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算法律规定十篇

时间:2023-08-25 17:22:23

工程结算法律规定

工程结算法律规定篇1

【Abstract】The settl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to regulate the price of the project, and maintain normal order in construction marke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the project settlement procedures are more standardized, it brings favorable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关键词】结算法律法规;建筑工程;作用分析

【Keywords】settl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func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70-02

1 引言

结算法律法规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够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结算效果,维护建筑市场稳定,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下面就结算法律法规的相关应用情况及作用进行详细研究,以便能够为以后建筑行业结算项目提供有效的依据,促进建筑行业向着健康平稳方向发展。

2 结算法律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结算法律法规是建筑工程法律依据之一,在建筑工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好结算,不得做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提高法律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从而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其实结算法律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督促企业廉洁奉公,减少浪费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结算有着特定的程序和要求,无论是发包方还是承包方,都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结算预算设计,这样能够更好地督促相关的工作人员时刻谨记以企业的权益为工作的重心,认真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能够从公司的大局出发廉洁奉公,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工程项目结算中施工企业按照承包合同和已完成的工程量向建设单位办理工程价结算。

2.2 有效提高效率,促进双方结算程序的顺利进行

按照工程结算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工程建设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好施工合同,在合同中准确地表明了施工的各个环节的工程价及最终的工程价,这是工程的预算,按照工程的预算范围,施工方在范围内采用合理的施工手段和施工工艺按照建筑单位的要求施工,并在过程中与过程后向建筑单位结算工程价,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严格的按照结算法律法规的流程与规定进行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准确的做好各个项目与工作的事宜,及时的清账,不发生拖欠结算款项和工资的问题。

2.3 督促企业合理定价,做到有据可查

现在建筑工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成本定价模糊,很多的建筑商定价缺乏有效的依据。按照结算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建筑商与施工商进行签订合同前,要对工程项目的资金进行预算,在预算的基础上协商最终的施工价格,预算价格的规定并不是盲目的制定,必须要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合理地进行价格的预算,这样才能够保证工程价格定价合理,并在后期的审核检查中有据可查[2]。

3 结算法律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结算法律法规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几乎涉及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因为没有资金工程是无法进行的。总的来说,结算法律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在工程结算方式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的结算过程中,为了能够使之后的结算更加的清晰便利,工程达到有效的成本控制目标,我们一般会采用事前制定目标,采用一定的控制手段,从而达到为工程的结算夯实基础的效果。在现在的建筑工程中,结算的方式主要分为了四种,一是按月结算,根据每个月的工程施工量进行结算,工程结算款项都要填特定的结算单,并通过开户银行进行办理,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发包方审查签字通过的期限不得超过5天;二是分段结算,这种结算方式是建筑施工中的一种常用结算方式,分为事中事前事后三个阶段,根据三个阶段的完成施工量进行结算,在这个结算过程中承包方和发包方要进行有效的沟通,约定合理的结算时间段并明确的标注在合同之中,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还有两种结算方法分别是一次性结算,这种结算方法适合小型工程和其他结算方式。

3.2 在建筑工程结算风险规范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的建筑政策,这是为了能够让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结算法律法规就是建筑风险防范的重要保证,在法律的条文中规定,当事人约定,发包人受到工程竣工结算文件后,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给予答复,否则视为认可竣工结算文件,并按照约定处理[3]。在这种法律条文中,就可以更好地保护承包方的利益,避免发包方在工程竣工后耍赖拒不结算问题的发生。同时也保护了发包方的利益,若是工程竣工验收不符合要求将不予结算。

3.3 在建筑工程变更结算法律风险中的应用

工程变更指的是工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按照既定的合同执行,需要有一些变更,工程变更会导致工程价款有变动,这对我们的最终结算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按照结算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合同基础上设计的工程变更的价款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具体的要求是对于依合同发生的或者设计变更发生的工程价款的变更,承包人应当在14天内将调整原因及金额等相关的事项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发包人,发包人在收到书面通知的14天内作出确认,不确认或不提出意见的将视为同意按照工程变更价款执行。这样的规定对结算起到一定的保障,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细致,这样能够帮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节约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规避法律风险的能力。

4 提高建筑工程结算法律法规发展前景的措施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计算法律法规水平,我们必须要对结算的相应程序和管理技术措施进行规范,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工程结算效率。总的来说建筑工程结算法律法规发展前景的有效措施包括:

4.1 严格招投标程序,科学竞争

建筑工程在项目外包的时候,对于承包商的x择要严格的控制,通过正规的招投标程序,根据承包商的优势条件进行综合的选择,这样能够为日后进行有效的建筑工程结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招标合同要根据工程项目的需要及时进行梳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是公平公正且受到法律保护的。

4.2 综合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实行全面控制

对于建筑工程结算管理我们需要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和控制,无论是设计、决策还是技术、管控等方面,都需要在有效的监控范围内进行,准确的把握我们各个环节的程序,从而使工程结算能够真正的被掌握,保证结算的合理合法性,这样能够提高企业的成本支出效益。

4.3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工程的进度和过程加强监督管理,这样能够对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进行有效的商讨,同时在工程竣工后,对于工程的审核和结算过程也要进行监督,严格的按照合理合法的程序和技术手段进行结算,这样能够避免传统方法带来的缺陷。

5 结语

上文重点讨论了关于建筑工程中结算法律法规的重要作用,详细分析了结算法律法规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建筑工程在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下,能够大大的提高施工的质量,工程结算是建筑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此我们一定要加强重视,无论是承包方还是发包方,都要严格的按照结算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不可恶性竞争,从而有效地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光昱.浅谈建筑工程中结算法律法规的作用及应用[J].智能城市,2016(06):105-107+110.

工程结算法律规定篇2

Abstract:It’s found that site instruction has been regarded as a rapi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widel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for adjustment in contract sum and an important control point in the process of engineering cost control. However, no relevant terms relating to site instruction were formulated in current versions of 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 and no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in question promulgated in th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is study, the legal effects of site instruction in differ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were analyze by prudently interpreting relevant terms. The founding indicates that site instruction has the legal effect to be considered as a foundation of final account.

关键词:现场签证合同价款调整法律效力

现场签证是国内建筑业中为解决施工过程中现场发生的临时责任事件的责任认定而衍生出来的概念,在国际工程合同中从来只有索赔,没有签证概念。国际工程中都是通过索赔解决问题。由于现场签证起源于中国计划体制定额环境,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下发展,但由于现场签证发展还并未成熟,法律法规中对现场签证的相关定义也并不统一。

1 现场签证的概念界定

1.1 清单体系下对现场签证的概念界定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对建设工程招投标和工程量清单的运用也逐渐增多,现场签证的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以《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为例,《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GB50500-2003)(以下简称03版《清单计价规范》)中提出了预留金的概念――招标人为可能发生的工程量变更而预留的金额。在施工过程中,规定属于合同约定幅度以外的,其增加部分的工程量或减少后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经发包人确认后作为结算的依据。此时已初步形成现场签证的形式,但是03《清单计价规范》没有给出现场签证的具体定义。到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以下简称08版《清单计价规范》)首次提出现场签证的概念。随着现场签证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广泛使用,现场签证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现场签证从最早的“狭义签证”演变为“广义签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GB50500-2013)(以下简称13版《清单计价规范》)将现场签证定义为“发包人现场代表(或其授权的监理人、工程造价咨询人)与承包人现场代表就施工过程设计的责任事件所作的签认证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当事人对工程量有争议的,按照施工过程中形成的签证等书面文件确认。”可见,现场签证是工程价款结算的关键文件。

与其他状态补偿机制相比,现场签证是应对合同状态变化的简化机制,已成为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解决合同状态补偿问题的绿色通道。

1.2国内文献中对现场签证的概念界定

许多学者虽然给出了不同的关于现场签证的定义,但是他们的结论都侧面的验证了现场签证对于合同状态变化时的处理方法。陈晖指出现场签证是在施工现场由业主代表、监理工程师、施工单位负责人共同签署的用以证实施工活动中某些特殊情况的一种书面手续[1];汤莲斌认为现场签证是指除施工图及施工图预算以外,在施工过程中因工程实际需要而必须发生的各项工程及其耗用的工料和其他费用的证明文件[2];涂予波将现场签证定义为承包商就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预算中未包含而施工现场又实际发生费用的施工内容所办理的签证[3];周帮荣认为施工现场签证是指经发包人现场代表或其授权的监理工程师、承包人施工现场代表就施工过程中涉及合同价款之外的责任事件所作的签认证明[4];严小丽认为现场签证是施工企业就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施工图预算或预算定额取费中未含有而施工中又实际发生费用的施工内容所办理签证[5];学者顾广平认为现场签证是业主与施工单位双方履行施工承包合同过程中,对施工中发生的各种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所确定工程内容以外的各种费用、工期顺延、经济索赔等所达成的意见表示一致的补充依据[6]。

从大量的文献可以看出,现场签证法律效力主要基于在现场签证在法律上有依据,有相关合同约定、规范及相关标准规定上,才能体现出现场签证法律效力。

综上所述,结合13版《清单计价规范》中关于签证的定义及学者的定义可以发现,现场签证是指发包人现场代表(或其授权的监理人、工程造价咨询人)与承包人现场代表就施工过程中涉及的责任事件所作的签认证明。

2 合同体系下现场签证的法律效力研究

2.1基于合同的不完备性,现场签证是合同状态发生变化后的平衡点

无论是56号令还是99版或13版《示范文本》在我国现行合同条款中并未涉及到关于现场签证的条款,由于合同的不完备性,已有很多学者提出了现行合同范本的改进意见,并应增加并细化关于现场签证的条款:《示范文本》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关于工程造价结算和追索工程款的条款操作性不强,尚需细化;第二,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方式、签证、索赔和审价的专业管理和责任落实约定不够详细。合同的不完备性是引起合同争端的主要原因,拖欠因履约过程中的工程变更等原因由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的签证款就是引起争端事件的一种。合同的不完备性在于”不可描述性”,即难以在事前制定详尽无遗的规则,且由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自然属性,不可避免的出现合同外的事项,而现场签证改善了传统合同补偿确认流程及确认资料填写的复杂性,降低了合同状态补偿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2.2基于合理工程量的形成,现场签证是竣工结算的模糊影响因素之一

