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2-13 17:21:43

半导体技术培训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篇1

一、认真参加科技进步考核,以考核促工作

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从年初开始,我局即参照上一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标准着手准备参加考核的有关材料,并主动与市科技局和思明区等全国科技示范区联系、咨询,提前开展参加考核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年度工作与考核指标有差距部分及时进行查遗补漏。

4月,区委、区政府召开了海沧区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工作动员大会,传达了国家科技部关于开展*-*年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暨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建设的有关精神,对考核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了加强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的组织领导工作,海沧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工作领导小组,向各镇和主要区直有关部门下发了《党政领导任期科技进步目标责任书》。我局在我区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工作动员大会上分解、落实了*-*年海沧区科技进步考核证明材料的整理工作,对20家参加考核工作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了填报工作培训,并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申报材料的质量关。

在汇总材料的基础上,区科技局着手从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特色及突出成效、科技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基础性科技进步工作情况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整理,并对*年投资区体制下的科技工作做了说明,共汇编了包含科技进步考核31项指标、300多页的说(证)明材料,按要求及时报送,得到了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的肯定。

二、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网络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成立了海沧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海沧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加强了对科普工作的领导;组建了首批50多人的区级科普志愿者队伍,组织各种科普宣讲团,面向社会各阶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社区开展了科普工作,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聪明才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4月,我区成立海沧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聘请首批11位专家为我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选聘的专家均对海沧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较为熟悉,将为我区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发挥科技三项费用的引导作用,提高科技三项费用的使用效益

年初,我局即通过区有线电视台、区政府网站宣传,向政府部门和重点企业发文通知等形式,组织开展*年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省、市、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一方面,积极帮助区内企业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的扶持资金;另一方面,在本区科技项目立项上,突出支持海投科创中心建设和产业科技创新项目,兼顾生态农业及社会发展项目,通过深入企业走访、反复调查,专家评审及报区科技三项费用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拟对8个经济效益前景好的产业科技项目、有效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项目和有助于区政府智能化网络建设的社会事业项目进行支持,拟在7月底前完成*年度首批科技项目的立项工作。

积极追讨有关企业欠原杏林区160.4万有偿使用科技项目经费,已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清理,11个项目全部进入法律程序。目前已追回资金110万,30.4万元制定了还款计划,将于*年底前还清拖欠款项,20万元正在申请强制执行。

四、作好科技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参加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型企业和成果的认定鉴定。

积极推荐、组织企业参加各级、各类认定。经专家考核及评审,我区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及厦门尚明达机电工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认定为*度第一批16家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其中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是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今后,我局将利用厦门是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这一良好发展环境,依托厦门海沧科创中心这一科技发展平台,争取多引进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落户海沧,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培育海沧新的经济增长点;另迈克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新型抗抑郁药物“迈克伟”(西酞普兰片)的产业化项目计划生产的药物于*年2月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目前我国仅有两家企业获得该产品的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

积极支持海投房地产公司“浪琴湾”项目申报市科技成果奖和出口加工区管理公司的引进人才和评估、认定工作。

五、加紧筹备“海沧区科技信息网”制作,加强科技工作信息化建设

我局与经贸局联合开展对企业科技人员力量、研发的投入、产出和科研设备等情况进行摸底,使正在筹建的信息网发挥企业科技基础平台功能。通过海沧科技网的建设,逐步完善我区科技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拟建设的网站除进行科技管理和科技法规宣传外,将突出招商和服务功能。重点结合科创中心的宣传和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宣传,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本区的大量科技企业的项目申报、科技政策信息查询、交流。

六、加快海投科技创业中心建设工作,构筑技术创新平台,为科技发展创造条件

我局根据区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的要求,认真拟定科创中心管理规定(草稿),近期将提交有关部门提出初步意见;为加大科创中心招商力度,我局把对科创中心的宣传工作列入在建的科技信息网的重要内容;还积极与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招商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单位取得联系,通报科创中心建设情况,以上述单位为桥梁,拓宽科创中心的招商渠道;组织专题讲座,组织新阳公司有关从业人员学习孵化器运作管理工作方面的知识,并购买相关资料送有关领导部门参阅。

为减轻新阳公司今、明两年新增项目大额建设资金贷款的压力,保证项目进度,积极建议区政府继续投入科技三项费用扶持该项目,加快海投科创中心的建设。

七、深入开展科普活动,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大力开展面向农村、社区的科普工作。农村科普培训方面,为了提高我区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我区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应用技术水平,我局积极争取市科技局支持星火培训经费2万元,认真组织《*年度星火培训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由两镇科委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并与团区委和区妇联合作开展面向农村青年和妇女的劳动技能培训。

积极开展面向村、居的科技下乡活动和经常性的科普宣传工作。第一季度,我局先后到石塘、青礁、莲花、海发社区等村、居开展科技下乡活动,4次共分发了1200多册养殖,蔬果培育、用电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题材的科普材料,收到了较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拨款在东孚镇修建了10米标准科普画廊一个;在霞阳村文化活动中心设科普书架,赠书300余册,丰富了村民和居住在该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科学生活。

继续指导镇、居做好创建省、市科技、科普示范镇、居(村)委会工作,争取创建市级科普示范居委会,在我局的推动下社区科普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海发居委会荣获第三批厦门市科普示范社区称号。

八、全区动员,圆满完成好科技活动周的任务

区科技局、科协利用科技活动周这一活动平台,于5月14-20日如期举办了*年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活动,联合区委宣传部、区科协、区教育局等13个组委会成员单位在本届科技活动周期间共组织进行了39项活动,累计参加人数达7536人。

科技周期间,有关部门开展了赠送科普书籍、宣传《科普法》、开办肿瘤防治知识讲座、卫生下乡便民义诊、企业安全生产讲座、播放专场科普电影等系列活动;学校方面,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实验中学、育才学校等学校举办了“绿色文化与人文关怀”科普知识讲座、科普环保和文明城市建设知识竞赛、科普知识有奖竞答活动、专家科普报告、科普知识手抄报展、宣传画展等系列活动;有线电视开辟科普宣传专题栏目,累计播出共12期,时间达600分钟的科技知识电视专题片;组织区内居民参加福建省公众素养知识竞赛,回收有效答题卡520份;组织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的老师代表厦门市参加福建省公众科学素养知识电视大赛,获得福建省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九、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为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提高机关效能,转变工作作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行政机关,区科技局根据厦海政办{*}104号的文件精神,制定了海沧区科技局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方案、科技局机关效能建设的九项制度、科技局绩效评估方案及政务公开方案、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实施方案。促进全体干部在履行职责、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所提高。结合实际,组织学习《关于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工作责任意识的意见》,要求全局干部增强工作责任感,切实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十、不断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努力拓展工作领域

在六一期间,区科技局与区妇联联合举办“海沧区庆六一‘阳光洒满童心’科普教育活动”,区科技局组织了64名区里品学兼优学生参观科普教育基地。

与人防办共同组织人防演习工作,组织海发社区志愿者32人,成立防灾害志愿者队伍,邀请专家开展培训,4月下旬,成功进行了一次人防和抗自然灾害演习。

*年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做好迎接*-*年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准备工作,争创“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

按照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要求于8月份之前做好接受科技进步先进区实地考核和调研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争取通过*-*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并认真总结,为在五年内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奠定良好基础。

二、做好海沧区“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按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时序完成规划课题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规划初稿进行四次修改,目前已基本定稿,规划将成为指导我区科技工作不断创新、全面发展的行动纲领。

三、继续做好科技三项费用的管理工作

认真开展*年度下半年的科技项目立项工作,发挥“科技三项费用”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区支柱产业,利用区科技三项经费继续加大对厦门知识产权转化中心产业化基地暨海投科创中心建设的扶持,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与海沧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相结合,通过科技项目安排资金,鼓励、吸引和促成科技型企业落户海沧,以促进我区科技进步、科技创新。

四、加快制作“海沧区科技信息网”

海沧科技信息网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目前硬件依托政府现有的网络系统,实现设备共享,避免重复投入;软件由区政府办公室政务信息中心委托公司开发设计,正在进行功能模块设计,较好地与政府现有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相结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篇2

1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是组成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其中通信技术就是根据已达成的协议,将人、设备和进程之间的相关技术利用信息媒介进行相互传递;计算机技术就是组装、部件、系统和器件技术等所有能够应用到计算机领域的方法,其涉及范围广泛;网络技术就是与通信网络、物联网和互联网等相关的技术,其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础就是微电子技术,其核心和依托就是集成电路和半导体。

2电子信息技术对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管理的影响

2.1优化配置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的资源

电子信息技术与中小物流运输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技术手段和应用载体的关系,其中技术手段指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载体就是中小物流运输企业[2]。中小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如监督生产、管理质量以及商务谈判等都是由电子信息技术来支撑的,从而可以使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电子化的物流商务、即时化的质量管理、网络化的运输以及数字化的监督生产等这几个目标得以实现,进而使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的经济收益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

2.2提高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的决策质量

由于中小物流运输企业规模较小,因此,其无法充分掌握市场信息,这就会出现绝对服从个别领导的话语的现象,从而使决策质量较低。如果决策错误,就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的市场供求动态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来获取,从而可以合理处理相关市场数据,进而可以提高管理决策的质量。

