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音乐课堂十篇

时间:2023-06-16 17:37:31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1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适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手段已逐步走入课堂,并且以飞快的速度普遍应用,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格局,为教育教学增添了新鲜血液,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课堂教学密度增大,信息资料获取更快,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如果我们不能适度地、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则会使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计算机世界。在一首首乐曲,一首首歌曲,一张张幻灯片播放时,优美的乐曲、迷人的动画、绚丽多彩的图片,固然可以吸引学生,但同时又减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练习时间,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使课堂变得过于模式化,甚至对部分艺术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根本就得不到一点自身的参与和艺术体验。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却没有得到艺术方面的实践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课件不易过长、过多,要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2.实物民族乐器准备要充分

现在音乐课堂中对于乐器的使用,大多数以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西洋乐器为主,而忽略了民族乐器。尤其在双语音乐教学中要重视民族乐器的使用。如:都塔尔、热瓦普、艾捷克、手鼓、纳哈拉组鼓、萨把依、冬不拉等,将这些民族乐器和现代乐器合理搭配,这样既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丰富多彩,又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双语班学生对民族乐器也更感兴趣,而且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的演奏基础,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感受自身实践锻炼的喜悦,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他们的演奏、演唱技能。在双语音乐教学中要重视民族乐器的合理使用,是非常有益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考虑、合理搭配,切忌生搬硬套。

3.双语演唱应重视

在音乐教学中,演唱总是比较常见的一项内容,也是师生交流相对直接和较为方便的形式。因为,人人都有一幅嗓子,这件人人都具备的自身乐器。那么,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了演唱这一行之有效的内容,而且要重视这一内容。在双语音乐教学中显得更为突出。双语学生由于在生活中长期受到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都喜欢歌舞表演,而且很有激情,可将汉语歌曲和民族语言歌曲交替演唱,既能有效地完成音乐教学内容,同时对学生的汉语学习有极大的提高。双语班学生汉语水平有了好的提高,这不仅仅是对于上好一堂音乐课有帮助,而且对于综合汉语学习,民族团结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通常直接记忆一段文字或者公式、定理、定义之类,不是很快或者记忆后容易忘却,如果将这些文字内容编入节奏明快、易唱上口的音乐曲调中,记忆速度不但快,而且不易遗忘。因此,加强双语演唱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

4.自主参与应鼓励

音乐是极具美感、感染力很强,又能容易引起人们思想、情绪共鸣的艺术。但是它较为抽象,如果我们能使更多的人参与艺术实践,那么就会使众多的人有切身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无论大家的艺术技能高与低,精湛与否,都能使人们对音乐艺术的魅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设计更多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便于学生自主参与。而且要多鼓励学生,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尽可能使学生人人都有项目选择,人人都能参与艺术实践。比如双语班学生大多都喜欢,而且较为擅长歌舞,教师可以在完成其它内容的同时,可适合地设计一些诸如麦西来甫舞会,小型演唱会,小型民族器乐演奏会,双语交替穿插的一些音乐剧、小品等。也可以将现代的、古典的内容与民族音乐内容相结合。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内容丰富,全员参与艺术实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2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学 具体应用 要求

一、何谓计算机音乐教学系统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计算机音乐系统(MIDI系统)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的计算机音乐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以MIDI技术为语言,以电子合成器及各种音源等电子乐器为终端的数字音频系统。如今的计算机具有极强信息处理能力,尤其是对数码信息的处理,它能够通过MIDI乐器的数码接口技术,把音乐所需的音符,通过专用的软件、程序、编写、修改以数码形式输出,而作为终端的电子乐器,则具有D/A(数字/音频)转换功能,把计算机发出的经过处理的数码信息还原成声音的形式放出。

二、多媒体音乐系统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多媒体音乐系统在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应用

