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十篇

时间:2023-03-16 22:21:12

高分低能

高分低能篇1

那天,老姐一家人来我家做客。正值复习迎考,我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做题。突然老姐敲门进来问我借胶布。我不解其意地问了句:“什么是胶布啊?”不料老姐大笑起来,说我读书读傻掉了,连胶布都不知道。虽明知这是句无心的玩笑话,可总让人觉得浑身不舒服。

后来我才知道,她说的胶布其实是玻璃胶,我还以为是块什么布呢。也不知道这是哪个年代流行的说法,现在都改称透明胶,玻璃胶了,哪还有什么人说胶布的。真不知是我太无知,还是她太落伍。

我不是高分低能。首先,我也不算高分,只能说中等偏上。我没有出类拔萃的智商,偶尔运气好才能挤进个年级前十。老姐要是按她那大专的水平来和我比较,那倒是高得可以了。

低能,我就更算不上了。我会做家务,只是不常做罢了;我会弹琴,只是暂时搁浅罢了;我喜欢设计,只是理想和现实之间我选择后者罢了;我体育也不差,虽跑得不快但也从来不会不及格。如果这样都能算在低能的范围内,那你说我是我就是吧。只是,像老姐这样什么都不会的,又算在哪个范围内呢?

我知道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我们都是应试教育反应产生的气体,浮在水面上努力不让自己沉下去,不仅要忍受巨大的压力,有时还会遭人嫉妒和排挤。别人在结伴狂欢时,只有我们安静地做着作业品味孤独,所以至今没什么知心的朋友;别人在休息睡觉时,只有我们还在挑灯夜战到黎明,所以鼻梁上的眼镜片不断增厚。

我不试图改变些什么,也许我所做的一切有些人永远无法理解。可也没有人能改变我什么,我依然会走那条他们所谓是“高分低能”的路。

高分低能篇2

关键词:tla改性沥青;沥青混合料;灰分;性能

据研究分析,tla中大约含53%~55%的地沥青,35%~37%的矿物质细颗粒(灰分),9%~10%的由矿物质、有机质和挥发物质合成的水。tla的灰分非常细小,全部小于2.36 mm,其中,90%小于0.075 mm,44%小于0.01 mm。由于灰分密度比纯沥青(即tla改性沥青中除去灰分的剩余部分)的密度大,所以经tla改性后的沥青易产生灰分沉降离析。已有经验和研究表明:随着储存时间和运输时间的延长,意味灰分沉降时间的增加,tla改性沥青的灰分离析将会越来越明显,从而导致拌和楼使用的tla改性沥青使用性能劣化,严重影响tla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因此,本文结合佛山-环城际快速干线沥青路面工程,分析tla改性沥青中灰分对tla改性沥青高温和低温性能影响,以指导tla改性沥青施工过程控制。

1 不同灰分tla改性沥青的制备

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将灰分和纯沥青分离提取比较麻烦,所以本研究采取比较直接、也是最接近现场实际情况的方法制备不同灰分的tla改性沥青,将tla改性沥青成品注入容器中,然后在烘箱中恒温放置,使得灰分 自然 沉降。根据试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层厚和沉降时间,将tla改性沥青直接分层取出,分别将各层的tla改性沥青搅拌均匀,从而得到不同灰分含量的tla改性沥青。具体步骤如下[1]:

(1)准备一个容积为30 000 ml圆柱体铝制带盖容器,容器的直径为30 cm,高度为45 cm,将其洗净、干燥。

(2)在试验室内制备tla改性沥青,并将其注入容器内。将盛有tla改性沥青成品置于烘箱中,考虑到放置时间会较长,为了防止沥青老化,将恒温温度取130℃±5℃。

(3)达到放置时间后,将沥青分层用勺子分别舀入试杯,由此得到不同灰分含量的tla改性沥青。

(4)分别将分层舀出的每个试杯的沥青均匀搅拌,以试杯为单位分别测定其灰分含量,并进行tla改性沥青性能试验的制件。

2 不同灰分含量tla改性沥青的技术性质研究

按上述方法分别制备出灰分含量分别为10.80%、11.98%、13.38%、14.35%、15.50%、16.49%、17.42%、18.29%、19.76%的tla改性沥青,然后进行不同灰分含量的tla改性沥青的三大指标试验、灰分试验、黏度试验,研究灰分含量对tla改性沥青沥青技术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见表1,tla改性沥青性能随灰分含量的变化见图1。

 

 

随着灰分含量的增大,实测软化点不断升高,整体呈线性增加趋势,且灰分含量每增加1%,平均增加0.7℃。不同灰分含量的tla改性沥青的实测软化点与当量软化点t800的变化有良好的 规律 一致性,且整体相同灰分含量的tla改性沥青的实测软化点均比当量软化点平均要高1℃左右,这表明基质沥青中蜡的存在会使软化点出现偏高现象,用t800对tr&b进行对比、修正是比较适宜的。随着灰分含量的增加,沥青的135℃黏度也随之呈线性趋势逐渐增大,且其过程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当灰分含量每增加1%,灰分含量在10.80%~15.50%时,平均增幅为0.05 pa·s;灰分含量在15.50%~19.76%时,平均增幅为0.08 pa·s。综上所述,随着灰分含量的增大,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直观分析表明,tla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指标得到了提高,这是由于灰分物质提高了tla改性沥青中纯沥青的劲度模量,增强了沥青高温抗变形能力,从而提高了沥青的高温性能指标。

随着灰分含量的增加,tla改性沥青的当量脆点t1.2整体在-3.1℃~2.4℃的范围内变化,其变化过程大致分为两部分:当灰分含量在10.80%~14.35%时,t1.2在-3.0℃左右变化;当灰分含量在14.35%~19.76%时,灰分含量每增加1%,t1.2平均增加0.1℃。同时,25℃延度在36.5 cm~93.1 cm的范围内随灰分含量的增加急剧下降。总体上,灰分含量每增加1%,25℃延度平均减少8 cm。试验数据表明,灰分含量的增加会降低tla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指标,且对延度指标的影响尤其显著。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由于灰分的影响,tla改性沥青的当量脆点t1.2(绝对值)和延度值整体偏低,且对延度试验的结果影响较大。实际上,在延度试验中发现tla改性沥青试件断裂时延度振动较大,能听到较大的断裂声,表明tla改性沥青的内聚力很大,以致影响试验结果,所以延度和当量脆点t1.2(绝对值)并不能反映tla改性沥青低温抗裂性能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认为,tla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应通过其混合料性能进行评价。

3 小结

随着tla改性沥青的灰分含量的增加,tla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当量软化点和135℃黏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25℃针入度减小,表明灰分含量的增加改善了tla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和抗变形能力的指标。

25℃延度和t1.2(绝对值)均随着灰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表明灰分的存在将会降低tla改性沥青的低温指标。而实际上,tla为天然沥青,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因此,本研究建议tla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和老化性能应主要通过其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试验来评价。

参考 文献 :

[1]黄雷.灰分对tla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性能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 ].长沙: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学院,2008.5.

高分低能篇3

关键词:抽油井;单耗;高能耗;治理措施;效果分析

0 引言

抽油机井耗电属孤东油田耗电大户,采油系统耗电量占孤东采油厂电量的近三分之一。抽油机运动特点是带负荷启动,启动力矩大,为了满足最大转扭的需求,同时为保证在结蜡、出砂和抽油机不平衡时有一定裕度,抽油机必须配备较大功率的电机、减速箱和变压器。但是正常生产时抽油机驴头承受的是周期性脉动负荷,最大负荷与最小负荷差值大,在一个冲程中相当长的时间轻载运行,大部分井运行功率仅是电机装机功率20~30%,即所谓的“大马拉小车”,使电机效率低,单耗偏高。

油田通常将抽油机日耗电量称之为单耗(kW・h/d),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反映了油井耗能状况,单耗越低,则电机及抽油机运行效率越高,反之则低。孤东油田通常把单耗高于350 kW・h/d的井称之为高能耗井,并作为重点治理的对象。

1 影响抽油机耗电的因素分析

1.1、油井生产参数优化程度偏低

1.1.1、高能耗油井数量居高不下

调查孤东采油厂1945口抽油机生产井,配套电机功率28.3kW,平均单耗237kW・h/d。单耗高于350 kW・h/d的井有301口,占抽油机井总数的15.5%。其中日耗电350-450 kW・h的井241口,占抽油阳挑娜哟12.4%,平均单耗390kW・h/d;单耗高于450 kW・h/d的井60口,占总数的3.1%,平均单耗509 kW・h/d(表1)。

表1 孤东油田抽油井耗电分布表

与2010年度同期对比高能耗井月平均数增加8口,耗电能力增加0.1万kW・h,平均单井耗电能力增加6 kW・h/d。其中日耗电大于450kW・h/d的井增加11口。

综合分析301口高能耗井,平均生产参数为:泵径中69.61mm,泵深868m,冲程3.5m,冲次6.8r/min,平均日产液97.8t,日产油3.7t,含水96.2%,动液面647m,沉没度221m,平均单耗kW・h/d。导致抽油井耗电高的原因主要有:

(1)高含水井、靠大参数高液量维持产量的油井。

高单耗井中,综合含水大于97%的有138口,占45.8%。其中综合含水大于98.5%的有60口,占19.9%,平均日产液130.1t,日产油1.4t,含水98.9%,平均单耗392 kW・h/d。

高能耗井中,泵径70mm以上井158口,占52.5%。其中冲次7-9次的有81口,占51.2%,9次以上的有14口,占8.9%。

高能耗井中,日产液大于100t/d的有114口井,占37.9%,平均日产液133.6t,日产油3.1 t,含水97.7%,平均单耗392 kW・h/d。

对比同期,新增高能耗井中有72口井液量增加,平均冲次增加1r/min,平均液量增加30.2t,平均油量增加0.2t,单耗增加146 kW・h/d。

(2)地层供液不足,泵挂深、液面深、油稠负荷重的井。

目前含水低于90%的井有46口,占15.3%,平均日产液42t,日产油7.7t,含水81.7%,平均冲次5.0r/min,平均单耗382 kW・h/d。这部分井参数较低,液量低,油量高,需从地面设备、举升工艺方面综合治理。