2.3加强中小物流运输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沟通

对现代企业生产与发展造成主要影响的就是信息的沟通,企业进行正常生产和销售等的前提就是具有相关的信息。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管理人员一起商量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同时拉近了人际关系[3]。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交流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中小物流运输企业信息沟通与传递即时性的目标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和自动化办公软件等电子信息技术来实现。这样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生产工作可以更好进行,企业外部的人员可以更好共享信息,将更好的服务提供给客户。

2.4培养中小物流运输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中小物流运输企业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可以改变员工单调和枯燥的工作状态,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和主人翁意识,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企业领导者和员工以及员工和员工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媒介更好沟通和交流,员工可以将自己的建议提供给领导者,这样就可以在企业管理中创造出民主的工作环境,从而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

2.5改变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的管理作风

在任何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管理层首先要应用新的科技成果,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要优化自己的观念、职业习惯和能力等。当前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中小物流运输企业中,企业管理者就要达到以上要求。因此,这就需要中小物流企业管理者的反应具有灵活性以及管理作风具有高效性,这样才能更好适应企业信息化决策和管理的新环境,从而改变企业管理者的工作作风,进而对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小物流运输企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要求

3.1中小物流运输企业应培养员工的信息化意识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中小物流运输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是从企业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都要树立信息化意识。这样才有利于中小物流运输企业从思想上更好接受电子信息技术,从而可以激发企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以及对解决工作中问题的欲望。

3.2加大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

当前中小物流运输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工作人员整体的学历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这会对在熟练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在刚开始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时许多员工都觉得还不如不用,这样就对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产生阻碍作用[4]。针对这种状况,企业要重视员工技术培训工作,对企业的各个工作层都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使企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3.3中小物流运输企业要按照电子信息技术要求规范管理

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中小物流运输企业中,会改变企业的管理程序、制度和组织结构等,因此,这就需求企业的全体员工作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要求,企业领导者要规范企业的管理,大力支持企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3.4中小物流运输企业要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

要想不断提高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的管理质量和生产效率,更好适应国际环境以及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要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只有在良好的企业环境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才能将其真正的作用发挥出来。所以,中小物流运输企业在应用电子信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与企业内部配置的硬件设备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将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结语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中小物流运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即时获取市场信息,这一工作只有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才能够更好完成。而且在中小物流运输企业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决策质量、加强企业内外部之间的信息沟通、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决策质量以及改变企业的管理作风等,所以中小物流运输企业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但是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其作用,根据其要求规范管理,要培养员工的信息化意识以及加大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质量水平得到提高。

作者:孙赫 单位:天津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新然,栾向晶.电子信息技术对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管理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7):78-79.

[2]何军.电子信息技术对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管理的影响[J].中国新通信,2016(12):30.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战略要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强化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全面保增长、全面达小康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1.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0亿元,同比增长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确保185亿元,力争200亿元,同比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

2.培植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申报认定民营科技企业30家,累计达到190家,实现年技工贸总收入250亿,同比增长23%;培植认定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个。

3.培植专利大户5家,申请专利超1000件,授权专利400件,开展专利培训500人次。

4.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不少于100项,获准立项不少于40项,争取上级科技拨款不少于600万元,科技专项贷款9000万元。

5.开展“百家企业高校行”和县级产学研合作活动不少于8次,引进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吸引柔性科技人才300名。

6.力争新建20家市级、5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申报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评定县级科技进步奖25项。

8.培植认定市以上农业科技企业3家,开展星火技术培训1500人。

9.建立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新增科技孵化器面积力争达10万平方米。

10.全县科技服务业收入达到2亿元。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1.推进创新企业建设。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主动抢占产业链的高端增值环节,走高效集约发展道路。围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在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半导体照明、汽车电子等领域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位于行业领先水平的科技成长型企业。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技术开发、人才引进、科技投入等问题,努力使企业尽快成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精心培育,确保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不低于25%,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以上。争取全县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5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

2.推进研发机构建设。按照“有科技人员、有研发经费和设备、有研发课题、有技术依托单位、有激励措施”的“五有”要求,引导全县所有企业建立健全研发机构,使研发机构成为科技要素聚集与科技成果开发的平台、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性技术瓶颈,摆脱束缚产业发展的技术障碍,增强产品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确保全县年销售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部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

3.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创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建设,努力使科技创业园成为区域创新的技术源、辐射源和动力源,使科技孵化器成为高科技企业成长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摇篮。年内新建成一个科技创业园,孵化面积10万平方米。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整合集成科技资源,培育扶持机械电子、风电装备、精细化工三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增强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海洋)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农业技术创新,以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培育和壮大科技型企业。加强各类农业(海洋)科技计划的集成,积极组织星火培训,示范实施农业信息化项目。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咨询服务、技术交易等工作,加快做大科技服务业。大力推进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科技服务超市和便利店建设,年内建成3家。

(二)增强产业竞争实力

4.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要按照“传统产业品牌化、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着力推进高新技术改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着力加快石油机械等制造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强核心部件、关键材料的研发制造,推动其不断向规模和高端攀升;着力推动汽车电子、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半导体照明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不断提高贡献份额。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快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信息等生产服务业发展,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服务外包企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大力发展现代农(渔)业,加强现代农(渔)业示范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形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高效农业基地,逐步形成“一镇一品”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5.提升项目实施水平。重点围绕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全县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发展领域,积极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政府科学技术资金的引导投入,进一步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重点产品群、产业链的形成和壮大,促进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发展步伐。积极做好拟申报项目的标准制订、产品检测、专利申请、科技查新、成果鉴定等前期基础性工作,认真编制项目申报材料,确保项目申报材料质量。围绕省科技厅“八大工程”组织项目申报,全年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不少于100项、立项不少于40项,争取上级科技拨款不少于600万元、科技专项贷款9000万元。要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龙头,提升全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层次,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实施一批民生科技项目,建立科技引导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示范体系,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使科技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

6.提升科技招商实效。县“四大载体”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其发挥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优势,将科技工作与招商工作有机结合,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人才、项目和企业,努力建设创新型园区,成为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集聚区。全县力争新引进科技项目占新引进项目总数的29%以上。

(三)培育科技创新源头

7.加强产学研合作。有针对性地征集、一批层次高、有前瞻性的技术需求项目和科技成果信息。要围绕全县优势产业,继续组织企业开展“科技取经万里行”活动,组织企业到中西部地区、高校院所、部队院校寻找重大科技成果,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组织国内著名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专家来*举办科技论坛、科技成果信息会,开展科技服务。要开拓新的产学研合作渠道,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建立更多高层面的产学研合作联合体。力争全年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吸引柔性科技人才300名,并建成县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个。要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组织力度,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

8.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以创建省知识产权区域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认真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利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和科技进步奖申报工作,尊重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力争专利申请量超1000件、授权量超40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比达25%。继续抓好专利示范企业、专利规模企业和专利大户企业的培育和服务工作,培植专利大户5家、专利示范企业10家。实施专利申请资助政策,不断提升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促进专利成果项目的转化、实施和产业化。

9.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面向产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使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采取企业、学校、委托培养、外出进修培训等多种渠道和形式,重点培养全县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紧缺型人才,在全县建设好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具有较强科技研发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全年培训创新管理人才5批、500名。要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千方百计引进有科技成果、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大申报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力度,力争有2人(或团队)以上获省资助。建立多种形式的“人才驿站”,更多的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以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的方式,参与全县重要项目的开发。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力争重点引进1名院士,5名海内外博士及创新团队。

(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10.强化科技工作组织。要以国家科技进步县考核为抓手,继续开展科技兴县功臣评选以及镇、区“创新杯”竞赛活动,坚持实行正常的科教兴县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科技工作会议、季度工作例会、重点工作推进会、科技统计月报等制度,及时通报情况,交流工作,加强沟通,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和科技网站、刊物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政策、信息和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篇4

1、千方百计做好新形势下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工作。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加强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工作,对“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坚持市场引导、企业自主、科技促进的原则,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机制,帮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全省科技系统要紧密结合“两为”活动,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科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把科技服务基层工作落到实处。

2、发挥好科技资金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省级新立项的重大科技项目,要以企业为主,联合科研单位和高校共同承担,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在科技资金投向上优先考虑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性需求,帮助企业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3、积极落实好国家一系列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各地要把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摆到重要工作日程,加大国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河北省促进企业专利工作规定》、《河北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帮助企业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省将研究制定《河北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鉴定办法》等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力度。要瞄准高新技术企业渗透力强、带动力大这个关键环节,强化工作服务。省将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明确认定工作流程,推行服务“六公开”制度。各地要采取有力的服务措施,省市联动,力争年内完成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的目标。

2、大力应用自主创新产品。按照《河北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制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各地要积极应用我省企业研发、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首台(套)重大装备。

三、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1、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各地要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规模,扶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引导中小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省筛选200项技术水平高、应用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最新科技成果,选择一批中小企业,通过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展产业化示范。

