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十篇

时间:2023-11-30 17:29:09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多个生产领域,它们已经成为高新技术的代名词。而计算机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作为分布交互仿真的关键技术之一,它也是造成我国信息技术与国外信息技术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分布交互仿真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

1.1分布交互仿真概念

分布交互仿真是一种综合性仿真环境,它一般采用协调一致的结构、标准和协议,通过网络设备将分散在各地的仿真设备进行互联,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分布性、交互性、异构性、时空一致性和开放性。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使大规模复杂系统的仿真成为可能;二是降低仿真成本。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可以实时计算并生成一个反映实体对象变化的三维图形环境。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实验人员不仅可以“进入”这种虚拟环境(主要是视觉听觉环境),直接观察事物的内在变化并与其发生相互作用,还能通过开放式的中断处理来模拟各种随机事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1.2分布交互仿真的发展

在分布式交互仿真发展的早期阶段,通讯层和应用层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在应用层,为了能将实体的数据传给其它实体,每个仿真应用都为自己所生成的实体定义了一个结构或数据块,其中包括了传送实体信息所必要的数据定义。这样的数据可称之为“不规范的数据”。可以说,这种数据定义方式完全满足了实体间数据交换的需要,但缺点是每个实体的数据定义各不相同。每个仿真应用中不但要有本地实体的数据定义,还要有其它节点的实体的数据定义,才能在接到一个数据包后按照正确的格式来理解它。当网络中要增加一个新实体时,其它仿真应用中都要增加这一实体的数据定义。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实体就要对网络中所有的仿真应用进行一次修改。

1.3分布交互方针的特征

分布交互仿真最大的特征便是没有中央服务器。分布交互仿真是严格的对等网络结构,在它里面所有数据传送给所有仿真应用,而数据的拒绝与接收依赖于接收者的需要。取消了中央服务器,分布交互仿真减少了由于一个仿真应用向另一个仿真应用传送信息的时间延迟。时间延迟严重影响网络仿真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举例说明,当一仿真应用向目标开火以后,被击中的目标必须尽可能快知道将要发生的军事行动,使其作出相应的防卫反应,通讯设备的延迟引入可能导致对方力量的加强,战场态势的变化。

2分布交互仿真中数据通信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它已成为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中的关键所在,这也是造成我国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与国外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我国没有分布交互仿真技术规范和标准,这使得我国的分布交互仿真技术研究存在多样、复杂以及多元化特征,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也探索。在目前的实时数据通信技术分析中,它主要包含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及时性,数据发送的可行性、方便和快捷性,信息接收系统的智能性和自动化要求。

2.1数据通信的应用现状

经过的一段时间的研究表明,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中实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仿真性能和仿真优越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给接受领域的额工作人员大大的增加了负担,使得整个管理实体数量发生了一个瓶颈。此外,在这种交互方式中,我们需要满足人们在回路上存在的仿真需要,但是对事件驱动、时间驱动上存在的仿真问题则无需要给予过多的重视和分析。

2.2实时数据通信协议分析

实施数据通信是基于网络条件下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它在应用的过程中是以网络通信部分和实现基础为标准的,它在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从网络的一个节点快速、准确的传递给另外一个节点,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快速、及时传递的过程,它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采用合理、简单的语言进行沟通无疑要比复杂的语言快捷的多。因此,在通信协议的制定中,它是针对网络通信为基础开展的,协议利用是否合理、科学和科学将直接关系到网络通信的实现,也决定着网络通信工作的开展。在一个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中,必须要以科学的通信标准进行控制。在目前的交互仿真系统中,常见的协议包含了TCP/IP协议,它在应用中是以传输控制协议、网络访问协议为核心,它已经广泛的被世界多个国家重视和认可。目前,HLA网关能转化各种协议使用的PDU类型:实体状态、开火、爆炸和碰撞,这些能够支持DIS的仿真器。HLA网关预定是以联邦对象模型(FOM)为依据的数据,它们放在设置文件中,且在运行时改变。另外RTI还提供询问、删除以及时间管理等服务。

3结束语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篇2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新媒体 报道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VR)现已进入公众的视野,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VR成为新媒体报道的高频词,一些主流媒体首次尝试VR报道,甚至有专家预言VR代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有关VR产业的报告也轮番出炉,VR产业蜂拥而起,阿里巴巴成立VR实验室,暴风TV首款VR电视,华为公布其第一代VR眼镜产品……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正推动VR技术成为未来众多经济社会创新应用的基础平台。那么,什么是VR?其前世今生、发展趋势如何?

了解掌握虚拟现实技术原理,正确认识它与模拟仿真的区别

虚拟现实技术(VR)也称灵境技术,是随着微电子技术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三维空间环境再现技术。VR是一种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技术。也就是说,VR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截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关于它的普遍适用的定义,但一般可以认为,它利用各种人机交互技术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创造了另一个尽可能真实、互动的身临其境的虚幻世界,使人类可以漫游其中,体验最真实的虚拟空间,不受任何限制地在自己的梦想里散步。VR已经广泛应用于新媒体、航天、军事、工程等各种尖端科技领域中,并将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广泛的应用于并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由于虚拟现实在人机交互中使用的显示器大多是头盔式增强型随身看显示系统,所以,它是随身看显示系统最有前景的应用领域之一。VR用户只需戴上虚拟现实装备,如头盔、眼镜等,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设备中设置好的各种场景。VR系统一般包括用户控制系统(如人体运动监测、控制杆、键盘、鼠标等控制设备)和视觉、听觉、触觉、嗅(味)觉等人类感觉方面的仿真反馈系统、处理系统,以及人类感知的信息显示系统(显示器、音响、三维座椅)。其中,视觉、听觉的控制和仿真是目前VR较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而头盔式增强型随身看显示系统则是用户使用的主要产品形式。

VR是依赖于大量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如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形学、底层接口等技术和新型显示技术、场传感器技术、力量反馈系统、无线有线通讯等技术综合应用的一门边缘学科。从本质上讲,VR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梦境的实现;从技术角度讲,它是软件、硬件领域的前沿技术综合应用和面对对象的综合技术开发。VR将可以使人们在头戴一个头盔式增强型随身看系统的情况下,身临其境的体验一把梦幻似的虚拟现实。其实,这些虚拟现实场景,就是使用复杂的软件技术,预先在计算机中构造一个真正的虚拟空间,空间中的每一个点都具有X、Y、Z坐标、色彩、法线、逻辑关系等众多维度的信息,计算机再通过传感器、操纵杆、鼠标等用户输入设备确定虚拟场景中人的六个自由度位置,最后通过计算机将画面再现到用户眼前,从而创造出虚拟空间。这样的一系列工作如果能够连贯起来,并且整个系统一个周期的运算时间少于人的视觉暂留时间,用户就会在头戴式增强型随身看显示系统的大型虚像显示屏幕上拥有身临其境地在虚拟现实世界中漫游的感觉了。VR就是创造一个虚拟的环境,让你觉得这就是现实,通过这个虚构的现实来娱乐你、吸引你。

然而,不能把虚拟现实和模拟仿真混淆,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概括地说,虚拟现实是模拟仿真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处理环境下的发展和技术拓展。我们可以举一个烟尘干扰下能见度计算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构建分布式虚拟环境基础信息平台应用过程中,经常会有由燃烧源产生的连续变化的烟尘干扰环境能见度的计算,从而影响环境的视觉效果、仿真实体的运行和决策。某些仿真平台和图形图像生成系统也研究烟尘干扰下的能见度计算,仿真平台强调烟尘的准确物理模型、干扰后的能见度精确计算以及对仿真实体的影响程度;图形图像生成系统着重于建立细致的几何模型,估算光线穿过烟尘后的衰减。而虚拟环境中烟尘干扰下的能见度计算,不但要考虑烟尘的物理特性,遵循烟尘运动的客观规律,计算影响仿真结果的相关数据,而且要生成用户能通过视觉感知的逼真图形效果,使用户在实时运行的虚拟现实系统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是发源地

