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机构管理办法十篇

时间:2023-06-27 17:59:55

保险公司机构管理办法

保险公司机构管理办法篇1

    1.未按照规定提取保证金或者违反规定动用保证金的。根据保险法有关规定,保险公司成立后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总额的百分之二十提取保证金,存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的银行,除保险公司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不得动用。保险公司不按照规定提取或者不足额提取保证金,或者将保证金用于保险公司清算时清偿债务以外的其他目的,即构成违法。

    2.未按照规定提取或者结转各项责任准备金或者未按照规定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的。根据保险法有关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障被保险人利益、保证偿付能力的原则,提取各项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提取和结转责任准备金的具体办法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已经提出的保险赔偿或者给付金额,以及已经发生保险事故但尚未提出的保险赔偿或者给付金额,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保险公司不按照保险法及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的办法提取和结转各项责任准备金及未决赔款准备金,即构成违法。

    3.未按照规定提取保险保障基金、公积金的。根据保险法有关规定,为了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支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提存保险保障基金。保险公司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提取公积金。保险公司不履行上述义务,即构成违法。

    4.未按照规定办理再保险业务的。根据保险法有关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办理再保险。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内的保险公司办理。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百分之十;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应再保险接受人的要求,再保险分出人应当将其自负责任及原保险的有关情况告知再保险接受人。再保险分出人不得以再保险接受人未履行再保险责任为由,拒绝履行或者迟延履行其原保险责任。保险公司不履行上述义务,即构成违法。

    5.违反规定运用保险公司资金的。根据保险法有关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保险公司运用的资金和具体项目的资金占其资金总额的具体比例应当符合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保险公司不履行上述义务,即构成违法。

    6.未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或者代表机构的。根据保险法有关规定,保险公司在我国境内外设立分支机构,须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取得分支机构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保险公司在我国境内外设立代表机构,也必须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保险公司不得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分支机构或者代表机构。

    7.未经批准分立、合并的。根据保险法有关规定,保险公司分立或者合并,须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保险公司违反规定,擅自决定分立或者合并,均构成违法。

保险公司机构管理办法篇2

年底临近,记者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持续了一年多的全国各地存量企业年金由社保经办机构向具有资格的专业机构移交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恰在此时,11月12日,保监会颁布了《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保险公司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的专项法规,包括六章共51条,分别对养老保险的经营主体、养老年金保险的产品管理和经营管理、企业年金管理业务和法律责任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根据保监会的要求,今后保险公司经营养老保险业务将以此为准。

几天后,11月1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共认定24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其中,包括长江养老、国寿养老、泰康养老、平安养老等六家保险机构,分别获得多种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牌照。而长江养老保险公司一举获得受托人、投资管理人和账户管理人三重资格,年底即将全面承接上海市年金中心规模累计约180亿元的企业年金业务。

围绕年金制度,两个相关机构政策、动作迭出,表明各方面均十分看好养老保险市场的未来潜力,竞争其实相当激烈。而保监会有关人士表示,颁布《管理办法》的意图,是为养老保险业务订立规则,防范风险,同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政府制定准入,其余的交给市场”。

定义“三个年金”

《管理办法》对养老保险的含义做出了新的解释。据此,以往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个人养老险、团体养老险和企业年金都属于文件规定的养老保险范畴。

从风险的角度,养老险是用来抵御“活得太长”的老龄化风险,以及用来防范死亡风险的寿险具有不同的意义。目前,保险业已开发百余商业养老险品种,均属于契约型养老保险,个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经济能力,直接向保险公司购买;也可以由企业作为一种内部福利,为企业员工集体购买,作为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补充。在《管理办法》当中,前者被定义为“个人年金”,后者被定义为“团体年金”。

此外,还存在一种信托模式的养老保险,被称为“企业年金”。这实质上和团体年金一样,也是企业作为福利为职工购买的补充养老保险。不过,根据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20号令)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23号令)中的规定,有别于“团体年金”的契约型,企业年金的管理采取信托模式。

具体而言,企业年金需要由企业委托符合劳动保障部认定资格的基金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年金计划的受托人。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年金管理委员会,对年金设立独立的专门账户。企业年金需要事先规定固定的缴费率,对受益人则采取登记个人账户的记账方式,每个人的缴费和运营收益完全对应到个人;在约定的缴费率之下,未来年金的领取额度完全取决于资金运营状况,受益人需要承担全部的投资运营风险。

上述两个文件规定,企业年金当与政府部门脱钩,实行市场化运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接收新的企业年金计划;新建立的企业年金计划,要由具备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营。而企业新设立企业年金计划,需要报送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中央所属大型企业的年金方案,还应报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对于企业年金,以上《管理办法》也作出规定,除要求按照国家已有的规定进行管理运营,对合同的订立、风险的提示等也做出了规范性的要求。此外,《管理办法》还要求,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报告。

统合“第二支柱”

《管理办法》引人注目地将保险公司经营的传统养老险业务,与我国以往由社保部门管理的企业年金,统称为年金。尤其是将团体养老险称之为团体年金,使之处于和企业年金并列的地位。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在为保险公司全面进军养老保险业务“正名”。

在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三支柱”体系中,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第一支柱,企业年金被看作是第二支柱,个人养老险和团体养老险是第三支柱。作为“第二支柱”,以往各地企业年金基金由社保经办机构直接管理,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可享受在税前列支的优惠政策;而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年金和团体年金,却几乎没有任何此类似“支持”。

目前国内共有51家寿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险业务。从2004年至今,中国保监会先后批准成立了太平养老、平安养老、中国人寿养老、长江养老和泰康养老等五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专门经营养老保险业务。他们不但经营传统养老险业务,也积极争取成为合规的企业年金管理人。

由于存在税收优惠政策,有实力建立企业年金的大企业更青睐信托型的企业年金。为了和其他金融机构争夺年金管理人的资格,各保险公司收取的管理费一再降低,甚至一度打起“零管理费”的价格战。

不过,契约型养老保险也有自身优势。保险公司可以根据生命表和精算技术,利用保险公司的“三差”(费差、利差、死差)获取收益。由于管理成本相对较低,如果经营得当,长期收益相当可观。而在信托模式下,基金管理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仅仅是固定比率的基金管理费用。而且,如果采取信托模式的年金计划,保险公司为了取得基金管理人的资格,需要和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同台竞争,进入门槛大大提高。

“说实话,现在企业年金业务根本不赚钱,刚开始都是在赔钱。”一寿险公司高管无奈地告诉记者。很显然,保险公司更倾向于发展契约型养老保险模式,但这一模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托模式企业年金的冲击。

早在2005年,当时三大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人保和平安的掌门人就曾经在政协会议上分别递交了有关年金市场的提案,主要内容无不与提高契约型养老保险的地位、争取税收优惠政策等有关。

《管理办法》颁布后,保监会再次公开强调,企业年金是属于补充养老保险,和团体养老年金保险共同构成我国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从原来的“三支柱”之分,到把“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合并,显然是在概念上为团体年金的发展铺平道路。

此外,《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指出,保险公司经营养老保险业务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享受税收优惠。实际上,除了企业年金,目前对于其他两项年金业务并无具体的优惠政策。目前保监会正在加紧推动对个人年金和团体年金险种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

创造宽松环境

“又快又好,做大做强”,一直是保险业近年来的主旋律。《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固然是近年来养老保险市场规模总体上获得较大增长,但保监会有关人士也指出,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整体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外部经营环境还有待改善等问题。

因此,《管理办法》在对具体业务的经营管理做出规范的同时,比较注重为保险公司创造宽松环境。“发展”二字仍然是整个文件的主旋律。

此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企业年金的受托人必须是符合资格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进一步解释,所谓养老金公司,应当完全专注于信托型养老金计划的管理,这意味其不能再经营其他商业保险品种。

对于经营主体,《管理办法》的规定则较为宽松。其第十条表述,除经营企业年金管理业务依法需经有关部门认定经办资格,人寿保险公司和养老保险公司经中国保监会核定,均可以经营养老保险业务。且在保监会颁发的牌照当中,其营业范围就包括了所有的年金品种。

在保监会有关人士看来,养老险和养老金从英文字面上看完全一致,二者并无本质区别,他们认为,在西方国家,例如在美国,养老险公司除可以经营契约型个人年金、团体年金,也可以受托经营信托型的企业年金,这三项业务并不冲突。

一些保险公司人士也表示,一个服务商同时经营多种业务会比较全面,只要保证在公司内部将契约型和信托型分开账户各自独立运营、单独核算,便可起到防止挤占挪用的现象。而全面经营也可利用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形成规模效应。

同时,根据保监会2004年3月修订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在其住所地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业务,需要设立分公司。但有些保险公司反映,养老保险公司成立之初,如果广铺机构,必然占用大量资金,对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约束。

