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背语文常识十篇

时间:2023-08-23 16:1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必背语文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必背语文常识

高中必背语文常识篇1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校学生层次差异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对英语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较扎实。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目前,高职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是每个高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必须做到的第一要事,而如何探索适合众多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则是站在高职讲台上的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注重英语的交际性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根本原则。而如何强化英语的交际性教学则是高职英语教师要探索的重点。

二、融文化背景知识于英语教学是强化英语交际性的有力途径

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一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 LeagueDance,san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Uncle Poli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are,indeed,aluckydoe”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狼吞虎咽”,英语是“Eat like a hors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Like a wolf and abger”;英语中的“high school(高中)”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厕所)”被翻译成“休息室”等等。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融文化背景知识于英语教学之中的措施

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文化背景知识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三)随机讲授。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

(四)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

(五)寓教于乐。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能加深记忆。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背诵小诗歌,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英语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有选择地教给学生。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不能用汉语生搬硬套,更不能一律望词生意,还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四、结论

高中必背语文常识篇2

论文摘要: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作者认为阅读课导入内容应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有效地设计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

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历来各阶段英语教学都非常重视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上海二期课改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也要求高中阶段应当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兼顾听、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但是,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有效地设计英语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的一种尝试。

一 英语阅读课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犹如歌剧的序曲。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精彩的序曲决定了歌剧的成功。导入要求教师能迅速地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并加深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一堂课要获得成功,必须从导入开始。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英语阅读课的导入阶段也是同样道理,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要通过导入,运用各种活动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从而在阅读时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影响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激活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大大提高阅读理解与阅读技巧。

二 对阅读课导入内容的思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娴熟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课件,尤其是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愉快情感、兴趣和求知欲。不仅导入的形式绚烂多彩,导入的方法也多得不计奇数,如趣味性表现法、提问法、介绍背景法、卡通导入法等。上导入课的课堂也往往是场面最热闹的,被视为是最能展现师生语言技能的场合,也常常被教师用来做教学公开课或展示课。

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导入的内容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是否激活并提供了学生必要的阅读背景知识,是否为进一步阅读解决了理解上的语言障碍?要有效地设计导入内容,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效率,就必须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

neil j. anderson把导入阶段的“背景知识”定义为“读者为理解文本内容而调动起来的所有相关经历:生活经历、教育经历以及相关知识:文章的组织结构、母语应用知识、第二语言的应用知识及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为了实现通过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一目标,我认为阅读课导入内容应该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

1.语言知识的导入

在外语阅读中,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之间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如williams(1986)认为,语言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alderson(1984)认为,成功运用阅读技巧和方法必须具有最低限度的语言能力。所以,语言知识是阅读课导入阶段的必备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预测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对其理解造成障碍的词汇或表达,进而在导入时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当然,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并不是解释所有的生词,而仅仅是针对可能会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以上海新世纪版英语教材为例,高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 6“stunts in movies”这篇文章在导入时至少要向学生解释stunt(“特技”)和martial arts(“武术”)这两个单词的意思,否则学生可能无法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同时也要注意,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不需要过分拓展词汇。比如高一年级第一学期unit 1“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这篇文章讲述了教师、外科医生、秘书和模特四种职业,设计导入时如要拓展有关职业的词汇,只需常见的职业词汇即可。

2.背景知识的导入

文章的意义不仅存在于文字表面上,读者的背景知识也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知识和文章背景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活动来激活学生为了读懂文章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比如上海新世纪版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学期unit 4“holidays and festivals in the united kingdom”这篇课文介绍了复活节和圣诞节。学生们对圣诞节相对更熟悉一些,但是对复活节可能就知之甚少。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就有必要先介绍有关复活节的信息,如复活节起源、复活节习俗等,也可以设计一些参与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如画复活节彩蛋。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跨文化意识。高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 1“traveling around china”这篇课文介绍了五种在中国旅行的交通方式,即坐火车、乘船、坐飞机、坐汽车和骑自行车,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对于这五种常见的交通方式,学生们可能都能谈出一些自己的体会,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导入时,可以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点评各交通方式的优缺点,从而更容易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高二年级第二学期unit 7“oliver wants more”这篇文章是节选并改编自英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长篇小说《雾都孤儿》。这篇文学作品的内容距离现代社会比较遥远,如果缺乏相关的文章背景知识,恐怕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教师如果在设计这篇文章的导入内容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的个人经历和故事发生的时代的信息,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和设计语言知识一样,在激活背景知识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拓展,应该以与课文内容相关为原则。过多的无关信息也会降低阅读课效率。

