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十篇

时间:2023-08-10 17:33:26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篇1

【关键词】超声医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52102210339)、河南省教育厅基础前沿研究(15A180056)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53-01

一、目前超声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超声医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专业也有超声医学的相关内容,它是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已成为常规诊断手段,但根据我们对一些医学高校相关课程的调查了解,发现超声医学在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进行改革,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教材内容滞后,介绍新知识的教材比如三维重建、介入治疗超声等新技术的较少。

2.超声医学相关课程学时较少,有的院校影像技术专业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总专业课10%左右,一本四百多页超声医学课本仅有48学时,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同时课程设置也较少,目前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等。

3.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大都是满堂灌,考核重知识轻能力,动手能力不足训练方面缺乏,学生操作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超医学教学改革措施

以上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学校和附属医院相关专业教师从积极转变学生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和设备开展教学,狠抓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完善课程设置

完善的课程设置是超声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强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电子技术等与现代医学影像学关系密切的教学,以上知识若欠缺,对超声医学专业课学习影响较大,超声中常见同病异征,单纯依靠超声知识在很难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必须附加实验室检查结果加以鉴别。将来超声仪器可能会向微型、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所以加强学生的医学物理学、电子学学习非常重要。

2.利用先进超声设备开展教学

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超声典型图像信息系统进行教学 。把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典型病例图像进行保存 ,积累各系统有价值的超声影像资料,充分利用学生在医院进行见习时机,让他们通过工作站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并进行系统学习,促进学生把超声检查知识与临 床 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影像教学网络教室,利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直接调取影像数据,可直接在网络教室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高了教学效果。引进实时三维/四维B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时超声检查的体验课,系统讲解实时超声的技术原理、功能、可以开展的项目等等,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利用实时三维/四维彩超的动态录制功能,把检查的整个过程录下来,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到老师操作的手法。邀请部分积极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专业超声医学知识的理解。

3.侧重能力培养,实习实行导师制度

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可以成立超声技能培训中心,并指派老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使学生可以进行见习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衔接。导师制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既往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出现了人人都管,最后人人都不管的混乱局面。导师制是指由大影像各科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组成导师组,导师组共同制定实习生的大影像轮转计划,最后指定1名负责管理和考核实习生,实习中加强学生德育,培养良好医德。

4.采用PBL教学法[1]

超声医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几乎不涉及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己经滞后于高等教育,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提倡采用PBL教学方法。

三、总结

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超声医学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促使未来的超声医学向多学科相融合的方向不断发展,超声教学也必须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超声医学检验诊断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贵平,金晨望,强永乾.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策略与趋势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40):818-819.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篇2

尊敬的医院领导:

你好!

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空垂阅我的自荐信!让我有机会向您介绍我自己!

我叫liang ,是**市卫生学校黎塘校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10届毕业生。作为一名满腔热情的医学生,我乐观、自信、有较强的上进心。能够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有协调沟通方面的特长,并且有较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毕业在即,面对新的人生选择和挑战,我信心十足。

从进入学校的那天开始,在学校的严格要求下,我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努力培养综合素质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入校园记者团,在社团里,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也完善了知识结构,在社团成员中获得了广泛好评。经过两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阅读了大量相关的书籍,以进一步提高自己,因为表现优良好,多次荣获校级和市级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等称号,于2009年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政府颁发的奖学金,这是对我各方面的肯定,更是对我前进道路上莫大的激励。在将近一年的临床实践中,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在科室主任及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系统的X线机、CT、普通B超、心电图的学习,懂得了机器的操作及相关注意事项,掌握了各种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方法和报告书写,在实习过程中还积极参加了医院开展的各项学术活动,勤于思考善于结合对应专业理论知识,有更深刻、更全面、更牢固的掌握。同时认识到做为一名医生,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深切体会到医学生誓言中的精神实质,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同理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及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关心、细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待病友。整个实习过程中没有发生医疗事故,实习总评优良。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热爱我的医学事业,我坚信只有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才符合社会发展及贵院的需要。

医学是一项伟大的人生使命,我愿意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才华。给我一次展现才华的机会吧,我必将还你以夺目的光彩!