20世纪60年代,VR技术就已存在了,但可能需要搬很笨重的一台设备来体验,因此,在军工、航空等特别少的专业领域才会用到VR。美国虚拟现实研究技术的水平基本上就代表国际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感知、用户界面、后台软件和硬件四个方面。美国宇航局研究的重点放在对空间站操纵的实时仿真上,大量运用了面向座舱的飞行模拟技术。如对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仿真,到制定一个叫“虚拟行星探索”的试验计划,这一项目能使“虚拟探索者”利用虚拟环境来考察遥远的行星,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火星。现在已经建立了航空、卫星维护虚拟现实技术训练系统,空间站虚拟现实技术训练系统,并且已经建立了可供美国使用的虚拟现实技术教育系统。北卡罗来纳大学是进行虚拟实现技术研究最早最著名的大学。他们主要研究:分子建模、航空驾驶、外科手术仿真、建筑仿真等。在显示技术上,该所大学开发了一个帮助用户在复杂视景中建立实时动态显示的并行处理系统,叫做像素飞机。麻省理工学院是一个一直走在最新技术前沿的科学研究机构。原先就是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图形学及动画的先锋,这些技术都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1985年成立了媒体实验室,进行虚拟环境的正规研究。华盛顿大学华盛顿技术中心的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在新概念的研究中起着领先作用,同时也在进行感觉、知觉、认知和运动控制能力的研究。他们将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引入了教育、设计、娱乐和制造领域。例如,波音公司的V22运输机就是先在实验室中造出虚拟机后再投入生产的。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研制出在车辆设计中,支持远程协作的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系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工程师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协作进行设计。在设计车辆的过程中,各种部件都可以共享一个虚拟环境,并且可以查看对方任何一个位置的视频传递和相应的定位方向。在系统中采用了虚拟原型,从而减少了设计图像和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这样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可以估算和测试,并且大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乔治梅森大学研制出一套在动态虚拟环境中的流体实时仿真系统。在一个分布交互式仿真系统中仿真真实世界复杂流体的物理特性,包括仿真正在穿过水面行驶的船、仿真搅拌液体、仿真混合不同颜色的液体、仿真混合不能溶解的油和水、仿真下雨和流动的地形以及仿真流体的相互影响等特性。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是虚拟现实技术最佳系统,全媒体进入到VR/AR(MR)时代

虚拟网络视频直播、虚拟图文网络直播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新亮点。“两会”期间,《人民日报》采取VR(虚拟现实技术)、H5(第五代应用超文本标记语言)、360度相机,让今年全国“两会”更加清晰透明、立体直观、全方位播报。网民只要打开客户端,佩戴VR眼镜,新媒体设备不仅记录会议立体多维空间动态全景,而且让网民感觉自己仿佛就是现场观众,身临其境地观察“两会”现场的精彩效果。网民用手点击鼠标或在手机屏幕上随意滑动手指,眼前就能看到会场的主席台、发言席、任何座次位置,以及代表委员精神面貌。《人民日报》记者还使用一款安装多个摄像头的360度全景相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拍摄,既能记录总理作报告时的神情,也能录制主席台上各位代表以及整个会场代表的精神状态。新华社对新闻会的直播页面中,多名记者滚动现场文字、图片、录音与视频,并启动VR全程直播模式。会刚结束,《光明日报》融媒体作品《政协新闻会VR实况》就已通过微信、微博传播出去,许多委员还带上虚拟现实技术产品“VR眼镜”亲身体验到光明网制作的VR全景视频新闻。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融媒体团队今年对“全景会场”报道技术也进行了升级,有的首次使用VR全景视频技术,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让网民走到代表委员座位旁边,亲临会场当观众。

近年来,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同步发展和相互促进成为全世界信息技术与产业飞速发展的主要特征。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使得信息应用系统在深度和广度上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DVR)即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实例。所谓DVR是指一个支持多人实时通过网络进行交互的软件系统,每个用户在一个虚拟现实环境中,通过计算机与其它用户进行交互,并共享信息。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是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位于不同物理环境位置的多个用户或多个虚拟环境通过网络相联结。根据分布式系统环境下所运行的共享应用系统的个数,可把DVR系统分为集中式结构和复制式结构。集中式结构是只在中心服务器上运行一份共享应用系统。该系统可以是会议或对话管理进程。中心服务器的作用是对多个参加者的输入/输出操纵进行管理,允许多个参加者信息共享。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但对网络通信带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高度依赖于中心服务器。复制式结构是在每个参加者所在的机器上复制中心服务器,这样每个参加者进程都有一份共享应用系统。服务器接收来自于其它工作站的输入信息,并把信息传送到运行在本地机上的应用系统中,由应用系统进行所需的计算并产生必要的输出。它的优点是所需网络带宽较小。另外,由于每个参加者只与应用系统的局部备份进行交互,所以,交互式响应效果好。但它比集中式结构复杂,在维护共享应用系统中的多个备份的信息或状态一致性方面比较困难。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在远程教育、科学计算可视化、工程技术、建筑、电子商务、交互式娱乐、艺术等领域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它可以创建多媒体通信、设计协作系统、实境式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虚拟社区全新的应用系统。如教育应用:把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用于建造人体模型、电脑太空旅游、化合物分子结构显示等领域,由于数据更加逼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十分显著。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相互结合、促进和发展,系统因此能够提供更加协调的人机对话方式。工程应用:当前的工程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图形工具,以便直观地显示各种产品。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应用将使工程人员能通过全球网或局域网按协作方式进行三维模型的设计、交流和,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并削减成本。

随着VR硬件设备市场资本不断涌入,VR头盔等硬件载体如雨后春笋般问世,全景摄像机首当其冲,我们将进入到VR/AR时代。AR即增强现实技术,如今全世界也仅仅只有二十多家权威的公司在进行研究,微软的技术已经非常熟练,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这种技术在1990年提出。随着随身电子产品CPU运算能力的提升,预期增强现实的用途将会越来越广。从本质上来说,AR是数字媒体和真实世界之间的交互,我们需要一个充当日常“窗户”的滤镜。AR的成像理念与VR般的成像体验打造出了一种以全息投影现实为主的混合虚拟现实MR技术。在2016年6月1日举行的微软开发者峰会上,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向人们强调了对Hololens的正确“打开”方式――Hololens既不是VR头盔,也不是AR眼镜,而是属于MR的混合现实设备。MR是将计算机生成的3D虚拟物体全息投射到现实空间中,MR设备的佩戴者可以现实空间中与3D虚拟动画进行交互式操作,并触发相应功能。MR设备的成像原理并不同于沉浸式的VR设备,它也是将虚拟画面投射到真实空间中,但所投射的全息3D图像,其成像效果突破了虚拟与现实世界的界限,能够提供近乎于VR般的沉浸式体验。然而,尽管MR技术吸纳了AR设备与VR设备的部分效果,却无法实现在Hololens上兼容AR和VR。因为,VR采用的交互手段完全由人工设定,AR则更注重真实物体与虚拟效果的链接。要将AR与VR兼容到同一设备上,实现VR和AR终端的硬件兼容,只需要在终端上加装一个摄像头,解决沉浸式画面与真实画面的切换显示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界面交互问题。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篇3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变电站仿真技术;演习观摩

作者简介:李世倩(1971-),男,湖南邵东人,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高级讲师,高级技师;陶红鑫(1973-),女,江苏如皋人,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高级讲师,技师。(江苏 苏州 215004)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215-02

电网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基础设施。电网运行是否安全稳定、电能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然而电力系统越来越复杂,安全生产、经济运行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临时慌乱作出错误判断和不当处理是事故扩大的主要原因。电力调度员的职业技能与电网稳定运行息息相关,迫切需要通过培训提升运行人员事故分析、处理的能力。广泛开展联合反事故演习是保证整个电网安全、可靠、稳定的最佳培训途径。

