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资金流向十篇

时间:2023-06-26 16:41:56

半导体资金流向

半导体资金流向篇1

2年前,长电科技(600584)进行了一场轰动一时的蛇吞象式跨境并购,如今,后遗症却开始显现了。

2016年12月12日,长电科技的资产重组及非公开发行方案又一次进行了修改,这已经是2015年11月停牌以来就该方案进行的第三次修改,让人不禁为其方案是否能获得通过捏一把汗。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长电科技的重组方案久拖不决呢?这源于2年前长电科技的跨境收购案。在分析这次重组方案之前,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当初那场跨境并购。

跨境蛇吞象

2015年年初,长电科技宣布对全球半导体行业排名第四的STATS ChipPAC Ltd(S24.SG,下称“星科金朋”)进行全面要约收购。此时,前者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上较后者皆存在显著差距。为完成这起耗资近50亿元的并购,长电科技引入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产业基金”)、芯电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下称“芯电半导体”)两家战略投资者,并通过搭建复杂的并购主体架构(图1)实施并购。

具体来说,长电科技、产业基金和芯电半导体首先分别出资2.6亿美元、1.5亿美元、1亿美元,合计5.1亿美元设立长电新科。在长电科技所出资的2.6亿美元中,大约有1亿美元是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其余1.6亿美元主要依靠贷款解决。

在设立长电新科之后,又在该公司基础上与产业基金成立第二层合作公司长电新朋。长电新科以5.1亿美元出资,而产业基金则出资0.1亿美元,合计5.2亿美元。与此同时,产业基金还向长电新朋提供总额高达1.4亿美元的贷款。

最后,长电新朋将所有5.2亿美元股东出资及1.4亿美元股东借款,合计6.6亿美元用于在新加坡设立收购主体公司JCET-SC(Singapore)Pte. Ltd.(以下简称JCET-SC)。并在各方股东协调下,中国银行向JCET-SC出具了1.2亿美元的贷款承诺函,为收购行为提供融资安排。这样,JCET-SC可用于收购的资金合计达7.8亿美元。

长电科技通过这一系列架构设计,实际上约以1亿美元的出资撬动了6.8亿美元的资金,实现了对长电新科的实际控制,并在2015年10月正式完成对星科金朋的全面要约收购,星科金朋从新加坡交易所退市。

为求得少量出资和保持控制权之间的平衡,长电科技在收购星科金朋的过程中与两家战略投资者之间不断进行博弈,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这其中比较重要的约定有债转股、投资退出等(详见新财富2015年5月号《长电科技跨境收购财技样本》)。这些协议为两家战略投资者的退出埋下了伏笔。

战略投资人波折的退出路

2016年5月,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停牌后,长电科技了一则重组公告,正式启动了产业基金等2家机构的退出之路,但却一路波折。

从5月到12月,长电科技累计对重组方案进行了三次调整和完善,期间还主动向证监会申请中止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考虑到前期停牌所花费的时间,长电科技仅制定、完善方案就耗时将近1年。与收购星科金朋所花费的审核时间相比,长电科技这次重组似乎显得并不轻松。

初看之下,重组方案似乎并没有“出奇”之处。简单而言,就是长电科技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产业基金持有长电新科、长电新朋的股权,收购芯电半导体持有长电新科的股权;同时,长科技向芯电半导体单方发行股份募资26.55亿元。经过此举,长电科技将长电新科、长电新朋这2家控股子公司变为全资子公司,同时产业基金、芯电半导体成为长电科技的股东(图2)。

重组完成之后,长电科技的第一大股东发生变化,由新潮集团变更为芯电半导体,并且这种变化是在向芯电半导体独家发行股份募资后才能实现。这是否意味着重组各方已经达成某种默契,在未来合适的时候,长电科技的实际控制人将发生变化?只不过,为了加快此次重组通过审核,重组各方以重组后各向长电科技董事会提名2名非独立董事、长电科技变成无实际控制人为由对此淡化处理。

除了“潜在”的实际控制人变化之外,星科金朋的盈利能力更是长电科技实施此次重组的障碍。

收购后消化不良

星科金朋经营能力较弱的现实,在长电科技收购时就已经体现出来。收购之后,似乎也没有得到改善。

其一,经营业绩趋于下滑,亏损额逐步扩大。2014年底星科金朋实现营业收入88.52亿元,亏损2.14亿元;到了2016年上半年,星科金朋实现营业收入33.92亿元,亏损4.57亿元。其同期毛利率也由10.98%急剧下降到1.86%,盈利能力显著减弱(表1)。考虑2016年只是半年的数据,如果到年底,星科金朋将会是怎样的亏损情况?

其二,现金流状况不断恶化,甚至可能断裂。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星科金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基本保持在每年13亿元左右,但已不能覆盖其投资、偿还借款等资金需求。目前维持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还是2014年所募集的25.53亿元借款,这些现金都在不断被后续的还款、投资行为及经营亏损所吞噬。截至2016年6月底,星科金朋只有不到3.3亿元的现金余额,而在上半年就已流失现金4.03亿元。照此速度,仅依靠自身力量,星科金朋的现金流很有可能支撑不到年底(表2)。

其三,星科金朋的资产负债率实际已处于高位。从账面上看,截至2016年6月底,星科金朋资产负债率为63.54%,较2014年底的66.58%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星科金朋被收购时有一笔向老股东发行的价值2亿美元(折合13.26亿元)的永续债。该笔永续债因其条款设计被列入星科金朋的权益类科目。如果将这笔必须偿还的永续债调整为负债,星科金朋的资产负债率将上升到73.13%,已经处于比较高的位置。

无论是从盈利情况还是从现金流情况来看,星科金朋都处于较为严峻的局面,其大部分盈利指标都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加上高资产负债率的约束,星科金朋自身融资能力也偏弱。尽管长电科技管理层认为,星科金朋亏损的原因有行业周期、大客户订单下滑及工厂搬迁等诸多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整合才能发挥出效益。但问题是,星科金朋的现金流能否支撑到那个“理想”的时刻?毫无疑问,星科金朋现在非常需要外部的支持方能渡过难关。

就在星科金朋急需股东支持的时候,长电科技过得也并不轻松,似乎自身也陷入了财务危机。

收购星科金朋时,为获得中国银行1.2亿美元贷款,长电科技几乎抵押了全部家当和优质资产(表3)。从这个角度来看,长电科技要为星科金朋提供新的贷款担保支持,空间或许已经不够。

收购完成后,长电科技的经营业绩更有可能使其难以获得利率优惠的贷款。

2016年6月底,长电科技资产负债率为77.38%,超过2014年底63.12%的水平。并且,其资产负债率走高的趋势似乎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扭转;而毛利率也几乎下降了一半,亏损额逐年扩大,从2014年盈利2.58亿元恶化为2016年上半年亏损2.54亿元。此外,长电科技的现金也在被慢慢吞噬,现阶段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依靠外部借款(表4)。

在资产负债率高企、亏损额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长电科技获得外部借款的条件或许会越来越苛刻,对星科金朋的支持力度也就难以乐观。从这个意义上讲,长电科技向芯电半导体增发股份募资26.55亿元,意义不仅在于解决星科金朋的资金饥渴症,更重要的是降低长电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化解财务危机。如果这次重组不能成功,对长电科技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除了寄希望于芯电半导体的资金注入之外,长电科技也在不断通过盘活现有的资产进行自救。比如,长电科技正在对星科金朋的上海子公司实施搬迁,通过搬迁长电科技将会获得不菲的土地处置收益。此外,长电科技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售后回租、融资租赁业务,以应对财务风险。从最近半年数笔融资业务来看,长电科技不仅将固定资产、设备进行了租赁融资,甚至还将发明、专利等无形资产用来租赁融资,并且这些租赁业务的利率水平也在提高(表5)。

从收入构成来看,长电科技2016年上半年75.11亿元总收入中,有星科金朋的33.92亿元,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从盈利情况来看,长电科技2016年上半年累计亏损2.54亿元,而星科金朋同期亏损4.56亿元,换句话说,后者的亏损吞噬了前者的利润。这两组数据比较清晰地反映出,长电科技与子公司星科金朋规模虽然大致相当,但前者的盈利能力却远高于后者。换而言之,长电科技如果不以加杠杆的方式收购星科金朋,那么,现在的长电科技或许还是一家盈利企业。星科金朋让长电科技患上了“消化不良”症。

面对这种情况,摆在长电科技、产业基金及芯电半导体面前的就是在帮助星科金朋“脱困”的同时,兑现重组时的退出承诺。要同时解决这两个难题,对长电科技而言,最好的方式似乎是利用长电科技这一上市公司平台。

谁是赢家?

根据长电科技的重组方案,长电新科的估值约34亿元,长电新朋的估值为44亿元。按此计算,长电科技收购产业基金、芯电半导体所持的股权价值合计约为26.5亿元,其中产业基金19.9亿元,芯电半导体6.64亿元。

在收购星科金朋时,产业基金承担了3亿美元的收购资金,芯电半导体承担了1亿美元的收购资金。如果不考虑期间人民币贬值因素,二者承担的收购金额与这次换股所得的长电科技股份的价值大致相当,这也意味着前后两次收购,对星科金朋的估值大致是一样的。这样似乎可以从表面上得出星科金朋此次重组估值溢价不高的结论。但实际上,产业基金和芯电半导体还是享受了一定的价格优惠。

首先,形势不同。当初收购时,长电科技是全面要约收购,收购价格较市场价有一定溢价,收购完成后,长电科技就取得对星科金朋的控制权。而此次的重组,只不过是收购星科金朋的参股股权,这与收购控制权相比,估值应当不在同一水平。此时的星科金朋估值应不应该打个折扣呢?

其次,星科金朋的盈利状况不一样。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收购前,星科金朋毛利率还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收购之后却大幅下滑。尽管长电科技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来予以“解释”,但最起码,亏损加大后对星科金朋的整合难度大大增加了。所以,此时的星科金朋估值应不应该还要打个折扣呢?

最后,产业基金和芯电半导体所获股份的价格差异。长电科技向二者定向增发的价格是15.36 元/股,远低于现在的市场价格,期间的“套利”空间想必也会不小。一旦重组成功,机构套现,无疑将成为市场的“赢家”。

或许是出于对星科金朋盈利能力的担忧,在刚开始启动重组的时候,产业基金和芯电半导体以没有参与星科金朋日常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为由,未就注入股权的估值做出相应的业绩承诺。只不过后来在监管部门的要求之下,产业基金和芯电半导体才“半推半就”地就注入资产做出了未来3年长电新科净利润分别不低于0.7亿元、3.8亿元和5.6亿元的业绩承诺。但同时却强调,这种业绩补偿安排,“仅为了双方战略合作、支持长电科技尽快完成对长电新科和长电新朋的整合,不代表对该业绩数据的认可或承诺”。

从上述这些迹象可以看出,这次重组的操盘方似乎遇到了利益协调的困境。此时,重组方案能否通过,或要取决于监管层对业绩承诺安排认可否。在上次全面要约收购星科金朋时,由于涉及境外上市公司并购,星科金朋的原股东没有作出业绩承诺。这次长电科技还能如愿以偿么?

