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十篇

时间:2023-08-09 17:40:46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安全监管;法律保障

一、规范互联网金融安全法律监管的研究意义

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技术等现代化新兴技术作用下完成资金融通的一种金融服务模式。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了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P2P网贷、网络销售基金等,是对传统金融服务的补充,也给传统金融带来不小的冲击。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初期必定会存在诸多不足,甚至是弊端,作为金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也绝无例外。先前起步的第三方支付由于监管环境的不断完善,风险从以往的高发态势开始趋向平稳。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互联网融资平台野蛮生长,乱象平生,风险频发。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增加了金融风险,也给互联网金融本身带来了负面声誉影响。有关法律法规等监管环境的缺失更是凸显了问题的严峻性。互联网融资活动的乱象已成为目前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风险问题,急需加强对其监管的法律制定。

二、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及立法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概述

互联网金融的性质包含互联网和金融的双重属性,因此互联网金融安全也兼具了互联网安全和传统金融安全的所有特征,即不仅包含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还包括了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也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不但面临着传统金融活动中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还面临着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引起的技术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等。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机构积极服务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随着一些网贷平台跑路、众筹违规集资等事件的发生,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安全问题突出。手机支付的各类客户端和各类别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存在多处漏洞,对用户资金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内控制度不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与管理较混乱,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使用和流转未进行规范,对所收集信息的安全保护不到位,易使用户信息被泄漏、盗用,甚至滥用,造成信息主体的权益受到侵害。

2.欺诈问题频发。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上,消费者通过网络与经营者进行信用交易,在交易之前,消费者一般通过经营者的金融服务信息进行交易判断,而在此情况下,信息的真实性往往难以辨别,即使某些信息存在虚假,消费者也无法做到去伪存真。仅凭经营者的信息,消费者无法对产品的质地或材质、操作适应性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

3.资金安全问题严重。有的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发放超短期但又超高收益的借款标的;还有一些互联网投资基金类理财工具,以门槛低、收益高、赎回自由等极佳的用户体验优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然而一旦发起此类投资理财工具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运营出现问题,投资收益甚至投资本金都将直接受到影响。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业务不规范,在担保方面可能存在自己为自己担保、风险准备金不足等不健全加大了资金的违约风险,极容易出现坏账导致无力偿还投资者的本息而倒闭。[1]

(二)现行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的法律制度不足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和丰富,给互联网的法律监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目前,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互联网金融安全法律或法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互联网金融机构主体资格制度不完善。对互联网金融要实施监管,首先应当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当前,我国法律缺乏对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经营范围的明确规定,导致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业务边界模糊,业务范围混乱。

2.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既作为政府管理市场的起点,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其他一系列经济法律制度建构的基础。然而,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市场准入制度亟待完善。目前的准入制度下,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从事的业务范围、类型没有任何规范和限制性的要求,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良莠不齐,而投资者或消费者也常常因鱼目混珠遭受利益损失,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的正常建立造成了严重阻碍。

3.监管法律制度不健全。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为了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机构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金融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时,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因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高科技化、无边界性等因素显得力有不及。如目前我国P2P 网贷、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仍没有相应的监管办法和制度,部分自我要求较高的P2P 网贷平台和众筹融资平台只能以行业自律规范进行自我约束,因此在同类行业中,平台素质参差不齐,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存在较大风险隐忧。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的法律制度保障

高风险性的金融与涉众性的互联网结合,必然使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更具涉众性风险,风险面更广,传染性更强。从风险防范角度看,对互联网金融活动实施监管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对金融活动实施审慎监管,是大多数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所普遍采取的做法。纵观国内外,比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对于我国借鉴其经验以及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安全法律保障制度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借鉴意义极大。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

1.全面重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互联网金融安全法律保障制度建设重要的目的之一则体现在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方面,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发达国家尤为注重对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尤其是在互联网融入个人生活后,个人隐私的保护更是上升到新的高度;二是强化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确保信息对称;三是畅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投诉渠道,完善法律救助手段,建立救济机制。首先,要制定和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立法保护。在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前提上不断丰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不断延伸消费者权益的内容和内涵。其次,要遵循适度保护、倾斜保护的权益保护原则。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企业经营者是主体地位,在一定出程度上会削弱消费者的地位,因此,遵循倾斜保护原则是极为关键的。一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能在最短时间内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最后,要明确和拓展消费者权利。互联网金融大环境下,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须涵盖了公平交易权、财产安全权、知情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权等。相对而言,就要求企业经营者要最好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义务,包括了安全保障、披露、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等业务。[2]

2.建立健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首先要开展有效的互联网金融基础法的立法工作。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要积极吸取国外金融监管的经验,结合本国互联网金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比如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特点,制定出《电子货币服务法》等法律法规,根据我国网络用户信息保护的问题,制定出《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其次,要不断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专业立法的工作。基于监管,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工作与业务创新工作相比是明显落后的,也存在如P2P网贷、监管主体、监管原则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互联网金融开展的业务和传统金融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部分法律法规是可以借用,但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科学实施,仍然需要有专业的、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如必须出台有关信用体系、个人信息保护、支付用户识别、电子签名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合法的安全范围内展开的,以此来不断引导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做好对已有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互联网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其金融环境与传统的金融相比更新换代的节奏更快,因此,对已有法律法规的修订是至关重要的,包括了对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提升。[3]

3.建立协调统一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国外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内容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类别两种模式。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传统金融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的情况。我们应当按照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并重的原则,打造纵横交错、经纬交织的“金融监管网”,建立统一而协调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具体可设置成立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和协调。再在其下设各业务模式监管领导小组有针对性的对互联网金融同一或类似金融业务实施大体相当的功能监管。

总体来说,国内民商事法规的基础性规范、金融监管的部分内容以及刑法有关金融犯罪的条款都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活动不是完全无法可依,现行的法律框架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郑佳卉.互联网模式下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7(06):30-31.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篇2

>>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问题分析 我国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余额宝视角下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的法律监管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现状及体系构建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的优化探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我国互联网非正规金融监管思路及建议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及体系构建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探析 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监管问题的启示研究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浅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问题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 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6-27.

[8]帅青红,夏军飞.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9]张宽海.金融与电子支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张德富.第三方网上支付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金融会计,2010,(6).

[11]赵听.金融监管新课题: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J].上海金融,2010,(9).

[12]陈敏轩,李钧.美国P2P行业的发展和新监管挑战[J].金融发展评论,2013,(3).

[13]周萃.P2P、众筹要在监管红线内发展[N].金融时报,2014-4-22.