在校的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且精力充沛,他们大多数都对新鲜的事物比较好奇。这个阶段的学生,只有吸引了他们的好奇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的对音乐的欣赏大都是那些紧跟时代的潮流音乐,这些音乐贴近生活,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且充满人文气息。而大学内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主要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用MIDI教学软件和大量的MlDI音乐素材,能够让学生欣赏到更多的MIDI乐曲,同时给教师的教学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对作品进行评析时,也能迅速快捷的进行乐曲的回放。在“交响乐”等多声部作品的分析教学中,则更能显示音乐教学软甲你的优越性,如利用软件可以很方便地“拆分”声部及乐器声轨的教学,这些都是利用普通的录音带、CD等音乐媒体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音乐欣赏中,提起世界各民族的乐器,就可以通过计算机音乐制作软件在看到乐器的样子、演奏方法的同时,也能听到乐器演奏的乐曲,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双重的刺激,使他们对乐器的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让音频和视频的编辑可以通过计算机音乐轻松完成,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音乐课程的课件制作都涉及到了计算机的音乐制作技术。在进行音乐作品分析时,可以利用Cakewalk3.O软件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逐个分析乐器,关闭不需要发声的音轨,只留下想要分析的乐器音轨。

(二)多媒体音乐系统在音乐理论教学方面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音乐系统可以有效的改善教学方式,减轻教学的难度,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应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音乐软件进行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双主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高校音乐理论教学在引入了计算机音乐技术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音乐软件 (如Cakewalk音序器软件等),在上课之前就提前将有难度的谱例制作完成,以此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失误,而影响教学效果。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一旦需要,主要轻点鼠标,学生就可以在看到谱例的同时听到谱例的音乐效果,并且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反复的聆听任一谱例或者谱例中的任何一部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音乐软件,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理论知识的小游戏来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比如一些帮助五线谱学系的小游戏,可以把乐谱、键盘同时显示在电脑界面上,并且还可以播放指定的按键的声音,这些软件都可以通过设置来调节训练的进度或者难易的程度。这些对于基本音乐知识的教学都非常有用,他们不但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抄写谱例的时间,也减轻了教师讲解枯燥谱例的难度。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将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等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可以进行自主练习。通过音乐软件的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对教师的新要求

(一)做好角色的转变工作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不管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还是教学方式等都是教师来定,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在一个被动地位,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造成师生关系对立的现象,使课堂气氛沉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潜能的发挥。如今,教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形象的声、图等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还可以在展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进行具体的指导,让教师真正从教学的主导位置退下来,并转变成助学者。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3

关键词:流行音乐; 课堂; 学习; 辨别; 引导

“老师,上课的时候能让我们听点流行音乐吗?”,“老师,下节课教我们唱两首流行歌曲吧!”,“老师……”。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近些年来,每当课前课后,总会有许多学生围着我提出这样的要求。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眼神,我总会不期然的联想到这群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音乐课本的相关内容时那一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的表情。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和对传统音乐(教材所选音乐)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一些深思。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生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然而,在学校开设的众多学科中,一向被认为是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培养学生德育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课,却越来却没有了青春涌动的气息,学生们热衷于港台、欧美流行音乐,或是私下偷偷戴上耳塞,或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老师却在台上无动于衷,照本念经,完全没有了印象中歌声悦耳的场景画面。原因到底出在哪儿呢?

翻开课本,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出版社的中学音乐教材,都秉持着以音乐知识为中心的思路,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为艺术歌曲或思想内涵较深的古典音乐,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流行音乐,这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因此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枯燥甚至厌烦的情绪。而这与《大纲》中所提出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中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看法,认为流行音乐并不入流,缺乏艺术欣赏性,演法简单粗糙,歌词内容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等,所以在教学中并不提倡流行音乐,甚至对其发出禁令。我认为,这种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音乐的发展。如果可以针对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适当的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中,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打破之间形成的隔膜。由此,使学生对音乐课更有兴趣,更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那么,如何在贯彻“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将中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与音乐课堂相结合呢?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的大多数载体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因此“流行歌曲”往往就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二、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曲目繁多,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之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介绍给学生,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歌曲审美品味的责任,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使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正确学习流行音乐