从竣工结算编制的依据可以看出,现场签证单作为竣工结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工程竣工结算虽然是工程项目的最后一阶段,但是竣工结算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竣工结算受到几十甚至上百的因素影响,而不是单一因素的控制,竣工结算编制依据及原始资料的积累决定了工程竣工结算编制的质量。工程竣工结算的编制依据很多,主要依据是双方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因此只要能视为工程合同组成部分的全部资料都是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如果工程变更比较小,例如增加场地平整的工作内容、改变了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工程量的计算误差。这样的工程变更并不涉及对工程实体内容的改变,所以无需变更设计,对于这样的工程变更,我国普遍的做法是由工程师签现场施工签证并经业主认可,施工签证的效用实质上等同于FIDIC合同条款中的变更令。

3法律、法规及法释中现场签证法律效力的体现

在《建筑法》、《合同法》等法律和法律解释的规定下,现场签证具有法律效力。13版《清单计价规范》规定的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之一是“双方确认的现场签证”(11.2.1、11.2.4),2004年《369号文》第十一条和第十五条约定现场签证是对合同约定的价款进行协商、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第19条提到了签证一词,该司法解释中提及到签证文件,但未对现场签证的含义作出解释,该条款中的签证只是指签证的工程量,并非完整意义上的现场签证概念。因此,现场签证是工程结算时重要的法律文件。在法律法规和法律解释的约束下,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颁布的《建设项目工程结算编审规程》、《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操作指导规程》等文件对实际工程施工中需进行现场签证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现场签证的法律效力如图1所示。

图1现场签证的法律效力

4 结语

通过清单体系、合同体系、法律法规以及文献研究可以得出,现场签证的作用在于对合同状态的补偿。虽然在国外的合同文本中不存在现场签证的概念,但是通过对ICE合同和《新红皮书》中有关变更、索赔的相关条文的学习,可以发现现场签证的内容依旧存在于其中。同时,我国的《合同法》虽然属于大陆法系,但13版《合同示范文本》是参照《新红皮书》而编写的,所以在示范文本中也无现场签证的概念。合同具有的不完备性在于“不可描述性”,即难以在事前制定详尽无遗的规则,且由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自然属性,不可避免的出现合同外的事项,而现场签证改善了传统合同补偿确认流程及确认资料填写的复杂性,降低了合同状态补偿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由于建设项目的特殊性,现场签证往往不可避免,而其引起的合同价款的调整也经常成为投资失控的重要原因,而由于对于现场签证的研究不够深入,概念尚不统一,因此现场签证引起合同价款调整的法律效力不明确,经常引起发承包双方的争议。因此通过清单体系、合同体系、法律法规以及文献中现场签证的效力研究,为今后更好地研究现场签证引起的合同价款调整问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晖.做好现场签证与工程价款结算[J]中国招标,2012(39):27-28.

[2]汤莲斌.做好现场签证管理工作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12(2):42-44.

[3]涂予波.求真务实是现场签证管理的重点[J]山西建筑,2010(28):201-202.

[4]周帮荣.清单计价模式下如何加强施工现场的签证管理[J].建设监理,2007(04):50-51+55.

[5]严小丽,叶枫.业主、承包商加强现场签证管理的措施[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4):106-109.

[6]顾广平.浅析如何加强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管理[J.]山西建筑,2009(07):259-260.

[7]朱文斌.工程量清单模式的合同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

[8]耿忠.对施工合同计价条款的缺陷分析[J].时代金融,2011(5):230-231.

[9]吕振勇,涂梅英.合同的缺陷及防范[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1):51-52.

工程结算法律规定篇3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elaboration of the common disputes in project settlement under the engineering quantity list valuation mode,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spute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to settle the disputes in project settlement from the valuation standard and law.

关键词: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工程结算;争议分析;解决对策

Key words: engineering quantity list valuation mode;engineering settlement;analysis of dispute;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091-03

0 引言

从2003年7月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到2008年12月出台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清单的实施是规范工程管理、造价管理和招投标及与向国际惯例接轨迈出新的一步。但清单计价下的工程结算争议问题比定额计价下要多,若不妥善处理,一会影响工程竣工结算进度,二会导致合同中法律的风险与责任。因此,从法律和规范角度下及时处理风险与结算争议,确保工程结算的顺利实施,保护发包人、承包人、分包人的共同利益。

1 工程量清单模式下工程结算中存在争议问题

1.1 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等问题会导致的结算争议

分部分项工程清单是闭口清单,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3.2.2条规定,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应根据附录规定的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编制。清单列项若不按《计价规范》编制、清单特性描述不准、工程量计算严重出入等都会误导投标人错误报价。工程量清单一般由中介机构编制,而当前中介机构良莠不齐,部分机构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对《计价规范》理解不透,加之施工经验不足,编制的工程量清单质量达不高,易发生清单项目错、漏、重的现象。同时,也存在个别从业人员在编制文件时弄虚作假、、收受贿赂等,由此看来,清单编制质量问题是工程结算争议、纠纷的根源。

1.2 工程变更、签证等引发的综合单价、措施费调整的争议 由于工程变更、签证及工程量计算错误、漏项、非承包人原因引发的实际发生工程量与清单工程量出入较大,超过原合同签订的综合单价和措施费调整比例,引起的价款调整与措施费的调整争议比较普遍。

对因工程量清单漏项或非承包人原因的工程变更,造成新增的清单项目,综合单价的计价方式确定及因上述原因引起的措施费变化,综合单价、措施费的调整办法确定都是发生争议的因素。同时,签证的时效性、签证的内容和结算之间的矛盾等也都会引发结算争议。

1.3 合同条款无约定、约定不清楚或有歧义引发的争议

1.3.1 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是通过专用条款、通用条款及协议书来约定承发包人的权利与义务。但建筑市场中一些工程项目的施工合同签订的很简单、很不规范,合同中对变更与价款支付,索赔与签证等重要内容均没有约定,结算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争议和纠纷;建设工程涉及多专业、多工种的交叉、配合,由多家施工单位参与施工时最容易出现合同约定不清现象,导致责任界线难以界定,特别是交叉点责任的诊断;另外,一些业主对合同重视不够,仅与承包商就工程范围、进度和质量等条款签订合同并施工,合同一无价款,二无结算办法,甚至对设计变更也没有约定。还有极少数合同条款存在与招标文件、建设主管部门或造价管理机构政策、规章相违背的现象;更有甚者个别业主意气用事,口头订立合同,缺乏操作性、严重制约了工程的结算。

1.3.2 计价规范约定发包人和承包人不得采用所有风险规定风险内容。但在目前合同中对风险约定不清或出现超大风险是工程结算中一个重要争议点。有一些工程尽管合同约定了风险分担的内容、范围,但对超出约定内容、范围的调整方法不够明确,导致双方在结算时缺乏依据,难以找到一个令双方信服的解决办法,造成工程结算的悬而未决。如:2008年建筑市场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市场风险远远超出了承包人的承受能力范围,导致承包商难以继续履行合同而停工或完工后价款无法得到补偿而产生纠纷。

1.4 合同的管理与索赔管理

1.4.1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的主要形式,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利于发挥企业自主报价的能力,实现由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的转变;有利于规范业主在招标中的行为,有效避免招标单位在招标中盲目压价的行为,从而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但在建设市场存在管理、招投标不规范,发包人与承包人时有签订黑白合同的现象,在合同执行中和结算中争议多,纠纷处理难度更大,严重的会涉及到法律层面。

工程结算法律规定篇4

[关键词]施工企业 会计 财务人员 队伍建设

施工企业是指主要承揽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设备安装、矿山建设和铁路、公路、桥梁等工程施工的生产经营性企业。施工企业承建的工程项目,都必须与建设单位签订建造合同。建造合同的乙方(施工企业)必须按合同规定组织施工生产,保证工期和工程质量,按期将已完工程交付建造合同的甲方(建设单位或业主)验收使用,并向甲方收取工程价款。

一、施工企业会计特点

施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总是期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而要实现这一日标,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生产过程的所得与所贷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取得各种数据资料,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分析,寻找出改进的措施。这种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会计来进行的。除具备会计的基本特点外,施工企业会计还具有以下特点:

1、特别重视分级柱算的作用

建筑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它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使用,位置始终固定不变。施工企业只能在建设单位指定的地点组织施工生产。企业的生产工人、施工机械等都要随施工地点的改变而流动。由于施工地点不断交换而且较为分散,使得施工企业不得不重视分级管理和分级核算。公司、分公司和工程项目部,均要设置会计机构或配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且应特别重视基层的会计工作。对于分散在外的工程项目部,配备精明强干的会计人员,负责本项目的日常开支及项目直接成本的核算。这样,既能满足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也能为企业的工程成本核算提供客观、准确的资料。

2、一般以单位工程为对象进行成本柱算和成本考核

建筑产品是按照建设单位的设计要求建造的,几乎每一建筑产品都有独特的造型和结构。即使采用相同的标准设计,也会因为建造地点的地形、地质以及交通、材料资源等条件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建筑安装工程的单件性。使得同类工程的成本具有不可比性。为了反映各项工程的资金耗费,必须以每一工程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组织成本核算。而且,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考核时,不能按同类工程的实物计量单位(如建筑面积等)进行分析对比,只能将每一工程的实际成本与其预算成本相对比进行分析考核。

3、按在建工程办理工程价款结算和成本结算

建筑产品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从开工到竣工,施工周期长,垫支资金多。如果等到工程全部竣工再办理结算,不仅会引起企业资金周转发生困难,而且会计核算也只能是事后记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定期计算和确认各期已完工程(相对竣工工程而言为在建工程)的价款收入和实际成本。按确认的工程价款与P方办理结算,以及时收回资金。同时,将确认的工程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对比,考核成本节超情况,以便出引起成本升降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4、协作关系复杂

有些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规模大,结构复杂,技术难度高,往往需要出几个施工企业共同完成。这类工程,一般采用总承包负责制的方式组织施工。这样,施工企业会计经常同建设单位之间发生备料款和工程进度款的预收、扣还业务,也可能同分包单位之间发生备料款和工程进度款的预付、收回业务,还可能同设计单位等发生经济往来。合计应正确处理与各协作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以使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

5、工程结算价格按每一工程项目分别确定

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和生产的单件性,使得各个建筑产品不可能按统用一系列专门方法计算出工程造价,并以此作为办理工程结算的依据。