[14]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Study on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China’s Internet Financial Regulation

Subject Group of PBC Jinan Branch

(PBC Jinan Branch,Shandong Jinan 250021)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网贷平台;风险;监管问题;国际经验

[DOI]10.13939/ki.zgsc.2016.01.114

1 互联网金融存在问题与风险

1.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近来稳步发展,以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风起云涌。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其对金融体系的风险冲击。

1.2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律规范缺失,制度约束滞后,缺乏行业自律。目前,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欠缺,存在制度性风险隐患。我国与之相关的法规至今仅有五个。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制度也有缺失,中国小额贷款联盟曾于2013年颁布《个人对个人小额信贷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行业自律公约》,并未取得良好反响。[1]

(2)业务边界模糊,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互联网金融处于互联网与金融之间,业务边界模糊。不少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违法违规现象突出。

(3)风险潜伏性大,存在技术隐患。互联网金融在提高业务便利的同时也存在风险隐患。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信用信息审核、风险管理等环节依托其网络平台,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技术风险大大增加。

1.3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存在以下风险隐患:

(1)市场监管风险。我国互联网金融仍存在着监管主体尚不明确。如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隶属银监会监管范围,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小额贷款公司归属于地方政府监管,但余额宝等则无明确监管部门,容易引发风险。

(2)欺诈与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易为不法分子敛财、诈骗提供契机。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片面强调利益而弱化风险,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欺诈和信用风险增加。

(3)法律风险。目前我国很多相关规则不能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交易中投资者信息保护、身份认证、市场准入等未有明确规定。部分产品处于法律真空地带,使交易者面临不确定性。

(4)技术与信息泄露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公司系统安全性尚未经过权威部门认证,潜藏风险隐患。此外,互联网金融公司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收集、信用审核、资金管理,更增大了平台脆弱性与风险高发性。

2013年下半年,全国因信息安全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196.3亿元,在遭受损失的人群中,平均每人损失509.2元。[2]

2014年3月20日,网贷之家公告:自2014年3月16日起,网贷之家官网持续多日受到黑客的严重恶意攻击,持续十分钟的30G流量攻击,同时数万IP的CC攻击,短短几小时内6亿次的连续攻击。[3]

2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与评价

2014年,移动支付突飞猛进,众筹规模快速增长,银行大举涉足小微贷款,P2P平台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更是在201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金融得到中国政府高层的重视,但仍存在监管现状问题。

2.1 金融创新监管机制不能适应金融创新的步伐

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始终难以符合发展的要求。监管与创新的不匹配导致进步与风险并存。

2.2 互联网金融监管立法滞后缺失、效力有限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环境略显僵硬与滞后。尽管我国正积极探讨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法律环境仍不成熟。

2.3 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混乱,监管队伍欠缺

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监管主体众多,跨市场的交易活动监管主体并不明确。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新兴性,现有监管队伍远不能适应实际监管,面临人才队伍欠缺的问题。

2.4 互联网金融监管取证难,挑战传统取证制度

互联网金融因其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的身份认证与违约后的责任追究等问题切实存在。交易以电子证据为依据,存在被篡改与伪造的风险,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取证难度增大。

2.5 互联网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虚拟性、范围广、对象全球化,依靠单个国家的监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并不现实,必须进行国际监管交流与合作。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3 英美等国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借鉴

世界各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但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已着手采取措施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3.1 美国的监管

(1)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美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侧重于整个交易过程,即实行功能监管。美国视第三方支付为货币转移业务,监管机构涉及财政部、美联储等多个部门。同时,实行州和联邦分级监管。[4]

(2)对P2P平台的监管。美国两大代表性P2P平台是Prosper和Lending Club。美国对P2P平台实行联邦与州双重监管。监管由美国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其从市场准入、信息披露以及对消费者保护三方面对P2P平台进行监管,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以《证券法》为依据,要求P2P平台注册为证券经纪商,并将P2P平台出售的凭证认定为证券。[5]

(3)对众筹融资平台的监管。美国十分重视对众筹融资平台的监管。在2012年4月通过了《创业企业融资法案》,实现了众筹融资的合法化与规范化。[6]

3.2 英国与欧盟的监管

(1)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欧盟对第三方支付实行机构监管。立法表明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是金融企业。只有获得营业执照时才能从事相关业务。

(2)对P2P平台的监管。英国强调行业自律组织即英国P2P金融协会对平台进行规范化引导,对此英国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细则,例如“P2P融资平台操作指引”等,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7]

欧盟对P2P平台的监管主要是出台一系列指引性文件。

3.3 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特点与启示

(1)强调监管与创新并重。各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与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相比仍过于宽松,以鼓励创新为主,没有对其进行过多限制与约束。

(2)注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互联网金融交易运行的重要制度基础,各国在立足于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相关制度进行补充与完善,以保证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3)发挥行业自律性团体的作用,对互联网金融的硬性约束较低。发挥行业自律团体的作用可节约监管成本。坚持适度审慎原则,也降低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硬性约束。

(4)注重信息公开透明及安全保护。采取严格的注册登记及审核准入制度,构建信息安全网络,注重技术保障。

4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

(1)建立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快立法进程,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

首先,应加大互联网金融立法力度,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法》[8],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地位。其次,应修订完善现行的金融业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业进行修订与补充。

(2)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互联网金融应以功能与行为监管并重,而非单一监管主体的监管。

首先,应明确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与监管部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适时适度地进行监管。其次,应设立市场准入门槛,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确保交易者的合法性。最后,应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互联网金融交易摆脱了地域限制,建立健全监管协调机制,从而降低风险。

(3)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首先,要求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相关机构应从内部组织和规章制度入手,制定健全风险防范制度,培养技术人才,建立高效可靠的技术队伍。其次,我国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客观全面的身份认证体系。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良好的信用是交易双方合作的基础。

(4)加强行业自律,突出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地位。建设行业自律组织,填补监管空白。规范相关企业行为,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良性发展。

(5)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首先,应推动建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制定相关的权益保护办法。其次,可以成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及时受理纠纷与投诉。最后,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普及相关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充分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5 结 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当前存在的问题与风险进行研究,归纳评价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现状,并通过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提出了针对于我国的监管建议。总之,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又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合理经验的基础上开辟出适合我国的监管道路,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坚持创新与监管并行,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盛.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及治理[J].青海金融,2014(10):30-33.

[2]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5):103-118.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4]薛晓倩.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2014(9):69-70.

[5]龚明华.互联网金融: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J].新金融.2014(2):56-59.

[6]陶娅娜.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3(11):58-73.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问题 监管

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截止至2014年12月,我们国家中的网民数量规模已经高达7.6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也随即飙升至63.5%。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进一步保证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人们在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的过程中,降低自身的经济成本的同时,也逐渐产生一种新型的金融形式并―――互联网金融。但是,当前阶段,我国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在实际发展监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笔者在文中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进行简单的分析。

1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际发展现状

1.1 我国颁布的相关监管监管法律存在滞后性

当前阶段中,我国现有的互联网金融中极具创新性的商业产品、企业经营模式、企业单位机构正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发展。我国监管部门颁布的立法内容,无法及时的包括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中涉及的所有产品。为此,监管部门想要真正建立全面统一的监管体系比较困难。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在金融风险发生之前就预测到风险。为此,我国的监管部门对此种问题一直采取的是热切关注却并没有实际进行彻底的监管。我国颁布的相关监管的法律存在非常严重的滞后性。

1.2 监管部门的监管态度不能够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态

当前阶段,过去传统的监管部门的监管态度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实际发展状态。传统的金融监管内容中具有大量的立法规章制度用来确保传统金融的发展稳定性、持续发展性。对金融行业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违法行为、违规操作活动、具体惩罚举措以及金融发展风险的预防等内容全部都做出了精准的指明。但是,如果将过去传统的金融监管法律法律直接应用于新型互联网金融行业之中,是完全不相匹配的。与传统的金融发展进行比较,现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经营手段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创新,金融行业的发展范围、具体的经济环境等内容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监管的内容、监管的对象主体等内容已经远远超出过去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范围。