3.语篇篇章结构的导入

研究表明,读者对语篇篇章结构相关知识的了解也会影响阅读理解。carrel和connor在1991年进行了一项针对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阅读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文章结构的相关背景知识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单句的理解能力较强,对文章整体理解能力较弱,可见让学生了解英语语篇基本结构,包括语篇组织模式和语篇思维模式,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语言学家们认为英语中常见的语篇组织模式是“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一般-特殊模式”(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主张-反应模式”(claim-response pattern)、“机会-获取模式”(opportunity-taking pattern)和“提问-回答模式”(question-answer pattern)。英语语篇思维模式是英语族人思想表达或语篇生成方面约定俗成的抽象结构模型。根据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理论,读者一旦借助于语篇标志词,认出篇章的语篇思维模式,就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sotiriou把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归纳为七种:原因结果型(pattern of cause-effect),该语篇思维模式的常见语篇标志词有as a result、thus、because、therefore、hence等;定义型(pattern of definition);事件顺序型(pattern of sequence of events),其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irst、second、and so on、last、now、later、before、next等;空间地理型(spatial geographic 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south、north、across、up、above、below、inward等;主题例证型(pattern of thesis-example),也称为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or example、especially、namely、for one thing、for another、such as、in fact等;比较对照型(pattern of comparison-contrast),用于说明相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as、like、exactly like、simila等,用于说明不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but、in contrast、while、different from等;描写型(pattern of description)。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加强语篇分析的内容,培养语篇意识,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总体结构来理解课文,突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重视语篇承接语、句子交际功能的标识词以及代词的指代和照应等。

三 在设计导入内容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阅读课的导入部分不宜占用过长的上课时间。毕竟导入环节只是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为阅读文章做准备,占用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降低阅读课效率。

第二,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二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想一些可能会出现在文章中的词汇,这个活动既可以解决词汇问题,也能激发学生已有的、关于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

第三,在设计导入部分的背景知识时,要认识到其原则是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并非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每个人对他所读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了解,如果他们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信息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背景知识也可能妨碍阅读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必须纠正他们错误的背景信息。

四 结束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得当的课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效率。英语阅读课中的导入环节,除了要形式多样外,更要重视导入的内容,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来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章,提高阅读课效率。

参考文献:

[1]佟敏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4~122

高中必背语文常识篇3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作者认为阅读课导入内容应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有效地设计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 

 

关键词:导入 英语阅读教学 背景知识 篇章结构 

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历来各阶段英语教学都非常重视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上海二期课改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也要求高中阶段应当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兼顾听、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但是,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有效地设计英语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的一种尝试。 

一 英语阅读课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犹如歌剧的序曲。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精彩的序曲决定了歌剧的成功。导入要求教师能迅速地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并加深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一堂课要获得成功,必须从导入开始。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英语阅读课的导入阶段也是同样道理,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要通过导入,运用各种活动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从而在阅读时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影响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激活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大大提高阅读理解与阅读技巧。 

二 对阅读课导入内容的思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娴熟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课件,尤其是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愉快情感、兴趣和求知欲。不仅导入的形式绚烂多彩,导入的方法也多得不计奇数,如趣味性表现法、提问法、介绍背景法、卡通导入法等。上导入课的课堂也往往是场面最热闹的,被视为是最能展现师生语言技能的场合,也常常被教师用来做教学公开课或展示课。 

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导入的内容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是否激活并提供了学生必要的阅读背景知识,是否为进一步阅读解决了理解上的语言障碍?要有效地设计导入内容,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效率,就必须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 