四、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向企业开放

1、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创新平台的作用。省内现有部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公共科技资源,要向企业全方位开放,在课题设置、科技成果熟化、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制定为企业服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2、发展一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按照《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以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科研单位和高校联合参与,新建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化产学研结合,组织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同类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共同推进抗生素、维生素、半导体照明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推动产业科技创新。

五、动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主动服务企业

1、组织一批服务企业的专家队伍。围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培养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等方面,按照“政府引导、双向选择、需求对接、突出实效”的原则,全省组织1000名以上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到企业开展服务活动。

2、开展院士、专家咨询活动。围绕对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推进我省重点产业升级,组织有关院士、专家开展咨询,对发展思路及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把脉会诊,进一步明确科技支撑方向,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壮大。

六、强化对基层的科技服务

1、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全省重点抓好15个县、30个乡镇、200个村的省级试点,开展工程示范市建设。集成示范8大配套技术体系,推广100项先进实用技术,推行6种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健全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平台,在全省开通服务热线,建立起省、市、县管理服务中心,建设一批乡村及企业信息服务站,实现我省农村科技信息网络的全覆盖。

3、加大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力度。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篇5

创新科技服务办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是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我市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感到,必须积极探索科技服务经济的新办法、新举措,关键是把握四个重点,努力形成我市科技创新的新的竞争优势。

1、重点服务产业发展。过去我们工作的重点是企业,重视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对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今后,我们要把工作的重点从抓企业,转移到重抓产业。要围绕我市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重抓产业链的建设。根据产业链来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努力提升整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我们有了成功的经验。纺织机械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我们围绕制约纺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进行重点突破,形成了自动络筒机、数字化超高速CM600精梳机、假捻变形机、ASGA368型伺服传动浆纱机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系列纺机产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目前我市纺机产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以高新技术产品30多个,专利210多项,并建设有省级纺织机械、市级前织准备设备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我市沿海区域优势及风能、滩涂等资源,加快推进海涂农业、特色机械、低碳能源、绿色化工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实施新型环保设备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高耗能行业节能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生物能源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大功力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发与产业化、功能高分子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精细化工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新一代纺织机械开发与产业化等重大科技专项。到2012年,海涂农业、特色机械、低碳能源、绿色化工4个产业分别争取达到600亿元、1000亿元、300亿元和500亿元的产业规模。

2、重点抓好人才培育。过去我们注重科技项目,对人才的重视不够。一个地区或者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人才是关键。我市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匮乏。作为科技部门,要坚持以科技项目培养人才,工作的重心要实现从抓项目到抓人才的转变,落实好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在这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我市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解决了一大批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促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今后,要进一步强化科技计划的人才培育导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计划项目优先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领衔申报的项目。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计划项目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家。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篇6

1.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期间全市信息产业以年均22%的速度快速增长。20*年实现销售收入408.2亿元,比“*”末增长2.8倍;增加值118.9亿元,增长1.6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3%,比“*”末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43.6亿元,软件产业95.3亿元,信息服务业169.3亿元,分别是“*”末的3倍、7.9倍和4.2倍。规模以上企业223家,比“*”末增加56.7%,其中过亿元企业12家,过10亿元企业3家,过百亿元企业1家。全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18.*万元/人,是全市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4倍。*市成为全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软件产业年均增速35%,独立软件规模与实力居全省首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6位,齐鲁软件园建设规模居11个部级软件产业基地之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了以计算机/服务器、通信网络设备、数字家电和半导体元器件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优势产品,浪潮服务器连续10年国内品牌市场占有率第一。

2.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高速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固定电话升至8位,无线市话网、800M数字集群专网、CDMA网、数字电视系统建成开通。建成并依托市公用信息平台搭建了各领域业务系统,整合各领域信息资源并开展了多种信息服务,为全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公共支撑环境。20*年,全市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44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4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普及率24%,城市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53台/百户,分别比“*”末增长1.3倍、3.1倍、8.8倍和1.7倍。

3.以电子政务为重点的各领域信息化取得明显实效。75%的市直部门实现办公自动化,电子公文传输系统覆盖所有县市区和部门,“金税”、“金财”、“金盾”等“十二金”工程不断完善,政府工作效率得到显着提升。围绕政府机制体制改革实施的跨部门政务协同工程成效显着,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20个部门企业基础数据的交换共享,为社会综合治税提供了数据支撑;行政审批信息化工程以网络为支撑实现“一厅式”并联审批服务,项目审批周期平均缩短三分之一;政府资金网上结算工程实现全市资金统一结算单位的远程报账和财务信息查询,有力保障了政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信息技术在教育、科技、文化、交通、公用事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药品集中采购电子商务平台、“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物价监测信息系统、章丘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信息化工程在各自领域成为全国或省内的示范项目,有力带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4.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初步成果。工业领域实施了以电子商务为发展方向的企业信息化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4个环节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以客户关系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初步形成。培育的全市20家示范企业发挥引导带动作用,3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19家被列入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重点企业,济钢、重汽等企业成为省级示范企业。农业领域实施了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的农业信息化工程,开发了60多个具有区域特色和实用价值的农业数据库,建成山东金农信息网、中国农业书店网等100多个农业类网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实现村村覆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以及水利、林业、气象等领域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商贸流通领域实施了国家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项目,实现200多家家电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整合,创造了供需链竞争的新优势,电子数据交换、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技术在大型超市和商贸企业得到普遍应用,在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制定了《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规定》、《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规章。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普及,驻济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在校生达3万余人,全市15200人次取得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2万多名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通过了电子政务培训考核,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成为*市对外宣传的新窗口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通过“*”以来的建设和发展,*市信息化在信息网络、产业发展和人才资源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对照国内信息化先进城市,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够强,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规模膨胀速度慢,本地化产品配套能力差;二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三是信息化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级信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信息化人才使用的综合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四是信息产业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亟待提高,政府引导和配套资金投入不足,信息产业规模投入尚未形成;五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重复投资、分散建设现象仍然存在。

(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1.从国际形势看,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进一场深刻的全球性产业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新的历史高度。以计算机、微电子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使社会经济结构、人类劳动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经济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目前,国际信息产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调整布局,将在信息技术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步入下一轮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市作为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加快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从国内形势看,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是党在新时期加快*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战略决策。“*”以来,党中央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期是*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2020年)》,将推动信息化建设在“*”发展基础上,实现从战术地位到战略地位、从局部推进到整体推进、从技术驱动到业务驱动、从重网络建设到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等五个转变。虽然,*市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但如何适应这五个转变,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

3.从区域发展形势看,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信息化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及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信息(知识)的生产、加工和服务能力已成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期间,国内和省内许多城市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的战略举措,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建设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是全省的网络枢纽和信息中心,要适应区域合作和竞争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将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融入区域经济的主流体系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增强*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的作用。

4.从*市发展形势看,“*”期间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社会结构转型等诸多繁重任务。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必须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增强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就必须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整合的力度,利用信息化的外力和创新变革的思维,推动行政机制体制改革的深化;要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就必须打造国际物流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城市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因此,要实现全市“*”总体发展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在整体效能上突破,在服务发展中提升,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思路,把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战略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优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带动作用,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原则。

1.统筹协调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又要着眼需求,讲究实效,有重点、分步骤推进。

2.资源共享与深化应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和利用。

3.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先行,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组织推进等方面的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信息化建设。

4.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加强国际和国内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倡导和鼓励技术创新,注重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5.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坚实基础,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6.保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坚持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以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产业发达、设施先进、资源丰富、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区域性信息中心城市,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建成体系完备、特色突出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之一。信息产业累计投入6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年均增长25%,增加值达45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2.2%,规模以上企业达600家,过亿元企业30家;

———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区域信息传输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60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90部/百人,数字电视普及率80%,互联网用户普及率60%,城市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85台/百人;

———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区域性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中心城市。信息技术在工业、商业、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显着提升;基本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运行服务和保障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其商务交易总额的30%以上;

———基本建成电子政务体系框架,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显着增强。建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法人信息、人口信息和空间地理信息三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基本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服务能力明显增强,90%以上的市直部门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市政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行政执法等城市管理职能得到高效整合,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工程基本建设完成。

到2020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实现6000亿元,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主导型支柱产业,形成网络先进、产业兴旺、资源雄厚、技术普及,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三、“*”发展重点

(一)信息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省会人才、技术和市场等要素的优势,着力实施“园区聚集、骨干拉动、外向带动和应用推动”4大战略,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3大部级产业基地;以骨干企业和龙头产品为依托,逐步完善软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微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电子和信息服务6大产业链;加大重点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信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行业发展空间,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建设“浪潮科技园”、“历下工业园”、“中新电子工业园”、“长江实业(微软)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向东突破*临港开发区延伸至明水工业园,向西突破槐荫民营工业园延伸至长清晶恒工业园,形成“一个中心多个园区,东西延伸协调发展”的部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累计投资290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40亿元,利税50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

(1)以浪潮科技园为主要载体,建设门类齐全、竞争力强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产业链。重点发展商用服务器、特种计算机、存储系列产品、计算机外设等计算机产业群;壮大以税控机、二代身份证读写机具为重点的智能终端设备产业群;推进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2)以晶恒工业园为基础,以高新开发区新区、临港开发区、明水工业园、历下工业园为重要补充,打造微电子产业链。以半导体分离器件产品为基础,引进半导体晶圆生产项目,建设半导体分离器件和光电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积极发展面向通信类、家电类和IC卡应用的集成电路以及嵌入式芯片的设计生产。大力发展芯片封装业,提高晶恒工业园成品封装、测试能力,逐步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封装相配套的协作体系。

