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十篇

时间:2023-07-21 17:39:25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多方面成就,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社会事业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管理水平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社会领域改革落后于经济领域改革。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1、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1)教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城镇的文盲率为5.22%,而农村的文盲率高达11.55%;在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农村地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高达91%,就业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只有6.85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直接影响教育公益性的实现。(2)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比较滞后。1978―2004年,我国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和医生数增加很少,二者分别从1978年的1.93和1.07增加到2004年的2.40和1.50,增长相当缓慢。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全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涉及70%左右人口的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足。(3)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村文化站、图书馆(室)的设施建设、网点分布、服务能力比较落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依然十分贫乏。

2、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矛盾突出

(1)就业矛盾十分突出。200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目前仍有近1.5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困难人数增加,结构性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长期下岗失业人员、低技能劳动者和失地农民等数量较大,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因为不具备现代产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就业比较困难。(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2004年,全国需要社会保障援助才能摆脱生活困境(包括短期与长期)的城乡居民总数约1.4―1.8亿人,但仅有2205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488万农村人口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158.2万农村人口接受传统救济。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模式是以农民家庭自筹保障为主。在扶贫救助方面,2004年农村得到低保的人数仅占应保人数的18.7%。在医疗方面,部分地区以合作医疗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医疗保障,但远未实现社会化。(3)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城乡统算的基尼系数不断扩大。在改革之初的1980年,根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1988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上升至0.34。20世纪90年代,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步伐明显加快,2000年已经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目前已达0.46。

3、社会管理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尽完善,缺乏一个综合常设的权威机构,应急指挥与日常管理工作薄弱;不同部门和单位自成体系,职能分工不明确,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公共安全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大大降低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并导致衍生灾害的发生;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成,数据库建设较为落后,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立法不健全,管理手段单一,基本停留在以政府为主的行政管理层次上,民间非政府组织建设工作十分薄弱。

4、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中,仍有不少数量在按照计划体制的传统做法运行,机构庞大,规章制度僵化,运行成本很高,效率低下,服务质量较差,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我国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

1、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70美元,虽然大大超过低收入国家人均450美元(2003年数据),但远远低于世界平均5500美元(2003年数据)的水平。我国总体经济实力不够,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比例偏低,是造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不高的根本原因。

2、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尚未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单位也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看,由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路径依赖,改革到位尚需时日。

3、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改革开放后,政府“简政放权”,开始退出某些“越位”领域,但在“权力退出”过程中,有些出现矫枉过正,将某些本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的“公共产品及服务”领域部分或全部让给了市场。同时,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面临新的形势,一些应该“权力进入”的领域,如社会管理,政府的“权力进入”不够或者“缺位”。总体上看,现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偏强,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偏弱。

二、新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战略定位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一是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结构加快转型,传统农业社会加快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二是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三是市场化改革深化和经济体制转型,社会主体趋于多元化。不同群体、不同利益主体分享到的发展和改革的成果不同,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四是人民生活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型升级,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总之,这个时期,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重迭,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要求把扩大就业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优先地位

随着我国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和加工度提高,资本投入迅速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明显提高,使得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替代加快,就业弹性降低,有可能出现“高增长、低就业”的矛盾。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预测表明,我国15―59岁人口会一直增长到2020年之后才会实现零增长。该年龄段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9.4亿人左右,比现在的8.2亿人要净增加1.2亿人。这就是说,在未来的20来年间,我国将在解决现有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城市失业人口和下岗人口就业问题的基础上,还需要为新增加的1.2亿人创造就业机会,就业矛盾突出将长期存在。因此,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把扩大就业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把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机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不同行业、地区、群体的收入差距扩大,要求强化政府再分配职能,有效控制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过分拉大是当前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控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已成当务之急。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强化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主要是利用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机制等财政手段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关系,不仅要继续关注城镇居民、发达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要更加重视农村居民、欠发达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扶持社会弱势群体,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分享发展的成果。

(三)社会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分化,要求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

经济体制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历史性进步的同时,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不断强化引发社会利益分化,形成社会主体多元化。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一部分群体,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等的现实利益受到影响。并由此出现一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成为“城市化浪潮中的新弱势群体”。不同群体、不同利益主体没有公平地分享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防止各种矛盾的积攒和激化,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就成为关键性问题。

(四)人民生活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要求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

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随着人民生活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城乡居民更加关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追求参政议政的民利。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加强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健身等公共服务摆在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在建设资金的投入上,应优先安排公益性社会事业项目,不断增加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孤老残幼等弱势群体救助的投入,尤其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农村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三、“十一五”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合理定位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新时期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履行应充分体现“加强”和“改善”两个方面的统一。

1、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

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经济层面上,应主要通过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向社会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应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确保社会健康发展;在政治层面上,政府应为社会各阶层,包括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

2、做好社会发展规划

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社会发展规划向社会各界提供公共信息和社会发展指向,并引导公众和社会各界的社会活动。社会发展规划应充分体现社会效益并注重兼顾公平,短期利益与中长期利益兼顾、供求平衡和结构优化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兼顾等原则,使社会发展规划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指南。

3、加大对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将“经济建设财政”逐步转变为“公共财政”,尤其在社会公益性事业方面要加大国家资源投入,尽快从非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退出,降低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比重,压缩非公共产品和越位的公共产品的支出,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用到真正的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来。

4、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

社会选择是一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该模式是让社会组织和社团对社会的集体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社会通过自己内在的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行政部门可以借助这些组织实现自己的治理目标。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各种社会组织,可因其机构性质、职能目标、运行方式的差别,分为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逐步调整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推进部分事业单位向非营利机构性质发展,并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和财政手段规范、扶持各种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1、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发展体系

(1)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针对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总体质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分布结构和开发能力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一是最大限度地推行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使教育成为全社会的事业,覆盖社会全体成员。二是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尤其要加强对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扶助,均衡教育资源,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能更多、更好地实现普及教育目标。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管理、政府社会共同兴办、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四是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教体制改革步伐。(2)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应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目标确定为:在短期内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用更长一段时间,完善我国农村卫生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环境卫生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一是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扭转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下降的局面。二是将卫生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缩小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健康状况的差距。三是加快卫生事业体制改革步伐。根据卫生机构的营利和非营利等性质的划分,鼓励和规范营利性和私立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发展。四是构建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落实艾滋病、血吸虫病等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传染病防治措施。五是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强化卫生行政执法职能,改革和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制。(3)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大力发展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事业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群众文化、少儿文化、老年文化等各项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服务能力;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4)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根据社区的社会功能,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应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建设服务型社区。二是建设自治型社区。建立居民参与社区工作的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三是建设学习型社区。四是建设数字型社区。以网络为基本的工作方式,向居民提供服务。五是建设生态型社区。(5)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社会福利设施的投入力度。继续推行“星光计划”等民政工程计划,在完善法规、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多方筹集公益性建设资金,用于福利设施建设;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修建并管理福利设施。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福利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提高社会福利基础设施的覆盖率,满足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

