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十篇

时间:2023-07-13 17:30:53

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中国1994年了《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建立可持续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对农业可持续进行了规范与引导。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依托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持续增长的土地产出率、土壤肥力为目标,同时兼顾保护自然资源,将保护与开发并进,走现代化经营方式,走集约化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

即墨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780km2,耕地面积74104hm2,人均占有耕地0.07hm2,建成区面积42.65km2,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2011年,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1]。即墨市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应看到在快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环境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等。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可持续农业变得刻不容缓。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在18世纪前后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目前已经变成全球性的目标,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并称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产高效的农业格局。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主旨。

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是概念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3个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生产持续性,即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的能力;经济持续,即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的能力,主要体现于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程度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生态可持续性,即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开发、保护、改善资源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整个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常规式的现代农业就会陷入困境之中。

2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2.1 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全市农机化投入资金4600万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0.4万kw;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7%,机耕作业面积11.5万hm2,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0.8万hm2、9.3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万hm2,增长1.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7%;地膜覆盖面积2.1万hm2,下降2%。农用拖拉机3.9万台,增长2.4%;农用运输车1.4万辆,增长3.8%;全年化肥施用量12.8万t,增长1%;农村用电量7.1亿kw.h,下降2.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7]。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建设小康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众多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要把提高农民素质的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农民作为科学素质提高的重点人群之一,并明确由农业部与中国科协共同牵头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业部要围绕《纲要》精神,加强与中国科协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工作平台,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实施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了大面积的培训与提高,使得农村现有的劳动力明显提高。例如喷灌技术滴管技术大棚技术都能在农村很好的实施说明农民素质已经很好的提升上来了。

3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资源浪费,农村土地流失严重

近年来,即墨市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造成农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这些污染不

仅影响农业生产环境,也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利用农业资源是21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在土地因为自然原因导致的流失之外还有部分是因为大量的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在原始开垦土地的过程是以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

3.2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

即墨市80%的人生活在农村,经营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在农业增产中贡献份额只有40%,这主要是由于即墨市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与经济水平低、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差所致。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不能增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还很普遍。虽然国家采取了敞开收购粮食和实行保护价格等措施,遏制了粮食市场价格的下跌,但农民从粮食增产中得到的纯收入增加不多。

3.3 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即墨市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在告别短缺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随着温饱问题解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所占份额稳定下降,这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目前即墨市各地都在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或种果树或种蔬菜,一窝蜂追逐利润高的行业,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山地可以种植果树,但是在盐碱地种果树是不可能存活的。农林牧渔发展不全面,农业产值33.4亿元、林业产值0.4亿元、牧业产值21.3亿元、渔业产值3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7亿元。

4 促进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协调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关系

尽管农村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但人口问题远未“终结”,谋求人口与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漫长的乡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为艰巨的优先关注事项。

为了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高度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进一步强调,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这一切无疑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未来方向

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搞好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由来已久,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得不到控制环境与资源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落实不到实处。

4.2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即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生产和经营,并实施全过程标准化运营。因此,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牛鼻子”。农业产业化通过合理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把千家万户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3 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合适的经济结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即墨市各县镇的实际情况,像鳌山卫镇有自己的特色经济粉条就应该合理保持与发展,同时可以考虑发展副业。在现在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经济结构是需要充分考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加深对结构调整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深

次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立足青岛市实际,在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4.4 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民从根本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可,真正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和倡导。提供外部支持,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推行节水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大有好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鲍贯洛. 关于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 灌溉排水, 2005(03).

[2] 胡涛, 陈同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3] 胡皓.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 贲克平. 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 农村发展论丛, 2007(01):14-16.

[5] 蔡?P. 区域比较优势与农业持续增长的源泉[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11):40-45.

[6] 蔡运龙. smit b.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 地理学报, 2009,50(02):97-105.

[7] 常平生. 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0:246-248.

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80133045

土壤肥料是农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土质和肥料使用的合理性,会影响农业作物的产量,从而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要促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科学施肥,以提高土壤质量,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升农作物的质量。

1问题分析

1.1耕层土壤速效养分下降

从近几年的土壤普查情况来看,耕层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普遍低于200mg/kg,很少有耕层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超过200mg/kg,一般都在100~150mg/kg范围内,而低于100mg/kg的也很少。耕层土壤中速效钾含量高于200mg/kg的比例接近2.5%,在150~200mg/kg范围内的接近22%,在100~150mg/kg范围内的为68%,低于50mg/kg的则在7%左右。而在此之前,耕层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却处于相反的状态。由此可见,耕层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在逐渐下降。

