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劳动竞赛十篇

时间:2023-03-31 10:59:44

开展劳动竞赛

开展劳动竞赛篇1

镇工会

根据市县工会安排,我镇工会认真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调研。经调研,发现近年来,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各类进出口市场持续低迷,使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严峻局面,企业劳动竞赛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当前基层工会必须着力解决的新课题。

一、立足当前,谋划劳动竞赛新思路

为迎接挑战,共渡时艰,工会高度重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把开展劳动竞赛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举措,作为提高职工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认真研究、讨论和部署劳动竞赛工作,围绕了“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方案,确立“面对市场抓创新,突出重点降成本,立足班组重实效,形式多样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突出创新、创先、创优,调整了劳动竞赛的工作思路:在活动内容上,由注重产量、产值向突出质量、成本、效益上转变;在活动领域上,由单一的生产领域向管理、特别是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方面转变;在组织管理上,由原来只管两头(开头号召、看结果表彰)向全过程跟踪检查的动态管理转变;在参赛对象上,从由以生产一线工人为主,拓展到管理干部、科技人员、营销服务人员等,使劳动竞赛更具有群众性。

二、抓重点,促难点,不断丰富劳动竞赛新内涵

我镇各级工会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做到“五个结合”,取得竞赛实效。一是与公司生产经营建设重点工作相结合。围绕创建“四个一流”(即技术、产品、管理、节能环保一流)的目标,开展重点项目劳动竞赛,促进“产品达一流”;围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开展八卦生态园、腾龙混凝土、三宝配重块等县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实现全面竣工投产;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研发新品种攻关竞赛并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全员、多层次、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建设重点工作的竞赛系列活动。据统计,全镇各级工会组织开展劳动竞赛18场(次),参赛职工约2000余人、占职工总数的88%,较好的完成竞赛目标任务,创效500多万元,促进企业发展。二是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相结合。各企业工会相继在锻造类、冶金类、纺织类、加工类等9个关键岗位、关键工种开展了比武活动,着力在各企业各行业培育和打造一批技术高超、创新力强的技术能手,开拓职工岗位成才的**,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据统计,我镇各级工会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8余期,参训职工近2000人。三是与提升班组管理水平相结合。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直接完成者。劳动竞赛的重心在基层,基层的重点是班组,因此,能否将企业的劳动竞赛管理有效性深入到班组,是检验劳动竞赛成效,实现企业创效的关键。可以说,抓班组建设,开展班组达标升级活动,提升班组管理水平,既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务实有效推进劳动竞赛的重要保障,意义十分重大。四是与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职工先进操作法、“我为企业献一计”活动,发动职工围绕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主题,从解决生产经营管理的难点、重点入手,大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各级工会有2000人(次)参加了合理化建议30多条,采纳了18条,为企业增加效益达80多万元。

三、创新务实,完善机制,推动劳动竞赛新发展

劳动竞赛是引导职工降本增效、推进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有效平台,尤其是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时刻,更能彰显劳动竞赛的作用。一是统一思想,突出重点,让劳动竞赛成为企业党政抓生产经营工作的有力抓手。思路决定出路。当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工会必须找准服从和服务于企业发展大局的切入点, 充分认识与企业共克时艰、共谋科学发展是广大职工根本利益之所在,确保实现维护企业利益与维护职工利益的统一。劳动竞赛要把企业确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作为劳动竞赛的奋斗目标,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职工素质为重点,按照立足基层,企业需要、职工欢迎的原则,要选准切入点。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作为劳动竞赛的切入点,引领广大职工发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共克时艰促发展的企业主人翁精神,使劳动竞赛在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弥补薄弱点上发挥作用,成为实现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目标的有效载体。二是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是搞好劳动竞赛的有力保证。多年来的劳动竞赛表明:劳动竞赛扎实、有效的开展,需要各级党政企组织高度重视,也有赖于党政领导干部对劳动竞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有赖于党政企领导干部的支持。工会组织在劳动竞赛的运作过程中,首先就要建立由党政抓领导、工会抓落实的劳动竞赛领导机构,建立纵向公司、厂、车间三级竞赛领导机构,横向党政工团包括技术、设备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机构,形成了“纵横联网、上下贯通、层层有人抓、活动有人管”的竞赛组织网络。改变过去组织劳动竞赛往往是工会“一头热”或唱“独角戏”的局面,工作中就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心协力保增长、上下一致促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落实责任,建立机制,是搞好劳动竞赛的重要保证。劳动竞赛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生产、营销、技术、管理方方面面,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如劳动竞赛方案的制定、竞赛目标及考核条款的落实往往需要来自机械、设备、机电等专家,设立由工会牵头,以专业职能部门为主体的专门机构,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检查、评比和监督机制,竞赛活动与每个环节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始终充满活力。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劳动竞赛的约束管理机制。劳动竞赛的管理制度应包括目标管理、组织工作、统计核算、检查考证、考评奖励等制度。通过制定和完善劳动竞赛组织奖励考核办法等文件,做到劳动竞赛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工作管理系统化。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强化劳动竞赛的激励机制。按承担任务、责任大小和创造的效益及时及时奖励,激励创新。对贡献突出的推荐为市级、县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给予奖励、出外疗休养等优惠政策,形成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企业和职工互利双赢的良好氛围。四是典型引路,加强宣传,是搞好劳动竞赛的有效方法。职工群众是劳动竞赛的基础,劳动竞赛富有成效的关键在于激发职工群众参赛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竞赛往往是以超常规的做法、超常规的举措、产生出超常规的业绩,因而职工在竞赛中要付出超常规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通过竞赛职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必须坚持把宣传教育活动贯穿于竞赛全过程,对劳动竞赛取得的成果和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要通过报纸、电视台等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扩大劳动竞赛的影响。要加强交流,及时总结和推广劳动竞赛中创造出来的先进经验、先进操作法、技术改革措施等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召开表彰大会、物质奖励、张贴光荣榜等形式,积极鼓励一种“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为广大职工树立起看得见、学得到的榜样,使竞赛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营造展现主人翁风采的舞台。

实践证明,劳动竞赛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重要措施,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广泛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和改革发展,是劳动竞赛永恒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保增长、促发展”竞赛活动水平,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促发展”中努力创**发展,才能使劳动竞赛更加具有活力。

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全县当前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现状,探索农村团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9—11月,我与西部计划基层青年工作专项行动志愿者小郑先后深入22个乡镇6个村2所中学2户非公企业,走访基层团组织分管领导、团干部、村干部、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学生60多人次,采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对全县乡镇、农村团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为准确地掌握基层团建情况,调研期间,我们还给43个基层团委发放《基层团组织现状调查摸底表》和《基层团干部情况调查摸底表》,让基层团干部填写,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现状

1、基层组织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22个乡镇团委,村级团组织总数为192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7个,依托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建团数2个。从调查的情况看,各个乡镇和大部分村都设有团组织,明确了责任人。团组织建设,乡镇团委要好于村,相当一部分村子,没有团组织。一些村团组织形同虚设,仅仅停留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形式上,团支书长年外出打工,偶尔一年回来一两次。村一级团组织,一年内基本没有活动,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在《基层团组织现状调查摸底表》中,有些乡镇上报的只是本乡镇中学团组织,村一级团组织没有一个。

2、团干部队伍

农村受机构、税费改革影响,各单位普遍减编,越到基层,编制越少,在工作不减的前提下,直接导致基层团干部兼职出现。乡镇团委书记大多数兼任妇联主席、会计、劳动保障助理等,少则两个,多则3、4个,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党政领导布置的任务上,没有时间做团工作。民政专干、工会专干、妇女专干等岗位,财政每月都要发工资,唯独团工作是无偿的。从事基层团工作没有相应的津贴和报酬,加之有的单位,政治上对团干部关心不够,对待团干部只注重使用,不注重培养。种种原因,致使团干部工作热情降低。团县委自03年9月以来,一直没有换届,乡镇的基层团委同样如此,汤峪镇团委书记已接近50,还在团干岗位上奋斗,工作激情大不如以前,只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最终团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3、团员队伍情况

