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资格举证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04 09:43:33

任职资格举证报告

任职资格举证报告篇1

(一)申请者资格

1、申请举办教育机构的单位,应具有本市的法人资格。公民个人举办,应具有本市常住户口,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联合举办教育机构的,应通过有效的章程或经公证机关公证的协议,并确定其中一方为主办者。

(二)办学条件

1、全日制学历教育机构

⑴必须有自己的教育教学场地和校舍。开办注册资金为首期建校资金的三分之一。

⑵其设置标准参照同级公办学校设置标准。

2、非学历教育机构

⑴注册资金:举办冠名为“中心”的教育机构注册资金在40万元以上;举办冠名为“学校”的教育机构注册资金在80万元以上;举办冠名为“学院”的教育机构注册资金在400万元人民币以上。注册资金须存入审批机关指定的银行,在教育机构存续期间不得抽资,也不得挪作他用。

⑵允许举办者以自有办学场所的房产、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土地使用权等与办学有关的财物作为办学出资,但所占比例不得超过注册出资最低额度的40%,同时需要经具有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依法进行评估,提供相关合法有效的证明。

⑶教学场地:有固定、独立、相对集中的校园和校舍。不得租用转租的场所或租用民用住房等不适合办学的场所申请办学。如租用现有的校园或其他适合的建筑用房从事教学活动,租期不得少于3年,并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

a、凡举办冠名为“中心”的教育机构,须具有4间以上标准教室及相应的办公场地和必须的附属用房,其校舍建筑总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有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料和与教育培训相适应的教学设施和设备。

b、凡举办冠名为“学校”的教育机构,必须具有独立校园面积15亩以上,6间以上标准教室及相应的办公场所和必须的附属用房,其校舍建筑总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配置先进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30台,图书资料不少于5000册。

c、凡举办冠名为“学院”的教育机构,必须具有独立校园面积30亩以上,校舍建筑总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并按生均10平方米递增)。配置先进教学用计算机至少60台;语音室至少配备语音设备40座;图书资料不少于10000册,报刊、杂志不少于30种。

⑷校长(负责人)须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水平,具有教师资格证和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历,管理能力强,年龄在70周岁以下,并能坚持正常的专职工作。

⑸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中心”不少于3人;“学校”不少于6人。

⑹有胜任所设培训项目教学任务、具有教师资格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教师,原则上每个项目应有一名以上专职教师,专职教师不得少于教师总数的1/4,且总数:“中心”不少于5人、“学校”不少于10人。

⑺办学担保:有资产额超过教育机构注册资金的本市工商企业作办学担保,签订担保协议,出具担保单位法人相关证明,以及担保单位最近一个月的合法有效的资产评估报告书,每年年检时要提供担保单位的最新情况资料(年度财务报告,通过年检的营业执照副本等)。

3、独立性原则

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举办的教育机构,必须确保教育机构独立运作,具体为四个独立,即独立法人、独立校舍、独立核算、独立师资。

(三)机构名称

教育机构只能使用一个名称,名称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教育机构名称由四个部分组合而成。即:**市+字号(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领域(教育培训内容)+机构组织形式(专修、进修、培训学院〈学校或中心〉)。

二、审批程序

(一)申请举办教育机构须递交的材料:

1、办学申请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⑴介绍机构举办者(组织法人或公民个人)的基本情况;

⑵简述办学主要理由、办学宗旨、层次、培养目标、教育项目、教育对象、办学规模、经费筹措、办学形式等;

⑶阐述教育机构内部的管理模式、管理结构及岗位责职;

⑷介绍已经创造的办学基本条件(教学场所、教师、资金、设备、设施)。

2、设立教育机构的可行性报告(主要阐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拟办教育项目在本市的教育市场中的情况分析,特色介绍以及为保证教育实施的基本条件,办学方案等)和三年发展规划;

3、拟办教育机构的章程(包括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范围、组织管理等);

4、举办者的自然状况资格证明文件(单位或团体举办的提供法人批件或执照;公民个人举办的提供身份证、学历与职称证书的复印件、个人简历、户口所在地的户籍和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证明等材料);

5、拟任校长或主要负责人资格证明材料(聘用协议、专任人员证明书、身份证、个人简历、学历文凭、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个人无其它职业证明或声明材料、原工作单位或户口所在地街道、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政治思想表现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评价材料等);

6、拟开设专业或培训项目的教学计划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

7、拟办教育机构的资产及经费来源证明文件(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资产评估及验资报告);

8、拟办教育机构的场所证明材料(产权证明、租赁协议、产权人身份证明等);租用中小学校校舍的,须出具市教育行政部门同意的租赁证明;非学校校舍作为教学用房的,须有消防和房屋质监部门的安全合格证明;有食堂的教育机构须提供卫生合格许可证;

9、财会人员资格证明(身份证、学历文凭、专业职称证书、会计上岗证);

10、拟聘专任教师及专职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材料(聘用合同、专任人员证明书、身份证、个人简历、学历文凭、专业职称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个人无其它职业证明或声明材料等);

11、教育机构的行政、教学、财务等管理规章制度。

12、办学担保资料:担保书、担保单位营业执照副本、法人代表身份证,以及担保单位最近一个月的合法有效的资产评估报告书。

13、联合办学的,应出具经公证机关公证的联合出资协议书或经公证的联合办学合作协议,并确定其中一方为主办者。

14、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及基本情况。决策机构一般由5人以上组成,其中1/3以上的人员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设董(理)事长1人。法定代表人由董(理)事长或校长(负责人)担任。在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担任任何形式的决策机构成员。

15、申请举办民办幼儿园、托儿所等学前教育机构的,须提交《江苏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证书》。

16、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审批程序:

1、申请。由主办者递交申请报告,汇报办学设想,提供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有关资料。

2、受理。举办者按规定提交齐备的资料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发给《**市民办教育审批登记表》,教育行政部门以收到填好的该表之日起为正式受理日期,并发给民办教育受理通知书。教育行政审批部门分别于每年的3至4月,7至8月为申报材料受理月。

3、审核。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教育发展规划、人才需求、学校布局、专业设置等情况,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对教学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在三个月内作出批准与否的书面决定(如申请筹设教育机构则在三十日内作出批准筹设与否的书面决定)。教育行政审批部门分别于每年的5至6月和9至10月为审批月。

4、试办。获得审核批准试办的教育机构,由审批机关颁发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临时办学许可证,试办期一般为一年。试办期内不得变更任何项目。

5、转正。试办期满前,举办者主动向审批机关提出转正申请,并形成书面材料汇报一年的试办情况。审批机关对教育机构一年试办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符合转正条件的,准予转正,并发给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办学许可证。经评估不符合转正要求的,责令其限期转正或停止办学。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的,则自动取消办学资格。

(三)办学前所需办理的其他手续:

1、一般应到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手续。

2、到物价局办理《收费许可证》,进行办学项目收费备案。

3、到地税局进行税务登记,领取收费税务票据。

4、筹设期内,不得招生办学。

三、办学管理

(一)广告管理。教育机构需招生广告的,按广告法及省教育厅、无锡市教育局有关招生广告管理的规定,到审批机关办理广告备案手续。

(二)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财务管理参照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三)教育机构不得将教学任务承包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采用分成的方式私分办学积累。

(四)每年的年度检查前可以提出新增培训项目或变更其它项目的申请,在年检中一并审批,其它时间一律不受理增加培训项目或变更其它项目的申请。

(五)教育招生广告有关规定

1、教育机构在新闻媒体招生广告,必须经办学主管部门审核,并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方能。

2、学校招生广告时,校名必须使用全称,即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有类别、层次和行政区域的校名,不得增删。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在广告中出现“国际”、“中华”、“中国”、“江苏省”等字样。

3、招生广告的出证权限:大专院校的招生广告,由国家教育部或省教育厅出具证明;高中段学校的招生广告,由市教育局出具证明;义务教育段以及其他各类非学历教育的招生广告,由县(市、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证明。

4、广告中有“中×合作办学”、“颁发××国外教育机构的证书”、“美国××大学MBA课程”等内容的,应出具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证明。

5、招生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合法、清晰、明白,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含有不科学的表示教育效果的断言或保证;不得有教育合格率或颁发证书比例的许诺。

任职资格举证报告篇2

县物价局行政执法责任制七项相关制度

物价局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

物价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物价局行政执法程序制度

物价局价格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物价局行政执法审核制度

物价局价格投诉举报制度

物价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县物价局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

第一条 为明确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解决行政执法人员资格条件、资格确认的程序、执法证件管理和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安徽省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和行政执法证件发放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县物价局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是对外行使行政职权、进行价格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唯一主体,一切行政执法行为均以县物价局名义作出。

第三条 县物价局局属各单位都不是独立法人,均不得以自己名义独立行使行政执法权,否则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条 凡从事价格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合法有效的《安徽省行政执法证》,方可从事价格行政执法工作。

第五条 凡从事价格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必须参加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并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安徽省行政执法资格。

第六条取得安徽省行政执法资格证书的人员,方可申领《安徽省行政执法证》。

第七条 下列执法人员不予颁发《安徽省行政执法证》:

(一)不直接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

(二)未经考试或考试不合格的;

(三)因违法或违纪正在接受审查的;

(四)受行政处分后不满1年的。

第八条行政执法证件只用于持证执法人员进行执法活动,只限于执法区域内和部门业务内的执法活动。

第九条 价格执法人员在实施价格调查、检查等行政执法时,必须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表明身份。

第十条 行政执法证不得转借、租用,一经发现,由局办公室收回执法证件,暂停行政执法资格。

第十一条 对执法证件实行年度检验,分局、队、中心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将本单位执法人员的执法证件收齐后交由局办公室统一办理,具体时间根据市政府法制办的安排而定。

未经年检或者经年检注销的执法证件一律失效。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遗失行政执法证件,由持证人写出申请,局办公室核实,及时报告县政府法制办,经登报声明后,重新申领行政执法证件。

执法证件遗失人员在证件补发前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第十三条 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分局、队、中心应当收回执法证,并负责交由办公室统一交还发证机关,办理证件注销手续:

(一)调离执法岗位的;

(二)退休的、辞去公职或者被开除公职的;

(三)到期未经年审或者年审不合格的;

(四)被吊销执法证的;

(五)发证机关认为应当收回的。

第十四条 本制度自之日起施行。

县物价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条 为促进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保障价格法律、法规、规章得以贯彻落实,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监督是指县物价局对分局、队、中心和人员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理的活动。

