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十篇

时间:2023-07-24 17:2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篇1

(一)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旅游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旅游总收入从2001年的744.1亿元增长到2007的2826.90亿元,短短7年之中旅游总收入增加近3倍。全省旅游增加值从2001年的296.2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249.50亿元,增长幅度之大有目共睹。到2007年为止,全省旅游生产总值已经占到生产总值的4.9%。2007年,全省各类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2亿人次,同比增长15.5%,年游客接待量10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达到了68个。旅游度假区经营管理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省7个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共接待游客2137.5万人次,同比增长7.2%:实现营业收入46.2亿元,同比下降10.7%:招商项目203个,合同金额67.7亿元,其中外资5.6亿元。2007年,全省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187240.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旅客周转量1596.0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6.8%。

(二)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2007年江苏省旅游业年度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国内旅游收入全省排名第1、第2的苏州(570.34亿元)和南京(526.03亿元),分别是排名倒数第1、第2的宿迁(17.99亿元)和盐城(56.01亿元)的31.7倍和9.4倍:旅游外汇收入位于全省第1、第2的苏州(88916.27万美元)和南京(80763.71万美元)是位于全省末1、2位的宿迁(1188.18万美元)和淮安(2229.57万美元)的74.8倍和36.2倍。从以上两组数据的对比不难发现,在江苏省旅游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研究和协调这种旅游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显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一)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定量研究

区域旅游经济的测度必须基于一定的指标,而且所选取的指标必须能反映各个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状况,从经济角度研究旅游,可选取的指标主要有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及旅游总收入等。指标的选取要保证数据的可获取性与区域间的可比性。由于各地级市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的基础数据较难获取,本文选取各地级市的国内旅游收入来表征各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区域差异有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两种。绝对差异表示经济总量方面的差异,会受物价水平、量纲的影响,因而不同时点之间可比性较差。相对差异本身是个比值,没有量纲,因此不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广泛的可比性。因此,本文采用标准差(St)与变异系数(Vt)分别测算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总体变化情况。

St=[∑(Yti-Yt)2]1/2(1)

Vt=St/Yt(2)

式中,Yti是第t年第i个城市的国内旅游收入,N为省内地级市个数,Yt为各地级市平均国内收入。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得市际差异。为了便于区域之间对比,平均国内旅游收入通过计算各地级市国内旅游收入之和,然后平均而得。1998—2007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差异总体变化水平计算结果见下表和图。

上表与图显示:1998—2007年,各地级市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呈逐年递增之趋势,从1998年的26.93上升到2007年的178.74,增长了563.72%,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6.37%。相对差异在1998—2002年期间,除了2000年稍有回落,基本呈现出逐年增长之态势,之后的2003—2007年5年中,相对差异稳中有升,但基本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由此可见,近10年来,不管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都存在扩大之势。如何缩短日益扩大的区域差异,做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

(一)加强区域之间的旅游协作

要缩短江苏省各区域之间的旅游发展差异,加强区域之间的协作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区域协作是指江苏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按照一定的章程、协议或合同,将各类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区域协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共同制定、旅游资源的重组和共享、旅游产品的更新与提升,区域旅游功能的分工、客源市场的共同开拓与互换、联合促销,旅游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以及区域旅游形象的构建组合等。

(二)挥苏南的辐射作用,带动苏中、苏北的旅游发展

从上文的分析结果看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3名的分别是:苏州、南京和无锡,而且这3个城市遥遥领先与省内其他城市。从空间的角度上看,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向苏南集聚的态势非常明显,而且从城市贡献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苏州、南京、无锡3市在全省的旅游经济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3.04%、21.21%和16.13%。三者贡献率总和占全省的60.38%。由此可见,江苏省整体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由苏州、南京、无锡等苏南几个大城市的旅游发展所带动的。作者认为,要缩短不同区域之间旅游经济的发展差异,应通过宁镇扬和苏锡常所构建的沿江黄金旅游带的辐射效应,以沿海、沿江两轴来带动苏中、苏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江苏省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当前应特别注重发展苏中、苏北地区的国内旅游。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篇2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重庆市三峡库区2003年、2005年和2007年社会经济数据共同构成的区域经济时序立体数据表,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雷达图分析方法,动态描述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差异,并对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时序立体数据表 全局主成分分析 雷达图

在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中,三峡库区被称为“渝东北翼”,它包括11个区县,幅员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1.1%;2007年末常住人口847.0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01%(重庆统计年鉴2008),由于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人口多,投入产出偏低,贫困人口集中,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短板”, 因此分析研究三峡库区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状况,对破解发展失衡,搞好城乡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张婕、苏维词,2009;冯维波、彭丽,2009)。本文应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雷达图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动态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变量、样本的选取及研究方法

(一)变量的选取

根据三峡库区的实际和特点,本文选取12个指标作为变量来刻画,它们是: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X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X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5:地方财政收入(万元);X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元);X8: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张);X9: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个);X10: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11: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元);X12:人口城镇化率。

(二)样本的选取

变量确定后,选取2003年、2005年、2007年三峡库区所包括的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共11个区县的12个指标值的动态数据为样本(重庆统计年鉴2008、2006、2004),构成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动态发展的时序立体数据表。

(三)研究方法

对已构成的时序立体数据表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统一的主成分子空间,该子空间保证了系统分析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可比性,进而对整个系统进行比较和评估,解决了采用横截面数据,不能动态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弥补了采用单一统计指标分析问题,无法全面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整体状况的缺陷。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全局主成分分析,然后用雷达图的方法对区域经济动态发展水平给以更直观、更清楚的刻画。

实证分析

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变量之间具有可比性。

(一)全局主成分分析

对上述时序立体数据表进行主成分分析,把多个指标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得到统一的主成分公因子,提取立体表的绝大部分信息,从而对样本进行分析、评价。

1.多重共线性检验。调用SPSS的“Data Reduction”中的“Factor”过程进行主成分分析(张文彤,2002),计算出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并对是否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进行KMO检验和巴列特球度检验,结果显示,样本数据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见表1。

2.主成分分析。以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0%为原则提取主成分,在SPSS软件中计算结果为提取前三个主成

分Z1,Z2,Z3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65%,分析过程从略;其中Z1贡献率是66.04%,主要反映经济发展的总量水平;Z2贡献率是11.72%,是从人均经济占有量方面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Z3贡献率是9.90%,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卫生因子;这样用三个主成分就能反映原始变量的87.65。

由SPSS软件计算所得的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构成三个主成分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各区县的主成分得分(略),它们从三个方面综合反映了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动态发展水平,但是单独使用某个主成分,并不能对各区县经济动态发展水平做出综合评价,因此本文以Z1,Z2,Z3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加权求和构成衡量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函数:

Y=0.6604Z1+0.1172Z2+0.0990Z3并计算Y值,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到:2003、2005、2007年综合得分排在前3名的是:万州区、开县和垫江县,其中万州区领先优势明显,各项指标也排在前列,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在190亿元以上,是三峡库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忠县的名次发生了位次变化,由2003年的第8名到2005年的第7名再上升到2007年的第4名,这是由于该县从承接“一圈”,传递“两翼”,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核心产业带出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与“一圈”全方位对接,借“一圈”发展之势,实施工业强县,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在三峡库区率先加快发展。 相反2007年综合得分排第7名的云阳,在2003年和2005年都排在第3名,是由于这几年别的区县抓住机遇得到快速的发展,使得原来基础较好的云阳落后了。

城口县、巫山县、巫溪县综合得分排在最后,这几个县都属于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农业经济成分较大,综合经济实力弱,工业经济比较落后,对GDP贡献较小。

(二)雷达图分析

1.绘制综合得分雷达图。在综合得分值的基础上,绘制综合得分雷达图。其步骤如下:首先作一个圆,并把圆周分为11等分;其次,连结圆心和各分点得到11条辐射状的半径,即为11个区县的坐标轴。然后,将各区县2007年的综合得分值映射到相应坐标轴上,再把坐标轴上对应的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11边形,即为平面表示的11维雷达图(见图1)(付、方德英,2007)。它清楚地反映出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动态发展的“姿态”。

2.雷达图分析。从雷达图1看到,闭环上点的位置越靠外,则该区县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靠内,则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这样雷达图清晰地给出了各个区县在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对比中的相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在图1中,万州区相应点的位置最靠外,表明该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它在三峡库区的中心地位突出,其综合得分值遥遥领先,与其它区县形成较大的落差;其次是开县、垫江县、忠县、梁平县,它们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与本区域的万州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以形成三峡库区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最靠内的是巫溪县、巫山县两个县,其经济发展落后,需要高度关注,加以积极的帮扶,使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结论

第一,三峡库区区域经济近年来得到了稳步发展,特别是万州区、忠县等区县发展更快,他们在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助推”的作用。

第二,在加快三峡库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的统筹性,要加快开县、垫江县、忠县、梁平县的发展,缩小与万州区及主城各区的差距,逐步形成三峡库区协调发展的城市群;并且把三峡库区的发展与“一圈”建设统筹协调起来,通过优先发展“一圈”,增强对三峡库区的反哺能力,并加强对三峡库区优势产业发展的扶持,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在加快三峡库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依据三峡库区的自身特色,充分发挥长江水道大通道优势,增强要素聚散能力,发展通道经济,发展壮大现代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盐气化工、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形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这样在重庆市“一圈”“火车头”的带动下,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实现“提速提档”、“做特做优”,尽快达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实现重庆市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婕,苏维词.基于产业集群的万州区产业专型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

2.冯维波,彭丽.后发优势与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篇3

关键词:县域经济;因子分析;综合评价

县域经济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它属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通常说来它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县域经济的发达与否最能折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苏北地区5个省辖市,24个县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根据江苏省苏北地区的特点,充分考虑资料的可得性及客观性,建立体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开放程度、人才资源和环境保护这五方面内容共18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

一是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指标(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二是确定因子变量。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来确定主因子的个数。三是进行因子旋转。使每个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比较高的载荷,一个因子变量就能够成为某几个变量的典型代表,因子实际含义就更容易解释。四是计算各县、市综合得分。以因子变量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综合得分。

二、数据处理和分析

根据spssl6.0运行结果,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情况如表2所示。kmo给出了抽样充足度的检验,是用来比较相关系数数值和偏相关系数是否适中的指标,其值越接近1,表明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bartlett检验用来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时是否是单位阵,如果结论是不拒绝假设,则表示各个变量是各自独立的。从表中可以看出此时的kmo值为0.771,说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bartlett球形检验sig.的取值是.000,表示拒绝该假设。

三、确定公共因子和载荷矩阵

对上述选取的18个指标,运用软件分析可得到18个指标的相关矩阵及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3)。按照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选出三个主因子。计算结果为:旋转前的3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80.677%,其中第1个公共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61.998%,第2个公共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9.586%,第3个主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9.092%。

由于计算原始指标的初始载荷矩阵发现各个因子的典型代表指标不是很突出,其实际意义难以得到合理解释。故需对因子进行旋转,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经过25轮正交旋转,因子旋转不改变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旋转后的3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80.677%,其中第1主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53.582%,第2个公共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35.653%,第3个主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18.281%。

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第1主因子在x4、x6、x7、x8、x9、x10、x11、x14、x15指标上载荷较高,这些指标依次是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中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人才资源,统称之为县域经济实力因子;第2主因子在x14上载荷较高,这指标是反映县域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称之为县域经济活力因子;因此我们第3主因子在x17指标上载荷较高,称之为县域经济环境因子。

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县域经济可持续实力因子f1的特征根解释了原有18个变量总方差37.811%,故其权重为0.37811;县域经济可持续活力因子f2的特征根解释了原有18个变量总方差的35.653%,故其权重为0.35653;县域经济可持续环境因子f3的权重同理为0.18281,3大主因子累计解释方差贡献率为80.677%,分别计算各个县、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并排序,得到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f=(37.811*f1+35.653*f2+18.281*f3)/80.677

从总得分来看,连云港市、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排在前4名,得分为正。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盐城市的得分又遥遥领先于第4名淮安市,领先幅度分别在1.1和0.9分以上。从因子来看,盐城市是29个县、市中唯一3个主因子得分均为正的城市,可以说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各方面发展都十分均衡。连云港市除了在第3 因子得分不甚理想、其余因子得分均较高,尤其是在第2因子得分可以说是遥遥领先,而第2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城市开放程度,从这个角度看来与连云港市特殊地理位置不无关系。而徐州市在权重最高的第1因子得分极高,领先于盐城市2分左右,由于在第2因子上的落后,也使徐州市在总分上稍稍逊色于连云港市,但是还是能见徐州市经济实力的优势(见表4)。

苏北县域经济之间产业结构、产业构成都有着较大的相似性。要充分考虑原有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县域资源、地缘、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项目推动技术进步,推动特色经济,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工艺,注重增加科技含量,由过去的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又依靠区域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各县主导产业之间形成互补、联动。这种基于不发达县域之间的集群可以有效地培育县域工业基础,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是苏北县市之间打破行政区划,形成统一市场的必由出路,也是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2).

2、沈正平,翟仁祥,李九全.中国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4).

3、赵莹雪.广东省县际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4).

