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场负责人履职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20 11:45:01

采石场负责人履职报告

采石场负责人履职报告篇1

以整治职业危害中突出问题为重点,依法规范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场所管理秩序,改善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条件和防护措施,落实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强化企业履行告知义务,提高对急性职业中毒等职业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治能力。促进我县职业病防治形势稳定好转。

二、整治范围

全乡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和存在职业危害场所的用人单位,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各个环节进行整治。重点是“石粉厂、砖瓦厂、用气、用油、使用化学药品及产生有害气体等单位。

三、主要任务

1、开展存在职业危害作业场所普查。从今年8月份起,各企业要积极开展职业危害普查工作,切实履行职业危害项目申报责任,全面辩识职业危害项目,认真填写《职业危害专项整治企业自查表》、《职业危害专项整治验收表》和《职业危害专项整治汇总表》,及时、如实地向乡安监所申报备案。

2、健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责任制。企业法定代表人必须依法履行职业卫生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职业卫生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尽快建立职业危害快速反应体系,加工宣传,培训力度,搞好应急预案演练,把专项整治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抓紧抓好,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权益。

3、健全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和落实告知义务。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一次职业卫生专题教育,对在职业危害岗位工作的职工,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培训计划,考试成绩要单独归档。二要严格执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的规定,设置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警示标志和标识。三要建立职业危害告知和确认制度,将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防护措施和职业病待遇等制作成格式化的《职业危害告知卡》,并经该岗位操作人员本人签名确认,作为劳动合同的补充。四要建立职业健康体检报告送阅确认制度,保证当事人的职业健康知情权。

4、改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各生产企业要针对存在职业危害的场所,对造成职业病及职业危害超标原因,目前采取的措施,拟进一步采取的措施,目前取得的效果及最终预期的效果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检查。要在防护设施、设备、器材和用品上加工投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对遭受健康损害的劳动者,要积极组织救治,依法给予抚恤费,医疗费等各项职业病待遇。

5、被列为重点整治的企业要在9月30日前,将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点的检测结果,报乡安监所。

四、整治步聚

1、动员部署阶段。乡政府成立了由乡长李开成挂帅,副乡长范圣涛具体负责,安监所、卫生院、工会和农电站等单位参与组成的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的目标,重点、措施和要求。

2、企业自查阶段。各生产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作,改善条件,加强防护,取得职业卫生检测合格报告。按照整治工作的要求和《职业危害专项整治企业自检表》的各项目,进行对照检查,全面排查隐患,落实整改措施。企业自查报告于9月底前完成,并报乡安监所。

3、集体整治阶段。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企业涉及职业危害作业场所进行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和检查结论,并督促用人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对检查,验收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结束后,将整治情况于10月30日前报乡安监所。

五、整治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在每个星期一的上午8点半钟在安监所召开过堂会,通报职业危害监管情况和整治情况。研究解决专项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要切实履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职能,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机制。

1、安监所职责

(1)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依法监督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情况。

(2)指导、检查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培训工作。

2、卫生院职责

(1)负责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检查,规范职业的预防,保健。

(2)负责对职业病的检查和救治。

3、工会职责

(1)协助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与用人单位就劳动者反映的职业病防治问题进行协调。

采石场负责人履职报告篇2

第二条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储运(除城镇燃气外)属于非煤矿山企业,并实行安全许可制度,监管主体为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旗范围内非煤矿山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并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非煤矿矿山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不得降低安全生产条件,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石油天然气办是协调服务机构,引导、协调企业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三同时”手续,并将相关手续、资料到安监部门备案。

第三条石油天然气开采经营和使用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石油天然气开采经营和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负全面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基层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职工操作技术水平,严格规范操作流程,确保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长效化。

第四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需经过安监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

第五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特种作业人员、高危险岗位、重要设备和设施的作业人员应经过专门安全生产教育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人员培训、考核、发证、复审工作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六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在编制年度生产建设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时应同时编制安全生产计划,并按有关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费用的提取比例为当年销售收入的2%,专项用于安全生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对安全生产所需的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后果负责。

第七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应当进行安全培训的从业人员包括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未经安全生产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指导全旗安全培训工作,依法对全旗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未按照本办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未按本办法规定经考核合格的,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相应罚款。

第九条石油天然气开采、经营使用单位应制定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隐患排查整改制度以及剧毒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发放到有关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并于每月28日前将隐患排查情况报送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条石油天然气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要依法进行安全评价,安全设施需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验收合格。石油天然气开采经营使用单位应确保生产设施建设中的安全设施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三同时”手续,按规定取得行政许可,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对未履行“三同时”手续和未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或评定不达标的企业一律不得投入生产、经营及使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凡未按规定实施安全预评价、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产整顿,并依法给予经济处罚。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企业对所有的井都要进行钻井设计,基本内容包括地质设计、工程设计、进度设计和费用预算四个部分。钻井地质设计和工程设计要严格执行审批手续;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的情况需要更改设计时,也要严格按照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制度来执行。

第十一条根据《市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应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不缴纳风险抵押金的企业一律不予投入生产。

第十二条确立“专家查隐患、政府搞督察、部门抓监管、企业抓落实”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机构,建立石油天然气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库组成人员分别由具有化工工艺、化工机械自动化、压力容器及消防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专家组在旗安全监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对企业进行会诊,开展隐患排查和安全监督检查,制定整改方案,并进行安全技术指导。

第十三条对石油天然气开采经营使用企业实行严格的审批手续。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每开采一口井,必须在开采之前到当地安监部门备案,备案手续包括:安全生产“三同时”手续、相应的发改委手续、可行性研究报告、井队的资质、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工伤劳动保险、劳保发放清单、所提取的安全技措经费、收缴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等,不备案或者资料提供不齐全,不予批准开采天然气。石油天然气经营使用企业储存,及改建、扩建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石油天然气开采结束后,各集气站、分输站以及处理厂要加大对管道的巡查力度,并按要求做安全现状评价。

第十五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要按有关规定制定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相关的器材、设备,开展应急演练并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送当地安监部门备案,包括对施工相关方人员的通知、疏散和撤离的演练,并对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由于未按要求制订应急预案、未实施应急演练或应急设施不能正常运转而造成事故扩大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在开采过程中要严防井喷失控,碳化氢中毒等事故,对基础设施的防火、防爆严密监测,并做好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防范,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的特种设备应按国家规定进行检测、检验和标定。生产场所要严格烟火管理,重要、重点位置的安全警示标志、标语及防护设施要到位,配备防火防爆工具;油气储罐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防雷装置;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穿戴防静电防护用品。

第十七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企业井场定位必须符合钻井设计的要求,并充分考虑水源、道路、钻井液池井场施工条件等因素。井场布置应以井架为中心,对钻井设备、设施和辅助设施按照施工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第十八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企业安装钻机、井架应有制造厂或者修理厂的出厂质量合格证等技术文件,并符合钻井工程设计对钻井主要设备选用的要求。安装钻机的井场和基础应符合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的要求,安装所使用的各类工具或设备应齐备并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在用计量器具应检定合格。钻井设备安装完毕并经整机运行试验合格后,由质量检验部门和安全监督部门组织人员,按照安装质量标准、设备说明书和安全检查验收规定,进行严细认真的检查检验。钻机安装质量和安全使用条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准许开钻。对发生事故的单位,由安监部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并严格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对事故的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九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要对有害作业场所进行分级和监测,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定期组织职业病体检,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建设项目应按国家规定进行职业卫生评价。

第二十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要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因特殊情况不能办理工伤保险的,可以出具办理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或者雇主责任保险的证明材料。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应按规定向员工发放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员工上岗时应按规定穿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二十一条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每钻一口井,应缴纳一万元的安全生产保证金,管道铺设企业每铺设一公里天然气管线应缴纳二千元安全生产保证金,安全生产保证金统一缴纳到当地安监部门并统一管理,开采及铺设项目结束后,如不发生安全事故,将所交安全生产保证金及所产生的利息一并退还给企业。不缴纳安全生产保证金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管道铺设企业不得在我旗境内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及石油天然气管道的铺设。

采石场负责人履职报告篇3

一、预案的实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镇辖区内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

(一)一次死亡1人(含1人)以上的事故;

(二)一次造成10人以上急性中毒的事故;

(三)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事故;

(四)其它性质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重大的事故。

二、应急救援组织

成立镇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工作。

(一)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组成

(二)领导小组职责

提出修订镇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召开例会,组织指挥演练,对发生事故时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决策,调动各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及时掌握事故两地态势,全面指挥应急救援工作。应急预案启动后,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应迅速赶赴现场临时指挥部,同时按各部门职责情事反应。

