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十篇

时间:2023-08-04 17:38:04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1

【关键词】高职生;协调创新;法律素质教育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职生法律素质的质量水平不仅关乎其自身发展,同时也对周围人群起到辐射和示范效用。但是,近年来关于高职生犯罪的事件在社会中影响恶劣,在高职院校中还普遍存在高职生违规违纪现象,高职生法律素质现状不容乐观。2012 年11 月 教育部出台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 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因此,加强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改善并提高高职生的法律素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任。

一、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途径不足

(一)未能准确把握时展的步伐,未能结合职高生群体的不同特征,灵活调整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查阅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相关文献,法律素质教育方法大致包括了独立地位的认可、师资队伍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完善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等。对此,笔者认为这些现象传达了两个危险讯号:一是反映出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途径“流于形式”、难起实效,二是折射出有关法律素质教育途径的探索视野受限,有机械化操作的嫌疑。因此,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途径的创新必须紧紧跟上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还必须结合职高生群体的不断变换加以区别对待。

(二)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现有途径实效发挥的障碍在于各种途径均自成门派,未能共同发力,自然难成大势。从众多有关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讨论来看,法律素质教育展开的途径虽多,却往往效果欠佳。法律素质教育现有途径发挥实效的范围有限,如独立地位的认可解决的是政策定位问题,但师资队伍的优化针对的则是高职院校内部结构问题。虽说大小范围结合能够得到一定效果,但是缺乏主线引导的途径就难以共同出力,难以实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三)法律素质教育的现有途径虽说面面俱到,但是能够自上而下、持之以恒地落到实处的高职院校,屈指可数。这也是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现有途径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取得成就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与其说把握时展的脉搏进行法律素质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不如说是在主线牵引下,想法设法将法律素质教育关涉的种种途径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的持久实践。

二、协调理念下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一)协同校内各个部门,营造法治氛围促使高职生法律素质提高。法律素质教育不单是思政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而应该是校内各个部门共同的任务。营造法治文化氛围,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场合或者条件,尽职地充当好“搭桥”角色,而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则是自上而下、坚持不懈推行法律素质教育的效果见证,其中自然少不了学校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如充分体现法治文化气息的法制宣传月,定期举行的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都是在各个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才能够得以长存并不断发展的成果。

(二)协同其他学校,开展校际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开展高职生法律素质培养。要想实现校际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必须加强各大高职院校对于法律素质教育的统一认识。众所周知,如今“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又因为“能力是素质的外显,素质是能力的保证”换句话来说就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这其中也就包含了最为重要的法律素质。在我国逐步融入法治社会的进程中,高职生群体法律素质的塑造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而且各大高职院校高职生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唯有努力形成共同的法治文化大环境,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的任务才算得上见其效。因此,只有各大高职院校对此有着深刻而一致的认识,才能够积极地展开校际合作,才能够坦诚布公地接受资源共享的无私结果。

(三)协同社会,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针,拓展法律素质教育的载体和方式,增强培养的实效性。聘请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和行政执法部门具有丰富办案经验的专家或人员到学校讲座、培训、辅导等,不但能够弥补学校教师缺乏办案实践经验的缺憾,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教材理论的感性认识。建立多种形式的法律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到基地接受现场教育,通过工作人员的以案说法、违法犯罪人员的悔改表现,反面的警示教育与学校正面的灌输教育相辅相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加强家校联手教育。学校要与家长保持经常的沟通联系,以利于及早发现、及早教育、及早纠正苗头性问题,尽全力将违法犯罪行为消灭于思想萌芽状态或违法初始阶段。开辟网络课堂。高校应重视利用互联网快捷灵活的优势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如开设论坛、辩论、咨询等方式,指派专人以 QQ、博客、邮箱、短信、在线交流等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关注法制时事,牢固确立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N].北京日报,2011-40-25(1).

[2] 肖文淦.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 2008.

[3] 李珂.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12).