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多数油井高耗能是因为高含水,只能靠大参数高液量来维持产量。降低油井耗电量应当从协调注采关系入手,通过注采调配或其它措施,控制油井含水,稳定产油量,降低产液量才能减少直至消灭这些高能耗井。

1.1.2、大泵高参数油井仍然较多

截止2011年12月底,孤东采油厂70泵生产井528口,其中9次以上的有24口,平均冲次9.3次,平均单耗322 kW・h/d,对比年初增加12口;83泵生产井320口,其中大于7次的有118口,平均冲次7.9次,平均单耗329 kW・h/d,对比年初增加15口。

下大泵的目的一方面是提液,另一方面是泵径增大后,下调冲次,从而保持液量不降。但从近几年情况来看,由于受产量压力影响,提液量逐年攀升,泵径升上去了,但冲次却没有降下来,造成机采井泵径越大,冲次越高的现状,使得大泵径的油井平均单耗居高不下,平均单耗高达320 kW・h/d以上,油井高冲次造成单耗过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目前全厂机采井平均冲次高达5.5次,是用电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也是下步节电降耗的主要工作方向。

1.1.3、低液低泵效油井生产参数偏高

常规抽油机生产井中低泵效(

1.2 、非节能设备数量较多

(1)抽油机方面。调查在用抽油机,节能型抽油机比例小,更新利用空间大。其中节能型皮带机、换向机87台,仅占总数的4.5%。油井平均冲程5.75米,平均冲次1.8次/分钟,平均单耗kW・h/d。

(2)电机方面。抽油机井在用电机共计1945台,平均使用年限为3.72年,电机平均功率28.3kW。2008年以来,孤东采油厂通过以电养电资金投入,对在用的老化电机和修复电机进行了淘汰更新,高能耗电机大幅度减少,使用年限大于8年超期使用的171台,占8.8%;在用修复2次以上的电机215台,占在用电机总数的11.1%。

从电机类型上看,高耗能电磁调速电机有46台,占总数的2.4%,油井平均单耗286 kW・h/d,这部分井是挖潜的重点。

从在装机功率看:37千瓦以上在用电机413台,占总数的21.3%,油井平均单耗336 kW・h/d,这部分井下步可通过电机调整、匹配,降低电机功率进行挖潜。

(3)油井控制箱方面。调查1945台在用油井控制箱,使用年限8年以上的92台,占4.7%;不具备无功动态补偿功能的控制箱有222台,占总数的11.4%,平均功率因数0.6472;在用变频柜448台,占总数的22.4%,油井平均单耗266kW・h/d。

2 降低抽油井耗的措施及效果分析

2.1、管理思路

根据单井耗电情况,实施“一井一策”、“象运行产量一样运行用电”和“分析产量一样分析用电量”等管理措施,加强目标和过程控制;坚持“理念节电、管理节电、技术节电”,进一步精细日常管理挖潜,以机采井“降冲次、降电机功率,参数优化”为技术支撑,大力开展高能耗设备和高能耗井综合治理、电加热工艺替代等工作,逐步改善用电基础设施,最终实现减少低效不合理用电,降低系统单耗,控制总量的目标,实现采油厂用电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2.2、技术路线

合理匹配油井供排液关系,保持油藏长期、稳定、持续供液。通过采取间关和参数优化方式限液,以及油井耗电设备节能技术改造,合理降低机采井冲次,降低油井举升负荷,降低耗能设备的装机功率和运行功率。要从油藏、井筒和地面制定相应的措施。油藏要保证合理的地层压力;井筒要探索相配套的低能耗举升工艺;地面要优化完善配套设备设施。

2.3 、加强高耗能井综合治理

高耗能井治理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每月定期组织高耗能井电参数测试工作,逐井进行诊断,分析设备、生产参数、井筒等能耗节点对油井耗电量的影响程度,有计划的进行分类治理。在治理过程中,突出优化井筒管柱结构和优化生产参数两项措施,提高治理效果;强化管理责任的落实,对于350-450kW・h/d的高耗能井,由各采油矿自行组织治理;大于450kW・h/d的高耗能井由采油厂重点组织跟踪治理。

为提高高耗能井治理的时率,有效控制新增高能耗井数量,加强旬度对高耗能井的生产监控,对新增的高耗能井,及时掌握反弹原因、数量,督促各单位做好有效的治理控制工作。2011年共治理高能耗油井91口,其中通过作业进行管柱优化28口,地面参数优化53口,匹配电机6口,其它措施4口,平均单井日节电109 kW・h,2011年节电71.3万kW・h(表2)。

2.4 、优化低泵效井治理

开展不动管柱优化。对地层原因长期低液、低泵效井,开展分类治理,分别采取间开、组织地面参数优化、配套工艺等措施。同时开展动管柱参数优化。对因泵漏、管漏等工艺类原因低效井,油井作业措施时全部进行参数优化,结合提水工作,实施上提泵挂,使平均泵挂深度小于800米,沉役度保持在200米以内,提高系统效率。

2011年重点加强了对泵效低于30%油井的治理,采取调小参数、计关、作业等措施分类治理,共实施42口井,平均冲次减少1.6次/min,泵效提高16.7个百分点,日耗电减少0.18万kW・h,吨液耗电由15.2kW・h/t降低到10.7kW・h/t,减少了4.5kW・h/t,阶段节电9.8万kW・h。

2.5、加大地面设备的优化匹配力度,改善地面设备运行状况

(1)逐步淘汰大功率电机、老化修复电机。2011年共调整普通异步电机80余台,平均单井日节约电量32 kW・h,节电5.2万kW・h。

(2)逐步淘汰高耗能电磁调速电机。2011年全厂利用变频柜+普通电机、多极电机等节能设备替代治理电磁调速电机22台次,调速电机使用数量减少到目前的24台,节电18.2万kW・h。

(3)强化节电工作源头管理,杜绝新进高耗能设备。对新投产油井,原则上采用皮带机和无能耗换向抽油机,配套电机一律采用永磁同步电机,从源头上杜绝了高耗能设备的引进。

(4)油井功率因数治理。在油井功率因数治理方面,主要采取合理选用电动机容量、选用高效能永磁电动机、安装油井动态补偿柜等措施综合治理。全年油井调整安装动态补偿控制柜53口井,油井平均功率因数由0.645提高到0.983,提高了0.338。

2.6、加强系统优化,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加强高含水井治理。通过建立高含水井间开制度,对于含水大于99%的机采井,从注采结构调整,增加对应水井有效注水的油藏管理角度,进行计关、间开管理,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减少低效液量,降低电量消耗。共实施高含水计关36井次,节电50.7万kWh。

改进加热管理。根据油井井口温度及油量、含水变化情况及时组织电热杆油井治理,有效的降低了电加热用电量。共停电热杆5口,节电27.1万kW・h。

2.7、作业参数优化

作业方案优化方面,对每一口作业井进行作业方案会诊,从能耗最低、工况最佳的角度出发,通过单井产能的预测分析、生产管柱的工况分析,在泵径、冲程、冲次、沉没度、杆管组合的多种设计组合中,选择满足产量需求,系统效率高、能耗小的设计组合。二是开井参数优化。从整个抽油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综合考虑油藏、井筒、地面设备的条件,采用大泵径、长冲程、低冲次生产来达到节电的目的。2011年实施泵径升级、上提泵挂等参数优化措施82口,单井日均节电90kW・h,节电44.7万kW・h。

3 结束语

在分析影响抽油井单耗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上述综合技术和管理措施,较好地实现了节电降耗的目的,全年各类措施节约耗电680万kW・h。同时通过实施“一井一策”管理,有效地降低了油井负荷和单耗,延长了油井检泵周期。此外通过实施参数优化、调整匹配用电设备等措施,每月减少设备维修费及材料费200多万元。与此同时由于减少了躺井率,减少了作业维护井次,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参考文献:

[1]樊文杰.抽油机井能耗公式的建立与测试《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1 第6期.

高分低能篇4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9.098

Analysis of value by pressure sores nursing group in improv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bility of pressure sores in junior nurse ZHANG Qing-yun, LIU Yue-jin. Shantou City Longhu People’s Hospital, Shantou 515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effectiveness by pressure sores nursing group in improv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bility of pressure sores in junior nurse. Methods There were 57 junior nurse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November 2013~July 2014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who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aining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essure sores. Another 55 junior nurse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August 2014~October 2015 as observation group, who receiv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by pressure sores nursing group. Their effec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percent of pas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nowledge of pressure sores as 96.36% than 84.21%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ressure sores nursing group;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essure sores; Effectiveness

