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功能十篇

时间:2023-06-21 09:44:35

建筑设计的功能

建筑设计的功能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功能;形式

功能与形式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建筑的功能和形式对建筑设计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建筑设计中的功能与形式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在建筑设计中,两者缺一不可。过去,人们对于建筑设计中的功能要求相对较高,而且形式的要求则较为简单,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建筑设计中的形式,这就使得建筑设计者要清楚的了解建筑设计中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够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建筑产品。下面就针对建筑设计中的形式与功能进行具体的探究。

1 建筑功能与形式的概念及思想

体现建筑物体使用价值的本质性的内容就是建筑功能,主要包括建筑物提供给人们的各种使用要求和人们在使用建筑物时的精神需求。建筑设计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建筑功能,由于使用性质和目标人群的不同,不同的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要求和目标。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不同的功能目标和要求,必须要保证这些功能的实现。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形式的创造跟建筑对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要求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完美的空间结构形式。建筑形式的设计离不开整体意识,应当具有简洁鲜明的形体,严谨科学的比例推测,精确的处理技术和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建筑思想的形成比较早,其组成非常的复杂,包括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主要思想。以建筑功能为核心就是功能主义的主要思想,认为应当首先明确事物的本质、用途和目的然后就是充分发挥功能。形式主义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筑形式为核心,形式应当反映建筑的目的和本质,认为建筑中作重要的环节就是设计形式劝能要在符合形式前提下进行设计建造。

2 建筑设计中的功能与形式的重要性和关系

2.1 建筑功能的重要性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往往最注重建筑的功能设计,而人们对于建筑的直观印象就是通过建筑的形式,然后在对建筑的功能和环境进行具体的理性分析,人们也不会只局限于对建筑外表的欣赏,其对于建筑的功能也具有很高的要求。建筑之所以被建设,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质,但是其不仅仅局限于是意见艺术品,其本身具有实际应用的性能。在人们的生活中,每一个建筑物都有其一定的功能,其功能的价值就是建筑的使用价值。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功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如果一个建筑没有了相应的功能,其也就没有了使用的价值,建筑也就成为了意见摆设。

2.2 建筑形式的重要性

人们都喜爱美的事物,这是人们的天性,由于人所具有的这种本性,才会使得建筑具有多种的风格和形式。我国的木结构建筑已经具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其在形式上一直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以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追求。而形式的美感需要建立在经济实用的原则上,在我国建筑发展中,建筑形式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很多建筑形式都趋同,建筑形式单一而乏味。面对此种局面,建筑设计者应该取长补短,对建筑形式进行加强,从而更好的推动建筑的发展和建设。依据我国的国情和国民的需求,对建筑形式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如今的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或多或少的会对建筑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将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使得建筑的形式更加的多样化和美观化。就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来说,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建筑设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两者只有协调配合共同作用,才是建筑设计最终追求的设计目标,因此,设计者们要处理好建筑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建筑既具有多种功能又具有美观。

2.3 建筑设计中的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建筑功能为建筑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基础,而在早期建筑活动开始的时候,建筑设计主要追求的是功能,形式在当时就是一种虚构的概念。然而,这样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偏见性,在这种认知的影响下,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阻碍。实际上,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两者只有协调发展发展,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建筑的发展。而建筑的功能与形式之间具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如果只是单纯依据传统的观点来看待建筑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未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在对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很多的建筑设计者都会在全面考虑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对建筑的形式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在对建筑的外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者也会充分的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将两者较好的进行融合,可以使得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从而对建筑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推动作用。

自古以来,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之间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就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结合来进行建筑设计的案例也不胜枚举。建筑的功能和形式相结合,构造了为数众多的古典建筑。如我国古代的房屋建设中,屋顶的坡度就运用了巧妙的设计,利用曲线组成两个凹面和圆,上部高耸挺立檐部则平缓舒展,并没有使用两个简单斜平面构成的人字形屋顶。这种设计使瓦顶排水效果非常好,在功能上使屋面排水快且远,而在形式上利用了屋顶曲线,达到了新颖奇特的审美效果。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建筑设计已经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合理处理建筑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可以设计出更好、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建筑,提供人们安全、舒适和美观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本文以建筑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思想基础为出发点,分别分析了建筑功能与建筑形式的特点及要求,然后综合概述了两者的关系,也就是在建筑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运用各种技巧方法,使两者得以相互结合,在功能的基础上强调形式,从而设计出符合人们高标准高需求的建筑,使其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兰,郑先觉.论城市环境雕塑的功能与形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

[2]刘炬航,林影.艺术的认知功能与形式创造―卡西尔艺术哲学评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3(2).

[3]张小艺.从白酒包装看设计的功能与形式[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11(5).

建筑设计的功能篇2

【关键词】创新;公共建筑设计创新;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创新作为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分支,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领域。将建筑设计和创新学体系的交叉,形成相得益彰的效应,目前还没有一个客观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而本文将对公共建筑设计的功能创新进行相关的探讨。

1 内部空间功能

1.1“意境”空间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它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建筑意境是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运用一定的建筑手法进行建筑创作,所达到的建筑美学效果。公共建筑中的意境是空间的灵魂,是建筑的精神所在,所以,公共建筑空间是立意引导精神的意境空间,意境功能是空间功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空间已经作为公共建筑创新出发点的实例更是数不胜数。

日本建筑师安藤宗雄设计的系列教堂,都是由空间意向入手,设计出个性鲜明的建筑令

人耳目一新。其中,光之教堂的设计魅力就不在于外部,而是来自于内部空间。建筑外部使

用坚实厚重的清水混凝土围合,没有任何窗户,在室内创造出一片黑暗的空间,让刚刚走进

的人感到一丝凉意与宁静,在内部的最深处,阳光透过墙体上十字形的开口渗透到室内,给

人以强烈的震撼。“光之教堂”正是通过对光和影的强化,使建筑呈现出明与暗的强烈对比,

营造出宗教仪式场所独特的肃穆、神秘和感动人心的效果,表现出神圣空间的纪念性氛围。

而安腾的另一座教堂建筑“水之教堂”的设计则采用了空间的开放式设计,把流动的水引入

固态的建筑空间中,从而打破了建筑“实”的概念,使空间呈现出一种安宁、祥和、高尚的

感觉。

1.2吸引人流的行为空间

公共建筑的空间功能创新的另一个出发点是从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入手,通过研究使

用者对空间的使用方式进行建筑空间的设计。建筑的空间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不同的空间可

以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当建筑空间适合其中发生的行为时,这种行为就会进行的顺利,反

之则会产生阻碍。现代建筑中对于建筑心理学和环境心里学的研究都可以看作是从空间的行

为功能中寻找突破,从而在建筑设计中做出创新。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空间对人的行为产生

的作用,欧洲中世纪的哥特教堂就是利用一条条竖直向上的壁柱、高空中交错的尖拱券组成

长长的走道,形成一种神秘压迫的气氛,起到引领信徒思想的功能。现代的很多大型商业中

心的设计很喜欢在中心空间设置采光中庭,这种中庭一方面是为了室内采光,另一方面中庭

中郁郁葱葱的植物,不断喷出的泉水,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周围琳琅满目的商品更起到了活跃

整个商场气氛的作用,不断的吸引着附近的人们前来购物。

1.3转换自如的复合空间

复合空间最早出现在住宅建筑的设计中,是为同一空间赋予多种不同的功能,以便在小

套型的住宅中提供全功能的使用空间。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对公共建筑

的功能种类需求越来越多,同时,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和个性化使多元的综合空间更受到人们

的欢迎。现代主义建筑初期强调的固定的空间流线和理性的功能布局不再当代社会的选择。

种种因素促成了公共建筑功能的适应性和复合性,公共建筑的功能从原有的封闭状态转变为

一种多层次的动态开放系统。体育建筑和展演建筑由于功能转换的频繁和快速,对复合空间的使用更是青睐有加。相同的空间功能由于其性质的不同,使用时间往往也有所差别。如展览建筑的空间在白天提供展览和会议功能,夜晚可能提供娱乐和休闲的功能。在体育建筑中,同一空间经常在赛时能够容纳大量的观众,在赛后又能去掉部分观众席位,扩大中心空间。如,国家游泳中心的空间设计在 2008 年奥运会期间,其内部可承担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比赛,容纳观众坐席17000 座,其中永久观众坐席为 6000 座,奥运会期间增设临时性座位 11000 个,这些临时坐席在赛后都将拆除,能够改造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游泳、运动、健身、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中心。

