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财政税收十篇

时间:2023-09-12 17:20:33

初级财政税收

初级财政税收篇1

    “财权与事权统一”原则在我国有非常多的论证,最近有些学者开始尝试“打破财权与事权整体统—”:谷义和秦家顺(1998)较早的提出了“事权以地方为主,财权以中央为主”说法;杨斌(1999)认为“我国分税制进—步发展的方向”是“非对称型分税制”;徐康宁(2000a)明确阐述了“税权与事权非对称分税制”概念。本文将重点论述我国实施非对称型分税制的必然性和形成这一模式的渐进改革。 

外国分税制经验考察 

世界主要国家多数已采用分税制,各国分税制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但是从国家财政收入的初始分配来看,分税制模式主要可归纳为三类:①彻底分税、联邦与地方分权型,以美国为典型;②联邦(中央)、地方兼顾型,以德国和曰本为代表;③中央集权型,如法国、韩国等。比较完善的分税制模式也有所不同,但它们明显具有三个共同特征: 

1、分税制都不是绝对的。在分税制较完善的国家,分税制并不是国家财力的决定性分配,而是国家税收在政府间的初始分配,各国都借助纵向或横向的转移支付手段以达到各级政府的最终财力使用权与事权的大体平衡,一般不存在地方向中央上解的现象。即使是分税制最为彻底的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也不是只以本级收入实现本级事权,联邦拨款占州与地方政府支出的比例在“80年代初达到25%,尔后保持在20%左右,90年代逐年有所上升”。 

2、税权相对集中于中央,事权分散给地方。这些国家,主要的税收立法权集中于中央,税源稳定的大宗税收收入划为中央财政收入,作为中央的初始财力,而通过授予地方较多的事权(辅之于财力补助)来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作用。例如,在美国和日本,所得税是税源最有保障的税收,个人所得税和法人所得税就成为联邦(中央)税的最主要收入。 

3、许多分税制较完善的国家都赋予地方政府①适当的税收管理权。如“美国实行联邦、州和地方三级课税制度,三级政府各自行使属于本级政府的税收立法权、征收权”。虽然曰本和德国的主要税收管理权集中在中央(或联邦),但是日本“一些地方税的解释权和减免权归地方政府”,德国的“州级政府也有权开征某些地方性税种”(以上引自《外国税制概览》)。而法国“无论是征税权还是税额的分配都由中央政府统揽”那种高度集中的税收管理体制并不足取,因为“法国的现行税制非常复杂”,也“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调节机制(指转移支付制度)”(《法国财政制度》p52和80)。 

外国的分税制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①不能割断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分税制的有效运行要求一套完善的转移支付体系。②税权的相对集中是必要的,许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央集中程度并不低,例如,1980年以后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5%左右。英、法等国家的这一比例更高。③授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权和赋予地方政府较多的事权同样重要,前者可以提高地方税收效率,后者可以提高政府职能的有效性。 

总结各国分税制实践还可以发现,高效的规范化分税制需要具备一些基本运行条件:①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比较明确,②比较充分的信息资料积累准备,为分税制及转移支付制度的科学设计提供经验依据,③能够建立比较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 

中国分税制模式的选择 

我国的财税体制应该既能保证中央有较强的宏观控制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因此,我国分税制的方向必须是“中央地方兼顾型”的模式。 

经济转型期,我国加强财政的宏观控制能力非常必要,也很紧迫。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中央没有足够的财力作后盾,宏观调控将成为一句空话。如果财政调控经济的能力削弱了,国家必然要“赋予国有经济参与调控国民经济的重大任务”(吴宣恭,2000),那样不利于政企分开,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有所提高,但除了1994、1995两年中央收入超过50%以外,以后各年都低于50%(《中国统计年签》1999,P275),这一比例比彻底分税的美国还低。所以,现在强调税收初始分配相对集中于中央还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深入,政府的事权又逐步过渡到以地方为主,如各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市场体系的培育,以至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安置等,已主要靠地方政府运用自身财力来努力实现(徐康宁,2000a)。而且,一般事权以地方为主更有利于提高政府职能效率(徐康宁,2000b)。 

这就是说,我国的财税体制模式要求财政政策和立法权的高度集中与地方财力使用的高度自治有机结合:税收立法等权限主要集中于中央,税收初始分配上中央占主要部分,而国家财力的最终使用则主要由地方支配,从而表现出“初始财力与事权非对称,最终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双重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分税制的理想模式应该是非对称分税制,这种分税制模式与较为完善的转移支付体制配套运行,将保证“中央地方兼顾”。 

非对称型分税制模式渐进形成的必然性 

非对称分税制思想有肋于打破“统死放乱”的怪圈,但是目前还不具备这种分税制有效运行的条件,非对称型分税制模式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现行分税制还面临很多问题。 

1、政府事权模糊。1994年分税制出台时,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未能及时地做出明确、合理的划分,其后也没有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因而政府事权模糊,主要表现在;①中央与地方事权时常上划下移,②政府涉入企业经营管理过多,③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扩散为税收管理的软约束。 

2、“财权与事权统一”含义不明。在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上。我国一直坚持“财权与事权统一”的原则,但是其内涵很不明确。从广义上说,财权应包括收入权和支出权(这样的话,我国的财权与事权显然不统一),即使财权就是狭义地指财力使用权,财权与事权统一的含义仍不够明确,因为各级政府并不是只以本级组织的收入来实现其事权,中央要搞税收返还及其它转移支付,地方要向中央上解。 

3、转移支付体制不完善。分税制改革前的“包干制”的许多不规范特征仍保留在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中,缺乏科学的确定各地转移支付规模的方法。不少地方政府(机关)热衷于“跑部”要资金,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目前转移支付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实情。 

4、税收立法落后。现行税制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税收法规是由立法机构正式立法的,其余的都是以暂行条例等形式出现,不少暂行条例一用几年,甚至几十年。“费改税”进展缓慢,行政性收费过多,社会保障税等新税种又迟迟不出台。 

5、地方政府税权相当有限。税权包括税收的立法权、征收权和调整、减免权。目前,地方税权仅限于在地方税征管上具有制定.一些具体征收办法的权力,不利于发挥地方管理税收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规范地方财政分配关系。一方面,分税制后地方税体系残缺严重,地方税收未跟上地方事权扩大的需要,不少地方通过开征基金、增加收费等来弥补财政支出缺口,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又以财政返回的形式代替税收减免,以鼓励某些产业。 

6、税收划分不规范,税收征管不协调。目前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税收划分的标准不统一,既按税种划分,又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还按行业和收入归属划分。税收划分不规范必然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并容易导致中央与地方税收征管的“越位”和“缺位”,出现政令不一等人为的不协调现象,不利于提高税收效率。 

7、一些税种不完善,尤其是地方税体系残缺严重。比如增值税、消费税、农业税、城建税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还要作重大的变革;内外资企业和个人适用的税制不统一,特别是所得税的不统一,影响税收的公平性,也使税收制度更加复杂而降低税收效率;地方税体系几乎还没有税源广、税基厚的主体税种,地方税大都是些税源分散、征收困难的小税种。 

由于问题的存在,规范化的分税制的基本运行条件在短时期内还难于满足,因此,非对称型模式必然是渐进形成的。 

形成非对称型分税制的渐进改革 

分税制的进一步改革就是要逐步消除1994年保留下来的包干体制“胎记”②,消除上述弊端,按照规范的分税制要求调整利益格局,解决地区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体现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因此,非对称分税制模式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逐步形成: 

1、明确界定政府事权。①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经济职能应从包揽企业经营活动中退出,而主要体现在弥补“市场失灵”上,划清政府与企业的事权界线;②中央与地方之间要明确职责范围,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必须在法律上给予明确。 