第三条县物价局依法行政领导组负责本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组织和实施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

(二)考核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工作;

(三)组织和承办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考核工作,办理、确认执法人员资质等事项;

(四)对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进行调查研究,组织经验交流;

(五)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行政执法监督事项。

第四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包括下列内容:

(一)行政执法主体是否合法,执法人员是否以局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二)行政执法人员是否依据价格法律、法规、规章严格执法,有无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三)局发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四)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

(五)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

(六)执法制度和执法队伍建设情况;

(七)其他需要监督的事项。

第五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方式:上级检查、专项检查、重大案件督查、案件调查、自查和抽查、书面审查、设置举报等。

第六条 物价局依法行政领导组实施行政执法监督,有权调阅分局、队、中心行政执法案卷和其他资料,有权向行政执法人员调查有关执法活动情况。

被监督的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接受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七条 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行政执法主体不 合法,应纠正或予以撤销;

(二)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的,应予以纠正或撤销;

(三)行政执法违反法定程序的,应予以纠正或撤销;

(四)对于不履行法定职责,违反法律、法规的,应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按《县物价局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八条 公民或者组织对价格行政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价格主管部门检举、控告,受理后应当及时查处或者送有关部门查处,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检举人、控告人。

第九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由县物价局给予表彰。

第十条 县物价局行政执法活动,接受司法机关、行政监察机关、政府法制部门和省、市物价局的监督检查。

第十以条 本制度自之日起施行。

县物价局行政执法程序制度

第一条 为规范价格行政执法行为,保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的行政执法程序是指价格主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实施对价格活动进行调查、检查,查处价格违法行为等价格执法时所应遵循的工作程序。

第三条 价格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守法定程序。否则,行政处罚无效。

第四条 实施价格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出示有效执法证件,并向当事人送达《检查通知书》。

第五条 执法人员通过检查当事人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查阅与价格有关的文件、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等方式进行价格检查,并按规定制作相关文书。

第六条 对价格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含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含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七条 经初步调查或者检查,发现当事人存在价格违法行为的,但不能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报请本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查处。

第八条 执法人员对案件调查终结后,应提交《调查终结报告》。

第九条 价格违法案件经集体审议后,按规定程序制作责令退还多收价款通知书、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等文书,并送达当事人。

第十条 对价格主管部门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应告知当事人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当事人逾期未提出陈述、申辩的,视作放弃上述权利。

价格主管部门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十一条 价格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业整顿、吊销收费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价格主管部门告知后3日内提出,价格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

第十二条 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予以履行。对到期不履行的,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可加处罚款,也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市物价局或县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

第十四条 行政处罚终结后,执法人员应当按规范要求制作行政处罚案卷,归档保存。

第十五条 本制度自之日起施行。

县物价局价格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规定,结合县物价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行政执法公示应当遵循合法、及时、客观的原则。行政执法公示应当接受监督。

第三条 行政执法应当公示以下内容:

(一)实施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

(二)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

(三)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责;

(四)行政执法的工作程序;

(五)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六)申诉、控告、举报的方式、途径;

(七)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事项。

第四条 行政执法公示的内容应当在执法主体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或便于人民群众查阅的场所公示。

第五条 行政执法公示可以通过网站、政府公告栏、电视、报纸、印刷资料或告知书等多种方式进行,并便于相对人了解查阅。

第六条 行政执法公示的内容应当完整、清晰、准确。行政相对人要求对公示内容予以解释的,应当说明、解释,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第七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公示的方法、途径、期限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办理。

第八条 县物价局办公室负责本局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公示。

第九条 本制度自之日起施行。

县物价局行政执法审核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行政执法权,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依法决策,依法执法,根据《行政处罚法》、《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规定,结合县物价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局制发规范性文件、实施非行政许可审批,由分管局长负责审核。

第三条 本局处理重大价格违法案件、较大数额的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由局案件审理委员会负责审理、审核。

第四条 本局制发规范性文件及实施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审核内容:

(一)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定职权;

(二)是否与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抵触;

(三)是否违反法定程序;

(四)具体规定是否适当;

(五)其他需要审核的内容。

第五条 行政处罚审理、审核的内容:

(一)案件的管辖权;

(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违法事实;

(三)行政处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四)行政处罚适用法律法规和定性是否准确;

(五)程序是否合法;

(六)有关方面的建议是否合理;

(七)行政处罚意见是否恰当、公正;

(八)其他需要审理或审核的内容。

第六条 审核发现行政执法中存在下列情形的,应当依法责令改正或者撤销,对有关责任人员实施责任追究:

(一)超越法定权限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处理结果显失公平的;

(五)明显存在行政不作为的。

第七条 本制度自之日起施行。

县物价局价格投诉举报制度

第一条 为使价格投诉举报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违法行为举报规定》和省物价局《关于价格违法行为举报规定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价格投诉举报电话号码:12358。

第三条 县物价局价格监督检查分局(以下简称价检分局)负责本局价格投诉举报的值班、受理、登记、呈批、承办、督办、反馈、报告等工作。

第四条 价格投诉举报工作应遵循“尊重事实、从快处理、及时结案、迅速反馈”的原则。

第五条 接听价格咨询、投诉、举报电话,应文明用语,态度和蔼,热情服务,满意答复。

第六条 为举报者保密,保护举报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受理价格投诉举报工作程序:

(一)值班。12358价格投诉举报电话全天候24小时专人值守,重大节假日期间,全局范围内排班值守。

(二)接听。接听电话要热情、耐心,使用文明规范用语,对价格咨询,能够当场解释或解答的问题,要当即解答清楚。

(三)登记。价检分局接到投拆、举报时,要统一登记编号,填写《价格投诉举报登记表》,并按照举报件内容进行分类。不得隐藏不报或口头转办。

(四)呈批。价检分局接到举报后当日提出拟办意见,报局领导批示。

(五)承办。举报案件,严格按照“二十四”字方针办案,大要案报局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发性案件,简化程序,急事急办;对于省、市价格监督检查局或有关部门交办、转办的投诉举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六)督办。价检分局负责督办本局的举报案件,一般案件期限为15天,大案、特殊案件期限最长为一个月。

(七)反馈。价检分局承办、督办的案件结案后5日内反馈给举报人,对于省、市价格监督检查分局或上级机关交办和有关部门转办的举报案件,结案后5日内以书面形式及时上报材料。

(八)报告。举报件办结后,应将办理情况报告,并将受理、办理等资料整理归档。对于承办案件和上级督办案件的工作情况,定期分析汇总上报,每月一次报局领导。

第八条 本制度自之日起施行。

县物价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第一条 为了保障和监督本局公务人员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过错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局公务人员由于故意或过失,违法行政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或给本局带来严重不良影响的,依据本制度追究责任。

第三条 对过错责任的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本局公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其过错责任:

(一)定、调价不认真调查核实成本,导致价格严重不实,或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申请颁发《收费许可证》的拒绝办理或者超过时限的,对不符合政策收费条件而予以办理的;

(三)违反工作程序或工作权限,擅自定、调价的;

(四)违反价格监督检查程序办理检查案件的;

(五)对举报、直接发现或者当事人申请查处的价格违法行为,应当处理而不予处理的;

(六)不遵守限时办结、首问责任等各项工作制度的;

(七)多次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

(八)泄露价格秘密或者检查秘密的;

(九)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的;

(十)其他需要依法追究过错责任的行为。

第五条 过错责任由过错行为人承担,二人以上共同过错,根据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分别给予处理。

第六条 对行政过错责任人,视情节给予如下处理:

(一)责令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给予党纪处分;

(四)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分别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

(五)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追偿部分或全部行政赔偿费用。

以上各项,可以单处,也可并处。

第七条 在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充分听取过错责任人的陈述、申辩。过错行为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局纪检监察机构提出复核申请,局纪检监察机构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一个月内组织复核,并由局党组研究作出复核决定。对行政处分决定或者行政处分的复核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同级监察机关提出申诉。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处理决定。

第八条 被追究过错责任人员,在年度公务员考核中,取消其参加本年度优秀公务员及其他先进个人以上奖励的评选资格。被给予本制度的第六条(三)、(四)、(五)项处理的人员应定为“不称职”。

任职资格举证报告篇3

[关键词] 民事执行现状与原因 法务会计应用

一、前言

2005年,某法院受理原告仙某公司诉被告一奥公司、被告二丹公司(股东)、被告三里公司(股东)、被告四某会计所合同纠纷案。原告诉称被告一违反约定未付款,被告二、三出资瑕疵,被告四违法出具验资报告,要求承担连带责任。法院判决:被告二与三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与被告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被告四对其他被告的财产不足清偿部分承担35%的补充赔偿责任。诉讼与执行时,被告一、二、三均失踪,没有其可供执行财产,没有追究刑事责任。该案件反映现行民事执行制度普遍问题。本文通过对民事执行问题与现状分析,以企业法人为被执行人为例,论述法务会计应用于民事执行程序的设想,探索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二、民事执行现状与原因

(一)民事执行的现状

中央11号文件将“执行难”概括为“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2003年全国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289566件,其中没有财产或财产状况不明的占34.97%,在超过执行期限的案件中,因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占56.58%。发现和控制财产是强制执行的核心环节。玩“失踪”,没有责任,被执行人当然难找;寻的方法与方向错了,执行财产当然难寻;保护不到位,协助执行人当然难求;国有企业职工历史福利养老问题未妥善解决,执行财产当然难动。但是只要协助执行人保护得力,协助执行人不难求,历史福利养老问题解决,执行财产不难动。

(二)会计制度不落实,企业财产容易被抽逃问题

企业法人的财产独立其投资人,其财产独立应由全面、系统会计形式来划分,健全的会计外壳是财产的分界线,企业会计是判断其法律责任的基础,但作为被执行人的企业法人,大部分不能提供完整会计档案,现执行机制没有追究其责任,被执行人利用此机制的漏洞,轻易能将企业财产变成个人资产,执行财产难寻,基本原因是中国会计制度形同虚设。

(三)审计及政府监管失职,企业财产被抽逃无人管问题

企业法人成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受非法中介的“蒙骗”,没有审查出资进账单,就出具验资报告;不作逻辑分析,将应收账款函证件交被审单位完成,不披露抽逃侵占挪用企业财产,则轻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工商机关对年审会计资料不重视,笔者经常不能查询到企业完整会计资料,有的企业所会计资料前后不一,照样通过年审;税务机关或发票征税,或定额征税,削弱会计质量的加强;银行没有将信息数据交换,监管部门各之为政,处理缺位无力。企业会计形成虚设,会计社会监管基础差,能轻易将企业财产变成投资人个人资产,所以执行财产难寻。