1.3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具体范畴定义存在不足

当前阶段,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各项发展数据都是由互联网线上进行数据传输、资金的传输和数据备份。互联网金融的具体发展范围也在逐渐发生一些变化。我国现有的监管部门的监管业务范围被广泛定义后,这一系列全新衍生的业务会导致金融监管部门不得不进行法律条例的更新。假如,金融监管法律存在与实际互联网金融发展发展节奏不一致的情况,就会造成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诸多的风险,进一步的危及到整体的互联网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除此之外,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一个金融企业或者一项工作是否违法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事情。不仅需要进行先行判断企业的合法性、还要对金融企业的整体发展数据。信息、资金资源等内容,进行彻底的收集、调查研究、需要及时进行公示活动。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数据往往存在被提前修改、编制的问题,这也无疑加大了监管部门的监管困难。

2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具体举措

2.1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需要立即进行完善相关的法律条例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时展趋向是衍生产物,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的。为此,国家进行大力的支持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经济发展。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双面性的,互联网金融也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当前阶段,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部门需要针对完善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专门法律法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体系。逐渐放松对于互联网金融实际经营管理地域的限制,全面强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和相关的风险控制法律。不断加快制定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的具体制度和国家发展的标准体系,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囊括的内容太多,在制作体系的过程中应该从发展中整体的角度来具体分析总结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条例。除此之外,我国监管部门需要进行修缮已有的互联网金融与之相关的法律内容。及时优化法律用以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实际发展现状,最大限度的降低监管法律存在的滞后性带来的不良经济影响。

2.2 我国需要组建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

首先,我国需要不断提升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市场的门槛要求。不仅可以极大的保证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综合实力,从根本上提高互联网金融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准。其次,我国需要组建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出监管部门的金融监管作用。在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将金融和互联网机构的业务运行和资金等方面的业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最后,则是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于互联网金融网络平台资金的管理力度,全面组建完整的科学的资金安全监管体系,时刻监控资金的动向,最大限度的确保资金的安全。

2.3 不断加大对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的重视

我国现有的监管部门需要在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的前提条件下,专门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消费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进一步实现消费者在进行互联网金融各种的资金纠纷案件中可以有法律的依附和支持。监管部门需要不断加强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自身的自控性,科学完整的推进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正规发展和和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的完整统一。全面实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透明化,不仅是金融财务发展数据透明化,风险的相关内容也需要及时进行公开。以消费者和市场资金的投入者的资金安全为重要监管内容,不断强化监管力度,精准的掌握资金交易中双方的财务信息,从根本上降低互联网金融行业中风险的发生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也隐含了一些问题,为此,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必须要予以重视并进行彻底的监管。最大限度的保证互联网金融经营和合法性和安全性,最终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潘颖. 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4:97-98.

[2]袁凯宇.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08:93-95.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可以说是金融业的一次历史性革命,“长尾理论”和“大数据效应”在互联网金融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金融通过网上交易,交易信息和过程都被记录在金融大数据之中,提高了交易成功率和交易过程的透明度,极大地丰富了投融资渠道和方式,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互联网金融逐步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和活力的战略型产业,进而成为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8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但出现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大数据金融、众筹和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等六种发展模式,而且交易规模、用户规模急速扩大。其中,网络银行用户规模从2010年的13948万人增长到2015年6月的30696万人,用户规模增长率从30.50%发展到46%;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从2010年的10105亿元增长到2014年53730亿元,2014年实现的交易规模是2010年的五倍多;P2P借贷行业的市场规模更是从2010年的19.5亿元,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2528亿元①。但是,作为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相较于传统的金融风险更加隐蔽和复杂,其可能对客户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更大。以P2P借贷行业为例,2014年1~12月每个月都有问题平台,在最多的12月,问题平台达到了惊人的79家②。从中国遭遇坏账网民的P2P资金损失情况看,P2P用户中有资金实际损失的达到了近80%高的比例,即使在有担保的损失中,仍然有13%左右的P2P用户遭受损失。因此,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监管势在必行。

二、国外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实践

从世界范围看,由于互联网金融正处在起步发展中,系统完整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和理论研究还需要不断完善。国外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通过对其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监管重点。如,ChiouandShen(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从整体上讲包括金融风险和互联网技术的风险,需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监管;EilandDavid(2014)则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析应该更多地立足于对金融风险的分析,因为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都来源于传统的金融业;MartinsandTiago(2014)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起源之后,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应该基于原有的金融服务、流程和运作方法,其次是外部金融环境的净化和规范。这些理论研究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提供了实践基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不断补充新的监管法律法规,使得原有的金融监管规则逐步适应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需求及风险防范要求,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和风险监测系统。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法律的规范、联合监管和对消费者的保护。首先,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之上,美国根据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所体现出的特点,对原有的监管准则不断完善和修补,使之更加适用。如已经将网络信贷纳入《证券法》监管的范畴,《证券法》监管侧重于市场准入的监管和信息的披露;2012年美国还通过了《促进初创企业融资法案》,这一法案放开众筹股权的融资,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其次,美国法律对于什么时候适用行业监管和什么时候适用企业监管有着明确的和详细的规定,通行的企业级监管是次重要程度的监管,只要开展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企业都要受其监管,监管的重点在于风险的防控,消费者信息的保护以及网络安全的维护等方面。相对于企业级监管,重要程度最高的就是行业监管,监管的重点在于排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业务安全,对国家金融安全所带来的风险评估,及完善国家金融调控政策。同时,美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涉及多家监管机构,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跨行业运行,美国逐步建立了联合监管模式。美国为了强化其自身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能力,借助于原有的监管机构,例如美国财政部通货监理署、美联储(即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建立起联合监管的模式。欧盟在较长时间互联网金融实践基础之上,总结了一套独特的监管体系,将欧洲多容并包、开放透明的理念贯穿其中,极为重视保护客户的财产和信息安全,也促使欧盟采取极为谨慎和严格的监管策略。如,在交易和信息公开透明问题方面,欧盟要求交易必须在百分之百的监控之下进行,完全杜绝损害客户利益的私下交易和暗箱操作发生;在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方面,欧盟更加注重网络银行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产品真实性,一旦发现网络诈骗,必将严格处理。同时,欧盟有着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来确保行业的安全。如在网络信贷方面,欧盟与网络信贷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消费者信贷法》,同时欧盟还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信息透明公开机制,将真实准确信息向客户免费且定时公开并不断更新。在具体监管行为方面,欧盟有着一套严格完善的规定。例如,欧盟在准入门槛的设置上有着极为苛刻的条件,只要有任意一条不满足就不能进入该行业,在这样严格的准入条件之下,杜绝了缺少资质的不良企业进入,从而净化了网络信贷环境。与此同时,欧盟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和准则,相比于传统信贷形式,欧盟更加注重网络信贷的信息披露和交易安全,严格控制网络金融风险。在实践中,欧洲网络信贷市场上的欺诈和网络信贷违法案件均低于其他经济体。