1、学习流行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因此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容易演唱的歌曲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演唱上也减少了难度。而那些难度较大,不容易演唱但喜欢的歌曲,可以作为欣赏曲目,从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

 2、学习流行歌曲要注重艺术性和教育性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在课堂上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3、学习流行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我们在选择、教授流行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歌曲音乐在立意、情境、曲调、配器、伴奏等方面是否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让流行音乐霸占整个音乐课堂。它毕竟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流,不能真正取代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地位。虽然流行歌曲的节奏多变,形式多样,但大多数歌曲在艺术性上是比较单薄的,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如果让流行音乐独占了课堂,不仅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获得音乐知识和吸收音乐艺术营养,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利于音乐的普及和发展。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把握好尺度,不能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让流行歌曲在课堂中响起,音乐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引导责任。做一个称职合格的音乐向导,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在茫茫乐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样,在课堂上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提升了自己的音乐审美情趣,充实了学习音乐的信心,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起畅游音乐的世界,充分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英国)斯坦利·萨迪/孟宪福译,《剑桥插图音乐指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4

关键词:传统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技巧;促进提高

一、传统教育模式――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背景

有人曾经问老师:“你们现在还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吗?”被问的老师很惊讶。从孔子开馆授业到现代办校传知,从结绳记事到黑中添白,粉笔作为书写工具已经沿用了很长的时间了,不用它还能用什么啊。其实,这折射的就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要求的矛盾冲突。那么,传统的教育模式又有哪些特征呢?

1.填鸭式的教育

就像北京烤鸭一样,个别教师不断地往张开嘴的学生肚里填埋知识。这种教育模式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被抹杀了。

2.为应试而教的教育

虽然新课改在积极地倡导素质教育。但是,一些学校还没有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还是为应试而开设课堂,学生的自主发展需求被禁锢。

3.教育莫教条化

教鞭传承的不只是知识,同时还有没有被更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被削减。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很难用启发式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学生很难享受到新的教育技巧。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现代教学工具,让学生能轻松的、全方位的均衡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课程理念――多媒体辅助音乐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在新课程理念下,利用多媒体促进音乐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原因如下:

1.多媒体的运用,能给音乐教学创造美的环境

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地抓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创设课前的气氛和环境,这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多媒体技术能用如诗如画的图片、优雅清新的曼妙之音,震撼学生的心灵。

2.多媒体的适当运用,能让学生理解音乐美的形象

为了能使学生理解美的音乐形象和音乐中高远的意境,运用多媒体将声音和图画结合,就可以让学生承载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冲击,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欣赏《天堂》,学生边聆听教师对词曲的结构、主题的讲解,一边观赏草原美丽的风光。知识、想象、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了解了蒙古族的文化,进而会喜欢上蒙古音乐,直至喜爱祖国音乐文化。

三、以学促教――多媒体运用的反思

1.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提高了学生想象音乐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就能创设这样的环境,让学生“爱音乐”“乐音乐”。

2.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增大了课堂容量,省时、省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用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奋笔疾书,不但费时费力,课堂容量还很小。如传授五线谱知识,等教师在黑板上画好、写好,一节课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94-01

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具体地提出了情感目标,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兴趣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当学生在上数学课时,对于新的还未认识的东西就会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当教师依据学生观点对其进行肯定评价时,学生就会产生愉悦、满意、积极的兴趣情感。通过这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兴趣、快乐的氛围中。

一、利用语文上的谐音,讲授数学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深入备好课,对概念进行反复的理解,寻求通俗易懂且好记忆的方法,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向量的减法运算》时,减法法则:如果把两个向量的始点放在一起,则这两个向量的差是减向量的终点到被减向量的终点的向量。这条法则可简化为:首首相连,终点指向被减数。利用语文上的谐音为“手手相连,尾指手”。