也许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依然很自信!“怀赤诚以待明主,持经论以待明君”愿贵院给我一次尝试工作的机会,给我以发展自己潜能的空间,我会认真负责,尽我所能,让贵医院满意,让病友满意。收笔在即,祝贵院事业蒸蒸日上,屡创佳绩!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篇3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04-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近十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1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看,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诊断学三者之间是纵向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先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最后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然而,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毕业实习一年),上述三门课程只能同时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课,这样就难免出现课程前后衔接有“错位”现象。于是,部分师生“责怪”教务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影响。

1.3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1 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1]。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3],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2 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2.3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此外,模块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后,要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为新一轮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改革提供依据。

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3.1 (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3.2 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3 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4 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时间还不长,各门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测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教师问题是根本。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培训,尽快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配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第三,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2]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8.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篇4

1 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主要由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或专科性大学医学影像系培养,所培?B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影像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影像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学影像学检查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然而, 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表明, 市场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既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较强临床实践技能1-2;既熟悉大型医学影像仪器设备的操作,又懂得简单医学影像仪器设备的维护。然而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存在诸多的弊病,一是,重理论, 轻实践;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滞后, 仅仅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三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只注重传授而忽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很差,难以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3-4。实践证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当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校院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新探索:“2+1+1”校院合作模式

为了解决校院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尝试探索一条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新路径,从健全组织机构、创新育人模式和谋求共同发展等方面入手,构建“2+1+1”校院合作模式,为提升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2.1 校院合作、协同育人,搭建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平台

为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根据医学影像学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经过认真调研,最终选定了拥有重庆市医学影像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重庆市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专委会、重庆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会会员单位、与我校同属武陵山区的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作为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合作单位,经过前期的教学准备,2014年,我校首届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开展了专业教学。同年,经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组织的专家现场评审,批准同意了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成为我校非直属附属医院,为我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开创了跨区域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先例,对于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武陵山区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2.2 “2+1+1”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依托地方优质卫生资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宗旨,面向社会、面向卫生机构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逐步探索形成了符合我校专业办学实际,彰显专业办学特色的“2+1+1”的医学影像学人才培养新模式。“2”是指专业学生第一、二学年教学在校内进行,完成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夯实基础;第一个“1”是指第三学年专业课教学在医院进行;第二个“1”是指第四学年毕业实习在实习医院进行。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宗旨,充分利用医院的实践教学设施条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与沟通、交流和协作精神,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3 “2+1+1”校院协作模式的运行及保障机制

3.1 学校及学院层面:建立了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严格。专业根据“2+1+1”人才培养的分阶段特点以及“校院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实际,着力做好制度建设,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开放性的教学管理体系。第一,出台新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学改革,强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第二,教学管理在形式上重视新技术的应用。由于学校和医院在地理位置上相隔遥远,跨省办学,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的校院协作教学管理系统,从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教学管理的监控质量水平。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篇5

一、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对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目标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单独在医疗单位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和判定,并能熟练操作放射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等。只要严格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等学生毕业踏入医疗行业,不仅能担任医学影像技术医生,还能担任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就业范围较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设立是为了迎合医疗行业的改革以及国内当前发展趋势,尽力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毕业颁发的是理学学位。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方面依旧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养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很多学生选择医学院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走上医生的岗位,而并未考虑影像技师。其次,学校是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各大医院都对影像诊断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的政策以及毕业学位证等原因的考虑,导致了很多高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还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重点是为医疗行业培养影像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影像诊断医师必须拥有判断医学影像的能力,具有对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放射线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师则需要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成像理论、放射治疗基础知识、设备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现代医学设备,对其操作原理、安装、基本维修等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现代影像设备都是高科技设备,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会操作不当,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画质不清,影响影像诊断医师的判断。而我国很多医学院对技术设备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对影像的诊断明显超过对影像设备的学习。因此,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优先考虑学位的限制和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注重专业课程的培养。