三、国内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

与国外相比,我国正处在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阶段,缺乏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风险较多。主要有:信用风险、系统风险、信息风险、法律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期限错配风险和最后贷款人风险七种。从类型上看,法律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属于政策层面的风险。信用风险、最后贷款人风险、期限错配属于业务层面的风险,信息风险和系统风险属于技术层面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国内理论动态研究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叶冰(2012)、王石河(2012)、沈丽(2014)等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动态的融资行为,即应该将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重点放在金融活动传统的三大业务上,即融资、支付和交易环节上面;孟祥轲(2013)和熊建宇(2010)在研究后更加强调人作为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上面,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人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技术的驱动,因此,应该将对人的参与行为作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重点。总之,国内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研究思路,基本上也都是从风险发生的原因入手来研究行业监管问题。但笔者认为,由于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现实数据,完全可以尝试从实证入手,来研究各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易发性程度,根据易发程度,从另一研究角度有的放矢地提出风险监管建议。本文利用中国宏观面板数据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各风险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①。根据回归结果显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监管力度和法律法规两个二值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用户规模这一控制变量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对比去掉时间虚拟变量的第(1)列和加上时间虚拟变量的第(2)列,我们发现时间虚拟变量并不显著,y08、y10、y12的系数均很低,且不显著,说明国家目前并无重大政策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干预。二是信用风险系数为2.02,t统计量是19.40,根据回归结果,信用风险在1%的显著性水平之下最显著,说明目前我国的信用风险最高,在现实中,这与我国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缺失有密切的关系。影响显著的风险还有最后贷款人风险、法律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系统风险,其中最后贷款人风险、法律风险和货币政策风险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影响着互联网金融市场,系统风险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未来,我国需要首先加强风险监管。三是期限错配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市场中的消费者更多的关心所购买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及其回报率,而对于用以购买金融理财产品的资金成本并不关心,用储蓄金购买理财产品是绝大多数消费者目前的状况,其次,数据的误差以及变异性也可能会造成回归结果并不显著。四、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的思考根据以上计量结果和发展实际,本文认为:国家应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目标,尽快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根据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状况,借鉴国外监管实践,提出以下监管框架:

1.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行业准则是构建监管体系的基础。从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立法现状来看,互联网金融立法迟滞,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着大量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监管机构缺乏依法监管的法律保障。我国可以从两个层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二是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下,细分具体业态,制定具体业态监管办法。同时,及时修订现有法律法规中不适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部分,对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的行为,明确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加大量刑力度。

2.建立适合跨界监管的监管机制是监管体系的主要手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一般行业的发展理念和界限,这就需要我们利用金融大数据理论,云计算平台等新技术去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及时跟进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在危机或风险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警和处理,将互联网金融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跨界特性,应建立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的监管主体,设立高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金融监管机构和包括一行三会、工商、工信、司法等相关部门在内的联席会议制度,作为高层次监管主体,主要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主体,负责微观审慎监管,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3.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服务机制,降低信用风险。主要是要加强行业信息披露和信息安全保护,并完善互联网征信系统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的信息披露机制,将有利于行业内部企业,加强行业自身的约束和自律,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在阳光下发展;信息安全是保障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互联网金融虚拟化的服务方式、跨领域的业务开展、开放与透明的市场经营环境,使其具备了互联网所包含的信息安全的动态性、综合性等特点,应建立以国家安全战略为指导,包括国家金融行业主管部门、互联网服务机构和安全服务企业的信息安全服务保障联盟,在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下,指导互联网金融业务服务平台的安全建设和运营;在完善互联网征信系统建设方面,要以建立征信信息标准和共享机制为突破,加快构建个人和企业网络信息采集标准、征信服务标准等,通过利益激励机制,推进互联网征信条件下的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雷舰.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监管对策[J].国际金融,2014(8).

[2]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

[3]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

[4]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

[5]龚明华.互联网金融: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J].新金融,2014(2).

[6]张启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年科学,2014(5).

[7]芮晓武,刘烈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篇6

在市场有效时,市场参与者理性,个体自利行为使得“看不见的手”自动实现市场均衡,均衡的市场价格完全并正确地反映了所有信息。此时,互联网金融监管可以采取自由放任理念,关键目标是排除造成市场非有效的因素,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少监管或不监管,具体有三点:(1)因为市场价格信号正确,所以可以依靠市场纪律来控制有害的风险承担行为。(2)要让问题金融机构破产清算,以实现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3)没有必要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市场竞争和市场纪律会淘汰没有必要或不创造价值的金融创新,管理良好的金融机构不会开发风险过高的产品,信息充分的消费者只会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而且就判断金融创新是否创造价值而言,监管当局相对于市场并不具有优势,监管反而可能会抑制有益的金融创新。

但互联网金融在达到这个理想情形之前,仍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等非有效因素,使得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不适用。

第一,在互联网金融中,个体行为可能非理性。比如,在P2P网络贷款中,投资者购买的是针对借款者个人的信用贷款,就算P2P平台能准确揭示借款者信用风险,并且投资足够分散,仍属于高风险投资,投资者不一定能充分认识到投资失败对个人的影响。所以,对P2P网络贷款,一般需要引入投资者适当性监管。

第二,个体理性也不意味着集体理性。比如,在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货币市场基金”合作产品中,投资者购买的是货币市场基金份额。投资者可以随时赎回自己的资金,但货币市场基金的头寸一般有较长期限,或者需要付出一定折扣才能在二级市场上变现。这里面就存在期限错配和流动性转换问题。如果货币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投资者为控制风险而赎回资金,从个体行为上看,是完全理性的;但如果是大规模赎回,货币市场基金就会遭遇挤兑,从集体行为上看,则是非理性的。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货币市场基金The Reserve Primary就遭遇了这种情况。The Reserve Primary因为对雷曼兄弟的敞口而跌破面值,尽管净值损失不超过5%,但机构投资者仍争先恐后地赎回,该基金不得不走向破产清算。受此事影响,整个货币市场基金行业遭遇赎回潮,一夜之间遭到重创。流动性紧缩的局面还蔓延到整个金融系统,主要国家的央行不得不联手推出大规模的流动性支持措施。对这些流动性支持措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谢平、邹传伟所著的《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机构投资者表现出的这种集体非理,完全有可能在个人投资者身上出现。

第三,市场纪律不一定能控制有害的风险承担行为。目前在我国,针对投资风险的各种隐性或显性担保大量存在(比如,隐性的存款保险、银行对柜台销售的理财产品的隐性承诺),老百姓也习惯了“刚性兑付”,风险定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失效的。在这种环境下,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出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用预期的高收益来吸引眼球、做大规模,但不一定如实揭示风险。这里面有巨大的道德风险。

第四,互联网金融机构如果涉及大量用户、达到一定资金规模,出问题时就很难通过市场出清的方式解决。如果该机构涉及支付清算等基础金融业务,破产还可能损害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构成系统性风险。比如,支付宝和余额宝的涉及人数和业务规模如此之大,已经具有一定的系统重要性。