根据当初联合收购星科金朋时,长电科技与产业基金、芯电半导体签署的《投资退出协议》、《售股权协议》,如果此次重组方案不能通过核,或意味着长电科技将依照协议进行回购,那么收购资金怎么来,对资产负债率高企的长电科技又意味着什么呢?总之,长电科技前景堪忧。

根据《投资退出协议》,如果长电科技的重组方案在首次公告后18个月内未获得审核通过,芯电半导体将会向第三方出让股权,或要求长电科技、新潮集团以现金收购,收购的代价是按其成本支付每年不低于10%、不高于12%的年利率。

根据《售股权协议》,在芯电半导体向长电科技出售股权时,产业基金也将同步出售。不过,产业基金出售的条件相对宽松,只要求每年10%的收益率。

上述的两项协议已经把长电科技牢牢地困住。如果长电科技不能完成重组,芯电半导体、产业基金将有可能在约定期限内行使退出权。二者前期4亿美元股权投资将变成长电科技的债务,利率是不低于10%。钱从哪里来?对长电科技而言,似乎已无退路可走。如果真这走到这一步,不仅长电科技“难受”,对产业基金、芯电半导体而言,其收益也可谓“惨淡”,因为期间人民币贬值的因素将会吞噬其大部分收益。在这场并购中,谁是赢家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是由股权能否注入上市公司决定了。

杠杆收购的正道

长电科技以杠杆方式收购星科金朋现在遇到了困境。但当前A股市场却越来越流行杠杆收购,无论是反三角杠杆收购,还是自身承债式收购,运用杠杆的比率也越来越高,尤其涉及境外并购时。杠杆带来的刺激作用及快速效应,让市场出现一个又一个“蛇吞象”的并购,并购市场由此变得十分“亢奋”,并购规模越来越大。但杠杆并购是这样玩的吗?

杠杆收购首先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规模不大,也不引人注意。但进入80年代后,随着利率的下行,高收益债随之兴起,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杠杆收购狂潮。之后,杠杆收购几经起伏,逐渐归于平静。在这跌宕起伏的几十年时间里,出现了一批杠杆收购的代表人物和收购案例,典型者如素有“垃圾债券之父”称号的迈克尔・米尔肯;Wesray资本以8000万美元收购Gibson,并在18个月以2.9亿美元估值再次上市,而其中Wesray资本的自有资金出资只有100万美元;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KKR收购RJR Nabisco案。

从杠杆收购的本意来讲,就是“以小博大”,收购者只出少量自有资金,剩余主要依靠在市场上募集各种贷款类资金。这与我国上市公司当前联合PE机构、发行可转债、股东借款、联合各种资管产品等进行收购的模式有高度的相似性。

但募集资金这只是杠杆收购的第一步,杠杆收购成功或者说风控的核心在于收购后标的资产的处理上。杠杆收购的基本逻辑是,因杠杆收购产生的债务,主要依靠并购后标的企业的现金流来进行偿还。为了提高标的企业现金流,进而提高偿债能力,使自己的债务风险敞口能够尽可能地得到覆盖,收购方会处置标的企业的非核心资产,以及裁员、压缩各项管理费用。当标的企业通过改造,具备上市或退出条件时,收购者将会毫不犹豫地“放手”。由于有杠杆的存在,收购者将会录得不菲的收益。

但在近期A股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收购第三方,还是被第三方收购,财技方面运用得越来越娴熟,出现了大量设计非常精巧的交易架构,但是,在收购的风控上,却难以见到匠心独运之处。上市公司现在进行并购,不论是联合PE投资机构,还是通过设立基金或是资管产品,一个通行的“必备”合作条款是,上市公司或其主要股东承担回购责任,确保第三方资金的退出。

这样的设计,似乎只要有了A股平台,所有的收购风险都能得到化解,A股平台成为了各方的溢价退出通道,并且未来收益可期。在这个过程中,重组各方又不断推出热点和题材,不断提高资产注入预期来博取更高的收益。至于标的企业本身的业务盈利能力或资产质量如何,如何介入收购后的经营,以及如何提高收购后标的企业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这些都变得少有人关注。长电科技的并购后遗症,为当下上市公司的杠杆并购“”提供了最好的注解。上市公司所谓的杠杆收购究竟是杠杆收购,还是只是一种“套利”的方式?

或许是有了这种所谓的“退出”模式刺激,上市公司收购的杠杆水平不断攀升,各种融资模式层出不穷。长电科技2年前收购时不足7倍的杠杆倍数,在现在动辄30倍、40倍的倍数前面,已是“小巫见大巫”。但目前能看到的是,长电科技到现在还承受着巨额的债务,财务风险不断积聚。一旦不能通过A股实现投资机构的退出,对长电科技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但对其众多的股东又意味着什么?长电科技的现状会不会也在提醒众多的市场参与者,理想和能力要互相匹配,否则,就容易消化不良?

半导体资金流向篇2

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国有企业将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投资者,竭力在增长缓慢的半导体市场内跻身为世界级厂商。因此,各半导体企业技术业务部门的领导者们应针对未来在华业务制定新计划。

Gartner对于半导体投资市场的预测具体如下:

1000多亿美元的投资将令中国本土半导体企业的营收到2025年提升3倍

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力量引导国内资本重点流向由国有或国家持股公司所运营的特定行业。对于需大规模投资的行业(如:LCD面板、高速铁路、太阳能和LED市场),中国政府的指导模式一直卓有成效。为了实现指导方针中的既定目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CICIIF)的首轮基金约为200亿美元,但据市场估算,当地政府与国有企业的投资总额首轮就将超过1000亿美元。截至2016年9月,在CICIIF批实100亿美元基金中,约60%投向了芯片制造,27%投向芯片设计,8%投向封装与测试,3%投向设备,物料投资则占比为2%。

在此轮投资中,半导体设备提供商将会看到中国市场对于新的晶圆加工厂需求不断增加。我们认为大部分晶圆加工厂将于2020年之前正式投产。虽然大部分厂家的工艺无法在近期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12英寸与8英寸晶圆厂的新增产能将在2020年之前对现有的晶圆代工厂市场造成一定影响。截至2025年的第二轮投资将基于市场的成功经验,重点注入更加先进的技术工艺。

为了实现2025年、乃至2030年的宏伟目标,对半导体行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应是中国政策的一贯战略。在中国企业有能力提供设备、服务或工业生产之前,上游供应链的供应商们将是主要的受益者。

中国晶圆代工厂未来5年将总体实现最低20%的年度收入增长

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10年内得到显著改进(或升级),中国无厂半导体企业的收入在过去几年内年均增长20%。而这一趋势将延续下去,使得未来5年内中国代工厂对于晶圆的采购量增加20%。

由于中国政府大力扶持半导体行业,全球半导体公司都主动将各自的中国战略确定为与中国厂商开展协作,以免被排除在外。未来5年内,一些国际化无厂半导体企业可能将多达50%的晶圆采购需求转向中国代工厂。

在过去两年间,中国代工厂在开发与量产28纳米(nm)逻辑电路工艺方面一直进展缓慢,而与此同时,其他领先的代工厂在2015年转至14 nm,并将于2017年开始10 nm工艺的生产。未来5年内,中国代工厂将继续与最领先的逻辑电路技术公司展开艰难竞争。强劲的收入增长将局限于不具有领先优势的工艺领域。

到2025年,30%面向本地PC和服务器的处理器将通过现有处理器厂商签订许可证协议的形式在中国境内设计与制造

为了确保IT基础设施和设备自立自足,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投资开发不同架构的高性能处理器。包括:x86、ARM、Power和Alpha――但依然难以使之商业化并推向主流市场。

半导体资金流向篇3

货币供给分析:2009年下半年将有所下降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货币供给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相乘得到,基础货币创造由央行通过外汇占款、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再贷款等途径实现。外汇占款属于央行被动的货币创造过程,而后两者则属于主动的货币创造。货币乘数由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和放贷意愿决定。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受到资本充足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制约,信贷投放意愿则受到央行信贷政策的影响。以下将逐一分析2009年下半年上述各因素变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基础货币投放:增速将有所放缓

外部:下半年外汇占款大幅激增的可能性较小

外汇占款主要由贸易顺差、净外商直接投资(NFDI)和外汇储备中难以解释的部分(其中包含热钱)构成,三因素的变动共同决定了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进行的基础货币投放量(见图1)。

顺差反转基础尚不牢固。2009年7月,我国实现贸易顺差106亿美元,较6月反弹23亿美元。然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仍然未走出衰退。2009年第二季度,美国GDP

季节调整后环比下跌1.0%,同比下跌3.9%;欧元区GDP环比下滑0.1%,同比下跌4.7%,这也是欧元区连续第五个季度出现环比下跌;日本GDP环比微增0.9%,同比下滑6.4%。而且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来看(见图2),2007年至今跌幅巨大,这说明三大经济体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受到了较大冲击。笔者认为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复苏仍需时日,我国出口需求的疲软态势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年内贸易顺差难以实现大幅反转。

下半年FDI仍将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前七个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仅为483.7亿美元,同比下降20.35%。同期,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45家,同比下降21.39%。笔者预计2009年下半年FDI仍将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为:首先,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跨国投资下降趋势明显,这直接制约了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的增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7月22日的《2009~2011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同比分别下降54%和77%,预计全年下降幅度达50%和67%。其次,在国际需求低迷的背景下,我国出口萎缩的状况造成部分出口导向的外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所以在短期内外商对于这一部分投资缺少追加的动力。

下半年热钱流入规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原因如下:首先,热钱流动的方向及其规模与A股市场收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存在一定的时滞(见图3)。2008年年底到2009年8月,我国A股市场已经创造了超过100%的涨幅。从国际视角来看,估值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对于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策略,众多投资机构也由看多转向谨慎看多,由A股市场效应带来的热钱流入增速是否能够保持上半年的水平还有待观察。其次,伴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各新兴市场经济的先后回暖,这些经济体对热钱的吸引力逐步攀升,这也对流入我国的热钱起到了一定分流作用。

内部:下半年央行主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将大大减少

2009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的力度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适度宽松”的本意。境外资金入境风险、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信贷风险、两者共同催生的流动性过剩风险、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的泡沫风险和结构性通胀风险开始渐渐浮出水面,并引起央行的高度关注。预计下半年央行将继续使用央票、正回购等常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和非常规的定向票据以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适当减小再贴现和再贷款规模,不排除央行在必要时适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恢复三年期央票发行的可能性。这些措施将使得2009年下半年央行主动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大大减少。

所以,2009年下半年无论是央行被动投放还是主动调控的基础货币量都很难超越上半年水平,基础货币大幅增长空间有限。

货币乘数趋于缩小: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和意愿双双下降,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显著回落和资本充足率约束加强将限制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能力。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年初的5.11%降为第二季度末的1.55%(见图4)。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超额准备金率水平分别从年初的3.93%、5.73%和10.12%下降到第二季度末的1.15%、0.95%和4.26%,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降幅较为显著,分别下降了4.78和5.86个百分点(见图5)。

从已公布的3家银行半年报来看,资本充足率出现集体下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分别从2008年末的13.47%、9.22%、11.4%下降为12.57%、8.48%和10.36%。2009年下半年,银监会可能将进一步严格资本充足率指标的管理。