(二)教学的重点与学制

现代医学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如超声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终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诊断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有掌握现代医学影像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知识、物理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学习掌握众多医学影像知识十分仓促且困难。如果在现有学制的安排下,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力度,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所以,如何应用有限的学时,合理安排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和学校应共同探讨的重点。

(三)知识的更新与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新的专著和影像成果。而我们的医学影像教学尽管也在实时更替,但始终更不上当前的发展脚步。比如普通X线的监测,随着很多新型检查技术的增多,这些普通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被取代,但教材中却还依然存在。所以,医学影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了解当前的新知识重点,及时补充需要注意的知识重点,以适应当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育重点。所以,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为主的进行,应当不断加强临床实践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病种。改变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学理念,合理调整教程的设置,争取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主要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一致。同时,可适当调整学生的实习安排,充分满足学生知识转化利用的能力,赋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指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当以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参考,明确社会大众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自身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所在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整个教学更加专业,且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技师的培养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医学知识、职业素质以及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学习,并与工学、理学等相互交叉,相对复杂。所以,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培养十分关键,能对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课程的设置如下有几个模块:

(一) 公共基础模块

该模块需要学生掌握大学英语、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高数、基础法律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程,并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相关课程。

(二)现代科技技术模块

现在是高科技技术的时代,各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都被被合理应用到了医疗行业中,而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标杆。而MR、CR、CT、DSA等医学技术都需要用到现代科技技术、医学知识、成像技术等相关技术知识能完全掌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医学人才,同时导致了部分先进昂贵的医学影像设施没有被完全开发和使用其所带技术,造成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更可能会由于自身技术掌握的的原因在设备中使用产生差错,造成误诊、漏诊等失误。

(三)医学物理模块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医学影像专业还没有开设医学物理学科,但其已经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要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必须要对医学物理进行深入的学习。该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大学物理、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影像设备等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这些专业课程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所以应当将他们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医学物理模块。按照我国大学的教学形式,这些多个课程可能都属于不能的学院,所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时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学生对当前的教学信息是整个学习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如我国某医学院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年级在对医学物理学模块进行学习时,都会定期召开学生组织的教学质量研究会,学校专门收集各个学科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再对这些意见进行统一的反馈到认可老师,经过老师对教学的逐步改革,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医学知识模块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和五年制医学影像以及其他临床医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四年制医学专业主要是对学生授予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很多欧洲国家在该专业的课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国和美国的放射学院,其课程主要有临床医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其可取之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将人体解剖学大致分为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另外,可以将外科、内科和诊断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五)影像技术模块

影像技术模块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重点教学课程,其中包含影像检查中的护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X线摄影学、影像核学习、影像后处理技术等相关课程。其中,很多学校未对影像检查中的护理进行专业指导,导致实际临床影响及时在工作中缺乏护理知识,无法养成无菌消毒的良好习惯,如有些技师在摄影暗盒使用后不对其进行消毒,不论何种部门何种疾病都对其进行拍片;技师自身不注重清洁双手以及设备等,极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诊断中,超声波诊断、CT、X线等课程的教材已经得到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六)人文知识与职业教育模块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术水平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医学影像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时还包含了很多社会学科的内容,当医学工作人员在日常处理医患关系时,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对患者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自身素质。同时,在面对患者时,应当不对其阶层、文化、经济以及其他因素产生偏差,必须一视同仁。

