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十篇

时间:2023-08-02 17:34:09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篇1

关键词:双学位 英语专业 就业竞争力 建议

一、引言

目前,为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多学科优势,探索跨学科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双学位已经成为全国各大高校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就武汉地区而言,双学发展已有20余年,分别有于1994年、2001年和2009年开始的“五校联合办学”、“七校联合办学”和“十校联合办学”等形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而言,选择双学位的学生比例年年都高达90%。而实际上众学子在面临双学位选择时,同当初高考填报志愿一样的彷徨和迷茫,从对于是否辅修双学位的考量,到对于以何为据进行辅修专业的定夺,归根结底眼下这一个个问题都出自于大学生们对未来自身发展的忧虑。

二、调查思路与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部分我们主要从两部分着手:一方面是向历届毕业生派发了调查问卷,分析得出辅修双学位与其就业方向及就业竞争力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向相关用人单位派发了问卷,并从问卷中分析得出企业管理人员对辅修双学位的英语专业学生的看法及就业竞争力的评价。

2.实地访谈

我们在派发问卷的同时,也进行了实地访谈,通过对毕业生和企业管理人员面对面的交谈,得到了第一手资料。

3.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部分我们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进行。第一,在图书馆搜集了关于双学位就业问题的相关论文、书籍;第二,浏览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数据。

三、问卷分析

1.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注重的是学历还是个人能力?

分析:在参与调查的24位企业管理人员中,有13人选择了个人能力,4人选择了学历,7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和学历并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是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高低。这就提醒我们的毕业生在大学中除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还应该更加注意个人素质的提升。

2.有双学位教育背景的英语专业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分析

分析: 受教育的目的在于在工作实践中有立足之地,大学生迟早会完成学业并进入社会。为此,关于求职与就业,很多大学生就会为将来做出各种假设和期待,比如如何在客观条件上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如何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获得高薪酬,如何在晋升中获胜等一系列实际的问题。

3.关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增强就业竞争力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总结,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仅有英语这门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是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的,希望英语专业学生能拓展知识面,借助双学位这个平台了解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并提前考虑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修读相应的双学位,提升就业竞争力。

(2)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数学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希望同学们在双学位的学习中注意结合相关学科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3)英语作为主修专业,应该得到主要的重视,一定要在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双学位的学习,不能本末倒置。

(4)除了要牢固掌握英语这门本专业知识之外,工作态度,人际交流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也是工作中的必备条件。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工作,在实际中把握市场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调研结果

(一)实证分析结论

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有双学位教育背景的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求职和就业中存在一定的优势。

(1)在求职过程中,有双学位教育背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更有竞争力,得到了至少超过半数用人单位的认可。所以在招聘过程中有双学位教育背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如果自身素质完备,相对而言是很有优势的。

(2)在工作实践中,双学位教育背景给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带来的优势略有减弱,通过调查,英语专业学生最受用人单位认可的优势在于其本身的语言应用能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双学位教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上还是有所欠缺。可见有双学位教育背景的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优势主要来自于本专业,双学位只起到辅助作用。

(3)在职位晋升和薪酬方面,有双学位教育背景的英语专业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工资起点会高于普通毕业生,但此后的薪酬待遇主要取决于个人素质;另外,双学位教育背景也会使学生在晋升中取胜的几率更大。

(二) 1.对学校双学位教育的建议

(1)高校管理者需重新审视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教育理念,明确办学目的,合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以最佳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复合型人才。

(2)加强双学位教学质量监督和过程管理。开设辅修和双学位的院系应不定期组织修读双学位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同时严格双学位学生的考核制度。

(3)结合学校特点,迎合企业需求,严格审批设置双学位教学点。

五、结语

力争成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是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目标,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宗旨。由于当前跨学科教学组织模式的风靡,有双学位背景的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就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其实还是在于自身的素质。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育 逆向思维

英语是高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开展英语教学有利于做好对外交流活动,也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推进,高校英语也要在适应新课程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与国际文化交流相适应。逆向思维的出现对传统英语翻译教育进行创新,能激发翻译者多将翻译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沿着正常理论发展方向寻求问题解决方法,使英语和汉语更为贴切沟通,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育中逆向思维的导入分析

1.正、反向转换。正、反向思维在逆向思维中最为经典,是根据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不同而形成的。例如英语在肯定或否定意义表达中惯性运用含蓄和委婉的方式,但汉语则更为直接。正向、转换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由正向反转换;从正面表达正面,从反面表达英语,即肯定句形式忠于否定意义,如“The sun sets regulary on the Union Jack these days,but never on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语在汉语译文中不再是一个“日不落”国家,但英语在国际上却有广泛应用,这正是正向、反向转换,通过双重否定翻译前面分局,虽然改变了句子形式,但译文更加准确,符合原文表达意思。其次由反向到正向转换;汉语从正面进行,从反面进行英语表达,即将肯定意义藏于否定形式中,这种反向到正向的转换使译文与汉语表达更贴近原文意思。