第五,互联网金融创新可能存在缺陷。比如,我国P2P网络贷款已经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部分P2P平台中,客户资金与平台资金没有有效隔离,出现了若干平台负责人卷款“跑路”事件;部分P2P平台营销手段激进,将高风险产品销售给不具备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的人群(比如退休老人);部分P2P平台触及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存款的监管红线。又如,比特币因为有很好的匿名性,被用在洗钱、贩毒等非法活动中。

第六,互联网金融消费中可能存在欺诈和非理,金融机构可能开发和推销风险过高的产品,消费者可能购买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产品。比如,在金融产品的网络销售中,部分产品除了笼统地披露预期收益率外,很少向投资者说明该收益率通过何种策略取得、有什么风险等。部分产品为做大规模,甚至采取补贴、担保等方式来放大收益,“赔本赚吆喝”,不属于纯粹的市场竞争行为。而部分消费者因为金融知识有限和习惯了“刚性兑付”,甚至不一定清楚P2P网络贷款与存款、银行理财产品有什么差异。

此外,行为金融学也支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行为金融学研究个体行为的非理性以及市场的非有效性,一方面引入心理学对认知和偏好的研究,说明个体行为不一定满足经济人假设;另一方面研究套利有限使市场价格达不到理性均衡水平,从而说明有效市场假说不一定成立。行为金融学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有如下启示:(1)抑制过度投机。(2)限制市场准入。(3)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监管,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的缺陷要及时弥补。(4)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5)投资者适当性监管。

因此,对互联网金融,不能因为发展不成熟就采取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应该以监管促发展,在一定的负面清单、底线思维和监管红线下,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

(摘选自本书部分章节)

《互联网金融手册》

作者:谢平 邹传伟 刘海二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谢平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湖南分行行长、研究局局长、金融稳定局局长,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会副主席。

邹传伟

北京大学统计学学士、经济学硕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先后供职于中央汇金公司、中国投资公司。

刘海二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广东金融学院。

书架

《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作者: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

译者:陆佳怡、孙志刚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追究真相更难。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民新闻时代了,人人都可以新闻,但事实的真相反而难以辨别了。

《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

作者:郑永年

译者:邱道隆

出版: 东方出版社

作者对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做了一次突破性的研究,细致又全面地观察了中国互联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发现互联网给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带来了新的动力。

《互联网商规11条:互联网品牌圣经》

作者:艾·里斯、劳拉·里斯

译者:寿雯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 防控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形式,是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有效结合所产生的一种金融融资模式。与传统的金融不同,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使互联网技术得到开放化,同时对于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可以创造更多更大的商业价值。互联网金融以其便捷的使用性,门槛低,而且跨地域性的服务等优点,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和效益。

一、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互联网金融带去更大更多利益的同时,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近几年金融案件的频繁发生,使互联网金融面临着许多的风险和挑战。

(一)技术操作所产生的风险

对于互联网的操作,本身就存在一些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率就更高了。人们在进行互联网金融操作的时候,特别容易将个人的信息泄露出去,被黑客窃取信息,进行一些非法的活动,威胁个人的信息安全。同时,互联网病毒也层出不穷,它的扩散和传播速度之快,对人们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二)市场带去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各个行业都不可避免的。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便捷性更大,优惠性更多,交易的范围也更广,所以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交易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对于互联网资金的使用,往往存在第三方的支付,资金经常两天或者更久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挪用,在这期间,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和监管,即将承担很大的风险。同时金融融资的期限也各不相同,系统比较混乱,一旦出现资金和负债的失衡,投资者和后方管理者都会各自自保,将会导致市场的紊乱,金融业的混乱。

(三)资金安全存在风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每一位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资金的安全问题。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资金的投入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银行的存款,虽然这种方式的安全性比较高,但是一旦出现通货膨胀现象,这种资金的投入也将失去意义。证券回报率高,但是存在极大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流程比较透明,但是资金的安全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也是存在极大的风险的。

(四)风险容易扩散

互联网金融发展多以实时的交易和兑付为主,缺乏一个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对于资金的稳定性准备不足,资金流动性较大,就会容易出现信用风险和管理风险。而且互联网金融行业特备容易受到行业负面信息的影响,给消费者带去精神上的压力和市场恐慌。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产生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主要体现为经营主体之间界限的不清晰、互联网金融法规监管的不健全和普通民众的盲目跟风这几个方面。

(一)经营主体界限不清晰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企业的融合也越来越频繁,这就使得互联网和金融之间的界限变得不清晰,很模糊。尤其是从第三方支付来看,第三方作为中介作用,却聚集了大量的虚拟货币,没有相关的法律支持,就会出现吸收存款的感觉,使得经营主体之间互相混乱,分不清具体的界限。

(二)互联网金融法规监管不健全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健全,出现许多法律漏洞,尤其是近几年金融案件频发,这就更说明了互联网金融在法律监管中的缺失,风险突出。互联网金融的法规监管起步比较晚,监管的制度得不到健全,导致部分人利用这一缺点,在利益的驱使下,非法的盗取个人的信息,进行一些非法的活动,因此为了维护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至关重要。

(三)群众的盲目跟风

许多群众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认识不足,也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就会盲目的进行互联网金融理财跟风,存在投机心理,这就会使市场服务和风险增加,引发一系列金融纠纷和问题。

三、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

互联网金融业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的去进行解决和防控。

(一)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各个主体责任

加快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同时在法律上明确的界定经营者主体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互联网金融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责任主体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打击和控制,以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消费者资金的安全。

(二)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

建立一个完善的互联网监管体系,同时明确监管的主体,设置相关的监管机构,做到监管有序,责任分明。同时,也要加强监管主体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这样对于处理跨地域和跨行业交易行为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管和保护。

(三)对资金进行追踪控制,预测风险,应对方案

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去向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严格控制网上交易资金,对每笔资金的去向进行追踪和控制,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同时,也要对未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积极的进行风险的解决方案研究,这也对风险的避免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总结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有着独特的创新性和吸引性,其发展潜力巨大,对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相关的法规不健全,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我们未来发展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经济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止。

参考文献

[1]李肖松.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防控《生产力研究》2016年3期.

[2]何虹.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应予以重视《华北金融》2013年8期.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内部审计;路径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以此来解释金融危机的爆发。凯恩(E,J,Kanae,1984)创建了一个”斗争模型“,大多数学者以此模型形成了一种基本假定: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种”从监管到创新到再监管、再创新”不断循环的动态博弈关系,这一假定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博弈斗争关系。尹龙(2005)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已经演化为一种互补而不是斗争关系,金融创新提高了监管效率,而金融监管为创新提供了保障。

2013年随着余额宝的推广,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甚至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新型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将互联网金融正式推向了高潮。但当前的金融监管相较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就显得有些落后了。2013年下半年以来,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倒闭、跑路,这些问题说明加强金融监管,维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平衡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金融审计将在防范风险、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文章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内部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的现实路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近年来,市场利率化推进使得资源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金融国际化、互联网化的趋势也逐步加强,而2015年5月支付宝长达半小时的瘫痪,引发了广大用户的恐慌。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面临着风险并且不具备抗风险能力。郑联盛(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本质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又导致新的金融风险。具体分为信息不对称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杨东(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以信用风险为内核,同时又衍生出道德风险、系统信号扭曲、错误定价的系统性风险。魏鹏(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经营主体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技术操作风险、市场流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刘志洋、汤珂(2014)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为两部分,金融风险和非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非金融风险包括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及操作风险。闫真宇(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包括法律政策风险、业务管理风险、网络技术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洗钱法犯罪风险。任春华、卢珊(2014)将互联金融风险分为五大类:网络技术风险、业务管理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及各种犯罪风险。许荣、刘洋、文武健、徐昭(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刘恒江(2016)将互联网金融风险概括为技术风险、业务操作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货币政策风险。