乡镇政府所在地,目前,还有些年轻人,依托乡镇街道做点小生意,跑个运输等。其它地方,凡是初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家里又没有可依赖的资源,留在家中务农的只有寥寥几人,大多数会选择外出打工,只有在农忙时节,一部分人才会回来。这就形成了团员人数的不确定性,今天,某某可能在家,明天又外出了,团员人数难以准确统计。在农村,平时见到的,只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绝大多数农村团支部有组织无人,团员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村级团组织大部分时间在唱“空城计”。在家的青年,受社会上各种思潮影响,出现政治倾向淡化,即使有团的活动,他们也不愿意参加,他们认为搞团内活动占用了他们的时间。农村团员情况,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团组织活动难开展。农村团员大部分外出打工,组织活动无法开展。二是团员管理教育难落实。外出团员远离家乡,犹如断线的风筝,团组织对团员的教育管理难以落到实处。三是团员难发展。优秀青年外出经商打工,难以“推优”。村里优秀青年又缺乏,出现发展难、难发展的情况。

4、活动开展情况

农村团的活动阵地少之又少,缺乏经费,致使团工作难以开展。乡镇级团委无经费,开展活动时,只能一事一请,按活动申请经费;而村一级团委根本就没有开展共青团工作经费支出的相关政策规定,没有这部分支出,根本就谈不上经费保障。调查中,只有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在重大节日,“五四”、“国庆”,乡镇团委才能要出几百元活动费用。目前,农村团的活动经费还是主要靠团费和划拔两个途径,而农村团员数量本身有限,加上流失严重,团费收缴十分困难,农民团员的团费收入基本空白。基层团委只能有计划性地申请报销,伸手向财政要。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基层党组织对共青团工作重视不够

计划经济时代,共青团靠得是行政手段来布置工作,那时人们生活不富裕,没有多少业余文化活动,所以共青团的工作能够开展得轰轰烈烈。到了市场经济时代,青年人意识形态多元化,政治倾向淡化,即使有团的活动,他们宁愿自发组织,也不愿意受约束参加。加之受“唯经济论”影响,乡镇共青团活动逐渐弱化,以至团干部认为团的工作只是“锦上添花”,与抓经济大局工作相比,微乎其微,自己先有点“怯场”,影响了共青团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一些乡镇领导,没有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来看待团干部,支持团的工作。对团的工作重视不够、关心不够,甚至认为是“副业”,“敲边鼓”,可有可无,没有从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角度来考虑共青团工作,导致共青团的工作没进展,提不到党政领导议事日程上。

2、团的工作不能与时俱进

有的团干部服务创新意识不够,还在“穿新鞋走老路”。一些团干部在设计活动时,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缺乏创意,不能吸引农村青年。有的团干部只知道传达上级文件和精神,按部就班搞传统活动做表面文章上,号召团员青年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没有新鲜的东西。动不动就沿用过去的老方法,组织年轻人不是在扫大街,就是到敬老院,空洞乏味,形式老套,不能满足当代青年在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求,没能按照“党政所盼、青年所需”的要求,围绕广大农村青年增收致富、成长成才的需求,抓住一两项可以实实在在惠及广大农村团员的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团组织要求的,青年不愿做,不能满足农村青年的需求,团员青年自然与团组织疏远,不愿意参加团的活动。

3、团干部工作热情不高

由于大部分团干部是兼职,所以主要精力集中在党政领导布置的中心工作上,没有足够精力来思考和开展团的工作。部分团干部对工作信心不足,责任感不强。认为现在团干部既没钱又没权,工作不好做,所以就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加上团员流动大、流失严重,团费收不上来,又无处化缘,无经费活动开展不起来,因此一些团干部对共青团工作热情不断减弱。

4、团员流失严重

大量农村团员外出务工,造成乡镇团员流失率较高,一些团员从学校毕业后,或外出打工,或没有及时转接组织关系,游离于团组织之外,相当数量的外出归来团员的组织关系无处落实。在团组织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农村发展团员工作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一个村一年到头发展不了一两个团员,更有的连续几年没有发展新团员,造成农村团员数量逐年减少。在农村,团组织找不到团员青年,团员青年也找不到自己的组织,时间长了,团组织就没了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对策与建议

1、实施“党建带团建”

要搞好基层团组织建设,“党建带团建设”是根本,要主动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新形势下,必须有紧紧围绕党政大局,帮忙不添乱,主动向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路子、压担子,促使党组织从人员、经费、组织上给予保障。一是要力争把团的建设纳入党建总体目标和年度责任考核体系,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二是按照《党章》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县、乡镇两级是党员的团委书记列席同级常委会和党委会制度,使共青团能及时了解本地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及党建中的重大事项;三是对乡镇一级团委书记人员的产生,要经过上级组织部门与团县委考核,成绩合格方能上任;四是坚持把团干部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至少一年组织一次团干部的培训;五是积极争取活动经费,解决乡镇 “缺钱办事”问题。各乡镇青年数按申请年度财政预算,有条件的,还可给团干部申请必要的补助。

2、扎实推进“1+1+X”模式

乡镇团委更是整个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领头雁”,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以按照“1+1+X”模式,建大建强乡镇一级团委。所谓“1+1+X”模式,就是建立9—11人的委员会,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和委员7—9名,书记可由乡镇党政班子年轻副职兼任,也可选拔政治上可靠、在青年中有较高**和影响的优秀青年担任,副书记原则上设1名,工作需要也可增设,副书记和委员重点吸纳对青年工作有激情、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代表,其中可以有当地学校等领域的优秀基层团干部、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和合作社负责人、青年企业家、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者、优秀民警、有**的医生等等。团委委员的分布要照顾到各个方面,使团委班子成员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形成互补,达到结构合理、整体优化。

3、切实发挥“村官”作用

随着“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实施,一大批优秀年轻大学毕业生相继走向广大农村。他们不仅是共青团的服务对象,而且是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力量,更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基础的青年后备力量。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富有创业干事的热情和干劲,具有创新创造的才能和潜力。为了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发挥作用,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加大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支部书记的力度,让这些“村官”们与青年人多交流、多沟通,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农村青年宣传党**政策、大政方针,让农村青年听得懂、记得住,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农村是一片天地广阔的沃土,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积极为农民朋友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一句话,农村海阔天空,“村官”们大有可为!

4、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青年聚集方式、聚集地的不同,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基层团组织设置,努力做到“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哪里就有团的工作”。打破原来单纯按行政村或居住区域建立团组织的格局,因为村上已经没有团员了,探索并推行“校村联建”、“企村联建”、“村村联建”等做法,把人数少、活动难的团组织与相邻人数多、活动好开展的团组织联合,也可以与企业、学校团组织联合,实现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种协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的西瓜协会、辋川的白皮松协会、泄湖的樱桃协会、普化的蔬菜协会、三里镇的核桃合作社等等,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其内部建立团组织,最大限度的减少团员流失。以协会促团建,以团建带协会,两者互相协调,互相渗透,协会为青年农民提供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实现了技术的共享,信息的互通和经验的互补,在遇到技术、资金、政策难题时,团员青年可以通过协会团组织向上级组织反映,解决实际问题。

5、加大服务青年力度

一是要服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从调研情况看,农村青年想的是致富,少的是门路,缺的是资金,难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盼的是服务,他们的第一愿望是创业致富。为此,基层团组织要以青年致富工程做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抓手,深入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活动和“送科技下乡”活动、 加大乡土科技人才培训力度,在田间地头言传身教,把服务及时送到青年手中。同时,要积极协调,利用团组织的网络优势及时向广大农村青年提供最新的、急需的市场供求信息,切实解决青年的后顾之忧。二是服务农村青年文化需求。要多层次设计活动载体,开展送书籍、文艺节目下乡活动、结合团员青年特点,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保持团组织的生机和活力。要抓住冬季农闲和两节期间青年集中、具有节日氛围的有利时机,组织青年开展歌咏比赛、才艺展示比赛等活动,总之,文化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团的基层组织才能生机盎然,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真正发挥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

6、扩大工作服务对象

我们的工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团员,要把眼光投向团外,把青年作为工作对象,一般我们团内把35岁以下,称为青年。但这时又出问题了,通过调研,农村16岁至55岁年龄段,基本都在外面,不是上学,就是打工,只是中年人一般在离家近的**市打工,年纪轻的跑到更远的地方打工。把青年局限于35岁以下,农村团组织的工作对象还是有些少。蓝田县特色种植搞的比较好的几个乡镇,比如说泄湖的樱桃、辋川的白皮松、普化的蔬菜等等,这些乡镇的青年人也不多。而依托特色种植成立的一些协会,比如说辋川白皮松协会,许多会员年龄超过40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14-44岁的人为青年、青年联合会规定18-40岁的人为青年。我们可以采取青年联合会的规定,将40岁以下人,统称为青年,便于团组织开展活动时找到服务对象。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政研室的安排部署,我委按照《关于落实省领导对**试验区批示精神的调研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任务和分工职责,拟定了《**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方案》,并由委发展计划处牵头,组织畜牧办、科教处、种植业综合处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分2个调研小组,于2010年12月22日—27日,分别深入到**、**、**、大方县等地14个乡镇、16家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生产基地,详细调查了解当前农业生产情况,并与当地政府、农业部门、龙头企业举行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地区辖7县1市,现有总人口798.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9.62万人,农村劳动力455.6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 412.11万人。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49.44万亩(其中,水田68.66万亩,旱地480.78万亩),保障灌溉面积43071.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1.75%)。

