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商业模式十篇

时间:2023-09-01 17:18:39

分布式商业模式

分布式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社区商业布局 沿街线性 组团式 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空间布局模式,按照坐落形态主要分为沿街线性、组团式和混合式三种。本文从三种模式的布局形态和空间取位以及在运作中的利弊作比较。同时,展示出具有代表意义的现实典型。

一、沿街线性社区商业

(一) 沿街线性社区商业的布局

所谓沿街线形指,商业店铺顺应居住社区的主要人流方向,将商业服务设施结合街道、住宅布置形式密集排列,平面形式按照街的形态展开,整体空间形态呈现出沿街线形水平延伸的生长趋势。由于这种布局便于处理居民住宅与商业设施的关系,便于处理人流、车流、物流的关系;并且在设计、规划、建设的实务操作中简单、明确、易行。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大部分社区商业布局均取这种形式。它被视为常规、实用而传统的布局形式。比较典型的案例如位于深圳宝安区的桃源居,其社区商业空间沿着社区道路呈线形布置,居住区周边步行半径内拥有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内部的场所设计可把人们的各种活动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无处不在的社区邻里关系。

(二)沿街线性社区商业布局的优缺点

(1)优点

由于线性社区商业主要是利用住宅底层,可以有效利用城市建设用地、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别是在住宅底层安排商铺的方式,可以提高建筑的层数和容积率。线性式布局店铺沿街聚拢,沿街展示面大,空间秩序感强,能起到吸引和引导人流进入的效果。线性商业设施顺应道路走向布置并与小区入口广场结合,或者在小区临近干道的地方单独辟地独立建设,商业店面立面连续,可以形成完整的城市立面,有利于丰富和美化城市环境面貌;同时,沿街线性社区商业一般空间较小,划分灵活,其整体形态具有很强的规模适应性,从街坊、小区到大型居住区都可根据规模灵活配置,特别符合社区商业要求的便利、人性化的经营特征。

(2)缺点

因受限于建筑空间、楼梯位置、结构形式等方面因素,对空间和规模有要求的商业功能,如综合超市、银行等,就不适合设置在“线性”商业空间中。线性社区商业形态规模不适宜过大,大尺度的建筑容易破坏空间界面的连续。线性商业无法形成放大节点式公共空间聚集人流,向更大的商业规模发展,对商业业态的复合式发展不适宜。

线性空间的特点就是“长”,街道由连续的商业店面排列组成,商业平面布置较呆板,社区商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因而形成单调的商业空间;单一的线形空间很难让居民在此停留,且社区商业空间中供居民休憩、休闲的设施较少,对社区氛围的营造效果不佳。

二、组团式社区商业

(一)组团式社区商业的布局

(二)组团式社区商业布局的优缺点

(1)优点

中心组团商业通常位于社区商圈的中心位置,它的规模大,功能综合,辐射范围广,空间向心性强,能够形成中央核心带动效应;聚集人流甚至吸引相邻多个社区的居民;空间渗透能力较好,以高度集中的商业运作模式服务社区中各个组团。

中心商业组团由一组商业建筑在独立地段围合而成,独立空间的设计使得社区商业有了内街和内广场,商业空间新颖,因此有可能充分满足各类商业服务设施布置的功能要求,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住区商业“小而散”的形态,解决了沿街底商与住区居民的矛盾,另外一方面创造了轻松休闲的购物环境,成为社区居民交流娱乐的场所。

(2)缺点

组团式社区商业的建筑尺度和街区规模不易控制,容易造成建筑尺度的失控和街区商业效益的不均衡发展。中心商业组团一般集中于一组建筑中,其开发建设面积较大,在社区建设前期阶段,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经营效果欠佳,容易形成闲置,造成浪费。

组团式社区商业虽然核心组团商业地内部所达空间范围有所扩大,一定范围内商业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仍是相对分散状态,与消费市场以及相互间的联系不够,未形成规模效应;各商业空间的互通性仍较薄弱,商品流向仍呈单向性。

三、混合式社区商业

(一)混合式社区商业的布局 混合式是指社区商业空间在规划之初就有合理的定位,根据居民需要在业态设置、形式上复合化,是各种布置形式的组合。这类模式包涵一个居于社区中心的主导空间,多条线性轴线以这个“面”状的主导空间组织并向外延伸,共同构成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其特征是多种业态、形态复合,购物、休闲、娱乐、交往功能空间都有合理的安排,且常常与公园、水体、学校、运动等其它功能空间一体布置。

混合式社区商业业态产生丰富的购物空间,混合式的社区商业形态使社区和城市之间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典型案例如重庆鲁能新城社区,总体规划采取街区式规划设计理念,商业规划首创中国 BLOCK 商业街区,规划布局有两大集中 BLOCK 商业中心,三条 BLOCK 商业带,形成 2 点 3 带的商业规划格局, 形成 “混合型”布局模式。

(二)混合式社区商业布局的优缺点

(1)优点

由于一些大型社区向城市近郊扩展,区域商业配套设施没有全面规划,因而为社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混合式”社区商业改变了传统社区商业的领域边界与中心感,商业布局表现在空间组合上提供单面底商、商业内街与团组式商业的结合,有利于形成明确的商业服务中心,且不同布局形式业态有所侧重,在商业功能、居民的需求互动中寻求最佳商业发展方式。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多种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邻里交往场所,可以成为居住社区文化和特色的重要体现。同时与城市关系空间界面环境景观渗透融合,使得城市与社区的关系更加协调。社区居民的交流比较频繁,提高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关键性因素。

(2)缺点

分布式商业模式篇2

关键词:商业网点 零售业 商圈理论 布局

零售业是流通领域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实现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零售网点布局是否合理是保障这一桥梁是否畅通从而整个经济能否高效运行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布局模式却仍然延续着建国初期的模式,这种状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加入WTO后带来的一系列冲击,零售业的发展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正经受着一场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按照流通现代化的要求,对我国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布局重新进行探讨。

就零售业态而言,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零售业态主要有百货店、购物中心、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业)店、便利店、无店铺销售、网上销售、商品批发市场等。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国外一些跨国零售集团便开始试探性地进入中国零售市场,90年代这种进入势头持续高涨,形成了外商全面抢占中国零售市场的态势,进入新千年后,各大外商零售集团更是进一步加快了投资我国零售业的步伐。这种情况下,如何从布局模式上对各种零售业态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引导,对于促进零售业的现代化和零售市场的高效化,从而对于保障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重生产轻流通”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现有的商业网点布局状况,不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现状,总体来看,主要有如下特点:

自发性

我国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布局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性的状态。建国初期,由于受自然经济的影响,我国城市商业所经营的商品大多来源于农产品的剩余物,其商品流通主要局限于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通。这种市场的狭隘性,在客观上就使得城市商业网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进行精心而合理的布局。只要“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便可得到满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虽然建立了国营商业,但也主要是以百货店为主,以我为中心的“贵族”气息颇浓,同时又由于受短缺经济理念的束缚,所以全国各大中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也一直属于“随意设置”的局面,很少考虑商业产业的服务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相对过剩经济条件的出现,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使得决策者和经营者虽已逐渐意识到商业的功能不仅在于满足消费者对购买商品的需要,而是更应满足消费者对其服务的需要,但由于传统经营理念的惯性作用和消费观念意识难以转变,商业企业的行为主要是受短期利益所驱动,商业网点布局仍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无序性

在我国,由于“商圈”理论研究滞后,而且也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其结果,致使商业网点布局长期缺乏科学依据,主观性、随意性和无序性的问题十分突出。就业态布局而言,本來批发业为零售业服务,零售业为消费者服务,这是由不同业态的经济性质所决定的,但改革开放以来,在原有的批零体系被打破后,许多城市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符合现代流通规律要求的新的批零体系,对流通体系的布局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引导,不仅使批零两个纵向环节严重脱节、失衡,而且也使零售各业态间的布局杂乱无章,各业态的特色彼此在淡化,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和目标市场定位在趋同,一切似乎都是在小商品生产方式的无政府状态中朝着“集贸市场化”的方向加速回归。其次,就商业的主客体(尤其是客体)布局来看,无序性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无论是从商业客体的使用价值的保存上看,还是从商业客体的运行时间和流向上看,我国大中城市的商业主客体布局都显得无序。

滞后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大中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城市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居住、交通、通讯条件日益改善,居民的消费理念不断更新,消费方式在急剧变革,但与此相对应,商业网点的布局却未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部分城市还固守着传统的格局。

无政府状态

在我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上私人投资者随意布局排斥城市总体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由于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商业网点布局难以克服无政府行为,另一方面,对所谓“政绩”工程的过度追求,也使商业网点布局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

我国商业网点布局原则及影响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商业网点布局体系,而我国大中城市目前的商业网点布局体系仍然是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明显落后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过去的商业网点布局进行重新的评估,并按照现代大流通的要求,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商业网点布局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布局必须遵循如下两大原则:

第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这是因为,消费结构和消费标准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消费需求层次不同,对购物的服务要求就会有所不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选择权在扩大,要求提供的购物服务的内涵在不断延伸,这种变化在提供新的市场机会的同时,也在增加着市场的不稳定性。所以,选择什么样的经营方式,附加什么样的服务内容,体现什么样的经营理念,烘托什么样的经营文化等,都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全方位需求为出发点。

第二,经营定位原则。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有一个市场定位问题。现代市场定位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定位,即指企业在什么地点,选择什么区段,才能取得区为优势,并形成中心效应和群体效应;二是规模定位,即在既定的区域,多大的店铺规模才能产生最佳效益的问题;三是商品定位和服务对象定位,即指以经营什么类型、什么档次的商品为主,其目标市场定位于哪个阶层的消费者;四是经营定位,即指选择与其目标市场相适应的经营方式的问题。可见,经营定位是市场定位中的重要内容,而市场定位则是全方位的定位,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当指出,在市场上,每年既有许多新的店铺诞生,又有众多店铺被淘汰或倒闭,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市场定位不当,或经营定位不当所致。

在对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时,一般应主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第一、商圈因素。商圈,又称“商业圈”或“商势圈”,是指商业企业吸引顾客的区域范围。对企业而言,商圈便是其业务活动的空间,在这一空间范围内,企业向目标市场即所圈定的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对消费者而言,商圈则是其能够方便地实施购物行为的空间范围。

一个设定的商圈,从市场势力范围这一角度考察,包括点、线、面、流四个方面。点,是指商圈的中心点。又指目标市场区域的中心点;线,是指区域内和区域间纵横交错的依存关系,使商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面,是指中心点的吸引力的范围。它是市场区域广度,表明市场区域的广泛性及其程度;流,是指市场的动态,或指区域职能的变化和发展的动向。作为企业来说,就是以企业为中心,选择一定的地域,并在这一地域的市场中,确定自己的经营势力范围。店铺首先要选择在适当的地点开业,而要确定适宜的地点,则必须设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即商圈。商圈状况反映着商业网点的市场机会和市场潜力的大小。分析商圈主要是分析影响商圈设定的各种因素。包括人口数量与结构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和购买潜力,竞争者的经营状况,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前景及产业多元化程度,区域内的交通、运输、服务、金融、信用、保险、物业等环境设施的匹配状况,劳动力市场条件,法律、工商行政管理等制度环境因素,民情风俗以及吸引顾客所特有的公共和文化教育设施状况等。不过,上述这些都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影响商圈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在进行现代商业网点布局时,还应着重考虑现代都市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状况、与相邻地区和相邻城市商圈的重叠状况、,信贷消费的可能性、私车的普及程度、居民住宅的环形化发展程度等因素。

第二、竞争力。与其他产业相比,零售业的规模经济性相对较弱,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发展连锁经营来实现的,其集群效应也主要产生于范围效应。一般而言,在同一商圈内,随着经营同类商品的店铺的增多,各自的市场份额就会因彼此间的竞争而降低,而且,其相互间的距离越近其竞争也越激烈。从这方面考虑,经营内容相同的店铺应尽可能避免集聚在一起,以求扩大自己的市场半径,维持自己特有的销售区域。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一定数量的同类零售店铺相对集中分布则是有利的。因此,在进行零售网点布局时,必须要对经营业态、经营内容、经营范围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既要考虑竞争的需要,有要考虑效率和效益的要求。

第三、商品。经营的商品资源,有一个面宽与面窄的问题,即所谓广度。经营商品的广度不同,经营类型亦不同,即使是经营同类商品,由于品种不同,多寡不同,其经营类型也不同。其次,经营的商品还有一个深度的问题。每种商品有品牌、品质、规格、色彩、款式、档次之分。深度不同,也会使零售店类型呈现不同形态。如果从深度与广度结合,也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零售店。例如,广而深则百货店,窄而深则是专业店。

构建我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新模式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模式,基本属于是以传统的繁华区或商业界为中心向外辐射,即同心圆向外扩张的模式。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交通条件日益改善(尤其是四车的普及),工作与生活在空间上愈来愈相对分离,居民居住愈来愈环形化和边缘化,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就要求城市的商业网点布局必须要有新的思路,确立新的理念,构建新的模式。

从上述强调的商业网点布局原则来看,在对我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进行重新布局时,必须要使经营理念伴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客观地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与微观形势,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愿望与消费能力,注重经营者的经济效应与消费者的消费效应,一定要在尊重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使商业网点布局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协调一致,既要尊重历史和现实,更要注重未来的需要,突出前瞻性,努力探索和构建我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新模式。为此,我们认为,在对我国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进行重新布局时,应依循如下基本思路:

根据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律,应重视商业网点布局的城市边缘化趋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会将商业网点的布局逐步推离城市中心点。人们居住环境的城市边缘化,要求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越来越多地能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实现,同时,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也为商业网店的城市边缘化提供了可能性条件,而信贷消费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商业网点向城市边缘地带布局的速度,私车的普及更使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边缘化和环形化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以点带面”的商业网点布局形式将取代“点点布局”的形式。应由“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代替“点点布局”的聚集效应;由大中城市单一的同心圆式的布局网络向与“卫星”城市交叠的立体时布局网络发展;由注重“进货”的布局模式向注重“消费心理”的布局模式转变。

分布式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盈利模式 网站

“模式”是一个汉语新词,《说文·木部》上讲“模,法也”,“模”字是法式、规范的意思。“模式,是理论的一种简化形式。即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和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简洁的描述;能够向人们表明事物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在重复相同的工作。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企业盈利离不开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和费用等基本方式,这些基本方式是由经济学的通用公式决定的。

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殊企业,它们不是经济实体,通过在internet上建设网站,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电子商务服务获得利益,我们将这种企业称为网站型企业。对网站型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网站型企业盈利的方式、方法,有利于更多地开发网络的服务功能。

一、佣金模式

1.佣金的概念及特征

佣金是商业活动中的一种劳务报酬,是具有独立地位和经营资格的中间人在商业活动中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第2款的规定在法律上明确了合法的中间人可以通过合法的服务获得合法的佣金。第7条第1款更明确规定,“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中间人接受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

佣金具有如下法律特征:第一,佣金是商业活动中中间人所得的劳务报酬。第二,经营者给予佣金必须以明示的方式,给予和接受佣金的,都必须如实入账,这里的明示和入账与关于折扣明示和入账的规定的含义相同。

2.网站型企业的佣金收取

网站型企业由于不掌握实际的生产资源,佣金模式就成为其可选的主要盈利方式之一。许多网上商城就是将虚拟柜台免费提供给商品经营者,然后根据专卖店的售出商品提取相应的佣金进行盈利的。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服务收取佣金的现象也更加普遍,比如淘宝网(taobao.com)的支付宝,对于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的注册用户是免费的,而对于两个网站之外的用户,支付宝会按交易额对其收取佣金。事实上,因为支付宝交易的安全性,许多网站接受其为自己的支付工具,比如瑞星杀毒软件就接受支付宝的网上支付,支付宝提供给第三方使用提取的佣金,据称每年在100万元比上。

著名的威客网站K68威客网(k68.cn),其主要的盈利方法就是按任务提取相应的佣金。K68.cn是一个在线工作的平台,定位于非物流的可以用互联网完成的工作,主要是创意相关的工作,采用悬赏竞标的方式来进行。2004年7月 建立K68.CN网站,用免费BBS程序开始运转;2004年12月初步建立团队,公司进入正轨;2005年9月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商业计划大赛第二名,并获得1.5万美元创业资助;2007年11月为3000家企业提供了网络工作分包服务。成功完成3500个在线工作任务,会员也增加到16万之多。

该网站允许注册会员在网站上自己的任务或项目,这些任务或项目都有一定的报酬,有能力的注册会员(即威客)可以竞标,当任务顺利完成后,威客网站将报酬提取一定的佣金后交给任务承担者,至此,本次任务完成。

著名的比较购物网站大拿网(danawa.com.cn),将众多购物网站的信息集合到自己的网站上,访问者可以很方便地对各个网站的商品类别、型号、售价等商品特征进行比较,然后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商品,通过大拿网链接到商品所在的网站,大拿网则根据导引量收取佣金。

收取佣金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利用增加企业收入的方式进行盈利的。

二、交流平台模式

网上交流平台是提供给用户交流信息的有一定程序支持的网络空间,在交流平台上,用户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信息交流。交流平台的使用者一般是平台的注册用户,网站的BBS、社区、聊天室等都是这样的交流平台。但是这些交流平台用户注册一般是免费的,网站型企业无法通过这些交流平台实现盈利的目的。

