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十篇

时间:2023-08-07 17:39:44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篇1

关键词:智能 机电一体化 绿色

        1 概述

        机电一体化指的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控制功能和信息功能的基础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且将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用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微电子和信息三项技术相互融合、交叉的产物,是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系统技术等多学科技术领域综合交叉的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处理器、微型机在各个技术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正因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是依赖于其发展,因此其未来的发展对科技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

        2.1 全息系统化 全息系统化也即智能化,是对机器的行为描述,即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计算机 科学 、模糊数学、运筹学、混沌动力学、人工智能、心 理学 和生理学等新的学科方法、新的设计思想,从而模拟人类的思维能力,使它如同人一样具有思维、意识等能力,以便达到更高水平的控制目标。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智能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也是日趋上升,新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也日益得到重视,其中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结合就是一项重要应用。当然,要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永远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2.2 微型机电化 在实验室中,目前,通过半导体蚀刻技术,已经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如果这一成果应用于实际产品时,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区分什么是控制器、什么是机械部分了,这时就完全的实现机械和电子的“融合”,这样cpu、机体、传感器、执行机构就可以集成在一起,而且体积小,同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前进方向,更是机电一体化向微观领域和微型机器的发展趋势,在国外,人们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也指外观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一并向微米级、纳米级发展,正因为微机电一体化产品耗能少、体积小、运动灵活,在军事、生物医疗、信息等方面占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优势。

        2.3 光机电一体化 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因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机械系统、能源系统、传感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等部件构成的,因此,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引进光学技术,充分利用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能源系统、传感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

        2.4 产品 网络 全球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同时给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全球生产、 经济 被各种网络连成一片, 企业 间的竞争也将出现网络全球化,一旦研制出机电一体化新产品,只要其质量有保证,功能可靠,必然会畅销全球。因为有了网络的普及,那么只要是关于网络的各种远程监视和控制技术也就方兴未艾,然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也必然会朝着网络全球化发展。

        2.5 产品绿色化 随着 工业 的发达,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物质需求丰富,生活舒适;②可用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因为这些现象的出现,人们开始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 自然 ,那么此时,绿色产品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时代的绿色化趋势,在这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破坏生态环境,报废后还能回收利用。因此,机电一体化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应完全符合生存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尽可能的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要极高。由于这种客观的存在性,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所需要的技术成本很高,但其具有远大的发展空间。

        2.6  “生物——软件”化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发展 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即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其有两层含义:①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人,怎样将人的智能、情感、人性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家用机器人,其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②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很多时候类似于活的生物:当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充满活力,即信息决定系统的工作与否。目前,在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经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的机体,但是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生命力还是研究中的一大难题,这一研究领域被称之为“生物——软件”或者说“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正是“肌体(硬件)——大脑(软件)”一体,不可分割。机电一体化产品向生物系统化发展是好,但是目前的技术与理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还需要更加倍的努力。

        3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见,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文中叙述的这些发展方向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一个必然结果。目前,因为 科学 技术的限制,其与一些相关技术的互融程度还是不是太明显,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必将越来越明显,因为它既是多项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又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其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这必然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技术力量。

参考 文献 :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篇2

   【论文摘要】:介绍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研究了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未来发展前景和一些重要技术热点。 

 

 

 近些年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民用工业和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因此,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当今机械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动力、机构、执行器、计算机和传感器五个部分组成,相互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柔性自动化系统。其中计算机软硬件和传感器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要素。与传统的机械产品比较,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1 体积小,重量轻,适应性强,操作更方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操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或节后频繁紧张地进行单调重复操作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方便地按需控制和改变生产操作程序,任何一台光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动作,可由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控制实现,甚至实现操作全自动化和智能化。 

 1.2 功能增加,精度大幅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以激光、电脑等现代技术集成开发的自动化、智能化机构设备、仪器仪表和元器件。电子技术的采用使得包馈控制 水平提高,运算速度加快,通过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按预设动作,其自行诊断、校正、补偿功能可减少误差,达到靠单纯机械方式所不能实现的工作精度。同时,由于机械传动部件减少,机械磨损及配合间隙等引起的误差也大大减小。 

 1.3 部分硬件实现软件化,智能化程度提高 

 传统机械设备一般不具有自维修或自诊断功能。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电子装置能按照人的意图进行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信息采集及处理、调节、修正、补偿、自诊断、自动保护直至自动记录、显示、打印工作结果。通过改变程序,指令等软件内容而无需改动硬件部分就可变换产品的功能,使机械控制功能内容的确定和变化趋势向"软件化"和"智能化"。 

 1.4 产品可靠性得到提高,使用寿命增长 

 传统的机械装置的运动部分,一般都伴随着磨损及运动部件配合间隙所引起的动作误差,导致可动摩擦、撞击、振动等加重,严格影响装置寿命、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装置的可动部件减少,磨损也大为减少,像集成化接近开关甚至无可动部件、无机械磨损。因此,装置的寿命提高,故障率降低,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5 融合了多种学科新技术,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产品 

 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涉及到许多学科和专业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声学、机械工程学、电力电子学、电工学、系统工程学、光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等。例如人们很熟悉的静电复印机、彩色印像机等,就是一种由机、电、光、磁、化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复合创新的新型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光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与机械技术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一代技术装备。 

 1.6 产品系统性增强,各部分系统间协调性要求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学科的边缘科学技术,多种技术的综合及多个部分的组合,使得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其各个组成部分在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相互配合有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种技术扬长避短,提高系统协调性。 

 

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研究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领域急起直追,我国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数控产品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经济型灵敏数控装置发展很快,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实用产品,不但适用国内市场的需要,部分产品还随主机配套出口。国内的机械产品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c)和微电子技术控制设备也越来越多,覆盖面也日益扩大,从纺织机械、轴承加工设备、机床、注塑机到橡胶轮胎成型机、重型机械、轻工业机械都是如此,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光机电设备,在质量上也有重大突破,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发展趋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并逐渐成为一种产业,而这些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技术热点主要包括: 