(二)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情况

1、预计2010年,**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 600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1元/人,其中:工资性收入1085元,家庭经营收入1850 元,财产性收入35.92元,转移性收入360 元。

2、主要农作物生产值情况:2010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954.22万亩,产值 190.73亿元,(其中,玉米257.24万亩、23.35 亿元,铃薯506.3万亩、86.7亿元,水稻 66.32万亩、5.76亿元,小麦92.29万亩、1.07 亿元,油菜85.52万亩、2.41亿元;蔬菜253.98万亩51.07亿元,烤烟66.98万亩、13.49 亿元,茶叶面积29.2万亩、1.38亿元,中药材20.7万亩5.5亿元。预计2010年粮食产量263.05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3.65%。畜牧业肉类总产33.67万吨,其中生猪28.95万吨、产值55.4亿元,肉羊0.50万吨、产值2.4亿元,肉牛2.12万吨、产值7.5亿元,预计2010年**地区肉类总产33.67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的17.5%。

3、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至2010年12月,全区共有龙头企业 97家,其中部省级龙头企业21家,地市级龙头企业97家,拥有资产10亿元,2010年营销总额9.5亿元,带动农户130余万户;全区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43家,社员28945户,合作社拥有资产5.4亿元,流转土地87.3万亩。

2010年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建设资金11475万元,**农村户用型沼气池5.1万口,大中型沼气池3口,沼气后续服务站95个,现全区建成农村户用型沼气池23.4万口,适宜建池覆盖率达到29%,综合三改配套率达到62%。

二、“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判断

“十一五”期间,**地委、行署认真落实**试验区的相关精神,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粮油生产总量不断增加,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在粮油生产上,以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为目标,通过加强优良新品种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在稳定粮油作物播面的同时,努力提高单产,实现粮油生产稳定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由250.52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263.05万吨,粮食单产水平由262 公斤/亩,提高到276公斤/亩,全区粮食需求总量约322万吨,常年生产量达到270万吨,调入量17.46万吨(主要是粮食品种之间的调剂,其中大米约14万吨),调出3万余吨,总体看来,粮食基本实现自给。油菜种植面积85.52万亩,常年总产10万吨左右,单产110公斤,并以**康星油脂有限公司为龙头,促进了油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生产结构逐步调整,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地区结合本地实际,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强化投入力度,以良种繁育为基础、基地建设为中心、标准化生产为保障、产业化经营为动力,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1、生态畜牧业发展迅速。**地区充分发挥具有污染小、天然

草场面积大(620.33万亩),灌木林(630万亩)、林地(1810亩)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总量大(年生产量326万吨),绿肥种植广(300余万亩)、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大(80万亩),饲料来源广泛(年可用于饲料的粮食和农副产品200余万吨)等优势因素。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点,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工作机制、调整生产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组建合作组织”的四项措施,强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肉类总产由29.42万吨增加到33万吨(增加112%),畜牧业产值由40.61亿元增加到67亿元(增加164%),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由37.86%增加到38%(提高1个百分点),养殖户由1.8万户发展到13.6万户(增加7.5倍),养殖业收入由287.79元增加到631元(增加219%),养殖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由14.1%提高到20.5%(提高6.4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15年,**地区投入发展畜牧业的资金稳定在3亿元,养殖户达12万户,肉类总产增加到50万吨,产值达1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0%,养殖业收入达1000元,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增加到30%,培育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至2010年,**地区畜禽生产量上升至全省第二位。

2、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地区充分利用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通过加强马铃薯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加强马铃薯市场建设,加快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等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发展。现**地区成为国家确定的马铃薯种植发展优势区域,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要产区之一,成为我省马铃薯最大产区。2006年与2010年相比:马铃薯总产值由34.1亿元增加到86.7亿元(增加2.5倍),种植马铃薯农户由40万户发展到86万户(增加2.15倍),马铃薯单产水平由1212.1公斤/亩提高到1278公斤/亩,马铃薯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5.3%提高到9.5%(提高4.2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15年,**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5000万,种植农户达90万户,马铃薯总产值达10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个。

3、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丰富,交通(铁路、公路)建设加快等有利条件,通过强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加快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等措施,促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由172.1万亩增加到253.98万亩(增加1.5倍),蔬菜总产值由20.97亿元增加到51.07亿元(增加2.4倍),蔬菜单产水平由1315.2公斤/亩提高到1562.5公斤/亩,种植蔬菜农户由135万户发展到170万户(增加40万户),蔬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9.14%上升到14.98%(上升5.8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15年,**地区投入蔬菜产业的资金达到1亿元,种植农户达180万户,蔬菜总产值达9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20%,蔬菜营销与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个。

4、茶叶产业迅猛发展。**地区充分利用荒地、坡地资源丰富,宜茶面积大等优势条件,以茶产业作为生态治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通过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全面整合“乌**”、“三**”、石漠化治理、整村推进等工程(项目)资金发展茶产业,以新茶园种植及无性系茶苗推广应用为基础,加快准建立茶园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及有机茶产地认证,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茶叶总产值由0.365亿元增加到1.37597亿元(增加3.8倍),种植茶叶农户由3.8万户发展到7.6万户(增加2倍),茶叶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5%提高到2.6%(提高2.1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15年,**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1.5亿元,种植农户达35万户,茶叶总产值达3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5%,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个。

5、特色经果产业加快发展。**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多样的有利条件,以**苹果、**核桃等为重点,整合“三**”生态保护项目、退耕还林巩固成果项目、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和争取国家、省级精品水果项目,加大特色经果业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转,以特色产业基地和精品示范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水果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特色经果业的发展。

6、中药材产业呈快速发展之势。**地区充分利用**半夏、大方天麻、**百合等一批地道药材在国际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通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为主体,加快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中药材种植面积由8万亩增加到20.7万亩(增加2.5倍),中药材总产值由0.9亿元增加到5.5亿元(增加6.1倍),种植中药材农户由1.6万户发展到3.5万户(2.2倍),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005%上升到0.218%(增加43倍)。按照规划至2015年,全区中药材种植农户发展到12万户,中药材总产值达到30亿元,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3,中药材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个。

(三)优势特色产业占农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

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益,不断发展成为**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中最大的增长点。2006年与2010年相比,优势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30.475%上升到66.96%,已成为农民收入中最大比例部分。同时,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集成度的不断上升,优势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将更加凸显,为该区生态治理、脱贫致富,以及为**地区乃至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既是**地区获得投入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地区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投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力度最大的时期。据统计,**地区在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经果、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投入上,2006年与2010年相比,由0.4365亿元增加到7.2292亿元,投入增加16.56倍。其中:生态畜牧业投入资金由1255万元增加至34887万元(增加27.8倍);马铃薯产业投入资金由1000万元增加至4200万元(增加4.2倍);蔬菜产业投入资金由590万元增加至4580万元(增加7.76倍);经果产业投入资金由20万元增加至3180万元(增加159倍);茶叶产业投入资金由500万元增加至9460万元(增加19.92倍);中药材产业投入资金由900万元增加至15985万元(增加17.8倍)。经果业、生态畜牧业、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成为投入增加最多的产业。

(五)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地区结合优势特色的发展,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核心,通过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促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产业基地规模,促进优势产业区域的形成,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中度,加快农产品名特优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化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地区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龙头企业由20 家发展到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784个。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家,固定资产达10亿元的龙头企业有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55个。建成特色经过林130万亩、生态畜牧业人工种草基地113.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31.9万亩、茶叶基地29.2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20.7万亩,较2006年分别增长65%、87%、11%、217%和228%。累计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61个,面积56.31万亩;产品认证47个,年产量18.75万吨;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个;获**名牌产品称号9个、省证明商标10个,地理标识产品4个,专利授权4个;获**省名特优产品27个,地区优质农产品认证130个。目前,全区已建成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0余个,初步形成以**、**为主的优质肉羊产业带,以**、**、**、**、大方为主的马铃薯商品薯产业带,以**、大方、**、**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和以大方、**、**、**为主的优质辣椒产业带,以**苹果、**核桃、**樱桃、**柑桔为主的精品果业产业带,以**、**为主的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带,以**半夏、大方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此外,**地区的**县获“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大方县获“中国皱椒之乡”及“中国天麻之乡”,**县获“中国竹荪之乡”,**县获“中国贡茶之乡”,**县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等称号。