1.2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不科学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施加的无机肥多,有机肥少,二者的比例接近8:2。钾元素是农作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但无机肥中的钾肥含量却比较低,如果没有充足的钾元素,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其质量和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效益,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就需要控制好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施肥比例,确保土壤中各种养分都充足。

1.3土壤施肥不及时

土壤中本身拥有一些养分,能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部分营养。但是,在农作物生长的每一个阶段,所需要的养分是不同的,对养分的需求量也不同,随着农作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会逐渐减少。如果不及时对土壤施肥,补充营养物质,就会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土壤还会出现酸碱化,当土壤达到无法修复的地步时,就不能再种植农作物,会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策分析

2.1秸稈和根茬还田

如果每667m2土地的玉米产量为400kg,其根茬重量为75kg,将其中的67.5kg根茬留存在耕层中,其留在土壤中的有机质数量,基本能够达到每年农家肥带入到土壤中的数量。如果在每667m2土地中将50kg的干玉米秸秆进行还田,则能够积累18.5kg有机质,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将根茬用于还田,能够大幅度提升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能提高耕地的地力。目前,比较常用的根茬还田主要有机械粉碎灭茬的方式。还可将秸秆用于还田,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更好更快生长。

2.2利用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能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重要的养分,为提升土壤的肥力,可适当地对土壤施加微生物肥料。比如,在土壤中施加氮肥,能够增加土壤中氮素的含量,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氮素营养的需求,如根瘤菌、固氮菌等。又如,在土壤中施加菌根菌肥料,能够增强农作物根部的吸收能力,从而使其吸收更多的营养。而在土壤中施加综合性菌肥和有机磷细菌肥,则能更好地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从而提升土壤的肥力。在农作物播种时施加菌肥,能够起到种肥的作用。虽然不能与杀虫剂一起使用,但却可以与有机肥、固氮肥等一起使用。抗生素则能够在病虫害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刺激作用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2.3多施加有机肥

目前,在农业种植中,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施加比例不科学,导致有的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对2类肥料的施加比例进行调整,以提高施肥的科学性。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适当地增加有机肥的追肥量,能使有机肥中的养分更加齐全,肥效比无机肥更持久。化学肥料的养分则更加单一,每种养分的含量更高,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改变比较明显。所以,将2种肥料进行结合使用,能够取长补短,将肥料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还需要对其他类型的肥料进行合理利用,比如,对绿肥进行扩种;多施加农家肥;稻草高桩还田等。要对氮肥与磷钾肥的比例进行合理调整,提高配方肥的施加比例,这样才能促进农作物更快更好生长,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肥料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做到科学施肥,调整好无机肥和有机肥的施加比例,并通过秸秆和根茬还田以及对微生物肥料进行利用等,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时代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农业经济发展系统活力不足。农业经济作为第三产业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其发展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但是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产业化集中度比较低,在分散经营的状态下,无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不仅造成整体运营效率低下,不具备增长的潜力,同时对自然灾害和生产中的规模性的负面影响抵御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无法达到类似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等较高的年均增长率。2)农业经济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受农业经济传统经营模式的限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依然处于粗放式的经营状态,在进行生产投入时,无法通过精确的计算进行肥力、水资源等进行精准投入,甚至为了片面追求产量进行不合理的土地开采和开发,非农业占地现象不断增加,地下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不仅造成直接性的农业减产现象,从长期发展来看,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农业生产者个体完成各个生产环节,更多的是依靠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来促进整体发展,但是在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中,更多的是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服务,对于农业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更无法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支撑不足。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覆盖面有限,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需求,无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策

1)全面研究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要求。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驱动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改变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分散经营、科技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足的缺陷,尽力提升农业经济对自然状态的抵御能力[1-2]。同时依托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开展多样化经营,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利润率,提升农民开展农业经营的积极性,为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提升农业经济集约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业经济集约化经营水平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大锅饭经营模式,而是要在市场经济引导下,深度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同时不断关注市场发展的需求和动向,在此基础上将农民的自由决策与集体决策结合在一起,实现集体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同时将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相关的环节,从而降低农业经济体系的投入成本,提升整体收益,在确保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服务体系。虽然在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农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上,还存在较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不断提升农业人口对科学的重视程度,引导涉农高科技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一起,做好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水平,改变传统农业中单纯以直接性的农产品为发展的局面,全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全面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的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结合程度会直接影响发展的活力与前景。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展现出其应有的活力,但是就整体上来说,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4]。做好信息化技术培训,增加农民的信息化应用意识,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农业持续发展;土壤肥料;问题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S1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45