所以,上半年信贷投放的急速扩张使得银行的资产规模迅速膨胀,与之相伴的是银行体系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滑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加强,这两个因素将会限制商业银行下半年信贷资产维持高速增长。

监管层更加主动的窗口指导和严格的监管将限制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意愿。2009年下半年,监管层将适当控制巨额信贷投放:央行进一步加强窗口指导,提示商业银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银监会将继续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加强贷款流向监管,以防止贷款资金被违规挪用,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和意愿双下降,再加上“早贷款早收益”的思维定式,下半年有可能贷款增长不会像上半年那么多了,从而起到了降低货币乘数的作用。

货币需求分析:经济逐步启稳,货币需求开始攀升

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价格水平、实际经济增长和货币流通速度,而在给定期限内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假定物价水平不变,决定货币需求的关键因素是实际经济增长。或者说,在既定的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下,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对状况将体现在物价水平的变化中。本部分将按照这一思路对实际经济增长进行重点分析。

当前实体经济回暖态势明朗,下半年将继续回升

实际经济增长可以通过GDP增速来衡量。从1997年以来GDP累计增速和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走势图来看,两者走势高度吻合。由此我们认为在不公布GDP增速的月度里,工业增加值增速可以作为衡量GDP增速的重要先行指标。

2009年前7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速稳步回升(见图6)。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单月增速则从2008年11月份的阶段性最低值5.4%稳步增长至2009年7月份的10.8%,加快了5.4个百分点,与2008年的平均水平12.65%相比,仅相差1.9个百分点。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2009年开始逐渐走出谷底,7月份为9.2%,较2008年12月份增加1.1个百分点。相对于轻工业,重工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深,但其恢复的力度也更为强劲(见图7)。

2009年前7个月,基础工业产品电力供应、水泥、粗钢的产量纷纷呈现触底回升的态势。其中发电量由2月份的2450亿千瓦时增长到7月份的3340亿千瓦时,7月当月环比增长8%;粗钢产量从2月份的4042万吨增长到7月份的5068万吨,7月当月环比增长3%;水泥从2月份的8300万吨增长到14500万吨。基础工业产品的数据从微观角度验证我国工业生产逐渐转暖的趋势日益明朗。

2009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生产的拉动将进一步增强,同时,出口下滑对工业生产的拖累将减弱,预计工业生产增速有望持续回升。与此同时,2009年7月,经济运行重要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经连续6个月回升,连续5个月保持在50%的扩张、收缩线以上。综上所述,预计下半年以GDP增速衡量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将逐季走高,并带动货币需求量的增长。

结论

下半年,境内流动性充裕状态将逐渐弱化

展望2009年下半年,一方面,基础货币的投放、商业银行信贷增速所决定的货币乘数均很难达到上半年的水平,未来经济形势并不支持货币供给的持续、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增长将会持续企稳回升,货币需求则会伴随着经济产出的增长而逐步上升。所以,货币供需关系将会发生改变,呈现供给减缓、需求增长的态势,从而流动性充裕的程度在上半年或已达到阶段性顶峰,在下半年将呈现弱化趋势。

下半年,CPI有望逐步企稳回升

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8%,连续六个月负增长(见图8)。然而,从CPI环比数据来看,在经历了四个月的下跌之后,7月份终于止跌,较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并触及正负分界线,这表明物价在下跌的过程已初现企稳回升的迹象。

展望2009年下半年物价走势,笔者认为:首先,流动性充裕程度在下半年将逐渐弱化,货币供给减缓和需求增长将体现在物价水平的变化上。其次,由翘尾因素导致的CPI同比下跌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从2月份开始,翘尾因素分别为-2.48、-1.79、-1.89、-1.50、-1.30、-1.39个百分点,在负值区间内的运行已经呈现出转正的迹象(见图9)。再次,经济企稳回升使得由需求拉动的物价上涨压力将逐渐显现。最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逐渐向境内传导,成本推动力量也将有利于CPI的转正。综上,笔者判断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CPI可能将由负转正,2010年尤其是下半年后通胀压力可能会逐步显现。

半导体资金流向篇4

一、制造业的半成品采购

目前制造业的半成品采购流程为:销售部门得到订单后,录入公司管理系统,公司采购部门从该系统中,分析订单,将订单所需的零部件分拆,按需进行采购。将半成品的需求制作成采购订单,选择供应商,部门领导审核通过后,正式通知供应商下订单采购,供应商得到订单后开始进行生产。采购人员随时对订单进行追踪,以保证交货期,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供应商交付合格的半成品后,这次半成品采购才算完成。

二、制造业半成品采购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分析,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二)制造业半成品采购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1)近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制造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资金流动缓慢,企业库存增加。而制造业实施半成品向外采购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库存压力。(2)半成品向外采购策略的实施,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方式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选择合适的供应商。(3)半成品向外采购策略的实施,减轻了企业生产的压力,就可将精力着重于产品的销售和研发。(4)半成品向外采购策略的实施,减轻了人员聘请的压力,企业对人员的需求量大大减少,有效减轻了资金压力,节约了资金,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2.劣势分析(1)供应商选择困难。公司在选择供应商时,主观成分过多,供应商选择中还存在一些个人的意见;供应商选择的标准不全面,目前选择标准多集中在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价格、交货准时性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供应商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2)交货期得不到保证。供应商选择的不严谨,就导致交货期的问题。采购人员一般通过电话督促采购活动的进行,难以保证及时的交货期;而对于延迟交货,企业没有给出严肃地处理,这就导致供应商的懈怠。(3)半成品的质量不高。半成品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出现问题时都是返厂修复或更换,极少有处罚。这对供应商保证其产品的合格率没有促进作用。3.机遇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家鼓励制造行业的发展,企业在实施半成品向外采购策略上,对企业的寻求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企业降低了资金压力。4.挑战分析企业在实施半成品向外采购的工作中,半成品的交货期、质量等都影响着公司的整体运营,随时对公司的整体发展带来挑战。

三、结论

半导体资金流向篇5

海外关注重点:流动性进一步宽松

海外市场层面依然是紧盯流动性拓展趋势,而不是紧缩预期。2011年上半年要关注的机遇是,国际资本从美国债券市场流出,进一步推升美国以及全球高风险资产的价格;同时要关注的风险是,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警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局部”出现系统性风险。盯住美债市场的波动,全球金融市场集体出现资金退潮的系统性风险将能够提前预知。

2011年美债市场所流出的资金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最后推动力”。这一点认知如果不清晰,我们将失去衡量对错的评估基准。经历了QE1(第一次量化宽松)、QE2(第二次量化宽松),2011年支撑全球市场继续攀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美债市场所沉淀的大量资金。

最新出现的变因是,日本大地震引发日本央行紧急投放巨额流动性,进而触发流动性“宽松三期”(QE3)。这使得美债市场的指标趋向可能在短期失去指导意义,但就全年趋势而言,美债走向仍是发现系统性风险的前瞻指标。

预测层面的分析相对纠结。

――新兴国家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纷纷开始“收紧”货币,以对抗不断蔓延的通胀“流感”。以我的个人经验来看,全球投资人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中、美两国的通胀形势,它们的动态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趋势才举足轻重,其他国家的通胀形势恶化都不足以扭转投机资金追逐高风险资产的热情程度。

――美联储未来升息的短期预期悄然升温。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执行意图一贯非常透明,揣测美联储加息时点,实际操作意义不大。一旦要加息,美联储会提前数月连续“明示”市场,使得预期提前消化。这一点与神出鬼没的中国央行有显著差别。揣测美联储升息,进而担忧流动性变化,以此指导A股操作――从历史经验来看,这条逻辑链太长,实际操作意义不大。

――大多数投资人对于日本政府未来持续“放水潜力”存在不同程度低估。相对于忧虑美联储升息,对于第二个“美联储”(日本)的出现缺乏足够心理预期,将更能够在短期内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趋向。无论出于压制日元升值冲动的目的,还是保障国内股市、债市不爆发系统风险,以及为帮助日财政部灾后重建筹措“低息”资金……进一步大幅投放流动性,是日本央行的唯一选择。

当市场逐渐看清日本央行的“放水潜力”,QE3的市场效果也将就此开始显现――未来A股泡沫性上涨的趋势应与全球其他股市方向趋同,只是空间上受制于“宽松期”内中国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

2011年A股的外部风险如何防范?盯住美元、美债,你就不会成为裸奔者!

国内关注重点:通胀演化趋势

国内市场层面要紧盯“通胀”背景演化,避开货币预期“混乱”,抓住资金“潮涌”时机。A股面临的机遇是,正在攀爬“wall of worry”(忧虑之墙),伴随着通胀忧虑逐步缓解,A股市场将表现出可持续性的上升趋势。同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群体从焦虑转换为恐慌,触发恶性通胀,使得中国经济陡然“失速”的风险大增。

如何判断“机遇”转化为“风险”的拐点?盯住A股内部资金流向,意味着当恐慌发生在A股之前,“资金退潮”的系统性风险将能够提前预知。

2011年政策动向的核心目标是“防通胀”。这一点认知如果不清晰,我们将失去衡量对错的评估基准。无论是加息周期的启动,准备金率的一再提升,还是公开市场的货币回收,这些政策手段的核心目标,在当前阶段是“唯一”的,而不是常规所谈及的四个宏观目标。“高通胀”是2011年中国经济特征的标注,这是普遍共识。因此,判断货币政策阶段性“从紧或放松”,缺乏中期指导意义。

换言之,通胀一日不退,货币一日不松。问题是,即便存在“通胀一日不退,货币一日不松”的认知,仍然不可避免出现货币预期“混乱”――“从紧或放松”的评估标准不一造成混乱。

货币预期处于逻辑推导链中段。即推导链前端是通胀形势,后端是市场趋势。当通胀形势处于平衡期,对于货币政策手段的理解会出现分歧――一部分人会倾向“从紧”的延续,另一部分人认为“放松”就要来临。后段市场趋势判断会因为“中段货币政策分析的分析混乱”而出现混乱。

一分为二来看,“从紧”延续没有错,“放松”也可能是正确的,看你用什么标尺来衡量。如果把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向“僵化”作为操作策略的贴身指引,很容易发现,一个升息周期的开启,往往持续2-3年,准备金率的提升在未来一年内也很难看到“拐点”。继续推导下去,会得出什么结论?不言而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A股中长期趋势判断由此很容易得到合理推导,但也容易失去发现“拐点”的机会――这恰恰是,投研机构不可能放弃的研究目标。因此,2011年年初连续数月CPI保持在5%附近,令宏观分析人士对于未来趋势失去方向,是必然发生的事件。

等待资金“潮涌”时机

如果认为中国经济必然出现恶性通胀,大可远离市场,不看就行了。现实是,大多数愿意等待“更坏”事件发生的投资人已经远离,因此,A股才出现了攀爬“wall of worry”的行为。

