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教育方法十篇

时间:2023-06-14 17:36:08

独特的教育方法

独特的教育方法篇1

正由于汉字的发明与习练书法的重要,因此中国的传统启蒙教育,首先把“练习毛笔书法,识汉字,习汉文”,作为少儿的最初启蒙教育。专一于此数年,而暂不学习其他。以识汉字、习汉文,作为以后学习其他如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百科知识的首要基础课。以教习毛笔字来从小修治少儿的心态,培养少儿的恒心、毅力、静心、专一,达到修其心志之目的。因为求学问,首先要求人做到心必静,能专一,有毅力,有恒心,方可得其学问也。不心静、不专一、无心、无毅力,怎能求得好学问。古人深知此之重要,故要求少儿从小就习练毛笔书法以达修治其心之目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先修其心志的独特的教育方式,使少儿从小既打下了扎实的汉字、汉文基础(这是百科之首的基础),又修炼出他们良好的性格与学习习惯;而且又使少儿学习负担不重,能较轻松愉快地度过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少年时代。

反思我们的现代少儿启蒙教育模式,家长们是否有点走入怪圈?从幼儿园起到小学毕业阶段止,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学,致使大多数小孩什么都学得不深不透。学校虽强调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加强素质教育,但家长们却仍然在不断地加重自己孩子的学习负担。造成小孩学习负担过重,既影响了少儿的身心健康,又使少儿从小养成浮躁不认真的学习习惯。就从学生写字来看,现代80%的学生不能把字写好,原因就是从小丢弃了毛笔字的学习。这是丢弃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独特也是最宝贵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方式所造成的结果。

请我们从著名学者郑舜煌的话语中,去深刻领悟一下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吧!他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自主、要自强、要振兴,靠的是什么?它首先靠的不是政治,不是经济,更不是军队,而是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注定要失败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也是注定要失败的。中国自炎黄始祖一统的,浩浩荡荡延续至今五千多年,从不泯灭,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源远流长、精深广博的中华文化,靠的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顽强拼搏、勇敢奋进的中华民族精神。它绝不是靠什么西方文化,外来什么主义。”

独特的教育方法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 经济与管理 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21-03

【Abstract】The paper firstly reviewed the main problems with the cultivating of applicational undergraduate tal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or independent college, emphasized the role of gene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 aim and grade of talent-cultivating for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put forward the approaches of cultivating applicational undergraduate tal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or independent college from the viewpoint of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reform.

【Key words】Independent College Economics &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The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ng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四层涵义: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目标+过程与方式”,即“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一、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我国的独立学院几乎全都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甚至成为其主要的专业类别。因此,研究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全国80%以上的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15%以上。然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口径过窄,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相关课程设置不完全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部分课程过于理论化,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环节缺乏等。由于目前独立学院从多方面移植了母校长期积累的传统与经验,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基本上沿袭了举办高校的做法,其人才培养模式就必然要受到举办高校的制约,在短期内难以有明显的改善。

例如,目前许多独立学院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对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另外,需要共享举办高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在原本有限的资源约束下,独立学院的生均实践教学资源更加匮乏,从而使得实践教学难免受到一定影响和制约。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的特点也影响了目前的人才培养效果,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课程缺乏应有的兴趣,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二、通识教育在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针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而产生的高等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模式,其基本内容就是要让大学生在进入专业研究以前,应研读经典著作,使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批评能力、推理能力、评价能力,进而获得继续教育自己的习惯、观念及方法,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如何在实践中创新,如何把培养目标具体化,转化为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独立学院真正面对的课题。独立学院应该时刻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之才为己任,适时适当地给学生加入通识教育课程,以真正达到塑造社会栋梁之材的良好愿景。

2.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

要想实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之才,通识教育是独立学院不容忽视的重要理念。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总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独立学院的各种教学资源相对于母体高校还有一定差距,通识教育在资源较为完备的研究型大学中尚且发展艰难,独立学院更是缺乏促使通识教育茁壮成长的土壤。独立学院源于母体大学,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方面与母体大学有着高度的相似性。随着独立学院“独”的程度不断加强,从社会对独立学院的反馈信息来看,独立学院必须尽早创立与母体院校不同、又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系列办学环节,使受教育者这个教育的终端产物体现出独立学院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3.探索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方案

目前,独立学院十分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革新,应及时地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独立学院的教育改革中,全面、科学、发展地对待教学革新。通识教育理念必须内化为体系科学、便于实施的通识课程,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一个严密的、有组织的教学体系,这是达成通识教育的基本途径。各独立学院应组建专门的研究小组,探索适合各院校自身特点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明显缺乏本土特色,体系缺乏科学论证,内容局限于基本知识。所以,独立学院在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两者上达成平衡,培养出更适应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

三、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在我国高等教育层次中,普通本科院校、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分工,各自以不同类型的人才为培养目标,这是由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的。

1.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明确提出了“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既不同于科研型本科院校,也不同于高职院校。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介于学科型(或研究型)和职业技术型(或技能型)之间,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发展需要的。不管从设立初衷还是现实需要、从学生生源还是未来发展来看,现阶段的办学目标必须牢牢地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样才能与作为研究型或高水平大学的母体在培养目标上合理分工,错位发展。这就要求独立学院不能克隆母体学校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质量衡量标准,而应当进行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加强实践和能力锻炼环节,体现出不同的质量观与教育观。同时,独立学院应当具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

独特的教育方法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困境;对策

作者简介:何剑(1984-),女,河南漯河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实习研究员;张洋(1985-),男,河南临颍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助理实验师。(广东广州51099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09-02

一、独立学院的概念及发展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规定:“独立学院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一些普通本科高校按公办机制和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不属此范畴。独立学院要一律采用新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008年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26号令)中又进一步明确规定:“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