2 外部环境功能

2.1创造效益的经济功能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不仅包含了技术和艺术的成分,也包括了经济学的内容。

可以说建筑设计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好的建筑设计也不应当完全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中

国有句古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可见,有时候完全没有限制的建筑设计不一定能

够设计出好的建筑,而好的建筑设计往往就诞生在受限的环境之中。

在湖南耒阳市毛坪浙商希望小学的设计中,整个建筑的总投资为 50 万元,这里包含了

场地平整、操场设施、课桌黑板、学生服装等一系列费用。总建筑面积 1168 平方米,平均

下来,每平方米的土建费用不到 300 元。这就给建筑设计提出了经济方面的约束条件。建筑师从这一点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设计中使用当地的土砖作为建筑的主体材料,在施工工艺上也采用了当地建筑的通常做法。使建筑的剖面、材料、色彩都与当地民居基本相同,同时延续了周边建筑的特征。建筑内部通过小天井进行划分并组合采光通风,使建筑体量减小,像是当地的一组民居,而非体量巨大的公共建筑。在建筑的立面上,同样使用了价格便宜但富有乡土气息的木格栅材料,使建筑在降低了成本之后,又因此与众不同,获得了当地人的认可。

2.2综合创新的城市功能

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公共建筑不仅需要满足内部的功能需求,更要承担起城市形象功能的义务。公共建筑的内部设计和外部形态设计都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人与城市的相互感受。公共建筑提供给人的场地小,空间形态差,人们逗留的实践就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冷漠,人对城市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相反,公共建筑设计的合理,给人以亲和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人与城市的关系就协调。正如《马丘比丘》中所提出的“新的城市化概念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因此,在公共建筑设计创新中,以城市环境为出发点是公共建筑创新的重要方向。

2.3延续历史的文化功能

文化特色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代表一定地区的文化元素,

环境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是环境的组成部分,继承文化特色、活跃文化氛围是建筑在地区环

境中的重要功能之一。公共建筑除了对城市和国家的整体形象有重大影响外,更是一国一族

历史文化形式延续的重要媒介,是城市文脉的有机组成,其位置,尺度和细部都能对城市的

历史文化造成重大影响。 公共建筑设计的创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新材料、新技术等,

这些新的因素往往会成为传统建筑逆向抵触,与原有的文脉向矛盾。如何在创新的过程中,保留原有文化,甚至发展历史文化,是公共建筑设计创新中建筑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3 结语

公共建筑的功能创新是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筑师利用系统的专业知识、独特的审视角度和创新的构思手法,设计出新颖而有效的建筑功能空间。

希望本文的相关论述能为相关建筑工作研究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的功能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 形式美 功能美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形式美与功能美概述

建筑形式也是功能存在的前提,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凭空产生功能是不可能的。例如,教堂的空间形式赋予了它相应的功能,营造出神圣、肃穆的气氛,在这样的空间中人们才能脱离尘世的喧嚣,灵魂才能得到净化。相反,人们在家中就没有这种感觉,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它带给人的是温馨、体贴和呵护,而这是教堂所不具备的(图 1)。因此,建筑形式是功能的基础,功能依赖于形式,只有建筑形式合理,它才具有良好的功能。

建筑功能是建筑体现使用价值的本质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建筑的使用要求,比如生活和工作场所的需要等都是对建筑功能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决定建筑形式的基本要素,因此建筑按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其中又包括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两方面。而建筑的功能问题主要包括:功能分区、空间构成、形状和物理环境、人流组织和疏散以及空间量度五个方面。

建筑在解决人们功用以后,人们爱美的天性便在建筑上表现出来,因为这样,优秀的建筑才会成为艺术,建筑才会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更有古典形式主义视建筑为艺术,把建筑形式的塑造放在首位,功能处理处于从属地位。比如,十三到十五世纪风靡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以高耸入云式的尖顶和巨大斑斓玻璃画的窗户闻名世界,代表作品是巴黎圣母院;具有鲜明宗教色彩的拜占庭,以圆形的屋顶而著名,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而中国的古典建筑大部分讲究对称和谐之美,但是就中国的古典建筑而言,中国南北方建筑也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北方皇家建筑恢弘,讲究金碧辉煌,而南方建筑更多的是纤巧和玲珑等等。正是有着这些建筑形式的多样,才为世界增添了更多的美感和艺术。

2、建筑形式追随功能

形式是功能的基础,是不是等同于在建筑创作时,先考虑建筑形式,然后把形式具有的功能提供给使用者呢?为了更好地理解建筑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下面通过一则故事来做进一步的阐述。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儿子功成名就后决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给父亲一个惊喜,没有跟父亲商量,给父亲买了套新房并按自己的设想做了精心的布置。为了丰富父母的业余生活,给父母做了个 KTV 包房。搬进新居的父亲哭笑不得,作为老教授的父亲叹息道:“我的书该放在哪里?书是我的生命,没有它们生活也就失去意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建筑设计中,不是从形式出发,而应当从人的需求出发,先分析建筑的功能,再根据功能创造出具体的建筑形式,这说明形式要追随功能。这与形式是功能的基础并不矛盾,反而印证了功能对形式的依赖性,功能不能脱离具体的形式而存在。装修的新居没有满足老教授的要求,这是因为这种建筑形式的组织结构不具有书房的功能,它是按 KTV 的模式组织的,要想使它具有书房的功能,就要按书房的要求进行布置。

3、建筑形式和功能是辩证关系

由于建筑本身的多层次性以及建筑环境的动态性,再加上人们理解的主观性,因此,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也变得比较复杂,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严格一一对应的关系。由于环境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个建筑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另一种情况是,不形式的建筑可以具有相同的功能。如,教堂可以是古典式的,也可以是现代式的;可以象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那样神秘、虚幻,也可以象博塔设计的巴蒂斯塔教堂那样精致、动人(图 2)。这也正说明为了满足同一个功能要求,有多种途径,没有必要走死胡同。历史上建筑的许多重大发展正是摆脱了某种形式的枷锁,从而给建筑带来新生。现代建筑就是在脱掉古典外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建筑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即一方面建筑形式是功能的基础,另一方面功能又可以反作用于形式。从建筑的发展过程来看,形式相对稳定,功能则比较容易变化。建筑形式制约着功能,功能不仅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且又反作用于形式,促进形式的改变,而改变了的形式则具有更佳的功能(图3)。建筑就在其形式与功能的互相适应又不完全适应的矛盾中得到发展。

形式和功能的关系

4、影响功能与形式的因素。要想做到功能与形式两者完美的融合,我们要了解影响建筑功能与形式的因素是什么?

4.1政治因素对建筑功能与形式的影响

政治因素影响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特别是古代,比如中国的故宫,在明清是统治者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故宫的恢弘壮美、豪华辉煌是当时统治者的要求,是统治者权利的象征。

4.2经济因素对建筑功能与形式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也是影响建筑功能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催化剂,由于工业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扩大,人口的大幅度增长,需要人们来解决生产厂房问题和不断成为城市人的住房问题,建筑形式就相对简便化了。

4.3环境因素对建筑功能与形式的影响

地形地貌是建筑场地的基础,提供给建筑空间。建筑要遵循地形呈现的基本格调、轮廓和植被的覆盖等。中国很多的山地建筑是沿坡地建筑楼梯,根据地形建筑适合人类居住又环境优美的美丽村寨。

5.正确处理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关系

首先,建筑形式不是唯一的,无论什么样的建筑功能都有多种可替代的形式。在建筑创作中,为了实现某种功能,理论上讲,有多种可能性。但由于思维惯性,我们常常会选择某种常用的方式而放弃其它的可能性。

其次,建筑功能是变化的,它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形式相对比较稳定,建筑是百年大计,轻易拆掉一座建筑将会造成严重的浪费,因此就决定了建筑不能朝楚暮秦。而建筑形式与功能有个适应的过程。一般来讲,为了延长建筑的寿命,当一个新的建筑建立的时候,其形式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时的建筑形式所包含的功能往往大于现实中人们的需要,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功能与形式基本吻合。但是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要求建筑具有更强大的功能,建筑形式就开始逐渐落后于功能,建筑形式和功能之间开始有了隔阂。因此要求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和应变能力,使本来陷入僵局的关系得到缓和,甚至再次出现默契。如果二者的关系已经陷入“僵局”,就要考虑寻求新的建筑形式来与之相适应,并不是一味的迁就。相应地,旧的形式就要给功能新的选择机会,让它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一味的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另外,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有时可以脱离建筑功能、脱离人们的需要而独立发展,为形式而形式,从而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却忘记了建筑的精髓所在。因此只讲形式是非常有害的,这样建筑易于变成悬空而无处生根的东西,就像纸板做的建筑一样,有房子的形式,却无房子的功用。真正的建筑是以人们的生活为目标的一种合理的思想,而不是无生命的形式,也不是追求表象的风格。另一方面,也不能只讲功能,而不讲建筑形式,毕竟,相同的功能可以有多种形式,而这些形式又有优劣之分。在相同功能的情况下,有谁愿意选择拙劣的形式呢?因此,在现实的建筑创作中,二者应当并重,舍弃任何一方都是有害的。

6.结语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其形式美,更要重视其功能美,只有达到两者的结合,才能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便利。在设计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和形式,只有达到两者的融合,才能建设出既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又能具有实用价值的建筑。

参考文献

[1] 魏宏森,国屛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88.