 (1)激光技术 

 1)高单色性,利用激光高单色性作精密测量时,可极大地提高测量精度和量程。 

 2)高方向性,因具有很远距离传输光能和传输控制指令的能力,从而可以进行远距离激光通信、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导航以及遥控。 

 3)高亮度性,利用激光的高亮度特性,中等亮度激光束在焦点附近可产生几千到几万度的高温,可使照射点物体熔化或汽化,对各种各样材料和产品进行特种加工。 

 4)相干性,由于激光速频率单一、相位方向相同。适用于激光通信、全息照相、激光印刷以及光学计算机的研制,而在实际运用中也会通过一些激光技术改变激光辐射的特性,应用范围更广。 

 (2)传感检测技术 

 1)激光准直,能够测量平直度、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也可以做三维空间的基准测量。 

 2)激光测距,其探测距离远,测距精度高,抗干扰性强,体积小,重量轻,但受天然影响大。 

 3)光纤探测器,在目标很小,间隔受限或危险的环境中,最常选用的是光纤探测器。 

 其他还有激光打孔、刻槽=标记、光化学沉积等加工技术。 

 (3)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激光快速成型是利用计算机将复杂的三维物体转化为二维层,将热塑性塑料粉末或胶粘衬底片材纸张烧结,由点、线构造零件的面(层),然后逐层成型。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可使新产品及早投放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生产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 

 (4)光能驱动技术 

 利用光致变形材料可制作光致动器和光机器人。现已研制成功一种光致动器,其工作原理是将光照在形状记忆合金上,反复地通、断使材料伸缩,再利用感温磁性体的温度特性,将材料末端吸附在衬底上。利用材料本身的伸缩和端部的吸附特性,加上光的通断便能实现所要求的动作。实验验证,该致动器能可在顶面步行。这种状态目标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能发现具有优异光作用特性的动态物质,则可使光能驱动技术广泛应用。 

 

3.结语 

 

 技术上的改革和与之相配套的技术支持是创新技术的基础。开发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有不同的层次和灵活的自由度。在机械技术中恰当地引入电子技术,产品的面貌和行业的面貌就可以迅速发生巨大变化。产品一旦实现光机电一体化,便具有很高的功能水平和附加价值,将给开发生产者和用户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志,朱文坚.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制造工程,2001(12) 

 [2] 梁进秋. 微光机电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光机电信息,2000(8) 

 [3] 宋云夺编译. 光机电一体化业的未来. 光机电信息,2003(12)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篇3

[关键词] 科幻电影;未来城市;超尺度;立体化交通;机械化

一、科幻电影的特征

(一)科幻电影的定义

科幻电影(science fiction film)是好莱坞类型片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片一样,它伴随着电影的工业化生产进程而出现。“当科学观念、艺术想象和电影手段三者结合时,科幻电影随之产生。”[1]

自1902年法国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记》宣告了科幻电影的诞生之后,时至今日,科幻电影更加强调科学的前瞻性在影片中的体现,更多地通过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来塑造人物,设计场景,讲述故事,因而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作品。

(二)科幻电影的基本类型

科幻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和价值观都具有一定的模式。它依据现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果,采用推理和预言的方式对未来世界进行幻想式的描述。有7种类型:

a.科幻冒险片,如《地心游记》《侏罗纪公园》;

b.科幻动作片,如《终结者》系列、《蝙蝠侠》《蜘蛛侠》系列;

c.科幻史诗片,如《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黑客帝国》系列;

d.科幻灾难片,如《独立日》《后天》《2012》;

e.科幻惊悚片,如《异形》系列;

f.科幻社会片,如《ET薄贰妒惫獾沽髌呤年》;

g.科幻喜剧片,如《火星人玩转地球》。

它们的背景多样但内部逻辑严格,塑造出来的虚幻世界其内部是真实统一的,情节连贯而不矛盾。

科幻电影通过具有前瞻性的假想,将科学技术、社会伦理、进化论等要素共同作用,然后将这种作用进行视觉化与空间化的创造,最终形成影片。它与其他电影的一个重大差别在于科幻电影中人物塑造比较简单,主要的关注对象是场景的设计营造。

科幻电影极大地激发人们将幻想未来变为实现未来的决心。它在推动电影视觉化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以科幻为题材的电影正在做着最大量、最具创造力的工作。科幻电影吸收了最新的视觉表现手法,引领整个电影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代,基于尖端电脑科技而产生的科幻影片,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广阔的维度上激发人们对于未来城市设计和自身生存环境的思考。因此“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城市、建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理性而现实的,是我们都要面对而即将面对的社会现实”[2]。通过故事情节、电影技术等,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来展现未来城市的面貌,一直是科幻电影所热衷表现的内容之一。

(三)科幻电影对于未来城市的表现方式

科幻电影的故事发生地不能脱离城市与建筑的背景;而城市与建筑又需要通过时间才能体验。于是,一方面电影以它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与传播手段来诠释城市与建筑的存在状态,通过电影的视觉性和公共性来试验新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理论;另一方面,未来城市与建筑作为最主要的场景元素被用于电影叙事和表达的探索。在新的技术支持下,科幻电影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表现未来城市。

方式一:基于现实中的城市和科技手段,从空间与视觉的角度展现城市与未来建筑的关系,通过电影来表现新型城市设计理念,以起到推广与宣传的作用。

方式二:通过电影表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城市与建筑。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影结合电脑特技的科幻片越来越多,以其场景的奇特和恢宏将观众从现实世界带到另一个无法想象的世界。

科幻电影通过预言的方式表述出对于未来城市的理想,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理性而现实的,是我们都要面对或即将面对的社会现实。

二、未来城市的构成

(一)城市的定义

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在西方很多国家的语言中 “文明”一词,都源于拉丁文“Civitas”(意指“城市”),这充分说明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二)未来城市的面貌

