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4:55:46

独特范文篇1

内容摘要:独特快乐元素是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创作思路,在具体的含义上并不只是对应人的心理思维.独特快乐元素的具体内容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倡切身体验的原则,勤于积累,深入生活.在创作的过程中坚持本色演绎的原则,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学习,各尽所长.

关键词:独特快乐元素自然心源本色演绎团队之星<<老鼠嫁女>><<旱地行船>>

(一)绪论动画创作的过程本身是非常枯燥的,这就要求创作者去捕捉自己的快乐元素,只有寻找到合适的快乐源泉(即题材),才能够在创作中始终保持一种自如的心态,从而出色的完成影片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创作中享受快乐.独特,既动画创作者本身所具备的新颖特殊性(即本土化的创作).从艺术创作本身来看,每一位艺术家的特点都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动画师应当将自己的本色艺术特征,通过动画创作的形式展现出来.独特快乐元素是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创作思路,在具体的含义上并不只是对应人的心理思维.而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方法."独特快乐"元素将被引申到动画创作的具体实践当中去.独特快乐元素的具体内容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倡切身体验的原则,勤于积累,深入生活.在创作的过程中坚持本色演绎的原则,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学习,各尽所长.它简单的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的三个方面:培养创作理念--自然心源选择创作题材--本色演绎完成创作过程--团队之星其中第一个方面是创作的基础,第二个方面是创作的具体内容,第三方面为完成创作的基本保障.我们知道有了好的题材和优秀的制作力量,而没有良好的团队凝聚力也是无济于事的.在学习和创作动画的过程中要培养在这三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还是先回到动画这一概念上来.动画师总是被比做上帝,这是经由动画师的手才能诞生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动画带给大家的是无比的快乐,而这份快乐是由无数人的辛勤劳动与汗水换来的.我们往往习惯看事物美好的一面,然而动画真正的魅力恰恰就是它漫长枯燥的制作过程.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我相信就会找到始终鼓励我们克服困难的动力.如同马拉松比赛一样,一张张原画就是迈出的每一个步伐,在最后冲刺到终点的那一瞬间是无比美好的..这也是"独特快乐"元素在动画中的广泛含义.在这里将着重阐述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中独特快乐元素的重要意义.

(二)本论

独特快乐的自然心源创作的过程是艺术家解开心结的过程,艺术创作始终要坚持深入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切身体会.在我们准备创作之前,或者在考虑创作题材之前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积累生活当中的素材.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因为在学校我们更多的是在学习专业技术和专业方面的文化知识.这样下去的后果是逐渐使我们丧失观察生活的实际能力,而最终使自身的艺术洞察力渐渐退化.最多也只是成为匠人.所谓匠人,就是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更谈不上创造性.这种人注定永远沿着别人的路走,或永远在某种外力的牵引下行动1.中国画论中有这样的古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创作时不仅描写对象的外貌特征,而且重视感情注入,心灵的引渡,把从对象所激发的感悟、思考和想象同时表现出来,这源于自然的心源或心象,才是艺术创作的依托.

2在这个章节要探讨的是如何从学习中创作,再从创作当中学习.学习到感悟再到实践三者之间的联系是环环相扣的关系.往往我们在学习时是被动的去接受一些思想或方法.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掌握灌输到大脑中的理论.动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科目,也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动画理论中的原理.下乡写生、采风,积累素材是我们在创作之前必须打好的基础.要以它为依托从中受益.通过长期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完善,才能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在这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创作的一些独到思想也会应运而生.

当一位音乐家通过优美的旋律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时;当雕塑师挥舞着粗糙的手啄刻一位心灵的舞者时;当一位动画艺术家通过屏幕上翻动的一张张闪光画面来诠释人生哲理时,他们寻找到了艺术创作的依托轻人当中最可贵的是激情四射,然而最匮乏的却是对人生的阅读能力.

在具体的创作中我要求自己首先要先收集大量的资料与素材,在对所要创作的题材有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才可以开始具体的设计与构思.如执导并参与创作的联合作业<<老鼠嫁女>>.起初是在美术家张德禄老师的画案上无意发现的一张民间木板年画.在被深深吸引后,开始寻找更多的关于木版年画的资料,以及相关的民间艺术素材.其中有关于<<老鼠娶亲>>的资料有很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如民间剪纸,纸塑,木版年画等等,就剪纸就有许多种美术风格.在之后我又有幸拜访了平阳木版年画的民间艺术家赵大勇老先生,也从中了解到许多关于木版年画的知识,从它的历史到具体的制作方法.包括民间艺术在木版年画中的渗透以及发展.之后也从浮山剪纸艺术家郑洪峨老先生那里了解到民间区域风格的炯异.看到了纸塑的<<老鼠嫁女>>虽然在许多方面自己对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理解还有不到之处,但是在半年的准备和不断的学习中感到受益非浅.在假期当中也经常进行黄河流域的文化采风和学习.如在<<老鼠嫁女>>短片中的云的形象是在运城扁鹊庙的采风中,从栓马石的石雕上演变而来的.而风的造型是从汉代画像砖人物中汲取了营养.不是一味的借鉴,而是在有所保留同时也有所改变.而稷山青龙寺的壁画也为我提供了一些保贵的素材.还有许多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文化气息将会为以后的创作打好深厚的基础,学无止境,许多古人留传的珍贵文化艺术宝卷即便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读完,读懂.

在接下来的毕业创作<<旱地行船>>中,实地采风显的更为重要.这部短片记录了一个发生在五十年前不为人普遍知晓的黄河船夫的事迹.她可以被认为是我心中的中华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就象拍摄记录片一样,先后三次前往坐落在深山峭谷的实景地,进行一步步的采集和更深一层的了解.我发现每一次采风完回去的路上都有不同于之前很大的变化,就像调整焦距一样,在不断的收集过程中物象逐渐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在起初查阅<<吉县志>>的资料时,关于<<旱地行船>>记载的文字少的可怜,只有一些水流量的数字统计,以及像传说一样的简短描述.就连地名也与其他资料有所出入.(有的地理名称也因为是方言的音译而不准确)在关于运输货物的黄河大船的记录也无法从资料上得知.另外在拖运木船的细节方面如船底部所垫的木头的形状,有的资料为滚木,而有的则为木板.而具体拉纤的过程就更找不到依据.通过三次实地的考察,这些问题都得到一一解决,同时还获得了更多更有价值的艺术素材.在采风时我结识了一位当地的老者,他向我讲述了从前拉船的故事,回忆并唱起当时的拉船号子.许多资料中的空白也随之被一一填补上.

在创作上我们须要坚持不懈的深入到生活里面去,在生活中去挖掘捕捉灵感,真诚的与所要捕捉的对象交流、对话.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而更有力的投入到创作当中去.体会自然心源所带给你的独特快乐.

独特快乐的本色演绎

在这一节中主要阐述独特快乐元素在动画创作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从事艺术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创造和欣赏艺术,更好的掌握自己和认识自己,而不让无感情的技术和机器掌握自己.1而本色演绎的要求就是要追求原创,独特快乐在这里特指题材内容的新颖和差异.要求在构思和设计上敢于创新.如动画的表现形式,制作手法等等.

在已经完成的联合作业中也尝试了运用一些新的制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影片本身来讲有许多方面还并不成熟,但就一些大胆的实验还是值得去保留.<<老鼠嫁女>>在前期的设计过程中摸索了几种制作手法,在经过不断的实验筛选后选择了工序比较复杂但很出效果的一种.

在中期的制作过程中原动画依然按照传统的方法用铅笔在动画纸上绘制.为了使动作更加准确,动画人物的边缘线也要求完全闭合.而动作的时间掌握要与分镜头设计稿和摄影表上的完全一致.加动画的环节也比较严格,从而使动作更为流畅,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原动画的制作完成之后同样进行动作检查,将不到位的画进行修改.达到要求的原动画将要进行描线的艺术加工.真正的绘制工作从这里开始.为了达到一定的美术效果,描线和上色都将在宣纸上完成.首先将宣纸打好定位孔.然后进行描线拷贝.这时的线条就是影片中大家看到的边缘线,它不是完全闭合的.这样就加强了画面的绘画感.描线完成后将进行手工上色,,每一张色稿都由手工绘制完成,这个环节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每一张画稿的颜色偏差不能过大,要保持视觉的流畅性.到这里中期的制作基本就完成了.中期的制作过程相对于普遍的手绘制作手法有很大的区别,完全由手工独立完成,电脑上色的方法被排除,这也是由影片的风格所决定的.不同类型题材的影片也应当选择适合它的制作流程.

后期的工作量就相对来说大了一些,将手工制作的画面扫描进电脑进行合成.在这个环节主要工作是抠象.为了尽量不破坏画面的表现力,所有的电子图片也由手动抠象来完成.最终将合成好的图象与音乐相对接.

除了在画面的创作上有所突破,在音乐上也极力与之配合,在学生的短片作业中往往将创作仅仅局限在视频的制作上,对音乐的要求却是非常随意.配乐的重要性在短片创作中是不容忽视的..在这部民间题材的短片当中,音乐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选用地方特色的民乐,配器也以唢呐为主,包括笙,鼓,镲,锣等.作曲家根据短片的情节创作音乐,同时也借鉴和容入了一些民间音乐的一些特色韵律.如民间的迎亲音乐,还有新绛花鼓中的<<滚核桃>>等.在音效方面运用唢呐的音色特点模仿老鼠的声音,用吊镲来模拟风的声音,小鼓和小锣模拟云的声音.其中最具创造性的是老鼠凿墙时的音效,是由鼓槌滑动鼓边的效果来完成的.在录音方面都是有演奏家在录音棚根据画面配合来完成的.

目前正在制作当中的<<旱地行船>>也力图追求原创,在题材的选择上独树一帜,在创意上争取有新的突破.这是一部较写实的动画短片在对基本功的要求上会更加严格,从而在制作上也带来很大的难度.之所以考虑做这样类型的作品,主要也是由影片本身的类型决定.在人物设计上尽量追求写实,场景设计也应当与人物风格相统一,目前已经基本敲定了影片的美术风格.在制作手法上会适当的采用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让影片的每一个镜头更加紧凑的联系在一起,使叙事的能力更为突出.

短片中的音乐将选择地方特色的鼓乐,将"威风锣鼓"这一种鼓乐种类作为影片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采风中收集到的拉船号子重新进行创作,录制,为影片锦上天花.争取在视听效果上有更新的突破.

本色演绎动画的独特快乐是一个需要不断追求和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是要一味的宣扬个性,而是要结合更多的时代气息,更要考虑到影片的观众群体.做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固然很好,若能够使作品得到广大群体的认同和共鸣才是最终的目的.毕竟从事艺术创作的义务就是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色演绎在选材上也不仅仅局限在民族特色这个范围之内,现实主义,童话故事和其他各种形式都可以去探索挖掘.