Neil J. Anderson把导入阶段的“背景知识”定义为“读者为理解文本内容而调动起来的所有相关经历:生活经历、教育经历以及相关知识:文章的组织结构、母语应用知识、第二语言的应用知识及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为了实现通过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一目标,我认为阅读课导入内容应该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 

1.语言知识的导入 

在外语阅读中,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之间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如Williams(1986)认为,语言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Alderson(1984)认为,成功运用阅读技巧和方法必须具有最低限度的语言能力。所以,语言知识是阅读课导入阶段的必备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预测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对其理解造成障碍的词汇或表达,进而在导入时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当然,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并不是解释所有的生词,而仅仅是针对可能会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以上海新世纪版英语教材为例,高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 6“Stunts in Movies”这篇文章在导入时至少要向学生解释stunt(“特技”)和martial arts(“武术”)这两个单词的意思,否则学生可能无法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同时也要注意,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不需要过分拓展词汇。比如高一年级第一学期Unit 1“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这篇文章讲述了教师、外科医生、秘书和模特四种职业,设计导入时如要拓展有关职业的词汇,只需常见的职业词汇即可。 

高中必背语文常识篇4

关键词: 背诵教学 必要性 可行性 重要作用 现实意义

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思潮,为当前的英语教学注入了动力和活力,有力地促进了英语教学的发展。同时我们看到,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优质的教学手段,并没有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有多大改观。这一问题引发了笔者对英语课堂教学上像背诵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探究。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背诵仍然是学习英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标下也必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从教学现状审视英语背诵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学生学外语几乎是没有天然的语言环境的,习得英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尽管在班级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尽可能创造习得的环境,但这充其量是一种artificial backgrounds。要想学好外语,离不开常规的听说读写训练。背诵就是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随着西方先进教学理论的引进,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被广泛地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新课标倡导的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各级各类学校对教改的非理性狂热追求的背景下,像“背诵”这样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教学法被忽视了。在一定规模的公开教学中,甚至在全国性的英语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中,我们几乎连背诵的影子都看不到。

二、从认知规律探讨英语背诵教学的可行性

从记忆过程看,不理解的东西,“死记硬背”难以奏效;理解的东西,不反复“死记硬背”也难以巩固,因为理解和记忆是一个不可完全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甚至可以说记忆本身就是知识的化身。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就是抓住了学生的记忆力培养这个关键,通过各种方法强化学生记忆。背诵不等于死记硬背,所以它与新课标要求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抵触。对我国外语教学历史上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我们的正确态度就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批判,更要继承。此外,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固有特点,语感便是英语教学的支点。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输入和语言环境,背书时输入的“语言形象”和文字符号中的形义及已有的各种知识的融汇,共同作用于大脑而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活动,如:感觉、知觉、判断和分析,这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

三、从教学实践看背诵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背诵可生成成就感,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可以把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使学生具有征服感和成就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在提议背诵后,笔者所执教的学生大多对背诵产生极高的兴趣和热情,课间和课后争先恐后地背诵课文,这无疑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是有利的。

(二)背诵可培养语感,增强学生英语表达的流畅性。

随着背诵输入的增加,学生的隐性语言知识不断得到扩展,语感不断增强,势必能促进其语言习得。在口语交际和写作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这些内化了的知识加以运用、活用。地道、得体的语言表达必定能增强其口语和写作能力。

(三)背诵可强化语言输入,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熟练度。

通过背诵,学生能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过的语法知识,牢记常用词汇、句型及固定表达形式,增加语言知识的积累,强化语言输入,为语言输出奠定扎实基础。要流利地把课文背诵出来,离不开反复的朗读。在老师和同学的检查帮助下,学生的语音、语调和不良的口语习惯都能得到纠正与提高。大量的朗读和正确的语音语调,无疑对英语口语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四)背诵可提高表达能力,避免学生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

许多研究表明,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其根源在于目的语输入不足,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因而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学生在英语使用过程中难以摆脱汉语的负面影响。他们在使用英语交际时往往使用汉语思维,生搬硬套汉语的句型和语法规则,这种负迁移现象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尤为突出。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的语言输入和监控意识。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通过背诵输入,学生可以逐步积累交际中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和构建技巧,在此基础上,可加强对英语使用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的监控和修正,从而逐步消除母语干扰,更好地用英语进行交际。