(四)民事执行制度问题

源于对被执行人财产的形成与可供执行财产的关系研究未探索出其与会计、审计等的关系,未探索出对被执行人及相关人责任追究制度,法律制度不足表现为:

(1)既规定申请执行人的举证,又规定被执行人举证,执行财产的举证责任不明确。

(2)执行财产报告范围不科学,只规定报告执行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不能对全面了解被执行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能及时有效处置。

(3)只针对执行财产现状,极易逃债。案例中,被执行人只需要提供2007年至2008年的财产情况,2001年第一被执行人注册成立,2008年才执行。在2001年存在:①出资瑕疵,②会计师违法出具验资证明③股东抽逃出资④执行日被申请人的财产不能足额清偿。2007年出现第一、二、三执行人“失踪”,等问题。反映现有民事执行程序中企业成立至被执行,其财产的成因,没有设立审查追查等制度,现行民事执行追究制度缺陷是形成执行难的主要原因。

(4)执行人员职责不明,容易诱发腐败,陈案积案多,执行人上访问多,社会矛盾积聚多。

(五)法院执行人员人数与专业问题

2006年广东省法院执行局人员为2332人,占全省法院干警人数的12.71%,人均结案105件,案多人少,珠三角地区特别严竣,顺德法院人均办案405件,宝安法院人均承办执行案件高达1700件。执行力量和执行工作任务严重不协调,制约执行工作,造成一系列问题。

执行人员绝大多数是法律专业出身,对执行财产中来源与现状价值等未能利用会计、审计、评估等技能发现被隐藏的财产及犯罪线索,及时执行并制裁犯罪。

中央多次要求解决民事执行难的问题,因未认识到企业财产与会计、审计、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关系,片面理解执行难仅是法院内部问题,而未能有实质性突破,会计是对企业经济事项的记录反映,审计是对经济事项记录反映的鉴定,法务会计不仅对经济事项核查,也对经济事项记录反映或其鉴定核查,是收集证据,界定法律责任的新兴学科,将法务会计运用于民事执行,将有助于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三、法务会计有助解决民事执行程序难

(一)法务会计有助企业法人财产独立

《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企业法人的会计有系统的规定,工商管理对年审对企业会计有祥细的规定,税收管理对企业财务会计有准确的规定,等等。企业从成立开始至依法终结前,其法人财产保持独立是其权利,更是义务,其财产是其承担法律责任的物质基础。企业应当忠实履行会计义务,这是企业守法义务,否则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工商税收等机关应当履行监管的执法义务,否则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会计师、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应当依业务准则出具相关报告,否则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案例中,未追究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刑事责任。

执行是司法程序,引进法务会计能界定企业是否依法履行会计义务,工商税务是否失职,会计师等中介是否存在侵权等责任,从而发挥法的指引、评价、预测、强制、教育作用,以企业财务会计作为企业财产的分界线,界定相关人员的责任,引导企业建立法人财产独立制度。

(二)法务会计有助完善执行法律制度

1.有助完善举证责任

被执行人的经济活动由其会计进行反映,会计档案依法应当长期保存,被执行人有能力和责任证明其财产的现状与形成的原因,申请执行人是无能力也不应该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现状与成因进行举证,所以应当明确规定,被执行人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举证不仅是对财产现状的举证,还包括从企业成立时至被处置前的财产成因的举证。

被执行人应当接受法务会计师的询问,拒绝询问或无法提交证据证明的事实,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被执行人应当提交《财产状况报告》及《成因报告书》,以会计凭证、明细账、会计报表及附注作为证据,法务会计师有业务能力对被执行人的财务会计进行审查,并从法律责任的角度出发,以证据法为基础收集证据,制作法务会计报告书,以便法院处理。

2.建立财产成因审查制度

对被执行人提交财产报告等会计资料证据,法务会计师通过现场盘点核查,对房地产等部门的查询,通过对验资报告,会计报表,与工商、税务存档的会计报告与银行存款流水比对等法务会计方法,调查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不论是否存在财产混同、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隐匿、妨害清算等行为事实的,应当总结出形成执行财产现状的准确原因与具体数据,并附带证据。

3.建立财产处置建议制度

对被执行人提交的《资产状况报告》及资产的照片与其他录像资料,法务会计师现场盘点,做有关人员询问记录,照片与录像收集证据,出具《资产状况复核及估价报告》,对房产等能通过市场法评估的可以交由法务会计师估算资产处置价格,对其他重大复杂的资产才由评估机构评估,结合各项资产的性质与价格、与执行金额、市场等等因素提出处置意见(包含查封措施等)等。

4.建立责任审查制度

法务会计发现存在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提供虚假财会报告、隐匿财会报告、妨害清算等行为事实,应建议中止执行,移送刑事立案,存在财产混同等,应当提交报告并附带证据,建议追加责任人为被执行人,用时追究其民事责任。。

5.完善结案制度

执行案件应当参考《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呆账分十七种原因及相应证明材料进行管理,从发放贷款到形成呆账全程的监督复核,分清责任,处理责任人,通过“三公”原则进行结案的思路,对执行案件也应当制定分类结案标准,对经法务会计核对后,确认是经营失败的,核认损失,建议依法终结。

对执行全过程及有关文件、资料对外公开,透明上网。

6.完善听证制度

举证问题,财产成因审查结论、财产处置建议、追究责任建议、结案建议等法务会计报告,都应当进行听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证,以便司法机关作出相应措施或裁决。

(三)法务会计有助解决执行法官职责问题

重庆高院、广东高院、广州中院、深圳中院、珠海中院等执行人员腐败事件反映出现执行粗放、职责不明,执行措施、方式、价格、中止或终结等,执行人员说了算,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主观大,偏差大,容易诱发腐败。

现执行法官的调查权、处置权、结案权等交给法务会计,其不再兼是运动员。

举证,财产成因审查、财产处置、追究责任、结案等建议交给法务会计师,法院组织听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证,作出裁决,执行法官只行使法官审判职能。

现执行法官执行力量和执行工作任务严重不协调也将得到基本性改变。

参考文献:

任职资格举证报告篇4

证券法律制度中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投资者进行保护的有力手段,是证券法律制度的基石和核心。在证券发行交易过程中,各信息披露义务人有负有及时真实披露信息的义务,参与证券业务的律师在证券发行交易过程中要出具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等专业性文书,自然也应承担信息披露义务。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法律服务机构存在着极其严重的混乱现象,部分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为了自身的利益,敢于公然违法迁就证券发行人的非法要求,参与证券发行交易等的虚假陈述,甚至出谋划策。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若不能够及时解决,将制约证券市场长期发展,给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尽管对他们的行政、刑事处罚必不可少,但对他们的民事责任追究绝不应忽略,更不可以行政、刑事处罚代替其民事责任。

一、对我国证券法关于律师不实陈述①承担民事责任的评价

我国法律法规对律师在证券业务中不实陈述的行为予以禁止,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相关法律法规条文中:

1.《律师法》第三条规定:“律师执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律师执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2.《证券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为证券的发行、上市或者证券交易活动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必须按照执业规则规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对其所出具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并就其负有责任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

3.《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为证券的发行、上市或者证券交易活动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专业机构,就其所应负责的内容弄虚作假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并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该机构停业,吊销直接责任人员的资格证书。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七十三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律师事务所违反本条例规定,出具的文件有虚假、严重误导性内容或者有重大遗漏的,根据不同情况,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非法所得、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其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撤销其从事证券业务许可。对前款所列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注册会计师、专业评估人员和律师,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其从事证券业务的资格。”

5.《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七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6.《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前条所称虚假陈述行为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性证券服务机构在其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参与制作的其他文件中作出的虚假陈述。”

7.《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证券经营机构、专业性证券服务机构有本办法第十二条所列行为的,根据不同情况,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非法所得、罚款、暂停其证券经营业务、其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撤销其证券经营业务许可、其从事证券业务许可。”

8.《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实施欺诈客户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9.《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书的内容与格式)》第四条规定:“律师应当对出具法律意见书所依据的事实和材料进行核查和验证。若有过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分析以上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民事责任制度规定模糊,缺乏可操作性,无法援引适用。(1)在证券民事赔偿案件中,律师事务所及其责任人员与证券发行人是何种法律关系,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一般责任还是连带责任或按份责任,补充责任还是清偿责任,过错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都没有作出具体规定。(2)没有规定律师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及计算方法。证监会颁布的行政法规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均没有规定律师事务所及其责任人员对投资者损害赔偿额的确定依据及计算方法。(3)投资者进行诉讼应如何操作,我国法律法规并没有具体规定。依照《证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投资者当然有权要求在证券业务中不实陈述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承担赔偿责任。但实际情况是,法律的这些规定仅成为一种宣言,因为这些规定太原则,根本不具有操作性。(4)在律师民事责任制度中缺乏相应的财产保证制度和财产实现制度。

2.现行证券法律制度存在以行政和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倾向。中国的法律制度历来有重刑轻民、重行轻民的特点,证券法律制度也不例外。在《证券法》之前,规范证券市场的法律主要是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1993年9月2日国务院证券委的《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条例》与《办法》对证券欺诈者法律责任的规定大篇幅的是行政责任,《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只在第77条概括地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也只在第23条涉及到了虚假陈述者的民事责任。1999年实施的《证券法》对因违法导致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做了详尽的规定,但涉及投资者权益保护和民事责任承担的条款规定得十分简单,语焉不详且缺乏可操作性。这种偏重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立法格局导致的结果是违法违规者不断受到行政制裁或刑事处罚,但是受损害的投资者却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和保护。

3.律师民事责任制度实行过错责任,加重了被侵权人的举证责任。根据《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书的内容与格式)》第四条的规定,律师只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过错责任则须由受害人承担举证责任,如此明文规定,我们便课以受害人较重的举证责任,但要求证券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投资者对律师的主观心理状态进行举证,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美国《证券交易法》第18条规定受害人须举证自己为善意,且交易损失与文件不实记载具有因果关系,此种规定被认为是加重受害人举证责任,备受批评,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已很少引用,更何况要求受害人证明被告存在过错。