1998~2002年是我国独立学院的迅猛发展期。1993年,我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拉开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序幕。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指出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这使得刚刚起步的民办教育遭到重创,停滞不前。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国家首次明确以法律形式肯定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这表明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态度有“限制”转变为“鼓励”,民办高等教育正式迎来了春天。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独立学院这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2001年,全国举办独立学院的本科院校已超过230所,招收学生近10万人。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民办教育的专门法,掀开了我国民办教育的新篇章,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的法律与法规建设开始步入成熟规范阶段。1999~2002年,虽然是独立学院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国家对独立学院的态度仍不明确,仍处于跟踪调研和积极探索阶段。民办教育促进法中也没有涉及到有关独立学院的规定,加上独立学院合作多元化,有一些甚至是“公办”形式,故当时民办教育促进法在独立学院上的适用还有待商榷。

2003年4月,第一个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政策性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颁布,首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概念。同时,提出对独立学院要贯彻“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的原则,并规定要一律采用民办机制。文件要求加强对独立学院的管理,并对已经举办的独立学院进行检查、清理,凡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要立即停办或停止招生。按照文件精神,2003年下半年开始教育部对各地的独立学院进行了逐一检查和整顿,对已创办的360多所独立学院进行审查和重新备案,结果取消了其中100多所“二级学院”的办学资格,最终确认249所。至此,独立学院才算真正走上规范发展之路,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开始向自主办学机构过渡。2006年开始,教育部进一步加大对独立学院的规范力度,独立学院稳重发展。2007年,独立学院总数为318所,在校生186.62万人,其中本科生165.68万人,专科生20.94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0.87万人。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第26号令,从4月1日起正式施行《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这是国家第一次在法规层面上,明确提出独立学院是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从根本上澄清了独立学院“似公似民”的模糊法律属性,困扰人们数十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办学者的疑难问题得到了明确,也使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3所,在校生260.32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54.6%;其中本科学生238.98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本科本科学生人数的85.1%。可见,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独立学院的发展困境

独立学院经过蓬勃发展不仅在数量和学生人数上达到了一定规模,而且在质量上也逐步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独立学院起步较晚、资源短缺,同时还面临来自国内公办高校、其他民办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压力,其发展之路可以说是举步维艰,面临着许多困境。

我国关于独立学院的政策法规过于宏观,原则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差,基本上停留在政策层面,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较之法律还有很大差距。

独立学院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国家对独立学院不投入,只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独立学院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参与举办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一些举办者无力源源不断为独立学院输入办学资金,独立学院便只能走“以生养生”道路,靠收取学费维持学院的运转,后续资金力量不足,导致一些独立学院办学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教学质量难保证,无法形成优势专业和自身特色,限制了独立学院的发展。

独立学院从初建至今,最长也只有十多年历史,发展历程短,大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及品牌,一些独立学院还存在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等问题。

管理存在漏洞。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种管理体制有一定的优势,比较灵活,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或重大事件时能做出迅速反应,并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去突破某一方面的难题和瓶颈。但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董事会可能会虚位,也可能会越权过多干预学院的管理,董事会与学院管理层之间关系紧张等。学院的日常管理也是目前引人关注的话题。一些独立学院照搬公办高校的管理模式,注重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但管理成本较高,灵活性稍差;一些独立学院则采取企业管理模式,过多追求办学经济效益或回报,忽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又会造成“人治”,劳动者利益得不到尊重。

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相对公办高校,独立学院教师数量少,生师比大,且兼职教师较多,流动性较大。专职教师也存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缺乏高职称、高学历和中青年的教师。另外,由于独立学院教师在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科研配套设施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科带头人等高端人才的引进上显得力不从心。

专业设置普遍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专业设置雷同,缺乏特色专业,偏重成本低的专业,带有明显的短期实用主义倾向,专业变化频繁。

三、独立学院如何走出困境

国家要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法律体系,为独立学院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要借鉴西方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立法调控措施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的立法体系,规范立法程序,注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时修正已有立法,并保证法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使独立学院真正做到依法办学、依法治教。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独立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独立学院仅靠单一的投资主体或学费投入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独立学院的后续发展。独立学院应积极拓展经费渠道,可以通过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加强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积极募集社会各界的捐赠等方式来筹措高等教育经费,努力走出一条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模式,为独立学院发展谋求充足的资本。

独立学院想要提高竞争力,在与公办高校和其他民办高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打造自己的品牌。首先,办学过程中,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等方面形成稳定的个性特征;其次,把特色发展、品牌建设纳入到学院发展规划之中,制订一系列办学特色、品牌建设策略;再次,要建立规范的学院形象设计,包括校园形象设计和VI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最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宣传介绍学院的特色,以提高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

独立学院是创新的产物,不能固守原有的模式和机制,必须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构建特色鲜明的内部管理体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施依法治校,做到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规范人;其次要以人为本,理顺内部各种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和谐内部氛围,强化学院内部管理。

可以借鉴公办高校长期形成的内部管理的做法和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加以修正、调整,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建立起精简高效、独具特色的独立学院内部管理模式。最后,在管理手段上,可以在坚持董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完善院长办公会议制度。参与院长办公会议的成员一般只限定在学院的高层,而学院的高层均是由董事会任命。学院日常的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招生、就业、人事、宣传、对外交流等行政事务是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的重点。完善院长办公会议制度实际上是完善学院决策过程和治理结构的优化,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最终也是在董事会领导下推进学院的各项事务。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层干部会议,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执行力。中层干部是高层决策的执行者和基层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是管理过程的中坚力量。中层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院整体的工作面貌和管理水平。所以,独立学院要重视中层领导干部的力量,对中层干部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中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定期召开中层干部会议,以保证学院各项政策决定及时准确向下传达,同时,可以通过会议向上反映问题、反馈工作状况,便于高层领导正确决策、及时解决各项问题。

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最终决定着高校的教学质量、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学术科研水平等。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以看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高校的重要性。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优良的师资是获得优质办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关键要素。因此,必须以包容的心态开拓多种途径,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改善独立学院目前的师资结构状况。

首先,加大吸引人才投入的力度。在每年的发展计划和经费预算中,提高用于师资队伍、人才建设的投入比例,设立专门的人才引进工作经费,加大科研项目经费,对于突出的优秀人才实行特事特办,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其次,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吸引优秀人才。着重引进一批能支撑学科发展的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另外,人才不仅要引进,还要培养,要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扶持力度。最后,优化人才管理机制。人才引进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依靠先进的管理机制或模式,发挥最大的效能,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应在充分尊重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新需要,一方面发挥学校已有学科的专业优势,打造品牌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发掘或培育新专业。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进行市场调研,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置、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严格的论证。

参考文献:

[1]许为民,林伟连,楼锡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金彦龙,李福学,牛似虎.独立学院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劳凯生.中国教育改革30年:政策法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沈怡玥,倪振民.关于独立学院的政策与法规及其问题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06,(7).