?命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93.html" title="临床论文" target="_blank">临床现状来看? 压疮是住院患者相对常见的一类并发症, 会对患者的康复进程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 目前压疮发生率已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敏感性指标[1];因此, 通过有效的方法提升护理人员防治压疮的能力, 无论是对于提升护理质量或是患者的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 本研究将通过分组对比的方式, 探讨压疮护理小组对于提升低年资护士压疮防治能力的积极作用, 现将研究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7月间本院57名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 包括见习护士20名, 注册护士37名;学历包括:中专25名、大专30名、本科2名;平均年龄(23.9±2.3)岁;平均工作时间(1.4±0.5)年。另2014年8月~2015年10月间本院的55名低年资护士作为观察组, 包括见习护士21名, 注册护士34名;学历包括:中专20名、大专31名、本科4名;平均年龄(24.1±2.1)岁;平均工作时间(1.3±0.3)年。两组护士学历、年龄、工作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仅行常规压疮防治知识培训。观察组成立压疮护理小组进行知识宣教, 由科室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为核心成立小组, 方法为:①知识培训。鉴于低年资护士存在临床经验不足的问题, 由小组中的专科护士每2~3个月有针对性的进行一次关于压疮防治的授课, 内容包括:压疮形成的原因、压疮的正确评估、压疮护理文书的书写、压疮可能引起的各类不良后果等, 并由专科临床经验丰富的小组成员通过个案讨论的方式, 教会其对不同患者的皮肤进行评估, 并有针对性的调整护理措施[2];建立压疮护理小组微信公众号, 及时更新压疮护理新进展, 并与低年资护士互动, 利用信息平台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的优势, 做到对压疮的发现及时、指导到位, 处置到位。②制定并实施压疮会诊制度。由小组成员带领低年资护士进行现场会诊指导, 要求低年资护士进行现场操作, 并及时给予指导。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压疮预案流程。主要为风险评估范围并根据危险因素的评分高低制订具体的护理措施, 研究所使用的诺顿压疮风险评估表(NORTON)[3], 患者评分结果在9~13分提示高风险, 14~18分提示较高风险, 19~23分为中度风险, >24分为提示存在风险;若患者的评分持续在9~13分, 则应作如下措施:a.向患者及家属详细阐明压疮的危险性、预防方式和注意事项, 以提升患者的依从性;b.床头放置明显的护理标示, 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详细的检查, 尤其是压疮的好发部位, 并加强交接班;c.每间隔2 h协助患者更换体位1次, 并使用气垫床;d.预防性地采用赛肤润对患者的受压皮肤进行按摩,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每天进行3~5次, 每次持续1~2 min[4];e.及时更换患者的床单和衣物, 保持床单干洁, 并做好心理疏导;f.将患者的情况反馈给压疮护理小组, 由低年资护士在小组成员的指导下实施相关护理。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评估两组低年资护士对于压疮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 采用压疮理论知识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估, 分为合格、不合格, 总分100分, 评分≥60分为合格;另选取两个时间段内各5000例患者, 评估两组护士护理的患者压疮发生及预后等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护士压疮防治知识评估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士压疮防治知识合格率为96.3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的患者压疮发生及预后等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的患者院内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压疮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分低能篇5

关键词:最低工资;劳动力异质性;就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11-0023-03

最低工资是当今世界各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经济政策之一,各国基于国情与历史背景的不同,在最低工资的制定上有所差异,最低工资标准的高低及适用范围亦有所不同。最低工资的影响是通过最低工资水平对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产生直接影响,并扩展延伸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最低工资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影响的研究一般都是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即不存在技能的差异。李定(2007)等学者注意到最低工资对不同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效应不同,得出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会大量减少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结论。在现实中,劳动力之间是不同质的,存在技能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而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是异常复杂的。因此,分析中国最低工资标准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必须要以劳动力不同质为前提进行分析。

一、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现状

2004年3月1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修订并颁布实施了《最低工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经过一年多时间,各地都依据《规定》制定或调整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与平均工资的比值是判断最低工资标准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解释分配公平情况。目前实施最低工资制度的国家,其最低工资标准大多为平均工资的40%~60%。表1显示了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

从表1可以看到中国的最低工资标准与平均工资的比例是明显偏低的,而且中国与菲律宾、泰国等这些最低工资制度运行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

尽管近年来,中国最低工资制度不断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基于我国各省原有的最低工资标准基数普遍过低的客观事实,要求我们在关注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时,既要看调整的频率,还要看调整的幅度;既要看最低工资标准的增长,还要看其他工资标准的调整。尽管最近几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调整频率较快,调整的幅度也较大,可是由于原有基数过低,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依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上,不仅落后于当地的工资增长幅度,更落后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速度。

二、劳动力异质性分析

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是源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劳务的有用性。而劳务又依赖于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劳动力技能。许多行业可能对某些技能的人员需求较少而对其他一些类型的技能的劳动力需求较多。一个劳动力可能具有许多技能,其中一些是对某个行业或公司所特需的技能,而另一些可能是比较大众化的技能。不同的行业只对具有本行业相关技能的劳动力有需求,所以劳动力的技能也就决定了他们是否被雇佣以及他们的工资为多少。由于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类型的技能,所以劳动力市场对拥有技能的劳动力的约束条件为他们的技能是否只能从事某个特定的行业。进而,由于劳动力在行业间的流动,所以就业是由所有不同行业劳动技能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因此,劳动力技能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曲线相似。对劳动技能的需求是所有行业需求的总量。当技能的收入增加时,会有更多的劳动力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且以前已经工作的劳动力可能会工作更长的时间。技能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劳动力市场技能提供数量的增加,从而导致对其需求减少。需求和供给的交点决定了单位技能的价格。

单位技能的价格可能由于一种特殊的技能而提高,以致所有具有这种技能的劳动力得到更高的报酬。许多工作要求的技能非常难获得,所以这些职位的劳动力工资就会非常高。这些技能的获得可能需要通过正式的教育,有些可能需要个人的天赋。这些具有高技能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工资。那些对技能要求不是很高的工作支付的工资也较低。所以最低工资标准对低薪劳动力的影响较高薪职位的劳动力影响更大。

对于所有职业而言,正式的教育可能增加起始的技能水平。此外,职业培训也会提高技能。由于工资的差别会影响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因而不同工作类型可能使人们在任何时间点上拥有不同水平的相对技能。

劳动力技能的供给依赖于劳动力的数目和每个劳动力的技能。当每单位技能的价格是被技能的总供给决定时,一个特定劳动力的工资依赖于市场决定的每单位技能的价格和个人的技能水平。图1表示了在一个特定行业中劳动力技能数目的分布假设。

而劳动力的技能分布之所以为图1中两边平缓,中间向上凸的图形,则是因为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导致完成初高中教育的人数在人口中占绝大多数。而提前辍学的低素质劳动者,以及继续深造,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学历人才在总人口中都占少数,技能分布就呈现出图1中图形的特点。

假定单位技能的价格由劳动力技能的市场供求决定,同时假定劳动力的技能分布构成整个雇佣技能,那么劳动力的工资分布就被决定了。工资分布的形状和技能分布的形状相同,拥有比其他劳动力两倍技能的劳动力也就拥有两倍的工资(工资的分布如图2所示)。如果图1中的技能分布保持不变,当技能价格提高一个单位,工资分布成比例会向右移,会使较高技能劳动力比较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增加的更多。不同类型技能的需求和供给决定了每种技能的工资分布,这与图2显示的分布相似。不同职业间的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取决于对这种职业所需技能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也决定于劳动力所拥有的技能水平。

经济体中的单个行业构成技能需求的一部分,如果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可以在行业间自由流动,那么各个行业间每单位技能的价格将会相等。最低工资是在一个最低工资覆盖的行业中对受雇劳动力支付工资的约束,即在行业工资分布低端的受雇劳动力上强加了一个约束。而最低工资没有覆盖的部门却没有去约束雇佣这些劳动力。如果最低工资覆盖到了所有的行业,最低工资的约束会施加到所有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力身上,且无论他们是在哪里被雇佣。

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取决于如图2中工资分布相关的最低工资的水平,同时图1中的技能水平又构成整个供给。而且,如果最低工资不是覆盖到所有的行业,工资分布低端的劳动力只有在最低工资覆盖的部门才受到最低工资的限制。

三、最低工资的部分覆盖模型分析

中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偏低且执行程度不好,所以中国的最低工资覆盖情况实际上符合部分覆盖的假设。在这个前提下劳动力在行业间的流动在确定最低工资的影响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缺失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下,最低工资覆盖和未覆盖行业会潜在地雇佣高技能和低技能的劳动力。而且,不同行业相同技能的劳动力会得到相同的工资。如果不是这样,行业总会去雇佣那些技能水平相同工资却比其他人少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也会跨行业就业。图3描绘了最低工资实施后在覆盖和未覆盖行业中一个特定技能类型劳动力的工资分布。

实施一个最低工资后,在最低工资覆盖部门意味着以前工资少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力将不再在工资低于的水平被雇佣,但这些劳动力能在最低工资没有覆盖的部门被雇佣。覆盖部门这些劳动力的流失意味着覆盖部门的雇主有激励去用工资高于的劳动力来取代这些失去的技能。工资少于的低技能劳动力将会从最低工资覆盖部门向未覆盖部门转移,他们也因为高技能劳动力从未覆盖部门流入覆盖部门而被取代。这个结果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未覆盖部门现在用低于最低工资的工资雇佣所有低技能劳动力和用高于最低工资的工资来雇佣更少的高技能劳动力。相似的,现在覆盖部门不再用低于最低工资的工资去雇佣任何劳动力且雇佣更多工资高于最低工资的劳动力。这些转变的发生不会对任何劳动力的工资造成改变,无论其技能是高或低,因为雇主按技能市场价格雇佣足够的技能劳动力来满足技能数量需求的能力并没有变。每个行业能够按照最低工资之前的技能价格来满足对技能数量的需求。最低工资没有改变劳动力的工资也没有产生失业。

如果劳动力的行业流动是没有成本的,那么没有人会从最低工资中获益或受损。另一方面,如果转换工作是有成本的,那么它将成为整个经济体的净成本,而对劳动力没有福利。由于劳动力在技能方面的差异,且因覆盖行业和未覆盖行业的需求,许多劳动力会得到高于最低工资的工资,在覆盖部门高工资高技能的劳动力取代了低工资低技能的劳动力,从而对两种部门的劳动力就业和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小结

当最低工资制度不是完全覆盖整个经济时,假设可以对不同技能的劳动力进行人为细分,同时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的成本又不高时,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造成收益或损害的影响非常小。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偏低,且执行程度不好,所以我国的最低工资覆盖情况实际上符合部分覆盖的假设。根据理论分析结果,可以推出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会导致未覆盖部门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增多,而覆盖部门的高技能劳动者就业比例增多,总的就业效应方向并不明确。

参考文献:

[1]韩兆洲,等.最低工资与社会保障[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杰拉尔德・斯塔尔.最低工资――实践与问题的国际述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罗小兰.我国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条件下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分析[J].财贸研究,2007,(4).

[4]李定.关于最低工资法的经济学反思[J].经济问题,2007,(3).

[5]郭熙保,黄灿.刘易斯模型、劳动力异质性与我国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J].河南社会科学,2010,(2).

[6]Ronald J.Krumm.The Impact of the Minimum wage on Regional Labor Markets[M].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1981.

[7]David Neumark and William L.Wascher.Minimum wages[M].MIT Press,2008.

