)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

1.2观察指标全部病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时对下列指标变化进行评估:晨僵时间(min)、休息痛(VAS,0-10)、关节压痛指数(28个标准关节中压痛个数)、关节肿胀指数(28个标准关节中肿胀个数)、双手平均握力(kPa)、日常生活能力(无困难记0分、有困难记1分、需要别人帮助记2分、完全不能自理记3分),并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实验室指标。

1.3疗效评定各项指标的改善百分数=[(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100%]。将每项百分数相加后求均值取得每例患者的总改善百分数。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75%以上。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51%~75%。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30%~5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不到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改善)/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方法全部病例均由专科医生给予正规抗风湿病药物治疗。

1.5.1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按风湿科常规护理,不接受系统关节功能训练和心理指导。

1.5.2护理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由专科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制订训练计划,给予分期护理。把类风湿关节炎的功能护理重点放在前3级;根据不同患者对疾病产生的焦虑、忧郁和悲观心理详细讲解RA基本知识,建立长期有效的教育机制,进行教育宣传,心理疏导,并针对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强调关节功能训练和心理指导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1.6功能训练

1.6.1急性期功能训练此期护理原则是关节制动,使关节休息,避免负重和过度活动,并注意休息时的体位,尽量避免关节受压,使关节尽量保持伸展位,避免不适当的体位和不良姿势导致的引起肢体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3,4]。

1.6.2亚急性期功能训练此期护理原则是运动关节,目的是维持关节活动度。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增强肌力的训练,保持伸屈肌力的平衡,在适当卧床休息的同时,应结合全面而主动的运动锻炼,维持和改进关节、肌肉的功能。具体包括:做关节体操(1次/d,逐步过渡到达2次/d,1~2h/次),局部按摩(由轻到重,每个关节按摩10min左右)。

1.6.3慢性期的功能训练此期护理原则是预防和纠正畸形,加强功能锻炼,保持良好的坐、行、卧姿势,工作与休息合理安排,用力应以不引起关节明显疼痛为度,以强助弱,多让大关节、强关节为小关节、弱关节代劳,以健全的关节辅助器具协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弥补关节功能缺陷,减轻关节负担。

1.7心理指导

1.7.1紧张焦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耐心安慰病人,主动与病人交谈,介绍病房环境及类风湿疾病的相关知识,让病人逐渐了解本疾病以及适应新环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促进疾病恢复。

1.7.2忧郁悲观用已治愈病例现身说教,并对患者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积极动员帮助其参加群体活动,增强患者信心,消除疑虑和消极心理,积极乐观接受治疗。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休息痛、日常生活能力、握力、ESR、CRP、RF等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护理组治疗后,主要观察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上述观察指标变化护理组均较对照组显着改善(P<0.05),但ESR、CRP、RF无明显好转。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护理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表1)。表1护理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相比,χ2=4.73,*P<0.05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慢性、致残性、全身性疾病,容易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临床上往往强调药物治疗,对功能训练和心理护理指导重视不够。大多数RA患者病程迁延,RA早期2~3年的致残率较高,如不及早合理治疗,3年内关节破坏率将达70%。积极、正确的治疗可使80%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缓解,降低致残率。对RA患者实施系统的功能训练和心理治疗,可以减轻临床症状,对改善关节功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促进疾病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功能训练对防止关节功能下降,预防畸形,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RA患者,关节的肿痛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尤其是已经出现了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关节活动时间少,缺乏有效的功能训练,更容易出现关节强直、肌肉挛缩,往往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在我们的研究中,根据病情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锻炼方法,急性期以减少关节活动为主,亚急性期增加关节的锻炼,缓解期预防和纠正畸形;同时应注意减少疲劳,避免过度锻炼带来的损伤。总缓解率达到90.6%,高于对照组的68.8%(P<0.05)。这与国内[5,6]的观察结果相一致。

国内研究表明,37.5%~81.6%的RA患者存在抑郁情绪,36.76%~39.66%[7,8]存在焦虑情绪。RA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关节疼痛呈明显的正相关,与握力呈负相关。国外较大规模的调查表明,约37%~58%的RA患者伴有抑郁状态,15%的RA患者有严重的抑郁症,超过80%的RA患者有抑郁情绪[9~11]。研究[12]指出焦虑、抑郁、紧张、压抑等负性情绪可使风湿病加重,各种应激通过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和交感神经系统的紊乱导致RA患者病情加重,而积极乐观的情绪可增加机体对治疗的反应性,提高疗效。研究结果提示,护士在护理RA患者中要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加强健康教育,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通过适时运用解释、鼓励、指导与建议等心理支持手段,稳定患者情绪,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本组病例在给予功能训练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护理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晨僵、休息痛、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好转,但ESR、CRP、RF改变无明显差异,这提示功能训练和心理治疗对关节功能改善有意义,对实验室的炎症指标改善帮助不大。在采用医学护理的同时一定要进行正确的专科治疗。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做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功能训练,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维持关节功能的最佳状态,防止或延缓关节肌肉的废用。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指导,可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缓解焦虑的情绪,保证足够的休息,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目前类风湿关节炎尚不能被根治,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福林.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和预后.临床内科杂志,2004,21(3):148-151.