2.省略及省略翻译。减词法即英语翻译中的省略法,省略是原英文文章中有些词语无法翻译,因此该词语在译文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省略违背译文语言习惯或可有可无的词,然而省略并不是删除原文某些思想内容。

3.文化及文化逆向。英语翻译要求译语从文化角度准确翻译原语所要传达的方式、意义和风格。即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原英语的“形”和“神”,由此说明翻译中的关键部分是文化研究。逆向思翻译就是从多方面翻译角度思考,所翻译内容语言文化反应更深层次内涵,因此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理解和表达问题。要求英语翻译者除了具备双语能力且还要有双文化、多文化知识。尤其是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形成过程、宗教文化、民族心理意识、历史习俗传统及地域风貌特征等一系列互变因素。

二、逆向思维导入大学英语翻译教育中需注意问题

1.重视含义解读。翻译是人类思想一项重要活动,它是不同民族、地域、文化背景思维的有机结合,具有跨文化和跨语言特征。尤其不同地区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风格,而英语翻译者也要坚持原作的风格,保留其本土化特征,在文化背景范围内转换原文意思,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并在形象含义、字面意思及隐性意义上解读。例如端午节的粽子是汉语有的词汇,如果英语翻译者没有准确翻译出粽子背后的中国文化背景,那么该词的翻译常常令人不解,也不很好地表达其中代表的含义。此时就可将粽子转化为西方人最为熟悉的“trussed fowl”(指烹饪前被捆绑的鸡鸭)来传达语言背后文化意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生活人们思维习惯。

2.忠于原文。语言翻译要借助逆向思维准确判断文化背景并将这种翻译方式渗透到教学中,然而语言翻译也要忠实于原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中必须要教育学生在翻译任何英语时,其本质要尊重原文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文化沟通。不能为追求逆向思维翻译而不顾原文思想,要在翻译中竭尽全力保留和传输文化色彩,必须时可借助注解和解释,从而更好地坚固逆向翻译和原文语义。合理应用注释和解释才能使语言翻译有了充足的辅助翻译功率,将相应的文化知识传输给阅读者,也和阅读者的阅读需求相符。对于商业化翻译更要持严谨化态度,可以运用细致化条款说明翻译内容,从而保证翻译的文化性和准确性相统一。

三、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竞争也异常激烈,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其教育方式显得更为重要。英语教育作为语言沟通的基础,在大学英语翻译教育中导入逆向思维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思维模式能使译文变得更加严谨,还能在不改变原文含义的基础上突显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优美性,从而提高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丽丽.大学英语翻译教育中逆向思维的导入分析[J].亚太教育,2015(36):85-85.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双语教学;会计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37-03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及国际贸易突飞猛进,教育国际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进入21世纪,尤其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迅速崛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要素,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目标。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桥梁,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之一。2001年8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

一、双语教学的优点

1.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是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懂得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类人才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地位。

2.提供外语学习环境。语言环境对语言掌握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为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了机会。英文式授课与课堂问答有助于提高英文听力与口语。

3.提升教学效果。实施双语教学,学习国外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从原有的填鸭式教学转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原版教材的运用虽然给学生带来了许多英文挑战,但有的理论知识源于国外,通过对原版教材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4.积累专业词汇和术语。对于学生来说,英文的专业词汇和术语是双语课程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如果学生能在学习专业的同时积累一些专业词汇和术语,就能为阅读国外专业文献、出国留学及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双语教学的模式及现状

现今,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的课程,使学生同步获取英语与学科知识。因此,它包含着两个关键性的特征:一是强调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达到专业学科知识学习和英语学习的双重目的;二是强调运用英语进行课堂的交流与互动。然而,我国的双语教学与加拿大等国的双语教学不同,他们是有“沉浸式教育”语言环境的移民多元文化的国家,双语教学偏重的是教育制度,主要为的是推行官方语言。我国的双语教学是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懂得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我们缺乏“沉浸式教育”语言环境.只能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创造有利双语教学的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考核模式单一。部分双语课程存在着学生选课积极性不高的情况,特别是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对双语课程存在焦虑感。因为双语类课程付出的辛苦程度高,考核模式又都相对单一,一考定胜负,很多学生的成绩会低于预期或低于其他课程,不利于提高学生选双语课程的积极性。