在学习与创作中坚持本色演绎的思路,并不是摈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范例.模仿是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要讲究方法.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动画风格在我个人看来是应该被大力赞扬的,中国有句古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中有利于我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动画创作中的不断探索.就象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动画片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模仿痕迹.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就是从模仿美国动画开始的.不过从那时起,中国动画的创作者就一直在吸收借鉴其他国家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努力走探索民族化的道路.1

独特快乐的创作思路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更明确创作的目的性,将那些盲目崇拜和被动情绪剔除掉,带着轻松的心态和蓬勃的生机加入到影片的创作当中去.为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创新打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新空间.

独特快乐的团队之星

一提到团队之星,热爱足球的人们都很熟悉,它是2006年世界杯专用球的名字.独特快乐元素的第三个方面也是它最为关键的含义就是在团队中寻找快乐.确切的来说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培养树立"团队精神".团队合作将是决定动画创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序论中将这部分内容定义为动画创作的基本保障.从工作内容来看应当划分为动画创作中的策划与管理方面.

将动画创作的过程比作为足球比赛是最恰当不过了,动画创作本身也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在普遍情况下)一部耗资巨大的动画片需要成百乃至上千的动画工作者共同来完成,我们在这里不就美国或日本的商业片做详细研究,而只是从规模很小的学生短片创作来做分析.也是从具体的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和想法.谈及到这个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创作中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对于这方面因素的探讨直接关系到作为动画创作人的最基本的专业道德修养.

在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许多人习惯了在孤独的环境中生活,这是有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相对其他国家的同龄人较差.加强团队意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人们所高度重视,它也在其他行业中被受关注.

将合作精神贯穿在创作的始终是应当一直被大家尝试和训练的.从二年级开始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就应当有意识的将作业作为实验的对象.比如从简单的小品式的创作,要人为的将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如最粗略的分为视频和音频两大方面,例如自己制作的第一部完整的实验小品<<小羊的故事>>到后来的<<一个和四个>>都是与录音系的同学一起完成.由于制作周期和相对要求不是很高.在制作中参与的人员数量也很少.但是通过这样的训练,除了制作方面外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度的培养也需要相当的一段时间来进行磨合.在不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创作管理方面的经验.也为之后的联合创作顺利完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之后的<<老鼠嫁女>>剧组中,也将之前学习的组织经验加以更多的实际操作.从前期到中期再到后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积极的调动和合理的规划.

在前期阶段主要组织主创人员对选择的题材进行讨论,内容包括剧本,分镜头,以及具体的创作手法.在得出初步的结论后进行简短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初步了解每一个组员的特点,也可以作为起初的磨合期.为之后的合理分配奠定了基础.

在中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考察创作成员的制作能力和工作素养.繁重的绘制工作会影响到一些意志力不坚定的人.在这时应当及时发现并想尽办法调整心态.如在原画的绘制中马马乎乎,不求准确.在学生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习惯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被显露出来后果是很严重的.

在短片<<老鼠嫁女>>的制作中就是由于合作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影片本身.在片中有一段风的画面,人物造型和前面的镜头都有明显的区别.这是由于在造型统一的方面出现了失误.完全可以发现是由两个人绘制的痕迹.还有墙的造型,绘制时忘记画其中的一个耳环,然而在中期的审查时也没有发现.最终只能在后期进行补救.幸运的是修改的比较完善,观众也没有发现穿帮的地方.类似这样的错误联合创作中往往是可以避免的.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创作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会使制作影片的失误率大大降低.在相对成功的一方面,制作人员的合理分工是值得今后创作中继续保持的.与其他类型的作品不同,<<老鼠嫁女>>在制作流程上的分工较为烦琐,在上色这个环节的把握就比较领人满意.上色组由三人组成,在协调和统一方面比较到位.颜色指定的要求也基本落实到每个组员.

在足球比赛中讲究传接配合,讲究整体如一.在动画创作上也要遵循这个原理,只有大大提高团队的合作协调能力,树立团队荣誉感才能将真正有才华的每一个创作个体融入成一支生力军.只有在高度凝聚力的前提下才能各尽所长,优劣互补.团队合作才发挥其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米卢曾经在中国奉行"快乐足球",而我们也应当在创作中努力追寻独特快乐的"团队之星"在集体的创作中享受动画带给你的快乐!

独特范文篇2

在《金甲虫》的双重文本里,迷惑的叙者首先记述了一系列事件,其全部意义他忘掉;其次在递归中记述了威廉•勒格朗(WillianLegrand)向他解释的事件,勒格朗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他揭示密码的含义全靠他的聪明才智。主人公的推理才能在他作为解密高手的角色方面表现得非常清楚———他解密并最终发现了基德船长长期藏的财宝。勒格朗对自己的破译技术显得极其自信,文学评论家小J.伍德罗•哈塞尔(J.WoodrowHassell,Jr.)说得十分明白:“当叙者根据解密不必在每个细节上逼真时,那至少必须让人信得过,如同记录实情那样。这样一个故事的作者必须极其缜密地达到逼真的要求。”[3]哈塞尔检测“违反实证主义”的标准源于一种语言哲学,其中创作认为是“记录真情”,且能指与所指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认为是稳定的。[4]47但是《金甲虫》像坡的其他故事一样,使这种稳定服从于批评审查并发掘指示语言的不确定性。在认可坡作品一篇评论文章中,艾伦•C•戈尔丁(AlanC.Golding)说明《我发现了》(Eureka)揭示了根本的误解,这种种的误解源于一种语言确实值得参考的角度,这一角度没有承认“词语是近似值,而近似值最终是不可靠的”;词语最好“在意义上只起近似值的作用”。因此戈尔丁认为:在《我发现了》里有一种策略“向解释话语中的准确外延的语言”移动,“这种语言寻求准确的陈述”,同时语言进行这样陈述的能力是有限的。[5]尽管对这种策略的描述在《金甲虫》中的事件与密码渐进的启发中可以看得见,但实际上,故事开始涉及所指语言语义学的观点,比起戈尔丁简洁陈述的含义要深刻些。在故事的中心,如同《我发现了》那样,有坡的语词与语词所指的对象之间的随意关系,因而使语境惯例意思具有偶然性。文本如何需要并界定那种解读,而解读的方法,就是解释的符号、语言以及别的什么方式,三个人物中的每个性格都确定了。唯有勒格朗有能力解密;丘比特和叙者,就其角色而论,在语言的表达上是对立的。接着,情况表明,丘比特和叙者陷入了对立但同样不足的语言策略中;相比之下,勒格朗则是破译的高手,根据他的具体表现,读者可以估计到他伙伴的不足。他知道,语词与语词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最终是随意的,且他对变化的语境随之发生语义上的含义非常关注。勒格朗解释性的策略靠的是对意图引发可能性极其敏感,这种种可能性让他把语词还原于那些语境中,在这些语境里,语词传达出重要的含义,可以感受到一种基本一致的语境。因为他对语境处理的方法富有灵活性,他最后重新组成“一个大链中种种环节”,导致财宝的发现———故事的戏剧性确认了他对所指语言的理性态度。

整个故事里,符号可能发生变化的性质在不断地暗示,记述为故事的主要形象转换术语———金甲虫———着重说明的是,语词与语词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随意性。勒格朗按昆虫类别介绍昆虫,但是他和其他人解释更多的是靠“甲虫”这一术语。甲虫的外形缺乏具体的分类有必要做概况的描述,但是语词不足以抓住这个莫名昆虫的特征:色质、神秘闪耀的金属光泽,叙者看见它时,他到明天也判断不出来。同时一张简单的草图足以使他想起它的形状。叙者最后亲眼见到金甲虫,分辨不出“小虫”、“甲虫”、“昆虫”之间的区别。这三个同义词限制着仍然没有取名的中心;名称与语词所指的对象的联系很明显是随意又是不稳定的。在多数情况下,叙者使用的术语仅仅是指作为有形事物的甲虫,而不是在一种稳定的语境中把它描绘或者分类。画甲虫的形状与羊皮纸背上骷髅有一种轮廓上显著的相似。这一形状的相似虽然可能引起混淆,但是画却有显著可辨别的意思,不过只有他们想要参考的结构中才能“解读”它们。画类似于同音字,这也必须在语境中才可以弄懂。同音字混淆的一个平行的例子事实上发生在记述的关键点上。丘比特在郁金香树上看不见了,按照勒格朗发出的指令,沿着第七根树枝爬出,就发出发现的信号。“眼看就要到树梢上了,小爷———啊———啊———啊———啊———啊哟!老天爷呐!这儿树上是啥东西呀?”“啊!”勒格朗叫道,他是乐极忘形了,“什么东西?”“哟,不过是个头颅骨———不知啥人把他脑袋留在树上,乌鸦把肉全吃光了。”[6]219丘比特的评说(心不在焉的双关语)确立了“左”一词的意思。勒格朗叫丘比特“找到骷髅的左眼”时,丘比特不能把他“左”的用法转到新的语境中,回答说:“哼!嗬嗬!真妙!根本没左眼睛哩。”[6]220勒格朗竭力把他自己的语境强加给丘比特,结果佣人把甲虫从骷髅眼框放了下来,勒格朗把抽象概念同实际功能———劈柴联系起来了:“可不!你是个左撇子;你左眼就在左手那一边。我看,你这就可以找到头颅骨的左眼,原先长左眼的窟窿了。找到了吗?”[6]220执行指令的过程受到所指意义模棱两可的语词所困扰:“头颅骨上左眼,是不是也在头颅骨左手那一边?———因为头颅骨上根本一只手也没有———算了!找到了———这就是左眼!……”[6]220但是,后来了解到,他却没有找到。他认为他的左眼的位置实际上是他的右边:“啊哟,威儿小爷!难道这不是我的左眼?”丘比特吓得没命,哇哇叫喊,手伸到右眼上,拼死紧紧按着,好似生怕给少爷剜掉眼睛。”[6]223故事滑稽地表现出语词与语词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消失了,又强调,意思是由使用和语境的惯例所创造的,这仅仅稳定了对符号的解释。文本同样使交流的障碍戏剧化了,这种种障碍在语词被认为是天真所指时发生了,似乎语词与事物不可分地连一起。这样极端的所指性使丘比特使用的基本词汇别具特色;他在其他人的讲话中固定在一种单一语词所指的对象上,认可熟悉的词汇,而不理解语境的意思。比如他听见勒格朗提到金甲虫的“触须”时,他打断道:“他身上可没锡,威儿小爷,我还是这句话。那是只金甲虫,纯金的,从头到尾,里里外外多是金子。”[6]210丘比特认为,中间音节只有一个语词所指的对象———金属锡。同样叙者问“你有什么理由?”认为勒格朗被甲虫咬了,丘比特回答说:“爪子蛮多,还有嘴巴。”[6]213他使用的词汇简洁,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每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名称:问他,“勒格朗先生托你捎来什么口信吗?”他回答道:“没,小爷,我带来了这份天书。”[6]213勒格朗给他带的是一个名称,而且因为他用的语言排除了同义词,他并不认为“口信”是一个替代符号。这样一种语言实践也展现了抽象概念,像丘比特竭力辨认左与右所说明的那样。发现从查尔斯顿去苏尔文岛的船底里有一把长柄镰刀和三把铲子,叙者问道:“这些干什么用,丘?”丘比特回答道:“这是镰刀和铲子,小爷。”[6]214他只提到名称的意思。因此叙者慢慢问:“好,丘,你也许说得对;可我今天怎么这样荣幸,什么风把你吹来了?”丘困惑地回答:“咋回事,小爷?”[6]213公式化的语词没涉及丘所确认的任何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他看来,缺少“问题”。