二、施工企业会计组织

施工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置,应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规模的大小以及管理体制相适应。大中型施工企业一般实行公司、分公司、工程项目部三级管理体制。会计上也要设置相应的会计机构和人员组织会计核算。公司是独立核算单位(一级核算单位),一般设财务会计部。主要任务是依据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确定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处理公司管理部门的日常会计业务,指导和监督所属单位的会计工作,汇总所属单位的会计信息,全面核算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分公司是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一般设财会科,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各工程项目部的成本核算,归集和分配分公司发生的施工管理费用,汇总计算工程成本。定期向公司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等。工程项目部一般配备成本核算员,负责本项目部日常经济业务的核算和工程直接费成本的计算。

小型施工企业一般实行两级管现,公司直接领导工程项目部的工作。因此,一般在公司没里财会科,全面核算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各工程项目部配备成本核算员,负责日常施工生产费用的核算和工程直接成本的计算。

在企业各级会计机构内部,要根据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使会计人员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会计工作岗位可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实际工作中,各工程项目部一般只配备一个会计核算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项目负责人应当负责备项收支的市批工作,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完整。

三、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提高财务人员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经济改革已经进入纵深阶段,内外部经济环境都有了重大的改变。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为财务舞弊现象的滋生创造了条件。面对这种新情况,只有强化财务人员法律意识。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认真按着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办事,在工作中时刻做到廉清奉公,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侵袭,才能够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法律意识与较高的职业道德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是一名财务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保证和促进财务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约束力量。通常情况下,如果财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道德素养,就可以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人的其他道德品质一样,一般不可能自发形成。而只有当财务人员知法懂法,严守心中那根法律的“高压线”,依法办事,廉洁自律,自觉抵御“权、钱”的诱惑,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连在一起,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心无杂念,摆脱“小我”意识的困扰。因此,财务人员要定期学习党的财经方针、政策。实事求是,不做人情账、假账和违法账。坚决执行党的财经法规,确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这样,财务人

员才能够更加严格地贯彻执行国家财政、财务法规和制度。维护国家经济秩序。现在有些单位财务人员缺乏法制意识,只要有领导签字,或本单位需要的情况下,明知是违反财务制度的事,却存有侥幸心理“反正有领导担责任”,而把自己的职责忘在一边;还有些企业,出纳和会计权责划分不清,出纳保管全部印章,自制原始凭证,做记账凭证,而会计只充当记账员的角色,这些都是因为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而造成的。只有强化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促进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2、提高财务人女的业务能力

财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财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这同样是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的财务准则、财务制度及其相关的规定不断出台,财务人员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经济纠纷的外部形态也不断翻新,对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对企业财政负有重大责任,一旦工作中出现财务失误,将给企业带来动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损失。而据了解,企业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往往不是因他们缺乏财会专业知识造成的,正是由于他们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缺少法律风险意识以及缺少适宜、详细的规范指引造成的。作为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意识到,只掌握单一的财务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特别是关于证据的法律知识、法律关系构成等有关知识。同时,为了更好应对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变化,财务人员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财务能力,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政治、经济、法律等知识,尤其是要懂得与财务业务密切相关的证券、金融、保险、税收、贸易等经济法律知识,最终使财务人员能够更好地位企业服务。因此,充实时务人员的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风险意识,完善财务管理规范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企业有效地降低对财务风险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结算法律规定篇5

(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制定了*市*区财政局行政执法八项制度,即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执法人员培训、资格管理制度;岗位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行政执法立案、调查、处理等情况的登记和存档制度;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举报控告受理制度。上述制度明确了行政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及执法责任工作的分工,做到行政行为主体、内容、形式均合法,且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

(二)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制定了《预算正常经费拨款审核程序》、《财政行政诉讼业务工作流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工作程序》等49项工作业务流程,对财政政策法规、会计、国有资产评估、财政票据等十大管理方面的业务工作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作了明文规定,全方位规范了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和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监督的业务操作程序。

(三)规范业务工作行为。制定了《*区地方预算资金拨付管理规定》、《*区财政预算外资金(含上级追加款)审批制度》,明确局内有关预算内外资金拨付的职责分工、拨付程序、拨付时间要求和经办股室及其工作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另外制定了有关政务管理、业务管理、部门管理、机关作风建设、廉政建设五大方面17类共37项管理规定,基本做到了各项工作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及时间要求,规范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认真贯彻执行财政法律法规规定,切实履行法定职责

(一)贯彻执行财政改革法律制度。一是贯彻执行部门预算制度。按照预算法的要求,推进部门预算改革,选择民政局、卫生局2个部门为20*年编制部门预算试点单位,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编制范围,试行综合预算,具体编制到类、款、项级预算科目,人员、公用经费细化到目级预算科目,专项资金核定到具体项目,使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和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二是贯彻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我区是在*年开始实行财政性资金支出由国库集中支付的,主要是把个人工资纳入国库集中直接支付,即改变个人工资经费逐月拨给单位的做法,由财政部门直接把个人工资划入工资卡,我区从*年12月起实行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统发。三是贯彻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我区认真探索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去年完成4宗采购任务,平均节约率达17.4%,实现了对财政支出管理从分配到使用的全程监督和财政支出效益的最大化。四是贯彻执行财政管理信息化制度。全区已在各镇(办)成立了财政结算中心,对所属有经费补贴或由镇(办)直接管理的下属站、所、办和各行政村的财务收支活动,全部纳入财政结算中心集中管理,实行单位单独设账、分户核算、“非零户”的管理办法,强化对财政资金的统一管理和核算。

(二)贯彻执行预算法律制度。一是根据预算法和省市关于编制年度预算的指导思想,合理编制各年度区级财政收支计划,着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证规定的重点支出需要。二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施部门预算,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增加预算透明度,提高预算约束力,维护区人大审批监督预算的地位和权威。三是在预算编制和报送审批过程中,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向区人大经工委报送预算等资料,并按财经委提出的初审意见对预算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在配合做好预算初审工作的基础上,严格按规定时间提交经区政府审议批准的预算草案报告及其他重要情况,努力为人代会审议预算草案提供相关资料。四是以规范超收安排和预算调整为重点,健全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协助区政府做好有关工作,认真按照人大批准的年度预算组织收入,按进度安排支出,依法对预算执行情况实施财政监督,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五是改进决算编报工作,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进行审批监督。

(三)贯彻执行预算外资金管理法律制度。我区开展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已有相当长的时间,早在*年县区分设时即设立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开始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管理范围。*年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颁发,我区预算外资金开始进入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新阶段。*年颁行《*区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设立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核算。*年起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实行财政委托银行代收;20*年春季起对城区中小学校教育收费委托银行代收代扣,实行票款分离。另外,严格按照《*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财物票据管理办法》的规定使用票据,坚持实行“以票控款、以旧换新”制度,严肃查处违规使用票据的行为。加大预算外资金帐户的管理,按照“单位自报、财政确认、人行审批”的基本程序对单位的帐户进行清理,防止多头开户。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稽查和专项检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对涉农、涉教、涉企收费实行公示制度,对涉农、涉企收费实行“两证一票一卡”(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统一票据和企业、农民交费登记卡)管理办法,对中小学生收费全面实行“一费制”,有效制止了乱收费,减轻了企事业单位和群众负担。

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一)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一是通过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健全预算初审制度、严格预算执行报告制度、改进决算编报工作,积极配合区人大做好预算审批监督工作。二是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上级审计和同级审计监督,对审计监督中提出的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认真研究并落实整改。三是贯彻执行《条例》,制定《*区财政局工作办法》、《*区财政局接待来访工作规范》,向社会公布本单位的通讯地址、电子信箱、投诉电话、接待时间和地点、查询事项处理进展及结果的方式等相关事项,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一是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定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及其配套措施,着重抓好建立岗位执法责任制及对各业务股室行政执法情况的考评工作。二是实行内审制度,制定了《*市*区财政局财政性资金稽核暂行规定》,明确由内设财监法规股负责实施,对各股、所的财政性资金的拨付、业务经费收支和执行财会制度情况进行稽核,对大额资金、专项资金进行延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工程结算法律规定篇6

关键词:模板工程量;计算方法;投影面积;水泥接触面;文义解释

一、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程的加快,有关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时有发生。日前福建省某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模板工程分项承包施工合同纠纷案(法院判决书的编号为:(2010)融民初字第595号),案件的审理和判决情况引发了笔者对模板工程量计算的认定以及法官审判权的行使问题的一些思考。为便于说明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先对案件本身的基本情况和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及判决情况作以简单的介绍:

案情概况:原告林月兴与被告福建帝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24日签订了一份《模板分项承包施工合同》(以下简称《承包合同》),《承包合同》规定甲方(被告)福建帝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将其自己建设的帝凯城1#楼模板工程承包给乙方(原告)林月兴施工,承包形式是包工包料。《承包合同》的第三条第一款针对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每平方米模板工程款承包单价问题规定,模板工程量及其单价按投影面积(水泥接触面)计算,综合包干单价每平方米按人民币42元计算(综合包干单价中包含模板胶合板、支撑系统、铁钉、铁丝、柱箍等所有完成模板成品所需要的材料费、机械费、工具费、人工费等一切费用。),基础展开每平方米人民币15元计算。《承包合同》还规定乙方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会审纪要、设计更改通知、施工技术操作规程、施工验收规范、经甲方审批的模板工程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做到截面尺寸、标高准确,模板表面平整、拼缝严密,若出现差错,乙方承担返工费用;模板工程施工必须保证模板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要求,符合有关施工规范要求;乙方严格按照甲方工程部施工统一安排,配合好各工种,组织足够的劳力按期按质完成工作量,若乙方在施工过程中无法达到工程部的进度、质量施工要求,甲方有权勒令乙方退场,同时甲方有权另行安排其他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合同就付款结算办法问题还规定乙方应于每坪捣砼结束后报上工程量,经甲方审核后,付给乙方该工程量的80%的进度款,主体封顶后按届时完成量90%付给乙方工程款,余款10%待外架拆除后一个月内付清。另外,《承包合同》还规定,乙方作为友好合作伙伴,无偿提供井架卸料平台和跳板、三层走廊压顶乙方义务施工等。《承包合同》签订生效后,乙方为履行《承包合同》,雇请了数十位农民工,购买了胶合板等大量的模板工程材料,乙方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承包合同》的全部模板工程量的施工任务,并完全履行了《承包合同》规定的乙方的其他合同义务。甲方先后共付给乙方工程款48万元。