2、合理划分各级财政支出范围。财政支出的划分应以事权的划分为基础,而且,财政支出财力应区分初始财力和最终财力两个概念③,而“财权与事权统—”中的财权应就是指最终财力使用权,使“财权与事权统一”原则的含义明确化、科学化。 

3、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对非对称型分税制下,地方初始财力与事权不对等的缺口只有通过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来弥补,才能实现地方最终财力与事权的平衡。这种转移支付不同于“抽肥补瘦”和“统收统支”,税收返还也不是严格意义的转移支付。为适应规范化分税制的要求,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在规模和形式两个方面都应进一步改革。 

转移支付规模的确定以因素法取代基数法,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和客观标准,以消除历史和人为因素的不合理影响。地方应得到的转移支付数额应以该地初始财力与必要事权所需财力间的缺口为基准,防止地方与中央“搏弈”和讨价还价。 

转移支付的形式可借鉴转移支付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如美、日、德等国)的经验,设置一般补助、专项补助和特殊灾害补助三大类财政转移支付,其中专项补助的规范化至关重要,一般补助主要用于弥补财政困难地区的各种刚性财政开支缺口,保证困难地区的正常施政和公务员享受应有的物质待遇。专项补助一般应“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资助外部性强的区域性项目,或帮助贫困地区改善投贸和生活环境,或实现中央对全国经济的调节控制。灾害补助用于帮助受灾地区抗灾和恢复。 

4、适当扩大地方税权。如前所述,分税制较完善的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治理地方税方面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包括地方税的立法权、解释权和减免权等。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非常大,很有必要在坚持税权相对集中于中央的基础上,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权。如让地方在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小的地方税种上拥有一定的解释权、减免权和税率、税目调整选择权;对那些不影响宏观调控和中央税基的地方税种的立法权也可下放给地方。 

5、完善地方税收体系。首先,确定地方税的主体税种,主体税种应同时体现收入功能和调节功能,并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整,目前主要可培育营业税和城建税为地方主体税种,往后逐步完善所得和财产课税制度,提高所得税和财产税的地位。其次,规范划分税收的标准,坚持按税种划分中央税、共享税和地方税,取消按行政隶属关系和按行业划分的不规范做法。其次,逐步统一内外企业和个人的税负,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把它设为共享税并适当向地方倾斜。最后,适时出台一些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的新税种,如证券交易税和社会保障税等;加快“费改税”进程,将合理的、普遍性的收费改为立法征税。 

6、加强税法建设,改喜税收征管。各主要税种及主要的税收征管规则应有人大正式的税收立法,以提高税收管理的立法水平,增强税收管理的权威性。改善税收征管主要包括:①税收应由税务机关征管(关税除外),且明确划分两套税务机关的征管范围,防止税收管理的相互交叉或不到位现象的发生。②做好税源研究,完善税收收入规模的预测方法,为合理制定税收计划和实施转移支付提供科学依据。③建立以纳税人“自报自缴”为基础的申报纳税制度。④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推行税务。 

注释: 

①这里的地方政府一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包括了地方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机构。 

初级财政税收篇2

为理顺区与办镇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办镇发展区域经济、加强财源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办镇财政保障能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完善办镇财政体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税收属地征收原则,按照税收实现地划分归属,避免税源交叉、混级混库,降低税收成本。

(二)坚持公平公正、规范统一、便于操作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加强办镇财政保障能力。

(三)坚持“激励超收扩财力、全面招商促发展”原则,激励办镇加强财源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培植固定税源,增强办镇实力。

二、基本内容

(一)收入界定。

1、将市、区两级企业所缴纳的税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部分解落实到办镇,作为办镇固定收入。收入中不含契税、耕地占用税以及各类不具备分解落实条件的税费。

2、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类项目,不列入招商引资及综合治税分成范围。

(二)办镇收支基数和超收分成奖励。

1、按时完成年度收入计划的办镇,按照其支出基数80%的比重,保障办镇基本支出需求;未按时完成年度收入计划的办镇,按照影响区级财力的程度,在支出基数80%的基础上相应扣减。

(1)收入计划:以办镇辖区内当年国税和地税的税收计划为基准。

(2)支出基数:以办镇年底在职在岗机关公务员、工勤人员以及财政拨款的事业人员数量为依据,按照每人每年6.4万元的标准确定支出基数;离退休人员根据年底财政供养实有人数,按照每人每年2.3万元的标准确定支出基数。如遇国家工资政策统一调整,按照实际情况对人均经费进行相应调整。

2、超收分成奖励。超出年度计划的收入部分,按照分档级差累进比例进行分成奖励。具体分成比例为:对超过年初收入计划5%及以下部分,按照5%的比例计算分成;对超过年初收入计划5%-10%部分,按照15%的比例计算分成;对超过年初收入计划10%-15%部分,按照20%的比例计算分成;对超过年初收入计划15%-20%部分,按照25%的比例计算分成;对超过年初收入计划20%以上部分,按照30%的比例计算分成。

3、段店镇、镇民政优抚社救支出,由区财政另行下达专项指标。

4、按照国家加大“三农”投入的相关政策,综合镇、镇实际财力,区政府视实际情况给予两镇农村公益事业及小城镇建设专项转移支付补助。

(三)招商引资分成奖励。

1、奖励年限与比例。将招商引资奖励年限延长至五年,具体奖励比例为:招商引资企业(不含房地产类企业)连续五年内产生的区级地方财政收入(不含教育费附加以及地方教育附加费),对办镇分年度按照50%、40%、30%、20%、10%的比例实施分成奖励。

2、合作招商奖励。凡办镇引进企业落户区内其他办镇的,该企业实现的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办镇分成部分,前三年由引进办镇与落户办镇按照六、四比例分成共享,即引进办镇分成60%、落户办镇分成40%,年终按照招商引资政策进行结算;对引进企业的扶持政策,由引进办镇落实,落户办镇须提供协调服务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支持。

区直部门引进的企业(不含房地产类企业),经部门与落户办镇双方认可,并经区综合治税办公室认定后,连续两年按照该企业在落户办镇当年实现的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办镇分成的20%给予部门奖励,奖励资金从办镇分成资金中扣除,两年后不再给予部门奖励。

(四)综合治税分成奖励。

1、综合治税范围。

(1)区外建筑单位在我区施工产生的建筑营业税、城建税。

(2)区内各机关事业单位(含个人)、村居出租房屋、土地产生的营业税、城建税、房产税。

(3)段店镇、镇以及张庄路街道办事处、段店北路街道办事处、匡山街道办事处、美里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因村(居)开发产生的销售不动产营业税、城建税。

(4)区内跨区拥有房产、土地的纳税人。

2、综合治税分成比例。

(1)建筑营业税及城建税按照区级地方财政收入的5%给予办镇分成奖励。遇有较大建设项目,由区综合治税办公室确认后报区政府审核结算。

(2)房屋出租所产生的营业税、城建税、房产税按照区级地方财政收入的80%给予办镇分成奖励。

(3)村(居)开发产生的销售不动产营业税、城建税,经税务部门以及区综合治税办公室确认后,按照区级地方财政收入的50%给予办镇分成奖励。

(4)对跨区房产、土地产生的区级地方财政收入,自年起连续两年内分别按照50%和30%的比例,对办镇进行分成奖励,年起不再进行奖励。

(五)工业园区财政体制。

工业园区与美里湖街道办事处继续实行“园办合一、收入增量分成”的财政体制,分成结算政策仍按照《市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办镇财政体制的意见》(政发〔〕9号)相关规定执行。各项优惠政策执行到期后,另行研究确定工业园区财政体制。