4、陈俐谋.重庆市县域综合实力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5、楼海淼,孙秋碧.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各省经济活力评价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篇4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循环经济;区域评价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过分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粗犷型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能源资源消耗过度和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因此,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对促进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估计法相结合以解决单独运用某一方法产生的主观性过强和只能得出排序结果的不足。并把循环经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作为成熟阶段的标杆,来客观评价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

一、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包括:指标无量纲化处理、专家打分构造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由于本文改进了传统打分方法,故合理省略了其中一致性检验的过程。

1.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量纲各不相同,所以先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考虑到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属于横向比较,而且涉及到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故选用阈值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首先对各指标进行分类处理,经过阈值法处理过后的正向指标的值均在0~1之间,逆向指标的值均在-1~0之间,处理后的指标都将是“越大越好”。

2.专家打分。本文运用专家打分法是在比较打分法的思路基础上的改进[8]。经检验,传统的1/9~9打分法在处理含有较多指标的矩阵时,容易得出指标权重相差多个数量级的问题,因此采用数字1对应9来代替用1/9对应9,即可解决这个问题。

3.判断矩阵的构建。从“9”层的指标开始,依次与下面各层次的指标两两比较。本文采用的比较原则为:重要性相同的指标间相比较用5表示,第m个指标相对于第n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如式(1)所示):

amn=5+(第m个指标层数-第n个指标层数) (1)

由于判断矩阵中对角线上的数字表示指标自己与自己相比的结果,故都为5。再根据公式(1)首先计算对角线上方的元素。再根据公式(1)可知,anm与amn之和为10。

4.计算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确定原理,计算出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对应指标的权重。将准则层和目标层下共6个判断矩阵分别应用Matlab软件进行处理,计算出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wa,wb,wc,…,wk,即为指标xa,xb,xc,...,xk对应的判断权重。然后计算指标层中各个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重要性,即指标总权重WAi。设准则层B中指标i对于准则层B的权重为WBi,准则层B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为WAB,则指标总权重WAi如式:

WAi=WAB×WBi (2)

(二)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bj= Wj×Vj (3)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是以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各地方省市统计年鉴为数据基础,对我国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大陆地区的31个省级区域。其中,西藏自治区的部分数据无法获得,本文采用青海省的数据代替。

(二)区域评价结果

本文有五位专家进行打分,根据上文中权重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各组指标权重,并将5组权重结果加权平均,得到各指标权重及归一化权重结果。将各指标无量纲化的数值与其权重加权之后,得到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及发展水平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循环经济发展处于第一阶段,即发展指数高于1的地区共有8个,分别是北京、天津、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和重庆。这之中除了重庆外的7个地区均位于我国三大经济圈内。并且这8个地区都具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技术设备先进等共同特点。发展处于第四阶段共有4个地区,分别是宁夏、西藏、新疆和青海。这些地区主要位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密度低、发展经济的方式多依赖于能源资源的消耗,污染物处理水平落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二、第三阶段的地区共有19个,占总数的60%以上,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可以看出,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受地域因素的影响很大,并且大多数地区发展处于中间水平。此外,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从东至西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逐级递减的阶梯性现象。

(三)发展阶段分析

结论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篇5

论文摘要:首先利用信息化指数模型,按照《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测度了河南省18个省辖市当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然后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省辖市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进行了相关性量化分析,依此实证了信息化建设对当前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力及文明程度的标志,信息产业也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河南省信息产业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与此同时,河南省近年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在当前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的地区信息化建设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信息化建设因素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相关性等,是十分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一、河南省辖市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

地区信息化是以城市信息化发展为基础的。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所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工以及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信息化指数法(Index of information)对当前河南省各主要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信息化测度指标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同的地域或时期,指标体系的构建可能有所不同。为合理测度河南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水平,本文按照代表性、简便性、可比性和准确性原则,选择了以下五类建设因素共14项明细指标,共同构成图I所示的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

基于以上指标体系,本文对2008年度河南省18个省辖市各项指标的数值进行了统计。由于信息化指标之间不同质,为进行对比我们以郑州为基准,将各地市的指标值进行指数化处理。由于指标加权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取决于如何判断各指标在信息化中的地位或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同类指标具有可比性,为方便计算本文采用相同权数简单算术平均法来测度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指数。具体算法是:将郑州的各项指标值指数定为1,将各地市的同类指标值除以郑州对应的值求得该市各项指标值指数。然后将各项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指标个数,计算出该市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最后对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进行平均,求得各地市的信息化发展指数。那么本文测度的河南各省辖市的各项信息化主体指数及综合指数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多集中在豫北和豫西地区.如郑州、焦作、洛阳、新乡等。而程度较低的城市多集中在豫东和豫南地区,如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

二、河南省区域信息化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考虑到人口和其他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本文选择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指标。表2列示了河南18个省辖市2007年度人均GDP及其指数化处理后的指数,以及与信息化指数的对比情况。

可以看出,河南18个地市在经济发展上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地区间不平衡较为明显。其中仍然是豫北和豫西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如郑州、济源、焦作、洛阳等);而豫东和豫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如信阳、商丘、驻马店、周口等)。这显示出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我们不妨用人均GDP指数与信息化指数作如图2所示的折线图。

从图2可以看出,各地市GDP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下面将信息化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而将人均GDP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夕=a+bx。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a,b,则可得到:b=0.8395 , a=0.227。于是得到回归方程为:夕=0.227+0.8395x。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则有: =0.7156 , r=0.846

a=0.005单尾以16)=2.12 t=6.347>2.12为显著。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显著性强。这说明当前河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线性相关性。河南省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按照现代经济学增长理论,可以对这种实证的现象和结论给出如下的一般解释:在信息经济大背景下,信息产业已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种带动力量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信息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如信息产业中的邮电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都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间接影响作用。信息产业对各传统产业具有催化、倍增和优化作用。首先信息产业具有扩散效应(即乘数效应),当一种信息被利用后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映,表现为当信息产品作为生产资料使用时,会提高使用者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第二层次间接经济效果,以此类推可产生更深层次的间接经济效果。这些间接经济效果的总和就构成了信息产业的扩散效应,使得信息产业间接为国民经济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信息产业自身的效益;其次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优化传统产业格局、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也都发挥出十分重大的作用。

事实上,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日本和欧美地区信息化经历,也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在1990-2006年间,日本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由3 000亿美元上升至32 000亿美元,增长了10.67倍,西欧由5 000亿美元上升到200 000亿美元,增长了40倍。美国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居于领导地位,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也密不可分。目前,美国信息产业创造的附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高新技术部门在美国国内销售和出口中已成为最大的部门,其产值占GDP的80%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篇6

一、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动力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区旗县域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56%,国土面积占874%,国内生产总值占625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937%,工业增加值占3292%,固定资产投资占4740%,财政收入占353%。

从可持续发展来看,旗县域内拥有我区可利用家畜产品、矿产、土地、草原、水利、能源的绝大部分。生态恢复和治理的主要任务也必须由旗县域来完成。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来看,没有1798万旗县域人口的小康,没有广大农村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小康。发展壮大旗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中之重。

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点和重要的支撑点、落脚点。

今后发展我们面临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主要问题都与旗县域发展紧密相关,只有发展壮大旗县域经济,才能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才能提升全区的整体经济实力,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二、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评析

经历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旗县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2年的相关资料表明:全区现有82个旗县(市),域内国内生产总值108535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2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868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的474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695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353%。随着旗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共有220多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目前已有11个旗县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亿元。2002年旗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37元,比1998年增长485%,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61元,比1998年增长298%。