以静默的心态看待市场,会发现,过去两个月A股比我们想象中要“强硬”许多――历史告诉我们,这是牛市初期的典型特征。为什么会这样?牛市从来都是诞生在悲观中,死亡在乐观中。就这么简单。悲观的人始终站在市场之外,没有做空工具让他们进行情绪宣泄。乐观的人一点点递增,尽管不坚定,但试探性买入会逐步推高市场价格。一旦宏观形势出现一些好转,市场反应往往会令我们大吃一惊。换言之,A股市场的“中期拐点”必然发生在“通胀拐点”之前,发生在“政策执行拐点”之前。

客观上,我并不认为自己能够率先于市场、率先于决策层发现“通胀拐点”,因为没有足够客观的数据。但我相信,有足够能力去判断“市场拐点”是否成立?!这仅仅需要持续性的观察就可以了。

无论市场是否错判通胀形势,错判政策趋向,新增资金都将会给你一个确定性收益。作为一名投资人,完全可以通过策略来锁定风险边际,而无需在意最后结果到底是什么?客观上,没有必要否定牛市正在发生,因为牛市只有走出来才知道,而身处进程之中,看到的更多是迷惑。

回想2009年,难道不是这样演绎……

钱来了,是硬道理。过去三年,真正值得交易的时间只有十个月――2008年只有9月中旬与11月中旬两次脉冲流入,全年无行情;2009年1月开始,迎来了第一波资金流入,市场涨势持续到2月中旬,一个半月涨幅500点;2009年5月开始,再次迎来了一波强有力的资金流入,市场涨势持续到7月底,三个月涨幅1000点;2009年10月开始,迎来当年最后一波资金流入,市场涨势持续到11月底,两个月涨幅400点;2010年2月开始,迎来了第一波小量资金流入,市场涨势持续到3月底;两个月涨幅200点;2010年9月底开始,终于迎来了当年最凶猛的一波资金流入,市场涨势只持续11月上旬,近一个半月涨幅500点。按照资金流入时间来划分行情操作时段,而不是按照行情自身的波动趋势――从结果来看,对于任何投资人来说,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策略。

半导体资金流向篇6

连平:上半年,全球经济整体仍然处于弱复苏的格局。其中,美、日经济增速出现了缓慢复苏,而欧元区仍然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则普遍放缓。

受益于此前美联储数轮QE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动,美国股市、房地产持续回暖,金融资产价格稳定向上的财富效应推动了消费者信心进一步上扬。然而,从整体来看,财富效应更多体现为股票权益、房地产金融等资本层面和国内居民消费意愿的恢复性增长,GDP增速的逐渐回暖对美国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作用可能并不显著。事实上,从反映工业领域盈利能力的PPI价格同比走势看,中间产品PPI的持续负增长表明,美国的工业产业领域仍未摆脱金融危机以来的“通缩阴影”,美国经济依然并未完全走出财政去杠杆、经济再调整的阶段。

从美国的核心通胀同比走势看,虽然QE1、QE2短期内将美国的核心通胀推升到2%的常态区间,但是随着QE效应的递减,自2012年9月起其核心通胀率又开始重回下跌通道,而“盯住6.5%失业率”的QE3也并未能扭转美国核心通胀继续下探的趋势。“核心CPI的下行压力”仍将可能是美联储继续QE的理由。目前看来,美联储最有可能的也只是QE缩量,短期内QE完全退出的概率不大。

就欧元区而言,虽然目前欧洲大陆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已经基本消弭,欧元区整体贸易盈余占GDP的比重也已大幅回升并超过了债务危机爆发时的水平,但自2013年下半年起,欧洲央行非常规的宽松货币救助政策可能将面临尴尬的“两难境地”――受困于“缺乏统一财权安排”的财税制度及“统一汇率”制约欧元贬值空间的现实政策,欧洲央行为推动整体经济复苏进程而继续实施“零利率”货币宽松刺激政策的难度日渐加大。

日本的安倍经济学(Abenomics)希望通过采取超常规激进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减税政策、以刺激民间投资为中心的经济产业成长战略,走出日本经济持续20年的通货紧缩局面,达到通货膨胀率2%的目标,以此来提振日本经济。目前,日本国内的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暂时在逐渐恢复,对外出口增速也在明显好转。但随着持续超常规的货币投放,日本经济累积的风险也在加大。未来日本经济可能面临以下风险:一是“债务再平衡”风险。目前日本总债务超GDP的2倍,财政赤字超GDP的10%。老龄化社会巨额的保险、医疗保障对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提出了现实考验。二是在财富效应作用下资产泡沫重现,同时日元持续贬值推动物价全面上升。

基于QE推动下美国经济可预期复苏以及欧元区系统性风险基本消弭的整体判断,在全球实际有效需求的弱复苏推动下,全球贸易的周期性回暖仍将助推2013年下半年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平稳增长,预计下半年“金砖四国”GDP增速温和。

《债券》:从2013年我国已公布的上半年各项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不是很乐观,比如,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为7.5%,环比增长1.7%,显示经济增速放缓,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连平:2013年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运行不及市场预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二季度经济增速相比一季度继续放缓,我们认为主要是短期内内外需求疲弱、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等三方面原因所致。

内外需求疲弱是二季度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政策“挤水分”的作用下,二季度出口同比增速出现了明显回调。因为一季度我国出口实现了18.4%的较快增长,但较多是企业为实现境内外套利而产生的贸易“虚增”。在外管局加大力度打压虚假贸易后,出口增速的水分被迅速挤出,而如果扣除资本流动的“水分”,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其实在持续放缓。二是制造业不景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创下近10年以来最低水平。三是工业生产和需求不旺,工业领域有通缩风险。四是用电量及铁路货运等反映实体经济活力的数据表现疲弱。

我们对市场比较关注的经济领先指数――“克强指数”(Ke Qiang Index,根据用电量、贷款和铁路货运量三者的同比增速来观察经济景气度)进行了模拟。从历史走势看,“克强指数”通常领先中国季度GDP同比增速约一个季度,而截至2013年6月份,克强指数虽有小幅回升,但总体仍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表明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动力整体仍显不足。

其实今年以来,并不是所有领域都“偏冷”,如房地产和地方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就仍相对处于扩张阶段。但为什么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张没有明显拉动经济增长呢?我们认为,这恰恰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清楚反映:这两个领域的扩张对实体经济其他部门产生了“挤出效应”,其首要表现在金融方面,从而成为短期内经济增长的阻碍。而且房地产泡沫的积累和地方债务的扩张也正成为中长期威胁中国经济安全的风险。

《债券》:您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态势,未来这种态势是否会延续?如果经济持续下滑,是否有“硬着陆”的风险?您对当前及下半年的经济形势作何判断?

连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连续30多年保持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是因为我国有劳动力无限供给所产生的人口红利、市场经济改革所释放的制度红利,以及加入WTO所享受的全球化红利等有利条件,但任何红利都有结束的时候。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一国或地区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经济的潜在增长率都出现了持续下行的现象。而在2010年,以世界银行收入分组标准划分,我国以人均总收入4260美元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也正是从2010年至今,我国季度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三年出现了持续回落,经济运行状态已经明确地提醒我们: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中枢或已显著下移。据测算,在“十一五”时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大概是10.5%,实际增长率也是两位数。而“十二五”时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将降到7.5%左右。

目前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而就业并没有显著恶化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当前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就是接近潜在增长率水平的增长率。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应当正视这一转折的到来,不能沿用原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思路来调控经济。

考虑到结构性问题是制约当前经济增速回升的关键原因,因此政府近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调结构”和“促改革”的举措。由于结构调整政策和新的改革措施意在长远,对短期经济增长推升作用有限,而依靠经济内生增长动力难以有效扭转当前经济总需求不足的趋势,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但为保证经济增长不跌破7.5%的“下限”,6月以来中央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兼顾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的举措,实质是具有协调型特征的温和刺激政策,因此下半年经济增速快速下滑的可能性也不大。

下半年政府在稳定投资方面仍有可能有所动作。上半年由于政府换届,发改委审批项目较少,下半年项目审批可能会加快,未来能源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国省公路干线改扩建、民用机场、轨道交通、内河航运等)、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将成为投资的重点。综上,预计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20.4%,略低于去年,但下半年会呈小幅加快的态势。

从短期看,一系列因素作用可能使经济增长不会出现“断崖式”下降。一是既然经济运行很可能已经接近其潜在增长水平,那么未来现实增长就不大可能持续大幅下挫。与2009年初2000万农民返乡相比,目前就业状况较为平稳,这也是实体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的一方面写照。二是三驾马车中消费增速总体稳定,二季度实际增速相比一季度明显回升,显示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仍有较大潜力。而出口和投资增速下半年也可能相对稳定并略有回升。三是上半年信贷和社会融资都较去年同期有明显增长,其滞后效应有助于三季度的增速回稳。四是工业库存仍处在较低水平,一旦改革效应改变预期,补库存过程开始,则将拉动总需求较快扩张。五是国务院提出要保证全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因此三季度如果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或就业状况恶化,不排除政府还会出台温和经济刺激政策的可能性,这将有助于稳定下半年经济增长。因此,预计2013年三、四季度经济增速会在7.4%左右,全年经济增速仍有可能维持在7.5%左右,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

事实上,7月以来,一系列经济数据已经开始有所改善。7月PMI小幅回升,进出口明显反弹,PPI环比同比均小幅上涨,尤其是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同比增速较大幅度回升,似乎预示着三季度经济可能逐步企稳。

《债券》:对当前的物价水平您怎么看,预计全年CPI的走势将会怎样?

连平:回顾一下本轮物价的周期,2012年CPI同比涨幅缓慢下行,于10月份以1.7%的阶段低点结束了上一轮周期。新周期开端CPI同比震荡回升,2013年上半年均值为2.4%。综合看,上半年的国内经济相对疲弱与国际经济低位徘徊态势可能在下半年持续,部分经济改革措施可能还将增加短期成本,从而进一步抑制总需求,经济增长将回归潜在增长水平。根据我们对三、四季度GDP增速的估计结果,采用HP滤波法估算我国产出缺口:2012年至今年上半年季度缺口均为负值,尽管下半年将转正,但仍接近零值,总需求持续弱势,预计物价水平难以大幅上涨。

考虑到总需求弱势、货币层面保持稳健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有震荡下行可能等因素,下半年国内物价水平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低,其中PPI仍有通缩压力。

不过,猪肉价格温和上行、阶梯式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进、劳动力价格缓慢上升、土地成本上升等细项因素将使下半年CPI同比将以有限幅度上升。初步预计,2013年下半年,CPI同比将温和回升至2.8%左右,PPI同比降幅将收窄至-1.7%左右,全年CPI与PPI同比将分别约为2.6%和-2%。

《债券》:从近期全球的黄金、股票等市场走势波动来看,市场对于美国将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仍有很多猜测,您认为这对于国际资本流动有什么影响?预计人民币汇率走势和我国外汇储备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连平:从国际上看,美国量化宽松退出一旦启动,意味着美国的利率水平将趋于上行,资金成本上升,美元也会随之阶段性走强,全球资本会进一步流出新兴市场国家而回流美国。有数据显示,其实早在6月初,已有不少资金从新兴市场股票基金中撤出,从中国股票基金中撤出的资金量达到近5年来的最大规模,从香港股票基金撤出的资金量更是达到近10年来最高值。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增速存在放缓的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减弱和热点领域的融资能力下降均降低了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下半年,由于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较为平缓地放缓,短期内显著反弹的可能性不大,加之部分国外机构对中国债务问题和金融体系风险的过度担忧,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将趋于谨慎。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还会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放缓,甚至形成贬值预期。

自2011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改变了以往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而趋于平稳。未来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和我国主动加大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力度,以及央行主动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平盘干预,外贸和人民币汇率将逐渐趋于平衡,外资流入中国将相对谨慎,外汇储备出现季度甚至月度增减交替可能将成为常态。预计下半年外汇储备约增加1000亿美元,201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总金额在3.6万亿美元左右。

整体上判断,预计下半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仍以双向波动为主,不会表现出明显的持续升值或贬值态势,波动区间在6.15到6.20之间,较上半年末可能会小幅贬值,年底将在6.20左右。

《债券》:我国房地产价格及调控政策一直牵动人心,对于当前的房价及调控政策您怎么看?