(3)以山东松下等企业为重点,发展智能家电、数字终端和小家电为主导产品的信息家电产业链。推进山东松下工业园的规模化发展,加大技改投入,扩大背投、等离子、液晶等数字彩电的生产规模。推进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多媒体终端的产业化进程,壮大智能家电产业的生产规模。以民营工业园九阳电器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小家电和智能测量仪器产品,增强豆浆机、电磁炉等产品的市场优势。

(4)以重型汽车电子产品为先导,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电子产业链。培植优势企业,加快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建设,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做大汽车电子产业规模。

2.软件产业。进一步优化齐鲁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配套设施、政策、研发和人才环境,带动浪潮软件园、中间件产业基地、嵌入式软件园、信息安全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历下软件园等特色园区加快发展。完善齐鲁软件园综合技术支撑平台,构建行业联盟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重点发展中间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四大类优势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全国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壮大一批带动力强、规模化生产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提升“齐鲁软件”品牌效应,形成体系完备、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软件产业链。到2010年,累计投资15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360亿元,利税38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

(1)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产业。充分发挥“齐鲁软件出口联盟”的作用,加快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搭建统一的出口协作平台,整合软件企业的优势资源,推进软件能力成熟度(CMM)捆绑认证,形成企业的群体竞争优势,不断扩大软件出口规模。到2010年,软件出口企业超过100家,出口额达到2亿美元以上。

(2)做大做强优势特色软件。充分运用浪潮、中创等骨干软件企业的品牌和市场优势,整合具有鲜明特色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建立壮大一批行业联盟和产业协作体系,实行强强联合、强特结合。大力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安全以及电力、交通、电信等行业应用软件产品,形成独具特色的软件产业优势。

(3)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扶持企业开发生产数字游戏、网络多媒体、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加速软件产品产业化、商品化,提高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

3.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传输和增值服务业,建设部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加快信息内容服务业产业化,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进一步培育信息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形成技术先进、内容丰富、服务便捷、竞争有序的信息服务产业链。到2010年,累计投资160亿元,年营业收入达300亿元。

(1)以山大路商务区为中心,提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能力,培育以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科、工、贸一体的产业集群,建成具有较强区域带动和辐射能力的部级信息服务业基地。

(2)加快以网络运营商为主体的电信运营业有序发展。努力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网络增值业务的开发与应用,大力推动宽带及移动信息服务业,增强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积极开拓下一代互联网及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业务,不断提高通信服务质量。

(3)加快信息内容服务业产业化步伐。支持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推动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开发数字音视频、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

(4)大力发展网络游戏、网络视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互联网信息服务,推动综合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网站和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的发展。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各种传统信息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带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建设完善宽带、高速、多媒体城域网,进一步强化公用信息平台的支撑服务作用,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

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强地下信息管线的集约化和规范化管理,重点搞好政务中心、奥体中心及东、西部新城的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和“大经十路发展带”、“三大商业圈”的信息管线综合改造。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加强无线电行业监管力度。实施“宽带*”工程,加快和规范宽带接入网建设,开发低成本多样性适用的信息终端,实现市区100%的社区和80%以上的家庭宽带入户。

2.优化升级公用信息平台。结合政务中心建设,升级扩容由公共基础平台和公共应用平台组成的市公用信息平台,强化平台的技术性能和服务功能,为全市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完善的网络和信息资源支撑环境。

(1)公共基础平台。完善网络交换中心,采取虚拟专网(VPN)等方式为各部门搭建业务专网,实现各类信息网的高速交换,避免网络建设的重复投资;建设公共数据中心,重点建设法人单位信息、人口信息和空间地理信息三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实现城市公共基础信息的共享整合和集中管理;完善信息交换中心,完善信息交换标准和共享机制,为跨部门数据交换、共享提供支撑。建设信息安全中心,完善身份认证、网上支付和容灾备份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为各部门开展网络应用和网上服务提供可信、可靠、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

(2)公共应用平台。建立电子政务支撑系统,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形成由部门业务信息资源、基础信息资源、公开信息资源、共享主题信息资源等构成的物理分布、逻辑集中的政务协同信息化应用支撑环境,开展政务决策支持、审批服务、网上资金结算等跨部门政务协同应用;建立城市管理支撑系统,实现规划、市政、环境等城市管理信息的整合共享,开展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市政管理、环境监测等应用;建立社区服务支撑系统,实现教育、科技、文化、社保、民政等部门社会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开展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应用;建立“三农”信息服务支撑系统,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开展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综合信息服务。建设电子商务支撑系统,完善安全认证、信用服务和在线支付等公共基础设施,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应用支撑环境。

(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围绕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应用示范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突出抓好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的改造,信息技术在节能、节水、降耗、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上取得突破,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创新能力、产品市场占有率的“5个提升”。到“*”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以上基本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商务交易电子化,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30%,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长50%。

1.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以软件企业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加速技术升级和工业质态的提升。推进信息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中的应用,加快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工业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2.完善应用示范体系。培育一批在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各具特色的试点示范企业,着力培植20家省重点示范企业和30家市重点示范企业发展,带动全市工业企业的信息技术改造。

3.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扶持项目评估、工程监理、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制定企业信息化统计和评价标准,开展投资担保、共性技术应用和管理诊断等服务。

4.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的改造。加快信息技术在钢铁、石化和建材行业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企业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信息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缩短开发和生产周期,发展汽车电子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智能化水平。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以数控机床、数控锻压机械、智能试验机和循环硫化床锅炉等产品为重点的机械装备业,研制开发高精尖数控加工设备,提升中高档数控机床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加快信息技术在食品药品行业的应用,实现生产工艺和流程的精细化控制,提高食品药品的质量。

(四)电子商务发展。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网上支付体系、安全信用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培植网络经济新亮点。到“*”末,形成网络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信用环境良好,物流配送网络发达完善的电子商务运行体系。

1.推进面向企业(B2B)的电子商务应用。重点推进骨干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纽带,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形成供应链竞争新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着力抓好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电子商务发展规范,建立汽车、钢铁、石化、建材、食品药品等行业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带动各行业电子商务发展。

2.促进面向消费者(B2C)的电子商务应用。完善面向消费者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加速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加强对传统商贸流通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发展以连锁经营、集中配送为代表的现代商业形态。做大做强三联家电、山大路信息服务基地和*茶叶市场等重点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完善重点行业网上交易系统,建立*电子商务门户网站,整合旅游餐饮、批发零售、农副产品等特色行业的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一网式”电子商务服务。

3.突出抓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建设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支撑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市场信息、管理咨询、资金担保、人才支持等公共服务,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成本,带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4.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以信息流为引导,集运输、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加强*市东部、西部、北部、西北部四大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货物存储、管理、提取的智能化。运输业推广应用卫星定位技术(GPS),实现货物在途的实时监控和调度。建立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形成信息流引导的物资流和资金流快速聚集、合理配置的现代物流中心。

(五)政务信息化。

围绕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托公用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公开,整合业务应用系统,加快政务协同系统建设,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和服务水平。到“*”末,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机制,基本建成政务信息资源科学部署、部门间高效协同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

1.完善关键业务信息系统。(1)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促进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增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2)社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公安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和各级指挥中心系统建设,为“和谐*”建设提供支撑。(3)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集中采购等业务应用系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监管水平。(4)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增值税防伪、税控认证、发票协查等信息系统,提高税收监管水平和监管质量。(5)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国有资产的统计、汇总、分析,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质量和效率。(6)工商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经济户口管理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增强市场监管能力。(7)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质检业务监督、申报审批等业务系统,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和检验水平。(8)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信息化审计模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建设完善跨部门政务协同信息系统。(1)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面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数据仓库和数据分析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2)行政审批信息系统。延伸市级行政审批网络到乡镇和社区,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实现“一站式”网上审批服务。(3)财税增收信息系统。完善社会综合治税信息支撑平台,健全税源监管体系;加强进出口领域部门的协同办公,提高口岸信息服务水平和通关效率。(4)社会联合征信信息系统。整合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为“诚信*”建设提供数据支持。(5)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相关信息的共享,提高食品和药品监管力度。

3.建设“中国·*”门户网站。完善各级党政机关网站建设,以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为基础,连接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机关的网站,形成全市党政网站群;整合各部门政务公开、政策咨询、业务受理、监察举报等对公服务系统和公益性网站资源,建成一站式公共服务的门户网站,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六)城市管理信息化。

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整合市政、规划、交通、环保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管理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调度,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到“*”末,形成城市管理信息支撑体系及应用体系,城市管理水平居省会城市前列。

1.完善全市统一的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建设涵盖城区数字化地形图、交通道路地理信息、市容环境地理信息、市政设施地理信息、城市房屋土地资源地理信息、城市园林绿化地理信息、城市国土资源地理信息等内容的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为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完善重点业务协同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加强各联动单位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提高对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置能力。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联动监察信息系统,健全12319服务热线的信息采集、指挥调度、部门联动、责任监察等系统建设,实现市政管理、业务咨询、抢险抢修、生活服务的集中受理和快速反应。