电网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已成为现代电网调度自动化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推广,调控一体化培训系统(Dispatching and control integration Training System,DTS)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一、DTS及OTS系统简介

DTS与实际系统环境一致,其中的SCADA/EMS仿真系统可以模拟在线SCADA/EMS所有的功能,包括监控系统和在线应用软件,具有相同的显示、相同的人机界面、实现相同的控制和操作,实现各级电网调度人员的系统性培训,使调度员在与实际控制中心基本相同的调度环境中熟悉掌握能量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以提高其在电网的正常、事故和恢复等情况下的调度决策能力。DTS的基本应用主要在于:电网调度员基本技能、常规操作、紧急控制与事故处理、系统恢复操作训练、电力系统物理特性的学习等。

DTS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于模拟电网的拓扑信息,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实际电网的运行状况,一般读取SCADA/EMS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潮流数据等。信息主要体现电网结构的完整性和运行状态的实时性,对于系统的模拟主要以静态稳定分析为主。DTS系统基本侧重于描述电网一次部分的状态变化情况,但电网事故往往伴随着保护对于故障事件的响应,而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与否又会直接影响到电网事故的最终状态。因此,有时会在DTS系统的功能增加保护动作行为的信息,如以保护动作逻辑或保护定值判断构成DTS系统中的保护仿真功能。但由于保护动作行为比较复杂,DTS系统中的保护仿真功能一般比较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电站仿真系统(OTS)是以变电站的一、二次系统和监控系统为对象进行模拟,实现现场全范围模拟,其主接线、二次回路图以及控制、保护动作逻辑、事故信号、异常告警信号、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动作信号等均与真实系统一致,可以进行变电站的日常全部操作、各种事故分析与处理的培训。

电网调度运行培训和设备运行集控培训分开的模式,两者未能有效融合,不能自动、正确地反映操作和故障给各方造成的影响,无法取得良好的联合反事故培训效果。在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下,调控人员需要全面了解设备结构、原理、性能、技术参数,熟悉设备运行、维护、倒闸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急需接受电网和设备监控、电网操作、电网调整等多方面的培训。

二、分布式仿真技术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应用的设计思想

本文所论述的分布式仿真技术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的应用是根据DTS系统模拟计算的特征,每个变电站仿真系统经过升级改造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模块,把改造好的电网内若干变电站仿真系统按照分布式的模块添加至DTS系统中,可以选择部分或全部变电站仿真系统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运算。分布式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在DTS系统中模拟实际变电站的二次控制、保护及信号回路等。DTS系统中分布式变电站仿真系统可以模拟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变电站,创建一个详尽逼真而复杂的虚拟环境,进行有效的反事故演练。分布式仿真技术应用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分布/集中相结合

为了减少冗余、节省资源,实际变电站的二次控制、保护及信号回路仿真采用分布式仿真计算;为了保证电网计算的精度,电网潮流计算模式采用原有的集中计算模式。

2.双重化配备二次设备仿真

每次参演的单位不尽相同,导演在演习时会把参演单位所对应的变电站仿真系统添加到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中运算,而已经选择的变电站对侧厂站仿真系统没被加到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中。为了保证DTS系统二次的仿真模拟与现场高度一致,每套分布式变电站中线路对侧的开关保护控制回路及线路对侧的保护均在本站建立仿真模型。这些仿真模型在本站参加演习而对侧站没参加演习时运算,当对侧站参加演习时退出运算,而由对侧变电站仿真系统的模型进行模拟。

3.对象/事件结构

对象之间通过一系列的事件产生交互作用,通过共享内存或数据库进行交互。

4.仿真接点的受控性

在DTS系统中所有分布式仿真系统受控于导演控制台。导演可以根据每次参加演习的单位而选取相应变电站及其相邻变电站的仿真系统。其他变电站仿真系统则脱离仿真运算环境,不会影响其他接点的演习功能。

5.传递实时信息

各仿真系统实时交互变化状态。

6.仅传递状态变化信息

仅传递状态变化信息,以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和通信处理任务。

7.采用预估算法和仿真时间约束

采用预估算法和仿真时间约束,以降低网络传输的负荷。

对于不参加演习厂站的仿真系统,分布式变电站仿真技术可有选择地退出其运算,减少大量冗余的站点,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以高性能的工作站作为DTS系统运算服务器。分布式变电站仿真系统可运行在DTS系统服务器上,或运行在一台单独的高性能的工作站上,其可以与DTS系统服务器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因此可以认为整个仿真器都运行在单机上,如图1所示。

DTS系统服务器负责计算每个仿真周期里的电压、有功、无功、频率等所有潮流参数,分布式仿真系统负责计算电网一、二次设备的变化量、保护动作量及信号量等,并把计算出的各个类型的数据通过内存或数据库方式发送给DTS系统、教练员台和学员台。整个仿真器运行时可以减少大量冗余数据,也减少了网络负荷压力。

三、系统模型软件的构架

系统模型软件分为拓扑分析、故障分析、控制回路及保护逻辑等几大部分,当然还包括一些监视、操作等接口部分。通过图2和图3可以清晰地看出模型软件的构架及大部分的相互关系:

分布式仿真技术应用在调控一体化系统中以后,系统由拓扑、潮流计算、故障分析、保护逻辑构成:电力系统元件模型、网络拓扑模型、负荷分配、调整模型、潮流计算模型、故障计算模型、继电保护模型、自动装置模型。

保护逻辑是根据现场提供二次图纸、保护整定书、保护装配说明书等编制的逻辑。它决定着开关等一次设备的正确动作与否,将涉及到保护的启动、保护的投切、保护整定区的切换等各项功能。

四、系统总体概述

系统由设在电网调度DTS系统、若干厂站OTS厂站子系统、演习控制台及构成信息交互的调度数据网络组成;其中调度的DTS系统机房需要配置一台演习系统仿真服务器负责实现分布式变电站仿真系统的运算功能。

1.系统仿真服务器介绍

仿真服务器主要负责整个电网二次设备的模拟计算,其功能有:与调度端DTS系统的数据交换功能、电网二次设备的详细模拟计算和控制命令的设置功能等,保证DTS和OTS厂站子系统及地调DTS系统设备初始状态一致,作为事故演练或培训的边界条件和状态判断依据;在进行电网与变电站联合反事故演习过程中,主要负责从DTS系统中获取电网状态信息或下达反事故演习或培训时的各种故障或异常命令,通过OTS厂站子系统相关潮流、保护等模型程序的运算将OTS厂站内开关变位及站内其他需要上传的信息上传到调度端DTS实时数据库;同时把相应的变位信息转发至演习观摩平台及区域内其他OTS厂站子系统。借助电力调度数据网及仿真服务器实现了变电站仿真系统调度DTS系统的一体化应用,加强了反事故演习的真实性和系统性。

2.变电站仿真系统介绍

变电站全范围仿真系统实时仿真相应厂站站一、二次设备的全范围仿真,仿真该站的各种正常操作、异常、故障和事故情况,能正确反映各设备的基本物理规律和现象。变电站运行人员可以进行监视培训与各种事故分析处理的培训。当参加演习的变电站运行人员接到调度的命令后,利用变电站仿真系统遥控操作,操作设备变位的信息会自动上传到DTS系统。DTS系统根据事故后的开关状态重新计算潮流数据,并下发到相应的变电站仿真系统。

3.观摩平台介绍

演习观摩平台系统(GIS)将地理信息系统和输电线路数据有机结合,能形象地在地图上标出电力线路走向、变电所位置、线路潮流方向、当前有功功率及热稳定值等。演习观摩人员可以通过放大、缩小、移动地图来查看所需的信息,实时显示演习事故发生的地点及事故详细情况、潮流、电网运行状态和演习进展情况等信息,直观展示演习过程,为观摩人员提供更多实时详细的信息。