[5]孙爱东.民办教育现状及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6]胡卫,谢锡美.困境与选择: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民办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7]马明.我国独立学院的现状与前景展望[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9.

[8]马琳.独立学院内部管理模式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独特的教育方法篇4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结合管理学激励理论,对福建独立学院体育教师队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在体育师资队伍结构、培训进修、考核评价、工作回报等方面的激励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独立学院体育师资的有效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独立学院作为福建省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新事物,要想持久发展,必须面对高水平师资的竞争。大学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专任专职体育教师作为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独立学院体育教育的发展状况。基于此,笔者结合管理学激励原理,以福建省独立学院为例,从教师基本情况,进修培训,考核评价,工作情况几个维度人手,对独立学院专任专职体育教师激励机制进行研究,试图为我国独立学院体育师资有效管理提供一些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师资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福建师范大学校园网数据库、期刊、网络等多种途径,查询了大量有关独立学院体育教师激励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共设计了2份调查问卷,经专家咨询并验证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后,发放给相应的调查对象。对独立学院体育教师总计发放53份问卷,回收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5O份。对8所独立学院体育负责人发放8份问卷,回收8份,其中有效问卷8份。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主要是由专任专职教师(独立学院自有体育教师)、外聘教师、兼职教师构成,兼职教师一般依托母体高校体育教师,外聘教师主要以退休返聘体育教师为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专任专职体育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力量、中坚力量,是其体育教学工作的基石。但从表1看出,独立学院专职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职称结构方面,助教职称高达80%。在学历构成方面,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同样一览无遗。本科学历所占比例高达72%,研究生学历仅占28%。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独立学院作为福建省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社会公众对它的认可还需要时间,所以在引进骨干教师或高层次人才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独立学院作为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对师资应该有更高的要求,目前,以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为主体的独立学院专任专职体育师资,在教学经验、专业能力、学科建设等方面,距离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工作还有较大差距。

2.2体育教师进修培训情况

由于师生比严重失衡,独立学院专任专职体育教师一般要承担的工作量都比较大,除了繁重的体育教学任务,往往还要担负学生课余运动训练等其他相关工作,由此,无暇顾及自身进修培训。应该说,进修培训产生的不菲费用对独立学院管理方而言,也是不小的负担。但如果让教师完全自费培训,自己独立承担培训费用,对教师培训进修的积极性同样是一种打击。目前,以本科学历为主的独立学院专任专职体育教师主要进修方式就是在职攻读硕士。部分学院基于各种考虑,往往对教师的进修培训不够重视。根据教育部8号文件和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的要求,专任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位的比例应占30%以上。显然,不管是从独立学院评估角度,还是从体育人力资源培育角度来看,管理者都应克服对体育教师“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加大进修培训力度,创建充满活力育人机制,营造良好激励环境,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使其更好地胜任独立体育教育工作。

2.3体育教师考核评价情况

考核评价涉及到教师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各方面,考核评价体系是否全面科学,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调查得知,目前,对独立学院体育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学生考核评价、系级考评组织评价、院级考核评价组织。大多数独立学院仿效母体学校的做法,没有根据自身特殊的管理层构成、师资结构、学生特点等情况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独立学院体育教师肩负体育教学、带队训练、课余活动指导、科研等多种任务,但对其工作考核方式显得过于单一。如部分学院考核重心放在系级、院级领导的评价上面,而学生这一真正的主体的评价权重不足。教师普遍对学院的考核评价体系不满(见表2)。错位的评价方式不但不能够发挥激励作用,而且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全面的考核评价标准,对有效激励教师,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动性有重要意义。

从统计结果看(见图1),58%的教师选择有些危机感,38%的教师选择有强烈危机感,只有4%的教师没有危机感。显然,独立学院体育教师明显具有比较强烈的工作危机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民办性质的二级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尚处在起步发展的探索阶段。和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公立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无论在竞争力、稳定性,还是发展前景等方面都处于下方。此外,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体育教师的就业面相对较窄,一旦解聘,二次就业竞争力较差。但是,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2l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适当的危机感有既可以激发工作动机,也可以增强教师的心理凝聚力,促使其在竞争中不断深挖潜能,自我促进。当然,管理者也应该注意过度的工作危机感可能引发的心理压力过大等负面效应。

2.4.2工作地位情况

由于独立学院的民营机制,在薪酬的分配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多数体育教师对薪酬情况比较满意。但是,在工作地位方面,较多体育教师感觉不太满意。事实上,体育教育对独立学院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普遍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体育教育正好具有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的功能。《体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也明确指出:“学校应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保障教师享受与其工作特点有关的待遇。”但是,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和偏见,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往往不受重视。独立学院体育教师工作社会地位的提高,既有赖于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也需要管理者的重视与支持以及社会的理解与接受。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福建独立学院体育教师队伍具有明显的结构不合理特征;2)低学历、低职称的教师队伍有强烈的培训进修需求,但由于对体育教育的传统思维与偏见,独立学院管理者对体育教师的使用上往往出现“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3)独立学院对缺乏对体育教师科学、全面的的考核评价体系;4)独立学院体育教师具有不同程度的工作危机感,多数对工作地位不太满意。

