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十篇

时间:2023-06-15 17:40:07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篇1

一、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

在高三化学总复习期间,教师应对照化学学科《考试说明》的内容和课本的重点知识,正确处理好《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即考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考化学命题的基本依据。现行课本是依据大纲编写出来的教科书。因此,引导学生搞清“纲”与“本”的关系,对搞好高三总复习尤为重要。高考总复习要重视课本,但又不应依赖于课本。在总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考纲,对照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找出知识点和考点,把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教师应抓重点、抓规律,抓知识的归纳小结,抓知识点和考点的联系,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容,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强化知识的重点,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力求抓住五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③能力点;④德育点(爱国主义、科学史);⑤实际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环保知识的实际)。近几年高考化学的命题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因此,教师不要随意拓宽知识范围。

二、立足教材,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本学科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考化学内容可大体归结成以下六块。学生在复习时应按“块”复习训练,适当选些题做,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1.基本概念“块”。

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

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

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

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

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学生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6.基本实验“块”。

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它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验、试剂存放、事故处理等。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学生在复习时应以教材为主体,使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三、经常联想,善于总结,使教材知识网络化。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学好化学的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学生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地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讲究方法,归纳技巧,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勇于号脉高考。

1.多选做中等难度的题。

学生应以考纲为基本框架,以课本为“血液”,以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为“营养”,对课本知识进行扫描式清点,多选做一些中等难度的题,尤其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2.复习先考虑主干重点知识。

复习到最后阶段,学生在全面系统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做到重点突出,尽可能与高考试题接轨。猜题、押题是不可行的,但分析重点、琢磨重点、强化重点、变通重点却是完全必要的。学生一定要避免盲目地追赶时髦、花较多时间去找热点材料和热点题目的做法。

特别提醒的是,学生除了要留心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不变的内容才是基础,应该将其列为复习的重点。对于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学生首先要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考虑其它。

3.关注常考的热点知识。

在一轮复习时,学生要全面浏览教材章节,熟悉教材内容,在二轮复习时学生要按专题构建复习体系,形成“考纲、考点、教材、知识点”的网络。

近三年高考常考的热点知识如下:(1)阿伏伽德罗常数;(2)氧化还原;(3)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4)溶液、离子浓度及其转变;(5)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电子式;(6)化学键、晶体类型及性质特点;(7)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9)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关系(大小的比较);(10)离子共存;(11)溶液的pH值及计算;(12)阴阳离子的鉴定、鉴别;(13)原电池、电解池;(14)有机化学思想、官能团的确定、同分异构体、同系物;(15)四大反应;(16)有机聚合体和单体的相互转化及计算;(17)实验仪器的洗涤、实验装置、基本操作;(18)混合物的计算;(19)化学史、环境保护、能源材料;(20)新信息、新情景题的模仿思想。

4.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篇2

无机化学是药学院所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鉴于此,我们对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予以高度重视,我们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改革经验,借鉴其他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教研室一直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地进行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的规范化建设和改革,本文着重写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1绪论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1改变学生的单一应试教育学习观念受中、小学时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年级大学生仍认为大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只关注考试成绩,而不关心各种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我们明确考试重点,帮助学生高效率地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有更多时间去广泛涉猎知识,加强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与时俱进,了解科研前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 1.2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史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导入思考题:如何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然后用故事的形式讲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即活跃课堂气氛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有助于学生接受原子结构部分的新知识。 1.3用举例法讲解无机化学与医药学的关系教学中我们采用举例法讲解无机化学与医学和药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认知到学习无机化学的重要性。例如教材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药学著作中矿物药的收录情况进行了说明,教学中先举几味学生熟悉的矿物药,然后我们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去查阅相关著作中的矿物药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有利于激励学生去涉猎更多知识,也利于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兴趣。 2基础理论知识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2.1四大平衡知识采用“语文式”;教学法无机化学四大化学平衡采用“语文式”;教学,即让学生把握每章的讲解思路,教材中每章都有一个思路可以将整个章节串起来。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系统地、高效率地掌握无机化学理论部分的知识。例如,化学平衡这章以平衡常数为主线如图1所示。每章结束后,让学生讲解该章的思路,并要求每位同学写总结。这样学生能高效率、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归纳总结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2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知识的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知识有理论性强、抽象的特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N维空间想象能力,而基于平面的板书不利于学生N维空间的扩展,我们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图片将这些抽象的信息和过程模拟和展示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实践证明,应用多媒体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减少了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传授知识的信息量。 3元素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元素化学部分的内容知识点多、琐碎,学起来也有些枯燥乏味,针对这些特点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3.1将相关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各种相关医药学、生物、卫生常识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医药学等知识结合起来讲,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了解无机元素在药物合成及机体代谢方面作用,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无机化学与医药学的密切联系。 3.2指导学生自学并讲解后几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相关知识。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及自己的归纳总结,学生已经掌握了规律,可引导学生自己来讲或自学后面几章的知识,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4实验部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无机化学实验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2人一组,既能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又能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 4.1实验教学的改革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看清仪器的操作,我们录制了各种仪器的标准操作录像,组织学生观看,并讲解操作要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巡视并指正学生的操作。这样能保证在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做到操作规范、认真,达到切实掌握各项操作技能的目的。 4.2实验考核改革实验考核分几个环节实施单独记分制度。课前写预习报告,指导学生复习理论知识并查阅相关知识,预习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老师对学生在预习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讨论这几个步骤中分别给出相应的分数,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实验。总之,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高效率地掌握理论知识,更广泛地涉猎相关知识,更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篇3