针对此,《管理办法》专门做出规定,养老保险公司可以不设分支机构在全国开展业务,且可以通过委托形式办理企业年金,并应按照规定与保险机构签订《委托合同》。

此外,对于对同一投保团体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成员,保险公司可以统一承保团体养老年金保险。这些规定为养老保险公司扩大业务铲除了地域障碍,在业内受到一致的拥护。

此外,《管理办法》还强调,保险公司应当积极进行养老保险产品创新,根据市场情况开发适合不同团体和个人需要的养老保险产品。

其别指出,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含有终身年金领取方式的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概念的养老保险更接近年金的实质。

双重模式之争

不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于《管理办法》当中的某些规定并不认同。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表示,根据企业年金的国际管理经验,现在的养老险公司只能看作“准养老金公司”,未来还需创造条件令其进一步转化为完全的养老金公司,完全专注于信托型的养老金管理业务。据透露,金融机构获得受托人资格,需要出具不经营其他商业保险业务的承诺函,未来一旦违背承诺,将取消其资格。

对于保险公司可委托保险机构代办有关企业年金管理业务的规定,劳动部有关人士也表示,如果所委托的保险机构与获得企业年金管理人资格的保险机构属于两个法人,这就违反了“一部三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于4月23日联合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社保部门终将会取消违规公司的年金管理人资格。

在社保部门看来,企业年金属于社会保险的性质已经非常明确,因此在管理和监管上应当符合对社会保险的要求。很显然,主管机构的观念若不能获得一致,这对于养老保险市场未来的发展将形成不小的阻力。

而在一些专家眼中,无论是契约型还是信托型的年金计划,其实都各有利弊。例如,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企业年金的市场主体分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四类。据其规定,“投资管理人与托管人不得为同一人,不得相互出资和相互持有股份”,由此,“四个人”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形成“‘权’与‘钱’分离的“三权分立”。如此,意在保护养老金不受以往社保经办机构三权合一制度下巨大的道德风险困扰。

但是,信托型的养老金计划牵涉机构众多,程序繁杂,又大大增加了养老金管理的交易费用。这也使得大量资金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徘徊在年金计划大门之外。契约型养老金计划运作成本虽低,年金运作完全集中于同一机构,又不免令人担心资金运作当中挤占挪用和投资失误的风险。

此外,学者也担心,企业年金的管理运营按照社保模式的投资理念,难免过于保守,很难真正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度提出,要研究制定中小企业在信托模式下的集合年金计划,但或许因为操作上的复杂性,至今迟迟没有出台办法。看来,未来能否研究出融合两类制度优点的养老保险计划,尚需要加速提上议事日程。

保险公司机构管理办法篇3

为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使我国的保险监管工作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改善,以促进保险业加快发展,保监会组织有关人员对美国和加拿大保险监管机构的人员编制、职能和机动车辆保险、人寿健康保险、保险人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考察。

一、美国、加拿大的保险监管情况

(一)美国的保险监管情况

州政府的保险监管

美国的保险监管职责主要是由各州的保险监管局承担。保险监管局的最高领导是保险监督官,由所在州的州长任命,对州长负责。全国共有保险监管人员14000名左右,地域较大和保险机构较多的州一般有300名—400名,最小的州也有150多名。以宾夕法尼亚州为例。该州2000年的保费收入约为590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4,仅次于加利福尼亚、纽约和德克萨斯州。宾州保监局共有全职职员300多人,在哈里斯堡(宾州首府)、费城(东南部港口城市)、伊利(西北部港口城市)、匹兹堡(西南部城市)等4个城市设有机构。其主要职责,一是对在宾州营业的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和审计;二是对本州的保险人和经纪人进行管理和发放许可证;三是对保险公司上报的产品费率和保单进行审批;四是负责本州保险市场准人的审批;五是对保险公司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管。该局的内设机构主要有保险监督官办公室;政研、执行及管理办公室;流动;改造及特殊基金办公室;公司监管办公室;客户服务办公室;保险费率及保单监管办公室;首席律师办公室等7个部门。

1.保险监督官办公室。该办公室主要由行政办公室和儿童健康保险计划管理部门组成。行政办公室负责档案管理、举行对保险公司产品费率及保单的质疑、对保险机构的取缔和对许可证管理等的听证会以及对与保险法规相关的问题的裁定。儿童健康保险计划是由州保险监管局负责管理的一个保障项目,主要是为那些没有得到保障的儿童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健康保险保障。

2.政研、执行及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由监管局的一位副监督官主持,并对监督官负责。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和实施监管计划,调查行业中存在的违规情况,并贯彻实施与保险人、经纪人及保险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该办公室下辖8个部门:

(1)执行部。该部门下设现场调查处、市场行为处以及市场监管处。现场调查处负责对有违规嫌疑的保险机构进行调查。市场行为处则是对保险公司的记录、档案及市场行为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监管。

(2)信息技术部。该部门负责确定保监局短期和长期的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并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同时确保由本州信息技术办公室颁布的信息技术标准的贯彻实施。

(3)沟通与新闻办公室:该办公室负责保监局对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除了通过传统的媒体之外,还建立了专门的网站()。

(4)保险欺诈监察部。该部门与宾州的保险公司、保户以及执法者共同合作,以减少保险欺诈导致的损失。其目标是使每一家保险公司都能够投入到反欺诈的行动中去,在保证对保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处理欺诈行为。同时,提高保户的反欺诈意识,使其明白保险欺诈最终将导致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失。

(5)法律事务部。该部门的职责是就保监局的法律事务与州议会进行及时沟通,并且研究保险业的立法问题。

(6)行政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负责为保监局在财务预算、人力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及行政支持。

(7)特别项目部。针对保监局的监管目标,该办公室开展相应的研究以及必要时进行项目之间的协调,并对政策委员会提供信息支持。其开展的项目研究主要包括机构变化、技术联合以及与预算相关的问题。同时,该办公室还扮演着监管协调人的角色,对保监局每一阶段的监管计划进行审核,以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

(8)政策办公室。该办公室负责收集行业数据,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并且为决策层提供政策建议。根据保险监督官提出的监管任务和监管趋势,制定出短期目标以及长期规划。

3.流动、改造以及特殊基金办公室。该办公室由一位副保险监督官直接领导,并对保险监督官负责。其职责是帮助偿付能力出现问题的公司保持充足的偿付能力,帮助出现财务危机的保险公司重新恢复活力,并且管理特殊基金项目。

4.公司监管办公室。该办公室由一位副保险监督官领导,并对保险监督官负责。其职责是确保在宾州营业的保险公司维持财务稳定,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共有 1600多家保险公司在宾州营业。

5.客户服务办公室。该办公室由一位副保险监督官领导,并对保险监督官负责。其任务是解决消费者投诉问题,并对保险人及经纪人的营业许可证进行管理。该机构有两个内设部门:

(1)消费者服务部。在费城、哈里斯堡、伊利和匹兹堡均设有办公室,每年受理超过15万件的保户投诉或咨询。

(2)许可证管理部。该部门负责对保险经纪人、人和公估师等中介人的考核,并负责营业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目前在宾州,共有12万人获得了营业许可证。

6.保险费率及保单监管办公室。该办公室由一位副保险监督官领导,并对保险监督官负责。其主要任务是对保险公司上报的产品费率及保单条款进行审批,以确保销售的产品的合理性。根据业务的不同,办公室又分为3个部门,即人身保险部、健康险部以及财产和意外伤害险部。

7.首席律师办公室。该办公室由保监局首席律师领导,职责是为保险监督官及其它成员提供法律支持。受州长律师办公室的监督。

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

由于美国联邦政府没有保险监管机构,相对独立的各州对保险机构的市场准入和条款费率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和方式不尽相同。随着保险公司越来越多地跨州经营业务,各州不同的规定和监管方式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加强各州保险监管协调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在协调各州监管行为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NAIC成立于1871年,由50个州的保险监管机构组成。其职能是协助各州的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市场进行监管,协调各州的保险监管方式,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高效率的监管。该协会成立之后第一项重大举措就是统一了各保险公司上报的财务报表。从此以后,对监管立法的不断探索,数据收集以及传递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不懈的努力使 NAIC成长为一个全方位的监管支持机构。NAIC的执行总部位于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另外两个机构分别是位于纽约的评估办公室和位于华盛顿特区的联邦及国际关系办公室。通过这些办事机构,NAIC为各州的保险监督官员、州和联邦政府以及大众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同时,每年 NAIC还组织包括偿付能力监管、再保险实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和活动。