乙方认为按照实际完成的模板工程量和《承包合同》规定的工程量综合包干单价进行计算,甲方应支付的工程款至少也应该是120多万元,现在只付了48万元,还应当再支付70多万元。乙方多次要求甲方进行工程结算,要求甲方支付全部的工程款。甲、乙双方在计算工程款时发生了模板工程量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和工程款的数额的纠纷。甲方主张模板工程量按水平投影面积进行计算,并声称自己已经付清了工程款;乙方主张模板工程量按水泥接触面的展开面积进行计算,甲方尚欠70多万元的工程款。

双方各持己见,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乙方委托有计算工程造价资质的福建省科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对帝凯城1#楼模板工程量进行计算,2008年10月13日福建省科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出具了《帝凯城1号楼模板工程量计算成果报告》(以下简称《计算成果报告》),该《计算成果报告》对本项模板工程量的计算依据和该依据所规定的有关的计算规则均都作了具体的说明,《计算成果报告》指出,帝凯城1号楼模板工程量是根据《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FJYD-101-2005)中有关模板的计算规则进行计算的,并载明了具体的计算规则和详细的计算项目。其计算结果是:帝凯城1#楼模板工程量为29,472.76平方米。

乙方根据福建省科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出具的《计算成果报告》关于帝凯城1#楼29472.76平方米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结果和《承包合同》中规定的每平方米人民币42元的综合包干工程承包款单价,计算出帝凯城1#楼模板工程款为42X29472.76=1237855.92元,再加上零星模板点工款2805元,甲方应支付给乙方的全部工程款为1237855.92+2805=1240660.92元,扣除甲方已经支付的480000元,甲方还欠乙方工程款760660.92元。乙方多次向甲方讨要拖欠的工程款760660.92元未果,乙方林月兴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于2009年12月30日将甲方福建帝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告到福建省某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甲方福建帝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向乙方林月兴支付拖欠的模板工程款760660.92元。

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情况:法院认为,“处理本案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讼争合同第三条第一款“按投影面积(水泥接触面)计算”的本意。乙方(原告)主张模板工程量按水泥接触面的展开面积进行计算,而甲方(被告)辩称模板工程量按与水泥接触面的模板水平投影面积进行计算。发生争议的根源在于讼争合同第三条第一款“按投影面积(水泥接触面)计算”存在歧义,约定不明确”。但法院又认为,讼争合同是原、被告双方协调达成的,说明双方在签订合同时的意思表示是一致的、明确的,由此推定双方对合同第三条中的“按投影面积(水泥接触面)计算”的解释也是明确一致的。法院同时认为,按常理,签订合同时原、被告选择水平投影面积作为计算模板工程量的可能性更大,并在判决书中列举了这样认为的以下四点理由:一是按展开面积计算比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要复杂得多;二是“按投影面积(水泥接触面)计算,综合包干单价每平方米人民币42元计算”与“基础展开每平方米人民币15元计算”的两种算法说明“投影面积”与“展开面积”是有区别的,而按合同约定以展开面积计算的承包单价每平方米15元,这明显低于原告主张的单价每平方米42元,因此,原告主张模板工程量计算方法不符合诉争合同第三条第一款的本意;三是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原告每次领取工程进度款所依据的模板工程量与根据的《报告书》中的相应楼层的模板平面投影面积相差不大,被告提供的全部《现金付出凭证》上记载着原告领取款项的施工模板量、单价以及比例等要素,历时近四个月,原告未对模板的工程量的计算提出异议;四是发生争议的根源在于讼争合同第三条第一款“按投影面积(水泥接触面)计算”存在歧义,原、被告双方签订合同时的解释应该是同一的,否则说明双方签订合同存在重大误解,这与事实不符。在原告的解释与被告的解释不能并存请况下,应对二者进行选择。通过比较,原告所作的解释会使模板工程量的计算变得很复杂,而被告所作解释则使工程量计算简便化,且依此法测算结果更接近实际结算结果。因此,认定为平面投影面积更符合原、被告签订合同时的真实意思。所以,法院认为“将讼争合同第三条第一款中的“按投影面积(水泥接触面)计算”解释为按展开面积计算不符合该条款本意,将其认定为“与水泥面接触的模板水平投影面积”更为合理”。

综上理由,法院认定“原告主张帝凯城1#楼模板施工总量29472.76平方米不成立,不予采纳,本案应以水泥接触面的模板水平投影面积为模板施工量”。故此,法院判决“被告福建帝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向原告林月兴支付41263.36元,驳回原告林月兴的其他诉讼请求”。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建筑工程承包纠纷也频繁发生,科学、合理、公正、及时地审理这些建筑工程承包纠纷案件,既是维护相关当事人特别是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法制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上述原、被告双方《承包合同》纠纷的案情和法院对本案的审理、判决情况来看,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是本案的焦点。笔者认为本案的审理无论是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结果的认定还是法官审判权的行使都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法律问题,笔者现就本案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结果的认定和法官审判权的行使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与法律界广大同仁共同研究和探讨相关的理论和司法实务问题,为完善相关的国家立法和司法实务提供相应的参考。

二、关于本案模板工程量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认定问题的几点探讨意见

(一)法院确认以水泥接触面的模板水平投影面积为模板施工量的模板工程量计算方法理由不够充分

上述判决书中所阐述的证明以水平投影面积来计算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更合理和更符合合同本意的四点理由,其中的第1点理由和第4点理由基本上是属于同一点理由,都是因为法院认为按原告所作的解释以水泥接触面展开面积来计算会使模板工程量的计算变得很复杂,而被告所作的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的解释则使工程量计算简便化,以及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的测算结果更接近“实际结算结果”。显然,这个理由是极不充分的,精确地计算工程量均是当事人所共同追求的,如果简单计算不能实现其目的,选择合同约定的“水泥接触面”,即展开面积,即便其计算模板工程量是复杂了,但有效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决定了该复杂的就得无条件服从,不得从简。以是简单还是复杂(其实也不复杂)来认定当事人在合同中规定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的真实意思既没有任何法律根据,也没有任何的说服力。至于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的测算结果更接近“实际结算结果”这个理由就更站不住脚了,这里的“实际结算结果”显然是指按被告主张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并且被告已经付款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结果,用被告自己主张的计算方法测算出的模板工程量结果与自己所认可的模板工程量结果肯定是很接近的,甚至是完全一致的,否则,就是不攻自破了。同理,用原告主张的水泥接触面的计算方法所计算出来的结果与原告主张结算的模板工程量结果是完全一致的,不也同样可以认定原告主张的水泥接触面的计算方法是更符合合同条款本意的了吗?既然如此,又为什么只认定被告主张的水平投影面积的计算方法,而却不认定原告主张的水泥接触面的计算方法呢?实在是没有任何道理。所以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

判决书中所阐述的证明以水平投影面积来计算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更合理和更符合合同本意的第2个理由是:基础展开每平方米人民币15元明显低于原告主张的单价每平方米42元,并由此认定原告主张模板工程量计算方法不符合诉争合同第三条第一款的本意。笔者认为这一理由也是不充分的。因为,基础部分作业完全排除了高空作业的风险,安全系数高,无需任何支撑,也不需要上下运送,安装拆卸都比较容易,且省工省力,进度快;非基础部分模板的施工需要脚手架和其他支撑物,运转材料的过段费较高,拆模的难度也远大于基础部分等等。基于两部分作业的人身安全危险性和施工的成本有巨大的差异,出现两种单价恰恰体现了公平合理。而且两种不同的单价所对应的“按投影面积(水泥接触面)”与“展开面积”计算工程量的方法只是意同字不同而已。因此不能以非基础部分模板的单价每平方米42元高于基础展开每平方米人民币15元为由否定非基础部分模板以水泥接触面展开面积进行计算的合同计算方法本意。

判决书中所阐述的证明以水平投影面积来计算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更合理和更符合合同本意的第3个理由是:原告每次领取工程进度款所依据的模板工程量与福建省科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出具的《计算成果报告》中的相应楼层的模板平面投影面积相差不大,被告提供的全部《现金付出凭证》上记载着原告领取款项的施工模板量、单价以及比例等要素,历时近四个月,原告未对模板的工程量的计算提出异议。这里需要说明四点:首先,《计算成果报告》中的相应楼层的模板平面投影面积是相应楼层楼板模板的水平投影面积,原告每次领取工程进度款所依据的模板工程量与《计算成果报告》中的相应楼层的模板平面投影面积相差不大,这说明原告每次领取工程进度款所依据的模板工程量只是相应楼层楼板模板的工程量,不包括相应楼层柱子和梁的模板工程量,就是说被告所计算的模板工程量只包括各层楼板的模板工程量,不包括所有楼层柱子和梁的模板工程量。显然,这是没道理的,因为合同中没有规定所有楼层的柱子和梁的模板均由乙方(原告)义务施工。其次,尽管被告提供的全部《现金付出凭证》上记载着原告领取款项的施工模板量、单价以及比例等要素,这些《现金付出凭证》也只是被告付款或原告收款的凭证,这些《现金付出凭证》并不能成为全部模板工程量唯一证据,因为在建筑承包合同履行中进行工程进度拨款时发包方比较随便地填一个工程量数字并按该工程量进行进度拨款,这是常有的事,因为工程结算时按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计算,而不按付款凭证上标注的工程量进行计算,这基本上是通行的做法。况且被告提供的全部《现金付出凭证》只是大约的楼板的模板施工量,所以,被告提供的全部《现金付出凭证》只是付款凭证,并不是计算工程量的凭证。再次,为了弄清案情真相,针对“历时近四个月,原告未对《现金付出凭证》上记载的模板的工程量的计算提出异议问题”,笔者专门向乙方(原告)了解过,乙方(原告)说:“法院判决书上写的情况不是事实,在第一次付进度款时,我们乙方按照合同的规定上报了一个模板施工量的数据,甲方不同意我们报的数据,甲方为了尽量少支付工程进度款,他们随便地填写了接近一层楼板的模板数量,我们乙方不同意甲方在《现金付出凭证》上填写大大低于实际的模板工程量的模板施工数量,甲方的业务负责人却说《现金付出凭证》上写多少模板施工数量没关系,工程结算时最后再详细算。在第二次付进度款时,我们乙方又提出甲方填写的模板施工数量比实际模板施工量少得太多,甲方的业务负责人就在《现金付出凭证》上又填了个“约”字应付了事,并说没关系,结算时最后再算”。从乙方说明的情况来看,并非是“历时近四个月,原告未对《现金付出凭证》上记载的模板的工程量的计算提出异议”,而是不断地在与甲方争执这个问题。再者,假设乙方就是“历时近四个月,未对《现金付出凭证》上记载的模板的工程量的计算提出异议”,也不应该影响实际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所以,不能以“历时近四个月,乙方未对《现金付出凭证》上记载的模板的工程量的计算提出异议”为由来否定乙方(原告)所主张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最后,法院判决书以《现金付出凭证》上记载的模板工程量与《计算成果报告》中的相应楼层的模板平面投影面积两者数量相近为由否定原告的主张的水泥接触面的计算方法解释,然而原告未尝不可沿袭法院案件审理的逻辑,以《现金付出凭证》中的11000m2与《计算成果报告》确认的29472.76m2相差甚远来否定被告主张的水平投影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承包合同》规定的按水泥接触面的展开面积计算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十分明确