土壤肥料对我国的农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农业人口相比其他国家多出好多,但是,我国人均使用的农业机械化设备较少,并且我国的农业机械水平和农民具有的专业知识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使我国的农业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必须对我国土地资源和土地肥料强加管理。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用专业的知识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解释为在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同时又不影响下一代人健康的生活发展。农业是我国健康发展、稳定和谐的基本保障,农业的持续发展也是我国持续坚持的方针。相对比其他国家,我国人口较多,而人均土地较少,从而导致了我国物质资源紧张。近些年,我国农业水平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农业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忽略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比较令人担忧,为使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必须对现在我国农业方面出现的问题实施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 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肥料问题

2.1 土壤养分缺失,土壤质量降低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及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方便快捷,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使用化学肥料,而越来越少的人使用有机肥。长期的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中本身的养分也一点点减少。化学肥料可以对植物起到短期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养好土壤,反而会由于过多化学元素进入土壤,导致土壤的质量越来越低,主要表现为土壤的物理结构、基本养分吸收能力以及保存养分的能力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此外,过多化学肥料的使用,对自然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对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2.2 自然环境因不合理施肥而出现恶化现象

近几年,由于化学肥料的使用导致对环境出现的严重负面影响。例如,有些含有氮元素、磷元素的化学肥料流入到河流里,使河流内营养过剩,从而长出许多绿藻,严重污染了河水,同时,对鱼的生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化学肥料,则会有可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由于农民为了给植物提供一定的温度,越来越多的使用塑料薄膜,但是塑料薄膜很难降解,会一直存在土地里,严重影响了土壤的原有的结构,同时也使肥力不断下降[1]。

2.3 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的使用存在不平衡现象

在农业活动中,农民为提高产量便会使用更多的化学肥料,因为化学肥料效果立竿见影,植物吸收较快,但是,由于化学肥料含有各种化学元素,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土壤自身的质量都存在一定的影。、化学肥料使用过多,忽视有机肥料的使用,就会使得整个土地接收的有机肥和化学肥料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也会对土壤基础养分造成不良影响。

3 土壤肥料所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缓解土壤压力

在农业活动过程中较多的使用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肥力和土地质量严重下降。因此,为了提高土地质量,我们可以对农业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利用。例如,把植物的秸秆、动植物的粪便通过一定的作用便可以转化为有机肥,并把它应用在耕地中。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可以有效增加土地的肥力。

3.2 应用微生物肥料,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肥料的认识也取得了进步,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微生物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施加适量的微生物肥料。特别是氮肥、菌根菌肥料、综合性菌肥、有机磷细菌肥等。

3.3 适当增加有机肥料,培育高肥力土壤

由于过多的使用化学肥料造成有机肥与化学肥料使用不平衡,导致土壤的肥力降低,农民获得的收益便会减少,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要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并根据有效地科学发展培育出高肥力的土壤,只有这样,才会逐渐提高土壤的肥力,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我国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衡量我国综合经济能力的重要部分,只有当我国农业水平取得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很快的提高,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篇5

摘 要 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经过了十几年的实践,事实证明它在扶贫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从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其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最终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小额信贷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金融支持。党中央在2009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该文件充分表明了政府在发展农村金融方面的决心。

小额信贷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孟加拉国,它主要是指向低收入人群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成千上万的穷人依靠无抵押小额贷款获得了生产经营的启动资金,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而最终摆脱了贫困。小额信贷对减缓贫困的积极意义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受到各国穷人的欢迎,并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在世界愈来愈多的国家实践。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信贷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考察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走过的历程,它虽然在消灭贫困、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却并未取得一定的实质性进展。由于我国利率水平尚未实现市场化、农业人口数量巨大以及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等原因的存在,农村小额信贷在其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使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期,小额信贷项目被正式引入我国。1999年下半年,中央银行根据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状况和信贷供给状况的特点,开始通过农村信用社推行农村小额信贷。2000年开始,农村信用社根据中央银行信贷扶贫“三农”的要求,以农村信用社存款和中央银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在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开展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农村小额信贷项目开始在全国试行推广。实践证明,农村小额信贷日益成为当前农户贷款资金需求的最主要来源,它在加快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过度考虑农村小额信贷的扶贫要求,使得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低回报、高风险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农村信用社等开展农村小额信贷项目的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难以覆盖其成本从而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制度支持

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项目开展至今,我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都还没有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其地位和作用加以说明,甚至是连在金融服务的条款方面都没有涉及。这使得绝大部分农村小额信贷试点项目的开展都没有得到法律保障,也没有合适的法律地位。这样,农村小额信贷成了一种临时性的制度安排,这对其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如何促使我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尽快出台有关农村小额信贷的法规和政策,成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2.利率水平过低