五、系统功能

分布式仿真技术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的应用为调度人员提供直观方便的反事故演习控制平台。通过应用可以进行数据信息共享,变电站仿真系统可以自动得到DTS的潮流工况。当变电站仿真系统模拟事件(故障)发生导致开关动作,其变位信息会自动上传到DTS系统。DTS系统根据事故后的开关状态重新计算潮流数据,并下传到相应的变电站仿真系统,从而达到全电网联合仿真的目的。

分布式仿真技术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的应用可以方便灵活地设置或删除各种故障和异常,系统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各个变电站仿真系统之间、各个变电站仿真系统与调度DTS系统及演习观摩平台间的数据可实时交互,变电站(电厂)参加演习的人员根据开关动作跳闸情况及信息简报进行故障分析、汇报。调度员则根据汇报内容及全网潮流情况进行处理,联合反事故演习系统的演练即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以往的反事故演习过程中,领导们在观摩室里不能实时了解反事故演习的具体进展情况,对反事故演习的评价与总结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间接影响到演习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通过反事故演习系统领导们能实时了解反事故演习过程,作出更加中肯的评价与总结,提出更加宝贵的指导意见,提高了反事故演习的效果。

在演习过程中,系统自动记录演习过程的数据,以便更多的调度员可以对整个演习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学到丰富的事故处理经验,提升整体调度员的生产管理经验。

六、结束语

分布式仿真技术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的应用可以把变电站现场一、二次系统的仿真运算集中到调度员仿真培训系统服务器中,不仅可以精确计算电网的潮流,而且也对电网二次的保护、控制信号回路等进行详细模拟。开展电网调度员与变电站运行人员的联合演练,现场气氛逼真、参加演练人员的互动性大大加强,各级调度员及变电站运行人员在几乎接近现实环境的仿真系统中演练,训练人员在系统事故发生时模拟如何正确、迅速处理事故并尽快恢复电网正常运行,进一步提高事故处理过程中的整体协调能力,效果更显著。

把分布式仿真技术应用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DTS中实现了电网数字仿真和实际变电站仿真系统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仿真培训系统演练的真实性和逼真度,也体现了“大运行”体系建设后调控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可以检验学员对“大运行”体系的认识,提升事故演练的真实性及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翔,邵开宏,赵瑞娜.电网与变电站联合仿真培训系统应用探讨[J].华东电力,2006,34(6):16-20.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篇4

[关键词] 计算机仿真电子商务仿真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各个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不是完全统一,因此侧重点是不同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非常严重,不利于电子商务人才地培养。原因很简单,就是实践的电子商务平台很难搭建,应用仿真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融it与商务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被许多经济专家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对管理水平、信息传递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安全体系的构建又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立一个安全、便捷的电于商务应用环境,对信息提供足够的保护,是商家和用户都十分关注的话题。

一、概述

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虚拟的仿真情境, 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发现式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 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从而通过对该情境的操纵、观察和思考得出合理的结论。计算机仿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活动, 让学生通过反省性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建构深层的、灵活的、真正的知识,近几年, 计算机模拟教学在国内外的电子商务课程中屡见不鲜, 但仿真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研究的阶段, 将计算机模拟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子商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细说起来也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可以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模拟电子商务的各种活动。因此,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具有可操作性、仿真性及适应性强的特点。可操作性,是指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中的计算机所需软件;仿真性,是指学生在电子商网络实验室的计算机上安装了相关软件后,能够模拟it 环境,进行各种电子商务活动等;适应性强,是指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能够成为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多门课程的实习实训基地。在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学生可以学习基本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流程。

二、计算机仿真技术

计算机仿真技术(computer?simulation?technology)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建立被仿真系统的模型,并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对模型进行动态实验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具有高效、安全、受环境条件的约束较少、可改变时间比例尺等优点,已成为分析、设计、运行、评价、培训系统(尤其是复杂系统)的重要工具。计算机仿真,是在研究系统过程中,根据形式性原理,利用计算机来逼真模仿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真实的系统,也可以是设想中的系统。传统的仿真方法是一个迭代过程,即针对实际系统某一层次的特性(过程),抽象出一个模型,然后假设态势(输入),进行试验,由试验者判读输出结果和验证模型,根据判断的情况来修改模型和有关的参数。在没有计算机以前,仿真都是利用实物或者它的模型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接、形象、易信,但模型受限、容易破坏、难以重用。而计算机仿真是将研究对象进行数学描述,建模编程,且在计算机上运行实现。它不怕破坏、容易修改、可重用。因此在现代化生产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核心是按系统工程原理建立真实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然后利用模型代替真实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和研究。由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性能海量并行处理技术,可视化技术,分布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人——机——环境一体化的分布的多维信息交互的仿真模型和仿真环境成为可能,从而使仿真方法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仿真方法热点,如:定性仿真方法;面向对象的仿真方法;分布式交互仿真方法;人——机和谐仿真环境建立方法学。

三、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

利用仿真技术可以构建电子商务仿真实验室,通用的通信网络硬件实验平台《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它的实验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的:网络技术做实验:它包括网络布线与制作,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局域网的设计与实现,广域网的设计与实现。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常用网络的设备的连接、安装与配置。通过设计、连线和配置,完成网络数据通信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模拟与仿真:计算机网络模型,有许多协议支持实现,每种协议实现都有些算法。原理的模拟与仿真就是解决其中的一些算法实验,这种实验通常用软件加以实现,但同时也需一些硬件配合完成。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对算法应用理解更深刻。如:数据链路层的连续arq,网络安全中的加密算法等。网页虚拟实现交互指导实验:有些网络设备费用很高,也没有必要全部实做,设计一些虚拟网页,通过网络的操作达到实验的目的。如:网络的测试仪的使用,高端网络设备的使用和配置等。

在教学应用中,通过仿真技术不但可以节约教学成本,而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篇5

关键词 模拟 虚拟 仿真 模拟仿真 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1 模拟与仿真

模拟经常采用虚拟具体假想情形的方法,也经常采用数学建模的抽象方法。利用模型复现实际系统中发生的本质过程,并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实验来研究存在的或设计中的系统。这里所指的模型包括物理的和数学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连续的和离散的各种模型。所指的系统也很广泛,包括电气、机械、化工、水力、热力等系统,也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管理等系统。当所研究的系统造价昂贵、实验的危险性大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了解系统参数变化所引起的后果时,一般采用模拟的方式来完成。

仿真是一种特别有效的研究手段。仿真的重要工具是计算机。仿真与数值计算、求解方法的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一种实验技术。仿真的过程包括建立仿真模型和进行仿真实验两个主要步骤。仿真技术的实质也就是进行建模、实验。现代仿真技术的发展是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联的。控制工程和系统工程的发展促进了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而计算机出现及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仿真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计算机仿真在仿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建立模型是仿真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仿真基本上是一种通过实验来求解的技术。通过仿真实验要了解系统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要观察系统模型变量变化的全过程,此外,为了对仿真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和结果优化,还必须进行多次运行,系统优化等工作,因此,良好的人机交互性是系统仿真的一个重要特性。

模拟侧重于软件,强调过程。仿真则侧重于硬件,仿真的重要工具是计算机、模拟器。无论模拟还是仿真都与实验相关,整个实验叫仿真,而实验过程应该叫模拟,所以模拟仿真不可分割,发展到今天统称为模拟仿真。

2 模拟与虚拟

模拟是对真实事物或者过程的虚拟。模拟要表现出选定的物理系统或抽象系统的关键特性。模拟的关键问题包括有效信息的获取、关键特性和表现的选定、近似简化和假设的应用,以及模拟的重现度和有效性。可以认为仿真是一种重现系统外在表现的特殊的模拟。虚拟是对真实的模仿,对训练过程的假想。

3 虚拟现实与模拟仿真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是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是高度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各种领域的应用过程中的结晶和反映,不仅包括图形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性能计算技术,而且涉及数学、物理、通信,甚至与气象、地理、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