[4] 曲丽娟.试论大学生的法制素养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2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途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43-0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美术教育作为文化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网络社会的逐渐形成使美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增加,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育环境也日益复杂,不断影响和冲击着传统的美术教育途径。这就要求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者及时调整、改造和创新美术教育的实施途径,使其更具实效。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的现状

高职美术教育的途径指美术教育工作者“对高职生实施美术教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路径,是实现高职美术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美术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美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条件”①。当前,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的问题:

注重传统式课堂教育途径,现代化技术水平仍需加强 目前,高职美术教育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训练课等课程途径开展,将课堂作为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由于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我国高职美术教育在课堂教学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滞后现象,影响了现代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美术教学主要是以教师初步讲解、学生单独练习、教师再予修改的模式进行的,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限制了学生全面认识事物,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②所以,高职美术课堂教育需更多地融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使美术教育主渠道实现现代化的提升和改造。

注重显性教育途径,较为忽视隐性教育途径 高职美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定规律性和计划性,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受到影响的渠道和路径,如美术课程、教学课件和教材等,都具有显性的教育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渠道和路径,如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关系、校园文化氛围等,它们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的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大多只注重显性教育,而忽视教育过程中隐性教育因素,从而导致隐性教育途径的挖掘力度不足。

注重现实教育途径,网络虚拟途径利用有限 计算机和网络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广泛渗透,逐渐形成了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生活方式。以高职大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群日益增多,使网络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网络教育途径在资讯的丰富性、时空的开放性、应用的灵活性及广泛性方面比传统的现实课堂教学途径更具发展潜力。但是,大多数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还局限于传统的、现实的课堂教育途径,对网络虚拟教育空间的利用有限。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网络这个崭新的、广阔的教学空间,着力构建虚实结合的网络美术教育途径。

注重校园教育途径,工学结合渠道仍显薄弱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仍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以课程教学为主,长期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训练学生,忽视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难以反映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状况与需求,而只是在最后一年的短期实习阶段才让学生走进社会。在这种只注重校园教育途径的美术教育模式下,脱离具体的岗位要求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很容易偏离社会的实际需求,使学生很难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所以,高职美术教育应强化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围绕提升教育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有效开发校企合作的教育途径,突显高职办学特色。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创新的指导思想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高职教师在对美术教育路径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时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以当前的高职美术教育情况看,其途径的创新要把握如下几点:

导向性 即要求对美术教育途径的开发、改造和利用要受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性指引,使美术教育渠道和载体的整合、创新等措施都围绕如何更好地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美术人才开展。

主体性 即要求美术教育途径的创新必须以高职生为主体,重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去掌握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去感知和认识世界,不断地继承、汲取文明成果并勇于创新,并使情感、素质、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开放性 即要求美术教育途径的创新要面向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环境,能够在信息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实现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和信息交换,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美学知识,以吸纳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完善高职美术教育。

多样性 即要求美术教育的途径要根据高职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去选取、变换、整合和实施,使高职美术教育能按照高职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从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对学生施以影响,多角度、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发展创造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3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治;法律素质;依法治校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作为这一系统基本要素的教育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素质提高而不断地吐故纳新,保守的、甚至反动的教育内容将逐渐地排除出系统之外,科学的、进步的教育内容又会被系统主动吸收。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wwW.lw881.com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蔡枢衡)。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尽管自1986年开始的三次全国性的普法宣传和正在进行的“四五”普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最富有实效的途径仍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

第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举的几个实例,更让我们对在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充满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个体受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经环节。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1.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大学有专门的法律教材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时,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纪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纪)并提的,而且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同时,德育概念本身也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以及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仅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的三大组成部分本身并不涵盖法制教育内容。另外,比较美国、德国与瑞士等国的学校教育,尽管也强调道德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却是这些国家学校教育的传统,它与道德或宗教教育无论从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区别。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同样,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实践本身就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杠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面前毫无地位可言,再把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无疑于彻底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即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二是反侦查,比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所以,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功用与现代学校教育忽视法制教育、不重视法律素质培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现代学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革那些与民主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当前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必须着手以下几方面的构建。

(一)完善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加以研究。九十年代初期,国家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大力倡导“改革人才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在全国形成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高潮。从实质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而“全面发展教育”是它的基本实现途径。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全部途径,80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大力推行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三)努力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对多所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调查和思考,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包括:1.利用学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2.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3.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4.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等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丰富了校园生活,减少了违法违纪行为,对建设良好校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克勤:《邓小平理论概论》,高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 叶 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童 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处版;

[6] 赵洪海:《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 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4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治;法律素质;依法治校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作为这一系统基本要素的教育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素质提高而不断地吐故纳新,保守的、甚至反动的教育内容将逐渐地排除出系统之外,科学的、进步的教育内容又会被系统主动吸收。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蔡枢衡)。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尽管自1986年开始的三次全国性的普法宣传和正在进行的“四五”普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最富有实效的途径仍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