由上可知,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声誉风险。其中:信息不对称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使得资金信用评价、身份确定方面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人员操作不当、内部程序或系统不完善所产生的风险,包括技术性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性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于国内互联网信用整体没有得到有效监管使得借贷人不履行义务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跨界性、联动性和资金高速运转引发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法律法规风险是由于目前我国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对于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而产生的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是指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虚拟资金交易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约束而影响国家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可能性;声誉风险是由于对互联网企业先入为主的认知质疑其经营能力及业务可靠性的可能性。

三、内部审计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思路设计

1.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加强制度建设

对金融活动的事先检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例如目前西方的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已经从传统的防弊纠错转为风险为导向的审计。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主要有以下两个优势:一方面,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可以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通过控制测试及时发现内控的薄弱环节并向管理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阻止系统风险的形成;另一方面,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通过检查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过程,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金融创新的风险缺口,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尽可能减少金融创新带来的损失。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会计学教授W.Robert Knechel认为,由于现代企业越来越复杂,对应的审计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审计方法这时候已经难以发现企业的资产缺失问题,而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却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我国,许莉(2005)指出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理念不止停留在微观的账户层次,还从宏观的内外部环境来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生存能力等是一种新的审计理念。谢志华,崔学刚(2006)则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新的观念、战略性定位,而不是指一种具体的审计方法。刘金星(2009)提出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由审计人员对风险做出职业判断,并评价其风险控制来确定剩余风险,在此基础上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由上可知,风险导向的审计主要是以风险为导向,不同传统审计以内控为导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导致其风险更大,风险种类多样化,因此,想要内部审计的作用得以发挥,必须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明确并且统一执业标准及评价依据,规范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的制度,积极宣传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促使各个金融机构建立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2.丰富内部审计内容,扩展内部审计对象

互联网金融企业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特征:(1)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金融提供的主要是金融服务,为了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企业往往会对客户的信息进行采集,而这些信息往往牵涉到客户的重要隐私,这些信息以网络数据的方式存在,被公开暴露的风险要比传统行业高出很多,并且一旦暴露,后果非常严重。比如2015年10月份出现的网易邮箱密码泄露事件,这次漏洞涉及近5亿条用户数据。引发了广大用户的恐慌,让人民对网络安全更加不信任,因为泄露密码不仅只涉及到邮箱本身,用户的其他相关服务也有被盗的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2)改变了原有的审计线索;传统金融企业的审计证据往往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等形式存在,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企业的许多业务操作往往仅留下一些记录或者一段信息,这些信息并不能直接成为审计线索,需要进一步加工。(3)监管难度大;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难以界定并且交易流程简化不透明,这使得传统的内控制度几乎不能对其起什么作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目前互联网金融创新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偏向高科技化,这就要求内部金融审计的重点应该放在信息系统以及金融传新业务的审计,加强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内部控制测试,及时了解内控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3.重视内审工作,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

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是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帮助企业纠错防弊,更重要的是能对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和经营风险进行分析,从而给企业管理层提供相关的建议。内部审计的作用随着其职能范围的不断扩大也越发重大。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为题,从而控制金融创新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在金融机构中一般是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的,这种制度上的特殊性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抗风险能力。并且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对企业的各方面都比较熟悉,从而使其可以以全局的角度出发分析管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建议,引导企业正确而有效的规避风险。此外,内部审计可以成立一个委员会,对管理层适当约束和监督,减少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减轻管理层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通过开展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及时迅速、全面准确的了解金融机构的内控情况和经营情况,发现其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金融机构改善工作,规避风险。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率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加强对金融创新活动的调查,重点分析评估重大风险源和典型案例,以此提出相关建议,为管理层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审计成果的后续反馈提高对审计成果的利用率,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制,让被审对象及早金融创新的相关风险及漏洞,形成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金星.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9(04):60-63.

[2]李灏来,李越冬.国家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16(03):107-110.

[3]方琦.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互联网金融审计初探[J].财经界,2015(4):231-232.

[4]卜强.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控[J].中国金融,2014(17):81.

[5]胡安琴,张晓萍.我国金融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8):73-74.

[6]张明哲.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2):13-16.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在“互联网+”的政策背景下,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以其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等特点深得广大消费群体的追捧。虽然互联网金融为消费主体带来了便利、快捷、透明度较高的金融服务,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律规制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了诸如2015年“e租宝”非法集资并跑路等法律风险事件,使消费者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在没有法律规制的情况下野蛮生长,必然会带来更大的法律风险,只有认知风险,并且规制风险,才是让互联网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

从刑法、民法和行政法角度来理解法律风险,分为刑事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和行政法律风险。但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法律问题相互交叉,比较复杂,不仅仅局限在某部法律中,所以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是指由于调整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以及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缺失或者不完善,导致其无法可依,不能按照合同规定有效行使权利以及履行义务,从而产生的各种负面法律后果的风险。总结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有以下几点:(1)商业信息泄露的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弥补信息的不对称,会将优质借款人的信息在平台上,以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对于平台而言,借款人的信息是商业机密,被到网上,会被竞争对手获取,丧失商业主动权,造成商业信息泄露的法律风险。(2)隐私被侵犯的法律风险。隐私权被侵犯的主体主要是互联网消费者。由于互联网金融其主要依托于网络进行,网络技术安全不到位,会导致消费者信息的泄露,比如2013某宝的客户信息泄露事件。在我国相关法律里面对公民隐私权有所规定并进行保护,但是网络隐私权却未被规定,其仍然存在被不法分子侵犯的风险。(3)借贷利率过高的法律风险。首先,从出借人角度来说,其被高息诱惑通过平台进行借贷,必然要承担过高的风险,一旦投资平台跑路导致成本无法收回,损失巨大;从借款人角度来说,高额的利息使其难以支付,导致其随时可能面临法律责任;从网络借贷平台角度来说,为了抢夺客户和获得高额的收益,会不惜违反法律而提高借贷利率,一旦借贷双方出现问题,会使企业陷入法律风险之中。(4)非法集资的法律风险。非法集资与合法的众筹有诸多相似之处,关键区别在于其是否取得监管部门的集资资格,对于投资者而言,集资平台的非法性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这些平台通过媒体公开其集资项目,并承诺高额的收益等等手段来隐藏其非法集资性质,一旦投资者不能识别其是否合法,被误导进行投资,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资金法律风险,比如2014年旺旺非法集资跑路事件等。(5)其他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具有价值的比特币,其流通隐蔽,对其监管存在缺失,造成诸如香港比特币集资跑路的事件。以及互联网产品的直销模式,打着无风险高收益的旗号吸引投资者,这也潜在很大的法律风险。