除上诉几个模块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以及当前医学发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预防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提高学生职业的迁涉能力,以应便未来就业的各种可能性。另外,学校应当重视修建实验室,在影像设备实验室中配备完善的、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时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四、专业教材的选定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不仅是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考验,也代表着医学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都在逐渐占领整个影像医学,使得随时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影像成型技术,而技术设备也在实时更新。所以,我们当前所学习领悟的医学知识,使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暂,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目前,我国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材还未取得统一的编写,大多都还在沿用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教材,所以,当前应当根据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材。而教材可以由各大高校相互合作进行共同编写,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教材来源方式,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学影像学当前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率先学习最当前的知识和技术。另外,医学影像专业是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一门专业,在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声、像等向学生传递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印象。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篇6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迷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时医院影像学科管理模式变革的决定性意义和作用,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院医学影像科室的整体优势。

医院的医学技术装备建设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医学影像学科体系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中,医学图像信息量占医疗信息总量的70%左右,医院影像科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备配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与临床的分工协作问题对全院影像技术功能的发挥、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构决定功能,效益取决于管理。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通过组建疗影像中心,从人才、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加强医学影像科室建设,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1.成立影像中心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对影像科室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技术决定战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趋势和介人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及治疗为一体的,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影像、常规x线机、pei,一ci’, ct, mri, dsa,cr, dr以及pacs、电子内镜等多种技术组成的现代影像学科体系,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医学影像学科已经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占医院固定资产三分之一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必将改变医院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促进影像学科的发展。

1.1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成为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随着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和设备进步的新形势下,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理、工、医的紧密结合,影像科医技人员按系统分专业将进一步强化,并且逐步向纵深专科领域扩展,影像科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向着人员专业化和临床实践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这种专业化、标准化构成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影像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随着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进程,影像学科的亚专业与各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彼此界限逐渐模糊,工作配合得更好,效率更高,使由于设立临床、影像科室和划分不同专业而引起彼此工作和知识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影像学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更加深人,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了解更好,或一人具有两个学科的行医资格,可以身兼两职。同时,影像学科亚专业各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许多交汇点,在诊断与治疗上相互借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在一个新的、高层次上协作共进。

1.3数字化成像、存储、传输的实现,pads系统的建立,使各种影像技术手段得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资源共享,使诊断综合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ls)是医学影像技术与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它使得影像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一台设备,而是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科室间数据流的屏障被解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医院内数据流的无缝连接。

    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料发展的一个方向,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化分组,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一经济效益。

   与技术进步相适应,在管理模式上影像科室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专科化发展阶段~专科协作发展阶段~系统专业化发展阶段。

    当前,国内外医院pacs的规模有四种类型:

1.4成立医学影像中心是优化医院诊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根本保证。在传统的影像科室管理模式下,医学影像信息在医院各影像输出科室之间以及影像输出与输人科室之间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程环节多、周期长、通道狭窄、手工作业化程度高,经常发生诊疗工作的延误和堵塞,影像信息的丢失和误差率也居高不下(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一个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医院,由于借出、会诊等,x光片丢失率也会在10%一20%之间)。通过对全院医学影像(输出)科室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调整与改革,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后,就可以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简化医学影像流通环节、提高效率,为临床一线提供快捷、优良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手术待诊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三日确诊率,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成为现实,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争取最佳诊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标。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院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

1.5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的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通过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强强联合”,使医院影像学科体系更加完备、科学、合理,影像学科体系和影像技术装备体系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医学影像(输出)学科实力的增强也将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教、研能力。

2医院组建医学影像中心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掌握标准、注重实效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篇7

【关键词】放射科;影像技师;综合素质

1医学影像技师的现状

谈及提高医学影像技师的综合素质,首先需要了解影像技师队伍现在的状况。大部分影像技师在临床工作中以操作为主,给患者摄X线、CT、磁共振检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操作。大部分的放射科都是主任医师管理,医师在放射科有绝对话语权,技师只负责患者检查流程。影像技师大都专科毕业而医师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出身学历偏低和在科室的地位不高,加重了自卑感。认为自己处于医院基层且在一个辅助科室,做的再好也难得到领导的认可,工作中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不出医疗事故就心满意足了。由于抱有这样的心态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必需提高影像技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改进。