(一)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2002年82个旗县域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万元以上的有19个,其中最高的鄂托克旗达到191万元,不低于6000元的有23个,低于6000元的有40个,最低的只有人均2400元;人均财政收入450元以上的有19个,其中最高的满洲里市达到132542元;不低于260元的有23个,低于260元有40个,最低的人均财政收入只有807元;其中有4个旗县不足100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2580元以上的有21个,最高的东乌旗达到4879元,不低于2000元的有20个,低于2000元的有41个,最低的只有845元。

通过上述的比较,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区旗县域经济的现状。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1万元的19个旗县划分为A类,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6000元的23个旗县划为B类,其余为C类。可以看出:三类旗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特别是A类和C类之间差距明显。40个C类旗县中绝大多数原定国贫县和区贫县列在其中,C类旗县占全区旗县域总数的488%。进一步分析,A类旗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6万元,是B类的086倍,是C类的19倍,三者之比为29∶155∶1,19个A类旗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82个旗县域239%。23个B类旗县占3762%,其余40个C类旗县占3848%。客观评价,旗县域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同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也同域内区位、资源、土地、交通、投资及其它社会因素有关,不足以完全反映旗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但人均经济总量是能够基本反映旗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旗县居民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牧区,这部分居民的收入从一个侧面反映旗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现实的情况是,我区旗县域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明显,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基础条件薄弱。2002年全区82个旗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明显的差距。从总体来看,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的有8个,占全部旗县的975%;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5个(全国平均水平为2476元),占全部旗县的1829%;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11个(全区平均水平为2086元),占全部旗县的1341%;其余48个旗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部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占全部旗县的5855%,其中有21个旗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实力,不论是总体小康还是全面小康,总的着眼点都在于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城乡交融,谋求城乡统筹发展并共享建设成果的社会,而不是城乡分割发展的社会。我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欠发达状况尤其突出,这正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

(三)整体经济发展仍有差距

我区旗县域经济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但从现实和发展来看,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仍然不足。由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等部门连续三年进行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我区列全国第21位。全国县域经济100强中,始终没有我区旗县入选。目前我区旗县域平均人口规模为219万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居全国第28位;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323亿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9%,为进入百强县平均水平的935%;平均地方财政收入为057亿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9%,为进入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036%。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的是其整体经济实力,即经济规模。只有拥有足够大的经济规模,才能全面提升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而取得经济的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部分旗县“西部特征”明显

我区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从人均经济总量看,A类地区中,鄂尔多斯市有6个,占总数的2857%,锡林郭勒盟有5个,占2381%,呼伦贝尔市有5个,占2381%,阿拉善盟有3个,占1428%,上述19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1万元,其总量占全区旗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64%,C类地区中,乌兰察布盟有10个,占总数的2273%,赤峰市有9个,占2045%,上述19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低于6000元,有的旗县仅有2400元。从人均财政收入看,A类地区中,鄂尔多斯市有6个,占2857%,呼伦贝尔市有6个,占2857%,这些旗县人均财政收人均超过450元,比全区旗县平均水平高72%。C类地区中,乌兰察布盟有10个旗县,赤峰市有8个旗县,人均财政收入不足200元,有的旗县仅有80多元。县域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对我区而言,旗县域经济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全区县域人口占全区人口的比重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旗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从目前情况看,全区有49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有38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区旗县域平均水平。全区只有3个旗县人均财政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有38个旗县低于全区旗县域平均水平。与全国及发达地区相对差距十分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欠发达特征突出。

(五)提高工业化水平是未来旗县域经济发展突破口

2002年,全区旗县域工业增加值完成18792亿元,仅占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292%。占全区县域国内生产总值的1731%,比全区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43个百分点。分地区来看,有37个旗县工业增加值不超过1亿元,占全部旗县的45%,最低的只有636万元。鄂尔多斯市只有一个没有达到亿元,其余均超过亿元,达拉特旗接近20亿元。锡林郭勒盟有9个旗县工业增加值没有超过亿元,占其全部旗县的75%。从全区82个旗县工业化程度来看,旗县整体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总华上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突出的表现为大多数旗县工业化水平还相当低。82个旗县中,只有18个旗县进入工业化阶段,占全部旗县的2195%,其余64个旗县尚未进入工业化阶段,仍处于农业经济时期,占全部旗县的7805%。在进入工业化阶段的18个旗县中,县级市有7个,占总数的389%。在地区分布中,鄂尔多斯市有6个旗县进入工业化阶段,占333%。工业化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门槛。从现阶段看,内蒙古旗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迈入工业化道路门槛仍需加倍努力,任务十分艰巨。

三、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考

(一)全面推进小康建设,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县域

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只有生活在全区82多个旗县域的占总人口756%以上的农牧民实现了小康,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壮大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但从总体上看,除旗县域的经济有一定的实力和规模,全区大多数旗县域经济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还有一部分旗县还未完全脱贫,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农民增收的难度还比较大。因此,迫切需要全社会进一步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县域经济。

(二)壮大县域经济靠什么

自然优势。自然优势是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优势有两种: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自然优势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变得越来越小,由于产业布局的调整,单一非再生资源的长期使用,区位优势也有衰退的可能,并对经济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能动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旗县政府及旗县领导的能动作用非常大。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一个旗县有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能够比较强地动用县内外资源,比较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县域经济就可能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产业竞争力。县域经济要有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在这个产业群中,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结构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要有广阔的市场。

企业竞争力。企业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一个县域拥有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品牌企业数量是反映旗县域经济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方面。

人力竞争力。县域内人口总量固然重要,但人口质量更重要。要加大县域内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留住人才,也要加强对基础人才的培训,这是提升县域竞争力,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

外界互动力。县域与外界的互动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今后在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仅在县内、省内定位,更要在国内和全球经济中定位,要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提升竞争力。

(三)跳出县域谋发展

一是解决好内与外的关系。在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随时都要面对内外两个资源、两个生产要素、两个市场,这既需要立足县域实际,采取积极和有效措施,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和结合,充分发挥县域内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作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发展集约化;又要眼光向外,通过优化内部投资环境,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按照市场经济效益中心的原则,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以及更高层次的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规模和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四)发展县域经济要有新思维

第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新思维。县域经济是充满着活力和蕴涵着潜力的经济,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说,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中的城市发展是第一层面的话,那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是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第一个层面的延伸和深化。第二层面可以利用非均衡的“势能”,并充分考虑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施县域经济的赶超和突破战略,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第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工作的新思维。工业化、城镇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是全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实践表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

第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农”和“非农”工作,把“三农”工作统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重”的这两大难题。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 创新发展 价值取向

区域经济创新概述

区域经济创新是指一个地方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主要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要素。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途径,其最终目标不仅在于创新产出的多少,而且在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区域经济创新并不能单独发挥效力,而是需要经济系统中多方面的力量进行协助。比较常见的区域经济创新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辅助共同促进区域各方面的发展,企业主要表现为提高经济效率,保持其优势产业的增长势头,通过寻求各种技术或产品的研发提高利润,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政府所做的主要是辅助方面的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公共安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等。人们通常所说的创新,主要是从知识技术的角度来衡量,因为知识技术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趋势。