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小额信贷利率需高于商业利率才能实现财务上的自我可持续,即达到盈亏平衡。但是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大多实行的依然是利率封顶政策,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等小额信贷机构所获得的利息收入难以补偿操作费用。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一年期小额贷款利率要达到25%的水平才能保证盈亏平衡,而在我国严格的利率管制下,一年期小额贷款利率只能达到15%左右。这使得小额信贷机构的放贷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阻碍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高风险则高利率,低风险则低利率。而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贷款人通常是急需资金的农户,他们并无贷款担保,而且贷款资金通常被用于种植业或养殖业投资,风险极高,小额信贷的低利率很难覆盖其高风险。高风险与低利率的并存使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始终居高不下(见表1)。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对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不完善。①农户小额贷款审查和信用评级主要依靠村委和农户,这就使资信评估工作带有一定片面性,而信贷人员又缺乏对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的深入调查,对贷款户情况掌握不够,从而造成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居高不下;②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贷款管理滞后。

4.资金来源单一,无法满足巨额资金需求

在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农村信用社等吸收的居民储蓄存款;二是小额信贷机构向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三是国家政府对小额信贷的专项补贴资金。农村信用社虽然点多面广,但其吸收居民储蓄存款的能力相比大型商业银行来说要差得多,资金实力较弱,难以满足支持“三农”的资金需求。对于那些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机构,它们要受到“只贷不存”的原则的管制,即不能吸收储蓄存款而只能发放贷款。一方面,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单一,不能通过低成本的居民储蓄来扩展自己的业务,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它们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另一方面,我国农户人口众多,其中有贷款需求的人数更是占了较大比例,他们的资金需求量巨大。据统计,在全国有2.4亿农户,其中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为1.2亿,而在农村信用社取得小额信贷的农户只有8000万户,覆盖面为33%左右,还不到一半。这说明,我国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远没有得到满足。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制定并完善小额信贷的政策

目前,我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尚未对从事小额贷款的相关机构进行法律上的定位,它们尚未完全获得正式的合法身份,同时也没有系统的监管框架对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机构实施监管。政策制定者们应该看到农村小额信贷的巨大潜力以及它在对农村的扶贫开发和对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中的重大作用,将其放在适当的战略位置,明确小额信贷的金融属性和功能,从金融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小额信贷发展的意义。建议在给予小额信贷合法身份地位的同时,完善与其相关的一系列的财政、货币以及税收政策,让小额信贷机构能够获得更多有利于它们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空间。

(二)逐步放宽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

考虑到农户的还贷能力有限,为了给农户生产生活减轻压力,我国对农村小额信贷实行严格的利率封顶管制政策,这使得从事该项业务的金融机构难以实现最起码的盈亏平衡,导致商业银行逐渐退出了小额信贷领域,这项工作就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和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机构来完成了。而由于它们自身特征的约束,往往都是亏本经营,并且还很难满足市场上对小额贷款的资金需求。这种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使得我国小额信贷市场趋于严重的供求不平衡状态,阻碍了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为使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得以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持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小额信贷商业化发展道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基本规则的要求,尽量消除社会上对小额信贷社会公益性的认识误区,强调小额信贷的有偿性,增强贷款使用者的责任心。实行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经过程,对于小额信贷来说更是如此。当然,利率市场化的实行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应该逐步放宽利率管制,最终达到合理的市场化水平。建议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试点逐步提高封顶利率,成功之后再向全国推广,并最终完全取消利率管制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三)完善风险管理机制,规避风险

由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无需贷款担保,而且农户贷款所从事的往往都是种植或养殖等风险较高的行业,再加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这些都使得小额信贷的风险极高。此时,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以规避风险就成了我们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现:首先,对于我国这种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可以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基金,对于那些受到自然灾害的农户进行补贴,以稳定农业生产,减少违约的产生,降低不良贷款率。其次,农业信用社等小额信贷机构可以考虑组建客户诚信系统网络数据库,对客户的诚信水平、还贷能力以及信用历史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共享,防止某些农户的“二次”违约。再次,小额信贷机构可以通过一定的优惠机制,鼓励并指导农户之间组建联保小组,对各自的贷款使用和偿还情况进行监督,并相互承担连带责任。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提高农户的还款率,推动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有效的资金供给机制,确保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小额信贷的运作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但这往往会受到后续资金来源的制约。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等小额信贷组织的组织支持力度,鼓励农村信用社积极拓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拓宽小额信贷组织的融资渠道,确保其资金来源能够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建议政府采取以下措施以建立有效的资金供给机制:一是,完善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加大中央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支持的投入力度,并确保“支农”资金及时到位。二是,鼓励农村信用社积极吸收农村闲散资金,提高其吸收存款的能力。三是,构建全国小额信贷资金融通网络,健全农村金融组织资金借贷体系,合理安排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来提高资金供给效率。

三、结束语

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的推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地区的农民摆脱了贫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市场发挥更好的资金供给作用,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农村金融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参考文献:

[1]李音,张玮航,温薇.浅析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经济.2010(6):79,109.