三、保障措施

(一)区国税、地税部门在制定各办镇年度收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办镇税收收入的波动性因素,力求收入计划更加科学、严谨、切合实际。

(二)办镇年度收入计划下达后,上一年度区级纳税额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企业在区内迁移的,经迁出地与迁入地办镇同意、区财政部门认可后,可相应调整迁出地、迁入地办镇年度收入计划,调整幅度以迁移企业迁移后当年度实际区级纳税额为限;上一年度区级纳税额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在区内迁移的,迁出地、迁入地办镇年度收入计划不作调整。

(三)区国税、地税部门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征收部门,应分地域设置相应的征管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各税务征管科(所)每月要定期向相应的办镇财政所提供相关税收收入情况。

(四)各办镇要在原有财务机构的基础上,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基层财政队伍,以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五)区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定期对税收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核实,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四、有关要求

初级财政税收篇3

扩围改革的意义并非仅限于此。从更深层次来看,实行了18年之久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可能由此获得启动新一轮改革的强大动力。税改走到这一步,深化分税制的改革可谓开弓没有回头路了。

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国的财政收入扶摇直上,平均年增速远高于同期GDP增长,近几年的年收入动辄增加1万亿元,2010年财政总收入更是迈入8万亿元时代。而在分税制施行之初的1994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5000亿元。

不过,分税制带来的并非只有正面效应,最突出的问题是基层财政困难。有一句流传许久的顺口溜这样概括央地收入格局:“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级财政满满当当,市级财政紧紧张张,县乡财政哭爹喊娘。”语虽夸张,却很说明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财权上收和事权下放。中央和省级财力份额上升,此消彼长,县乡级政府日子便不好过,而县乡事权往往又具有刚性特点,很多事情即使负债也必须承担。

尽管其间县乡财政通过上级转移支付获得不少助力,但由于几种转移支付形式均存在缺陷,尤其专项转移支付名目太多且缺乏一定标准,地方政府得之多寡通常取决于其与中央政府的谈判能力,而非地方事权的大小。凡此种种,都令滥举地方债、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等诸多问题渐成积重难返之势。

数据显示,在近十几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从40%上升到50%以上。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则从60%持续攀升到80%。

值此情势之下,深化分税制改革,重分财权事权的呼声多年来始终不绝。

以事权为例,凡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没有划分清楚的事权,都以一票否决的形式压给基层政府。而今各方人士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划分事权的总原则应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如国防等一般属于中央事务,地方性公共物品属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务,区域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责任。而形成一个更为合理的中央和地方事权明细单,更是宜早不宜迟。

财权划分要更为复杂一些,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使地方拥有真正的主体税种。

目前,中央将数额较大、较稳定的税种均划归本级或作为共享税,而留给地方的税种小而杂,税源分散,收入零星,造成地方没有可靠的主体税种,特别是经济薄弱的西部地方政府更缺乏足够而稳定的税收来源。

当下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主要是营业税。但这一税种将为增值税所取代,将来如何在央地间“条分缕析”,尚未可知。从目前来看可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是房产税和资源税。

房产税改革试点已然于今年初在上海和重庆试点,近期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示,将抓紧总结两个城市的房产税试点经验,加快推进房产税的实施。资源税方面,油气资源改为从价计征的新税制已从11月起开始施行。

而增值税扩围改革此前迟迟不动,主要是决策层担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地方失去主体税种导致财力更加短缺。

从此次公布的初步方案来看,明年增值税扩围试点期间原归属上海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该市。如此规定固然是为减小阻力,获取地方对改革的支持,但应该指出,这只能算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体制性调整。

业内人士的共识是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营业税转化而来的增值税一定会作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种,而非地方独占。同时亦可以想见,作为中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各占75%和25%的格局也必将迎来调整。确立科学合理的分税模式,纠正央地税收分享比例“一刀切”的弊端,也将由此取得实质性进展。

而在完善央地共享机制之外,赋予地方新的真正的主体税种更是迫在眉睫。就现状而言,地方政府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级政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一种派出机构。只有享有真正的自主财源,地方政府才能“升级”为真正的预算支出单位。

这些都将是深化分税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如此,“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进而才可以“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的财政收入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收入,达到81663亿元。按此增速,2011年全年财政收入或将迈进10万亿元大关。

初级财政税收篇4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

1.前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对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实施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需求。然而,在改革税收体制的初始阶段,其改革思想主要是要搞活经济、按照放权的方式去让利,以达到减轻企业财务税收的负担和进一步扩大各地区财政的主要目的。另外,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由于经济迅猛发展,关于改革财政税收体制的基本要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其相主要任务,分别是:1)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2)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税收体制的新框架;3)完善财政的支出体制、优化预算体制和税制转型等。

2.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

2.1目前财政税收体制的状况

现阶段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关系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并且它又是加快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近年来,由于改革的逐渐深入,使得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随之明显的显露出来。所以对目前的财政税收体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综合分析,最终弄明确清楚现时的状况。现阶段,在财政税收体制当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监督和管理未及时落实到位;很难对财税管理进行管控;体制与民主管理还不是非常健全等。此外,在当前实施财政税务管理体制状况下,由于财政税务受行政与业务两种管理体制的影响,进而难以对财政税收实施有效的管控,因此,产生了大量问题与弊端。

2.2进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和快速发展的不断深入,对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的难度也不断增大。然而,通过大量实践表明,改革财政税收体制的关键点就是要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可以说,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将关系到社会全局改革与发展的任务,甚至还会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从某种程度来说,改革税收财政体制的基础为改革政府体制,这主要是由于政府体制决定着政府职能的实施,并且又能够直接决定不同层次政府财力支配,上述情况都为当前我国财政体制的基本现状。在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指的是各地区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在党中央的统一带领下,落实财政预算与管理。它是由最初财政财税与相关政策规定,发展到确定财政收支结构与模式等,以上内容都是在中央政府决策基础上所执行与实施的。但是,各级地方的政府机构会在中央集权的统一授权和决策下,有权利也有责任的对财政活动进行相关管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就一直遵循着这样的模式——“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这种模式的改革是国内初步形成了“分税分级”的财政框架,这不仅能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也能在完善中央以及各地区财政关系基础上,又建立了一能够稳定增长的财政收入体制,从而最终达到预期结果,切实提升财政管控能力以及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2.3分析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

一直以来,在收支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化改革部门的预算,再逐步建立财权和事权能够互相配套的财政管理体系,全面协调与落实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并且这也成为当前改革与创新财政税收体制的一个基本要求。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依然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依然受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还要主动地借鉴外来的、有益的发展经验,能够在新的环境、新的形式中矢志不渝的加强深化财政税收的体制改革创新内容。

目前的财政税收体制标准已经不再适应推动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了,新一代的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处在势在必行的状态。

3.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措施

3.1创建财权与事权能够互相配套的财政体制

建立财权和事权互相配套的财政体制,主要目的是更好的适应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以及发展的各种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紧密参照财权和事权互相配套原则,首先要将省级以下财政管理制度进行整理并予以完善,再将各级政府事权和具体的责任支出情况予以科学划分,同时还要认真对收入权利以及收入能力二者的比例进行核对;对地区政府和中央政府收入比例予以划分,减轻地方政府所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科学发展观,逐步完成从财力性分权到制度性分权的过渡过程,同时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需要给予地方政府的相关必要财政权力。

3.2完善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机制和收入来源

“放让式权力”是改革的开始,随着改革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创建和完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必要条件。长时间一来,改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都是影响与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道关卡。政府若要承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就只能严格的按照规范的收入机制,才能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4.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再加上,当前我国依然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与社会转移矛盾显现的重要时期,现在的改革发展任务艰巨而又繁重。现行财政税收的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完全不符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与我国正逐步实施科学发展战略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必须要改革与创新财政税收体制。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努力处理好财政税收的管理问题、制定出有效的监管对策、逐步完善和财政体制相关的管理体系。在最短时间内,建立一套新的财政税收体制,从而为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的协调与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作者单位:唐山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工程处)

参考文献

[1]胡乃武.在改革开放中对财政税收问题的新探索[J].经济纵横,2011,12(9):84-86.