基于区域经济创新模式的价值取向分析

(一)科研中心的地方性区域创新模式

这是政府参与程度最高的一种区域经济创新模式,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政府根据当地所拥有的高校和科研资源,或者将区域内各类研究性的资源集中起来开展科学技术的创新或各类研发活动,通过调查当地的居民的需求以及各类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的思路扎根到实践中。这类创新模式通常是研究机构与当地企业通过政府这一主导进行合作,企业采纳由研究机构所研发出来的各项成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是典型的政府参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式,图1为模式构造图。

由图1可知: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创新适用于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的区域,目前,我国只有西部少数地区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这些地区教育水平低,企业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水平远远达不到,如果政府在此时进行创新活动的参与,会为该地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知识技术普及企业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工人的水平,有利于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由于有政府的引导,企业能够利用好该区域内的优势资源,使优势产业得以发展,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将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以企业为中心的外向性区域创新模式

这也是由政府主导的一种经济创新模式,由于有的区域内并不具备教育资源或各类研究机构,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无法得到相应的知识技术创新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会充分发挥其调控职能,一方面,政府会引进区域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政府会积极促进区域内外企业知识技术部门的各项交流,通过企业内部的研发取得知识技术,从而应用于生产。

由图2可以看出:政府这样的行为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意义重大。首先,区域内企业并没有因为自身经济发展或教育水平的低下而无法获取创新技术,通过政府与区域外企业的协调或洽谈,区域内企业得到了相应的创新技术;其次,以政府为中介的内外交流活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为持续的创新技术供给方提供坚实的基础;再次,由于有政府的参与,区域内企业免除了粗放型经济的发展,直接引进外部先进技术走上了创新型发展的道路。

(三)以企业为中心的多层面区域创新模式

采用此类模式的地区一般经济已经达到中级水平,其特征是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当地的三大产业系统已经发展起来,单靠政府的“有形的手”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此时,区域内外各企业联系更加紧密,所以,要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结合当地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本地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以及与外部企业相互交流中所得到的生产技术。所以,该区域知识经济的创新不仅来源于内部,还有来自于外部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多层面区域创新模式。

由图3可以看出:以区域内经济创新发展为目的的政府已经退出其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即以市场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这样的创新模式下,区域内企业会为求发展不断地开发新技术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份额,企业内部会形成专门的研发部门,对当地经济的科研技术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外,科研机构、各类高校以及区域外企业也将为区域经济的创新战略而做出贡献,此时,该区域不仅在经济方面得到了发展的动力,而且其教育水平也会大大提高,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改善。最后,该种模式下出现了企业间的双向交流,突破了之前受制约的单向交流,这样的交流一旦扩及国际层面,对外开放水平将进一步上升。

(四)研企合作的多层面区域创新模式

这类模式的实行对经济实力以及科研机构的要求较高,即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和科研院校的地区。我国东部的许多城市就达到了此要求,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已经趋于成熟,企业规模大,并且绝大多数都拥有自己的先进技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这类地区企业的知识来源广泛,其不仅可以自主研发技术,还能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得到知识创新的成果。在这样一种经济较为发达的形势下,政府的作用在逐渐减弱,企业的自主性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市场起着基础性调节的作用。此时,区域内产业结构得到调整,金融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劳动力知识水平相对而言较高。

由图4可知,此类创新模式中体现的全部是双向的作用,各类研究机构与企业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价值取向在于:首先,区域内各类高新产业的发展逐渐强大,尤其是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区域内的金融水平大幅度提升,方便了企业的运作和人民的生活;其次,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激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创造出更新层次的研究成果,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再次,企业与各类机构的并存使得他们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创新战略的实行。

(五)网络型区域创新模式

这是区域经济创新的最高水平,只有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科研能力都很突出时才可以运用。网络型区域创新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网络系统,其中交叉的各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信息或知识技术的传导点,这种开放性的模式降低了信息交易的成本,使区域内的各个企业能够及时得到信息,可以为区域内的各项创新活动提供自由、充分的交流平台(见图5)。另外,此种模式的网状结构不仅仅只包括区域内,还将联系扩展到了区域外,并将外部的创新资源引进来以促进内部的发展。

显然,这类区域经济创新型模式中政府的职能已经被淡化,市场起着主导型的作用,各个创新主体可以合作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时,区域间统筹发展的可能性变大,因为每个区域都可以共享知识经济的创新,这将有利于区域经济往一体化方向发展,让市场流通更加便利,市场规模进一步增大,市场服务、市场秩序、贸易情况等得到完善,这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目标趋向。

基于区域经济创新贡献的价值取向分析

首先,从区域政治层面来看,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各个地域的经济实力相差较大,区域内的各项设施也较悬殊,从国家提出的缩小区域差距的角度看,区域经济的创新必然要求政府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对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需求也随之上升。所以,从政治层面上看,区域经济的创新战略有利于缓解区域间矛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其次,从区域经济层面来看,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区域经济创新也必须符合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以上介绍的区域创新模式,按照当地经济以及科研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于本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这将逐步缩小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增强较落后地区的“造血”功能,使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赶超,增强我国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创新还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形成区域经济的创新体系,还能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再次,从区域文化层面来看,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有利于丰富区域内部居民的文化水平。具体表现在:各类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创新成果会得到普及,创新的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提高了整个区域内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精神文化水平,为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而区域内产出水平与劳动力素质是高度相关的,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战略能够提升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

另外,从区域社会层面上来看,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由于在某些地区区域经济创新过程中政府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这些地区市场流通及服务的秩序,这是符合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的。

最后,从生态环境层面来探讨区域经济创新的价值取向。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时代,保护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我国应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但是经济的发展仍需继续,两者似乎是矛盾的。如果从知识创新的角度来看,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所提倡的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战略是指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经济增长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对生态环境的伤害能够降低到一定水平,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权衡等.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陈文韬.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8

4.常忠义.区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6)

5.李娟,张硕.试论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模式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3,22(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篇8

【关键词】城镇化;区域经济;问题;发展

现如今的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不仅优化了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更是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而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城市与乡镇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普遍的提高。同时,城镇化还使得我国的经济开始走向平稳,不再是城市经济远远高于其他地方,改变了以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且,我国的城镇化是一个现实而稳定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已然变得较为成熟,对国内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最为核心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整体进程,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中,也出现了一部分问题和不足之处,尤其是城镇化后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成为了干扰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部分区域的整体城镇化进程相对较快,而其他部分的则相对较为缓慢,但是它们的经济制度往往是相同的。于是,不同区域内的工资状况也出现了偏差,高经济地域内的消费水平往往较高,相应的工资水平也十分高。但低经济区域内,不仅工资较低,而且与高经济区域有着明显的经济差异。并且,不同地方的经济地域,往往会相互模仿彼此的经济体系,比如有的地域内房地产经济十分流行,而且较为火热,整体的经济姿态较高。而其他区域也会相应的进行模仿,着重发展房地产经济,但是很快便发现房地产经济根本不适合当地的实际状况,难以获得有效的发展。因而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便迅速下降,区域经济也不再那么明显。