概括地说,虚拟现实是模拟仿真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处理环境下的发展和技术拓展。我们可以举一个烟尘干扰下能见度计算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构建分布式虚拟环境基础信息平台应用过程中,经常会有由燃烧源产生的连续变化的烟尘干扰环境能见度的计算,从而影响环境的视觉效果、仿真实体的运行和决策。某些仿真平台和图形图像生成系统也研究烟尘干扰下的能见度计算,仿真平台强调烟尘的准确物理模型、干扰后的能见度精确计算以及对仿真实体的影响程度;图形图像生成系统着重于建立细致的几何模型,估算光线穿过烟尘后的衰减。而虚拟环境中烟尘干扰下的能见度计算,不但要考虑烟尘的物理特性,遵循烟尘运动的客观规律,计算影响仿真结果的相关数据,而且要生成用户能通过视觉感知的逼真图形效果,使用户在实时运行的虚拟现实系统中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是二十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各种传感器构成的三维信息的人工环境——虚拟环境,用户投入这种环境中,就可与之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从而也大大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在建筑、教育培训、医疗、军事模拟、科学和金融可视化等方面获得了应用,渐已成为21世纪广泛应用的一种新技术。

模拟仿真是一种物理模拟技术的应用,它主要是通过模拟实车、实兵或实战环境,来培养单兵或小范围作战编组的作战技能。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篇6

关键词: 无线电;通信;数据分布管理

中图分类号:U67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186-02

0 引言

目前,在我国无线电通信的抗干扰以及仿真研究主要放在链路级以及无线电通信级,而且通过特殊的手段取得了一些非常重要成果。无线通信的抗干扰无线电通信级仿真主要是通过从通信无线电通信的可靠性以及一些可用性上考虑,而无线电的抗干扰通信无线电通信化后有些什么新特点,该如何去如何评价其在实战背景下的一些抗干扰能力,有如何对无线电通信设计以及优化成为通信的全新内容。在检验以及评估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效能的需要时。我们的仿真模型采用了一些结构化仿真以及半实物仿真相结合的建模办法,去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一些仿真模型库实现了对各个级别仿真对抗模型的管理,同时介绍了几类关键仿真模型的实现方法。这就是分布式的管理。

1 HLA技术的定义与分析

1.1 HLA定义 在资料中一个HLA系统进行的开发一般可以分为无线电通信的开发以及仿真应用开发这两个比较相对独立的部分。而在我们的HLA系统中,无线电仿真应用称为联邦的成员,参与一些交互的联邦成员一起构成联邦,并且整个演练在过程被称为联邦执行,而联邦和联邦成员必须都应符合一定的规则;它在每个联邦成员的一些主机上都是有驻留程序在联邦执行过程中,而我们的运行中会被监控,并且联邦成员是通过运行时间的支撑基础与RTI进行交互,一些联邦成员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秩序遵循了相应的规则以及RTI接口规范,在运行过程中驻留在的RTI驻留程序直接进行会话交互,其余的一些交互任务都是全部由RTI来完成。在HLA中,RTI可以看作一个分布式的操作系统,进行分布式管理。

1.2 HLA技术的分析 在高层体系结构中HLA是一个开放的,并且支持面向对象的体系结构。它是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学来结构化的分析系统,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对象模型。因此,可以促进了仿真系统和仿真部件的重用;又同时也能能适应不断发展中的新技术,从而来满足无线电复杂大系统的仿真需要。HLA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一些接口规范,它定义在一个联邦演练中,并且支持联邦成员的通过运行支撑系统RTI从而实现成员之间的相互会话交互和协调以及协同作业的标准服务。

2 无线电通信仿真的模拟过程

无线电通信仿真的模拟空中交通 控制的通信操作,在空中的交通控制中,而且每一个控制中心的管理的区域不同,从而对其进行控制,控制中心和飞机的通信是通过无线电通信的。

3 无线电仿真路由的空间设计

3.1 路由空间的基本概念 无线电仿真的技术也是相当重视,在我国提出的一些关于SCDMA是一种同步的直接扩频CDMA技术,它结合了许多智能天线和软件无线电及全质量话音压缩编码等基本无线电通信技术。无线电仿真是衡量系统功能的一个工具,它通过仿真模型的结果从而来判断原系统的性能,可以为新系统的建立或者原系统的改造进行提供可靠的参考。通过无线电的仿真,可以降低新系统的一些失败的可能性,消除系统潜在的瓶颈,这样可以防止对系统中一些功能部件造成过量的负载以及压力,优化整个系统的整体性能。实际上无线电的通信系统是一个功能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的系统,对这个系统做出的任何一点改变都非常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稳定。因此,我们无线电的防战在对原有的系统做出一定的改进或者建立一个新系统之前,通常是需要对这个系统进行建模和实体仿真,通过它仿真结果得出方案的可行性,从中获取非常合理的系统配置,然后再使用于实际系统中,这个过程就是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仿真。

3.2 路由空间的设计思路 利用Matlab完成了信道信道化发射机系统仿真。

4 分布管理的特性

传统的无线电远程通信解决方案并不适用于管理未来的无线电通信。它们过分依赖于集中的分级控制方案。而管理程序控制以及在无线电通信单元层是对命令执行的协调,通常需要经过分级网的几个层。为了实现有效的无线电通信管理,需要一个分布管理结构。其原因如下:第一,在无线电通信管理区域,无线电通信节点的数目将是随着发展变化的,目前远程通信无线电通信中节点数的10倍以上。因此对无线电通信运行管理控制的集中方案并不能提供升级和有效的操作。这样是不合理的。第二,对远程通信的研究也看到了集中管理方案的一些缺陷,并提出了使用分布管理任务的方案。这样的管理方案是非常成成熟的,这些方案包括委托管理概念以及一些移动智能体的应用。

目前的无线电通信服务模型仅仅只是简单的、自带寻址信息的一些服务。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对无线电通信管理功能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仅限于单元管理以及对端对端能力的诊断。未来的无线电通信将是一个多服务的平台,支持实时通信和复杂的一些多用户服务。从技术角度看,这意味着需要扩展目前的无线电仿真模型,需要加入一些服务质量(QoS)保证和资源预留方案和可靠性方案和安全框架以及虚拟专用的无线电通信服务,并允许无线电通信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会话交互作用。与目前的无线电相比,这个扩展无线电通信模型需要无线电通信间的、端对端的控制和服务支持。

目前,对无线电通信的分布管理一些研究有两大类进展:①是对扩展智能体的研究。而它的目的是将智能体的功能分散,并提供对子智能体的透明访问。②对功能管理信息库(MIB)的一些研究。以上这两种进展,无疑都是都对无线电通信单元的功能做了,并假设对管理任务的一些控制以及协调最终都驻留在一个或多个智能体间通信的管理中。除了允许分布式操作和控制外,未来的无线电通信的管理平台是将高度可编程的。①我们希望随着无线电通信的发展,新的特点以及服务是能不断地加入到无线电通信中。因而需要管理功能的不断添加和扩展,这就需要一个灵活的、可编程的可操作管理平台。②无线电通信管理的增强,本文介绍一种基于主动技术的、分布的、可编程的无线电的管理结构设计方案。

5 小结

软件无线电通信是成为21世纪无线通信领域一个非常重要发展方向。软件无线电通信是以开放式体系结构为基础,我们在硬件的平台上应用软件工程技术从而来实现具有最大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同的无线通信方式和功能的系统。软件无线电通信己成为当前新一代无线通信的非常关键技术之一。我们在深入研究了采样率变换的一些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多相滤波结构的许多信道化发射机模型。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首先,非常深入讨论了软件无线电通信中的采样定理和多速率变换技术以及信号处理算法,其次是给出信道划分方法以及真实信道中心频率的计算公式,这样我们可以推导和建立了基于多相滤波器的实信号,使得它信道化发射机的一些数学模型,最后无线电防战验证了基于多相滤波器的实信号信道化发射机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马萍,杨明,马宁,王子才.无线电通信仿真的数据分布管理[J].系统仿真学报,2001(05).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篇7