[关键词]微课;校本研究;教学过程;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83-02[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规划课题“‘微课’在中学化学课堂中‘导学’的应用研究”(FZ2014GH10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雁平(1966―),男,江西进贤人,本科,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微课,在国外,早已有之,起源于微课程这个概念,美国人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一分钟课程。在国内,微课是校本教研发展新形式的产物,起源于草根,发展于草根。微课具有“四微”特点:位微、课微、步微、效微。但位微而不卑,课微而不小,步微而不慢,效微而不薄。即微课虽小,却意义非凡,效果明显,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微课讲解的知识点一般比较少,看似缓慢却扎实推进,其实效果并不慢,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之效。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微课所展示的内容多呈点线状、精细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的重难点解读、知识的深入讲解、规律的探究与总结,也可以是方法的传授、经验的总结等技能方面的内容。微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不仅适用于网络学习的知识传播,更适合于辅助中学课堂教学的需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微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呢?通过对“微课”在中学化学课堂中“导学”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辅助作用。

一、微课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1.预习新课

教师可根据课堂新知识所需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并制作微课,在课前先让学生观看,为新课的教学做好准备。例如:在讲授《盐类水解的应用》这节课时,可制作一段《盐类水解的知识回顾》的微课,内容包括盐类水解的定义、实质、特点、结果、规律以及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包括内因(盐本身的性质)和外因(受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盐等因素的影响)等。通过微课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汲取和掌握新的知识。

2.导入新课

教师可根据新课教学的需要设计教学情境,提出相关问题,并将其制成微课,在课间先让学生观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为新课教学做好衔接,承上启下,做好过渡。例如:在讲授“铝及铝合金”这节知识时,可制作一段关于2012年8月15日发生在法国巴黎火车站的火车脱轨事故的微课视频,先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然后说明火车脱轨的原因是由于铁轨断裂引起的,接着让学生思考修补铁轨的方法。通过该微课自然导入新课,即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解新课

教师可将难点知识的点拨、典型例题的讲解等内容制成微课,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之后一起观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供思路和方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理解能力。例如:

并得出规律:盐溶液中的离子不水解显中性;盐溶液中阳离子水解显酸性,阳离子越弱,水解后溶液酸性越强;盐溶液中阴离子水解显碱性,阴离子越弱,水解后溶液碱性越强;可溶性酸的酸性比盐水解后溶液的酸性强;可溶性碱的碱性比盐水解后溶液的碱性强。这样教师上课省时省力,学生上课一目了然,可提高教学的效率。

4.整理新课

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知识整理与拓展的需要适当设计一些有关课后总结以及适应层次较高学生知识拓展等内容的微课。在课结束前放,以引导学生整理知识重点及结构,并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学习杂化轨道类型和分子空间构型的判断方法时,可制作微课整理并拓展有关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学习杂化轨道类型的判断方法时,可先分类后判断,判断方法除了常用的公式法外,还可介绍和归纳根据分子的结构式、电子式以及等电子体等来判断杂化轨道类型的方法。在学习分子空间构型的判断方法时,除了常用的根据杂化轨道类型和孤电子对数目来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外,还可介绍和归纳常见的、特殊的分子结构记忆法以及根据等电子原理由已知的分子的空间结构来推知未知的分子的空间结构的方法,等等。利用微课的归纳与拓展,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整理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辅助作用