2、促进充分就业,保持就业与经济同步增长

(1)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积极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知识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社区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尽快消除不合理限制,进一步开放包括社会事业在内的服务业市场,为更多民间及外资力量的进入创造有利条件。(2)积极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劳动力市场的统一规范,作为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应在农村土地经营转让制度、城乡人口户籍管理制度、国有单位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劳动保护和基本福利制度、地方间部门间行业间的行政分割等重要相关体制环节中,加快体制创新步伐,消除人为的体制或政策,创造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的体制环境,在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中扩大就业。(3)营造私营、个体经济与其他经济成份平等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开办地方性、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融资渠道;制定相关的税费优惠政策。(4)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是发展中国家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发展国际上通行的家庭办公、家庭咨询公司等;扶持受政府或公共机构业务委托的民间机构和非营利团体等。完善相关的法律资格、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税费优惠等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5)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增加政府对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岗位购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将扶助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的工作制度化;尽快完成“再就业中心”等过渡性政策的使命,使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面向全社会的公平覆盖和规范统一。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1)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低水平、广覆盖、有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参加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吸纳非国有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积极推进省级统筹。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完善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困难企业及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办法。在继续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加快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体系;完善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社会福利政策;加强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和救助,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并尽快实现制度化、规范化。(2)探索多种保障形式,推进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农村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要以农村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县医院和中心乡卫生院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通过多种方式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五保”供养制度,稳定“五保”资金来源。地方财政要继续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可通过多种方式给予引导性支持。(3)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继续做好整顿和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同时,以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为重点地区,以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和农村计划生育对象为重点人群,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4)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平稳安全运行和有效积累。强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调控和监督管理,落实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建立各级监督机构和社会监督机制。通过深化改革,统筹安排,开源节流,并采取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的多种筹资办法,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机制。(5)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法》及配套法规,在规范社会保障费征缴办法的基础上,加大强制性征缴的力度。

4、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发展进程,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基层办学的经费;继续推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有效降低流失率,使农村每一个学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2)健全农村基层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主要解决农民群众大病医疗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建立规范、透明的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制度,确保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群众真正受益。(3)加快建设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孤老残贫等弱势群体的救济制度。应以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福利等专门为农村的特殊居民或群体提供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以外的保障措施的公益性事业。(4)在合理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的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生存质量。在继续稳定和实施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落实“三为主”(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经常性工作为主)的工作方针,建立依法行政、村民管理、优质服务、政策引导、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生存质量和人口素质。(5)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国家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重点支持,鼓励社会各种力量投入的原则,在短期内初步完成乡镇文化建设任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文化设施分布和质量的提高。在农村扶贫工作中,重视文化扶贫。鼓励各级公益性文化团体,把向农村输送文化信息和文化服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5、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篇2

贾庆林指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攻方向,开好这次常委会议意义重大。希望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会议议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在报告中说,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决策,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确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部署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应对危机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总体企稳向好。同时,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不少,复苏可能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我国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要对困难有足够的估计。

在谈到下一步经济工作时,说,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一揽子计划,保持合理力度,突出重点,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把解决当前突出困难与促进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把总量平衡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推动发展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增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他希望政协委员一如既往支持经济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这次常委会议为期4天。按照议程,常委会组成人员将围绕这次会议两个议题下设的六个专题进行讨论,审议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主席会议对违纪违法政协委员及时作出处理的决定及有关人事事项,审议全国政协有关视察考察情况的报告和外事出访报告。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廖晖、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郑万通、邓朴方、万钢、、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参加会议。

6月17日下午,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16位常委和委员作大会发言。贾庆林出席。

赖明常委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发言,建议调整初次分配,强化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积极推进三次分配。李德水委员代表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发言,提出要着力消除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面对一些地方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发展态势,胡永柱常委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矛盾解决机制。钱克明常委提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正逐渐加深,要采取更加有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王金祥常委代表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发言,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大势中加以系统性和战略性研究,把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动力。王健林常委在发言中分析了房地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厉以宁常委提出,经济转型和自主创新是经济复苏的关键,只要解决公平竞争和融资难问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潜力必将进一步发挥出来。王东进委员代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就返乡农民工与统筹城乡就业问题,提出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逐步推进积极就业政策向乡镇和农村延伸。杨孙西常委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的发言中提出,建议构建鼓励和支持农业投资的政策体系,尽快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赵龙常委代表民建中央发言,提出要着力保持扩大内需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张世平委员在联合发言中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职工权益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刘克崮委员认为,建设中国草根金融体系是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途径。刘汉元常委认为,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新能源,在带动我国经济走出危机中具有重要作用。贺强委员针对解决扩大放贷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问题,提出要加强监管、合理调整银行贷款结构。周明甫委员代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以《推进〈民族区域自治法〉深入贯彻实施,加快民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为题作了发言。郑惠强常委代表民盟中央发言,指出房价的合理下调有利于刺激内需,以扩大内需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廖晖、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李金华、郑万通、万钢、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出席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参加会议。

6月16日下午、17日上午和18日上午,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举行了三次专题分组讨论。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问题建言献策。贾庆林出席分组讨论,与常委们共商改革发展稳定大计。

常委们普遍反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同志到会作的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的报告是一个很好的报告,有助于与会人员全面了解和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为了使协商讨论更加深入,这次常委会议将两个议题分设了六个专题,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二是优化政府投资结构,鼓励引导扩大社会投资;三是调整分配关系,推动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四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改善民生;五是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六是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常委会组成人员紧紧围绕会议的六个专题,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敏感、突出和前瞻性的问题,积极建有据之言,献务实之策。