建筑设计的功能篇4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 ,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柯布

关键词:以人为本功能流线

1,工程概况

郑州瑞康医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位于巩义市东区,北临新兴路、东临城东路,基地形状为长方形,南北长265.16米、东西长122.59米,总占地面积48.8亩。设计床位数为300床。作为巩义市东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建筑,瑞康医院担负着提高东区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建成以后将满足东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此次方案设计为一期工程,包括医院的几个主要建筑即:门诊楼、病房楼、手术部、医技楼等几个部分。

2,设计原则

综合分析现状地形,结合东区整体规划的要求,既有超前意识,又充分考虑现实情况;既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规划设计,又考虑节约、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使各功能用房组成功能布局合理,各部门流线便捷,内外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3,总体布局

瑞康医院三面临街,使基地在三面都有设出入口的可能,有利于组织交通,同时考虑新兴路为建成道路,因此将医院主入口开向新兴路,入口面向道路留出大型广场,设置绿地,小品,水景及停车场地,门急诊入口面向此广场。病房楼则位于基地中部,其主入口面向城东路,以一小型广场相连,方便亲属探视住院病人。

考虑到医疗建筑的特点:一方面为缩短病人流线,节约管线等日常能源的损耗,需要建筑尽可能集中布置;另一方面又希望大多数房间实现自然的采光通风,需要满足间距要求。因此总体规划中需综合比较与权衡,门诊、住院病人均需使用到的医技部分,置于门诊楼与病房楼之间,通过连廊,庭院使之联为一体,便捷地交通为其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

4,功能空间

设计中我们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功能至上”的设计思想,既要为病患创造一个舒适、温馨、便捷的内外就医环境;又要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优质、高效的工作条件,以提高医院的整体诊疗服务水平。

门诊楼设计中引入了共享大厅的设计理念及手法,蓝天白云抬头可见,明亮的阳光透过采光顶棚洒在中厅郁郁葱葱的植物上,潺潺的水面上,来来往往的人身上,相信有利于减轻病人就医时的不安与焦虑。穿过中厅就是宽敞明亮的取药厅,大面积的通透

玻璃窗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可以消除候药病人的急躁情绪。门诊部各科室均采取廊式

候诊,以便于保持患者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实现现代医院就医环境的高情调。

医技楼和手术部与取药厅之间通过一内庭院相联,三者共享此庭院。医技区不论从各病区还是门诊来的病人均方便到达。手术部在设计上采用国际先进的中心岛式布局方式:将中心供应室设在一楼,二楼为产房,三楼为手术室,经一楼消毒的无菌用品通过洁净电梯直接进入二楼产房的无菌区及三楼手术室的无菌走廊,经护士配盘后直接进入产房或手术室,以保证经过严格消毒的器械、辅料等能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最洁净的通道进入手术室及产房,这样有利于保证手术质量并为手术病人的尽快康复创造条件。

病房楼与手术部之间通过一内庭院及与庭院相对的病房门厅相联,门庭贯穿两层,并设置有鲜花,超市等休闲空间。病区采用双内廊的布局方式,中间穿插两处内天井,有利地避免了走道过长给病人带来的狭长、阴暗的感觉。护士站位于病区中部,尽量缩短其与各病房间的距离。病室尺寸精心设计,南向可置2床,北向可置2床亦可置3床,以解决预料不到的需求时急用。置于外墙的卫生间旋转45度,全部明厕,既节约日常耗电费用亦可保持良好的采光通风与卫生,又尽量减少卫生间对病室采光通风的影响,且不会影响内廊医护人员对病患的观察护理,增强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安全感。

5,交通流线

外部流线组织:基地沿新兴路为主出入口,沿城东路为一次要出入口,主要为探视病人服务,基地南侧沿城市道路设污物出口,使人员与污物截然分开。在沿新兴路及城东路出入口处均设置停车位,以满足病人停车需求。

内部流线组织:门诊楼分别设置了急诊、门诊及妇产科三个单独出入口,门诊楼入口处中庭设有楼梯及自动扶梯,便于就诊人流在入口大厅快捷地进行分流。同时以连廊,庭院联系医技楼,手术部及病房楼。流线清晰明确,交通便捷顺畅,避免了各种人流的交叉。病房楼每层各为一个病区,由两部电梯及楼梯满足垂直交通的需要。污梯与客梯分开设置,实现病房、手术产生的污物直接对外。

6,环境绿化

医疗建筑是社会高度人性化的建筑,人们对医院的环境质量,特别是绿化的布置和配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以保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相融的持续发展理念为设计的主题。设置有室外的集中绿化和各个层次的分散绿化,包括水景、小品、室内盆栽绿化,天井、内庭的庭院绿化,屋面的绿化等有机结合,以求使建筑置身于绿化环境之中,使环境绿化呈现出地面和屋面相结合,建筑内外互相延伸融合的景观。为医院病人和医护人员的诊治和医疗工作营造了自然的良好环境。

门诊楼前为一中央广场,广场上布置有花园、水池等,并沿着城东路向南延伸,形成一个沿街带状公园,最后结束于病房楼南面的大型景观生态花园,这样一个连续的绿化景观带,不仅为病人提供了赏心悦目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同时使得位于周边道路上的行人也能欣赏到医院的美景,为城市景观作出贡献。

7,立面造型

采用现代化建筑风格,简洁明快,整体感强,在开窗及符号上统一协调,使门诊楼、医技楼和病房楼看起来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沿新兴路和城东路能够形成很强的标志感。入口部分虚实对比强烈,斜拉的钢雨篷更体现了强烈的现代感。建筑细部采用虚

建筑设计的功能篇5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4-8537(2006)06-0112-03

近年来,国内外的博物馆类建筑如雨后春笋,迅速增长起来。博物馆类建筑是具有很强标志性的建筑,大到一个国家的象征,小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地标,它或者广纳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物华天宝,或者吸纳一个专业领域的文化精髓。而承载它的建筑,也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往往蕴藏了深刻的内涵,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

博物馆往往涵盖了展区、办公区、库藏区、接待休闲等部分,如何将各个部分有效地布局,使各功能区外部有良好的出入口位置,内部有合理的交通组织联系,是博物馆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投资规模、建筑面积、基地面积及基地覆盖率等因素的限制,中小型博物馆在这方面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中型博物馆为例(建筑面积在4000m2至10000m2之间),从基地中各功能区入口位置布局和馆内功能分区的组织方式两方面探讨博物馆功能分区。

博物馆各功能区出入口位置的设计

由于功能上的要求和交通疏散的必需,中型博物馆需要设置的出入口往往较多,如:展馆主入口、展馆次出入口、办公人员出入口、临时展厅独立出入口、会议报告厅独立出入口等。而制约基地中各功能区入口位置布局的决定因素也较多:基地周围主次干道的位置、基地周边环境条件、基地尺寸及基地内条件、建筑的朝向等等不一而足。一般来讲,博物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通常情况下,其主立面及主入口应首选面对基地附近主干道。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大型博物馆,如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对于道路噪音的影响,多采用退红线、植树木或建筑构造上的减噪措施来降低。考虑到博物馆经营和展品的更新展出问题,中型博物馆多设有具有独立出入口的临时展厅。这类展厅由于经常需要重新布展、运送展品,所以必须设置在接近道路的位置。考虑到其独立性,因而将其出入口多设置在接近城市干道的位置。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及办公人员出入口一般与博物馆主入口保持一定距离,而且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较多设在相对安静、隐蔽的位置。