第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同志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举的几个实例,更让我们对在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充满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个体受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经环节。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1.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大学有专门的法律教材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时,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纪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纪)并提的,而且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同时,德育概念本身也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以及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仅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的三大组成部分本身并不涵盖法制教育内容。另外,比较美国、德国与瑞士等国的学校教育,尽管也强调道德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却是这些国家学校教育的传统,它与道德或宗教教育无论从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区别。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同样,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实践本身就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杠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面前毫无地位可言,再把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无疑于彻底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即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二是反侦查,比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所以,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功用与现代学校教育忽视法制教育、不重视法律素质培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现代学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革那些与民主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当前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必须着手以下几方面的构建。

(一)完善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加以研究。九十年代初期,国家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大力倡导“改革人才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在全国形成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高潮。从实质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而“全面发展教育”是它的基本实现途径。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全部途径,80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大力推行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三)努力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对多所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调查和思考,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包括:1.利用学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2.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3.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4.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等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丰富了校园生活,减少了违法违纪行为,对建设良好校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田克勤:《邓小平理论概论》,高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童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处版;

[6]赵洪海:《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5

关键词:研究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模式

一、我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研究综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针对中小学“唯分”“唯名次”“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被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工作者对于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研究更迟一些,当前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方式仍然处于不断的探索中。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发现何华最早在1997年第3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文《充分发挥研究生“四自”作用是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提出素质教育中发挥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观点。通过文献梳理,当前对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众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的研究、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研究[1-5]、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1-2,6-8]、基于素质教育探讨某一学科、课程或者某一(类)高校的研究[1,3-4,9-10]。研究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各自纷呈。我们知道不同高校的发展阶段不同,研究生教育开展情况不同,软硬件条件也各不相同,各高校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性,如何基于各高校自身特点,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同时结合实际,探索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系统化的研究生素质教育途径依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

本文赞同陈子辰、林伟连和许为民的观点,研究生素质包括三部分:一是基础素质,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和科学人文素质。二是专业素质;三是创新素质。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上述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关规定,当前我国研究生应该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早在2007年谭兵[11]在论文中提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三位一体的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模式,经过分析该模式所包括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人格塑造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三个实现途径。教育始于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也需要以获得相应知识为基础。通过知识传授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成为具备良好专业素质,能独立从事相关研究、教学和实务工作的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实践能力包括沟通、书面表达、收集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人格塑造则是要培养研究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有正确的三观、诚信正直、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踏实上进、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较强的自我监督和约束能力。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三者之间内在逻辑关联性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三位一体中“知识传授”处于核心位置,通过授课教师和导师以及其他老师的知识传授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并对他们的人格健全产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也常常蕴含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知识传授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三位一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是途径及手段。(3)“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中的每一个维度都会对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三个维度产生影响。

三、研究生素质教育提升途径

(一)三位一体的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提升途径

1.基于“知识传授”的研究生素质提升途径

研究生阶段继续系统学习高深的专业知识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知识传授视角的素质提升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课程学习实现,二是导师指导过程中的知识传授。(1)课程学习系统的课程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宽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是研究生奠定科研基础和拓宽科研领域的重要途径。为了发挥课程学习阶段知识传授对素质提升的作用,需要从以下途径予以保证:首先需要科学制定并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一般来说专业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的设定、专业领域及培养方向、学制及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学分配置、实习实践环节、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就业去向等内容,其中“课程设置及学分配置”设定了课程体系,决定了能否培养出具有较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的研究生。因此,为了更好的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需要围绕培养目标中对硕士研究生专业素质的要求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其次,授课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应不断丰富授课内容,并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还要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灵活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研究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2)发挥导师指导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功能研究生培养主要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一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水准的学术水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研究生的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较之于课堂教学更具体和有针对性,会在课题研讨、小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过程中给予更为实际的指导,因此要积极发挥导师的知识传授作用。

2.基于“能力培养”的研究生素质提升途径

研究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的全过程中。基于“能力培养”视角的研究生素质提升一方面要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通过科研训练增长专业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求真精神及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遇到困难和挫折锲而不舍及踏实认真的作风。具体可通过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独立申报课题,等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给研究生提供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3.基于“人格塑造”的研究生素质提升途径