讨论会场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常委们认为,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决策,把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部署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目前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充分表明,去年以来党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是非常及时有效的。要继续坚定信心,科学把握形势,落实好各项措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灵活应对,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常委们提出,虽然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企稳向好,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仍在继续蔓延和深化,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必须做好应对更长时间挑战和更加严峻复杂局面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多管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增加政府投资,有效引导与推动社会投资增长,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长,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还有常委提出,要进一步增加民生领域的投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努力增加低收入居民的购买力,大力培育消费热点,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推动消费需求升级。

常委们建议,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开辟公益性就职岗位,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杜青林、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李金华、郑万通、万钢、、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分别参加了专题分组讨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6月19日上午,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京闭幕。贾庆林出席闭幕会并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主持会议。

贾庆林指出,这次常委会议是在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初见成效、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好于预期的重要时段召开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到会作了报告。中央国家机关30个部门的负责同志与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两个议题开展协商讨论,积极建言献策,体现了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原则,有利于发挥常委会议就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的重要作用。

贾庆林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就我国来说,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但也要看到,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仍很严重。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我国经济运行的态势,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贾庆林要求政协委员就扩大投资、扩大消费、稳定外需、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把握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等七个方面的问题,继续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贾庆林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继续弘扬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发挥人民政协优势,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现阶段,尤其要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的住房问题和灾后恢复重建中的民生问题等方面出主意、出实招。

贾庆林回顾了人民政协成立60年来的光辉历程,强调人民政协工作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贡献新的力量。他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人民政协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首要任务,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工作大局,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

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主席会议对违纪违法政协委员及时作出处理的决定》,通过了免去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职务、撤销其全国政协委员资格的决定。

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李金华、郑万通、邓朴方、万钢、、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王志珍出席会议。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篇3

深圳“十二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2010年11月24日,深圳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深圳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将确立科学发展的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牢牢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始终坚持“四个先行先试”,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正确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要努力实现深圳经济的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等“五个重要转变”。据深圳市政协日前召开的新闻会透露,深圳市“两会”将于1月15日召开,重点围绕深圳“十二五”规划等主题展开。

根据深圳市“十二五”规划《建议》,深圳“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力争到2015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GDP超过1.5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民生幸福城市、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 总体定位:建设科学发展新特区

“十二五”时期是深圳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自主创新的提升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社会发展的加速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深圳“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创新发展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和谐发展建设民生幸福城市,以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特区一体化进程,以低碳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综合配套改革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更加奋发有为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落实总书记“五个继续、五个努力”的重要指示,全面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幸福的新特区。

根据“十二五”规划《建议》,深圳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坚持六大原则:一是突出结构调整,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突出自主创新,坚持把创新资源集聚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三是突出人才战略,广聚优质人才资源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四是突出和谐共享,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突出协调发展,坚持把推进特区一体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和战略举措。六是突出可持续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 战略支撑:建设“五个城市”

根据深圳“十二五”规划《建议》,深圳将通过建设“五个城市”科学打造新特区。首先,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在积极扩大内需方面,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打造高端的国际消费中心。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率先建设“无线城市”,着力打造“智慧深圳”。

其次,聚集优质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基因工程、干细胞、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成为国家核心技术创新的先锋城市。加强“深港创新圈”建设,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

第三,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勇当科学发展的先锋城市。全面推进政府部门预算公开制度,加快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积极争取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健全地方税体系。探索开征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资源、资产、资本综合管理模式。将前海建设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重要基地和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创新服务中心和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

第四,顺应人民新期待,努力建设民生幸福城市。完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减轻个人缴费负担。创新住房保障体制机制,建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培育发展分工合理、覆盖全面的慈善组织体系。

第五,推进经济特区一体化,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大力推进地铁、城际轨道、高铁、高快速路、机场、港口、火车站、口岸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打造具有强大辐射力的陆港、海港、空港、信息港,打造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加快深莞惠一体化进程,打造珠江口东岸“一小时”通勤圈,完善辐射全国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功能。

■ 规划亮点:率先将公民社会纳入“十二五”规划

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圳“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探索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率先建立现代公民社会。深圳是全国首个把率先建立现代公民社会写到“十二五”规划中的城市。

另外,深圳市“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还体现了“网络问政”、建设廉洁城市等亮点。规划建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绩效管理,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支持“网络问政”,创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体制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时,规划建议提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更加注重治本、预防和制度建设,发展廉政文化,全力打造清正廉洁的执政环境、从政环境、社会环境,努力建设让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廉洁城市。

此外,深圳市提出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行“绿色行政、绿色采购”,发挥政府在低碳发展中的表率作用,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的“深圳模式”。同时,规划《建议》强调要提升经济特区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项目实施单位:深圳市政府

推荐词:

深圳市通过视察考察、座谈研讨、收集市民意见建议等“组合拳”,集思广益,为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建议,为深圳描绘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编制出一个高水平的“十二五”规划,深圳将全力建设一个科学发展、和谐幸福的新特区。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篇4

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切实可行

河南省汝州市人大常委会闫旭辉认为,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提高自身监督能力的需要,是推进乡镇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需要。

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提高自身监督能力的需要。首先,从当前乡镇人大工作现状来看,乡镇人大对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审查监督,往往是程序化的监督,缺乏实质性的监督;其次,乡镇人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审查监督,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加上乡镇人大没有常设机构等客观因素制约,致使乡镇人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审查程序不够规范,行使职权不够充分,发挥作用不够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镇人大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人大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工作的监督显得尤为必要。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推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科学快速发展,乡镇国民经济收入持续增长,社会发展步伐加快。部分乡镇经济发展速度甚至赶上或达到县级规模,经济越发展,审查监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任务越重,如何确保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编制合理,高效运行,推进经济社会更加平稳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对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制定、审查、执行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工作。因此,针对当前乡镇人大现状,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已变得合情合理,切实可行。

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存在操作困难

河南省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吴振涛认为,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在法律上和实践操作中都存在困难,不宜实施。他认为,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于法无据。地方组织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职权时明确:“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执行情况的报告”;第九条规定乡镇人大职权时明确:“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从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可以行使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职权,而乡镇人大没有此项职权。因此,上述某镇的做法明显没有法律依据。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在实践操作中存在困难。一般来说,乡镇人大会议只有一两天的时间,要审议政府、财政等工作报告,有时还要进行选举,任务十分繁重。如果把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列为会议议程,在有限的时间内,代表们很难对规划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结果只能是程序性地举手通过,这必然会影响规划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样的规划也难以起到指导意义。那么,乡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由谁来审查和批准呢?他认为,可以由乡镇党代会审查通过。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乡镇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在乡镇人大无权审批时,由乡镇党代会审查通过较为适宜。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篇5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各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政协各专门委员会,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通过提案履行职能。截至2010年3月7日下午2时,共收到提案5430件,参与提案的委员1987人,占委员总数88.82%。经审查,立案5163件,占提案总数95.08%;作为委员来信转送有关部门研究参考128件,占提案总数2.36%;与提案者协商后并案、撤案139件,占提案总数2.56%。在立案的提案中,委员提案4848件,占提案总数93.90%;八个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提案268件,有关人民团体提案3件,界别、小组提案42件,政协专门委员会提案2件。