(六)结合实际,制定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

**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3321”工程,即:建设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100万亩茶叶、100万亩中药材。配合3321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10个5万亩以上的的10大特色产业带,10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具有全区的战略高度。另外,**地区根据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分别制定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特色经果林发展规划、茶产业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及油菜油脂产业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不断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2007年以来,地委、行署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毕地党发[2008]6号)、《关于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的意见》(毕地党发[2010]12号)、《关于实施“三万”农业示范工程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毕地党发[2010]13号)、《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的意见》(毕地党发[2010]19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毕署发[2010]3号)、《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07]6号)、《关于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毕地党发[2007]17号)、《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07〕26号)、《关于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08]16号)、《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毕地党办发[2010]2号)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发展马铃薯、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做优基地、做大产业、做强加工、做响品牌、做活市场”,“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在全区组织实施“3321”工程即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三、**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快时期,但是,由于该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众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较差,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一方面由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目前区域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保灌田土的覆盖面、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水、电、路配套等方面严重滞后,亟待改善。仅靠试验区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解决,要实现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下大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二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虽然**试验区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试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财政扶贫资金贴息、信用社贷款的扶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别是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在政策优惠制定方面,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在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方面,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方面,在调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等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调动多方积极性,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确实提高该区域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强。“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特别是对**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试验区成为投入增长最快、增长最多的时期。但由于该区域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欠账较多,加之区域内原有的自然经济条件较差,从改革开发以来相比较,无论是投入的总量,还是人均的投入量,**试验区均处于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近年来**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区域内农业生产的方式较粗放、良种覆盖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标准化规范化技术的普及率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较普遍,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弱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区域内的农业科技研发能力、科技储备能力、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能力、产业化升级的科技支撑等都还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强。**试验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4年,低于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75年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技术能力的能力弱,特别是试验区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滞留农村的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体系有待健全。**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产业技术支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体系、市场营销和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

四、对促进**实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试验区成立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支持**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推进建议方案的要求》精神,积极支持**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试验区人口数量、国土面积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区,贫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区,是全省具有重要战略的地区。加快**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3321”工程(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100万亩茶叶、100万亩中药材),结合工程的实施,制定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10个5万亩以上的的10大特色产业带,11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措施,明确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和目标,思路清晰。

我们认为:在促进**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产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用城镇化理念促进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在巩固粮食基础的前提下,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良种良法配套为基础,规范化基地建设为重点,产业化发展为保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根本,下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加大改革创新步伐,要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试验区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创**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建立充分调动社会各类资源积极参与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为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开展劳动竞赛篇2

【关键词】企业;劳动竞赛;

【分类号】:D412.6

一、劳动竞赛活动对企业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1.1 开展劳动竞赛有利于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企业最牢固、最坚定、最有活力的基础建设工程。劳动竞赛通过各种渠道对企业文化产生积极强大的影响,在职工中有着巨大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从而影响和造就人的行为,进而影响造就整个企业的行为,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精神风貌[2]。

1.2 开展劳动竞赛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说,企业与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两者利益的实现都有赖于企业的盈利和发展。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以市场为导向,把劳动竞赛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稳定了职工队伍,构建了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企业与职工互利双赢。

1.3 开展劳动竞赛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弘扬先模精神

劳动竞赛是培养职工学习力的重要课堂,是提高职工实践力的练兵赛场,是发挥职工表现力的广阔舞台,是实现职工创造力的有效载体。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职工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比、在比中创,打造一支高素质职工队伍。

二、完善和深化企业劳动竞赛的思路

2.1 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要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创新发展这个重点。要动员广大职工围绕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等为重点,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协作、技术攻关劳动竞赛,通过合理化建议、先进操作法、创新成果、小改小革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增强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文化,打造创新永动机。二是要突出关键项目这个重点,根据重大项目进展的要求,大力开展重点工程建设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活动,开展比质量、比安全、比进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三是要突出降本增效、生态发展这个重点,围绕降本增效目标和生态建设要求,大力开展降本增效、节能减排劳动竞赛活动,教育职工增强降本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职工改进工艺设备,推广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是要突出立足岗位、提质增速这个重点,开展立足岗位成才、争做技术能手建功立业竞赛。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名师带高徒、职业技能带头人等活动,为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使技能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五是要突出安全生产这个重点,强化班组建设,要以“学习型班组建设”和“工人先锋号”为载体,夯实安全根基,确保生产稳定[3]。

2.2 加快五个转变

一是加快竞赛目标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要求劳动竞赛围绕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高质量和效益来开展,必须加快以质量、技能、安全、效益等综合目标转变。二是加快从单纯体力型向体力与智力结合型转变。新的发展形势使得生产不仅对职工体能上有要求,而且对职工的智力技能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真正实现“体”“智”结合。三是加快从突击型向长效型转变。既要注重对急难重的任务采取突击式的方法去攻克,更要把劳动竞赛的机制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目标管理机制,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长效化。四是加快精神奖励为主向精神物质奖励并重转变。劳动竞赛的奖励不要单一体现,要实行先进荣誉、发放津贴、学习深造机会等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奖励方式。五是加快以工会为主向党政领导、部门配合、工会运作、全员参与的新格局转变。

2.3 实现三个结合

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劳动竞赛与提高员工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相结合。目前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职工的素质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在竞赛中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员工的学习和思考的热情,鼓励职工多学技术、多学本领,并运用于实际生产中去。二是劳动竞赛要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相结合。要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公司发展的方向和项目抓好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要坚持以经营目标为导向,以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为主攻方向,努力开发和利用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力,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劳动竞赛要与职工的政治荣誉相结合。要加大宣传力度,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使优胜者最大限度地感到光荣。要加大对优秀技术的推广,让优胜者为导师给同类岗位人员讲课,确保优胜者和其成果发挥最大效用[1]。

三、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有效途径

3.1 不拘泥于小圈子,实现贯穿全过程的大循环

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光是生产水平的竞争,而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是管理水平的竞争,是科技水平的竞争。而目前劳动竞赛的内容和开展范围往往只是局限在生产环节,让职工产生了劳动竞赛等于生产竞赛的惯性思维。就一个完整的企业而言,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物流、财务等环节,“生产”只是这个大循环链条中的其中之一。劳动竞赛要打破单纯的生产方面的竞赛,要将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拉拢到参赛者的队伍中,使全体员工都动员起来,打破一潭死水,激发出新的活力。

3.2 用创新思雄指导劳动竞赛

“创新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工会要牢牢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核心,按照“做企业之需,想职工所想”的原则选好竞赛的主攻方向,使竞赛活动真正成为广大职工发挥才能、创造业绩的舞台。(1)引进竞争意识。随着企业主辅分离、精细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职工原来手中的“铁饭碗”早已不存在,每一名劳动者,都要立足岗位,强化技能,才能在企业中竞争上岗并占有一席之地。而劳动竞赛正是检验员工能力的标尺,鞭策员工不断进步的动力。(2)强化学习观念。现代社会里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要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作为劳动竞赛的高层次要求。在竞赛中,营造一种只争朝夕、不进则退的学习氛围,引导职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和岗位竞争力[4]。

3.3 考核机制和奖励模式应当是舒适的“适足履”

有效的激励措施是组织好劳动竞赛的基本保证,也是竞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对调动参赛者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让真个活动显得毫无动力和活力,并且会对以后的活动造成延续性的负面影响。所以各单位在制定每一项竞赛方案时,要加强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同时要明确竞赛奖励方式或奖励标准。在奖励资金上,要争取得到相关公司领导的批准,保证奖励能够及时到位。只有严密制定奖惩考核办法,把调动职工积极性放在第一位,力求量化每项考核指标,尽最大限度保证公正、公平的评判,让劳动竞赛真正深入人心,发挥实效。

四、总结

总之,劳动竞赛是提高企业基层员工技能水平、团队水平的活动,对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不可磨灭的意义。我们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和水平,采用“三多”(多总结、多思考、多讨论)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劳动竞赛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余锡金。 开展劳动竞赛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 办公室业务,2013,(11)。