[2]马明娟.关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问题的一些思考[J].中国经贸,2012,5(2):44-46.

初级财政税收篇5

关键词:农产品 税收优惠 纳税筹划 思考

一、税收优惠政策的解读

目前,对于农产品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来自于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以及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具体优惠政策见下表。

以上税收优惠政策是针对农产品普遍适用的优惠政策,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些针对特定农产品的优惠政策,如《关于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137号)、《关于免征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75号)等文件。

从现有的农产品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优惠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上游,即生产(种植、养殖)、初加工环节,并且对农产品和农产品初加工范围有明确的界定,而对深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少有优惠。因此,针对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充分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国家对农产品生产(种植、养殖)、初加工环节的税收优惠,合理安排组织生产,事先做好纳税筹划,减轻企业负担。

二、案例分析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如何利用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减轻企业负担,关键在于要充分利用现有针对农产品生产(种植、养殖)和初加工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本文以茶叶加工企业为例进行说明。

茶叶从种植到加工制成成品卖给消费者,大致经过茶青(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和嫩芽)、毛茶(经吹干、揉拌、发酵、烘干等工序初制的茶)、精制茶(初制毛茶的基础上再进行精细加工而制成的茶)几个阶段,作为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到的就是茶叶生产链条的最后一个产品――精制茶。根据财税[1995]52号文,茶青、毛茶属于初级农产品,农业生产者自产自销的免征增值税;根据《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86条,茶叶种植项目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优惠,依据财税[2008]149号文,毛茶属于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免征企业所得税。下面以案例来阐述茶叶加工企业纳税筹划方案。

[案例]假设A公司为一家茶叶加工企业,为了精制上好的茶叶,该公司拥有自己的茶场,打造了茶叶种植、初制、精制全产业链条,保证了成品茶叶的品质。A公司为一般纳税人,2015年全年销售精制茶叶不含税收入 1 000f元,用自产毛茶加工精制茶,产品销售成本600万元(种植、初制阶段成本400万元,精制阶段200万元),种植、初制阶段成本中含化肥、农药等成本100万元(不含税),企业期间费用100万元。精制茶适用税率为17%,化肥、农药等适用低税率13%。假定城建税7%,地方教育费附加2%。

全年A公司应纳增值税=1 000×17%-100×13%=157(万元)。

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157×(7%+3%+2%)=18.84(万元)。

在不考虑纳税调整的情况下,应纳税所得额=1 000-600-100-18.84=281.16(万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281.16×25%=70.29(万元)。

纳税筹划方案:对公司业务进行拆分,将A企业分别设立两家企业,分别为以茶场为基地成立业务为种植、初加工的企业B和精制加工企业C。假设不考虑企业分拆带来管理成本的增加,B企业生产的毛茶市场售价为600万元(不含税),相应成本不变,即种植、初制成本仍为400万元(不含税),其中化肥、农药成本100万元(不含税);C企业为精制茶加工企业,从B企业按照市价600万元购入毛茶加工制成精制茶对外销售,精制加工成本不变仍为200万元,对外售价为1 000万元,原有A企业期间费用100万元在B、C企业分摊,假定B企业为60万元,C企业为40万元。

B企业由于生产的毛茶属于农产品初级产品,免征增值税,这样B企业购进的化肥、农药等成本的进项增值税就不能抵扣,要计入成本,这样B企业的销售成本为400+100×13%=413(万元)。

B企业增值税为0,相应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也为0。

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情况下,B企业应纳税所得=600-413-60=127(万元)。

由于B企业从事茶叶种植与初加工业务,根据《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8号)规定,B企业从事茶叶种植项目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茶叶初加工项目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这就要求B企业对种植项目、初加工项目分段核算,分别计算各项目的所得。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8号文也提到“企业同时从事适用不同企业所得税政策规定项目的,应分别核算,单独计算优惠项目的计税依据及优惠数额;分别核算不清的,可由主管税务机关按照比例分摊法或其他合理方法进行核定。”本案例中,采用简单的比例分摊方法,假定种植项目所得占比60%,茶叶初加工项目占比40%。

则B企业应纳企业所得税=127×60%×25%×50%=9.525(万元)。

C企业为茶叶深加工企业,其产品不享受税收优惠,但是其原料为初制茶,来自农业生产者自产,按照税法规定可以按照买价的13%作为进项税额抵扣。

C企业应纳增值税=1 000×17%-600×13%=92(万元)。

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92×12%=11.04(万元)。

假设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应纳税所得=1 000-600×(1-13%)-200-40-11.04=226.96(万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226.96×25%=56.74(万元)。

纳税筹划结果:增值税税负减少157-92=65(万元),降幅41.4%;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减少18.84-11.04=7.8(万元),降幅41.4%;企业所得税减少70.29-9.525-56.74=4.025(万元),降幅5.7%。

通过将A企业进行拆分为B企业和C企业,即茶场(种植和初加工)和深加工厂两个独立的法人,可以充分享受税法给予农产品的税收优惠,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政策思考

上述纳税筹划的结果是在假定企业分拆不增加企业管理成本的基础上,事实上企业通过分拆设立两家企业的方式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同时人为地割裂了市场机制形成的农产品全产业链条,不利于农业产业规模的形成。基于此,笔者对我国现有的农产品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思考,存在以下不足:

(一)农产品初加工产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范围不一致

针对农产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农产品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生产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初级产品,具体范围见《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财税字[1995]52号);而针对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指的是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其中农产品初加工项目范围详见《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财税[2008]149号)和《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有关范围的补充通知》(财税[2011]26号)。可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农产品初加工产品范围的确定依据的是不同的文件。笔者仔细比较了这几个文件,发现增值税和所得税关于农产品初加工的定义都采用了描述法和列举法(含正列举和反列举),两者在表述上不尽相同,在具体产品上也存在错位现象,如:增值税优惠中原木初加工是指将砍伐倒的乔木去其枝芽、梢头或者皮的乔木、灌木,以及锯成一定长度的木段,明确了锯材不属于本货物的征税范围;而企业所得税优惠中对林木产品初加工定义为“通过将伐倒的乔木、竹(含活立木、竹)去枝、去梢、去皮、去叶、锯段等简单力口工处理,制成的原木、原竹、锯材”,明确锯材属于初加工农产品。以上的错位现象在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还存在。究其原因,是两者依照的税收优惠文件不同,增值税依照的税收优惠文件还是1995年制定的,至今仍沿用,很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相较而言企业所得税优惠中的农产品初加工规定更为合理。由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农产品初加工产品范围的不同,一直困扰着纳税人,也给税收征管带来困扰。

(二)农产品初加工产品界定不尽合理

尽管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中都对农产品初加工有了具体的规定,在特定的产品中,仍存在一些争议。比方说茶叶,茶叶精加工的工艺主要是筛分切细,风选、拣剔、拼配以及干燥等工序,而毛茶(初制茶)的加工程序为通过对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和嫩芽进行杀青(萎凋、摇青)、揉捻、发酵、烘干、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按照现行的税法规定,毛茶属于初级农产品和农产品初加工项目,享受增值税和所得税的优惠,而精制茶则不属于初级农产品和农产品初加工项目,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从生产工艺及最终产品来看,精制茶选用的原料属于茶叶采摘后的粗茶片(毛茶),加工后的茶叶没有改变茶叶的内在成分,精制茶归属为初级农产品和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更为合理。