[2]郑智峰.农村小额信贷――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1):21-23.

[3]黄伯勇.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究.经济体制改革.2008(2):101-104.

[4]李夏.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09(14):34-35.

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篇6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上午好!

我是**专升本**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恶心竞争;二、战略规划缺失;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食品安全

黔中经济区是国家要大力培养的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之一,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和农业的基础地位,黔中经济区要成为贵州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火车头,就不能忽视农业发展。依据贵州农业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要求,为促进黔中经济区能够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以及黔中经济区农业产业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认为黔中经济区农业发展至少要完成以下的两个战略目标:①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②构建从种养殖源头起始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

农业对于自然资源中的土地和气候依赖较大,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开始大量使用,在短期内这种生产方式的确带来了农业产出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带来另外的问题――土地板结、环境污染和食品农药残留。为了保证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强调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现代农业是指在当代、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也就是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1]。农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2]。

中国政府在1994年编制的《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因此农业发展也必须是可持续性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农业可持续性就是要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贵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条件以及作为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不仅对贵州本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全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农业生产上就必须强调其可持续性;另外,依据增长及理论和农业发展理论,农业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就必须将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黔中经济区作为贵州省基础条件最好,经济发展状况最优的区域,如果能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那么依据增长极理论中的扩散效应,在政府有意识的引导下就会对全省的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就能够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完成环境保护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应该成为黔中经济区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二、构建从种养殖源头起始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事故相比较,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两大差异:①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比发达国家更加频繁;②我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人为掺假和违禁使用非法物质所占的比例很高[3]。虽然存在以上差异,但是有一类食品安全问题在所有国家是相同的,即由食品原材料的质量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事实上,如果当我们将那些假冒、伪劣商品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排除在考虑范围时,用于直接消费和生产食品的农产品原料的安全性就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在种植业方面,为了低成本防治病虫害,种植户违规违法使用本该严禁使用的高毒农药致使这类农产品带有毒性较大的农药残留以及由于环境污染所导致的重金属、氟和生物毒素等的污染。在畜产品和水产品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养殖户为了保证存活率和缩短养殖时间在养殖过程中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抑菌剂和激素类促生长剂,从而导致畜产品和水产品存在激素类、抗生素类药物残留,以及由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重金属以及致病微生物等的污染,这些问题农产品都是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源头,当我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降低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后,食品原材料质量问题就成为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就成为必要环节。

目前,发达国家已建立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中,最典型的就是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广泛实施的“通用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体系”(HACCP)。欧盟要求农民或养殖企业对饲养牲畜的详细过程进行记录,包括饲料的种类及来源、牲畜患病情况、使用兽药的种类及来源等信息。日本要求厂家提供“能看见面容的食品”,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查到它们的“身世”甚至生产者的照片等更多的信息[4]。

在黔中经济区总建设目标中有南方绿色食品基地这一分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此分目标,就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在长期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中发展起来的源头抓起、全程监管的经验,构建从种养殖源头起始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样才能结合黔中经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较好基础设施条件,将黔中经济区建设成为南方绿色食品基地。

三、结论

黔中经济区是贵州省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区域,合理有效的农业发展目标能够使其真正成为拉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依据增长极理论和现代农业发展理论,结合黔中经济区具体的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现实需要,我们认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构建从种养殖源头起始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黔中经济区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廖祖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5):81-85

[2]人民日报社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2006,12,23.

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村镇银行 问题与策略 品牌创新 可持续发展

村镇银行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对农村金融体系存量改革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的矛盾,对我国培育多元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对支持“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探讨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村镇银行的设立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诉求

首先,随着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部分农民已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成为专业户和生产大户,他们对资金的需求有着很强的季节性,且数额较大。此外,农户在生活中又会经常遇到临时性生活困难,对资金的需求是经常的。其次,农村中的中小企业在扩展经营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有资金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自有资金匮乏,使他们成为资金市场的需求者。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特征常常表现为短、频、快,资金需求没有可供抵押的资产和信用担保,使得贷款风险较高,难以满足国有银行贷款条件,因而很难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第三,金融改革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从1999年开始,四大国有银行大规模撤并31 000多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即使是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不断向城市和大中型企业转移,不仅撤销了大量基层分支机构,而且对农民的信贷支持逐渐减少。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趋势明显,资金运用出现“非农化”特征,造成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失。