但是另有一些交流平台因其商业价值巨大,注册会员时需要交纳一定的会费,这种会费的交纳就是网站型企业的利润元素。网站型企业通过会员会费,实现企业利益。阿里巴巴是一个世界著名的B2B网站,它也是一个企业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平台,阿里巴巴网站的目标是建立全球最大最活跃的网上贸易市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阿里巴巴从纯粹的商业模式出发,与大量的风险资本和商业合作伙伴相关联构成网上贸易市场,其运营模式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专做信息流,汇聚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本人曾参加过今年阿里巴巴在广交会期间主办的电子商务研讨会,在会上,马云阐述了以下观点,即中国电子商务将经历三个阶段,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阶段。目前还停留在信息流阶段。交易平台在技术上虽然不难,但没有人使用,企业对在线交易基本上还没有需求,因此做在线交易意义不大。这是阿里巴巴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今天能做到的事,循序渐进发展电子商务。阿里巴巴在充分调研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将会员企业登录汇聚的信息整合分类,形成网站独具特色的栏目,使企业用户获得有效的信息和服务。阿里巴巴主要信息服务栏目包括:商业机会、产品展示、公司全库、行业资讯、价格行情、以商会友、商业服务。这些栏目为用户提供了充满现代商业气息,丰富实用的信息,构成了网上交易市场的主体。

其次,在起步阶段,网站放低会员准入门槛,以免费会员制吸引企业登录平台注册用户,从而汇聚商流,活跃市场,会员在浏览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信息流和创造无限商机。截至2001年7月,阿里巴巴会员数目已达73万,分?e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每天登记成为阿里巴巴的商人会员超过1500名。阿里巴巴会员多数为中小企业,免费会员制是吸引中小企业的最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将日趋复杂激烈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当然不肯错过这个成本低廉的机遇,利用网上市场来抓住企业商机。大大小小的企业活跃于网上市场,反过来为阿里巴巴带来了各类供需,壮大了网上交易平台。阿里巴巴每月页面浏览量超过4500万,信息库存买卖类商业机会信息达50万条,每天新增买卖信息超过3000条,每月有超过30万个询盘,平均每条买卖信息会得到四个反馈。因为注册用户的增加,使网站的信息膨胀,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注册。由于信息产品的特征,网站的信息和注册用户陷于良性循环。

当网站价值足够大时,阿里巴巴将注册用户进行分类,普通的注册会员仍旧是免费的,但如果申请为诚信通会员,就要收取年费,现在通用的年费标准是2300元每会员每年,而国际会员的收费标准通常是4万元以上每年,根据业务的不同,有的会达20万元每年。巨额的会费形成了企业的利润源泉,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广告收入只是其次。

良好的交流平台,一般具有客户定位明确、信息量大并且全面、性能良好、响应迅速等特点。当交流平台吸引了第一批客户,就可以利用信息产品的特征留住他们并利用他们吸引更多的客户,当交流平台能够成功锁定客户后,交流平台就可以对会员收取费用了。

三、有偿模式

有偿是指网站提供信息的平台,但在信息时,是要付费的。通常,在internet上信息时,是免费的。如在BBS上发贴,在一些免费网站上写博客,但一些信息的是收费的。网站型企业通过对的信息收费,达到盈利的目的。有偿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有偿企业网站

不少ISP通过向企业提供虚拟主机企业网站收取相应的费用。如新网(xinnet.net)、快网(kuww.net)、万网(net.cn)等等。这些网站因其提供的服务器不同,收费标准也不一样。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这些ISP,快速自己的网站。上述这些网站型企业,有偿企业网站是其主要的盈利方式。

正如在网络营销中论述的那样,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建设企业网站是第一步。企业建设网站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如果企业选择建设独立管理的WEB站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的,服务器需要投资几万元,其他的网络设备、防火墙和光纤接入需要投资几十万元,为了保证服务器的不间断服务,还要为服务器提供冗余。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建立网站的费用高达百万元,但网站仅能为一家企业提供服务。如果投资百万元建设一个网站,为多个企业提供服务,那么不但可以节约企业建设网站的成本,还可以增加网站 的收入,虚拟主机业务正是这样一种业务。ISP建设好自己的网站后,通过域名、出租硬盘空间的方式企业的网站,向企业收取一定的年费。由于信息产品边际成本接近于零的特征,ISP的WEB服务器增加虚拟主机的数量并不一定增加服务器的维护成本。也就是说,ISP建设网站的投入是一定的,但收入却可以随着虚拟主机出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ISP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出租虚拟主机、有偿企业的网站,增加自身的收入进行盈利。

2.有偿商业信息

商业信息主要是指商业广告。网络广告的收费标准很多,现在主要使用的收费方式是CPM收费和包时制收费,CPM收费是指网上广告每产生一千个印象收取的费用,通常以广告所在的网页被下载和打开的次数为标准,通常CPM收费为20美元~30美元,或人民币160元左右。包时制是指网页特定位置的广告一个时间段要支付的费用,因广告所在的页面点击量不同,收费有很大的差别,没有统一的标准。网站通过有偿商业广告,可以获得大量的广告收入。根据日前艾瑞市场咨询的《2006年世界杯网站网络广告研究报告》。2006世界杯期间世界杯网站网络广告收入达到1.8亿元,这一结果比赛前各家媒体的估算更为乐观。 报告中指出,其中新浪世界杯频道以7000万元的广告收入位列第一,2006年11月3日,新浪网(Nasdaq:SINA)了其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在截至2006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中,新浪净营收达561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其中广告收入3270万美元,占净收入的58.3%。由此可见,广告收入在门户网站的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

分布式商业模式篇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也面临着环境压力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如果再不下决心彻底改变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能源结构和消费模式,不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实现能源转型,能源短缺和环境的持续恶化就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长此以往,不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常规资源消耗殆尽,经济发展也不可持续。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是中国的百年大计,是中国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国家应在不受任何利益集团干扰的情况下研究中国能源发展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能源战略和目标,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

三分天下的模式

近来大家讨论最多的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广义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不但包括分布式并网光伏系统,也包括离网光伏系统,较为严格的定义如下: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通常是指发电功率在几千瓦至数十兆瓦的小型模块化、分散式、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就地消纳、非外送型的发电单元。主要包括:以液体或气体为燃料的内燃机、微型燃气轮机、热电联产机组、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

目前分布式发电系统有三种类型。第一种,光伏系统直接通过变压器并入中压公共配电网,并通过公共配网为该区域内的负荷供电,其商业模式只能是“上网电价”,即全部发电量按照光伏上网电价全部出售给电网企业。

第二种,光伏系统在低压或中压用户侧并网,不带储能系统,不能脱网运行,目前中国90%以上的建筑光伏系统属于此种类型。采用的商业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上网电价”(Feed-in Tariff)模式、“净电量结算”(Net Metering)模式和“自消费”(Self-Consumption)模式(即“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这是世界上最多的光伏应用形式,我国“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光电建筑”项目都属于此类,我国即将出台的分布式光伏补贴政策也针对此类形式。

第三种,光伏系统在低压用户侧并网,带储能系统,可以脱网运行,这种形式就是“联网微电网”。所采用的商业模式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这种类型目前国内几乎没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只要是在电网与用户的关口计费电表内侧并网,属于“自发自用”的光伏系统,都应看作是“自备电厂”;分布式发电不一定非要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商业模式,也可以采用同大型光伏电站一样的“上网电价”政策,统购统销。

简言之:“自发自用”的光伏系统必然属于分布式光伏发电,而分布式光伏发电却不一定非要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商业模式。

2010年以后,光伏成本大幅度下降,在欧洲光伏电价普遍降到了20欧分/度以下,而欧洲各国的电网零售电价普遍在20-25欧分/度,光伏进入“平价上网”时代。于是,2011年德国推出了“自消费”政策,鼓励光伏用户自发自用,2012年,德国的光伏电价(13-19欧分/度)已经大大低于电网的零售电价(25欧分/度),光伏用户通过“自发自用”光伏电量效益明显,自消费市场迅速扩大。据统计,2012年德国光伏市场的三分之一是“自消费”市场。

“自消费”政策的原则是:“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光伏并网点设在用户电表的负载侧,需要增加一块光伏反送电量的计量电表,或者将电网用电电表设置成双向计量。自消费的光伏电量不做计量,以省电方式直接享受电网的零售电价;反送电量单独计量,并以公布的光伏上网电价进行结算。在这种情况下,光伏用户应尽可能全部将光伏电量用掉,否则反送到电网电量的价值要小于自用光伏电量的价值。

中国虽然目前还没有达到光伏平价消费的阶段,但在今后2~3 年内就有可能在工商业用户建筑上实现光伏的平价消费,因此研究制订中国光伏平价消费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现行政策的弊端

2013年3月,发改委价格司对外公布了“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的征求意见稿,方案要点如下:(1)4个分区标杆电价(统购统销模式):0.75、0.85、0.95、1.0 元/度;(2)对于分布式光伏自用电,在用电电价基础上给0.35元/度补贴;(3)分布式光伏的反送电量按照当地脱硫电价收购(大约0.3~0.4元/度)+0.35元/度;(4)合同期20年。

对于光伏“上网电价”(FIT),在这里不做评论,仅对分布式光伏的补贴政策进行分析: 这种补贴方式和商业模式与德国目前执行的“自消费”模式类似,也是“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由于德国光伏已经进入“平价上网”,自发自用部分不需要国家补贴,而中国还没有达到“平价上网”,自用光伏电量部分仍然需要补贴,这就使得这个政策执行起来比德国复杂得多。