2ArnettFC,EdworthySM,BlochDA,etal.TheAmericanRheuma-tismAssociation1987revisedcriteriafortheclassificationofrheuma-toidarthritis.ArthritisRheum,1988,31(3):315-324.

3罗桂香.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73-174.

4丁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6例护理指导.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02-303.

5崔建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社区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129.

6欧逸华,洪小平,杨菊香.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功能训练.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11-13.

7赵浩,薛鸾,施晓芬,等.类风湿关节炎伴抑郁的调查及相关性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10):632-633.

8李全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现代护理,2005,11(20):1686-1687.

9DicckensC,Mcgowanl,Clark-Carterd,etal.DepressioninRheumatoidArthritis:ASystematicReviewoftheLiteraturewithMeta-analysis.PsychosomMed,2002,64:52-60.

10Cadena,Vinaccia.TheImpactofDiseaseActivityontheQualityofLife,MentalHealthStatus,AndFamilyDysfunctioninColombianPatientswithRheumatoidArthritis.ClinRheumatolo,2003,9(3):142-150.

类风湿关节炎范文篇4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中医体质;风湿病;研究进展;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主要累及周围关节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畸形,治疗原则主要是通过延缓疾病进展和降低疾病活动度以预防关节损伤和残疾[1]。体质是机体在先天禀赋、后天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使体质具有对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对某些疾病的倾向性。中医体质学说将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研究个体不同体质特性、体质类型的生理与病理特征,系统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机制。近几年关于中医体质与疾病的研究成为学者聚焦的热点之一,中医体质与RA之间的研究亦日益增多。

1中医学对RA的认识

中医学对RA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随着历代中医医家的深入钻研,本病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RA属中医学“痹证”“尪痹”范畴,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其有诸多论述。《素问•痹论篇》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指出引起痹证的主要因素是风、寒、湿三邪。《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以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类证治裁•痹症》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论述了痹证关键病机是气血凝滞。路志正[2]提出,RA发病关键在于正气亏虚与风寒湿侵袭,正气亏虚主要责之于营卫不和、气血不足、肝脾肾亏虚三个方面。焦树德[3]认为,RA的根本病机是肾气亏虚,复受寒湿之邪侵袭所致。周仲瑛[4]提出RA的病因主要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其认为风寒湿热既是发病因素,也可以是病理因素,指出RA中晚期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痰瘀互结、风湿痹阻为标。金明秀[5]强调肾精亏虚应作为RA发病的基础条件,而痰瘀痹阻则是引起RA病情活动的重要因素,肾虚、痰瘀两因相合而致病。吴生元[6-7]立足于扶阳学术思想及长期临床经验,指出“阳虚邪凑”是RA发病的重要环节,多因阳虚寒生,或风寒湿邪外侵,从阴化寒,凝滞筋脉,痹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等临床表现。总之,RA的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要点,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阳气虚衰是发病之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痹阻是发病之标。

2中医体质学之古今所见

体质的起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最早对其进行描述,由此古人开创中医体质学的先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个体的形体、肤色、性格、认知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综合对季节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人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明确划分为25种体质[8]。《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灵枢•五音五味》中阐述了不同性别存在体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导致其发病的倾向性出现差别[9]。《灵枢•行针》中将体质划分为重阳型、重阳有阴型、多阳少型、阴阳和调型[10]。“是人者,素肾气胜”“此人者质壮”等条文亦从不同方面对体质进行描述[11]。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的中医体质思想,并将其与临床实践结合,提出强人、羸人、盛人、瘦人、尊荣人、湿家、淋家、喘家、失精家等概念[12-13],虽未明确提及体质,却体现出体质差异指导辨证论治的思想,为后世探索中医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景岳全书•杂证谟》记载:“翔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分黎藿壮夫,及新曝之病,自宜消伐。”说明张景岳亦较早认识到了个体体质的差异性。近代医家以经典为据,综合地域差异、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提出了更加细化的中医体质分类方法。姚晓天等[14]认为,体质是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虚实变化进行划分的。匡调元[15-16]不仅对体质类型进行划分,即正常质、腻滞质、晦涩质、燥热质、倦㿠质、迟冷质,而且详细阐述不同体质的病因病机、用药配伍禁忌、饮食指导。王琦[17]提出九分法进行体质分型,其认为体质可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以王琦的九分法为框架,制定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18],使中医体质学的发展逐步迈向科学化、合理化,也推动临床和基础各项研究的展开。