一、城镇化后的区域经济现象分析

(一)城镇的人口不断上升

在国家大力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之后,我国城镇的人口迅速上涨,停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急速锐减,一些时候,乡村几乎成为了无人问津的区域,整体的发展走势十分艰难,而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虽然乡村也面临着城镇化的机遇,但是其经济基础十分的差,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同时,很多乡村盲目的进行城镇化发展,开始学习城镇化内的一切经济模式,但是城镇的经济模式开展,需要有较高的经济基础支撑,失去了经济基础,所开展的经济模式已然没有丝毫的意义。并且,乡村的经济发展需要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如果盲目一味的跟从城镇的经济体系,不仅换不来经济的有效提升,还会使得整体经济质量迅速下降。城镇化之后,城镇的人口迅速上升,他们无疑是城镇区域经济的带动者。有了人口的扩张,城市的消费水平获得了整体的提高,所形成的劳动力系统也更加的庞大。但是其中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比如经过城镇化的不断扩大,很多地域内的基础公众设施已然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实际需求,而且如医疗一类的公众设施,首先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作为基础,伴随着人口的增长需要进行迅速的扩张,但是公众设施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迅速的优化,因而给国家的公众服务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城镇化的开展,无疑推进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缩短了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距离。但是,城镇化的开展,却是片面性的,不同区域内的城镇化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对于这些城镇化内容,如果不能加以合理的优化,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经济发展效率。比如,以北京、上海一类的城市为例,他们的城市化水平已然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而周边的小乡村也在城市化范围的不断扩大中,被完全的覆盖,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整体的经济也迅速涌入飞快的发展状态中。但是,依旧有一部分山区的乡村,由于距离城市相对较远,它们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即使在城镇化进程的引导下,整体的发展速度也并没有较大的提升。而且,这些乡村的经济发展,不同于其他区域内的乡村,它们无法找到较多的消费人群,而且其中的青壮年往往都选择了进入城市打工,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他们的劳动力十分的低,根本无法迎合当前时代经济发展的主体需求。而且,城乡一体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经济特色作为基础,如果乡村的城镇化进程,始终跟随着城市的步伐去走,并不会有太大的突破,整体的经济效益也只能保持较低的水平。

(三)区域经济片面化过于严重

在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当中,衍生出了相当多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我国着重发展的经济内容之一,但也是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我国的区域经济,指的是一部分经济基础较为优秀的区域,在城镇化的冲击下,得到了相当迅猛的发展,融入了城镇化当中。而很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区域,即使有了城镇化的引导整体的城镇化水平也并不是那么优秀,该片区域无论在经济水平上,还是在经济质量上,都与经济实力较厚的区域,有着明显的差距。同时,国内城镇化的进程,不同区域内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同的,很多城镇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经常难以适合当前时代的具体需求。而且,城镇化拉近了城市和乡镇的距离,但是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却是一种区域化的状态,仅仅是一部分区域内的经济水平差距被缩小,而与其他地域的城镇化经济水平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域。这也是导致当前城镇化进程十分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城镇化后的区域经济优化策略探讨

(一)加快^域经济改革步伐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区域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整体性的提高,并且相当多的经济主体已然走出了国门,开始走向世界。但是当前区域经济也面临许多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国外企业,直接对国内经济形成了直接的挑战,如果无法对这部分挑战加以合理的应对,将会整体性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我国可以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区域经济的改革步伐,迎合当前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形成最为科学实际的经济发展体系。在区域经济的改革上,我国可以重点选择一些内容进行优化,尤其是区域经济内的经济特色,大力建设基础的公众服务设施,使得人们的基础生活水平得到有力的保障。对于不同的区域经济而言,如果没有区域经济的特色可言,十分容易被社会所抛弃,整体的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也会迅速的降低。为了形成区域经济的特色,政府应当着重分析当地的实际经济状况,选择最为合理科学的经济内容,比如基础的餐饮和旅游经济,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进而使得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获得全面的上升。在区域经济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应当起着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的进行管理。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政府不应该过于着急,而应当尝试给予区域企业一些发展的契机,使得整体的经济水平得到全面优化。

(二)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虽然缩小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差距,但是仅仅针对部分区域而言,有相当多的区域,整体的经济走势并不是那么完善,经常与其他城镇化区域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在不同的区域所表现出来的状况也是不同得,一部分区域内的城镇化水平较为优越,而另一部分的城镇化水平则十分的低下。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距,与这些区域之间没有较好的联系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对于城镇化而言,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使得我国的经济状态处于较为优越的状况。同时,它也是缩短城乡经济差距的主要措施,能够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经济的最终质量。但是当前的状况却表明,城镇化的经济体系十分的不健全,经常难以迎合当前时代的具体需求,并且不同区域间的城镇化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了较好的改变这样的状况,政府应当尝试加强这些区域之间的联系,使得它们能够对彼此的发展历程形成一定的认知,并从中相互学习彼此的经验和成长技巧。同时,城镇化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大工程,但是对于不同地域的效益是十分不同的,如果采用的引导策略和方法过于统一,将会整体性的影响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自我发展。为此,政府应当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最为完善的经济优化方法,进而实际科学的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使得国内的经济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状态。

(三)给予乡村较多的政策引导

当前国内的许多乡村,虽然十分想要迎合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获得全面的发展机遇,但是并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而且很难建立独特的经济特色,发展起来十分的不容易。于是,很快便与其他城镇化后的乡村有了明显的差距,整体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国政府应当给予乡村较多的政策引导,并对其中的经济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满足当前时展的具体需求。同时,对于乡村劳动力过于缺少的状况,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福利政策,鼓励大学生下乡,从而通过新知识分子的力量,实现对乡村经济的进一步优化。此外,对于乡村内的发展,政府不可以鼓励企业一味的模仿周边的城镇,毕竟城镇有着一定的经济特色作为基础,而乡村的经济,如果完全的按照城市M行发展,将会影响最终的城市建设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镇化后的区域经济发展,虽然获得了一定的优化和发展,但是整体的进程并不是那么完善,依然出现了较多的经济问题。而我国必然需要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采取最为合适的经济政策和实践策略,最为实际的提升区域经济效益,进而促进城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本钊,范红岗. 健康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 中国物价. 2017(01)

[2] 李停.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关系――基于门限模型的经验研究[J]. 德州学院学报. 2016(06)

[3] 孙翠勇. 社会保障基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新经济. 2016(35)

[4] 孙春燕,毛俊捷. 我国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探讨[J]. 品牌. 2015(07)

[5] 杨扬,费越,谭芮秋,郭力铭. 社会资本、创新与经济增长之谜[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03)

