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局人才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3 23:44:36

水务局人才工作计划

水务局人才工作计划篇1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现今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我局党委明确提出:人才工作紧扣全局、全系统的工作任务,把握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科技支撑是人才工作的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现就我局XX年人才工作情况总结如下:s0100

       一、人才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六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加快市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人才工作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加速全市水务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二、人才工作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各级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从去年年底起,中央、盛扬州市、**市分别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总结交流了人才工作经验,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工作,我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同时把传达会议精神做为中心组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宣传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打下良好的基矗

       2、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一年来,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成立了水务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单位主要负责人总负责,分管党务和人事工作的副局长具体负责,人秘科具体做好系统人才工作。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对该项工作负直接责任。

       3、统一思想,切实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结合系统有关会议,大力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观念,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摆上事关水务事业兴盛的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并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做到以崇高的事业留住人才,以真挚的感情留住人才,以优越的环境留住人才,以适合的待遇留住人才。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做到政治上关心、思想上沟通、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多出成果、多作贡献创造良好的条件。XX年全年,接合系统调资共为专业技术人员办理浮动工资42人次,为11人办理以上助工职称。

       4、注重充分发挥现有专业人才的作用。我们在今年的工作中,充分保护和利用系统内现有人才资源,挖掘现有人才潜力。根据我市水务系统的实际,凡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含大专)、助师以上职称(含助师)的人员和工人技师,纳入专业人才队伍管理。在科研、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时,系统内各类人才实行统一安排,以充分发挥整合优势。建立正常的培训和再教育制度,鼓励各个层次的学历培训,培训费用按照本局《关于机关工作人员学历进修费用报销问题的规定》(仪水字<XX>第58号文)执行。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把各类人才的实绩作为奖励和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对做出显著贡献的可以给予专项奖励。各单位和机关有关科室都在为各类人才职称评聘、工资浮动以及成果申报等提供服务。同时积极发挥水利学会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5、对重点专业人才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根据我市水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凡是专业对口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下同)和中级以上职称(含中级)的人员,应当作为重点专业人才管理。为了让他们安心地为水务建设服务,在收入分配上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从引进报到之日起,五年内要确保政策工资全额发放。其他重点专业人才的工资原则上也应当全额发放,在单位经济困难,政策工资不能全额发放时,其工资待遇应不低于单位主要负责人。

       6、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水务部门自身建设。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在督导组的指导下,认真完成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阶段的工作任务,党员干部队伍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改善,党委和党员干部服务经济、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明年人才工作的重点打算和工作思路

       1、强化“三种意识”,开发人才资源。

       “四种意识”:一是“一把手工程”意识,局党委将把人才开发工作提升到重要位置,一把手主抓人才工作;二是“人才标准多样化”意识,即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做到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三是“人才至上”意识,即要以促进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为标准,切实做好使用、培养、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达到既用人之长也容人之短。共2页,当前第1页1

       2、营造“三个环境”,实施人才服务。

       首先是政策环境,在各类制度、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出台人才政策,发挥政策对人才成导向作用,以达到广罗人才,人尽其才的目的;二是社会风尚环境,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社会风气;三是工作环境,加强人才创业载体建设,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水务局人才工作计划篇2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勘探局实施项目牵动战略的“见效年”,也是勘探局实现企业发展全面提速、管理水平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全面提升的关键一年,认真做好2006年职工培训工作,为“十一五”的开局起步打好基础。

一、指导思想

2006年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局七届一次职代会、局党委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围绕建设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国际化的一流职工队伍,加强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服务人员“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全员培训,努力提升勘探局全体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和人文素质,为勘探局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以提高“五种能力”为重点的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勘探局经营管理水平

1、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积极开展强化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

(1)按照“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要求,加大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力度,组织开展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训,2006年计划举办职业经理人培训班1期,培训50人。

(2)开展重要专业岗位领导人员岗位任职资格培训,2006年继续选派领导干部参加集团公司举办重要岗位领导人员培训,计划培训20人。

(3)以提高党政主要领导应对复杂局面,增强引领企业发展能力为目的,2006年在局属单位党政正职中举办企业战略学习研讨班,计划培训80人。

(4)以加快新上岗领导人员适应岗位角色变化,履行好工作职责为目的,开展新提拔领导人员岗位培训,2006年计划举办新提职领导人员培训班一期,培训50人左右。

2、按照集团公司及局“十一五”培训规划的要求,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为目的,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2006年外送经营管理人员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培训项目90项,计划培训321人;局培训基地举办经营管理人员培训项目88项,计划培训8623人。

3、进一步提高党务政工干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维护企业稳定的能力及工作水平,在党务和思想政治系列管理人员中开展岗位任职资格培训,2006年在全局科级以上党务政工干部中举办培训班,计划培训300人。

4、以培养造就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为目的,开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2006年依托集团公司“国际化人才千人工程”,重点从全局生产施工单位中选拔优秀年轻领导人员及后备干部到中国石油大学学习外语、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项目开发运行等知识,计划培训30人。

(二)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以知识更新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1、按照勘探局总体安排,加大三级技术专家培训力度,有计划选派技术专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理论培训,2006年选派技术专家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名到国内专业院校进行考察和培训,提高专家的学术技术水平,使三级技术专家成为本行业学术技术带头人。

2、开辟新的途径,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按照局“十一五”培训规划,积极组织研究生及复合型人才培养。2006年继续与大连理工大学及有关石油高校定向培养在职管理、工程硕士研究生2030名,满足勘探局提升学历层次,培养高层次管理与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3、以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为重点,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工作。2006年计划外送专业技术骨干参加集团公司钻井新技术等培训项目21项,培训100人;局培训基地举办专业技术人员作业新技术等培训项目14项,计划培训1045人。同时针对石油主体专业发展状况,结合勘探局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聘请专业院校专家、学者到我局进行专题讲座、研讨和交流合作,2006年计划举办钻井、作业、物探、测井、地质等专业讲座,培训专业技术人员500名。

4、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人员培训,满足勘探局国际技术工程服务发展的需要。采取内、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有合作项目或有合作意向的单位开展对外合作培训。2006年局计划举办对外合作人员培训班1期,培训高层次对外合作骨干2030人。

(三)进一步加强操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面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

1、落实集团公司《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2006年计划外送8名技能专家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两级技能专家培训;外送16名技师(高级技师)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同时根据2006年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工作,分工种、分系列组织技师(高级技师)考前培训,在人数相对集中的工种内举办培训班。

2、以适应规范施工、提高操作技能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高级技术工人轮训,全面提高勘探局操作服务人员队伍素质。2006年计划在钻井、物探、测井、录井、井下作业、油建施工管工、电气焊工、电器安装工、筑路工程测量工、施工机械操作工等工种中开展高级技术工人培训工作,计划培训9001000人。

3、抓好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努力实现全局安全生产。2006年重点围绕安全、关键岗位、特殊工种岗位开展培训,计划举办培训项目8项,培训1314人;在全局转岗职工中,组织开展电气焊工、锅炉工、采油工、钣金工等工种的培训,计划培训3000人。

4、以集团公司基层建设纲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全面开展基层队长、车间主任和班组长培训。2006年计划举办班组长师资培训班2期,对有能力独立组织班组长培训工作的单位进行师资培训与培养,计划培训6080人,同时对钻井、井下作业、物资供应、热电等专业、工种的班组长组织脱产培训,计划培训600700人,从本年度起班组长轮训工作全面开展。

5、以技术竞赛为载体,全面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和技术比赛活动。2006年计划在钻井工、金属结构制作工等工种,勘探系统基层管理人员(队长、副队长)、对外合作人员中组织开展勘探局第十届技术比赛,同时组织好参加全国石油石化行业技术大赛参赛选手的集训、选拔等工作,迎接全国技术大赛。

(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1、加强基础工作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建立适合油田实际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鉴定制度。进一步完善鉴定场地和设施建设,增设5~8个鉴定点,提高鉴定能力和水平。加强鉴定培训教材和试题库的开发和修订工作,组织编写3~5个工种鉴定培训教材,修订10~15个工种试题库。加强鉴定管理人员、考评员、质量督导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鉴定质量。

2、积极开展技术工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2006年,要认真做好约8000名技术工人的验证和晋级鉴定工作,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申请国家新职业鉴定资格,组织开展物流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员等新职业的鉴定。继续实行优秀工人提前晋级鉴定制度,鼓励生产业绩突出、技术精湛的优秀工人提前参加晋级鉴定,为优秀工人成才创造条件。

3、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和要求,积极开展认证的准备工作,下半年进入试运行阶段,2007年申请并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取得国家鉴定机构资格证书。

(五)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科研活动,提高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

2006年重点完成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研究、实现局教育培训“十一五”培训规划保障措施的研究等科研课题;举办年度局职业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及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竞赛活动。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职工教育培训的领导责任制