二、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讲授新知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带有浓厚的感彩,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不用别人催促,会以较好的情绪,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作为数学教师要利用数学知识的特点诱发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稳定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激发学生兴趣带来了契机。

例如:我讲“函数的单调性”时,采用多媒体画出若干熟悉的函数图像,通过对函数在不同的区间内自变量变化引起的函数值变化的观察,使学生对“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和“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准确把握在“给定区间”、“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和“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的涵义,进一步概括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采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表示出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积极汲取知识。

三、创设情境,享受快乐

在初中数学中,平面几何部分有一节是《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为了让学生对椭圆与双曲线的性质有个深刻的区别:椭圆中讲到的是长轴和短轴,但在双曲线中叫做实轴与虚轴。由此,我说:“椭圆有个长短轴,双曲线中有个实虚竹。”讲到这里,我说:“大家都看过《天龙八部》这步电影,剧中有一个主角叫虚竹,请大家不要跟我们的虚轴搞混了。”学生哈哈大笑,我也不禁微笑起来。

四、让学生自己动手,品尝快乐

数学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他们正处于好动的时期,也是最天真,最活跃的时代。在讲《椭圆的定义》,为了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椭圆,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条线绳和两枚图钉。课堂上自己先在黑板上演示,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练习本上试试。全班学生都积极动手,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好奇:“这么简单的工具就可以画出这样复杂的图形?”。有些学生也在思索:“是否能用简单的工具来画双曲线和抛物线呢?”可见,数学课堂上,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多动手和多动脑。

五、鼓励学生善于走上讲台,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从各个方面尽量鼓励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在我的数学课上,我经常鼓励学生主动上黑板做题,不管学生是否做对,我都会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例如:经常上黑板的学生,我会说:“这次太粗心,下次继续努力。”对于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学生我说:“不错,比以前有进步,希望下次会做的更好。”这样,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和成功后的喜悦。

六、积极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快乐的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6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身上凝聚着太多期盼的目光,无数双雪亮的眼睛盯着教师,教师想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就要提高自身素养。提及音乐教师,当之无愧地成为“美”的代名词,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艺术气息,是这门学科最好的诠释者。

首先,教师要扎实基本功,具备歌唱、指挥等基本能力并且能够熟练运用、管理课堂,这是开展一堂高效音乐课的前提和基础,曲不离口,字正腔圆,自然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让每个人都沉浸在老师营造的氛围之中,带给他们一种积极向上的潜意识;其次,教师应熟练掌握多种乐器并且能够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地在学生面前下意识地“卖弄”,会让他们肃然起敬,甚至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念头;最后,教师应具备美学、哲学等理论知识,并融会贯通,在课堂上结合具体音乐作品,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奠定一节课的理论深度,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犹如箭在弦上,分秒必争,然而调查研究表明,人的神经绷得太紧终究会不堪重负。因此,在学生疲倦、烦躁不安时,与其低效率地学习,不如全身心地放松下来,投入到音乐中去,修身养性,调节紧张的心情。

左手知识,右手灵魂,做一个温暖的老师。新课程改革对于师生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努力放低姿态,走下讲台,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努力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音乐教学氛围。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都应被给予独一无二的关注和尊重。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特点的学生,他们自身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音乐空间。

此外,教师更应该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既然音乐课跻身于高三年级科目,何不让它大放异彩?譬如,在讲授《动感地带通俗歌曲》这一课时,不如将课堂自主权还给学生,通过举办小型音乐会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唱出自己喜欢的歌或者表演才艺、乐器等等,教师做他们最好的听众,为他们鼓掌、喝彩。音乐这种艺术,开心时入耳,伤心时入心,每一个字都敲打着人们的心。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大家感受到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新形势,更能够活跃气氛,宣泄无法排解的压力,紧张的心情也暂时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多媒体也走进了课堂,带来了很多便利,为教师减轻了教学负担,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成为教师的左膀右臂。