比起光伏上网电价补贴办法节省国家补贴资金(实际上是电网公司承担了脱硫电价和销售电价的差额)。光伏上网电价补贴办法是在脱硫燃煤电价(大约0.40元/度)基础上补;如果光伏合理电价是1.2元/度,上网电价办法国家每度电补贴0.8元/度,而自消费电价办法按照公布的补贴额仅为0.35元/度。

固定度电补贴方式补贴标准透明,操作简单,国家补贴资金仅与光伏发电量有关,不受不同用户的用电电价和电网峰谷电价差别的影响。但也会带来如下问题:由于是在用户用电电价之上固定额度补贴,因此光伏度电收益直接受用户用电电价水平的影响,工商业用电电价在0.8-1.4元/度,大工业用电电价在0.6-0.8元/度,公共事业单位用电电价在0.5-0.6元/度,政府建筑、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单位、农业用电和居民用电则只有0.3-0.5元/度。

因此,存在收益不公平的问题,而且对用户和建筑的选择就变得很复杂,因为只有电价高的工商业建筑 (> 0.8元/度) 才能够赢利。

随着用户用电电价的逐年提高,光伏项目业主的收益会水涨船高。如果目前电价1.0元,加上0.35元为1.35元;每年电价涨幅为5%,10年后用户电价达到1.5元,度电收益达到1.85元/度,20年后将更高达到2.4元/度。光伏发电的收益逐年提高,可是国家一直在补贴,这个政策使得光伏项目业主随电网电价的涨价而获得不当收益,显然不合理。

由于这种政策的自用光伏电量的收益高于反送的富余电量,因此光伏发电与负载日分布的匹配特性至关重要,如果特性不匹配,经济效益会大打折扣。

由于是自发自用,20年都要有稳定的负荷才能保证收益,如果发生经营不善、倒闭、或搬迁,都会对光伏项目的收益带来致命的打击。有实力的电力开发商很难介入,市场推动缓慢。

因为大的电力开发商肯定会在别人的屋顶上开发项目,由于是自发自用,开发商必须同建筑业主签订节省下来的电费转交给开发商的节能管理合同,这会带来非常大的后遗症,对项目开发商是极大的风险。如果大的电力开发商不介入,全靠用电户自建自用,则分布式光伏市场很难在短期扩大。

模式建议

“上网电价”法的优点是明显的,建议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开发商可以自由选择商业模式,也可以选择风险高、收益高的“自消费”模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也可以选择无风险、长期、低收益的“上网电价”政策;

对于“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自发自用部分,不建议采用“一刀切”的度电补贴方式,建议采用“固定收益分区电价”,即根据太阳能资源条件确定分布式光伏固定收益电价,这个电价要明显高于光伏分区上网电价,如:

所谓固定收益电价就是:自消费抵消的电网电价+国家补贴=固定收益电价,即国家只补贴电网零售电价与固定收益电价的差额,这样的话,无论电网零售电价的差异有多大,在相同的太阳能资源区,大家的收益都是一样的,这样就做到了公平收益,而且随着电网电价的上涨,国家补贴逐年降低,不存在不当收益的问题。采用固定收益电价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所有建筑都对分布式光伏项目开放,没有选择建筑难的问题,低电价建筑国家补得多,高电价建筑国家补得少,公平收益,有利于光伏市场的迅速扩大。

由于“净电量结算”操作简单,不存在光伏发电与负荷不匹配的问题,随着电网电价的上涨,光伏对于很多建筑和用电户都将达到平价,不再需要国家补贴,建议从2013年起,对于“自建自用”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允许采用“净电量结算”政策。“净电量结算”政策不存在交易,也就不存在某些开发商开不出发票的问题。有了这个政策,即使国家不支付补贴,这一市场也会迅速扩大。至于“偷电”问题,完全可以采用技术和法律手段杜绝,不能因噎废食。

为了便于开发商介入,一是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商业模式可以自由选择,开发商既可以选择“上网电价,统购统销”政策,也可以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政策;二是对于“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政策的项目,也应通过电网企业进行结算(具体操作程序略),千万不要让开发商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同建筑业主进行交易,有诸多弊端,以前已经有过惨痛的教训。

分布式商业模式篇5

【关键词】 云计算 PaaS 电信运营商 业务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全业务运营的竞争大环境下,服务类型不再成为各运营商的优势,如何快速地部署业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差异化的运营和精确化的管理将成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传统的业务网架构和建设模式下,投资和运营管理费用随着业务系统规模的扩张而增加,业务能力开放性和共享性很差,容易造成平台硬件和公共软件模块的重复建设,无法快速部署、弹性扩容,对于新型互联网类业务适应性差。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电信运营商在业务网架构演进上提供了一些机遇。云计算包括SaaS、PaaS和IaaS三种服务模式,其中PaaS平台层在整个云计算体系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PaaS平台把端到端的软件开发、测试、部署、运行环境以及应用程序托管作为服务提供给应用开发者。

在新形式下,面对云计算发展的巨大商机,电信运营商也需要将PaaS作为其云计算技术引入的重点,构建基于云计算PaaS平台的新型业务网架构将成为电信运营商深入转型的重要举措。

一、主流PaaS简介

PaaS,称平台即服务,主要是指在基于云计算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软件部署和运行环境的服务平台。它主要为应用程序的执行提供资源,同时根据实际资源的使用情况来收取相应的费用,它也是云计算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PaaS可以根据供应商提供的用户应用程序在这个环境之内运行。PaaS的开发与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使开发者能够充分地利用供应商提供的应用能力,对互联网进行不断地开发;2)为应用运行环境和管理机制提供了保障,降低了应用运行管理力度,大大加快了应用的速度。

二、基于PaaS云的业务网架构

基于PaaS云的业务网平台是独立于底层物理环境、基础业务能力的PaaS架构的云平台,应实现业务开放、、执行、基本业务能力的封装,个性化业务及应用提供等功能。可实现业务能力的汇聚和开放、业务应用快速上线。

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基本功能:

(1)能力开放引擎:能力开放引擎是实现电信能力、内容能力、应用能力、数据能力封装的能力网关,提供基于SOA的Webservice服务接口供业务应用调用能力服务,实现业务能力的聚合和开放。

同时需要实现对各种能力的管控:

接入控制:协议转换、路由管理、接口适配、免订购。

能力管理:用户管理、开发者管理、业务能力路由数据管理)。

能力鉴权:安全管理、鉴权认证、免订购应用支持。

(2)业务运行引擎:是基于PaaS云的业务网平台的逻辑主体,提供标准的应用托管环境,主要支持大规模应用的部署、分布式计算和数据库服务,以及应用的集群管理和路由管理,包括:

集群管理:伸缩管理、资源管理、动态迁移、容错控制。

路由管理:负载均衡、分布式缓存、智能分发。

(3)业务开发引擎:包括标准的开发环境,主要支持互联网开发,提供基于SDK的开发工具包并提供必要的组件库,提供能力调用模拟网关、终端模拟器,一键部署和管理工具。

基于PaaS云的业务网目标架构图1:

三、 关键问题分析

在PaaS系统建设过程中,运营商需要结合自身特点,采用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掌握好系统的运营流程,以确保目标功能和架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以推动云计算PaaS的持续发展。

3.1 云化演进模式

目前来说,运营商在云服务方面,主要推出IaaS、SaaS两种,其中,PaaS暂时还没有推出产品。然而,通过利用云计算PaaS服务,电信运营商将会推出两种模式:

(1)从IaaS向PaaS拓展模式

当前,运营商推出的IaaS云服务主要以下产品:云存储、云数据中心、云桌面、云安全等。这种产品模式主要支持开发商将IaaS应用在云数据中心,同时合理地调整应用中的资源需求弹性。并将相关程序上传至PaaS平台,这样不仅能够确保产品的正常运行,而且能够减少额外的配置。

(2)从业务应用向PaaS拓展模式

在为客户提品服务的过程中,运营商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在各个产品中,一些电信核心资源和应用功能将会被复用,鉴于此,运营商可以将应用功能封装起来,以组件形式开放给开发者,这样能够减少开发的工作量。而就是利用PaaS云的方式来实现这个能力开放的过程。

3.2 关键技术

(1)分布式存储技术。目前,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文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布式文件系统作为底层存储架构,具有容量高、扩展能力强等优势,从而使得该系统所构建的数据库成为云数据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数据库通过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在一些场合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2)能力开放技术。基于PaaS的云化平台,具有汇聚互联网能力,利用能力开放技术,为开发者提供最简化的接口形式。同时,还可以简化电信能力,合理地调用参数进行配置,并可以将传统电信接口形式转换成互联网主流接口形式,甚至可以为主流操作系统的SDK包的互联网能力提供开放,以统一标准确保互联网能力得到合理的引入。

(3)沙箱技术。目前主流的PaaS平台采用了沙箱技术进行应用的隔离。沙箱是实现平台应用隔离的技术,在不同应用运行环境下,达到了的隔离环境的目标。供应商为了提供沙箱环境,主要通过为每用户应用提供一个容器的方法来达到隔离的目的。

(4)分布式缓存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经常会遇到反复在数据库中执行相同的查询从而取出相同的数据的情况。对于数据的查询会耗费一定的时间,这种重复读取极大地增加了数据库以及WEB应用服务器的负载,数据处理时间延长将导致WEB应用服务器延时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缓存技术逐步被应用到WEB应用中,同时与分布式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分布式缓存技术。

四、发展展望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给运营商带来了一些机遇,如在业务扩展、服务升级、平台整合上提供了机会。但同时也对运营商现有运营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带来了冲击。在云计算应用中,运营商合理地定位好各自的云计算服务目标,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

PaaS作为整个云计算服务体系中重要系统之一,直接影响到运营商之间竞争的成败。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运营商在PaaS方面进行了商用,但与业界标杆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运营商有存量用户规模较大,且具有可开放的电信能力和丰富的运营经验,若能够在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突破,搭建基于云计算PaaS模式构建的业务平台,将会汇聚云计算的优势,为合作伙伴提供一站式的部署运营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陈玄平.PaaS理念及其在电信运营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2012(05).