四、从教学展望看背诵英语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背诵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与背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安排背诵时,笔者的做法就是对教材中的典型句子、交际用语和精美段落要求必背,同时,精选部分优秀的写作范文要求学生背诵。背得多,输入量大,储备也就丰富,这样才能在交际场合和写作中选择适当的语句,引经据典,有备无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精读深,必须熟读成诵,即过背诵关,正所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于自知”。背诵这把令人文思泉涌的金钥匙,每人手里都攥着一把。

参考文献:

高中必背语文常识篇5

论文摘要: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了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与听力理解的关系,指出培养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和英语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以及方法与途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王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别人所说的话,所以如果不熟悉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懂得用西方思维方式理解英语语言,就会给英语听力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致使听力理解过程难以顺利完成。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要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面,增强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做到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

一、文化背景知识和思维方式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体现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听力材料并不是很复杂,生词偏词也不多,语言结构也颇为简单,但学生仍然听不明白。即使听懂了,也只是获得字面意义,不能从深刻层次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我们以下面这两个对话为例。

例1:A:Whereareyoufrom?

B:I''''11askher.(Alaska)

A:Wbydoyouaskher?…

例2:A:Whereareyoufrom?

B:Howareyou.(Hawaii)

这两个短对话中,在A看来B是答非所问。但如果A了解美国的地理概况,知道美国有两个远离大陆的州Alaska和Hawaii时,就不会闹出把Alaska听成"I''''11askher",把Hawaii听成“Howareyou”的笑话了。

二、文化背景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采取必要的手段弥合文化沟壑,进一步提高外语听力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文化背景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性。

例3;W;Youaren''''tlikelytogetaAAndyoushouldmakeupthehomeworkthatyou''''vemissed.

M;I''''11domybest.Butmyjobkeepsmeprettybusy.Ihaven''''thadtimetodoalltheseassignments.

Q;What''''sthepossiblerelationshipbe-tweenthewomanandtheman?

A.wife-husbandB.boss-worker

C.friendsD.teacher-student

在美国通常用A,B,C,D,E打分,美国大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作为学费和生活费。从对话中得知,正确答案是Do

例4;Sheisacat(她是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在中国,猫是温顺可爱的小动物,人们经常把猫作为宠物。另外,在中国经常说“馋猫”,一提到猫,就想到了嘴馋。如果学生还是按照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这句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听力理解的主要障碍并不是由语言本身造成的,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造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导人。美国著名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Brembeck说过:“采取只知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而学生更应该认识到文化知识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性,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多注意文化背景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真正理解听力材料中的深层含义打下基础。

三、英语听力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和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途径

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应该防止走过场,必须根据学生年龄和教学内容需要,做到长期计划和每堂课具体安排相结合.背景知识学习和语言知识学习相结合,英美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相结合,内容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潜移默化,不断丰富。

1.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为什么中国学生往往很难跟得上英美人说话的速度?因为他们经常有一个“心译”过程,他们在听到英语句子时,首先会翻译成汉语,用汉语思维,然后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样势必会耽误时间,对下文的内容反应不过来。这个“心译”就是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如果学生不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听力就不容易提高。薛中梁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文化性的重视程度是不是足够了,或者说很高了?答案是否定的。包括英语教师、管理人员、家长在内的各方人士对文化性的重视都很不够,缺乏一种文化意识。要想真正排除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信息障碍,使学生准确而迅速地理解所听到的材料,就应当对于英美等文化有的概念加以实用性的传授,设计活动场景时决不可以在脱离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与语境的状态下进行。

2.精心选择听力教材和辅助教材

在选择英语听力教材和辅助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在教学中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作用,选择那些包含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材料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有些对话有较高的文化洞察力,适合用于揭示英美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作为练习听力的好材料。文化因素的融人程度要考虑教学对象这一客观条件,要遵循阶段性原则。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步一步的,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