2树立岗位敬业精神和专业自豪感

作为一名放射技师,虽然处于医院的基层,但其作用和地位是不能小觑的。现在大部分的临床科室都需要影像检查来协助他们对疾病的诊治。一张清晰明了的图像对患者的诊疗提供了重要的帮助。随着设备技术的发展,放射技师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磁共振引导下穿刺靶向治疗需要放射技师精准的病灶定位,引领手术医师的操作。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技师的协助医师将寸步难行。传统的观念已经在发生改变,放射科不是以往那个简单的辅助科室,而是慢慢向临床科室转型。放射技师也不是仅仅提供简片的操作员,而是一个诊疗过程不可或缺的一员。没有我们的一线努力,患者的疾患将被耽搁,临床的误诊率将会提高,现代医学将回到望闻问切的年代。

3加强业务水平,扩大学科知识体系

这里说的业务水平,不仅指的是能拍好一张甲级片。医学影像学发展至今所涉及的学科很广,包括影像工程学、影像物理学、影像生物学、分子影像学、信息影像学、网络影像学、计算机科学等[1]。一名优秀的放射技师不仅要懂医,而且也要懂得与学科交叉的其他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可以有多种途径,可以从继续医学教育着手,也可以通过自学或参加计算机短训班、国家及省级卫生部门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阅读网络文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或通俗刊物等。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了解科技的最新发展。人类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会尝试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医学领域中,因为生命是发展的本源。

4主动的自我教育,努力提升学历层次

不得不承认目前放射技师队伍存在普遍学历偏低,即便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放射技师大部分也只有大专毕业,本科也只是业余毕业。而影像医师基本都是硕士、博士毕业,他们在科室医、教、研方面起着主要作用[2]。但是技师和医师是影像科一条链上的两股绳子,只有彼此缠绕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影像中心有一只技术专家组成的支援小组,他们有QA高级技师、医学物理师、既懂得计算机知识,又善于分子影像学实验和研究的生物医学工程师[3]。这正是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方向。我院影像科至今已有61位影像技师,几乎所有的技师都已完成业余本科毕业、1位全日制本科、1位生物医学硕士、1位博士。我们不断努力向着国际目标发展,深信有朝一日我们也会站上国际舞台。可喜的是,目前在上海有三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相关的专业,分别是上海医疗器械专科学校、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了配合发展三所院校今年合并为上海健康医学院。它是一所本科院校,它为影像技师这支队伍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这支队伍的学历水平。不久的将来这支队伍将会出现硕士、博士。它为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与国际接轨,为影像技术的医教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5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

随着先进医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推波助澜。人们的观念意识也逐步改变。从拍摄效果到绿色医疗,从开胸探查到精准定位靶向治疗。这期间离不开影像专业人员的摸索探求。现代医学影像技术要求技师在临床实践操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不仅能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临床,而且也能在以往的技术上不断创新,推动本学科水平的提高。医疗是本质,教学是源泉,科研是发展。对于一所医学院附属的三甲医院更应担当教学、科研的责任。随着教育体制结构的改变,影像技术高学历人才将会越来越多。这势必为影像技术的创新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带来新的局面。随着高等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每年扩招,放射技师的队伍日益扩大。面对影像技术的未来发展,我们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满。关键在于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学习好外语,多参加继续教育、国际会议讲座实时掌握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4-5]。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年轻的技师业务才能提高;只有这样我国的放射技术才能蒸蒸日上。随着祖国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神经外科借助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以及新设备,正在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向前迈进。而神经外科的专科护理质量能否跟上其临床诊疗及科研发展进步的相应需要,也将是相应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继续前进的一大决定因素[1]。1神经外科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医疗系统的任何一个科室都缺少不了护理工作人员的存在,而目前大部分从事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马雪华,李春平,雍那.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谈影像技师的技能培养[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6):629-631.

[2]巫北海.关于医学影像学技术系列人才培养的一点思索[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8):569.