该途径主要是要充分发挥授课教师和导师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渗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通过营造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让研究生形成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强烈意识和良好习惯,端正学术态度,培养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追求善美的人文精神。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6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教育 有效途径 探析

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向受教育者宣传、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离不开各种教育工具、手段、方法,以及所面R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环境情况。途径实质上是一种方法。马克思在谈到方法时曾指出,“撇开自然物质不说,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

1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般途径

教育对象具有主体性,其对思想信息的接受是以自身的判断、内化等为基础的。“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这要求教育方法能够调动教育对象的主动性。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多元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般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传播教育和自我教育。

1.1理论教育途径

人的需求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马克思主义教育应满足受教育者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理论教育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讲,应遵循下列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需要当作科学来对待。“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完备的体系。“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受教育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联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原则。这需要教育者能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并将精华传播给受教育者,引导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坚持理论教育的长期性和层次性。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需要累积的过程,教育者应长期坚持理论教育。层次性是指教育的内容、方式根据教育对象类型和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大学生可组织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而广大群众则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四,坚持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当今社会生活多元化,人们思想日益复杂,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理论教育的方法应予以创新。

1.2实践教育途径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的教育。在受教育者意识活动过程中,实现教育内容由“外我态”向“为我态”、“属我态”的转化。但是由知识层面发展到信念层面,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对象具体的实践。列宁指出:“只有学会独立地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你们才能认为自己的信念已经十分坚定,才能在任何人面前,任何时候,很好地坚持这种信念。”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思维分析问题,需要受教育者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付诸实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实践的内容、范围、方式更加丰富,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劳动教育、社会服务和社会考察。劳动教育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社会服务是指运用智力、知识、技能、体力等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困难,比如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社会考察则是通过认识、研究社会,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1.3传播教育途径

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途径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交流、分享马克思主义信息的通道,主要包括组织传播教育、大众传播教育和网络传播教育。

(1)组织传播教育。组织传播是现代社会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传播形态。利用党、政、工、团等正式组织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十分有效的途径。马克思主义的组织传播教育应遵循组织传播的规律,并符合组织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带动成员共同参与;营造安全、平等、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发挥教育者在组织传播中的核心作用。

(2)大众传播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期刊、书籍等形式,对广泛的受众进行马克思主义信息传播的过程,使教育对象在接受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升理论素质,确保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3)网络传播教育。当今社会已发展为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广而深,信息传播和更新快捷,传播手段具有兼容性,传播方式具备互动性。网络传播教育可以扩大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有效性,运用先进思想营造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络阵地,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大众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1.4自我教育途径

自我教育是指马克思主义教育对象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本身进行知与行的转化,是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自我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种途径,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自我思想品德提升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2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特殊途径

马克思主义教育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具有相应的特殊教育途径,主要涉及对党政领导机关、高等学校和社会群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2.1党政领导机关

党政领导机关、军队、党校、团校、工会等组织,可通过理论灌输、讲授讲解等方式开展教育,比如开会学习、整风运动、学术报告会、专家讲座等。充分发挥党政领导机关的组织性、架构性、系统性、正式性、规范性等特点,有利于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

2.2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2.2.1思想政治课程

高等学校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课程,并运用现代化的媒介平台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同时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比如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发挥多学科的教育、影响作用。学校开展通识教育,将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道德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课程内容精品化、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效化、动态化、长期化。

2.2.2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其将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实践对于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要。各级政府和部门、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走进基层,走向社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

2.2.3校园文化建设

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活动设施、校园绿化等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方面;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等制度文化,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校风学风班风、教学理念等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发挥校园文化隐性教育的特点,滴水穿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寓马克思主义教育于各种文化活动之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3社会群体

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组成社会生活共同体,比如村庄、街道、城镇、大都市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以喜闻乐见、通俗化、简单、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更佳。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扩大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覆盖面,还可以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全方位的育人氛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教育。

家庭对每个人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最深入人心、最直接。家庭文化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新闻媒体、电视网络平台的影响。个体是家庭的一员,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思想对家庭价值取向、个人价值观有引导作用。家庭不仅带给人们在思想品德、人格伦理等方面的成长,在正确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马克思主义教育途径的特点