(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1、镇安委会负责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抢险,抢救的联络、协调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修订和更新镇级预案,对镇内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备案,负责向上级请求,提供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持,负责组织事故的调查工作。

2、派出所负责迅速控制井喷、爆管、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的事故现场,营救受害人员,监控有关责任人,保障救通畅通,人员疏散,必要时实施实施交通管制,组织安全警戒,维护现场及周围地区的治安秩序。

3、工交办(农机)负责组织运输车辆,保证疏散人员和救援物资的运送。

4、规划建设所负责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对井喷、管道、容器等泄漏出的有毒有害气体或液体的性质、危害性的鉴定,并做好泄漏到河流、塘、埝、土壤内的有毒有害液体污染源的检测和处置工作。

5、中心卫生院负责组织医疗救护队对事故现场受害人员进行救护,调运药品、医疗器材,确保医疗卫生应急抢救队伍和装备,满足应急救援需要。

6、民政办负责组织救灾物资,配合做好善后工作。

7、水管站负责事故现场电力的安全保障,保证救援工作正常开展。

8、领导小组成员其它部门按各自职责履行责任。

(四)领导小组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责

为确保及时、有效、顺利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内设综合协调组、现场警戒组、救援排险组、医疗抢救组、抢险救援物资保障组等五个组和应急救援办公室。其职责和组成人员如下:

1、综合协调组

由镇安委会牵头负责综合协调、组织事故现场救援工作。

(1)负责向各个组传达领导小组负责人指令;

(2)负责联系和督促各组工作;

(3)报告各组救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4)负责向县矿山事故灾难应急办公室报告事故情况及请求援助。

2、现场警戒组

由派出所、交管办组成,派出所的负责人任组长。

(1)负责划定现场的警戒区并组织警戒,维护现场治安和交通秩序;

(2)负责救援运输车辆的畅通;

(3)负责疏散事故区域内的无关人员;

(4)负责转达上级气象预报。

3、救援排险组

由派出所、中心卫生院、规划建设所、工交办组成,并矿山事故灾难的不同类型、特征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人任组长。

(1)火灾、爆炸类事故由公安派出所的负责人任组长;

(2)中毒类事故由卫生院的负责人任组长;

(3)道路运输类事故由公交办负责人任组长;

(4)特种设备、压力容器(管道)类事故的排险由上级质监局的负责人任组长;

(5)残留的建筑物、构筑物排险工作由规划建设所的负责人任组长。

4、医疗抢救组

由中心卫生院负责组织有关医疗人员进行医疗救护工作。

5、抢险救援物资保障组

由民政办、供电所组成,民政办负责人任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救灾物资和电力的保障及善后处理工作。

6、应急救援办公室

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镇安办,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1)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报告组长,通知各有关单位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并按照领导小组要求,处理应急救援事务;

(2)监督有关部门建立和管理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队队伍和装备;

(3)监督有关部门和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从业单位制定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和定期演练;

(4)对有关部门和从业单位制定的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进行登记备案;

(5)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项。

三、事故报告

为及时掌握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情况,准确传递信息,下达领导小组的指令,发生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的必须将事故单位、时间、地点、事故原因、损失程度及抢险情况迅速与下列单位、人员联系:

四、有关要求

采石场负责人履职报告篇4

为打击非法盗采矿产资源、非法石料加工、非法洗沙等行为,进一步巩固露采矿山、加工点取缔整治工作成果,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现结合浅井镇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禹州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和行动要求,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坚决打击非法偷盗采矿产资源、非法石料加工、非法洗沙等行为,切实保护国家矿产资源,促进浅井镇矿山环境提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展。

二、行动目标

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健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非法盗采资源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粉碎石头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洗沙行为,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秩序,为浅井镇的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打击非法盗采矿产资源、非法石料加工、非法洗沙等行为目标为:1.坚决取缔无证非法盗采资源点,并确保不出现“死灰复燃”的情况;2.严厉查处证照不齐全的违法采矿点;3.严厉打击非法石料加工、非法洗沙等的非法行为。

三、工作职责

(一)工作区、相关村:严格落实区域“属地管理”。(1)实行包片负责人、镇包村干部,各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排查负责制,按照“谁监管、谁排查、谁汇报、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排查,摸清底子,掌握第一手资料;(2)支部书记为本村监管第一责任人,村委主任为本村监管直接责任人。守土有责,做好监控,发现监管责任区域内有非法采矿坑口,违法破碎站、洗沙场等未及时发现,未及时制止,未及时上报的要追究连带责任;(3)实行村干部包区域、党员包户、村民包地块网络管理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头,落实到承包土地、荒山、林区的直接承包主个人;(4)村级监管巡查队是本村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以及违法破碎站、洗沙场等行为的第一知情人,当天巡查情况必须在当日上报村党支部、村委会,发现违法行为要立即上报镇政府经济办公室:(5)协调配合好上级联合执法查处工作,组织实施搞好本村坑口填埋关闭工作,做好破碎站、洗沙场的取缔工作;(6)杜绝本村村民及外村人员在本村范围内从事任何非法违法采矿行为。

(二)经济工作办公室:为打击非法盗采及非法石料加工、非法洗沙等行为的牵头部门,牵头负责对非法盗采及非法石料加工、非法洗沙等行为开展依法取缔工作。协调各责任区组织有关人员巡查、制止、及矛盾协调处理。

(三)矿管站:为打击非法盗采的执法部门,负责保护山体不被破坏、资源不被盗采、对非法采矿点性质进行鉴定和举证,牵头负责对破坏或盗采土地资源的行为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负责对边界区域盗采点及石料加工点进行区域界定,负责对非法设备的查扣工作。

(四)国土所:为打击非法占地的执法部门,负责土地不被破坏、植被不被损害、资源不被盗采、发现非法占地行为,立即立案调查,对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理。责成违法责任人拆除违法土地上的一切构筑物、建筑等,恢复地理原貌。

(五)综治办:负责辖区巡查综合执法人员的组织安排,负责协调打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问题。

(六)安监站:负责对辖区合法石料加工企业开展安全督查检查,联合做好非法盗采及非法石料加工、非法洗沙打击取缔工作。

(七)派出所:依法主动配合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盗采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及非法石料加工、非法洗沙等行为。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触犯《刑法》的非法盗采矿产资源违法行为,要从快从严予以治安处罚或刑事立案侦查。要加强对火工品的监管,严防为非法盗采矿产资源提供火工品的行为发生。

(八)工商所:要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对未取得营业执照和超出经营范围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并通报相关部门,对吊销采矿许可证、勘查许可证的企业,应根据有关部门的吊证通知责令企业办理注销或相关变更登记。

(九)交巡警五中队:负责对各类矿山及石料加工点周边交通状况进行巡查,对出入矿山路口的车辆驾驶人员进行查处,及时阻止盗采及非法石料运输行为。

(十)交通管理站:负责开展石料运输车辆的整治工作。

(十一)市局环保五中队:负责浅井镇辖区环保巡查工作,协调市环保局依法查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及破坏生态红线保护区的行为。负责外运车辆车容、车貌的规范整治,负责外运车辆的覆盖工作。

(十二)供电所:严格矿山企业供电管理,杜绝非法用电行为发生。对非法盗采矿产资源非法矿点、坑口,接到镇政府和有关部门书面通知后,要及时拆除非法用电设备。对为非法盗采矿产资源行为供电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十三)矿山企业:对本矿区范围的资源有保护和监管责任。发现本矿区范围内存在无证勘查、开采及盗采矿产资源违法行为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及时报告镇经济办公室。对发现非法盗采矿产资源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报告,甚至为非法盗采矿产资源提供技术服务、生产条件的有关人员,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十四)镇纪检委:要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排查不认真、制止不及时、查处不到位,工作开展缓慢、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以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的人员依法依纪进行责任追究。对参与非法盗采资源、参与非法破碎站、参与非法洗沙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村级党员干部,或者是向违法当事人通风报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村级党员干部,一经发现,镇纪委将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时介入,从严、从快、从重处理,绝不姑息。

四、重点区域

根据浅井镇域范围内矿山分布情况,非法盗采资源行为、非法破碎站、非法洗沙等违法行为主要分布于麻地川工作区、马沟工作区、北董庄工作区、扒村工作区、浅井工作区的部分行政村。

五、巡查机制

1、督查值守机制。各村要自行组建巡查队伍,设置固定值守点,落实24小时巡查值守,确保每班巡查值守人员不少于2人,禁止一切非法设备进入本辖区,发现情况须第一时间报告镇经济办公室。