[3]卞读军,胡冬煦,肖恩华,等.高层次医学影像技师培养与临床水平的提高[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5):3-6.

[4]曾样阶,彭振军.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影像技师的基本素质[J].放射学实践,1999,14(1):42.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篇8

【摘 要】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得出目前影像专科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就业,毕业的影像专科生要看准医院的发展前景及给予你的发展空间,不要盲目的提高自己的就业要求,一味的追求效益及医院规模,更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业务水平,为更好的就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 就业;发展空间;前景;对策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目前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前景还不明朗,医疗体制政策还不完善,较多医疗卫生单位严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进人,导致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疗事故频发,同时,部分专业的医学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纷纷提高进人门槛;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 就业情况的随访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31 个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生9 人,占35.8%,女生22 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签约县级、区级及市级医院或同等级医院的共19 人,占61.3%,其中女生13 人,男生6 人,县级以下医院7 人,占22.6%,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占16.1%,;其中从事超声工作的14 人,占45.2%,从事放射技术工作的8 人,占25.8%,同时从事放射诊断及技术工作的4 人,占12.9%,均在县级以下医院工作;通过以上调查,得出影像专科生近几年的就业率达到83.9%,加上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就业率达到100%。

2 就业前景分析

2.1 医学影像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 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 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2.2 医疗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

1970 年代,电子计算机x 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 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 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医疗技术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学,通过最新影像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设备的检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成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过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仪器检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科室的迅速扩张,出现医学影像人才短时间内的相对匮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医疗服务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同时国家也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政府提出在2015 年前重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将达到30 所,以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普及到县及县级以下医院,导致目前中国较多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这种医疗体制下,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专科生来解决这种矛盾。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专业也越分越细,主要分为影像诊断及影像技术两个专业,目前设有影像技术专业的医学院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较少,特别在西部省份的毕业生就更少,那么他们的就业情况就相对较好。

2.3 医院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靠自我创收维持发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同级及同区域医院还互相开展“军备竞赛”,不断要在医院规模上压倒对方,同时还在先进仪器设备数量上压倒对方,先进仪器设备中大部分为影像设备;同时,部分区县级医院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为了医院的发展,必须新招收专业的影像技术人才;以上几方面也是导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 就业对策

3.1 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搞好实习的信心。充分估计实习中的困难,并作好应对措施。在医学知识方面,实习生在实习前有必要重温与影像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尽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关医疗制度,为今后圆满实习做好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思考、提问、总结,尽量将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2 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着重提高实习生的实践技能

影像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注重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影像检查手段,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如何识别疾病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反复让学生将学到的影像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病例中来,围绕问题、病例进行影像实习带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的工作、读片和病例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相互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同时带教老师要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更多的典型临床病例,设置更多形式的自我测试、教学考试等形式,多渠道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将人体解剖、病理生理、临床检查资料等与影像学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书写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影像报告。总之,带教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篇9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影像技术学;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现代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相互结合的学科,主要在理工科院校开展,作为一所以医学教育为主的高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中,注意与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侧重医疗器械实践培养。该校生物工程专业前身为医学影像学(工程方向),自1999年开办至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培养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工程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

1该校发展历程

牡丹江医学院自1958年创立以来,目前已经拥有近60年的教学历史,1997年6月,学院通过了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评价,成为全国首批本科教学评价合格院校。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如今的发展壮大,牡丹江医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及科研投入上均下足了功夫。尤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科研、实习和就业方面均走在了同级别院校的前列。

2生物工程及影像技术的发展背景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结合物理、化学、数学和计算机与工程学原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的研究;提出基本概念,产生从分子水平到器官水平的知识,开发创新的生物学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器械和信息学方法,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患者康复,改善卫生状况等目的[1]。近几年来,我国的医疗体制变革正处在快速时期,理工类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尤其是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对于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就更加急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点大力项目[2],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该政策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专业其中一门[3]。我国在2006年时出台了改革政策,将医学影像学专业区分为两种学制不同的专业进行教育,此教育模式早在上世纪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结果。4年制医学影像技术是专门从事影像技术与操作方面的工作的一类高精尖技术人才,在仪器操作及治疗剂量控制方面的能力水平要明显优于五年制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4]。