3.1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理论应与时俱进,并且符合实践发展的要求,得到人民的认可;理论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融入最新的时事政治内容,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让理论更有说服力、感染力、真实性、科学性、先进性。实践教育的进行应依据理论的指导,即使在实践中发现与理论有偏差的现象,人们能够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判断,做到明辨笃实。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的体系,其传播和教育过程也应是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

3.2猿纸逃主体与教育客体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相结合,主体要有一定的客体性,能从教育客体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对象的角度考虑开展教育的方式、途径,力争运用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教育途径,真正使客体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客体要有一定主体性,在受教育中由被动学习逐渐转为主动学习。“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客体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的动力源泉,“实然我”向着“应然我”的目标前进是客体学习、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刺激来源。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7

关键词:教师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人格魅力

一、教师素质概述

所谓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1]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备①思想素质,即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②业务素质,即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较高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③身心素质。

二、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

如今,中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学教育财政投入比例逐步提高,国家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更加重要,为了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综合素质高的“四有”人才,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势在必行。

(一)、提高教师师德素质的途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为师之道,重在师德。而师德的体现就要求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这是师德的思想基础;要热爱.尊重学生,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要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核心;要教好书,这是师德的关键;要育好人,这是师德的归宿。

如何提升师德素质呢?要从教师自身做起,认真的学习科学理论,包括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道德科学理论、教师道德理论、教育科学理论,才能更好的明确教师修养的方向;教师还应投身于道德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道德实践是教师道德素质修养的归宿,教育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师道德素质修养的标准,而这两大实践是坚持知行统一的根本途径;此外教师要严于解剖自己,强化道德自律,自觉坚持“慎独”,追求道德境界。

(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途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显然教师要完成其基本职责,必须加强业务素质的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教师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B学生、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效果、自身品德的完善。而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教师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从而加速开发学生智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有助于使用科学的培训方法,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能力素质也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它有助于教师适应学科更新、发展的新趋势、有助于教师掌握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呢?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加强相互交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还要树立科学的时效观,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提高教师心里素质的途径

教师要有良好心理素质,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应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把握自我,要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改塑。

2、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广泛的兴趣,锻炼顽强的意志,培养良好的性格。

3、注意情绪调节,合理宣泄、活动转移、改变认知。

4、开展心理咨询

(四)、提高教师人格魅力的途径

教师人格包含有丰富的内涵:积极的工作态度、丰富的知识经验、较强的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行、良好的气质性格、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自我意识、端庄的仪表风度,这些都是教师人格的体现,教师高尚人格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学生成才,更有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而教师人格魅力的提高,就要树立教师人格榜样,认同教师人格;要培养教师人格评价能力,发挥教师人格影响;还要开展教师人格实践活动,努力完善教师人格。

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教师人格魅力体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应做到:

1、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2、要真正做到公正无私,不偏心,对待“优等生” “后进生”一视同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3、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能够真正理解“民主”、“平等”的内涵,而不是“管”、“压”和“训斥”学生;

4、把“尊重、宽容、民主、探究、合作”带进课堂,创造一个轻松、开放并激发学生思维的师生交流环境。

只有当教师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与积极思考的学习环境时,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把教师当做朋友。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即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导的前提。

总之,教师的人格修养与魅力,是每一个教师升华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教师人格修养必须在实践中刻苦学习,身体力行,砥砺意志,涵养品性才能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超越,才能在知行相济中求真,在内省自律中至善,在求真至善中达美,迈向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感悟

要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科学理论水平,还需要不断将科学理论进行教育实践,达到知行统一,使教师素质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升华,在教育教学中反应出来的师生沟通、师德、班级管理、教师的人格魅力及修养等方面的问题,教师更应关注以下几点:

1、教师教育工作者应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与职业道德素质,特别是建立新型的学生观,在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师生交流中遇到的问题。

2、教师应深入了解与学习有关的学生的心理与教育的知识,改进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与策略。

3、学校管理者应帮助教师减缓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反应,避免其影响与学生的交流,同时定期为教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并提供心理咨询与沟通的渠道,在促进教师的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