恰恰相反,叙者说明了,靠控制语词与语词所指的对象之间关系单一固定的结构的语言存在着种种危险。因为叙者的语言策略同相当广泛限定的视角和认知的风格联系在一起,在一些细节里有必要承认他的性格。在表现突出智能价值上,叙者思想的迟钝是很明显的。他同勒格朗交谈中了解“完全新发现的”金龟子,别具特色。勒格朗感到遗憾的是,那天晚上叙者不能给他看金龟子,心想他所感到沮丧并希望,“那一类金龟子统统给我见鬼去”。他使用语言的手段以及引起语境的混乱:勒格朗:“在这儿过夜吧,等明天太阳一出,我就打发丘(把它)去取回来。真是美妙极了!”叙者:“什么?———日出?”勒格朗;“胡扯!不是!———是虫子。”很有意思的是,叙者认错“它”语词所指的对象,理解“它”当然要求记住省略句的成分以便正确联系起来。[7]219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发现叙者的失误是象征性的:他对语词放入置换或者交替的语境反应的迟钝是难以改正的。叙者不像勒格朗那样,对他那类习俗的赞同欠考虑,限制了他自己使用语言,又限制了他对别人的理解。他认识只有一种语境,这种语境里有社会的语词,当语词和行为妨碍了这种语境所确立的期待时,他简直感到迷惑。第一个句子巧妙地确立了使用语词的习惯:多年前,我跟一位名叫威廉•勒格朗的先生结成知己。他出身胡格诺教徒世家,原本家道富裕,不料后来连遭横祸,只落得一贫如洗。为了免得人穷受欺,就远离祖辈世居的新奥尔良,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附近的苏里文岛上安了身。[6]208叙者的谈话稍有一点陈词滥调的味道和公式化的表达方式,这可以与残酷的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很快就了解到,正式选定的住处是一个小屋,而且只有社会“坏疽”已枯竭的大自然———骷髅头和骨骼———在故事中后来以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即使他对勒格朗的赞美,一个社会安全的都市人对同行灾民屈尊来加以调剂,如他估计的评价———“这个隐士身上有不少特点引入瞩目,令人敬佩”[6]209,可以看出。这一屈尊在他对勒格朗写的字条要求他的同伴直接反应就很清楚:“他有什么‘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办?”[6]214社会界定价值的世界急剧地把叙者对不可预知的事物划界。故事记述的第一部分说明他无能力去理解且妨碍他实现自己的期望发生的事件,除了精神错乱“差异性”的症状之外———神秘或者表面上无理性事物的一个方便的接受器。他解释勒格朗的“时而热情与时而忧郁”不定的情绪,从而推测他的亲戚认为“这种流浪汉精神有点失常”[6]209,才计法让丘比特好好监护他,好好保护他。叙者只能描写勒格朗犯着热情洋溢病。他使用的词汇不像丘比特那样,他能清楚用不同的词语表现不同的行为,还用这样的问题:“那我叫它什么好呢?”与其说他,不如说文本揭示了其他解释的可能性。可是他实际上以退到“审慎的”沉默中来反应;因此,他形式上退了,认为去查尔斯顿自己的世界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开始无知时,他的不理解,预示了他后来坚定相信勒格朗患有精神病。叙者不断说服他患有“精神失常”的朋友,这来自假设: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变得贫穷而又地位低下,他可能会发疯。“我生怕这位朋友不断遭到横祸,终于折磨成神经病。”[6]214他发疯的标准是在社会惯例的语境中行为,这是容易理解的。如果不是如此,那么这样行为适合于只能称作“发疯”的语境;一旦有这样的描绘,那就不能预示或者促使重新构成叙者叙事的角度。这种防御策略的随意性是由叙者对夜间的期待———“这个人一定会发疯!”———的反应来暗示;“这个人一定会发疯!”这一惊讶的习惯表达方式可解释为“我不理解你”。于是,在叙者眼里,语词成了社会认可或者不认可的符号。这样使用语言让他自己具有明智理性的判断,并且重申他在面对语言提供的经验时,自己决定看法有理。肯定这样一种手段在面对复杂情况受到限制,如同丘比特着魔似所指的语言,因为它加强而不是发现意义,意义的可能性受到未成熟关闭的行为的束缚。[8]勒格朗做出了一种折衷而又灵活的抉择。

勒格朗所承担的任务有双重的困难,他不仅得使语言具有不可靠性且得发现文本的意义,人的独创性表现在故意使这种文本的意义晦涩难懂。在这一例子里的意义是完全由根据经验调查来加以证实的,潜藏在一系列意义模糊的层面下:描绘甲虫草图的下面是在甲虫里看不见的东西所隐藏的一个文本;一旦可以看见文本,它的语词便以密码形式存在显露出来了;一旦密码被破译了而语词则显示出来,语词意义由海盗惯用的词语习俗和语词远离其所指对象就变得模糊不清。在这样条件下,解释者一定会在毫无怀疑的状态中讲下去,明白无误的随意性与这种状态一致起来。勒格朗相信,发现的过程是非常清楚的,根据这一过程,大自然似与人对这种状态的需求相符合。勒格朗“找到一个不知名的新品种双贝壳”[6]210、808表现出他知道分类学如何确立相似物,且进行比较分析,因而找出在自然界中的意义。他“跟踪结果……还抓到一只金龟子,照他看,完全是新发现”[6]210。他还认识到分类学一定也是可变通的。他可以进行在新环境要求中必要的调整,使用密码充分检测的一种能力。在面对隐藏的文本,他遵循具体化的过程,认识置换和隐蔽以通过它们弄清原意。正因为他在海滨能使船的形式具体化,他按顺序能重新组成文本及其用途去发觉其意义。每一种真正形式都是被掩藏起来的:一种遭受自然力的剥蚀,结果“船骨样子简直看不出来”[6]227,同时另一种被人的媒介伪装起来。勒格朗把每一个实例都搞清楚了。他成功解读一种伪装文本的策略源于观察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段,这是由勒格朗描绘抓获金甲虫的过程中和他偶然发现带有隐蔽文本的羊皮纸中的一种至关紧要的并列来暗示的:我刚抓住甲虫,就给狠狠咬了一口,不由马上扔掉了。丘比特为人一向谨慎,眼看虫向他飞去,先在四下找寻叶子什么的,好拿来抓虫。在这一刹那间,我跟他全一下子瞅见了羊皮,当时我还当是纸。[6]227这里“叶子”是一个双重所指意义的中项,既指自然界的树叶,也指纸页或羊皮纸。这种可能性视为勒格朗详述自己研究密码理论,且指“普通字母”[6]232和“按照写密码的原意,把全文分成为原来的句子”[6]235。

勒格朗认为有一种按顺序存在于巧合的表面下面;他描绘了心里拼命想理出个“头绪———前因后果的关系”[6]226,这确立了在许多可能性中那一种有意义的语境。可就办不到,“一时麻木了”。然而,即便如此,面对骷髅头形象的突然出现,“就在开头一刹那间,我心灵深处已经隐隐掠过阵念头,好像萤火虫一闪,经过昨夜那番奇遇,真相终于大白。”[6]227有系统审视周围的环境是骷髅头,“人所共知的海盗标记”[6]227连起来的,在这环境里,他发现文件让他“把一个大连环套的两个环节连上了”[6]227。他再断言这样一个连环套存在,他说:“我步步踏实,因此答案只有一个。”[6]228他的每一步皆被深思熟虑的情理、直觉的知识以及坚决主张所支配,他坚持认为:语词和符号的意义视多种可能的语境而定。羊皮纸上显现信息成分的这种顺序反映了语言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隐藏状况的一种层次,要求解释者完全转换角度。叙者感到纸上的形状像“要末算是头颅骨,或者骷髅头”[6]211,他证明自己对其他意义的可能性不了解:“照一般人对这种生理学标本的看法,这是个顶呱呱的头颅骨……整个形状也真跟平常的骷髅骨一模一样。”[6]211超越了社会标志“通俗”和“平常”,叙者没想用其他所指意义的画面去解释这张草图。可是勒格朗立即检测出其他可能性:“海边搁着条船,离船不远有张羊皮———可不是纸———上面画着个头颅骨。你自然会问,‘这里头有什么关系呀?’我回答,头颅骨,或者骷髅头,是人所共知的海盗标记。”[6]227出现了下一个成分,头颅骨“斜对的”是山羊的一个图像;可是“再仔细一看,”勒格朗“才弄明白原来画的是羔羊”[6]228。在叙者看来,山羊与羔羊是“也差不多一样”,而且他幽默地说:“要知道,海盗跟山羊毫不相干;山羊跟畜牧业才有关系呢。”[6]229不过勒格朗认识到,根据语境,符号的意思在变化,在这一语境中,意思可以解读,再者,他对草图含意的敏感让他能够把“羔羊”放在适当的地方。因此他首先觉得图像是个象形文字;其次觉得是一种“含义双关……”基德船长的“签字”。在纸对角上的骷髅与羔羊,在勒格朗看来,不再只是符号;它们所放的位置按照字母书写的习惯安排:它们是“邮票”和“签字”,暗示另外文本在它们之间可能出现。叙述延迟之后,清晰地说明勒格朗在程序上所遇到的困难,最后又是模糊的元素出现在羊皮纸上:“一行行数字似的东西”[6]230,叙者感到“还是莫名其妙”[6]230,立即承认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这哑谜”[6]230。他看见的只是数字,勒格朗认识到它们“是密码,换句话说,其中都有含义”[6]230。即使勒格朗解密成功后,结果英语单词就清楚了,叙者还是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密码中出现的语言是另外一种编码,在这种编码里,一些语词的意思是按习俗确定的,而另一些则是指特殊的现象。要破译第一组密码,勒格朗必须把它们放在水手特殊的行话去破译,比如,“好镜子”解读为“望远镜”[6]237。第二组意思更难理解,因为现象的特点也许很稳定,取名的语词从语词所指的对象渐渐消失,比如寻找“皮肖甫客栈”说明的那样。语词变换:“客栈”———一个可辨认的古词———变成了“宾馆”;勒格朗把“皮肖甫客栈”变成了“贝梭甫城堡”,使它面临他希望信息所指的地点。语词最后同现象联系变成了“贝梭甫城堡”,它与原来的“皮肖甫客栈”只稍稍相似,此外它指的不是城堡而是“堆乱七八糟的断崖峭壁,其中一个峭壁不但外貌兀然独立,像假山石,而且高耸云霄”[6]236。