3.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词典,学会辫析语义内涵

通过各种英文词典,我们可以对比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义并不是绝对对应的,一个英语单词往往有很多汉语含义。学生在使用词典时往往只注意理解和记忆词典中的第一、第二解释,认为第三以下的词条是不重要的。但是英美人却不那样认为,他们看重词的根源和历史地位,他们谴词用语并不完全按照词典中词义的排序来分主次,而且有的词在词典里也找不到对应的词义。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尽管认识句子中的词,却不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词典,学会词义辨析,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词典中的各项词条,从词的表层意义向深层意义过渡。

4.开设第二课堂,使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

高中必背语文常识篇6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LeagueDance,san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Pioneer,UnclePoli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are,indeed,alucky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认为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doyoucomefrom?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狼吞虎咽",英语是"Eatlikeahors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Likeawolfandatiger";英语中的"highschool(高中)"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厕所)"被翻译成"休息室"等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有时也会产生误会。例如:学生看见外教,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便说:"Hi!MrsMurphy,whereareyougoing?(默菲夫人你好!你上哪去呀?)"这样一句在中国人看来很是正常的话,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用英语说道:"Whatstaplefoodwouldyou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了多少菜,却总是把米饭、面食做为主食。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在交际中运用也会出现差错,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文化所致。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二、怎样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杂学,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常识。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采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我虽然曾在美国学习生活过一年,但仍深感这方面的知识的不足。因此,做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三)随机讲授。因为目前中

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

"name,sports,busine,也可以就所学内容进行交际练习。例如:在讲到"floor"一词时,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Thebuildinghas7floors."可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把二楼叫作一楼"firstfloor",四楼叫做三楼"thirdfloor",一楼叫作"groundfloor"。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宗教原因),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

(四)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例如: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说得不好。"或者说"不敢当,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you."或"Thankyouforsayingso."等来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就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美国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使用,而且常用。可是在中国,"亲爱的"这个词就不能随便使用,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高中必背语文常识篇7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 应用

一、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语言的产生源于文化的发展,文化是语言不可缺少的因素。每种语言所对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相应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只有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意义。将文化背景知识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保证英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英语学习本身是一个乏味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英语的形成过程与英美国家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和文化,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由于语言环境差异造成的学习障碍,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和英语教学中相结合,有利于通过不同的文化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语言的学习不再枯燥,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将从课本知识内容扩展到背景知识的研究和应用上,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掌握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与其具体特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了解语言的背景文化知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在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仅需要英语逻辑知识和语言知识基础,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生活习惯的了解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英语阅读过程中,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的理解能力就越强,从而就能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速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涉及到地理位置、国家体制、历史变迁、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社会福利、法律制度及等。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能够正确理解阅读内容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同英语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有时行为及思维逻辑会存在完全不同的现象,不了解文化背景知识,不清楚这些逻辑的差别,就有可能在阅读的时候有理解偏差,影响了阅读速度及理解能力。

(三)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学习英语的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但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在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语言的运用中起作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在使用英语交流时就会出现交流障碍,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了解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背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在交流过程中,熟练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能避免误解的产生,从而提高沟通交流的效率。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中西方国家之间存在这较大的差异,例如常用的称呼、问候、恭维等,其表达方式往往不同,如果中国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会出现错误。

三、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优化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设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改变教学方式。在不脱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改变授课计划,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合理地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学习过程中,拓宽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除了正常的词汇、语法等知识的传授外,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影、音乐等形式接触英语知识,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知识背景。此外,在英语的实践运用活动中,鼓励学生多动口,扩散思维,激发潜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多积累英语文化知识。

(二)增加文化知识比重,拓宽文化学习途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得有的是来源于生活,但更主要的还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因此,在英语课堂上,除词汇、语法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比重,增加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有更好的途径获取更多的知识。在英语教材及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并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引导并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通过阅读音乐、科技等方面的教材,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西方的人文艺术、社会文化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学生在掌握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俗习惯后,能够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实现英语学习的价值。

(三)改善学习环境,创设英语文化环境。对于英语的学习,语言环境非常重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学习的实践,通过创设不同的英语文化环境,改善学习方式,增强英语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加深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为了营造真是的英语文化环境,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或宣传栏展示西方文化,或邀请中外有关专家进行系列讲座,增加学生获取文化背景知识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增强西方文化学习的效果;学生可以在课下时间手机一些与西方文化有关的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还可以通过阅读英语国家的报纸、书刊,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现状和风土人情,拓宽文化背景的涉猎范围。在学校的引导和老师、学生的参与下,共同营造良好的英语文化环境,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增强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云竹.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06).