由于上述原因,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满足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的需求,农村金融需求日趋多样化进一步凸显出来。农民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潜在障碍。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缓解了资金供给不足的局面,规范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李志辉先生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一书中指出“多样化的农村金融结构比单一的结构更能反馈信息,提供各种机会,更加能够适应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引入新的投融资方式和新型的金融机构,并优化各个金融主客体之间的比例,最终建立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是解决‘三农’金融支持问题的最有途径。”村镇银行以其经营灵活、成本低、运营效率高等优势,有效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村镇银行的推广进一步稳固和加强了村金融系统自身建设,提高了农村金融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打破了农村金融业原有的垄断格局,开创了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形成了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各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同时并存的竞争格局,有利于最终实现金融市场体系整体效率的提高,并进一步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和进步。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我国村镇银行的产生本身具有公共财政的属性,是以政策扶农为目的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企业,所以村镇银行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目前,各级政府没有系统地出台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与金融支农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支农再贷款等方面都缺乏优惠政策,这将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这种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将不利于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地开展各项支农业务,也将进一步削弱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吸收存款能力不强

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同时,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再加上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存款来源少,制约其市场开拓。村镇银行没有加入银联,服务对象大多分散在农村和小城镇,客户必须到网点来办理存款、取款业务,金融服务不够便捷,组织存款、营销贷款成本较高。

(三)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

村镇银行贷款发放对象主要是当地农民,其所从事行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灾害能力弱,易形成自然风险。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与农户生产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隐含较大市场风险。由于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农户认为村镇银行是国家对农民的一种扶助行为,在这样的银行贷款,法律的制约性和强制性低于其他银行,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

(四)结算渠道不通畅

从功能上来说,村镇银行可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但是从目前来看对村镇银行的开户、结算问题,有关部门尚无明确规定,致使其支付结算难。村镇银行自身账户无法在人行开立,不能参加同城交换,有的村镇银行只有通过县级其他银行开户并结算;村镇银行吸收的单位账户得不到核准,致使部分行政、企事业单位因结算难而流失;由于涉及跨地区等一系列的审批和收费问题,人民银行、银联公司尚未同意村镇银行推出使用发起银行的借记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五)社会信誉度和认可度低

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篇9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必须从系统学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宏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点,以及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在微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是一个大系统,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在这个大系统中包含着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包含着许多单个的指标。根据系统的相干作用原理和多样性特点,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尽量做到十分全面且不重复。所以,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系统学原理和规律。

1建立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1.1坚持六个原则

1.1.1坚持系统性原则。我们应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看作为一个包含社会生产、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从这个系统中研究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数量关系界限。通过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其中客观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克服就经济生产孤立地研究经济生产的传统统计模式。

1.1.2坚持特殊性原则。同所有系统都具有特殊性一样,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均衡,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评价标准,因而各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应有许多不同的实际内容。另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别于工业等其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其指标体系应包含其特定的指标指数。可见,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体现上述两种特殊性。

1.1.3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两个根本转变”的原则。经济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的核心因素,自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人均GDP低,农民人均收入低,且中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与农业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中国农业要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营生产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以经济发展指标为核心,同时体现“两个根本转变”。

1.1.4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原则。人口和环境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人口众多且文化素质低,这种状况在广大的农村表现尤为突出,会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因而实行计划生育、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类高级人才,是我国农业工作中的一项长期政策。另外,由于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蔓延和农村的自我污染,农村的生态环境受污染的程度日益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1.1.5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原则。自然资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础因素,在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很少,我国耕地资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且我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利用率低、闲置和浪费的比重大等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1.1.6坚持“科教兴农”原则。科技和教育是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稳定、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资源终归是有限的,人才和知识的潜力则是无限的。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教的力量来解决。另外,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低质、低量现象,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教育是一项意义十分深远的事业,只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才能促进人们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科技文化知识不断丰富,人们的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将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2实现两个结合