The Study of Labor Heterogeneity and Employment Effects of Minimum Wage Level in China

Ma Xiaobo

(School of Economics,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高分低能篇6

关键词: 语言学能;高/低分组;学习成效

1.引言

语言学能,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影响着语言学习的速度及难易程度,因此对语言学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Carroll认为,学能的笼统定义是“学会做一件事的能力”,并认为语言学能有四个组成部分①语言编码解码能力②语法敏感性③机械记忆能力④语言学习的归纳能力。Carroll 和Sapon 等于1959 年研制的现代语言学能测试(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 , 简称MLAT,对语言学能测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国内对语言学能的研究比较少,更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主要调查分析语言学能对外语学习成效的影响,哪些学能有利于外语学习及哪些学能不利于外语学习。

2.研究设计

2.1样本的选取

2.1.1量性调查样本选取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长沙理工大学2011级土木与建筑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共抽取163人被试。其中土木与建筑学院抽取91人,为理科组,经济与管理学院抽取72人进行语言学能测试,为文科组。

半年后对163人的四级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将四级成绩大于530分的作为高分组,低于450分的作为低分组。

2.1.2 质的研究样本选取

从文科高∕低分组和理科高∕低分组中分别选取4名学生进行半开放式访谈,以便说明量的研究中不能发现的问题。

2.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是采用的是Carroll和Sapon 设计的语言学能检测工具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 2002 年版, 该测试是语言学能测试中研究得最多、使用最广的一种。该工具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听力和联想记忆测试;第二部分为是测试英语音标的学习能力和语码转换能力;第三部分为音标与单词的结合;第四部分为句中词;第五部分为词汇对应联想与记忆力的检测。笔者对原测试进行了简单修改,从语音编码学能(共5个小题)、语言分析能力(共5个小题)、音标与单词的结合(共5个小题)、句中词(共5个小题)、词汇对应联想与记忆检测(共5个小题)五个部分进行了测试,共有25个小题,每题1分。

2.3语言学能测量和数据收集

2.3.1语言学能测量

在进行测试时,测试者向受试者说明测试的目的,使学生积极配合,认真完成测试。将测试控制在30分钟以内,最后一题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将记忆时间严格控制。

2.3.2数据收集

总共发放试卷163份,土木与建筑学院回收有效试卷82份,经济与管理学院回收有效试卷60份。

2.4 数据处理

利用SPSS18.0对文科高∕低分组和理科高∕低分组的语言学能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文科高∕低分组和理科高∕低分组五部分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1)。旨在获得两组五类语言学能的倾向性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为了了解文科高∕低分组和理科高∕低分组语言学能差异,对五类学能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及表3。

表2 文科高∕低分组被试学生之间的T检验结果

3.讨论

3.1.1文科高分组与文科低分组语言学能倾向性统计结果讨论

从表中1可以看出,被试文科高分组中五类学能中平均值最大的是记忆学能,最小的是音素代码学能。被试文科低分组中五类学能平均值最大的是记忆学能,最小的是音素代码学能。被试文科高分组五类学能中,标准差最大的是语音编码学能为3.07,标准差最小的是记忆学能为1.58.被试文科低分组五类学能中,标准差最大的是句中词学能为4.20,标准差最小的是音位编码学能为1.95。

3.1.2文科高分组与文科低分组五类学能统计结果讨论

由表1可见,被试文科高分组学生五类学能中,平均分最高的是记忆学能,最低的是音素代码学能。这可以说明文科高分组在英语学习中较倾向于记忆型学习,而不太倾向于单词与语码转换方面的学习。标准差值最大的是语音编码学能,说明文科高分组学在听觉型学习上差异最大。标准差值最小的是记忆学能,说明文科高分组学生在记忆型学习上没有太大差异。从而表明在文科高分组中,听觉型学习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由于文科学生偏向于记忆方面,记忆学能在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上作用很小。

被试文科低分组学生中,平均分最高的是记忆学能,最低的是音素代码学能。这可以说明,文科低分组在外语学习中较倾向于记忆型学习,而不太倾向于语码转换方面的学习。标准差值最大的是句中词学能,说明文科低分组学生不太倾向于理解型方面的学习,这可能与文科低分组学生平时不太注重阅读理解等方面的练习有关。标准差值最小的是记忆学能,这说明文科低分组学生较倾向于记忆型学习,这既与文科这一学科自身特点有关,也与记忆本身的特点有关。文科低分组学生在语音编码学能上,平均分是2.95,标准差值为3.45,可见语音编码学能是影响文科低分组学生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3.1.3 理科高分组与理科低分组语言学能倾向性统计结果讨论

由表1可见,被试理科高分组中五类学能中平均值最大的是句中词学能,最小的是语音编码学能。被试理科低分组五类学能中平均值最大的是记忆学能,最小的是音素代码学能。被试理科高分组标准差值最大是记忆学能为4.14,最小的是句中词学能为.96。被试理科低分组标准差值最大的是语音编码学能为4.11,标准差最小的是音位编码学能为1.68。

3.1.4 理科高分组与理科低分组五类学能统计结果讨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被试理科高分组五类学能中,平均分最高的是句中词学能,最低的是语音编码学能。这似乎可以说明理科高分组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更倾向于理解型学习,而不太倾向于听力学习。标准差值最大是记忆学能,这说明离了高分组学生在记忆型学习上差异最大。由此可见,记忆能力是理科高分组学生在外语成绩上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着理科高分组学生外语成绩的好坏。标准差值最低的是句中词学能,表明理科高分组学生在理解型学习上差异最小,可见理科高分组学生在理解型学习上相差不大。理科高分组学生的语音编码学能标准差为2.97,并且平均分最低,表明语音编码学能是影响理科高分组学生外语成绩的一个因素。

被试理科低分组中,平均分最高的是记忆学能,最低的是音素代码学能。这似乎可以说明理科低分组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更倾向于记忆型学习,而不太倾向于词汇与语码转换方面的练习。标准差值最大的是语音编码学能,最小的是音位编码学能,表明理科低分组学生在听力型学习上差异最大,在单词与语码转换上差异最小,可见听力是影响理科低分组外语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3.2.1 文科高分组与文科低分组五类学能倾向性差异统计结果讨论

通过对文科高分组与文科低分组五类学能倾向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结果可见,两组学生在语音编码学能上有显著差异(sig=.014

在音位编码学能上,两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sig=.027

在音素编码学能上,两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sig=.042

在句中词学能上,两组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sig=.125>0.05),这说明在理解型学习上没有太大差异。在访谈中,两组学生均表示由于考试时语法与阅读理解占很大分值,因此进行了大量的阅读理解练习。而且语法知识一直是授课重点,因此两组学生在句中词学能上成绩没有太大差异。

在记忆学能上,两组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sig=.633>0.05)。通过访谈 ,两组学生均表示在外语学习中有大量词汇、语法知识需要记忆,而且单纯的机械记忆对他们来说没有困难。虽然文科学生在记忆上没有难度,但没有系统科学的记忆方法,大多是短期记忆,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工作记忆(Repovs&Baddeley 2006)。而工作记忆最大特征是拥有对信息同时进行存储和加工的两大认知功能,即其有限的认知资源可以对诸如语言理解和语言输出等信息进行实时存储及加工处理。

3.2.2 理科高分组与理科低分组五类学能倾向性差异统计结果讨论

从表3可见,理科高分组与理科低分组在语音学能上有显著性差异(sig=.009

在音素代码学能上,两组学生有显著差异(sig=.033

在记忆学能上,两组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sig=.533>0.05)。通过访谈,两组学生与文科学生感受类似,这也与我国的教育方式有关。

在句中词学能上,两组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sig=.649>0.05)。通过访谈,两组学生均表示这类题目没有太大难度。这与理科生在平时学习中进行大量推理练习,逻辑思维比较强有关。在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时,理性对待,找出其中的规律,很少凭感觉。

在音位编码学能上,两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sig=.227>0.05)。两组学生均表示平时不太注重发音的准确性,很少进行口语练习。这不仅与课程设置有关,即口语课程少,在课堂很少有机会开口练习有关,而且部分学生由于语音基础差不好意思在同学面前开口,这也是音位编码成绩较差的原因。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文科高∕低分组和理科高∕低分组的对比分析,发现记忆学能与句中词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外语学习,音素代码学能与语音编码学能不利于外语学习。对此在教学上提出了一些启示与建议。

在语音编码学能教学上,应当加强大学生在音乐智能上的培养。经实证研究发现,音乐与英语有共通之处,都有很强的节奏感。音乐智能的高低对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各中小学应加强这一素质课堂的建设,从基础抓起,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少年儿童的音乐素养,从而促进音乐智能的提高,为日后英语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音素代码学能上,及时改正学生错误发音,创造良好的口语练习氛围。增强学生信心,使学生大胆的对话。

[参考文献]

[1]Carroll, J. & S. Sapon.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 (Form A ) [M] .Bethesda, Maryland: Second Language Testing Inc,1999.

[2]Carroll. J. Twenty five years of research o n 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 [A] . In K. Diller (ed.), 1981.

[3]Carroll. J. Cognitive abilities in 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 Then and now [ A] . In T. Parry & C.Stansfield ( eds. ) , 1990.

[4]Grigorenko E.L.& R.J.Sternberg. Dynamic test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4: 75-111.

[5]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6]Spolsky, B. Prognostication and language aptitude testing, 1925–62. Language Testing, 1995(12):321–340.

[7]戴运财.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6): 451- 459.