勒格朗解码的文本在现象上最后重合预示,用他的术语来讲,“在一定地点瞭望,决不能换地方”[6]237,据此,就可以发现意思。在这最后阶段,语词所指的对象范围的条件加在文本上的“只有一种解释”[6]237。单件衣着、地形和文本是不确定的———第一,一片荒野“不见人烟”[6]216;第二,模糊的———这明显不确定性引向误解。没有地形的限制,解密的文本留下一系列浮动所指,可以有各种各样主观的解释。此外,没有它所传递的意义,地形只是“一片萧索”[6]216,且格外肃静。但是十分清楚的是,文本和地貌重叠,尽管没有看出有人走过的痕迹,因此,地形简直是没有编码的荒野;地形以及文本是由基德以前所建造的,结果它们之间的这种一致性就产生意义,即最后发现财宝。勒格朗借助他对多种习俗和所指的世界习俗之间关系的敏感,能发现两者之间确定的关系,这多种习俗支配文本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这种敏感源于他凭直觉知道基德的意图。他说:“我不信人类的巧妙心计想得出一种哑谜,人类的巧妙心计就不能用适当方法解开。”[6]230这语词强调构建与解决活动的一致。一旦勒格朗弄明白影响文本与语词所指的对象的各种可能性,这一致性能让他去确定最终决定的语境,在这一语境中语词就可以解读。

独特范文篇3

关键词:独特快乐元素自然心源本色演绎团队之星<<老鼠嫁女>><<旱地行船>>

(一)绪论动画创作的过程本身是非常枯燥的,这就要求创作者去捕捉自己的快乐元素,只有寻找到合适的快乐源泉(即题材),才能够在创作中始终保持一种自如的心态,从而出色的完成影片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创作中享受快乐.独特,既动画创作者本身所具备的新颖特殊性(即本土化的创作).从艺术创作本身来看,每一位艺术家的特点都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动画师应当将自己的本色艺术特征,通过动画创作的形式展现出来.独特快乐元素是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创作思路,在具体的含义上并不只是对应人的心理思维.而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方法."独特快乐"元素将被引申到动画创作的具体实践当中去.独特快乐元素的具体内容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倡切身体验的原则,勤于积累,深入生活.在创作的过程中坚持本色演绎的原则,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学习,各尽所长.它简单的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的三个方面:培养创作理念--自然心源选择创作题材--本色演绎完成创作过程--团队之星其中第一个方面是创作的基础,第二个方面是创作的具体内容,第三方面为完成创作的基本保障.我们知道有了好的题材和优秀的制作力量,而没有良好的团队凝聚力也是无济于事的.在学习和创作动画的过程中要培养在这三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还是先回到动画这一概念上来.动画师总是被比做上帝,这是经由动画师的手才能诞生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动画带给大家的是无比的快乐,而这份快乐是由无数人的辛勤劳动与汗水换来的.我们往往习惯看事物美好的一面,然而动画真正的魅力恰恰就是它漫长枯燥的制作过程.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我相信就会找到始终鼓励我们克服困难的动力.如同马拉松比赛一样,一张张原画就是迈出的每一个步伐,在最后冲刺到终点的那一瞬间是无比美好的..这也是"独特快乐"元素在动画中的广泛含义.在这里将着重阐述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中独特快乐元素的重要意义.

(二)本论

独特快乐的自然心源创作的过程是艺术家解开心结的过程,艺术创作始终要坚持深入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切身体会.在我们准备创作之前,或者在考虑创作题材之前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积累生活当中的素材.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因为在学校我们更多的是在学习专业技术和专业方面的文化知识.这样下去的后果是逐渐使我们丧失观察生活的实际能力,而最终使自身的艺术洞察力渐渐退化.最多也只是成为匠人.所谓匠人,就是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更谈不上创造性.这种人注定永远沿着别人的路走,或永远在某种外力的牵引下行动1.中国画论中有这样的古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创作时不仅描写对象的外貌特征,而且重视感情注入,心灵的引渡,把从对象所激发的感悟、思考和想象同时表现出来,这源于自然的心源或心象,才是艺术创作的依托.

2在这个章节要探讨的是如何从学习中创作,再从创作当中学习.学习到感悟再到实践三者之间的联系是环环相扣的关系.往往我们在学习时是被动的去接受一些思想或方法.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掌握灌输到大脑中的理论.动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科目,也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动画理论中的原理.下乡写生、采风,积累素材是我们在创作之前必须打好的基础.要以它为依托从中受益.通过长期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完善,才能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在这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创作的一些独到思想也会应运而生.

当一位音乐家通过优美的旋律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时;当雕塑师挥舞着粗糙的手啄刻一位心灵的舞者时;当一位动画艺术家通过屏幕上翻动的一张张闪光画面来诠释人生哲理时,他们寻找到了艺术创作的依托轻人当中最可贵的是激情四射,然而最匮乏的却是对人生的阅读能力.

在具体的创作中我要求自己首先要先收集大量的资料与素材,在对所要创作的题材有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才可以开始具体的设计与构思.如执导并参与创作的联合作业<<老鼠嫁女>>.起初是在美术家张德禄老师的画案上无意发现的一张民间木板年画.在被深深吸引后,开始寻找更多的关于木版年画的资料,以及相关的民间艺术素材.其中有关于<<老鼠娶亲>>的资料有很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如民间剪纸,纸塑,木版年画等等,就剪纸就有许多种美术风格.在之后我又有幸拜访了平阳木版年画的民间艺术家赵大勇老先生,也从中了解到许多关于木版年画的知识,从它的历史到具体的制作方法.包括民间艺术在木版年画中的渗透以及发展.之后也从浮山剪纸艺术家郑洪峨老先生那里了解到民间区域风格的炯异.看到了纸塑的<<老鼠嫁女>>虽然在许多方面自己对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理解还有不到之处,但是在半年的准备和不断的学习中感到受益非浅.在假期当中也经常进行黄河流域的文化采风和学习.如在<<老鼠嫁女>>短片中的云的形象是在运城扁鹊庙的采风中,从栓马石的石雕上演变而来的.而风的造型是从汉代画像砖人物中汲取了营养.不是一味的借鉴,而是在有所保留同时也有所改变.而稷山青龙寺的壁画也为我提供了一些保贵的素材.还有许多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文化气息将会为以后的创作打好深厚的基础,学无止境,许多古人留传的珍贵文化艺术宝卷即便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读完,读懂.

在接下来的毕业创作<<旱地行船>>中,实地采风显的更为重要.这部短片记录了一个发生在五十年前不为人普遍知晓的黄河船夫的事迹.她可以被认为是我心中的中华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就象拍摄记录片一样,先后三次前往坐落在深山峭谷的实景地,进行一步步的采集和更深一层的了解.我发现每一次采风完回去的路上都有不同于之前很大的变化,就像调整焦距一样,在不断的收集过程中物象逐渐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在起初查阅<<吉县志>>的资料时,关于<<旱地行船>>记载的文字少的可怜,只有一些水流量的数字统计,以及像传说一样的简短描述.就连地名也与其他资料有所出入.(有的地理名称也因为是方言的音译而不准确)在关于运输货物的黄河大船的记录也无法从资料上得知.另外在拖运木船的细节方面如船底部所垫的木头的形状,有的资料为滚木,而有的则为木板.而具体拉纤的过程就更找不到依据.通过三次实地的考察,这些问题都得到一一解决,同时还获得了更多更有价值的艺术素材.在采风时我结识了一位当地的老者,他向我讲述了从前拉船的故事,回忆并唱起当时的拉船号子.许多资料中的空白也随之被一一填补上.

在创作上我们须要坚持不懈的深入到生活里面去,在生活中去挖掘捕捉灵感,真诚的与所要捕捉的对象交流、对话.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而更有力的投入到创作当中去.体会自然心源所带给你的独特快乐.

独特快乐的本色演绎

在这一节中主要阐述独特快乐元素在动画创作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从事艺术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创造和欣赏艺术,更好的掌握自己和认识自己,而不让无感情的技术和机器掌握自己.1而本色演绎的要求就是要追求原创,独特快乐在这里特指题材内容的新颖和差异.要求在构思和设计上敢于创新.如动画的表现形式,制作手法等等.

在已经完成的联合作业中也尝试了运用一些新的制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影片本身来讲有许多方面还并不成熟,但就一些大胆的实验还是值得去保留.<<老鼠嫁女>>在前期的设计过程中摸索了几种制作手法,在经过不断的实验筛选后选择了工序比较复杂但很出效果的一种.

在中期的制作过程中原动画依然按照传统的方法用铅笔在动画纸上绘制.为了使动作更加准确,动画人物的边缘线也要求完全闭合.而动作的时间掌握要与分镜头设计稿和摄影表上的完全一致.加动画的环节也比较严格,从而使动作更为流畅,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原动画的制作完成之后同样进行动作检查,将不到位的画进行修改.达到要求的原动画将要进行描线的艺术加工.真正的绘制工作从这里开始.为了达到一定的美术效果,描线和上色都将在宣纸上完成.首先将宣纸打好定位孔.然后进行描线拷贝.这时的线条就是影片中大家看到的边缘线,它不是完全闭合的.这样就加强了画面的绘画感.描线完成后将进行手工上色,,每一张色稿都由手工绘制完成,这个环节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每一张画稿的颜色偏差不能过大,要保持视觉的流畅性.到这里中期的制作基本就完成了.中期的制作过程相对于普遍的手绘制作手法有很大的区别,完全由手工独立完成,电脑上色的方法被排除,这也是由影片的风格所决定的.不同类型题材的影片也应当选择适合它的制作流程.

后期的工作量就相对来说大了一些,将手工制作的画面扫描进电脑进行合成.在这个环节主要工作是抠象.为了尽量不破坏画面的表现力,所有的电子图片也由手动抠象来完成.最终将合成好的图象与音乐相对接.

除了在画面的创作上有所突破,在音乐上也极力与之配合,在学生的短片作业中往往将创作仅仅局限在视频的制作上,对音乐的要求却是非常随意.配乐的重要性在短片创作中是不容忽视的..在这部民间题材的短片当中,音乐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选用地方特色的民乐,配器也以唢呐为主,包括笙,鼓,镲,锣等.作曲家根据短片的情节创作音乐,同时也借鉴和容入了一些民间音乐的一些特色韵律.如民间的迎亲音乐,还有新绛花鼓中的<<滚核桃>>等.在音效方面运用唢呐的音色特点模仿老鼠的声音,用吊镲来模拟风的声音,小鼓和小锣模拟云的声音.其中最具创造性的是老鼠凿墙时的音效,是由鼓槌滑动鼓边的效果来完成的.在录音方面都是有演奏家在录音棚根据画面配合来完成的.