本次会议提案内容丰富,涉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既有事关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问题和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也有事关解决群众切身利益具体问题的对策。总体来看,提案质量普遍较高,充分体现了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言献策的政治责任感和参政议政水平。

一、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共提出提案2200余件

涉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提案836件,主要建议有:

1、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协调国内外市场,运用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积极扩大民间投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大节能减排监管力度

3、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城市绿色交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涉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提案489件,主要建议有: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总体水平;加快经济转型,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贸易摩擦,稳定外需市场;改善融资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防范过度负债风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4、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评价机制,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涉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提案338件,主要建议有: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沿海沿边地区开放步伐和环渤海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加强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区域合作。

5、涉及“三农”工作的提案506件,主要建议有: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和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

二、围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共提出提案1700余件

1、涉及教育、科技事业的提案510件,主要建议有:增加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改善高等教育整体布局,改革高校办学和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强公益性研究;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完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体制和经费管理办法;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涉及文化事业的提案160件,主要建议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力度;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整合对外文化交流资源,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3、涉及医药卫生事业的提案367件,主要建议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建立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公立医院管理、运行、监管、补偿机制,推动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国民身心健康。

4、涉及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提案200件,主要建议有: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良性互动,切实解决部分地区招工难和总体就业难问题;抓好高校毕业生各项就业政策落实工作,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资金支持和指导力度,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尽早、全面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

5、涉及住房保障的提案438件,主要建议有: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宏观调控,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有效抑制部 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调整和完善土地供应结构,提高保障性住房在房地产市场中的比例。

三、围绕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共提出提案1100余件

1、涉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提案514件,主要建议有:尽早出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总体方案,将一些硬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差距,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关心、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

2、涉及维护社会稳定的提案182件,主要建议有:做好新时期工作,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纠纷调解机制;做好三峡库区移民后续工作。

3、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提案204件,主要建议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改进政府工作作风;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和村民自治制度,畅通民众政治表达和利益诉求渠道。涉及司法公正的提案166件,主要建议有:完善法律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惩治司法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行政信息公开和监督力度,有效预防职务犯罪。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篇6

“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时代背景

准确把握“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的前提。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明确了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阶段性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经过三个五年规划的努力。“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发展目标的确定,既要体现承继前一阶段良好发展势头的要求,又要体现为后十年的发展打好基础的要求;既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要体现五年时期的阶段性;既要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给市场良好的预期,给人民以希望,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充分考虑发展阶段和各种瓶颈约束条件,充分估计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使提出的发展目标经过努力能够实现。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理念和治国理念的升华。“十一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发展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引导各方面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做到“五个突出”: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突出人文的、社会的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突出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突出结构和效益的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突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目标。

“十一五”规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又不够完善的体制背景下编制的规划。“十一五”规划既不同于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规划,也不同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胶着状态下的规划。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特征,在发展目标的选择上,就要减少主要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由企业自主决策的一些产品产量目标。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的特征,在发展目标的选择上,就既要把改革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明确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又要突出政府履行职责,体现政府承诺的发展目标。

“十一五”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背景下编制的规划。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受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在加大。“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主要产业和产品的过渡期将结束。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我们必须用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来谋划未来的发展,增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我国全面开放条件下谋划发展的能力,妥善应对扩大开放过程中面对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确定的发展目标,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又要充分考虑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考虑到可能遇到的新挑战,考虑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能带来的风险。

“十一五”规划是在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背景下编制的规划。从经济发展周期看,从“十五”中期开始,我国彻底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部分产业低水平盲目扩张、生产能力过剩等不良后果,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很可能显现。确定“十一五”的发展目标,既要考虑到尽可能延续前两年增长的好势头,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考虑到消化盲目扩张带来的生产能力过剩、银行不良贷款增多等不良后果,努力化解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各方面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主要内容

《建议》指出,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这是党中央对“十一五”发展目标的总要求。同时,《建议》从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体现了“十一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是根据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充分考虑“十五”时期发展的实际,从产出方面提出的代表性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综合实力的代表性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是确定其他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明确要求,到201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十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预计将达到8.8%,超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要求的7.2%的速度。据此测算,“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7%左右,就可以实现经济总量十年翻一番。这样一个目标明显偏低,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十一五”时期,我国具备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市场空间、物质基础、体制保障和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建议》在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十一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只要达到7.5%左右,即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从需求和供给条件分析,7.5%目标的实现是可能的,与“十五”时期年均增长8.8%的速度相比也是比较稳妥的。为避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建议》还明确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这是从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投入方面提出的重要目标。我国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支撑经济增长的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都严重短缺,又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必须较大幅度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化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建议》要求,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这意味着“十一五”时期年均节能率要达到4.4%左右。1980年至2004年,我国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4.29吨标准煤下降到1.58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为4.1%,基本是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了经济总量翻两番。虽然这几年我国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经济发展的常态,也说明我们节约能源的潜力还很大。“十一五”时期,只要我们进一步强化能源节约的政策导向,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管理,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建议》还针对这几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土地特别是耕地减少过多的情况,要求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控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节能、生态环境、节地三个目标,充分体现了《建议》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导向。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具体体现。破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变单纯靠资源投入、靠资金投入、靠简单劳动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企业创新,走出一条掌握更多核心技术、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涌现更多世界知名品牌的发展之路。企业是市场竞争和创造财富的主体,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的主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左右世界竞争格局的跨国公司愈加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我国只有形成一批这样的企业,才能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科技竞争的形势,才能有效化解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制约,也才能逐步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从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从单纯依靠低价优势、数量优势向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转变,逐步改变单纯依靠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低端产品“世界工厂”的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也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领域的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体制机制障碍依然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发展,改革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完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这一问题不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就难以化解,发展不仅难以全面和协调,而且也难以持续。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发展到把提高开放水平和质量放在更重要位置的阶段。我国具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综合优势,具备继续较大规模承接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条件。“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既孕育着机遇,也潜伏着风险。近几年围绕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人民币汇率、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逐步加大,今后来自国际社会的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也会增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还会继续出现。在这种形势下,《建议》明确“十一五”时期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目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转向突破体制瓶颈、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上。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这是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提出的导向性目标。发展义务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促进就业、扶贫减贫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国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首先表现在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口享有的公共服务有较大差别;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主要在于公共服务分配不公,导致了人们参与发展的起点不公、就业机会不公。因此,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是“十一五”时期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发展教育既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尽管总体上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没有完全、真正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辍学率很高。所以,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仍要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就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难题。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三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矛盾十分尖锐。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使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国内消费需求增加的基础上,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不适应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要求。要通过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各项保险制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和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扶贫减贫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扶贫减贫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即使按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68元的低标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610万人,全国还有2200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人口。“十一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努力减少贫困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既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建议》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这既体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扭转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价格总水平既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也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必须在经济发展中稳定价格。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型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从传统的吃饱穿暖,转向提高居住水平,改善出行条件,丰富文化教育生活,追求环境优美等。《建议》适应城乡居民需求结构的这种变化,突出强调要改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这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使发展目标更贴近百姓,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情。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始终追求和长期奋斗的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营造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两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群众十分关心,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所以,《建议》在发展目标中,着重就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提出了目标要求。