微机和电讯等的普遍使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辅助作用,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课,上传到Q群等指定共享网络,学生便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1.微课是浓缩了的精华,每一个知识点和片段,都是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2.微课学习的工具简单,对学生不会有太大的经济负担,人人都可拥有,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和具有简单的通讯或网络设备(如手机、电脑等)即可实现,方便实用。

3.微课不仅适合于各类学生,而且微课课件的内容和课件播放的快慢都可自由选择,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选择使用,随心所欲,各取所需。

4.微课的可控性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反复思考和琢磨,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三、微课在教师教学研究中的辅助作用

1.微课的制作过程本身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发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规律等及时制作成微课,及时地进行传播,方便实用,同时这又是一个教学反思与总结的过程,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微课便于利用移动设备和网络通讯等进行广泛传播,及时高效、方便快捷,既方便了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探讨,又有利于教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微课还能够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总结规律、归纳知识、寻求方法等,并可加于推广,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更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微课的制作形式多种多样,可文字、可图片,且简单方便,易于传播。微课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交流与积累,可以有效促进教师间的息与情感的交流,促使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教师队伍的茁壮成长,等等。

总之,微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除了可用于课堂“导学”以外,还有其他很多应用,值得我们去留意和挖掘。充分发挥微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结构,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教学研究与总结,提高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旭.走向后信息时代的微课程范式[J].教学研究,2014(5).

[2]范福生.微课的制作及应用浅探[J].教学与管理,2014(6).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篇4

关键词:课改基础有效方法

贵州省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去年刚参加第一届新课改高考,总体下来还是成功的。本人从事高三化学教育,个人看来新课程化学高考复习备考应深入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贵州省“高三复习指导意见”,制定有效的复习策略,理顺复习思路,把握复习方向,抓住复习重点,强化知识应用,重视能力培养,使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学科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热点知识,达到《考试大纲》中对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本人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科如何进行有效复习谈几点看法。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化学学科总复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具备较强的应考能力是高三化学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

作为高三教师在吃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分析近几年全国卷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的出题特点,以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点为线索,按照“考点”、找出高考试题规律,指导整个高三复习过程。《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隐藏着高考试题规律。强调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导向,使复习备考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从而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确定和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不猎奇,不搞“偏、难、怪”的内容,对“考纲”不一定要求掌握的内容(如化学与技术、结构化学等等选修内容),坚决不花太多的时间,对“考纲”中降低要求的内容,坚决不拓宽、不加深。总之,对于《考试说明》一定要认真研究,搞清楚《考试说明》说了什么?要求了什么?真正做到复习时到点到位,在高考中让学生考得轻松。

二、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

高考试题年年在变,但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对于化学复习教学,教师应以《考试说明》为纲,紧扣课本基础。首先要吃透课本,应让学生明白,最好的教学参考书是课本,它是知识和能力拓展的根源。其次要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但要熟记它们的内容,还要掌握它们成立的条件、运用范围及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现实生活及社会、生产科技等实际问题。再则要使零碎知识组织有序,使知识内在联系网络化、立体化,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便于对知识的记忆、调用、重组、迁移。根据对贵州省近3年来理综试题化学部分出题规律的研究,不同的元素应以不同的方式做出总结,如金属元素中的铝的知识点,可以以“考纲”的形式总结为三点:

1. Al、Al2O3、Al3+、Al(OH)3的基本性质及表达;

2.重视Al(OH)3两性的研究方法。

3.重视铝所代表的金属材料。

而非金属元素应体现该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常见的氧化物、常见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等为主线,如对氮元素和硫元素的总结,可以以化合价为主线将上述知识串联起来,既复习了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又和氧化还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效联系。

学生在归纳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价,要求学生对每步转化都要尽可能有多个途径来实现,并书写反应方程式。

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明显,而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自主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不论教师讲得多么细致,分析得多么透彻,总结得多么全面,考试的还是学生。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贪多,可选择少而精,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误之处,精心设计、巧妙编排。

四、选好试题,注意训练,优化讲评过程。

只要进入高三复习,针对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题型比较固定的特性,就得对复习部分的内容精选习题,依据“考纲”、考点、考题进行讲评,对习题进行归纳,包括题型、方法归纳,此后对错误较多部分进行相关题型的矫正性训练。通过上述训练,学生理综题型不再陌生,顺利过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尽可能地使差的学生变好,好的学生变优。下面是对一道题的讲评:

五、加强师生、学生的合作,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教研成员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切磋,资源共享,防止偏题、怪题和难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例如在复习离子反应专题时,大家经讨论一致认为,离子反应的本质问题就是要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哪些该用离子符号书写?哪些用化学式书写?归纳为:强酸、强碱、大部分的盐应写成离子符号,其它用化学式书写,特别要求学生识记常见的强酸、强碱和盐,显而易见,溶解性表就是其强大的支柱。换个角度,学生还应该识别,哪些是单质、氧化物、弱酸、弱碱,哪些难电离、易挥发和沉淀等。

2、高考常见题型是对离子方程式的辨析和离子共存等,对学生平时易错的、不易掌握的部分进行整理,重组,变换方式进行训练,如可以把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选择题设计成判断正误并改错等。

3、根据贵州省高考要求,离子反应中与反应物量多少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书写已经不做要求,但很多参考书中还在大讲特讲,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豪不犹豫地删去,大大节省了学生的复习时间并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篇5

一、了解考纲信息,把握高考的方向

进入高三后,师生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进行化学总复习,认清复习的目的和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大纲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把握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根据纵观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化学试题,从中发现其突出的特点即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重点研究,总结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清楚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课程改革、新教材,关注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了解新信息。

面对新旧教材使用交替时期,与现行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了解新课标发生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探究实验的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高考也向这个方向过渡,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如旧教材中和旧的《考试大纲》中,如活化能,键能的计算化学反应热的知识点、盖斯定律的应用等,甚至连FeBr2与Cl2因物质的量不同而反应不同的考查不做要求。近几年为了使新旧教材的顺利过渡和衔接,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了相关试题。例如2008年全国(2)卷的26题.(15分) 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H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1)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PCl5分解成PCl3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等。

再如(07全国2)11.已知:①1 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②1 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 mol HCl分子时释放431kJ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2(g)=2HCl(g)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C.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D.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这两个例子说明正确理解“来自教学大纲,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教师在做好传统教学的同时还要关注新课改,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熟悉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变化,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进一步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3.合理利用其他资料。

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从不同的途径获得信息,从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合理使用资料,备课教师必须投入题海,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广泛收集信息,但是还要防止进入“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的怪圈,在有限的时间进行精讲精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认真钻研新的考试大纲,抓住教材,摆正“课本、资料和其他学科间的”的关系

(一)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关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利用复习资料进行拓宽和加深,复习资料为课本知识理解的服务,决不能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通常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高考模拟训练,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二)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06年全国试卷(1)29题-“一种消毒剂萨罗(Salol)是,它的分子式为C13H10O3”。2006年全国试卷(2)29题莽草酸是合成治疗禽流感的药物―达菲。2008年全国理科综合试卷选择题6结合2008年火炬燃料,对丙烷的考查。数学中直角坐标系的应用,在化学平衡的试题等屡见不鲜。如2009年全国理综Ⅰ卷的第13题。再如2009年全国理综Ⅱ卷的27题等。因此,在复习中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正确对待每一次的考试。在高三频繁的考试。许多同学往往看重考试成绩,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有些学生为了萘于顾面子,想方设法作弊,利用手机发短信对答案等。要严格杜绝这种不良的心态和风气蔓延,同时教育学生,端正态度,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 会,依据在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为了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学生在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

2.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得有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总之,化学高三化学总复习时一个精细而又复杂的“工程”既要组织好知识系统化,又要与自己的学生相配和默契。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益。