4、学校可以通过“问卷-反思” “调查-反思”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是无止境的,教师不可能将调查问卷中的每一项素质都做到完美,但只要在不同的阶段,将“学生评价”与“教师自评”结合起来,将“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结合起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让教师了解自己的素质,让教师找到自己的素质中最强的一项和最弱的一项,努力发扬“最强”的那一项,努力改进并不强的那一项,这是有效提高教师素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四、结束语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文明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启迪者,是个性完善的促进者。教师职业是伟大而崇高的职业,也是现代社会关注的永恒的事业。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方针、政策一定要适应国家的发展要求,应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改进教学设施、优化师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各项素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国家发展更快,更强!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8

关键词: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地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之而来的,社会对各行业所需的人才数量进一步扩大,同时要求人才的质量也进一步提升。现代社会要求人才要具有高素质、坚持不断地对知识的获取、运用和创新能力。作为个人来讲,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扩充知识面,培养能力,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以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这一切都要求高等职业院校除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外,更应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要求是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要求为己任,始终坚持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努力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教育者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促进受教育者素质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指导和促进下,自主构建和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一方面要紧扣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做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1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新生入学时绝大多数年龄在十八、九岁左右,对社会才刚刚有朦胧的认识。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要引导他们重视思想政治学习,使其在大学期间,尽可能多地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时还要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人们常说要在大学里学会如何做人与如何做事,这也充分说明了“做人”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性。学校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育效果。辅导员还可以开展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中领悟出做人的道理。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成为为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的人。

2 以夯实大学生专业素质为中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积极开展技能大赛,使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高职院校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素质技能大赛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营造了学生乐学技能、巧练技能的良好氛围,真正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好效果。近年来,通过学校开展的素质技能大赛活动,我校印刷工程系多名学生在中国包装创意大赛、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了不错的佳绩,为系里和学校争得了荣誉。这些成绩的获得和参赛经历也可以成为他们今后就业的“敲门砖”。

2.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周期逐步缩短,这就需要个体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以适应新时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辅导员除了要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外,还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同时要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和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越来越主动学习,对自己的学业负责。

3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其心理承受力

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必然需要。有的学生刚入校时认为自己只考入了专科院校,在同龄人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有一种自卑的心理不敢主动与老同学交往,而且在学习上也缺乏动力,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长此以往易导致性格孤僻,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针对此情况,辅导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困惑,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所以说,大学生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进行人生实践,努力创造人生价值,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是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4 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前提下,高等职业院校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以此完善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4.1 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学校为使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开展素质教育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学校社团活动,这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学生工作管理者可依托院系的专业为背景,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立以专业为特色的学生社团,由学生工作管理者和专任教师共同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一方面使其切身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我校印刷工程系成立的“成功1+1”社团,是依托于系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印刷技术专业、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的学生社团。该社团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的以“低碳生活,绿色包装”为主题的活动,学生们向广大群众普及了低碳包装的知识,宣传了环保理念。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提高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了自我,而且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其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让学生实践在岗位。通过开展勤工助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而且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切实感受到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自我目标、为社会作贡献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经济上自立、生活上自主、精神上自强的意识,增强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通过调查了解勤工助学活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养成珍惜时间,以及学会与人合作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作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有效的途径。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使学生在为社会服务中学习、锻炼和成长,并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4.2 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就业人才,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就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而且这种教育不仅仅通过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来完成,而是应该时时进行,包括创业能力。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指导大学生如何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可以聘请优秀校友为在校大学生开设讲座、做报告,传授学习和工作经验,还可以开展就业与创业实践活动,如我校每年举办的创业大赛,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帮助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素质教育是以塑造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只有在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辅导员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勇于探索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新途径,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红.论社会需求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6).

[2]李薇.浅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J].才智,2010(15).

[3]曾剑.浅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4).

[4]石慧.社会需求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育,2008(20).

[5]黄曼霞.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使初探[J].时代教育,2008(Z1).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内涵;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促进了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转型,即:由全面型转向精细型,由操作型转向智能型,由一成不变型转向具有较强应变型[1]。为了跟上时代的脉博,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更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树立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教育理念,构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它还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这些方针政策为我国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吉飞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中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成功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努力搭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拓宽高效的职业素质教育路径,这是职业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2]。周光宇在《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中讲:要加强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生产、管理第一线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3]。郭惠玲在《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中阐述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开展途径应从以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创新精神、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4]。何其荣、周巍在《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养成》中论述了学生职业素质在实习教学中的培养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5]。熊睿、刘英超在《英国职业教育及启示》中探讨了加强职业教育的途径,如: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成立“培训和企业协会”,将企业融入教育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性方面的学习,并积极投入到广泛的课外活动中磨炼能力[6]。芮小兰在《澳大利亚双元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中论述了澳大利亚的双元体系,它的核心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公司培训同步进行。以企业培训为主,以职校教育为辅,职校教育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7]。