[6] 李欣先. 山东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现代商业. 2013(06)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篇9

一、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度量方法的选择

目前我国对服务业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测算,由于角度不同,测量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从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相关性出发,用投入产出法测量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投入产出法虽然可以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但是该方法计算复杂,要编制一个区域的投入产出表很困难。因此,本文在研究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时,从两者的组成部分及共有的特征方面的联系上做出分析。因此,可以在服务业和区域经济两者之间,从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方向,以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结构这四个特征方面为桥梁纽带,来分析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度量方法的构造分析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就是要分析服务业代表指标的变化对区域经济代表指标的变化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服务业的代表指标可看作自变量,区域经济的代表指标可看作因变量。该方法的主要步骤是:

第一,确定服务业在某一方面的代表指标(或称作自变量指标),并获取其历史统计数据,按时间顺序列表。

第二,确定区域经济在同一方面的代表指标(或称作因变量指标),并获取其历史统计数据,按时间顺序对应列表。

第三,根据两变量指标特定的经济、技术含义,设置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关系系数公式,如弹性系数公式或影响系数公式等。第四,利用历史统计数据,计算各时期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关系系数值。由于单一时期的作用关系系数值更易受到随机、偶然因素的影响,一般需要计算某一阶段各时期拉动作用关系系数值的平均数。第五,将所计算的拉动作用关系数值与不同阶段相对应的数值作对比分析,判断服务业在此特征方面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力度。

三、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测度

1.发展水平发展水平是经济系统运行质量的反映,经济系统的运行质量可以用产出效率表现。我们用服务业增加值指标代表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用区域生产总值指标代表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具体计算公式为:=(1)其中,Rb为服务业水平拉动系数;GDP为区域生产总值增量;IP为服务业增加值增量。服务业水平拉动系数说明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将拉动区域生产总值增加多少个单位,系数越大,拉动作用越大,反之亦然。我们依据公式(1)测算出1996-2006年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动系数,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表1宁波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拉动系数1996-2006年期间,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平均拉动系数为2.11,表明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加一个单位,将拉动经济增长2.11个单位,高于第二产业的平均拉动水平(2.05),在促进宁波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从不同发展阶段看,“九五”期间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贡献呈上升趋势,“十五”期间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贡献呈下降趋势,但“十五”期间的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明显大于“九五”期间的服务业贡献水平;第二产业在“九五”期间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贡献呈上升趋势,“十五”期间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贡献波动不大,但“十五”期间的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明显低于“九五”期间的贡献水平。从横向来看,1996-2006年期间,全国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动系数2.87,而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平均拉动系数为2.11,表明宁波服务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动作用比较低,因此应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

2.发展速度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指标,选择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度量指标,选择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作为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度量指标。构造服务业增长弹性系数来测算服务业增长速度对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计算公式为:=(2)式中:Eb为服务业增长弹性系数;RGDP为区域经济平均增长率;RP为服务业平均增长率。该式表明服务业增长平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系数越大,拉动效果就越大,反之亦然。我们依据公式(2)测算出1996-2006年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拉动系数,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表2宁波服务业对经济发展速度拉动系数1996-2006年期间,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平均拉动系数为0.77,表明服务业增加值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拉动经济增长0.74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的平均拉动水平(1.07)。总体来看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呈下降趋势。从不同发展阶段看,“九五”期间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作用明显低于“十五”期间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作用;第二产业在“九五”期间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拉动作用高于“十五”期间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作用。从横向来看,1996-2006年期间,宁波服务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作用比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服务业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系数0.96,而宁波市仅为0.74。但全国服务业对于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波动幅度比较大,而宁波服务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作用相对稳定,并且呈上升趋势。

3.发展规模在发展规模方面,选用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度量指标,选用服务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作为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度量指标。确定服务业发展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作用程度,可用服务业规模拉动系数来度量,计算公式为:=(3)式中:Rx为服务业规模拉动系数;Rn为区域经济规模变化量;Ri为服务业规模变化量。此式表明服务业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将拉动区域经济规模增加多少个单位,系数越大,拉动效果就越大,反之亦然。我们依据公式(3)测算出1996-2006年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拉动系数,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表3宁波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拉动系数1995-2006年期间,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平均拉动系数为1.73,表明服务业增加值每新增加一个单位,将拉动全社会新增投资1.73个单位。总体来看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拉动呈上升趋势。

4.发展结构用服务业内部各主要行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作为服务业发展结构的代表指标,用三次产业结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代表指标,因此可以在服务业内部各主要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和三次产业结构之间建立一种关系系数,来反映质量服务业发展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推动作用。为达到这一目的。应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来建立能够反映度量服务业发展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拉动作用的关系系数。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确定因素序列。假设要计算参考因素X0(服务业结构指标)对N个比较因素Xi(i=1,V,N)(区域经济结构指标,如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及服务业比重)的关联度,则首先要给出各因素相对应的序列数据,即:X0=[X0(1),V,X0(l)]Xi=[Xi(1),V,Xi(l)](i=1,2,V,N)各因素相应的序列数据为同量纲的数据。(2)求关联系数。设参考因素X0相对比较因素Xi在k上的关联系数为i(k)=(k=1,V,l),则有:(4)其中为在[0,1]上取值的分辨系数,一般取0.5。(3)计算关联度。与的关联度为:(5)ri值越大,说明X0与Xi间的关联影响程度越大,关联性也越强,X0对Xi的作用就越大;其值越小,说明X0与Xi的关联影响程度越小,关联性也越弱,X0对Xi作用就越小。

依据宁波的实际情况我们用生产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作为服务业发展结构的代表指标,用三次产业结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代表指标,度量宁波服务业发展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拉动作用。我们从服务行业十四个门类中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5个门类界定为生产业。依据公式(4)和(5),测算出宁波服务业发展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具体计算结果见表4:表4宁波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结构关联系数从表4可以看出,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大于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大约为第一产业关联度的2倍。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关联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对第一、第二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

四、宁波市服务业主要行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用前面介绍的方法计算出2003-2006年宁波市服务业主要行业对区域经济的平均拉动作用,由于行业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只计算主要行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速度、规模的拉动,具体结果见表5:表5宁波市服务业主要行业对经济拉动系数从对区域经济水平的拉动作用看,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业的拉动作用比较大,房地产、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动作用比较小。从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作用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最明显,金融、房地产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拉动不大。

从对区域经济规模的拉动作用看,金融的拉动作用最大,金融资产每增加1个单位,使整个资产规模增加958个单位,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区域经济规模的拉动作用最小。

五、结论与建议宁波市服务业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低,不仅表现为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的拉动作用,也表现为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性,为了促进宁波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提升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为此,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1.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打破服务业中的行业分割、部门壁垒、行政垄断与地方保护等行为,按照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认真清理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规定,调整市场进入条件和标准,放宽市场准入,尤其要积极支持非公有经济参与服务业的发展,发挥非公有经济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的作用。