2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存在的法律问题

2.1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中政府存在的问题

首先,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体系不完善。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致使法律法规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调整,使一些互联网金融业务游离于法律之外。并且法律法规的立法位阶较低,没有法律层面的法律作为核心来建设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只有各部门出台的部门规章,不能全面的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规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制,还要对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的权益进行保护,但是这些法规只是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调整和规制,并未重视参与主体的权益保护。其次,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通过法律体系的建立,明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督主体,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众多,比如余额宝等互联网货币基金业务,由于其参与主体较多,包含投资者、第三方支付平台、基金管理机构等,所以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第三方支付进行监管,证监会对货币市场基金进行监管,银监会对存款类业务进行监管。此类多部门监管的业务众多,虽然表面看各业务环节都得到监管,但是由于各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会造成监管主体的相互推诿,重复监管甚至无人监管的乱象。最后,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不明确。由于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行多头监管模式,不同的金融业务之间监管措施不同,特别对于跨市场进行的金融活动,监管主体并不明确,不能有效的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准入业务许可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弥补互联网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手段,也是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制度的基础,由于没有实行互联网金融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对于市场参与主体而言,不能了解其投资或消费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诚信信息以及金融信息,使其处于互联网金融的被动地位,承担巨大的金融风险。

2.2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大众,应该时刻考虑客户的利益,应当具有风险意识,要及时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保护参与主体的利益,而现实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危机意识较差,在遇到风险时大多选择跑路等损害参与主体权益的行为。其次,互联网金融主体忽视互联网技术安全。互联网技术是支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力量,没有互联网技术就没有互联网金融,但是某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只重视利益,却忽视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成客户信息的泄露等法律风险事件。再次,互联网金融企业法律意识薄弱。互联网金融主体是经济主体,会为获取利益不惜以提高贷款利息或者无利息等非法手段吸引消费者,一旦其违法行为被揭穿,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法律风险。最后,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性差。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并未形成行业组织,所以没有行业自律行为,不能更好的实行内部监督,为行业发展带来困境。

2.3互联网金融消费主体存在问题

首先,消费主体风险意识薄弱。互联网消费主体作为信息弱势群体,不能完全掌握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在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各种无风险广告刺激之后,盲目进行投资,这证明其风险意识薄弱,不能识别市场风险,更好作出投资决策。其次,消费主体投资意识较差。消费主体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尽量选择收益较大的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一旦出现风险问题,会造成巨大损失。最后,消费主体法律意识薄弱。在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跑路事件中反映出来,消费主体在遭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损害时,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搜集有关证据,运用法律武器来进行维权,大多选择忍气吞声,或者等集体事件出现之后才会选择维权,这不利于消费者自身权益的保护。

3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法律问题对策

3.1完善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

首先,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为了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必须进行立法,建立一部专门调整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其内容包括:互联网金融的调整原则,互联网金融主体的规定,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范围,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互联网金融主体的法律责任。并以该法律为核心,再辅助相关的政策法规作为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有层次的,不仅有原则性规定而且实践操作较强的法律规范体系。其次,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明确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体,并对其职责以及职权范围进行明确划分,做好监管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保证各监管主体在进行监管时,各司其职,并在其职权范围内进行互联网金融监管,相互协作,相互监督,防止监管相互推诿甚至监管缺失的行为出现,形成一个良好的层次分明的具有高效率的监管体制。最后,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完善互联网监管措施是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关键途径,从源头进行控制,改变以往的事后监管模式。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制度,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辅的模式,通过扶植专业的征信机构并培养专业的征信人员,建立合理专业的征信制度队伍,以保证对互联网金融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进行评估。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准入许可制度,要求政府明确监管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准入许可,将通过征信制度考核的良好信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批准,从源头上降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法律风险。另外,还必须要求通过征信系统考核和业务许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及时进行信息披露,一旦出现各种风险问题,要进行及时披露,让消费者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互信基础。

3.2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监管

首先,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是经济发展浪潮里的盲目跟从者,抱着赚钱的目的进行互联网金融,其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互联网技术意识并不强。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投入,培养专业的互联网技术人员,防止各种互联网技术风险出现。还要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的积累风险准备金,以审慎的原则进行风险活动。其次,要增强法律意识。企业应该在法律调整范围内进行合法活动,要有法律意识,以企业为主导,上下齐动员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不做法律之外损害消费者的事情。最后,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组织。虽然我们国家有互联网金融委员会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指导,但是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己的自律组织,对行业内部成员进行监督和管理,不断完善自律组织的规则,保护合法的企业行为,对不合法行为进行行业抵制和举报,维护行业荣誉。

3.3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自身保护意识

首先,加强消费主体风险防范意识。互联网金融主体要有风险意识,应该积极关注国家进行的金融风险防范宣传,知道并理解金融风险知识,掌握一定的风险规避措施,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免造成风险损失。其次,增强消费者投资意识。通过宣传以及学习等方式了解金融投资知识,知道投资方法,学会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最后,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消费者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参加者,也是互联网金融事件的重要损失者,面对各种互联网金融企业跑路等恶性事件,不能仅仅自认倒霉,消费者要学会并敢于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据法律来对跑路企业进行诉讼以取回自己的资金,减少自身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聂辰.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24).

[2]马海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

[3]张小兵.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6.

[4]王占霞,高长玲.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监管[J].经济学研究,2016.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篇10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风险 治理

第三方支付是现代金融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底层支撑力量和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兴起,一些信息服务企业兴办的支付平台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第三方支付作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

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2015年交易规模达31.2万亿元,其中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 9.31 万亿元。截至2015 年 12 月,我国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已达到 4.16 亿,增长率达到60.5%。手机网上支付即移动支付的增长更为迅速,手机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58亿,较2014年增长了64.5%。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借助网络实现信息中介服务、资金支付和融通的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并向传统行业不断渗透,从单纯的支付结算支付服务得到了分工细化,越来越多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支付业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由于其和银行、金融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本文梳理国内外风险治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为各相关机构实现有效监管提供参考意见,帮助第三方支付公司完善相关风险防控策略,提高第三方支付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完善我国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交易效率,促进第三方支付与金融领域、实体经济领域的融合。

一、国内研究动态

(一)关于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的相关研究

谢增波(2014)从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同时借鉴国外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经验,提出我国对第三方支付风险管理的建议,希望整个行业能够得到更健康地发展。[1]要文卿(2015)却是将第三方支付过程有的风险进行归纳,一方面基于现阶段第三方支付发展的新情况针对网络系统风险、沉淀资金风险等已经被研究的风险的新表现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提出第三方支付过程中出现的较少被研究的新风险。并且提供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分别从外部监管、信用体系构建、行业自律、内部自控四个方面提出防范风险的措施和方法。[2]赵小波和孙英隽(2012)从另一个角度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分析网络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即通过第三方支付这种方式来解决。[3]