“十一五”规划目标的突出特点

《建议》提出的规划目标,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在目标体系、目标结构和具体内容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紧扣主题。“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规划。确定导向清晰的发展目标,对于引导各方面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建议》确定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题。紧扣立足科学发展的主题,明确了经济增长的目标,也提出了单位能源消耗降低20%的具体指标;紧扣着力自主创新的主题,明确提出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紧扣完善体制机制的主题,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的目标要求;紧扣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题,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以及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

统筹兼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任务,需要妥善处理的各种十分艰巨复杂的矛盾问题,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少有先例。《建议》确定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长期坚持的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七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既反映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愿望,更体现了正视问题、科学发展的要求;既提出了经济发展目标,更突出了自主创新、资源环境、改革开放、社会和谐、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目标;既符合《建议》的定位,提出了战略性、方向性的目标,也提出了两个具体的、量化的指标。特别是,既从产出方面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指标,也从投入方面提出了约束性强的能耗指标。这在党中央历次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议》中还是首次,表明我们党驾驭推动发展的能力更加成熟和理性。

区分功能。《建议》提出的目标按其性质和功能,分为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类。导向性目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使其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保持一致。预期性目标是凝聚了人民意愿的国家战略意图,是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目标,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市场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目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实现意愿的目标,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同时,《建议》提出的目标,对不同地区要求的程度不同。上述考虑,将在国务院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落实。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篇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一次民主、团结、务实的会议,是一次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的会议。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市委组织部的《通知》精神,现就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提出以下要求:

一、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主题,听取和讨论了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各股、室和全体组工干部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组织工作的头等大事抓好落实。县委组织部将专门安排时间在进行专题辅导、集中学习、座谈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体组工干部认真自学有关文件,引导大家认清组织部门在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的重要责任,把思想切实统一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

二、要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领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要重点学好同志的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同志就《建议(讨论稿)》作的说明,学好苏荣同志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关于全省未来五年发展的思考”研讨班上的讲话。学习中,大家要紧密结合组织部门的实际,重点领会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深刻认识“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深刻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新进展,进一步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加自觉地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和重大意义的理解,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深刻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经济增长、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教育科学、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的目标要求,全面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和部署。四是深刻认识全会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明确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党的领导是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在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上下功夫。要通过深入学习讨论,准确把握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打牢结合组织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思想基础。

三、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围绕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提供坚强保证,对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做好组织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全体组工干部要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统领,对照今年的组织工作要点和各项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第一,要深入研究组织工作如何为全县工作大局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把深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学习“关于全省未来五年发展的思考”研讨班精神结合起来,深入思考组织工作如何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服务、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的思路和措施,自觉地把组织工作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找准组织工作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着力点,不断提高组织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篇8

一、 经济生活角度

1.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

【热点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理论分析】

(1)宏观调控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为应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机调控”强调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强调“预调、微调”。

(2)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加大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2.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挖国内需求潜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热点链接】

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将成为今后政府工作新的着力点。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适度扩大需求总量,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

【理论分析】

(1)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我国过去主要采取需求管理政策,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副作用和后遗症也日益凸显,出现供需结构性失衡。因此,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3)消费对生产的重要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2015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外贸拉动为主向由内需特别是消费为主的重大转型。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休闲和教育的需求,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旅游等日益兴旺发达。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网络购物的兴起,带动物流配送、快递业等的发展壮大。

3.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热点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增添改革新动力、增创竞争新优势。

【理论分析】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我国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动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推动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为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着力实现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必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必须加快落实和完善政策,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优化贸易结构,推进贸易便利化。

二、政治生活角度

1.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热点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面对异常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理论分析】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依法履职,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勤勉履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政府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主动作为、善谋勇为……健全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热点链接】

在经历长达10年的调研和起草后,被喻为“开门立法”典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立法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15年10月和12月,草案被先后两次提请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6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

【理论分析】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这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提交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体现了国家对这部“慈善事业建设的第一部基础性和综合性法律”的重视。

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大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经过了两千多名全国人大代表的审议,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制定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仅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负责法律草案起草过程中,就曾多次召开研讨会、征求意见会。政府相关部门、学界、慈善组织等多方参与,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依法治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制定,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心声,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制定是推进慈善事业法治化的必由之路。

3.聚焦“十三五”规划纲要,绘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蓝图

【热点链接】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今年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查讨论和批准“十三五”规划纲要。

【理论分析】

(1)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阐明了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为国务院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指明了方向。“十三五”规划从建议到纲要,是党的领导的生动体现。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十三五”规划纲要,是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有力表现。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文化生活角度

1.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热点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理论分析】

(1)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紧紧抓住并利用好这一重大机遇推进文化改革。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2.大力弘扬创新文化

【热点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新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积极性,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理论分析】

创新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引领。只有催生富有理性、活力和创新意识的民族文化精神,才能实现蓬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文化对人的影响

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能激励创新的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创新文化作为一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把创新写入民族文化基因,使其成为我们的文化性格,就必须把教育和科学研究作为立足点。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A.立法法B.中医药法