各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从勘探局发展战略和创建学习型企业、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教育培训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勘探局要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各级领导业绩考核的一项内容严格落实。各单位“一把手”要切实承担人才开发第一责任人的重担,把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作为党管人才、党管干部的重要体现,把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作为实现企业发展提速和管理水平提升的根本保证。各二级单位要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和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营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团队学习、互动学习”的浓厚氛围,加强基层培训工作建设,注重职工的文化教育、技术培训、资格培训、岗位练兵等活动的开展,努力提升全体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突出“敬业、责任、服从、诚实”的八字理念;提升技术业务素质,打牢素质基础,树立素质制胜和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一专多能、岗位成才;提升人文素质,提升文化品位,加强人格修养,培养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建立经常性、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的大培训格局,为实现勘探局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认真落实勘探局“十一五”培训工作规划,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全局各单位要认真贯彻集团公司2006年工作会议、勘探局七届一次职代会和局党委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勘探局“十一五”培训规划,坚持以培训规划做指导,将培训规划计划作为培训管理工作的纲领,作为有效突出培训针对性的重要措施和保证。科学制定本单位“十一五”培训规划,紧密围绕建设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国际化的一流职工队伍,加强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服务人员“三支”队伍建设,围绕工程技术服务、油气合作开发、燃料结构调整、天然气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拓展新业务、多种经营发展等方面组织开展好培训工作。

(三)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二级单位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全局各单位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需要,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好各类人员的培训。钻探系统要围绕钻井市场、能源开发、钻井提速等工作任务积极组织开展好培训;物探要紧密围绕地震仪扩道、卫星定位仪等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开展好培训工作;测井要围绕提高施工生产能力,过套管电阻率测井等一批新技术积极组织开展好各项培训工作;录井要围绕扩大服务领域,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组织开展好相关人员的培训;作业系统要紧紧围绕提高作业效率,提高特种井工艺水平和复杂井技术能力,在提高队伍能力和素质上下大功夫;基建系统要围绕开发市场,项目运行管理,抓好人员培训及队伍资质升级;机械制造系统要围绕扩大钻机、顶驱的生产规模、稠油热采装备及造船业务等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有效的培训;多种经营系统要围绕开发新项目、新产品、节能降耗等方面开展培训工作;科研及兼有科研任务的单位,要围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勘探局职工队伍综合素质。

(四)大力开展全员培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为培养各类人才搭建平台

全局各单位要依据勘探局“十一五”职工培训规划的总体要求,按照一般人员普遍培训,骨干人员重点培训,短缺人员抓紧培训,优秀人员奖励培训的原则,强化全员培训,突出抓好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技能人员、对外合作人员、新兴产业人员的培训,按年度、分步骤组织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和轮训工作,逐步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提拔,使全体职工人人参与培训、参与学习,全面提高勘探局职工队伍素质。各二级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全员培训计划,分步骤组织开,展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

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十五”已经开展的14个重要专业管理岗位人员培训的基础上,2006年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在领导人员、党务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中开展,重点学习和培训政治理论、经济管理、国际商务、岗位专业及相关必备知识,学习集团公司、勘探局“十一五”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开展产业定位、发展战略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交流研讨,全面提高我局经营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承担此项培训工作的管理干部学院及相关部门,要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组织师资、教材,及时抽调培训人员,各二级单位在组织好本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积极选送学员参加培训,保证管理人员都能及时接受相应的培训。

进一步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强化二级单位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分专业、分系列组织开展各个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各单位要根据专业领域的发展和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对于石油主体专业技术人员,依托中国石油远程教育网等远程教育手段,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同时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需要,采取自选、自修等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培训,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年培训不少于12天的需要。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人员培训,满足勘探局国际工程技术市场开发的需要。对外合作人员的培训要根据工作性质,分别以外语、国际商务、项目管理、技术管理、涉外礼仪、岗位技能等为重点内容组织开展,全局相关单位和部门要有超前意识,共同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勘探局国际工程技术服务需要的对外合作骨干人才队伍,2006年局将在对外合作人员中组织开展技术比赛,为我局对外合作人员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为局对外合作做好人才储备。

大力开展新增产业所需各类人员的应急、超前培训,促进勘探局新型产业的发展。2006年要加大油气合作开发、煤层气开发、天然气终端销售、石油制品近海航运、化工延伸加工和机械制造及修配等新型产业短缺人才的本土培养和培训,以满足勘探局新兴产业领域和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拓展对人才的需要。培训以业务主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单位配合。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解决勘探局新兴产业人员不足的问题。

全面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操作人才队伍培养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的培训。加快操作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局、二级单位两个层面的积极性,对主体工种的技师(高级技师)局集中组织脱产培训,工种人数相对较少,不易集中脱产培训的,由二级单位负责组织培训,通过外送、内培等手段,强化技师(高级技师)学习,提高现有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各单位要注重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带头作用,开展行之有效的“师带徒”活动,鼓励高技能人才与具有发展潜能的初、中级工签订师带徒协议,推进勘探局高师带高徒活动向纵深发展。对于在师傅带徒弟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的师徒双方,局、二级单位要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高级技术工人的轮训工作,局和二级单位共同组织,局负责提出培训计划、制定政策、组织考核、主体工种的示范性培训等工作,二级单位结合生产状况,安排培训时间,实施具体培训,妥善解决好工学矛盾。培训以岗位相关知识、职业技能教材、新知识、新工艺为主要内容,要求培训开始前,各实施单位要向局职工培训管理中心提交培训计划,培训结业前要提出考试、考核申请,由局统一组织结业考试,颁发证书。从2006年起,高级技术工人的轮训全面开展,到“十一五”末,勘探局主体工种的高级技术工人全部轮训一遍。同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工人鉴定前的培训,使二者相互促进,提高培训与鉴定质量。各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层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同时大力提倡和鼓励职工在岗自学,促进岗位成才。

班组长培训工作在2006年全面启动,培训工作由局和二级单位共同组织开展。局重点负责培训与考核标准制定、师资培养、教材的组织、证书管理、结业考核、举办示范性培训班及无培训能力的二级单位的班组长培训;大面积培训要以二级单位组织为主。要求培训开始前,各实施培训单位要向局职工培训管理中心提交培训计划,培训结业前要提出考试、考核申请,由局统一组织结业考试,颁发证书。争取利用五年时间完成我局5616个班组的班组长轮训工作。各单位要根据班组长培训教材,结合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开展班组长培训,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本单位班组长的培训任务,提高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

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对关键操作岗位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新入厂职工及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岗位操作规程、事故案例等内容的培训,全面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2006年转岗培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承担转岗培训任务的职业技术学院及相关二级单位,要提前上手,及早做出规划部署,做好培训师资、场地、设备等方面的准备,确保转岗培训任务高质量的完成。

全局各单位要结合生产实际需要,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和技术比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为广大职工提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展示自我的舞台,提高职工学技术、比技能的积极性,促进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选拔优秀人员参加勘探局第十届技术比赛,为勘探局后备人才的储备做好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培训过程监督与控制,确保培训质量的提高

全局各单位在组织实施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和监督,在培训工作中,要认真开发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材,选择好培训教师,实现培训工作目标和高效的管理工作。重点做好培训项目的开发与策划,充分考虑不同岗位的特点和不同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分别制定不同侧重点、不同内容的培训方案,以确保培训的实效性。2006年在培训过程管理中,推行iso10015企业培训质量管理标准,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监督控制培训的各个环节,在分析培训需求、设计、策划培训、提供培训、评价培训结果和改进培训过程中,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培训管理,认真开展培训效果评价工作,对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学员培训效果、教师业绩、培训管理、培训经费投入与产出等诸多方面开展评价,重点评价培训转化即培训课程的内容有没有转化为岗位工作,是否提升员工的绩效等,培训基地要组织有关人员重点研究培训项目、课程和教材,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

(六)加强培训工作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培训工作质量和水平

1、进一步完善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培训工作顺利开展。重点实施各类培训制度、轮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二级单位要积极配合,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培训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并执行培训管理相关工作制度,使培训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外出培训审批制度、各类人员培训前选拔制度、培训责任追究制度、培训项目公示制度、受训人员管理制度、培训项目负责人制度、培训任务完成报告制度、培训工作月、季、年报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建设,规范培训管理,提高培训工作质量。

3、进一步加强对培训经费使用的监督,保证培训经费的归口管理、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挪用、挤占、冲减培训经费的现象。要建立培训项目立项、效益评估制度,确保有限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培训经费要统筹安排,保障三支队伍的平衡发展。凡局重大培训项目,培训运行前必须与培训承办方签订培训合同,局培训计划内培训班,收费严准按照局统一规定执行。

4、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发挥培训资源的整体功效,提升培训质量

管理干部学院、××石油职业技术学院要突出抓好所承担的各类高级人才培训实施工作;电工、焊接、特种作业等专业培训基地,要注重配备与生产实际相配套的先进仪器设备,模拟仿真系统,使培训始终站在技术工艺前沿;二级单位培训场地设施建设,要突出特色和优势,不搞小而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以局培训基地为骨干,二级单位培训中心为主体,专业化培训中心为补充的层级式、互补型、资源共享的培训格局。