目前正在制作当中的<<旱地行船>>也力图追求原创,在题材的选择上独树一帜,在创意上争取有新的突破.这是一部较写实的动画短片在对基本功的要求上会更加严格,从而在制作上也带来很大的难度.之所以考虑做这样类型的作品,主要也是由影片本身的类型决定.在人物设计上尽量追求写实,场景设计也应当与人物风格相统一,目前已经基本敲定了影片的美术风格.在制作手法上会适当的采用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让影片的每一个镜头更加紧凑的联系在一起,使叙事的能力更为突出.

短片中的音乐将选择地方特色的鼓乐,将"威风锣鼓"这一种鼓乐种类作为影片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采风中收集到的拉船号子重新进行创作,录制,为影片锦上天花.争取在视听效果上有更新的突破.

本色演绎动画的独特快乐是一个需要不断追求和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是要一味的宣扬个性,而是要结合更多的时代气息,更要考虑到影片的观众群体.做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固然很好,若能够使作品得到广大群体的认同和共鸣才是最终的目的.毕竟从事艺术创作的义务就是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色演绎在选材上也不仅仅局限在民族特色这个范围之内,现实主义,童话故事和其他各种形式都可以去探索挖掘.

在学习与创作中坚持本色演绎的思路,并不是摈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范例.模仿是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要讲究方法.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动画风格在我个人看来是应该被大力赞扬的,中国有句古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中有利于我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动画创作中的不断探索.就象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动画片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模仿痕迹.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就是从模仿美国动画开始的.不过从那时起,中国动画的创作者就一直在吸收借鉴其他国家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努力走探索民族化的道路.1

独特快乐的创作思路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更明确创作的目的性,将那些盲目崇拜和被动情绪剔除掉,带着轻松的心态和蓬勃的生机加入到影片的创作当中去.为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创新打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新空间.

独特快乐的团队之星

一提到团队之星,热爱足球的人们都很熟悉,它是2006年世界杯专用球的名字.独特快乐元素的第三个方面也是它最为关键的含义就是在团队中寻找快乐.确切的来说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培养树立"团队精神".团队合作将是决定动画创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序论中将这部分内容定义为动画创作的基本保障.从工作内容来看应当划分为动画创作中的策划与管理方面.

将动画创作的过程比作为足球比赛是最恰当不过了,动画创作本身也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在普遍情况下)一部耗资巨大的动画片需要成百乃至上千的动画工作者共同来完成,我们在这里不就美国或日本的商业片做详细研究,而只是从规模很小的学生短片创作来做分析.也是从具体的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和想法.谈及到这个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创作中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对于这方面因素的探讨直接关系到作为动画创作人的最基本的专业道德修养.

在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许多人习惯了在孤独的环境中生活,这是有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相对其他国家的同龄人较差.加强团队意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人们所高度重视,它也在其他行业中被受关注.

将合作精神贯穿在创作的始终是应当一直被大家尝试和训练的.从二年级开始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就应当有意识的将作业作为实验的对象.比如从简单的小品式的创作,要人为的将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如最粗略的分为视频和音频两大方面,例如自己制作的第一部完整的实验小品<<小羊的故事>>到后来的<<一个和四个>>都是与录音系的同学一起完成.由于制作周期和相对要求不是很高.在制作中参与的人员数量也很少.但是通过这样的训练,除了制作方面外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度的培养也需要相当的一段时间来进行磨合.在不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创作管理方面的经验.也为之后的联合创作顺利完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之后的<<老鼠嫁女>>剧组中,也将之前学习的组织经验加以更多的实际操作.从前期到中期再到后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积极的调动和合理的规划.

在前期阶段主要组织主创人员对选择的题材进行讨论,内容包括剧本,分镜头,以及具体的创作手法.在得出初步的结论后进行简短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初步了解每一个组员的特点,也可以作为起初的磨合期.为之后的合理分配奠定了基础.

在中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考察创作成员的制作能力和工作素养.繁重的绘制工作会影响到一些意志力不坚定的人.在这时应当及时发现并想尽办法调整心态.如在原画的绘制中马马乎乎,不求准确.在学生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习惯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被显露出来后果是很严重的.

在短片<<老鼠嫁女>>的制作中就是由于合作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影片本身.在片中有一段风的画面,人物造型和前面的镜头都有明显的区别.这是由于在造型统一的方面出现了失误.完全可以发现是由两个人绘制的痕迹.还有墙的造型,绘制时忘记画其中的一个耳环,然而在中期的审查时也没有发现.最终只能在后期进行补救.幸运的是修改的比较完善,观众也没有发现穿帮的地方.类似这样的错误联合创作中往往是可以避免的.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创作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会使制作影片的失误率大大降低.在相对成功的一方面,制作人员的合理分工是值得今后创作中继续保持的.与其他类型的作品不同,<<老鼠嫁女>>在制作流程上的分工较为烦琐,在上色这个环节的把握就比较领人满意.上色组由三人组成,在协调和统一方面比较到位.颜色指定的要求也基本落实到每个组员.

在足球比赛中讲究传接配合,讲究整体如一.在动画创作上也要遵循这个原理,只有大大提高团队的合作协调能力,树立团队荣誉感才能将真正有才华的每一个创作个体融入成一支生力军.只有在高度凝聚力的前提下才能各尽所长,优劣互补.团队合作才发挥其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米卢曾经在中国奉行"快乐足球",而我们也应当在创作中努力追寻独特快乐的"团队之星"在集体的创作中享受动画带给你的快乐!

独特范文篇4

关键词:旅游文本;增译;省略;借译;中国文化传播

前言

旅游文本包括景点介绍、广告标语、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古迹楹联解说等内容,是一种对外宣传资料,其中景点介绍最具旅游文本特征,也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的魅力所在。旅游文本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让他们在看懂文本内容的同时了解相关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等信息。时巴中国特色文化传递给国外游客,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从而更好地向外界传播中国文化也是中文旅游文本翻译的目的之一。而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的了解,影响我国独特文化的传播。因此,翻译此类资料时必须采用相应策略,以提高译文质量,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与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旅游文本的翻译有其自身特点。旅游文本只是通过景点介绍来增加人们的旅游信息,吸引人们前来旅游观光。因此,译者拥有较大的自由度,翻译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机械处理,否则译文很难被读者理解。而应分析文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有的学者提出了“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的原则。在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增补省略、借译等翻译策略。

一、增补法

增补法是指增添适当的理解原文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年代,名人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古迹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历史典故等。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旅游文化丰富的内容,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是吸引许多国外游客来华旅游的重要原因。但是,英文读者因文化差异,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进行旅游文本英译时,译者应该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努力将原文中的特色文化传达到译文中,以满足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理,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例1:有机绿茶产自云南高山云雾之中,清明前精心采制。茶香宜人,富含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常年饮用,包您健康。

译文:eorganicgreenteagrowsonthemountmDeakadmistthecloudandmistandiscarefullycoliccteandpreparedbeforeQingmingDay.Theteahasagoodsmellwithavarietyofnutrients,whichprovetObeefectivetoyourheMth.Sokeepdrinkingalltheyearorund,andyouwilenjoygoodhealth.

此英译文本对原文本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处理不当。首先,对重要节气“清明”只进行音译显然欠妥,严重影响英语读者理解“清明”的真正含义;第二,了解中国茶文化者都知道,生长在“高山云雾之中”是茶叶质量好的一个重要条件,虽然该词语的英译与汉语“字当句对”,但对英语读者恐怕难以起到与对汉语读者相似的“劝说效力”,因为onthemountainpeak不能充分传达源语所蕴藏的“言外之力”。中文读者一看到“产自高山云雾之中”就会想到“茶叶质量肯定很好”,而英文读者看到

growsonthemountainpeakadmistthecloudandmist则很难有这样的联想,这会直接削弱茶叶对外推销的力度与外宣效果。为此,需要进行增补,在以上译文后加上whichendowsitwithuniquequalitynadhealthpreservationelements。另外,对“清明”这一传统中国节日也可以作出解释,在音译“QingmingDya”后加上“whichisaChinesefestival,usuallyonhtefifthfoAeirl”,从而向外国游客更好地介绍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也让他们了解到采茶的最佳时间。

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等信息的文本就更有必要采用增补解释法,便于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例2: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旁证了建筑长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除了钱币,还有众多建筑者的躯体。

译文:hTelegendthatthecollapseofhteGeratWallwascause({bythecryofawomnanamedMengJiang-nv,whosehusbanddiedintheconstrucitonfotheGreatWall,isanevidenceshowinghttathepriceofbuildingthiswonderofhtewoddWasnotonlymoney,butalsothelivseofcons~a’uctors.

这是一段介绍长城的旅游文本。孟姜女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却未必知晓。译者如果不对此作出解释,外国游客就难以理解原文意义。补充了whosehusbanddiedintlleconstructionoftheGreatWal1.外国游客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孟姜女要哭以及为什么长城的倒塌是孟姜女的哭泣造成的,使游客获得“盂姜女哭长城”的历史故事知识,从而吸引他们继续游览长城。在对旅游文本中的文化特色词汇进行增补解释时,要注意文化解释的重点。比如,对“粽子”这一文化词汇如果只是解释为apyramid-shapeddumplingmadeofglutinousircewrappedinbambooleavesorredeleaves,外国游客虽然了解了什么是粽子,但没了解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更不会深入了解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习惯。而这些恰好应该是译文要向外国游客介绍的中国特色文化。

二、省略法

省略法指的是省略原文中累赘或不重要的信息。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首先是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等。名人名言、诗词歌赋本是中国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汉语旅游文本中经常出现。但是如果对理解译文没有多大帮助,照译出来反而使译文拖泥带水,而删减并不影响译文的主要信息和功能,就可以用省略法突出主要信息,使译文更为简洁,迎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其次是华丽的辞藻和虚化朦胧的表达。这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也是很多汉语旅游文本惯用的表达手段,往往只是为了渲染气氛或顺应行文习惯的需要,本身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在英语中,这些介绍往往让人觉得拖沓冗长,抓不到重点。因此翻译时可以省略那些华而不实的“溢美之词”,保持译文简洁明了。

例3:崂山,林木苍翠,繁花似锦,到处生机盎然,春天绿芽红花,夏日浓荫蔽日,秋天遍谷金黄,严冬则玉树琼花。其中,更不乏古树名木。景区内,古树名木有近300株,50%以上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著名的有银杏,桧柏等。

译文:LaoshnaScenicAreaisthicklycoveredwihttreesofmanyspecies,whichaddcreditforitsscenery.Amongthemover300aleconsideredrareandpercious,halfofwhichaleplantsundertop-levelprotection.Themostf~tnlousspeciesincludegingkoandcypress.