连平:今年上半年,号称史上最严的“国五条”出台后却出现了“政策遇冷、房价升温”的局面。自始于2010年的本轮调控实施以来,调控政策的边际效应正逐步递减。从“国五条”的效果来看,不仅房价上涨势头未得到根本抑制,反而加重了购房者追涨和恐慌心理。因此,如果继续出台抑制需求的措施将对刚需造成伤害,或引发楼市报复性反弹。从中长期来看,决定房价是否上涨的关键因素是市场供需结构,在供求失衡状况得到实质扭转以前,房价上涨压力犹存。下半年,决策层将更注重长短期政策结合,启动房产税扩容等长效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由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发挥效能还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在此之前行政手段仍将占主导地位,暂无放松可能,调控方式将以部分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落实现有政策为主。未来房产税制度能否顺利推进,有赖于各项配套政策的实施和地方层面配合落实的动力。

下半年需要关注的是,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控体现出的相对宽容引起的预期改变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有可能带来局部地区房价再次快速上涨。但未来市场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房价下行的因素,如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的动力增强,我国面临资本外流压力;中央要求金融业加大对实体经济服务力度;银行在存贷比约束下存在贷款收紧压力等。

《债券》:今年,国务院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您认为下半年的信贷供求及市场流动性状况将会怎样?

连平:下半年,预计信贷需求将相对平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将保持平稳较快态势,对信贷增长构成一定程度支撑;但制造业由于补库存周期延迟,企业盈利持续放缓,投资及信贷需求仍难以自发性扩张。受上半年房产市场销售额的带动,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长将在第三季度高速增长,但可能在第四季度有明显下降,增量也将受制于银行信贷的总供应能力。而从银行信贷供给看,虽然货币政策有放松的压力,但大幅放松的可能性不大,银行总体信贷环境不会明显宽松。在外汇占款增长放缓、金融市场发展和投资渠道增多持续分流存款的情况下,银行特别是部分中小银行的存款压力依然很大,下半年总体信贷投放能力将受到制约。总体来看,预计全年新增贷款为8.5万亿-9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3.5%-14.3%。

下半年,贷款增速将有所放缓,外汇占款增量下降将继续对货币增长构成限制,但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扩大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快增有利于货币扩张。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计2013年末,M2和M1同比将分别增长13%-14% 和9%左右。

《债券》:我国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有什么特点?您能否预测一下未来货币政策走向,货币政策工具将如何选择和使用?

连平:从具体操作看,上半年货币政策操作呈现出的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实际政策操作呈明显的中性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对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谨慎使用上,上半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保持不变。二是进一步增强灵活性,针对外汇占款增长在上半年有所恢复,及时加大公开市场回笼力度,保持总体流动性合理适度。特别是推出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进一步增强了流动性调节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同时,继续优化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

下半年,物价将是小幅上升态势,应该不会成为当局调控的重点目标;而结构调整又是长期工程,需要认真规划、稳妥推进,因而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平衡好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防通胀控风险之间的关系。

从稳增长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有放松的需求。一、二季度GDP增长分别为7.7%和7.6%,增速持续放缓,下半年仍然存在下行压力。与此同时,全球资本流向正在发生转折,开始从新兴国家撤出回流美国。资本流入减缓而流出加大将给我国带来流动性紧缩的压力,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增长,这要求货币政策放松。

从中长期防通胀和控风险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应保持适当偏紧。截至2012年末,我国M2与GDP的比值已达1.88,人民币贷款余额与GDP之比也高达1.21,均属全球较高水平。这固然有我国融资体制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客观原因,但毕竟货币条件过于宽松会带来潜在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风险。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2013年以来,尽管贷款增长平稳,但非银行信贷融资大幅增加。有证据表明,上半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大部分(主要是非信贷融资)流向了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高收益预期使得房地产企业可以承受较高融资成本,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本身对融资成本不够敏感。在当前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融资需求偏弱的情况下,政策放松的结果很可能是进一步导致过多的资金流向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进一步集聚风险。因此,为避免房价大幅反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防止地方政府债务大幅攀升,货币政策不宜放松。此外,治理影子银行风险、防止银行表外业务过度发展以及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等,都需要货币政策保持适当偏紧。

CPI和PPI同比涨幅持续正负背离对货币政策形成相反的要求。CPI和PPI同比涨幅正负背离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这是自1997年以来PPI同比涨幅出现的四次负值阶段中,CPI同比涨幅首次持续为正。作为分别反映消费端和生产端供求状况的价格指标,二者背离一方面表明价格传导机制不畅,生产领域的价格很难及时传导到消费领域;另一方面也说明工业生产领域的问题比较严峻,特别是钢铁、水泥、玻璃等中上游行业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产能过剩,库存高企。这一背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前政策面临两难局面:如果为改变PPI持续负值状态而放松政策,则担忧因此刺激居民物价上涨,而如果政策适当偏紧,则又担忧原本疲弱的工业生产活动进一步遭受压力。

可能是出于以上考虑,国务院明确指出“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强调“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由此分析,预计下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可能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灵活性进一步增强,当局将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和流动性状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保持流动性适度宽松;下半年既不会再次出现6月那种流动性异常紧张的状态,也难以恢复到年初流动性较为宽松的格局;公开市场操作仍将作为主要的政策工具来使用,下半年将以净投放为主;尽管在稳健货币政策下利率和准备金率不会大幅调整,但一旦经济增长和就业滑出下限,不排除综合运行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来促进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平稳增长的可能,以推动市场利率下行。二是注重稳定和引导预期,当局将准确把握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以稳定和引导社会预期,防止预期大幅波动,乃至于出现过度担忧和恐慌的状态。三是增强针对性,为有效调节市场流动性,预计再贷款、再贴现、SLO和SLF、定向央票等针对性强的定向调节工具的使用频率会明显提高,并鼓励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小微企业、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和国家重点项目后续融资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四是注重协调性,当局将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出发,协调财政、货币、信贷和汇率各项政策,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平衡兼顾各类目标。

在政策稳健的总体基调下,年内准备金率将保持基本稳定,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但若经济增长和就业滑出下限、资本持续加快流出,也不排除适度下调1-2次、每次0.5个百分点的可能,但大幅下调的可能性不大。

2012年下半年的实际政策操作情况已经证明,通过加大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有能力应付外汇占款增速放缓的影响,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此外,资金在行业间的分布存在结构性差异,准备金率下调这种“一刀切”式的做法对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效果并不显著,所带来的流动性扩张并不能确保资金流向政府希望扶持的重点部门和行业。

半导体资金流向篇7

资金面或生变

“二套房”政策骤然收紧

7月初,浙江银监局于重申了二套房贷政策,要求各银行严格执行二套房首付40%(目前地方银行实行的首付比例为20%-30%)以及按揭利率为央行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此后有媒体报道,北京近期也坚持实行从紧的二套房贷政策,广州、深圳等地或跟从。

对此,高盛表示,他们对浙江银监局的这一做法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两个月前上海和北京银监局已采取过类似举措。在高盛看来,这表明银监会对过去几个月房价的迅速攀升担忧而加强对按揭贷款的控制。而鉴于二套房贷政策的重申可能给房地产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短期内房价涨势将放缓),高盛公司认为部分投资者可能因此在短期内减持房地产股。

央行实施正回购

7月7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正回购操作。累计回笼1700亿元,较上一期大幅上升。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价量齐升,一定程度上反映央行货币政策调整意图。

对此,国海证券宏观研究小组认为,可能正是有超预期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从而引发了央行对信贷过快增长的担忧,希望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控制信贷增长过快。国海证券宏观研究小组还分析,央行上周重启一年期央票,进行货币政策微调,可能对市场产生一定心理压力。同时,鉴于银行放贷一般呈现“上半年多,下半年少”的规律,而且目前大规模放贷已使银行自身放贷压力减小,因此预计下半年信贷规模预计将逐步回落。

管理层警示银行集中风险

近期,管理层方面已不止一次就集中放贷风险提出警示。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7日在题为《合作共享稳步推进银团贷款的发展》的讲话中提及,要警惕信贷高速增长的风险。“在当前信贷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银行贷款的行业、地区、客户集中度越大,越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王华庆指出,银团贷款是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万亿资金入市引起监管部门注意

在大盘突破3000点之前,有中央智囊提出警告,中国的资产价格已经出现泡沫,近期股市急升,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有关,今年前5个月的5.84万亿元新增贷款中,超过1万亿元可能流向股市,“这推动了金融泡沫的形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6月27日在“北京国际金融论坛2009年夏季报告会”上表示,根据他的钡4算,上半年,有2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3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了票据市场。这意味着有一半左右的银行资金是在金融系统内部自我循环。他认为,这样的结果就是推动金融泡沫的形成。

魏加宁表示,要积极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首先是要整顿票据市场,防止票据资金自我循环,不为实体经济服务;另外,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但市场更担心的是,如果彻查信贷资金流向势必给市场造成严重影响。

IPO、大小非、创业板直接稀释流动性

10日,新发行的桂林三金、万马电缆正式上市交易。而有媒体报道,续成渝高速之后中国建筑IPO资料已经封卷,超级大盘股再度空降。由分析人士担忧,超级大盘若短期登陆A股,必然会对市场资金形成较大压力。

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下半年限售股的解禁规模较上半年更大,约有6000亿股的限售股将解禁,解禁市值超过4万亿元。这意味着两市流通盘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扩大,截至2009年年末,A股市场可流通股比例将达到74.04%,流通市值也将进一步扩容。

此外创业板如箭在弦上,一旦上市也会对资金起到分流的作用。

权重股力不从心

进入7月,股指继续在金融、地产等权重股带领下连创新高。可以说,上半年流动性对市场产生的效力已经发挥到极致,也正因此权重股才在6月以来在市场上“大象跳舞”,将市场估值推向新高。但另一方面,因为目前处于政策与时间的敏感期,近期央行回收流动性的操作使市场认为货币政策将调整,此信号对于以银行、地产为首的权重股无疑是个较大的冲击。市场投资者担心,倘若资金面有变,权重股无疑首当其冲。

半导体资金流向篇8

钱荒引发股票、债券、黄金等市场的暴跌,有经济学家更是将本次钱荒造成的流动性危机称为小型的金融危机。钱荒过后,货币政策的方向将是实质性的长期影响,可以看到的是政府强调“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方针,传递出当前货币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摒弃靠货币信贷扩张和大规模资金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老路。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改革的方向。

钱荒过后,你的钱该放在哪里?