3.建设完善一批城市管理信息化工程。(1)市政管理信息化工程。实现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城市照明、主要河道、重点地区以及地下综合管网的实时检测和监控。(2)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工程。实现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规划信息服务的网络化。(3)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公交、客运出租管理系统和调度系统,实现动态交通监管和公交、客运出租的智能调度管理,提高城市交通监控、疏导、指挥能力和效率。(4)环境监控信息化工程。实现城市大气、水质、危险废弃物等生态环境信息的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5)行政执法信息化工程。实现市区各级执法机关网络互联,建成信息传输、投诉指挥、综合应用的城市综合执法信息系统,提高城管执法快速反应能力。

(七)社会事业信息化。

以建设“和谐*”为目标,实施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事业信息化工程,提高社会事业现代化水平和社区管理服务水平,让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1.完善一批重点工程。(1)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整合医院信息系统,发展远程医疗,建设全市疫情检测和防控体系。(2)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整合劳动、人事、民政、卫生、公积金管理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完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3)劳动就业信息化工程,整合劳动服务机构和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向社会公众提供求职招聘、政策咨询、职业测评、失业登记、异地劳动关系转移等劳动就业服务。(4)教育信息化工程,整合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教育事业现代化水平。(5)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整合分散于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的有价值的文献、图片、音像资料、档案等信息资源,建立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6)科技信息化工程,完善科技信息管理系统和科技信息数据库建设,建设数字化科技文献馆和科技开发与技术成果推广信息系统。

2.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支撑平台。完善市、区、街道、居委会网络基础设施,依托各类基础性、公益性大型数据库,建设社区服务门户网站,整合社区家政、物业、呼叫中心等社区服务资源,实现电子政务向社区的延伸和各项公共服务在社区层面的集成整合。

3.建设信息化示范社区工程。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信息支撑平台,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查询、远程教育、就业培训、网上缴费、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紧急救助等服务。到“*”末,建成30个信息化示范社区,带动全市“文明社区”建设。

(八)农村信息化。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为目标,加快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管理中的应用,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到“*”末,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实现村村覆盖,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手段。

1.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三农”信息服务支撑平台,整合农业、教育、科技、卫生、劳动等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乡镇“七站八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及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等农村信息服务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网络覆盖范围和通信服务能力,开发低成本的双向信息终端。广泛开展农民信息技术培训,大力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增强农民信息应用能力。

2.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以及气象、土壤、植保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约化、优质化的高效农业发展。开发完善一批具有实用价值和区域特色的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专家系统,建设农业与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灾害处理等信息应用系统,提高农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实现名、特、优、新农产品网上交易。扶持一批各具特色的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农户和示范企业,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与普及。

3.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管理的应用。加快乡镇政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审批服务、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科技服务、劳动就业、教育文化、防灾减灾等政务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到乡镇的延伸和整合,推进公益性信息服务向农村的不断深入,用信息化促进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农村管理水平。

4.建立农民工信息服务系统。针对农民工的迫切需求,整合劳动、公安、工商、文化等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农民工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向农民工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培训、社会保障、权益维护、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九)信息安全保障。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1.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培养壮大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形成信息安全快速响应机制。加强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及传播有害信息等行为的监管。

2.完善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安全评测、应急响应、身份信任和容灾备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急需的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设备的开发力度。研究制订符合*市实际的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和重大项目安全解决方案。

3.加快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抓好*市以商用密码产品为龙头的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在密码机、密码卡、智能密码钥匙、安全服务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等方面开发一批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龙头产品,培育一批立足国内市场的骨干企业。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进一步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全市和各区县信息化工作机构,市政府各部门及重点企业要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形成“一个领导小组决策,一个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和“统一领导、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的监督管理,完善工程立项、招标、监理、评测、验收、审计等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沟通协调、咨询服务、公证监督、维护市场秩序和各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行业自律机制和中介服务市场。

(二)优化信息化法规政策环境。

完善《*市鼓励软件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市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规定》等相关政策规定,研究制定鼓励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吸引和激励信息化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优化信息化政策环境。制定完善网络互联、数据交换、应用系统等方面的标准规范,逐步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坚持依法执政,加强信息化领域的执法监督、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健全信息化投融资机制。

以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专业招商、网上招商、委托招商和高层招商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信博会”等招商引资平台,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外资项目,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吸引风险投资注入,引导银行贷款向信息化建设倾斜。设立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等与国家和省扶持资金相配套的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引导性投入。

(四)建设信息化人才高地。

建立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扩大齐鲁软件学院和网络工程师培训基地的办学规模,增设山大软件学院和浪潮软件技术学院,重点培养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抓好信息化人才校企对接,面向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推动信息化人才在济就业创造条件。大力扶持社会培训机构发展,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加强高层次和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引进,支持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制定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奖励政策,努力营造激励创新、倡导诚信、有序竞争、促进合作的人才环境。到“*”末,全市信息化人才社会培训机构达260家,比“*”末增长136%,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实用人才超过16万人,比“*”末翻一番。

(五)建立产业发展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驻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着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开展技术集成、成果转让、技术培训等服务。进一步强化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功能,建设以科技孵化器等各类创业中心为主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完善齐鲁软件园综合技术支撑平台,大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篇7

一、做好科技进步考核和科技发展规划工作

从年初开始,我局按照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从年初开始,我局即参照上一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标准着手准备参加考核的有关材料,并主动与市科技局和思明区等全国科技示范区联系、咨询,提前开展参加考核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年度工作与考核指标有差距部分及时进行查遗补漏。

3月下旬召开“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把*-*年海沧区科技进步考核指标填报工作的部分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明确职责,动员力量,抓好任务落实。在全区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区科技局相关人员的加班加点,按时按要求完成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考核材料的呈报工作。汇编了包含科技进步考核31项指标、300多页的科技工作说明说(证)明材料。考核申报材料已送达省科学技术厅。

做好迎接实地考查的准备工作,在8月17日接受了省科技进步工作考核组到我区实地考核科技工作。此项工作为在五年内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奠定良好基础。

积极开展海沧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多次到生产性企业开展实地调研,组织专家、区政协委员座谈,总结汇总意见,组织制定科教兴区战略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在化工、机械和电子三大支柱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港口物流技术、观光农业技术等重点技术领域内有所突破和提高。根据省市领导到海沧调研的讲话精神和区委一届六次会议精神,对规划草稿内容进行调整充实,重点体现如何充分发挥海沧区的区位优势、部级台商投资区的政策优势、港口优势,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增强科技自主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全面提升综合科技实力。

二、不断提高“科技三项费用”的使用效益,优化科技投入机制

今年区财政拨款1314元作为科技三项费用经费。我局认真开展*年度科技项目立项工作,上半年共受理了18项科技计划项目,为切实抓好项目的甄选工作,区科技局多次派人专门走访申报单位,深入了解项目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管理情况;并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和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论证、评审。在项目的评审上做到精挑细选,发挥“科技三项费用”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重点突出产业科技及科技创新,以科创中心、医药化工、农业生态及社会发展为重点项目,扶持一批对促进海沧产业科技进步有重要作用的科技项目。科技突出本区科技工作特色,管好用好“科技三项费用”。

9月份下达了今年第一批13个项目,共计科技三项经费891.5万元,其中无偿资助411.5万元,贷款贴息480万元。第二批计划项目将以支柱和新兴产业为主,拟在12月中旬前完成。

在去年债权债务清理的基础上,我局继续追讨逾期未回收的科技三项费用。经过积极追讨,今年共回收科技三项费用110万元。其余应收款项,目前正由法院督促债务人还款。

三、推进海投科技创业中心的建设,建立健全科创中心管理机制,构筑技术创新平台,为科技发展创造条件

积极支持该项目的建设,为保证项目进度,在*年区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无偿资助400万元给予扶持。目前1#、2#厂房6月份已投入使用。3#、4#厂房已全面封顶。5#、6#厂房正进行前期准备工作,预计*年12月投入使用。

积极与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招商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单位取得联系,通报科创中心建设情况,协调解决有关建设及运作方面的问题,并以上述单位为桥梁,拓宽科创中心的招商渠道。在我局的牵头下,目前已有凯弗隆(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迪尔康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进驻,另有两家签订入驻协议,共完成厂房租赁面积约21587㎡,预计年产值达6.15亿元人民币。至此,海投科技创业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已基本完成第一期招商目标。

结合厦门市知识产权转化基地暨海投科创中心管理机制,我局牵头发改局、经贸局、新阳公司认真研究和提出海投科创中心的管理办法,积极推动政府出台科创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科创中心的管理。同时以优惠政策吸引科技型企业进驻科创中心,将拟安排区科技三项费用对经评定批准入驻科创中心的企业的科技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较好的创业环境。

四、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网络,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成立了海沧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海沧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加强了对科普工作的领导;组建了区级50多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组织各种科普宣讲团,面向社会各阶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社区开展了科普工作,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聪明才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区成立了海沧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聘请首批11位专家为我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发挥专家在制定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重大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活动方面的评估、论证、咨询作用,为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五、做好科技管理工作,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工作