《承包合同》的第三条第一款针对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每平方米模板工程款承包单价问题规定“按投影面积(水泥接触面)计算,综合包干单价每平方米按人民币42元计算”。这里用了一个投影面积的专业术语,投影面积是建筑制图等领域常用的一个专业术语,投影面积既包括水平投影面积,也包括垂直投影面积。水平投影面积一般是指从上往下看被投影的物体,在水平面上看到的投影面积;垂直投影面积一般是指从前往后或从后往前或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看被投影的物体,在铅垂面上看到的投影面积。在建筑模板工程中,板分为有梁板和无梁板等类别,伸入墙中的无梁板的模板只有一个水泥接触面,所以,伸入墙中的无梁板的模板工程量等于该水泥接触面的水平投影面积;有梁板的模板工程量等于梁的模板面积与板的模板面积之和;一般情况下梁的模板有三个与水泥接触的面,其中包括两个侧面和一个底面,梁的模板的工程量等于梁的底面模板的水平投影面积与两个侧面模板垂直投影面积之和;柱的模板一般有前后左右四个与水泥接触的面,所以,柱的模板工程量等于前后左右四面模板分别的垂直投影面积之和。就是说模板工程量既包括板、楼梯等模板的水平投影面积,也包括梁、柱等模板的垂直投影面积。

甲、乙双方为了避免对《承包合同》规定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在签订合同时在投影面积后边用(水泥接触面)作了极其通俗明确的注释说明。括号内的“水泥接触面”这五个字的文义通俗易懂,即便不是从事建筑业的人,只要具有初步汉语知识的人都能理解其意思,那就是模板的工程量按与水泥相接触的模板的面积进行计算。可见,诉争合同第三条第一款关于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的约定是非常清楚明确的,模板的总工程量就是所有与水泥相接触的模板的投影面积之和(既包括板、楼梯等模板的水平投影面积,也包括梁、柱等模板的垂直投影面积),或表述为与水泥面相接触的模板展开面积之和。然而,不知为什么法院的判决书只确认了板、楼梯等模板的水平投影面积,而否定了梁、柱等模板的垂直投影面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三)本案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规则应以《承包合同》规定的计算方法的文义或国家规定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规则为准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7年第12期,在最高人民法院(2007)民二终字第99号民事裁定书上作的裁判摘要规定:对于合同条文的解释,必须探究合同当事人内在的、真实的意思表示,而判断合同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首要方法,是判断合同条文的字面意思表示,即文义解释的方法。只有在文义解释不能确定合同条文的准确含义时,才能运用其他的解释方法。根据这一规定,在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时,首要的判断方法是判断合同条文的字面意思表示即文义解释的方法,只有在文义解释不能确定合同条文的准确含义时,才能运用其他的解释方法。关于《承包合同》的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按投影面积(水泥接触面)计算”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条文字面意思表示,已经在前面的第(二)点中作了具体的分析和说明,其字面意思就是模板的工程量按照所有与水泥面相接触的模板的投影面积进行计算,这一条文字面文意非常清楚、明确,按照法律和最高法院的规定,法院判决书理当确认这一条文的字面文义解释。然而法院判决书并没有确认这一条文的字面文义解释,而是采用了那一种计算方法更简便等判断方法来确认该合同条文的意思解释,显然,这是违反法律和最高法院的规定的。

退一步讲,即使是审理案件的法官缺乏涉案的专业知识,不能准确理解该条文的字面意思表示,按照《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也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计算方法或交易习惯来确认条文的含义解释。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第3.5.1条第1项和《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2005版)第九章的现浇混凝土模板工程量计算规则中均都规定:“现浇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模板工程量,除另有规定者外均应区别模板的不同材质,按混凝土与模板接触面的面积,以平方米计算”。并在国家规定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的指导之下在全国的建筑业界形成了通行的“按混凝土与模板接触面的面积计算模板工程量”的交易习惯。在我国国家规定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与建筑业界形成交易习惯是完全一致的。在法官对“按投影面积(水泥接触面)计算”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条文规定的字面意思表示拿不准的情况下,按照《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法院判决书对该合同条文应采用国家规定的“按混凝土与模板接触面的面积计算模板工程量”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或称建筑业界通行的交易习惯。

(四)应确认福建省科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出具的《计算成果报告》关于帝凯城1#楼29472.76平方米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结果

福建省科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具有计算工程造价资质的合法社会服务机构。福建省科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对帝凯城1#楼的模板工程量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无论是从计算的主体资格还是计算的依据均都合法有效。所以,应确认福建省科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出具的《计算成果报告》关于帝凯城1#楼29,472.76平方米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结果合法有效。

三、法官应努力提高司法业务素质和断案能力确保审判权的正确行使

(一)法官应加强涉案法律知识和涉案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办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法官是一个博学的职业,法官在办案的过程中会碰到各式各样的案件,有的涉及建筑专业知识,有的涉及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有的涉及医学专业知识等等。法官只有精通涉案的法律、专业知识,案件审理才能更得心应手,使案件的审理才能更加科学、准确。从本案的审理、判决情况来看,审理本案的法官对涉案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和涉案的有关专业知识不够熟悉,在判决书中只认定板、楼梯等模板的水平投影面积,而对所有的梁、柱模板的垂直投影面积全部都不予以认定,显然,这是所有的合同当事人都不会选择的合同条文的意思表示;还有《承包合同》的第三条第一款中字面文义很清楚的“按投影面积(水泥接触面)计算”的条文表述,判决书不采用字面意思的文义解释方法来确定该条文意思表示,却以计算方法是否简便为由来认定该条文意思表示;再有,判决书中一会使用水平投影面积的概念,一会又使用平面投影面积的概念,概念使用有些混乱。这些等等的案件审理瑕疵问题的出现大概都是因为办案法官对涉案法律、专业知识不够熟悉所致。所以,法官应自觉加强涉案法律知识和涉案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办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审判权的正确行使。

(二)法官审理合同条款解释纠纷案件要特别注意遵循文义解释的方法

根据上述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判断合同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首要方法,是判断合同条文的字面意思表示,即文义解释的方法。只有在文义解释不能确定合同条文的准确含义时,才能运用其他的解释方法”的司法解释规定,法官在审理合同条款解释纠纷案件时,要特别注意采用文义解释的方法来认定合同条文的意思表示,只有在文义解释不能确定合同条文的准确含义时,才能考虑运用其他的解释方法来确定合同条文的意思表示。否则,将会因为违反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而使合同条文意思表示的解释确认无效。

(三)法官审理案件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法官审理案件一定要遵循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一定要以案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法律的规定为准绳。要求法官在办案过程中通过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以及必要的庭外调查等办案环节,一定要查清案件的客观事实,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只有客观事实清楚,才能对案件的情况作出准确的认定。在有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一定要以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作为审理和裁量案件的依据和标准,绝不能撇开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量,更不能凭法官的想当然对案件进行擅断。

在客观事实上,本案的模板工程量既包括楼板、楼梯模板的水平投影面积的模板工程量,也包括柱、梁模板的垂直投影面积的模板工程量。在这一点上就是被告方也不会否认的,当然也是无法否认的。本案模板工程量的计算和认定必须以这一客观事实为依据。

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和《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2005版)对建筑工程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规则均都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在法院的判决书中却没有按照《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和《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2005版)规定的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规则来确认《承包合同》的第三条第一款中关于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的合同条文的意思表示,而是以法官主观臆断的“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来认定该合同条文的意思表示。这是不符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案件审理基本原则的。

(四)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不能轻易地在判决书中用认定性质语言进行阐述

本案的法院判决书中在本院认为项下写着“被告提供的全部《现金付出凭证》上记载着原告领取款项的施工模板量、单价以及比例等要素,历时近四个月,原告未对模板的工程量的计算提出异议”。在这个问题上,审理案件的法官了解的并不是非常清楚。原告说:“事实上也并不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历时近四个月时间里我们乙方没有对模板的工程量的计算提出异议,而是多次提出异议。乙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历时近四个月时间里对模板的工程量的计算问题多次向甲方提出异议,在这个问题上曾经向甲方的哪个业务负责人多次提出异议都是有根有据的,在我们乙方的异议追问之下,被告在第二次填写的《现金付款凭证》上又添了个“约”字,并且答复说这没关系,结算时最后再详细计算。在这个问题上就是甲方也是不会否认的。”像这样没有彻底弄清楚的问题,轻易地在判决书中用认定性质的语言进行阐述,案件的有关当事人会很不服气,甚至会认为法官在偏向哪一方,这样会损害法官和法院的司法形象。所以,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不能轻易地在判决书中用认定性质语言进行阐述。

(五)法官要谨慎行使自由裁量权

从本案的审理和判决情况来看,审案法官对模板工程量的计算方法的合同条文含义既不按司法解释规定的文义解释方法进行解释,也不按照国家所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解释,而是以毫无根据的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等理由来确认该合同条文的意思表示;对模板工程量只认定板、楼梯等模板的水平投影面积,而对事实上客观存在的柱、梁等模板的垂直投影面积不予认定;对案件的判决,只保护了原告水平投影面积模板工程量的工程款,没有保护原告柱、梁等模板的垂直投影面积模板工程量的工程款。这些存在瑕疵的案件审理和判决情况均都体现着一定的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色彩,并导致了案件审理和判决错误情况的发生。

审理案件时,有时会碰到所审理的案件情况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均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往往就需要依据一定的立法精神和公正、合情合理的原则行使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对案件作出合情合理的裁判。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法官一定要谨慎行使自由裁量权,只有在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均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权,并且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如果有国家相关的立法精神或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就既要考虑遵循国家相关的立法精神或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又要考虑遵循公正、合情合理的裁判原则,确保案件的审理和裁判科学公正、合情合理。

参考文献:

1、潘邦辉.帝凯城1号楼模板工程量计算成果报告[R].福建省科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2010-10-13.