参考文献: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篇6

从近几年的各地中考化学考试卷的分析来看,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出现了大量的化学信息给予题,这就暗示着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化学阅读及表述能力的考查,即对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当然最后必须运用简洁明了的化学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所以,我们把这个归结为化学学习中“读”和“讲”的问题,即阅读理解、准确表述。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学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阅读及表述能力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形成、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准确表述是将所获得的知识展现出来最直接的方式,当然也是现阶段应试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阅读及表述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做好以下方面的引导:(1)阅读意识的引导。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好几个年头,但有些化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仍偏重于“我讲,你听;我做,你看”,他们只管将所有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考出好成绩。基于此,学生无需阅读,也懒于阅读,结果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得不到提高。这样教学也许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绝对是一种扼杀。(2)化学专用语言的引导。化学的专业术语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工具,若是学生对这些专业工具没有很好地理解,那么就无法准确地表述出来。例如,初中化学中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的学习,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能适应,而这个时候教师对学生理解和表述能力方面的训练又没有及时跟上,因此学生会感到化学很难学,学好化学的信心受挫,这部分知识往往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分水岭。(3)例题与习题间反差的引导。教学中经常听学生反映“看着懂,听着易,做不好”。现在的教材在编写上力求通俗易懂,所列举的化学事例简单,所以很多时候对阅读理解方面的要求不高,而课后练习却有相当的难度,提高了对表述能力的要求。例如,“多少克NH HCO 与60克CO(NH ) 肥效相当”解这一道题,要用到建立等式的条件,虽然表面意思很简单,但对初学者来说已经算是具有相当难度的综合题,没有老师的指点,初学者要独立完成很难。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及表述能力,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

1.思想上认识到阅读及表述的重要性。

化学中阅读及表述能力是获得化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化学阅读及表述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充分重视。而学生的“化学阅读及表述”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累积起来的,其形成过程受到学生生理(如遗传)、心理(学生观察能力、学习承受能力)、环境(成长环境,如家庭父母职业及其家庭学习的环境、学校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课堂学习环境影响最大。化学从教学内容上,一般分化学用语教学、实验教学、复习教学。化学用语教学,构成了整个化学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然而,实验的观察、分析是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的前提,实验的观察、分析离不开一定的化学表述。复习教学,则强调的是已学知识内容的比较、分类、整理与应用,是知识内容的深化。若学生化学阅读及表述能力欠佳,那么知识内容的复习与巩固就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2.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及表述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化学阅读及表述能力,工夫在课堂。课堂是学生锻炼化学阅读及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关键性词、句,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关键性词句,并能模仿关键性词句答题,提高学生的正确表述能力。

例如在学习“原子”时,课本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当氧化汞分子分解时,生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又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直接构成了汞。”课堂上让学生反复读这段文字,找出关键性词“分解”、“结合”,让学生对照着图去理解。然后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训练: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水电解是化学变化。在老师提示下,学生模仿课本表述,并让学生用笔写下来。模仿表述是表述能力的基础素质,若学生在阅读中能找出关键性词句并从中分析提炼出切合主题的“学生语言”,那么便标志着学生“表述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对词语的分析、提炼、重组、整合的能力。例如,在复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有这样一个例题: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氢气。此金属在水面上急剧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过一会儿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请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做这道题时我要求学生找出关键性词句:“取一块”、“小刀切”、“浮”、“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熔化”、“银白色”,而且告诉学生不能直接用题中的语句答题,需进行分析、提炼、重组、整合。如果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就设计出一个个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金属硬度怎样?浮在水面上,又说明该金属密度怎样?水中有氢气吗?生成氢气说明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我的诱导下,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物理性质进行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填写。

(2)指导学生阅读图表、图像等直观材料,获取并归纳出信息,提高学生的正确表述能力。

目前的化学课本,避免了以前全文字叙述的编排方式,代之以很多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图表,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有效缓减了学生因单一文字刺激而产生的精神和视觉疲劳。化学课本中的插图,简单明了,比起文字描述更令人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因此,教学中,对于文中插入的图表,我都会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学会从中提炼信息。像大气污染的动漫插图、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的动漫插图、碳的几种单质的分子结构插图、CO 与H O的反应插图、预示燃烧条件的“火三角”、溶解度曲线、被NaOH溶液腐蚀的鸡爪,等等,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往往比文字叙述更全面、更直接,更能让学生过目不忘。目前,探究题等信息题在中考试题中已占据重要地位,题中所给的信息有的是学生没有学过的,要求学生先收集、提炼试题所给出的信息,再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按题目要求全面正确地予以解答。因此对学生的阅读分析、准确表达能力在平时就应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比如,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元素周期律,必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果,比任何人不厌其烦地讲述都要记忆深刻得多。再看下面一个例子,认真阅读并分析表格内容,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通过指导学生横向、纵向比较,学生能发现其中存在很多规律性的东西,经过讨论总结出了以下结论:

a.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氢原子)。

b.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学生可能丢掉“在原子中”这一前提条件,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严谨性,应提示学生补上,也为后续课文讲述“离子”做铺垫)。

d.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近似)。

e.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当然,这些结论的获得,正是学生因为正确掌握读表格的技巧,并从中提炼信息的结果,也是阅读及表述能力得到提高的集中反映。