积极推荐、组织企业参加各级、各类认定。经专家考核及评审,我区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及厦门尚明达机电工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认定为*度第一批16家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其中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是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另迈克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新型抗抑郁药物“迈克伟”(西酞普兰片)的产业化项目计划生产的药物于*年2月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目前我国仅有两家企业获得该产品的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

在我区科技局的协助下,经专家评审,我区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与厦门另外两家单位联合研制的SARS病毒荧光PCR核酸检测试剂盒项目获*年厦门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海投房地产有限公司的高品质健康住宅浪琴湾工程开发项目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走访我区生物制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并形成调研报告。组织了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互动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和技术设备的互利共享。为加强我区制药行业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共性问题,推动行业内技术力量的互利共享,帮助政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我局组织召开了“海沧区制药企业科技交流研讨会”。制药企业共有8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他们都感谢我们为他们搭建的交流平台,通过研讨获得很多同行的相关经验,效果较好。

六、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科普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局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群众性科普活动,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支持科普教育工作,营造科普工作良好社会氛围。我局拨出部分资金支持各有关单位,今年共下达了*年度青少年科普活动项目补助经费共计万余元支持7所中、小学的项目。我局和教育局联合举办了第一届海沧区中小学生信息竞赛、海沧区科技创新大赛等大赛,组织学校参加*年厦门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获得2个项目第三名的好成绩。这系列竞赛有效地加强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管理,推动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大力开展面向农村、社区的科普培训工作。农村科普培训方面,为了提升我区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应用技术水平,我局认真组织《*年度星火培训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由两镇科委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并与区妇联合作开展面向农村妇女“家庭网上行”的劳动技能培训,培训达200多人次。

积极开展面向村、居的科技下乡活动和经常性的科普宣传工作。我局先后到石塘、青礁、莲花、海发社区等村、居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展出科普挂图50多幅,共分发了1200多册养殖,蔬果培育、用电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题材的科普材料,前来科技咨询600多人次。科技周活动期间在东屿村开展了以农业、科技、卫生为主的宣传咨询活动,赠送科普书籍1000多份,前来咨询的人数达到200多人,并组织区疾控中心医生为社区居民作肿瘤防治知识的讲座及卫生下乡便民义诊,共有300多人参加讲座及义诊,发放宣传材料1000多份;9.17科普日期间,区科协组织科普志愿者在公众相对集中的地方散发“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利用”为主题的科普资料2000多册。在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期间,向全区发放“依靠科学,依法防治阻击高致病性禽流感”宣传材料5000份。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拨款在东孚镇修建了10米标准科普画廊一个;在霞阳村文化活动中心设科普书架,赠书300余册,丰富了村民和居住在该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科学生活。在六一期间,区科技局与区妇联联合举办“海沧区庆六一‘阳光洒满童心’科普教育活动”,区科技局组织了64名区里品学兼优学生参观科普教育基地。

七、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提升科技部门的整体形象

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为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提高机关效能,转变工作作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行政机关,区科技局制定了海沧区科技局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方案、科技局机关效能建设的九项制度、科技局绩效评估方案及政务公开方案、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实施方案。促进全体干部在履行职责、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所提高。结合实际,组织学习《关于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工作责任意识的意见》,要求全局干部增强工作责任感,切实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开通“海沧区科技信息网”,逐步完善我区科技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建设的网站除进行科技管理和科技法规宣传外,突出招商和服务功能。重点结合科创中心的宣传和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宣传,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本区的大量科技企业的项目申报、科技政策信息查询、交流。使海沧科技网成为海沧区对外的一个窗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

八、不断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努力拓展工作领域

与人防办共同组织人防演习工作,组织海发社区志愿者32人,成立防灾害志愿者队伍,邀请专家开展培训,4月下旬,成功进行了一次人防和抗自然灾害演习。

为高标准完成我区战时经济动员物资保障任务,保障战时各项科技装备、信息通信的正常运行,由区科技局牵头组建海沧区建信息通信保障大队(包括电子通讯技术保障队及计算机网络保障队),我们积极组建了由三家通讯公司20人参加的通讯技术保障队和55位电脑教师组成的计算机网络保障队,做好区科技动员办公室工作。

配合司法司法局做好“四五”依法、普法科普工作,配合计生局做好科技计生工作,配合教育局做好“双高普九”科技教育工作。

*年工作计划

*年,我们将继续按照投资区党工委、管委会、海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推动海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创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海沧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科技应用水平。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一、培育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积极开拓高新技术领域,发挥科技专项带动作用,培育具有区域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新的产业群体。在继续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培植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拟引进一家生物与新医药的龙头企业,带动我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信息化示范工作。

培育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逐步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中介机构为依托,科技开发、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运作方式,应用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科研开发能力强的企业创办技术中心,切实增强行业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应用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业环境

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创业环境。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与高校、研究单位的紧密联系。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每年安排部分科技经费支持产学研发展。加快厦门知识产权转化中心产业化基地建设,吸引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在基地内转化。

抓紧落实建设海沧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鼓励建立科技咨询、科技孵化、科技信息、科技创业投资、知识产权服务等功能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将适合市场化运作的行政职能委托给规范的科技中介机构,营造创业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的创业基地。

制定、落实科技发展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更加富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人才机制,积极引进各类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等我区急需紧缺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奖励科技人才,制定区级科技贡献奖励方法,考虑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对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人才。逐步制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

三、逐步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拓展科技融资渠道,做好科技项目的招商工作

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投资体制。一是抓好科技三项费用的管理,做好科技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择优立项,有效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科技制度,完善财政科技拨款体制,围绕“制高点”和“增长点”,实施能发挥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二是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福建省、厦门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争取各级资金扶持。三是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合作,为中小企业组织和科技项目开通资金渠道。

积极探索把科技三项经费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项目资金,鼓励、吸引和促成科技型企业落户海沧科创中心;促进孵化中心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吸引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在基地内转化,培育具有自主权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围绕支柱产业的发展,扶植和培育配套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产业。

四、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工作,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进行的高新技术项目推介会和省级项目对接会,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加速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在我区企业中的推广应用。

继续走访我区电子、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主动介入帮助解决问题。引导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开展合作。尝试组织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互动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和技术设备的互利共享。

充分发挥“海沧区科技信息网”的服务平台作用。已经建成的区科技信息网是是我区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它向全社会提供全天候、网络化科技信息服务。通过区科技网络这一宣传平台,将科技信息资源对社会开放,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篇8

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相关内容

广播电视的安全广播是指在广播电视的传输和传播过程中,系统不会由于自身操作系统受到某种外部攻击而损坏或被篡改,从而确保了传播信息和信息的安全,最终保证广播电视的正常运行。结合实际来看,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不仅能够保证民众获取传播信息的安全性,还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作者自身的工作经验,确定广播和电视的安全广播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设施和人员的安全。通信设施和人员的安全是安全广播和电视广播的前提。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前,应检查传输设备是否有故障,以确保传输设备的安全性以及信息向用户服务器的顺利传输,同时应确保传输人员安全,以便传输人员可以在各自的位置工作以使广播电视播出质量更好。(2)传输系统的安全性。传输系统是向观众传输广播和电视信息的关键载体,一旦传输系统出现故障,观众将无法顺利观看广播电视节目。因此,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之前,需要对传输系统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以确保传输系统的安全性。(3)广播电视节目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信息必须具有积极性和健康性,严禁传播诽谤、淫秽、滥用等不健康信息。因此,负责人必须确定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健康,并确保播出节目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2播放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2.1设备的防雷措施。当前,数字电视回放设备都是具有半导体设计的固态结构,具有体积小、能耗低和工作效率高的特点,在长期运行后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行效率。但是,这些设备的防雷性能非常低,一旦被雷击,很容易发生损坏。因此,有必要为数字设备制定全面有效的防雷措施。雷击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种: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直接雷击是指雷电击中广播电视系统的室外天线所造成的雷击破坏,直接雷击对广播电视设备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对其数字设备的损坏,因此,为减少直接雷击造成的破坏一般可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上布设防雷系统。在实践中,一般是利用能源线和网络线来降低感应雷击对广播电视设备的损坏。2.2保证设备的供电稳定性。目前,在电视节目播出室中,通常布设10kV和35kV的双向回路电源,10kV电压是民用供电电路,在峰值功耗过高时,容易出现跳闸。35kV电压下,虽然不会发生跳闸,但是如果在10kV电路中发生大面积跳闸事件,则35kV电源电路上的负载会增加,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35kV电压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过程中一旦电源线跳闸,则导致电视节目的广播信号突然中断,严重影响播出节目的安全性和质量。因此,为了保证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期间的连续供电,避免突然停电造成播出节目的中断,在布设供电电路的过程中,可以向所有播出设备提供正弦波在线不间断电源,同时,可通过构建备用发电系统,防止电源供电中断,进而确保播出节目的安全性。2.3保证良好的机房环境。播出室内存在大量的精良设备与仪器,精密设备与仪器需要在较好的良好环境中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用,因此,应对播出室的温度以及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例如,在播出室内通常应设置相应的温度以及湿度监测点,对播出室的环境进行实施监测。资料显示,播出室内的最佳温度为25°C、湿度为60%左右最佳。为了确保在机房中的各种设备在运行期间处于较为稳定的环境,可在机房中设置独立的中央空调确保播出室的环境温度恒定。另外,需要定期清理机房空气中的灰尘,以防止灰尘覆盖设备并影响设备性能。2.4保证节目信号的安全传输。正常稳定地传输信号是保证节目正常播放的基础工作。在日常管理和维护过程中,必须对广播电视播出节目的顺序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应吸取前有的经验教训,总结播出事故规律,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落实和加强设备的在线服务功能,确保在检查期间不会影响节目的正常播出,确保电视节目信号的稳定传输和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