由于时间、空间的因素,一些作品在欣赏时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还原情境,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还可以在音乐鉴赏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譬如,在讲授《梨园百花――国粹京剧》这一课时,我以奇妙的变脸艺术为切入点,学生纷纷瞪圆了好奇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学习兴趣也紧跟着调动了起来;又如,在《西方古典音乐之从宗教走向世俗》这一课,我引导学生与他们学习的历史、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7

[关键词]律动;小学音乐教学;具体价值

伴随教改进展,小学时段内的音乐课日渐被注重,侧重去培育更为优良的音乐审美。但常规授课之中教师凸显了课内必备的主导位置,学生被动去接纳新知。这种枯燥及单调的音乐课没能激发兴趣,亟待着手去变更。音乐课要增设律动这类新颖思路,筛选适宜的曲目并注重协调性,创设愉悦轻快的课内氛围。

一、解析律动价值

传统音乐课内,教师筛选了大纲设定好的某一曲目,学生跟着唱和。历经较长时段后,学生将增添畏难及厌倦,觉得音乐课是无趣的。律动激发兴趣,缓和了原本枯燥的总体氛围。音乐课开始以前应能预先予以设计,激发深层的认知兴趣。这就可以得知,小学音乐不可缺失增添进来的律动,在认知流程内增添厚重的趣味性。变更僵化的氛围,适时增添律动的新流程,密切融汇了形体及乐曲。这样构建起来的课堂将充满趣味,学生也觉得生动。

音乐知识本体是枯燥的,律动增添了形象化。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心态,好奇心理很强。然而,面对抽象状态下的枯燥理论,学生常常没能明晰内涵。若单纯凭借于听觉很难去弄懂,在这时即可添加适宜的律动,分解某一曲目之中的音调。后续的演示中,肢体语言表征着更为形象的某一曲调,更易留下较深印象。

二、音乐课之内的律动运用

首先,律动反映着精准的曲调及节拍,是乐曲的部分。小学音乐拟定的大纲筛选了愉悦的各类曲目,曲调常常很欢快。遇有节奏较快这类的曲目,则体悟内在的愉悦情感;遇有慢节奏曲目,则要感受筛选曲调之中的深沉情感。在适宜的时点增添律动,自觉去体悟乐曲。例如:选取了舒缓的《瑶族舞曲》,可借助于舒缓步行来体悟舞曲之中的抒情。舞曲是优美的,律动步调也会是柔美的,二者紧密融汇成整体。

其次,律动可用作强化欣赏,提升了针对选定曲目的鉴赏水准。欣赏大纲内的某一乐曲,借助肢体律动来真正欣赏它、更好去体会它。遇到较高音符时,可以稍微朝前去倾斜身体,伸展上肢来体会节拍;遇到中音部分,双手摊开或平放,体会深层的舒缓情感;倾听低音时,上半身可稍微下斜而后放松两臂,这样即可感悟变更着的音符。例如:《伏尔加河纤夫》这一曲目倾向于沉重,低音部分也较多。指引学生稍稍倾斜身体,感受纤夫日常劳作之中的艰辛,也感受了缓慢状态下的乐曲节拍。

第三,律动也密切关系着升降的音调。节奏及音调被整合为一体,表述了起伏着的情感。节奏及跳动状态的音调是彼此契合的,律动显现了起伏节拍,肌肉活动也表现着节拍。不同曲目有着变更的不同音调,若单纯去解析升降音调将会很难体会。这时增添律动,节奏音调将易于识别。例如遇到弱拍,可以向下拍手;相反若遇到强拍,就要向上对应着拍手。律动有着形象及直观的双重优势,更便于直观识记。

三、应注重的事项

小学音乐可采纳律动,经由实践获取了凸显的实效。然而也应注意:引入课内的律动不可过度,要明晰若干的侧重点。相比传统教学,律动应被设定成辅助。辅助律动要慎重去把控它的度,课内预留最适宜的时段来供应辅助。课内时间很珍贵,不可全被耗费在预设的律动流程中。师生都要摒除旧式思路,积极去接纳律动。变更不适宜的音乐思路,彼此要更紧密沟通,这样才可消除音乐律动常见的难题。