独特的教育方法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法学教育;法学素养;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作为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其法学教育起步较晚,且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母体教学模式,这就忽略了其法学教育的个体性。2008年司法考试报名条件向在校法科学生开放,于是,在校学生为了通过司法考试,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通过司考上,出现了忽视法学理论学习的倾向。这种变化给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一、厘定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性质

对于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法学教育界一直存有争议,但是将大学法学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的观点更符合目前的现状。原因有三,其一,我国法学教育机构众多,主管部门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入学考试、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同小异;其二,法科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从事检察官、法官、律师等相关行业,而是要参加法律职业培训和统一司法考试;第三,2008年出台的《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以下称“办法”)第四条规定:“司法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组成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就国家司法考试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第五条规定:“国家司法考试由司法部负责实施。”以上条款可以说明,国家司法考试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存在,司法考试和法学教育的管辖与实施分属不同的部门。

该《办法》第二条规定:“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申请律师执业和担任公证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可见,司法考试制度的实施,为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衔接搭建了平台。法科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是进入法律职业的必经途径。另外,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和应用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律诊所、法学乡村调查等活动与通识教育并不矛盾。

二、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现状

多数独立学院的教育模式由母体高校提供,母体的法学教学模式对独立学院教学活动有直接影响,而传统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着“轻应用、重理论”的现象。由此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及定位不清

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目标不清,定位不准,教学上没有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学院特色的法学人才培养方式。采用母体高校的标准进行管理和教学活动,使得传统法学教育的高理论性和高规范性压力一直存在于独立学院法学教育中。这是造成独立学院法科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课程设置偏重理论

大多数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所占比例相当大,实践性教学内容较少。除了毕业实习外,很多课程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即使安排毕业实习,也只有两三个月,甚至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很多学生选择在实习期间准备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最终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

现行独立学院法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传承传统法学教学模式,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中心,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此外,受薪酬、学校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课堂外,学生与知名的法学家、法官、律师等交流的机会较少,学生的视野狭窄,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学能力不强。

此外,独立学院法学教育还存在着经费紧张、受场地限制的现象,从而使得独立学院的法学实践性、应用性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三、司法考试背景下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改革

基于以上分析,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面临着重新定位及统一司法考试的双重压力。因此,在对独立学院法学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忽视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又不能不顾司法考试的影响和学科的特点而盲目地进行改革。

(一)根据法学学科特点,革新教学理念

法学教育为通识教育,但不应忽视职业能力教育。法学教育中坚持通识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的原则。通识教育是基础教育,在传授法律基本知识、传播法律精神、普及法律文化,培养学生法律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独立学院的学生基本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之前没有任何的法学基础知识,因此,大学法学教育仍应坚持将法学基础理论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具有较强法律素养的法律通才,为将来拟从事法律职业和拟从事法学教学研究者打下法律基础。

另一方面,法学的实践性极强,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并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加强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律诊所、送法下乡、法学乡村调查等活动。因此,独立学院在法学教育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也要考虑职业的需要。

(二)调整课程设置

现阶段,大学法学教育的课程都是由教育部设置的,共16门主干课,包括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这样安排能够从整体上保证高等院校所培养的法科学生在质量上的统一,但忽视了独立学院的地域性和市场性的特点,不能充分发挥独立学院教育方面的优势。

因此,根据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的理念,同时兼顾法律职业教育的需要,有必要在16门主干课之外,开设相关的辅助课程。例如,可以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学术型和实务型增设不同的课程,学术型的学生未来主要是进行法学理论研究,因此,增设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逻辑学、比较法、法律语言学等课程;而实务型学生,可以开设司法考试的培训课程、法律文书写作、司法实务、刑事侦查学、法律心理学、法医学等课程。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法学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授,受母体教学方法的影响,独立学院法学教学也是如此,因此,独立学院法科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一直被忽视。但独立学院学生在创新性、动手等方面一直受到肯定,这恰恰可以弥补学习能力的不足。

独特的教育方法篇6

【关键字】机会;威胁;优势;劣势,趋势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分析独立学院的竞争态势?

一、导论

(一) SWOT分析方法简介

SWOT分析法来自企业战略,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达到正确估计形势,选择最佳战略的方法。S是指企业的内部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

(二)独立学院的界定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利用公办母体高等学校的部分资源,实行严格的独立办学,是社会力量与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有益结合,它的性质是公办大学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学校,按照民营机制来运行的,重点在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可探索的新路。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独立学院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试图探求独立学院发展趋势,指明独立学院的未来归宿。其中机会是指环境中对独立学院发展有利的各种因素,威胁是指不利的因素,优势和劣势是指独立学院所具有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各种资源优劣因素。

二、外部机会

(一)时代机遇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的空间。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任务的提出,独立学院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各类在学学生的规模将达到3000万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以上。早在2004年,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校均规模已达14000人左右,专科学校校均规模8000人左右。整个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校均办学规模已经达到10000余人,师生比为1:18。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容纳能力已经趋于饱和,扩张能力有限。公办高校正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发展模式转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任务将主要由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职业学院承担,独立学院将因其特殊模式将优先获得发展。

2. 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教育市场化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中国高等教育也将以某种方式接受教育市场化观念并纳入教育市场化过程中,只是时间早晚和程度差异而已。独立学院教育是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化而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教育正经历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相对于公办高等教育而言,独立学院教育对市场化显然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3.多元化发展是未来高等教育需求的趋势。过去30年里,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需求大而供给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是一种“机会需求”,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教育提供了满足这种“机会需求”的供给,“机会需求”提供了独立学院发展的空间,使得民办高校形成了一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发展需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形势要求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但加快发展又将面临教育经费投入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巨大困难。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不少公办高校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因此,高等教育规模要继续有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总的趋势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必然的选择。独立学院顺势而生。

(三)各方扶持

独立学院的发展普遍得到了大学、投资方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许多地方政府认识到,独立学院的发展对提高本地高等教育入学率、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的巨大好处,也纷纷在土地使用、校园规划、资金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以政策支持。