5、加强培训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培训管理与教学水平

坚持以能力建设为中心,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开展培训工作者队伍建设。要把建设学习型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国家要求具备的职业资格培训作为能力建设的重点,大力开展iso10015企业培训质量管理标准、企业培训师业务知识等内容的培训,2006年计划在全局范围内举办培训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培训班两期,培训100人,同时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全局培训工作交流和工作竞赛活动。各单位对此要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培训和活动,局将把培训管理者和师资队伍素质考核作为今后培训工作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勘探局培训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五年内全部专职培训管理人员和教师取得国家企业培训师职业资格的工作目标。稳固和扩大兼职教师队伍,局各培训基地要建立主体专业(工种)兼职教师资源库,报职工培训管理中心备案,各单位要定期向职工培训管理中心上报兼职教师人员名单,从而形成以专职教师为龙头,内聘兼职教师为骨干,外聘教师为补充的专业结构合理的培训教师队伍,为全局培训提供师资服务。

6、加强培训工作考核,推动全局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

2006年局出台《××石油勘探局职工培训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并将组织培训工作检查,各二级单位要适时组织开展自检自查工作,重点检查培训主管领导主持研究培训专题情况,适应企业实际的培训管理制度建设情况,企业培训规划、计划编制与落实情况,提取培训经费情况及使用管理情况,培训人数及培训效果的公众评价情况等,促进培训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七)继续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不断提高鉴定工作质量

1、加强基础工作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根据油田外出施工队伍多、时间长、人员分散等特点,调整鉴定报名和考试时间,实行每年二~三次报名,建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鉴定制度。二是要加强鉴定场地和设施建设,各站要根据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站年检验收评估标准”要求,不断完善鉴定条件,各设站单位要给予一定的投入,确保鉴定站达到集团公司的要求。在边远地区具备条件的单位增设鉴定点,方便边远地区职工参加鉴定。三是要加强鉴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考评员和质量督导队伍,建立考评人员年度评估制度,开展考评人员评优活动,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其政策水平、管理水和业务水平。四是要完善鉴定培训教材和试题库的建设,做好新增工种培训教材和试题库的开发,进一步加强对操作考试的研究,着重抓好操作考核题库的开发,建立适合××实际的试题库。

2、加强考务管理,提高鉴定质量。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加强考务管理,重点抓好命题、考试、阅卷、证书核发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在命题质量上倡导“精品工程”,加强从试卷编制传送等环节的保密直到阅卷评分、记分等全过程的监控,提高命题质量。在考务管理上倡导“净土工程”,加强鉴定现场质量督导和检查,降低考试违纪率,提高鉴定质量。进一步完善证书验印、核发与管理办法,严格按照证书核发程序,搞好证书核发工作,把好职业资格证书出口关。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培训工作者要把握机遇,真抓实干,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过硬的素质和能力,为实现勘探局的发展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水务局人才工作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和市交通运输局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教兴业战略,紧紧围绕交通工作目标,加强交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为交通建设服务开展交通职教工作,以不断提高交通职工队伍素质为目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科技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和学习型单位建设,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交通事业发展和深化学习型单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二、教育目标及任务

(一)全面完成省厅局调训、培训工作

1.完成省厅(局)组织的科局级领导干部调训8人;

2.完成西部教育培训2人;

3.完成省厅(局)组织的其他培训、调训任务。

(二)积极组织路政、运政、海事、公路管理等方面人员,认真参加市交通局及其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全面完成市局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积极组织系统职工参加本区组织的各类培训工作

1.完成区人事部门组织的公务员年度培训任务(按照区人事局公务员培训计划落实)。

2.组织系统职工参加本区党政工团组织的相关人员参加的各类适应性培训。

(四)认真组织搞好系统内部的适应性培训工作

1.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单位建设,搞好系统职工的理论学习、法制学习和新知识新业务培训工作。

2.组织好系统收费人员的适应性培训工作。

3.按照市运管处的安排,切实组织好道路运输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4.积极组织45岁以下职工参加普通话水平等级达标测试工作,做好普通话推广工作。

(五)继续抓好交通系统在岗工作人员的学历教育,鼓励在职职工参与不脱产的文化进修。年内通过自考(函授)完成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各1人。

(六)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按《四川省交通系统专门人才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的要求,认真做好专门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

三、认真落实“十二五”交通教育规划

(一)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做好人才需求预测。

(二)确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工作,为本区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认真做好其他基础性工作

6月1日前,完成教育工作安排和教育目标任务分类计划,并及时上报市交通局。

7月1日前报送教育经费计划。

7月20日前报送目标任务半年完成情况自查表。

12月30日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

水务局人才工作计划篇4

一、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1.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凡是向外资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向内资开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一般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外,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对创新性、示范性强的服务企业,在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应适当放宽条件。除有特殊规定外,服务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持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劳动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要研究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尽快形成“1+x”服务业政策体系。市级有关行业或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及时对现有的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对需要制定专项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的要抓紧研究制定,成熟一项,出台一项,为服务业进一步加速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尽快研究制定鼓励楼宇(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

3.加大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市财政继续每年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物流、金融、旅游、商贸、楼宇(总部)经济、创意信息等六大服务业行业的发展,并根据财政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同时,为了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引导力度,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奖励等多种扶持形式,在服务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市区服务业关键领域发展、薄弱环节改进,集聚区和规划布局内重点项目的建设,服务业国债项目、重大项目贴息补助的配套以及加强服务业工作、前期研究和推进。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优化使用结构,每年年初由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确定年度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规模,汇总审核有关部门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下达年度资金使用计划,跟踪监督资金到位情况。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估机制,对各部门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服务业发展。

4.贯彻落实服务业税(价)费优惠政策。根据中央和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认真梳理和整合现有的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企业从事国家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符合规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所得,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所得,对于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的所得,可按有关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经认定的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试点物流企业和从事货运、拆迁、保险、知识产权、广告、会展等企业取得的业务收入,实行差额征收营业税。对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新办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和连锁超市、省重点物流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经地税部门批准,酌情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物流、连锁超市等企业在省内设立跨区域分支机构并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所得税可由总部统一缴纳。

根据省政府的相关文件,及时调整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服务业用水(除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外)实现与一般工业同价;执行销售电价分类结构,实现商业用电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

财政、物价等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省政府有关清费减负政策,对涉及服务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清理,并开展监督检查。

二、强化服务业的要素保障措施

5.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政策。在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明确保障服务业发展用地;在制定年度用地计划时,要根据本地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列为省、市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内的项目,在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时予以优先考虑。

鼓励企业“退二进三”。在*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已通过划拨或协议出让方式依法取得工业、交通、仓储等土地使用权,符合*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法律、法规、行政规定及《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没有明确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经审批可以通过改变土地或建筑物用途,从事除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住宅项目以外的服务业经营活动。对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可给予一定的优惠,具体参照《*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市中心城区功能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实施意见(试行)》(温政发〔20*〕87号)执行。

6.努力改善服务业融资环境。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企业的授信额度。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推进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顺利开展,探索逐步扩大收费权、股权质押贷款范围,继续探索农民房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建立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制度,银行根据信用等级加大与担保公司合作力度,积极为中小服务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贷款担保。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与银行资金联动的长效机制。

7.加快服务业人才培育和引进。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引进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出一批既了解市情特点,又熟悉国际规则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中职学校的作用,大力培养服务业急需人才;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人才再培训、再教育;选派服务业管理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院校、知名企业接受业务培训。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人才评价体系,按照我市设立的“人才突出贡献奖”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加快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金融商务、国际经贸等高级专业人才,按有关规定在住房、子女就学、户籍迁入等方面给予照顾。

三、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

8.大力推进物流业。以构筑大交通枢纽为契机,加快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对符合我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经营状况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且成长性较好的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补助。

9.创新发展金融业。完善地方融资平台,引导发展创业投资公司,创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企业债券的发行申请工作。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地方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培育力度;加强金融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入驻我市。对积极扩大信贷总量、积极创新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的机构予以奖励。推进服务业连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10.精心打造旅游业。加快旅游接待设施、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和海峡西岸旅游市场开发与合作活动,加大旅游推介力度,提高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强旅游网络营销,促进与外地旅游网站之间的链接与合作,建立客源地旅行社信息网络平台。

11.着力提升商贸业。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加快传统交易市场改造升级和社区便民服务点建设,发挥在外*人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优势,通过*内外市场的互动发展,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商贸流通形式。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和谐社区创建,提高新农村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

12.做大做强楼宇(总部)经济。科学合理布局市、区两级楼宇经济发展空间规划,加快对城区现有楼宇改造和升级步伐,推动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工程咨询、评估认证、科技中介、产权和技术交易等商务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13.积极发展创意信息等其他生产业。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传输设施,加快发展数字电视、无线宽带网络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信息传输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咨询、数字出版、动漫网络、数字化创意设计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于行业信息化改造的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技术共享平台。鼓励发展系统集成、信息工程监理、系统外包等信息技术产业。

四、积极引导服务业领域创新发展

14.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分离发展服务业。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二、三产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高出部分由各地财政对该企业予以扶持补助,鼓励分离后的服务企业为社会服务,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占地面积较大的服务企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如纳税有困难的,按规定权限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后,设立初期的3年内可酌情给予减征;其所购的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等原因,可以加速折旧。有关部门要对工业企业组建生产业企业给予支持,在市场准入、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费用、提高办事效率。