4.对律师的勤勉尽职义务的规定却并不详尽。就上述规定来看,我国法律对律师勤勉尽职义务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律师在制作律师工作报告时要对上市公司涉及的事项逐项进行审查;其次,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对律师参与证券业务进行了禁止性规定,对某些行为课以相应的责任;再次,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制定的《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很多条文涉及到律师的诚实、尽职的要求,但是这个面向律师群体的规范尚不能含概律师涉足的所有领域,尤其在判断律师参与证券业务的行为是否属于勤勉尽职时还远远不够。从理论上讲,在信息披露中违反勤勉尽职义务的律师应当对因该不实陈述而受损的投资者承担连带侵权责任。但是,我国现行证券法律制度对律师违反勤勉尽责义务应承担的责任规定得很少。这方面的规定或者比较含糊,仅仅说“承担法律责任”,或者以行政责任为主;而对民事责任的规定则极少。②

二、律师不实陈述承担民事责任的性质

律师作为信息披露义务人由于公开文件中的不实陈述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并不存在争议。在民事责任基础中,最基本的是契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法学界对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不实陈述民事责任的法律基础也主要为这两种观点:契约责任说和侵权责任说。③

1契约责任说。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招股说明书为要约邀请,那么在发行股票过程中,投资者做出购买某种股票的行为则是要约,如果成交,发行人的行为就为承诺,合同成立。由此,发行人和投资者双方的行为则为一个缔约的过程,从理论上讲“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积极义务的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善尽必要的注意。当事人因自己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行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此信赖而善的损害。”④所以法律应该保护当事人基于相信合同有效成立而产生的信赖利益。发行人为发行股票而公开招股说明书时,事实上已经进入一种缔约的状态,律师作为专业人员在缔约过程中出具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由于其在法律上的地位,在信息和专业上的优势,致使投资者对其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的真实性产生合理的信赖。当这种信赖成为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的基础时,律师在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中的不实陈述在本质上违背了其作为缔约当事人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负的义务,导致投资者因对律师工作的合理信赖而产生信赖利益损失。因而律师作为不实陈述人应对投资者因合同不成立或者合同无效负缔约过失责任。⑤如果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则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但是契约责任说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契约的相对性问题。根据契约责任承担违约责任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责任人与投资者有契约关系或者现实交易关系的存在,且责任人有违反契约义务的事实并造成投资者的利益损害。这对于证券发行人不实陈述承担责任在适用上没有问题,但对于处于辅助地位的律师承担违约责任便有适用上的困难。因为律师作为证券发行辅助人,只跟发行人发生直接的关系,而对第三人即投资者并无契约关系或现实交易关系。

2.侵权责任说。

侵权行为的本质特征在于它违反的是法律规定的一般人的普遍义务,而非当事人之间约定的特定义务。因而侵权责任不是当事人自愿承担的责任,而是法律规定其必须承担的责任。我国《证券法》以及相关法规明确规定了律师在证券业务中必须按照执业规则规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对其所出具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并就其负有责任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如果律师在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中有不实陈述的行为,则违反《证券法》等强行法的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果造成投资者利益损害,则应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说避免了律师承担违约责任适用上存在的相对性困难,从而弥补了契约责任说自身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侵权责任说不再关心原告和被告之间是否存在契约关系,从而有效解决了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权益的保护问题。只要被告存在不实陈述并满足法定条件,任何因合理信赖该不实陈述的投资者因该信赖而导致损失的人均可以依侵权责任要求赔偿。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考虑,侵权责任说更有利于信息披露制度目的的实现。我国台湾地区在1988年1月《证券交易法》修正时,也将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赔偿责任定性为侵权责任。⑥因而笔者认为侵权责任说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持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保障证券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但这并不表明侵权责任说就能完全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成为证券市场中不实陈述的普遍救济规则,因为根据侵权责任的一般举证原则,原告必须证明有被告有主观过错,且侵权行为与原告的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因而侵权责任说还须面对来自证据法的障碍:第一,原告必须就被告不实陈述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进行举证;第二,原告须证明其损失与被告不实陈述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投资者往往难以承担此举证责任,因而赔偿请求得不到支持,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也就成了“海市蜃楼”。笔者认为不妨借鉴加拿大《安大略证券法》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认为只要招股说明书及其任何修正载有不实陈述,而在股票募集或者公募期间购买人购入证券时不实陈述持续存在,那么购买人应该被视为已经信赖这项不实陈述。购买人有权向在招股说明书及其修正上签名的律师事务所或律师请求损害赔偿。⑦这样就赋予了律师作为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法定责任,只要其违反法律的强制规定,投资者就可以依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请求其赔偿损失,以减少投资者的举证责任,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

三、律师不实陈述民事责任的构成

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个,即:行为违法;有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有主观过错。证券的发行和交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价格的因素错综复杂,就律师在证券业务中不实陈述民事责任的构成而言,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容易证明,但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行为人主观的过错则值得探讨。

1.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民法原理和司法实践,考察因果关系可以采取如下准则:在时间上原因的现象在前结果的现象在后;作为原因的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作为原因的现象应当作为结果的现象的必要条件;如果违法行为实际上足以引起损害结果的发生,那么它就是损害结果的原因。证券市场不实陈述民事责任的因果关系要件中,除了被告的不实陈述外,原告的“信赖”是更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实陈述并不能直接导致财产上的损失,它必须因投资人的信赖并依据不实的信息而进行的投资才可能给投资者造成损害。当然,这种信赖必须是合理的,而不是盲目的信赖。

在证券发行交易过程中,投资者和参与证券业务的律师之间并没有发生直接交易,受害的股民在因果关系的举证方面经常遇到困难。因为原、被告之间存在着在专业和信息上的巨大差距,要求原告提供“信赖”被告不实陈述的证据,无疑是加给原告的一项不可克服的负担。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市场欺诈理论,将举证责任在一定条件下倒置,来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即只要律师在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或律师工作报告等文书中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投资者在信息披露以后进行证券交易且遭受损失的,就可以认定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除非律师能举出反证,证明投资者遭受的损失不是由不实的信息披露造成的。其次,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弱式有效市场,因而可以不局限于“有效市场”理论弱化投资者的证明责任。⑧笔者认为,不妨假定只要投资者能够以一定的形式证明如果不实陈述纠正后的市场价格与不实陈述期间的市场价格不同,那么因果关系便可以推定成立。但应允许行为人对此种推定提出抗辩,如认为其行为没有影响到股票价格的变动等,从而否定对该因果关系存在的推定。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我国《民法通则》把侵权行为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两类,从构成要件上看,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是否以行为人有主观过错为要件。⑨我国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为证券的发行、上市或者证券交易活动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专业机构,就其所应负责的内容弄虚作假……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相应地,《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书的内容与格式)》第四条也作出规定,律师只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两条规定,表明了律师事务所或律师只有在故意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也就是说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认定律师不实陈述为一般侵权行为,这和江平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⑩

任职资格举证报告篇5

1、申请举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举办者应为在本市国家机构以外的法人单位;或有本市户口,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

2、符合北京市教育发展的需求,具备教育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3、民办学校只能使用一个名称。民办学校的名称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1)学校名称的一般形式为,中学:“北京市×××中学”;小学:“北京市××区×××小学”或;中小学:“北京市×××学校”;

(2)取名范围遵循以下原则:学校名称要准确反映其办学层次;可用有教育意义的词汇命名;用全市统一序号命名的中学须向市教委申请北京市序号;企事业举办中小学,可冠以本企事业名称,无须加“北京市”和区名;一个名称只能命名一所学校,同一校名应用在两所以上的学校时,第一所学校不加“第一”二字,从第二所学校起加“第×”字样;必要时可使用“高级中学”、“综合高中”、“初级中学”、“中心小学”等字样。

4、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中小学、幼儿园,有必备的办学资金、稳定的经费来源、合理的收费标准和相应的生源保证,(公司营业注册资金1000万以上);有经过公证的经济风险担保,担保额需不低于学校一年收取学生费用的总和(150万元以上)。

5、民办学校应当提供符合标准的校舍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有与学校级别和规模相适应的师资、自有独立校(园)舍、场地和其他办学设施条件。其中,职业高中要分别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或《中等艺术学校设置标准》;普通中小学必须分别达到《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幼儿园达到《北京市幼儿园、托儿所办园、所条件、标准(试行)》。

6、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应当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制定学校章程,推选民办学校的首届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组成人员。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参加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应当依据学校章程规定的权限与程序,参与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活动。

7、民办学校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校长任职的条件聘任校长,年龄可以适当放宽,并报审批机关核准。按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教人(1991)38号)或《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要求确定的校(园)长人选。

8、实施中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按照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自行设置专业、开设课程,自主选用教材。但是,民办学校应当将其所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选用的教材报审批机关备案。实施高级中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是,该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达到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其所选用的教材应当依法审定。幼儿园可以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得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9、民办学校聘任的教师和财务人员,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民办学校聘任的教师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聘任的专职教师数量应当不少于其教师总数的1/3。民办学校自主聘任教师、职员。民办学校聘任教师、职员,应当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民办学校招用其他工作人员应当订立劳动合同。民办学校聘任外籍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0、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等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

二、 申请举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所需材料

1、办学申请:内容主要包括:举办者、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 、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

2、 举办者资格证明:举办者的姓名、住址或举办者的名称、地址;举办者为个人应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出示原件、交复印件);举办者为社会组织应提交单位法人证书(出示原件、交复印件);联合举办学校的,应提交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各方的出资数额、方式和权利、义务等。

3、验资报告(或资信证明)文件(其中合作办学需提供经过公证部门公证的合作办学协议书);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4、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5、学校章程(包括①学校的名称、地址;②办学宗旨、规模、层次、形式等;③学校资产的数额、来源、性质等;④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⑤学校的法定代表人;⑥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⑦学校自行终止的事由;⑧章程修改程序。首届学校理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简历及相关证明文件。

6、办学场地,校舍产权证明,校园校舍、实验、实习场地(具有符合标准的自有办学条件)使用有关证明。

7、拟任校长的有关材料:校长资格证明文件,包括决策机构聘任书、身份证、学历证书、职称证书、上岗资格证书。(出示原件、交复印件)。

8、师资配备和生源论证,教师、财务人员资格证明文件。(出示原件、交复印件)。

9、填写《ХХХ学校设置情况一览表》。

10、校内规章制度。

11、学校拟设置的学段、办学规模、发展规划及专业名称、课程设置、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内容。

12、董事会章程。

三、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设立流程

1、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办学许可证。

所需材料包括:办学申请;举办者资格证明;学校(教育机构)章程;拟任校长(负责人)的有关材料。

2、筹设批准后3年内申请正式设立。

具体流程为:根据办学申办报告准备办学条件实地核查合格办学许可证。

3、到民政局申请设立登记。

相关法律规定参考《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所需材料包括登记申请书、办学许可证、拟任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4、其它流程。

(1)公安局:办理刻章(办学许可证正副本、刻章介绍信、教育局批文、法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2)民政局:办理民办非企业登记证(教育局批文、场所使用权证明、验资报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章程草案)。

(3)地税局:办理税务登记证(营业执照、企业章程、组织机构代码、法无产权、法人身份证明、验资报告.