(二) 关于第三方支付支付监管管理的相关研究

建立实时监控制度。马梅等提出我国互联网第三方监管应当遵循分类监管、底线监管、联合监管原则,并提出对客户备付金应建立实时监控制度。[4]杨彪(2013)提出我国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需建立分类监管和动态监管体系,要兼顾创新和规范,建立相对灵活的备付金监管制度。[5]艾志锋(2011)基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发展关注的三大问题,从人民银行监管角度提出了构建第三方支付行业“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自我约束、公司治理”的监管体系。[6]欧婷(2011)从全球视角总结了美国、欧盟和亚洲各国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不同监管模式,对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提出了引入评级机制、加强对洗钱和信用卡套现问题监管建议。[7]张宽海(2006)认为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数据关乎整个国家的金融信息安全,掌握一个国家的金融信息便能够知悉一个国家实时的经济情报,因此对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法律监管应该从国家利益的视角出发,加强对网络交易活动中信息安全领域的监管。

(三) 关于第三方支付支付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还少有学者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对用户采纳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朱阁,敖山,戴建华,李忱(2011)等采用改进的价值接受度模型,对用户采纳移动支付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影响用户使用手机移动支付的因素有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感知风险和感知费用。[8]腾佳东(2014)等以感知价值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用户采纳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的影响因素有有用性、易用性、兼容性、经济风险、隐私风险和安全风险等。[9]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一) 关于第三方支付支付诚信的相关研究

Dan JKim(2005)认为第三方契约公司作为信用中介,能很好地为买卖双方规避风险,原因在于只有买方将货款转给第三方契约公司后卖方才会发货,而买方未收到所买商品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会将货款划转给卖方。同时对网上交易中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诸如消费者隐私保护组织、信用卡授权机构等进行介绍。

(二) 关于第三方支付支付监管的相关研究

国外以美国和欧盟的监管实践较为成熟,美国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是功能性监管,将监管的重心放在特定的支付服务上,而不是从事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机构上,认为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活动是支付的一种,将其纳入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去。欧盟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倾向于建立统一的第三方支付监管法律体系,它将提供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服务的机构看做是一种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并通过监管电子货币来实现对整个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监管。Akindemowo和Eniola(2011)在分析了美国对储值工具类产品的监管历程后提出要采取更有效率的分类监管方式。[10]并在对储值产品的界定、分类和不同储值类产品的具体运行进行分析后,提出储值产品是一种基于技术支持的合同设计,不同于存款,监管层应当立足储值产品的性质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立法。[11]这里说的储值产品可以类比为我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中的客户备付金。Richard j. sullivan(2006)在考察了零售支付系统的最新发展和面临的风险后,提出法律监管政策要关注信息对称性、外部性。这些研究,立足于对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实践过程分析,推动了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法律监管立法进程,将对我国在该方面的立法制度构建提供有益借鉴。[12]

(三) 关于第三方支付支付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 Dahlberg T和 Oorni A认为安全性、行为标准以及消费者主观因素等是阻碍移动支付业务迅速发展的关键,研究发现移动支付作为新的支付手段受到消费者的信任程度、安全性等促进因素以及易用性的差异化因素的影响,同时消费者的年龄、学历也是影响人们使用移动支付的原因。[13]Luarn和 Lin(2005)等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研究了用户对于以银行为运营商的移动支付的使用行为,发现除了广为人知的易用性和有用性以外,成本、可信度和自我效用也是影响用户使用的重要因素。MirellaKleijnen(2007)在价值接受度模型(VAM)的基础上对移动支付的使用行为进行研究,发现感知价值理论可以对用户采纳移动支付的意愿进行很好地解释。Byoungsoo Kim(2011)在其研究中也是以 VAM 为基础,加入了新的外部变量“使用经验”,研究其对于使用意愿的调节作用。

(四) 关于第三方支付支付安全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的第三方支付发展史上,Pay Pal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线支付提供商。Pay Pal 在首创使用电子邮件地址作为任何个人和企业在线收付款的方式。Pay Pal 的服务构建于现有的银行账户和信用卡的金融结构之上,并利用 Pay Pal 先进的防欺诈安全保护系统,创建了一个安全、快速和全球化的实时付款解决方案。Pay Pal 使用的安全保障技术包括传统的 SSL 安全协议以及 CA 认证安全体系结构,和先进的反欺诈风险安全技术策略。在2011RSA 大会信息安全国际论坛上,Pay Pal首席安全技术和移动支付的主要构建师HadiNahari (2011)指出,Pay Pal 提供了拥有世界一流的内置安全技术的支付系统,与此同时采取的绑定电子邮箱的安全策略使得我们的损失率不到 0.5%,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HadiNahari强调,我们设计的反欺诈风险安全技术模型有助于检测和预报欺诈易,Paypal使用业界认可的地址认证服务技术(AVS)和(CSC,也称为 CVV2)帮助用户防止身份被盗用,在对数据加密技术的使用 Pay Pal 处于业界领先地位,Pay Pal 对数据加密技术的使用比任何财务型服务公司都要广泛。Moneybookers 收汇通道是现今欧洲使用率最高的网络支付方式,其注册用户人数甚至不低Paypal,而其便于使用,安全性高的性能更是 为 它 赢得 了 于 Paypal相 当 的 口 碑 。Gary Douglas(2011)指 出 作 为Moneybookers 支付安全保障制度的重要一环,系统会对大额美金或者欧元支付使用业务监控技术,并且采用先进的 256 位 SSL 加密技术和先进的反欺诈技术审核以及风险管理技术模型,更有效更可靠的保护用户的财产安全。而且,不同于其他网络支付系统,Moneybookers 要求用户在必须在激活认证自己的注册帐号后才能开始使用其服务,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网络支付诈骗的发生。[14]

三、述评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第三方支付的金融治理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风险、监督管理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国外特别注重支付诚信及其支付安全方面。国外的新型技术和监管模式能给我国带来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我国毕竟是一个不同的大范围,随着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扩大,未来还需结合我国的政策、国情及消费情况等,构建出更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运营模式和监管模式。对提高第三方支付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完善我国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交易效率,促进第三方支付与金融领域、实体经济领域的融合,推进我国经济转型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增波.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4(12):8- 9.

[2] 要文卿.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5(06):10- 13.

[3] 赵小波,孙英隽.第三方支付解决电子商务支付安全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8):68- 71.

[4] 马梅,朱晓明,周金黄,季家友,陈宇.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19- 220.

[5] 杨彪.中国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14- 115.

[6] 艾志锋.中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基于央行监管视角[J].武汉金融.2011(11):15- 17.

[7] 欧婷,田静.线析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的归属问题[J].财政金融.2011(09).

[8] 朱阁,敖山,戴建华,李忱.手机移动支付的价值接受度模型及实证[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6(01):42- 48.

[9] TengJiadong, Chen X iaoyin. Study on Factors of Thirdparty Mobile Payment Based on Perceived Value.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2014, 20:74- 78.

[10] Akindemowo, Eniola, R ecalibrating Abstract Payments R egulatory Policy: A R etrospective Post Dodd- Frank Act[J].Kansas Journal of Law and Public Policy,2011,21(1):86- 120.

[11] Akindemowo, Eniola, Contract, Deposit or E- Value? R econsidering Stored Value Products for A Modernized Payments Framework[J].DePaul Business and Commercial Law Journal,2009,7(01):275- 356.

[12] Sullivan,R .J.The Supervisory Framework Surrounding Nonbank Participation in the U.S.R etail Payments System:An Overview[J].Federal R 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Working Paper No.04- 0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