15.鼓励服务业品牌建设和业态创新。引导服务企业强强合作和品牌嫁接,实现服务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良性互动,开发品牌的文化内涵,注重品牌内容和形式创新,形成一批品牌知名高、竞争力强的服务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开展现代服务业品牌的申报,对获得国家、省等不同级别的名牌企业,按照相关政策予以奖励。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商贸营销手段,积极引进大型购物中心、综合百货等商贸流通业态。引导生产领域的服务和政府行政管理的服务实行外包,形成新的业态。

16.着力引导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突出集聚功能,积极打造一批公共生产服务、现代物流、总部经济、商务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和综合服务业等集聚区。编制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选择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符合区域定位且发展前景看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争取列入省规划布局内集聚区加以重点培育。对列入省重点集聚区中的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和投资贴息补助,县(市、区)也要给以相应的配套补助。集聚区中鼓励发展的服务企业,若纳税确有困难的,按规定权限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可酌情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17.推进国有服务业企业改革。积极推动国有服务业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战略性重组,鼓励国有服务企业通过股权并购、股权置换、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支持社会法人、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用事业和文化科技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18.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根据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向,围绕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两种形式,重点发展信息、金融、保险、物流、研发设计、外籍船舶修理等服务外包领域,引进从事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跨国公司,培育一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努力创建省级国际服务外包重点培育基地。

19.积极推进服务领域标准化。在现代物流、旅游、交通运输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对试点地区和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暂不具备制定标准的服务行业,积极开展服务承诺、服务规范和服务公约等行业自律制度建设。加强对服务企业的标准化培训,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

五、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20.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服务业工作情况汇报,分析服务业的运行状况,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督促检点任务的完成。每半年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汇报全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总结部署全市服务业工作,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通过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市服务业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研究和问题协调。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加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力度。

21.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为改变服务业工作部门分割和交叉管理的状况,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必须制定既有部门分工负责,又有统筹协调的服务业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作用,配备力量、明确职能,加强对规划、政策、资金、项目前期工作和年度计划的统筹。年初,由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确定年度服务业重点工作,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的有关服务业规划和政策,须经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咨询论证后,提交联席会议审议,重大事项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课题研究,编制服务业发展年度报告。各县(市、区)要建立服务业工作机构,统筹、协调、指导本地服务业发展。

22.加强统计考核。建立政府统计与行业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服务业统计工作机制,加强行业管理部门服务业统计力量,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服务业信息制度,做好服务业发展形势的监测与分析工作。

建立服务业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市政府对县(市、区)和有关部门服务业发展考核的权重。对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要工作责任制的服务业工作,要定期督促检查。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服务业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检查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各自职责范围内相关工作绩效。各县(市、区)的服务业工作考核,主要对其服务业发展状况作出综合评价,并定期进行公布。

附件

*市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市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统筹协调,完善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格局。

一、总体要求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部门分工,责任到位;强化统筹协调,行动一致;紧密各方协作,合力推进;加强统计考评,提高绩效,推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机制框架

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安排一次专题听取全市服务业工作汇报,就全市服务业发展做出总体部署;每半年听取市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或服务业各口的专项汇报,研究协调重大问题。

市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建立和完善市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市长为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常务副市长为召集人,市政府工作联系副秘书长和市发改委主任为协助召集人,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市政园林局、市交通局、市外经贸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局、市房管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市信息办、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市质监局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

市政府分管领导。按照分工,指导协调归口管理的服务业工作,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职能部门。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服务业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完成统一部署的服务业重点工作任务,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行业协会。组建*市服务业联合会,加强对各服务业协会的工作沟通和指导,充分发挥服务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各服务业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商务咨询、信息交流、标准制定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完善行业自律机制。

三、职责分工

联席会议职责:每年年初制定全市服务业工作要点及成员单位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定期召开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服务业工作情况汇报,分析服务业的运行状况;督促检点工作完成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讨论审议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的服务业发展规划、政策和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统筹服务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绩效评估;根据需要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根据服务业联席会议的精神开展工作。确定年度服务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并将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组织论证和审核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的服务业规划及政策,提交联席会议审议;编制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推进计划,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同相关部门确定年度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规模,汇总审核有关部门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下达年度资金使用计划,跟踪监督资金到位情况,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课题研究,编制服务业发展年度报告;建立服务业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组织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服务业工作绩效和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考核;组织实施服务业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事宜。

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职责:

1.市发改委:负责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政策和项目的综合协调,以及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协调,承担市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市经贸委:负责全市商贸流通业、创意产业、楼宇(总部)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

3.市教育局:负责服务业人才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指导协调,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教育行业统计工作。

4.市科技局:负责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指导协调。

5.市民政局:负责全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和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社会组织的统计工作。

6.市财政局(市地税局):负责全市服务业财税政策的制订、修改、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企业主辅分离工作。

7.市人事局:负责全市服务业人才工作的指导协调。

8.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市服务业用地政策的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

9.市规划局:负责全市服务业空间规划,“退二进三”实施和指导工作。

10.市建设局:负责全市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

11.市市政园林局:负责全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

12.市交通局:负责全市交通物流发展,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交通运输业统计工作。

13.市外经贸局:负责全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指导协调。

14.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牵头组织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全市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电影业、新闻出版业等行业统计工作。

15.市卫生局:负责全市卫生服务业的指导协调,负责组织实施卫生行业统计工作。

16.市房管局: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住宅与房产业、物业服务行业和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统计工作。

17.市体育局:负责全市体育服务业的指导协调,负责组织实施体育服务行业统计工作。

18.市统计局:负责全市服务业统计的组织和综合协调,做好服务业统计数据库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监测分析工作。

19.市旅游局:负责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协调,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旅游业统计工作。

20.市信息办:负责全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及统计工作。

21.市金融办:负责全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指导协调,推进完善服务业企业融资环境。

22.市工商局:负责全市服务业准入政策及专业市场发展的指导协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市知名商标认定、省著名商标推荐、中国驰名商标培育。

23.市质监局:负责全市服务业质量和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市服务业名牌产品的认定,推荐服务业省级名牌、中国名牌。

四、统计考评

水务局人才工作计划篇5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开展体育运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人人参与。坚持体育事业的公益性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提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为主要任务,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人人关心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重视健康的社会氛围。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处理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与农村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市级重点竞技项目与业余训练项目布局的关系,处理好体育行动计划与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关系,促进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人才强体。不断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时期体育工作需要的体育人才队伍,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体育后备人才。

(三)总体目标

到20**年,基本形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水平显著提升;培养一支规模合理、结构科学、优势突出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体育服务业品种门类较为齐全;兴建一批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和设施。

具体目标是: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达41%;

——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88%;

——**运动员每年参加全国比赛获金牌2枚以上,参加**市级比赛获金牌30枚,力争有**籍运动员参加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到20**年有2名**籍运动员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并获得奖牌;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1平方米以上。

二、主要行动

(一)全民健身普及行动

1.行动目标

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参加全民健身,倡导一人掌握1—2个体育运动技能,使广大市民养成经常性锻炼的习惯。全民身体素质特别是青少年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到20**年青少年学生平均身高力争增加1—2厘米。

2.行动内容

(1)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市民体育健身意识,使参与“人人健身”的人数逐年增加。到20**年,全区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到41%以上。具体内容是:

——举办四年1次的全区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每年举办迎春长跑、登山、太极拳、网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冬泳、健身舞等500人以上的示范性全民健身活动8次以上。力争做到每月有一次大型体育活动。

——区级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各大中型企业,各乡镇、街道形成有届次的2—3年举办一次运动会。

——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体育活动。“元旦”、“春节”、“端午节”、“全民健身日”、“中秋节”、“国庆节”由区体育局和有关部门承办;“三八妇女节”由区妇联、区总工会承办;“五一劳动节”由区总工会承办;“五四青年节”由团区委承办;“六一儿童节”由区教委、区妇联承办;“七一建党日”由区直机关工委承办;“八一建军节”由区人武部承办;“九九重阳节”由区民政局、区老委办、区老干部局承办。

——体育场、馆每年单独承办市级以上比赛1次以上,承接和协办各种区级体育比赛活动**次以上。

——各体育协会组织每年应举办2—3次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的体育活动,积极参加区上举办的体育比赛活动。

——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坚持开展工间操和课间操。

——积极参加**市两年1次的综合性运动会,参加定期举办的**市农民运动会和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有关体育比赛活动。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财政局、区教委、区农办、区直机关工委、区人武部、区妇联、区总工会、区民政局、区老干部局、区老委办、区残联。

(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积极开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校体育课每周增加到4节,每年至少举办1次全校运动会,使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并养成经常性锻炼的习惯。坚持办好已经形成届次的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充分发挥青少年俱乐部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到20**年要创建2个部级青少年俱乐部。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体育课时总量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配置,2009年,有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建成1个标准塑胶运动场,到20**年,全区学校各种规格的塑胶运动场达到28个。

牵头单位:区教委

协作单位:区财政局、区体育局

(3)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到20**年建成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1个,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点。规范国民体质监测手段、程序和标准,科学指导群众健身,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常年性体育指标统计,不断提高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统计局

(4)完善体育社团组织网络体系。加强对各类体育社团组织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群众体育工作中的纽带作用,带动市民广泛参与体育活动。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民政局