音乐课增设的律动契合了新课改,既然采纳了律动,就要变更旧式流程内的教师主导,注重学生应有的主置。音乐课堂之内的学生应被看成主体,自主去摸索新知。遇到探究流程内的困难,教师要协助去理顺思路,规避畏难的情绪。音乐教学要筛选最感兴趣的新颖步骤,师生应能共同去参与。此外,还要预留必备的探究空间,自由筛选可获取的知识。缩减探究的约束,不可增添过多的课内指引,以此来避免厌倦滋生。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8

1.音乐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

1.1努力提高学科专业素养。重视教育素养并不是不要音乐专业素养,而是双重,不忽视。音乐专业包括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结构,音乐学科发展的历史与趋势;了解音乐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音乐对生活的积极影响,这一点的重要性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尤其突出。

1.2加强学习与研究,提高改变自我的研究能力。《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纲要》要认真读,《学生工作指导纲要》也要读,通过学习对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要能反思,能有所发现,特别是对日常工作保持敏感与探索的习惯,对自己的日常工作有理性认识。在学习与研究中增强自我提升的信心与勇气。

2.努力在音乐教学中践行“儿童立场”

由于“儿童立场”的缺失,我的课堂教学僵化,学生反应消极,更谈不上课堂的生动和精彩。践行“儿童立场”,首先是改变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关注学生的起点与提升点,感受乐曲情绪,通过听辨感受各个主题的变化,并根据每个主题不同的音乐特征设计活动,让学生能通过聆听、哼唱、画图谱、肢体律动等方式感受和表现主题的不同特性,对其中一些旋律简单的主题有一定记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生成资源的利用,挖掘其育人价值,而我只关注了学科知识的灌输,没有对课堂教学中呈现的资源进行提升和引导,转化为学习动力,只是在走过场,忽视了学生的存在。

3.注意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

小学生具有天真活泼、爱动的特点,有时在音乐课上常常出现交头接耳,不认真听讲,随意扰乱课堂秩序,甚至出现随意走动打闹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首先,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它能让学生在演唱、演奏或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产生高度兴奋,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就会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其次,学生缺乏音乐兴趣,体验不到音乐课的成就,产生厌学情绪,课堂纪律自然不好。再次,小学生认识、情感等发育不成熟,不懂得自律,也会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最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集中,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常常出现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

4.利用多媒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容量,完成教学任务。用多媒体音乐教学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在课前或课后制作好谱列,上课时用投影大屏幕既清晰又新奇地分步或同步地展示和分析谱例和音响,有的课程还可采用多媒体手段(音视频)结合演示授课,并通过音响感受择选出最佳效果。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利工具,为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打开了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了多项音乐学习任务,有效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其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而且借助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室或家中等场所进行个别化学习。

5.让学生静心地听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心灵语言只能用心感受,用心沟通。在相对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聆听音乐,全面体验音乐。例如二胡齐奏曲《小青蛙》,在欣赏之前我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老师发现你们今天坐得特别端正,老师相信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肯定也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能听出这首《小青蛙》中的青蛙们在干什么,耳朵特别灵敏的小朋友一定能告诉老师,除了小青蛙,还有哪个小动物的叫声。”在欣赏过程中,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静心聆听。之后,小朋友根据乐曲的情感,争相告诉老师:“小青蛙在唱歌。”“小青蛙在游泳。”“它们在说悄悄话。”“小青蛙在跳舞。”更有几个想象力丰富的小朋友说:“我听到了公鸡的叫声。”“老师,我好像听到了下雨的声音。”听了孩子们的报告,我深深地为他们的细心、灵活、聪明所折服。只要孩子们能静下心来,用心体会,看似不能理解的东西,就会变得简单、容易。