2.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保持规模的适当扩大由于宁波目前产业结构正处于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顺序调整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因此,现阶段应确保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保持规模的扩大。

3.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合理吸收外资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是中国既定的基本国策,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合理利用外资可以有效弥补资金的不足,引进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并带来现代流通和市场营销理念。因此应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服务业。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篇10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关注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问题,也将空间因素引入到研究当中,但是尚未有研究阐明各县域经济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 

近两年,国内学者关注到空间杜宾模型在面板数据空间计量上的独特优势,且引进并运用杜宾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问题。金春雨通过构建制造业产出的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李红和王彦晓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研究中国286个城市金融集聚、空间溢出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情况,吴玉鸣选用空间滞后面板模型,检验了我国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空间溢出效应,等等。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既可以分析出自变量对自身因变量的直接影响,也能分析出其对周围因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能够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对比阐释清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空间影响程度。因此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提出,恰好为本研究的从空间视角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二、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势分析 

首先,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法分析甘肃省2003年~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化过程及其源泉,研究数据均来源于《甘肃统计年鉴》(2004-2013)。从图1的泰尔指数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泰尔指数总体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0.438逐渐上升到2006年的0.455,然后又逐年下降至2012年的0.343,但各年泰尔指数均在0.3以上;区域间的差异虽有下降,但在总体上呈平稳趋势,特别是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0.06左右;区域内差异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平稳”的趋势,近三年来与区域间差异趋势相同,同样趋于平稳,一直保持在0.28左右。这说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总体突出,且呈稳定状态,区域经济发展论文间的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对其影响趋于平稳。 

进一步并将甘肃省划分为陇东南(包括庆阳、平凉、天水、陇南)、中南(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甘南)、河西(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三大片区,分析三大片区经济发展差异变化趋势,从图2可以看到陇东南、中南、河西三大片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情况。陇东南片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近三年趋于平缓趋势,一直保持在0.20左右;中南片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0.562下降到2012年的0.377;河西片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为2009年的0.362,在2007年~2010年之间的波动比较大,2010年之后趋于平缓;总体来看,三大片区的泰尓指数越来越接近且越趋于平稳,中南片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之陇东南片区和河西片区更大些。 

三、 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及其检验 

1. 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及变量选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统筹考虑了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空间效应,基本形式为: 

yit=r■wijyjt+aXit+q■wijXjt+wi+dt+eit(1) 

其中,i表示空间单元(i=1,2,…,N),N为单元总数; t表示时期(t=1,2,…,T),T为时期总数;yit为因变量;r为空间滞后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选择基于最小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a为待估计的系数;Xit为自变量;wi表示空间(个体)效应;dt表示时间效应;eit是独立且同分布的随机误差项,wijXjt表示邻近自变量的空间滞后变量,q为待估计的系数。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还可以分析出解释变量的直接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直接效应为某个空间单元解释变量的变化导致该单元被解释变量的变化,溢出效应为某个空间单元解释变量的变化导致相邻空间单元被解释变量的改变,而反馈效应为直接效应与空间杜宾模型系数估计值数值之差。 

本研究以甘肃省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甘肃年鉴》(2004-2013)和《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2004-2013)。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框架,选择变量及其衡量指标说明如下:以县域人均GDP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记作Y;以县域人口密度衡量县域相对市场规模,记作X1,人口密度越大,市场规模就越大;以第二产业中工业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衡量县域工业化程度,记作X2,比重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以交通邮政业产值衡量贸易条件,记作X3;以固定资产投资密度衡量资本投入强度,记作X4;以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衡量城镇化率,记作X5。 

2. 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检验。依据Elhorst给出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空间模型选择及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选择方法,首先构建LM和R-LM统计量,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从检验结果(表1)可以看出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又由于LMLag统计量比LMError统计量更显著,R-LMLag统计量比R-LMError统计量更显著,模型应该选择空间滞后模型。接着用Wald统计量和LR统计量来检验空间杜宾模型能否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应该选择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分析。然后运用Hausman检验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选择,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最后,固定效应模型又分为三种模型,用LR检验来选择三种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应该用空间时间双固定效应模型。综合上述检验分析,本研究应该选择的模型为空间时间双固定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四、 实证分析结果 

基于上述模型选择和检验结果,通过空间时间双固定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相对市场规模、工业化程度、贸易条件、投资强度、城镇化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总体来说,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受本县域解释变量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解释变量的影响,所有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除了相对市场规模的系数估计值为负数外,其他四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均为正,这也进一步说明传统不考虑空间效应的分析是有偏差的。具体来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项的估计值为-0.376 1,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甘肃省各县域之间空间竞争性较强,各县域未能实现协调发展;本地区相对市场规模的估计值为-0.029 9,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周边地区相对市场规模对本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410 6,且在l%水平下显著,这表明本地区的相对市场规模对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而周边地区的相对市场规模却能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在本地区内尚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较小,本地市场消费不足,阻碍了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在人口跨区迁移的前提下,周边地区能为本地区提供更加熟练的劳动力,且扩大了本地的消费市场,有利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本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估计值为1.687 5,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周边地区工业化程度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为1.882 6,且在l%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工业化程度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和经济外部性,周边地区的工业化程度能为本地区提供市场机会(本县域可以供给原材料、中间产品、劳动力等),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本地区贸易条件系数的估计值为0.112 9,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周边地区贸易条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016 9,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贸易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但周边地区的贸易条件改善对本地区作用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县域交通网络体系;本地区资本投入系数的估计值为0.030 5,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周边地区资本投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329 5,也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本地区的投资会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周边地区的投资也会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县域内投资和县域外投资均推动着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协同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城镇化率系数的估计值为0.217 2,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周边地区城镇化率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850 1,也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城镇化率对县域经济发展表现为集聚效应。 

计算结果(表2)还给出了各解释变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间接效益及反馈效应影响。可以看出,相对市场规模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负的直接效应和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工业化程度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贸易条件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和不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资本投入强度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和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率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和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说明工业化程度的推进、贸易条件的改善、资本投入强度的加大和城镇化率的提高都有益于改善经济发展水平,但相对市场规模、工业化程度、资本投入强度和城镇化率会导致经济发展产生差异,相对市场规模、工业化程度、贸易条件、资本投入的反馈效应均为负,也证明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性。 

五、 结论 

本文选取甘肃省2003年~2012年县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就相对市场规模、工业化程度、贸易条件、资本投入强度和城镇化率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各县域之间经济发展竞争性很强,各县域未能实现协调发展;(2)工业化程度的推进、贸易条件的改善、资本投入强度的加大和城镇化率的提高都有益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改善,但相对市场规模、工业化程度、资本投入和城镇化率会导致经济发展产生差异;(3)相对市场规模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但周边地区的人口极化却能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城镇化率对县域经济发展表现为集聚效应,工业化程度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和经济外部性,贸易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但周边地区的贸易条件改善对本地区作用不明显,县域内投资和县域外投资均推动着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协同空间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 傅德印.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