关键词:可视化仿真GIS地下洞室群施工导截流大坝施工总布置

一、研究背景

水利水电工程往往规模大、投资多、施工难度大,因而在工程设计和管理过程中,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优化选择施工机械及配套组合,制订切合实际的施工进度计划,高效简便地对施工信息进行管理,直观形象地反映复杂施工过程,对于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和降低工程造价都是至关重要的。为达到上述目的,除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工程特点和具体施工各种条件外,若能在事先对工程施工的运行发展过程和施工中各项活动的协调关系等状况进行预测和评价,将对工程施工组织计划的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可视化仿真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正好适应了这种客观需要,它为解决施工中上述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循环网络仿真技术(CYCLONE),至今已发展了一系列的工程仿真应用软件,但这些研究成果及仿真软件主要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如高层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等。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仿真方法研究,在近2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大量开拓性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又在推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管理向可视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借助于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和工程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重点研究了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获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成果。

在开展可视化仿真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中,存在以下三个关键技术问题:

1.可视化技术与系统仿真技术结合的途径

建立基于GIS的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系统框架,将可视化技术与系统仿真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实现仿真建模可视化、仿真计算可视化、仿真结果可视化。

2.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问题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将可视化仿真技术与具体的工程问题相结合,提出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的具体途径。

3.可视化仿真软件的通用化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系统仿真软件的通用化不仅是关键技术问题之一,而且是推广应用的前提。

二、基于GIS的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技术

1.可视化仿真涵义

可视化仿真(VisualSimulationVS)是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和系统建模技术相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型仿真技术,其实质是采用图形或图像方式对仿真计算过程的跟踪、驾驭和结果的后处理,同时实现仿真软件界面的可视化,具有迅速、高效、直观、形象的建模特点。使用可视化技术以后,系统的子模块用形象的图形来表示,并可通过鼠标在屏幕上直观形象的操作,就可以完成整个仿真任务。一般可视化仿真包含三个重要的环节,即仿真计算过程可视化、仿真结果可视化、仿真建模过程的可视化。

2.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与方法

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融合了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建模、动态仿真、网络计划分析与优化、动态演示、数据库等技术,把整个施工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跟踪模拟。

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思想。它是针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系统进行的,所有的优化及调配目标是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而不是局部达到最优。它把整个施工过程作为一个大的系统,综合考虑系统中各个单项工程之间、各个工作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整体的施工进度、施工强度等关键问题,获得更为真实的施工情况,从而达到为施工组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仿真流程图见图1。

3.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仿真建模技术

仿真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活动,建模是仿真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能够实现简化而又灵活的建模过程是仿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面向对象方法的应用使建模过程变得自然直观,用户可以把被仿真系统的各种活动都看成对象,并根据这些对象的类属关系和本身特性直接构造仿真模型。这种建模过程十分类似于人类所习惯的对客观世界中事件分类的思维过程,所以使仿真用户感到由物理模型到计算机模型的过渡非常自然。面向对象方法的继承性,使仿真系统十分容易扩充。同时,利用对象类层次结构的合理设计,可以达到最高的代码重用率。

在系统仿真中应用图形技术,能够描述许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信息,图形辅助建模就是利用鼠标在计算机屏幕上绘制系统模型或用模型库中已有的系统元件拼合系统模型。

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建模的基础是系统的可分性,即认为系统是由子系统组成的,而子系统又可分解成更原始的子系统。由于这种性质的存在,构造模型的方式是通过连接组成系统模型的成分模型(子模型)来建造总体模型。对于一个复杂的施工系统而言,按施工系统的层次性,可将其分解为相对简单和独立的子系统,而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可在子系统模型间设置相应耦合接口而加以协调,这样可将各个子模型拼接起来而构成整体系统模型。施工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施工系统模型中各实体的属性与状态的变化来反映和体现。根据上述,便形成了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仿真建模思想。

4.基于GIS的较全面的仿真三维动态数字模型构造及其可视化方法

(1)数字地形模型建立

地表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TerrainModelDTM)是整个工程施工三维数字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是所有工程建筑物布置及施工活动的场所,也是施工过程中地形动态填挖的受体。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均建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原和山区,因此施工区地表DTM采用TIN模型来实现。建立工程地表DTM由地形等高线原始数据按一定的算法生成TIN模型。

(2)动态实体参数化数字建模

按照实体对象的属性,可将其分别用点、线、面、体等四类图形数据结构来表达。动态实体的数字模型尚需反映其属性信息,几何图形与其属性的一一对应关系建立可利用GIS的空间数据组织结构来实现。同时为反映工程施工的动态过程,在其数据结构中除了描述几何特征及属性外,还体现时间特征。

实体建模若采用参数化建模方法,可大大简化建模过程。参数化实体建模是一种通过相关几何关系组合一系列用参数控制的特征部件而构造整个几何结构模型的技术。整个建模过程可描述成一组特征部件的组装过程,而每个部件都由一些关键的参数来定义。

(3)地形动态填挖

地形填挖表现为DTM模型的修改,实质上是对地形TIN模型进行操作。即用足够大的开挖(填筑)初始形体面转化的TIN模型,与地形TIN两者生成相交边界,再从地形TIN上沿相交线切去填挖初始形体面所包含的地形区域,同时从填挖形体TIN模型中以相交线为边界切去多余的开挖(填筑)边坡区域,最后把两个修正后的TIN合并构成一个经填挖后的地形DTM。在填挖计算过程中可同时得到填挖区域表面积与填挖体的工程量。

5.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方法

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是对任意时刻系统仿真面貌的再现,它反映了仿真系统内部数据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仿真模块得到工程系统的动态信息,包括时间、建筑物几何形状及其属性等,生成工程施工系统各环节某一动态变化单元i对应的图元(施工、水位单元等)任意时刻t的面貌Vi(t),则t时刻的工程整体面貌可表示为V(t)=Σvi(t),n为总的图元数。其中,vi(t)=fi(Xi,Yi,Xi,t),表示在动态施工过程中,包含时间信息的图元的几何形状,它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把工程施工任意时刻的整体面貌贮存在图形库中,并与其一一对应的属性数据建立联系,从而在动画演示时,按时间顺序读取图形库中的形体数据及相对应的属性信息,不断更新绘图变量和属性变量赋值,同时不断刷新屏幕显示。这样就实现了整体工程施工过程的三维面貌及相应信息的动态显示。

6.基于GIS的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系统结构

基于GIS系统仿真的可视化表现在建模过程中利用GIS的信息可视化采集,以及在仿真可视化操作过程中利用GIS的动态信息可视化表达。由于GIS特有的空间信息组织机制,使得其实现这些功能有着先天的优势。同时,在可视化仿真系统中,用户可根据显示的图像交互控制仿真的各个阶段,直到对所模拟的现象获得理解与洞察。在这一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操作界面随着可视化仿真系统反馈的结果来同步保持交互对仿真过程的控制。

图2表示的是一个基于GIS的系统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的框架模型,在此模型中清晰地反映了GIS在系统仿真中结合的具体环节,以及用户控制仿真进程的实现手段。