三、外部威胁

(一)公办院校

无论高等教育怎么样发展,公办院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优势不言而喻。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民众的高等教育需要将会从“机会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竞争高等教育机会转变为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二)民办大学

民办大学是在公办高校因体制和机制原因所致的空隙中发展壮大的,是高等教育中的市场长利基者。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仍将处于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民办高校一般定位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教育,占领低端应用型人才市场,做中国高等教育的基座部分和补充。

(三)公办高职院校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蓝海。近年来,公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虽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多数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制升格而来,其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虽然还有一个不断改善和提升的过程,但在这些方面,公办高职院校与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相比并不逊色,随着公办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品牌的提升和特色的形成,将会从某种程度上挤压独立学院的空间。

(四)资金问题

教育本身属公益性的事业,是非赢利性的事业,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可以有合理回报,但实际上这种回报将不会是很大的。是大学就必须以公益性为独立学院的基本价值定位。这要求投资方要在公益性与逐利性、事业与产业之间找到平衡点,解决如何在办学公益性的前提下,处理好资本天然所固有的逐利性特征,处理不当势必会对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四、内部优势

(一)性质优势

独立学院是戴着红帽子的民办大学,适合中国的政治形态、意识形态和百姓的文化心理。独立学院的发展如此迅速是独立学院的性质决定的。独立学院的性质定位既不姓“公”,也不姓“私”,而是姓“社”、“社会资本”的社,服务社会的“社”、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社”。

(二) 定位优势

独立学院填补了“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空挡”,是“应用型和教学型的结合”。在母体高水平本科院校纷纷向教学科研型或研究型大学迈进,出现“教学型”空挡;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原行业部委院校在体制改革中划归地方为主管理后向综合性迈进,出现“专门学院”空挡;职业技术学院学制由三年向二年转变,出现“高层次应用型”空挡。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学型学院”,发展空间很大。

(三)特征优势

独立学院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优、独、民”字。 “优”字是独立学院的一个很好的特征,也是独立学院的优势所在。名牌独立学院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都是充分利用大学和社会力量的优质资源组合,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树立的新典范。

在市场上,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第一是成本优势,即生产同样产品的成本比别人更低;第二是产品优势,即产品的差异化优势;第三是品牌优势,即在技术性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愿意为品牌多付钱。教育是一个品牌价值很高的行业,独立学院可以授予本科的文凭与学位,利用母体的品牌优势;民办的运营机制又可以发挥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成本优势。因此可以说独立学院占据着计划字眼和市场机制的二重利惠,享有品牌与成本的双重优势,这必定会对其他提供同类服务的办学机构带来很大的冲击。

五、内部劣势

(一)管理体制问题

1.由“资本营利性”产生的问题。我国《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许多独立学院实行的是股份制、提出的是公司经营的观念;出资人又来自教育外部,制度约束及理念限制较少,有些出资人要求对学费按一定比例事先进行分配;独立学院直接办的是本科教育,市场需求较大,一些出资人为缩短投资周期想盲目扩招生。这些行为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且还有可能突破有关教育法规的规定。实践中出现的招生欺诈行为等问题就是由此而生的。

2.由“独立性”产生的问题。独立学院要健康发展,需要规范管理,要真正独立于母体学校。为了保证独立学院的质量,教育部2003年8号文件又规定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事实上,许多母体学校直接控制或投资于独立学院,使独立学院更像是母体学校的下属单位。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不独立不符合规矩,太独立又不利于保证办学质量。于是“脱钩”“扶持” “营利”与否的问题出现,这直接导致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出现三种态度:一是极为支持;二任其发展而收取管理费;三是限制支持。

(二) 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师资队伍构成不合理。 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方面,独立学院自主师资数量少,临时聘用的教师多,年轻教师和退休教师多,且采用的基本是“计件工资制”,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简化为金钱关系,教师归属感差,流动性大。这就很难保证学校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对管理人员而言,他们一般包括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或者是新近留校的年轻人,雇佣意识强,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缺乏创新性和开放性。

六、未来趋势

独立学院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既享受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又承载着社会资本的期盼,还必须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如同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独立学院的竞争态势进行全面的分析的结论一样,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试办”二字,独立学院的未来还未有定论,但通过分析已经一个清晰的思路:

1. 独立学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

2. 由于内生机制的缺陷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发展将会面临诸多困难和考验,甚至还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如果独立学院举办各方失之于对形势的正确估计,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的风险也是存在的。

3. 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独立学院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办学体制,建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民办大学才是其应有的归宿。

七、结语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立学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多层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其次是申办方和合作方共同的远见卓识、恪尽职责;再次是独立学院自身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合理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办学思路和科学的内部管理。尽管独立学院的发展和成熟可能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是,通过政府、社会的关心支持以及独立学院自身的不断完善,少数追求教学质量、注重办学特色的独立学院将会脱颖而出,成为民办高校中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吴健安. 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06]31号).

独特的教育方法篇7

一、厘定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性质

对于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法学教育界一直存有争议,但是将大学法学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的观点更符合目前的现状。原因有三,其一,我国法学教育机构众多,主管部门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入学考试、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同小异;其二,法科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从事检察官、法官、律师等相关行业,而是要参加法律职业培训和统一司法考试;第三,2008年出台的《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以下称“办法”)第四条规定:“司法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组成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就国家司法考试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第五条规定“:国家司法考试由司法部负责实施。”以上条款可以说明,国家司法考试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存在,司法考试和法学教育的管辖与实施分属不同的部门。该《办法》第二条规定:“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申请律师执业和担任公证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可见,司法考试制度的实施,为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衔接搭建了平台。法科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是进入法律职业的必经途径。另外,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和应用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律诊所、法学乡村调查等活动与通识教育并不矛盾。