(5)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各中小学校体育老师和各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搞好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到20**年,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城市达到15名,农村达到6名。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教委、区文广新局

(6)完善群众体育法规体系。加快群众体育法制化进程,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宣传体育法律法规,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办单位:区政府法制办、区司法局

(二)竞技体育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围绕市级运动会战略,突出重点运动项目,大力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批能在全国和市级比赛中争金夺牌的优秀运动员。在参加市运会上力争代表团总分、奖牌总数排位于全市前列。区体校每年在训运动员规模保持在500人以上,注册运动员200人以上。

2.行动内容

(1)打造特色运动项目。以创建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为目标,打造**市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一是打造国际象棋为精品优势项目,每年在全国比赛或国际比赛中夺取金牌;二是突出跆拳道、柔道、拳击、举重、武术、网球等6个市级重点运动项目,每年在市级比赛中夺取金牌30枚以上;三是大力开展田径、游泳、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象棋、围棋、跳水、艺体等项目并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财政局、区教委

(2)以加强教练员、裁判员队伍管理为主导,提高教练员、裁判员的执教、执裁水平。建立健全教练员选拔、任用、考核制度;建立教练员按运动成绩确定分配收入的分配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水平教练来我区执教;对重点运动项目的优秀教练员在工作条件、资源配置、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到20**年,新培养部级裁判员1名,国家一级裁判员8名,扩大二、三级裁判员规模。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教委

(3)建立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教育部《关于下发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体群字〔1999〕17号)文件规定,把体校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序列,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给予保障。按照政府举办,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管理,形成以体育部门为主的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要围绕优秀运动队建设,以区体校为骨干,以各级各类学校和有场地的单位为基础,以培养后备人才训练点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补充,建立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形成区体校与普通中小学有机衔接,使体育后备人才在受训同时能接受国民教育的运行机制。加大对社会兴办体育人才培养学校扶持力度,使社会兴办体育人才培养学校与普通教育学校同等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人事局、区财政局、区教委

(4)提高竞技体育训练科技水平。积极引进、培养高素质体育科研人才,增添科技、科研设施设备,加大体育科技投入,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水平。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科委

(5)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市级相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体育院校和其他省(区、县)的人才交流合作。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人事局、区财政局

(6)积极举办和承办体育赛事。每年举办青少年体育竞赛8次以上,促进青少年业余训练的蓬勃发展。每年承办1—2项高水平体育赛事,满足广大群众观赏高水平体育赛事的需求。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财政局、区教委

(7)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区体校选拔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苗子和参加**市级比赛获前三名、参加全国比赛获前八名的优秀运动员优先进入重点中小学校学习。对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奖的运动员、教练员等,按照区政府印发的《**区运动员教练员奖励实施办法》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输送体育后备人才进入市级优秀运动队的单位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对培养的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取奖牌的单位和教练员、体育教师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教委、区人事局、区财政局

(三)体育产业促进行动

1.行动目标

着力培育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休闲旅游等市场,努力构建覆盖面广、社会化高、多层次的体育消费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对体育产业及经营项目办证、年检实行免费服务。扩大体育发行规模,确保体育发行年增长幅度不低于15%。

2.行动内容

(1)培育体育服务业。重点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培训、体育技术服务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服务等体育服务产业,推动体育消费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升级。注重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定期参加市级以上体育经纪人等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一支体育职业经纪人队伍。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工商分局、区旅游局

(2)加强体育发行和管理。探索扩大体育发行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体育发行促销办法,拓展体育经营市场,到20**年,全区电脑销售网点数量稳定在50个以上,即开型体彩专卖场达到3个以上,体育的发行规模力争达到1600万元。规范体育公益金的管理和使用。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市政局、区财政局

(3)积极开展体育商业竞赛经营活动。大力开展深受群众喜爱的各类体育项目业余联赛市场,发展赛事经济。推出以“体育旅游、快乐城市”为主题的体育健身和体育休闲旅游。打造一批包括漂流、探险、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开展各类登山、攀岩、越野、水上运动等户外活动项目,做大户外运动市场。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旅游局

(四)体育基础设施推进行动

1.行动目标

到20**年,基本完善区级、街道社区和乡镇、行政村的全民健身体育设施,使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1平方米以上。

2.行动内容

(1)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规划管理。将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并将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同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年度计划。新建城镇居民小区要按规定规划和建设体育设施;已建成的城镇居民小区公共体育设施未达到建设规范的,要根据情况逐步完善。对各级各类已建成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费用应纳入财政预算。

牵头单位:区规划局

协作单位:区体育局、区建委、区财政局

(2)加快区级重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游泳馆(李渡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江东休闲体育城)的建设。

牵头单位:区发改委

协作单位:区体育局、区财政局、区规划局、区建委

(3)建设完善乡镇、街道体育基础设施。新建登山健身步道1条;完善10个社区以路径建设为主的全民健身设施;在10个乡镇分别修建含有1片灯光篮球场、2片羽毛球场,配备5张乒乓球台和1条全民健身路径的综合体育场地;在100个村分别修建1片篮球场,配置2张乒乓球台。

牵头单位:有关乡镇(街道)

协作单位:区体育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协作联动的工作机制,区政府成立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健康**”**区体育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各项行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推进。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把体育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方案并加以推进。政府有关部门要落实职责,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制定支持性政策和具体措施,为“健康**”**区体育行动计划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二)推进组织建设。在区体育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下,进一步深化体育事业单位的改革,提高工作效能。完善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的体育工作职能,做到乡镇、街道体育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活动、有考核。

水务局人才工作计划篇6

一、实施范围

年我市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范围共10个县区(以下简称实施县区)。

二、目标任务

(一)大力实施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工程。按照年度招录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为全市7个县区的乡镇共招录43名公务员。

(二)大力实施基层教师、医疗卫生、农技队伍建设工程。为实施县区每所高中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2名,每所农村初中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1名;每个乡镇卫生院招录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名、医护专业专科毕业生1名,为每个实施县区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招聘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生6名;为每个实施县区的乡镇招聘专科以上农、林、水、牧、机或城镇规划建设等专业毕业生5名。全市共计划招聘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人员500名。

按照省上安排,做好我市大学生到农村从医从教助学金项目选拔工作。在省内高校师范、医学专业设立110个助学金名额(其中师范类60名,医学类50名),为实施县区选拔有志到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资助。

开展高中贫困生跟踪资助工作,每个实施县区确定资助对象50名。

(三)大力实施支农、支教、支医(以下简称“三支”)工程。从市级选派90名(其中农技人员30人,医生30人,教师30人)、各县区选派20名(其中农技人员5人,医生5人,教师10人)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教师和医生,到实施县区及所属乡镇开展“三支”工作。

(四)大力实施学历教育工程。在“振兴计划”实施县区的乡镇、街道办事处选拔200名35岁以下、未取得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进行学历教育。

(五)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养、选拔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

三、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

本实施方案下发后,各实施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及时制定本县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意见,部署安排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具体实施意见于6月底前报市人事局人才引进开发办公室。

(二)实施阶段

1、调查摸底,确定需求。

基层公务员招录确定需求工作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工作,由各实施县区在5月以前按目标任务,对拟招聘人员及接收由助学金资助大学生的专业、岗位、数量进行调查摸底;“三支”工作由市、县相关部门负责对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和基层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资助有志到农村基层工作在校大学生工作按照省人事厅和教育厅安排,由市、县人事部门协助高校对符合专业要求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资助贫困高中生工作由各实施县区人劳局牵头,教育部门组织进行调查摸底;学历教育工作由各实施县区人劳局按照省、市要求进行调查摸底。

各实施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各相关单位编制空缺情况和省、市振兴计划年度目标任务,提出具体工作方案和人才需求计划,商县区编办审核确定后上报市人事局、市编办,市人事局、市编办共同审定后报省人事厅、省编办及其他有关部门。

2、分项实施,完成目标任务。

(1)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工作。5月底前,省、市人事部门按需求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各县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广大高校毕业生及家长及时了解相关信息。6月底前,按照省上规定的招聘条件、范围等,由市人事局统一组织,按县区进行公开招聘。招聘工作结束后,市人事局将招聘人员名单报省人事厅,由省人事厅通过媒体予以公示。8月底前被招聘毕业生持就业协议、报到证、资格证书到有关县区人劳局报到。

(2)选派人员开展“三支”工作。市、县农业、教育、卫生部门要根据实际需求情况,及时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6月底以前支医、支农人员进驻各乡镇开展工作,秋季开学时支教人员进驻支教点开展工作。“三支”人员的考核由各实施县区负责,并将结果反馈给派遣单位记入本人档案。

(3)开展资助有志到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工作。各实施县区要按照省、市要求,积极做好大学生到农村从医从教助学金项目实施工作。在省内高校师范、医学专业为全市选拔确定110名有志到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资助。

(4)开展高中贫困生跟踪资助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人事部门配合。每个实施县区在其所属高中选择50名困难家庭、学业优秀的农村贫困高中生进行资助,费用从市、县振兴资金中列支。贫困高中生个人先行申请,经所在学校和县区教育局确认后报县区人劳局,县区人劳局审核同意后报市人事局审核确定受助生。