(4)财政局:办理票据购领证。

四、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变更程序

1、变更举办者应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变更,提供如下变更材料:

(1)原举办者不再担任该校举办者的申请。

(2)新举办者办学申请:内容主要包括:举办者、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承担举办学校的债权债务。

(3)新举办者资格证明:举办者的姓名、住址或举办者的名称、地址;举办者为个人应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出示原件、交复印件);举办者为社会组织应提交单位法人证书(出示原件、交复印件)。

(4)经费来源证明(或资信证明)文件(其中合作办学需提供经过公证部门公证的合作办学协议书)。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5)董事会决议

(6)审计报告

2、变更校长应提供如下材料:

(1)现任校长的申请。

(2)拟新任校长(负责人)的有关材料,校长资格证明文件,包括决策机构聘任书、身份证、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出示原件、交复印件)

(3)董事会决议。

3、变更办学地点应提供如下材料:

(1)变更申请。

(2)校园校舍、实验、实习场地(具有符合标准的自有办学条件)使用有关证件证明

(3)董事会决议。

4、增加办学范围应提供如下材料:

(1)变更申请

(2)教学计划和师资情况.

(3)董事会决议。

5、变更校名应提供如下材料:

任职资格举证报告篇6

一、研究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是当前证券市场发展形势的迫切需求

证券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场所,也是信息的聚散地。确保证券市场正常有序运转的核心基础是一套完善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可靠的信息与投资者的信心是证券市场的两大关键因素。然而,目前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质量不高,尤其是财务会计信息常常存在着误导、虚假和重大遗漏的情况,已成为当前证券市场的一大顽疾,也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诉讼,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问题又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问题一直是西方法律界和会计界的热门议题。而我国涉及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才刚刚开始,相应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从我国目前对违规事务所的处理看,主要是行政处罚。除了验资诉讼涉及到民事赔偿外,证券市场中各违规事务所,尚很少涉及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而对于投资公众来说,最为重要的其实就是如何保护其经济利益。如果不追究民事责任,不管对事务所的惩罚多严重,都不会挽回其遭受的经济损失,也很难增强其投资信心。其实,从各国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已是一种主流。

二、虚假审计报告认定的法律标准

虚假报告的认定标准是明确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会计界与法律界的诉讼争议中存在分歧与困惑的焦点所在。因为各自职业特点的限制及相互的不了解,对以哪种标准来衡量审计报告的可否信赖,注册会计师和法律专家难以达成共识。

从会计界的观点来看,判定虚假审计报告主要依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下简称《注册会计师法》)。按照《注册会计师法》第22条的规定,判断审计报告是否虚假的关键是看其是否严格遵循了执业准则、恪尽职守。从该条可以推导出:如果存在严格遵照执业准则也不能发现的错弊,则注册会计师依照本法规定已经尽到了应有的专家注意义务,不再承担法律责任,换言之,审计报告就不是虚假的。按照《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第8条和第9条、《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七号——审计报告》以及《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八号——错误与舞弊》的规定,会计界对审计报告的真实与否的界定主要是从审计程序角度来认定的。认为由于审计测试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固有的限制,注册会计师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并不能保证发现所有的错误与舞弊。由于审计技术本身的一些特点,如抽样审计、重要性判断的运用,以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而确定的对其依赖程度等,使得注册会计师即使恪守执业准则,也不能保证发现公司所编制财务报告中全部的虚假或隐瞒之处,也就是说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并不意味着已经完全没有错弊,但只要仍在审计重要性标准控制之下,不会影响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就不影响审计意见的客观公正性。即使因第三方经济利益受损而发生诉讼,也只能由被审计单位承担会计责任。也即判定审计报告虚假的关键是:①执业过程没有恪守执业准则;②不符合审计重要性要求。

不过,公众常常认为,虚假报告就是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那么多前提条件。法律界也有许多专家对此不理解,认为法律着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只要结果存在与事实的不符,就应该认定为虚假报告。因此对注册会计师一再以行业准则来解释不能接受,认为注册会计师所强调的执业过程真实合法在法律上不能构成抗辩理由。

在各国法律界的研究及司法实践中,对“虚假报告”的内涵,有这样一个比较一致的观点,即构成法律客观要件的虚假陈述应同时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内容上存在虚假陈述,二是虚假陈述具有重大性。我国在《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中首次确定性地使用了“虚假陈述”一词,其含义涵盖证券公开文件披露的各种不当行为,包括不实陈述、遗漏和误导三种。不实陈述指在信息公开文件中作了“明知不实”或对事实作出错误评价的陈述;遗漏指完全或部分地不公开法定公开事项,或者没有合理根据而不公开法定事项以外的事项;误导性陈述则指公开的事项虽为事实,但由于陈述存在缺陷而使公众产生多种理解,可能形成与事实完全不同的理解。关于重大性问题,目前在法律界依然是一个探讨中的问题,定量性的标准很难找到。但从定性上来讲,大家一般比较认可美国证券法的观点,即能够影响理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且该信息已经决定性地改变了投资者所获得信息的组合。将该问题延伸至审计报告的认定上,即认为虚假报告的判断标准应该有两个标准:一是审计报告及所附财务报告资料存在虚假陈述内容(存在虚假陈述),二是该虚假陈述足以影响报告使用者据以进行营运决策(虚假陈述具有重大性)。笔者认为,将“存在虚假陈述内容且该内容可能导致报告使用者错误决策”列为认定报告是否虚假报告的法律要件,是符合法理的。

那么审计重要性与法律判定标准“重大性标准”之间有什么异同呢?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的规定,审计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对特定的被审计单位,判定的审计重要性越低,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多,而相应的审计风险就越高。对审计重要性的运用,主要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根据对客户的初步评价进行的职业判断和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根据收集到的客观数据进行的适当调整。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合理与否一部分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另一部分取决于是否尽到了合理的专家注意义务。如果这两者均能恪守,则不可能出现导致报告使用者作出错误决策的虚假信息,除非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资料中存在掩饰很好的虚假,而后者则不是注册会计师所能控制的。

从审计重要性和法律重大性的涵义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处。二者从概念上是一致的,均认为可能影响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信息是重要(或重大)的,也是判断报告是否可认定为虚假报告的要件之一。不同的是,审计重要性是贯穿于审计始终的,是在财务报告到达公众之前,由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对客户财务报告的公允性进行鉴证,对审计重要性判断得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而法律重大性标准则相对确定一些,它是在财务报告已经到达使用者且已经发生争议时需要考虑的一个指标。此时发生虚假陈述的信息是什么已很清晰,报告使用者据以进行的决策也已经明确,判断该信息的重要性是否足以影响报告使用者的决策相对要客观与简单一些,法律重大性标准更注重的是结果。但法律重要性标准依然是一个主观判断,其中依然蕴涵财会技术要求,对这种判断的作出还需要参考审计重要性。从这一意义来说,如果法律重大性与审计重要性一致,则审计报告依然是客观公允的,不构成虚假报告;如果法律重大性与审计重要性不一致,说明注册会计师或是职业能力不够、或是未能恪尽职守,报告构成虚假报告。由此,我们对虚假报告的认定标准的讨论可以下一个结论,即虚假报告的认定有两个法定要件:其一,报告涉及内容存在虚假性陈述;其二,虚假陈述存在重大性。

三、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报告的法律责任性质分析

法律责任的性质取决于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在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之间,是明确的委托合同关系。如果虚假报告损害的是客户的经济利益,则注册会计师应负违约责任,在这一点上,争议不大。在注册会计师与第三方利益关系人(即财务报告使用者)之间的法律责任的性质问题上,各国学者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在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所采用的主流法律构成是“将确认为纯粹财产损失的违约责任的保护扩及第三人”,同时也利用良俗违反的侵权责任作为补充。在英美法系国家,一般认为专家出具虚假报告对第三方是一种侵权行为,专家对第三方负有信赖义务,该义务基于第三方对专家的信赖而产生。我国《证券法》规定,专家对其所出具的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并就其负有责任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虽然未对法律责任性质作出明确规定,但从其宗旨分析,我国也认为专家对第三方所应承担的是侵权责任。

在证券市场中,注册会计师只是受托制作专家报告者,他与利益第三方之间不构成任何合同关系。如果依照合同违约来追究,会受到合同责任相对性原理的制约,操作性差且不合法理。如果直接据以追究专家的侵权责任,则不仅可以因直接追究赔偿责任而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还通过明确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是一种法定的强制性义务来迫使其更加谨慎地完成工作,充分发挥其社会鉴证职能,保证其超然独立性。

审计报告是由作为专家的注册会计师在充分调查取证、严格审查的基础上出具的。基于对专家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社会声誉及其执业行为准则的社会普遍接受性等因素考虑,报告使用者不可能不充分信赖专家出具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报告使用者对发行公司真实财务状况有知情权,知情权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行公司与注册会计师。由于报告使用者不能直接接触发行公司财务资料,其本身在实现知情权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法律为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第三方的利益,同时为了防止受信人即专家滥用其权力,就要求受信人对第三方负有信赖义务。基于这一法理,专家出具虚假报告构成对第三方的侵权责任,应承担因此而导致的损害赔偿责任。

四、注册会计师对第三方的法律责任所适用的归责原则及举证责任

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民事责任的标准和规则,它直接决定着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责任方式和赔偿范围等诸多因素。根据我国民法的规定,虚假报告可以归类于一般侵权行为,相应适用的是过错原则,即以行为人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无过错即无责任。不过,由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专业技术性太强,对其行为的过错认定比较困难,且依照一般过错原则设置的举证责任给原告带来了难以完成的证明责任,原告几乎不可能以确凿的证据证明注册会计师有过错。因此笔者认为,此处更适用的是一般过错责任原则引申出来的过错推定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其实是适用过错原则的一种方法,是根据损害事实的发生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只有行为人证明自己确实无过错时,才能免除责任。过错责任的特殊性就在于它转移了举证责任,一方面免除了原告的举证责任,另一方面认可了行为人举证反驳的法律效力,有利于其进行有效抗辩。