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的?联合国人居组织在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中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的、安全的、幸福的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为塑造未来的理想城市而努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甚至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实力的竞争。它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现有的城市形态与生活模式所引发的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伴随着这些思考与实际的行动,科学家和设计师们构想出众多未来城市的蓝图,如:超级城市、高塔城市、拱形城市、海洋城市、数字城市、生态城市、太阳城市、紧凑城市、田园城市、宇宙城市、立体城市、地下城市、垂直城市等。在未来,城市依然是人类聚居生活、繁衍后代、延续文明的中心,是人类生存空间类型中最具活力和包容性的空间。

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一方面通过电影人、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们的构想来体现,一方面通过视觉媒体的传播去引导大众对于未来城市的想象。影片中的未来城市与建筑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不停冲击着大众想象和视觉的极限。科幻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其大部分情节是基于科学(包括现有的科学和假设的科学)假想出来的,它们在今天的世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其幻想出来的因素必定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支持。很多经典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设想,正逐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

三、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类型

(一)超尺度的巨型城市

2010年3月,在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可能出现一种“巨型城市区”,它们是由多个大城市 “合并”而形成的,其地域可以延伸数百公里,生活在其中的人口可能超过一亿。联合国人居署称,“无限扩张的城市”可能是目前人类社会最重大的发展之一。在未来的50年中,人类也许要在其中生活,经济也赖此得以发展。

科幻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巨型城市,常常具有一种乌托邦式的巨型空间体系。未来城市的“整个系统形象是一种高密度,致密编织的城市形态,形成一种连续的容纳万物的结构”[3]。

华纳兄弟公司1982年拍摄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以未来洛杉矶城为主体,整座城市被设计成由多个巨构建筑组成,这些巨型构筑物可以反复变换着它的外表。其设计者是建筑学出身的未来派视觉艺术家米德(Mead Syd)。与所有同时代的建筑师一样,米德经历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巨构概念的发展过程。对科技进步和无限能源的向往激发了建筑师们的想象力,《银翼杀手》营造出可以承载成千上万居民的单片集成城是未来城市规划的理想蓝图。

好莱坞经典系列电影《星球大战》通过强大的电脑技术向我们展现了未来的巨型城市形象――可以悬浮于太空中的一座又一座自给自足的城市。这些城市有完整的自我运作系统,保证了人们能在深邃的太空中维持生命的繁衍与生活的正常延续,这些巨型城市拥有强劲且持续不断的动力系统。《星球大战》将对于未来的想象与当时科技发展的未来推理相结合,创造出未来极为美丽的社会,到处是高科技的体现,处处都是繁华的不可能的机械体。导演乔治•卢卡斯所创造的未来世界也许就是人类明天的模型。但从这些机器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那些诸如航空母舰、核潜艇、超音速飞机的影子,现实技术的发展,影响了科幻电影中对机器造型、运动、能源使用的构想。从本质上来说,电影中的机器无非就是有了更多样的外形、更高效的能源、更智能的电子系统,它们的制造思路完全是延续了现在人们对于机械的理解与要求,这样比较容易找到技术上的理由,也能让观众更快速地接受和认同。

(二)交通立体化的城市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科幻影片《第五元素》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一个全然立体的未来纽约城。影片中的未来纽约通过立体化交通的分割,拥有界限分明的垂直空间,在垂直空间的底层则是被重度污染的陆地。

影片中的城市遍布层层叠叠、高度惊人、直耸云端的摩天大楼,交通空间被分流在无数个水平面和垂直面上,地面的概念被彻底消解。主人公驾驶着出租车、汽车飞来飞去、交错穿插;列车在建筑的外立面上飞驰而过,各式各样的飞行器忙碌地穿梭在云端。新的交通工具重组了城市空间的层次,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城市由竖直方向上切入的无数个横切面构成,这也就使得影片中那个高悬于空中的麦当劳餐厅的存在,变得合乎情理。

《第五元素》最特别的地方体现在交通空间的多维复合结构以及对运动速度、方向和节奏的调控上。它提供了未来城市设计和规划领域中城市交通组织方式的新的可能性。影片中的城市是对真实世界的复制和转化,透露出一种源自于现实世界的亲切感以及高于现实世界的新鲜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后现代视觉效应。

(三)高度机械化的城市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机械”的定义也逐渐变得宽泛起来。它不仅仅是人为制造的用于更高效地生产产品、提高行走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机器设备,人们对于机械的种类、形式、功能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丰富的描述,使得“机械”的概念获得了空前的突破,“机械化”逐渐成为了人类文明赖以存在与延续的一种方式,机械以特别的方式展现着它强大的力量。科幻电影将机械在未来生活中的形式与功能进行了合理化的想象,往往将未来城市整体描绘成一座拥有复杂系统的机械。科幻电影对“机械化”的关注体现了人们对其发展趋向的极大关注。

《黑客帝国》的导演从以机器为主角的工业文明和以计算机为主角的后工业文明中提取出机械美学作为未来城市的美学标准。创造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城市――机械城Zero。机械城Zero如同一台复杂的巨型机器,放眼望去城市全部以机械的齿轮零件、电子元件所构成。城市系统使用的能源均为电能,电能的来源就是机器城大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板;另一方面是在机械美学指导下,机械城Zero整体呈现出一种充满科技质感的黑色,空间氛围充满冷峻的金属质感,机械章鱼在空中高速穿行,城市各个部分均由机器操纵控制着。

四、结 语

科幻电影展现出的新奇建构和对未来城市的大胆设想,极大地启发和激励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想。那些科幻电影中的建筑和城市形态魔法般地连接着未来,有些因为走得太远,过于超前而不被人们所接受,只能成为影像中的设计。

科幻电影传播的价值观暗示了未来城市设计过程的变革。科幻电影从构想到剧本再回到形象的不断推敲和修正的过程也为城市建设者们的创作与实践提供经验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09.