货币基金就是应对流动性的

资金短缺俨然成为整个金融市场的局面,各家机构通过抛售流动性较好的资产以应付资金面紧张,最终在6月上演股票、债券、黄金等市场的大跌场面。

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在6月底有所回落,但资金利率依旧处于相对高点,钱荒在推高货币基金收益率的同时,也使基金面临的赎回压力日趋显现。资金面趋紧,固定收益类基金波幅明显,债券基金收益率全线下滑,货币基金面对的赎回压力愈演愈烈,为了守住货币基金的正收益,光大保德信、汇添富等基金公司被迫自购旗下货币基金。

分析货币基金遭遇赎回的原因,也能为我们管理流动性资金的投向照明方向。截至6月底货币基金总规模2900亿份,相较5月底的5640亿份,缩水达2740亿份,单月缩水比例高达48.55%,减少近半。机构大幅赎回货基转做债券逆回购赚取短期高收益,成为货币基金大赎回的主因。

什么是债券逆回购呢?通俗地说就是把你的钱按市场利率借给别人,借1天就是1天逆回购,借7天就是7天逆回购。借款者以国债或者企业债为抵押物,目前上海市场是国债逆回购,深圳市场是企业债逆回购。

钱荒之下,1天期、2天期、3天期、7天期、14天期逆回购品种的年化收益率均在6%以上。最高的1天期品种一度涨至32%的历史峰值。这意味着,同样一笔钱,融资方愿意以年化利率32%的代价来换取资金1天的使用权。

如果在下半年再次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投资者不妨利用证券账户关注债券逆回购。此外,资金短缺也使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攀升,各大银行纷纷打出6%、7%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揽储”,面对高于货币基金2至3倍的收益,投资者纷纷赎回货币基金,转投银行理财产品。

不过,也要小心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不仅承担着中国地方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也承担着流动性风险。由于目前国内仍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银行不能根据自身流动性情况调节存款利率,同时也无法根据信用状况有效调节贷款利率,为了有效利用资金创造更多收益,银行将原来的表内存款引导至表外,通过理财产品的形式筹集资金,再通过信托和基金等平台将资金贷放给房地产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

冠通期货研发中心股指期货分析师王宫认为,其中的问题在于贷款往往是长期的,而理财产品往往是短期的,因此银行需要不断发行短期产品来维持长期的贷款,这就是俗称的“借短放长”。在流动性充裕的时期,这样的方式可以给银行带来更大的利息收益,而一旦短期融资出现问题,这种模式就难以为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银行在资产和负债上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

理财产品目前的发行仍然稳健。但是对于理财的期限错配的操作模式而言,资金面的紧张可能导致资产收益率不及负债成本,是下半年值得关注的风险点,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违约并损失本金的情况,一直在你身边发生。

长期警惕信用违约

钱荒的爆发,让人们看到股市、债市的下跌,而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暴涨,也是看得见的危局,此外,真正隐含的危机似乎才更加令人担忧。正如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所言,流动性偏紧不可怕,可怕的是地产、地方债危机爆发。

他认为,银行业钱荒标志着影子银行的风险没有开始集中爆发,也就是银行的风险最终还是来自于实体经济。所以从现在来看的话,钱荒只是由于短期的资金出现短缺,但是银行的最大风险还是来自于房地产和地方债的风险。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陆家嘴金融论坛透露,截至一季度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9.5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14%,且绝大多数为生产性负债。负债,不是消费性负债,且有对应的资产保障,总体风险可控。

针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具体贷款规模,市场一直存在争论,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曾表示,虽然审计署给出了明确的数据,但地方债务不少是在表外,很难计算具体数据。无论地方债的规模究竟如何,企业的负债规模增长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企业负债持续增长,资产负债率升至较高水平,引发了市场对企业债务风险的担忧。

据中投证券统计,截至2013年3月末,上市公司总负债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较2012年有所回升。截至2013 年3月末资产负债率达61%,处于2007年以来的高位。

近年来经济复苏缺乏力,企业通过举债扩大产能,上市公司财报显示,2012上市公司财务杠杆系数和经营杠杆系数均出现上升,整体杠杆率升至高位。2013年以来,带息债务以及固定资产仍保持扩张。

此次央行倒逼金融行业降低杠杆率,实际上下半年的杠杆能否降下来还有待观察。可以预估的是,在经济疲弱的环境下,较高的杠杆率将形成负效应,并导致偿债能力出现下降。

流动性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仍然偏向表面,无论资金何时宽裕,债券投资者实质需要关注的是此次钱荒的反映加杠杆所带来的风险。考虑到企业杠杆率依然较高,在经济增速低于预期的情况下,企业经营压力将上升,资质较差企业的信用风险必然增加,中低等级信用债承压。中投证券分析师覃圣尧分析,债券市场发生信用事件的脚步或将渐行渐近,建议投资人将信用组合评级水平提高至AAA及以上,同时规避高杠杆行业的信用债。

城投债更应该成为投资者摒弃的对象,从发债城司的统计数据看,2012年整体资产和负债依然呈现扩张势头,而且偿债压力有所上升。从近期对影子银行的整肃来看,城司可能即将面临较大的融资困境。

而股债双杀后,债券型基金相比股票型基金风险自然少很多。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江赛春说:“债券市场在经历了一波杀跌后,对投资品都存有一些防备的心理。不过经济复苏状况不明朗的情况下,不会对债券市场构成实质性利空,债券投资者仍然可以保持稳健投资。”

股市静待右侧交易

投资者对2013年三季度A股市场是否能出现右侧投资机会显得尤为关注。大成基金首席投资官兼股票投资部总监曹雄飞分析,市场经历过大幅调整,从中期经济和市场的发展趋势看,目前中国经济的边际资本回报率仍为下降趋势,因此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区间并不稳定。

传统周期行业与经济转型关系密切,目前去产能化与新兴行业的主导产业替代也尚未完成。因此曹雄飞认为,中国市场的趋势性上升阶段并未到来,从国外经验看,转型期往往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因此2013年下半年的A股市场结构性震荡行情仍将持续较长的时间。目前尚未进入右侧投资区域,投资者对A股市场应维持中性偏谨慎的判断。

股市下跌并不意味着机会和投资的方向就此消失。经济转型的核心方向仍然是往新兴产业和消费上发展,韩国、日本的发展经验也证明了这样的趋势。曹雄飞将A股与美日指数行业市值进行了比较,A股传统行业的市值占比明显高于美国和日本的股票市场,新兴技术与服务业相关的行业占比则显着低于美国和日本股票市场,新兴技术(软件、电子、通信)、消费服务、医疗保健和传媒等行业值得重点关注。

此次流动性危机引发的市场下跌,一下子将看多市场的投资者打回原地,重新审视股市的风险。“央妈”虽然救了钱荒,但是政府今后盘活存量货币的方向,将迫使资金流入实地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复苏注入资金,而不是在金融体系内流动。国家大力推动经济转型,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方向,集中在转型的突破口新兴产业上。创业板进入7月后创出新高就是这种情绪的反映。

在2013年和讯网中期股市投资策略会上,诸多机构人士也对下半年股市投资给出了建议。对于近期大热的成长股,民族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策略分析师徐一钉认为,“尽管这些中小股票都被炒得很离谱,但它有一个背景,近期表现较好的消费电子、互联网金融、TMT、环保、医药等板块,代表中国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只不过它现在有点过分了。”他认为,未来的策略应该是现金,即现金为王,“现在回购利率水平在7%至9%,拿着钱不断做回购,冷眼看市场怎么跌下去的。”在这一过程中,等待股票市场提供买入的机会,“当然,一旦市场下跌到某个位置出现反弹,反弹当中表现最有弹性的,也依然是那些强势中小板。”

由于目前环境恶化严重,环保也是值得关注的板块。在该论坛上,长江证券环保与公用事业行业分析师邓莹说:“因为环保板块和其他板块不一样,可能会走出独立行情,毕竟是有政策推导的,只要有情况往恶化方向继续发展,国家就有可能政治加码。”因此她认为在下半年,“调整达到10%至20%就可以大胆买入基本面还不错的公司。”

股票型基金逐个甄别

上半年公募基金首尾业绩差距高达70%,选择新能源、TMT、产业升级等主题基金才能获取超越市场的回报,投资周期类的股票型基金则表现暗淡。

国金证券基金研究部总经理张剑辉说道:“2013下半年经济延续慢速下滑格局,大盘指数难以出现持续的趋势机会。指数波动区间收窄,单纯的多空策略已失去意义。在基金投资上,建议投资者延续防御策略,以中低仓位控制风险。”

上半年在钱荒和经济下滑的双层负面影响下,一些股票型基金涨得比较多,投资者要不要卖掉?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江赛春认为,投资者要具体研究手中持有的股票型基金的特点和风格。如果某些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一直比较激进,业绩不稳定,即使他在上半年把握住了市场行情,获得了高额的收益,投资者还是应该考虑到其中的风险,减持才是比较正确的选择。

投资成长股一直是市场的主流,公募基金也出现了一批挖掘成长股风格的基金。“在一些成长股的挖掘和投资上,如果是一直以来风格和业绩稳定的基金经理,投资者可以考虑持有一段时间。观察基金经理会不会针对市场的状况做出仓位和策略的调整。如果基金净值波动并不大,不妨让基金经理应对市场的变化。”江赛春说。

经过一轮市场的下跌,一些股票型基金的净值再次跌了下来。针对是否要抄底买入,江赛春讲道,业绩差的基金与其本身的风格相关,重配周期股的基金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恐怕今后的表现仍然不会太好。而投资食品饮料、医疗行业的股票型基金,如果净值跌下来一些,投资者可以考虑适当买入。

半导体资金流向篇9

20xx公司财务部下半年工作计划精选

时光飞逝,转瞬间已进入20xx年7月份,回顾上半年,财务部全体人员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较为圆满的完成了公司赋予的各项任务。根据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现对20xx下半年的工作作出如下计划:

一、加强会计核算工作

目前财务部会计核算是在初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已基本建立电算化为主、手工账为辅,电算化手工账相互印证的核算管理模式,较好的处理了手工核算中的计账不规范和大量重复劳动产生的错记、漏计、错算、重复等错误。下一步将继续加大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票据粘贴、凭证装订、账证登录、报表出具等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账务处理流程,内控与内审结合,每月进行自查、自检,做到账目清楚,账证、账实、账表、账账相符,使财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化。为做好以上工作,要求全体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认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及教训,把财务核算工作做得更精细化,能够全面、细致、及时地为公司及相关部门提供翔实信息,并要从单一的会计核算向前端的财务筹划、过程中的财务监督、事后的财务分析转移,为公司领导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增强财务监督职能

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会计法规及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对违法违规的活动进行制止,预防财务风险。在报销方面,加强内部监督,严格遵照相关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对不符合规定的单据一律予以退回,努力开源节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科学合理安排调度资金,充分发挥资金利用效率

1、加强并规范现金管理,做好日常核算,按照财务制度,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强化资金使用的计划性、效率性和安全性,结合实际,重点加强对房地产项目投资的分析与管理,尽可能地规避因政策变化带来的资金风险。