宁波博物馆,所处基地条件较为复杂。基地东面是仪式广场和步行街,广场东侧是文化中心的主入口,基地南侧是城市主干道首南中路,基地西侧是12m宽的规划路,城市主干道惠风中路位于基地北侧。设计者将博物馆的主入口设在东面,使建筑的主立面与东侧的文化中心主立面形成一条建筑轴线,与仪式广场轴线垂直,使整个地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建筑群。博物馆的南面设有临时展厅及其独立出入口,直面交通便捷的首南中路,满足临时展厅展品时常更新与参观人流频繁的特点。博物馆的北侧规划为综合展区的停车场,由于其紧临主干道惠风东路,便于参观人员的机动车停靠和离开。博物馆的西侧设有办公区的出入口,使办公人流、货流与参观人流不相干扰。由于紧临规划路,出入交通也较方便。宁波博物馆紧密结合基地因素和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基地环境,各功能区入口布局处理较为合理。

博物馆馆内功能分区的组织

中型博物馆多是一个涵盖了展区(含临时展区)、会议厅、办公区、库藏区、接待休闲等部分的综合体,其中库藏区多设于地下层,接待休闲多分散设于展区中,临时展区与多媒体会议厅等多设于展区的较低层,以便于设独立出入口。所以,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分区可以简化为展区部分和办公区部分(包括文物维护等部门)。根据馆中办公区与展区空间关系的不同,博物馆功能分区的布局方式大致可分为嵌入式、并联式、独立式。这三种布局方式各有长处与不足,在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灵活扬弃。

1.嵌入式

所谓嵌入式是指博物馆的办公部分位于博物馆的某一层或某几层的部分平面上,与整个展区融嵌在一起。这类布局主要适用于甲方对办公区要求的面积相对于主展区较小,或者办公区与展区各部分联系较多,当然,基地条件有限也是使用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布局的不足是,各层平面各不相同,给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办公区的位置多放在不佳位置或层面。

德国法兰克福现代美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9000m2,地下1层,地上3层,主要收藏了1950年代以来的现代美术作品。建筑是一个包含了展区、办公区(含工作区)、图书馆、藏品区、讲演厅等的综合体。馆址基地位于城市旧城中心市政广场附近,基地是一块由市中心引出的放射道路所界定的不等边三角形,面积仅为2140m2。设计师汉斯・霍莱因根据基地的特点,将博物馆设计成为三角体。建筑几乎占满了三角形用地。博物馆顺应地形,其形态上与相邻建筑可以形成较为完整而连续的街道界面。布局上是以三角形尖顶的角平分线为轴线,大体呈对称结构。大部分楼层的功能用房是矩形或其他的规则形式。中央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大厅,它统合了整个布局结构体系。建筑内部布局较为复杂。在地下层主要设有馆藏区、工作室及讲演厅,地上一层设有展区主入口、临时展厅、展厅及办公人员入口。地上二层及三层为展区。图书馆、办公人员及馆长办公室等设在地上一层与二层之间的夹层,而该层其它部位为留空,满足一层展区的层高需要。该方案在有限的基地条件下,借助主入口门厅及休闲卡座层高不高的特点,将办公区等辅助部分巧妙地采用嵌入式的处理方法,嵌入一层展区与二层展区之间的部分夹层,既保证了办公、图书等区域对上下层展区的服务与管理.又较好地满足了办公等区域对采光的需要,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出入口.确实是难得的一种处理方式。不足之处是,夹层与地下一层馆藏区域的联系在空间上被阻隔了。

2.并联式

与嵌入式相对,所谓并联式,是指博物馆的办公部分与展区部分在空间和平面上划分明确,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这类布局有利于办公区和展区的管理与独立使用。由于办公区与展区层高的不同,对建筑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并联式中型博物馆的办公区部分地上以两层居多。

建成于2004年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古生物博物馆由设计大师齐康主持设计。该建筑用地面积6272m2,总建筑面积8523m2(地下室面积:2050m2)。博物馆所在基地为三角形,紧临城市主干道。该设计紧密结合基地条件及方案要求,将展览区和办公区采用并联式布局,使两者在功能上保持相对独立,在造型了浑然一体。建筑南端为博物

馆的最高点,该处通高17m,用来摆放15m高的恐龙标本模型,与其相通的展览区其它区域的层高为5.1m~5.3m,而办公区层高为3.6m。这样的布局方式,非常有利于使展览区屋顶形成一条优雅的屋面曲线。整个建筑的造型从外观上看仿若一座隐喻的恐龙昂首立于主干道旁。该作品采用并联式布局,有效地利用了展览区和办公区的层高差值,形成了切合博物馆主题的建筑造型,是建筑造型与内部功能合理结合的佳作。

3.独立式

独立式与并联式相似,同样具有独立的办公区和展区。两者不同之处是并联式博物馆在外部看是一个整体,内部分区明确,相对独立。独立式博物馆从外部看更近似于是两个或几个建筑组团,它们之间或以坡道相通,或以连廊相连。办公区与展区之间多为半通透的空间,可以与坡道或连廊结合,设置绿地、水景等室外休闲设施。几个不同区域组团还可围合成庭院式休闲场地,便于人流疏散和视觉缓冲。独立式博物馆由于组团设置的原因,往往需要大面积的基地作保障,所以这类博物馆多适用于基地面积充分的情况。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于2003年,由贝聿铭先生设计。新馆所处基地较为复杂:基地南侧为巴洛克风格的历史博物馆老馆,基地西侧为一座宫殿式建筑。新馆在布局上紧密结合基地周边环境进行。由图所示,基地中呈三角形平面A区为展区,呈L形的B区为办公区,两者在功能上很好地保持了各自的独立,在造型上,借助玻璃廊子C区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不留痕迹。作为连廊的C区是大师方案中的神来之笔,在玻璃廊中大师安排了室内天桥、阳台及楼梯等,使参观者在玻璃廊内的行进或休闲过程中,随时可以观赏到南面的老馆立面。玻璃廊及其中的人流自然也成为新馆的一个亮点。展区主入口处D区以玻璃旋转楼梯加以点缀,将西部的宫殿式建筑同样有效地借景进新馆中。该方案在狭窄复杂的基地中实现了展区与办公区的独立,并有效地利用了两者之间的玻璃连廊和旋转楼梯作为建筑的点睛之笔,确实是独立式设计的一个典范。

建筑设计的功能篇6

关键词:大面积多功能公共建筑;室内消火栓管网;检修;可靠性保障

中图分类号:TU242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大面积多功能公共建筑指单层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集商旅、娱乐、办公、餐饮、会展等多种功能组合的多层公建,包括大型高层公共建筑的大面积裙楼部分。具有单层建筑面积大,空间跨度大;内部功能多,人流密集疏散设计复杂等特点。目前现行设计规范并没有对这种体形大、功能区分复杂的大面积综合公建提出针对其特点和特殊要求提出对应的具体设计指引。设计者往往在设计时因为其特殊性及相对复杂的业主需求,需要面对一些相关规范和技术措施未明确定义和判定模糊的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和思考。

本文以笔者曾参与过一些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的思考过程,对该类大面积公建工程在关于室内消火栓设计过程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大型多功能公共建筑工程的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问题概述:

综合性多功能大型公建,其室内消火栓系统在设计时,在系统选择时主要面对需要满足国家现行规范、技术措施关于安全性、可靠性等要求的同时,要能很好符合建设方和业主关于建筑功能特点和相对复杂的装饰布局上的实用性、经济性、美观以及管理可行性等利益化主观要求。客观上两者并不矛盾,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单纯按规范的典型设置方式并未能很好满足建设方需求,仍需要经过仔细斟酌选择和分析优化,具体问题体现为:

① 单层面积大,(通常超过一万平方米),功能划分复杂,不同层有不同的布局方式和独立的管理维护需求。并且内部建筑布局、通道和疏散设计等差异甚大,各层的消火栓数量、设置位置和保护范围都有差别甚远。如何在消防规范框架下保障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满足这些特殊要求,是需要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具体分析的问题。

② 多功能公建因为体形大、功能多,各部分区域对不同业主进行分拆租、售。建筑物总体验收后,还必须按要求进行二次装修设计或多次的后期修改设计。不同业主的进场、装修时间不同步。设计上就必须考虑到这些日后的变化,预见性地在最初设计时考虑到在可靠性、功能管理以及变化宽容度上很好地满足日后多次后期更新设计的需求。避免因这些后期变化对系统进行颠覆性的修改重建导致建筑整体设计需要重新论证,造成设计误工和业主的损失。