三、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复杂地下洞室群施工动态可视化仿真与优化方法研究

地下厂房系统施工开挖量大,施工强度高,施工条件复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由于工序的作业时间的随机性,容易产生随机排队现象而影响其他作业;由于地下洞室系统纵横交错,布置密集,高差大,施工通道少,使得各工序配合与相互干扰错综复杂;在安排各个洞室施工先后顺序及隧洞施工顺序时,需要考虑对工程的总工期、围岩稳定、通风散烟条件、施工强度以及交通运输等问题的影响。各个洞室施工在时间、空间上的逻辑关系复杂,传统横道图难以直观地揭示其复杂的时空关系。因而仅靠设计人员采用传统的方法分析计算,难以确定合理的施工机械设备配套方案、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难以全面、快速、准确地掌握施工全过程。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复杂地下厂房施工系统可视化仿真理论方法,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ESAS,其基本构成见图3。通过地下洞室群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定量计算与分析,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优化,直到得出满意方案。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和管理过程,往往需要涉及大量的数据及图形信息,如坝区的水文、地形、地质资料以及枢纽设计、施工场地布置和施工导流方案设计等各种数据及图纸。高效、简便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是提高设计效率及施工管理水平的关键之一。同时,施工导流方案设计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环节,其设计过程复杂,对不同的导流方案很难进行直观的比较,所以实现施工导流形象直观的表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此,提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理论与方法,并实现施工导截流可视化信息管理与三维动态演示系统CDMIS。此系统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建立三维施工导截流场地布置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可视化的信息查询及管理等功能,从而实现设计过程中信息的可视化管理,同时实现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演示。水电工程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系统(CDMIS)结构图见图4。

3.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与优化方法研究

混凝土坝施工,考虑到温度、应力、浇筑机械设备布置和浇筑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需将混凝土坝体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缝分块浇筑。由于混凝土坝浇筑量大,浇筑块数以千、万计,浇筑块之间的施工约束条件十分复杂,这就给安排浇筑顺序和进度带来极大闲难,使人工安排浇筑块、浇筑顺序几乎成为不可能。目前在制定混凝土坝施工组织计划时,传统的方法是凭经验用类比的方法按月升高若干浇筑层和混凝土浇筑强度等指标来控制施工计划的进程。这种方法由于缺乏系统的定量计算分析,在论证施工各阶段的筑坝进度以及各混凝土坝段升高过程是否能满足大坝施工各方面的要求时总感到论据不足。

随着计算机和系统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系统仿真技术在复杂系统运行中的推广应用,使得有可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混凝上坝施工的动态过程的仿真实验。事先拟定不同的混凝土坝施工方案,并对施工动态过程进行仿真,可预测不同施工方案下混凝土施工进程的各项定量指标,这对制定合理的混凝土坝施工进度计划将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在充分考虑各种浇筑施工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建立混凝土坝施工系统的数学逻辑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编制计算机仿真软件。通过选取各种可能的机械配套方案及输入不同的施工技术参数进行大坝施工过程的仿真计算,可得到最优机械配套的数量、机械的利用率、混凝土月浇筑强度、逐月累计混凝土浇筑方量过程曲线。同时还可得到相应某施工方案下大坝浇筑施工的详细进度计划、各控制阶段的筑坝进程面貌等。而且通过混凝土坝浇筑仿真还可对其不同的浇筑规则对坝体上升进程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同时,利用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系统来表现复杂混凝土坝施工过程。通过建立坐标系,把现实世界的事物在计算机中对应位置重现出来,建立实体的数字模型,并按照一定方式将实体与其属性一一对应,从而反映实体的静态空间特征。同时利用过程信息,生成三维动画,为描述复杂的施工过程提供可视化手段。

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布置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布置是对工程施工场地在施工期间进行的空间规划。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场地布置几乎包括了一切地上、地下已有的、拟建的建筑物,一切为施工服务的临时性建筑物(包括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系统等),因此布置过程非常复杂。

对枢纽主要建筑物施工全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建筑物施工关系之间的协调,以实现直观的施工总布置形象全过程三维动态仿真,使施工场地布置随工程进度计划尽可能形象、直观、迅速地演示现场施工场地变化过程。不仅能直观显示枢纽施工组织设计的成果,而且将极大地方便工程施工总布置决策及管理。水电站施工总布置可视化仿真系统(CLMIS)的总体结构见图5。

四、结束语

可视化仿真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图形辅助仿真建模方法、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数字模型构造及其可视化方法、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方法及基于GIS的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系统结构等,实现了仿真建模、仿真计算过程及成果的可视化。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篇8

关键词:防空作战C3I系统 ;测试指标体系;战场环境模拟;空情态势模拟生成

中图分类号:TP391. 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5.020

可适时暂停测试、终止测试和结束测试。3.2.3 测试分析评估阶段

测试指挥员在下达结束测试命令以后,一次仿真测试结束。仿真结束以后,依据测试方案,选取测试指标和主要测试方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运行评估模型对被测试防空作战C3I系统战技指标和综合作战效能进行评估。评估是一个重复和反复的过程,若一次评估所需要的测试数据不充分,或测试记录不完备,则可重新组织仿真测试,也可根据测试记录数据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重演,以便于分析和研究解决问题,在重演过程中,可以进行重演数据的快进和慢放控制。

虽然从概念上可以对防空作战C3I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行统一描述,但是具体每套系统装备,其作战使命任务、编配组成、指挥关系、通信组网方式、信息交互协议和标准等都有很大的区别。仿真测试环境必须可适应各种规模和类型的被测试防空作战C3I系统模拟构建作战体系的需要,建立可能需要的各种指挥所、传感器、防空武器系统的仿真模型,这无疑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系统采用装备通用模型和配置参数相结合的技术,首先建立各类装备的通用模型,从工作流程和情报处理流程上对装备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进行建模,对具体型号装备的具体性能的模拟,主要通过模型参数配置去具体实现,对具体系统或装备在被测试防空作战C3I系统中的作战编配、指挥关系、信息交互关系等,通过仿真测试环境的实体化配置实现。

时空一致性是决定仿真测试环境可信度的重要因素,而时间同步是时空一致的基础和重要方面,时间同步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仿真运行精度和仿真测试的评估结果的可信度[4]。针对仿真测试环境对高精度时间同步的要求,对系统的时间信息机制、时间服务器的构造、客户端虚拟时钟设计和网络时间对齐算法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确立了客户机/服务器的时间信息机制,时间服务器根据客户机的请求或仿真对时命令发送时间信息,各仿真节点的时钟同步客户端软件根据接收到的时间信息和时间对齐算法,校正本地虚拟时钟,为系统各仿真节点提供高精度的时统服务。真测试环境具备逼真、快速生成空情作战态势的能力,就需要系统可以按照真实目标的飞行特征,满足指挥员设计的各种复杂战情,灵活生成空情态势。系统通过建立目标特征库,将不同空中目标的最小拐弯半径、速度、俯冲、RCS、红外特征等录入目标特征库,然后通过目标特性验证指挥员设计的空情态势(其中主要是航路设计部分)的合理性,最后利用基于特征值的空情态势推演技术,生成对抗空情态势,并按照仿真周期将生成的空情态势发送导仿真环境。

仿真测试环境的测试对象是真实的装备,被测装备与仿真测试环境之间互联互通以及时空一致性问题的解决是系统测试中首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8]。由于通常仿真测试环境通用性较强,需要适应不同防空作战C3I系统测试任务,所以仿真测试环境必须可灵活适应不同被测试系统的互联体系和时空一致性。本系统通过设计仿真技术、通信网模拟与管理技术、协议分析管理与灵活配置技术等,解决了半实物系统互联中的时空一致性技术,确保了系统可灵活适用各种防空作战C3I系统的测试。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篇9

虚拟现实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使用户如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而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由此可见,虚拟现实的主要特征为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具体来说可以用3个“I”来概括,即Immersion、Interactivity和Imagination。

1.交互性(Interactivity)

虚拟现实的交互性是指参与者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以及用户从该虚拟环境中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而这种交互的产生,需要借助于各种专用的三维交互设备。例如,船舶结构虚拟装配系统中借助三维鼠标,用户便可以感受在虚拟船舶内走动并可以拆装设备。

2.沉浸感(Immersion)

又称临场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该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VR技术最主要的技术特征就是使用户具备一种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的沉浸感,即让使用者觉得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建的虚拟环境的一部分,使人由观察者变为参与者,从而能投入到计算机实践并沉浸其中。在曼恒数字呈现的虚拟船舶内,用户戴上三维立体眼镜便能感觉自己抽离了现实,沉浸于大海之中的船舶上。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用户全身心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在该环境中,看起来、听起来、闻起来、摸起来甚至尝起来感觉都是真的,跟现实世界毫无分别。