纵观海内外,职业素质教育早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为企业输送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的生理、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社会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三位一体锤炼而成的能力,它是一个人非技能性的潜在的能力的体现[4]。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就业起点平台的高低,对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两项内容。基本素质具有共性,即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前提。而职业素质具有个性,即各个行业“职业人”所特有的,是从事行业岗位所具备的素质[8],其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自我完善意识;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对专业及专业群知识的学习;职业精神,培养学生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的精神,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审美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提高人文素质。

三、职业素质的养成路径

1.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是现代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德育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

2.以专业理论教学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应以传授先进的科技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高新技术(即理论技术)课程的构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专业理论基础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并按照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调整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所要求的新知识、高技能来调整教育内容,调整专业结构、专业方向和专业设置,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3.以专业实践教学为手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讲是培养技术型、操作型,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各行各业的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可上可下、可跨行业、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即“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效结合,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除了培养学生敬业乐业、刻苦耐劳、执著追求、恪守信用、讲究效率和效益、公正公平、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崇尚卓越等职业精神外,还需培养学生具备不同职业、不同岗位要求的特殊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按照职业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实践,加强学生的职业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4.以创业教育为途径

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因此,要科学把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坚持以就业教育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职业精神为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项目为载体,以创业能力提高为关键的创业教育理念。切实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5.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讨论、专题报告、讲演、简报、板报、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氛围。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开展“名人名家讲座”,评选各种“校园明星”,组织大专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促进人文素质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网络等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在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自己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本行业和未来的就业岗位的信心。鼓励在校生利用寒暑假勤工助学,早日接触社会,感受企业文化,锻炼社会交际和沟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感情,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在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自己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本行业和未来的就业岗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6.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

职业素质是产学的一个无缝接口,社会和企业就是职业素质的起点与终点,因此,必须打破现有格局,建立一支“校企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即,学校不仅要在校教师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发挥好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还要求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积极主动引入学校以外的人才作为“候补”教师,如企业老总、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等,为学生不断输入新的职业素质理念。创建具有浓郁职业素质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文化与商贸类企业文化相互渗透,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7.以双证制为特色

将职业素质作为一门必修课贯彻到正常教学之中,分专业群组建相应的实践项目和为学生服务的“职业中心”。“职业中心”要为学生提供专业最新的导向,专业就业的机会,专业深造的机会及专业不同层次考证的信息。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应出色地完成相关专业职业素质的学习,即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由一张毕业证改为“双证”,即再加一张职业素质认证[6],督促并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修炼。另外,要发挥好教师、学生以及环境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不同作用。一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授业中要处处体现高水平的职业素质,真正达到身教胜于言教的目的。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大学生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都要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学生不仅要具有“社会人”的共性,更要具有“职业人”的个性;不仅要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情商。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广与实践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拓宽并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身心愉悦,精神充实,职业素质得到升华。三是要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入企业文化与企业实现无缝接轨,丰富校园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爱林.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17-19.

[2] 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3:43-44.

[3] 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6):9-10,59.

[4] 郭惠玲.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3):50-52,56.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10

 

一、远程教育模式下法学教师的基本素质

 

1.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选择远程教育模式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社会。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政治观。不可避免的是,学生往往会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他们的价值观念造成了消极的作用。因此,远程教育模式下法学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纠正和影响学生的个人观念,实现远程教育的育人功效。

 

首先,良好的政治素养是激发教师职业精神的前提。教师具备思想政治素质能够为其指明前进的方向,促进教师得到全面发展,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精神,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与伟大,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良好的政治素养也能够确保教师踏实工作。教师这个职业看似很光鲜亮丽,但是教书育人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只有当教师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够甘于奉献自己,踏实工作,不断更新学习专业知识,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良好的政治素养影响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方向与效果。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受教师的影响较大。所以,法学教师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的高尚品德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教育学生分辨善恶是非,对学生错误的行为做出及时的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2.具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

 