2、督查工作机制。各工作区包村干部每天不定期开展日常督查工作,并做好巡防记录。

3、联合处置机制。各责任部门经巡查发现或接到村、群众举报后,须将相关情况第一时间报牵头部门,由牵头部门及时召集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查处,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打击处置。其中,非法盗采行为由经济办、矿管站、派出所、供电所、工作区及行政村组成联合查处队伍进行现场查处;非法石料加工、非法洗沙及运输行为由经济办、安监站、工商所、环保中队、派出所、供电所、工作区及相关村组成联合查处队伍进行现场查处。

六、工作要求

1、严格责任落实。各村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强化主动管理,严格巡查、值守和报告职责。各责任部门要严格落实行业主管职责,强化部门协作,通过不定期抽查督查和联合执法查处行动,依法依规打击非法偷盗采、非法石料加工、及非法洗沙运输等行为。

采石场负责人履职报告篇5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制定依据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做好突发事件情况下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工作,建立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持稳定。

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工作要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科学监测、及时反应和处置得力的基本原则。

本预案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社会性事件生活必需品应急管理暂行办法》、《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和《省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参照《省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二、市场异常波动的监测报告及确认

为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市场异常波动,对县城以上城区生活必需品市场进行监测并实行信息报送制度,监测范围和报送时间由市商务局确定。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以下简称市场异常波动),是指因突然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战争、恐怖袭击或其它异常事件引起粮食、食用油、肉类、蔬菜、蛋品、奶制品、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供求关系突变,在较大范围内引起抢购,导致一类以上的商品价格一周内上涨以上或出现较大面积商品脱销情况。

(一)监测的主体、内容和对象

监测主体:由市、县(区)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监测对象:生产和经营粮食、食用油、肉类、蔬菜、蛋品、奶制品、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重点企业和商场、超市、蔬菜批发市场。

监测内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供给、销售和价格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收集、汇总、分析监测信息,并准确及时提出预警建议。

(二)监测报告制度

各县(区)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和列入市级以上市场异常波动监测预警范围的监测对象,须按要求及时、准确、完整的报送有关数据及市场情况。监测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县(区)商务主管部门和各监测点原则上坚持日监测、周报告制度,必要时实行日监测和日报告制度。

(三)市场异常波动分级

市场异常波动分为二级:一级(红色预警)为全市或海港区、两个县以上地区发生的市场异常波动;二级(黄色预警)为一个县(区)发生的市场异常波动。市商务局负责提出预警的启动、警级的转换和预警解除的建议,经市政府批准实施。粮食、食用油市场异常波动级次划分及应急工作,按照国家、省和粮食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执行;其它生活必需品的应急工作,属于一级的由市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属于二级的由发生地县(区)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四)市场异常波动的确认

发现市场异常波动后监测点必须在小时内向当地商务部门报告,监测到市场异常波动或接到报告的商务部门,应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证,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商务部门报告,并抄报有关主管部门。经核实确证为二级市场异常波动的,县(区)商务部门应在核实确证小时内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市商务局报告。市商务局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向市政府报告,提出启动应急预案建议,经市政府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并在小时内向各县(区)商务部门黄色预警警报。经核实确证为一级市场异常波动的,市商务局应在核实确证后立即向市政府报告,提出启动应急预案建议,经市政府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并在2小时内向各县(区)商务部门红色预警警报。

三、组织机构、部门分工及指挥系统

(一)组织机构

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组织机构由市、县(区)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为加强对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分工负责、配合协调的工作机制。

1、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各级人民政府成立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发生时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调动和投放工作。各级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商务、宣传、发展改革、经济运行、公安、财政、铁路、交通、农业、卫生、工商、质监、粮食、畜牧、物价、食安办、食品药品监督、盐务、供销、统计、人行、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电力和石油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负责领导、组织、协调辖区内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工作。在预警状态下,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和联系制度,协调市场供应的有关问题。

2、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商务主管部门,具体承担监测、收集生活必需品市场供求信息,分析、预测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发展态势,提出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协调生活必需品生产、销售、运输和储备所需的资金、物资和人员,组织、协调、监督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本预案,完成其它临时交办任务。

各级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组办公,下设市场监测信息综合组、市场供应组、支持保障组和市场监管组,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组成,履行相应职责。

办公室各组工作职责:

市场监测信息综合组:负责监测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情况,承担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综合文字工作,协调办公室各组相关事宜;负责有关会议、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对外舆论宣传,稳定人心工作;负责信息传递及文件管理工作。

市场供应组:负责组织和协调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和供应工作。

支持保障组:负责组织和协调生活必需品生产、储备和销售所需的资金、能源和交通运输工具。

市场监管组:负责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

安全保卫组:负责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生活必须品的生产、运输和供应过程中的安全保卫工作。

(二)部门分工

商务部门具体负责市场供应应急工作的综合协调和部门衔接,做好肉类、石油等商品的储备管理及市场调控工作,完善应急商品投放网络建设,会同海关、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组织应急商品的进口;宣传部门负责做好新闻媒体的监督管理工作,按照有利于市场稳定的方式组织宣传报道;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所需生活必需品的综合运输协调;经济运行部门负责及时协调应急处理所需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保障电力、煤炭等能源的协调供应;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生活必需品生产、运输和供应过程中的治安秩序,及时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犯罪活动;财政部门负责保障市场供应应急事项所需的合理费用及时到位,按预算级次提供资金支持和补偿;铁路、交通部门负责根据调运方案及时组织应急商品的铁路、公路、水路运输;农业、畜牧部门负责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组织农产品、畜产品的生产,负责种植、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卫生部门负责对食品消费环节的卫生监督管理,并处理食物中毒等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工商部门负责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进行市场监管,查处流通领域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件,严厉查处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等各类违法经营活动,维护市场秩序;质监部门负责生产环节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和生产、流通环节的计量监督管理工作,严厉查处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活动和生产、流通环节的计量违法活动;粮食部门负责储备粮、油的投放和市场供应,组织粮油企业做好定点生产加工和销售工作;物价部门负责价格监督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价格监督检查,坚决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努力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食安办负责组织协调食品安全监管,督导、检查相关部门食品安全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协同有关部门做好食品安全相关工作监督管理;盐业公司负责食盐的货源供应工作,及时协调食盐定点生产企业按照国家计划组织生产,根据市场应急需要,及时将合格的食盐运送到批发单位;供销部门负责食盐的分装加工和销售工作,保障市场供应;统计部门负责提供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人民银行负责协调各金融机构积极支持配合生产必需品的生产、储备和销售,保障应急流动资金需要;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应急供应所需进口物资依法优先办理通关和检验检疫手续,保障渠道畅通。

(三)指挥系统的启动

1、一级预警组织领导体系

市政府批准启动一级预警后,市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立即进入应急工作状态,办公室人员在预警后4小时内集结到位,立即投入市场供应工作。办公室各职能组启动工作程序,履行相应职责,并及时联系市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成员及相关部门:市场监测信息综合组负责联系市委、市政府、省商务厅和市商务、宣传、发展改革、经济运行和统计等部门及领导成员;市场监管组负责联系卫生、工商、质监、食安办、食品药品监督和物价等部门及领导成员;市场供应组负责联系农业、粮食、畜牧、盐务和供销等部门及领导成员;支持保障组负责联系财政、铁路、交通、人行、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电力和石油等部门及领导成员;安全保卫组负责联系公安部门及领导成员。

2、二级预警组织领导体系

市政府批准启动二级预警后,被启动二级预警的县(区)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立即进入应急工作状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在预警后4小时内集结到位,立即投入市场供应工作,办公室各职能组启动工作程序,履行相应职责。

四、应急控制措施

在突发事件引起市场异常波动的情况下,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一)及时协调市内各新闻媒体按照有利于稳定人心、稳定市场的原则,及时向社会通报市场供求状况,消除消费者心理恐慌,正确引导消费,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二)督促流通企业与生产者、供应商积极组织货源,动用商品库存,保障市场供应。

(三)组织从周边未发生市场波动的地区紧急调运商品,进行异地商品余缺调剂。

(四)动用储备物资投放市场。首先动用县(区)储备物资投放市场;县(区)储备物资不足时,动用市级物资储备;市级物资储备不能保证应急供应的情况下,按规定程序申请省物资储备。

(五)按照市场异常波动发生前的合理价格紧急调剂生活必需品、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