C.慈善法D.反家暴法

2.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城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2%以上。这表明我国()

①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标志性进展②产业结构更趋优化③经济发展质量已全面提高④经济发展立足速度和效益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3.“十三五”规划纲要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以下选项能正确反映“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及执行过程的是()

①国务院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②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审议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并提出意见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④国务院各部门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

A.②①③④⑤B.③①②⑤④

C.④①③②⑤D.④③①②⑤

4.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下列关于文化遗产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和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5.“相机调控”、“分享经济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工匠精神”、“光网城市”、“大众旅游时代”、“海外仓”……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涌现的一批新词。这些新词从实践中来,也是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对症良药,引导改革大业。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阶级性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先进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二、 综合探究题

6.2016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稳经济增长艰难险阻挡不住】

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1)请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

【保民生福祉政策措施有盼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政府工作报告多举措筹划持续增加民生福祉。2016年,预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 000万人以上、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达160亿元……

(2)请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工作报告应怎样关注民生。

【提施政能力服务水平上台阶】

面对异常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3)请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参考答案:

1.C此题属于时事政治国内政治方面。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慈善法》。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反家暴法》。

2.A据题意,我国十二五期间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①②符合题意;题意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高,③排除。我国经济发展应立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④排除。

3.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据此,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并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是其执行机关。故选B。

4.B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因此①排除。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因此④排除。

5.D“这些新词从实践中来”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新词“也是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对症良药,引导改革大业”,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说法错误,应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②不符题意。

1.C2.A3.B4.B5.D

6.(1)①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从而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化解产能。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③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企业破产和企业兼并,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篇9

这次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是在“三会”结束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专题经济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市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次重大战略部署。这次会议对进一步发展壮大镇级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下面我对会议作简要总结,并就如何贯彻会议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会议的总结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有成效。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三方面收获。

(一)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这次会议,早在半年前*书记已将筹备会议的任务布置下去。根据*书记的指示,市委政策研究室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先后走访了全市大部分乡镇,组织起草了主题报告、几个《决定》讨论稿和制作电视专题片,并在*书记的指导下,广泛征求意见,几易其稿后最终敲定并提交大会讨论。准备非常充分,组织工作很严密。

二是规模大,规格高。这次全市发展乡镇经济工作会议,是我市第一次召开这样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市四套班子领导,各县区党政一把手,市直和县区有关单位负责人,各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召开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全市性会议,研究部署发展乡镇经济工作,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镇经济发展问题,也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加快发展乡镇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会议紧紧围绕发展乡镇经济这一主题,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和探讨,重点非常突出。会议期间,*书记作了主题报告,大家讨论了市委、市政府的三个决定,观看了专门为此次会议制作的电视专题片,还听了先进乡镇和市直有关单位的经验介绍,内容十分丰富,受到了启发。

(二)主要收获。

这次会议十分重要,非常及时。会议务实高效、效果明显。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收获:

一是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会议期间,大家认真学习*书记的重要讲话,结合实际深入讨论了三个《决定》(讨论稿)。在学习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书记所作的重要讲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建设经济强市、现代石化数码名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全面总结了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的情况,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市乡镇经济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速发展乡镇经济的十大新举措,思路清晰,措施得力,统揽全局,为今后我市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乡镇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这次会议,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大家还结合各地的实际,进一步理清了今后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加快发展乡镇经济的方向,研究了许多壮大乡镇经济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树立了信心,振奋了精神,形成了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的局面。

二是总结了经验,开拓了视野。这次会议,水口、新圩、黄埠、杨村、麻榨等镇分别作了发展乡镇经济的经验介绍。之所以要选择这几个镇作大会发言,我们是有考虑的。水口、新圩、黄埠这3个镇可以说是老牌先进镇,他们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是全市镇级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是各镇学习的标兵。而杨村、麻榨等镇地处山区,受客观条件的局限,起步较迟。但是他们不甘落后,坚定“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的信念,奋力赶超发达乡镇,以强劲的后发动力,跻身全市先进镇行列。尽管这几个镇的起步时间、发展轨迹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化为龙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经济,增强乡镇经济发展后劲。这些经验非常具体、非常鲜活、非常宝贵。通过这些乡镇的经验介绍,同志们对发展乡镇经济有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既学习了先进镇好的经验做法,又找到了与先进镇的差距,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看到了前景。

三是振奋了精神,鼓舞了士气。*书记的报告提出了发展乡镇经济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发展乡镇经济的十大举措,符合我市的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先进乡镇介绍了他们的成功经验。通过这次会议,同志们对加快发展乡镇经济充满信心,干劲更足了,决心更大了。大家在讨论中都表示,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会议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态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我市乡镇经济发展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总的来看,这次会议开得十分成功,效果非常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努力实现镇级经济发展新突破

乡镇经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抓住关键,扎实推进。希望各级各部门根据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会议的部署落到实处。现在,我就如何贯彻会议精神,讲六点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意义,增强发展乡镇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快发展乡镇经济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乡镇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和城乡间有序流动。乡镇经济是全市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乡镇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镇级经济能否加快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乡镇经济不只是哪一个镇的问题,而是关乎全市发展大局,是全市发展大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发展乡镇经济都有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我们一定要增强发展乡镇经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加快乡镇经济发展不仅是中央和省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目前,我市乡镇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些乡镇尤其是山区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大家要坚决摒弃“怨天尤人”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坚决克服急躁漂浮的心态和形式主义的作风,迎难而上,把工作的中心和重点放在思考和研究如何因地制宜、更快更有效地发展当地经济这个问题上来。我们只有奋力追赶,没有退路。这一点大家在认识上务必要高度统一。

(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乡镇经济发展全局

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乡镇经济发展全局,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各地要按照*书记提出的总体思路,结合本地区的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度发展,实事求是地制定当地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找出一条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来,实现乡镇快速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乡镇经济发展工作,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力求做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二是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环保型特色经济产业体系,防止因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三是要处理好乡镇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以保护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兴建绿色家园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兴建生态城镇、生态新村,构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三)建立和完善支撑乡镇经济发展的制度,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落实*书记报告提出的工作思路,必须进一步深化乡镇经济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如下六项工作:

1、创新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要深化县、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县一级政府职能转变,规范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工作职能,变主导型为服务型,强化基层政府在政策引导、经济调节、社会管理、法规监督、市场监管、改进服务、营造环境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要按照“转变乡镇行政职能,精简乡镇机构人员,减轻乡镇财政负担”的原则,加快推进并镇、并村、并校工作,力争在撤并乡镇行政机构、精简人员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2、改革镇级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规范、公平、激励的原则,合理划分和调整县、镇两级政府的事权、财权;明确划分县、镇两级的收入归属和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支出范围和结构,建立健全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适当下放财权,充分调动乡镇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创新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这次会议讨论了《关于建立激励型乡镇财政体制的决定》,这个文件出台后,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以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明年免征农业税,这是一项硬任务,要在省市统一部署下抓好落实,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有效办法,妥善处理镇村不良债务。全面清理镇村债务,摸清底数,分清责任,区别情况,分类处理,逐步化解。当前,要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强指导,制定镇村债务的具体处置办法。

3、健全和完善乡镇投融资体系。一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量部分逐步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例和增长幅度应随着财政的增长幅度逐年提高,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农业科技推广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整合财政支农投入项目,改善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式,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采取政府推动、政策引导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对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要鼓励农村信用社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农贷业务,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办法,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三是探索乡镇政府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筹集乡镇经济发展资金。比如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土地资源出租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4、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各地要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建立一个良性的长效机制。要按照温总理提出的“四个必须”加强土地管理,注意保护和节约用地。要以保护基本农田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要逐步把现行的强制性行政征用行为转变为交易性市场购买行为,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严格补偿标准,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在土地补偿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交纳失地农民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决不能让农民“失地”又“失业”,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保体系。一是健全农业保险机制。要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实行对农业保险补贴的办法,推进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二是完善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人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济。对尚未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要着力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门路,减少和防止返贫。三是抓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工作,保障农民健康,防止因病返贫。今年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要达到40%以上,各级要认真抓好落实。四是逐步将进城民工、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职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解除他们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

6、深化产权制度和各项配套改革。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内外资参与乡镇企业的改制、重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农业开发,为乡镇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完善市场机制,加快区域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市场活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四)加大投入,为乡镇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贯彻落实*书记的讲话精神,抓好发展环境是关键。当前,我们要着力抓好如下三方面工作,为乡镇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突出抓好县道、村道公路建设。目前,我市镇、村一级的道路建设欠帐较多,道路通行能力差,不少村镇行路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成为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快镇村公路的建设。今年计划全市改造县道砂土路100公里,改造镇通村公路300公里,市财政分别对县道、村道建设给予每公里30万元和10万元的补助。各县区、镇也要筹措相应的配套资金,同时发动村民、沿线受益企业自愿捐资,在全市形成全民办交通的良好局面,力争尽快完成全市的县道和村道改造任务。

2、大力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快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将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今年起,我市将全面实施省政府批准的15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总投资达15.5亿元,其中市、县自筹资金11.2亿元。要加快全市254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从今年起五年投入2.1亿元,其中市、县自筹配套资金1.5亿元。认真组织实施省人大关于加强贫困地区机电排灌工程建设的议案,全面恢复和提高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排涝抗旱能力。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加强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和合理利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水源,为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优美的水环境。

3、抓好固本强基工程和帮村富民工程。今年市财政投入300万元资金,推进固本强基工程。要进一步健全固本强基工程党政领导干部和部门挂点联系责任制、领导责任制、督促检查制、党员联系村务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切实帮助农村建立起强有力的基层组织,解决农村基层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推进帮村富民工程,创新扶贫方式,采取异地投资、合资经营、股份制和兴办小型实业项目等形式,实行多级帮扶、多管齐下,既“输血”又“造血”,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大办村集体经济项目,着力解决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低于3万元的贫困村脱贫。

(五)坚持“三化”并举,大力推进乡镇经济发展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三化”并举,整体推进。要抓好三项工作:

1、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乡镇工业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注重实效。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要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乡镇工业。乡镇一级自有资金有限,通过招商引资来推动乡镇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要把握当前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机遇,创造条件承接产业转移,把山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珠江三角洲的技术、资金、品牌、经营管理等优势结合起来,兴办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产业,促进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龙门县利用资源优势,引进了一批大型水泥项目、旅游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2、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是落后的农业国走向发达工业国的必由之路。我市乡镇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建设滞后。当前,要抓好城市化发展纲要的编制,搞好城乡规划布局。要以13个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发展壮大中心镇和专业镇,加快撤并效率低下的“麻雀”村镇。要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和特色城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使越来越多的城镇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中心。

要继续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废除阻碍农民进城的体制性和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体系,农民转业就业培训体系,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生活的各项服务工作。关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市里有具体的规划,今年计划培训1.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计划到2008年转移15万人。各级要认真抓计划的落实,确保目标的实现。

3、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农户能力不强。各地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了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市财政今年专门安排300万元用于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的优势,吸引外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重点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突出特色、规模、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要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整体能力,突出抓好精深加工,上规模、上质量、上档次、上效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努力争创农业知名品牌,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六)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迅速掀起发展乡镇经济的新高潮

这次会议已吹响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号角,现在的关键是要抓好落实。会后各地要立即行动起来,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迅速掀起发展乡镇经济的新高潮。

1、各级党委政府要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这次会议之后,各县区、各镇要尽快将会议精神迅速传达到基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发展乡镇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要组织专题报道,宣传好的经验,在全市迅速形成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各县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研究制订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工作措施,抓好落实;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不同类型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调动县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加强对发展乡镇经济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发展乡镇经济工作的指导和帮助。要尽快成立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抽调政治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统筹协调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加强乡镇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市直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把支持乡镇经济发展作为一项工作重点,切实转变职能,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在具体工作中密切配合、互联互动,努力营造良好的乡镇经济发展环境。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篇10

2007年,财经委员会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十二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围绕市委的工作部署和常委会的工作要点,认真贯彻执行《监督法》,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法,把监督与支持相结合,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

一、以执法检查和经济立法为重点,协助常委会加强经济法制建设

(一)为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认真开展执法检查

从今年5月开始,我们按常委会的安排,具体组织了对《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武汉市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执法检查,整个检查前后历时三个多月。

一是利用网站、长江日报、电视公益广告、手机短信等传媒平台,通过印发学习读本、设立宣传咨询站、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市区联动,广泛进行宣传发动。

二是检查组分成5个小组,深入到近80余家企业,实地察看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暗访了江汉区、汉阳区政务服务中心、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办公中心、江汉区及桥口区社保处等基层办事服务机构。