NAIC每年召开4次由全国50个州的保险监督官和工作人员参加的季度例会。会议的议题一般提前1年确定,内容主要是涉及全国保险业的重大问题。这些会议提供了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解决保险行业重要问题的平台,来自各州的保险监管人员平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入展开讨论,寻求一致的解决方案。会议是由一系列分会议及小会议组成的,类似于议会的立法听证会。这种会议模式使得保险监管问题能够先由该领域的专家讨论,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方案或建议,然后由大会集体表决。与会者通常来自 3个领域。一是各州的保险监督官和工作人员,有时还会有其它政府机构的代表;二是来自消费者群体、学术界以及业界的代表;三是媒体记者。一般来说,每次会议约有 1000-2000人参加,除保险监管人员、政府公务员和专家学者外,其余每人收取450美元会议费。

(二)加拿大保险监管概况

加拿大金融监管体系分为联邦和省两级,两级之间没有隶属关系。联邦负责监管所有在联邦注册的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信用社、福利社以及养老金计划等。其监管重心是偿付能力,旨在保护投保人的利益。省级监管对象则是在本级注册的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其重点是对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管。

加拿大联邦的监管机构,主要是金融机构监管办公室(OSFI)。该机构成立于1987年,对财政部负责。其前身是银行监管总署和保险部。办公室现有职员425人,在渥太华、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等4个城市设有办公室。金融机构监管办公室的最高长官是首席监督官,任期7年。担任该职位的人员由内阁指定。

该机构对金融行业进行综合监管,负责监管所有银行、在联邦注册的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信用社、福利社以及养老金。它分为4个部门,分别是法规部、监管部、专业协助部和公司事务部。除此之外,还设有一个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设立于2000年,其职能是从宏观的角度对金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建议,组成人员多为已退休的金融业专家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

加拿大金融机构监管办公室的监管方式分为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两部分。现场监管包括定期对公司进行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包括“人”和“出”两块。“人”是指公司要定期上报财务报表等,通常为每个季度1次。根据这些材料,办公室会定期给每一个金融机构评级,此为“出”。定期对公司的评级会及时通知该公司,以便使其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业务表现以及在行业中的位置从监管者的角度进行了解。

加拿大金融机构监管办公室具有一定的的监管独立性和适当的起诉豁免权,这样办公室就能够一切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实施监管,而不受其它的制约。办公室的监管权限为:建立适当的财务标准,对市场准人的审批,对金融机构资本金的审查,对机构经营合规性的检查,如果认为必要,甚至还有权力对有问题的公司董事会进行调整。

省级监管机构为服务委员会,主要负责市场行为的监管。以安大略省金融服务委员会(FSCO)为例,该委员会约有385名全职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监管全省的保险、养老金、信托公司、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其职责是保护消费者和养老金受益人的利益,确保全省的金融业积极健康,同时还为财政部提供相关的建议。

由安大略金融服务委员会法案授权,FSCO的领导机构是一个5人组成的委员会。这5人分别是一位主席、两位副主席、一位首席金融监督官(同时也是FSCO的首席执行官)和一位仲裁负责人。仲裁负责人的职责是解决汽车保险争端。主席和副主席兼任审理委员会的主席和副主席。审理委员会是一个裁决机构,对于监督官提出的监管方面的决策举行听证会,可以独立行使法案所授予的权力。首席金融监督官负责对金融业的监管以及相关、法规的执行。

FSCO的机构设置包括8个部门,分别是车险部、许可证管理部、养老金部、争端协调部、法律服务部、公司服务部、公司及公众事务部、业务程序审核部等。

1.车险部。主要负责与汽车保险产品相关的监管活动。该部门约有奶名员工,下设汽车产品处、精算处、费率处和机动车事故赔付基金处。

2.许可证管理部。该部的工作重点是对合格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发放许可证、组织相关及进行调查,确保金融服务委员会法案和有关法律、法规得以贯彻实施。

3.养老金部。以养老金给付法案及相关的法规为依据,保护养老金计划参与者的利益。该部门下设运营处、技术咨询处、精算咨询处、养老金产品处。

4.争端协调部。负责处理投诉并解决纠纷。它又包括巡视调查和争端解决两个部分。

5.法律服务部。负责为委员会提供法律方面的支持。并且协助财政部制定或者修改金融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6.公司服务部。负责制定监管提纲,并且为FSCO管理层提供建议。内设客户服务处、财务和业务规划处、人力资源处、信息技术处。

7.公司及公众事务部。负责与外界的沟通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以及与加拿大保险监督官协会、养老金监督官协会、金融市场监督官联合论坛等机构进行沟通与协调。

8.业务程序审核部。主要是与其它部门合作,评定和修改现有工作程序,其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程序、推行化政务、降低监管成本。

二、美国的机动车辆保险情况

美国车险中的第三者责任险为强制保险,保险范围包括受伤害方(第三者)的相关医疗费用、投保车辆的司机和乘客的医疗费用等,通常由州政府限定费率。车损险在大多数州由保险公司根据市场情况确定费率。

美国保险公司对车险费率的厘定充分考虑了随车和随人两项重要因素,尤其是随人因素对保费的很大。随人因素首先考虑驾车人年龄、婚姻状况、性别、过去的驾驶记录,其次考虑年行驶里程、是否有车库、驾龄、职业和情况,近期又增加了信用状况。随车因素主要考虑车的类型、市场价值、使用年限、用途、理赔记录(往往是随车而不是随人)、使用区域、防盗系统等。美国的随车随人厘定车险费率的是建立在能够收集大量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调整费率基础上的,根据不同情况,分为损失率法和纯费率法两种。

(一)损失率法。损失率法是以现行费率为基础,估计新费率的调整幅度。在具体操作中,一是要使用经验资料估计新费率适用期间的预期损失;二是在假定现行费率不变的情况下,使用经验资料估计新费率适用期间的满期保费;三是利用前两步所得结果新费率适用期间的损失率,即预估损失率(projected loss ratio);四是估计费用及利润等附加费用率;五是估计预期损失率(permissible loss ratio或expected loss ratio或targct claim ratio),将100%减去附加费用率即为预期损失率;六是将预估损失率除以预期损失率,即为新费率应较现行费率调整的幅度;七是现行费率乘以调整幅度即为新费率。

(二)纯费率法。纯费率法是直接计算出每一危险单位的费率。一是使用经验资料估计新费率适用期间的预期损失;二是计算经验资料的满期危险单位数量(earned exposure units);三是将预期损失除以满期危险单位即为新费率适用期间每一危险单位的预期损失,称为预期纯保费 (projected pure premium);四是估计费用及利润等附加费用率;五是估计预期损失率,将100%减去附加费用率即为预期损失率;六是将预期纯保费除以预期损失率,所得即为每一危险单位的费率。

三、加拿大寿险健康险市场概况

加拿大寿险健康险市场2000年保费收入为444亿加元,其中个人寿险业务86亿加元、团体寿险25亿加元,寿险业务占总保费的25%;健康保险收入99亿加元,占总保费的22%;个人年金132亿加元、团体年金102亿加元,占总保费的53%。

2000年末,加拿大共有120家人寿保险公司,有91家寿险公司和49家财产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业务,加拿大(控股)的保险公司占市场业务的71%。寿险健康险从业人员共113 200人,其中公司雇员和专职人56300人,独立人56900人。

2000年加拿大寿险健康险行业共支付各项理赔和给付395亿加元,其中90%用于支付给年金领取人、健康保险补偿金、红利支付、退保支付和两全险的到期支付;另外10%用于支付给死亡保险受益人。

寿险健康险行业在加拿大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长期投资资本中最重要的部分。2000年末,寿险健康险行业共有资产2671亿加元,其中政府债券572亿加元、公司债券492亿加元、股票416亿加元、相互基金374亿加元、抵押贷款412亿加元、现金159亿加元、固定资产77亿加元、其他资产169亿加元。加拿大寿险健康险公司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年保费收入491亿加元,取得了非常成功的国际经营经验。

四、加拿大对保险人的管理情况

加拿大的保险中介机构和个人人由各省负责监管。在安大略省,保险个人人必须取得监管机关核发的从业资格才能从业。个人人从业资格分为两种:寿险资格和非寿险资格。其中寿险资格又分为两个等级:一级和二级。一级资格是入门资格,取得一级资格后4年内,寿险人必须取得二级资格,否则不得从事寿险业务。寿险人可在取得一级资格2年后开始申请二级资格。个人人在申请从业资格和取得资格展业时,都必须有一家保险公司为其做担保,保证申请人具有良好的品质,接受过相关的教育,有能力从事保险工作。保险人更换担保公司,应通知监管机关。没有担保公司的保险人将被停止从业。申请从业资格时,申请人应如实填写申请表中的所有,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或取得免试许可。寿险人的一级和二级资格考试由省保险人行业协会组织。非寿险人的资格考试由省保险学会组织,保险监管机关不负责管理和组织考试,也不负责考试培训工作。申请人取得资格后,保险监管机关将其资格证书寄至担保的保险公司。资格证书有效期为2年,期满后可以进行重新注册(寿险人一级资格证书只能重新注册一次)。重新注册须交纳手续费。