3中医体质与风湿病

邵明伟等[19]提出痰湿质应作为痛风发病的前提条件,痛风的发病存在家族遗传性,而痰湿质本就是由先天禀赋而产生,痰湿质与痛风的家族性关系紧密。亦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者的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为主,痛风患者集中表现为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血瘀质,研究还发现对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腹型肥胖有显著影响的是湿热质[20-23]。刘云达[24]对痛风患者常见的3种体质类型与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着重提出痛风的易感性及病邪的从化受到体质的影响,如痰湿体质的痛风患者感邪后易从湿化、寒化,前期以痰湿阻滞证为主,若日久湿郁化热则易发展成湿热蕴结证;湿热质患者主要表现为湿热蕴结证,病程后期因热邪灼伤血络集中表现为痰湿瘀阻证;瘀血质患者多体现为瘀热阻滞证;同时各种体质的痛风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多会累及肝肾而兼有肝肾阴虚证。何栩等[25]研究显示,97例中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患者中阳虚质31例、平和质23例、血瘀质12例、气虚质10例、阴虚质7例、气郁质5例、痰湿质4例、特禀质3例、湿热质2例;研究结果亦表明,气郁质与病程呈正相关(r=0.150,P=0.041),气郁质患者的体质积分与其病程呈正相关(r=0.714,P=0.042),其认为临床治疗中应注意偏颇体质和情志的调理。周明旺等[26-29]通过对甘肃地区的KOA患者展开研究调查,结果显示,KOA患者的偏颇体质以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居多,研究还发现,阳虚质KOA的发生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关节软骨内蛋白激酶C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相关性,气虚质KOA的发生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水平降低有关。黄明辉等[30]通过对1591例KOA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及临床证型的研究,结果表明,肝肾亏虚证KOA患者体质类型主要表现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风寒湿痹证患者体质类型多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痰瘀互阻证患者体质类型以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血瘀质最为集中,研究认为,KOA的临床证型与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相关性。钱佳丽等[31]研究结果表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偏颇体质以阳虚质、痰湿质为主。鲁士友等[32]对3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以特禀质为基础,合并阳虚质者多属肾虚督空证,合并痰湿质与湿热质者多属痰浊痹阻证,合并气郁质与瘀血质者多属气滞血瘀证,其认为辨证论治或可与体质分类在强直性脊柱炎未成期、已成期、康复期结合应用。有学者研究表明,阳虚、阴虚体质是干燥综合征的好发人群,从阴虚、阳虚体质论治干燥综合征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33-34]。张明英等[35]以1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质调查,结果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为主,其中年龄差异对阳虚质、湿热质的患者有显著影响(P<0.05),病程长短对阳虚质的患者有显著影响(P<0.05)。

4中医体质与RA

彭海聪[36]将300例RA患者纳入临床调查,研究其与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①RA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是痰湿质、瘀血质,两者占比66.67%;②参与研究的RA患者中男性多表现为痰湿质,而女性以瘀血质为主,RA患者的体质类型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③不同体质类型在各级关节功能分期的构成比具有显著差异。凌志兰[37]通过采集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在香港、深圳两地医院就诊的595例RA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体质类型分析及研究,结果发现,RA体质类型主要为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且2种和3种体质类型混合存在者共有432例,约占73.5%;RA患者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在RA患者的辨证及遣方用药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尹友鑫[38]通过对200例北京地区RA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学分型分析,结果表明,200例患者体质类型以阳虚质、阴虚质为主,分别占32.0%、27.0%;并提出RA患者病程长短与体质类型分布存在一定相关性。韩盛昊[39]选取182例RA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虚性体质是RA的易感体质,研究还发现,病程、年龄、关节受累、骨密度在不同体质类型的RA患者中具有差异,同时指出中医体质与RA有明显相关性,在未来的防病治病中应更多地应用中医体质分型,以期更好地治疗疾病。李博等[40]对186例RA患者进行体质判定,发现阳虚质为RA的好发体质,其认为中医体质可能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146a的表达、病情活动度及特定临床表现相关。