(六)在情况特别严重时,对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干预和定量销售制度。

五、应急保障措施

(一)根据市场异常波动的情况,必要时对生活必需品实行定点生产、定点储备、定点销售制度。

1、定点生产

(1)面粉、大米、食油。由市粮食部门负责。确定市内重点面粉、大米、食油加工企业分别作为生产供货单位。

(2)猪肉。由市商务局负责。全市各生猪活体储备场和冻储企业作为货源基地,市级定点屠宰厂作为肉类加工供货单位。

(3)鸡蛋和奶制品。由市畜牧局负责。负责协调市内重点养殖企业和乳业公司作为货源基地,并组织供应。

(4)蔬菜。由市农业局(市蔬菜管理中心)负责。市内各蔬菜生产基地和大型蔬菜批发企业作为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5)食盐。由市盐业公司负责。及时督导食盐经营单位,积极组织货源,保障供应。

2、定点储备

(1)面粉、大米、食油。由市粮食局负责。确定重点加工企业、市级储备粮储存单位分别作为面粉、大米、食油定点储备单位。

(2)猪肉。由市商务局负责。确定生猪活体储备场、肉类冷储企业作为全市统一储备单位。

(3)鸡蛋、奶制品。由市畜牧局负责协调确定重点养殖企业作为蛋类制品货源供应基地,市商务局会同市畜牧局研究确定重点禽蛋批发市场和冷藏企业作为全市定点储备单位。

(4)蔬菜。由市农业局(市蔬菜管理中心)负责。由于蔬菜保鲜期短,不宜长期储存。且蔬菜基地较多,面积较大,又较为分散,故暂不做储备。应急时由市农业局(市蔬菜管理中心)安排调入。

(5)食盐。由市供销社负责。市和各县(区)的盐业专营公司作为食盐储备单位。

3、定点销售单位

(1)面粉、大米、食油。各军粮供应站和大型超市作为定点销售单位。

(2)猪肉、鸡蛋、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将全市的大型商场、超市及重点农贸市场作为定点销售单位。

(3)蔬菜。首先将就近各县(区)的蔬菜基地和农贸市场作为定点销售单位,对确定区域保障供应,不足部分由重点蔬菜配送中心供应,必要时从省内的定点蔬菜批发市场进行调配。

(二)公安、工商、质监、物价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经济运行、电力、石油等部门及企业对各定点单位所需电、成品油等能源供应,要优先安排,满足需求,不得停供、限供。

(四)公路、铁路等部门要根据调运方案,建立应急商品铁路、公路运输“快速通道”,不得乱设关卡进行检查,确保应急商品运输畅通。对各定点单位所需物资的调运,要优先安排,及时发运,保障运力。

(五)人民银行要加强指导与督促,协调各商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定点单位搞好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和销售,了解掌握其资金需求情况,搞好内部协调和工作衔接,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手续,提高贷款审批速度,保障定点单位应急流动资金需要。

(六)按照各级政府指令组织调运、投放应急商品发生的各项额外费用,分别由各级财政合理补助,以形成快速反应、保障有力的市场调控机制。

六、其它事项

(一)从事生活必需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应遵守本预案的规定,无条件地服从大局,服从各级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的指挥调度,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应急供应任务。对违反本预案规定,未按规定履行职责甚至、失职渎职的单位及人员,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情节和有关规定,分别给予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警告、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采石场负责人履职报告篇6

主题词:沂源  矿管  形势  对策

一、形势分析

(一)现状分析。一是资源条件分析。我县地处鲁中山区,地质构造发育,山石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建筑用石料及建筑用风化砂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赋存条件好,大张庄镇、鲁村镇、悦庄镇、南鲁山镇建筑用风化砂资源丰富;西里镇、南麻街道、鲁村镇、悦庄镇、燕崖镇建筑石料资源丰富,为我县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山石资源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二是开发条件分析。受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阶段所限,我县山石资源开发历史上一直处于原始“开山劈石”状态,以往的粗放式、低效化开采形成的“多、小、散、乱”资源开发模式给我县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这种粗放式、掠夺式、破坏式开采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开发模式,规模、集约、绿色、环保开发是唯一出路。从我县生态建设实际看,山石资源开采条件差,受限因素多。虽然资源分布广,但我县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在“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不占用生态公益林且不占用耕地,离居民点远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山石资源很少。三是管理现状分析。自2015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淄博市石灰石矿山关闭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淄政办字[2015]55号),对石灰石矿山实施关闭治理,并明确规定除市政府确定保留的石灰石矿山外,全市停止审批新设、扩界和延续石灰石采矿权。2016年8月,山东省环保厅、国土资源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山东省露天开采矿山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鲁环发〔2016〕162号),明确提出:加强源头管控,严禁在“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和城乡结合部发放采矿许可证;对其他区域,自2016年10月1日起,各地原则上暂停新设露天开采矿山审批。为落实上述政策,我县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方面,加大关闭力度,对28处山石资源矿山实施了关停。截至目前,全县有证矿山13个,其中铁矿6个(华联矿业4个证,鲁南矿业2个证),煤矿1个,矿泉水1个(一直未开采),花岗岩3个(其中1处一直未开采、2处处于停产状态),砖瓦用页岩1个(为西里镇苗庄砖厂提供原料),建筑用砂1个(批准范围内资源已近枯竭),无建筑石料矿山。另一方面,加大治理力度。根据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淄博市已关闭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的通知》(淄政办字[2018]2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编制上报了《沂源县已关闭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完成了93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野外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已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完成了6处废弃矿点复绿工程,启动了8处已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其中,2处(洪成、宝隆)已基本完成治理任务,1处治理(春军)也已接近扫尾阶段,其余5处正在进行治理。

(二)问题分析。一是生态保护与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015年,我县根据市政府要求,关闭了辖区内所有建筑石料用矿山,仅有的1家风化砂储量也接近枯竭,而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所需最多的也是砂石资源,光堵不疏导致建筑砂石价格飞涨,受巨大利益驱动,私采滥挖及以平整场地、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等各种项目名义偷采山石资源的行为屡禁不止,不仅造成国有资源流失,也给国土执法、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压力,目前,实行24小时不间断执法也堵不住受巨大利益诱惑的不法行为发生。发展对砂石资源的需求与生态对资源的约束之间的矛盾在我县十分突出,亟需破解。二是传统认知与现实条件存在一定偏差。一方面,受以前传统开发模式的影响,矿区周边群众和一些基层管理者一提起开石挖山普遍非常抵触,认为山石资源开采既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安全、环保监管压力,对地方没有一点好处,不允许开采最好;但目前随着山石资源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如果提高安全、环保标准,加大恢复治理投入,对山体实施统一规划,整体开发,整体恢复,并不会造成很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采矿者普遍缺乏“规模化、环保化、绿色化、共享化”开采理念,对先进开采技术、全封闭化加工、矿地和谐化发展等新开发模式还处在模糊认识阶段,缺乏实际可参考的例子。三是受资源效益瓶颈约束,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缓慢。我县露天开采的山石资源持证矿山目前只有3家饰面用花岗岩(1家一直未开采、2家因企业效益不好处于停产状态)及1家建筑用砂(矿区范围内批准的资源已濒临枯竭)。受市场环境、资源储量、品位等因素影响,采矿权人普遍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对绿色矿山建设处在观望状态,导致我县绿色矿山建设总体进展不理想。四是历史欠账多,已关闭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修复难度大。一方面,治理资金筹措难度大。我县已关闭矿山大部分是政策性关闭,治理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据前期调查结果初步统计,我县历史遗留已关闭矿山总数共93处,需要治理的共82处,需要治理总面积2645.15亩,约需治理资金8215万元。而我县自2010年按照政策规定共收取28家矿山治理保证金553.79万元,仅靠财政投入和已收取的恢复治理保证金开展已毁山体治理资金缺口多、治理难度大。另一方面,激励政策、机制很不完善。政府出台的各种规范性文件都有“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这种提法,但具体如何操作又缺乏有力的政策依据。按照目前国家政策规定,除了“群众自采自用开采少量矿产资源和工程建设在批准的用地范围内开采只用于本工程建设的矿产资源”两种情形外,其他只要没有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开采行为都属于非法采矿范畴,按照这个规定,恢复治理中台阶开采形成的废石料只能用于治理,不能外卖,一旦外卖,就造成非法采矿。而如果不允许外卖,多余的石料就无处堆放,同时,治理资金就无处筹措,早成两难局面。五是监管手段薄弱,缺乏有力监管。一方面,山石资源开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地矿管理工作由于行业特点,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需要强大的专业技术机构作支撑,而县级相对来说,监管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对矿产资源开采、治理等工作缺少有力监管。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特点,广大干部群众大都认为开矿挖矿、修复治理就是国土部门一家的事,政府主导,国土、环保、安监、林业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镇、村及矿区周边群众联合参与的监督局面还远没有形成。