[2]刘宁平。 劳动竞赛激发企业活力[J]。 企业文明,2013,(2)。

开展劳动竞赛篇3

一、 劳动竞赛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

劳动竞赛起源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提出组织竞赛来吸引群众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列宁说:“组织竞赛在苏维埃政权的经济任务中应当占有显著的地位,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竞赛应该是我们的一项最重要而又最有成效的改造社会的任务。”从此,劳动竞赛便一路走过来,见证了一个个时代,涌现了一批批模范人物。应该说,劳动竞赛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职工群众劳动积极性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我们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上,深刻认识劳动竞赛存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㈠劳动竞赛是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

现代企业管理不仅是计划、指导、监督,更主要的是组织、协调和联系,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人的管理为直接对象的一种组织方式。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特殊的竞争环境里,必然引发出一种特殊的竞争心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种或多种不同于平时环境里的特殊效果。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劳动者来说,劳动竞赛可以满足他们两种需求,一是能力需求,二是精神需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有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依次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高层次的需求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不甘落后,奋勇争先是人的本性,有能力的人就更需要一个平台来让他们施展、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容易造就先进人物,有利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竞赛就是依据人的多层次需求原理,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制定方案、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考核评比和总结表彰等具体环节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系统工程。它熔人、财、物、思想、行为管理为一炉,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群体效应,是名副其实的职工群众科学管理方式。

㈡劳动竞赛是企业工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责的有效实现形式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的组织性质决定了工会是广大职工群众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手段和方式应多元化。1995年,鞍钢被亏损的乌云笼罩着,公司买原料都要向职工借钱。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工会组织开展了“清仓挖潜,修旧利废,大力降低成本,争做孟泰式职工”的双增双节活动,充分挖掘了职工的潜能,为企业摆脱困境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的实践证明,劳动竞赛既能将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引导到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等建功立业的实践之中,同时又履行了维护职工根本利益的基本职责。工会组织既较好地摆正了“服务大局”和维护权益的关系,又有利于两项工作同时并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 劳动竞赛所面对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由于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劳动竞赛也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思想观念上的不适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职工的竞争意识日趋增强,大家更加关注竞争能力和竞争结果,对开展劳动竞赛日趋淡化。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⑴认为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在是市场经济,讲竞争,不讲竞赛,对开展竞赛没有积极性。⑵认为随着企业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企业的劳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干活拿钱,不干没钱,开展劳动竞赛实际意义不大。

竞赛内容上的不适应。劳动竞赛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劳动竞赛的内容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为:⑴注重赛速度、数量,忽视赛效益、质量。⑵注重赛经验、体力,忽视赛科学、技能。⑶注重在一线、生产人员中赛,忽视在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中赛。⑷注重赛生产过程,忽视赛经营管理过程。

竞赛形式上的不适应。劳动竞赛作为一项独特的群众生产运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从整体上说,劳动竞赛的形式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一是行政命令式的多,企业自觉主动式的少;二是群众运动式的多,立足岗位成才式的少;三是固定、重复式的多,创新式的少;四是形式主义的多,结合实际的少。

激励方式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激励制度不健全,激励方式、标准和程序没有形成制度,人为的因素比较多;二是偏重精神激励,忽视物质奖励;三是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标准弹性大,很大程度上是轮流“坐庄”。

针对劳动竞赛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模糊认识,应该从加强劳动竞赛的组织领导入手,有效地发挥劳动竞赛的作用。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使劳动竞赛的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监督系统、考评系统和奖励系统都成为高效运行的有机整体。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问题:

一要因人因地制宜开展劳动竞赛。开展劳动竞赛是为了解决生产当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就要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挖掘大家的潜能和创造力,力争全员参赛。在具体组织上,可以分类进行,使竞赛在同类人员、在有可比性的群体之间展开,这样有利于公平竞争,也便于进行考核。开展劳动竞赛还要注意发现和培养骨干,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劳动竞赛就容易发动,组织起来也会顺利得多。

二要协调好与劳动竞赛有关的各种关系。劳动竞赛是在企业的大环境中开展的,与企业的各个部门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保证劳动竞赛的顺利进行。劳动竞赛一定要取得党政工团各级领导的支持,特别是要取得党政主要领导的支持。此外,还要取得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劳动竞赛要与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劳动竞赛更合理有序地进行,同时也保证了职工主人翁地位和民利在竞赛中得到落实。

三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劳动竞赛多是围绕某些点来展开的,要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劳动竞赛必须与企业的整体工作协调一致,要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来选点,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找出对企业整体工作有突破意义的点,并善于发挥这个点的辐射作用,以求更大的效果。

四要统筹好劳动竞赛的全过程。从过程性来讲,劳动竞赛都有组织发动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总结阶段,这就要求开展劳动竞赛必须进行全过程筹划、全过程管理。不应只是提出设想、拿出方案,就坐等收获,还要跟踪竞赛的全过程,注意信息反馈,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注意解决活动中“重视两头,忽视中间”、“注重形式,忽视效果”的现象,实行动态运筹和管理。

三、勇于创新,大敢实践,实现劳动竞赛的转型

创新是发展的前提。劳动竞赛在新时期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各级工会不仅要创新劳动竞赛的理念,还要创新劳动竞赛的抓手,及时完成转型,使劳动竞赛走上从认识到实践、从创新到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㈠找准传统优势与时展的“融合点”,实现劳动竞赛新转型

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手段、追求目标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传统的劳动竞赛工作思路、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竞赛是以统一的、大型的、体力型的居多,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竞赛应更强调个性、针对性和实事求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竞赛的目标和方式也应有所变化。新时期的劳动竞赛的内容应该包括:智力型,强调科技、技术改进;开发型,强调创新、新产品的研发,不守旧;实用型,强调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型”,体现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目标由“物”提升到“人”的全新理念。

新时期劳动竞赛应在继承中求发展,做到“五个转变”。组织形式从注重阶段突击型向常态长效型转变,把劳动竞赛的机制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和目标管理,贯穿企业生产全过程;贡献力由单一的劳动、体力型向管理、智力型转变,特别是围绕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动员一线职工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为技术创新建功立业;竞赛范围由偏重一线型向全员参与型转变;竞赛目标应由追求生产指标型向生产经营、效益型转变;激励机制从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向精神物质奖励并重转变,充分体现利益公平原则,保持劳动竞赛的内在驱动力。

㈡找准企业发展与劳动竞赛的“纽结点”,推动劳动竞赛的创新发展

21世纪世界钢铁业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竞争既是资本、技术、产品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要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关键在于职工队伍的

素质和创新能力。新时期的劳动竞赛就是要以创新为灵魂,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和“职工素质工程”为载体,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工程”的关系,通过劳动竞赛实现这两个工程的良性互动,助推企业发展。

1、创新劳动竞赛形式,提高职工群众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创新劳动竞赛的基本要求是不拘一格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多层次、大跨度、多形式、宽覆盖地将劳动竞赛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提高劳动竞赛的吸引力。

近几年,鞍钢开展劳动竞赛注重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条主线,通过在重点工程开展攻关立功竞赛、在科技领域开展新产品开发竞赛、在销售系统开展促销保供竞赛,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更好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创新劳动竞赛内容,提高企业和职工创新意识和能力。新时期劳动竞赛的内容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创新、创先、创优。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新产品开发、降本增效组织职工开展对标擂台赛、技术攻关、技术发明和提合理化建议等科技型劳动竞赛;围绕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组织开展岗位培训、岗位练兵、技术竞赛等素质型建功立业活动,使劳动竞赛成为激发职工自觉为企业建功立业的有效载体,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广阔舞台。

开展劳动竞赛篇4

【关键词】轨道交通;职工;劳动竞赛

劳动竞赛是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之后的自觉的劳动热情的必然的表现,是新的生产关系的必然的表现,是发展生产、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可靠保证。当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全面优质、加快、安全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工会组织要紧紧依靠劳动竞赛平台,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引领职工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

一、劳动竞赛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轨道交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基础设施工程,对外协量大,难点卡点多。宁波轨道交通自建设以来,依靠工人阶级,紧密围绕安全、进度、质量、成本控制和文明施工,广泛开展劳动竞赛,组织和引导各参赛单位攻节点、破难点,在工程建设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和队伍建设。