分布式商业模式篇6

【关键词】 商业网点 现状 优化 兰州市

一、引言

兰州市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联”的位置,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全国32个物流中心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兰州以其丰富的矿产水能资源、方便快捷的交通地理位置、辐射西北的市场集散能力等优势,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兰州市商业网点的发展概况和现状

1、商业网点的数量和规模发展迅速

1992年7月,兰州被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又相继被国家确定为建设商贸中心改革、综合配套改革重点城市,使得兰州市商业网点的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到2004年下半年,全市共有各类商业网点(含批发)7.8万个,商业网点基本商业面积达到311.4万平方米;各类市场175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37个,生产资料市场38个,市场总面积达298.9万平方米,年成交总额172亿元[1]。截止2008年底,全市商业网点8万多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7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32个,生产资料市场47个,年成交额过10亿元的市场16个,超过20亿元的市场3个,部级市场2个。

2、商业网点各项功能逐步完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市内商业网点营业范围涵盖了粮油、饮食、医药、百货、农资等诸多行业,地域上自西向东覆盖了西固区、安宁区、七里河区、城关区。一些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入住兰州,其先进的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各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3、产权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商业快速发展

随着商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兰州市商业网点的经济类型逐步朝产权主体多元化转变,市场配置网点资源的作用明显加大[2]。至2009年底,全市按照商业网点经济类型划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情况是: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9.77亿元,增长18.92%;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47亿元,增长19.6%,其中批发业33.11亿元,增长15.85%;零售业351.1亿元,增长20.13%;住宿和餐饮业76.47亿元,增长17.16%[3]。

三、兰州市商业网点存在的问题

1、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不平衡,业态结构失衡现象依然存在

兰州市中央商业区主要分布情况为:西到萃英门、东至铁路局、皋兰路、东方红广场一带,南、北分别以白银路和黄河为界,是以原金城关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中央商业区,由西关十字等市级商业中心、张掖路等带状商业街、小规模商业群和分散布局的商店组成,是全市最繁华的地方和交通枢纽地带[4]。

近些年,兰州市商业网点的质量和规模迅速发展。但是,零售业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业态经营,商业黄金地段的大型百货店过于集中,造成业态结构失衡,且受建筑结构等方面的限制,改造难度大,业态结构调整困难。

3、商业网点的布局与城市道路交通不协调,加剧了部分区段交通紧张

兰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盆地型城市,城市东西长45km,南北宽2―8 km,市内东西向主干有西津路、滨河路、白银路,这三条道路位于城市中部最窄的地段,其中西津东路、滨河中路更堪称为兰州市的蜂腰路段。此外,滨河路还是城市风景路,西津路也属于主要生活性主干道之一,道路两侧集中了全市性大型商业网点,白银路虽规划为过境道路,但也同样集中了大量的次级商业网点[5]。必然会加重这些区段交通紧张。

四、兰州市商业网点布局的优化

1、商业网点优化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直接制约着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可大体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商业街发展模式:特点是商业网点沿街分布,具有一定规模,一般适用于车流量不大或禁止机动车行驶的街区;二是分散商业网点模式:特点是分散布局,但难形成规模效益,一般适用于社区内部的零售业布局;三是商业组团发展模式:特点是商业网点集中成片布局,规模宏大,特别适用于商业、金融非常发达的地区。对于这三种模式的选择,应考虑到对城市经济长期发展、流通资源合理配置、居民消费需求的最大满足。

将百货店、超市、专卖店、专业店相对集中在商业街和购物中心,形成较大规模的商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商业街应主要位于市级商业中心范围内,附近应有足够的停车场和公交站点,且应避免在交通主要干道上新设商业街,造成人、车流动缓慢。鼓励现有商业网点设施改造升级;在商业设施不足的新城区中心区,按照预期客流量和营业额,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街,积极引进国际著名零售商在新城区、西固区、安宁区和东岗镇等区域开设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加快这些地区的商业网点建设步伐。

2、商业网点优化与业态、消费者购物行为

业态通俗来讲就是指零售店卖给谁、卖什么和如何卖的具体经营形式。城市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规律,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消费者购买贵重商品时,购物前的决策过程,以及购物时对商品的选择性要求较强,不太计较商业网点的距离;二是消费者购买少量低值易耗商品时,购买决策时间较短,希望就近购买;三是消费者购买低值易耗商品的量比较大、种类比较多时,可到距离较远、但价格便宜、种类丰富、选择余地大、交通方便的大型购物场所;四是消费者的休闲购物,会选择业态和商品比较丰富的繁华商业区域。因此,在规划商业街区、业态分布、高中低档次商业网点的布局等方面,要正确反映以上规律要求[6]。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逐渐向新城区、城市边缘及郊区转移,可在永登、皋兰、榆中、红古等县城或郊区地价较为便宜的城郊结合部发展连锁超市、仓储式市场、购物中心,在新城区、西固区、安宁区、东岗镇和雁滩等区域积极引进国际著名零售商开设大型零售商业网点,以满足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所带来的人们“一次购物”的愿望。此外,由于兰州市有较多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应考虑在少数民族集聚的区域,建设符合其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的商业服务网点。

五、结论

保持商业网点的优化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同步,既是提升兰州商业形象、提高商业整体运行质量、维护商业市场竞争秩序的有效手段,又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商业的新尝试。通过提升改造、扩建新建等手段,优化商业网点的规模、数量和业态结构,充分利用商业资源,消除城市商业盲点,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消费需要、选择性消费需要、休闲性消费需要,并使兰州成为西部极具地域特色、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下转第135页)

(上接第21页)商业辐射力的商业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1] 兰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5年―2015年)[R].

[2] 蔡文浩.兰州市商业网点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兰州商学 院学报,2005,(2):105-108.

[3] 2010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R].

[4] 杨永春,曾尊固.兰州市地域结构分析[J].地理科学,2002,(8): 468.

[5] 滕丽,杨永春.狭义河谷型城市交通问题研究 ―――以兰 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2,(1):72-73.

[6] 刘星原.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布局的若干问题探讨[J].北京工 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7.

分布式商业模式篇7

城商行做大做强的原因与现状

在当前,做大和做强是城商行欲达到的两大目标,为何中国城商行往往偏好先做大、再做强的发展道路呢?深入分析后有以下原因:

竞争压力与舆论导向。加入WTO之后我国银行业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随着外资银行的逐步进入,银行间的市场争夺甚嚣尘上,规模扩张则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对于舆论导向来讲,公众惯性地认为大型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优势是城商行难以比拟的,以及舆论所宣扬的外资银行较高的软实力和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以上两点会使公众潜意识屏蔽或拒绝城商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或服务,使得城商行市场开拓以及品牌推广困难重重,于是国内城商行在制订发展对策时,几乎无一例外把“做大”作为主要举措,“做大”也就成为从地方政府到城商行共同的追求目标。

较低的外延性扩张成本。当前城商行营业成本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随着外延性扩张幅度加大,会显著降低单位内的资金运营成本,有效实现规模经济,此外由于银行金融服务的无形性特征,使得城商行异地分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较低,这点有效降低了城商行建立异地分行的成本,加速了其扩张的步伐。

高度的政府导向。在城商行快速发展的历程中,发源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功不可没,在资金、政策、人力以及战略选择方面,地方政府的配套支持为城商行外延性扩张提供了充沛的资源供给,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商行是其所在发源城市的名片。然而在布局全国的战略背景下,若干城商行实施了更名,在更名的城商行中,有些城商行的名称仍旧保有发源城市的元素,而有些城商行名称已与发源城市没有任何联系,其在一定程度上平添了公众对该银行的认知障碍。

城商行做大再做强任重而道远

截至2010年末,全国有30家城商行跨省设立了42家异地分行,其服务网络迅速摊开,客户群体空前壮大,品牌知名度也得到了迅速提升。一方面,城商行加大对新设区域的贷款投放力度,对新设区域市场进行深耕细作,抽调总部在市场拓展方面的精干队伍安排到新设分支机构当中,完善异地分行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对新设分置机构的管控力度,特别是对新设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以及信贷规模进行适时管控,强化新设机构与总行之间的适时互动,以提升政策的执行水平和效果。