2、加强与各开户行的合作,搭建安全、快捷的资金结算网络;通过内部管理控制,合理筹措、统筹安排运用资金。库存现金管理方面,除满足集团公司日常开支外,要继续和各开户行协调,解决大额现金支取难的问题,保障各个项目在下半年秋收季节的大量现金需求。

3、加强对公司金钱需求及回笼情况的分析,主动与公司生产经营部门进行信息交流,掌握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缺口,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提高项目融资贷款能力。为此,下半年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克服困难,做好老贷款的还旧续新;一方面要与银行方面保持主动沟通,争取更多条件优惠的贷款,降低融资费用。个人贷款方面,要及时支付到期本金及利息,维护公司信用,为进一步融资创造优良的平台。

四、加强与银行、税务等有关部门的合作,主动研究税收政策,合法避税增加效益

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全体财务人员应加强税收政策法规的研究,加强与税务部门对各项工作的联系和协调,需特别关注的是省直地税上至局长下至专管员全部履新,税务方面的交流与沟通要重新开展。

五、组织全体人员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在岗培训

财务部既是一个职能管理部门、同时更是一个信息部门,要求能够随时为公司的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和决策依据。在本职工作方面,全体财务人员兢兢业业,基本满足公司需求,但对比公司快速发展,还存在人员业务素质明显偏低、财务管理认识较为淡薄、执行公司高层决策不力、综合协调能力亟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全面深入的学习财务知识,开拓视野,改进工作方法,增强财务管理认识等对财务全体人员十分必要。综上,下半年将通过每周部门工作例会、平时专题探讨、中财讯会计人员培训等内外结合的方法对财务人员进行在岗培训。进一步完善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进取认识的复合型财会人才。

六、加强与公司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资源共享,主动参与公司的各项政策、经营方案的制定,做好参谋工作

下半年,为完成集团公司本年度指标任务,财务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做好工作:

1、做好下半年集团公司及四个子公司营业税、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及汇算清缴工作,合理降低各项税务风险。

2、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收集材料发票力度,搞好集团公司成本核算,做好第四季度税务稽查的准备工作。这是财务部下半年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

3、在上半年的对账工作基础上,将继续分施工项目、分负责人、按照日期分别统计公司开具的每一张发票及甲方支付的每一笔款项,遵循先内部、后甲方的对账原则,分别与项目经理、建设单位核对工程款往来账项,重点关注甲方代扣代缴、甲供材及实物抵扣工程款等问题,争取每对一次账都有结果形成并存档,切实维护公司及项目经理的经济利益。

4、加强公司投标保证金管理,建立投标保证金统计档案,对每一笔投标保证金的收取、支付、退回都详细登记,做到有案可查,变混乱为清晰、变被动为主动。

最后,我部门全体人员将紧紧跟随公司的发展步伐,坚持过程化控制、准确性核算的工作方法和态度,为公司全面完成下半年的指标任务而努力。

20xx公司财务部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

20xx下半年,我们财务部要在公司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配合下,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继续发挥整个财务群体的整体作用,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克服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具体困难,使公司的整体财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1、继续做好日常的会计凭证审核、报销工作,每月的工资发放工作,按时进行会计凭证的装订、归档工作及相关的会计核算、监督工作,争取做到工作认真、仔细,无差错。按时完成有关会计核算和相关会计管理报表的编报工作,及时提交给相关的部门和有关领导,确保准确无误。

2、加强资金管理,做好资金调拨工作。要根据公司生产经营与日常开支需要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严格按计划执行,确保公司生产经营工作能正常开展。

3、做好公司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及时提出为实现公司生产经营计划的财务控制可行性措施或建议。配合公司进行收入、成本、费用的专项检查,加强非生产费用和可控费用的控制、执行力度,不能超支的绝不超支。

4、继续与财政、物价、税务等部门沟通、联系,处理好与公司相关的财政、物价、税务事宜。继续与银行等金融部门沟通,争取在全国银行资金相对较紧的情况下,争取银行对公司的资金支持有新的再投入,为公司的发展和生产经营工作筹措需要的资金,确保公司发展与建设资金的需求。

5、继续进行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做好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在充分保障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企业会计制度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学习,特别是对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并结合会计人员考评办法,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公司发展的要求,全力做好公司的财务、核算等相关工作。

6、继续制定和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清理、完善公司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工作做到照章办事。

以上就是20xx下半年工作计划,我们财务部要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围绕公司生产经营的工作目标任务,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奋发努力,攻坚破难,把各项财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20xx公司财务部下半年工作计划

公司财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公司党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xxx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公司资产经营考核目标,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强化成本控制,完善公司预算管理体系;加强资产、资金管理和运作,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以现代化财务管理为目的,全面推进财务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20xx年下半年公司财务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电价为突破口,解决经营中的主要矛盾

电价矛盾是当前xx经营工作中突出的问题,合理的电价是保证xx实现经营效益的前提,是公司发展的生命线。

二、继续强化预算管理,确保资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工作的始终,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控制机制。不但要抓发展更要考虑经济效益,要开源节流,挖掘内部潜力,控制投资和生产成本。公司系统要把降低成本作为加强公司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牢固树立成本管理理念,从严控制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和融资成本。

1、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要求各单位20xx年下半年的成本费用必须控制在预算内,确保资产经营目标实现。

2、建立项目财务评价体系,防范投资风险。要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包括基建、技改、大修等)评价制度,包括建设前的财务预评估制度与项目投产后的后评估制度,提高项目投资经济效益。

3、加强资金管理,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完善资金流动计划管理,提高项目融资计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争取贷款优惠利率,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三、加强资金管理和资本运作,提高资金效益,为xx建设提供财务支持

进一步发挥xx公司现金流量的优势,优化资金调度,在保证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充分发挥xx公司xx业务部的融资理财功能,提高资金的效益。继续保持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银行授信,选择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为xx建设提供财务支持。

四、积极参与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确保各项财务工作顺利进行

认真研究财政部《关于电力企业重组工作中有关资产财务划分问题的通知》和其他国家有关政策,做好xx分开过程中发电企业资产财务划分及资产交接工作,理顺财务关系。对资产划转和交接中出现的财务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要积极参与主辅分离研究,解决主辅分离过程中的相关财务问题。

五、大力推进财务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

20xx年项目计划要完成软件开发、系统初始数据的整理与录入、系统试运行等,并争取实现在线运行。公司各部门和xx供电局(试点单位)及各相关单位在今后的工作阶段中要配合项目实施,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六、做好城xx工程的竣工决算工作

今年将xx工程的竣工决算工作列入对供电局内部经营责任制的考核,我们要求各供电局采取措施,切实将城xx项目竣工决算工作抓紧做好。

七、规范代管县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我们要继续开展对代管供电企业财务调查,进一步摸清代管供电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代管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

半导体资金流向篇10

关键词:贸易进出口;跨境收付;结售汇;财务运作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9)-0042-05

一、跨境资金流动全因素分析框架

从账户资金运动关系看,恒等式如下:

跨境资金收入-跨境资金支出=(银行代客结汇-银行代客售汇)+(外汇存款期末余额-外汇存款期初余额)-(外汇贷款期末余额-外汇贷款期初余额)-(跨境人民币支出-跨境人民币收入)+其他

由此可推出:货物贸易银行代客结售汇差额-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收付差额=境内贸易融资(贷款)净增加-贸易外汇存款1净增加+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净支付+其他

从业务来源看,恒等式如下:

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收入-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支出=(出口-进口)+(跨境贸易信贷期末余额-跨境贸易信贷期初余额)+(跨境贸易融资期末余额-跨境贸易融资期初余额)+导致跨境资金收付和进出口背离的其他可测算因素+其他

由此可推出: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收付差额-货物贸易进出口差额=跨境贸易信贷净增加+跨境贸易融资净增加+导致跨境资金收付和进出口背离的其他因素+其他

二、企业财务运作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其对跨境收付和结售汇的影响

(一)企业财务运作方式的主要形式及影响因素

涉外财务运作既包括由货物卖方和买方之间直接提供信贷而产生的债权债务,也包括借助银行等第三方服务体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基础,提供给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或信用支持。概括起来,贸易企业的财务运作主要包括贸易信贷和银行贸易融资两类。实践中,企业贸易信贷及融资规模、结构和期限既受到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贸易环境等宏观因素制约,又与企业贸易总量、贸易和结算方式习惯等微观因素密切相关。各类因素影响的方式及原理不同,但概括来说,企业货物贸易财务运作方式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1、金融环境。一是人民币汇率预期因素。当市场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情况下,企业财务运作倾向于“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二是境内外利差、境内本外币利差因素。当存在境内外或境内本外币正向利差的情况下,企业利用外汇贷款作为其融资手段的意愿增强。三是境内外汇差。如当持续境外即期购汇价格低于境内时,企业减少贸易购汇,而以人民币跨境支付后在境外购汇支付货款,实现无风险套利,外汇净流入增加。四是金融监管政策因素。如2013年在“控流入、防热钱、减顺差”的背景下,抑制了银行外汇贷款的过度增长。

2、经济环境。一是涉外贸易发展程度。一般来说,涉外经济中贸易总量的规模越大,由贸易产生的信贷规模也就越大。二是涉外经济整体环境。如近年来,受外需不足、劳动力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增大,跨境贸易融资对企业吸引力不断增强。

3、市场环境。一是外汇市场建设情况。银行跨境贸易融资业务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对整体外汇市场的建设程度以及单个银行的从业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一般认为,外汇市场建设程度、银行跨境贸易融资组合产品的丰富及创新程度,以及产品帮助企业获利或规避风险的能力,对银行贸易融资规模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二是贸易及结算方式习惯。在成熟的国际贸易交易行为中,交易双方凭商业信用所进行的“赊销”、“赊账”结算方式十分普遍,由此而产生不同的贸易信贷收付款方式和期限。此外,交易物品的稀缺性、交易双方的议价能力等因素,也会形成交易个体贸易信贷采用何种结算方式的习惯,从而影响贸易信贷的整体规模。

(二)企业财务运作对跨境收支与结售汇的影响

1、贸易信贷对企业资金流产生直接影响。企业贸易信贷对进出口与收付汇偏离产生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贸易信贷负债如预收货款、延期付款将导致当期进出口顺差与跨境收支顺入正向偏离;二是贸易信贷资产如预付货款、延期收款将加大当期进出口顺差与跨境收支顺入负向偏离;三是贸易信贷资金“顺周期”的流动特点容易放大跨境收支波动风险。

2、银行贸易融资对货物资金流偏离产生影响。一是境外贸易融资使企业对外付款时间推迟。如当企业通过海外代付等贸易融资产品支付进口货款时,当期国内银行没有发生实际跨境支付和售汇业务,不仅使跨境支付数据延后,而且也使当期结售汇顺差扩大。

二是远期信用证业务使企业实现延期付款。在远期信用证的流程中,开证行负有第一付款责任,在收到受益人开具的远期汇票等单据后,通过承兑交单等方式使进口商无需付款即可先拿到货权单据,从而补充了企业商业信用的不足,实现进口延期支付和延期购汇,造成资金流与货物流的时间错配。