(3)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多看多说多讲。

课堂的主角本来就是学生,教师过多地讲解、阐释只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若让学生多看多说多讲,就会提高他们的阅读及表述能力。例如上复习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节课的目的交代清楚,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书本、笔记、作业等以往学习的内容,归纳出重难点,进行知识的整理。典型例题的选择可以交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到以往的习题中找自己认为重点、难以理解的题目,进行全班交流,总结汇报。这个过程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应该发挥主要作用,总结归纳需要补充的知识点、学生表述中的错误、理解上的不到之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比初学时理解得更深刻,再由学生自己完整地表述出来又加深了他们的印象,教师最后的及时纠正更是对这一过程的升华。所以,由学生多看多说多讲,能非常直接地提高他们阅读和表述的能力,也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3.要想有效提高学生化学阅读及表述能力,必须重视教学信息反馈。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篇7

那么,在高中化学中如何将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有效地结合起来呢?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精讲释疑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的.新课标中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这是基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而进行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突出了学生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利用教师精讲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构建.

1.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分析并解决问题,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把课堂丢给学生,而是要根据提出的问题层次性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在讲“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时,教师提出问题;碳原子最外层中子数是多少?怎样才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哪些?碳原子的价键总数是多少?什么叫单键、双键、叁键?什么叫不饱和碳原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进行指导,同时要注重鼓励学生.

2.教师精讲释疑

学生经过小组探究后获得了一定的知识构建,但这些知识还较为零散,此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小组间的作用,让不同的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展示,教师再总结归纳,精讲释疑.

例如,在讲“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时,学生小组展示后,教师可总结如下: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1.碳原子含有4个价电子,易跟多种原子形成共价键.2.易形成单键、双键、叁键、碳链、碳环等多种复杂结构单元.3.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不饱和碳原子:是指连接双键、叁键或在苯环上的碳原子(所连原子的数目少于4).这样学生对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才会有更系统的认知.

二、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练促学

教师的“讲”实质是一种组织和引导,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进入合作探究过程.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而及时以练习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引导自主学习

新课改下提倡合作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新课改下提倡的合作探究学习是基于自主学习而进行的,忽视了这一点,合作学习就容易成为走形式.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自主阅读和探究中形成自我的知识构建,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卤代烃”的教学中,烃的定义、分类,卤代烃的用途、危害.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分子组成和结构、溴乙烷的消去反应等就是基本的自主学习内容,教师可通过不同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

2.针对知识练习

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后构建起一定的知识体系,接下来教师就需针对所学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摆脱传统“讲后练”的模式而采用“边学边练”的模式进行.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说课;DNA复制;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2-01

说课是教师将自身现有的知识储备经过再加工,设计出一套易于接受、理解的方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达到传递知识的初衷。设计方案主要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利用短暂且有限的课堂教学,理清知识,整合体系。之于教,这是提升的途径;之于学,这是反刍的过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和遗传物质的传递(分子生物学)三部分。对于医学院校学生,修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有助于整体性、概括性的理解生命体,进一步探讨疾病、亚健康和健康间异同点,指导临床实践中的诊断、治疗。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作用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遗传信息的传递部分,关于复制特征的总领性概括,是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开始。就知识体系而言,承接构成生命的物质、机体代谢及其调控两部分学习之后,围绕中心法则展开对生命的探索。

接触任何知识,搭建整体框架尤为重要。DNA复制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其特征是分子生物学部分的总概。首先了解一般性、基础性规律,有助于知识从共性到个性的迁移;有助于理论从浅显到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教学从灌输式到启发式的转变。

2、教学目标

学习的目标:根据遗传信息的传递(分子生物学)学习特点,围绕中心法则逐步展开。掌握DNA复制的三大基本特征,同时着重强调遗传的保真性。

教学的目标:通过基本特征的讲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整合知识体系。将DNA复制的基本特征与之后学习的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进行联系;与之前学习的核酸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梳理知识、体系间巧妙的相关性,建立一套适宜的思维体系。