原文用许多夸张性词语形容崂山的景色,如“林木苍翠”、“繁花似锦”、“玉树琼花”。在西方人眼里,这些四字格缺乏实际内容,夸张有余而真实感不足。因此,译者将这些虚化朦胧的四字结构省略,只译出原文主要内容,使译文景物描写真实客观,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三、借译法

借译法就是借用英语文化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人物事件来解释翻译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内容。可以让西方游客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例如总理有一次在接待外宾时说到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便告诉翻译把它解释为西方的罗米欧和朱丽叶,这样客人便很好地理解了中国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纽马克在ATextbookofTranslaiton一书中提到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即用译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互相替换的两种文化负载词很难说完全对应,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所以在旅游文本中用借译法能使译人语读者更容易接受,文本的呼唤功能也更容易实现。如:借ChineseCleopatra译“西施”,借ChinseeCupid译“月老、红娘”,借ChineseRobinHood译“济公”。

独特范文篇5

摘要:媒体的扩容、信息的高度透明,尤其是消息来源的趋窄(如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会、新闻通稿等),使得新闻同题现象已无可回避而且不可避免。也正因为此,独特新闻显得愈加可贵。其实,新闻同题并不意味新闻必然同质,新闻完全可以做到同题不同质。新闻源可能一样,但新闻的广度、深度和角度绝对与人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特新闻。如何才能做到独特,根据新闻实际运作,我以为主要取决媒体的四个能力:发现能力,追问能力,编辑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

一、能否通过发现找到独特

新闻发现力体现在见别人之未见和不能见。

新闻是变动中的事实。发生(起点)、变动(推进)、结束(告一段落),在这三个过程中都存在发现的问题。

独家新闻要求的是在新闻事实或事件起始阶段就能够发现,即当一个事实或事件刚发生,别人还未发现,你就见人之未见,这样的报道当然是独家的。有人将此称之为“起点消息源”发现,也有人称之为新闻的“第一落点”。

如果说“见别人之未见”,有某种机会主义成份的话,那么,“见别人之未能见”,就完全是记者和媒体自身能力和素养的体现了。即当一个新闻事件或事实已被媒体广泛传播开来后,你能够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独特发现。

现在全国各省会城市都有五六家报纸,常常会出现大家都在传播同一事件或事实的现象。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做出独特的新闻来。因为任何新闻事实和事件都有其显性的一面和隐性的一面。显性的一面,大家一般都能够发现,是浅度发现,隐性的一面却不是所有的媒体都能发现的,它是一种深度发现。新闻能否做到独特,往往就在于对隐性一面的发现和开掘,是深度发现,是见别人之不能见。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举一个大家都知晓的例子。同样是大兴安岭火灾。中国青年报报道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看到了“水火英雄”和场景,而且从这场大火中看到了官僚主义。与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比,中国青年报当时报道大兴安岭火灾的时效是不占先机的,但他们密切关注中央电视台关于这场火灾的用语由“火灾”到“大火灾”再到“特大火灾”的变化,从中发现了深层的东西,分别以"红色的警报"、"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三篇新闻大特写,从火灾与社会、火与人、火与自然三个方面,揭示了此次火灾最本质的信息--那就是官僚主义。

这是“见别人之不能见”的典范报道。

二、能否通过追问挖出独特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就是追问的艺术。做新闻报道,首先在于媒体和记者追问能力的高低,而做独特报道,更是要问别人之未问,问别人未敢问。前者涉及媒体采访个性,后者涉及媒体采访勇气。

有独特的、个性的追问,才会有独家或独特的新闻报道。媒体和记者必须拥有自己的观察、思考路径,并通过此路径一路追问,寻找事实的真相和答案。很多的媒体在同一新闻事件面前,做出来的大多是同题同质的新闻报道,就是因为大多数媒体没有做到“问别人之未问”。

北京青年报关于“滴水茶事件”的报道与其他的媒体显然不一样,关键在于他们问别人之未问。去年五六月间,在一次书市上,几个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到北京摆摊卖茶挣学费,北京市民纷纷解囊,在各家媒体都从爱心的角度对此事进行连续追踪报道时,北青报记者却对此提出了质疑:这些小学生怎么来这里的?他们怎么知道用这种方法来筹集学费的?他们又是怎么会知道北京有这样一个书市,能够吸引如此多的民众?是谁告诉他们这个信息的?他们这样做的背后会不会是有人操纵?如果有,操纵的原因是什么,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正是由于北京青年报记者对这些隐性的事实提出了自己的追问,他们的报道最终成为独家的报道。

我们常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形,采访见义勇为的英雄,张口就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当时怕不怕”之类的问题;采访获奖人物,开口就问“你现在的心情怎样、你现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等等,这都是没有个性的提问,可能已经是别人问了数十遍的问题。如此追问,怎能写出独特报道?

问别人之未问,反映了媒体的质疑精神,问别人之不敢问或不能问,却是一种勇气的体现。很多独特或独家的新闻就是来自记者的勇气。尤其是当下媒体难免权钱势力夹击的情况下,如果还想保持一点“独特”个性的话,可能最需要的是“敢于追问”的勇气。

2005年7月底开始,合肥市委市政府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拆违。对于这一全省及至全国媒体关注的新闻事件,省城各家媒体都浮在表面上进行报道,大多是按照相关部门的调子或通稿开展报道,诸如大拆违的意义、目的或进展情况、正反典型等等。但是,埋藏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对“大拆违”的疑问、想法和希望,却没有一家媒体有勇气去直面和关注。在此情况下,新安晚报从百性中收集了许多民间声音,其中不乏敏感话题,就此独家专访了时任合肥市拆违领导小组组长、合肥市市委副书记黄同文,直面和正视“拆违之痛”,问别人之不敢问,发表了《十问大拆违》一文,在所有的大拆违报道中独树一帜,让社会大众眼睛一亮。

独特报道需要媒体和记者在任何权威面前敢于提问的平等姿态和独立人格精神,而不是迎合权贵、媚俗趋利、随波逐流、逢场作戏、任人摆布的提问。

三、能否通过整合彰显独特

独特新闻并不完全是一线记者发现和挖掘的事情,编辑在独特新闻方面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这么说,在当下信息高度透明时代,记者抓不到独家新闻,不完全是媒体无能的表现,但如果编辑不能通过自己对信息资讯的编辑和整合,形成自己的独特报道,那就完全是媒体的能力问题了。

新闻编辑和整合重要性缘于两方面:一是信息高度透明和多渠道时代,独家新闻已几乎少之又少。如果媒体钻进这个牛角尖,就会发现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二是现在的信息已经泛滥过剩,甚至出现信息污染,纷纷扰扰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甚至望而生畏。读者如何才能避免雷同信息,并防止重复接受,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媒体。

因此,现在媒体真正重要的任务不再是拥有和传播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深度加工。一个追求独特的媒体,其重要或主要的精力再也不能一味地指望记者寻找独家或独特题材上了,而应着力通过编辑部的策划,从有用和有价值的共享资源中,寻找独家视角,并以独特的表达,独特的新闻,显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风格、不同品质。

喻国明先生有过这样的表述:所谓强势媒体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已经不再是看谁拥有更多更勤奋的编辑记者,而是看谁对于资讯的分析整合能力高低。我同意这样的观点。这看上去是对传统媒体记者职业的一种颠覆,但它指出了信息高度发达时期传媒面对的新的课题。

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在同题新闻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传媒的独特性已很大程度上维系于编辑和整合的能力和技巧上,那就真的可能在新闻雷同中不能自拔,以至消亡。

四、能否通过策划制造独特

新闻是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但各家媒体都会面临怎么报道和报道什么的问题,这就有了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的特点主要有二:1、它是报社有目标指向的新闻筹划活动,是媒体的一种“议题设定”;2、新闻策划的强大作用和意义在于它能将一些分散、无形的事实充分调动和集中起来,从而使潜新闻得到开发而成为显新闻。由于是“议题设定”,是一家媒体的独谋,而不是所有媒体的共谋,它所制造的新闻必然是独特的。由于要调动和集中那些分散、无形的事实,媒体的认知程度和事实选择的差别必然要反映到报道中来,形成媒体的个性。

2007年5月22日,安徽省环保局公布了当年第一批省级挂牌督办企业名单,所的的媒体都刊登了这一消息。但是,新安晚报根据这一信息对报道进行了策划,派出记者分赴11家企业,实地调查他们环境违法行为及对环境的危害。推出了大型策划《他们为何这样“牛”》的特独报道,揭露了11家企业的污染状况。报道内容既有现场探访、省环保局的表态,也有本报评论员的评论、环保专家和省人大领导的意见,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由于报道在安徽所有的媒体中独树一帜,避免了同质化问题,它在社会上激起的反响自然非同寻常。

策划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能建立自己的“资讯源“。其实,新闻同质化现象就是媒体新闻资源匮乏造成的。有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资讯源”是白宫等政治决策地,金融市场中心(如华尔街、东京股市)、科学技术中心(如诺贝尔奖)、时尚娱乐中心(如好莱坞、奥斯卡奖、格莱美音乐奖)、重大体育赛事(如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美国NBA)等,这些“资讯源”就是世界各大媒体的新闻宝库。

那么,我们的“资讯源”在哪?有两种构建方式,要么从别人的“资讯源”去抄袭、复制,但出来的都是大路货,无法避免同质化现象。要么就是通过本身的策划来丰富自己的“资讯源”,这是目前媒体竞争的焦点所在。近年来新安晚报许多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报道如“追踪油耗子”、“问题捐赠”、“百姓看政风”、“医疗揭黑”、“质疑新民周刊报道”、“抓阄小哥俩”等策划报道,都是通过组织策划产生的,成为新安晚报一段时期的“资讯源”,从这个“资讯源”里制造了很多“独家新闻”,制造了很多其他媒体争相转载、评论和再制造的“材料”。公务员之家

独特范文篇6

关键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男高音;情境刻画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晚唐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而作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通过月落霜天夜半时、姑苏城外寒山寺、乌啼渔火钟声等景象的勾画,映衬出诗人羁旅之思、家国之忧、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愁情难眠。诗人在此诗中不事雕琢、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诗风,与黎英海先生在1982年创作这首歌曲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相得益彰,成为我国新时期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近十余年来,随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这首艺术歌曲在专业演唱界得到广泛流传,成为众多学生学习和音乐会上的经典曲目。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对该曲的演绎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女高音声部,女声对该曲的演绎美则美矣,对照原诗诗意,终觉有所缺憾。那么,无论是从诗意诗情出发,还是从曲风曲韵考虑,本该更适宜由男高音演绎的一首艺术歌曲,为什么缺位现象越来越鲜明?本文从作品的音乐创作、发声技术和艺术表达三方面做出探究。