2、建设部.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3、建设部.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GJD-101-95[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4、余辉.新编建筑工程预算员必读[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5、周和生.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工程结算法律规定篇7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清算;特别法;公司法

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引进外资项目,但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逐步崛起,高新技术和创新产业迅速发展,以及企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关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各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影响,这更坚定了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的决心,同时也为企业间的“优胜劣汰”提供了一个契机。由此近年来涌现的外国投资者大规模撤资甚至撤离的现象应不足为奇。

遗憾的是政府部门并未对这次转型带来的撤资效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外资撤离法律机制的不完备,因而造成许多外国投资者选择了“非正常撤离”的方式。[1]在各地政府“慌忙”应对这些令他们措手不及的突发状况之时,商务部于2008年5月了《外商投资企业解散和清算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各地政府及相关企业做好外商撤资工作予以引导。虽然该《指导意见》只是商务部的部门规章,其法律效力较低,只具有参考价值,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但是在外商撤资相关法未完备之前,其仍旧作为“特别法”起着主要的指导作用。

外资“非正常撤离”的最主要特征即外商未经清算就撤离资本。[2]在外资撤离之时,其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企业的清算环节,从组建清算组到执行并完成清算,往往耗时耗力整个过程复杂而艰巨。本文将围绕《指导意见》中的清算部分进行浅要分析,并提出些微简要的见解。

一、外商投资企业清算的法律适用

(一)立法模式的类型

外商投资企业清算的相关立法主要存在于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中。纵观世界各国的外商投资立法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为“统一制模式”,即对外商投资不作特别规定,外国投资直接适用本国的有关法律。西方各国主要采取这类立法模式。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道国享有国民待遇,东道国采用国内立法来调整外商投资法律关系,适用于内国投资者的法律规范同样也适用于外国投资者。二为“法典制模式”,即设立单独的外商投资法典作为基本法,用以调整外商投资关系。这类法典主要存在于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其之所以创设外商投资单行法,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缓冲外商投资浪潮对内国企业的冲击,也为本国民族工业的崛起建立了良好的法律基础。三为“双轨制模式”,即不设置统一的外国投资法典,取而代之制定有关外商投资专门法律、行政法规,在此基础上形成该国的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主要采用此种立法模式。采用双轨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家依据企业所有制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法律规范对其进行调整。[3]

(二)我国立法模式的转变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清算立法和外商投资企业立法相同,原先实行的是绝对的“双轨制模式”,即对内国投资和外国投资分别立法,在相继颁布的三资法及相关立法解释中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清算部分作出了相关的规定,其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于96年又了《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对外资清算进行了引导。实行双轨制模式主要是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背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需要一个过渡期,而这些法律规范自颁布以来,对于保障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工作的顺利进行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备与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双轨制”的立法模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一直是我国的长期国策,我国的“双轨制”实际上给予了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的待遇,这不利于我国内资企业的发展,妨碍了我国从根本上实现国民待遇、完善国内统一经济法律制度的建设。因而,我国于2006年迈出了向“统一制模式”靠拢的第一步——颁布了《公司法》,在调整内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关系时皆可适用,包括第十章的企业清算部分。随后于07年颁布的《企业破产法》也是采用了“统一制模式”立法,即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破产清算时皆适用《企业破产法》的第十章“破产清算”规定。

(三)《指导意见》中法律适用的缺漏

但是08年商务部颁布的《指导意见》作出了如下的规定:“今后外商投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工作应按照公司法和外商投资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办理。”也就是说该部门规章遗漏了《企业破产法》对外资清算的适用。从企业清算的角度讲,清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破产清算,另一种是非破产清算。破产清算应按《破产法》的规定进行,而非破产清算则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4]08年经济危机以来大多从中国撤离的外资企业多处于资不抵债的破产状况,应进入《企业破产法》的相关程序。

同样地,《合伙企业法》也被《指导意见》遗漏了。在2007年以前,外商来华投资只有三种选择,即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而在07年《合伙企业法》修订并颁布以后,外商来华投资可以选择合伙企业的投资方式,虽然目前外资合伙企业从中国撤资的情况较前三者罕见,但是不能否认,该法的第四章“合伙企业清算”的相关规定也是外资合伙企业清算时的主要法律依据。《指导意见》于08年,而《企业破产法》与《合伙企业法》都是在07年颁布施行的,皆早于前者,因此未将后两者纳入外商投资企业清算的法律体系应为《指导意见》的一大疏忽。

(四)“统一”中的“区分”

《公司法》、《企业破产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的颁布或修订虽然加速了“统一制模式”的立法进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完全过渡到西方国家的“统一制”,在《指导意见》中这一点也得以体现:“外商投资法律和行政法规有特别规定而公司法未做详细规定的,适用特别规定。”这里的“外商投资法律和行政法规”应主要是指三资企业法及其相关立法解释、对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的相关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法律文件中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清算的特别规定优先于《公司法》、《企业破产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的一般规定而适用,也就是说在某些领域外商投资者仍需和内国投资者区分对待。

二、清算组的成立

(一)特殊的解散批准环节

《指导意见》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解散与清算组的组成之间关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公司法》的一般规定相比较后,我们会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在解散时清算组的组成更为复杂。从《指导意见》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法定解散还是单方提出的解散,都需要经过一个解散批准环节,即外商投资企业只有在收到审批机关批准企业解散的批件,并且在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管理系统中增加批准企业解散的信息之后,才能成立清算组依法开始清算。而依据《公司法》的规定,内资企业只要在“出现法定解散事由的15日内”成立清算组,而非“批准解散之日起15日内”,其解散无需有关机构进行审批,因而清算组的成立也就更为便捷。

同时我们还发现《指导意见》对清算组成立的指导仍有遗漏之处。《指导意见》对于三资企业的解散指向了三者各自的立法解释,将这些特别规定同《公司法》的一般规定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公司法》规定的15日内成立清算组的解散事由包括了“合作期限届满”的情形,也就是说在章程规定的企业存续期限届满并且股东(大)会不修改章程使企业得以存续的情况下,企业将依照法律的规定选任清算人,自行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程序。三资企业法在列举企业解散情形时也都包含了“经营期限届满”这个选项,可是在《指导意见》中却没有规定企业“经营期限届满”时该做何处理。从上一轮比较中我们得出:外商投资企业出现法定解散事由时,需要经过审批机关的批准才能成立清算组,而内资企业是不需要审批的,那么如果外商投资企业在法定解散事由之外、“经营期限届满“的情况下是否需要审批机关的批准呢?《指导意见》并未给予我们答案。

(二)清算人的产生

清算人的产生方式大体有三:(1)法定清算人。亦称当然清算人,是法律规定的公司解散事由发生而直接具有清算人身份者。(2)选任清算人。公司自愿解散时由章程规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任命其他人员担任的清算人。(3)指定清算人。由法院经申请指定有关人员组成的清算人。[5]关于清算组成员的组成,《公司法》对于法定清算人与指定清算人的产生进行了区分,而《企业破产法》与《公司法》规定则不尽相同。[6]三资企业法对于清算组的产生也大相径庭,还未对破产与非破产、法定清算人与指定清算人进行区分。

依据《公司法》184条中关于出现法定解散事由而成立清算组的规定,清算组的成员应为“股东”(有限责任公司)或“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股份有限公司)组成。该种产生方式应属于法定或者选任清算人的范畴。[7]同时该条还进一步规定“逾期不成立清算组成立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也就是上述第三种情形——指定清算人。并且在08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二)》中,我们还可以找到法院指定清算人的范围:(1)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2)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3)以及前项社会中介机构中的专业人员。

我国《企业破产法》中并未对破产企业清算组的组成作专门性的规定,只是在对管理人的选任中提到“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但通过查阅2002年的最高院司法解释,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对于破产企业清算组的组成选择了由法院指定的方式,《企业破产法》中的“有关部门、机构”即(1)破产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清算中介机构以及会计、律师;(2)政府财政、工商管理、计委、经委、审计、税务、物价、劳动、社会保险、土地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人事等部门。人民银行分(支)行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派人参加清算组织。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清算组的组成,在2008年以前应适用1996年的《清算办法》,其中规定清算组成员由企业权力机关选任,有以下两种产生方式:(1)企业权力机构成员。(2)聘任有关专业人员。但是该《清算办法》废止之后,清算组的组成则未有明确定论。回顾三资企业法,其对清算组的组成也有规定,然而三类企业是需要做区分的。

中外合资企业的清算委员会成员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产生:(1)一般应当在企业的董事中选任;(2)董事不能或者不适合担任清算委员会成员时,可以聘任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律师。此处清算人即是通过法定或者选任的方式产生的。《中外合作企业法》及其《实施细则》未明确划定清算人产生的范围,只是规定“清算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合作企业合同、章程的规定办理”,也就是说该类企业清算组可通过参阅合同、章程的方式选任清算人,但是对于第48条第5款中的“合作企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这样的法定解散事由,此时法定清算人的产生方式则出现了空缺。《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则有别于以上各法,增加了“债权人代表”的参与,即外资企业法的清算委员会“由外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债权人代表以及有关主管机关的代表组成”。而对于逾期不进行清算企业的处理,三资企业法未作法院指定清算人范围的规定。