6.关于歌唱教学

6.1歌唱时咬字和吐字要准确清晰。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歌唱中的咬字p吐字是否清晰直接关系到以词传情、以字带声。所谓“字正腔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字正腔圆”是我国声乐演唱的优良传统。中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咬字、吐字训练,主要是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通过歌词的实例,教师可用示范p让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到口型正确,唱准音,就必须按标准普通话读准字音。要纠正学生的方言音和错误的发音。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歌唱时做到口齿伶俐p发音清晰。纠正学生歌唱时的发音不标准,吐字不清。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9

20世纪50年代,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

70年代,我们说培养能力。

80年代,我们说开发智力。

90年代,我们说提高素质。

如今,21世纪了,我们应该想点什么,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国人对教育的重视,随着教育部"减负"通知精神实施的深化,学校音乐教育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么,如何抓住这个机会,进音乐课教学,使在每一位教师心中分量挺重的音乐课,也同样在学生们的一生发挥重要的作用呢?为此,记者在采访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吴斌先生时,他作了如下的谈话。

"知识、技能、态度"与"态度、技能、知识"

目前我们正在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最重大的变化就是试图把老师们的关注点由原来的知识、技能、态度转化为态度、技能、知识。

为什么把态度放在了首位。这里"态度"指的是学生们对音乐的尊重、喜欢,热衷于音乐活动,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以往我们的教师更重视揭示音乐的难点,解决音乐中节奏、音准等技术性的问题,不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态度,以致于忽略了"兴趣"这一达到终身教育目的的最重要的动力。所以,我认为兴趣或换言之态度是音乐教育中最需重视的一个问题。

第二位是技能。对于音乐而言,最重要的技能是听的能力。听的能力主要由三个方面的活动构成:聆听音乐,表演音乐,表现(编创)音乐。

最后才是知识。过去我们理解的知识是音乐的基本理论,特别强调双基即乐理知识与识谱技能的学习。然而,就现在对人才的要求与培养来看,知识中亦包括音乐文化的学习且应强调它。我们更应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现象来学习,而非弄通乐理和熟识五线谱。

孩子们为什么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

全国各地的音乐课我都听过,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 用音乐以外的非音乐体验来谈音乐,而非用好的音乐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似乎给音乐编个故事,能解释音乐就是听懂音乐了。这样做连带着出现这样的问题--听懂音乐的标准是什么?是说出作品的背景,讲出故事就是听懂音乐了吗?于是,音乐课上,学生唱50年前的歌,听100年前的音乐,而离我们最近的20世纪的音乐反而听不到,因为老师们还不能用故事或图画来解释20世纪的音乐作品。

二, 学生永远听不到完整的音乐。一堂课下来,准确的节奏、咬字的方法、纠正的音准"扔"了一教室,学生们就是没有体会到音乐的美。于音乐而言,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教师们常忽略这一点。音乐永远以整体的形式为美,而肢解后的音乐无任何美感可言。

三, 课堂的开放性、民主意识差。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包括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们一定要学会了某知识,明白了某道理,或者是带着教师的好恶走出教室,才叫有收获。其实,这忽略了学生本身对音乐的体验、思考、判断能力。音乐课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之一,我们可否把判断是非曲直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四, 信息量小。老师们一堂课教一首歌,是很普遍的课堂教学。那么能不能多谈些问题,多听些相关音乐,涉及面广一些呢?

还想谈一点--教师们成功的教学往往具有偶然性。或因为教材熟悉,或因为教学内容恰好是教师的专长。于是,某一堂课上得很漂亮,可却不能形成稳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我想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缘于教师们没有思考指导他教学行为的理论基础。

总之,既然是教音乐,课堂上就应该有音乐,教师就应该提供一个让学生体验情感的环境。如果本着音乐的整体原则、表现力原则、描述原则来上音乐课,恐怕课堂效果会好很多。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10