一、“愁情与希望”的音乐表达

《枫桥夜泊》这首七绝诗以“愁”为基调,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营造了一种晚秋月夜难眠的意想情境,后两句则通过城、寺、船、钟声的具象描绘表达出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所有景物的挑选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黎英海先生在音乐的创作上,采用艺术歌曲整体构思的原则,将诗情、诗意与音乐做了高度融合,整首作品在设计上将古寺钟声、月夜江水、羁旅诗人的吟诵,通过低、中、高三个音区的结合,贴切地表现了诗人无限愁情中透出的淡淡希望,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情境刻画风格。谱例1:前奏①前奏共五小节,通过钢琴在低音区五度双持音模仿“夜半钟声”,前两小节只用左手来弹奏,听起来格外厚重、低沉,对歌曲的静谧月夜钟声回荡的意境做了铺垫。第三小节开始出现前倚音、四、五小节右手部分出现了一串九连音,好似江水泱泱;从第一小节到第五小节音乐上做了一组力度的变化,即pp→p→mp、p→mf→mp、p,这一组力度的变化曲线在第四小节的低音处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将歌曲带入了月夜钟声,诗人泛舟江上,心起涟漪的情境。谱例2:第一句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人声在高音区发出,音符密集,每拍之间都有连音线连接,一气呵成。下层仍然由#1和#5五度双持续音引入,意在模仿夜半钟声,这是歌曲的动机。中层旋律则是对主旋律相隔五度的复调模仿,又出现了九连音模仿滔滔江水;上层歌唱旋律节奏型以前后十六分音符为主,旋律线呈波浪状;最后出现了变化音#6,和声出现了明显的不协和。作曲家很巧妙地用这样不协和的和声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愁难眠”的心境。谱例3:第二句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下层依然是五度双持续音引入,钟声依旧。中层部分在第十二小节处出现了十连音,紧接着出现了六连音,仿佛是在平静的江面上泛起的串串涟漪。上层旋律与第一句对称,似主人公在低吟浅唱。此处的音乐不似先前那般寂静;仿佛是江水变得“躁动不安”,密集的音符和紧凑的节奏推动音乐向前发展,使下一句呼之欲出。谱例4:第三句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这一句是歌曲高潮前承上启下的连接句。下层部分仍然是持续的“钟声”,中层部分加入了更多装饰音;仿佛是江水荡漾、涟漪不断,暗语诗人心绪起伏激动,预示着歌曲高潮的出现。上层旋律线从高向低逐渐发展,为下一句的出现作了“欲扬先抑”的准备;而旋律起音从#f2唱起,对男高音来讲是一技术难点。谱例5:第四句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歌曲的最高潮。下层部分的低音区五度持续音依旧在模仿钟声,并在中间的一拍移高了两个八度。中层部分在前面的基础上音符、节奏变得更加密集,出现了三音叠置,和声色彩的加厚……仿佛勾勒出了此刻动荡不安的江面和主人公如江面那般惆怅烦闷的内心。上层旋律看似不太密集紧凑,但在下、中双层伴奏的烘托下使得其张力感格外突出。这一句从力度、音高、音色三方面来讲,对男高音都极具挑战。男高音在该句中声音技术的准确到位,是对整首作品“情、景、境”最为贴切的表达,既能体现诗人在羁旅途中的惆怅,又能表达诗人心系家国的情怀。其声音的张力和色彩是其它任何声部在演唱时都无法比拟男高音的独特魅力之处。谱例6:最后一句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里做了一个叠句。运用了“鱼咬尾”手法,下层的双持续音将寒山寺的钟声贯穿全曲,中层部分连接上一句,旋律线呈波浪状;最后一串九连音仿佛是江面剧烈扰动后的余波荡漾。结尾三小节的力度变化与前奏的前三小节正好相反,与前奏部分首尾呼应,堪称绝妙之笔。上层部分自上向下慢慢回落的旋律线也表明了主人公在一番感叹之后逐渐平复的心情。最后低声区尾音非常考验男高音对气息、声音的控制能力,要做到弱控制中有厚实的胸声,来体现男人的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心。该句女声唱之显单薄,男中音唱之则觉沉重,唯有男高音的艺术魅力表达最为精妙。

二、吟诵与字腔的古韵表现

作为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其行腔咬字与其它艺术歌曲一定要有所差别,应在诗词吟诵的基础上让字音呈现古风古韵之美。“月落乌啼霜满天”。“月”字在起音时有一种吟诵的“起势”,就像是在吟诵这首诗中自然唱起;“霜”字属江阳辙,②要把韵母中的u拖长以凸显古曲韵味,加之“霜”字时值较长,归韵不能过快;“天”字是这句的尾音,字头要清,字腔要拖长,归韵前要略加颤音,以模仿人在泛舟江上的晃荡感。“江枫渔火对愁眠”。“江”字属“江阳辙”,需要用“ang”的字正腔圆结合吟诵的感觉表现出来;“眠”字是这句的尾音,和第一句的“天”归韵一样,咬字要清晰不能浑浊。“姑苏城外寒山寺”。“姑”字是“u”母音,起音在#f2音,这是男高音的换声点,需要用混声,要有埙演奏古曲的那种沧桑感;“外”字的字腔必须要圆,归韵一样不能过快;“寺”字的旋律有好几处“拐弯”,这种“一字多音”唱(奏)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一句润腔的灵巧性对于男高音来讲是一个技术难点。“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字是一个闭口音,要有吟诵的“起势”,需要男高音演唱时借鉴京剧演唱的行腔来表现古韵;“到”字是全曲的最高音a²,男高音需要在保证这个音高不出纰漏的前提下将声音收放自如,最终在音乐尘埃落定时慢慢弱下来,声断意不断;以此来表现古韵。综上,这首歌曲无论是旋律、伴奏还是演唱中的咬字行腔都极具古风韵味,其重点从三方面体现:首先,歌曲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均为长音,演唱时根据音乐与情境,均要加或多或少的颤音,类似于③古琴的揉弦音,表达船行江上之感,唱时颤动速度缓慢均匀,且力度均为强起弱收。其次,歌曲的节奏速度需要控制好,过快过慢都会使歌曲的韵味有所损失;最后,演唱这首作品吟诵诗词的腔调要根据语意、音乐自然带入,充分体现诗歌的抑扬顿挫及古朴韵味。

三、男高音对作品情、景、境交融刻画的独特魅力

《枫桥夜泊》仅有四句歌词,却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男高音对该曲情、景、境交融的刻画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首先歌曲的主人公是一位男性,由男声来诠释更为贴切。而文人墨客也是男高音在歌剧艺术中常扮演的角色类型,因此无论是角色气质,还是声音要求方面;男高音都能更好地胜任。“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说明这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乌啼”是乌鸦的啼叫声,此处用乌啼反衬夜晚的静谧;“霜满天”则说明当时正值秋天。这句起音力度较弱,为契合情境要求,男高音需要用弱声演唱,男高音演唱此曲的典范——姜嘉锵先生便是通过这样的处理,开门见山地刻画出了失意人独行于静谧月夜的画面。“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和“渔火”说明地点是有枫树的江边,“对愁眠”出现了歌曲情感基调“愁”。男高音具有饱满的腔体和辉煌的声音,在演唱时饱满的腔体时可把字正腔圆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基于“愁”的情感基调来说,这里不宜使用共鸣太多的声音,“轻声高位”便足以将“愁”情表现出来。“姑苏城外寒山寺”进一步明确地点,这一句并未直抒胸臆,而是巧妙地借景象来抒发胸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寒山寺在姑苏城外,此处是一个暗示,诗人以此来比喻现在的自己被排斥在外的尴尬处境。男高音演唱“姑”字时要用近似呜咽的混声,力求用“空远”的声音表达诗意中的苍凉惆怅无处语之感。女高音整体假声较多,此处即便使用混声仍无法突出表现“如泣如诉”之情;而男高音真声较多,此处的混声处理会有明显的声音反差,从而使情绪上的对比更加强烈鲜明。“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强调此时夜已深,“夜半”之时正是未眠人思绪万千之时,不眠人思量烦心事;烦恼至极便是情绪爆发之时。这句则让男高音充分发挥发挥了自身优势,男高音金属般极具穿透力的高音将歌曲情绪推向制高点;使前面累积的愁苦烦闷的情绪瞬间爆发。而这种爆发力以及金属般辉煌的高音则是女高音无法做到的。整首诗的思想感情有“苍凉”、“寂寥”、“惆怅”。但从情景来看,并无明显“愁”的情绪,张继身处“安史之乱”爆发时期,他心系国家安危;内心自是惆怅万分,便寄情于寻常夜景之中。而黎英海先生的谱曲也是十分吻合诗作意境,非常巧妙的用钢琴低音来模仿“钟声”,用密集连音群来模仿“寒鸦”和萧瑟的“秋风”;用大量不协和和声暗示诗中主人公极度惆怅和无奈的心情。总之,男高音演唱这首歌曲,无论是速度的把控、气息的控制、音色的选择,还是对歌曲韵味的表现,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枫桥夜泊》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古诗词艺术歌曲。无论是歌词、旋律、伴奏、还是意境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从歌曲的诗意、情境、曲风曲韵各方面看,由男高音来表现更为合适,但艺术舞台上却常常出现男高音明显的缺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1.对于曲风韵味的把握缺失,很多男高音的演唱只有一股“洋味儿”,对于中国古典韵律的声音表达力不从心。2.歌曲意境表现的不足,很多男高音习惯“唱大”“唱响”“唱亮”,不会弱唱,难以把握歌曲意境。3.声音技术的短板,此曲音域宽,张力大,男高音若没有足够成熟的技术很难完成此曲。音乐是有思想、有灵魂的艺术,人在表现音乐的同时也被音乐净化着灵魂。只有把成熟的技巧和艺术修养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更好地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情、景、境”加以深动刻画。

[参考文献]

[1]范义付.钟声伴梦去丹青入画来—评析姜嘉锵演唱的《枫桥夜泊》[J].美与时代,2007,10.

[2]范义付.论声乐的颤音技巧[J].艺术教育,2007,04.[3]金欣欣.《枫桥夜泊》词语考释札记[J].皖西学院学报,2003,06.

[4]郑婷婷.诗乐合璧相得益彰—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分析[J].当代音乐,2016,02.

[5]李淑芬.黎英海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2009,02.

[6]胡建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审美创新—《枫桥夜泊》浅谈[J].音乐创作,2012,09.

[7]张宏宇.谈艺术歌曲《枫桥夜泊》钢琴伴奏的意境创造[J].乐府新声,2011,02.

[8]陆媛媛.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意象分析及演奏表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04.