2.学生专业及英语水平不一。会计学双语教学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后续课程,是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核心课程之后开设的,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做铺垫。因此,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双语教学授课内容的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个班级中存在着巨大差异。

3.国际化竞争意识不高。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双语教学认知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先人一步,而仅仅认为这无非就是一门学习外语的课程,或者是会计学核心课程的辅助课程,在这门课程上不愿意多花时间精力。

4.课堂互动不均。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高、外语基础较好、对本课程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度比较高,而对于外语、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参与程度则比较低。由于双语教学的授课内容相对比较丰富,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课下又不愿多花时间加深理解,往往几次课之后就产生较大的主观惰性。

5.教材选择不匹配。双语教学对教材的要求很高,教材的选择既要符合非语言专业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又要能够满足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很多高校教师进行双语教学都是直接选取国外的原版教材,没有经过教师的删减和加工,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不足之处是,原版教材大多比较晦涩难懂,语法复杂,其难度超过了大学生专业英语教材的阅读水平。而且国外教材通常都非常昂贵,页数多在三百至五百页,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加之根据实际的教学计划,往往完成不了所有的课本内容,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还有一些高校教师,自己撰写了双语教材,虽然参照很多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的限制,英文表达呆板,用中式的思维译成英文,不利于学生准确表达专业知识。

6.课程开设不科学。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引下,许多高校为了赶潮流,没有全面考虑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的需要,只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哪些老师可以进行双语教学,根据其特长,分别对号入座,选订课程教材,双语课程的科目就这样定下来了。因而导致课程开设随意性大,无法保障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

7.缺乏双语教师培养计划。双语教学中,影响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高质量的双语教学需要高素质的双语教师。然而许多高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参差不齐,没有一个平台供双语教师交流学习,学校也没有相应的培养计划。

四、对策

1.改进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双语教学是一项实施成本较高的课程改革,如果效果不佳,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学校应在课程选择、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材建设上多花功夫。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课程选择上,选取与所学过的专业课关系密切,应用性较强,具有中外可比性的学科专业课,如财务报表分析、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等。在教学模式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进行分层次教育,因材施教。在课程难度上采用阶梯式教育,例如对于英语和专业水平欠缺的学生,尽量缩小班级规模,这样教师会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同时,可适当降低课堂英语授课比例,难度可以循序渐进,教学重点应放在术语、专有名词上。教学方法可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及鼓励式的教学方法,加入案例教学,让学生能通过思考而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敢开口。在教材建设上,要选择难度适中、编写质量高的国外原版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材改编,通过教材改编,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2.提高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知度。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双语课程不是一门简单的“英文翻译课”,学校应该提高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知度,让学生拥有国际化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只有学生对英语及专业学科知识具有强烈的兴趣和需求,才会使他们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激发,提升学习成效。也只有学习者对双语教学有较好的认知,才有助于他们避免或减轻双语课程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困难与焦虑感。选取优秀的往届学生回到课堂做演讲的示范性教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长学姐们能给予学生很好的指引,还能传授一些经验,学生也能从学长学姐出色的展示中受到鼓舞,知道前进的方向。

3.营造语言环境氛围。在双语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灵活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交流活动,如国际交流生、国际短期学生访问,让这些外国学生参与到双语课堂中来,访问生可以了解中国的教学模式,中国学生可以通过讨论题与访问学生合作,增强信心,了解国外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双赢模式可以增强双语教学的教学氛围。同时,可以开设国际班,与国外学校合作,让更多的学生能学以致用,有机会到国外学校学习。

4.多元化教学手段。由于双语教学不是大多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模式,上课时不免会有所紧张,长时间下来会容易疲劳,降低注意力。因此双语课程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PPT的布置上可以采用生动的图片、活泼的背景,多放置案例、流程图来代替大段的枯燥文字。同时,偶尔穿插与上课内容相关的国外名校公开课的教学视频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缓解疲劳的一种方式。

5.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精神。在国外的教学中,很推崇团队协作,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6人左右的组,无论课后学习还是课堂讨论、演讲都以这个组为单位。培养他们的分工协作意识,教师要注意鼓励,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小组的研究下解决问题。学生会渐渐形成小组竞争意识,良好的团队氛围会带动每一个组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与团队精神。

6.加强师资。双语教学提倡营造国际化环境、国际化的文化,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有所创新。因此,对于教师,需要适应国际化教学,将国际与国内的学科前沿很好地融合,同时让学生了解国外不同的教学理念以及热点话题。教师的素质和双语的使用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还必须熟练地掌握所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选送专业教师出国培训是最佳的提高双语教学师资的途径,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在国外的培训中,教师能实地感受国外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了解国外学生的思维方法,从而在学习中思考如何优化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许秀英.双语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