1.劳动竞赛是优质、高效、安全推进工程建设的有效抓手

宁波轨道交通在劳动竞赛开展过程中,围绕工程建设中心,坚持长赛不断线、短赛攻关键,以综合竞赛为基础,结合阶段性竞赛、单项竞赛,以赛促管,以赛促建,狠抓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2009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拆迁保障、管线迁移、设计、百日安全生产等专项竞赛,同时实施安全生产特别奖,把安全生产与每一位参建者的利益直接挂钩。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宁波轨道交通仅用一年时间即完成1号线一期工程的房屋拆迁,完成全部一期管线迁移,工程建设全部转入地下主体结构施工,部分隧道实现贯通,安全、质量实现零事故发生目标。

2.劳动竞赛是形成文明和谐氛围的有效抓手

在全力推动工程建设的同时,宁波轨道交通把和谐共建和文明施工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劳动竞赛活动,组织开展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等专项劳动竞赛,沿线社区与参建单位纷纷结对,减少了施工对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减少了施工投诉,提高了居民对轨道交通建设的理解,增进了施工单位与沿线居民的联络沟通。

3.劳动竞赛是提升队伍建设的有效抓手

宁波轨道交通以劳动竞赛为平台,一手促工程建设,一手促队伍建设,狠抓人才培养、管理创优和技术创新,把劳动竞赛打造成为一个提升队伍建设的重要舞台,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过硬人才队伍。在竞赛开展过程中,把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资金管理、设计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等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管理纳入劳动竞赛活动,把检查考评发现问题和整改情况纳入下一步检查考评的内容之一,以促进问题整改,全面推进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和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以竞赛为抓手,从精神和物质激励上鼓励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鼓励开展自主创新,为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轨道交通建设领域深入开展劳动竞赛的对策思考

在轨道交通建设领域深入开展劳动竞赛,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围绕工程建设中心,科学统筹,有效部署,进一步在全体参建者中形成“勇创一流、勇争第一”的良好竞赛氛围,以劳动竞赛全面引领轨道交通工作水平再提升。

1.深入组织发动,再掀劳动竞赛新高潮

要坚持把劳动竞赛作为工程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常态性的重要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参赛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联动竞赛机制,做到劳动竞赛有人管、有人抓。二是要扩大参与范围,积极探索把施工、监理、设计、咨询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统一纳入劳动竞赛,形成轨道交通建设全线最大的合力。三是要加强劳动竞赛宣传发动,在竞赛中进一步强化争第一、立头功的意识,营造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

2.创新竞赛形式,推动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要把实施安全生产特别奖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竞赛,不断加强责任意识、监督检查、隐患整改、应急救援、教育培训,确保安全。二是要统筹节点,进一步加强工程计划管理,抓重点、节点、难点,必要时组织开展阶段性单项竞赛,确保进度完成。三是要精细管理,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工程质量管理责任,促进质量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狠抓工程质量。四是要通过把成本控制纳入竞赛内容,大力提倡方案优化、设计优化、招投标优化,严格控制工程变更,改进施工工艺,最大限度地压缩征地拆迁规模,控制造价,提高建设效益。五是要着力于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继续开展和社区、居民的和谐共建竞赛活动,加强和改进文明施工,完善维稳机制,形成轨道交通建设的良好氛围。

3.发挥竞赛效应,带动队伍建设水平新提升

一是要推动创新出成果。开展科研攻关和各类管理创新活动,以竞赛为抓手,从精神、物质激励上鼓励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管理创新。二是要推动人才培养。把劳动竞赛打造成为一个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舞台,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过硬人才队伍,在广大建设者中间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开展劳动竞赛篇5

一、在竞赛办法制定上讲求科学合理,激励职工“跳起来摘桃子”。

在竞赛办法的制定上,厂工会一不追求形式,二不搞花架子,而是围绕生产经营重点难点切切实实地制定竞赛项目,力求切入生产,促进生产,把劳动竞赛这个“美味的桃子”真真切切的挂在职工面前,激励职工去努力奋斗。厂成立了以工会主席、生产副厂长为组长,工会、调度、技术、机动能源、工程、安环等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竞赛领导小组,为劳动竞赛日常管理机构。每年年初的工会全委会上,厂工会主席与各车间分会主席签订劳动竞赛协议书,将竞赛任务层层分解到各个车间、科室。厂工会根据劳动竞赛协议书的内容制定下发劳动竞赛实施办法,2011年,厂工会围绕生产经营重点难点,开展“三比三赛”为主题的劳动竞赛。即“比产量赛贡献,比质量赛技术,比成本赛效益”。 一是在主要生产单位开展“重点项目劳动竞赛”(在备料车间、发电车间开展延长“4#干燥窑开窑、23t锅炉开炉时间”竞赛;在熔炼、修炉、维修、仪控开展“诺兰达炉寿攻关”竞赛;在熔炼、转炉、硫酸、电一、电二开展“主产品产量质量”竞赛;在熔炼、转炉、渣冷开展“提高冶炼回收率”竞赛;在电一、电二开展“降低残极率”竞赛;在硫酸、电一、电二开展“降低能耗”竞赛);二是在辅助车间、后勤单位开展“人均创千元班组”、“优质服务班组” 竞赛;三是在全厂职工中广泛开展“生产明星”、“节能明星”、“安全明星”、“质量明星”、“技术明星”、“学习明星”、“服务明星”等7项明星竞赛。

二、在组织实施中狠抓职工技术创新,向科技要效益,用智慧代替汗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想更好的发挥劳动竞赛的强大生产推动作用,不仅要激发职工的动力,更要激发职工的智力。在劳动竞赛的组织实施中,大冶有色冶炼厂狠抓职工技术创新,向科技要效益,用职工智慧的结晶替代汗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年来,该厂坚持在职工中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活动,发动职工围绕劳动竞赛的目标想办法、提建议、搞创新,厂每季度、车间每月召开“职工合理化建议评审会”,对促进生产经营、安全、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建议视创造价值多少按5%的比例进行奖励。XX年至今,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近万条,实施5000余条,发放合理化建议奖60余万元。2011年,电一、电二两车间围绕阴极铜产量劳动竞赛克难攻坚,合作提出并实施的《缩短小板电解铜系统同极距》建议,将厂湿法生产小板极距由原来的95 mm缩短到88 mm,同时将电流密度由原来的235a/㎡提高到250a/㎡,年增加阴极铜产量7813吨,节约用电量2877008kwh,被评为2011年度黄石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修炉车间工人技师孙建华经过多年摸索,围绕备料干燥窑开窑时间竞赛提出的《干燥窑大修砌筑综合改进建议》获XX年度黄石市“职工十大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2011年度湖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孙建华本人被授予黄石市“五一”劳动奖章。电二车间职工夏智勇经过多年观察摸索,自制“不溶性复合铅阳极板”代替铅合金阳极板进行湿法生产,并申报了国家专利,获湖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各车间围绕重点劳动竞赛项目,成立技术攻关组,组织职工针对生产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攻关,极大地促进了厂技术改进,推动了厂劳动竞赛形式从苦干型、经验型向智能型、创新型方面迈进。

三、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公平公开,阳光管理“还政于民”。

劳动竞赛是通过“赛”、“奖”等手段来促进生产经营的

进行,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它产生的是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调动职工积极性使产量、质量、成本、安全等取得最佳成绩。如何让“赛”、“奖”等手段发挥最大的促进效果,厂工会通过推行厂务公开达到了这一目的。在大冶有色冶炼厂,各车间都将劳动竞赛的考核结果、奖励发放作为车间事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每月准时在车间公开栏上公开,各班组也及时在班组公开栏上公开车间对班组、班组对职工的考核结果、劳动竞赛奖金的发放情况。班组完成了多少工作、产量任务、成本消耗等数据每天由工会组长负责及时更新公开,职工把几个班横向一比较,就知道谁赢谁输,根本都不用等车间的考核结果就知道竞赛情况。有些班组的班组长一到月度中旬,就积极的跑到其他班去看公开的指标完成情况,发现自己班落后了,就赶紧召开班组动员会,想方设法赶、超指标,力争取得第一名。常常出现上旬一班领先了,中旬二班就赶了上来,到了月底,可能又一个班跑到了最前面,就如同赛马一样,你争我夺,谁也不甘落后。