当外延性扩张已经演变为众多城商行发展战略的不二选择时,其扩张的盲目性会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在监管水平达标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异地分行的数量,没有对品牌资产、经营拓展能力进行有效评估,也没有形成扩张区域系统的市场渗透和拓展策略,而往往依靠既有的关系资源和人脉资源“闪亮登场”,一旦该类资源殆尽后,或有新竞争对手的进入并扰乱竞争秩序,异地分行往往表现为经营后劲不足、市场拓展缓慢的现象,于是便影响了城商行未来的风险控制水平和资产收益率。以扩张势头最为迅猛的北京银行为例,在2010年其营业收入的83.66%是大本营北京地区贡献的,其他地区营业收入总和仅为16.34%,不足总营业收入的五分之一;而在利润总额方面,北京地区贡献了88.66%,其他地区利润总额贡献值仅为11.34%。由此可见,自北京银行2007年左右实施外延性扩张以来,北京地区直接贡献的收入和利润仍然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达到80%以上的水平,而其他区域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虽然增速明显,但其力量仍旧微弱,甚至有些新开发区域的营收和利润出现了负值。因此综合来看,实施外延性扩张的城商行在整体做“大”的同时,没有实现整体做“强”,其在发源地区域的“强”不是真正的“强”,而使所有扩张区域变得强大才是真正的“强”。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提升城商行各项管理指标外,还需要构建明晰的扩张路径。

审慎明晰的路径选择

立足本地、辐射全国的营业网络是若干城商行的终极目标,但是该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个城商行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来制订长远的扩张战略。从目前城商行的扩张情况来看,主要有两种代表性扩张模式,一是全国散点式布局,代表银行:北京银行、大连银行、包商银行;二是区域蜂窝式布局,代表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重庆银行。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两种模式的特性及其优劣势。

全国散点式布局

全国散点式布局的优势是:高品牌传播效应、低采购成本、高服务议价能力和低区域系统性风险

首先,全国散点式门店扩张模式能够有效形成较高的品牌传播效应。由于城商行在全国多个经济区域建立网点,通过其各种类型的营业网点宣传其独特的服务主张和金融理念,更重要是全国范围内的经营能够迅速提升公司品牌传播面积、影响受众数量,从长期来看能够有效提升公司的品牌资产,其品牌资产的溢出效应能够使得城商行在未来经营中受益。

其次,低成本采购是全国散点式扩张模式的重要优势。多区域扩张给予了城商行重要的外埠资源,全国范围内经营拓展搭建了全国性的采购平台,企业的采购范围和采购半径都能有长足的发展,其已经构成了实施全国散点式扩张模式城商行的重要竞争优势。

第三,高服务议价能力是全国散点式扩张银行又一个重要优势。“得渠道者得天下”,全国性的城商行在渠道资源的保有和掌控层面优势明显,其占据了金融产品或服务在全国范围销售的重要平台,于是该渠道资源禀赋就自然而然提高了其产品或服务的议价能力,而产品议价能力的强化将有效降低城商行的费用率,提高城商行的经营利润。

第四,能够有效分散区域性风险。地区的系统性风险是很多城商行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忽视的问题,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地理环境、人文境况、社会生活中的变化或事件往往会对城商行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冲击,而全国散点式经营能够有效应对地区的系统性风险,有效避免了“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的风险。

全国散点式布局的劣势是:高管理要求、低协同效应

首先,对城商行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对于全国散点式布局来讲,由于所跨区域面积较大,掌控的分行数量较多,同时各个分行所处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的不同,需要总行实施差异化管理,作为总行或分行的管理部门需要依据银行自身特点,需要充分评估多个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的市场环境,在综合各个地区差异化经营的条件下来制订本行的发展战略,这就对城商行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协同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是城商行在异地扩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竞争优势,从服务地区企业和客户的角度来讲,临近区域的城商行通过联合业务创新能够有效满足所在区域的企业和客户,这对异地分行的市场拓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对于实施全国散点式扩张的城商行来讲,其各个分行之间由于地理半径和管理半径较大,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难免会打折扣。

第三,面临更大的风险控制压力。对于全国散点式布局来讲,由于各个分行所服务的企业和客户的差别较大,各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制度环境差异,使得城商行面临较高的风险管理压力。

区域蜂窝式布局

区域蜂窝式布局的优势:高市场占有率、低运营成本、高品牌忠诚度、低社会成本

首先,区域蜂窝式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由于城商行集中选择某一块区域市场进行深耕细作,总行在所在区域的资源较为丰富,与多地区、多网点相比,一个区域的多个网点,其在市场渗透、产品推广方面的力度是非常强的,于是该扩张模式能够有效达到“步步为营”的效果。

其次,低运营成本是区域蜂窝式的重要优势。一方面,由于地理半径的缩短使得城商行在网络建设、资源共享方面优势明显,其成本优势能够有效抵制其他外延性扩张银行对本地市场的侵蚀;另一方面,联系紧密的城商行网点之间能够有效实现互通有无,在客户资源的联合开发、维护,以及战略实施方面都能够在所辖区域之间形成良好地互动,大大提升了战略执行力。

第三,高品牌忠诚度是区域蜂窝式的核心竞争优势。区域市场的深耕细作使得城商行在所辖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渗透,使得该类型城商行能够有效满足当地客户的需求,能够有效融入当地企业和个人的日常经营和生活当中,于是当地的企业或个人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是其他新进入银行的分行很难撼动的竞争优势。因此,品牌忠诚是区域蜂窝式银行竞争的利剑。

第四,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实施区域蜂窝式扩张的城商行,由于在辖区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年来的经营和投入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口碑,集结了较多的社会资本,其在门店选址、区域配套、政府补贴方面都会得到一定的支持,这对城商行内生性增长大有裨益。

区域蜂窝式布局的劣势:高成长瓶颈、低人力资源供给水平、低市场敏感度

首先,较高的成长瓶颈是区域城商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毕竟区域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空间有限,同时区域市场还要面临外来扩张银行的侵蚀,制约了城商行的长远发展。

其次,银行业的竞争从某种程度来讲是人才的竞争,而区域市场的人才储备相对全国范围扩张的企业来讲不占优势,甚至是其经营的短板,人力资源的储备建设是其未来进一步拓展区域市场的重要挑战。

第三,市场敏感度低。相对于全国性散点布局的城商行而言,毕竟区域蜂窝式城商行对于其所辖市场是比较了解的。但如今的金融市场已经不再是封闭的市场空间,由于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高速流动,使得银行金融产品或服务日渐打破区域割据的状态。于是全国散点布局的城商行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控全国的市场动态,其在第一时间掘取市场信息并做出反应是区域城商行难以匹敌的,由此引发的区域城商行市场敏感度低,成为其市场竞争中的短板。

从以上对全国散点式布局和区域蜂窝式布局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两种模式各有利弊,需要城商行对自身的资源和所处竞争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来做出恰如其分的选择。从品牌打造的角度来讲,全国散点式布局的效果较好;从稳健经营的角度来讲,区域蜂窝式布局略胜一筹。特别是对发源于二、三线城市的城商行来讲,品牌号召力和美誉度相对较弱,区域蜂窝式布局则应是首选。而且同样是2007年左右进行外延型扩张的城商行,假设其他影响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实施区域蜂窝式布局的城商行业绩增速明显快于实施全国散点式布局的城商行。综上所述,城商行实施外延性扩张的有效路径是:先有计划地进行区域蜂窝式布局,再有计划地进行全国散点式布局,这对城商行的稳健发展大有裨益。

精准迅猛的优势建构

对于广大城商行来讲,能否在大型国有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突围,找寻到自身的竞争优势,是未来城商行发展的关键。城商行的发展壮大并不是以外延性扩张为标志,也不是以越来越接近大型国有和股份制银行的规模和实力为终极目标,而是要走出有别于以上类型银行的独特路径,只有这样才会在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利于不败之地,才能有效克服被兼并和收购的风险。

通过联合创新打造品牌资产

不可否认的是,银行业的品牌时代已经来临。一旦所有卓越的创新被企业争相模仿,那么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就不再具有差异化,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间的服务质量也迅速趋同,于是拥有强大品牌资产的企业便会脱颖而出,傲视群雄。银行业更是如此,因为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同质化极高的行业,那么未来随着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日渐提升,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品牌资产就是核心竞争优势,但金融行业的高度集中性和垄断性使得银行的品牌打造工作远远没有其他行业那么轰轰烈烈,因此,对于在“夹缝”中生存的城商行来讲,必须全力打造自身的品牌资产。

一方面,城商行要进行演进式的品牌打造,即通过传统的营销传播(广告、公共关系)、营销沟通等整合营销传播来宣扬自身的金融服务理念,通过前瞻金融服务理念的灌输来占据金融消费者头脑中的特定位置,使其一旦有特定的金融服务需求会首先想到城商行;另一方面,城商行要进行革命式的品牌打造,即由单向的营销传播来创造品牌价值,转变为通过联合创新来创造品牌价值,也就是借助消费者的智慧和兴趣融入到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中来,通过与银行服务对象的联合创新活动来完善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强化客户体验,实现客户忠诚,最终使得银行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以形成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有选择地国际化