三是进出口押汇、进出口票据贴现或融资等贷款性质的外汇贸易融资业务使企业实现购汇延后、结汇提前。从实践来看,这类贷款性质的贸易融资业务仅仅影响了当期结售汇数据,并未对跨境资金时间产生影响,其主要影响的是跨境收支与结售汇的错配。

三、新疆货物贸易收付差额与结售汇差额的对比分析

(一)整体情况

2014年上半年,新疆货物贸易项下跨境收付及结售汇均呈现净流入态势,货物贸易跨境收支顺差(顺入)87.57亿美元,货物贸易结售汇顺差(顺收)86.85亿美元,货物贸易顺收低于顺入0.72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跨境收入和跨境支出分别为102.56亿和14.99亿美元,结汇和售汇分别为98.61亿和11.76亿美元。

(二)原因分析

尽管系统数据显示新疆货物贸易结售汇差额与跨境收付差额缺口仅为0.72亿美元,两者具有较高的表面趋同性,但分析发现:影响贸易顺收顺入的具体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彼此之间相互正负抵消,隐藏了两者间的大额背离趋势,且人民币对外净支付、贸易融资、外汇账户变动和货物贸易外币现钞结汇等因素是造成货物贸易顺收顺入缺口的主要原因。

1、跨境人民币收付替代结售汇。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整体较为宽松的背景下,新疆自2010年6月开展跨境人民币结汇试点以来,业务发展极为迅速。收入方面,由于部分法人银行支持国家能源战略发展,其以人民币结算规模快速扩大;支出方面,由于新疆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量较大,导致货物贸易项下人民币支出较大。2014年上半年,新疆货物贸易项下人民币跨境收支顺差21.92亿美元,其中:人民币收入折合23.14亿美元,占货物贸易收入的22.56%,同比增长3.07倍;人民币支出折合1.11亿美元,占货物贸易支出的8.15%,同比下降28.02%。

2、与货物贸易相关的外汇融资净增。随着人民币汇率的震荡走低,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进一步扩大,企业利用银行避险类金融工具的需求增加。2014年上半年,新疆地区与货物贸易相关的外汇融资额净增7.35亿美元。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境内银行提供的进口项下贸易融资以及单位外汇贷款,用于对外支付进口货款,但无对应购汇;另一方面,境内银行提供的出口项下贸易融资,形成货物贸易结汇,但无对应涉外收入。

3、与货物贸易相关外汇账户变动。受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趋势影响,涉汇主体普遍对后期汇率走势持观望态度,涉外企业和个人偏向于增加自身外币资产,“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倾向增强,外汇资金滞留于外汇账户现象明显。企业将出口收入存放外汇账户不结汇,或者以外汇账户资金支付进口货款,均会导致货物贸易结售汇差额与收付差额的缺口。2014年上半年,新疆与货物贸易相关外汇账户净增额为8.12亿美元。

4、跨境外币现钞的统计口径影响贸易收汇额。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小额贸易和旅游购物贸易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使美元现钞成为新疆边贸结算的最主要方式,边贸旅购现钞收汇长期占货物贸易收汇的四成以上。2014年上半年,新疆外币现钞收入达19.31亿美元,占同期全疆货物贸易收汇的18.83%。但受统计口径差异影响,目前贸易现钞收入数据纳入金宏系统境内收付统计,而未纳入跨境收支统计口径,从而造成货物贸易顺入与顺收的缺口。

5、其他因素。一是存在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跨境收支顺差。2014年上半年,新疆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跨境收入10.44亿美元,支出1.23亿美元,顺差9.21亿美元。据调查,该部分主要为转口贸易离岸转手买卖项下收支顺差,由于纳入本部分贸易跨境收支顺差,而在货物贸易结售汇顺差中统计,从而产生数据差异。二是部分进口企业“异地购汇、本地付汇”。辖区中石油和中石化旗下公司实行经常项目资金集中收付,该类实行资金集中收付的企业所需付汇资金由其集团公司统一购汇,2014年上半年约有0.59亿美元的异地购汇规模,从而形成数据差异。

四、新疆货物贸易收付差额与进出口差额的对比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14年上半年,新疆货物贸易跨境收入和支出分别为102.56亿和14.99亿美元,其中收入同比增长126.13%,支出同比下降16.2%,货物贸易跨境收支顺差87.57亿美元;海关出口和进口分别为87.6亿和11.54亿美元,分别同比下降3.5%和17.4%,进出口顺差76.06亿美元;货物贸易跨境收支顺差大于进出口顺差11.51亿美元(见表2)。

(二)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导致货物贸易跨境收支大于进出口差额的原因主要有:货物贸易“差异化”管理政策、异地企业在疆净收入、贸易信贷、贸易融资、边贸旅购出口现钞收汇、出口货物“高报低收”、进出口与收付汇时间差以及数据统计口径差异等因素。

1、异地企业在疆净收入。海关进出口数据按企业所属地原则进行统计,因此本地企业异地贸易顺收将扩大全辖贸易顺收与进出口顺差的差异率,逆差则缩小两者差异率。受法人银行特殊结算影响,新疆货物贸易异地收付汇业务增长明显,成为导致地区货物流和资金流不匹配的重要因素。2014年上半年,异地企业在疆净收入67.11亿美元,成为顺入顺差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2、“差异化”管理政策下企业出口不收汇。截至2014年6月末,外管局新疆分局对71家企业实行了差异化管理,上半年实行差异化管理企业的出口额为16.76亿美元,收汇额为4.38亿美元,出口不收汇金额为12.38亿美元,占全辖跨境收汇总额的12.07%。

3、边贸旅购出口收取现钞。边境小额贸易是新疆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周边国家居民意愿选择美元现钞交易的传统贸易习惯,使美元现钞成为新疆边贸和旅游购物结算的主要方式。2014年上半年,新疆外币现钞收汇达19.31亿美元,占同期全疆货物贸易收汇的18.83%。然而,受统计口径因素影响,目前现钞收汇数据并未纳入金宏系统跨境收付统计,致使辖区货物贸易收汇数据整体偏低。

4、企业贸易信贷对外债权净增。贸易信贷因素会导致资金流与货物流的时间错配,期限较长的贸易信贷引起的资金流与货物流时间错配影响程度相对较大。根据外汇局货物贸易监测系统数据,2014年上半年贸易信贷资金净流出10.8亿美元,贸易项下对外净债权增长6.4亿美元。

5、跨境贸易融资净增。由于境外融资成本低于境内,企业通过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等跨境贸易融资产品,实现延期支付,套取境内外利差,从而扩大进出口差额与收付汇差额的缺口。2014年上半年,新疆辖区累计发生进口远期贸易融资8亿美元。

6、无资金流净出口。一是来料加工统计口径不一致。根据新版《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来料加工对应资金流均统计在服务贸易项下,造成货物贸易跨境收支缺口。二是个人项下贸易统计口径存在漏损。由于捐赠项下的跨境申报相对于货物贸易更加便利,使部分出口未纳入货物贸易收汇统计。2014年上半年,新疆二次收入项下个人间捐赠及无偿援助达2.25亿美元,该项目中多数为货物贸易出口收汇。

7、出口“高报低收”。随着近年辖区外贸企业的增多,为获得出口订单企业不惜互相压低出口价格,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部分企业开始借助“税收返还”弥补出口利润,出口环节高报价格骗取退税现象变得愈发普遍。据前期对辖区部分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多数出口企业存在“出口高报”现象,部分产品高报率可达20%以上,预计2014年上半年辖区出口额中存在5%左右的高报情况,出口高报而未收汇金额估计为4.38亿美元。

8、其他因素。一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区内物流货物虚增地区进口额。由于部分进口额为区内物流货物,无需付汇,进而导致地区进口额的虚增。二是计价因素也影响收付差额与进出口差额的缺口。如海关统计的出口计价使用离岸价(FOB,不含运输和保险费),进口计价使用到岸价(CIF,含运输和保险费)。

五、分析结论

(一)货物贸易跨境收支、贸易结售汇以及进出口三者之间的数据差异原因复杂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新疆贸易顺收与顺入的背离除与人民币跨境收支对银行结售汇的替代作用增强有关,还与银行进口贸易融资较快增长及法人银行为异地企业大量办理结汇业务存在较大关系。而顺入与顺差的背离则受货物贸易“差异化”管理企业出口不收汇、贸易信贷、贸易融资和边贸旅购出口收取现钞等因素影响较大。随着上半年新疆边贸进出口的逆势增长,辖区边贸企业出口不收汇、外币现钞规模较大等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并将进一步加剧贸易资金流和货物流的背离趋势。

(二)企业财务运作对货物贸易偏离度影响显著

分析显示,一方面,企业贸易信贷和跨境贸易融资等财务运作行为对贸易项下顺入、顺收与进出口顺差两个“缺口”均产生较大影响,通过运用企业的预收、预付、应收、应付等贸易信贷数据以及银行为企业提供的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等贸易融资数据,可以对货物贸易资金流和货物流差距进行一定程度地解释。另一方面,通过扣除其他因素对顺收顺入与顺差缺口的影响,也可以从相关数据中倒推出企业一段时间内的企业贸易信贷、贸易融资等财务运作的规模和未来趋势,为进一步了解企业资金流与货物流的匹配情况提供依据。

六、相关建议

加强对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动的全因素分析。建议将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动纳入日常统计监测,并统一数据口径和来源,提高监测分析的有效性。

以边贸旅购企业为主体,结合“差异化管理”企业特殊标识管理政策,完善对边境旅购方式结算资金的管理。一是比照现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减少边贸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的不匹配性。二是强化与辖区商务、海关、税务等部门的联合监管作用,从“差异化管理”特殊标识设置的源头上严格控制,加强企业现场及非现场监测;三是定期采集海关出口报关信息,使外汇管理部门能够准确掌握“旅游购物商品”出口的情况。

加强对银行贸易融资真实性管理。应进一步完善银行结售汇及融资产品的统计监测制度,同时引导金融机构以贸易真实性为基础合规创新贸易融资产品,严厉打击虚假贸易融资套利行为,促使银行产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功能。

实现监管联动,强化对货物出口收汇的监管。一是加强外汇局和海关的沟通,实现联合监管和企业信息库共享,促进货物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出口不收汇”等行为的监管,在相关的制度法规中明确“恶意出口不收汇行为”的违规性质,并增加惩戒措施;三是明确以人民币报关出口对应的收汇行为监管界限。

参考文献

[1]高润奇.跨境人民币结算对欠发达地区外贸企业运营的影响分析[J].甘肃金融,2014,(4):58-59。

[2]刘艳.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外汇管理政策研究[J].南方金融,2010,(2):50-52。

[3]倪素芳,张钰.新疆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评估[J].金融发展评论,2014,(6):78-84。

[4]彭化非.贸易结售汇差额与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关系研究:湛江实例[J].南方金融,2004,(2):34-36。

[5]严佩甜.对我省海关进出口与贸易结售汇间异常差额情况的分析[J].黑龙江金融,2001,(2):27-28。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Cross-border Payment and Foreign Exchange Settlement and Sales and Issues about Financial Operations

ZHANG Shuo

(Urumqi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Urumqi Xinjiang 8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