四、在表彰奖励上坚持精神物质相结合,既给“红纸包”,又给“红旗飘”。

开展劳动竞赛篇6

劳动竞赛活动是促进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广州石化近几年来炼油新建装置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有竞争,就会促进发展,有比赛,才能找出差距。为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是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如柴油加氢改质项目,通过三个阶段的劳动竞赛活动,攻坚克难,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创造了国内同类型装置建设工期仅为12.5个月的新纪录。多年以来,工程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劳动竞赛的平台,多次创造出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新纪录,被股份公司工程部誉为屡次创造奇迹的单位,连续三年被中国石化评为工程建设先进集体。事实也证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劳动竞赛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一、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劳动竞赛的必要性

目前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当然可通过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机制或政策法规,以及利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去解决。但是不管政策法规、制度或合同如何完善,总存在着局限性。即政策法规、制度或合同在某些问题前会显得苍白无力,或者说是难以调整的。因此建设项目管理中开展劳动竞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对承包人进行激励和约束,使之按照合同圆满完成建设任务的过程。

第一,人的积极性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政策法规、制度或合同总是要通过人去执行和落实。因此,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除了约束以外,更重要和更关键的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有效途径、采取有效措施把参建各方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其能动作用。特别是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对承包人管理的各种风险,使得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第二,劳动竞赛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合同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的中心任务,人的问题是项目管理的关键。开展劳动竞赛的核心是调动参建各方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是按照劳动竞赛“比、学、赶、帮、超”的原则,劳动竞赛不仅调动了参赛个体的积极性,更重要地是通过“先进”带动“后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是劳动竞赛是一种群众活动,它通过宣传教育、样板引路和组织发动等手段,引导广大的参建者围绕着建设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是开展劳动竞赛是帮助企业创建信誉的有效手段。

因此,在炼油配套装置工程建设及项目管理中,将劳动竞赛作为一种提高管理水平和规避风险的手段加于运用是必要的,它是对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完善手段。

二、劳动竞赛活动在广州石化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历年来,广州石化工会都把组织职工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和技术创新活动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围绕企业的年度目标,抓住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重点、难点、薄弱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全员参与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以创新创优为目标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读书自学等活动,以增强职工的发展、创新、主动意识。劳动竞赛活动得到了专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以2011年为例,公司工会坚持按照“工会牵头组织协调,专业部门主抓竞赛,相关单位积极参与,总结评比表彰”的竞赛机制,年初,由各专业部门提交劳动竞赛项目,筛选确定了16项分公司级的劳动竞赛项目。每项劳动竞赛都做到有方案、有考核、有结果、有报道、有总结讲评,先后有310人在竞赛中受到表彰。劳动竞赛达到了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加快工程建设步伐,促进技术经济指标提升,确保装置安、稳、长运行的目的。

以质量安全进度为劳动竞赛核心内容

开展劳动竞赛,可以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手段。如何设定劳动竞赛内容,尤其是竞赛核心内容的设定,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确立高标准的建设目标

第一,建设目标及确立原则。工程建设项目具有一次性、时间性、被限制性、目的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并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

第二,广州石化新建炼油装置的建设目标体系。各参赛单位要紧紧围绕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具体要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优质、快速、安全、高效、廉洁为主要目标开展竞赛活动。主要目标为:

一是优质: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90%以上,确保省、部优工程,争创国家鲁班奖。

二是概算控制:以“不突破概算”为目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三是科技创新: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研究、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攻克“部级”甚至“世界级”技术难题。

四是工程进度:按工期计划完成任务,统筹规划,周密安排,不松懈,不怠工,不延误每一阶段工期。

五是安全生产:力争为事故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确保工程中不发生一例安全责任死亡事故。

六是廉政建设:按章办事,公开透明。不发生一例违法乱纪案件。

广州石化新建装置项目管理部应将工程建设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分解为参建各方具体的目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目标体系,确保工程建设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的实现。

开展劳动竞赛篇7

所属各部门:

今年是供水行业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为全面完成各项经济服务指标,推动企业从管理上创效益,从服务上创品牌,沪北供水管理所在市北公司“六创”立功竞赛精神的指导下,针对我所2008年度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决定在全所开展以“出效益、出品牌、出精神”为主题的立功竞赛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2008年企业的重心工作,组织发动广大职工积极参加“出效益、出品牌、出精神”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广大职工树立全心全意服务客户的思想意识、完成任务不计得失的协作观念、不畏艰难实现目标的拼搏精神。

二、 竞赛目标

全面完成2008年度沪北供水管理所各项经济服务目标,重点为降低05年度的产销差率,实现服务态度零投诉的目标。

三、竞赛内容

今年的劳动竞赛活动主要任务有:1、降低产销差率,2、提高服务质量,3、确保安全供水,4、改善供水水质。今年开展劳动竞赛贯穿全年的活动有1、养护站队“文明养护”竞赛;2、服务站点的“每月一星”竞赛;3、抄表员的“水费回收”竞赛,4、全所的“定期调表”竞赛。同时,所工会将结合各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即时推出竞赛活动,不断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 组织领导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立功竞赛活动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特成立竞赛活动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

组员:××× ××× ××× ××× ××× ××× ×××

五、 竞赛要求

1、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目标。要紧紧贴近企业工作的重心,有的放矢的开展立功竞赛活动。通过围绕实现降低产销差率和服务态度零投诉两大目标,强化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树立起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为重的责任感、提高安全优质供水的服务能力。

2、强化企业管理,引进先进理念。结合企业由经营转向管理的新形势,强化管理向服务要效益。不断学习、引进服务性行业好的工作理念,自我加压、自我完善,把对外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3、聚焦工作目标,干部职工联动。针对外服务工作的难点,我们要以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不断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集聚干部职工力量,形成目标一致上下联动的新态势,促进企业各项生产任务的全面完成。

4、培育优秀人才,提高队伍素质。通过竞争激励机制,培育服务能手,技术标兵,并由此掀起“比、学、赶、帮”的热潮,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企业树立先进标杆、建立人才高地搭建平台。

5、全程跟踪管理,公开竞赛成绩。做到中途有检查、有交流、有总结,负责考核的有关业务部门要协同工会做好竞赛的检查、考核、评比工作,并做好竞赛资料的积累,有关部门负责定期公开竞赛活动的实效。

六、竞赛形式与表彰奖励

开展劳动竞赛篇8

关键词:高校工会;群众性;劳动竞赛;

中图分类号: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2011年以来我们围绕“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建功立业”这个主题,开展了以“比职业道德、比履职能力、比岗位成果、比团结协作、比服务效能”为主要内容的争创“教工先锋岗”和“工人先锋号”的“五比双创”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至今已有四年。期间,对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从理论到实践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成效显著。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了工会组织在学校发展改革中的重要作为,使工会组织的战斗力、影响力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五比双创”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成效显著

(一)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四年来,我校共评选出院级“教工先锋岗”近500名,校级“教工先锋岗”252名,其中5人被评选为“教工先锋岗标兵”,23人次被评为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9个基层单位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工人先锋号”。覆盖了各基层科室班组,涉及了教育教学、科研生产、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为学赶先进树立了身边典型,对广大教职工学先进、争上游、创佳绩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营造了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促进了教职工队伍建设。

(二)促进了学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校工会在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中,始终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这个主题主线,紧密围绕学校事业发展中心任务,引导教职工树立了“学校腾飞,辉煌有我”的主人翁意识、“不懈追求,永不满足”的进取意识和“团结协作,和谐共进”的大局意识。通过先进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支撑学校和本单位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各二级单位还结合实际,分类指导,细化指标,特别是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活动。如理学院开展的“尚理杯”教学大赛活动、包印学院开展的“组建师生创新团队,培养卓越人才”活动、食品学院开展的“组建青年教师科技特派团,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百名教授下企业”活动等,助推了“教工先锋岗”和“工人先锋号”的创建,推动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积极进展,为加快学校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开展“五比双创”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的体会

回顾四年来开展“五比双创”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我们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党委重视和领导,行政的支持和配合是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的可靠保证。我校在实施“五比双创”竞赛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党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校党委将活动提升到学校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党委名义发文、部署和进行表彰,校行政则给予财力上的保证,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有关部门主动配合,为活动有序进行创造了良好条件。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内容多,涉及部门广,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劳动竞赛活动涉及学校组织部、人事处及各二级单位等部门的鼎力支持,缺少他们的配合,活动很难组织成功。