5小结

类风湿关节炎范文篇5

【关键词】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魏锦等报道[1]在RA患者中老年发病者占19.5%。目前治疗RA的药物以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和慢作用药物(DMARDs)为主,也采用多种慢作用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但该类药物均有一定的副反应。为了探索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小的用药方案,笔者采用甲氨蝶呤和正清风痛宁联合治疗ERA,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择我院自1999年6月-2005年6月间就诊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RA)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2]。8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60~79岁,病程2个月~13年。对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59~77岁,男女之比3:5,病程3个月~18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正清风痛宁(湖南正清制药厂生产)40mg,每日3次;MTX10mg,每周1次,对照组口服SSZ0.5~1.0g,每日2次,MTX用量、用法同治疗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分4、12、24周3个时间段进行观察。

1.3观察指标

1.3.1症状、体征及关节功能包括晨僵时间,关节痛或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功能。晨僵时间分级标准:0级:无晨僵;1级:晨僵时间在1h以内;2级:晨僵时间为1~2h;3级:晨僵时间在2h以上。关节疼痛分级标准:0级:无疼痛;1级:关节不活动时无疼痛,关节活动时有轻度疼痛;2级:关节不活动时有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3级:疼痛剧烈,关节活动因疼痛而明显受限。压痛分级标准:0级:无疼痛;1级:压迫时患者诉疼痛;2级:压迫时患者不仅诉疼痛,而且有畏惧的表情和缩回关节;3级:患者拒绝医生作压痛检查。关节肿胀分级标准:0级:无肿胀;1级:关节肿胀未超过关节附近的骨性标记;2级:关节肿胀,肿胀处与骨性标记相平;3级:关节高度肿胀,肿胀处高于关节附近的骨性标记。

1.3.2实验室指标观察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一般指标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测定;并摄双手X线平片。记录治疗过程中所有药物不良反应。

1.3.3疗效判断标准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不到30%;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30%~50%(含30%);进步: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50%~75%(含50%);明显进步: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75%(含75%)。总有效率=(改善+进步+明显进步)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均有效。其中治疗组治疗24周后,总有效率97.5%,显效率52.5%(21/40);对照组治疗24周后,总有效率95.0%,其中显效率47.5%(19/40);治疗12周、24周后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相似(P>0.05);但治疗组于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82.5%(33/40)和显效率45.0%(18/40)均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表1两组的治疗效果

对照组402(5.0)5(12.5)14(35.0)19(47.5)95.0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详见表2。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两组组内比较,ESR、RF、PLT均有所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24周后与对照组同期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表2两组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注:*P<0.01,**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10.0%),主要表现为皮疹、上腹不适和轻度转氨酶升高,经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0例(25.0%),其中胃肠反应4例(40.0%),表现为恶心、厌食、呕吐及腹胀;贫血、白细胞减少2例(20.0%);转氨酶升高3例(30.0%);皮疹1例(10.0%);其中1例白细胞减少患者停用MTX。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RA是一种常见的以累及关节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迁延反复可造成关节侵蚀性、破坏性改变,最终关节畸形和强直,功能丧失。RA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年龄本身不是使用任何抗风湿药物的禁忌证,但由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组织反应和内稳定机制的改变,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可能改变;老年人还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常见,因此ERA病人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相对较多,应引起临床注意。MTX和SSZ的早期联合应用有效率达60%左右[3],但这类药物起效时间较慢,一般在治疗3个月以后方能见效,且毒副反应较明显,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治疗。RA在活动期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的程度加重,受累关节皮温升高,晨僵、全身乏力、畏风明显,舌红苔黄腻或燥,中医辨证的主要病机为风湿热毒侵蚀关节筋骨。青风藤在缓解关节症状,调节免疫反应,诱导病情缓解等方面均与MTX、SSZ、氯喹有协同作用[4]。并且缩短了起效时间,一般1周后即可起效,减少了MTX、SSZ的毒副反应。正清风痛宁是从中药清风藤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青藤碱(Sinomenine,sino),具有祛风通络止痛,抗炎、免疫抑制及调节等作用。本文用正清风痛宁联合MTX治疗ERA效果肯定,总有效率97.5%,具有同MTX+SSZ治疗ERA相似的治疗效果,在治疗6周后正清风痛宁联合MTX治疗RA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MTX+SSZ组,表明正清风痛宁起效快,能够快速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国内有报道认为正清风痛宁对RA骨破坏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5]。正清风痛宁联合MTX治疗ERA与MTX+SSZ联合治疗ERA比较,同样可以降低活动性炎性指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没有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均能够耐受。采用小剂量甲氨蝶呤和正清风痛宁联合使用对活动性ERA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起效快,抗炎止痛作用强,毒副作用发生率低,是一种治疗ERA较理想的方案,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魏锦,袁国华,黄慈波,等.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3例临床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27-29.