3、教学重难点

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医院校二年级学生,已经对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健康与疾病问题有了相关了解。鉴于本部分内容从微观分子水平阐述遗传物质的传递,掺杂较多新名词、新概念且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想象,学生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全面分析,结合教学大纲要求,以复制叉为主线,串联讲解重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及具体讲授专业情况,将本章节(第十四章第一节《DNA复制的基本特征》)安排为1课时(40min)。教学内容设计为:新课导入(5min),主要内容教学(30min),归纳总结(5min)。整体采用“总―分―总”的模式推进。

首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回顾、总结,将《生物化学》大致分述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已完成学习,而后接触到遗传物质传递(分子生物学)部分相对较为微观、抽象,联系中学阶段已接触到的重要概念――“中心法则”进行讲解。其次通过“中心法则”叙述的DNA、RNA、Protein引出三条主线,而本次课程讲授DNA的生物合成。最后利用“复制叉”串联第一节DNA复制基本特征。

三、说学法

课堂上主要采用课件加板书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利用学科特点(从实验归纳出结论)从经典实验入手,学习DNA复制的三个基本特征。同时,利用“复制叉形象的记忆,达到课后复述、应用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5min)

回顾中学阶段“中心法则”内容,构建基本学习框架,即DNA、RNA及蛋白质相关内容。本课时以DNA复制的基本特征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经典实验回顾、分析,梳理DNA复制基本过程,导出“复制叉”概念。

2、讲授新课(30min)

围绕“复制叉”,以课件加板书的形式呈现其图例。依次结合常用实验技术(同位素标记、示踪,密度梯度离心,放射自显影等),从经典实验中得出相关结论。教学过程以启发式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理性推导,自我总结。从原核体系入手,由简到繁,将相关结论推及真核体系。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填鸭式”,增加讲授趣味性。

3、归纳总结(5min)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是复制过程的综合提炼,利用“复制叉”这一重要概念将全过程串联,便于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拓展涵盖相关知识,如冈崎片段、前导链、后随链等。

参考文献:

[1] 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唐炳华. 生物化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 林 凡.高冬.王一峥.等.生物化学“糖代谢”说课设计方案[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54-55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篇9

关键词: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回归课本 提炼习题 时间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性质变化、化学用语、分散系统和化学计量等五条知识线。基本理论包括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电化学理论。

本部分的考点有:⑴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⑵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水解方程式等⑷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⑸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⑹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应方程式⑺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概念⑻掌握同一主族、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⑼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能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对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进行分析⑽理解离子反应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⑾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⑿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PH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等)。

随着高考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念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如高考常考不懈的阿伏加德罗常数、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含离子共存)、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重点、基点,在此基础上,注重适应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知识理论知识综合和应用。

纵观近年理综化学试题“依托基础、考查能力”是现行高考改革的命题原则,主要考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回归学科特征,“繁、难、偏、怪”已不存在,这一点体现理综测试题越来越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不制造人为障碍去难、考学生。统计结果表明,高考理论试题的比重每年都比考试说明规定的要高一些,基本理论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从近几年高考化学各理论板块的题量和分值,不难看出理论部分的考点多,重现率高,但这种连续和重复不是的连续和重复,而是渐变和创新贯穿其中。个人认为,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1、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虽然强调由知识考查转向能力考查的思想,但在复习教学中要认识到能力尽管高于基础,但源于基础,必须依赖于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这一载体,能力的培养也将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复习时我们应抓住学科主干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回归课本,不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课本内容深入的领会和理解来掌握化学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完善理论知识网络的目的。复习是对相关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对相关概念理论知识进行串联,着力找出不同知识点间的相似点、相异点和联系,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应想办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提炼习题,形成规律

复习离不开习题训练,这是提高能力的必要手段。在复习训练中,训练识题、析题、解题能力,训练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训练应变能力与解题速率是训练的基本内容。在训练中应避免为做题而做题,做后就忘的情况出现,要培养多思考、多分析、多总结的习惯,努力找到不同知识点的联系,找到同一知识点在不同题型中的可能出现形式,将考试热点题题组化,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和优化,从中提炼解题规律,鼓励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和解剖,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悟出解题规律,悟出思维方法,悟出知识规律。

3、 理论和实验结合

高考非常重视对化学实验能力的测试,近年逐渐出现了将理论与实验结合的实验题。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既可使基本理论的复习“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约”,又可使化学实验有血有肉,富有生机。