(三)税收优惠范围过小,仅限于初级农产品和农产品初加工项目

r产品加工企业为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只能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分拆设立不同企业,阻碍了农产品企业全产业链条的市场形成。如案例中提到的精制茶加工企业,为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就必须将企业一拆为二,一个从事种植和初加工,一个从事精制加工。这种产业的分工合作不是市场机制引起的,而是税收优惠政策引起的,因而并不能带来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反,由于农产品企业的特殊性,做大做强的企业需要控制整个产业链条,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针对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而言,本身加工业务并不复杂,并不需要将初加工业务车间独立出来,人为割裂了农业产业链条的连续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加了社会运营成本。究其原因,在于税收优惠仅限于初级农产品和农产品初加工项目。目前,我国农产品增值税税收优惠适用的范围是1995年制定的《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企业所得税优惠适用的是2008年制定和2011年补充的,相较于WTO《农产品协议》适用农产品范围要小很多,WTO 所指农产品范围更广,既包括初级产品,还包括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如啤酒、黄酒、奶粉等)。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税收优惠范围过小。

(四)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出台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都是税收豁免或者税率优惠方面的,这种优惠形式更多体现为对农业的照顾,而非激励。要促使农业的发展,我国应出台更多针对农产品企业的税收激励措施,可以促进农产品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在农产品企业所得税优惠中,应更多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间接优惠措施,促进农产品企业利用税后利润来进行资本积累,有利于农产品企业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加速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形成品牌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

(五)税收优惠环节不全面

目前,从我国出台的关于农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来看,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和初加工环节,而农产品深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却鲜有税收优惠。在流通环节,仅针对蔬菜和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征收增值税。现有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强调农业生产者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也仅限于农产品生产、初加工项目。农产品的生产(种植、养殖等)、加工、流通是一个产业链条,而税收优惠仅限于生产、初加工(简单加工)环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为了享受政府税收优惠,就必须人为地将生产、初加工环节从企业分立,人为地割裂了农业产业链条,不利于农产品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结论

尽管我国出台了许多农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就需要将初加工业务和深加工业务分立,分别设立两个公司,人为地割裂了市场对于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整合。此外,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还存在农产品相较于WTO中农产品的定义偏小、优惠形式单一、优惠环节不全面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希望政府出台更多关于农产品优惠的政策,扩大农产品优惠的范围,丰富农产品税收优惠的形式,将税收优惠环节延伸到深加工、流通环节,进而促进农产品企业向高附加值企业的转变,拉动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S].国务院令第512号,2007-12-06.

[2]国务院.增值税暂行条例[S].国务院令第538号,2008-11-10.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S].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2008-12-18.

[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S].财税[1995]52号.

[5]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S].财税[2009]9号.

[6]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S].财税[2008]149号.

[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S].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8号.

初级财政税收篇6

一、农村税费改革资金来源

省、市、县级财政安排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农业税按税费改革后的政策由县乡财政安排用于税费改革的资金,以及税费改革后属于村级组织的农业税附加收入。

二、农村税费改革资金管理原则

(一)分级管理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资金的安排、分配和使用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省、市、县级财政负责转移支付制度的确定及资金的安排和分配,县乡财政负责税费改革资金的收支预算安排、执行和决算。

(二)专款专用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资金必须按照省确定的补助级次和具体的补助项目落实到乡村,县乡政府不得截留挪用。

(三)动态管理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资金支出基础数据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年初各县(市)区根据上年数据调整、核定本年支出。

(四)公开透明原则

优抚补助资金(含村级支出中的困难户、分散供养“五保户”)发放要在村级进行公示,张榜公布,实行“阳光”发放,做到公正合理,接受群众监督。

五)个人补助优先拨付原则

在农村税费改革资金拨付方面,要优先拨付对个人的补助支出,然后再拨付其他支出。

三、农村税费改革资金使用范围、标准

(一)乡村两级办学支出

范围: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采暖费、大型修缮费、民办教师工资补助。

标准:公用经费(含采暖费和大型修缮费),初中年生均230元(扣除学杂费收入为130元),小学年生均170元(扣除学杂费收入为110元);民办教师工资补助,每人每月350元。

(二)乡级道路修建支出

范围:乡级道路、乡级道路隧道、乡级道路桥梁的修建支出。

标准:乡级道路为当量道路里程年补助7635元,乡级道路隧道为每米年补助70元,乡级道路桥梁为每米年补助124元。

(三)农村优抚支出

范围和标准:一是农村义务兵家属补助、农村“三属”优待金,按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补助;二是在乡“三红”人员、在乡革命伤残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优待金,按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补助;

三是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部分定期定量补助为每人年120元;四是农村“三属”、在乡三等伤残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带病退伍军人医疗补助为每人年300元;五是乡镇拥军优属活动经费为每个乡镇年5000元。

(四)农村计划生育支出

范围和标准:一是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补助为年120元;二是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及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症为已婚育龄妇女每人年补助8元;三是计划生育活动经费为已婚育龄妇女每人年补助6元;四是村计划生育中心户长按每村2人核定,每人年补助400元。

(五)村级三项补助支出

范围和标准:一是村干部报酬,村干部人数按大村(村人口为1500人以上)5人、小村(村人口小于1500人)3人核定,每个村干部的报酬不超过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二是村办公经费,小村每村每年6500元(其中:报刊订阅费每年1000元),大村每村每年8000元(其中:报刊订阅费每年1500元);三是集中供养“五保户”为每人每年2000元,分散供养“五保户”为每人每年1300元;困难户为每人每年270元。

四、农村税费改革资金拨付程序

把农村税费改革资金分成三部分进行管理:集中支付,直接支付,专户支付。

(一)财政集中支付

乡村两级办学支出:由县(市)区财政统一管理,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根据上年度农村中小学生人数、民办教师人数核定各乡镇乡村两级办学支出,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农村中小学校在县(市)区财政结算中心开设的专户中集中核算,或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农村中小学校按规定用途使用。

乡级道路修建支出:由县(市)区财政统一管理,根据当地政府审定后的本年度乡级公路修建的项目计划和资金补助计划安排乡级公路修建资金支出预算,按工程项目预算、工程进度从财政专户中向项目管理单位专户中拨付资金。

节育补助及并发症补助(含计划生育活动经费):由县(市)区财政统一管理,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乡财、县管、乡用,实行县级报帐制管理。

(二)财政直接支付

计划生育支出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由乡计生部门根据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确定补助对象,报县(市)区计生局审批;村计生中心户长补助:由村提供名单,报乡计生部门审核,县(市)区计生局审批。

乡村优抚支出中的农村义务兵家属补助、农村三属优待金,农村在乡“三红”、在乡革命伤残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优待金,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定期定量补助,农村“三属”、在乡“三红”、在乡革命伤残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医疗补助;村级支出中的村困难户、分散供养“五保户”、集中供养“五保户”补助:实行个人申请,村委会初审,报乡镇民政办审核,县(市)区民政局审批。

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民政、计生部门审批的名单按补助标准核定各乡镇所属人员补助资金,从财政专户中拨付给乡镇在当地信用社开设的专户,补助对象凭有效证件办理相关手续领取资金。其中:集中供养“五保户”补助资金由县(市)区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供养单位。