2ArnettFC,EdworthySM,BlochDA,etal.TheAmericanRheumatismAssociation1987revisedcriteriafortheclassificationofrheumatoidarthritis.ArthritisRheum,1988,31:315-324.

3WilskeKR.Approachestothemanegementofrheumatoidarthritis:rationaleforearlycombinationtherapy.BrJRheumatom,1993,32:24-27.

类风湿关节炎范文篇6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中医风湿科接受治疗的3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中男76例,女104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57.3±10.1)岁。对照组中男42例,女78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8.2±10.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标准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寒湿痹阻证(痛痹):关节冷痛而肿,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关节屈伸不利,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舌淡苔白,脉弦紧。

1.3治疗方法

1.3.1一般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一般治疗:甲氨蝶呤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2.5mg×100片),15mg/次Q.W.,来氟米特10mg/d,塞来昔布0.2g/d。

1.3.2对照组

1.3.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加强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

1.3.2.2饮食护理

在治疗期间应注意患者饮食的营养搭配情况,注意清淡为主,可以进行食补,但不能大补,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脾胃功能普遍较弱,应适当选择食材,并且采取有效地烹饪方法。

1.3.2.3功能锻炼

活动期: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注意卧姿。可以利用石膏托或者支架等确保患者的关节短时间内不会随意活动,有利于关节的休养。护理人员正确引导患者在最大可忍受范围内进行伸展运动,1~2次/d,增强关节的灵活性。缓解期:循序渐进式的的功能训练有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初期可以进行简单的床上运动。逐渐加强活动,做些普通的锻炼活动,例如散步,练太极拳,跳广场舞等。注意控制活动量,应保证既不会加重病情,又不会耽误之后的锻炼。

1.3.3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联合艾灸治疗,具体如下。

1.3.3.1中药熏洗

桂枝20g,生川乌10g,延胡索15g,牛膝15g,防风15g,海桐皮15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独活15g,威灵仙30g,姜黄15g,艾叶30g,加水1500~2000ml,煎煮好后置于薰洗桶内,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温度应在37~40℃的范围内,对患处进行熏洗,同时使用毛巾保暖。30min/次,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为防止患者因大量出汗造成身体虚弱,在熏蒸前后应嘱其适量饮水;治疗中每隔5~10min都要进行巡视,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头晕以及胸闷等不良反应,应立即降温,紧急情况应立刻停止治疗。

1.3.3.2艾灸

将清艾条剪成长度为3cm的艾段,选取3~4个艾段,点燃后,放在艾灸盒上,在阳溪、阳池、二间、解溪、昆仑、足通谷及阿是穴进行轮回灸,20min/次,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艾灸治疗应由专业人员操作,按照正常的施灸顺序,合理有序的进行治疗,控制好时间,从少量穴位逐渐施灸多个穴位,逐渐加热使患者能够适应;阿是穴采取回旋灸或雀啄灸,掌握好距离,控制好时间,灸至患者局部皮肤红润的程度,避免烫伤。

1.4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关节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各关节活动功能改善非常明显。有效:关节肿胀疼痛症状有所缓解,各关节活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关节肿胀疼痛症状与各关节活动功能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范文篇7

【关键词】关节髋置护理

髋关节的全关节表面置换是采用较薄的假体置换股骨和髋臼的关节表面,尽可能保留健康的宿主骨组织。我院在2007年成功为1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施行该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3岁,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右侧下肢活动受限、疼痛5年,术前化验检查结果均正常。麻醉: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2护理

2.1术前访视术前1天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皮肤情况,患者对手术知晓程度。由于类风湿关节炎使患者生活很不方便,患者迫切希望通过手术改善行走功能。通过交谈,可使患者了解手术方式,增强对医务人员的信心,解除紧张、害怕情绪,配合手术。

2.2术前用物准备备齐手术所需器械、物品及药品,摆体位所用支架,尽量减少术中来回走动。

2.3热情接待患者患者进入手术室,巡回护士热情接待,详细核对,各种操作前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配合,麻醉时守候在患者身旁,给予心理支持。

2.4摆放体位手术体位直接影响手术操作,手术要求显露股骨头和股骨颈,保证有足够的视野和通道测量股骨颈最大解剖直径,打磨和假体植入,而尽量减少软组织损伤。患者侧卧手术台,骶骨和髂前上棘用骨盆固定架固定,要注意保证骨盆垂直手术台,没有过度屈曲,健侧下肢伸直,患侧髋、膝关节各屈曲45°,腋下垫软垫,保证腋下有一拳空隙,防止臂丛神经受压,双手搁放托手架上。