二、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现状

多数独立学院的教育模式由母体高校提供,母体的法学教学模式对独立学院教学活动有直接影响,而传统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着“轻应用、重理论”的现象。由此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及定位不清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目标不清,定位不准,教学上没有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学院特色的法学人才培养方式。采用母体高校的标准进行管理和教学活动,使得传统法学教育的高理论性和高规范性压力一直存在于独立学院法学教育中。这是造成独立学院法科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大多数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所占比例相当大,实践性教学内容较少。除了毕业实习外,很多课程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即使安排毕业实习,也只有两三个月,甚至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很多学生选择在实习期间准备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最终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现行独立学院法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传承传统法学教学模式,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中心,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此外,受薪酬、学校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课堂外,学生与知名的法学家、法官、律师等交流的机会较少,学生的视野狭窄,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学能力不强。此外,独立学院法学教育还存在着经费紧张、受场地限制的现象,从而使得独立学院的法学实践性、应用性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三、司法考试背景下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改革

基于以上分析,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面临着重新定位及统一司法考试的双重压力。因此,在对独立学院法学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忽视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又不能不顾司法考试的影响和学科的特点而盲目地进行改革。

(一)根据法学学科特点,革新教学理念法学教育为通识教育,但不应忽视职业能力教育。法学教育中坚持通识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的原则。通识教育是基础教育,在传授法律基本知识、传播法律精神、普及法律文化,培养学生法律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独立学院的学生基本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之前没有任何的法学基础知识,因此,大学法学教育仍应坚持将法学基础理论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具有较强法律素养的法律通才,为将来拟从事法律职业和拟从事法学教学研究者打下法律基础。另一方面,法学的实践性极强,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并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加强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律诊所、送法下乡、法学乡村调查等活动。因此,独立学院在法学教育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也要考虑职业的需要。

(二)调整课程设置现阶段,大学法学教育的课程都是由教育部设置的,共16门主干课,包括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这样安排能够从整体上保证高等院校所培养的法科学生在质量上的统一,但忽视了独立学院的地域性和市场性的特点,不能充分发挥独立学院教育方面的优势。因此,根据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的理念,同时兼顾法律职业教育的需要,有必要在16门主干课之外,开设相关的辅助课程。例如,可以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学术型和实务型增设不同的课程,学术型的学生未来主要是进行法学理论研究,因此,增设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逻辑学、比较法、法律语言学等课程;而实务型学生,可以开设司法考试的培训课程、法律文书写作、司法实务、刑事侦查学、法律心理学、法医学等课程。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法学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授,受母体教学方法的影响,独立学院法学教学也是如此,因此,独立学院法科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一直被忽视。但独立学院学生在创新性、动手等方面一直受到肯定,这恰恰可以弥补学习能力的不足。“模拟审判”是实践教学的代表形式。一般来说,“模拟审判”分为五个环节:首先,选择典型案例。通常案例选择实务部门的真实案例,可以从法院、律师事务所选择已结案的案例,也可以从高法的公布的典型案例库中进行选择;其次,对学生按每组10~15人进行分组,通常按照原告(公诉机关)、被告、审判员等角色进行。各小组内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长再进行细化;再次,各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角色,在开庭前准备相关诉讼文书。包括书、公诉意见书、证据目录和说明、辩护词、词等,并按照法律的规定将文书传递给对方;第四,正式模拟开庭。按照程序法要求,进行庭审活动;第五,评议和总结。整个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模拟审判活动进行总结,指出优缺点,分析原因并给出意见。同学间可以对整个活动进行交流,对模拟审判活动发表意见和体会,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独特的教育方法篇8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教育质量 办学特色

独立学院作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自1999年出现以来,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各类独立学院300多所,承担了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但是,方兴未艾的独立学院在成长过程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问题,从内部讲,主要是办学理念模糊不清、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急功近利、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滞后等;从外部讲,集中体现在独立学院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相关政策不配套、投入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其最终表现是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问题。因此,全面地探讨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问题,对发展独立学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

真正的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从内部讲,是整个资源体系所决定的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问题,内部质量体系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质量保证体系,二是质量监控体系,三是质量评价体系;而从外部讲,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最终直接体现在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上,而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

独立学院要提高教育质量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而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是由独立学院内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从整个独立学院的外部环境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业和区域性、职业技能性、市场导向性。

二、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的辩证分析

在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问题上,存在这两种倾向性的认识,一种是把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作为完全独立的两个方面来看待,撇开办学特色来研究教育质量问题;另一种是把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混为一谈,认为“特色即质量”。我们不妨把这两种观念分别称之为“割裂观”和“一元观”。这两种观点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实践都是相当有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二者内涵的把握不当。必须认识到,对独立学院来讲,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教育质量永远是办学特色赖以存在的基础

真正的办学特色是一种综合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源于差异化的定位和内部资源体系的持续整合,由于资源配置和定位的不同,独立学院之间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但其基础却都必须建立在较高的质量水平上。因此,要形成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就必须坚持“教育质量第一”的理念,励精图治,改革创新,不能急功近利,寻求所谓的捷径,否则,办学特色将成为无本之木。

2.没有办学特色的教育质量不是可以长久的教育质量

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集中地反映在教育质量上。诚然,一个拥有出色的软硬件资源的学校可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但是,在人才市场上,只有你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时,这种培养的质量才是有效的质量,正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从商品到货币是“惊险一跃”,不被社会购买的价值是无用的价值。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必须通过人才市场的需求来检验,而人才市场上那些有特色的人才最容易为用人单位所接受,因此,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必须以办学特色为导向,没有办学特色的教育质量可能就是无效的质量甚至是有害的质量。

以上从宏观上分析了独立学院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之间的关系,下面,笔者就具体微观层面上继续探讨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首先,办学特色中首要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首先在于培养目标的确定。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各界,上至国家机关与领导,下到各独立院校,对培养目标为应用型这一基本特色的认识是一致的。

其次,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内容,是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是在对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作全面深入的调查,邀请企业家和专家对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基础和工作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出的教学计划,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改革思想指导下,各独立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所以独立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创建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再次,加强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也是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应按自身需要设计并实施。在当前特别要注重独立学院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探索应该大胆进行,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尽快形成独立学院依法、按需、自主办学的新机制。