(三)财政专户支付

乡村优抚支出中的乡镇拥军优属活动经费;村级支出中的村干部报酬、村管理费:由县(市)区财政部门将上述转移支付资金和农业税附加收入直接拨付到乡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专户,按规定的用途使用。

五、建立农村税费改革资金预算编制制度

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按不低于省财政确定的配套数额和具体支出项目,在年初预算中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确保配套资金足额落实,不留缺口。县级财政要按农村税费改革资金的收入范围和来源编制收入预算,按乡级四项事业支出的项目和标准编制乡级四项事业支出预算,按村级组织的收支情况计算和编制对各村的村级补助支出预算,上报市级财政部门和税改办。

六、建立农村税费改革资金月报、决算编报制度

初级财政税收篇7

一、上半年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减少政策的影响,今年完成财政收入形势非常严峻,任务艰巨,上半年全县财政收入4140万元,完成县级任务数11257万元的36.78%,比上年同期数5971万元,下降30.6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73万元,完成任务数6667万元的37.09%,比上年同期数2933万元减收460万元,下降15.68%;上划中央“两税”完成868万元,比上年同期数1997万元减收1129万元,下降56.53%。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1896万元,完成支出任务40149万元(年初任务32468万元、上级专项资金7681万元)的54.54%,比上年同期数16407万元增支5489万元,增长33.46%。

二、强化监督管理,发挥财政职能,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半年来,在确保工资和机关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严格控制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不断加大支持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力度。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较上年同期增长20.72%,而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及社会发展薄弱领域的支出,如社会保障和就业共支出3536万元、医疗卫生共支出2492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共支出2615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6.63%、275.3%、488.81%,均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有力地保障了重点支出需要。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以“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共发放综合直补资金2465.21万元,涉及面积41.09万亩,受益农户70554户,资金兑付率达100%。兑现家电下乡补贴资金30.67万元,涉及农户693户。兑付农村“一事一议”奖补资金218.78万元。

深化财税改革,提高依法理财水平。把深化改革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财政票据管理,提高非税收入征管水平。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扩大采购范围,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率,上半年共完成政府采购412批次,涉及金额711万元,节约率达9.5%。加强财政财务和债务管理,强化财政风险意识。牢固树立勤俭意识,严格控制行政成本。

突出规范管理,提高监管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管机制,认真落实财政资金审批制度,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二是对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进行了全面清理,将所有资金纳入法定账户核算,下一步将根据工作实际对部分账户进行合并、销户,提高账户管理的科学性。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防控“小金库”发生的长效机制。四是对全县财政性资金进行了一次集中安全检查,切实堵塞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漏洞。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机关服务效能。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要求,办实事,求实效,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素质。圆满完成了科学发展观第一、二阶段的各项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围绕我县中心工作,树立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三服务”思想,深入基层办实事。

三、强抓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完成承诺事项

下半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将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狠抓增收节支工作,努力完成2009年承诺事项。

(一)狠抓收入征管,确保应收尽收。从上半年完成情况看,下半年应组织收入7117万元,月平均应入库1186.17万元,收入组织十分艰巨,但目前根据税源情况看,我县主体税源糖业产量比年初预计的10.92万吨增加13.87万吨,白糖计税价格从2700元/吨上升到3100元/吨,永昌矿业公司恢复生产、施孟二级公路、大雪山水库建设、烟叶税都将增加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收入,经测算,全年预计税源总量为11559万元,比年初预算增302万元,其中:国税部门税源总量4448万元,比年初预算增加678万元;地税部门税源总量5701万元,比年初增24万元;财政部门非税收入预计1410万元,比年初预算减少400万元。为全面完成收入任务,做到:一是加强税收征管,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力度,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二是以支保收,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抓住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拨付力度,确保重点项目资金投入,以项目支出确保税收的实现。三是加强与金融部门协调联系,争取银行贷款,做到“项目靠贷款,财政保运转,还贷靠发展”,发挥金融信贷促进经济发展作用,拉动经济增长,努力完成今年税收任务。

(二)合理调度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发展”原则,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一是要坚持勤俭节约,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严格控制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出境经费等支出。二是要强化预算约束力、执行力,非经预算安排不得支出,压缩一般性开支,开源节流,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科学合理的调度资金,在确保个人刚性支出及运转经费的同时,确保上级专款和县级专款的兑付。

(三)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缓解支出压力。积极研究和

掌握上级扶持政策导向,积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项目

筛选、上报工作,增强项目申报针对性,着眼大项目,“立

足项目增财力”,力争项目资金争取工作有新突破,缓解县财政支出压力。

初级财政税收篇8

(一)组织和保障财政收入。截至6月低,全县全部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4258万元,占年初预算44.3%,同比增长0.8%,全部收入税收占比90.4%;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完成31064万元,占年计划51.8%,同比增长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占比86.3%。

(二)加快财政资金支出进度。截至6月底,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22555万元,占调整预算的64.1%,七项重点支出完成95392万元,增幅22%;政府性基金完成38167万元,占调整预算的51%。

(三)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政策、资金的争取力度,紧盯上级政策走向,围绕资金投入重点,精心谋划储备项目,政策、资金、项目、试点一起争。截止目前,共到位上级财政资金10.9亿元;争取到政府债券限额13100万元,其中一般债券限额12300万元、专项债券限额800万元。有力保障了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和民生事业健康发展。

(四)加强“三保”保障。按照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范围和标准,结合全县总人口、财政供养人员、学生人数等情况测算,今年“三保”总支出需求为102702万元,年初预算安排127448万元,保障率124.13%,截至目前“三保”支出调整预算数为137093万元,保障率133.49%。1至6月份,“三保”实际支出59725万元,占调整预算数的43.57%。

(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县深入贯彻落实减税降费工作,成立了县减税降费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减税降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了减税降费联系会议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减税降费政策宣传培训,累计召开减税降费政策培训5次,深入企业宣传减税降费政策126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着力解决减税降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全县减税降费工作,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在全县落实落地。财政部门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分析研判,确保在落实国家政策前提下,把对全县财政的收入影响降到最低。截止目前,全县共减税降费1120万元,其中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的4批税费优惠政策累计新增减税降费359.92万元、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在今年继续实施形成减税降费750.59万元。

(五)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应对,依托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和监测平台两个系统,逐月统计监测债务变化和隐性债务化解情况,严控隐性债务增量。截止目前争取到政府债券限额13100万元,其中一般债券限额12300万元、专项债券限额800万元。同时,足额安排还本付息,全县2020年还本付息总额18295.11万元,其中一般债券还本10000万元、付息3576.3万元,专项债券还本3100万元、付息1618.81万元,年初全额安排年初预算,不存在违约风险。