以笔者曾参与的广东某大型城市综合体工程设计为例,该项目多层建筑区域单层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按层划分功能,每层也根据不同的业主需求进行功能细分。建设方提出针对日后招商带来不同业主要求和功能布局变化,在进行二次设计时,不能同初始施工图设计冲突。二层的大型超市的业主方也明确提出该层机电设备必须独立系统,独立管理、计量的要求。另外,还需要考虑可能出现部分楼层已经开业投入使用,而另一些楼层仍在招租和装修准备,施工楼层不能影响使用楼层正常运作的要求。

2、大面积多功能公建的室内消火栓系统方案分析:

这类大型公建的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技术上并不复杂。现行设计规范――主要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简称建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简称高规)等相关内容并未对这种多功能大型公建的特殊性提出区别于其他相对功能单一、体形小的公建的额外要求。按《高规》、《建规》的要求,室内消火栓系统的设计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①、消防水源要求;②、给水增压系统要求;③、给水管网设计要求;④、可靠性保障及管理维护要求;⑤、发生火灾时系统的操作使用要求。而大面积公建在系统的设置模式的选择上,建筑本身的特点、建设方及业主的要求带来更多需要思考探讨的课题。主要体现在第③、④点上。

按规范要求,室内消火栓的环状管网系统设计模式,是水平环状和竖向环状并存。本文以多层大面积公建的室内消火栓系统为例,提出的两种典型方案,并论证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其论证过程也适用于高层公共建筑中的大面积裙楼部分。

方案A(见图一):

图一:方案A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示意图。

方案A属于典型的底部和顶层水平环状,各层多立管竖向成环的立体网络标准方案,各层水平环状管网用阀门分隔成可以独立检修维护的若干段,立管底部和顶部设阀门,各立管均为双向供水。可以保证底部和顶层环管分段检修管道时,立管不需要关闭;检修单根立管时停用的立管不会超过一根。(满足《建规》8.4.2.6;以及《高规》7.4.4的要求)。优点为:当需要检修管网时,在同一层平面上只影响一根立管所连接的消火栓。在设计上按规范要求建筑物内每一个防火分区内任何部位在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保护范围内,所以检修环状管网上任何一段,都可以保证任何地点至少受一只消火栓保护。可靠性及保障能力较高。技术上能很好的符合《高规》《建规》的相关条文以及用意的要求。

但这个方案在对于上文所述对大面积多功能公建的两个特性时,难以很好适应满足业主要求:

① 立管的位置各层相同,设计上难以满足各层不同布局导致消火栓数量和位置完全不同的实际状况。为了满足不同楼层不同布局的设计,往往导致因为布置需要单根立管在同一层连接多个消火栓,立管转折、分支过多。这违背了检修停用尽量少消火栓的设计初衷。

② 因为各层消火栓是由立管提供的垂直方向的双向供水,因此检修时关闭任意立管都将影响所有楼层。例如,一个大型公建,功能划分按首层电器城,二层超市,三层餐饮娱乐,四层办公会展分拆租售。各层不仅由不同的业主独立管理,并且各自的二次装修设计、施工进驻时间也不同。这种综合多功能划分在大面积公建比较常见。按方案A设计,就可能出现首二层已经投入使用,三层业主进场装修时会遇上本层施工时关闭消防立管可能影响其他楼层的正常运作,而各层功能区也无法按自身实际情况独立计划进行整顿和检修。

以笔者参与的多个大型公建项目的实际后期情况,按方案A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技术上满足要求但建设方和业主都并不满意。经过分析思考,提出方案B作为可行性研究。

方案B(见图二):

图二:方案B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示意图。

方案B为较具争议的按层设置独立环状管网方案。供水方式为底部设置环状给水主干管,各层独立水平环管。各水平环管设两处独立的给水立管接底部环状主干管网双路供水。各给水立管间由阀门分隔,可独立检修。各层的消火栓根据本层布局布置,单独接入本层水平环状管网。

这个方案的特点是各层消火栓管网相对独立,可以根据各层不同的装修布局布置消火栓,并且不同功能区的业主可以独立对各自的消防管网进行维护管理和计量。不同的业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二次装修设计、施工,也为后期功能区变化,业主更换、重新修改布局的施工提供便利性。能很好地满足大面积综合公建的使用特点。而可独立维护的双路供水水平环状管网也具较高可靠性。

然而该方案存在争议的地方,就是可能存在单层水平管网维护时,停用消火栓过多。《建规》和《高规》虽然并未明确指出方案B不可用,但都明确对管网检修时停用的消火栓数量作出限制。多层建筑和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的高层建筑裙楼,按《建规》8.4.2.6条“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应采用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对于多层民用建筑和其它厂房(仓库),室内消防给水管道上阀门的布置应保证检修管道时关闭的竖管不超过1 根,但设置的竖管超过3 根时,可关闭2 根。” 《高规》7.4.4条“......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应采用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阀门的布置,应保证检修管道时关闭停用的竖管不超过一根。当竖管超过4根时,可关闭不相邻的两根。” 则指出管网检修时同一平面上不应停用相邻的消火栓。2014年初的《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以下简称新消规,该规范将于201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8.1.6条合并了多层和高层建筑对管网检修的要求:“......室内消火栓环状给水管道检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室内消火栓竖管应保证检修管道时关闭停用的竖管不超过1 根,当竖管超过4 根时,可关闭不相邻的两根;2 每根立管上下两端与供水干管相接处应设置阀门” 其目的就是确保管网检修时,同一层任意地点至少在一支水枪保护范围内。由此可见,各层独立水平环管的设计思路虽然较好地迎合大面积综合公建的使用特点,但要符合现行规范及即将实施的《新消规》要求会带来较高的设计难度――要实现水平环管检修时只能停用不相邻两只消火栓,需要在水平环管上每消火栓间设检修阀门,这是难以实现的。

3、问题的改善方式和一些建议:

对比以上两种方案,可以发现按A方案,能较好满足规范对管网检修的相关要求,但对于大面积多功能公建后期二次、多次设计、分区施工和业主独立维护管理上会遇到不少困难。而方案B则相反,能较好的满足大型公建的特性和业主需求,但设计上满足规范要求上却有一定难度。如何优化设计做到在符合规范和相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业主,值得思考。毋容置疑,设计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直接采用方案B是不可取的。但作为设计者,满足功能使用要求和业主需求也是基本义务。笔者结合一些工程设计上的经验,试图找出适当途径,结合两者的优点使设计能进一步完善满足规范和使用要求。

方案A的缺陷在于对大面积公建的特点和内部管理需求不能很好满足,针对这点,采用各层立管按实际需要两两连接横管,横管两端设阀门双向供水,各层消火栓连接横管而非直接接入立管。依靠增设的水平环网来满足复杂的装修布局变化带来的消火栓位置和数量不同的需求。这种方式较好地改善了大面积综合公建内消火栓布置的问题,并且检修立管时各消火栓仍可使用。但同时也带来同层管网过于复杂,检修环节过多,建设成本偏高的问题,后期因各种因素导致布局变化、改造等仍难以适应,对于某些业主要求能独立管理维护消防管网的要求仍然无法满足。

上文提及的广东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基于业主提出的二层大型超市的机电系统必须设计上独立的要求。则以方案B为基础进行设计,并针对其弊端提出改善措施,包括:1)层间水平环管增设多个次级供水环路,各防火分区、功能区形成独立环网,分支管两端设阀门,降低检修管网影响的区域。2)连接消火栓数量超过三个时,给水支管另行成环双向供水,支管两端设阀门,使水平环管检修时停用的消火栓不多于2个。3)当检修管网时可能导致相邻2只消火栓同时停用时,该区域增设检修段外引接的消火栓使以保证该区域检修时仍可受消火栓保护。该设计已通过图审和专家组论证评审,项目已投入使用。此设计同样存在管网设计过于复杂,建设成本高,可靠性仍不如方案A的忧虑。

对于大面积的大型多功能公建,设计上需要权衡各因素限制和需求。设计、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反映了现行消防给水相关规范经过多次研究和更新,仍未能很好适应不断发展的建筑物的大型多功能化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实际环境因素的需求也不同。当严格按规范设计会导致实际使用性能妥协时,往往带来图纸无问题但在实际执行,后期使用过程带来偏差,违背了设计初衷,导致保障效果不理想。而为了更好满足使用性能采用非常规的设计,则需要按相关法规经专门详细研究、论证后方可采用,给项目带来额外成本和时间延误的同时,也存在技术上的不确定因素。