虽然《清算办法》已经被废除,但是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外商投资企业清算组的组成进行指导,那么企业应该依据《公司法》、《破产法》体系还是三资企业法体系来组织清算组呢?我认为,非破产企业的清算仍应参考三资企业法的特别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因为我国多年来总是抱着“引资心切”的态度,重量不重质,导致当前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良莠不齐,而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外资非正常撤离”事件更是证明了这一事实,因而对于外资企业清算组中“债权人代表以及有关主管机关的代表”的加入,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外商独资企业不同于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没有中方以分摊责任为目的的牵制,因而倘若企业经营严重恶化时,外商在未开始清算或清算到一半时就从中国“逃离”。而加入债权人和有关主管机关的代表,至少可以在清算组成立以后防止外商“任意妄为”,不至于在开始清算以后发现资产所剩无几或资不抵债时携款潜逃回国。至于破产清算组的组成,我认为可以依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控进入破产程序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情况,将其股东携款潜逃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三、清算的执行

《指导意见》并没有对清算的整个过程进行引导,只是对清算报告的制定与企业登记的注销进行了特别规定。对于这之前的流程以及清算组的职权,三资企业法与《公司法》的规定相差无几。只是鉴于外商独资企业投资者的特殊性,要求其不得在清算结束之前将该企业的资金汇出或者携出中国境外,不得自行处理企业的财产。

企业在清算执行完成之后,需要制作清算报告。外商投资企业的清算报告除了和内资企业一样,需要经过企业权力机构确认以外,还需要经过一个特殊环节。《指导意见》要求清算组将清算报告报送审批机关,并缴销批准证书。而审批机关的任务则是在收到清算报告后,在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管理系统中完成企业终止相关信息的录入和操作。企业只有凭借该系统生成的回执才能办理一系列注销手续。

结语

《指导意见》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清算工作进行了粗略的指导,对于《公司法》、《企业破产法》、《合伙企业法》同三资企业法的规定该如何衔接适用、外商投资企业的跨境破产与清算等问题,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具体的操作流程,仍需要相关人员在清算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后得以完善。同时,我们也期待新的司法解释或者部门规章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清算工作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沈四宝,欧阳振远.外资非正常撤离的法律特征及其对策[J].河北法学,2009(10):42.

[2]焦志勇.外资非正常撤离责任主题认定的法律问题[J].法律适用,2009(8):33.

[3]焦志勇.中国外商投资企业法新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84.

[4]韩长印,楼孝海.建立公司法定清算人制度[J].法学,2005(8):84.

[5]李建伟.公司清算义务人基本问题研究[J].北方法学,2010(2):68.

[6]梁咏.外资退出法律保障机制研究——由《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相关利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引发的思考[J].行政与法,2009(6):47.

[7]刘文.论我国公司清算人产生方式之完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2):123.

作者简介:

工程结算法律规定篇8

    (一)社会信用观念淡薄,支付结算监管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初期,信用制度尚不健全,信用观念比较淡薄,信用缺失及信用扭曲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少数单位和个人为最大限度的谋取不法利益,挖空心思、绞尽脑汁逃贷、躲债、偷税漏税。表现在支付结算方面主要是利用银行账户逃废银行债务、洗钱,金融票证诈骗,随意拒付、无理退票以及恶意签发空头支票等。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给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监管部门增加了工作量及监管的难度,牵扯了人民银行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事实证明,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保持稳定健康的支付结算秩序就无从谈起。

    (二)重视不够,支付结算监管缺乏强有力的认知基础。

    人民银行对支付结算的监管必须以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柜面审查及其系统内的业务管理为基础,片面强调人民银行的监管作用无助于支付结算秩序的根本好转。目前,商业银行部分分支机构人员受利益驱动或迫于系统内部考核奖惩制度的压力,在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过程中明显存在重服务轻审查、重与客户保持一团和气而忽视对客户违反支付结算纪律行为进行控制的情况。其上级行出于同样的目的,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支所属机构存、贷款任务完成情况及经营效益的考核上,对支付结算方面发现的问题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公然采取纵容教唆的态度。而作为支付结算监管的最后一道闸门,长久以来,不少人民银行分支行从上到下均形成了一思维定式即:金融监管仅仅是金管、外管等少数几个所谓“监管”部门的事情,作为具体承担支付结算监管职能的会计部门,其主要工作只应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这一认识误区的影响下,不仅例行的金融监管工作会议会计部门被拒之门外,有时连相关制度明确要求会计部门参加的,诸如对商业银行新设机构的审批及牵涉到支付结算内容的现场检查等活动,也难见会计人员的踪影,严重影响了会计部门支付结算监管职能的发挥。当然,这其中并不排除少数会计人员囿于陈旧观念的束缚或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主动放弃或放松了对支付结算的监管。观念上的不解放与思想上的不重视是当前支付结算监管最大的制约因素。

    (三)法规制度不完善,弱化了支付结算监管的效力。

    健全完善的支付结算法律法规是支付结算正常有序进行的根本保证,是人民银行据以实施支付结算监管的出发点与准绳。目前,我国相关的支付结算法规尚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有的法规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如按《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人民银行可对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违反支付结算制度的行为给予警告、记过等处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执行到位;有的法规条款与其他的法律法规相冲突,比较典型的如《支付结算办法》允许人民银行委托商业银行对违反支付结算纪律的客户进行直接处罚的条款与《行政处罚法》相冲突;《信用卡管理办法》中有关公司卡使用范围的规定与《支付结算办法》不一致以及《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示催告”制度与《票据法》规定的银行汇票划款方式之间存在冲突等。还有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需要,如1994年制定的《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对开户主体、开户条件、开户程序、账户设置种类、账户管理手段的界定等与现实的经济生活相脱节,无法满足账户管理的需要。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至今尚有一些支付结算中的风险点及新兴业务仍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约束,如对大额支付、电子支付工具及网上支付业务的监控等。由于无法可依或法制不健全,金融机构各行其是,极易引发各种结算纠纷及资金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监管的效力与权威。

    (四)监管手段与监管方式落后,制约了支付结算的监管效率。

    近几年来,金融电子化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支付结算工具不断推陈出新,支付结算手段日益现代化。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监管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上,仍局限于查帐簿、翻传票或者粗略审查商业银行报送的各种报表,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不佳,在各金融机构会计结算普遍实现电子化的情况下,很难发现深层次的问题与隐患。由于监管手段与监管方式明显滞后于科技发展与业务创新的步伐,支付结算监管人员在履行监管职能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同时也给犯罪分子利用结算工具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监管力量薄弱,削弱了支付结算监管的力度。

    就人民银行目前的管理体制来看,中心支行及县支行均没有设置专门的结算管理部门,结算管理职能主要由会计部门来承担。由于该部门还同时承担着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甚至是国库业务,有限的人手只够应付日常的核算、清算等具体事务,很多情况下无暇顾及对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进行监管。除此之外,监管力量的薄弱还突出表现在人员素质的欠缺上。各级行特别是基层行尤其缺少既懂经济、金融知识,又懂会计业务知识,既懂法律、计算机知识,又熟知商业银行结算业务流程的复合型结算监管人员,这无疑会影响到监管的实际效果与权威性。

    (六)执法不严,查处力度不够。

    作为支付结算监管的一个重要手段,对金融机构及支付结算当事人违反支付结算纪律的行为进行处罚,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规范运营,保持良好的支付结算秩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少数人民银行的分支行认为实施处罚于己无益,采取息事宁人的消极态度,在决定是否处罚或如何处罚时常常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些分支行则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在百般无奈之下,不得已放弃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由于违规不究或执法不严,长此以往势必造成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个人对支付结算法律法规的漠视,最终给人民银行的监管权威及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七)支付结算安全管理难度较大。

    支付结算安全管理是支付结算监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少地方的支付结算安全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滞后,执行不严,事后监督弱化;票据防伪辩伪技术落后,犯罪分子利用假票据诈骗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没有得到人民银行批准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擅自推广应用新的业务与支付结算工具;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支付结算纠纷转嫁到商业银行,干扰商业银行的正常工作;电子支付工具的应用及网上支付业务的发展缺乏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等。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及技术控制手段的不完善,支付结算安全管理正日益成为支付结算监管的一大难点问题。

    二、解决的措施与对策

    (一)加快培育社会信用。

    建立规范完善的社会信用监控体系,抓紧开发建设包括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个人征信系统、支付信用监测系统和支付交易监测系统在内的社会信用监控体系,全面记录和反映包括无理拒付票据、签发空头支票或利用银行账户逃贷、逃债、漏税逃税、洗钱等不良信用信息,并在法律规范下向银行、司法部门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建立支付结算“黑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违反支付结算纪律的银行、企业及个人名单,力争营造一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良好的信用氛围,以促进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对支付结算的监督与管理。

    人民银行结算监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监管中的“过滤网”作用,要督促其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在为客户提供热情周到服务的同时,绝不能放松柜面监督审查及对违反结算纪律行为的控制。要建立支付结算监督管理目标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人民银行各级领导也要转变思路,将支付结算监管作为金融监管及创建金融安全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新设机构的审批,对商业银行机构的年检以及涉及支付结算内容的现场检查等方面听取支付结算监管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可吸收该部门的人员直接参加。商业银行的会计及支付结算工作达不到人民银行制定的标准的,不予批准其新设机构或通过年检。支付结算监管人员更要更新观念,从维护经济及金融秩序的高度认识和理解支付结算监管工作,理直气壮地履行监管职责。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支付结算法律法规体系。

    组织对支付结算方面的法律、法规及业务规章进行清理。该修改的要修改,该补充的要补充,该废止的要废止,确保政策的透明、统一与实用。对于部门业务规章有关条款与法律相冲突的,人民银行应根据法律对规章作适当修改;对于不同业务规章对同一指向规定不一致的,应尽快予以统一;对于法规措施规定模糊的,应以发文说明或制定实施细则等形式加以明确。为突出支付结算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当务之急还应制定并颁布包括《支付结算管理条例》、《违反支付结算制度处罚条例》、《银行账户管理条例》及《电子货币支付法》等在内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进一步加强对支付结算的管理,堵塞监管方面的法律漏洞,使人民银行的监管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四)切实加大支付结算监管的科技含量,提高监管效率。

    随着支付结算业务电子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监管的手段与方式必须进行变革。要建立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与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电子联行(汇兑)系统、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联结,实现对支付结算状况的实时监测与控制,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与倾向性的问题。要善于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实现辖区支付结算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为金融机构解决结算纠纷、防范票证诈骗等提供虚拟平台。