1.2.1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蕴含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它不是单一体,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单一的指标体系确实难以体现它们的实现程度。另外,考察我国以往统计指标和数据:经济统计比较健全和完善,社会统计指标未形成统一的逻辑严密的体系,生态统计则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指标和综合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所以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不是只将原有的传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领域的统计指标简单照搬、相加和堆积,而是将原有的指标有机结合、提炼、升华和在一定程度上创新。[1]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把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并且在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中做到长期指标和近期指标、生存指标和发展指标、消费指标和储蓄指标、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相统一。总之,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侧重于描述、解释功能,而评价性指标体系侧重于评价、监测和预警功能。这两部分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2.2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所谓的货币评价就是通过模仿市场,把市场价值延伸到非市场范围,将可比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赋予诸如安逸、环境和安全这些非市场成果,从而对不同领域里的发展活动加以比较,即用共同的货币单位对它们加以衡量,并将这些成果聚集为一个全面的发展指标,而非货币评价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多维发展,试图建立一套多维层次的指标体系,对发展的多个截面进行评价。[2]由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们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很难用单一的货币体系加以描述和评价。这就要求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将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领域中应采用货币评价为主,在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中应多用非货币评价,但在各个领域中绝不能只有单一的评价体系。总之,在建立健全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把比较客观且通用性好的货币评价体系和针对性强的非货币评价指标新体系有机统一起来,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理解和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透彻分析,又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性分析和独立性分析。

2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含四个子指体体系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既有描述性的又有评价性的,整体上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框架。

2.1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1.1人均GDP、农民收入、农民生活质量指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是由经济指标来体现的。在这个经济指标群中自然不能缺少人均GDP、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质量指数等经济指标,因为这些经济指标既从绝对量上又从相对量上反映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经济发展质量、速度。人均GDP从产值上反映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从效益上反映经济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指数从生活上反映经济状况。

2.1.2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加强教育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有两个重大作用。一是增加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加强了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创新意识。可见,教育投资占GDP比重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进程。因而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2.1.3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储备不足、投入低、成果转化率低、贡献率低等现状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但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一方面,科技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问题的最有力手段;另一方面科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所以,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是经济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指标,它们不仅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而且能够鞭策人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来改变农业科技现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1.4市场化程度指数和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不适应中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在加入WTO后市场化程度指数在经济发展指标中的位置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不仅表现在量上,还表现在质上,且在质上的表现更为重要,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是经济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2.2反映农村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2.1社会总成本利润率、综合要素增长率。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效益是整体效益,既包含经济效益又包含社会效益。社会总成本利润率和综合要素增长率准确反映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但重点反映着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2.2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过多的农村人口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计划生育政策来平衡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剩余劳动力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人才的多寡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而,我们要制定各项有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政策和措施来诱使有关专业人才从事农业工作。农民负担过重是我国农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对社会建设的热情,成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可见,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2.3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3.1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自然资源和能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利用率的现状能从一定角度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既能从个体上反映能源的利用率,又能从整体上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越大,能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资源浪费率直接反映着农业资源总体上的利用状况和浪费状况,间接反映着我国农业的科技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状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是很少的,而且,相对于人类发展的需求来说,自然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资源的再生产。由于不可再生资源再生产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可再生资源的再生产是在所难免了。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就是体现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状况。可见,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产资源变动指数都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状况,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2.3.2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因而人们要不断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创造条件。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能根本上说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力度。排污处理达标率体现着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和效果。所以,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也是必需的指标。

2.4反映公平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4.1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代际间、代内间都能公平发展,都有公平的发展权。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由绝对差值来表现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平衡性状况,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由相对比值来体现各地区发展的平衡性状况。因此,它们都是反映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公平发展的重要指标。

2.4.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判别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3]基尼系数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能反映各地区获公平发展权的状况。

我国农业一直在动态地发展,其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具体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遵循系统的动态性特征和原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玉川,胡富梅.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1997(12):58

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篇10

通过分析当前农家书屋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使农家书屋得以长期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一、农家书屋的重要作用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1]。很久以来,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一直都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农村严重落后的文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时期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对农村的发展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如果要实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就必须加快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农书屋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知识更新和科技发展,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家书屋独特的文化环境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资源优势奠定了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村经济能否兴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建立农家书屋是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激发农民内在的潜能并且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进而发展新农村经济,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二)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所需的知识与信息“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出现了许多的科技户和专业户,他们对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等各类信息的需求愈来愈强烈,书屋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图书、报纸、期刊等资源,方便他们了解各种信息。而且,农家书屋还能成为接受社会各种延伸服务和获取知识信息的通道,以及与外界信息交流的窗口,进而丰富农民的生活[2]。

(三)改善农村的贫困现状从而丰富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贫困即收入贫困和能力贫困的统称。能力贫困是指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匮乏与不足。在中国农村,由于农民基本生存能力不足和教育水平低下,农民即使在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前仍处于无法或无力发现、表述、提取、吸收的弱势状态。农家书屋可以使农民近距离获取知识信息,在书屋这样的公共知识交流场所参与交流,丰富农民的生活,改善能力贫困的状况。