[2]熊梅.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C].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2016.

高中必背语文常识篇8

关键词: 英语学习者 学英语 文化背景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外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语言本身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不能仅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系统来传授,还应该注意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除了教授英语的基础知识,还应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来传授背景知识。

英语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语言的这种文化载体特征决定了英语学习的过程必然会涉及到所学语言的文化。在教学中,即将所学教材内容包括句子、语篇、日常交际方式与文化背景知识综合地导入。

一、英语学习者所学文化背景知识的表现

学习者学习英语时,经常说出一些使英美国家的人难以理解的中国式英语,这是因为他们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套用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由于文化的差异,有时用汉语理解的方式去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是不正确的。以下是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一些学生遇到的实例,可以体现出他们需要注意英语背景知识。

1.衣食住行。

快餐店在英语国家极为普遍,走到哪都会看到超级市场、火车站、娱乐场所、商业区、大学校园,在快餐店一般不必付小费,衣着趋向简单随便。但在许多场合有规矩可循,在正式的场合要求穿戴白领结的夜礼服,一般是在正式的舞会或特殊的宴会。付小费的风气在英语国家服务行业很流行。美国人喜欢庭院售物,每隔几年要处理一次家中多余的物品,为了方便买主,主人都用标签注明物品的价钱。

2.社交往来。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的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很大,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用“大哥”、“大妈”、“大爷”之类。这些称呼不适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他们通常在问候时问及天气,有时只需通过点头微笑或挥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就称赞的内容来说,话题很多,包括人的才智、表现、技能、仪表、装饰、家具等。英语国家中,客人一提出告别便马上离开显得唐突,如是宴请活动,客人吃完饭后马上告别更是不礼貌的。

3.非语言交际。

比如女士优先;外国人礼貌式的亲吻或拥抱;英语国家的人常用扬头动作招呼人过来;他们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围观”会使他们感到反感;在中英交往中,他们感到很不习惯中国人往往采取沉默态度;有戴戒指的习俗,等等。另外,中国人到英语国家后,总是感到人员稀少、地域空广,而他们在我国会感到住宅拥挤,他们非常注重领地观念,维护自己的隐私。

4.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他们把“龙”视为罪恶的象征,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在西方文化中,“狮子”(lion)被尊为百兽之王,“猫头鹰”(owl)却是表示智慧的鸟;在欧洲,“蝙蝠”(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与罪恶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肥胖”(fat,stout),在我国,人们认为是富态、发福,但在西方,人们认为肥胖是不可取的,所以,肥胖作为形容词在英语中含有明显的贬义,在交往中应注意避免。

5.文学典故。

例如: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来源于《圣经》,是令人向往的乐土;阿基利斯脚肿(Achilles’heel)来源于希腊神话,指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致命弱点;希腊神话中有希神赫拉克勒斯(Hercules)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大力无比的英雄形象;戈尔迪结(Gordian knot)也是希腊传说,在英语中是棘手问题的意思;扑剑而亡(to fall on one’s sword)来源于罗马,古罗马人尚武,一旦斗争失败,很多人就触剑而死,现在比喻某人在灾难来临之时,勇于承担全部责任的意思;在希腊语中,尤利卡(Eureka)一词表示与创造发明者有关的事物,现在西方人仍喜欢使用此词;挪亚方舟(Noah’s ark)故事源于《圣经・旧约全书》,现在指避难所。当在教学中遇到这些典故,教师应该查阅资料,丰富授课内容,在讲解时有必要告诉学生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知识学“活”,而不是死记硬背。

以上几点是在英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在讲课时如果能够以一定的方式传达西方文化,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