五、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充实监管力量,提高人员素质。美国的保险监管人员有14 000多人,相比之下,我国的保险监管人员无论是相对于辽阔的地域、众多的人口还是保险业发展的势头来说,都明显不足。保监会成立之初,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基本可以满足监管工作需要,但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和业务规模迅速扩大,这种状况已难以适应保险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难以适应人世后的要求。为切实加强保险监管,必须尽快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重点加强保险法律法规建设、保险政策、保险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保险精算、再保险监管、保险资金运用管理、稽核检查、教育培训等,同时应大力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监管队伍素质,通过公开考试等多种形式,选拔既懂、保险,又有保险从业经验、具备真才实学的精算、财务分析、投资、审计、法律、计算机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准的专门人才,还应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借助力量,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监管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另外,还要抓紧进行智力引进,聘请境外知名的业内专家担任重要实职或顾问,吸引学有所成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加快干部知识观念的更新和队伍结构的调整。

(二)大力加强车险条款费率改革监管。美国在实行车险条款费率自由化初期,价格经历了大幅下降的过程,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最终趋于平稳。总的来看,车险费率自由化在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以及促进保险公司理性竞争、合理厘定费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竞争的初始阶段,一定程度的恶性降价不可避免,甚至会出现行业亏损的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认识到亏损的发生是市场主体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新规则、建立在新规则约束下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知识”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加大监管力度,在改革的整个过程当中,积极引导保险机构从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变,从个体理性走向集体理性,从而降低改革成本,促进车险市场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保险公司机构管理办法篇4

关于印发《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

专项准备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金〔2017〕38 号

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成员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推动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试点,逐步形成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现将《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专项准备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遇相关问题,请及时函告我部。

附件: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专项准备金管理办法

财 政 部

2017年5月2日

附件:

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专项准备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专项准备金(以下简称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制度,完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促进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以下简称住宅地震保险)稳步实施,根据《保险法》、《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及《中国保监会 财政部关于印发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是指住宅地震保险经办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在经营住宅地震保险过程中,为应对住宅地震保险损失专项计提的准备金。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根据《方案》规定,由住宅地震共同体直保成员公司(以下简称成员公司)开展的住宅地震保险业务。

第四条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单独核算。成员公司根据本办法规定计提、使用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并按照有关会计准则规定,实行独立核算。

(二)分级计提。经营住宅地震保险业务的成员公司总部与省级分支机构,根据本办法规定,分别计提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

(三)统筹使用。成员公司根据本办法规定计提的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应当由住宅地震共同体统筹使用,共同应对住宅地震风险。

(四)集中管理。成员公司根据本办法规定计提的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应当交由市场化机构代为集中管理,并依法接受相关部门监督。

第二章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计提

第五条 成员公司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从住宅地震保险保费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计提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逐年滚存,并在年度财务报表中单独予以反映。

第六条 成员公司暂按照住宅地震保险保费收入的15%计提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每年5月1日前,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一年度住宅地震保险开展情况、准备金积累余额等,调整提取比例;未调整的,按上年度提取比例执行。

第七条 成员公司的地震保险准备金滚存金额达到其所承担的未完全终止的地震保险责任单一事故自留责任上限时,可以暂停计提;如滚存余额因支付赔款而降低,或因单一事故自留责任上限提高时,应恢复计提。

第八条 成员公司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于每年6月底之前完成上年度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计提,逐年滚存,逐步积累应对地震风险的能力。

第三章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使用

第九条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住宅地震保险风险损失。成员公司动用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应当履行内部相关程序。

第十条 成员公司经营住宅地震保险业务,当发生重大地震灾害,应付赔款金额超过当年住宅地震共同体应当承担的直保限额和再保险限额之和时,可以使用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

第十一条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使用,以应付赔款金额超过当年住宅地震共同体应当承担的直保限额和再保险限额之和部分为限。

成员公司应当通过再保险或其他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按规定承担合同约定赔偿责任,及时足额支付应赔偿的保险金。

第四章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管理

第十二条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代管机构,应当按照专户管理、独立核算的原则,加强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管理。

第十三条 成员公司当期计提的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在成本中列支,计入当期损益。

第十四条 成员公司不再经营住宅地震保险业务的,其所提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由住宅地震共同体统筹使用。

第十五条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代管机构应当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有关规定,审慎开展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运用,资金运用收益纳入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专户管理。

第十六条 住宅地震共同体及成员公司应当制定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管理实施细则,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代管机构应当制定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代管办法,并报告财政部、保监会。

第十七条 每年6月底之前,住宅地震共同体执行机构应当汇总各公司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计提、使用、管理等情况报告财政部、保监会,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代管机构应当将住宅地震准备金的代管情况报告财政部、保监会。

第十八条 各级财政、保险监管部门依法对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计提、管理、使用等实施监督。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成员公司应当与有关方面加强防灾防损,通过再保险等方式,完善地震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成员公司通过发行巨灾债券等方式,多渠道分散地震巨灾风险。

保险公司机构管理办法篇5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

本办法所称保险机构,是指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是指经营区域不限于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保险专业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机构。

本办法所称自营网络平台,是指保险机构依法设立的网络平台。

本办法所称第三方网络平台,是指除自营网络平台外,在互联网保险业务活动中,为保险消费者和保险机构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辅助服务的网络平台。

第二条 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得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保险机构应科学评估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合理确定适合互联网经营的保险产品及其销售范围,不能确保客户服务质量和风险管控的,应及时予以调整。

保险机构应保证互联网保险消费者享有不低于其他业务渠道的投保和理赔等保险服务,保障保险交易信息和消费者信息安全。

第三条 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退保、投诉处理及客户服务等保险经营行为,应由保险机构管理和负责。

第三方网络平台经营开展上述保险业务的,应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资格。

第二章 经营条件与经营区域

第四条 互联网保险业务应由保险机构总公司建立统一集中的业务平台和处理流程,实行集中运营、统一管理。

除本办法第一条规定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外,其他机构或个人不得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保险机构的从业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第五条 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自营网络平台,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支持互联网保险业务运营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保险机构核心业务系统的无缝实时对接,并确保与保险机构内部其他应用系统的有效隔离,避免信息安全风险在保险机构内外部传递与蔓延。

(二)具有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以及灾难恢复等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三)具有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者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完成网站备案,且网站接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四)具有专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

(五)具有健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六)互联网保险业务销售人员应符合保监会有关规定;

(七)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 保险机构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者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完成网站备案,且网站接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二)具有安全可靠的互联网运营系统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与保险机构应用系统的有效隔离,避免信息安全风险在保险机构内外部传递与蔓延;

(三)能够完整、准确、及时向保险机构提供开展保险业务所需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个人身份信息、联系信息、账户信息以及投保操作轨迹等信息;

(四)最近两年未受到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政府部门的重大行政处罚,未被中国保监会列入保险行业禁止合作清单;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方网络平台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保险机构不得与其合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第七条 保险公司在具有相应内控管理能力且能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情况下,可将下列险种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区域扩展至未设立分公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定期寿险和普通型终身寿险;

(二)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为个人的家庭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

(三)能够独立、完整地通过互联网实现销售、承保和理赔全流程服务的财产保险业务;

(四)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险种。

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并公布上述可在未设立分公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的险种范围。

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或保险标的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保险公司没有设立分公司的,保险机构应在销售时就其可能存在的服务不到位、时效差等问题做出明确提示,要求投保人确认,并留存确认记录。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区域,应与提供相应承保服务的保险公司保持一致。

第三章 信息披露

第八条 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不得进行不实陈述、片面或夸大宣传过往业绩、违规承诺收益或者承担损失等误导性描述。

保险机构应在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相关网络平台的显著位置,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列明保险产品及服务等信息,需列明的信息包括下列内容:

(一)保险产品的承保公司、销售主体及承保公司设有分公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清单;

(二)保险合同订立的形式,采用电子保险单的,应予以明确说明;

(三)保险费的支付方式,以及保险单证、保险费发票等凭证的配送方式、收费标准;

(四)投保咨询方式、保单查询方式及客户投诉渠道;

(五)投保、承保、理赔、保全、退保的办理流程及保险赔款、退保金、保险金的支付方式;

(六)针对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个人信息、投保交易信息和交易安全的保障措施;

(七)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内容。

其中,互联网保险产品的销售页面上应包含下列内容:

(一)保险产品名称(条款名称和宣传名称)及批复文号、备案编号或报备文件编号;

(二)保险条款、费率(或保险条款、费率的链接),其中应突出提示和说明免除保险公司责任的条款,并以适当的方式突出提示理赔要求、保险合同中的犹豫期、费用扣除、退保损失、保险单现金价值等重点内容;