按照过错推定原则,注册会计师承担对利益第三方的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为:报告被认定为虚假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未尽应有的谨慎(亦即存在故意或过失的违法行为,该行为可能是未能恪尽职守违反了《注册会计师法》及相关规定)、报告使用者(在此限于原告)发生了经济损失、该损失与注册会计师所出具报告中的虚假陈述内容存在因果关系。从法律角度来说,以上四个要件,任何一个不成立就不能构成侵权,因此,在诉讼过程中,诉辩双方必须证明自己的主张。

任职资格举证报告篇7

一、自荐直选的优点

(一)与有候选人直选对比

一是能降低成本。根据《省村委会选举办法》规定,实行有候选人差额选举的,必须先由选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提名候选人要求非常高,必须有过半数选民参加投票提名。同时,选民不得委托他人提名。按提名得票多少为序确定正式候选人,再组织选民对候选人进行差额选举。近年来,随着我县 “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的深入实施,农村尤其山区劳动力大量外出,要选民两次回村参加投票难度较大,特别是提名候选人不得委托,给组织选举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实行自荐直选,选民一般只需一次投票,工作繁忙或路途遥远无法回乡的选民,可以委托投票,不仅极大减轻乡村组织者的工作量,也最大限度地减少换届选举工作对选民尤其在外选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明显降低了选举的人力和资金的成本。

二是能减少环节。根据村委会换届选举有关规定,自荐直选方式是直接进行正式选举,可能一次性成功,若当选村委会成员不足三人或者主任、副主任都未选出的,应当就不足的名额进行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未选足,可以空缺。自荐直选最多不超过两次投票;而有候选人直选,在正式选举前必须提名产生正式候选人,选举次数至少要举行两次。按照选举程序规定,有候选人直选一般要召开六次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相关决议,九次公告,而自荐直选只需召开四次村民代表大会,六次公告。自荐直选与有候选人直选相比,换届选举的各个环节明显减少,同时,也降低选举过程的差错率。

三是能严把当选人质量关。为了确保优秀人选当选,各地相应制定关于选民不能推选如:受党纪国法处理、破坏社会公德…等等的人员为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限制资格条件。根据《省村委会选举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村委会成员正式候选人,经过半数选民参加投票提名,按得票数多少直接确定正式候选人。因此,所制定推选村民委员会成员限制资格条件,对提名得票高的选民无可奈何,起不到限制作用。而在正式选举中,己纳入正式候选人名单,当选成功率非常高;而自荐直选,实际上是无候人直选的一种方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省村委会选举办法》对自荐人确定要求没有明文规定,按照“法无明文即可为”的要求,所制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任职限制资格条件对报名竞选者起到限制作用,只要符合任职限制资格条件之一,可不列为自荐人。自荐直选方式中,要通过另选他人栏目填写姓名而当选难度大。赤石乡在本次村级换届选举中,七位因属于村级自荐人限制条件之一的报名人,而被取消自荐人资格,在正式选举中另选他人栏中得票极低,均未当选。

(二)与无候选人直选对比

一是选举更能一次性通过。 无候选人直选由于不确定候选人,村民完全凭自已的意愿投票,这样投出的选票就比较分散。受传统家族观念宗派思想的影响,同宗同族的人非常希望在村委会中选上自己的代言人,各家族的选民大部分愿投各自家族人的票;各自然村的选民认为如果村委会成员是他们自然村的,会在公益事业方面向本自然村倾斜,全自然村的人都会受益,这就使村委会选举与自身有共同的利益了,在选举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自然村的选民都只投本自然村意中人的票。因此,在一些党员群众意愿不集中、人选不成熟的村实行无候选人直选,就有可能因选票分散,不能过半数而需进行另行选举。而自荐直选,竞选人明朗,并通过公告,组织竞职演说,发表治村施政纲领,签订任职承诺书,村民对自荐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更能统一选民思想,选民投票较为集中,从而更能一次性投票成功。

二是当选结构更有把握。《省村委会选举办法》规定:为有利于村内各项工作开展,村民委员会中,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若干自然村联合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成员组成应当兼顾村落分布状况。同时,各级党委要求:为了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减少村干部职数,提倡村“两委”交叉兼职。然而无候选人直选,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民选举委员会在选举投票前,对竞选者情况无法真实掌握,难以采取相应措施实现上述的要求,选举结果具有不可预见性。自荐直选,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民选举委员会能在选举前掌握自荐报名的情况,可以根据要求,采取如向选民宣传优化结构重要性,统一选民思想,也可以动员部分自荐人退出竞选或者转移到其它岗位等措施,选举投票前有针对性工作,更能达到预定效果。

三是演讲和承诺更易组织。按照选举程序,在村委会正式选举投票前,要组织竞选人在党员和选民大会上开展竞职演说,充分表达其竞职优势、治村思路和三年工作计划,让党员、选民更好地了解候选人的能力和意图。尤其是要承诺竞选成功后如何接受村党支部领导、遵守规章制度、规范自身行为等等,并与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分别签订任职承诺书,以便有效监督他们当选后的行为。然而实行无候选人直接选举,候选人在正式选举前无法确定,在实际操作中就难以组织开展竞职演讲和公开承诺。而自荐直选,报名人只要经村选举委员会资格审查合格后即可确定,村民选举委员会就能组织开展竞职演讲和签订承诺书。

自荐直选还更能增强当选人的责任感,更有利于挖掘优秀人才。从选举形式上分析,有候选人直选和无候选人直选,当选人来自于选民推选,是别人推我去竞选,是选民“要我当”;而自荐直选,当选人来自于自已报名,是“我要当”。“要我当”和“我要当”从责任上要求不同。“我要当”是出于本人的向往意愿,会更加珍惜岗位来之不易 ,更加注重选民的呼声和意见,更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更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同时,自荐直选,通过“毛遂自荐”的报名方式,为每位立志于当村干部提供渠道,通过竞职演说,为一些年轻、外出创业但资历不深、知名度不高的选民提供展现才华的平台,也让广大选民更加了解和掌握人选,拓宽了村民选好当家人的视野,更能体现民主、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肯定自荐直选具有一定优点,试点中得到县、乡、村三级换届选举组织者的肯定,也得到广大选民和竞选者的赞赏,正如专程从北京赶到余杭亲自观摩村委会自荐直选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道霞所肯定:自荐直选村官,开创了我国村委会选举方式的全新阶段。但是,自荐直选方式不是灵丹妙药,并没有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当前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所有问题。同时,在推行采用自荐直选方式中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矛盾少、发展平稳、经济较发达,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雄厚和建设项目多的村,报名自荐人多,竞选激烈分散选票,会造成不能一次性选举成功的情况;二是矛盾多、问题突出、经济落后,尤其是村级集体空壳和没有建设项目村,可能会出现无人报名的现象,从而无法组织采用自荐直选方式进行选举。因此,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如何采用有候人直选、无候人直选还是自荐直选等三种方式,应在选举前期做好充分调研工作,做到有备无患,围绕“和谐选举、选好人选、依法选举、方便群众、降低成本”的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因村而定。

二、做好自荐直选工作的理性思考

1、把握自荐人实质。根据自荐直选方式办法规定,自荐人是指具备一定文化知识,遵纪守法,具有相应“双带”(带头致富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身体健康,有志于村务管理、自愿为村民服务的,通过报名并经村民选举委员会资格审查合格后的本村选民。自荐人不是候选人,与候选人有着质的区别,表现在:其一,产生不同。自荐人是通过报名确定,而有候选人直选中候选人,是由半数选民参加提名按得票多少为序确定,是依法提名产生;其二,名额数不同。自荐直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各职位自荐人可以等于或者多于应选名额,比较自由。而有候选人直选中,主任、副主任正式候选人比应选人名额多一人,委员正式候选人比应选人名额多一至三人,有严格法定人数;其三,正式选举选票设计不同。有候选人直选选票中,必须在选票方格内打印候选人姓名,且按提名票多少为序排列。而自荐直选选票中,可以在选票方格内打印自荐人姓名,自荐人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也可以另行打印,如将自荐人姓名打印成册放在秘密划票处,只要让选民知道即可。

2、强化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搞好村委会自荐直选工作的保证。自荐直选方式还刚推行,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强化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才能为村委会自荐直选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要实行县级领导乡镇包干责任制,县领导要经常深入所联系乡镇调查研究,化解矛盾,强化指导,保证选举工作按照上级精神认真落实。二是要切实发挥乡镇党委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的作用。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带头深入“重点村”、“难点村”指导换届选举工作;乡镇其他班子成员要发挥具体责任人的职责,精心组织所在村的换届工作;各住村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所在村按规定程序进行换届选举,全力推动村委会自荐直选工作顺利有序进行。乡镇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保证村委会自荐直选和农村各项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3、动员自荐报名。自荐直选中自荐人通过报名后才能确定,当前,大部分村竞选村干部积极性是高涨的。一方面,现行村干部己今非昔比,权重利多责轻。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大力帮扶农村,每年下拨项目资金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村干部在项目承包、资金调控等方面与过去有更多获利机会。尤其是20__、20__年和今年从农村村干部中直接招考乡镇公务员,当选村干部无疑拿到了含金量很高的“准考证”,且这个政策将继续执行。我省已先后暂停农业税、教育附加费等税费收缴工作,而计划生育工作已走上正常轨道,现今村干部职责和工作任务明显减轻。另一方面,选民需求提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一些村民头脑灵活,敢闯敢冒,进入小康水平,按照社会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五大层次学说,他们已完全实现了生理、安全需求,向社交、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层次发展,受农村自然条件、学历和年龄等因素制约,竞选村干部已成为他们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也有少数村,特别是边远山区表现更为突山,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壮年大量离乡外出寻求发展不愿回村竞选,而留守的大多为老少、病残人员,导致一部分村无人或人数很少报名自荐,为此,乡镇党委针对报名不够主动的村,耍充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内推、外请、下派的方式,尤其动员在本县创业的外出能人回乡报名自荐,确保村委会每一个职数有一名以上优秀人选报名。