初级财政税收篇9

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区财税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年初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财政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财政收入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财政支出不仅保证了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和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转,而且保证了全区重点支出项目的资金需要。 一、财政预算执行概况及对比 上半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682万元,占预算的52.16%,超半年进度2.16个百分点,超收607万元,同比增长16.79%。 从收入增幅来看,全市为17.4%,我区比全市低0.61个百分点。 从完成进度看,我区(52.16%)在8个县区中位于西固(54.42%)、七里河(54.36%)、安宁区(53.6%)之后列第4位,比全市平均进度52.54%低0.38个百分点。 二、上半年收入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1、主体税种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地方各税全部超额完成上半年任务。xx、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超进度7.98%、23.74%、16.43%;营业税略低进度;地方各税上半年全面超收,是近几年中完成最好的一年,有些税种已完成或接近完成全年任务。 2、非公有制经济税收仍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据初步统计,上半年,一般预算收入中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完成7567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51.54%,比去年同期的56.98%有所下降。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新的财政体制运行后,税收结构、分享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区目前的收入规模比原来减少近一半,财政部门收入比例上升,税收所占比例下降,而且,省市下划收入中基本属于国有企业税收。按正常税收结构分析,非公有制所占比重应是稳中有升。 3、各月收入进度不均衡。元月份完成较好,当月完成11.9%;2、3月份由于年关因素,收入下降较多,分别完成5.59%、7%;4月份以后进度逐步加快,4-6月分别完成8.71%、9.9%、9.04%,均超过了月均(8.33%)进度。 4、各征收系统进度高低不均。国税系统好于地税系统,国税完成60.51%;地税完成52.6%。单就地税系统而言,区地税完成好于省市下划收入。 三、分析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宏观经济形势良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由于国家宏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市场平稳,企业总体效益趋好,石油、汽车、房地产、通讯、餐饮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促进了税收的增长,今年主体税种增幅较高,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 1、xx增幅喜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8.27%,主要是由于今年国际市场原油减产,价格上涨,上半年石油实现的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0%,带动了税收的增长。 2、营业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0.78%,主要是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带动较大,促使建筑、房地产、勘察设计等行业税收增长较快。二是节假日经济逐年升温,有效地刺激了大众消费,交通运输、餐饮以及娱乐业收入持续增长,保证了营业税的增长。 3、所得税增势强劲。个人所得税比上年同期增长50%,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同期增长50.24%。个人所得税方面,由于个人收入的不断增加、广大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显示出该税种良好的增长潜力。企业所得税方面,改革成果逐步显现,一批企业扭亏为盈,一批企业盈余增加,另一方面税务部门不断加大对电力、金融、邮电、中介等高收入行业的监控力度,增加了税额。通过加大企业汇算清缴力度,严把认定关,强化减免企业所得税审批手续,确保了应收尽收。 另外,教育费附加随主税增长同步增长,房产税、印花税、土地税、车船税分别比上年增长10.83%、28.66%、49.75%、150%。 (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活力。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城关实际、对全区经济工作具有前瞻性的工作指导意见,确立了“三个转变”的经济工作思路。不断调整工作重心,狠抓项目建设,从政策、措施、服务上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相继引进、建成了一批新项目、好项目,并且在项目的储备、筛选、引进扶持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良性机制,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稳定了税基、涵养扩大了税源。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全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国家、省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税收征管力度加大,确保应收尽收。今年,各税务部门继续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坚持依法征管,据实征收,应收尽收,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在抓好利税大户、重点税源的同时,强化零散税源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整顿税收秩序,清理和规范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防止越权减免税,进一步加大清理欠税工作力度,努力消化陈欠,防止新欠。上半年区国、地税局共计查补各类税款5674万元。 (四)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今年将全区13个行政事业单位的25个收费项目纳入了预算管理,收费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使各项行政性收费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上半年,行政性收费收入完成365万元,占年初任务的90.35%,同比增长53.36%。 虽然上半年的财政预算收入执行情况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一是营业税经过几年高速增长后,增速明显减缓,上半年增幅仅为10.78%,低于财政收入平均增幅(16.79%),更低于前几年平均增幅(按老口径,XX-XX年平均增幅为19.87%)。就全市而言,营业税增势不容乐观,全市上半年只完成48.28%,增幅仅为4.21%,而8个县区平均完成45.36%,同比下降5.37%。我区在8个县区中仍属领先,高于平均进度3.56个百分点,但低于市本级进度1.43个百分点、增幅(11.43%)0.65个百分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营业税已是我区一般预算收入中权重最大的一项税收,约占到财政收入的55%以上,而且区级留成比例高(35%),营业税超收的多,对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有显着作用,因此,今后抓各项税收的同时,应重点抓营业税征收工作。 二是新体制运行后,虽然区级税基相对稳固,风险下降,但是今后上划收入(XX年基数为27609万元)增量的大部分省市要参与分享,尤其是xx和所得税较为突出,xx区级分享比例由原体制的25%变为3.5%,所得税区级分享比例由原体制的40%变为10%,由此可以看出,在现有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对区级财政的贡献会出现不同步的现象,但在现有体制下,要牢固树立一比零大的发展观,狠抓项目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做强税源基础,在有限的空间谋求更大的发展。 四、支出情况分析 截止六月底,全区财政总支出完成227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72%。其中:区级支出18585万元,占预算的45.22%,比去年同期增长16.84%。财政支出在确保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和各单位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保持了各项事业费和重点建设资金的适度增长。至六月底,基本建设、农业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5.24%、51.82%、20.43%、17.48%、10.98%、11.32%。各专项支出进度较低,下半年支出压力较大。 近几年,由于连续调资、消化历年公费医疗欠帐、低保扩面、新增社区建设支出等原因,区级支出增长较快。从XX年到XX年,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幅16.84%;财力由22500万元增加到38062万元,平均增幅19.15%;区级支出由22418万元增加到38227万元,平均递增19.47%。由此可以看出,支出增长高于财力的增长,更高于收入的增长,增长的主要方面: 1、从XX-XX年,财力虽每年平均增加近5000万元,但用于个人方面(正常调资、医保、公积金、生活补贴等)的支出每年增加3000万元以上。 2、各项事业费支出增长较快,其中:教育、卫生、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城维费年均分别递增17.69%、17.95%、16.03%、20.89%、14.33%,增幅是比较高的。 3、基本建设、公费医疗、社区建设支出增长较为突出。基本建设支出由XX年的432万元增加到XX年的1128万元;公费医疗由XX年的1214万元增加到XX年的1451万元,XX年开支还要增大,出现了实行医保后公费医疗费大幅上升的局面;自从XX年成立社区后,支出逐年递增,预计今年支出将达到XX万元(含综治员工资600万元),社区支出占到全部财力的5%,今后每年还会继续增加。 按我区目前的财政状况,只是一个“吃饭财政”,在保证工资按时发放、及时兑现各种政策性增资后,真正可用于项目建设和发展方面的资金非常有限,尤其是近几年公安、教育、社区人员、无军籍职工增长过快,对区级支出形成了更大压力。城维费支出市级补助缺额较大,每年区财政还需支出1700多万元,因此今后收支矛盾仍很突出。 二、下半年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 上半年,全区财政实现了“双过半”目标,收入也保持了一定增长,但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收入进度比其他几个区(红古区除外)低,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今年要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力争多超收,任务还非常艰巨,另外,考虑到大部分专项支出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预算执行和平衡的压力仍很大。因此,下半年要在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力争超收的同时,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使有限的财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各项重点支出需求。围绕财政预算执行,下半年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力度,为项目建设提供支持。一是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切实狠抓项目建设,从多方面为项目提供支持。二是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新增列2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推动项目建设发展。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年初安排100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上半年已拨付300万元用于东部市场改扩建和光辉华联超市建设,下半年还要继续安排拨付贴息资金,从而带动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企业,促进项目早日完工、早日见效。 2、强化征管,力争多收超收。继续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清缴欠税”的方针,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在抓好主体税收和重点纳税大户的同时,坚持“抓大不放小”的收入征管原则,加强对零散税收和地方小税的征管。继续推进并完善违法票据举报奖励办法和零散税收委托办法,建立起基础管理扎实、征管手段先进、征管查并举、寓执法于服务的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将应收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及时上缴国库。 3、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确保全区工资发放和重点支出需要。经过多次的工资调整,目前工资性支出已占到全部财政支出的62%以上,财政支出的刚性程度越来越强,特别是去年在七个方面提高了职工个人收入部分后,全年增加支出3300多万元,今年财政支出的压力更大,因此,必须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的原则,严格按人大常委会批准的预算执行。加强预算管理,规范财政分配行为。通过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财政资金供给方式,严格按照“职工工资、基本公用经费、各类生活补贴、专项经费”的预算安排顺序,确保全区工资发放和重点支出需要。 4、继续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了进一步增强预算的透明度,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提高我区预算编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根据区人大、区政府对财政工作的要求,上半年,对全区66个行政、事业单位和79所中、小学统一编制部门综合预算,实现了一个部门(学校)一本预算。今年编制部门预算,是继政府采购、财政直接支付后又一项重大改革,也标志着我区部门预算改革已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下半年,要继续完善部门预算改革,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进一步规范支出管理。 积极探索会议费改革。为了控制各项会议费开支,节约财政性资金,拟对今后召开的全区各种会议经费进行改革,改革的初步思路:区委、区政府制定会议费审批制度,将各种会议划分类别,统一标准,从严控制参会人数,会议经费实行“超支不补、节约留用”的办法。 继