(三)销售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应按照《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信息披露和利益演示,严禁片面使用“预期收益率”等描述产品利益的宣传语句;

(四)保险产品为分红险、投连险、万能险等新型产品的,须以不小于产品名称字号的黑体字标注收益不确定性;

(五)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以及违反义务的后果;

(六)保险产品销售区域范围;

(七)其他直接影响消费者利益和购买决策的事项。

网络平台上公布的保险产品相关信息,应由保险公司统一制作和授权,并确保信息内容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九条 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应在其官方网站建立互联网保险信息披露专栏,需披露的信息包括下列内容:

(一)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网站名称、网址,如为第三方网络平台,还要披露业务合作范围;

(二)互联网保险产品信息,包括保险产品名称、条款费率(或链接)及批复文号、备案编号、报备文件编号或条款编码;

(三)已设立分公司名称、办公地址、电话号码等;

(四)客户服务及消费者投诉方式;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内容。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披露的信息还应包括中国保监会颁发的业务许可证、营业执照登载的信息或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保险公司的授权范围及内容。

第四章 经营规则

第十条 保险机构应将保险监管规定及有关要求告知合作单位,并留存告知记录。保险机构与第三方网络平台应签署合作协议,明确约定双方权利义务,确保分工清晰、责任明确。因第三方网络平台原因导致保险消费者或者保险机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 第三方网络平台应在醒目位置披露合作保险机构信息及第三方网络平台备案信息,并提示保险业务由保险机构提供。

第三方网络平台应于收到投保申请后24小时内向保险机构完整、准确地提供承保所需的资料信息,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联系方式、账户等资料。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保险机构及第三方网络平台不得将相关信息泄露给任何机构和个人。

第三方网络平台为保险机构提供宣传服务的,宣传内容应经保险公司审核,以确保宣传内容符合有关监管规定。保险公司对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规性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加强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管理,选择适合互联网特性的保险产品开展经营,并应用互联网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开发适应互联网经济需求的新产品,不得违反社会公德、保险基本原理及相关监管规定。

第十三条 投保人交付的保险费应直接转账支付至保险机构的保费收入专用账户,第三方网络平台不得代收保险费并进行转支付。保费收入专用账户包括保险机构依法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开设的专用账户。

第十四条 保险机构及第三方网络平台以赠送保险、或与保险直接相关物品和服务的形式开展促销活动的,应符合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不得以现金或同类方式向投保人返还所交保费。

第十五条 保险机构应完整记录和保存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交易信息,确保能够完整、准确地还原相关交易流程和细节。交易信息应至少包括:产品宣传和销售文本、销售和服务日志、投保人操作轨迹等。第三方网络平台应协助和支持保险机构依法取得上述信息。

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加强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服务管理,建立支持咨询、投保、退保、理赔、查询和投诉的在线服务体系,探索以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等多种方式开展客户回访,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确保客户服务的高效和便捷。

对因需要实地核保、查勘和调查等因素而影响向消费者提供快速和便捷保险服务的险种,保险机构应立即暂停相关保险产品的销售,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能解决的,应终止相关保险产品的销售。

第十七条 保险机构应加强业务数据的安全管理,采取防火墙隔离、数据备份、故障恢复等技术手段,确保与互联网保险业务有关交易数据和信息的安全、真实、准确、完整。

保险机构应防范假冒网站、APP应用等针对互联网保险的违法犯罪活动,检查网页上对外链接的可靠性,开辟专门渠道接受公众举报,发现问题后应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并及时向保监会报告。

第十八条 保险机构应加强客户信息管理,确保客户资料信息真实有效,保证信息采集、处理及使用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对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过程中收集的客户信息,保险机构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未经客户同意,不得将客户信息用于所提供服务之外的目的。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妥善应对因突发事件、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中断。

保险机构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中断的,应在自营网络平台或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主页显著位置进行及时公布,并说明原因及后续处理方式。

第二十条 保险机构应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加强对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监控和报告,严格遵守反洗钱有关规定。

保险机构应要求投保人原则上使用本人账户支付保险费,退保时保险费应退还至原交费账户,赔款资金应支付到投保人本人、被保险人账户或受益人账户。对保险期间超过一年的人身保险业务,保险机构应核对投保人账户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付款人、收款人为投保人本人。

保险机构应建立健全互联网保险反欺诈制度,加强对互联网保险欺诈的监控和报告,第三方网络平台应协助保险机构开展反欺诈监控和调查。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向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及第三方网络平台支付相关费用时,应当由总公司统一结算、统一授权转账支付。

保险公司应按照合作协议约定的费用种类和标准,向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支付中介费用或向第三方网络平台支付信息技术费用等,不得直接或间接给予合作协议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

第二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及相关监管规定,对保险机构和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互联网保险经营行为进行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保险机构和第三方网络平台应予配合。

第二十三条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依据法律法规及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对互联网保险业务进行自律管理。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应在官方网站建立互联网保险信息披露专栏,对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及其合作的第三方网络平台等信息进行披露,便于社会公众查询和监督。中国保监会官方网站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中国保监会可以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一)擅自授权分支机构开办互联网保险业务的;

(二)与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合作的;

(三)发生交易数据丢失或客户信息泄露,造成不良后果的;

(四)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披露信息或做出提示,进行误导宣传的;

(五)违反本办法关于经营区域、费用支付等有关规定的;

(六)不具备本办法规定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条件的;

(七)违反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五条 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中国保监会可以责令有关保险机构立即终止与其合作,将其列入行业禁止合作清单,并在全行业通报:

(一)擅自与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机构或个人合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二)未经保险公司同意擅自开展宣传,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违反本办法关于信息披露、费用支付等规定的;

(四)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向保险机构提供或协助保险机构依法取得承保所需信息资料的;

(五)不具备本办法规定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条件的;

(六)不配合保险监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的;

(七)违反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统筹负责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监管,各保监局负责辖区内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日常监测与监管,并可根据中国保监会授权对有关保险机构开展监督检查。

保险机构或其从业人员违反本办法,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通过监管谈话、监管函等措施,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未按要求整改,或构成《保险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违法行为的,依法进行处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经营区域,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再保险业务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八条 对保险机构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应用软件、社交平台等途径销售保险产品的管理,参照适用本办法。

保险公司、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下属非保险类子公司依法设立的网络平台,参照第三方网络平台管理。

保险公司机构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事保险;工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般来说,人事保险就是指有关企业、公司的社会保险工作,它不仅是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辅助措施。近些年,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人作为一种资源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人力评估测试、绩效考核以及绩效工资等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日常管理运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只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正确、合理重新定位,才能发挥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真正作用和意义。

一、参与人事保险的范围

所谓社会保险是指政府通过立法等方式对劳动者因病残、年老、失业、死亡等原因永久性或者暂时行丧失劳动生存能力以及失去工作时,给劳动者本人或者是其亲属等提供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养等。(1)已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工作人员,与原企业或者公司仍保持劳动关系的,由原企业或者公司相关的社会保险费用,个人自理保险费用时应出具同原企业或者公司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以及相关的社保参保证明。(2)与原用人企业或者公司终止或者解决劳动关系且已参保的工作人员,要补齐所欠保险费用之后才能交社保依流程转至新用人企业或者公司的参保地。(3)对于已经签订相应的劳保合同,但又未参与社保的工作人员,应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其参保之日起,开始办理。

二、人事保险工作流程

1.申报要求。用人企业或者公司在通过社会保险费登记审批之后,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标准和规定对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种保险费用进行正式缴纳。(1)缴费比例。各项保险费用的基本缴费基数是由用人企业或者公司上月的实际发放的工人薪资总额同员工上月的实际工资收入依据一定的比例组成的。如果企业员工的每月平均工资要低于去年每月平均工资的60%,就要依照去年每月平均工资的60%进行缴费。此外,如果企业员工的每月平均工资要高于去年同年度平均月工资的300%,就要依据与去年月工资的300%进行相应的缴费。但是因为我国各地方的平均工资标准、缴费比例以及缴费项目等均不相同,所以用人企业或者公司必须相关法律和规定来筹划工资。(2)申报、缴费的时间。每个月月初,用人企业或者公司应依据相关国家法律规定到有关保险经办机构去申报和审批各种社会保险费用。有关机构在进行审核和批准之后,用人企业或者公司应在每月10号之前按照比例缴纳足额的各项保险费用。(3)申报材料。对已经参保的用人企业或者公司如果没有出现人员调动或者增减手续之后,应按时到有关部门机构去申报。同时,企业还需出具当月各项保险费用的申报表以及申报盘表。其中要确保有关报表一次三份,以方便有关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实时的检查和审核。