(三)各基层工会努力工作、精心组织确保活动落到实处。“五比双创”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任务重,要求高。在目前大部分二级工会主席是兼职的情况下,广大工会干部不计名利,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不少工会还结合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深入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广泛深入发动群众是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的基础。群众参与度高是“五比双创”竞赛活动的特点之一。活动中,我校校、院两级单位通过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进行动员,提高认识、落实行动,号召广大教职工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形成了全员参与的格局。不论是比创过程还是申报、讲评、评选阶段,都较好体现了活动的广泛性和群众性。

三、深入开展“五比双创”群众性劳动竞赛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活动的机制和制度。在活动中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机制和制度,争取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行政政策支持工会具体工作,各部门协同合作,全体教职工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进一步发动群众,增强活动的广泛性与群众性。“五比双创”劳动竞赛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活动必须广泛发动群众,提高群众认识和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把动员、发动、宣传工作作为推动“五比双创”劳动竞赛活动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来抓,争取做到全面覆盖,使广大教职工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抓好比创过程。评创结合,关键在创。各级工会组织要结合实际,采取措施,把比创贯彻到“五比双创”劳动竞赛活动的全过程。在评选阶段,形成了人人总结、人人讲评、好中选优,使评选成为一次认真总结自己,学习先进、明确努力方向,争当先进的过程。

(四)进一步严格评选程序。各级工会组织要进一步严格评选程序,掌握评选条件,增强评选工作的透明度,使评选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和公开,使我们评选出来的先进个人和集体有更强群众基础和代表性,群众更加满意和认可。

(五)注重同重点工作的有机融合。各级工会组织要将劳动竞赛活动同学校重点工作和有关政策相结合,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同党内创先争优相结合;二是同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同教职工队伍建设相结合;三是同人事聘用制改革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四是同学校重大评优推荐相结合,统筹安排,相互促进,一起部署,一起问效。

(六)大力宣传先进,充分发挥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各级工会组织对选树的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宣传,进一步浓厚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先进更先进的舆论氛围,弘扬正气。

开展劳动竞赛篇9

实践表明,企业开展劳动竞赛创新活动是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化和发展。新形势下,劳动竞赛的外延更广泛,内涵更丰富。从活动内容上看,劳动竞赛创新中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革新、合作攻关等,既有企业生产管理层面的,又有职工操作层面的,既有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又有调动企业积极性方面的。从创新的形式上看,既有短平快的立功竞赛,又有注重长远的争先比赛等。因此,新时期的劳动竞赛创新活动就是培养职工学习力的重要载体,是提高职工能力水平的练功赛场,是发挥职工能力才华的广阔舞台。这项活动的有序开展,能够让广大职工在干中学、学中练、练中比、比中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大军。

为积极应对劳动竞赛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探索开展劳动竞赛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进一步增强创新的针对性、广泛性与时效性,本文认为,在创新发展思路方面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观念的转变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运用新思维新理念和丰富的实践成果发展劳动竞赛。思维观念属于意识范畴,它是顺利开展劳动竞赛的必要条件。只有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把劳动竞赛放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劳动竞赛才会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支持环境,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工会及工会干部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改革创新,大胆抛弃劳动竞赛中那些过时的、陈旧的思想和观念,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文章,围绕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质量效益,组织开展各类劳动竞赛,用新的思想和理念指导各类劳动竞赛的开展,才能拓宽劳动竞赛的路子,开创劳动竞赛的新局面。二是竞赛内容适应创新要求。新形势下,衡量企业好坏的主要标志已不是只注重单一的产量产值,更多的关注点在于高科技与新知识的应用,人才的储备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新产品的开发,社会的公认程度等指标。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持续发展,就应在上述方面形成自身优势,加速劳动竞赛目标及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使之适应发展的现实需要。劳动竞赛的目标应从过去单纯体力型向体力与智力结合型转变,工会在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时,既要继续弘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又要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新时期劳动竞赛的时代特点和贡献力,积极开展六赛六比争先创优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丰富多彩。三是竞赛组织形式适应内容的需要。劳动竞赛的目的是通过竞赛这一载体和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把广大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上来。面对机遇和挑战,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要求劳动竞赛的载体和形式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地拓展劳动竞赛新的思路和谋略。做到既要推陈又要出新,结合自身的实际,大胆探索和尝试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特点,针对性强,可操作并富有实效的竞赛形式,不断增强竞赛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近年来,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先锋号为引领,积极营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精英协会、劳模创新示范岗等创建活动,大力弘扬金牌职工和金点子职工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劳动竞赛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使劳动竞赛在新形势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延伸这种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四是竞赛激励机制发挥更大的效能作用。市场经济的特征就是利益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打破了平均主义,职工的贡献大小直接与经济收入相衔接。市场经济导致价值规律及经济杠杆调节作用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形下,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并重是最佳激励组合方式,既能体现市场经济公平原则,又能使劳动竞赛始终保持一种内在利益驱动,既不会弱化劳动竞赛的精神鼓励功能,又能使竞赛的参与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竞赛成果。劳动竞赛在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方面趋于平衡,由此推进劳动竞赛活动的顺利发展。

总之,创新和发展劳动竞赛活动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活动中正确处理好继承、发展与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拓展内容和领域,深化劳动竞赛监督、保障、激励机制的有效运作,才能真正提高劳动竞赛活动的吸引力、参与率和影响力,劳动竞赛也才能实际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

开展劳动竞赛篇10

一、思想重视,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我分公司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二季度劳动竞赛,为顺利开展好劳动竞赛,把劳动竞赛活动引向深入,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动员布置,明确开展二季度劳动竞赛是为了“促发展、上规模、增效益”,要求各部门单位制定二季度劳动竞赛实施办法,扎实、有序开展,力争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劳动竞赛目的。我分公司认真做好劳动竞赛的宣传动员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宣传的作用,除发挥板报、宣传栏、宣传册等宣传媒体外,主要采取宣讲的方式,深入到各部门单位,深入到基层,广泛地宣传动员,营造立足岗位做贡献,降本增效我先行的浓厚氛围,要求全体干部、员工积极投身于劳动竞赛活动之中,做识大体,顾大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员工,掀起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活动。

二、加强领导,促进劳动竞赛开展

为使二季度劳动竞赛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我分公司切实加强领导,促进劳动竞赛开展。确定各部门单位一把手为二季度劳动竞赛的第一责任人,切实按照分公司开展二季度劳动竞赛的要求,结合本部门单位的实际,将二季度劳动竞赛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形成劳动竞赛各项工作分工到人的工作格局,使人人参与,人人有任务。在劳动竞赛活动中,加强指导、检查与总结,发现好的典型人物与先进事例,及时推广宣传,确保劳动竞赛活动扎实有效开展,以优异劳动竞赛成绩完成二季度劳动竞赛。

三、争先创优,二季度劳动竞赛蓬勃开展

由于我分公司高度重视二季度劳动竞赛,对劳动竞赛作了认真部署与安排,加强宣传发动工作,加强指导检查,各部门单位和全体干部、员工积极参加二季度劳动竞赛,争先创优,取得良好成绩。

(一)分公司经理办公室为配合其他部门完成劳动竞赛各项指标,确保完成全年生产经营任务,认真领会《劳动竞赛实施方案》精神,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任务,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二季度主攻方向及活动目标,在车务管理、办公用品管理、食堂管理、网络管理等方面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绩。

(二)计划调运科按照分公司劳动竞赛实施方案要求,在一季度动员准备的基础上,对应季度评比周期,按照“首季动员准备、二季强基创优、三季量效双增、四季总结提升”的部门竞赛进度安排,在一季度指标分解的基础上,稳步推动二季度竞赛活动的开展,做到“三结合”,即:指标结合,与企业升级考核指标相结合;运行结合,与调运业务运行需要相结合;岗位结合,与岗位责任落实相结合”,把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统一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竞赛活动,较好地完成了二季度的各项竞赛指标,特别是二季度中单日最大出库量达4974吨,日均出库1938吨,创今年以来新高。

(三)财务资产科在科室领导的带领下,积极准备,认真落实,充实完善,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劳动竞赛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一是分公司五项管理费用前五月预算为80.39万元,实际发生73.53万元,控制在预算额度之内。二是分公司财务费用大幅度下降,公司财务费用前五月计划为967.08万元,而实际只发生了0.29万元,大大节省了分公司财务费用。

(四)南疆油库在二季度中,抓好HSE和内控两项管理体系,狠抓安全环保、计质量、降本增效、现场管理、员工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一是开展“纠违章,改正不良习惯”温馨提示活动,最终汇总出50条温馨提示,营造出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二是严格计质量管理,完成二季度作业任务,汽柴油盈亏均控制在分公司要求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