[2]李慧.在会计学双语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中国证券期货,2011,(9).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篇4

(秦皇岛市海港区和美实验学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在当前“减负增效”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因为优秀的教学质量是对自己辛勤付出的回报,是对一个教师工作的最直接的肯定。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是众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重要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减负增效”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学生主体;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赋予了语文有效教学非常明确的含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对具体内容的有效理解与掌握;并以此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其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标的这一指示无疑为“减负增效”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念,明确了前进的道路与发展方向。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果、有质量、有效益的课堂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望与广大语文教学同行同切磋、共进步。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在传统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与严重制约的背景下,教师长篇大论、牢牢把握课堂主动权、学生无动于衷,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的增长。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灌输式”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其与有意义的接受性教学模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大幅度进步与提升。

例如,在学习《翠鸟》这篇课文时,我没有像以往那样照搬教材,上来就把翠鸟的特征以及习性等全都机械式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与归纳课文中有关翠鸟外貌特点以及生活习性的细节描写。如下,即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甲组:作者对翠鸟的羽毛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些细节与作者前面所提到的“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很好地搭配了起来;

乙组:除了羽毛颜色鲜艳之外,翠鸟还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以及“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丙组:翠鸟捕鱼时的动作非常迅速、非常敏捷。我们有证据为证:“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这是作者从正面描写翠鸟快速捕鱼的一系列动作;“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则是从侧面衬托了翠鸟矫捷的身姿;

丁组:作者通过老渔翁之口,让我们了解了翠鸟的栖息之地“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

…………

如此一来,既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顺应了新课标关于“学生主体”的这一要求;与此同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归纳的活动,还极大地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水平与能力,为有效课堂的构建以及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 创新教学方法,力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兴趣教学法”,要求“语文教师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真正将自身融入语文课程学习活动当中。”我个人认为新课标所提倡的“兴趣教学法”对于打造有效率、有质量的语文课堂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个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兴趣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并都取得了较为不错的课堂效果。

如,在教学《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播放了几段刻画老北京春节的视频短片,如此一来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探究兴趣以及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他们更专注于我接下来的具体知识点讲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比如,在学完《和氏献璧》这篇古文言文之后,在确保学生充分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带领他们将“和氏献璧”这个故事改成了一个舞台剧剧本,并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分角色表演。如此一来,不但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而且还促使他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于故事内容以及不同角色性格特征等的认识与理解,如此一来,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目标自然不在话下。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我想,这正是新课标提倡“减负增效”有效课堂教育理念的本质意义所在。希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同仁都能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将自身融入语文学习活动当中,并从中真正收获语文学习的独特喜悦与快乐。

3 “每天只解决—个问题”的课堂教学,激励每个学生进步

为了做到日常教学的课堂活动有效,为了杜绝课中学生的活动过于“丰富”和“饱满”,贪多求全等现象,如今我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针对学情,正努力尝试“每天只解决一个问题”的课堂教学。

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对重点问题和练习可以切实做到“精讲精练”;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去多思考、多实践、多感悟,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和互动生成;更可以使我们有更多精力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4 创建良好的学风,是轻负高质的保障

良好的学风、班风是提高课堂效率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减负增效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坚持教育、引导、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努力使班集体在课堂上形成珍惜学习时间,严守课堂常规,以达到专心听、认真记、细致想、踊跃说的良好学风。

总之,追求高效,是教学的永恒话题。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元元.浅析提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篇5

21世纪,教育已被视为应对未来种种挑战及社会进步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人们对高质量的教育充满希望和期待,而高质量的教育则依赖于高水平的教师,故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已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少数民族教育一直是多民族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牵涉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牵涉到各少数民族的和谐安定及发展。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多民族文化的社会特性,即民族的多样与文化的多元共存。新中国成立后虽经几十年的努力,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教育发展仍存在不均衡状况。在这种文化与教育背景下,如何达到各民族文化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局面,使少数民族既保持他们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能顺利地融入主流文化,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定位,在其专业成长上应作出怎样的变化和发展?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哈经雄、滕星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认为要实现少数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互适应并相互促进,必须特别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才能使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得以提升。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可表述为在一个社会或社会环境中一种以文化传统或式样不同程度的互动和互联。多元文化含有“大熔炉(meltingpot)”或“混杂(mish-mash)”的意思。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多元文化大会”的报告中对“多元文化”的内涵做了如下总结:多元文化包含族群平等享有“文化认同权、社会公平权以及经济受益需求”。从层次上来说,多元文化不仅指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而且也意味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的吸收。

(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具有非常明确的三个特征:第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包括对专业素养的认识,对教育、学校的理解以及对教师成长与发展中的价值认识等。第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是一个动态的专业领域,其知识基础在不断地扩展。第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育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需要系统的专业发展观。