3数字化播控技术的维护和管理

3.1数据备份和系统的管理。原始数据的有效保存是确保广播电视节目正常播出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实践中广播电视单位应注重对原始数据的备份。如果说系统运行时,出现数据丢失、损坏等则可利用备份数据完成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而一旦未对原始数据进行备份,则极可能会由于数据丢失或损坏二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进行原始数据备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硬盘完成数据备份工作。随着各种新型设备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在进行原始数据备份时有条件时也可考虑构造RAID1,RAID10和其他磁盘阵列结构以实现数据备份,这可以大大提高磁盘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如果发生崩溃,还可以保证恢复系统后各种数据的安全性。因此,在管理和优化系统的过程中,应彻底清理磁盘中的冗余数据,并应在一定时间内重新安装或备份后清理系统。另外,如果使用了磁盘阵列结构进行了数据备份,则管理人员应注意定期对磁盘的稳定性进行检查,防止因磁盘稳定性不强而造成数据丢失,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3.2播出软件提示颜色的优化。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过程中,控制室内会基于节目的播出情况呈现出各类警告与提示信息,而一般为了区分不同的提示以及警告信息常常将提示信号的颜色设置成不同的类型,这样就便于控制人员去掉根据信号的提示颜色来第一时间解决设备出现的故障。因此,有必要对相应的警告信息以及提示信息进行优化,比如,例如在节目正常播出时将其定义为绿色、将那些完成播放的节目设定为灰色、将设备故障信息确定为红色,通过一系列的色彩优化使得技术维护人员能够根据色彩信号对设备进行调整与校正,进而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安全。

4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管理策略

4.1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的前提,因此,各个广播电视单位应结合自身运行情况制定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主要是指员工的出勤率、维护措施、网络检查制度、用户反映收集、传输和维护等方面。完善的规章制度应体现在高效、合理、科学的系统维护架构、规范、标准化的人事管理与培训制度。4.2广播电视节目的所有技术环节管理。广播电视节目直接面向所有听众,除了承担向公众传播新闻信息的责任外,它还承担直接引领着社会正能量的责任。由于广播电视信息的广泛覆盖和快速传输,广播电视已成为人们关心国家事务的重要途径。因此,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对广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广播电视有关部门应坚持的主要原则,除了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优质广播电视节目外,它们还需要具有更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社会的主题,引导舆论导向。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必须对安全有足够的认识,并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有关规章制度和经营标准,创造积极的内容。此外,出色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编辑,部门审查,然后才能最终广播。因此,加强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审核尤为重要。严格按照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的技术指标,严格控制质量,确保广播电视广播质量,取得更高的收视率。4.3强化广播电视技术人员培训。广播电视是现阶段信息传播的较快手段之一,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也是娱乐公众的主要手段。为了保证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广播电视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因此,员工的专业素质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有必要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提高员工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宣传工作、鼓励员工参与,通过宣传活动有效提高员工素质,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充满工作热情,以确保节目的安全播出。其次,有必要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主要方式是通过相关的技术培训和讲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还需要利用相关技术来促进行业发展,因此员工还应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录制和制作技术,并创作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最后,有必要提高员工的设备维护能力。设备是确定节目能否顺利安全播放的重要因素。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维护和检查设备的能力,并牢牢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确保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故障设备进行修复,以确保节目的顺利播出,从而确保广播电视的安全播放。4.4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维护。广播电视广播设备全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容易出现设备磨损,给维护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如果要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正常运行,就必须做好维护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被用于广播电视行业,这些智能设备的使用,增加了维护人员对设备的维护难度。结合当下来看,维护工作主要是指对广播电视播出设备的日常维护与定期检查,其中广播电视控制系统内的数据库服务器是整个控制系统的信息存储与信息数据管理核心,因此,在日常维护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其运行正常,进而确保播出节目的安全性;对系统服务器进行日常的检测与维修,其中磁盘阵列是广播电视播出控制系统中重要的视频回放与读写设备,对节目的播出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由于广播电视播出设备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因此,磁盘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信息数据的读写,巨大的工作量使得磁盘的损坏概率大大增加,所以管理维护人员在日常的工作检查中应注重对硬盘运行状态的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储存错误则应及时进行维修与更换。同时,在对控制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之外,还需要注意,不仅每天都要进行检查,而且应该制定每月的停机和维护计划,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结语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节目不仅是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还是社会宣扬正能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播出节目的安全性与社会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对于广播电视行业而言,安全的管理技术、有效的维护系统、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合理的监控手段是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基础。相信随着各种智能设备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安全性将有极大地提高,而广播电视行业也将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参考文献

[1]周志明.探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对策[J].传媒论坛,2019,2(18):125+128.

[2]苏骏.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与管理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16):230-231.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PCL;控制系统;石油化工;应用

石油化工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与此同时由于石油化工生产量比较大,又存在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要求都很高。PLC技术是指可编辑逻辑控制器,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的优势,不仅能够减轻人工作业的压力,还能够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可以应用石油化工生产的各个环节,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PLC控制系统的功能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在石油化工行业规模化和自动化发展过程中,PLC控制系统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价值,由此可见,研究PLC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PLC控制系统概述

1.1PLC技术特点。PLC技术不仅能够编程,还能够存储程序实现逻辑运算的功能,所以说,相比于传统的控制技术来说,PLC技术的应用具有更强的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控制需求,因此能够有效提高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PLC技术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时,具备一定的抗干扰和抗冲击能力,而且还能够全方位监控设备的有效信息,及时发现和诊断系统运行的故障,确保系统能够稳定地运行,所以更加可靠和安全。最后,PLC技术的操作更加便捷、维护也更加简单,由此可见,PLC控制系统在石油化工生产中有着非常可观的应用前景[1]。1.2PLC系统的主要构成。在PLC系统中,主要由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单元、通信接口、扩展结构和电源等部分构成。与一般的微机一样,中央处理器(CPU)是PLC的核心,在该模块中,按照系统程序所赋予的功能来控制PLC系统的工作,一是要接收从编程器输入的程序,二是要对电源、内部电路和编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三是要通过输入结构接收现场的数据并输入到数据寄存器中,四是要从存储器读取用户的程序并执行,五是要通过输出单元实现输出控制,具体CPU的选型,需要石油化工企业根据自动控制系统对功能、速度和通讯能力方面的要求确定。存储器是具有记忆功能的半导体电路,具体可分为系统程序存储器和用户存储器,主要用来存放系统程序、用户程序和工作数据等等。输入和输出单元是PLC系统与工业生产现场连接的重要模块,在输入模块中通过输入传感器获取到各种信号并将其转换为PLC系统内部的工作信号,然后再由输出模块将系统处理之后的结果转换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控制。通信接口一般都带有通信处理器,通过这些接口能够实现PLC与计算机、监视器和其他PLC之间的通信。PLC配有的电源是供内部电路使用的,相比于普通的电源,PLC电源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强[1]。

2PLC系统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PLC系统在石油化工的应用有很多,例如锅炉激波吹灰系统、气体报警监测处理系统和药剂自动配制系统等等,有效提高了自动化控制的工作效率,从而降低了控制成本,同时也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浪费,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2.1锅炉激波吹灰系统。在某石油化工企业催化裂化装置的锅炉控制中,利用了PLC控制的激波吹灰系统能够实现吹扫、声疲劳、清洗、局部振打等作用的设计要求,该系统由一个西门子S7-200系列PLC控制器、一个EM277智能通讯模块、一个EM223数字量混合模块、四个EM222数字量输出模块和一个西门子270系列触摸屏构成,不仅能够实现数据交互,操作人员还能够在触摸屏上通过操作人机界面来实施把控生产过程,实现了远程控制[2]。2.2气体报警监测处理系统。在某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现场采用了基于PLC控制的FS300气体报警控制器用来监测生产过程中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的浓度,利用该控制系统能够将施工现场电流转换成对应的被测对象量的显示,并连接到控制室内的检测报警装置,一旦现场气体浓度超标便能够及时地发出警报,从而石油化工生产的安全提供了保障。2.3药剂自动配制系统在石油化工生产的加药系统中,采用PLC作为核心控制器能够对药剂的配制过程进行自动的控制,不仅能够保证配制比例的精确性,也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从而有效确保了药剂浓度的准确和系统工作的稳定。某企业采用西门子S7-200系列PLC控制器完成装置的自动化控制,并在触摸屏上显示人机交互界面,由操作人员录入配制参数,从而实现对药剂配制的远程控制[3]。