最后,建立一支具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是独立学院办出特色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说:“大学的真正进步依赖于教师。”独立学院要提高教育质量,更需要优秀的教师来授课。如何选派优秀专兼职教师到独立学院授课,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引入了竞争机制,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可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体制,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和人事管理制度,优胜劣汰,有利于人员能进能出,从而吸收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师到独立学院任教。

综上所述,在当今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过渡的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异军突起,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位置。实施科学化管理,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走特色办学的道路,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提高,以特色体现教育质量,才能从众多的独立院校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

独特的教育方法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办的独立学院发展很快。这类学院的试办,不但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而且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独立学院的发展会有一个逐步完一善和成熟的过程,它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亚待进行深入研究并认真解决。其中困扰独立学院教育质量提高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处理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之间的关系。

独立学院作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自1999年出现以来,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各类独立学院300多所,承担了兰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但是,方兴未艾的独立学院在成长过程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问题,从内部讲,主要是办学理念模糊不清、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急功近利、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滞后等;从外部讲,集中体现在独立学院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相关政策不配套、投人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其最终表现是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问题。因此,全面地探讨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问题,对发展独立学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

真正的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从内部讲,是整个资源体系所决定的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问题,内部质量体系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质量保证体系,二是质量监控体系,只是质量评价体系;而从外部讲,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最终直接体现在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上,而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

独立学院要提高教育质量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而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是由独立学院内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从整个独立学院的外部环境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业和区域性、职业技能性、市场导向性。

二、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的辩证分析

在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问题上,存在这两种倾向性的认识,一种是把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作为完全独立的两个方面来看待,撇开办学特色来研究教育质量问题;另一种是把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混为一谈,认为“特色即质量”。我们不妨把这两种观念分别称之为“割裂观”和“一元观”。这两种观点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实践都是相当有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二者内涵的把握不当。必须认识到,对独立学院来讲,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教育质量永远是办学特色赖以存在的基础

真正的办学特色是一种综合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源于差异化的定位和内部资源体系的持续整合,由于资源配置和定位的不同,独立学院之间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但其基础却都必须建立在较高的质量水平上。因此,要形成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就必须坚持“教育质量第一”的理念,励精图治,改革创新,不能急功近利,寻求所谓的捷径,否则,办学特色将成为无本之木。 2.没有办学特色的教育质量不是可以长久的教育质量

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集中地反映在教育质量上。诚然,一个拥有出色的软硬件资源的学校可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但是,在人才市场上,只有你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时,这种培养的质量才是有效的质量,正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从商品到货币是“惊险一跃”,不被社会购买的价值是无用的价值。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必须通过人才市场的需求来检验,而人才市场上那些有特色的人才最容易为用人单位所接受,因此,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必须以办学特色为导向,没有办学特色的教育质量可能就是无效的质量甚至是有害的质量。

以上从宏观上分析了独立学院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之间的关系,下面,笔者就具体微观层面上继续探讨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首先,办学特色中首要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首先在于培养目标的确定。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各界,上至国家机关与领导,下到各独立院校,对培养目标为应用型这一基本特色的认识是一致的。

其次,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内容,是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是在对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作全面深人的调查,邀请企业家和专家对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基础和工作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出的教学计划,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改革思想指导下,各独立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所以独立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创建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再次,加强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也是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应按自身需要设计并实施。在当前特别要注重独立学院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探索应该大胆进行,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尽快形成独立学院依法、按需、自主办学的新机制。

独特的教育方法篇10

体系。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及研究者对法学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然存在着人才培养无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法律实践应用技能训练缺乏,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从转向应用型

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法学教材选定和教学内容体系、完善教学方式方法、选聘法学专业教学师

资等方面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 独立学院 法学专业 实践教学

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高校,法学实践教学应根据生源情况、就业前景等,与其母体学校甚至高职高专有所

不同。针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法学教育模式体系现状,导入多样可行的切合实际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通

过多方位展开合理的法学实践教学,对法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是独立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无特色,毕业生未能脱颖而出

近十年来,法学专业发展规模空前,但法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考验。独立学院法学毕业生进入法学教育

和理论研究机构就业的比例很少,进入法律实务部门就业是理想的选择。但目前独立学院法学毕业生通过国

家司法考试的比率不高,在司法机关等实务部门就业率较低。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与法学专业关系不大甚至

无关的工作,就业层次也不高。独立学院显示出教育培养模式低效益、无特色,就业率低。从目前的法学教

育与培养模式现状来看,独立学院呈现大众化且无优势可言,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也有影响。独立学院本身处

在母体学校与高职高专的“上下夹击”的状态下,如果不能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即三本学生不浓于钻研理

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势未能充分挖掘和发挥,培养的学生就没有特色和优势,毕业生未能在实际

工作中脱颖而出。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正确定位是独立学院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课程体系设置过于传统片面,学生知识体系单一

独立学院法学教育注重的仍然是传统法律教学,把大学的黄金时期几乎全部安排在传统法学课程上,就

是修学学分也集中体现在传统法学科目上,对新兴领域法学内容涉及不够、开课不多。例如证券、金融、保

险、商业谈判、环境保护、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法律课程,即使部分有开课也是选修课,课程学时设置较少,

科目结业测试也是通过开卷或者其它形式轻松了事。学生自修时间大多应付于英语过级和各类考试中,对新

兴领域的法律知识学习重视不够,因此法学专业知识体系传统而片面。经过大学四年象牙塔的应试教育模式

专业学习,学生也许对法学课程体系有系统性的了解,但独立学院对法学临近领域的课程设置涉猎得很少,

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我们知道,法学所研究和解决的是法律化的社会现象,法律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往往得

心应手解决一个法律问题需要多种学科、多门知识基础方能成功。但目前大多独立学院规划的知识体系、设

置的具体课程缺乏现实复合性。

(三)法律实践应用技能训练缺乏,难以胜任实践工作

独立学院法学教学多是填鸭式理论讲授,整堂课甚至整个学期下来都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动脑、动口