4、结语

笔者认为,一幢建筑物的良好使用是建造的目的,所有规范法规等的限制,都是使之更好更安全的必须手段。工程设计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法规,与最大限度满足使用功能需要并不矛盾。当前建筑设计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型化特殊化,相关的规范也应该加快更新速度,日益详尽和完善。有必要针对一些典型问题,在消防给水规范里增加篇幅去更加明确而详细的定义和解释,使之能更好地满足工程需要。当一个建筑出现非常规设计需要组织专门论证时,该课题应该成为案例引入到技术规范中去,是否可用,应怎么处理,都能从法规层面更明确地指引工程设计。这样,需要耗时专门论证的旧问题将越来越少,规范也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版

[2]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设计的功能篇7

【关键词】建筑电气 电气设计 智能化 信息化 功能 效益 成本 特点

建筑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有了建筑的电气化作为前提,现代建筑得以发展,特别在我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今天,功能型、智能型建筑数量正在增多,建筑电气的广泛使用成为客观事实,如何做好建筑电气设计,就成为整个现代化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项目。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应该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要根据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规律,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明确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把握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基本特点,不断调整建筑电气设计的方向和重点,取得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与行业发展和社会要求的完美契合,在促进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的同时,加速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发展。

1 建筑电气的概念

建筑电气是一个综合、复杂、系统的概念,其主旨就是通过建筑物作为平台,建立起现代电气应用的体系,使建筑能够实现自动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功能,做到对建筑空间的优化,生活生产环境的创新,使建筑物能够实现对各类需求的有效满足。

2 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原则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工作应该尊重电气设计的规律,这是确保建筑电气设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一般的建筑物电气设计中都遵循如下的原则。

2.1 功能性原则

建筑电气设计工作要最大程度的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其中包括建筑物内部的照明功能。保障建筑物内部的风量及其温度,还要满足建筑物其外在的建筑物的工艺要求。

2.2 经济性原则

建筑物电气设计要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在技术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其电气设计的成本核算和提高电气设备的利用效率,把握好工艺节能成本等。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节能成本,利用新技术新设备降低电气设备的消耗。从细节出发,研究具体的节能途径。

3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要点

3.1 优化建筑电气的系统

建筑电气设计工作是组建建筑电气的系统,而建筑电气设计并不是单纯为了增加功能而盲目扩大和增加电气系统,应该在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尽量控制和优化电气系统,要根据建筑工程面积合理取舍建筑电气的结构、功能和形态,使建筑电气符合实际的具体要求,并做到系统结构的优化。

3.2 平衡建筑电气的功能

并不是现代化建筑都需要复杂、繁多的功能,在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要注意电气的综合性,以此来平衡电气的功能,尽量使用功能多样化、设备通用化的电气,使电气复杂程度和电气功能性得到平衡,实现建筑电气设计的最优。

3.3 控制建筑电气的难度

一方面,建筑电气设计工作应该控制电气的施工难度,要顾及建筑电气施工的实际,避免给施工带来障碍和困扰,使建筑电气施工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建筑电气设计工作应该控制电气使用的难度,要考利到建筑电气应用的实际状态和特殊情况,采用通行的符号和显著的信号让使用者得到准确地信息,避免出现对建筑电气的误操作。

4 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发展展望

4 . 1 提升建筑电气设计的安全性

建筑电气在使用、待机环节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实现人性化、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目标,建筑电气设计工作应该确保电气安全运行。要在建筑电气设计中设置两套电源设备,形成互为备用电源的结构,使建筑电气的运行安全得到保障。在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应该做好电气线路的防护,避免因 线路 故障 引起的 建筑 电气 安全 事故。在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还应该做好电气的消防设计,要建立电气火灾自动预警系统,通过网络和监控设备直接与控制中心和消防系统相连,做到对建筑电气火灾的有效识别与迅速控制。

4 . 2 提升建筑电气设计的经济性

在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应该控制各类出线和回路的长度,将同一类型建筑电气组成同一回路的电路,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电力应用的稳定性,而且也能够确保电气的功能,还可以控制因导线增加而出现的成本提升,进而达到建筑电气经济运行的目标。在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应该确定合理的功率因数,要展开对建筑物和建筑电气的全面调查,确定建筑电气合理的系数, 实现对功率因数的有效公职,形成建筑电气经济运行的基础。

4 . 3 建筑电气设计的智能化发展

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应该选择有效的操作平台,使有线网络、通信网络、监控系统、电气系统得以整合,通过公共操作平台提高建筑电气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应该科学确定电气的标准,要遵循国家和行业制定的统一标准,使建筑电气的功能得到基本保障,在实现智能化运行的同时,保障建筑电气各项功能的全面发挥。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应该突出电气的实用性,既要考虑建筑电气的正常运行状态,同时也要顾及建筑电气的极端运行状态,通过合理布局使建筑电气实现智能化、稳定化的运行。

5 结语

建筑电气是实现建筑电气化、自动化、人性化的重要基础,在集约发展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加快的今天,建筑电气的设计和应用成为建筑行业应该正视的根本问题。应该正确理解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价值,明确建筑电气的概念与内涵,把握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特点,建立完善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体系,做到对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不断发展,使建筑电气功能得到系统上、功能上的保证,开阔建筑物的功能、空间和潜在价值,实现对现代建筑、功能建筑、智能建筑等目标达成的保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迎文.对我国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内容的几点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5).

[2]何厚林,兰泽彬.现代建筑电气设备安装与设计[J].中国高新 技术企业,2010(36).

[3]杨博,满智慧.现代建筑电气管线铺设的方法讨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6).

[4]徐梅.浅谈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电源谐波问题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

[5]李巧斌.电气系统的需求与设计的合理性――关于现代建筑电气安装系统的思考[J].电力技术经济,2001(3).

作者简介:

建筑设计的功能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规划;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of our country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many construction projects to carry out, make the city landscape has changed a lot. Some construction projects because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al, become the outstanding architectural works with unique styl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then explain between architectural design with architectural planning, finally explained how to coordinate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design.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struction planning;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的建筑规划在专业分工方面越来越精细,建设设计在专业边界方面越来越

模糊,如此一来,需要建筑各个专业人员具备更高的技术能力,正确认识到建筑设计同建筑规划之间的关系,让建筑设计同建筑规划协调统一起来,避免建筑设计中出现遗憾。

1、建筑设计同建筑规划的概念分析

建筑规划需要对建筑物的室内功能进行规划,它借助于布置各种功能和规划处理连接,来提高建筑物使用周期中的使用价值。建筑规划把建筑物使用功能当成着眼点,考虑到建筑物的形体要求、区位特点,使建筑物最有效的功能得到开发使用。建筑设计基于建筑规划的基础,需要建筑设计师借助于现有的资源和各种建筑技术,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业主的设想和要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建筑物空间构筑和平面布局得到完善。建筑设计是建筑物最后的设计,建筑物一切功效都需要建设设计来实现,例如社会功效、个体功效。建筑设计能否成功在于它能否得到使用者的认可以及社会的认可。它需要根据使用需求来建造,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人们称建筑设计为城市的灵魂和凝固的音乐。

2、建筑设计同建筑规划之间的关系

建筑物一切的使用功能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布局结构实现,由于个人习惯、管理程序、专业特点方面的不同,建筑物的每个功能所需空间结构也会不同,在建筑物的设计规划前没有充分了解使用者的各个方面,建筑设计阶段也没能对其进行修正工作,会使一些建造好的建筑实体进行返工、补充、修复以及拆除,使人力、 财力、物力上形成浪费。下面是两者不能进行有效协调的原因。

2 . 1 建筑任务书拟定过程没有使用人参与在建筑任务书拟定过程,直接使用人没有参与其中。而建筑设计重要的依据就是建筑设计的任务书,它反映了业主在拟建建筑物方面的功能需求。不管是办公大楼、住宅小区还是工厂等公共建筑,都是管理者或者开发商完成建筑任务书的拟定。管理者或者开发商不是建筑物的最终使用者,根据管理者或者开发商思路设计的建筑物同最终使用者的需求还有一些差距。

2 . 2 建筑设计缺乏个性

现在的建筑设计比较关注建筑外部形体上的设计和建筑物外部的色彩渲染,而在内部设计上注重体现共性东西,形成全城一色、千街一调的结果。自己的风格没有体现出来,不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也做不到“简单之中表现复杂、静态之中表现动态”。现代的社会注重个性的发展,需要人们标新立异,不能通过建筑设计的一般模式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建筑设计上要求进行创新,融入自己的建筑特色。

2 . 3 建筑设计人员进行建筑规划工作

建筑设计第一个程序就是规划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初步设计时开始,考虑到

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不同的侧重点,并且建筑设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设计方面,而不是建筑物功能规划方面,没有同建筑物直接使用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筑设计人员设计的结构不一定满足实际要求。