关键词:高中 音乐 欣赏

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主要意义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观。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听赏的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力图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音乐作品。高中音乐欣赏课程不仅有源远流长的历史音乐,如古典音乐,还有丰富的现代流行音乐,如摇滚乐、乡村乐、抒情乐,以及浪漫的海外西洋乐,如爵士乐等。在高中阶段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浅说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是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及提升学生音乐知识的重要举措,在高中教学阶段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中音乐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

高中阶段的学生都面临着高考这项艰巨的任务,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艰巨繁重。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在于音乐能放松他们的心情,缓解学生的压力。对即将面对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在既紧张又封闭的环境里奋战,一般不会将音乐欣赏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但事实上,他们这样一心只想学习的心态往往会带来既疲累又乏味的双重压力。有鉴于此,教师应该将音乐欣赏课应用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帮助学生分散压力。据科学证明,欣赏到一些动听的音乐后,人会慢慢地放松心态、心情愉悦。

以“聆听草原放牧”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不仅要求学生要学会音乐审美,还要学会打节拍。学生在学习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音乐的亲身体验释放压力,通过打节拍的方式,调节情绪与心情。所以,即使是对于高三阶段的学生来说,音乐欣赏课程也是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视的。音乐欣赏课程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精神压力,构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坚持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及音乐欣赏水平。

第二,从学生的思想方面来看。

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一首意义非凡、韵味深长的曲子。这首曲子倾注了作者的深情,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与魅力,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优美的音乐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也能让学生将这样的思想、精神应用于学习实践中,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情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生动机和学习能力。

二、审美是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

高中音乐欣赏课以审美为重点。审美并不简单地是一种艺术欣赏,而是通过这种艺术欣赏来培养人的艺术观、审美观、音乐观及欣赏观。在高中教学阶段,学生音乐审美观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课程进行的,欣赏者通过对音乐进行聆听并得到收获。教材的第一单元“音乐与人生”中提到,音乐审美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纲”,是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核心与目的。

所以,将音乐审美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教师在教学中或利用备课时间收集能打动学生的资料并与学生分享,或通过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之美,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达到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

第二,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基本兴趣和审美倾向。要想让学生爱上音乐,就需要清楚学生爱听什么样的音乐、爱玩什么样的音乐,只有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学生才愿意去听、愿意去学、愿意去消化。教师需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圈,了解学生间交流的内容,获取有关学生兴趣爱好的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

其次,准备完善的课程背景资料。如在“聆听草原放牧”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课文内容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来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比如,教师可以引入蒙古舞蹈、蒙古摔跤等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再次,将学生的爱好与课堂要求相结合。仅仅满足学生的爱好当然抓不住音乐的精髓,必须还要有教师的有力引导才行。在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课程中,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面对复杂多变的音乐知识,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内容真正融入课堂。以古典音乐欣赏为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展且科技日益发达的21世纪,很多人音乐的品位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古典音乐可能不会被新时期的年轻人所欣赏。有鉴于此,教师可以以情动人,列举很多音乐名人,讲述他们真实的故事,讲述他们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教师在讲述的同时将这样的音乐风格完美地灌输到学生的思想里,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的审美观。

三、如何提高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水平

第一,提高自身素质。

俗话说: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那么教师必须是流水。高中阶段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必须全方位地发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教师除了要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充实相关背景知识,如历史、地理、天文等,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所以,在高中阶段,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学水平、知识储备及运用技能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极其重要。

第二,合理运用艺术教学手段。

只有教师合理地运用艺术教学手段,学生才能学以用之。只有教师用音乐的思维进行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高中阶段音乐欣赏课程的内容相对偏多,例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歌曲本身就要求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讲解方式,将音乐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同时,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思维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例如,当教师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思虑周详,考虑课堂教学应该从什么角度出发学生会喜欢,或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有效。再者,需要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爱好及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会有不同的学习态度,教师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的就是怎样的方式才能带动学生,并能将学生的音乐能力发挥到极致。

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课程繁多,但音乐欣赏课程不可或缺,该课程的开展能为学生减轻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赵洪敏.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主体间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2]郑莉凤.新课程改革下准格尔旗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涂婷.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