二、建议

为彻底改变目前光堵不疏的管理模式,加快山石资源利用方式新旧动能转换,达到既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山石资源的需求,又能实现绿色、环保矿业开发,提出如下建议。

(一)开源节流,实施资源整体、环保开发。对符合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远离“三区两线”可视范围、植被覆盖率低、储量大品位高且适合规模集约开发的3处区域(悦庄镇迟家峪—桃花峪地区建筑用砂矿区、沂源县悦庄镇下龙巷建筑用石灰岩矿区、西里镇蝙蝠峪地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区)组织有关部门、镇办和专家进行详细论证整体开发的可行性。开发实行资源储量和生产规模双控机制,生产规模不低于100万吨/年,服务年限不少于10年,建设标准必须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规范要求;新办矿山必须按照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所得资源收益除去上缴中央、省分成的60%以外,按照县、镇、村三级进行合理分成,县级分成原则上用于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镇村分成用于原承包人补偿和日常监管。

采石场负责人履职报告篇7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幼儿园(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的安全工作,适用本条例。

学校安全属于公共安全,主要包括学校及其周边和学校组织校外活动中的学生、教职工生命健康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第三条学校安全工作应当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属地管理、各负其责、社会参与、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学校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开展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并将学校安全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学校安全相关工作。

第五条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对学校管理的权限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和考核办法,督促学校建立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二)指导学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督促学校定期演练;

(三)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对学校开展安全检查,督促学校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四)建立学校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指导、协助学校处理安全事故;

(五)指导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

(六)定期组织学校负责人、学校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培训;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公安机关履行下列学校安全工作职责:

(一)维护学校及其周边的治安和交通安全秩序;

(二)建立定期联系学校制度,指导学校做好治安防范工作,及时消除治安隐患;

(三)及时制止和查处危害校园安全的行为,处理学校治安突发事件及;

(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学校及其周边的消防安全工作,提出整改意见,消除火灾隐患;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住房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建设程序对新建、改建、扩建学校工程类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管理;指导学校开展校舍安全排查、安全鉴定、安全隐患排除工作。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指导、监督学校改进卫生工作,依法对为学校、学生及教职工提供服务的生产经营者的卫生进行监督管理,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食品药品监管行政部门应当对学校食品药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处置食品药品突发事件。

安全监管行政部门应当对学校安全实施综合监督管理,依法开展学校危险化学品的综合监管工作。

质监行政部门应当对学校特种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督促有关单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整改落实。

城管综合执法行政部门应当对学校周边占道经营、摆摊设点、堆放杂物等行为进行查处。

文化广电体育、工商等行政部门应当对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设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子游戏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行为进行查处。

水行政部门应当在其管理的水库、河道等周边设置危险警示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汛期加强对学校周边巡查,采取措施避免重大险情的发生。

国土资源、防震减灾等行政部门应当对学校区域以及学校周边区域的山体等存在影响学校建筑物、活动场所、通道等安全隐患进行依法测评检查,并根据测评检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或者学校发出禁止使用、通行或者限期整改、设置防护设施的通知;有关部门或者学校应当按照通知设置有效防护设施,并相应设置禁用或者禁行、禁止靠近等警示标志。

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职责开展学校安全工作。

第八条学校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岗位责任制;

(二)建立健全门卫、食堂、宿舍、危化品、学生请销假、小学四年级以下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交接、学生定期健康体检、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校园网络等管理制度;

(三)设立安全保卫机构,配备必要的安保人员和安全防护器材;

(四)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护和自救互救能力;

(六)在容易发生人员拥挤的通道、场所,合理安排疏散时间和通行顺序,防止拥挤踩踏;

(七)定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维护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八)建立安全工作台账,记录日常安全工作、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消除等情况;

(九)组织学生参加实习、考察、劳动、军训、文化娱乐和其他集体活动,应当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并落实专人负责;

(十)按照有关规定投保校方责任保险,鼓励、引导学生投保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十一)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教职工应当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和保护学生的职责,不得有侮辱、伤害学生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生理或者心理异常,应当给予帮助并及时通知学生监护人和向学校报告;涉及学生隐私的,应当保密。

第十条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管理制度,不得有危及他人和自身安全的行为;发现有危害学生和教职工安全行为的,及时向学校报告;需要提前离开学校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应当说明理由并经监护人和班主任或者学校指定人员的同意。

学校发现学生应当到校而未到校或者擅自离开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应当及时通知其监护人。

第十一条学生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义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未成年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人身安全,向学校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发现学生有危及他人或者自身安全的行为,应当予以教育并及时与学校沟通;学生有特异体质、特殊疾病、其他异常生理心理情况的,应当及时告知学校;发现学校存在安全隐患时,可以向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二条为学校提供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物品、场地、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保障所提供的设施设备、物品、场地和服务应当符合国家、行业的质量标准或者安全要求。

在学校内施工作业或者开展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学校的安全制度,服从学校的安全管理,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

第十三条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救治伤员,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事故现场,保全相关证据,防止事故扩大;

(二)根据事故类型,及时将安全事故信息向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报告,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

(三)将学生受伤害和救治情况通知其监护人;

(四)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十四条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接到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根据事故类型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开展事故原因调查,适时通报事故调查和处置情况,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十五条发生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纠纷,当事人可以选择协商、调解、诉讼等途径解决;经双方自愿,可以书面申请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调解,也可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指导有关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纠纷调处中心,依法开展调解工作。

第十六条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学生及其监护人应当配合相关部门依法进行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学校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有下列扰乱教育教学秩序行为之一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处理:

(一)侮辱、威胁、恐吓、故意伤害学生、教职工、事故处理人员或者非法限制学生、教职工、事故处理人员人身自由;

(二)侵占、破坏学校校舍、场地、设施设备;

(三)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和管制器具进入学校;

(四)围堵学校或者在学校及其周边喧闹、拉条幅、散发传单、张贴大字报、设灵堂、焚香烧纸、摆花圈;

(五)在学校停放遗体;

(六)其他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的行为。

第十七条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一)学校提供的饮用水、食品、药品、生活用品等不符合国家、行业的质量标准或者安全要求的;

(二)学校的校舍、场地、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以及对其隐瞒、拖延向主管部门报告的;维护管理不当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三)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

(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五)学校在管理职责范围内,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未进行必要的告诫或者制止的;

(六)学校发现学生擅自离校或者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未及时告知学生监护人的;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学校应当承担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条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行为有过错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学校行为无过错的,依法不承担责任:

(一)学生自杀、自伤的;

(二)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三)学生擅自离校、自行外出、自行组织活动期间发生的;

(四)学生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

(五)学生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

第十九条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责任,法律、法规另有规

定的除外:

(一)地震、雷击、风灾、洪水、泥石流等不可抗力;

(二)学生有特异体质、特殊疾病、其他异常生理心理情况,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以知道的;

(三)学生在学校突发疾病,学校已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紧急救护措施的;

(四)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害及其他意外因素。

第二十条相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未履行学校安全管理职责或者未及时处理安全事故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采石场负责人履职报告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会计准则 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63-03

近年来,三鹿奶粉等乳制品企业添加三聚氰胺、丰田的刹车门、深圳富士康集团“十三跳”事件、“血汗工厂”事件、双汇的瘦肉精事件、腾讯QQ与安全卫士360的对抗事件、染色馒头、牛肉添加剂以及各种矿难等事件都说明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形成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没有科学的机制引导、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基本上是自愿披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三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停留在“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非会计披露模式。据北京人民网报道:2011年4月30日,沪深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中,沪深共有516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包含可持续发展报告),相较2010年的471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其增长率接近10%。2011年沪深交易所在强制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方面的政策与2010年相比并无明显调整。《2011中国上市公司运行报告》,是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五大重点院校的权威专家联合推出,“央视财经50指数”以2011中国上市公司运行报告为基础,构建评价体系,对上市公司的成长、创新、责任、回报、治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提升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要求。2011年12月17日在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编写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1》,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得分平均仅29.8分,超6成企业得分不足30分,说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处于较低水平。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最初起源于美国和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正式提出了关于它的涵义,但各国有不同的观点。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是最早提出社会责任会计这个概念的,1968年,他在《社会经济会计》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这个概念,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就是有关会计学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种社会科学中的实践应用。此后,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C.mobley于1970年又比较客观及全面的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在整理了政府及企业的各种社会行为后再进行初步的衡量,最后针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经济后果。1972年,戴维教授在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研究及深刻思考后作出了更为深刻的定义,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委托责任基础上的,以会计形式衡量和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方法。日本学者番田嘉一郎于1979年在其所著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中,对社会责任会计做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测定和报告从而防止企业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会计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献中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有机结合,它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此后,黎精明也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和详尽的概念:“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团体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我国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阳秋林教授在《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著作中对社会责任会计涵义的界定: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及其履行情况的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跟其他会计信息相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分强制性披露与非强制性披露,而对于那些非强制性披露的信息并没有强制性要求,也没有指导性的文件,并且缺乏独立的会计准则和统一报告格式。