    (五)改进监管方法,建立支付结算综合监管体系。

    建立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相结合,部门监管与社会监督相补充的支付结算综合监管体系。实行重要支付结算信息定期报送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支付结算报表的格式和内容,确保报送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实用。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支付结算纪律执行情况的检查。向社会公布结算举报电话,认真受理并妥善处理各种结算举报,以维护正常的支付结算秩序。

工程结算法律规定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人员素质;法律法规

前言:在建筑工程当中,预结算编制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十分重要。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有一定的不足,同国外的建筑企业相比我国建筑企业在这一方面的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预算能力、控制能力、人员素质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的建筑企业竞争力低下。所以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企业竞争力是需要在预结算编制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建筑能力。

一、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的作用

(一)统筹作用

建筑工程中对于工程量和施工时间的估计是保证建筑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部分,在进行工程前建筑企业需要对工程量进行一定的预估,这样才能根据工期合理安排施工方式和施工模式[1]。

(二)预算作用

企业在进行建筑前需要对建筑的实际投资进行预估,这样才能在工程报价当中保证了利润空间。而且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设备、人力等等方面需要在预算中体现和实施。在企业进行相应的建筑工程工作当中,预结算编制可以更加具体的计算工程的预计投资,以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操作,及时调用和整理资金流[2]。

(三)结算作用

工程收尾中的结算工作是建筑工程,计算实际的支出,核算成本的环节。这一部分事实上企业明确利润的环节,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工程结算后的实际收入才是项目所实现的利润。而且通过结算工作也可以总结本次项目的资金使用的实际情况,寻找浪费点,对于企业在以后的项目中进一步控制成本提供经验[3]。

二、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当中,合格的预结算编制人员不超过总体的一半。因为我国的建筑行业规范化时间较短,而且教育储备和人才储备情况不佳,企业也没有充分认识到预结算编制对于企业运营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一工作的人员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很多企业的预结算编制人员并不是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建筑企业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传帮带的情况,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直接传授。在我国的中小型建筑企业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在大型建筑企业中,这一现象在逐渐的变少[4]。

(二)法律法规执行问题

目前而言我国在建筑定价方面出台了很多的规定,这些规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建筑定价体系。而且建筑定价可以说是一个反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方式,人工成本,建筑成本,材料成本等等都是与社会的实际情况挂钩的。而且国家通过这样的定价规定来完成对于市场的调整和通胀的控制,所以随意定价的情况不但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而且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来说同样危害严重。但是建筑企业在进行定价是却有明显的主观因素,虽然由国家的法律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工作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由定价,在不过分的情况下,尽量提高预算的价格,以此来增加企业的收益。所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事实上没有完全深入到实际的编制当中[5]。

(三)工程变更说明问题

虽然建筑工程在开工前都会经过多次的论证和修改,最终完成工程设计。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修改建筑设计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在进行预结算编制工作中需要对这些变更情况做出反应。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将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时的录入档案,并通知一线的工作人员。但是很多企业在这一环节十分粗糙,且不重视。在建筑工作中,企业和开发商为保证建筑工程质量,采取一定的监督手段。但是发生变更的情况下,必然与原设计不同,在没有相应的通知下,就会导致监督和施工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建筑的效率和质量。

(四)细节工程数据问题

在很多的建筑工程当中,对于细节数据并不重视,只将重点关注于资金占用量较大的环节,细节部分关注度不足,通过对多个建筑项目的了解可以发现,细节部分的数据同样会造成严重的浪费情况。比如在建筑当中,瓷砖、钢筋的使用账目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较多的是记录丢失,清单补全等等情况,使得整个建筑的成本上升近5%。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的控制措施

(一)提高人员水平

首先,需要做到预结算编制人员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合理的人事手段建设专业化的预结算编制团队,在选择工作人员时要注意人员的能力和经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更加优秀的人员或者团队。而且在以后的发展中也要重视团队的建设,进行阶段性的考核和培训。对于现阶段的从业人员,要对其资质能力进行考核,适当裁撤人员,对于继续进行这一工作的员工,需要更加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这样才能从基础上保证建筑企业预结算编制的能力和水平。

(二)深化法律法规

我国出台的法律法规并不是企业为盈利可以践踏的,因为这些法律法规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商业性的限制,也是综合国家实际的发展情况所设计的规定。所以企业在工作方面必须要遵守和贯彻。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深化法律法规在企业进行结预算编制工作中的地位和指导性,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时要按照法律法规严格进行,不能因为其他目的而减少或增加。

(三)细化工程数据

工程中的数据内容要更加准确,相应的发票、底单、档案都需要严格的管理和归档。在进行工程当中对于有争议的使用要随时进行核查。最重要的是,企业在进行结预算编制工作中,要将预算内容做到更加的细致,对于每一笔支出都有有一定的预计和准备。以往的编制工作以多预计的方式来满足其他细节支出,但是在规范的预计之后,就有必要进行细节支出的规划和准备。

(四)说明工程变更

工程变更要做到及时说明和通知,特别是在开发商与建筑承包商之间的协调工作中,及时的通报和说明可以有效地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加深合作的层次,保证工程进度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总结: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问题还是主要集中于专业性上,这些问题事实上都是因为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专业性有差距,所以在未来的建筑企业发展中,结预算编制工作的方向就是更加的专业,不但是能力上的专业化,体制、工作方式同样也有进行这样的转变。只有这样我国的建筑企业在发展中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只有进一步的精细化的经营,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所以对于预结算编制的改善和提高一定会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香.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中国招标,2012,29(03):22-24.

[2]芳.浅析建筑工程预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0(03):82.

[3]刘忠诚.浅析建筑工程预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江西建材,2014,05(01):224.

工程结算法律规定篇10

控制工程造价审核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工程造价 ,结算审核内容 ,有效方法,注意事项

Abstract: the author according to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to the project cost som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trol the engineering cost audit of effective measures.

Keywords: engineering cost, the examining content and the effective metho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是指一个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完工后,经业主及工程质量监督部门验收合格后,由施工单位根据合同价格和实际发生的增加或减少费用的变化等情况进行编制,并经业主或其委托方签字确认的,以表达该工程最终造价为主要内容,作为结算工程价款依据的经济文件。竣工结算是一种动态的计算,是按照工程实际发生的量与额来计算的。经审查的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依据,也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依据。内容及有效方法,最后提出了在工程造价审核实际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一、 工程造价结算失真的原因分析

工程造价结算审核中,常发现有工程预算造价多报而失真的现象产生。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1 极少数的结算编制人员业务水平不过关,以致计算失真。 工程结算编制人员应努力学习取得国家相关执业资格执证上岗。在平时工作中注重积累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失误保证准确性。

1.2 建设单位在发包合同及现场签证中用词不严谨而导致结算与实际有出入。在施工过程中现场变更的项目很多,有的是工程项目变更,有的是工程数量变更,有的是施工工艺变更,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现场人员业务水平不过关冒然签字造成与实际有出入;施工单位顾虑结算卡得太紧而有意提高结算造价。现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施工单位的结算是虚高还是与实际相符,审计单位都主观认为施工单位有意提高结算造价。所以施工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有所顾虑有意提高结算造价。送审结算是建设单位委托中介机构审核的,中介机构的主观愿望是核减核增的额度来收取业务费,这自然形成施工单位加大水分多报的可能。

1.3 现场签证方面。现场管理人员盲目签证,事后补签证,签证表述不清、准确度不够等现象。

1.4 工程量计算方面。工程量的计算是依据竣工图、设计变更联系单和国家统一规定的计算规则来编制的,是结算编制的基础。工程量计算误差主要包括在定额中子目录再次计算、计算单位不一致而造成工程量的小数点错位和个人理解不同等。

1.5 套用定额方面。对定额中的缺项套用子目或换算的理解有出入、忽略定额综合解释,补换算系数、高套定额。

1.6 材料价格方面。主材的型号、材质在设计中不明确:除市《价格信息》规定的材料价格外,还有大部分采用的是市场价,这也影响了结算的造价。

1.7 费用计算方面。不按合同要求套用定额,或合同用词不严而导致高套定额。如根据工程类别划分,三类工程高套用二类工程等。

二、 控制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有效措施

2.1 工程结算审核的重点内容

2.1.1 审计结算编制依据的合法性、时效性和适用范围。

结算的编制依据主要有: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的现行定额和文件及取费标准;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地质勘测报告及其它相关资料;建设施工合同、竣工图、招标文件、标底、工程量清单、设计变更、签证单等。

2.1.2 审查结算文件的组成和具体项目。

检查工程量的计算是否符合计算规则、是否准确:检查分项工程的定额套价是否准确;检查定额缺项工程是否依据有关规定编制补充定额并报经上级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认可;检查工程价格计价方式是否按“结算价=合同价+设计变更价+签证价”进行编制,其计价原则是否依据充分、资料明确、手续完善、价格合理;检查有关计价条款与招标文件是否违反“招标投标条例”;结算范围与合同承包是否一致;检查工程取费是否按施工合同约定及相关取费标准规定计取;检查工程工期质量如有特殊要求,其赶工措施费或优质奖励是否按合同约定计算(标底)或报审结算以及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一致,与现场签订的工程量核定单一致;检查人工、材料、机械和设备的购买价格是否符合市场实际,手续是否完备合法。

2.2 工程结算审核的有效方法

为实现工程预结算的快速审查,就要按照从粗到细、对比分析、查找误差、简化审查的原则,对编制的预结算采用对比,逐项筛选和利用统筹法原理迅速匡算等技巧、方法,使审查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2.2.1 分组计算审查法。

分组计算审查法是把预结算中的项目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连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查或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问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的方法。

2.2.2 全面审核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审核人重新编制施工图预算。首先,根据施工图全面计算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计算的工程量与审核对象的工程量一一进行对比。同时,根据定额或单位估价表逐项核实审核对象的单价。

2.2.5 重点审核法。

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核法,其与全面审核法之区别仅是审核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有侧重地、有选择地根据施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

2.2.4 分析对比审核法。

该方法是在总结分析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造价、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进行重点审核,分析其差异较大的原因。

2.2.5 常见病审核法。

由于预算人员所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则观点、方法亦不同。在预算编制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某些常见病。由于常见职业病范畴具有普遍性,审核施工图预算时,可根据常见病线索,剔除其不合理部分,补充完善预算内容,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取定定额单价,以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