未来,国际化是城商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然趋势,也是自身发展壮大的一个里程碑。只有走出国门,才会有效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竞争,这对城商行的发展壮大有重要意义。目前,城商行中的北京银行已经在香港和阿姆斯特丹建立了代表办事处,富滇银行在老挝设立了代表处,以上城商行成为众多城商行迈向国际化的轻骑兵。

因此,城商行要想得到长足地发展必须信心百倍地尝试国际化,通过自觉接受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的约束主动与国际接轨,才能有效形成自身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只有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最终实现基业长青。于是,对于有实力的城商行来讲,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国际化经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尝试全面网络化服务

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网络银行到手机银行,从实体服务到虚拟服务等等,技术的迅速变革无不改变着银行的竞争格局。而未来的银行竞争中,忽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必然将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对于银行目前所提供的网络服务,往往集中在个人银行业务上,相应的金融创新也集中在个人网络银行服务,而对企业的网络银行服务则是蜻蜓点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分布式商业模式篇8

丰申公司入厂物流存在的问题

丰申公司(化名)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缺失。业内人士都知道,汽车厂商的入厂物流包含三种主要的配送模式:第一种为供应商自行安排零件配送,俗称送货上门;第二种为主机厂安排车辆上门取货;第三种模式为主机厂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按照主机厂要求的时间进行取货。

丰申汽车公司(广州)目前的总生产产能为48万台/年。在零部件入厂物流上,丰申公司采取由供应商送货上门的方式,各供应商按照丰申公司的订货计划,将生产完成的零部件安排自己的车队或委托的物流公司运至丰申公司的仓库或是海益公司(化名)的外租仓(附:丰申公司内部物流承包给海益公司负责),在仓库完成零件交接。因各供应商只顾管理自身物流业务不讲求合作,丰申汽车公司入厂物流被人为地分割为多块不相干的物流,由于不能对运力进行统一调度,入厂物流车辆装载率低下,运输过程装、卸货频度也大大增加。

由于丰申汽车公司的入厂物流放权给供应商进行配送,在入厂物流中主导地位的缺失,导致整个入厂物流业务分散凌乱,在定价权方面更走向被动。也正是因为零件成本中包含物流费用的模糊,使得丰申公司长期无法对供应商零件成本进行精确核算,采购费用如何削减成为丰申公司挥之不去的难题。

因此,丰申汽车公司必须确立在入厂物流方面的主导地位,需要废除现有的厂家自供货物流配送方式,改由丰申汽车公司上门取货的方式,将来逐步过渡到由丰申公司委托专业的物流公司根据自己公司的需求完成分拣、制造、安装等各种增值服务,打造一个高效运转的物流体系。

物流器具不统一导致物流效率低。物流器具不统一的问题是丰申汽车公司需要反省的另一大课题。由于入厂物流的分割,物流器具完全由供应商自行设计和选择,各供应商设计物流器具时几乎没有标准,任意决定,有纸箱、托盘、台车、料笼……五花八门,大部分零件配送到丰申汽车公司或是海益公司仓库后都需要转包装才能配送上线,这就带来了众多不良影响:

一是零件装卸货过程中,因物流器具不统一,在装卸中无法实现标准化,这就导致了丰申汽车公司装卸货业务难以推进机械化作业,提升作业效率。

二是由于物流器具不统一,零件装载容器与卡车难以进行对接,零件运输过程中难以实现卡车的满载情况,同时,由于物流器具设定没有规范,物流器具也难以在确保零件质量的情况下实现零件的高效包装。

三是由于物流器具不统一,大部分零件的包装状态无法直接与生产现场进行对接,零件到达丰申公司仓库后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零件的转包装工作,难以实现作业的便利性以及现场管理的有序。同时,更换包装的过程会产生包装材料的浪费、更换作业工时的浪费。

仓库布局不合理。在供应商自送货体制下,由于丰申公司厂内物流委托海益公司负责,为保证丰申公司的正常生产,海益公司要求供应商在丰申公司仓库或是其自有的仓库中存放大量的零件,仓库管理粗放,库存管理无序。同时,广东省外供应商为了能保证货物的正常供应,也会在丰申汽车公司的附近租用仓库,再由仓库向整车厂供货。随着丰申汽车公司生产能力的提升,其公司越发察觉现有仓库面积已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同时,在仓库中充斥着各个厂家的装卸货人员,由于仓库管理紊乱,装卸货效率非常低下。

由于库存管理紊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丰申公司厂内的2万多平方米的仓库只能成为承担厂内部物流的中转库,大量的库存被积压在厂外租用的仓库中。外租仓的大量使用,使得大量的零件入厂物流被分为了两段,增加了装卸货的次数,大大增加了零件的装卸货成本。

因此,在丰申汽车公司收回了供应链管理主动权之后,如何对仓库进行合理的布局,减少零件的仓库面积,降低零件库存度,提升装卸货的效率,就成为了摆在丰申汽车公司面前的切实问题。

入厂物流优化方案

取货物流模式的确定。需要确立丰申汽车公司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首先需要导入取货物流,统筹入厂物流的管理。丰申公司的物流改革团队通过对国内竞争对手的考察,以及国内外同行取货物流运行方式的分析,总结出取货物流常用的四种模式,并对四种取货物流模式各自的使用领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模式一:P2P直送模式(点对点的配送方式)。这种配送模式可用于零件较大、使用频率较高的零件,或是要求一个厂家的零件,单次运输可以满足卡车整装要求的供应商。

适用对象:供应商与丰申汽车公司相距150km以内,一般一个零件或是一个供应商的零件,一天需要有一次或是几次的运输量;运输工具:厢式货车,平台卸货,不需要叉车作业;特点:大批量,小库存,循环出货;单家供应商货量足够,装卸快捷,无叉车作业,作业效率高。

模式二:拼载直送。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零件不大、需求量小、一般单一供应商零件不能满足卡车整装要求。

适用对象:供应商与丰申汽车公司相距150km以内,零件可以一天多次送货也可以几天一次送货,将同一属性供应商进行拼载就可以了。运输工具:厢式货车/飞翼卡车(视拼载情况决定),如果拼载零件种类多,体积小,一般采用飞翼卡车,方便零件拼载。特点:为保证回转率和装载率设定集中物流;拼载供应商多时采用飞翼车。

模式三:Milkrun。Milkrun模式,俗称牛奶取货,即一辆卡车通过对多个供应商进行循环取货后将零件送往整车厂。Milkrun模式下要求供应商围绕丰申汽车公司均衡分布,离丰申公司较近,一般零件品质较多,送货频率高,通过Milkrun方式,可以实现零件厂内库存最低化。

适用对象:供应商与丰申汽车公司相距150km以内,零件送货频率较高;运输工具:飞翼卡车;特点:真正实现平准化零库存的物流方式;采用飞翼车运输,适于频繁装卸作业,叉车作业可两边卸货。

模式四:VMI(中转配送)。适用对象:供应商距离丰申汽车公司较远,通常150km以上,零件配送频率不高,需要在中装仓进行拼载才能确保整装运输的零件;运输工具:厢式货车/飞翼卡车(视拼载情况决定);特点:长距离运输保证生产,需要有安全提前量。

综合丰申汽车公司供应商分布不均的现状,其公司物流改革团队参照了其他主机厂取货物流取得的经验,提出的取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Milkrun物流。在取货实施初期,由于考虑目前物流商还无法确保完全实现准时配送的作业水平,结合目前丰申汽车公司物流实绩、物流类型,在过渡时期丰申公司提出VMI和拼载,作为Milkrun物流的过渡和补充。

包装标准化推进。在取货物流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原先自送货体制的原因,丰申汽车公司包装和运输单元种类繁多,无法实现联合混载的功能,车辆、积载、装卸效率低下,包装成本不透明。要知道,包装的标准化是汽车零部件物流优化的先决条件。

通过对丰申公司物流器具的调查、整理,确认目前丰申公司在用物流包装器具主要包括:塑料嵌入式周转箱、塑料折叠式周转箱、通用台车、专用台车、中空板箱、纸箱、PE袋等七大类、近百种规格。其中周转箱+台车模式占13%,周转箱+托盘形式占14.6%,台车直接承载占35%,周转箱占24%。

由于包装容器的多样化,规格不统一、标准各异,无法标准化装卸货设备和运输货车规格,在取货物流推进初期严重影响了物流改革的进程。通过对现有器具的归类,并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物流器具的基础上,丰申汽车公司形成了自己的包装标准,规定包装器具以塑料折叠式周转箱、塑料嵌入式周转箱、通用台车、专用台车四类为主,各物流器具尺寸参照日本T11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如T11标准要求托盘尺寸为1.1m×1.1m,周转箱尺寸应与之相配合。针对目前包装多样化、标准不统一的现状,丰申汽车公司规定,所有过往使用的不符合规格容器,在车型换型过程中逐渐淘汰,更新为现有的包装样式。

在新设计台车规格方面主要包括项目:

台车整体尺寸(符合T11标准,确保车辆装载最大化)