二、多民族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内涵及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逐步达到较为成熟的境界,但是通过对教师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后,可看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民族院校教师专业的理性发展。

(一)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对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因素统计如下:“挤占业余时间”占8.55%,“主观不努力”占7.69%,“教育理论和技巧缺乏”占6.84%,“教师认识不足”占2.56%,“专业发展流于形式”占11.11%,“与薪金不挂钩”占5.98%,“参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少”占11.11%,“监督机制不顺畅”占1.71%,“学校领导不重视”和“学校环境与气氛不足”占11.97%,“培训选拔制度不完善”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办法不得力”占10.26%。上述统计数字表明,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观念淡薄。

(二)专业发展得不到重视

通过对院校是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调查,71%的教师都选择领导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够重视,其中19%的教师甚至表示“根本不重视”。从调查结果来看,民族师范学院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着学校管理问题。学校领导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重视,专业发展流于形式,领导的重视程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负责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者,是学校发展的“掌舵人”,是办好学校、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俗话说:“一所好的学校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导者”,因为领导者负有领导管理学校全部工作的重任,有责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民族院校含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群体,作为民族院校的领导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面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参差不齐、教师的情绪不满、教学设施的不完善、资金的短缺等,不仅应该具备一般院校的组织管理能力,还必须重视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对教育发展所造成的影响,重视民族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来增强民族院校的教学质量。学校要坚持将教师专业发展摆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

(三)缺乏民族地方课程设置

在对民族院校教师调查时,大多数教师认为本地课程没有重视多元文化的内容,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持反对意见。前者认为某些课程只是在内容中涉及其他民族文化,并未设有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后者可能是认为课程内容会让学生在民族文化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不必专门去学习。学院没有专门开设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历史、科学、艺术、习俗、语言文学等课程,不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调动和激发少数民族对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参加教研和培训的机会少,培训体系不完善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提出没有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机会少,培训模式单一,由于所参与的培训总是以集中培训的形式开展,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山区,校点分散,教师紧缺,致使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难度很大,他们认为多元文化方面的培训做得不够,培训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不适应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也不适应教师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培训实效性不强。

转贴于论文联盟

学校应为教师创建完善的培训体系,为民族地区教师提供严格而专门的职前培训;提供多途径、多形式的在职进修机会;使民族地区学校积极开展参与式教师培训,比如,专设课题,专家引导,教师讨论、反馈;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其积极参与培训和科研,并获得成效。

(五)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民族院校教师培训选拔制度不完善,从而出现政策限制的门槛过高,年青的双语教师引进困难的现象。民族院校大多数双语教师都在40岁以上,很难找到70后的进行“双语教学”或“三语教学”的年青教师,80后就更别说了。如今民族院校在拥有双语教师方面出现严重的断层,师资队伍日趋老龄化, 缺乏年青的双语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在现今学校教育中,由于学校对教师高学历的片面追求,使得学校在教师选拔和任用制度中存在高度重视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轻视甚至漠视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人才。学校认为,只要教师的学历高,就一定能把书教好。这样无疑使民族教育走上一大非常危险的误区。“双语”教师是确保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根本保证,无论是从培养民族学生目标上,还是教师选拔标准上,都应无一例外地将它作为考虑的方面。确立和实施藏汉“双语”教学模式,需要一支高层次的能熟练进行“双语”教学的双语师资队伍,所以在选拔任用民族教师队伍时,完善关注教育内部公平的教学管理机制也是很有意义的。

(六)双语教师负荷大,无合理的奖励机制

双语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有一支精通汉、藏的双语教师,需要有汉、藏双语对照教材、读物。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物力与人力投入。鉴于目前许多教科书及教学资料都没有专门的双语教材,同时又为了能够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技能,不得不利用自己的业务时间将教材自行编译成藏语版,这样无形中就增加双语教师的工作量,而这部分的“劳动”是无形的,如果没有一种科学、规范的计算工作量的奖励办法,在很大程度上会消减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多民族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领导的重视

1.学校领导要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俗话说:“学校成就教师,教师成就学校。”民族院校的领导应当充分认识到,只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求得民族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互动关系。

2.大力宣传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学校领导在自己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该利用会议、完善制度、落实奖惩措施等各种办法,在校内大力宣传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学校内部造成一种浓浓的氛围,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开展。这种宣传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教师专业发展能提高教师个体整体素质的提高;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二)建立多元的培训体系