二、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及形式

1.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包括的具体内容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及分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葛家澍和林志军认为,企业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应提供正常经营活动报告之外,还需要向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及外界的各利益集团提供有关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如医疗保险、企业与环境保护、人员就业、公司雇员培训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及各种贡献等方面的更多信息。Gray,R H ,Kouhy,Rand Lavers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以下15个大类:环境问题类、消费者问题类、能源问题类、社区问题类、慈善和政治捐赠问题类、与雇员相关的数据类、养老金的数据类、向雇员咨询类、在南非的雇佣问题类、雇佣残疾人的问题类、增值表类、健康与安全类、雇佣持股计划类、其他的雇佣问题类、其他类。阳秋林认为,在三大核心报表的基础上,企业应以附注的形式来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主要可以分为对投资者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职工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消费者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社区的责任分析体系、对国民经济的责任分析体系等六类,它既可采用财务信息,又可采用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我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基本上归类后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贡献和支持的社会责任、企业对其产品或服务所履行的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形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报告。张一峰的观点认为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会计基础型、二是非会计基础型。其中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的是通过采用特定的会计核算程序以及会计核算方法来实现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相应的资产负债项目、以及收益项目等形式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的一种比较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形式。非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与会计基础性信息披露相对应,他仅以文字表述为主要方式来对每个企业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义务的情况进行说明及披露的会计信息报告。我们将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信息通过会计的方式进行披露,能够更好的衡量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企业通过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反映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透过环境信息的披露,为更加全面的评价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依据。结合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在会计核算中并没有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故会计基础型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会计基础型却处于主导地位,并且,缺乏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结合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应当向从会计基础型与非会计基础型并举和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项单列两方面转化。

三、我国会计准则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拓展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并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发展起着重要推进作用,与以往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比,此次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内容,并且更注重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在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加大和规范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新的修订并未集中在一条或几条会计准则中,而是散布于多个具体准则或者其相应的应用指南里,透过新会计准则所展现的全新格局,可以看到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将有助于改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并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中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1.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企业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企业应当在保证其生产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社会责任,本着科学发展的态度来对待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社会效益。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有关企业保护环境方面的准则并在原有的会计准则中对企业会计准则做了一些完善。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新增了固定资产处置费用计提及其对环境恢复的作用。例如第13条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在该准则中规定了企业对未来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情况是(固定资产预计弃置费用=未来处置固定资产所发生费用的现值),并且企业所确认的各项弃置费用也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去,同时确认一项负债。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对原有的一些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将环境污染的事项列入其中。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提出了生物资产的公益性资产和自然形成资产的计价。例如,第三条规定了生物资产的分类中包括公益性生物资产,并定义了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第10条规定自行营造的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其所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森林保护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及其他管护费等必要支出确定。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增加了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储量披露。例如,第25条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有关拥有国内和国外的油气储量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全部储量、合营油气储量的份额的年初和年末数据的相关信息。

2.人力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我国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力投资不仅对提高职工素质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国企业在录用员工、技术培训、改善劳动保护和职工福利等方面的举措都应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金》中规范了职工薪酬所涵盖的内容和应付职工薪酬的辞退福利。新准则规定非货币利也属于职工薪酬的范围,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确认职工带薪休假等类似福利所产生的负债。单独规定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相关支出的会计处理。在第七条中规定了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职工薪酬有关企业应当支付的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满足一定条件的解除劳动关系的相关支出,企业应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费用。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中提出股份支付中的远期激励和企业年金中的老有所养。在第二条中规定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3.企业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贡献和支持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社会上需要帮助的群体必要的一些物资或货币捐赠和精神帮助,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应披露企业日常业务的相关内容(为发展公共交通、医疗保健服务、市政建设、娱乐设施等方面提供的人、财、物的支持,对文化、教育、体育及公益活动的捐赠,提供平等就业机会,特别是对失业者、妇女、残疾人等就业方面提供的便利等内容,依法及时缴纳税款。这些行为对于提高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非常重要)。

新会计准则丰富了福利事业贡献信息的披露,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第22条中规定对地震设备辅助设备及设施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处理。企业及时向国家缴纳各种税款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间接方式,由国家统一进行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规定禁止采用应付税款法,规定采用全新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与旧准则比较,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都有了很大变化,执行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后,将对企业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旧准则规定企业要以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而新准则采用全新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可见,我国新所得税准则的制定根本改变了原来的“收入/费用”观,体现的是“资产/负债”观和综合收益观的思想。

4.企业对其产品或服务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应该履行的一项社会责任,不久前出现的例如三聚氰胺与瘦肉精等事件的食品安全事件提醒企业应该在挣钱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最好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企业应在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配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做出努力,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金融服务,将业务拓展与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紧密结合,大力促进民生改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尊重员工权益,推进民主管理,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环境,关注社会困难群体,扶危济困,积极实施社会事业。

会计准则在其多个准则里有要求企业披露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支出、企业由于产品问题对被损害利益的消费者的赔偿、为消除产品的负面作用而发生的费用等相关披露要求,此外,《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也将产品质量保证作为或有事项,并要求企业披露其形成原因、有关的预期补偿金额和本期己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等信息。第10条规定企业承担的重组义务满足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应当确认一项预计负债。同时存在下列情况时,表明企业承担了重组义务是有详细、正式的重组计划,包括重组涉及的业务、主要地点、需要补偿的员工人数及其岗位性质、预计重组支出、计划实施时间等。

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

由上述内容可见,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有效的改善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体现的不良状况,并使企业会计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了崭新的功能。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成本过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披露内容不充分且披露的力度不够、披露方式是以非会计基础型居主导而会计基础型居次要地位、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不单列、缺乏独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等方面的内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应该从建立与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制定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准则、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基础、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制定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规定社会责任会计应披露的信息内容、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等几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惠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探讨[J].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向增先.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6)

3.宋献中.社会责任会计与相关会计学科的比较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3(3)

4.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5.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6.阳秋林.架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3)

7.张一峰.浅谈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披露[J].商场现代化,2010(5)

8.刘耿,建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学习,2008(10)

9.省略/china/20111219/104404.shtm.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10.甘涛.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推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1.刘建娜.试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财经研究

12.张翠芳.关于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财务管理,2010(10)

采石场负责人履职报告篇9

一、政府会计是国家治理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观点提出

早在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上就提出“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到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提出“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2012年,财政部楼继伟部长在中央决算报告中也强调,我国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加快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动态监控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文简称《决定》)在三个地方提到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及其资产负债表,诸如在第四部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中提出: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第五部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提出: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第十四部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国家在近十年前就提出推进政府会计改革,为什么至今成效不显著?是这项工作难度太大?是主管部门不重视、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还是领导不重视?如果说是不重视或者没有形成合力,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认为主要是我们对政府会计的定位不准确,以往重视“政府会计改革”的表述大都出现在“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这一部分。从这里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有关部门认为政府会计只是财税工作中的一个“小事”,领导有那么多工作要管,哪能有多少精力管这么具体的小事呢。

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政府会计不是小事,应该是事关国家治理的大事,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缘由分析

笔者为什么提出政府会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等党和政府报告中找依据。《决定》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第四部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中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在第五部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提出“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国务院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也提及,“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进一步健全会计制度,准确核算机关运行经费,全面反映行政成本”。党和政府的报告中多次出现的这些表述是否表明应该将政府会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在加以运用。

第二是从国家治理的定义去理解。之所以说政府会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因为,一方面,国家治理活动需要财税资源的支撑,政府会计既是分配财税资源的基础,又是考评财税资源使用效率以及国家治理成效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不仅需要政府会计信息提供决策依据,而且需要政府会计信息对政府公共权力形成制衡。再一方面,不但政府公共权力的受托责任需要政府会计辅助解除,而且需要政府会计评价政府公共权力行使的成效。