2.申报流程。对于用人企业或者公司,在出现更改、注销或者成立的情况之下,应及时到有关部门去办理相应手续。(1)参保登记。对于缴纳费用的用人企业或者公司应在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一个月之内,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向保险经办机构正式申请办理社会保障登记,它的分支机构也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有效的缴费机构,依据当地的基本管理原则去办理相应的社会被保险登记。在办理各种保险登记手续时,缴费企业或者公司必须提供本企业的营业执照,相关证件以及复印证件等,此外也要出具国家质检监督部门颁发的相关代码证书和有关复印件以及其他有关文件和资料,并确保填写保障登记表的真实性。

劳监部门应做好对缴费企业填写的社会保障登记表的检查和审核工作,并依据相关要求,建立登记档案,做好存档工作,在对其审批通过之后,依据程序发放社会和劳动保障证。保险经办机构对已经审批通过的缴费企业、公司设立相应的登记档案,明确该企业、公司的参保时间以及参保类型,并依据相关标准对其进行检查和核对,通过之后,按照要求发放社会保险登记证。

2.变更登记。缴费企业或者公司在需要变更以下资料时,必须要按照标准和规定向原保障登记机构进行变更办理申请: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企业地址或者通信地址;变更企业法人或者负责人;变更企业类型;变更企业代码;变更上下级隶属关系;变更参保类型。缴费企业或者公司应在公司部门办理变更登记一个月之内,填写相应的变更登记报表,同时出具营业执照、变更登记报表、相关执照以及相关批准证明等文件到原保险登记机构进行社会保险变更登记。此外,社会保险办理机构需要对相关企业填写的变更登记报表进行检查和审批,变更其有关材料,在回收原有的保险登记证之后,发放变更之后的保险登记证。

3.注销登记。当缴费企业或者公司遭遇破产、倒闭、重组、解散时,在依法停止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同时,向原经办机构申请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三、缴费方式

对已经参与社会保险的用人企业或者公司的缴费方式可以是现金、银行卡、支票等,征缴部门在确认参保费用缴纳完成以后给予相应的发票,用人企业或者公司凭票到企业或者公司财务部门报销。

保险公司机构管理办法篇7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5年6月末,东川区共有5家小贷公司,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

昆明市东川区玉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于2009年11月22日正式开业,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最大股东为昆明玉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0%,员工13人;2010年7月,根据市场需求及小贷公司的自身经营发展需要,东川区玉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将注册资本增至4000万元,股东8名,其中:法人股东2名,自然人股东6人。最大股东仍为昆明玉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出资额1200万元,持股比例为30%。

昆明市东川区环宇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于2011年5月10日正式开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股东9名,其中:法人股东1名,自然股东8人,最大股东为昆明市东川环宇房地产有限公司,出资金额300万元,持股比例为30%,员工10人。

昆明市东川区瑞成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28日正式开业,注册资本3000万元,最大股东出资金额900万元,持股比例为30%。

昆明市东川区祥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7日正式开业,注册资本3000万元,自然股东8人,最大股东出资金额900万元,持股比例为30%。

昆明市东川区荣瑞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于2013年5月8日正式开业,注册资本10000万元,股东7个,最大股东全利矿业有限公司4000万元,持股比例为40%。

昆明市裕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昆明乾贯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均为5000万元、昆明市东川区裕民融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3000万元、昆明融流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其中鑫融资担、裕民融资公司属于政府财政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乾贯融资、融流融资公司属于自然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二、业务发展情况

小贷公司贷款对象主要是辖区工矿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种植养殖户,主要采用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的方式,截止2015年6月末,小贷公司贷款余额21693万元,比年初增加291万元。其中不良贷款5148万元,占比为24%,比年初增加728万元,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132万元,呈逐渐上升趋势;营业税、所得税46万元,资产总额20412万元,负债总额288万元;贷款主要以一年期为主,贷款利率是人行基准利率的1~4倍,在规定范围内。都未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由于当前地方经济形势低迷,小贷公司业务明显下降,不良贷款风险逐步显现。

6月底,4家融资担保公司担保金额1420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601万元,无担保违约情况。鑫融资担、裕民融资公司是由当地的财政局牵头组织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其担保项目多是当地的公路、职业成人教育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较少。主要以支持提高当地的经济总量起重要影响的项目建设,拉动当地经济建设,增加当地的税收为主要目标,出现风险由当地财政局承担。各家融资担保公司业务与往年相比,明显出现萎缩趋势,其中今年上半年仅新办1211万元,昆明融流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自2013年就没有发生任何业务。由于目前矿业、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风险较大,因此担保项目对矿业、房地产已经拒保,而转向金额小、风险小、周期短的个人消费贷款项目的担保。

乾贯融资、融流融资公司属于商业性担保公司,按照国家的规定,担保额度可以放大5~10倍,担保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向需要从银行贷款的企业提供担保,收取担保费。

三、存在问题

(一)对小额贷款及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不明确

银监会和央行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称“凡是省级政府能明确一个主管部门(金融办或相关机构)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管理,并愿意承担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处置责任的,方可在本省(区、市)的县城范围内开展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即小额贷款公司是由省政府指定的省金融办或相关机构负责监督管理,并承担可能出现的试点失败的损失,但以上主体都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在实践过程中,“相关机构”到底是指哪些机构,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规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而且,各地对监管主体到底从哪些方面进行监管没有统一口径。造成了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多头监管或监管空白,使监管在操作上失去了可操作性,流于形式。根据《云南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人行、银监、金融办均负有管理职责,但对管理职责权限范围、如何管理、管理到何种程度缺少全面详尽的规范性制度。

担保公司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担保业在我国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什么样的公司可以进入担保行业、哪一个部门对担保行业的业务规范进行指导和管理,现在都还是空白,担保体系自身也被诸多难点所困扰,信用担保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担保机构规模小、担保机构内部业务操作程序不完善,风险管控制度不健全。

(二)风险控制相对难

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对象是“三农”和中小微企业,服务对象的规模偏小,他们大都信用等级差,资质不佳。同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些小额贷款公司自身规章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工作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在面对农村整体信用制度不健全的大环境下,使原本就存在高风险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显得更加单薄了。另外,由于监管不到位或缺失,现实中,究竟有多少担保公司真正从事的是担保业务,小贷公司是不是完全在从事小额贷款业务,不得而知,潜在风险不言而喻。

(三)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具有潜在风险

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依法合规和风险管控方面缺乏有效约束,热衷于担保业务之外的高风险、高收益活动,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账外经营,以公司的名义暗地从事高息放贷和高风险投资,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形成较大风险损失;二是资本金不实的风险,尤其是以政府财政部门名义成立的担保公司,大多数存在资本金不实、不到位的情况;三是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资金大多数在本公司关联企业和利害关系人之间流动,存在实际控制人和关联交易风险。

(四)担保公司自身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难

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多数银行为减少偿债风险,往往将担保门槛设立较高,多数银行要求与其开展合作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应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且必须为实缴资本,同时必须有一定从业经历,达到一定业务量,但大多数担保公司达不到这项要求,业务量造成国有银行难以与其合作。据有关资料反映,企业通过担保公司担保,其贷款利率是其通过直接向银行贷款的1.5~1.75倍,沉重的担保费、保证金等费用开支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同时,由于担保公司信用评级等制度有待规范化和标准化,导致许多当地企业无法从当地担保公司获得担保,只能舍近求远,更加剧了企业融资成本。实践中,如果一家中小企业到银行贷款,银行说只要担保公司肯担保,就放贷。但是担保公司所担保的企业出现风险,100%全部转嫁给担保公司,银行几乎是无风险贷款。

四、建议

(一)加快相关立法进程

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法律还很不完善,这就要求社会各方面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法》、《担保公司法》的出台。

通过立法明确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的性质,规范设立制度,确定具体主管机关、明确监管职责分工。对公司的准入、公司运行及退出的全部运作过程进行监管,注重各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对其规定有不一致的地方进行必要的修改,以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二)建立各部门联动监管和行业自律

2014年,东川区政府曾针对东川房地产市场、民间借贷领域凸现的一系列借贷风险,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打击非法金融业务活动的专项治理行动。

由区政府、区金融办、区局、区财政局、区经科信局、区地税局、区司法局、区维稳办、区公安局、区工商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人民银行东川支行、区银监办等各部门参与的规范民间借贷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民间借贷,非法金融业务活动等行为进行全面细致排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典当行、投资公司、寄售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进行全面检查,对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机构依法进行清理整顿,然而,由于民间借贷活动的隐秘性等特点,因此虽然动作很大,但实际收效甚微。

金融办、商务、公商、税务、公安以及合作银行等部门应加强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期联合监管机制,掌握公司资金往来运作的全部信息,发挥合作银行的资金使用监管责任。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的原则,督促地方监管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责任,把工作重心从机构审批转移到加强监管上来;同时加强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以行业协会等监督方式,对于存在违规经营、非法集资、暴力催债的公司进行有奖举报,调动社会监督和行业协会监督的积极性。