[2] 周诗岩.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3.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后,计算机逐渐向价格低、体积小、性能高、功能强方向发展。因此,计算机也就具备了与工业生产结合、向其它学科渗透的基本条件。这对其它领域的生产技术的革命与改革将起到极大地推进作用。比如在机械工程方面,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用于产品和工艺流程的控制,它将计算机、电器、机械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形成一门新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机械工业的面貌;它引导了机械工业在技术、产品、管理、生产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变;使得生产力提高、原料损耗降低、劳动强度下降、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显著提升。从此,工业化生产就告别了以往的“机械电气化”,迈进“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1、机电一体化概论

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是一门综合技术群(族)的总称,它主要目的是运用一些技术原理来使用、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从系统工程的观点上来看,就是将有关电子技术运用到机械的主体、动力、控制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上去;将机械装置、电子化设计、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进而促使系统和产品展现最优的整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正在被赋予许多新的内容和功能。比如能够自动检测和处理信息;能够先通过自动诊断来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自动调节与控制,达到自动保护的目的;这表明机电一体化已经具备智能化的特征。而传统的机械电气化只是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其它几种新技术进行简单组合和拼凑,这样效果只是将体系代替和放大。所以,两者在功能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目前市面上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将机与电结合在一起的典型产品,比如彩色复印机、自动绘图机;二是用电子装置来代替一部分控制功能和机构的机械产品,如机电一体化照相机、带数字显示的机械设备;三是通过微电子装置代替原设备的信息处理机构的产品,如全电子式电话交换机、指针式石英电子表。这些机电一体化产品都具有轻巧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的特点。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这一初级的阶段,由于人们对机电研究和开发从总体上还处在一种自发的状态,电子技术的水平也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当时的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还不能够广泛和深入的结合;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刺激了当时的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而且在战后这项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也转化为民用,人们还是只有自觉地利用这些初步的电子技术成果来改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因而那些过去开发的产品也就无法推广和普及。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80年代,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都得到蓬勃发展,同时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也出现了,这些就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至此,机电一体化开始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极大加速了它的发展。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迈入到深入发展的第三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正逐渐迈向智能化;由于光纤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再加上微细加工技术的新技术的引入和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形成,都极大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3、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3.1微型化和智能化

智能化和微型化是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所谓智能化,就是具有模拟人类智能,能够进行独立的判断、推理、决策等逻辑思维能力。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模糊技术、软件技术、芯片技术的取得长足的进步,机电一体化的智能性越来越强、产品的信息越来越凸显;再加上生理和心理学、运筹学、混沌学的引入,机电一体化的目标也越来越高;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机电一体化中的智能化研究。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正在向微米,甚至纳米的微观领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微型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该产品具有灵巧、轻便、低耗能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地用于通信、医疗、军事等多个领域;虽然目前微机械技术的不成熟,阻碍了其发展步伐,但在未来必将取得重大突破。

3.2系统化和网络化

所谓系统化,就是以灵活的方式来进行多种组合,力求对多子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管理的一种具备模式化而又开放式的总线结构;它不仅能够增强机电的通信能力,甚至可以根据仿生学来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感情,从而不断地开发出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另外,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对各种远程控制和监测的终端设备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而这些设备本身就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范畴。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绝对会向着系统化和网络化发展。

3.3柔性化和环保化

为了更好的应对一些突然事故,未来的机电一体化必须是一个包含多个相互独立子系统的母系统;这其中每个子系统可以拥有对多变的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的能力的,这样就显得机电一体化在控制系统过程中具有柔性化,不会显得生硬、死板。除此之外,为了适应时代的趋势,未来的机电一体化还应该注重环保化;多设计和制造一些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大力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环保化也极其重要。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篇5

所谓的机电一体化就是电子控制、机械、信息处理、计算机等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主要的发展方向包括智能化、数字化等。也就是说机电产品是具有一定的智能的,要能够具有类似于人的判断推理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等。比如说在CNC的数控机床上可以增加人机对话的功能以及设置智能工艺数据库、智能I/O接口等,给使用和维护机器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随着当前灰色理论、模糊控制、混沌和分岔、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机电一体化必然会在技术发展方向走出更加广阔的天地。微控制器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比如说不断发展的机器人和数控机床。而当前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机电数字化的建设铺平了道路,比如说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设计等。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字化具有非常可靠的可维护性、可靠性和易操作性,数字化的实现将能够便于远程的操控以及故障的诊断和修复。

2机电一体化未来发展方向

所谓的机电一体化,实际上是以信息技术控制机械的操作,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发展信息技术,因为信息技术负责机械控制的应用,它包括负责控制方法、数据分析、运行反馈、分析决策等,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那么机电一体化不能有效率地展开,也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在信息技术发展后,机械技术要同步更新和发展,它需要能满足信息技术的要求,两者同时提高、有效整合,正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一,机电一体化技术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智能化的研究取究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在信息技术中大量应用到数掘挖掘技术、粗糙集理论等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智能化的基础,它们能让信息技术拥有模拟人一样的思维,同时它具有学习能力、决策能力等。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机械设备当中,工作人员可以用程序的方法让机械设备按照预定的流程进行工作。原来这些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而现在只需要很少的人力就能完成,它能大幅度地降低人力的使用,同时,人力资源的精减也使管理得到更高的效率,达到企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机械设备不仅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还向着机械人的方向发展。机器人的行动会更加的灵活,同时也会被赋予人类的一些简单的行为,机器人能提炼出人的思维流程,模拟人类数据分析的方法,它能使智能化向着更进一步的方向发展,比如说机器人拥有自我决策能力以及逻辑判断能力等,可以看到,未来机械设备将来逐渐摆脱人的控制而让这些智能机械人操作。第二,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要兼顾环保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意识到周围的环境正在变化,日趋减少的自然资源和正在恶化的生存环境是人们必须要去面对的问题,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除了要保证科学的发展,同时也要兼顾环保的控制,因此机电一体化在设计过程中,也要注意到环保的理念,使机电一体化设备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要求机电一体化拥有环保的性能,要求设计机电一体化设备时能对资源有效的利用,同时要尽可能做到对废旧的资源能进行再回收、再利用,要能实现使用最小的资源能得到最大的产出效果,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环保的方向发展既是企业节省成本的需要,也是社会的整体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只有满足环保的需求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设备才能持续性发展。第三,网络化发展是机电一体化的趋势。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也对机电一体化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生产上,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了解到社会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需求,生产厂家可以针对此市场需求开发;在机电一体化工艺技术的共享上,由于网络技术能将信息迅速传播,一旦机电一体化设备出现新的工艺、新的设计构思,很快就能被相关人员了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共同探讨;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上,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未来远程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操作成为可能;同时,由于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当机电一体化设备出现异常状态时,人们可以远程收到机电一体化设备运行的状态数据,对设备进行远程评估与诊断,这些方式将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3结语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篇6