[8]马冬梅.外语学习能力的认识和再认识[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高分低能篇7

1低碳型大学园区的提出

“低碳”一词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通过降低因人类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导致的以二氧化碳为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最终降低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使之恢复到不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的水平[1]。在2009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总书记发表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在这一进程中,大学由于其独特的科研、教育属性以及人员多、能耗大的特点,理应打造低碳型的大学园区,并努力成为低碳经济的推动者、实践者和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传播者。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所谓低碳型大学园区就是在学校的日常运行过程中,通过教育引导、强化管理、改进技术和设施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遵循低碳环保理念,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在整个大学园区内营造低碳文化、低碳管理和低碳科技在内的全低碳校园环境,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的绿色校园,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各行业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理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并走在时代的前列,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时代赋予大学的神圣职责。首先,大学人员多,能耗大,社会关注度高,在节能降耗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以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44.7万人测算,如果我国高校能源消耗生均降低15%,水消耗降低15%,全国高校每年可以节能249.3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一个76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能总量;全国高校每年节水4.671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500万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水总量[2]。因此,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会取得较为显著的节能效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和轰动效应。其次,大学科研性强,学生素质高,人员流动快,更有利于引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大学是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区:一方面,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崇尚低碳的文明行为接受最快,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另一方面,低碳型大学园区能够使大学生长期受低碳文化环境的熏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低碳的生活方式,激发大学生对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使他们毕业后像绿色的种子一样播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2.2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学校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和高校的扩招,高校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据2008年数据统计,全国高校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9.6%,总的用水量占全国城镇生活用水总量的8.14%。高校人均生活用煤是全国人均生活用能的4倍,人均生活用水是全国城镇人均生活用水的两倍[3]。能源消耗量的增加直接导致消费开支逐年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高校的能源消费支出已占其总支出的1/10~1/7,有些高校甚至达到1/5~1/4。如此高的能耗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学校管理滞后,长明灯、长流水、剩饭剩菜等浪费现象严重所致,这已成为高校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着办学效益。也可以说,能源的超支和浪费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又一“瓶颈”。因此,节能减排,创建低碳型大学园区对高校而言势在必行,通过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高校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办学成本,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全国200所示范高校实施低碳化建设情况看,生均能耗水耗和能源的支出明显下降,生均的电耗每年484千瓦时,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4%,实现节能67万吨标煤,节水3亿吨[3];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高校加强自身管理,改善校园环境,增强科技含量,从软件环境到硬件设施全面提升学校形象,提高其社会声誉。

2.3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在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人才尤其是具有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纲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发能源资源等经济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和责任,学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把培养具有低碳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低碳的重要性,培养绿色低碳的行为理念,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资源综合利用意识;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将低碳理念转化为自觉的低碳行动,形成人人讲节约、处处行低碳的良性环境;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发展低碳科技领域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有利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由于大学生的流动性强,还有利于低碳理念、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3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思路

3.1营造良好的低碳校园文化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低碳,倡导低碳,塑造高品质的低碳文化,营造良好的低碳环境,这是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要加强低碳理念宣传和引导,要通过宣传手册、倡议书、校报、校园网、校讯通、校园广播等多种媒介向广大师生传递低碳理念,宣传节能减排知识,引导低碳绿色生活。二是要加强低碳课堂教育,高校要积极推进低碳教育进课堂工作,要把低碳教育列入对大学生的形势教育和素质教育内容,开设环境污染控制、可再生资源利用、新能源与节能减排等相关内容的公共选修课程,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绿色环保专题讲座,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环境科学工程专业,实行专业化的特色教育。三是要开展低碳实践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每一张纸、每一支笔、每一升油”等系列节能活动,让每位师生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地践行低碳行为;开展低碳学生寝室、低碳班级和低碳学院(系)的评比活动,形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创低碳环境的良性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低碳金点子、低碳征文、低碳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低碳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低碳活动。四是要鼓励绿色科技创新,高校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现有的资源和科研平台,通过组织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在环境污染控制、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循环经济、新能源与技术、环境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五是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积极加入“全国高校节能联盟”,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和节能动态,共同为建设低碳校园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组织间的合作,促进绿色节能新技术、新产品进校园和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

3.2落实全方位的低碳管理措施创建低碳型大学园区除依靠个人自觉和道德约束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并落实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低碳管理制度和措施,这是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关键和有力保障。第一,加强组织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涉及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个部门或几处部门的事情。因此,高校要把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来抓,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校办、学生处、资产、财务、后勤、基建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低碳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订低碳校园建设中长期规划,落实各部门工作责任,对学校低碳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考评和奖惩。第二,要建立能源量化管理机制,高校要根据实际需要,核定各部门和公共区域用能指标,安装水电暖等能耗计量设施,实行能源目标责任制。能划归部门管理的划归部门管理,不能划归部门管理的公共教室、实验室等公共区域指定由后勤、科研等部门进行管理。对非独立核算部门及公共区域实行“节约奖励,超支自负”的管理办法,对校办产业、后勤产业等独立核算部门采用“谁使用,谁付费”的管理办法,强化成本核算,降低能耗。第三,健全低碳管理制度,既要建立水、电、气、暖、大功率电器或大型仪器设备、办公耗材、公务车辆等各个分项的用能管理制度,又要建立实验室、学生宿舍、教室等固定区域或重点区域的低碳管理办法,要将低碳管理纳入全面的制度建设中。第四,建立能耗公示、能耗统计和能耗分析机制,为促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开展低碳工作,每月应通过校园网等媒介公示各部门的能耗情况,从与本部门的纵向和与其他部门的横向能耗对比中,找差距,促整改。与此同时,每学期要分类分项地对全校能耗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挖掘节能空间,促进低碳校园建设。第五,建立有效监督机制,针对低碳校园创建工作,在部门自检、学校联检的基础上,实行监督奖励。开通监督电话和监督网络平台,发动广大师生对能源浪费现象监督举报,对举报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定期将监督检查情况面向全校进行通报。第六,建立考评奖惩机制,按照能源目标管理的要求,强调各部门领导为各部门低碳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并将低碳工作作为年终对部门和各级领导的重要考核内容。对做出突出贡献或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奖励,同时对存在问题的部门和责任人给予相应的惩罚。

3.3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施科技就是生产力,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施是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必要支撑。在环境建设方面,要充分合理利用校园土地,提高校园绿化率,按照生态平衡原理,合理选用树种,合理搭配乔、灌和草坪种植,实现校园绿地的均衡布局与绿地景观的品质提升。此外,要积极实施透水性道路铺装,合理建设和利用人工水系,营造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打造生态化的绿色校园。在节水方面,要采用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加强水的循环利用和雨水回收,将经过处理后的中水和收集到的雨水充分用于厕所冲洗、道路喷洒、校园绿化以及人工水系。要合理安装节水装置,依托校园一卡通结算平台,在学生浴室安装卡式智能冲水器,开水房安装卡式节水控制器,实行刷卡计量收费;厕所、水房等用水部位安装红外感应节水器、红外感应节水阀、自动节水器、自动冲水器等节水设备;校园绿地安装喷灌、微灌节水设施。在节电方面,淘汰普通灯具,教室、公寓、实验室、办公室等室内公共场所积极采用LED、无极灯、三基色荧光灯或T5型节能灯等绿色节能灯具;学生宿舍安装智能控电系统,同时实行刷卡计量用电;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安装“远红外节电感应装置”,用科技手段避免长明灯现象;路灯采用智能无线网络节电控制系统,利用“时控+光控”的方式对任意一盏路灯或一段路灯进行个性化控制。在节热方面,采用供热按量计费管理方式,做好供热管道和外墙墙体的保温,使用双层中空玻璃,最大程度减少热损;改造供热管网的水平衡调控系统,实现分区分时供热控制,根据学校不同建筑、不同使用特点实行分时段供暖。白天保证教学办公区正常供暖,适当降低学生宿舍温度;夜晚保证学生宿舍正常供暖,适当降低教学办公区温度;学校放假期间,校园供暖低温运行。在绿色能源利用方面,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和照明,安装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电池板等热水和发电装置,用于浴室、开水房、食堂用水和路灯照明;校园地下建筑可采用太阳能聚光传输技术,直接引入太阳光进行采光或辅助照明。对于新建图书馆、会堂等大型公共建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先进的地源热泵和水蓄冷、冰蓄冷技术,充分提取地能的热源和冷源,用于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此外,高校还要积极推进智能化能耗监管平台的建设,借助于各类传感监控设备,通过远程数据采集和系统分析,实现对供电系统、供暖系统、给水系统、路灯及空调等耗能部位全方位立体式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高分低能篇8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生活;调研;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97-0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趋严峻,如何实施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践行低碳生活是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当务之急[1]。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政府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左右[2]。低碳生活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积极关注的重要议题,是促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有序进行的重要力量,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3]。践行低碳生活要求整个社会逐渐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开发节能减排的科技,同时要引导人们了解和减少日常生活中的浪费、污染行为。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高素质的群体,是践行低碳理念、传播低碳文化的重要力量,是未来建设低碳社会的主力军与领导者。他们是否具备低碳意识、践行低碳生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低碳社会的发展。

本文对广州某高校大学生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对低碳理念的认知度与践行度,并分析大学生参与低碳生活的意愿及其日常生活的低碳行椤1疚闹荚诮一步推动“低碳生活”理念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倡导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影响低碳社会的进程,推动全社会低碳生活的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合理设计大学生低碳生活的调研问卷,进行问卷派发与收集;对问卷进行整理,用Office Excel进行数据分析。后期在该大学随机抽取50名本科生进行访谈调查,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以及提出建议。

(二)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低碳概念的了解、参与低碳生活的态度和践行低碳生活的情况三大部分,通过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了解他们低碳生活的情况。

(三)调查样本构成

此次调研采用了对广州某高校本科生进行随机问卷的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900份问卷,回收803份问卷,回收率为89.2%。经过检查筛选,剩下75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3.67%。

二、调研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低碳意识情况分析

1.低碳内涵的了解度分析。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影响其低碳的践行情况。倡导当代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首先要知道他们对低碳的了解程度。本次调研首先调查大学生对“低碳”这个名词的了解,具体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知道“低碳”的含义和大概内容,了解程度仅仅限于表面,没有进行过深入地了解。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低碳”教育,低碳生活意识较为薄弱。通过采访部分同学,笔者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不去深入学习“低碳”,是因为他们平时学习工作繁忙,只能通过身边的宣传初步了解,而没有时间去深入学习。

2.低碳对经济生活影响态度分析。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4]。在收回的753份问卷中,71.85%的同学认为低碳能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采访,笔者了解到他们认为低碳就是节能减排,需要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有16.07%的同学认为低碳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走低碳的道路需要高成本,12.08%的同学认为低碳对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这两部分大学生可能没有对低碳经济模式进行深入了解。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不够全面和深入。对于如何实现低碳生活的问题,66.8%的同学认为在于个人低碳生活习惯,26.83%的同学认为在于低碳科学技术的提高,只有6.37%的同学认为在于法律的约束。可见,大学生非常认可个人生活习惯和科学技术是实现低碳生活的关键。