民族院校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少数民族院校分布不集中、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一整套的多元教师培训体系,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多元化培训,促进民族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提高民族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在具体落实上,各民族高校可根据学校教师培训需求的实际情况,设置校级培训机构,各院系设置相应的分机构或机构。校系(院)两级培训机构可根据学科、专业、职称、层次等不同需求制订出具体培训规划,按照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指导思想,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安排层层落实。各学科专业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有一个共性问题,即培训层次问题,现分述如下。

1.提高学历。根据有关规定,民族高等教育教师中那些学历不达标或偏低的教师应该继续深造高一级学位,到正规形式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及高校进行在职、脱产读硕读博的学习与培训,获得更高学历证书。

2.更新知识。这是以更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所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要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民族院校教师应规定在教师岗位上工作满3—5年者,必须到特定的培训机构参加一年左右的脱产培训。

3.提高双语教学能力。这项措施是提高民族院校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这种培训应让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提高语言能力,一般说来,这种培训不宜安排太长时间,定期专题培训即可。

4.业务性提高。这是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受到困扰时,教师可以与同事协作研究共同解决。

5.宏观性提高。学校应该根据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假期安排一定时间,请若干不同研究领域的教授、专家开展学术的讲座报告,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引领和提升。

(三)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教师管理制度是使教师保持群体一致性的一系列约束和激励机制,是教师共同遵守的规范与行动指南。在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今天,为提高民族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强化不可或缺。因此,论文联盟民族院校要树立解放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观念,把民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与其生存状态和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选拔、任用、培训、晋升、评估等管理机制作为民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从而使民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从随意性走向制度化。主要包括:教师选拔和任用制度、双语教学评估制度、教师考核制度。

(四)落实保障措施

民族院校应遵循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恰当运用监督措施、激励机制、奖惩措施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打造一支出色的民族教师队伍,推动民族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1.监督机制。对学校制定的管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制度、措施、办法等,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以督促其保障落实。这种监督机制,既要有队伍,又要有措施。学校应建立监督机构,由主管教学的校长牵头,包括学校各相关部处的领导、各院系的相关领导参加的监督组织,并制定出具体检查监督的措施办法,定期、不定期地对全校各教学单位实施监督检查。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语文教材;双基教学;自主学习;阅读教学;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提倡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它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现在语文教学如何开展我有如下几方面感悟,以便与同行交流提高。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实现课程优化实施

在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文化意蕴和时代气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这个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特色。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语文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加强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训练。以此来获取知识、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二、加强语文双基教学

《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提倡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它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虚化或放弃“双基”。“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与基础,是三维目标中的第一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把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性任务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就拿写字来说,如果不训练,就不能熟练地写字,就写不出漂亮的汉字,假如训练程度不够,还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因此,语文教学仍要抓牢“训练”这根缰绳,不能让“人文感悟”信马由缰,该读的要读,该背的要背,该练的要理直气壮地练。

三、利用自主学习、巩固双基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通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可持续学习。“先学后教”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先学”,通过“课内预习”解决一部分问题,并在“先学”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实施“后教”。学生自然生疑的反馈,另一次是课内练习的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应调整教学反馈的频率和节奏。布鲁斯・乔伊斯在《思维教学模式》一文中指出:“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阐发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相反,我们应该教会他们通过活跃的思考,去寻找最佳答案。通过“生问师导”,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的真正困难,及时进行疏导,解除学生的疑惑,缓解学习焦虑,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轻松感和满足感。

四、利用阅读、讲解,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教学应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品读、细思、揣摩、体悟,该细嚼的地方还它个细嚼,该慢品的地方还它个慢品,该朗读的地方还它个朗读。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要使自己的“点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这种“点讲”绝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繁琐分析,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所以就没有智力加工的过程,就没有情感体验的高峰,更没有领略到知识世界的美妙风景。

五、合理运用生活资源,搭建良好的课程平台

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等资源优势,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经常开展优秀文章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出来,以激发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全新体悟等。

经过这几年探究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探索意识与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又减轻了学业负担。转变了教师教育思想,实现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业负担;减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68-02

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知识与人才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实施科教兴国,建设人才资源型强国的趋势势不可挡。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支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靠高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是教育中的顽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势在必行。

虽然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但这一目标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许多学校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并不能切实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就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来说,学生依然面临着沉重的课业负担:课程安排不合理,课时量多;作业量大,难度大,完成作业时间长;考试次数频繁;相关的配套材料多且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周末或寒暑假有密集的补课安排,这些都是学生在学校中常见的课业问题。长时间在这种学习环境中,面临各种课业问题,必然导致学生的休息时间减少,睡眠严重不足,使得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降低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同时,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会让学生身体劳累,更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心理上将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而不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动机,使得学生的生物学习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