(5)开展学历教育工作。各实施县区人劳局进行调查摸底后,将确定的学历教育人员名单报市人事局,经市人事局汇总初审后上报省人事厅。省上将由教育厅负责落实实施学历教育院校,8月份组织考试,9月份考试合格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分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两种形式,由参加学习人员根据情况自主选择。脱产学习人员学习期间保留本人职位,其工资来源、发放渠道不变。对列入学历教育计划、按照学历教育程序进行,并获取国民教育学历的人员发放资助金。

(6)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各县区和市级人事、农业、水利、林业、扶贫、劳动等部门要依据调查摸底情况,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依托农校、农函大、农广校、农职校、林广校,采取短期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函授教育与脱产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田间地头实际操作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三)检查验收阶段

年底前,各实施县区人劳局要会同相关部门对本县区年振兴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查,重点检查招录人员的到岗、奖励费发放等情况,“三支”人员工作情况,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等方面工作的完成情况,并将自查报告报送市人事局。市人事局要与相关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各有关县区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四、保障措施

(一)确保选派毕业生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振兴计划选派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和福利待遇由相关县区政府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予以发放。为了鼓励各县区为基层招聘高校毕业生,从年起对列入振兴计划为基层招聘的高校毕业生,由市财政在转移支付资金中按每人1万元的标准拨付工资补助资金,由县、区财政弥补振兴计划招聘人员的工资支出。

(二)加大振兴资金的支持力度。对选派到基层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的本科毕业生基层工作奖励费,由省、市各负担50%;到乡镇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的医学专业本科生基层工作奖励费,省级负担2/3(每年3335元)、市级负担1/3(每年1665元)。

(三)增加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在省、市振兴资金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急需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作。

(四)确保招录高校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招录的基层公务员,部分使用本单位行政编制,部分使用周转编制或专项编制。切实落实振兴计划招聘的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编制。各县区事业单位新增人员,必须控制在市上下达的增人计划以内。振兴计划实施县区为农村中小学、基层站所等招聘工作人员,全部纳入振兴计划,并享受振兴计划相关政策。各县区自然减员后的空缺编制,优先用于振兴计划招聘的人员。

五、工作要求

水务局人才工作计划篇7

__市电力局现有正式职工456人,农电工476人,年供电量4亿kwh。多年来,111市电力局把职工教育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以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牢牢抓住提高经营管理与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服务人员的操作技能这一主线,大力实施素质能力工程,强化管理,严抓落实,突出重点,坚持创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20__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0期,培训职工928人次,全员培训率达85.6 %;20__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3期,培训职工 1110人次,全员培训率达95.6%;20__年举办各类培训班 期,培训职工1250人次,全员培训率达100%。实现了职工教育年培训率连年攀升的目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 提高认识,以人为本,把职工教育培训提到重要日程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是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多年来,我局党委对人才问题高度重视,毫不松懈地作好人才工作,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进企业创新、快速发展。

我局领导班子成员在实践中牢固树立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早在 年,我局党委就对职工的知识结构和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和剖析,调查的结果:一是员工的整体素质、适应市场竞争和生产经营的能力明显不足,员工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造成企业用工规模偏大,人员效率不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偏低;二是优秀人才短缺,尤其是缺乏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人才、高级专业技术和生产技能人才。三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这次调查使局党委对人力资源开发,下大力抓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职工整体素质,进一步提起了重视。为此,局党委在20__年投资300多万元建立起了高标准、高规格、功能齐全的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为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局党委始终把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当作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列入企业年度工作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每年召开两次专门会议研究职工培训工作;成立了由一名副局长任组长,相关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局党委还大力组织实施了“人才强企”战略计划,与保定机电学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校企联合对我局干部职工有目标地进行重点培养,同时,还在员工中大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为人才的成长搭建舞台”的企业人力资源观念与开发新观念。局党委认为,企业的成长与员工个人的成长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只有企业每一个员工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不断为企业奉献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源泉。制定了优秀人才重奖制度和技术创新奖,鼓励广大员工学理论、学知识、学技能、搞发明、搞创新,积极为企业改革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全局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学理论、学知识、学技能的良好氛围。自20__年以来,有20多名职工被评为技术创新标兵,受到局党委的表彰奖励,有30多名职工被评为技术能手。同时,有1名供电所长技能比赛中获得全国优秀供电所长荣誉称号,有10几名职工在省市公司举办的技能比赛中获夺优异成绩。

二、找准需求,明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职工教育培训长远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

职工教育培训长远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是开展培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我们非常注重制定好这两个计划。职工教育培训长远规划五年制定一次。在制定该计划时,我们首先是认真开展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和识别,通过召开各个层次人员的座谈会,到各个单位调查走访,发放培训需求调查表等形式,广泛了解各个方面的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现有资源和生产经营实际,起草职工教育培训长远规划,然后提交职代会讨论后实施。职工教育培训长远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工作任务和保证措施,为开展好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局《20__—20__年职工教育培训规划》明确提出,职工教育培训的目标是:提高全员综合素质,规范人员管理,建立较完善的员工队伍素质建设管理体系和机制,实现员工队伍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水平的普遍提高,逐步建立“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并提出了“三个建设好”具体目标:一是建设好一支政治思想水平较高、管理知识深厚、综合素质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优秀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建设好一支具有深厚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嫁接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三是建设好一支具有较强事业心、能够掌握高、精、尖作业技能的以工人技师和高级技术工人为主的技术工人队伍。通过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目标是可行的,是符合我局实际要求的。

年度培训计划,在每年的十月份开始着手制定,在认真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于每年的十二月份起草下一年度职工教育

培训计划,并提交职代会讨论后在年初随局生产计划同时下达到局属各个单位。为确保年度培训计划的完成,同时满足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将年度计划进行分解,落实到月,制定了季度职工培训计划,按季考核,使年度培训计划在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得以按进度逐月完成。

二、 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全方位开展员工培训

1、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一是对企业领导人及经营管理人员,开展有关政策法规、经营管理新思维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规范等培训。对其他管理人员,要加强营销、财会、法律、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知识的培训。经营管理人员每年参加岗位适应性脱产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0天。

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加强计算机应用、生产技术新知识和经营管理常识的培训。对技能人员,定期组织开展岗位适应性培训和岗位资格复训。要求技能人员每年参加岗位适应性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 8天。

三是抓好学历教育。在职学历教育是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的重要途径。要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可采取集中脱产学习,或鼓励其参加函授、夜大学、自学考试等成人教育的方式,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同时按照人才培养规划和改革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选派部分有培养前途的职工到知名大学进行进修学习,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对中青年、未受过正规系统专业技术教育的生产技能人员,分期分批组织进行了脱产学习,对因政策性原因接受的复员军人及其他未达到中专文化程度的新录用人员,组织进行了岗前脱产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专业技术和文化知识,达到中技、中专文化程度,然后竞争上岗。

我局在教育培训方式上注重灵活多样。一是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相结合。在新工人和职工转岗培训方面,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培训班办到操作、施工现场,现场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进行模拟操作,更便于职工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培训的质量。二是坚持集中培训和自学成才相结合。在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上专、兼结合,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在鼓励职工自学的基础上,加强了集中培训,保证了每名职工每年累计50课时的培训。不仅进行业务能力、管理技能的培训,而且还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培训,注重职工思想道德、个人行为规范的养成。三是坚持长远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既考虑企业当前生产经营需要,又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鼓励青年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提高班,通过函授、业余大学等途径接受再教育,我局现有大专学历员工数比过去提高了20%,技术工人的比例提高了30%。四是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我们与保定机电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结合企业自身的需要,开展定向培养,并定期邀请讲师来企业授课,同时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给职工提供“充电”的机会。选派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职工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五是正式工与农电工培训相结合。我局把提高农电工素质作为职工培训的一个重点,每年都要组织农电工进行专业技术、安全规程等层面的专业培训,对提高农电工队伍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 加强管理,确保人才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培训教育是提高员工素质、实施科教强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发展的奠基工程,是企业发展的支柱。为加强对职工教育的培训管理,我们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建设。我局的职工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具有111电力特色的教育网络体系:局党委书记全面负责局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局工会负责局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各类培训办班的指导和监督实施,并负责各类集中培训的教学组织;局属各单位负责按照局工会年初制定的全年培训计划,结合本单位特点制定本单位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是制度建设,结合本局实际情况,制定了《职工培训管理规定》、《职工培训考核办法》、继续教育登记、岗位竞赛和考试等10余个培训、激励制度,将是否指定的培训与职工上岗、转岗、职务聘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奖惩等紧密挂钩,形成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了职工参加培训的内在动力。

三是硬件建设。投资建设300多万元建设了教育培训中心,购置了投影仪、书籍,形成了功能完备、培训教材齐全、环境优美的教育培训基地。

水务局人才工作计划篇8

“*”期间,是党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为气象事业“*”以至更长远期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提出了任务。威海气象事业作为威海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公益事业,要以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为指导,结合威海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按照突出重点、现实与可行的原则,编制和实施好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气象事业的基础性、现实性、前瞻性作用和确保我市气象事业更快更好更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划执行情况