二、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安排好教、学双向交流的每一个步骤,精心设计活动,这样,教师就会对班级的情况一目了然,对学生的差异心中也会有数。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计划一堂课应该进行一些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教师要处理好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手段。

教师本人应注重提高个人的西方文化知识的素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科学文化素养、能力素养;要把教学活动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知识传授能力有机地相结合;以及要更新拓宽知识体系,扩展教学视野,扩充信息储存量,更新知识和教育观念;必须掌握所教课程的相关知识,及时洞悉新信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2.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文化背景知识分门别类,围绕教学核心内容授课。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几大类。衣食住行方面,包括:用餐、租房、吃饭礼仪、交通、学校、衣着、购物等;社会交际方面,包括:问候、介绍、致谢、宴请、送礼、约会、告别、交友等;节日庆祝方面、有文化内涵的词汇、非语言交际方面等也可以给学生作总结,使学生在习得背景知识时具有目的性。

3.外语习得中背景知识与共有知识的互动。

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学生需要重视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借助共有知识的帮助,而背景知识和共有知识可以通过母语的积极介入发挥作用。当最初见到一个句子时,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工具书、翻阅有关参考资料等,背景知识的习得是学生所接触课本时必然碰到且必须掌握的知识,这就要培养学生有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能够借助已有的英语知识解决学习中的新问题。

4.教师在授课时应寓教于乐。

学习英语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英语,而在我国学习英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竭尽全力为学生创造英语氛围,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加强记忆。我们可以利用课内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几人对话、歌舞表演、英语竞赛、看英语录像、猜词句游戏、模仿名人演讲、学习西方成语、谚语、文学典故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英语环境,营造英语气氛,使学生能够感到他们的确处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之中,能够尽量在此环境中用英文进行思考、学习。营造文化背景知识氛围包括外部氛围和活动内的语言氛围两方面。外部氛围包括在教室内外张贴英美学生的照片、外国风景画,经常放英文歌曲,常让学生观看外国人生活及活动的影碟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外国专家、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联欢。活动内的语言氛围,包括给每个学生起一个英文名,可以让他们在英语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确实”在扮演外国学生;在安排英语活动时,充分考虑英国、美国的风土人情等文化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更多地、大胆地、流利地使用英语。

5.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兴趣。

激发兴趣有助于培养良好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学英语时,大多数学生出于新鲜好奇,对这门课颇感兴趣,愿意了解很多国外的新鲜事物,此时教师若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幻灯、多媒体、实物、影片等作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教唱英语歌曲、讲解西方文学典故的小故事,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使学生觉得英语不是完全靠死记硬背,则教学效果显著。

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应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使基础知识掌握得更扎实,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学会用英语来思考问题,把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有效结合,互相联系、彼此促进,以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综上所述,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为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价值观念等,把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与自身文化中的相应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对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李建夫.外语习得中背景知识和共有知识的互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3]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高中必背语文常识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培养途径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已经成为各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国际交往的顺利实现,除了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这些外语技能,还要求我们必须要对渗透在外语中的外国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当前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线教师,要想让今天的受教育者在将来能够顺利完成其交际活动,就必须增强文化思维的观念,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否则就必然造成日后交际上的重大失误。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已成为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高中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标准》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所以教师要在课内外着重上述文化内容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的大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套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课文内容往往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业、农业等,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学生拓展文化视野。笔者在使用该教材时,特别注意整合其中的文化素材,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为目标,做了以下尝试:

1. 在词汇教学中

以表示颜色的词为例,英汉语言习惯不同,风俗各异,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也不尽相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表示颜色的词汇也相应地不断得到丰富,其意义也从原来表示某种单纯的颜色而派生出许多新的意义,从而使得人类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颜色可产生许多联想意义,也往往对人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人们常用颜色喻指人的品德、情绪及对事物的看法。以下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Mr. White is a very white(忠实可靠)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脸色不好)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闷闷不乐)toda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mood(心事重重).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振作起来)again.