课业负担是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保证,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生物课堂教学课业负担出现畸形发展,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过于重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物实践能力;在提高教学效果上思维僵化,依然坚持题海战术,忽视了生物作业的质量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所承受的课业负担。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视一种普遍的现象,其现象背后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学校教学层面。高中阶段面临着高考这一重要考试,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将学生看作是考试的工具,在教学课程安排上一味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强度,使得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课业压力;二是教师层面。许多教师在观念上墨守成规,依然坚持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使得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困难。同时,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只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这样的奖惩制度只能死学,加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家庭层面。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都有着很高的期望,期望他们以后能够成才,所以,家长非常看重学生的成绩,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背负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四是学生自身层面。高中学生由于对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完整的规划,因此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多重压力之下,学生只能盲目机械地重复着学习活动,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迎合各方的期许,他们自身并没有感受到多少学习的乐趣,反而容易因此产生逆反心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无法及时有效地完成课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出一些建议。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安排高中生物课程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教育模式过分夸大了成绩的重要性,导致许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过于追求书面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为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课业负担。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篇8

1对新课改的基本认识

1.1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特点分析

在正式分析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和质量的问题之前,我们先从新课改入手,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科学的教学特点和要求进行一个具体的讨论,在此基础上转入对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探讨,层层深入。所谓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在我国已经实施过很多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是发展还尚未成熟,其主要目的在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终构建出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其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几个方面。课程改革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日趋完善这一改革,最终能够真正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1.2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育的老师提出的新要求初探

在新课改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它必将同其他所要改革的课程一样,都会经历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不断适应和探索中日趋完善和向前推进的这样一个过程。在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条件、设备、人员、方法等各方方面的问题和冲突,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于心,在新课改背景下,老师扮演的角色仍然是h指导和引导学生,从而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启迪作用,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力之所在,高质量的素质教育、高效的新课改必然需要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老师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课改效果的优劣,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对老师提出了相对更高的条件和要求。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讨论

2.1小学教师科学教师素养不高缺乏专业能力

很难与新课改教学模式相适应教师在新课改环节中发挥着关键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想在新课改过程中取得较大的进展我们必须要严格把好小学科学教师能力的这一关。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阶段,由于接受新课改的环境与其所处的教学氛围和背景之间存在这巨大的反差,一些小学教师很难适应这种改革的节奏和教学模式,这一改革大大的减少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出现的问题,有一部分教师很难启齿向同行请教,这就使得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导致他们很难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新课改的目的之所在。

2.2教学设备落后资源严重匮乏

与新课改的理念不相适应除了教师资源的影响以外,新课改成功与否还与教学设备和资源有着直接的联系。小学科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基理论与实践一体的一门学科,使学生能够在做中更为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有一个全面透彻的认知。也正是由于科学这一门学科有实践这一环节,很多同学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旦缺失了实践这一重要的环节,只剩下空洞的理论就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性可以说是科学这一学科的一大核心要素之所在。要想保证学生的课堂实验和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学校必须要有充足的设备和资源做支持,还要有一定的师资力量,而现实恰恰就是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完全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背离。

3有效提高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的途径分析

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注重师资力量的作用新课改作为一种科学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众多地区的多所小学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响应,老师和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认同,积极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践行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教学质量明显取得了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是这种好的状态只是存在于一些发展相对比较迅速的城市或者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极其其他方面的一些约束,还有一部分学校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教师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核心因素,我们必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考核和监督力度,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全方位的提高教师的综合修养,深入开展和落实好对教师的再教育环节,让教师尽快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快速适应新课改的节奏和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讲求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有的放矢。

结语: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篇9

一、界面布局设计技巧

界面是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的窗口,包括显示界面和操作界面。在设计时注重界面友好、操作方便、交互性强、可控性强。设计时应注意信息编排、组接、传递的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学生接受信息时的选择性、探索性及学习效果的可评价性,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上。在设计时主要注意如下几点: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画图标做功能菜单按钮,其始终位于屏幕的上部,方便学习者随时进人任意功能模块;选择章节内容进入后,采用简明直观的按钮作为节内容选择,其始终位于学习内容的左边,方便学习者随时进入任一节学习;相关内容采用新开窗口的形式呈现,两窗口可任意切换,并可调整大小;在需要学习者输入信息和搜集个人资料及反馈意见时,尽可能采取下拉菜单的方式或选择的方式以减少输入工作量。每个教学单元由若干帧面所组成,帧之间的跳转由Flash提供的交互语言完成,帧面所包含的素材(声音、音乐、动画、图像、文本等)存放在素材库及外部文件中,以便于素材的管理和资源的共享。