第三,从一个国家治理的一般模型分析。国家治理模型的构成一般包括动机、公共利益、信息和治理形式四个方面。就动机而言,传统公共行政模型认为,行政人员可以完成行政角色所固有的使命,并且能截然分开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而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公共行政人员追求私人效用函数的最大化。所以就需要政府会计通过事后的结果对动机加以甄别。公共利益代表着据以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目标与体制。公共部门中存在着公共利益难以界定以及机会主义、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小数目问题(维尔达夫斯基,1985)。所以就需要运用政府会计这一工具。信息的准确性以及获取难度影响着政策的运行、完成程度和效能,政府会计作为专业性的信息系统可以担当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信息工具。诸如官僚制模型、内部市场模型、社会网络模型治理形式决定国家治理作用的范式,透明的信息有助于反映治理范式的运行结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信息应该是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的、透明的、客观的、相关的专业信息,政府管理会计是辅佐国家治理的重要治理工具。根据公司治理的经验,不管哪种类型的治理形式,国家治理过程中需要政府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和工具辅佐开展决策、控制、评价和反馈等行政工作。

二、国家治理视角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分析框架

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它与统治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体或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综合。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连续过程。我国学者俞可平教授认为: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国家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个人和组织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所以,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过程,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

从职能上来理解,国家治理需要履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等;从治理的过程上来理解,国家治理具体工具包括治理过程中的规划、决策、管理、控制、评价等治理活动;从治理的性质上来理解,国家治理是寻求受托权的合理配置机制。

政府会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的信息系统,其概念框架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治理。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中的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政府会计主体、政府会计基础、政府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等都应该依据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治理的要求加以界定。

三、国家治理视角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具体内容的分析

(一)政府会计目标

国家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以,政府会计目标也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目标。

国家治理要履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等。从国家治理的职能来看,政府会计应该实现“管控治理观”目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应该能够为政府部门管理和控制国家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提供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结果评价等方面的支持信息,能够为政治活动提供治理支持信息。国家治理的核心是配置和制衡受托权,从国家治理的受托权配置性质来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应该实现“受托责任观”目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要能够有助于确定政府履行的受托责任,有助于评价政府提供服务水平及其绩效,有助于评估政府履行到期职责的能力等。从国家治理的具体工具和地位看,政府会计应该实现“决策有用观”目标,政府会计应该能够提供各级行政部门以及人民代表正确决策的信息。为此,政府会计要提供包括资产负债状况、偿债能力、财政收支、现金流量等政府综合财务状况信息。

因此,中国政府会计的目标应该是“管控治理观”、“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目标,而不应是单一的目标。

(二)政府会计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是评价会计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准,因此,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需要依据政府会计目标加以界定。

政府会计的“管控治理观”目标要求政府会计信息具有透明性的质量特征。透明性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政府会计的“受托责任观”目标要求政府会计信息应该具有可靠性的质量特征。可靠的、客观的政府会计信息才有助于各级治理机构解除受托责任。政府会计的“决策有用观”目标要求政府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相关性的质量特征。中国政府综合财务会计信息不但要求外部决策相关也需要内部决策相关。

中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是透明性、可靠性、相关性的结合。三者之间,政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以相关性为前提的可靠;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相关;相关性和可靠性共同服务于透明性。

(三)政府会计主体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体是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中需要明确界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上确定政府会计主体的代表性标准有美国NCGA(全国政府会计委员会)的五标准(财务依存性、管理监督权、管理指派权、运营活动的重大影响、财政事项的受托责任)、IPSASB的四分法(资金授权分配法、控制法、法律主体法、受托责任法)等。但在各国政府会计改革实践中,通常采用“控制基础”和“受托责任”两大标准。

中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必须直面国家治理涉及面广、层次多、种类繁杂的现实,统筹兼顾才能满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的需要。所以,应该兼顾“控制基础”和“受托责任”两大标准来确定政府会计报告主体。

按照这一标准,中国政府会计主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央政府(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地方),第二层次是政府部门(部门)和政府所属单位(单位),第三层次是政府部门所属单位。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所属部门和单位是中央政府的分部报告主体,各中央政府所属部门的所属单位是中央政府所属部门的分部报告主体,地方政府所属部门及其所属单位是地方政府的分部报告主体。特别地,应该把国有资本经营情况、特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纳入政府综合报告主体中。

(四)政府会计的确认基础

十三中全会《决定》在第五部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提出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总书记不但为我国政府会计的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定了调子,而且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预算机制也定了调子。笔者认为:国家治理的本质是管理权的管理,明确职责是重中之重,权责发生制会计能够较好的满足这一要求。

这从以往的研究中也能得到佐证。Anthony(2000)从美国的历史、法律条款的变更等方面论证了权责制的重要性。Boskin(1982),Jackson(2004)强调引入权责发生制增强政府部门的激励作用。Ball,Dale,EggersandSacco(2000)认为权责发生制更真实地显示了决策的影响。Cheney,KaiserandSchmid(2011)认为权责制在反映和评价公共受托责任方面明显地优于收付制,而且越是从长期的观点以及政府责任的广泛性来评价政府,就越要实行彻底的权责制。

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可以先行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并随着政府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权责发生制的适用范围可以逐步扩大,并最终实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五)政府会计的对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政府会计对象面临多种选择。从现有的讨论来看,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政府会计对象是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性财政预算)资金的收支及其相关的资产、负债等的资金运动;第二种政府会计对象是预算资金(包括公共财政预算(一般性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的收支及其相关的资产与负债等的资金运动;第三种政府会计对象是政府受托管理的(剔除文物资产、自然资产等暂时无法计量的资产之外)所有资产、负债已经收入、支出等资金运动;第四种政府会计对象是政府受托管理的(包括文物资产、自然资产等暂时无法计量的资产之外)所有资产、负债已经收入、支出等资金运动。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从政府部门分管的业务范围来划分,政府会计只核算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性财政预算)资金的收支及其相关的资产、负债等的资金运动,受分管范围的限制,像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的收支及其相关的资产与负债等的资金运动不能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这种观点显然与国家治理的要求相距甚远,从服从与服务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的对象应该是上面第三种。如果这个问题不考虑清楚,将会对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和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会计改革埋下隐患。

有关政府会计要素,依据会计专业的常识可知,要编制国家(中央政府)、地方(地方政府)或部门、单位资产负债表,政府会计就必须有资产、负债、净资产等要素,要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还需要收入、成本费用、结余等要素。

有关政府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目前企业会计要素确认有四项基本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IPSASB、FASAB、GASB以及加拿大、南非等国的实践都证明了以上这个确认标准的客观性和基本可行性。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政府会计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借鉴企业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和国际经验,选择我国政府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

具体来说,资产的确认标准包括时间、空间和性质上的界定。由政府过去交易和事项导致或形成界定了政府资产确认的时间边界;由政府主体拥有或控制,确定了政府资产确认的空间边界;预期带来未来服务潜能,界定了政府资产确认的性质边界;同时,还必须考虑诸如服务潜能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等标准。执行这一标准时有必要分步进行。从国家治理最迫切的需要来看,在政府资产负债表中先核算和报告现时运用国家资源购建的资产、追溯报告某一年代以后的人造资产,对于已经形成历史文物的资产以及自然资源资产先探索报告、暂不并入政府资产负债表。

政府负债的确认标准同样包括时间、空间、性质边界的确立以及义务或责任的可计量性的要求等。在某个阶段,政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承担其责任涉及到政府的定位、政治改革进程、公共治理水平以及政府会计的水准。从国家治理需要来看,我国政府会计中应该首先确认政府举债,包括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而对于像养老金之类的债务先行测试、探索报告,暂不并入政府资产负债表。

有关我国政府会计要素的计量。正如YujiIjiri(1975)所说,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而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从现行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规定来看,对会计要素的计量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和现值5种计量属性。加拿大PSA手册主要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其它计量基础包括重置成本和可变现价值只在有限的情况下运用。

从我国政府会计所处的环境、政府会计的水平、政府会计目标及其质量要求来看,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的计量属性的明智选择应该主要是历史成本,随着政府会计水准的提高和环境的变化,再逐步引入其他计量属性。

(六)政府会计的报告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实际上赋予了政府会计作为国家治理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角色。