3、建筑规划同建筑设计协调发展

建筑规划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对建筑设计有着引导作用,建筑规划把建筑组合成有机的建筑空间,需要在建筑设计时考虑以下方面。

3 . 1 建筑设计的基础是建筑规划

建筑规划人员进行建筑物的规划工作时,需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建筑规划属于预见性的工作,不但需要建筑规划人员考虑到眼前需要,还需要建筑规划人员给今后建筑发展留下一定空间。使建筑物功能有一定的前瞻性、拓展性,能够预见拟建建筑物可能存在、发生的各种情况。对拟建建筑物的预见要根据建筑设计工作的进展来展开,慢慢深化、慢慢清晰。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基于建筑规划的基础,借助于多重的建筑技术方法和其他专业知识,像人文文化、美学艺术,把相互之间没有关系、甚至矛盾的地方整合起来,使建筑物成为优秀的建筑作品。

3 . 2 建筑设计需要体现建筑物社会功能

建筑设计不单单要表现出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还要表现出建筑物的社会功能。处理好建筑物内部各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处理好建筑物同外部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建筑物的建筑设计要满足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建筑物理、设备、结构、建筑等方面要素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使建筑物满足一般使用功能。建筑物的建筑设计在满足了人们使用基本功能外,还要表现出建筑物的文化性、地域性以及时代性,反映出地域特色、时代特征,表现出艺术性、文化性,通过该地区建筑物表现区域习俗和民族特点,以上都是建筑物的社会功能。

3 . 3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规划的载体

对建筑物的规划设计需要借助于建筑物实体来表现,把建筑物实体当成建筑功

能规划的主要载体。建筑设计同建筑规划都包含了布局设计,布局设计建筑物不能对功能布局进行简单规圆矩方,而是借助于技术手段,进一步整合功能布局。使建筑物的形体设计能够完成,这个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色彩方面的渲染。

3 . 4 建筑设计同建筑规划之间相互交叉

建筑设计同建筑规划不能分开,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交叉的关系。具体有两个方

面的表现,一是在设计过程中的相互渗透;二是在所需知识方面的交叉渗透。在设计过程中的相互渗透方面,需要建筑规划首先解决建筑问题。在建筑设计时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建筑设计有时会对建筑规划采取调整,设计方面要服从建筑规划,达到整合后的和谐。在所需知识方面的交叉渗透上,建筑设计人员促进建筑规划工作,使两种能够统一的结合在同一个建筑物中。

3 . 5 加强建筑设计评审工作

建筑物表现出良好的外在象征,需要进一步加强建筑设计的评审工作,让有资

质的专家评审建筑设计方案。建筑设计方案要符合建筑规划要求,对建筑设计方案的本身进行评审,查看建筑物设计思想能否满足设计任务书的要求。通过这样的评审工作,选择出优秀的建筑作品。在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从建筑物本身出发,需要让管理者提升方案决策水平,做出合理的价值取向,不能只注重独一无二的设计表象。

3 . 6 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对自然环境元素的合理保护与利用

建筑设计与建设规划作业的开展应当以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及有效保护为基础,借助于实践工作的推行,重点关注对包括“土” “木” “风” “光” “水” “气” 等自然环境元素的保护与利用,以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为手段,实现城市与建筑的同生及同步发展,从而构建适宜于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这也正是建筑设计与规划的价值所在。

3 . 7 建筑规划制定建筑设计

建筑规划大师沙里宁说过:“建筑设计工作要在一栋房间内,对房间环境进行规划,对周围环境进行规划。” 这就需要建筑设计人员进行群体性的建筑物或者单体性的建筑物设计时,考虑到建筑周围的环境。比如萍乡城市的金典小区建筑。能和秋收起义广场表现的风格呼应,也能够同萍乡城老城区进行有机的衔接、 延伸。金典小区建筑物的流线舒畅、虚实有别、错落有致,可作为建筑设计的精品。 通过以上说明,建筑规划要指导建筑设计。这样才会取得良好建筑设计效果。

4、结语

建筑设计同建筑规划产生的不协调情况,可以借助于科学的设计避免。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过程里,需要对这两者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达到建筑设计同建筑规划的统一和谐,形成经济上、社会上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的功能篇9

由于地球资源的日益消耗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的工作已工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建筑节能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电气的能耗又在整个建筑的能耗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显得尤为关键。本文深入分析建筑电气设计的现状,按照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原则,从供配电系统、动力系统、照明系统和空调系统等方面探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

关键词:

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原则;方法

1引言

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不但能源相对匮乏,而且有效使用率极低。尤其在我国的建筑领域,建筑能耗中电气的能耗所占比例非常大。所以,对我国的建筑电气提出节能设计要求,贯彻并执行实用、经济,领先的设计原则非常关键。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既是发展GDP的一项可持续策略,更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

2建筑电气的内涵和现状

建筑电气是指在建筑物中运用优秀的理论知识和领先的电气技术,为人们打造人性化的电气系统。而电气技术主要指电力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对能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所有能源供不应求的同时也有大面积浪费的问题随之而来。近些年我国建设了众多大型和特大型的住宅小区和公共建筑,但是大多数都没有重视建筑节能尤其建筑电气节能,久而久之势必将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节能降耗工作起点晚。我国的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大约占到30%。统计数字表明急需开展建筑节能工作,而其核心构成部分则是建筑电气节能,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属于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都极高的工作,工程设计中怎样运用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减少建筑结构的能耗,在确保电气系统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转的基础上,又降低投资和能耗,又能最大程度上调和电力的供求关系,达到政府提出的打造“节约型社会”的终极目标,逐渐成为电气设计工作人员不断探索的解决之道。

3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要求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运用,是现代建筑的发展的必然,加强节能降耗的观念,呈现当代建筑电气设计的特征。针对建筑电气节能的现状,列举电气节能的需求,用于规范节能技术的运用。首先就是经济性的要求。节能技术属于建筑电气设计的一部分,为了控制电气设计中的能源消耗,深化节能降耗。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不能破坏建筑自身的经济效益,还要借助于科学方法实现节能技术,坚决防止破坏建筑或改变建筑功能,一丝不苟地按照经济性的要求,推动建筑电气设计中达成节能和经济的同步发展,即能实现建筑电气节能,又可以不用破坏建筑电气系统的完整性。其次,是安全性要求。建筑电气设计节能技术运用中,也面临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如:线路规划、设备选型等,如果电气节能设计中的安全问题产生,则会影响建筑电气的运转,提高建筑电气的危险系数,因此节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运用,一定要加强安全性的控制力度,按照安全性的说明,在确保建筑电气系统科学运转的前提下,将电气节能的安全水平加以提升,达到安全、稳定的节能运用。第三,是效率要求。建筑电气系统中含有一系列电气设备,其在运转时容易产生电能消耗,建筑工程电气系统执行节能设计时,充分考量电气设备的效率要求,有利于对电能损耗加以把控,防止电气设备运转中发生线损的现象,还能节约电气节能设计的成本,确保节能技术的运用效率。建筑电气设计中还存在个别用电流程上,此类流程同样需要遵循效率要求完成设计,杜绝出现高效率的电气设备。

4电气节能技术和设备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能源消耗要远超出能源的供应,导致我国能源相对匮乏,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更是稀缺。目前节能已成为各行各业最为重视的问题,在建筑建设和运用时,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不可避免。建筑作为耗能的重要产品,怎样实现建筑耗能转型成为节能型、智能型建筑,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建筑企业更新转型面临的关键议题。电气节能技术和设备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将成为节能型、智能型建筑的重要标志。建筑电气设计中应用先进的电气节能技术和设备,在大大降低建筑能耗的同时也降低了住户因耗能大而付出的经济代价和环境代价,才能调节我国电能资源供需间的矛盾。随着国家持续加大节能降耗的投资力度,作为建筑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有关能源节约的提倡和政策,主动加入到节能降耗的队伍中去。

5建筑电气节能设计遵循的原则

(1)适用性原则。即能够为在建筑物内打造优质的人工环境提高必要的能源,还能为建筑设备的运行提供必需的动力;(2)经济性原则。防止由于节能而过高地投资,增加建筑的运行费用,要保证节能设计增加的投资在很短时间内能够回收;(3)节能性原则。节省无用的能量损耗,针对不同区域的能源消耗与建筑物功能的关系,使用具有针对性的节能措施。