2.5预防感染手术感染是此手术严重的并发症。手术安排在百级层流手术间,术中减少参观人员。患者在切皮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手术区皮肤消毒用1%活力碘擦拭3次,并用无菌薄膜粘贴。手术器械台边缘铺巾不得少于4层。铺巾边缘不得少于30cm。手术中器械电钻均使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湿及高温的用环氧乙烷灭菌。手术医生戴双层手套,在打磨股骨头以前用开口的透明手术薄膜巾衬在股骨头下,以收集磨屑。采用高黏度Smartset骨水泥,可以将面团期骨水泥用手紧密地压入骨界面。安放股骨假体以前,除去股骨头近端多余的骨水泥,避免关节面受玷污的潜在危险。

2.6预防出血器械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及器械,主动配合,减少手术时间,使用电刀止血,注意随时调节功率大小,根据病情需要,使用药物及输血。

2.7预防血压下降使用骨水泥后,易引起血压下降,因此,在手术开始时,应充分补液,使用骨水泥时,加强监护血压的变化,必要时使用升压药。术毕,搬运患者时,防止脱臼,注意保持外展中立位,切不可将患肢内旋内收,小心送回病房。

类风湿关节炎范文篇8

【关键词】关节髋置护理

髋关节的全关节表面置换是采用较薄的假体置换股骨和髋臼的关节表面,尽可能保留健康的宿主骨组织。我院在2007年成功为1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施行该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3岁,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右侧下肢活动受限、疼痛5年,术前化验检查结果均正常。麻醉: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2护理

2.1术前访视术前1天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皮肤情况,患者对手术知晓程度。由于类风湿关节炎使患者生活很不方便,患者迫切希望通过手术改善行走功能。通过交谈,可使患者了解手术方式,增强对医务人员的信心,解除紧张、害怕情绪,配合手术。

2.2术前用物准备备齐手术所需器械、物品及药品,摆体位所用支架,尽量减少术中来回走动。

2.3热情接待患者患者进入手术室,巡回护士热情接待,详细核对,各种操作前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配合,麻醉时守候在患者身旁,给予心理支持。

2.4摆放体位手术体位直接影响手术操作,手术要求显露股骨头和股骨颈,保证有足够的视野和通道测量股骨颈最大解剖直径,打磨和假体植入,而尽量减少软组织损伤。患者侧卧手术台,骶骨和髂前上棘用骨盆固定架固定,要注意保证骨盆垂直手术台,没有过度屈曲,健侧下肢伸直,患侧髋、膝关节各屈曲45°,腋下垫软垫,保证腋下有一拳空隙,防止臂丛神经受压,双手搁放托手架上。

2.5预防感染手术感染是此手术严重的并发症。手术安排在百级层流手术间,术中减少参观人员。患者在切皮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手术区皮肤消毒用1%活力碘擦拭3次,并用无菌薄膜粘贴。手术器械台边缘铺巾不得少于4层。铺巾边缘不得少于30cm。手术中器械电钻均使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湿及高温的用环氧乙烷灭菌。手术医生戴双层手套,在打磨股骨头以前用开口的透明手术薄膜巾衬在股骨头下,以收集磨屑。采用高黏度Smartset骨水泥,可以将面团期骨水泥用手紧密地压入骨界面。安放股骨假体以前,除去股骨头近端多余的骨水泥,避免关节面受玷污的潜在危险。

2.6预防出血器械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及器械,主动配合,减少手术时间,使用电刀止血,注意随时调节功率大小,根据病情需要,使用药物及输血。

2.7预防血压下降使用骨水泥后,易引起血压下降,因此,在手术开始时,应充分补液,使用骨水泥时,加强监护血压的变化,必要时使用升压药。术毕,搬运患者时,防止脱臼,注意保持外展中立位,切不可将患肢内旋内收,小心送回病房。

类风湿关节炎范文篇9

一、本办法所称门诊特殊病种,是指经二级及以上或专科定点医疗机构明确诊断的医疗费用较高的以下病种:1、须做血透的肾功能衰竭和须使用国产抗排斥药的肾移植;2、须做放化疗的癌症;3、III期高血压;4、糖尿病;5、冠心病;6、中风后遗症;7、系统性红斑狼疮;8、重症肌无力;9、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功能障碍Ⅳ级);10、精神分裂症。门诊特殊病种暂定以上10种,试行一段时间后,将视统筹基金结余情况和疾病谱变化作适当调整。