3.构想性(Imagination)

构想性强调虚拟现实技术广阔的想像空间,可拓宽人类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随意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在电影《阿凡达》中,卡梅隆依靠自己的想象和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一个梦幻般的星球――潘多拉星球,片中的岩石沙尘、森林陡山、外星生物都是构想的,虚拟现实的构想性应用给观众带来了首当其冲的视觉震撼。

虚拟现实的分类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涉及到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语音和音响处理、人工智能技术、传感与测量、仿真、微电子等技术的综合集成技术。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这里我们从系统性能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沉浸式、分布式、增强现实型和桌面式虚拟现实。

1.沉浸式虚拟现实

沉浸式虚拟现实是一种最佳的虚拟现实模式,提供一个完全沉浸的体验。虚拟现实影院(VR theater)就是一个完全浸入式的虚拟现实系统,用几米高的6个平面组成的立方体屏幕环绕在观众周围,设置在立方体的6个投影设备共同投射在立方体的投射式平面上,观众置身于立方体中可同时观看由5个或6个平面组成的图像,完全沉浸在图像组成的空间中。沉浸式虚拟现实选用了完备的虚拟现实硬件设备和先进的虚拟现实软件技术支持,从而模拟出一套比较复杂的系统,优点是使用户全身心地体验该虚拟环境,但是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投资较大。

2.分布式虚拟现实

分布式虚拟现实(通常又称为分布式虚拟环境)是多用户基于网络进行分布式交互、信息共享和仿真计算等,如暴雪公司2004年推出公测的魔兽世界网络游戏,中视典2012年推出的“超炫VRPIE多人在线MMO”支持多人在线互动等。分布式虚拟现实需要通过互联网传递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各类数据,对网络的实时性、稳定性、带宽都有较高的要求。

3.增强现实型虚拟现实

也称混合现实,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中,用户既能感受真实世界,同时又能看到虚拟对象,以此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这种系统不但减少对构成复杂真实环境的计算,又可对实际物体进行操作,真正达到亦真亦幻的境界。戴上谷歌最新的Project Glass增强现实眼镜,在马路上行走时,Google Maps会自动导航;到达迪特时,自动显示地铁停运信息;还能通过语音控制眼镜取景拍照等。

4.桌面式虚拟现实

也称基本虚拟现实技术模式,是基于普通PC平台的小型桌面虚拟现实系统。计算机屏幕作为虚拟场景观察窗口,位置跟踪器、鼠标、数据手套、力反馈器等作为手控输入设备,来模拟操作虚拟场景,是不完全沉浸的。它最大的特点是缺乏完全投入,但是成本相对较低。现在,各大高校都建立起虚拟校园,用户能够游览虚拟校园内的三维景观游览校园。

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

由于虚拟现实需要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因此需要依托于计算机科学、数学、力学、声学、光学、机械学、生物学乃至美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归根到底,虚拟现实技术包括实物虚化、虚物实化和高性能的计算处理技术这3个主要方面。因此,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可从以上3方面进行概括。

1.实物虚化

实物虚化就是将真实世界的物体或构想出来的物体映射到虚拟世界中,主要包括模型的构建、空间跟踪、声音定位、视觉跟踪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使得真实感强的虚拟世界产生、虚拟环境获得用户操作数据成为可能。其中模型构建可以利用现阶段的一些三维制作软件,比如3DMax、Maya等,对于空间、视觉和声音跟踪则需要借助于硬件设备,比如3DSpace数字化仪、SpaceBall空间球等。

2.虚物实化

通过实物虚化产生虚拟环境,而要确保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获取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感受则需要依托于虚物实化。

虚物实化的实现主要是各种传感器的作用,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和力学等传感器,比如数据手套、数据衣、头盔显示器、3D眼镜等。但是现有的虚拟现实还远远不能满足虚拟现实系统的要求,例如,数据手套有延迟大、分辨率低、作用范围小、使用不方便等缺点;虚拟现实设备的跟踪精度和跟踪范围也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开发出更先进的传感器。

3.高性能计算处理技术

虚拟现实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科技,高性能的计算处理技术是直接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所在。具有计算速度高,处理能力强,存储容量大和联网特性强等特征的计算处理技术。

4.应用系统开发工具

虚拟现实应用的关键是寻找合适的场合和对象,即如何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选择适当的应用对象可大幅度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必要研究VR的开发工具,例如VR系统开发平台、分布式VR技术等。

虚拟现实的应用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篇10

关键词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 土木工程 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随着计算机发展形成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一门可以跨学科的新技术,而且在土木工程应用中有着卓越的优势,所以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实现土木工程师和计算机的实时交互,使得工程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经常需要对学生讲解大量的工程问题以及施工技术,然而这些知识仅仅根据老师的口头传授根本对学生们的学习产生不了多么大的作用,上课效果一点也不令人满意,有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之后可以将课堂上要使用的各种信息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老师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一些比较形象的可视化的土木工程应用成果,学生们也会比较感兴趣,而且课堂上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自己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上再设计一次,从而加深对课堂的理解。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技术能够使得课堂上的土木工程设计成果更加可视化,还可以减少了老师上课讲解的时间,这样老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对同学们进行切身的指导。学生们也能够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对自身的潜力的挖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被广泛的的应用在了土木工程教学中。

2多媒体算计辅助设计的各个衍生学科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新进展

随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应用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对土木工程设计领域的进展有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下我们就针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各个衍生学科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的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

2.1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作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衍生学科,虚拟现实技术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把计算机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更崭新的领域,它能够使得计算机更加人性化,使得人们不需要在进行复杂的计算机操作就能够得到想要的效果。在土木工程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切实的解决很多问题,在进行土木工程设计时可以为人们提供多维信息感知模型,可以使得设计方案更加生动形象,并且还能够进行虚拟性能测试,能够更好地向土木工程师展示设计的优缺点,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改善,使得设计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分布式多媒体协同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分布式多媒体协同技术能够使得多个用户在同一个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类交互式仿真,它可以完美的将各种多媒体信息整合在一起,而且可以实现实时的人机交互要求,能够利用计算机实现多个工作任务同时完成,因此完全满足了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土木工程中的设计和建设工作需要实现实时的交互,需要进行多媒体新信息的整合,土木工程领域的在从需求到实现的工作中都对分布式多媒体协同设计有极大的需求。

2.3多媒体仿真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仿真技术应用而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多媒体仿真技术已经越来越先进,已经产生了功能强大的仿真软件,这些仿真软件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高,工程评估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有的甚至可以实现实时的交互功能。土木工程设计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考虑,而且设计工序繁琐,各个工序之间关系也比较复杂,如果有一部分没有设计好将可能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如果在进行设计时如果采用多媒体仿真技术可不但可以轻松实现各个功能的设计,还能够进行实时的仿真,然后根据仿真的结果再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从而使得设计更加完美,更加具有保障性。如果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多媒体仿真技术中,在实现仿真模型的建立和实验模拟中我们还可以更加形象的看到可视化的设计效果,能够使得土木工程设计工作更加轻松便捷,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十分广泛。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技术主要以交互方法完成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并且各种衍生软件还能够实现图形的编辑、修改、存储、显示,而且具备比较完善的机械标准件参数化图库供人们使用,所以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3结语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实现土木工程学科教学的有效化,并且各个衍生学科的发展都使得土木工程设计更加完美,更加具有保障性。虚拟现实技术使得土木工程设计更加可视化,分布式多媒体协同技术能够更进一步的满足土木工程设计的从需求到实现的工作的高效性,多媒体仿真技术轻松实现各个功能的实时仿真。总之,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出现能够促使土木工程领域有更多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吴炜煜,任爱珠.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新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00,01:11-12.

[2] 任爱珠.土木工程计算机技术新进展及研究热点[J].土木工程学报,2011,06: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