关于日常生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45.42%的同学考虑过日常生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也尽量做到低碳生活,这部分同学低碳意识较高,有利于今后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关于低碳生活的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教育。47.14%的同学考虑过日常生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但认为很难做到低碳生活。可以推测,当条件成熟使得参与低碳相对便利时,他们很可能参与其中。6.11%的同学没考虑过,但想了解低碳,因此低碳宣传对这部分同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仅有1.33%的同学表示不考虑,不想了解。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随口说说的口号。大学生应长期学习低碳知识,践行低碳生活,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一种生活方式。

3.了解低碳途径分析。为获取大学生了解低碳的途径,笔者设置了“你是从哪些方面了解低碳环保”的题目,具体见表3。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中了解低碳环保的知识;从家人朋友口中了解的较少,商家广告涉及的低碳环保知识也不多。环保志愿者和相关低碳宣传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了解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途径具有多元化特征。由于大学生接触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时间较多,媒体宣传“低碳环保”的效果最为有效。本次调查显示,关于如何看待宣传低碳对践行低碳生活的影响,29.22%的同学认为宣传低碳生活对保护环境有很大的作用,52.06%认为会有一定的作用;17.93%认为会有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0.8%认为不会有作用。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在高校大力宣传低碳是非常有必要的。

4.参与低碳意愿分析。在此次问卷中,笔者进行了大学生低碳意愿调查。从表4得知,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要倡导并开始低碳生活,并认为要从自己做起。由此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愿意践行低碳生活。

调查发现,有80.08%的同学愿意坚持低碳生活,仅有3.72%的同学不愿意坚持低碳生活和有16.2%表示无所谓。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参与低碳生活有着积极地态度和正确的认识,参与低碳生活意愿较高。因此,在校园倡导低碳生活是有较好基础。

(二)大学生参与低碳行为情况

直接体现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情况主要从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以下具体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探讨。

1.大学生参与“衣”的低碳行动情况,具体如表5所示。

表5显示,73.31%的同学做到合理购买衣服,73.31%的同学对衣物进行二次使用,31.34%的同学了解低碳面料,20.19%的同学做到手洗衣服。说明大学生不会根据喜恶随性地购买衣服,而是根据需求来买衣服。同时大部分同学的旧衣物会被再次使用,或者通过捐赠渠道来进行处理。通过采访,笔者了解到学校有相关部门定期对旧衣物进行回收,所以同学们养成了捐赠旧衣物的低碳习惯。只有少数同学了解低碳面料,反映了现代大学生对低碳材料的认知缺乏。手洗衣服的同学较少,大学生基本上是使用洗衣机来洗衣服,可能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较为繁忙有关。

2.大学生参与“食”的低碳行动情况。

据数据显示,62.82%的同学做到多吃蔬菜少吃肉,原因是为了身体健康,并未考虑到饮食结构对减少排碳量的作用。18.86%的同学经常订外卖,原因是学生学习繁忙,订外卖节约时间。做到光盘和打包带走的同学说明他们在饮食方面注意到了低碳环保,但仅占30.51%和41.44%。近一半的学生做不到少用一次性餐具,原因与个人的低碳意识不高以及学校低碳宣传不够有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低碳饮食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同学习惯自己的生活模式。

3.大学生参与“住”的低碳行为情况。低碳的另外一个体现是在居住方面,具体见表7。

选取10种与住有关的低碳行为作为判断标准。在回收的问卷中,96.68%的同学做到二次使用塑料袋和89.64%的学生有随手关灯的习惯。一半左右的同学做到常开窗通风,减少使用空调、使用双面纸张打印或复印。30%左右的同学做到不用电器时拔插头,避免待机、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以上、自备环保袋逛街、选用节能环保产品和节约用水,合理利用“灰色水”,仅有17.8%的同学做到垃圾分类。

大学生的低碳生活习惯与方便、舒适、是否经济实惠等因素密切相关。随手关灯对同学们的正常生活影响较小,塑料袋二次使用经济实惠,因而接近90%的同学都能做到。校园内打印纸张的价格十分便宜亲民,再加上老师或者活动对学生上交纸张材料的要求,因此多数学生习惯单面打印。不用电器时拔插头、避免待机,自备环保袋逛街和节约用水,合理利用“灰色水”的低碳习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会带来不方便和浪费时间,因而只有30%左右的同学能够做到。同时,因节能环保产品价格稍微偏高,只有33.07%的同学选用,可见大学生对节能产品的购买度不高。仅有17.80%的同学进行垃圾分类,原因可能是同学们没有充分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同时学校没有配备完善的垃圾分类箱。

4.大学生参与“行”的低碳行为情况。表8列出了大学生出行的方式。问卷设置该选项为多项选择。由表8可知,大部分同学出行选择走路和坐公交、校巴,56.04%同学出行选择自行车,只有小部分选择开小和开电动摩托。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的出行方式主要依据是否方便快捷和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并没有考虑低碳出行。

总之,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是大学教育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也是全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义务[5]。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不够,能对低碳进行深入了解的学生较少,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的教育与宣传。

2.大学生缺乏低碳生活实践,高校需要广泛、长期开展低碳生活实践的活动。

(二)建议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低碳生活的践行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低碳的进程。为使更多大学生提高低碳生活的意识和形成践行低碳生活的习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低碳生活”的教育宣传。马晓旭认为,大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越强、环境影响与低碳关注度越高、规章制度越健全、公益宣传越到位,他们的低碳消费意愿就越强烈。大学生主要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中了解低碳,媒体应成为宣传低碳的主导。可以把低碳引入到综艺节目中,让观众在享受娱乐的时候对低碳进一步了解。环保志愿者和相关部门组织的展览宣传活动对加深大学生的低碳意识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各大高校可以对相关组织进行培训和举办宣传低碳生活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广低碳成果。同时,低碳教育会对低碳生活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接受低碳教育、树立低碳意识、加上良好的低碳技能会指导学生践行低碳生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的方式,扩大和加强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减少专业年级间低碳的认知和实践差异。也可以组织大学生观看有关低碳主题的电影和纪录片,加强学生的低碳教育和低碳知识技能的宣传和普及,激发他们践行低碳生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举办低碳生活的实践活动。学校应充分调动大学生低碳生活的积极性,实现建设低碳校园的目标,推动社会低碳生活的发展。高校可以开展低碳生活的活动与竞赛,例如节能宿舍大赛、物资回收活动、节能产品发明大赛等。

3.倡导低碳生活的方式。高校要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最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实现。可以在校园内增加低碳生活的提示语,例如在水龙头旁边提示节约用水,在电源旁边提示随手关灯,在打印机旁边提示双面打印等。大学生应树立低碳生活的观念,倡导以节约简朴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生活理念,在社会“低碳或零碳排放”的活动中起模范先锋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细节,践行低碳从小事做起、改变不良生活陋习,过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4.建设低碳校园。大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为了让大学生积极进行低碳生活,校园的公共设备应当是节能减排的设备,例如为学生提供太阳能热水器、分类垃圾桶、节能环保的出行工具等。为了将低碳建设行动落到实处,高校应首先建立管理机制,量化相关碳排放标准,为改进高校建筑和相关设施节能减排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学校应该设立相关的低碳校园管理机构,把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落实到实处,从而有效地把这种绿色生活方式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陈小连,胡孝平.大学生低碳旅游感知价值、参照群体及参与意愿之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2,(3):87-91.

[2]张林,王珍义.大学生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的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调查问卷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268-270.

[3]宋兴怡,苏天照,姜峰等.当代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态度与行为调查研究――以太原市四所高校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8-120.

[4]董青.大学生低碳经济意识状况调研――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127-129.

高分低能篇9

关键词:高住低练;低氧训练; 中、高强度训练; 淋巴细胞转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3-0069-04

Abstract:Objective: Lymphocytes function in spleen of rats after hypoxic training of different model was studied in order to inquire into the immunity function of body Methods:120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9 combinations according to the oxygen environment [normal o2 , liv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HiLo), living low and training low(LL)]and the training intensity[no training , middle intensity training(MT)and high intensity training(HT )] The period of training was 5 wks (MT) and 6 wks (HT) respectively Lymphocytes proliferation function in spleen was measured Results: The lower O2 environment and HT improvedB lymphocytes proliferation function significantly, HT in lower O2 environment increased it further The HiLo environment repressed T lymphocytes proliferation function significantly, but HiLo reduced the repression of environment Mt and HT in normal oxygen damaged the T lymphocytes proliferation function significantly, but LL and HiLo didn,t Key words: training in normal oxygen; hypoxic training; HiLo; middle and high intensity of training; lymphocytes proliferation function

Key words: HiLo; hypoxic training; middle and high intensity of training; lymphocytes proliferation function

低氧训练的作用及机理是当今国内外运动医学领域研究热点的问题,关于它对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大运动量或大强度的平原训练就能造成免疫抑制,单纯的低氧环境对免疫机能不利[1],而低氧训练对免疫机能的不利影响更大[2]。淋巴细胞功能是反映免疫机能的重要指标。与常氧训练相比,低氧训练对淋巴细胞功能有何影响,不同强度低氧训练的影响有何不同,高住低练和低氧训练的影响是否相同等等,这些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报导。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不同强度、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进而了解机体免疫机能的变化规律,旨在丰富低氧训练和运动免疫学理论,并为低氧训练中运动员免疫机能监控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雄性SD大鼠120只,体重15657±644克,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分笼饲养,每笼5只,自由进食、饮水,全价实验鼠颗粒饲料执行标准为GB/T149249-2001。实验期内,每日换水,隔日更换笼中的木屑垫料,以保持清洁。环境温度22±20C,相对湿度55%±10%。

1.2 研究方法

1.2.1 动物分组

本研究设立的氧环境包括常氧(C)、高住低练(GD)和低氧(D),训练强度包括无训练(C)、中等强度训练(TL)和高强度训练(TH),共有9种组合,分别是CC、TCL、TCH;CGD、TGDL、TGDH;CD、TDL和TDH。其中无训练对照组CC、CGD、CD每组各8只,置于相应氧环境静养,与训练组同批取样。训练组经训练淘汰后每组剩余7-8只,于末次运动后休息40小时处死。