三是结合实际,确定将中小企业发展的软环境、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建设等四方面问题,作为执法检点。分别召开了企业座谈会、专家座谈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座谈会,还专门听取市统计局、市经委和相关部门关于建立中小企业统计制度的汇报。

通过执法检查,增强了政府服务企业的责任意识,强化了社会关心支持中小企业的参与意识,促进了企业依法维权和运用政策的主体意识,取得了预期效果。

另外,我们还组织对《会计法》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安全生产法》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完成了省、市人大常委会9件法律、法规的征求意见工作;对2件市政府相关经济方面的行政规章进行了审查。

(二)为促进我市港口和公共客运交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开展立法调研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港口在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显现。目前,以武汉港为核心的武汉航运中心建设已纳入省、市发展战略布局。建设武汉航运中心在促进湖北经济发展,辐射邻省港口群,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委员会把《武汉市港口条例》作为今年立法调研的重点。多次听取市交委及市政府法制办关于我市港口立法工作的汇报,确定专人参与港口立法的前期工作,组织市政府法制办、市交委、市港航局的有关同志赴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等四城市学习港口立法的经验。同时,还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上海市、重庆市港口立法的情况。

经过多次调研,委员会认为,武汉港口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来解决港口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武汉市港口条例》确有必要;但由于在港口岸线和非港口岸线的保护管理和审批权限问题上,省市港口管理部门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一步协调。委员会建议市政府加大与省政府汇报与沟通力度,待有比较明确一致的意见后,即启动立法程序。

同时,委员会还对《武汉市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条例》和《武汉市城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的修订开展了调研。

二、以计划和预算监督为核心,努力规范经济监督工作

(一)围绕预算审查监督,规范程序性监督

委员会在计划、预算的审查监督方面,对以下四个方面履行程序性监督职责:一是听取和审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关于上半年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二是听取和审议了市审计机关关于上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报告;三是对上年市本级决算进行了初步审查;四是听取和审议市审计机关关于上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在具体的工作中,预算审查今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加强对预算草案的初步审查。包括支持部门预算及其配套改革、加强市本级预算草案初步审查等方面。

二是落实人大关于预算的决议,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包括定期分析财政预算执行情

况、开展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议、加大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等方面。

三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对决算草案的初步审查。包括深化决算草案初步审查工作、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开展审计监督、督促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等方面。

(二)突出对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加强专项监督

对于全市而言,重大项目建设对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是计划执行的重要内容。

我们把全市重大项目的监督工作作为经济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议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重大项目情况报告。为提高审议质量,财经委会前先后听取了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汇报;协助组织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对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召开财经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我市重大建设项目实施和推进情况,为常委会审议重大项目实施情况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在常委会审议全市重大项目实施情况时,委员会既充分肯定了重大项目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也针对我市重大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引起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深化工作监督

一是建议常委会听取了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情况的汇报。财经委员会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刘龙成副主任带领下,有重点地对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有关情况开展了调研,听取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地税局、国资委等部门和江岸区、汉阳区等城区的汇报;召开部分企业负责人、职工(包括农民工)代表座谈会;查阅了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对《劳动法》进行执法检查的有关资料和今年初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有关议案原案,从不同侧面进一步了解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在常委会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情况的报告时,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等三方面的建议。

二是针对今年市场价格变动幅度较大的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先后三次带领委员会对市场粮食、糖、猪肉、牛肉等物质的储备、补贴情况和市场监管工作进行调研,并在上半年建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政府价格工作汇报,支持市政府将过去平抑价格基金完善为价格调节基金,在调控价格、稳定市场、安定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1月份,又以《决策参考》形式,及时将调研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和部分组成人员报告。

三是围绕财源建设和支出结构优化,开展调查研究。委员会结合执法检查和常委会有关审议议题,委托常委会预算工委对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社会保障事业和“三农”投入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围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加大社会民生投入提出了建议。

三、以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认真督办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1号议案

一是注重调查研究,指导规范议案办理工作。年初,《关于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案》确定后,委员会多次听取市经委的办理方案的汇报、办理情况的阶段性汇报,就办理议案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弄清情况,在常委会审议市政府办理议案的方案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办理建议。

二是市区联手,加大督办力度。议案的办理是全市性的工作,必须依靠各区人大常委会督促辖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落实议案,形成市区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委员会在督办今年“1号议案”的过程中,注意与各区人大加强联系,形成合力,将“1号议案”同时纳入区人大的督办议程,共同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同时,注重与调研企业所在区的人大和政府的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沟通,了解各区在办理“1号议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市有关部门反馈。

同时,在市区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上,还专门就督办议案的情况,进行了交流,共同提高各区人大督办议案的的水平。

三是组织专题视察,加强检查监督。委员会于10月30日邀请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财经委部分委员和部分议案代表听取市政府关于议案办理进展情况的汇报,实地考察,为常委会审议政府办理议案的情况作准备。

四是认真进行审议,为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强调在办理过程中要突出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三个方面的重点,实现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

四、以制度建设和学习交流为手段,不断加强委员会自身建设

一是组织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和《监督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全市人大财经系统预算监督审查培训班;积极参加常委会组织的各种学习和讲座。工作中注意把发挥财经委员会的整体作用与委员个人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确保了全年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是坚持财经委员会例会和主任办公会制度,全年共召开财经委员会会议6次;主任办公会35次;并将全年财经工作资料进行了汇编。

三是加强了与各区人大常委会财工委的工作联系。年初召开座谈会听取各区人大常委会财工委意见,介绍全年的工作思路;10月下旬会同东西湖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了市区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财经工作座谈会,市区人大财经工作的同志交流了人大财经监督中的经验;

四是加强了与全国、省人大的工作联系,取得支持和指导。如主动征求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港口立法的意见;先后参加了中南地区、全省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发言;加强了与外地和省内地、市、州、县人大的工作联系,进一步密切了与兄弟地区财经专门委员会的关系。

五是注重发挥代表作用,认真办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和代表建议。截止目前为止,委员会今年共组织代表参加相关的调查研究、视察和执法检查活动25次,参加活动的代表共计有320余人/次,并督促相关部门向代表寄送材料40余期。同时,我们还认真办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和代表建议。

通过一年的工作,我们的体会是:

第一,工作要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市委的工作部署和常委会的工作要点,以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开展工作。

第二,工作要讲求实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联系代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开展独立调研,了解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