二、功能结构设计技巧

多媒体课件的技术优势在于画面清晰、动画连续、交互设计合理。多媒体课件的结构有良多的类型:动画模拟演示课件、单场景交互型、多场景导航型、规范剧本类、操练与测试类。课件结构是多样的,各有特点。flash课件利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采用模块式结构,这些模块彼此独立通过菜单、图标,利用光标、热键或鼠标控制实现各个模块的功能和在模块之间跳转。要满足稳定性、易于操作、易于维护等技术特点。所以,多媒体开发工具应“所见即所得”、“特殊效果丰富且实现容易”,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课件开发软件的效率优势。因而,设计清晰的导航尤为重要。常用的导航方式有:演示导航、检索导航、浏览导航、线索导航、书签导航、菜单导航,等等。一般主要通过导航条、导航图、图文链接等方式实现导航。

三、容量存储的解决技巧

由于Flash作品是通过“流”技术一边下载一边观看的,作品的大小问题直接影响到播放速度和观看效果,因此,有必要在flash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运用一些技巧来尽量减少作品的容量,使其能够在互联网上顺畅地下载和播放。Flash是建立在矢量图形(VeetorOrapbles)系统之上的,使用Flash创建的元素几乎都是使用矢量图形的,使用少量的矢量数据就可以描述一个复杂的对象,而占用的空间只是一般位图的几千分之一,这也是Flash的优点之一。所以充分利用这一优点,不要过多地引入位图,以减小作品的体积。如果必须引入位图的话,也要根据作品的需要设置位图的压缩比例,尽量减少位图的数据量。在相同条件下,用GIF格式图片其大小及网络传输质量要比JIG和JPEG好很多。尽量避免使用逐帧(Frame)动画,而使用过渡动画,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过渡动画不必逐帧保存画面的内容,从而使Flash作品小于一般的视频文件。减少矢量图形的形状复杂程度同样可以减小文件的大小。

四、声音的处理使用技巧

声音(sound)是Flash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短剧类的动画作品,声音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效果,因此对动画中的音频素材要设置合理的压缩模式和参数。对于语音素材的输入,可以设置较高的压缩频率,并将双声道合并为单声道而不会影响音效。在“同步”中设置“事件”也可确保音效完整地播送,并不会因为影帧的停止而停止。最好是将场景中的声音文件安排在—个专属的图层(Layer)中,而不要和其他元件放在同一图层内,这样可以使Flash在播放作品时比较轻松,对于较复杂的,包含有许多声音文件的影片,也可以避免出错。Flash影片里的音效区分为两种:“事件音效”和“背景音效”。“事件音效”(event)在平常时并不发出声音,只等待浏览者触发特定事件,如用鼠标单击按钮时,才播放声音文件。而一旦播放声音,并不因为帧停止而停止。“背景音效”(stream)的播放则完全是根据影帧,有帧的地方音效就会持续播放,影帧停止,音效也就会立即停止。所以在使用“背景音效”时,将其制作成单独的影片剪辑元件插入到作品中不失为一个好办法。MP3格式相对于WAV格式来说文件大小及音质都要好得多,所以插入的声音文件尽量用MP3格式代替WAV格式。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篇10

一、信息技术对减负增效的意义

在现代化教育的新环境下,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双方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将推动教育的深刻变革。“减负增效”就是在这一新形势下摆在教育者面前的新课题。要使“减负增效”取得成效,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才能走出“重负低效”的阴影;信息技术与“减负增效”的有机组合,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在这一变革中的巨大作用和正效应,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二、信息技术在实现“减负增效”中的作用

教育的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形成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师资队伍的多层次培训模式。“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农村教师成长计划”等名师、骨干、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全面实施;网络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它的简单方便,实用快捷,自由度大,教学培训两不误,越来越备受关注和欢迎。也可以说,是今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历学位提高、专业知识提升、教育理论学习、教学经验借鉴、校本研修、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等等都能在小小屏幕上实现,并且实现人机对话、视频交流。一键知天下,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展示提高的舞台,为“减负增效”提供了专业基础的储备和前提保证,特别是课改近十年来,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全面铺开,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和积极的努力,显示了信息技术的极大优势。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适应和满足现实的需要,几乎是同步或超前发展的。而信息技术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就教学而言,无论是教师的或学生的,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网站、学习支持网页,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学校有电子备课室,办公室有电脑,有远程教育系统,家庭有宽带。各方的技术支持,优质资源共享,为师生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提供了方便和快捷,师生双方受益。就教师而言,利用互联网可以快速搜寻更多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图片等),还可以搜索和下载合适的教学课件,使单纯的自制教学课件发展为自制教学课件和通过网络搜索和下载适用的教学课件互为补充,从而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纸化教案设计不仅方便了教案的实时修改,而且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