1.2.2 动物模型建立

训练组适应性训练2周后开始正式训练。中训组训练5周,每周6天,采用递增训练时间的方案进行。TCL组和TGDL组均在常氧下训练,分别在跑台上持续跑40 min(第1周)、50 min(第2周)、60 min(第3周)、70 min(第4,5周); TDL组在低氧环境训练,第1~5周分别跑30 min、40 min、50 min、60 min、70 min。各组1~5周跑速相同,均为35 m/min,准备活动3 min。

高训组正式训练6周,每周6天,训练方式为间歇训练,采用前3周递增速度、后3周递减间歇时间的方案递增负荷。TCH组和TGDH组均在常氧下训练,第1周,准备活动后进行48~51m/min×2min×4bouts(每半周增加3m/min,下同),间歇5min;第2周跑速为54-57m/min,第3周TCH组60m/min,TGDH组60~63m/min,其余不变;第4-6周TCH组60m/min、TGDH组63m/min,间歇分别缩至4min、3min和2min。TDH组在低氧环境下训练,第1周,42~45m/min×2min×4bouts,间歇5min;第2周速度增至48-51m/min、第3周54~57m/min,其余不变;第4-6周速度为57m/min,间歇缩至4min、3min和2min。

1.2.3 氧环境的控制

正式训练开始前,采用美国产Hypoxic training system低氧仪,产生常压低氧混合气体,并将该气体输入密闭的帐篷内。通过调节低氧仪流量控制氧气浓度,用氧气检测仪监控氧浓度。

正式训练开始后,各组置于相应的氧环境中。C组和D组24小时在常氧和低氧下生活、训练;GD组于下午17:00时至次日晨7:00时置于低氧环境,其余时间在常氧下生活、训练,低氧暴露时间为14小时,

每顶帐篷放入5笼(25只)大鼠,隔日打开帐篷清扫后再重新输入低氧气体,以保证其中的温度、湿度等与常氧大致相同。各低氧帐篷内氧浓度为125%~135%(相当于海拔3500~4000米)。TDL和TDH组训练时的氧浓度为140%~155%(海拔3000米左右)。

1.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无菌取脾,制备淋巴细胞悬液。取淋巴细胞悬液、1640培养液各100μl,分别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份样本设3个重复孔,同时设PHA、LPS丝裂原刺激增殖组和自然增殖对照组,混匀后置于培养箱培养。用ELx800型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各孔OD570值。PHA或LPS刺激增殖组与自然增殖对照组的OD值之比,即为刺激指数(stimulus index, SI)。

1.2.5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作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定为P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强度低氧训练后体重的变化

2周适应性训练后,各组体重无显著差异,但从图1可见,训练后各组别之间出现显著差异。各氧环境组内比较,中训组体重均显著低于无训练组,高训组体重显著高于中训组但低于无训练组。不同氧环境组间比较,无训练组中,GD组和D组体重显著低于C组,且GD大于D组;中训组和高训组中,D组、GD组体重显著低于C组。

注:或表示同一氧环境内与无训练组或中训组差异显著;

相同或不同字母表示不同氧环境之间同一小组无或有显著性差异。

Note: Date are presented as means±Sd or,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untrained or middle intensitygroup in the same oxygen environment (p

2.2 氧环境和训练强度对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影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从表1可见,氧环境(V1)和训练强度(V2)对T-SI无独立影响,但有交互作用;对B-SI既有独立影响,又有交互作用,D组的B-LPS和B-SI显著大于C组和GD组,高训组的T、B自然增殖和B-LPS高于中训组,B-LPS和B-SI高于无训组。从方差来源看,V1、V2及其交互作用对B-SI的影响高达70%,V1的影响是V2的210倍。

2.3 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后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从表2可见,各氧环境组内比较,C组的中训组及高训组的T-SI 显著低于无训练组;GD组高训组的T、B自然增殖功能明显好于自身无训练组和中训组;D组高训组的B细胞增殖功能显著高于自身无训练组和中训组。各氧环境组间比较发现,无训组中,CGD的T-SI显著低于CC和CD,CD的B-SI显著高于CC;中训组间无显著差异;高训组中,TGDH的T、B自然增殖和T-PHA显著高于TCH,但T-SI和B-SI无差异,TDH的B细胞增殖功能显著高于TCH和TGDH。

3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训练对照组比,长期训练能降低大鼠体重,中等强度训练的降体重效应显著大于高强度训练。与常氧组比,高住低练和低氧环境具有显著的降体重作用。该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一致[3]。低氧和高住低练环境导致的体重降低可能会对机体的免疫机能产生不良影响。

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试验,是评价体内淋巴细胞功能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当T细胞和B细胞对丝裂原体外诱导的增殖反应降低时,易使病毒侵入机体并避开免疫识别而导致机体感染。

前人的研究认为,长期适度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能力,而且可以刺激B细胞的分化,但剧烈运动会降低淋巴细胞功能[4,5]。低氧环境会降低T细胞免疫机能,而对B细胞功能影响不大[6]。但关于低氧环境下训练对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报导。

从本实验结果表1可见,氧环境和训练强度对T-SI无独立影响,有交互作用;但对B-SI具有显著性独立影响,且氧环境的影响是训练强度的210倍,低氧组B-SI显著高于常氧和HiLo组,高训组B-SI显著高于无训练组。该结果预示:氧环境和训练因素共同作用对T细胞转化具有显著影响;低氧环境和高强度训练能刺激B细胞分化,HiLo环境和中等强度训练无此作用。

从表2可见,与无训练对照组比较,常氧中训组及高训组的T-SI均显著降低,B-SI有所增加,但不显著;HiLo中训组及高训组T-SI均有所增加,B-SI略有降低,均不显著;低氧中训和高训组T-SI均有所降低,B-SI均升高,其中高训组B-SI显著高于中训组和无训组。表明在常氧环境下,长期中等和高强度训练均会使T细胞转化功能受到抑制。该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一致[4,5],提示本实验中长期中等及高强度训练已经对机体T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造成抑制,对细胞免疫不利。其机制可能与运动训练导致体内免疫细胞发生重新分布,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有关,也可能是长期大运动量或高强度的训练,促使体内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激素释放增加,从而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功能。此外,长期剧烈训练可能改变了细胞因子的浓度,也会导致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反应的改变。但HiLo和低氧训练组却没有产生这种抑制,则是由于HiLo和低氧环境本身已经降低了无训练对照组的T-SI基础值(见表2)。若与常氧无训练组比较,也可见明显降低。

从三个氧环境组间比较看,无训练组中,HiLo组的T-SI显著低于常氧和低氧组,B-SI变化不大;低氧无训练组的T-SI亦较常氧无训练组有所下降,不显著, B-SI显著大于常氧无训练组。中训组之间T-SI和B-SI并没有显著差异;高训组中,低氧高训组的B-SI显著高于常氧和HiLo高训组。

三种氧环境无训练对照组之间比较的结果表明,在无训练因素影响时,低氧和HiLo环境本身就对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具有影响,表现为HiLo和低氧环境具有抑制T细胞转化功能,增强B细胞转化功能的作用,HiLo环境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而低氧环境能显著促进B细胞的分化。该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6],表明低氧环境尤其是HiLo环境能抑制T细胞功能,而持续性低氧环境能增强B细胞功能。

三种氧环境的中训组、高训组之间T-SI并没有呈现出无训练组之间的显著差异,提示HiLo环境下中、高强度训练能提高T细胞转化功能,并与HiLo环境对T细胞转化功能的抑制作用相互拮抗。这一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低氧高训组的B-SI显著升高,不仅高于低氧中训组和无训组,而且高于常氧和HiLo高训组。表明不仅低氧环境具有促进B细胞分化的作用,而且低氧高强度训练能进一步刺激B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与体内IL2、IL4的平衡关系改变有关。本实验进一步研究发现,B-SI与IL-2/IL-4呈显著负相关(r=063,p

B细胞功能的显著上调并不能简单看作整体免疫机能的增强,因为当体液免疫过强,并与细胞免疫失衡时,将导致Th1 /Th2失去平衡,机体感染的几率提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4 结果

4.1 氧环境和训练强度对T细胞增殖功能无独立影响,对B细胞增殖功能有独立影响,且氧环境的影响大于训练强度,表现为低氧环境和高强度训练能显著上调B细胞的分化功能;

4.2 低氧环境能显著刺激B细胞的分化,低氧高强度训练后B细胞分化功能进一步增强,HiLo环境对T细胞功能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HiLo训练能减轻环境对T细胞的抑制;

43 常氧环境下长期中、高强度训练后脾T细胞功能受抑,但低氧和HiLo训练后未见相同结果。

参考文献:

[1]

Caldwell CC, et al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hysiologically relevant hypoxic conditions on T lymphocyte development and effecter functions[J]J Immunol,2001;167 (11):6140-6149

[2] Pyne, DV, et al Inhibition of interferon, cytokine, and lymphocyte proliferate responses in elite swimmers with altitude exposure [J] 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 2000; 20(4):411-418

[3] Raff H, et al Effect of neonatal hypoxia on leptin, insulin, growth hormone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the rat [J] Horm Metab Res, 2001; 33(3):151-155

[4] Pedersen BK, et al Exercise and the immune system: regulation, integration and adaptation [J] Physiol Rev, 2000; 80(3)1055-1081

高分低能篇10

摘要:

使用一维多群输运程序RDMG与二维少群扩散程序LARED-S对点火靶高脚与低脚内爆进行数值模拟.相对于低熵内爆,高脚高熵内爆通过提高预脉冲的辐射温度使得烧蚀面与物质界面的流体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够抑制流体不稳定的增长与热斑混合的发展.同时,高熵设计导致燃料的压缩变差,阻滞时刻燃料的压缩密度与面密度相应降低,中子产额降低.因此,高脚高熵内爆是通过牺牲燃料的高压缩,来换取靶丸内爆流体稳定性能的改善.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高脚高熵内爆;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内爆压缩