前后牵引具(与现有牵引车匹配,便于装卸)

台车轮子(统一使用避震轮)

台车叠放的杯脚和支架(规格统一,便于台车堆叠)

台车的标签夹和标签袋(强化目视管理,传票规格统一,存放统一)

供应商标识(清晰、明了)

2012年6月丰申公司基本完成了零件包装的标准化工作,通过对零件包装的标准化推进,丰申公司入厂物流车辆装载率大幅提升,初步核算装载率提升15%左右,通过大量的标准化通用化台车/周转箱的导入,丰申汽车公司包装容器的通用化程度提升35%,大幅削减了新车型导入阶段容器的投入费用。

仓库布局优化。仓库的布局设计能影响厂内作业的便利性,同时也是影响厂内库存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仓库布局的调整,缩短物流行进路线,减少低效作业(如:叉车作业,频繁更换容器等)成为了丰申汽车公司改革团队面前的又一大课题。

在现有仓库布局中,丰申汽车公司按照厂内仓库堆位划分区域给供应商存放零件,将仓库划分为众多方块,方块与方块中间留有物流通道,零件入货与零件出货存在较多交叉作业区域,通过对现有仓库布局的现状分析,丰申公司发现,目前这种仓库布局方式存在众多问题:

传统仓库布局,由于零件按照供应商区分堆位,在零件配送过程中,零件入货以及出货在同一区域作业,作业过程存在干涉区域,生产交叉严重影响作业效率,同时存在安全隐患。

大多零件双层堆叠,装卸货过程需要使用叉车作业,作业效率低,配送效率低,反过来又要求增加零件的提前时间,变相地增加了零件的在库提前量,导致了厂内零件库存高。

由于堆位作业区域狭小,作业过程现场紊乱,在零件出库过程中,时常出现不按先入先出原则作业现象。

在仓库布局上,如何提升仓库周转率,减少无效作业,削减安全隐患,丰申汽车公司提出了全新的仓库布局方式,即仓库布局的T形摆放方式。

分布式商业模式篇9

关键词 云计算 产品平台 设计原理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通信技术的深入广泛应用,数据处理变得越来越空前重要和复杂,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加工,更加灵活、高效、安全地使用和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如何通过数据中心快速地创建服务并高效地管理业务并共享已经存在的计算机平台?这些成为当前关注的课题,并由此引发了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的深入研究,云计算的探讨已成为目前关注的主要技术热点之一。

1云计算及产品设计内涵及原理

云计算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综合几种己有的定义给出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是在规模经济驱动下的一种大规模分布式商业计算模式,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方式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动态扩展的可配置共享资源池上,资源池由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构成,外部用户可以按需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软件资源和信息服务。产品平台和产品族设计是通过对己有大量顾客需求挖掘、需求分析,结合产品开发与配置方法,快速的派生出系列产品,增加产品多样化,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需求。

2产品平台设计云服务模式

根据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的差异,将企业产品平台设计云服务分为三种服务应用模式:面向中小企业公共产品平台云服务模式,以产品设计与仿真计算为核心的云服务模式和面向虚拟开发组织动态协作云服务模式。

(1)面向中小企业公共产品平台云服务模式

在该服务模式中,由云服务供应商来管理门户,云应用供应商提供应用,云资源供应商提供基础设施。三个云提供商相互合作,具有灵活性。云应用提供商提供了各种专业应用系统资源,除了一般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进销存、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虚拟存储等应用软件系统之外,还包括产品设计、仿真、模具设计、模型求反等专业化服务。云资源提供商负责提供基础设施资源,比如高性能计算机、物理存储资源和相关设备等。门户服务提供商通过门户向用户提供云应用支持,设计者通过门户使用各种应用。中小企业己相继建立企业内部的基于ASP的产品服务平台,随着企业业务的增多,平台之间合作需求日益强烈,但是这些平台由于分布性、自治性以及异构性等原因,难以实现跨平台的协作,不利于商业化运营,以及不能全方位的提供服务,所以需要解决跨平台分布式共享问题。服务模式考虑了分布式、异构环境中资源的安全访问与共享,由集成在同一个云计算环境中的产品平台资源适当的组合构成,建立虚拟的协同产品设计环境,提供有效的业务模型。

(2)以产品设计与仿真计算应用为核心的云服务模式

客户向设计能力提供商提交产品设计请求,设计者向服务中心调用软件和资源服务,完成产品发任务。该模式中资源提供商所共享的资源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主要有各种计算资源、设备资源等,软件资源有数据资源、设计仿真资源、知识资源、存储资源等。以解决企业软件资源优化配置和海量数据计算的难点,提出以产品设计与仿真计算应用为核心的云服务模式,该模式将企业内部的IT架构延伸到外部的网络、资源和服务,设计能力提供商负责提品设计能力,并部署到服务中心中,云服务管理商负责管理云服务中心的各种服务。资源通过虚拟化部署到产品设计仿真云服务中心中,云服务中心提供资源的跨企业和跨区域的虚拟化整合及共享,提供高性能运算环境。存储资源的虚拟化整合能够提供虚拟存储功能,解决海量设计数据、分析数据的访问和共享问题。产品设计者和企业管理者能够通过云服务中心获得产品设计、仿真和管理等相关的服务,通过服务的组合进行产品开发。该服务模式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仿真模拟计算资源的虚拟化部署、合理调配与利用。

(3)面向虚拟开发组织动态协作云服务模式

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这些企业间的协同合作。虚拟制造企业能够解决产品协同开发网络中分布性、异构性、动态性、自治性和协同性的问题,通过动态组织企业,构建虚拟发组织,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完成产品的开发。面向虚拟开发组织动态联盟协作云服务模式支持分布式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共享产品开发相关的标准化设计、制造、信息和技术资源。产品平台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由多方企业合作完成,包括主管企业、协作企业、供应商以及客户企业集群等。利用云服务中心交换产品开发信息的能力,企业之间可以异地合作,发挥局部优势,充分应用分散在同一企业的不同区域或者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发资源,建立虚拟制造企业。资源提供商可以是主管企业、协作企业或者第三方企业,主要提供与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等具有在线和离线形式资源。

参考文献

[1] 赵学磊.云计算在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12.

[2] 郭强,孙大为,常桂然,王兴伟.一种基于虚拟化技术增强云安全的可信赖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3] 辛军,陈康,郑纬民.虚拟化的集群资源管理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0.04.

[4] 孙燕飞.云计算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分布式商业模式篇10

关键词:电商物流中心 工艺布局 作业流程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U652文献标识码: A

一、电商物流中心的发展情况

目前电子商务发展态势迅猛,同时伴随其发展的电商物流中心需求加大。由于电商物流中心自身的不同特点,其内部的作业流程及工艺布局也各不相同。

二、电商物流中心的特点与分类

1.电商物流中心特点

电商物流中心具有货品种类繁多、货品需求差异大、小订单少品种、订单数量多、多批次要求;货品出库速度要求快,作业效率要求高;退货品数量庞大等特点。

2.电商物流中心分类

电商物流中心货物品种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小至日用百货,大至家居建材,所以存储的货物尺寸变化非常大。按照货物的尺寸进行分类,可分为大、中、小件。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一般可划分为大件类物流中心和中小件物流中心。

四、影响物流中心作业流程及工艺布局的因素

1.订单特点

不同的订单特点,需要相适应的作业流程来完成,这样才能最优地履行订单。一般而言可以通过EIQ分析以及ABC分类方法得出物流中心订单特点。通过订单EIQ分析,可以得出订单详细信息。订购品种多、数量大则按单拣选;订购品种少、数量大则进行订单组合进行批量拣选。通过ABC分类方法,可以得出订购货品分类,一般A类订购量较大,需要较大的存储区,B类被订购的数量大品种多,需要较大的拣选区域,C类量占比少,需要部分存储区以及拣选区。

2.出入库模式

货物本身的形态决定着存储区的作业形态,订单特点也影响着货物出入库形态,出入库模式对物流中心有较大影响。在同样的订单形势的情况下,货物的包装尺寸以及出入库形态的不同也会造成物流中心的作业流程和工艺布局的不同,例如电子商务物流中心的大件和中小件物流中心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作业流程及工艺布局。

3.设备自动化程度

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也影响着物流中心内部的作业流程及工艺布局,自动化程度较高可以考虑采用设备实现各个区域之间的货物联系,自动化程度较低采用人工实现,考虑货物与人流在作业时的交叉等问题,确保物流中心内部作业流程顺畅。

4.投资与收益

价值工程把功能与成本、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价值工程将产品价值、功能和成本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来考虑。从价值工程角度来进行项目研究,就必须把投资与收益结合起来。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需要对物流中心的作业流程和工艺布局进行最大的优化,达到投资与收益的最大化。

5.作业模式和效率

现代的物流中心,效率无疑是第一原则,特别是电子商务类物流的时效性是决定着电子商务生死的关键性因素。但是对于不同行业的物流中心,所追求的效率体现点是不同的。适合的模式才能体现出最优的效率,所以在对物流中心进行设计时,寻求不同作业模式下的最优效率才是最优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