类似的“文化附加义”差异还体现在动物身上。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形容人“累极了”是dog?tired,To put on the dog炫耀自己,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2. 在课文教学中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我认

[1] [2] 

为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语言学家Robert B.Kaplan 认为:英语段落的思维模式是直线的,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展开阐述论证。而东方语言段落思维模式是围绕主题的外围转圈子,不直接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通过对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避免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犯文化错误。

. 在听力训练中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大量地反映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在许多听力材料中可以获得相应的文化差异的内容。听力能力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辨音能力、理解语句的能力和大量的词汇外,还必须对语言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否则,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或感到莫名其妙。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听力材料并不是很复杂,生词、偏词也不多,语言结构也很简单,但学生仍然听不明白,即使听“懂了”,也只是获得字面意义,不能从深刻层次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出现这样的状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所以在选择英语听力教材和辅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作用,选择那些包含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只重视听力本身的训练而忽略了影响英语听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文化因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听力理解有很大影响,要想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就必须扫除文化知识障碍,多接触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

. 在课外阅读中

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个很好的补充。教学之余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简易读本,如牛津简易英文读本系列(Oxford Progressive English Readers),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提醒学生们留心积累有关社会习俗以及日常交际等方面的知识。

三、结束语

高中必背语文常识篇10

关键词:背诵;有效的方法;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19-01

不论是学习汉语,还是英语,背诵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诗歌创作要背诵,英语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一、提高“背诵”在英语学习中重要性的认识

任何一门语言学习都有一个从模仿到逐渐学会和运用的过程,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由于平时很少说英语,缺少练习,老师教的在课后又不能巩固,从而导致学生不会读英语单词、句子和课文。语言环境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训练,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真正要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运用的能力,背诵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只有大量的信息输入、积累和存储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做到信息的输出。课文一些重要段落和英语美文都是精彩的语言材料,多背能让我们表达情感,与人交流时有话可说,也使我们的词句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能进一步的提高英语各方面的能力。

(一)背诵可以扩大学生的语言信息存储量,积累词汇,为语言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背诵,学生积累了大量实用的英语单词、句子和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通过朗读和背诵,还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积累多了,就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汲取文化营养,加深文化底蕴,从而提高解决语言交际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还会促使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愿望与信心,促使了学生学习英语从“怕学”到“乐学”的质变。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养成背诵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背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微妙的,不可捉摸的,并且又没有规律可循的,但是它在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即使有的学生把每个词、短语的意思都弄明白了,把句子的结构也分析清楚了,但却未必能准确地理解该句的含义。这时候只有语感能帮上忙,比如有些完型填空题,很多学生甚至不能完全了解整句话的意思,却能准确说出正确答案,这就是语感。实践证明,那些平时喜爱大声朗读,背诵的学生往往对语段、语篇的理解和对语言把握能力都要强很多。而要提高语感,必须要大量地接触英语文章,多读多背,随着背的内容不断增多,对英语的悟性也会越来越高。

二、英语背诵的主要方法

(一)熟记单词

牛津版教材词汇量较大,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内容深,涉及面广,词汇的背诵化整为零。大纲上要求的词汇必须一一过关,然而每单元的词汇量大,学生比较吃力。如果把每单元词汇切割成几小块,明确每天所背的单词,一次二十个左右,相对来说就容易很多。每位学生在词汇上扫除障碍,就为正确地理解句子、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有规定的单词默完之后,再化零为整,默写整个单元的单词,这样学生对单词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二)强记句型和惯用法

对于基础性的知识,记得越清楚,做题的把握就越大;记得越多,运用越灵活。对于课文中常见的,包含知识点较多的,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应该要求学生记忆。初中课本中有大量的英语常用句型,背这些句型对学生开口讲英语很有好处。

(三)背诵作文范文和课文片段

课文是单词、语法和句型的结合,单纯的背单词很容易遗忘,如果能够结合到句子和文章中加以记忆,则更有利于语言的灵活使用。在选择文章时,应该选择长度和难度适中的文章进行背诵。

三、在背诵时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背诵目标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老师可以圈出一些主要段落或重点句型让学生背诵,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全篇背诵。至于课文的背诵,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检查,如根据关键词说文章,复述文章大意或者采用默写的方式等。这样不仅检查了记忆的效果,还能弥补背诵的弱点,例如单词的拼写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二)不能一味的“死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