在财政财务报告体制方面,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财政预决算报告仅报告政府当年财政收入、支出及盈余或赤字情况的报告模式。希望通过政府资产负债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完整反映各级政府所拥有的各类资产和承担的各类负债,准确反映政府资产负债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政府收入、行政成本,全面反映各级政府真实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利于国家资源配置、政府履行管理职责、科学管理和调控政治经济社会运行、促进政府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管理与绩效管理等职能发挥、客观评价政府绩效和履行责任结果、公开披露代际公平、有效进行国家与政府发展可持续性分析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从国际组织或其他国家的实践来看,IPSASB的政府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财务业绩表,净资产/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美国FASAB的联邦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净成本报表、财务状况净额变动表、经营活动报表、预算资源报表、融资报表和项目绩效衡量表等。加拿大的政府财务报告包括:财务状况表、运营表、净债务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英国的资源会计与预算系统将政府部门以及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提供财政报告。其财务报告具体包括:部门财务报表(其中包含了运行成本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政府整体报表(覆盖了整个英国公共部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99年开始使用政府合并财务报告,政府合并财务报告和一般政府部门财务报告都包括资产负债表、确认所有收支的运营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

考虑到国家治理的需要,我国首先可以先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地方资产负债表、部门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资源报表、融资报表等财务报表,待条件具备了再编制成本报表、绩效报表等。

采石场负责人履职报告篇10

为预防我市泥石流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防灾预案。

本预案所称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防灾预案的概念是指一旦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或者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体出现临灾状态时,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救灾行动。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市政府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重点突出的方针,遵循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快速反应、分组分部门负责和依靠科学、因地制宜的总原则。

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织机构

1、成立*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

总指挥*副市长

副总指挥*市政府秘书长

*市规划国土局局长

成员*市公安局局长

*市监察局局长

*市林业水利局局长

*市气象局局长

*市林业局局长

*市卫生局局长

*市财政局局长

*市民政局局长

*市城建局局长

*市交通局副局长

*市教育局局长

*市广播电视局局长

**供电局局长

*市发展计划局局长

*市经济发展局局长

*同益乡党委书记

*同益乡副乡长

*安波镇镇长

*矿管办主任

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兼),电话:*

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成员所属单位为抢险救灾的成员单位,并派联络员参加指挥部办公室的工作。成立监测预报组、医疗救护组、物资保障组、生活安置组、财务组、灾情调查组、治安消防组、秘书组、宣传组、专家咨询组等机构,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信息通讯网络,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反应迅速。

2、同益乡、安波镇要组建以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为主要领导的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领导小组。

有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的行政村要组建以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主要领导,由村民组长、村民参加的抢险救灾领导小组和监测防灾组织。

3、各级机构的分工与职责。

(1)*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负责全市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提出全市防灾要求,对全市42个市级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负责管理,每年4月底前组织完成重要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工作,并将检查结果报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省国土资源厅。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在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

(2)乡(镇)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领导小组,负责本乡(镇)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按照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要求,安排、布置本乡镇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编制本乡(镇)和重要隐患点的防灾预案。每年4月中旬前完成重要泥石流隐患点的巡查,并将巡查结果及时上报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3)村级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组织,主要负责对本村泥石流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工作,对每个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设专人定期监测。在雨季要实行值班制度,发现灾情和重大灾情隐患要在第一时间内,组织抢险救灾和转移安置群众,并及时上报灾情及隐患。

(4)国土资源局、气象局主要负责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信息整理分析和气象预报工作。在雨季,尤其有强降雨的天气,应通过*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及时气象预警,以指导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灾工作。

(5)防灾制度与岗位纪律。

定期监测与巡查制度。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地区的乡(镇)、村要对灾害隐患点定期进行监测和巡查,及时掌握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在雨季,尤其有强降雨时,要实行24小时监测与巡查。

汛期值班制度。市、乡(镇)、村防灾组织,在汛期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认真作好值班记录,对接到报告的有关情况,应视轻重缓急及时处理和报告。

报告制度。在汛期要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每十天村级组织要向乡(镇)防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监测信息情况,乡(镇)防灾领导小组向市防灾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监测信息,在紧急情况下实行随时报告制度。当灾情及重大隐患发生时,所在地乡(镇)要立即组织应急分队,进行防灾与抢险,并及时向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报告情况。

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各有关部门,在发生地质灾害时,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及时报告处置。

①因灾死亡3人以下(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和做出应急处理并及时向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报告。

②因灾死亡3-9人(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以下),应在24小时内上报到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③因灾死亡10-29人(直接经济损失500-1000万元以下),应在12小时内报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

④因灾死亡3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应在6小时内报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

岗位纪律。在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中,有关人员必须服从调动和安排,听从指挥,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不得擅离职守,不得虚报、漏报情况。对造成重大损失者,从严追究其责任。

三、应急准备和保障

各级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部门,一定要充分做好抢险救灾的各项应急准备和保障工作,必须做到人员要落实,队伍要精干,资金有保障,物资有储备。应急准备和保障主要要求如下:

1、指挥部办公室要适时组织地质、气象等专家对全市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论证,进行地质灾害预测,并将论证预测的情况通告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

2、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细化工作任务,逐项落实具体职责,保障抢险救灾工作有序进行。各成员单位所制定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需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3、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生的乡(镇)政府要组织建立应急抢险救灾队伍,要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抢险救灾演练,确保灾后应急救助手段及时到位。

4、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组织专业队伍,根据部门职责范围和专业特点,加强岗位技术培训,组织实战演练,提高抢险救灾人员的素质。

5、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生的乡(镇)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储备用于抢险救灾的专用物资和交通、通讯工具。

6、市、乡(镇)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工作的实际,在财政年度预算中落实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经费。

7、要加强对群众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使群众明确一旦灾害发生,应采取的避让措施和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

四、临灾应急

1、根据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制度,市指挥部办公室在接到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临灾报告后,应组织专家对险情进行会商,并决定是否启动临灾应急预案命令。

2、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指挥部应迅速组织应急调查专家组赴现场开展调查工作。

3、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要会同当地乡(镇)政府成立现场临灾应急抢险指挥部,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工作组,组织开展抢险救灾的各项工作,开展应急调查,组织专家会商,设置危险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确定抢险救灾方案。

4、加强动态监测,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灾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或险情隐患消除,应解除临灾应急状态,提出下一步防灾、搬迁或工程治理方案措施,移交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五、灾害应急

1、发生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后,应按地质灾害速报规定逐级上报。

2、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地质灾害报告后,应根据灾情立即派出应急调查组或工作组,赶赴灾区进行现场调查,核实灾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扩大,并向指挥部提出启动灾害应急预案的建议。

3、指挥部接到启动灾害应急预案建议后,应立即召开指挥部紧急会议,进行灾情会商,研究布置抢险救灾的各项工作。

4、根据需要在灾害现场成立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设立若干应急工作组。现场指挥部由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与当地乡(镇)政府共同组成。

5、各应急工作组应当按应急预案分工及现场指挥部的指令,根据各自的工作任务,有效开展各项应急工作。各应急工作组的组成与主要任务如下:

紧急抢险组:

武警、公安、建设、水利,电力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组织抢险队伍,抢救被压埋人员;组织动员受灾害威胁的居民和其它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危急时,可强制组织避灾疏散;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进行抢险,消除隐患。

调查监测组:

国土资源、地矿、民政、建设、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调查、核实灾害发生的时间、位置、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查明灾害类型、规模、潜在威胁的影响范围,以及灾害成因和诱发因素;组织灾情监测,预测灾害发展趋势;根据灾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措施并报告现场指挥部。

医疗卫生组:

卫生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组织急救队伍,及时抢救伤病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治安、交通保障组:

公安、武警、交通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维护灾区社会治安;迅速疏导交通,对灾区和通往灾区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保证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基本生活保障组:

民政、财政、商务及保险公司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做好救济物资(含药品)的供应、调配和管理,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协同做好死难者的善后和保险理赔工作。

设施修复和生产自救组:

信息产业、电力、交通、铁路、建设、水利、农业,林业、教育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组织抢修灾区受损毁的交通通讯设施,保证救灾物资运输;组织抢修受损毁的供水、供气、供电、水利等工程设施,保障正常运行和供应安全;指导、帮助灾区恢复生产,组织修复损毁校舍,或应急调配教学资源,妥善解决灾区学生就学问题。

应急资金保障组:

财政、民政、计划和水利、交通、建设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应急资金的筹集和落实,做好应急款物的分配及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

6、市政府应根据现场指挥部或上级调查组的建议,及时划定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特别管制区,并予以公告。

危险区和特别管制区的边界应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安排巡逻值勤人员;严防在危险区内进行爆破作业;禁止与抢险救灾无关的人员、车辆进入危险区和特别管制区。

7、泥石流地质灾害已经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后,市政府应根据现场指挥部的意见及时解除灾害应急期,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抢险救灾特别管制区,并予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