二、患有上述规定的特殊病种的参保人员,由个人提出申请,用人单位签署意见,附各种检查报告及近2年个人病史资料,由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组织专家每半年进行一次鉴定审批。

三、凡须做血透的肾功能衰竭病人、须服用国产抗排斥药的肾移植病人和须做放化疗的癌症病人,其用于治疗本病的属于基本用药、基本诊疗项目、基本医疗设施目录内的医疗费用结算视同住院病人处理,在1个统筹年度内先由个人自付住院起付段标准以下的费用,再由统筹基金按规定分段报销,超过住院封顶线以上的部分按大病医疗救助办法执行。

四、凡患有III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后遗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功能障碍Ⅳ级)和精神分裂症的在职人员,其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自付500元,再由统筹基金按60%的比例给予补助;对退休(职)人员按70%的比例给予补助;对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职工按80%的比例给予补助,每年度补助额以2000元为限。

五、特殊病种患者到医院就诊,因治疗本病所开具的药物应使用单独处方,每次处方量不得超过1个月。

六、特殊病种的认定应坚持真实、准确、有客观依据的原则,不得弄虚作假,放宽尺度,如发现违规行为,一经查实,由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扣除相应的违规费用,严重的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实施处罚。

七、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设立医疗专家组,聘请有关专家,对特殊病种治疗情况进行抽查复核。

类风湿关节炎范文篇10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分布规律

1前言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如不及时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西医普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1],对RA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治疗上尚缺乏根治本病的方案及预防本病的措施,且长期服药不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中医药治疗RA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因此研究证型分布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来RA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2RA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

2.1RA的病因病机

根据RA临床特征,当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病”、“痹”等范畴。中医认为寒冷、潮湿、疲劳、创伤及精神刺激、营养不良等均为本病的诱因。本病内因为禀赋素亏,营血虚耗,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病后、产后,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外因为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气候骤变等而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致邪侵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痹阻气血而发病。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若素体阳气不足,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凝滞关节,形成风寒湿痹。若素体阴气不足,有热内郁,与外邪搏结形成湿热,耗伤肝肾之阴,使筋骨失去濡养;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壅滞经络关节,形成风湿热痹。病久邪留伤正,可加重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致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而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不愈,亦可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或生痰或产瘀。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顽固不愈。

2.1.1因虚致痹

2.1.1.1气血亏虚

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盛既可濡养机体又可抵御外邪。气血亏虚则邪气乘虚而入,流注筋骨血脉,搏结于关节而发生关节痹痛。《黄帝内经》在论述痹证的发病机制时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粗里肉不坚,善病痹”。这些皆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致皮肉不坚而病痹[2]。

2.1.1.2肝肾亏虚

肝肾亏虚,一方面可致营卫气血滞涩不行,壅遏于骨节及周围而化痰、留瘀,使关节肿胀疼痛变形,屈伸不利;另一方面,又因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风寒湿之邪乘虚袭人,阻遏营卫,壅滞经络,深入筋骨,促使病情加重[3]。《金匮要略》在论述历节病的成因时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即说明了肝肾亏虚,水湿浸渍,伤及血脉留滞关节是历节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亏虚为病之本,寒湿内浸为病之标。

2.1.1.3营卫失和

营卫之气具有濡养、调节、卫外固表、抵御外邪的功能。营卫之气不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卫阳受损,卫阴偏盛,偏盛之卫阴逆行而成为内生之邪气流注于关节,凝津成痰,阻络为瘀,而发为本病。正如《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2.1.2感受外邪

2.1.2.1风寒湿邪入侵

RA多由风、寒、湿邪痹阻而成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类证治裁·痹证》曰:“诸痹……风寒湿邪乘虚内袭。”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入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风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筋脉失养,绌急而痛发为本病。

2.1.2.2湿热侵袭

久居湿热之地,外感风湿热邪、高温作业、素体阳气偏盛、喜食辛辣肥甘,内有蕴热或久病而化热与风寒湿气和侵袭肌体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关节疼痛不能屈伸而为病。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痹》所言:“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之气杂感主治。召恙不同,由于暑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着于经络,内受之邪,着于腑络。”《类证治裁》指出:“寒湿郁闭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2.1.3痰瘀痹阻