4、 改变教学模式,把时间还给学生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篇10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学习方法 思维障碍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不能够完全掌握,要实现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学习、打破常规。有关常规认知和现代信息理论研究证明知识信息渗透力越强,学生的理解力就随之增强,进而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据此可以系统归纳一般的学习程序:首先,学生要做到全面认知学习材料,进一步深入了解知识信息,全面掌握材料内容。其次,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并熟知材料中各个部分的意思及其深层联系。再次,根据之前所学,系统记忆,把材料中各个部分的内容有机结合,将所有知识信息融会贯通,提炼知识要点,列出大致知识提纲,结合之前所学,消化理解转为自己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所用。最后,反复消化学习,定时复习强化记忆。

1.有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图表学习法。

图表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归纳好的相关化学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从绘制好的表格和图形上可以清楚简明地分析相关知识信息,便于记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对不同的有机物结构、特性和相关用途的归纳整理,有利于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

(2)系统学习法。

将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全面精简,进而系统化、精华化,形成联系紧密的知识网的方法就是系统学习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把所掌握的分散、独立的化学知识有效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信息网,全面认知和理解有机化学知识。比如学生可以系统地将化学知识间的深层联系绘制出特殊的知识网,有利于加强记忆。

(3)规律学习法。

有机化学内容中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复杂多样,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在学习中不断总结不同有机物间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学习。比如及时总结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规律、同系物间的规律等。

(4)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就是比较有机化学知识中的相似相同和不同之处,即在不同有机化学物间找出相似及相同的地方,或者在相同或相似的有机物间找出不同。通过比较,更加及时准确地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误区。如通过比较碳水化合物及酸碱醇等,区别出所含基团的不同和特的不同,促进有效学习,避免陷入误区。

(5)结构学习法。

将所学的整体化学知识信息按照某种联系,如相似、相关或相反等关系,与零散的部分知识系统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醇类的羟基特性及其用途等结构分析。

2.无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联想想象学习法。

一般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无意义有机化学知识。无意义化学物知识相对孤立零散,可通过生活中的常识及无意义有机化学物间的相似和不同设定关系,进而加强记忆。比方说苯、四氯化碳分别与水混合后,有机物漂浮在上面还是沉在下面,这就联系到各物质间的密度大小问题。据此可以作类似深想想象并结合生活经验,“苯”和“笨”,两个字的结构近似进而形象记忆,竹在上木字在下,木头浮在水上,可以简单地记住苯在水的上层。也可以发挥想象,只要便于个人记忆理解就行。

(2)借助操作增强学习法。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动手实验,在个人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相关化学知识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深刻记忆。

(3)学生之间争论学习法。

教师教学可以设置不同的知识误区,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正确记忆,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学知识的组织策略是良好认知结构的构建

(1)列出经典实例,让学生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属性。

什么是概念呢?就是用符号所代表的拥有相同属性的一类事物。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基本的化学概念一般分为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实例和概念属性等方面。所以对于中学有机化学概念需要全面掌握,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定义和专属化学名称是不正确的,学生需要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丰富的思维过程系统认知化学概念。细而言之,通过教学中的实例分系,系统地对化学概念总结和归纳,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不同化学物间的相似特性,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在化学概念学习的一般程序中,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经典的化学实例和科学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倘若教学中实例不足,会导致学生仅仅是单纯地记忆了化学概念的定义和名称,对其属性不能够正确理解,不利于对化学概念的全面掌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不同的化学实例,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全面理解。并通过实例的分析和科学总结让学生做到创新思维,在比较分析和思考中举一反三,正确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加强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明确学习化学概念的基本特性及功能用途,等等。举例说明,如化学中同系物的基本概念,材料定义是:“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或若干个CH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学习此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该化学概念,先说明同系物概念的基本属性,强调“结构相似”和“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两个关键。之后列举经典实例,进而引导学生对实例认真比较分析、归纳。如甲、乙、丙、丁等烷类化学物都有相邻烷烃,正因为它们结构上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所以它们互称为同系物。与此类似,学习烯烃时,可以让学生依据同系物概念的属性判断乙烯、丙烯、丁烯等烯烃,它们也属于同系物。

(2)依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记忆。

许多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概念时,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要按照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从基本到特性认知,层层深入,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全面理解化学概念的深层次内涵,把握化学物质的本质属性。只有深入掌握了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才能做到概念意义上的扩延,思维创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学习中摸索,善于总结和思考,才能打破有机化学的思维障碍。

参考文献:

[1]廖运章.数学应用问题解决心理机制的调查与认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