(一)气象业务服务成效显著

1、大气探测监测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

“*”期间,我市在原有6个天气气象要素站,1个物候观测站、1个酸雨观测站、2部雷达卫星等观测站网组成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的基础上,我市抓住2001年国务院批准大气监测自动化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的机遇,积极推进,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建了6个自动遥测气象站、1个紫外线强度观测站和1个闪电定位监测站与原有的观测站点共同构成了我市的新一代大气立体监测网络。

2、气象信息通信网络发展得到进一步完善

90年代后期,国家启动重点工程“气象卫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我市6个气象台站均建成了地球卫星接收站,20*年对地面气象通信网络进行升级,建成了市-县2MSDH宽带气象专用地面通信网络,进行大量省内外气象信息的交换,实现了省—市的可视化天气会商。20*年,在省局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已建网络资源,建设并开通了“威海兴农网”。

3、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我市气象部门拥有设施较为完善和技术较先进的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加工处理系统。该系统在防汛指挥、农时关键季节和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年。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在全市开展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空气质量预报等级预报等工作。目前,服务领域已经涵盖了对各级党政机关、广大公众的服务以及对国防、科技、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水利、海洋、盐业、民航、保险等各个部门。

4、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效显著

威海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也是气象旱灾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但空中水资源较为丰富。据测算,每年流经威海的空中水资源尚不足5%转化为地面降水,仍有很大可开发利用潜力。我市自1996年开展人工增雨工作以来,在市政府的领导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三市一区均开展了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共有专用火箭发射装置4部、711雷达、闪电定位仪和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各一部。市人影办利用“3S”技术,根据我市气流运行特点和地理特征,绘制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射界图,确定了40多个安全作业点,配合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季节性人工增雨作业。依托气象业务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初步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监测预警和作业决策指挥系统。全市共有31人从事人工影响作业工作,“*”期间,全市共进行火箭增雨作业22次,作业影响区内增加降水量6.95亿立方米,为全市抗旱减灾作出了积极贡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对多年人影作业的效益评估表明: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效益与投入比超过40:1。

(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市局和所属五个基层台站设计完成了一流台站建设规划。*期间,全市基本建设总投资500多万元。其中,市局共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300多平方米的会议室和700多平方米的业务科技楼,预报业务大平面达到270多平方米;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电视预报虚拟演播室。所属文登局、乳山局、石岛台和成山头站均实现了台站的整体搬迁,荣成局的整体搬迁工程也正在运筹之中。截止到2005年,全市(包括市局)所有的基准(基本)站和县局都达到了省局制定的一流台站建设标准,基本达到了“一景、两化、三佳、四点”的效果。

(三)队伍机构得到改善

20*年底,全市气象职工总数为9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由2001年的34%达到20*年底的43%。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数1人。全市气象部门现在读气象及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33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在资料同化、数值预报模式、专业服务技术等方面均有突破,达到了“*”规划的目标。

(四)依法行政得到加强

与市法制办、安全监督管理局及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认真落实<*省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管理规定>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避雷设施安全性能检测工作的通知》等文件10多个。组建了市县二级气象行政执法机构,全市共有行政执法人员17人。组织开展经常性执法、执法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各类气象违法案件,促进了气象法律制度落实。

(五)文明创建成果显著

至20*年底,市局及所属5个县站创建单位全部建成文明单位。其中省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文明单位3个;县级文明单位2个;市局连年被威海市委、市政府授予“年度工作先进单位”,并被和国家局命名为“全国文明服务示范单位”;市局创建市直“巾帼文明服务示范岗”1个、市直文明科室1个;全市气象部门实现基本气象业务连续十三年达省定一级目标,年年获得全省气象部门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优秀达标单位”,并多年被省局评为“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六)存在的不足

1、气象现代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观测能力和气象预警、预报、预测、预估水平仍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2、气象科技整体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亟待加强,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3、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人才队伍、管理队伍和科技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事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在气象科技服务上,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基层台站尤为明显,有待进一步提高。

4、气象事业投入与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相对不足,仍有部分县站的基础设施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建设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5、拓展文明创建工作内涵,提高文明单位内在质量力度不够,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行业力度还要加大,打造创建品牌的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实施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威海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和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需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提高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预测预估水平,切实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能力。以新思想、新思路、新目标、新作为,推动全市气象事业更快更好更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把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作为主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并体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把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作为主线,要符合并体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3、把气象服务作为事业发展的宗旨,围绕威海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党组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体现出与威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需求紧密结合。

4、把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事业发展的动力,体现出“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威海精神和“团结奋进,爱局如家,艰苦奋斗,勤政廉洁”的局魂精神。

5、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站在全市气象行业的高度,编制发展规划,并体现出与威海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持紧密的衔接。

6、坚持以气象业务、技术、服务的建设为重点,反映新一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和服务体系的要求。

三、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气象业务和服务体系

1、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地面、高空和海洋气象监测工程。

——“*”期间,要建设三个海岛自动气象站,加强海上大风监测,为拓展完善海洋气象服务打下基础;完成城市5公里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和乡镇20公里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为精细化预报和拓展领域提供信息支持,为半岛城市群建设提供更好的气象保障。

——在威海市中心建立气象自动站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系统,确保公众气象服务信息由气象部门在第一时间、第一。

——争取与环保部门合作,做好空气质量预报;与地质部门合作开展地质灾害预报;与水利、民航、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率。

2、升级和优化气象监测信息数据传输及存储系统

——完善现有信息数据传输及存储工程

——建立与现有业务互联的新增业务传输及存储工程

——建立行业气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预警的水平

——优化决策气象预报预警工程

——优化海洋气象预报预警工程

——建立森林火险气象预报预警工程

——建立城市环境气象预报预警工程

——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程

——建立雷电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工程

(二)人工影响天气

1、建立现代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努力提高作业服务能力。

——完善监测系统,提高综合探测能力和监测技术水平;依托我市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和闪电定位仪等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引进先进的车载多普勒雷达,组建中尺度自动站网和闪电定位监测网;建设基于地面探测网、气象遥感卫星、雷达、双通道微波辐射仪和闪电定位仪等多种探测平台组成的立体监测系统,提高对空中云水分布信息的综合探测能力和监测技术水平。

——引进先进的微型计算机机群,运行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云数值模式,完善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系统的科技水平。

——建立以等效雷达探测指标判断依据为基础的作业决策系统和效果评估系统;建立基于地理信息和GPS技术的卫星定位和传输系统,提高指挥火箭增雨(雪)作业的保障能力。

2、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系统建设,促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规范化发展。

——健全由市县两级政府直接领导、有关部门协同保障和气象主管机构归口业务管理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组织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

——人工影响天气设备(装备)购置、维持增雨作业和科技开发等所需经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3、加强科学研究与开发,加强综合决策指挥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云降水物理、空中云水资源分析研究;作业条件、效果检验、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研究。

——进行卫星遥感、等效多普勒天气雷达、雷电探测、GP风廓线仪等新技术的应用开发。

——逐步开展增加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森林防火灭火等人工增雨(雪)和机场、高速公路消雾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到2010年,我市人工影响天气总体规划、科技水平及实现经济社会效益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气象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加强理论创新与技术开发,提高气象科学理论研究应用技术水平。

——大力开展横向联合攻关,加快交叉学科领域技术进步,加强科研与业务的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突出重点与优势,大力实施相关科学研究计划。

(四)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以*省气象局《关于实施三大战略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以省局“6121”人才工程为重点,继续围绕“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切实贯彻落实《威海市气象局实施人才战略意见》。要大力加强局校合作,突出对高层次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行岗位培训和在职学历(位)教育工作,扩大培训渠道、增加培训投入、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检验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培训的成效。

到2010年,队伍总量要严格控制在省局下达的控制数额内;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较高、管理能力较强的领导干部队伍;努力培养1-2名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数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气象科技骨干人才;形成能够应对服务需求和具有竞争力的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队伍。

---人才工作机制实现新突破。人才引进更注重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初步建立各类人才评价体系,人才成长环境有较大改善,分配激励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和公平。

---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到2010年,具有大专、本科以上学历和硕士以上人员分别达到职工总数的80%、50%和10%,实现所属5个县局(台站)都拥有气象及相关专业全日制本科生;市局要拥有10名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工的专业结构以大气科学、电子专业为主,兼顾环境等交叉学科专业。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要力争有1名人选跻身中国气象局“32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科技业务骨干计划),3-5人作为第三层次(青年新秀计划)人选,并以他们为核心,努力形成市内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台站的高级专门人才要能适应新增业务和拓展领域的需要。

(五)气象依法行政。

——加强气象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气象法规体

系建设;

——增强与市法制办、消防局、建委、安监等法制部门的沟通、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做好气象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培训,加大政策性措施的研究和实施工作,着力解决在贯彻实施《气象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

(六)基层台站建设和职工生活改善

——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意见和指导标准》进一步完善一流台站建设标准,充分体现气象台站的智能化、数字化和高科技化。

——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管理,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