3PLC系统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策略

PLC系统的可靠性对石油化工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说提升PLC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非常关键。3.1加强技术研发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要想完善PLC系统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就必须要加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首先要合理地设计电缆敷设,针对不同的信号进行分层敷设,从而减少动力电缆产生的电磁波对PLC控制系统的影响;其次要对供给电源进行优化,采用抑制干扰能力较强的电源来消除电源耦合对PLC控制系统的影响,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增加浪涌保护器来保护电源免受自然环境的损坏;再次要加强软硬件的抗干扰能力,例如采用数字滤波和工频整形采样技术来一直周期性干扰、及时校正参考点电位避免发生电位漂移、优化软件来提升软件的可靠性等等;最后要完善接地系统,接地系统对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影响非常大,单独接地是做安全的做法,但是如果储罐间距较大,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也可以利用横截面较大的铜线将各点储罐连在一起再接地[4]。3.2正确的设备选型。在选择设备时,要综合考虑系统的各项性能,例如电磁兼容性、隔离性能高的产品,除此之外,还要对厂家给出的耐压能力、模拟制比以及差模制比等抗干扰指标进行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我国采用电网模式与国外不同,因此在选择一些国外产品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差异,选择抗干扰能力较强的设备[5]。3.3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对于石油化工生产来说,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而且存在许多安全风险,虽然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较强,操作简便,但是由于PLC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PLC控制系统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了解PLC控制系统相关理论知识,还要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类型的PLC控制设备,除此之外还要了解石油化工生产相关问题。由此可见,要想提高PLC控制系统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效果,就必须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首先企业要积极引进专业的、高素质的PLC控制技术专业方面的人才,除此之外,企业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地学习先进的PLC技术知识和技能,了解PLC设备,对企业所选择的产品能够熟练的操作,从而为PLC控制系统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支持[6]。

4结语

总而言之,PLC技术的控制性强、独立性强、运行成本低,而且能够及那首控制系统故障的发生率,因此在石油化工中合理地应用PLC控制系统能够提高生产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应用PLC控制系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所以为了能够保证石油化工的安全生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生产系统提出的需求不断进行探索,完善PLC技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保证PLC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石油化学工业的平稳、快速、安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朋.PLC控制系统及仪表系统的应用分析与讨论[J].中国科技投资,2016(11):228.

[2]胡建峰.探析西门子S7_PLC冗余系统在石油化工上的应用[J].中国化工贸易,2013(6):52-52.

[3]桑伟彬.PLC控制系统的干扰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18):228-228.

[4]王竹筠.化工自动化系统中PLC控制系统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7(7):263-263.

[5]赵起超.浅谈PLC控制系统在石油化工现场应用的抗干扰措施[J].化工管理,2018(10):173.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制造业竞争力生产效率

制造业是一国繁荣富强的基石,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呈现三种发展趋势:一是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制造业的比重正在稳步上升;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在国家之间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污染型产业纷纷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出现了研发、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全球化的趋势;三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制造业呈现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和网络分工并举的格局,产业链不断细分。

一、制造业发展总体情况的比较

亚洲作为制造业转移的一大接受区,在过去的几十年,制造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日本接受了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首先成为亚洲工业化国家。接着亚洲“四小龙”接受了来自日本和欧美国家的产业转移,迅速成为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目前,亚洲正处在第三轮产业转移中,即由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外企业来到中国投资、建厂、开拓市场,外资及外国先进技术为中国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引进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中国制造业突飞猛进,总产值从1990年的6704亿元到2003年51860亿元,增长了6.7倍。2003年,中国GDP达到14170亿美元,制造业占39%。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世界第四大制造强国。由于仍处于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制造业仍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目前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民用技术为主的发展路线的推行,使日本的制造业走向了巨大的成功,日本成为继英美之后的又一个世界制造中心。2003年,日本GDP达到43008亿美元,是中国2003年GDP的3倍还多,其中制造业的贡献率为21%。目前,日本在钢铁、汽车、电子产品制造业上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韩国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加工制造业,推动了地区经济迅速增长。韩国制造业是一个典型的从技术模仿到技术创新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如今,韩国无论在汽车、钢铁行业等重工业还是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拥有埔项、三星、LG等大型跨国企业。2003年,韩国GDP达到6053亿美元,制造业的贡献率为23%。韩国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2003年贸易额占GDP的61.6%,而高科技产品占出口总产品数量的32.1%。

印度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两国既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都具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独立后的40多年,印度的企业一直在半封闭状态下经营,缺少竞争机制,制造业发展缓慢。1991年的工业改革后,印度制造业逐渐显出活力,在软件、制药和汽车部件等行业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竞争者。2003年,印度GDP达到6006亿美元,为中国2003年GDP的42%,其中制造业的贡献率为16%。

二、行业竞争力的比较

研究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除了需要从制造业的总体情况宋分析,更需要从制造业的各个行业进行研究。本文以钢铁、汽车两大支柱产业为代表,在各国间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的优势与差距以及相应的调整措施。

(一)钢铁制造业

钢铁是构成现代化城市最主要的结构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大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2年,我国钢铁工业总产值为6492.36亿元,占制造业的7.6%:利润为294.77亿元,占制造业的7.19%,中国制造业各行业中利润排名第三。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超过了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钢国。从1955年到2002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1.79亿吨,增加了近62倍,仍居世界首位,产量为居第二位的日本的1.66倍。

但是,产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我国钢铁产品的结构的根本改变。传统的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品种在我国钢铁产品中仍占有较大比重,条钢类产品比重超过53%,比日本高出15个百分点;而板材类产品比重为33%,比日本的26个百分点。差距尤为巨大的是高附加值产品,如表面处理板,在日本占板材产量的24%,但我国这一产品几乎还是空白。因此,我国高技术的钢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我国钢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2001年这一值为104.13亿元。

就经济效益而言,中印钢铁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均较大,比最佳水平高出约14%;中印都具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劳动成本所占的比例却比最佳比例高出近三四倍,可见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为过低的生产效率所抵消,总体上出于竞争劣势。因此,提高升级生产设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是中印两国当前加强钢铁行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钢铁工业是典型的装置型产业,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非常明显。钢铁工业强国生产的集中度都很高。韩国埔项钢铁公司,一家的粗钢产量约占全国的64%,英国钢铁公司占英国钢铁产量94%,美国最大6家企业粗钢的集中度为50%,日本5家企业的集中度为80%。而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较低,2002年全国生产钢铁的企业有一二百家,生产钢材的企业上千家,但产钢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仅有宝钢一家,500万吨以上的也只有4家,由于低集中度和高分散度,大量的钢铁企业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工艺装备小型化,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汽车制造业

近年来,出于降低成本,抢占市场的考虑,世界汽车各大汽车制造商开始将生产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亚洲已成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地之一,2002年产量占世界31.4%。

2002年,中国汽车总产量325万辆,同比增长39%;轿车产量增至109万辆,同比增长55%。从产量上看,中国汽车产量已经超过韩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从发展情况看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增速比其他几个国家遥遥领先,日本、韩国、印度的汽车总产量分别同比增加是5%、7%、2.8%;但总体规模上,我国汽车工业总体规模还不及日本的1/3,特别是轿车的产量,不到日本的1/8、韩国的1/2。

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较发达工业国家比较仍然很分散。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我国企业也与世界级汽车公司存在巨大差距。2003年,中国最大两家汽车企业,一汽和上汽的生产能力分别为85.9万辆和79.7万辆,而在世界大汽车公司排名较后的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的生产能力超过250万辆。即使在亚洲范围内,中国也缺乏有影响力的汽车企业,专业化程度与国际大公司相比仍然较低,尚未形成面向全行业的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

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当薄弱,在许多核心技术领域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2002年,中国汽车新产品开发中,属于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占所有新品种的32%,其中轿车仅占10.5%。大部分轿车都是依靠技术引进和合资开发的。与日本、韩国相比,中国汽车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主要是由本国企业发动和驱使的;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外商直接投资来带动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的。韩国最大汽车生产商现代公司,1967年只是一家福特组装厂,在缺乏技术能力的情况下,现代一直坚持引进非成套技术,以确保独立于跨国公司,自身发展不受其束缚,很快现代公司就能够自行设计发动机和整个汽车。1994年,现代公司汽车总产量占到全国的49%,出口量占全国汽车出口总量的53%,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制造商。当前,我国几大汽车企业均与外商合资生产,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商手中,这将成为我国汽车发展壮大的隐患。

通过以上两个行业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钢铁、汽车等国民支柱产业在世界上已占有较大份额。“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有利的地位,正在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并且正在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

三、中国走向“世界制造中心”的几点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制造业平衡发展。我国制造业结构偏轻,传统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而装备制造业占的比重偏低。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制造业,如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走品牌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将发展装备制造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实现成套设备国产化。

2.促进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升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在我国,无论是钢铁还是汽车,产业集中度都较低。但制造业的集群现象以初步形成,出现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经济区三大制造中心。产业集聚地的形成需要依靠民间创新,市场引导。政府则应该致力于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保证公平的竞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