远程教育模式学习中,学生多是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人员。他们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自身的能力,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而从事远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也是在高校从事法学工作的教师,没有太多的法律工作的经验,所以,法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的真正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首先,教师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是确保远程法学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法学是一门实用型的学科,并且包含了众多的部门法律,在实际生活中,处处需要用这些法律来维护社会的发展。所以,法学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参加法律实践,牢记法律理论知识,掌握解决生活中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使法学教学得到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发展。

 

其次,教师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为他们进行教学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法学教师是我国法律科研的主力军,而法律实践能够有效地推动他们进行研究。只有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才可以促使教师去发现问题,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而能够更深入地分析研究法学知识。

 

最后,教师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法律梦想,都希望自己能具备良好的法律实践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去解决实际的法律案件。所以,具备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素质的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丰富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遇到的实际工作问题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

 

3.具有熟练的网络教学能力

 

远程教育的法学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前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法学学习中更具有自由、自主性。远程教育主要是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法学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网络教学技术,保证法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方面,远程教育的实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造现代化教学课堂。远程教育模式的法学教学,要求以学生的真正需求为授课的出发点,打破了面对面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利用自身的网络教学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学习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高远程教学的有效性,为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另一方面,教师高超的网络教学水平,能够提高法学远程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具备良好的网络教学技术能够为学生制造一堂充满乐趣的法学课,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掌握法学知识,提高远程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4.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

 

远程教育模式下的法学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发展,搞好法学的科学研究。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法学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还可以促进远程教育的广泛发展。良好的科研素质促进了法学教师的创新思维发展。远程教育模式下的法学教学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才能取得新的发现、新的机遇。教师对法学的钻研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突破自身能力的需求。科研素质能够让教师对法学充满热情和好感,树立追求进取的决心,将法学科研工作坚持到底,同时能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同时,良好的科研素质,能提高法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使他们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声望,促进师生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远程教育模式的教学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授课,对法学教师表现自我的人格魅力有一定的障碍,所以,法学教师想要在学生心中树立一定的声望需要靠自身的科研成果来为自己增添光彩。法学教师的学术研究在法学界有影响力也会吸引学生来参加教师的远程教育学习,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感,促进师生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二、远程教育模式下培育法学教师良好素质的主要途径提高法学教师的各项素质,是促进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地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法学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途径

 

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能够使教师正确看待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所以法学教师要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促使自己形成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具体讲,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学科的继续学习,教师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在教育工作中更应当多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坚定自身的政治方向,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二是时刻关注国家发生的时事,把握国家发展的总方向,法学教师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学习和加强思想政治素养,如观看新闻联播节目、中央法制频道、网络新闻等;三是参加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多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汲取会议思想的精华,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丰富法学教师法律实践的途径

 

首先,定期安排法学教师到实务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学校应当帮助教师联系锻炼单位,做好中间工作,让教师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了解法律的新发展,在实际的法律案件中增进自身的实践经验。

 

其次,一些法律案件,增长自身法律实践经验。远程教育模式下的法学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考取法律执业证书,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帮助需要法律援助的人们,还能够增长自身处理法律案件的经验,促进远程法学教育的发展。

 

最后,建设法学教育实践模拟基地。远程教育的法学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加入到法律实践模拟基地中,积极去基层开展法律调研,搜集相关的法律资料,为自己储备良好的实践经验,从而具备法律实践经验的高素质。

 

3.法学教师网络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

 

法学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来提高自身的网络教学技能水平,在准备的过程中扎实掌握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考取证书证明自己的实力,还能够保证法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由于大部分培训班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教学,计算机考试的内容只有一部分是适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法学教师想要提高自身的网络教学技能也可参加技能学习培训班。

 

除此以外,法学教师在工作之余可以自行在网上搜寻优秀法学讲师的授课视频,学习借鉴优秀的法学网络教学技能,汲取大家的教学精华为自己所用。

 

4.提高法学教师科研能力的途径

 

法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好坏,决定着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师也应从讲授型转向研究型,提高自己的科研探索能力。首先,要为法学教师提供进行教育科研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成长。其次,要打破科研的封闭状态,通过参与团队科研来提高自身的科研层次与水平,使远程教育得到更好的优化与提高。

 

三、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其对法学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法学教师只有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和目标,熟练应用网络教学的技能,增加自身的法律实践经验,才能促进他们远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发挥他们的个人魅力,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榜样,从而为推动我国远程法律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