实现聚变点火与能量增益是间接驱动惯性约束聚变(ICF)的主要目标.多束激光从激光注入口(LEH)两边对称注入由高Z物质构成的柱形空腔(黑腔)中[1],激光能量通过黑腔内壁材料的吸收再发射转换成高温X光,X光烧蚀靶丸外面的烧蚀层,产生高温、高压等离子体高速向外喷射,其反作用力驱动靶壳与燃料向内加速,达到几百公里每秒的内爆速度,从而形成很高的内爆动压进一步聚心压缩氘氚燃料,获得实现氘氚聚变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环境[2-3].由于大功率激光器的造价昂贵,为了降低点火所需的激光驱动能量,目前ICF普遍采用高收缩的中心点火方式;而烧蚀等离子体的瑞利-泰勒(Rayleigh-Taylor,简称RT)不稳定性是ICF实现小能量点火的关键制约因素[4],也是目前ICF点火物理的研究重点.任何扰动(包括辐射驱动不对称性,靶丸各个界面表面粗糙度,靶表面尘埃以及其它非理想因素)都会通过RT不稳定性增长机制而放大,形成大幅度的尖钉与气泡,严重破坏靶丸内爆性能.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自2012年以来做了多轮氘氚(DT)冷冻靶低熵内爆实验,中子产额明显低于预期,距离自持燃烧尚有3~10倍的差距[5].实验与模拟结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热斑混合与低阶模不对称性.NIF混合实验结果表明:烧蚀面RT不稳定性的增长是造成热斑混合的主要原因[6-7].为了抑制RT不稳定性的增长与热斑混合,NIF最近提出了高脚高熵内爆的设计方案,它通过提高预脉冲的辐射温度来降低烧蚀面RT不稳定性的增长,抑制热斑混合[8].NIF高熵内爆实验结果表明:高脚高熵内爆能够有效地降低热斑混合,中子产额显著提升[9-11].本文通过一维与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高脚高熵内爆的性能,重点研究高熵设计提升流体稳定性的物理机制.

1高脚高熵内爆的一维模拟

首先,我们使用一维多群辐射输运流体力学程序RDMG对低脚与高脚内爆进行模拟对比研究.相对二维少群扩散程序,一维拉式辐射流体力学程序RDMG物理建模更加完备[11]:辐射计算使用多群输运(通常100群),它对烧蚀过程的描述更加合理而趋于物理真实,流场分布结果更加合理;该程序还包含电子与离子Spitzer限流热传导模块,带电粒子a粒子多群输运模块.使用的不透明度参数来自于相对论Hartree-Fock-Slater(HFS)自洽的平均原子模型OPINCH.使用的状态方程(EOS)在不同的温度与密度区间使用不同的物理近似:在低压条件下,通过实验数据拟合状态方程模型;在高压条件下,状态方程使用Thomas-Fermi(TF)模型.而流体分布是影响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增长的关键因素.RDMG程序已经通过多轮烧蚀与内爆实验数据校验,具有很好的置信度来进行点火靶内爆的数值模拟研究[13-14].高脚高熵与低脚低熵内爆模拟使用T0靶设计(如图1(a)所示),梯度掺硅Si,掺杂份额依次为1-2-1%;辐射温度曲线如图1(b)所示,峰值温度为300eV;辐射能谱分布采用普朗克谱加高斯型M带(hν>1.8keV)[14],在Tr=300eV时,M带份额为18%(该数值取自美国NIF实验)[15].

为达到燃料的低熵高压缩,低熵内爆通常采用四个冲击波时间匹配的规则,即:前三个冲击波依次传出DT内界面进入DT气体;当稀疏波传到DT冰外界面时,第四个冲击波传入DT冰.对于高熵内爆,由于预脉冲的温度提高,第一个冲击波的强度变强,冲击波减少一个,前两个冲击波依次传出DT冰内界面进入DT气体,当稀疏波传到DT冰外界面时,第三个冲击波传入DT冰.RDMG一维模拟高脚高熵与低脚低熵内爆性能如表1.所示,并与美国NIF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8].可以看出:相对于低熵内爆,高熵设计的内爆速度与燃料熵增增加,而收缩比与燃料的最大压缩密度与面密度显著降低,相应的产能也明显降低.同时,我们对比了内爆关键时刻的流场分布,研究高脚高熵设计对内爆流场的影响.图2(a)显示最大内爆速度时刻密度分布.与低熵内爆的流场相比,在最大内爆速度时刻,高熵内爆的DT压缩密度降低,DT-CH物质界面的密度梯度显著降低,即Atwood数降低,该界面的流体稳定性得到改善;同时,烧蚀面密度分布明显变缓,意味着烧蚀面的密度梯度标长增大,相应的流体稳定性变好.随着点火靶内爆过程的发展,靶丸经历了多个冲击波加载,加速飞行,减速飞行直到阻滞,然后反弹解体.图2(b)给出了阻滞时刻高熵与低熵内爆的密度与离子温度分布,可以看出:阻滞时刻高熵内爆的DT主燃料层峰值密度明显降低,靶壳厚度增大,热斑的半径增加,因此,高熵设计的收缩比降低;同时,由于高熵内爆的到芯冲击波相对较强,使得芯部离子温度较高.由于高脚高熵设计提高了预脉冲阶段的辐射温度,其流场烧蚀面密度分布比较缓,对应的密度梯度标长要大于低熵内爆.同时,辐射温度的提高使得烧蚀速率va明显高于低熵内爆,因此,高熵内爆烧蚀面的RT增长率要明显小于低熵内爆的增长率(如图3(a)所示).在CH-DT物质界面,由于高熵内爆的燃料压缩密度降低,使得物质界面的Atwood数明显低于低熵内爆,因此高熵内爆CH-DT物质界面的流体稳定性要显著优于低熵内爆,如图3(b)所示.综合上述模拟结果,高熵内爆是通过降低燃料的压缩来换取流体的稳定性.但是,由于RT增长率的线性分析比较简单,诸多影响RT增长的因素(比如界面之间的馈入,模数耦合,以及RM增长等)没有考虑,因此需要使用直接模拟的方法来研究高脚高熵内爆的稳定性.

2高脚高熵内爆的二维模拟

在本节中,我们使用LARED-S二维程序进行模拟.LARED-S程序是基于欧拉格式建立的辐射多群扩散版本流体力学并行程序,主要针对靶丸内爆过程中流体力学不稳定性的发展进行直接模拟研究.该程序包含流体力学过程、Spitzer-Harm电子限流热传导、离子限流热传导,辐射多群扩散(一般为20群)、氘氚热核反应以及带电粒子输运与能量沉积等,涵盖了靶丸内爆的主要物理[16-17].辐射参数来自于相对论HFS自洽的平均原子模型OPINCH,状态方程使用QEOS,为了节省计算量,计算模型只模拟赤道附近一个余弦波周期的锲性区域:在角度方向均匀划分40~60个网格;径向网格规模为2000,最细网格分辨率达到0.05μm.程序采用活动网格追踪靶丸的高密度壳,以保证足够高的分辨率.由于靶丸初始外表面的扰动幅度非常小,在纳米量级,要想分辨这么小的扰动,网格分辨率也需要达到相似的量级.为了降低计算量,我们对初始的扰动幅度进行放大(比如100倍),这样网格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当扰动幅度增长一定程度后,再将扰动幅度缩小100倍,这就是直接模拟的缩放技术.在点火靶模拟研究过程中,我们先以一维RDMG(100群)输运的模拟结果为标准,通过改变LARED-S加源位置及辐射驱动温度曲线,使LARED-S程序模拟得到的烧蚀压与RDMG的结果基本一致,这样可以认为调整后的二维多群扩散LARED-S计算的靶丸内爆动力学行为与一维输运结果是趋于一致的.首先给出靶丸外表面L=50扰动模数的二维模拟结果.图4给出了在最大内爆速度时刻靶丸流场的密度分布,在CH-DT物质界面处,高熵内爆的L=50的扰动增长因子GF(GF等于扰动最终幅度除以扰动初始幅度)为139,大大地低于低熵内爆的结果(GF=308).

该模型采用上面提到的缩放技术,初始时刻在靶丸外表面加A=0.5μm的扰动,在内爆过程中对流场的扰动幅度进行一定比例的缩放,图4中的扰动结果是经过100倍的缩小,相当于初始加的扰动幅度为0.005μm.图5给出了阻滞时刻扰动模数L=50的时密度分布,该计算模型在整个内爆过程中没有采用缩放技术,初始幅度为0.5mm的扰动由于RT增长机制被极大地放大,在阻滞时刻靶壳外面出现大幅度的尖钉结构,但是由于扰动波长比较小,外表面的扰动无法穿透较厚的靶壳耦合到热斑界面上,因此芯部热斑边界的扰动幅度都非常小.通过图5(a)、(b)图比较可以明显看出,高脚高熵靶壳外表面的尖钉幅度要远远小于低熵内爆的结果,表明高熵内爆烧蚀面的流体稳定性能明显优于低熵内爆.本文模拟了点火靶丸烧蚀层外表面不同扰动模数增长,图6给出最大内爆速度时刻外表面扰动增长因子随扰动模数的变化.可以看出:高脚高熵内爆烧蚀面的扰动增长因子远小于低熵内爆的结果,通过提高预脉冲的辐射温度能够明显地改善内爆流场的稳定性.因此,高熵内爆的设计是通过牺牲DT燃料的压缩与高增益,来换取内爆流体的稳定性,从而抑制热斑混合的出现.此外,我们还模拟研究了靶丸DT冰内界面扰动增长规律及其对内爆性能的影响.随着DT冰内界面初始扰动幅度的增加,内爆产能相应降低,直至点火失败(产能低于1MJ),图7给出点火靶产能的YOC(Yieldoverclean)随L=12扰动初始幅度的变化.可以看出,高脚高熵的内爆设计对扰动幅度的敏感性降低,没有形成陡峭的产能悬崖,产能随着扰动幅度的增加而线性降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高熵内爆大大降低了烧蚀面中高阶模扰动的增长,但对低阶模的容忍度并没有明显地提升.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