——“*”期间,荣成市气象局要实现局址的整体搬迁,

成山头气象站要完成高空探测站的搬迁。

(七)气象文化、气象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

1、确定气象文化和文明创建目标任务,打造气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精品工程。

“*”期间,石岛气象台和成山气象站要有一个单位建成“市级文明单位”;荣成局、文登局和乳山局要有一个单位建成“省级文明单位”,达到市级文明行业标准。

2、树立学习观念,创建“学习型”部门。形成创建“学习型”部门的有效机制,纳入目标考核和规划,努力实现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团结型、廉洁型、勤政型”党组和学习型单位的目标。

3、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继续抓好典型的培养和宣传,不断总结气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经验。

水务局人才工作计划篇9

    组织工作科学化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就靖宇县而言,需以科学的思维、高度和方法来谋划、定位和推进组织工作,努力使组织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为党员、干部和群众服务,用鲜活的实践不断提升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要以开放发展的思维来谋划组织工作。当前,靖宇县正处在着力建设享誉中外的中国矿泉城、中国内陆核电城,加快推动靖宇全面崛起的重要时期,作为组织工作更要提高思维层次,善于学习借鉴各个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的拓展理念,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积极探索组织工作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的途径和措施,重点要把握和实现“三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服务对象点多面广,任务繁重,但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组织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树立人本理念,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效能促跨越。二是更加注重服务意识。把组织工作从“管”中解放出来,让服务理念融入到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为党组织决策服务、为干部服务、为基层服务,实现组织工作的脱胎换骨,真正建设干部、党员、人才之家,增强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亲和力、感召力。三是更加注重主动谋划。加强对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从靖宇发展的全局来思考问题,紧密结合靖宇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把中、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实践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要以服务大局的高度来定位组织工作。围绕服务大局,抓基层、打基础,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是新时期组织工作的基本职能,组织工作应着眼于这一基本的职能定位来开展工作。一是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的工作基础。积极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组织为链条、流动党员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体系。围绕吉林省开展的新一轮“三项工程”,在全县农村党组织中创新性开展以争创“经济发展先锋、团队和谐先锋、文明建设先锋、民主管理先锋、为民服务先锋”为主要内容的“先锋支部”创建活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打造一批党建示范村。进一步加强社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拓宽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抓好“两新”组织集中组建活动。二是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作为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的工作重点。着眼于提高选贤任能水平,探索和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探索制定县管领导干部“德”的监督管理办法,努力把干部的“德”考准考实。开设“双休日”干部大讲堂,使“双休日”成为领导干部的“充电日”,重点加强经济管理、新兴产业、现代服务等科目培训,真正让干部得实惠、长本领。同时着眼于教育防范,探索和健全干部监督管理机制,把从严管理的要求贯穿于干部日常管理的全过程。三是把人才培养作为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的工作保障。围绕靖宇县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计划、兴农带富之星培养计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引进一批高端型和实用型人才到靖宇发展创业。依托靖宇县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国内知名企业,打造一批实用人才创业基地。同时,着眼全县重点项目建设、支柱产业发展,建立域外人才档案,加强域外人才与家乡的联系,为招商引资提供便利条件。

    三、要以统筹兼顾的方法来推动组织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组织工作中坚持统筹兼顾,是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要坚持整体推动,形成合力。统筹规划全局性工作,分清轻重缓急,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做到组织工作与县委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农村党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社区党建与构建和谐社区紧密结合,企业党建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高组织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二是要加强外部联系,借助外力。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增强组织工作的开放性,借助新闻媒体和舆论工具,通过新闻会等形式,向外界传递、输送组织工作的各种信息。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联系,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如人才资源、培训资源、研究成果资源、场地资源、设备资源、网络资源等等,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三是要综合协调发展,用足内力。要综合协调组织工作内部因素,注意工作的合理安排和内部衔接,防止工作之间出现冲突和重复,使各项工作协调推进。对重要工作要统一部署,加强指导和协调,防止走弯路;对全局工作要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更全面地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

水务局人才工作计划篇10

一、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动态

xx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

xx年8月,国家重新组建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原国务院总理朱鎔基亲自任领导小组组长。

xx年12月25日,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7项主要工作,第一项就是抓好电子政务工程,电子政务建设开始以较明晰的政府行为方式确定下来。

xx年上半年,分别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对各部委领导和司局级领导举办两次“电子政务”科技讲座。

xx年7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再次强调了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的发展基调。会上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

xx年7月22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xx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讨论了《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听取了国家信息办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汇报。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xx]17号),进一步明确了近期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任务: 1个平台(政府的内外网统一平台)、4个基础信息库(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宏观经济)、12个业务系统(办公业务、宏观经济、金关工程、金税工程、金财工程、金融监管、金审工程、金盾工程、社会保障、金质工程、金农工程、金水工程)。

近年来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正在全面起步,一些地区、部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青岛、南海、我省的邯郸、秦皇岛等市和国务院一些与金字号工程有关的部委等。

以上情况说明,国家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问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部分中西部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迅速,政府管理和服务已经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家庭上网密切融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大大提高,正在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雏形。

二、xx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从近期对我市党政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1、我市党政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市市委、人大、政协和政府系统的25个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其中市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财政局、统计局、公安局、审计局、人事局、教育局、农业局、地震局、水务局11个部门与省实现了联网;大多数部门接入政府公众信息网或直接接入了因特网;党政系统拥有计算机终端共计1500多台,主要网络和服务器设备共计180台左右;由此看出我市党政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

2、网络应用正在逐步普及推广。我市财政局、劳动局、统计局、人事局、科技局、规划局、交通局、水务局、档案局有 9 个部门利用网络建立了专业应用系统,如 :养老保险和医保系统、规划管理系统、财政管理系统、人事工资系统、职考系统、防汛指挥系统等;在因特网上建立了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和招商网、人事信息网、行风评议、315网等10多个部门网站。

3、各部门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对今后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要求迫切。在调查中看出,各部门对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的要求十分迫切,特别提出要尽快建立联接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统一网络。有19个部门提出了明年新上项目计划,计划项目主要集中在专业应用系统建设、办公自动化、与政府联网和网站建设等方面,如政府办公室的政府内网工程、财政局的金财工程、审计局的金审工程、劳动局的金保工程、发改委的宏观经济系统、人事局的人才网建设等。

三、存在问题

1、信息化管理机构不健全,人才匮乏。市信息化办公室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机构,由于与省里相应机构存在错位,与市委、市政府等设置的信息机构存在职能重叠,加上反复调整,而未能发挥统筹规划管理、组织协调等职能。

目前我市政府办公室、发改委、财政局、统计局、劳动局、公安局、物价局、开放办、教育局、农业局、广电局等11个市直部门设有专门的信息科室或事业机构,其中大部分机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有的就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或是借调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总计人数不足30人。

机构不健全、关系不顺、人才缺乏,难以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开发、推广重大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这也是阻碍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发展、重复投资。从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网络和应用系统看,基本上是一个系统、一个部门根据自身的需求及业务特点规划、设计、建设的,没有统一规划标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无序发展,网络彼此不能互联,线路不能共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没有形成全市规范的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造成了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仅以各部门与省和县(市)区联网为例,现有10家市直部门单独实现了与省联网, 10条线路的通讯费用每年共计约60万元,如果建立了统一的网络平台,集中租用两条上联线路,将节约60%以上的通讯费用,集中租用到各县(市)区的下联线路,将节约70%以上的下联通讯费用。

3、重硬件建设、轻开发使用,应用效果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建好的各部门局域网数量不少,但只有少数单位开发使用了网上办公和业务应用系统,有一半以上只是用于简单的上网浏览,实现了初级的信息传递、公文处理等功能,有个别单位甚至连这些基本功能也实现不了。我市政府网站和各部门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的网站,大多数也只有静态功能,缺乏和用户交流沟通的手段,更谈不上网上开展服务的问题,公众和企业需要的、有价值的网上信息资源更是缺乏,应用网络提高行政效率、提高为公众和企业服务水平的效果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4、电子政务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思路不清。有一些部门对不能结合本部门业务选择出切实为社会公众服务、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项目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切入点,仍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如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项目、视频会议项目,没有必要每个单位都建视频会议系统,也没有必要每个单位都开发一套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这些项目完全可以统一规划开发,在电子政务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共享实现。另外,对电子政务项目投资多少、如何运行等情况思路不清,提出的资金需求有的不切实际。

四、推进我市电子政务的对策措施

1、加强我市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切实发挥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对全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统筹管理、组织协调职能,理顺本市各有关信息部门的职责关系,搞好分工协作。

2、实行信息工程项目审核、招投标和监理制度。建议设立全市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建立完善项目审核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市信息办会同财政局等有关部门提出统筹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报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按照规划和建设进程列入预算,将这部分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我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电子政务和信息化项目,必须经过市信息办组织专家论证、审核、招投标、监理、验收评估,确保建设质量和进度,同时促进项目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和政府资金的有效运用。

3、加快我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实施。按照省xx---xx年电子政务规划要求,确定"邢台市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方案",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尽快构建联接全市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实现我市各级、各部门之间互联互通、网上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在统一网络平台上共同开发推广网上应用系统,提高投资效益,避免重复投资浪费。

在统一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政府办公自动化和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开发内部信息资源和政府公共服务数据库,实现政务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上网,逐步建成为企业和公众服务"一站式"的电子政务服务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