3该校学科建设情况

该校拥有较高规格的影像实践基地,该基地初建于2003年,现拥有6个实验区,47间实验室,建筑面积达3000㎡;配备X线机(常规X线机、程控X线机、高频X线机)、CT(螺旋CT、往复式CT)、MRI(超导MRI、小型MRI教学仪)、ECT、DSA、超声(彩超、黑白超、数字超声教学仪)、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麻醉剂、体外碎石机、血液透析机、激光相机、洗片机、高压注射器等50余台设备,总价值达1000余万元。可满足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的实验课、实验室开放等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动手机会。亦可带领学生参与医院大型设备的拆卸、搬运、安装、维修等工作,让学生得到“实战”的机会。该校于2013年在医学影像学院增设4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与原医学影像学专业(工程方向)(5年制)不同,《医学影像设备学》作为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教学大纲亦作调整。根据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理论课删减部分陈旧设备相关知识,如压缩常规X射线机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及电路分析的讲解,由学生课余时间自行学习讨论。在实验课改革方面,删减部分陈旧实验项目,让学生多多地参与实验课教学互动中,增加学生实践动手机会,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每学期均进行实验室开放,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DSA设备的安装,X射线机设备的局部改进设计等。积极组织指导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大学生科研立项,近几年该教研室共指导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共6项,例如:“常规X线机灯丝加热电路改进”。该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2016年1月,医学影像学院经实地考察,与北京威格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8家医疗器械公司达成合作。2016年7月,首届2013级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公司进行生产实习。2017年7月,经调查反馈,一年来各家医疗器械公司均能按学校要求培养学生,实习效果非常理想,多位学生实习表现优秀,被实习公司正式录用。校企合作模式将继续开展。医学影像学院于2013—2014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改革创新教材、医学影像专业特色系列教材中,影像设备教研室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编写了《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指导》《医用常规检验仪器》《医用传感器》《临床设备学》4本理论及实验教材,并已投入使用。该校现已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已提上日程。

4未来学科发展模式

4.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只要目的,在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设施基础的同时,坚持理论教学为基础的主要宗旨[5],让学生在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后,运用先进的实践教学来不断地提升、完善自己的综合技能[6]。使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可以将专业发展为: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形成独特的专业特色的优秀学科[7]。

4.2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无论在学科建设中进行怎样的改革,其宗旨都是培养优秀的毕业生能被社会所用[8]。因此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9]。因此让学生提早进入医院及工厂进行实习,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使其在即将进入工作岗位前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早上手,从容地应对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教学中主动聆听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不同呼声对于教学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尽最大可能地覆盖尽量多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10]。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及教学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逐步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教学效果明显的优秀教师队伍[11]。

4.4建立教学评估及监控体系

完善的一套教学评价及质量监控系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12]。建立一套过硬的实践教学基础、完善的实践教学过程、科学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加强对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3]。

[参考文献]

[1]李树祥,刘晓勤.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8(1):5-7.

[2]王能河,但汉久,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2):70-74.

[3]宁旭,金贵,许佳,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7(22):3512-3513.

[4]陈月明,孟雪.基于工程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87-91.

[5]吴凯,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16,28(9):80-81.

[6]王岫鑫,庞宇,冉鹏,等.“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134-135.

[7]钟娟,郑旋.基于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学与财富,2014(10):151.

[8]张岁霞,杜守洪.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方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9):147-150.

[9]王洪凯,刘惠,邱天爽.《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32-133.

[10]陈瑛,龚著琳,苏懿,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79-80.

[11]李鑫,王爱英,闫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导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6(26):357-359.

[12]王境生,袁力,袁聿德,等.国内影像医学(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1(9):987-990.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篇10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

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

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

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