关键词 NGB 环境大学 教育

我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ext Generation Broadcasting, NGB)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CMMB)为基础,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互相网融合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计划2018年左右建成中国NGB。当前我国广大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也应着眼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借助新媒体强大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功能,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这势必要求创建大学生教育在新环境下的新模式,并随着新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一、NGB的发展及特点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即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三网融合”,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广播电视网络。其核心技术是――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这一由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推进的示范网络,将会给民众日常生活习惯带来变革,同时将给相关产业及服务业带来巨大商机。中国人只需坐在家中的电视机前,就能足不出户遍访名山大川,问诊名老中医,享受到远程教育、金融、购物、游戏等便捷服务……未来10年间,中国普通民众有望实现从“看电视”到“用电视”,乃至“玩电视”的转变。 “NGB建成后,观众不仅能够看到高清晰电视节目,还可按照个人需求爱好定制各种节目,随点随看。”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邬江兴介绍说,它能同时提供互联网业务和电信网业务,上网速度将提高几百倍,打电话也更加方便、便宜。NGB还具有强大的监管能力,解决了垃圾信息、不良信息的困扰,为网络的可控可管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二、三网融合文化传播的主要特点:

(1)载体新,功能强大。基于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技术运用而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是手机、电视与全球互联网。这个载体改变了传统的电脑和互联网结合模式,形成了手机、电视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使一些电视台开始在网上传播其节目,让人们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观看,丰富人们的娱乐生话。随着3G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开始享受点播电视、手机视频电话、音乐、高速互联网接人以及图文传输等业务带给我们的更为便捷的服务。这在带给人们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滋生社会享乐文化流行。

(2)信息量大,时效快捷。在以谷歌为代表的强大收索引帮助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图像、声音及文字一体的新型媒介,正给人以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官冲击,在传授知识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强大竞争环境中,各种煤介,为保持竞争优势,正以分钟乃至秒钟计算,把最新的信息及时的传播到互联网上,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NGB环境下,移动网络又让人们随时都在关注着这些信息,确实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时时在线。新的网络技术会使先进与落后文化并存,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激荡加剧。

(3)虚拟性、互动性强。在3G时代,人们把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平台进一步向网络世界延伸,甚至转移到网络卜的“赛博空间”。许多人开始以“双重身份”生活,即使用现实世界的真实的人和网络世界的虚拟的身份生活。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友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三、NGB环境下的大学生教育

NGB环境对大学生教育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

未来NGB环境下,未来的大学将更加多样化,与社会联系更加广泛紧密,未来的大学校园将成为信息化校园,这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研究的平台。借助于这样一个校园平台,学习者将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解脱出来,培养独立主动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大学将大大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这将带来一场大学的革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篇7

2001年7月,一则来自海外媒体的消息给当时正在流行的“中国电信是否拆分”的悬念增添了另外一重悬念,那就是作为电信业主管部门的信息产业部是否也会被拆分。文章援引北京消息人士的话称,信息产业部将在五年内被撤销,其目前的电信网络管理功能将交由国家计委负责,并将整合互联网、广电网实现三网合一,而其他功能则将公司化。

转至2001年年底,一个有关拆分信息产业部的更新版本又在业内广为流传。传言的焦点是信息产业部的现有职能将一分为二,其中制造业的管理职能将保留,而电信运营的监管职能将剥离出去交由新成立的直属国务院的电信监管委员会承担,刚刚成立不久的国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便有可能是电信监管委员会的一个过渡机构。

虽然这些消息并未得到相关部门的证实,关于电信监管机构再造的讨论仍然在沉默的表层下方兴未艾。不管是再造中国的FCC(联邦通信委员会),还是再造中国的OFTEL(电信办公室);不管是直接隶属国务院领导,还是在国家计委这个宏观调控机构之下,或者是由到现在为止仍然有些神秘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来统一节制;不管未来的名字是电信监管委员会,还是通信管理总局――其中的主线却是明晰的,那就是在中国电信被拆分之后,监管机构的再造已经取代上一阶段以反垄断为主要目标的行业重组,成为“后拆分时代”不遑多让的主题。

电信业监管机构再造的诉求,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特例。在具备一定程度自然垄断性的基础产业中,电力、民航以及铁路面对的困境都是类似的。但随着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自1994年起启动的中国电信业的结构性重组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行业内的竞争主体已经基本形成,电信改革也随之进入深水区:自然垄断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避免寡头垄断、怎样推动市场准入的放开。进一步的改革亟待制度创新的保障,业界关注的焦点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建立独立、透明和专业化的监管体系。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网通董事长严义埙表示,如果不能解决互联互通问题,就难以真正地打破电信业的垄断。一些业内人士也批评说,虽然信息产业部成立已经四年了,但这个行政管理和行业监管功能二合一的主管机构,一直都未能有效地行使监管职能,其整个管理理念和框架与市场化竞争的要求格格不入。

因此,重塑监管机构的意义并不仅仅体现在最终的结果,组建新的专业化监管机构并且通过法律为其授权的过程,对监管程序的定义以及构建针对监管机构进行二次监督的制度安排,也将使我们能够清晰地衡量,我们距离电信业改革的目的地到底有多远。

谁在拨动“时钟”

以信息产业部为主体的现行电信管理体制是在1998年3月形成的。根据当时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成立于1949年11月的邮电部继1970年后第二次被撤销,其中的电信总局和原电子工业部合并成立新的综合性管理机构――信息产业部。

这次改革打破了电信运营业和电信制造业此前分割管理的格局。经过三年多的时间,一个由信息产业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共同组成的垂直化管理体系最终得以定格。