(三)构建稳定的银保合作长效机制

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与银行业机构合作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门槛使更多资金实力较强、管理规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业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鼓励银行业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对优质项目担保贷款利率适当下浮,降低担保公司风险,实现银行、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共赢。此外,还要积极推进信用建设,推动小贷公司和担保机构尽快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保险公司机构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保险公司;大病保险;困境;策略

2012年8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和保监会等国务院六部委共同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定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以下简称大病保险)的基本框架即各地政府指定的部门作为投保人,以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参保(合)人为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购买大病保险,在被保险人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对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或新农合补偿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

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概念的界定

基本医疗保险是指由政府主导,通过立法的方式要求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一定的保费来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当参保人员患病就诊产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补偿标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避免或减轻参保人因病就诊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基本医疗保险的界定应遵循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参保人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通过国家立法和政策来保证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属于强制保险,特定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参加。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部分组成。

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现状

目前,全国大部分大病保险业务由大型保险公司承办,市场份额最大的为人保集团,项目覆盖了 10 个省份的 21 个地市。大病保险正式推广之前已经在各地试点,创造了代表性的“广东湛江模式”、“江苏太仓模式”、“洛阳模式”以及“北京平谷模式”,为后期大病保险的开展、推广积累了经验。各地区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在现有模式上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陆续启动了大病保险工作。大病保险是一项惠民举措,但是在推广运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大病保险呈现疲态。

2.1经营状况不甚乐观

保险公司承保热情不高。与初期承保大病保险呈现“白热化”局面相比较,晚开展大病保险的地区却需要开展二次竞标,鼓励机构承保大病保险; 甚至有中标团队采用弃标放弃承保。对于社保基金结余不足的地区,大病保险也迟迟难以推进。各地大病保险普遍亏损。竞标初期,保险公司为了获得承保机会恶意压价竞争、串通报价,压低承保费率,将资金实力不强的企业排除在外,也为后期赔付埋下了隐患。保险公司难以控制大病保险的费用支出,人保集团中报显示,健康险实际赔付率及预期赔付率明显上升。承保机构不得不采取以险养险,并呼吁财政给予补贴。

2.2商业保险公司效率未显现

在大病保险设计中均持谨慎态度。在医疗保险报销项目设定上,多数大病保险的保障项目为基本医保目录中的病种,即使报销费用可以不受病种限制,只关注居民实际自担金额,但在实际操作中,报销项目的设定依然限制了保险公司的审核、报销流程。报销效率低下。报销医疗费用时,社保机构与保险公司针对同一医疗费用进行重叠审核耗费部分资金,民众针对同一笔医疗费用反复在社保机构与保险公司间奔走,降低了办事效率。未提供与健康相关的增值服务。虽然大病保险不得与其他产品捆绑销售,保险机构依然可以为大病保险提供与健康相关的增值服务,提高健康险业务的质量。尴尬的是,保险机构不仅怠于提供附加服务,中标的保险公司多为资金雄厚的寿险公司,鲜有专业健康险公司的身影,专业健康险公司并没体现其专业性。

2.3招标机制不健全

《保险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地方政府必须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定承办大病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机构。从各地招投标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2.3.1部分保险公司非理性竞标

一方面,虽然根据政府招标的相关规定,涉及公共服务的招标,价格指标不得高于30%,但在招标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简单看重“低保费、高保障”,忽视保险公司的专业能力,因此,价格标虽然占比小,但成为大病保险业务竞标的主要因素,这也是决定保险公司成功中标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成功中标,在没有获得承办大病保险的基础数据和未对大病保险项目进行风险测算的情况下“拍脑袋”定价,并采用低价、扩大保障范围、超额赔付等违规竞标手段,毫无顾忌公司承办大病保险业务的风险,保险公司这些非理性竞标行为势必会加大自身的经营风险。例如从内蒙古保监局相关消息得知,2014 年 5 月,包头市卫生厅对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进行招标采购,招标采购价为每个人每年30元,但大地保险公司采取压价的形式以每个人每年25元成功中标,但事后被内蒙古保监局罚款 10万元;保险公司的非理性竞标行为,势必会给自身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如果届时不能兑现合同内容,甚至会引发对政府和社会对保险公司承办大病保险业务的信任危机。

2.3.2部分地区招标收费标准混乱

通过浏览大部分地区的招标资料了解到,各地区招标收费标准五花八门,有些地方规定参与竞标的保险公司必须缴纳服务费、履约保证金和投标保证金等多种费用,而有的地区则只要求参与竞标的保险公司缴纳投标保证金。单从投标保证金看,各大病保险试点地区规定也不相同。江苏省射阳县农村居民大病保险招标公告要求投标方必须缴纳 80000 元投标保证金;浙江省湖州市大病保险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显示,投标需交纳 290000 元的投标保证金;承办慈溪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需交纳投标保证金 18 万元;运城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项目投标保证金 70 万元除了投标保证金,各地收取中标服务费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例如安徽省规定禁止招标方收取承大病保险此项费用;而有的地区规定中标的保险公司以合同总价的1.05%向政府缴纳服务费。

三、保障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顺利运行的相关建议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真正达到提高保障、惠及民众的初衷,政府应从宏观政策制定上引导规范保险公司的经营,监管医疗市场行为,也需要保险机构衡量自身优劣势,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树立品牌理念,重视医疗保险、健康保险的附加服务的开发。

3.1制度设计上引导经营主体有效参与

明确大病保险定位,释放健康保险空间。从世界各国经验看,政策导向决定了商业保险机构行为的有效性,政府需要对其医疗保险职能进行精准定位。《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没有给出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开放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作为试行,面临一定政策风险。应明确医疗改革的方向与步骤,利于商业保险公司进行长期规划。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属于“竞争”关系,社保覆盖的扩大必然会使民众轻视健康险的作用,从这一方面也要求政府以社保思想向商业保险公司采购服务时,需要明确其定位,为商业保险公司发展释放有效空间。

给予税收优惠,促进保险公司资源整合。目前,保监会已免除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大病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的监管费。此次引入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实质是要求采用契约管理型模式,保险公司承担风险加大,加上在医疗费用管理上处于弱势地位,更需要政策的扶持。若在前期给予保险公司相应的税收优惠,建议将投资于信息化平台管理的盈利免征所得税,促进前期的平台建设,便于公司前期积累经验和后期完善。

3.2强化市场监管

加强对承保机构监管。各地自主进行招标,必须根据《保险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进行更严格的综合比对。建议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专业评估团队,组织医疗机构、健康服务组织、社保机构等多方专业人员,对各招投标过程进行审核与抽查,对已经取得承办大病保险的机构进行定期、跟踪式监督,确保保险公司的执行效率。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应严格区分保险公司运作大病保险的费用与业务成本; 社保经办机构可向保险公司分期划拨社保基金,严格资金运用的审查; 保监会应对承保机构社保基金投资运营方式、比例等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政府需要对医院、定点药店进行更加严密的监管,对病人的医疗行为由事后核查变为事前严控,防止恶意骗赔现象的发生。可以建立多方合作的医疗巡查队,引入定点医疗机构的竞争机制与评级机制。重视群众监督机制,及时处理投诉与举报,保障机制平稳运行。

3.3实现运营模式多元化

资金收缴。国内现有模式均运用在社保基金结余地区。对于社保基金充足地区而言,需要根据结余资金进行测算,决定“分保”金额; 对于基金亏损地区,通过扩大参保人群、提高财政补助等方式收缴资金,再寻找承保机构。对于社保资金的二次分配,可以借鉴“太仓模式”,为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统一购买商业大病保险,使城镇职工的结余资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双月刊) 2014 年第 5 期金弥补城乡居民保险中的逆向选择缺口。

保费厘定。保险公司应该充分估计自身资质,防止社保机构盲目压低价格或扩大理赔范围。即使制定了相对合理的报销制度,保险公司也应做好可能面临“三年亏损五年利平”的准备。可以与政府实行损益共享,并在前期将费率调整周期缩短,将损益限定在一定比例内,保本微利。

合作周期。《保险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合作期限原则上不低于 3 年。保险公司应当尽可能选择较长的合作期限,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好前期积累工作。

保障范围。保险公司应扩大保障范围,重点锁定于突发性的重大疾病支出以及高额的治疗费用,适时将慢性病、特殊医疗器材与药品的支出控制在一定比例内。

给付金额。应考虑当地参保城乡居民的实际年收入,结合缴费水平与工资水平确定给付线;在上限的设定上,应考虑到疾病的延续性支出,并着重于年度累计医疗费用的补偿。并力争突破病种限制,关注居民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乌日图.关于大病保险的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3,52(1):13-16.

[2]姚庆海,张领伟.大病保险服务国家治理[J].中国金融,2014,(1):61-63.