2.1.3.1瘀血痹阻

导致RA的病因众多,无论风、寒、湿、热之邪或正气虚弱,均可导致血瘀的产生。在古代就有医家认识到痹证与瘀血有关,例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类证治裁·痹证》言:“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也明确指出:“痹证有瘀血”。吴启富等[4]对160例确诊为RA患者的临床体征、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组病例78.1%存在有血瘀证。现代医学认为,瘀血与局部缺血缺氧有关,与炎症病变及免疫功能障碍有关。本病的关节肿胀、疼痛、运动障碍等表现,实质上就是病变关节的缺血、缺氧与炎症病理的反应,因此用现代医学的病理学观点去分析血瘀与RA发病的关系,也可认为血瘀与RA的发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5]。

2.1.3.2痰浊痹阻

痰浊是由水湿停滞,聚湿而成。痰浊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不行,聚湿成痰;外感湿邪,湿聚成痰;瘀血阻滞,经脉不利,水液道路不畅,水湿停滞,聚湿成痰。痰浊流窜骨节经络,闭阻气血,而为本病。

2.1.3.3痰瘀互结

痰瘀互结多在RA后期,外邪入侵经年累月,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而为病。陈丽华等[6]对600例RA患者进行中医分型研究,结果显示痰瘀互结占7%。金实等[7]报道,179例RA患者中,肿胀局限,或有皮下结节者67例(占43.1%),骨僵硬畸形者112例(占56.3%),提示痰瘀互结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

2.2RA的辨证分型情况

1984年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痹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确定了中医痹证的证型及证候,将痹证分为湿热阻络证候、寒湿阻络证候、寒热错杂证候、瘀血阻络证候、肝肾两虚证候、风邪偏胜证候、湿邪偏胜证候、热邪偏胜证候、痰湿阻络证候、营卫不和证候、气阴(血)两虚证候。1988年4月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疗效标准将风湿四病分为:风重型、湿重型、寒重型、化热型4型[8]。1993年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分为寒湿阻络证、寒热错杂证、瘀血阻络证、肝肾两虚、痰湿阻络5型[9]。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10]中将本病证候分为:风寒湿阻、风湿热郁、痰瘀互结、肾虚寒凝、肝肾阴虚、气血亏虚6型。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中医证候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5型。

当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辨证分型也不尽相同。戴慎等[12]将本病分为风寒湿阻证、风湿热郁证、痰瘀互结证、肾虚寒凝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6型。路志正等[13]将本病活动期分为卫阳不固、痹邪阻络证,邪郁而壅、湿热痹阻证,缓解期分为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肝肾同病、气血两损证。王义军等[14]进行了RA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归纳出常见的6种证候,分别为:湿热阻络证、肝肾不足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寒湿阻络证、痰瘀阻络证。陈龙全等[15]将RA分为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脾肾阳虚、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阻滞等证型论治。曹惠云等[16]则将RA分为湿热阻络型、寒湿阻络型、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型。

导师陈进春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于痹证病机主要强调虚、湿、痰、瘀4个方面,至于辨证分型方面以2002年出版了《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一书为主,但其标准中并未涵盖RA的一个重要病因——痰浊,不能满足临床研究的需要,故将痹证主要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痰瘀痹阻证5种常见证候类型。

2.3RA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RA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地域上存在差异。一些调查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RA证候相应的分布规律。邓兆智等[17]在对RA患者的症象、舌脉及关节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在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肝肾两虚、瘀湿阻络、营卫不和、气阴(血)两虚等8种证型中,肝肾两虚为最常见的证型,寒热错杂者次之。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热象表现;证候单纯者少见,两种或两种以上证候兼有者多见。何卫等[18]对182例RA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及X线分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X线分期在疾病的活动期及缓解期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湿热、风湿热二证候X线Ⅰ期分布明显多于痰、血瘀、肝肾亏虚三证候,而前者的X线Ⅳ期分布明显少于后者,其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肖明霞等[19]对166例RA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证型间患者性别、血红蛋白、血沉分布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小板分布不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0,P=0.038)。于秀明等[20]对202例RA患者的舌脉象、关节状况、证候分型以及年龄、病程与分型关系等调查,结果显示RA患者关节以疼痛、僵硬、肿胀者居多,疾痛早期以寒湿痹阻型、肾气虚寒型多见,晚期以瘀血痹阻型为主。

3结束语

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等方面有关系。大多数西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感染、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肝肾损害、胃肠道不良反应,严重者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这使得患者又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或对药物实际作用效果信心不足,从而又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了从医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开发毒性小和不良反应轻的药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疗效可靠[21],又可减轻西药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但本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病邪缠绵,邪毒相搏,又致病情复杂,表现变化多端,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了解其证型分布及各种证型的研究进展,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LibbyP,RidkerPM,MaseriA.Inflammationand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02,105(9):1135-1143.

[2]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