、动手程度不够。期末考试包括司法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都是测试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并没有实实在

在考核实践应用能力。于是,独立学院法学实践教学也是注重课堂和书本上的理论专业知识传授,法律实践

应用技能训练较少。记得澳大利亚教授crahambroan在谈到对中国法学院学生的印象时说,他们每次理论考

试的分数是不错的,但缺乏现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今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就

是已经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的毕业生,没有多少人能得心应手同当事人交谈、解答法律咨询、书写法律文书

、协调法律纠纷。不少独立学院如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湘潭大学兴湘学院针对这些问题而专门设立了象

法学协会、法律援助部、法律诊所也收效不大。培养四年的法科生毕业后面对实务工作策手无策,很难把实

际案件与法学理论知识联系一致,很难快速、自如地担负起工作任务。据调查,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法学专

业学生毕业后到实务部门工作,至少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独立处理具体案件、承办法律事务。

(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不长,教师队伍普遍年轻,执教时间较短。独立学院聘任的法学教师大多是硕士研究

生、助教和讲师,博士生、副教授、教授非常稀缺。独立学院由于身份特殊性讲究经济效益层面重,一般很

少或者没有制定激励措施多投入来留住、引进人才,于是高学历、高资历的教师不愿意进入或者长期留在三

本院校发展。同样,与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有关,独立学院法学教师基本上是理论研究出身。教师要么是

从母校转调来的,要么是从各高校毕业后直接来执教的,他们在各自领域理论研究上都会有一定见地,但是

较少接触甚至从未实际接触应用性法律实践活动。曾经在一所独立学院的模拟仲裁庭上,出现过一位执教六

年的法学教师不能办理一件简单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尴尬局面。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性科学,作为

知识传授和实践指导的教师面对法律应用性实践操作无从下手,于是也会影响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指导。

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路径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实践教学上没有经验可循,几乎是照

搬母体学校的体系模式。这在独立学院创办初期对考生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但培养的毕业生没有竞争性,

未能体现三本学生的特有优势,不符合独立学院创办的初衷,影响了其旺盛的生命力,于是改革和创新势在

必行。

(一)转向应用型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法学专业一般是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为了生存,独立学院也开设这样的热门、低成本专业

,但又要避免与母体高校的恶性竞争,避免与高职高专之间办学模式趋同。独立学院要大胆跳出母体高校尤

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传统,走向独立的办学模式。在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培养保障下,转向更加注重学生应

用性实践能力培养,充分挖掘、发挥三本学生的潜能。推行“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建设法学应用型

专业体系,构建“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

标。

(二)创新法学教材选定和教学内容体系

独立学院法学教材选用,要从三本实际出发,统一规划、规范要求和突出实用性。教材具体选用避免仅

是重述现有法律规定的版本,慎用纯理论型教材,坚持以理论结合实践、能够反映法治实践现状、解决实践

困惑的新型教材为主,同时创造条件组织编写适合于独立学院法学教育使用的部分教材。

在教学课程设置问题上,突出开好核心课程,有选择性的重点开设一些新兴领域法学课程,还可适当开

设一些与法学联系紧密、能切实反映应用性实践现状的相关课程。以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为例,法学专业按

照一年通识教育、两年专业教育、一年自主教育的思路设计,形成“1+2+1”的法学教学新体系。通识教育

突出基本素能教学,如开设思想政治、近现代史纲要、音乐舞蹈基础课等;专业教育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

方面课程,强调学科基础性和法学专业教育规格要求,为学生培养法科专业知识,通常包括法学14门核心课

程和新兴领域法学课程;自主教育包括极少数毕业生的研究型教育和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应用性教学。研究型

教育是对外语好且希望继续深造的法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研究引导和学科探索启发教学;应用性教学是独立学

院的主航标,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开设法律实践性及相关课

程,如开设演讲与口才、辩论学、社会交际学、法律文书写作、谈判学、律师诉讼技巧、商务法律实用、非

诉处理、谈判技巧等,呈现出更多的实务特点。

(三)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独立学院的法学教学方式多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理论和概念

为主,缺乏现实性考虑,导致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无助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毕业后解决实际

问题能力不强。于是在法学实践性教育模式下,改革和完善现实应用性的法学教育方法。在课堂教学为主的

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如法庭模拟、多媒体演义、案例讨论、问题诊断、专家讲座等,培养学生实际分析与解决

问题的素质能力。同时,根据各独立学院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传统模式,逐步更新教学方法,如把

以往的案例教学从只局限在课堂里和司法机关的实习基地,还可以拓展到政府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等见习

单位。实践性教育方式不仅包括以往的如案例分析、法庭模拟、庭审观摩、毕业实习等,还包括仲裁模拟、

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法律业务辅助办理等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法学理论素养,也可以培养和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选聘或者培养双师型法学教师

建立独立学院自己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聘用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即不仅具有扎实

的法学理论功底,对社会学、经济学、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知识有所了解,而且又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教

师除了具有高学历的要求,还要具备培养本科应用型法学人才的相关实践经验条件:即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当然,并非所有现任教师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把关教师课堂教学以外,还要鼓励教师

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从而兼职从事律师、仲裁员或者人民陪审员等法律实务,更多地接触司法实践,提高教

师自身的技能水平,提升“双师素质”。同时广泛聘用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人员

担任兼职教学,教学环节中除教师外还有学者、律师、法官等共同参与,壮大和充实独立学院法学教师整体

力量。在这方面,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的做法很好,如今的7位法学专职青年教师均以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并且在律师事务所、法院从事兼职律师、陪审员工作,学院还长期聘请当地司法部门的双师型人才到学院从

事兼职教学。

(五)建立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相匹配的管理机制

成立专门教研小组,设立通识教研组、专业教研组、实践教研组,其成员由相应专长的骨干教师担任。

每个班级都要配备班主任,掌握和管理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生活惯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改革应试测评机制

,期中、期末科目测试采用试卷笔试、论文书写、口头测试或者模拟面试方法,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