初级财政税收篇10

一、*年省级决算情况

*年省级财政收支决算数与年初向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基本一致,主要情况是:

省级地方财政收入35.9亿元,完成预算的123.3%。主要项目:工商各税11.9亿元,完成预算的114.5%,其中增值税3.9亿元,完成预算的121.4%,营业税1.4亿元,完成预算的119.1%;企业所得税5.2亿元,完成预算的139.9%;罚没、行政性收费和其他收入16.2亿元,完成预算的116.4%;其他各项收入2.6亿元,完成预算的235%。

*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比预算增加6.8亿元,加上年终结算增加财力0.3亿元,*年省级决算可用财力比年初预算超收7.1亿元。超收财力主要安排情况:一是已经省政府决定,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安排监狱体制改革试点配套资金、省级外贸出口发展专项资金等1.6亿元;二是罚没、行政事业性收费及其他收入等超收2.5亿元,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对执收执罚单位没有实行返还,但考虑实际情况,调增了单位年初预算,增加经费补助2.2亿元;三是萍钢上缴国有资产转让款1亿元,按规定全部用于增加省属企业改革专项资金;四是企业所得税清算后预留财政补贴及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0.8亿元;五是排污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专项收入超收0.5亿元,按规定全部用于征收部门;六是五个共享税超收0.3亿元,按照*年改革后的财政体制,要全部返回给县市。以上合计安排了6.4亿元,其余0.7亿元超收收入作为省级年末净结余。

*年省级财政支出104.6亿元,剔除中央专项拨款和上年结转等因素,地方支出数为70.5亿元,完成预算的96.5%。主要项目:基本建设支出2.7亿元,完成预算的92.6%;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6亿元,完成预算的93%;地质勘探费5.7亿元,完成预算的100.4%;科技支出1.5亿元,完成预算的105.6%;支农支出2.5亿元,加上省级追加市县支付部分,完成预算的106.8%;教育支出10亿元,完成预算的101.8%;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2.8亿元,完成预算的144%;文体广播事业费1.6亿元,完成预算的103.9%;医疗卫生支出2.8亿元,完成预算的127.4%;其他部门的事业费9.6亿元,完成预算的89.8%;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1.6亿元,完成预算的10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0.5亿元,加上省级追加市县支付部分,完成预算的127.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5亿元,完成预算的101.2%;行政管理费2.6亿元,完成预算的121.3%;公检法司支出7.7亿元,完成预算的106.1%;政策性补贴支出3.1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其他各项支出8.2亿元,完成预算的76.9%。

从*年全省财政决算情况看,财政收入实现四年翻番,县级财政发展加速,财政实力有所增强,结构进一步改善;财政支出确保了支农、教育、科技法定增长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需要,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支持深化改革和社会事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预算任务。

但是,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一些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省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财政收入总量和省级财力仍然较小;县乡收支矛盾还比较突出,省级财政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改善县乡财政状况的任务还较重;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规范财经秩序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努力。特别是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前不久,省审计厅对*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对审计提出的部分专项经费年初安排不够细化、部分省级支出安排过于分散、部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未及时缴库等情况,我们将认真整改,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财政管理。

二、*年上半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

总体上看,1-6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比较平稳。上半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09.7亿元,增长21%,比去年同期净增36.4亿元。其中:国税部门94.2亿元,增长21.4%;地税部门67.8亿元,增长18.6%;财政部门47.7亿元,增长23.7%。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1.3亿元,增长20.2%。其中:省级19.1亿元,完成预算的47.6%,增长17.6%;设区市102.2亿元,完成预算的55.1%,增长20.7%。

地方财政收入分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25%部分14.9亿元,增长12.9%;营业税31.5亿元,增长12%;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40%部分5.9亿元,增长25.3%;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40%部分8.9亿元,增长28.1%;资源税等五个税种6.5亿元,增长27.3%;农业四税10.6亿元,增长27.5%,其中:耕地占用税2.6亿元,增长6.6倍,契税7.9亿元,增长57.1%;其他各项税收收入6.2亿元,增长12.5%;行政性收费收入15.5亿元,增长26.6%;罚没收入9.8亿元,增长19.4%;其他各项非税收入11.5亿元,增长34.9%。

上半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190.1亿元,增长16.1%。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基本建设支出14亿元,增长87.7%;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6亿元,增长19%;支农支出11.7亿元,增长29.5%;教育支出37.4亿元,增长13.2%;科技支出1.2亿元,下降13.5%,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省农科院经费科目由去年列科技支出调整为农业支出,二是主管部门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项目下达较晚,资金要下半年才能拨出;医疗卫生支出7.1亿元,增长20.8%;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5.8亿元,增长13.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8.3亿元,下降37.3%,这主要是上年省财政拨付中央补助煤矿企业关闭破产安置资金7.5亿元,而今年无此因素,若按可比口径计算则增长48.5%;行政管理费20亿元,增长17%;公检法司支出14亿元,增长16.1%;政策性补贴支出7.9亿元,下降24.1%,这主要是中央粮食风险基金按进度比去年同期少拨付3亿元,影响地方支付;其他各项支出59.1亿元,增长28.2%。

上半年财政运行的特点,可以简要概括为:总量突破、增幅平稳、实力增强、亮点增加、重点确保。

总量突破。上半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超过年全年水平,并高出近10亿元。

增幅平稳。上半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双双实现20%以上增幅。剔除免征农业税和出口退税等政策因素,全省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分别达22.6%、23.8%,与去年增幅大体持平。

实力增强。财政总收入半年超亿元的县(市、区)达5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1个,其中超3亿元的6个,贵溪市完成5.2亿元,丰城市完成4.2亿元。

亮点增加。财政部门从规范减免政策、完善征管制度入手,狠抓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征收,两税共完成10.5亿元,增收5.1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增收额的25%,比去年翻了将近一番,其中耕地占用税增长6.6倍,契税增长57.1%。

重点确保。在努力做到“五个确保”的基础上,财政支出重点向困难群众、农村社会事业、基层等三个方面倾斜。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省财政组织实施了新办20件和继续办好20件为民实事,如安排“两免一补”资金2.5亿元、大中型农村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资金1亿元,提前拨付了粮食直补资金5.15亿元、水稻良种补贴2.97亿元,安排6000万元用于乡村文化建设等等。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省预算执行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收入下降,上半年建材增值税、纺织品增值税分别下降3.6%、10.2%,丰城发电厂增值税下降15%,九江石化总公司“两税”下降16.4%;二是财政收入增长不平衡,上半年省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增幅17.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各设区市之间增幅也不平衡,其中上饶市、新余市增幅超过30%,3个设区市增幅低于20%,高低相差22.8个百分点;三是税收征管方面还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个别地方还有“引税”等违法行为,没有完全做到依法征收,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