然而,随着中国联通的迅速成长,以及中国移动、网通的出现,基础运营商层面上的竞争开始逐步形成,这种简单纵向整合后形成的管理结构却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先天不足。

首当其冲的是这一机构集政策管理和行业监管于一体而引发的内在矛盾。加上信息产业部大部分人员来源于原来的部委机构或者重组后的企业,这种以技术官僚为主体的人才结构,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很容易形成重管理而轻监管的局面。

被业内外人士诟病最多的电信资费问题,背后隐含的便是价格监管的缺位,直至今日,有关部门对于中国电信这样的寡头垄断者仍然没有进行专业化的成本核算。至于对促进有效竞争至关重要的互联互通问题,虽然已经有《电信管理条例》保驾护航,但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监管人才,执行起来仍然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电信业务的定价权很大一部分被国家计委价格司掌控。很难想像,在信息产业部这样的专业管理机构尚且难以获得电信企业完整的成本信息的情况下,一个综合性部门对于某个垄断企业的真实运营成本又能了解多少?分权的架构并未起到制衡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效率。

此外,技术进步对“三网合一”的要求,也对监管部门提出挑战。因为广电网络仍由广电总局来管理,现有的信息产业部的管理架构难以驾驭,再加上缺乏一个可以被双方接受的谈判规则,使得迟至今日“三网合一”仍然无法拿到政策层面上公开求解。

随着中国移动以及中国联通的海外上市,政府不再作为企业的单一出资人出现,这也客观上要求管理机构必须从政策管理尽快过渡到按照公开、透明的规则进行监管的轨道上来,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电信市场新的竞争环境。

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真正启动此次监管机构再造工程的动力极有可能仍然来自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因为在把全球最大的固定电话网络一分为二之后,如果没有一个专业化的监管机构对于双方的互联互通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任何可能出现的差错都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同时,由于中国目前固定电话普及率仍有相当的增长空间,新组建后的中国电信和网通完全有互相进入的机会――这亦是此次拆分的一个重要的假想前提。一旦进入成为现实,由此形成的犬牙交错的竞争态势对于互联互通的考验更将是空前的。

争论背后

虽然以政监分开为基调重构电信监管体系的目标已被业内外专家和决策者广为接受,但有关操作细节仍然处于推敲阶段。

按照参与国务院体改办主持的《中国基础设施产业政府监管体制改革总体框架》课题的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余晖副研究员的看法,再造后的电信监管机构的主要监管内容将集中在各种垄断和竞争性市场的市场准入、定价行为、互联互通行为、垄断行为、服务质量以及普遍服务业务等问题上。循着这条主线来梳理,不难推测权力重新分配的思路。

不管是此前进行的中国电信南北拆分,还是即将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家计委均在其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按照目前的机制,国家计委有权依据《价格法》对电信企业的定价行为进行约束,而如果新的监管机构问世,这部分职能将被剥离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国家计委而言最优的电信监管机构选择就应该是英国的OFTEL模式,而不是FCC模式。因为前者直接受英国贸工部的节制,如果移植其模式,也就意味着将来的中国电信监管机构将成为国家计委之下具备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部门。而如果按照美国的FCC模式,余晖对《财经》记者表示,这也就意味着将来的电信监管机构很可能是直接挂在国务院下面的一个独立监管机构。

对于垄断行为监管权的归属,也是争议频仍的雷区。中国的《反垄断法》从1993年起酝酿,迟至今日未能出台,一位法学专家指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和经贸委在执法权上相持不下。那么涉及电信行业的垄断行为以及反竞争,其合法性到底应该由将来的反垄断法的执法机关来认定呢,还是由新的专业监管机构来认定,或者由两者根据协商分权呢?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际体制比较室主任高世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指出,他更倾向于类似电信业这样的网络性行业应该得到反垄断法的豁免,即其合法权完全由专业的监管机构来裁定。

时机未到

“不应该像拆分中国电信那样,匆匆忙忙成立一个相应的监管机构,”余晖强调说,“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在他看来,整个电信业的改革应该是一曲“三重奏”:私有化、自由化以及监管机构的再造。他批评说,在基础电信业务方面,民营资本基本上还没有启动,即使增值电信业务目前开放的领域也不够。在海外上市之后,余晖建议,主导运营商的股权可以更加多元化。政府应该出台正式的法案,来推动国有电信企业的存量资本的减持。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不仅可以提高在竞争性领域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只有这样,未来的电信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才有保证。

另外一个瓶颈是《电信法》何时出台。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周汉华告诉《财经》,截至目前,信息产业部仍未完成《电信法》草案的起草工作,因此虽然《电信法》已被列入本届人大的立法计划,但实际上在明年两会之前完成已经没有可能。因为仅这部法律的三审通过程序,就要耗去六个月的时间。

不过,在高世楫看来,《电信法》并不一定是再造新的监管机构的先决条件。如果《电信法》暂时难以到位,一种可能的选择是通过国务院制定出台监管条例,初步确定监管机构的职责和监管程序,先把新的监管机构构建出来。实际上,监管机构的运作经验也可以给《电信法》的立法过程提供更多的参照坐标。周汉华则坚定地认为,新成立的监管机构,最终必须要和《电信法》这样的大法挂钩才行。

实际上,对于未来的电信监管机构,需要《电信法》作出明确界定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价格监管的覆盖面、普遍服务的范围、广电和电信交叉进入的程度等。同时,对监管机构的二次监督也有赖于《电信法》作出清晰的界定,以使被监管者可以依据可操作的程序维护自己合法的权力。

从目前信息产业部的架构来看,电信管理局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监管职能,除此之外,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经济调节与通信清算司均有望并入新的监管机构。这三个机构加上目前广电总局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国家计委价格司的部分职能,可以大体勾勒出未来的监管机构的整体轮廓。而其他涉及宏观政策的部门则可能被合并到目前的国家经贸委。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篇8

关键词:中国电影 发展趋势 出路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90-01近几年,我国电影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电影市场进一步拓展,成为重要的经济体,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从国际电影市场角度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电影的发展态势并不好,在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压力。因此要想促使我国电影行业获得稳定发展,就应该认清当前电影发展形势,明确未来发展趋势,逐步探寻中国电影的特色化发展出路。