6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技术

6.1供配电节能

供配电系统是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基础部分,关系到电气设计整体的节能效益。综合考虑供配电系统的负荷,规划节能技术的应用。首先设计电压,按照建筑电气系统内的设备性能,合理分配用电电压,最大程度的避免电压过高;然后优化电气接线,由于供配电系统的接线繁琐,极易造成能源浪费,因此简化供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严控配电等级,实现节能的目标;最后是变压器的节能设计,需根据供配电的运行,选择匹配的变压器,防止高消耗问题出现,保确保变压器的供配电的效率,优化节能技术的应用。

6.2照明节能

照明系统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占据较高比重的电能消耗,也是建筑电气能源浪费最为严重的环节。照明节能技术的潜力很大,针对建筑照明节能的案例类探究照明节能技术,如:(1)选用节能灯具,如:荧光灯、白炽灯,既要满足建筑照明的需求,又要控制照明灯具的功率,做好灯具节能的工作;(2)控制建筑照明的方式,遵循建筑不同地方的照明需求,设计不同的照明方式,如:小房间照明可以设计成一灯一控,大房间需按照具体情况设计,必要时需设计单控灯;(3)感应、触控照明设计,应用在建筑的楼道和走廊中,提升照明自动化的水平,完善节能技术在照明设计中的应用。

6.3控制功率因数

控制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功率因数,能够降低电气系统内的线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节能技术的应用。控制功率因数的策略,如:(1)选用功率因数比较高的电气设备,主动提升电气系统的功率因数,推动建筑电气设计中具有自然功率调节的特点,满足电气设计的节能标准;(2)控制电气设备的运行,消除电气系统中潜在的无功功率,不使用无功功率较大的电气设备;(3)控制设备的选型,电气设备选型与功率因素存在直接的关联,为提升电气系统整体的功率因数,需对电气设备采取选型控制的方式,促使电气设备能够达到节能的标准,减少电气设备的功率损耗;(4)用电设备的调控,用电设备的电能消耗量非常大,极易造成传输消耗,御用调控的方法规范用电设备的运行,解决了传输消耗的问题,提高电气能源的使用效率。

6.4实行无功补偿

无功补偿是建筑电气设计中比较常用的一类节能技术,可以在根本上解决线损、无功功率等问题,有利于提升电气节能的水平。传统的无功补偿已经不能满足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需求,而且建筑电气设计中涉及到诸多大功率设备,很难在传统无功补偿的方式下实现节能降耗。针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无功补偿,运用单相补偿的方法,稳定实现三相平衡,单相无功补偿不仅能积极落实新型的无功补偿技术,还能为电气设计节能提供可靠的条件。

6.5新能源应用

新能源是建筑电气设计节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其可取代传统的供电能源,实现高水平的节能消耗。一般见到的新能源有:风能、太阳能、地热等,都可应用到建筑电气设计中。例如:太阳能发电技术,在建筑电气系统内提供清洁、无污染的电能,而且具有可再生的特点,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已经成功的运用了太阳能发电技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直接应用到电气系统内,推动了新能源的应用。新能源完善建筑电气设计的方式,重点强调节能技术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发展。

7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发展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本身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节能技术针对建筑电气的节能标准和设计原则,计划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趋势。

7.1增加节能技术的种类

以新能源为节能技术的发展基础,加速新型节能技术的开发力度,积极应用到建筑电气设计中,代替老式节能技术的应用,满足当代建筑电气设计的发展,也是电气设计节能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建筑电气节能可以在原有节能技术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实行融合式的节能,再实行新节能技术的转型。

7.2提高节能技术的配合度

部分节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还未实现匹配,只能采取单一的节能方法,所以推进节能技术的综合发展,促使节能技术可以在融合的状态下运用到建筑电气设计中,确保节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科学性。

7.3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适应性发展

建筑工程朝向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增加了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压力。节能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应该适应建筑的现代化发展,防止节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出现矛盾。

8结语

节能是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观念,建筑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展,处于能源高消耗的状态,继续采用节能策略,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电气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项目,积极采取节能技术的应用,遵循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要求,实现高水平的节能控制,同时推进节能技术的发展,符合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要求,体现节能技术的效益和效率。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在改善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在节能环保成为主流趋势的方向,建筑节能设计具备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大鹏.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措施[J].民营科技,2012,06:313.

建筑设计的功能篇10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节能建筑设计;对策

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能源紧张问题正处于修复和完善阶段,这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能耗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整体能耗水平以及能源的利用率,因此降低建筑能耗对于缓解我国能源利用压力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剧烈,节能环保设计无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1 全寿命周期的概念与内涵

在传统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寿命周期与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从而使传统建筑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功能性差、寿命周期短等问题。此外,正是因为生命周期的概念对于建筑设计而言较为模糊,所以除了使用性问题以外,还存在经济性低、维修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加强寿命周期与建筑设计间的联系,对于建筑节能设计的整体规划具有重要价值。

全寿命周期与寿命周期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即与寿命周期相比,全寿命周期贯穿于建筑工程的所有环节当中,即在建筑工程规划和设计的所有过程中均要考虑到工程的生命历史问题,从而慎重的设计出每一个细节。总而言之,全寿命周期的基本内涵就是提高建筑工程设计的使用性、功能性,保证设计的经济性,并在其基础上优化和完善楼宇管理结构等。

2 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准则

2.1 功能适用性

功能适用性是全寿命周期对建筑节能设计提出的第一点要求,也是保障建筑节能设计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在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建筑功能主要包括基本功能以及建筑的物理等,只有保证建筑节能设计的功能适用性,才能按照建筑设计和规划进行施工,体现出建筑节能设计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在全寿命周期理念的贯彻下,建筑节能设计要重点关注节能功能性设计,即将环保节能性列为核心的建筑功能之一。

2.2 技术先进性

建筑节能设计离不开与现代前沿科技的结合,即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现代技术元素,在技术层面满足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以及信度和效度。也就是说,技术先进性设计原则的遵循是保证建筑节能设计功能适用性的基础,选择合理的现代技术可以提高建筑施工效率,保证建筑节能设计的可行性,从而实现建筑的综合社会价值。

2.3 环境协调性

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离不开与周围景观的协调配合,从目前建筑工程的发展状况来看,建筑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推动建筑工程绿色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在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遵循环境协调性的设计原则是十分必要的。所谓的环境协调性是指在规划设计建筑工程时要以能耗量最小、环境负荷最低以及零损害为目标,提高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及时性,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节能性、环保性以及生态性。

2.4 经济合理性

经济合理性设计原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设计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经济合理性设计原则也是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贯彻全寿命周期理念的重要体现。若想创造出建筑节能系统优化设计的全生命周期,就需要按照上述原则,贯彻全寿命周期理念,保证功能性、技术性、环境协调性和经济性的合理融合。

3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对策

3.1 加强节能建筑设计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实施建筑节能设计规划时要明确终极设计目标,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目标会定义为:实现建筑功能,保证建筑设计的经济性和节能性等。然而,在实际建筑工程设计规划时往往会受到建筑环境的制约,导致部分设计构思成为纸上谈兵,因此为了提高设计的可行性,在确定设计目标时要全面分析建筑施工环境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特点,从而综合分析与建筑节能设计相关的所有资源,提高设计目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便于建筑工程后续执行工作的有序开展。

3.2 关注建筑能源的循环利用设计

建筑能源的循环利用设计是提高建筑工程节能性的重要举措,鉴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在关注建筑能源的循环利用设计时,要将建筑工程涉及到的各项专业子工程进行孤立分析,即从不同的专业子工程设计角度,分析出可以循环利用的能源类型,并规划出实现途径。在逐一分析完成以后,将所有子工程整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将可能产生冲突和矛盾的设计点去除,留下可行的能源循环利用设计,然后将设计内容整合到总的设计方案当中。

3.3 提高节能建筑设计的先进性

建筑工程的先进性在信息时代的带动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就,但是就目前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状况来看,建筑设计的先进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采用的建筑施工技术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技术性,因此节能环保功能对于我国建筑市场而言依旧是比较“奢侈”的。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应加大对建筑工程技术的创新力度,提高节能建筑O计的先进性,进而推动我国建筑业的繁荣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全寿命周期的概念与内涵,说明了寿命周期与建筑节能设计结合的必要性。通过分析面向全寿命周期的建筑节能设计理念,说明了功能适用性、技术先进性、环境协调性以及经济合理性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对策。

参考文献

[1] 马志宏.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四川水泥,2014(10):87.

[2] 范刚.面向全寿命周期的建筑设计节能方法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1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