[3]李文群.大病保险属性、供给及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2,(36):86-88.

保险公司机构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保险监管制度,比较

保险业是集风险性和金融性于一体的行业。基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国大多建立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制度,其中以英、美、日等西方国家最为完善、系统。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西方保险监管制度的比较

(一) 英国保险监管制度。英国的保险监管制度采用“公开性自由”原则,实行由议会立法、贸工部全面监督管理和保险同业公会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英国现行保险立法是《保险经纪人法》、《1982年保险公司法》和与之有关的保险条例:《1983保险公司财务条例》、《1981年保险公司条例》、《1983年劳合社保险条例》以及贸工部关于收费标准的法律文件、《1990年保险公司法律费用保险条例》和《保险公司修改条例》。

贸工部是国家设立的保险监管机构,保险监管的具体机构是贸工部下设的保险局。保险局与其在贸工部的其它单位如法律处、公司调查处和审计处一起,同保险业界的代表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贸工部监管以保险人的偿付能力为监管中心,对保险费率、保单条款内容和公司所有权等,一般不进行干预。

英国保险业以高度的行业自律为特色。保险业自律组织负责各自不同的管理范围。行业自律的主要机构有:劳合社理事会、英国经纪人委员会、保险推事局、保险人协会、寿险组织协会和个体保险仲裁服务公司等。英国行业自律管理是在政府宏观管理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保险宏观监管起辅助作用。

(二) 美国保险监管制度。美国对保险业实行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双重监管制度,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拥有各自独立的保险立法权和管理权。联邦保险局负责联邦洪水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联邦犯罪保险等特定义务。美国各州有自己的保险法,各州保险局在州管辖范围内行使保险监管权,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保险投保人利益为主要监管内容,但各州保险法对承保过程的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美国保险监管的广泛性和严格性。虽然美国各州的保险法多达55部,但在全美保险监管官协会的努力下,内容上已无多大差别,各州法院通过对保险法的司法审查也发挥着一定的监管作用。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为适应监管的需要,逐渐加强了对保险业的监管。

(三) 日本保险监管制度。日本的保险立法主要是《保险业法》,包括对保险业的监督法规和有关经营者的组织及行为的规定。日本保险业的监管部门是大藏省。大藏省内设银行局,银行局下设保险部,保险部是保险业的具体监管部门。大藏省内设有保险审议会和汽车损害赔偿责任审议会。日本在1996年新的保险业法颁布前实行行政式监管制度,表现为事前规制和市场行为监管,从开业审批、业务范围、经营种类及具体条款方面严格管制。1996年新的保险业法颁布后,保险监管的重心转向对保险人偿付能力的监管,更加注重维护投资人利益。

二、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一) 保险立法滞后。我国自1995年颁布保险法后,保险监管逐步法制化,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初步建立了以保险法为核心的保险法律体系,包括《保险管理暂行规定》、《保险人管理规定(暂行)》、《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暂行)》和《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另外,保监会了对各险种的管理规定。保险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使保险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规范保险秩序、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应看到,我国保险立法还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外资保险机构的大量涌入将对我国保险业提出严峻挑战:其一,如何对外资保险机构进行监管?我国目前对外资保险机构监管的专门法规只有1992年《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缺乏全国性的、专门性的针对外资保险机构监管的法规。并且《办法》的有些规定明显和WTO规则与我国入世的承诺不相符合,还有些条文与其后制定的保险法不相协调,造成内外资保险监管法规的不统一。其二,保险法的一些规定,如偿付能力监管、再保险监管、保险投资监管、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和保险违规的处罚等如何落实?对此,保险法的规定过于笼统,又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或实施细则,所以,在保险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这些都表明,我国保险监管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 政府监管亟待加强。保监会成立以前,我国保险监管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司。1998年11月18日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指导下,我国在精简政府机构的同时成立了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具体负责对我国商业保险业的监管。保监会和各地派出机构的陆续建立和顺利运作,有力规范了保险市场秩序。但也要看到我国保险监管仍处于被动监管状态,保监会尚未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究其自身原因有二:其一,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人员、设备缺乏;其二,监管重点还在保险条款、保险费率,手续费标准等方面,对保险偿付能力准备金、再保险等方面监管力度不够。这样就制约了保险监管职能的行使,致使我国保险市场仍存在大量的不规范现象,这些都表明加强我国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三) 保险行业自律急需加强。与保险立法、政府监管的外部监督不同的是,保险行业自律重在内部监管。行业自律具有经常性、及时性、专业性、低成本性的特点。能有效地促进和保障保险业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提高保险业整体素质。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全国性的保险自律组织系统,仅北京、上海、大连建立了地方类似机构,其它地方基本上忽视了这种自律组织的建设。保险自律组织的缺乏对我国建立统一、规范的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完善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建议

保险公司机构管理办法篇10

构建多维盈利分析模型,需要我们将各项成本费用科目、指标合理的在时间、机构、产品、客户、渠道等维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归集和分配,由此引出了费用分摊问题。费用分摊问题起源于交强险的单独核算,为出具交强险年度报告,需要将费用合理区分专属费用和共同费用并进行精确分配和归属。2006年8月29日,为了规范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保监会制定了《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对保险公司的费用分摊进行了科学指导、合理定义。《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指出:保险公司所指的费用是指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包括赔款支出、分保赔款支出、各类给付、退保金、准备金提转差、佣金、手续费、分保费用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提取保险保障基金等等;费用分摊的意义,基于产品定价、成本费用控制、分支机构考核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伴随着管理方式的改变,比如,各大保险公司集中管理后出现的运营中心、后援中心的成本分摊问题。《分摊指引》同时指出:本指引是保险公司费用分摊程序和标准的最低要求。保险公司可以在遵循本指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开发更为科学、准确、合理的费用分摊方法,也可以开发作业成本法等更为先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模式,但要向中国保监会申请验收合格后方可实施。目前,各保险公司向保监会上报的费用分摊管理办法,绝大多数都是严格按照《分摊指引》管理要求,采用规范的费用分类、分摊流程和分摊标准,差别也大多只在于业务部门的界定、分摊标准的调整,很少有保险公司在作业成本法等更为先进的管理会计管理办法上有所突破。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缺乏分渠道、分机构的费用分摊流程,分险种、分业务类别的成本分摊不够精细,成本分摊数据不够准确,不能充分满足目前精细化的管理需要,费用分摊管理办法需要注入新的内容,成本费用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

二、架构多维盈利分析模型的关键在于对费用进行合理分摊

1.费用分摊

观察我们的利润表,已赚保费的各个项目、综合赔款的各个项目、综合费用的各个项目、营业税金及附加、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摊回分保费用都是可以分到机构、产品、渠道的。无法直接分到机构、产品、渠道的有:

(1)投资收益;

(2)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3)汇兑损益;

(4)其他业务收入;

(5)业务及管理费;

(6)其他业务成本;(7)资产减值损失;等等在一般的保险公司经营活动中,汇兑损益、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发生金额较小,对总体损益影响不大。因此,关键是在对投资收益、业务及管理费进行分摊时,根据作业流程拓展业务部门的范围,增加分渠道、分机构进行分摊的流程,调整分摊的标准、因子,以更准确的体现分摊的结果,满足分机构、分渠道、分险种、分业务类别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为更好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2.费用分析

为此,在研究《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办法,以期能对费用分摊管理办法进行改进:

(1)增加费用核算管理的维度,包括险种险类险别、业务来源(渠道)、车型、客户、成本中心、基金中心、收支项目、承诺项目、内部订单号、机构归属、境内境外、专属费用标识等核算维度;另外,强化核算精细化管理要求,通过这些措施,增加专属费用的占比,减少共同费用的占比;

(2)对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细分,根据费用属性合理选择费用分摊标准和分摊流程。比如:原来费用区分为三类,人力成本、资产折旧和其他费用,现在我们可将费用细分,划分为固定费用、变动费用,或者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或者固定费用、变动费用和运营费用。每一项成本费用可根据分类依据再具体细分,细化归属后根据费用属性合理匹配较为合适的分摊标准和分摊流程;

(3)在原有分险种、分业务类别的分摊流程基础上,增加分机构、分渠道的费用分摊流程。多维盈利分析的要旨,就在于细分市场,细分市场不仅仅需要分险种分业务类别进行区分,还需要分机构、分渠道、分客户进行区分,不仅仅是单个进行区分,也可以是对其任意组合进行的区分。

(4)在共同费用的分摊上,采用作业成本法,对每一类费用根据成本动因科学合理归属费用。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往往是根据成本动因比如渠道或者产品调整部门,费用分摊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来进行分配。根据成本动因,或者新增成本中心,调整费用分摊流程;或者调整分摊标准和分摊因子,使得分摊结果相对更加准确。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