4、严把资格审查。为了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把“能干事、干成事、好共事、不出事”的村民选为村干部,必须落实对自荐人资格审查工作,首先,制定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办法中,明确凡报名者是属于下列情形之一,不得确定为自荐人:⑴有严重违法行为,正在查处尚未结案的或服刑人员。⑵受党内严重警告以上处分及刑满释放未满二年的。⑶拖欠集体公款长期不还,不关心集体,不愿为集体、村民服务的。⑷有计划外生育不接受处理,或虽然己处理但未满三年。⑸扰乱社会治安,败坏社会公德的。⑹长期闹不团结,无政府主义思想严重的,散布与党和政府现行政策相违背言论的。⑺在换届中有非法竞选行为的。⑻长期不在本村且不能为集体、村民服务的。其次,严格审查,对所有报名人员对照上述规定逐条核对,纪检、公安、计生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要提供相应文件资料,确保核对正确性和针对性。其三,一旦报名者经核对存在上述情形之一,村民选举委员会不得确定为自荐人进行公示,不得参与竞职演说和公开承诺,不得在选票上印制其姓名。

任职资格举证报告篇8

【关键词】 涉税鉴证; 鉴证准则; 制度浅析; 应对措施

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相继出台了13号令《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和14号令《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赋予注册税务师行业一项新的职能,即涉税鉴证,并从2006年起实行,使税务师事务所由过去的单一涉税服务提升为具有涉税鉴证服务双重职能的社会中介组织。这无疑为税务师事务所拓宽了业务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它标志着原来只从事税收咨询和税收服务的中介服务,向从事法定业务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一、我国涉税鉴证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涉税鉴证报告操作规程有待明确

在税收法规中,目前提到的涉税鉴证范围有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以及税前弥补亏损,以后可能会逐步扩大。但国家目前还没有涉税鉴证的统一操作规程。比如:涉税鉴证业务的种类及范围、涉税鉴证的效力、涉税鉴证报告的格式、出具涉税鉴证报告的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法律责任,以及税务机关对涉税鉴证报告的受理程序。这些统一的规程和操作程序,对保证涉税鉴证报告的法律效力非常重要。国家税务总局曾下发过税务实务中的法规文件,如《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底稿》,但内容多而杂,与实际脱节,可操作性差。在此情况下,不同的税务师事务所在从事此项业务时,出具的鉴证报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五花八门,无统一规范。因此,亟盼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和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尽快制定、修改涉税鉴证业务工作底稿,明确涉税鉴证业务操作规程和涉税鉴证报告标准格式范本,以规范日益发展的注册税务师行业执业行为。

(二)涉税鉴证法律地位有待提高

中国的涉税服务、涉税鉴证起步较晚,市场培育还不充分,一些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政府包揽一切的方式还有待改革,税务部门征税还是扮演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尽管《税收征管法》界定了税务师事务所从事税务的合法地位,以及法规与规章要求支持税务的内容,但还缺乏更明确、更权威的涉税鉴证业务的法定依据,严重制约了涉税鉴证报告的公信力。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障,涉税鉴证业务对税务师事务所来说,其作用仍然是望梅止渴。因此,必须提高涉税鉴证的法律地位。

二、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制度层面的思考

(一)加强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管职能

税务中介机构的涉税鉴证制度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税收征纳关系而设定的,而税务机关作为国家税收职能的具体执行者,理应享有对涉税鉴证的审核权。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对涉税鉴证的审核,而且是对纳税人纳税义务是否发生的再认识。笔者认为,审核程序的存在是对注册税务师出具客观的涉税鉴证的事后审查,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和注册税务师行业一道制定涉税鉴证的业务标准,并将其作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同时,向纳税人公布审查合格的税务中介机构的名单。2.建立注册税务师从业质量的评判制度。税务机关对涉税鉴证的评判包括形式评判和实质评判。形式评判是指采取案头审查的方法,按照涉税鉴证文本所承载的相关信息,对涉税中介机构是否按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展开了评判。实质评判是指税务机关采取抽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对纳税人的应税行为作出专项评估或者税务检查,同时对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的客观性作出评价。3.建立税务机关的通报制度。税务机关发现中介机构出具的涉税鉴证报告内容不实或提供虚假鉴证报告的,应向社会与行业主管部门通报。4.强化涉税中介机构及其注册税务师的法律责任,建立包括民事、行政、刑事责任在内的法律责任体系。

(二)建立纳税人举证责任

实践中,一部分纳税人为了逃避纳税义务,往往向注册税务师提供虚假的涉税资料,这直接影响到注册税务师出具涉税鉴证报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纳税人和注册税务师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目前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只强调注册税务师必须向国家提供真实的涉税报告,虚假的涉税报告一经查证属实,注册税务师将承担包括刑事责任在内的法律责任;委托人在委托注册税务师就其涉税经济活动作出涉税鉴证时是否应承担举证责任是目前制度设计中所缺失的。这显然有悖于法律所追求的公平与正义。因此,纳税人向注册税务师提供真实涉税资料的义务应该得到确立,相关法律规范应明确纳税人的涉税举证责任,确立注册税务师因纳税人举证瑕疵而出具非客观的涉税鉴证报告的免责范围。

笔者认为,纳税人与注册税务师之间的举证责任包括:纳税人行为意义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的举证责任。行为意义的举证责任是指纳税人有向注册税务师如实提供涉税资料的义务;结果意义的举证责任是指当纳税人没有履行行为意义的举证责任或者履行责任有瑕疵,导致发生偷税、漏税行为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通过确立结果意义的举证责任,确保当事人履行行为意义举证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完善行业自律制度

行业自律可以从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考察。观念层面的行业自律实质上就是指注册税务师的职业伦理,注册税务师作为社会信赖之职业,具有追求真实与租税正义之义务。一般而言,国际公认的注册税务师的职业伦理包含独立公正立场、负责态度、谨慎的注意、严守职业秘密等四个方面。14号令把注册税务师的职业伦理纳入第三章“注册税务师的权利和义务”中,规定了劝阻委托人的违规行为、保守委托人的商业秘密等职业道德。尽管其中包含公正立场的内涵,但是笔者认为,仍应该将公正立场的职业伦理予以宣誓,这将会增强行业对职业伦理的整体遵从度。

三、注册税务师行业关于涉税鉴证的应对措施

(一)改进职业意识

注册税务师应当以职业的怀疑态度,有计划地实施必要的审核程序,获取与鉴证对象相关的充分、适当的证据,并及时对制定的计划、实施的程序、获取的相关证据以及得出的结论作出记录。在确定证据收集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体现重要性原则,评估鉴证业务风险以及可获取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对委托事项出具准确的鉴证报告。这就要求注册税务师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够如实反映纳税人的真实情况,不能为了多承揽业务而出具不合规定的鉴证报告,做到维护税法尊严、防止税款流失、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避免纳税风险。

(二)改进业务水平

涉税鉴证业务是新兴业务,目前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企业税前弥补亏损和财产损失等鉴证项目,是一种知识技术型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税收知识和财务知识。如果鉴证机构出现工作失误和差错,使纳税人不该扣除的损失、费用税前扣除了,将导致国家税款流失。同时,纳税人还将承担补税、罚款的法律责任。反过来,如果使纳税人本该扣除的损失、费用没有税前扣除,则将直接导致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因此,税务师事务所要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加大对注册税务师的业务素质培训力度,使其能更准确地把握有关政策,用自身的业务技能来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三)改进服务质量

在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的《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注册税务师可以承办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企业税前弥补亏损和财产损失的鉴证以及总局、省局规定的其他涉税鉴证业务。会计、审计两个准则的出台,可以有效杜绝业务准则不统一,各地涉税鉴证方法、标准及鉴证报告式样各异的现象,有利于税务机关的审查和税务师事务所控制执业风险。同时,两个准则详细规定了涉税鉴证的操作规范,对税务师事务所开展涉税鉴证业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严格按照准则进行审核鉴证,将会大大提高涉税鉴证业务的质量,降低鉴证风险。

(四)改进服务态度

面对新的机遇,注税行业不能守株待兔,而要主动出击。应及时向纳税人宣传有关政策,积极主动与纳税人协商,达成共识,用优质的服务态度和精湛的业务技能赢得委托人对涉税鉴证业务的认可。同时,要根据各地经济状况、业务量以及业务繁简程度等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统一的收费标准。税务师事务所还应加大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最新政策及税务机关对鉴证业务的意见,为纳税人提供准确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俞敏.GATS框架下我国税收服务业国内规制措施之检讨[J].涉外税务,2006,(12).

[2] 陆晓民.王宝林.完善税务中介机构涉税鉴证制度的思考[J].涉外税务,2006,(12).

[3] 刘双清.着力提高涉税鉴证报告的公信力[J].税收征纳,2006,(11).

[4] 宋献中,李瑞霖.台湾会计师税务鉴证制度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1).

任职资格举证报告篇9

关键词:反倾销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作者简介:

徐雪霞(1969-),女,湖北松滋人,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一、内部会计控制在反倾销举证中的作用

(一)反倾销界定及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六条及世贸组织WTO《反倾销协定》,对倾销行为做出了明文规定。根据《反倾销协定》规定,如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交易过程中,供其本国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的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渠道,即该产品将被认为是倾销。但仅有倾销不构成反倾销的必要条件。《反倾销协定》规定,确定为倾销必须符合三个基本条件,即倾销存在、损害存在和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在应对反倾销调查的过程中,我国出口企业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举证:出口产品没有构成“倾销”,证明产品的出口价格没有低于正常价值;进口国国内产业没有受到损害,或者即使我国产品构成“倾销”,但进口国国内产业也没有受到损害;我国产品即使“倾销”,与损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这些举证来源于会计信息,一个企业要在遭到反倾销时能迅速和有效地应诉,就需要有良好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会计管理措施,如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有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或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而企业具有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将有利于反倾销的举证工作,提高反倾销的胜诉率。

(二)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利于反倾销应诉工作效率无论是预防产品被诉倾销,还是在实际受到指控时为应诉提供证据,都需要及时搜集和利用有关产品出口价格、成本费用、数量、市场占有率,来及时预警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是否会遭遇反倾销;及时全面收集自身一般情况、财务会计资料、同类产品在可比市场经济第三国的生产销售情况信息和资料,举证自己产品未构成倾销或对进口国产业未造成损害等。而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通过明晰会计信息分工授权,能迅速、及时和全面有效地提供这些信息,提高反倾销应诉的工作效率。管理当局通过授权销售、财务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在日常的销售及会计核算过程中负责收集出口产品的各项销售参数,由专门的分析人员收集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销售动态、市场行情等,并将其与收集到的企业销售参数进行比较。此外,企业在应诉过程中需要收集整理调查期内涉案产品有关成本、生产总量、国内销售价格及出口价格和数量等的资料,这个过程也需要生产、销售、采购及财务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上至总经理、部门主管、项目负责人,下至具体经办人、普通员工的密切配合。而内部控制的分工授权为这些工作的分配提供了依据,形成了完整的责任链。合理的分工、紧密的合作使得反倾销应诉工作能够有序进行,从而提高了反倾销应诉工作效率。