二、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内涵

(一)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1“.农家书屋”建设客观上要求其可持续发展“农家书屋”从其建设目的看是要长期服务于农村的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文化建设现状。“农家书屋”对农村文化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发展下去,其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农家书屋”的发展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农家书屋”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及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农家书屋”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还要随着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断满足后代人的文化需求。2.农村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农村整个发展形势客观上也要求“农家书屋”不断发展变化。“农家书屋”是一个不断发展个体,需要循序渐进的完善它。“农家书屋”需要在整个农村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不断的丰富自身内涵,更要具有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适应能力。3“.农家书屋”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可持续发展“农家书屋”工程实施的时间不是很长,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期间会有一系列新问题出现。从各地“农家书屋”的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上看,先期的投入建设因为有国家在政策、资金、组织上的保证,基本的布点设置都已大部分完成,“农家书屋”现在面临的多是建成后的另一个问题,即投入使用,投入使用要用持续发展作保证。没有“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任何投入使用都会失去根基。虽然各地因探索的投入使用方式各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最后要根本解决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探索“农家书屋”的长效发展机制。

(二)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内容有生存体系、动力体系、环境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生存体系,即维护农家书屋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和扶植。动力体系,探索灵活的经营机制结合市场,在主体上坚持公益性方向,在经营上可以适当地创新,多种形式搞活“农家书屋”,靠市场的力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环境体系,“农家书屋”的发展既要考虑在周围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要素。管理体系,农家书屋是现代化的公益性文化组织,其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一个组织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甚至兴衰存亡,因此,农家书屋要充分意识到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3]。

三、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农家书屋”作为一项惠及广大农村的文化工程,始于2007年3月,仅仅几年时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地方投入资金达到了30多亿元,并且已经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目前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近30万个,覆盖全国近半数行政村,完成了原定的“十一五”建设任务。2011年农家书屋建成数量将达到50万家左右,2012年也已经基本实现“农家书屋村村有”的目标。农家书屋的房舍多是利用已有房屋,一般建在村委会、村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中,或者在中小学校、农民技校等各类学校。各地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也不同,主要包括村委会人员、教师和农民,有些由高校志愿者担当管理员,只有部分农家书屋配备专职管理员,多数管理员的工作都是义务性的。

(二)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虽然农家书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已建成的农村书屋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普遍存在许多问题:(1)农民的“书屋意识”不强,领导重视不够;(2)图书的配置针对性不高,种类欠缺;(3)缺乏经费投入的财政保障机制,资金难以保证;(4)权属不明,重建轻管;(5)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6)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服务单一。

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家书屋,构建先进文化需要农家书屋,实现全民小康也需要农家书屋,因此确保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不断优化的系统工程,针对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一)完善运营保障机制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需要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农家书屋建设纳入到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农家书屋建设及运营综合保障机制。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农村阅读习惯的养成、读书风气的形成,需要乡镇干部、村干部、农家书屋管理员和广大村民共同努力,这和镇村干部对农家书屋的认识和重视密不可分。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民阅读的习惯,改善过门不入的情况,建议农家书屋管理员和各级干部多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比如讲故事、写春联、赛诗会、唱山歌等等。另外,农家书屋管理员还要定期以黑板报和讲座等形式对书屋的书籍向村民进行介绍宣传。

(三)加强资产管理农家书屋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县乡村三级政府部门和组织要密切配合、各行其职。一是区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检查登记备案。主管部门指导农家书屋的管理规范化工作,健全农家书屋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监督检查,及时全面了解农家书屋的资产管理情况;二是乡镇党委、政府要设立监管责任主体。严格履行职责,并把工作尽量责任到具体的人,努力克服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如重建轻管、图书流失、整天闭馆等;三是村民自我管理要规范化。村民是农家书屋的管理主体,要对其进行入职前的培训,做好图书管理工作[4]。

(四)加强管理员队伍建设一是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现在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大多是兼职于行政村两委会的村干部,而不是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以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农家书屋要配备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图书专业管理人员,才能够有时间、有能力开展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借阅活动。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培训。要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管理人员能够熟练或基本掌握图书登记、分类、编目、上架、借阅等相关业务知识。

(五)加强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库建设农家书屋的图书、音像制品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活动要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村口味,要因时、因地懂得适宜耕种或收获的时节,知道农业生产活动,掌握作物的栽培、选种等技术进而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宣传推荐与农业技术相关的书籍,不但要配备种植业、养殖业等的专业书籍,还可以从书中选择出一些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和日用科技知识.

五、结束语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实施该项工程目的在于惠民利民,改善农村的文化市场,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只有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国民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整体提升,才可能实现中国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因此,确保“农家书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农家书屋.百度百科[EB/OL].[2013-04-15]

[2]赵德菊.浅谈公共图书馆如何推动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0):36-38.

[3]罗梅“.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