一、中国电影当前发展现状

中国电影最初发源于胶片电影,并且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胶片电影仍然是电影制造业的主流,在我国电影艺术创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质上,在国际上胶片电影逐渐开始遇到发展困境,甚至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数字电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数字化电影生产技术逐渐发展成为电影行业的主流。有专家针对当前电影市场发展现状M行预测,认为在未来几年时间内,国际市场上的胶片电影将逐渐被数字化电影所取缔,胶片电影最终会退出历史的舞台[1]。这一点虽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电影的发展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只有加强对数字化电影制作和生产的探索,才能够紧随国际化发展步伐,促使我国生产的电影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从这一层面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电影行业虽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但是总体发展效果却不理想,已经开始限制电影行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应该积极探索我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出路,为我国电影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指明方向。

二、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出路

1.中国电影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电影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我国电影行业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逐渐开始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首先,数字化虚拟演员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一观点认为在未来电影艺术创作中,演员将真正退出,电影业转而借助电脑合成技术完成对演员形象的构建,并进行电影创作。其次,电影院线将呈现出家庭化的发展态势。在未来社会中,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影生产能力的提升,电影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必然会存在更为紧密的联系,并且受到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社区院线和家庭院线会逐渐成为电影院线发展方向,人们在家中既能够完成对各类型电影的观看,并且视觉和听觉效果更好,电影的受众群体将更为广泛。最后,尊重观众的意愿进行电影排片。随着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更为重视人的主体性,在未来电影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电影排片理念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传统的院线排片转变为完全按照受众群体的意愿排片,排片设计更加人性化,能够满足观众的实际观影需求。

2.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指路

对于电影的制作机构来说,电影创作类型的选择并不重要,盈利才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目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特别是电影行业正处于艰难上升期的国家来说,单一的优秀导演或者优秀电影,即不论是张艺谋或者冯小刚,抑或是《英雄》和《天下无贼》,都无法完成对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性构建,中国电影仍然无法与世界电影抗衡,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化发展依然受到巨大的限制。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电影文化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就应该在加强横向区域电影文化合作的基础上,在纵向发展方面坚持构建多元化的电影文化形态,为中国电影行业的有序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2]。具体而言,多元形态电影文化的构建主要表现在多层次电影创作方面,即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既需要加强对电影文化产业中主体类型商业电影的重视,也应该鼓励电影创作单位探索电影的语言和文化,追求电影艺术的个人表达,即在发展电影艺术的过程中追求艺术个性和商业需要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在中国内地,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型,从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单一层面的电影类型都无法构建起完备的电影文化,而经久不衰的好莱坞电影和曾经风靡一时的香港电影也从一定层面上表现出只有多元化的电影类型和多层次的电影结构建构,才能够真正增强电影文化产业的有序性,促使电影文化产业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契机。

而对于电影文化的多元化建构,我国这一时期的电影行业发展现状,就为电影文化多元化建构工作提供了可能。具体来说,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化社会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社会关系急剧变化,社会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大众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不断的进行变化和调整,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也受到影响发生了变化,新的思想观念逐渐被确立,人们在动荡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中国电影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中国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积极引入本土化创作素材和创作资源,在电影创作中逐步彰显出中国电影文化特色,促使中国电影重新焕发出生机,在新时期获得持续稳定发展[3]。简言之,基于当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现状,中国电影行业在发展历程中要想突破当前社会束缚,在新时期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应该重新确定电影的发展道路,进而基于多元结构的构建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促使中国电影逐步彰显出中国特色,形成更加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电影文化,在世界电影艺术之林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电影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要想保证电影行业的持续稳定运行,逐渐实现与国际电影行业的接轨,就应该在把握未来电影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索相应的电影发展出路,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杨一帆,刘翼.华语小成本电影发展趋势[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9):141-141.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会计电算化 “十二五”规划

电子商务是我国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会计电算化是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基础。因此努力完善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会计电算化,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及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我国的电子商务自1997年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1997年“首都电子商务工程”的启动和1998年“8848网上超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电子商务产业正式诞生。而到2010年上半年,网络购物的交易额已达1112.3亿元,b2b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额更是达到了5900亿元,规模达到1.1万亿元。据预测,2011年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83万亿元,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会计制度产生了重大冲击,主要表现为: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传统的企业有较为固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场所,企业的结构也相对稳定。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主体概念的外延不断变化。网络公司没有固定的形态和确定的空间范围。所以必须要用相对的会计主体假设替代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才能准确的确认和计量各会计要素。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传统的会计形式下,持续经营假设符合企业情况。而在电子商务时代,虚拟公司是临时性组织,其存续期很短。没有在传统企业中费用跨期分摊的问题,所以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在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下,信息加工时间较长,所以企业必须分期报告会计信息。而在电子商务时代,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所以会计分期假设的重要性也大大降低。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电子商务时代的信息使用者一般希望会计信息系统在提供货币化信息的同时,还能提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非货币信息,如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所以未来会计计量手段将不仅仅局限于货币指标,而会向多元化发展。

此外,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历史成本、谨慎性、权责发生制、相关性、及时性和可比性等原则都产生了冲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目前国际范围内会计业务发展的趋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管理电算化、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电算化、财务管理网络化四个发展阶段。

在现阶段电子商务领域中的会计电算化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仍然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没有发挥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的作用。当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不能自动通过互联网向股东和管理部门提供综合和明细信息,无法达到电子商务的要求。

2.电算化会计软件仿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削弱了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仿真”会计信息系统没有消除会计手工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观判断因素等固有缺陷,无法实现预测和辅助决策等电子商务迫切需要的功能。

3.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初始化工作量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此外公司内部各系统之间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4.会计软件开发未能站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高度。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大都仅仅把计算机当作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事后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提供初级管理功能,很少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等管理会计功能。

三、“十二五”规划给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会计电算化带来的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产业创新定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其中提高信息化水平是工作的重点。这就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也必将带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未来我国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因素主要包括:

1.软件产业的提升。“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而软件产业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会计软件在性能,兼容性方面都有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逐渐满足电子商务的需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电子商务的经营效率,还能反过来促使更多的电子商务企业运用会计电算化,加快我国网络财务的发展。

2.宽带网络的建设。“十二五”规划指出未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新一代的宽带网络,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会计数据、财务报表等信息可以更加快捷、安全的进行传输。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提高会计电算化的集成性和实用性。

3.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为保障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家高度重视对各种创新人才的培养,“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这一工作进行了强调。会计电算化在操作中需要精通会计、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具有较强分析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才的匮乏,在“十二五”规划的政策支持下,这一困难在未来有望得到解决。

4.对国际先进经验的吸收。长期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是对国外资金的吸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未来我国开放的重点是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度、经验,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会计电算化在国外的应用,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领域,已经相当成熟,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可以更好的吸收这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升国内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当然,这可能对我国电算化软件产业带来一定冲击,但从长期来看,更多的竞争有利于推动这一产业走向成熟。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篇10

[关键词]机械电子技术;发展趋势;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37-01

机械电子技术一词最先来源于日本,对这项技术的研究最初也只是应用在机械生产中,用电子部件代替机械设备的某些零部件,以此减轻机械设备的重量与体积,使机械设备更具灵活性。随着机械生产行业以及电子技术的深入发展,将电子技术应用在机械设备的零部件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了,人们更加重视的是怎样借助电子技术有效提升机械设备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到了今天,机械和电子已经很好地融为一体了,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还能被有效应用到很多生产领域,有很大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机械电子技术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最初,机械电子技术就是指将电子技术应用到机械生产活动中,促使两者有效结合,为机械生产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但随着机械行业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最初的概念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机械电子技术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了,成为了集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在概念方面自然也就更具综合性了。新型机械电子技术的功能更加广泛,在机械设备的中心控制系统、动力系统、操作系统中都能使用电子技术操作,还能有效优化机械设备的结构,真正实现机械设备生产的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可靠结构[1]。现今,机械电子技术仍然在不断发展,不仅在技术中加入了新型元素,而且设计理念也更加智能化与人性化,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在未来更加便捷和高效。

(二)特征

机械电子技术主要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多学科的有机交叉与融合。最初机械电子技术是以机械学和电子学为基础,后来在此基础上又逐渐融合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光学技术、纳米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等,多学科技术的加入使得机械电子技术的生命力更加坚强和广阔。二是应用领域很广泛。机械电子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科学探索及实验领域、国防建设领域,还能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不单能在一般尺寸的物理世界发挥作用,在微型世界也有机械电子技术的用武之地。由此可见,机械电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是十分可观的。

二、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

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不是一朝一夕就成熟的,综合来说,其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这是机械电子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将已经初具成效的电子技术用来完善机械设备的性能。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这是机械电子技术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这是机械电子技术的深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逐渐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一是光学、通信等技术被应用到机械电子技术中,微细加工技术在凸显出了自身的作用,进而在机械电子技术中出现了新的分支,即微电子机械技术以及光电子机械技术;二是随着机械电子技术集成方式、建模设计等的出现,其学科体系以及发展趋势都步入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务院创建了机械电子技术领导小组,并且将机械电子技术纳入了“863计划”;同时,在很多高校也都相继出现了电子机械技术应用专业或是机械电子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至此,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可谓逐渐步入了成熟稳定的时期。

三、机械电子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一)网络化

机械电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会更加网络化。因为网路技术的发展,各种远程控制技术以及监视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加之,远程控制技术的终端设备本就属于机电产品,局域网技术以及现场总线使得网络渗透到家用电器中极具可能性。借助家庭网络将家里面的电器连接起来,构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让人们在家里也可以享受到高科技成果。

(二)模块化

机械电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会更加模块化,因为机械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厂家以及种类都越来越多,研发具备标准环境接口、机械接口以及动力接口的产品单元模块极具现实意义和发展空间。如研发集减速功能和变频调速功能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研发集视觉、识别、图像处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控制单元。此外,借助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还能给研发新产品提供很多帮助。

(三)人性化

机械电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会更加人性化。机械电子技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或是使用对象是人类,因此机械电子技术产品的人性化发展十分重要且极具现实意义。机电技术产品不仅要具备健全的性能和功能,还要在造型、色彩等方面跟环境吻合,确保产品投入使用后,对人类而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享受,就如同家用机器人一样,最终要实现人机一体化才是人性化的最好诠释。

(四)智能化

机械电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会更加智能化,也就是赋予机电产品相应的“智慧”,让这些产品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判断、决策等。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添一项功能――人机对话,并设置智能工艺数据库以及I/O接口[3],这样在投入使用后就会更加便捷,而且维护也更加方便。此外,“模糊控制”、“灰色理论”、“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也给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

(五)数字化

机械电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会更加数字化,微控制器的出现和发展为机械电子技术产品的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数控机床、机器人。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机械电子技术产品数字化发展的“王牌帮手”,如计算机集成制造、计算机虚拟设计等。要实现数字化发展,机械电子技术产品就必须有集可靠性、自诊断能力、易操作性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软件,这样不仅操作、诊断、修复起来十分便捷,还能用远程控制实现这些操作。

(六)集成化

机械电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会更加集成化。集成化涵盖了很多内容,如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各种产品结构的优化跟复合;生产时加工、检测、装配、管理等工作同时进行。要想每一次生产种类多、批量少的产品效率更高、更加自动化,那么相应系统就要具备更加广泛的柔性,一方面可以将系统分为多个层次,将其功能分开,然后协调好各部分的运作,确保安全性,另一方面借助软件和硬件将系统各个层次进行有机结合,确保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更加优化与强化。

四、结语

机械电子技术一体化发展是多个学科技术共同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跟机电一体化有关的技术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未来这些技术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发展也会更加成熟和稳定。在信息化时代和经济知识时代,机械电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以及管理都有促进作用,同时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更多便捷。

参考文献

[1] 万遇良.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产业的影响[J].机电一体化,2004(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