(三)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使中小企业能准确及时填列调查问卷进口国展开反倾销调查的第一步就是向被调查者发出调查问卷,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填列完毕。反倾销调查问卷的填列时间一般都比较短,在紧急的情况下不会超过一个月。另外,调查问卷中内容涉及面广,涉及中小企业的财务、生产和销售等部门。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反倾销最基本的举证资料――调查问卷的填写。若具备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在填写调查问卷时,有些内容可以直接通过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来填列,如产品的生产过程、原材料的单位定额及实际消耗指标等。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快速填列调查问卷和准备相关资料的重要保证,如进行日常检查、核对和差异分析的资料可以直接用来提供相关的数据,对生产计划、预算等的分析可以为调查问卷中所要求的未来预测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提供真实准确会计信息反倾销法对当事人的会计证据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最佳可获得资料”(BIA)这一法律上的定义,是应对反倾销中采用一切相关会计信息进行运算的前提,同时也是反倾销程序法中的一个重要规则。它规定如果应诉方未在合理时间内提供必要的信息、主观上不合作或客观上无法提供令反倾销当局满意的财务数据,那么裁定将在可获得事实的基础上做出。根据美国反倾销法的规定,如果公司财务报表与管理会计报表之间以及各报表内部之间的勾稽关系不清或者报表数据与现场记录不符等都可能被认为是“明显妨碍反倾销程序”而适用BIA。而一旦使用了BIA,对应诉方极为不利。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规范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旦对方认为我方提供的信息不可靠,就可能直接拒绝使用我方提供的信息,从而使用BIA。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途径之一就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保障,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一个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所提供的会计证据要比内部控制制度有缺陷的企业提供的会计证据更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

二、中小企业应诉反倾销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一)会计程序控制不合理 有效的会计程序控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该系统的运行成本的限制。会计程序控制程序的施行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设计控制环节、设置岗位、配备人员、保证各控制环节的运行都会发生制度成本。在会计程序控制中,如果控制的环节较多,设置的岗位也会增加,就需要配备更多的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量也需要增强,这使得内部会计控制运行的成本必然会增加。但如果控制过于简单又会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漏洞、发生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我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取舍上,比较偏向于低成本,从而使会计程序的控制出现很多漏洞,使得在应诉反倾销的过程中无法查找相关的会计资料,也无法与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会计信息方面的沟通。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基础工作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一些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弛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一些单位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一些单位为了偷税漏税,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根据虚假信息填写的调查问卷难于取信于反倾销调查机构,也无法通过实地复核环节。

(三)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不健全会计资料是反倾销诉讼案件中很重要的证据材料,我国许多企业在反倾销诉讼案件中之所以败

诉,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提供不了应当提供的会计资料。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健全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不重视会计档案的管理,既没有会计档案的管理机构,又不指派专人管理,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到会计档案的安全和完整,在企业遇到反倾销诉讼时,会影响到企业的举证工作。一方面移交会计档案不及时,有些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以“查找会计资料不方便”或“档案室存放不下”为借口,自行保管会计档案,不移交或不及时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也不督促财务部门及时移交会计档案,采取交来就接收,不交也不管的态度;另一方面,移交会计档案不规范,许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的现象。财务会计人员上岗前和上岗后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与学习,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标准知之甚少。很多企业没有将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中,造成各单位会计档案整理质量不高,无分类和无目录等现象,使整理出的会计档案达不到规范化要求。

三、中小企业应诉反倾销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

(一)填写调查问卷盲目 在反倾销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被认为有倾销举动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其内容包含企业的总体情况和财务数据及成本信息,其中财务部分是关键。包括企业的财务报告所遵循的会计标准、企业的全部账目、规定期限的年度财务报告、产品的直接成本、附产品及其他成本,这是整个调查卷最重要、最繁琐的部分,反映了企业所在国的经济体制;进口国的有关机构,也据此来决定出口企业的商品成本,可是我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由于缺乏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使得在填写调查问卷时盲目,不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查找相关的资料有时也因会计资料的保管或会计信息的不明晰而盲目,面对反倾销调查和指控,只能应付,没有反倾销的意识而成为阻碍胜诉的因素。

(二)难以获取“市场经济地位” 市场经济地位的获取是反倾销胜诉的关键。按照市场经济地位认定的标准,欧盟对中国企业设立的五项标准中就有两项是针对会计要求,如第二、三条规定“企业有一套明晰的基础会计账簿,该账簿需按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过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没有受过去的非市场经济体系的显著影响,特别是在资产折旧、购销账目、易货贸易、偿债冲抵付款等方面”。欧盟调查当局通常在调查案件初期要求公司提供完整的会计数据,并在以后专门到公司核查会计系统和成本数据,确认是否给予市场经济地位。如果核查后企业会计管理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并通过国际会计事务所审计,欧盟就给予企业市场经济地位,从而根据企业提供的成本数据和其它资料确定倾销是否存在或倾销的幅度。而企业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必然导致财务工作,有关会计资料、账簿难以符合国际标准要求,企业信息的可信度较差,在反倾销应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导致反倾销举证资料难以取信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管理者思想、经营作风、单位组织结构、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人事工作方针及实施等内容。目前我国企业的控制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大多数中小企业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凭借个人的直接控制和直接观察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已经足够,不需要再去建立内部控制。另一方面,组织结构不尽合理。许多中小企业不重视组织结构的设计,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存在业务授权、业务执行、业务记录和业绩检查兼容的现象,对组织分工全凭领导主观意念决定,导致工作分配不均,职能不清,责任不明,信息不畅。会计信息公开程度较低,缺乏透明度。大多数中小企业会计仅按经营者意图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甚至还有不少企业出于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等各种目的搞“账外账”。由于缺乏合理的账务处理程序,以致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处理存在很大随意性,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以至于在填写调查问卷时,不能充分举证说明未构成倾销。或以这种失真的信息来填写反倾销调查问卷,是无法经受欧盟等国家对调查问卷的复核调查。

四、中小企业应诉反倾销内部会计控制对策

(一)设计合理的会计程序企业要在反倾销诉讼中做到有条不紊,就必须有合理的会计程序,应诉时才会临危不乱。对每种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手续制定出标准化模式,使程序的各个环节形成步步核查、环环监督的格局,以便及时发现差错和舞弊,加以处理,防止同类业务的处理程序与手续不同而出现职责不清、结果各异等现象。采用标准处理程序控制方式实施内部控制,一方面可以将各智能部门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即时规范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又可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将可能发生的差错和弊端消灭在业务处理过程中。

(二)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在反倾销诉讼中,有时会查出来一些错误和舞弊行为,这对于诉讼很不利,也有可能会成为在填写调查问卷时的阻碍。为了防止这种错误和舞弊,要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控制。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等步骤。如果上述每一步都有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从而便于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发挥。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分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三)严格授权批准控制为了更好的填写调查问卷,对要填的内容不含糊,能够有清晰的概念,在处理财务会计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其中包括授权批准的范围,通常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应纳入其范围;授权批准的层次,应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从而保证各管理层有权亦有责;授权批准的责任,应当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方面负责,应避免授权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又难咎其责的情况发生;授权批准的程序,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以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

(四)规范会计系统控制在我国反倾销应诉中由于会计资料不真实,导致应诉困难和应诉挫败的情况频频发生。为了应对反倾销,应该进行良好的会计系统控制,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计系统控制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而进行的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依据《会计法》和会计准则,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便于日后迅速有效起用反倾销预警机制,并在反倾销举证和抗辩中发挥巨大作用。一是加强会

任职资格举证报告篇10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民办学校管理,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就严格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秩序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民办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严格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标准充实和完善办学条件。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民办学校要依法组成学校董事会、理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学校决策机构并行使职权。董事会、理事会由举办者或者其他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其中*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五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其董事会、理事会组成情况应上报上级民办教育管理部门。要按照规定标准选聘教师,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其专职教师数量应当不少于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要按照新《劳动法》,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与受聘教师、职员签订聘任合同,与其他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三、民办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退费政策,学校在招生收费时,要向社会公示学校的收费许可证、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退费办法等相关内容,应在校内长期公示。公示后的内容不得擅自变更,未经公示的收费项目不得实行。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严禁学校以“建校基金”、“教育储备金”等各种名义,向学生和学生家长集资或变相集资。对违法违规收费、集资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依法追究学校举办者的责任。民办学校收费,应使用国家规定的统一票据。

四、批准设立的民办学校,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校舍产权,其土地使用权证、校舍产权证必须办理在学校名下并使用审批机关核准的学校名称;对租赁校舍办学的非学历教育学校以及用地、校舍产权不能过户到学校名下的学校,其办学注册资金应按一定比例存入审批机关指定的银行专户,本金和利息属学校所有,资金使用受审批机关监管。

五、民办学校要按照审批机关核定的学校名称、办学地点、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开展招生和教育教学活动,不得自行设立分支办学机构,确需异地办学或设立办学点,要按照相应层次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重新申办。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转交其他组织、个人和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

六、民办学校一律不得向公办中小学租用校舍、场地;不得利用公办学校资源举办各种辅导班或进行联合办学。一律不得面向中小学生举办各类文化同步培训班(含辅导班、补习班、提高班、特色班和实验班等)、奥赛班及各类以学科竞赛为目的的培训班。各民办学校面向中小学生举办艺术、体育、科技等培训班必须依法办理审批备案手续,并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民办学校要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抓好民办学校的安全工作,切实把民办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对学校在安全检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督促整改。各民办学校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制订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必须履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防火、防盗、防食物中毒、防踩踏事故、防侵犯学生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和演练,加大对食堂、商店、教室、宿舍、门卫等重要部位和学校车辆、供电、文体器材、实验仪器、锅炉等重要设备的监督管理。

八、民办学校招生广告必须到批准办学的审批机关进行备案。填写《招生广告备案表》。广告内容应包括:学校全称、办学性质、招生专业、开设课程、办学形式、学习期限、招生对象、招生范围、收费标准、报名手续、证书发放以及广告审查备案证明编号等。广告用语应符合《广告法》等有关规定,不得欺骗和误导学生及家长,不得做不负责任的许诺。

九、民办学校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