独特范文篇7

在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年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春天”。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党中央对旅游行业通过自身发展,努力扩大内需的重托。正是有了扩大内需这一柄“尚方宝剑”,全面发展国内旅游变得名正言顺,并且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内旅游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发展旅游有助于扩大内需也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各类研究中对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独特作用却言之甚少。

总体上看,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有满足国内需求的功能。比如农业,对应的当然是国内需求,但是在人口增长放缓,单个个体对粮食需求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多出来的粮食只能出口,对扩大内需的影响很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是一个基本趋势。要想扩大内需,往往只能扩大一个家庭食品支出以外的部分,因此可以说农业生产以外的多数产业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会对扩大内需产生积极作用。如果只是简单的扩大内需,旅游业的独特作用就难以充分显现。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矛盾层出不穷,这就对既有的扩大内需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旅游业能不能适应这些新的要求,从根本上也取决于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独特的作用。

执行扩大内需政策以来比较突出的矛盾大体上有:1、投资需求增长过快,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2、扩大内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3、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造成了低收入者无力消费,中高收入者不愿过多消费。4、扩大内需和对外出口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上述四个问题,专家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思路和办法。而旅游业由于其固有的特征,天然地有助于这四个问题的解决。旅游业之所以能对扩大内需产生独特作用,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旅游业是一个从需求方来体现其特征的产业集合,这与绝大多数产业都不相同。具体来讲,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独特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体现:

1、旅游业对应的是服务类的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

扩大内需的途径,一个是消费,另一个是投资。自19**年以来,中央扩大内需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增发国债,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此政策的要点在于增加政府投资。从实际的情况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虽然显著,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投资过热,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我们的经济刚一起飞,就随时面临着需要“软着陆”的考验。另外,投资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传导时间较长,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有可能出现滞后。更为重要的是,投资从本质上看是为了未来消费而对当前消费的一种节约,因此投资以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还是要由消费来接盘。所以说,没有正常的最终消费,投资终究是无的放矢。10年来,中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2**0年为73%,20**年下降到48%,20**年下降到40%,20**年降至37%。目前中国内需的两方——消费趋冷,投资过热,可谓冰火两重天。针对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在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扩大内需的任务而言,促进消费需求都将是重中之重。旅游需求主要是对服务的需求,服务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总体上不存在产品的积压,对经济的作用也就更为直接。在各种服务业中,像商业、运输、金融多数是为生产、销售、投资服务的,是最终产品的“中间投入品”;而旅游业和文化、体育、娱乐、餐饮、家政等则主要属于服务业中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其对需求的作用较之“中间投入品”更为明显。在我国服务业中,“中间产品”的发展相对较快,而“最终产品”的发展比较滞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2、旅游消费对资源的消耗较少,并且旅游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把扩大内需同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过去中国经济粗放式的发展,虽然拉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也是触目惊心。如何提高扩大内需的质量给中国经济增长提出了新的课题。扩大内需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种是高资源占用,一种是低资源消耗。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节约资源的扩大内需之路。前一种方式虽然也可以扩大内需,但会极大地削弱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而且这种“爷卖崽田”的发展模式也是对子孙后代利益的极大损害。资源和环境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对资源和环境的破环就意味着对旅游业的破环,因此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自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旅游业现实的发展中,对资源破环的情况虽然存在,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体制问题。随着旅游的深入发展和体制的不断健全,这一状况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客观地说,几乎所有的发展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其他产业比较,旅游业是对环境破环相对较小的产业;在许多地方,还有不少通过发展旅游遏制资源破环的例子。比如一些山区的居民以前靠砍树维生,但发展旅游以后,游客来“看树”,他们挣到的钱远比“砍树”更多,自然就从资源的破坏者转变成为资源的保护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旅游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力资源属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发展旅游业对资金的依赖相对较小,对物质的消耗也较少。所以说,发展旅游业可以把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和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3、旅游需求是多层次的需求,发展旅游有助于扩大消费面;同时旅游消费对中高端人群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业能为这部分最有消费潜力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消费渠道。

扩大内需一方面迫切需要高收入者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另一方面需要低收入者在收入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消费。因此,怎样给不同人群开辟新的消费渠道自然成为扩大内需这一题目的应有之议。相对于其他消费活动,旅游消费门槛很低,旅游很容易走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旅游也能满足先富起来的一批人高水准的消费需求。一次长途旅游可以花费成千上万,而一次城市周边的“农家乐”,连吃带玩一、二十元就可以搞定。所以说旅游活动不仅仅是高收入者的专利,同样也可以成为多数市民和一部分富裕农民能够负担得起的休闲活动。从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分布看,高端10%的户占总收入25%,低端10%的户占2.3%;高端30%户占总收入52%,低端30%占12%。促进高端人群的消费对扩大内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较之耐用品,旅游是一种可重复的消费,因此有很大潜力吸引中高收入者在上面更多的花费。还需要说明的一点,大体上看,旅游活动中的财富主要是从高收入者向中低收入者转移。在一些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旅游业的这种富民作用更为明显。一部分中低收入者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了收入,最终也会促进整个社会需求的扩大。

4、旅游需求是内需和外需的有机结合。发展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没有根本的冲突。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出口的大幅增长。但一个大国单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毕竟难以为继,只有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一起发力,国内、国际市场平衡发展,中国经济才能够持续、快速、稳定的运行。工业制成品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出口来释放其生产能力。但是如果国际市场出现不利因素,则很难通过国内市场消化吸收生产出的产品。在目前国际贸易摩擦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协调工业制成品的内外需求难度更大。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共同增长,相互促进的可喜局面。绝大多数的旅游活动,既可以满足入境游客的需要,也符合国内游客的要求。旅游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旅游业内,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发展相得益彰,并不存在彼此替代的问题。

5、旅游需求是一种综合性的需求,涉及面宽,作用半径大,对扩大内需的影响更为广泛。

在各种消费需求中,许多产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相对比较单一。旅游活动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组成,其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更为全面。在组成旅游业的特征产业中,旅游饭店、餐馆、各种交通里面的客运业、旅行社、娱乐业等都是直接为最终消费服务的。旅游业“一业兴”,带动“百业兴”,进而可以推动内需的成倍扩大。

6、从现实层面看,多数旅游需求是非常富于弹性的需求,只要措施得力,其需求增长的空间非常之大。

独特范文篇8

【关键词】新闻英语标题语言特色汉译技巧

标题,作为英语新闻版面上最为明显的地方,应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形式独特,使读者在浏览中能从标题中发掘主题、领悟内涵、各取所需。但现实中,不少标题却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新闻英语标题在词语的选择、修辞手段的采纳方面有其特色,翻译标题时应遵循相应的对策和技巧。

一、新闻英语标题的词汇特色及汉译对策

新闻英语标题多简洁、醒目,追求新奇、文简而意丰的双重效果,具有较强的信息功能与美感功能。省略虚词、选用短小词、运用缩略词和采用新造词,是新闻英语标题的显著特点。

1.省略虚词

省略是新闻标题最明显的特点。标题往往只保留实词而略去诸如冠词、连词、介词等虚词,突出关键词语、增强节奏感。其中,省略较多的虚词是冠词以及系动词“be,are,seem”等。如:Chinesestudentstalkto(an)ISSastronaut(07-8-27)译为:中国学生与(一名)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对话。此例中,汉译时数量词被省略,以达到简洁、避免繁琐。但有时英语新闻中被省略的部分可适当体现,以达意为目的。如:China(is)toeaserestrictiononforeigninvestmentsinservicesector(07-11-17)译为:中国将放宽服务行业对外商投资的限制。汉译时,将英文的省略功能性虚词的部分加以阐释,译出“将”,使译文更精确。

2.选用短小词

为使英语新闻标题简洁有力,编辑们多用音节少而词义广泛的短小词,以浓缩主题于标题之中。如:Baliclimatetalksseek2009deal(07-12-03)译为:巴厘岛峰会寻求2009年(抵制全球温室效应的)谈判。其中,“deal”一词是新闻英语标题中较为典型的短小词,取代“negotiation”。通过使用字母较少且意义简明通俗的词语,使读者迅速准确地抓住其意。又如表示“目睹、查看”等意的eye,通常替代witness,watch,observe,review等长词。在汉译时,应根据不同的文章意境,还原原有的长词,选择恰当对等汉语表达词,以做到准确。

3.运用缩略词

新闻英语标题简明扼要特点的形成有赖于缩略词的选用。其运用一则避免了标题中出现冗长词语,以缩减词数;二则使版面活泼抢眼。缩略词,尤其是首字母缩略词,翻译时须译全称。如:AlGoreandtheBBCwinInternationalEmmyAwards(07-11-20)译为:阿尔•戈尔及英国广播公司赢得国际艾美奖。其中,BBC是“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的缩略形式,即“英国广播公司”,应译出全称。

4.采用新造词

语言是永恒变化的,每年都有上千个新造词亮相于新闻媒体。通过赋予旧词新义、转换词性、添加词缀等方式,造出新词以表达特定意义,使标题更形象生动。如:Onemillioncomputersgetholidaybug(07-10-09)译为:国庆期间百万台电脑感染病毒。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术语应运而生。“bug”原意为“虫”,在此作“计算机病毒”解。因而在汉译时,要注意正确翻译专业名词,不可有太多的随意性。再如受Watergate(水门事件)的启发,不断出现带有-gate(丑闻)的词,如Whitegate(克林顿的白水门事件),Monicagate(克林顿与女秘书的性丑闻)。在汉译时,要准确理解原标题意义,在此基础上紧扣内容、切忌望文生义。

二、新闻英语标题的修辞特色及汉译对策

新闻英语标题的选词是为了强化主题、吸引读者,而修辞手段的采纳便是记者的匠心所在。标题大多注意修辞、力求生动活泼新鲜,避免千篇一律。标题中最为常见的要数谚语典故的套用、押韵等手法。

1.套用谚语、典故

谚语与典故历经历史的长期锤炼,往往能表现出复杂现象的本质。修辞手段的运用,不但使标题引人注目,并更具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如:“NoPayne,NoGames”,套用谚语:“NoPains,NoGains”。这里指美国举行亚特兰大奥运会幸亏有BillyPayne(奥运会主席比利•佩恩),举办才得以成功。再如:“President’sHeelsHurt”,套用典故:“AchillesHeels”阿基里斯的致命弱点。巧妙的运用典故,增添标题的吸引力。

2.借用小说中的文学形象或著作之名

增强标题形象性与生动性的方法之一,便是借用众所周知的文学形象或文学著作之名。如:ToSaveorNottoSave,借用了莎士比亚在Hamlet(《哈姆雷特》)中的名句“Tobeornottobe”(是生是死),译为“要不要储蓄?”;再如:AllthePresident’sPerks(美国总统的一切额外权利),此标题套用美国作家RobertPennWarren的名著AlltheKing’sMen(《国王班底》)。

3.运用押韵、对比等修辞格

为使标题便于记忆、韵律铿锵而又生动,往往运用押头韵、幽默、重复、对比等多种修辞格。如:Assembly:AnswertoSavingPrivateRyan,译成“《集结号》:回应《拯救大兵瑞恩》”。这个精心拟就的标题,巧妙地运用押头韵,读起来琅琅上口;Spies,Spies,andMoreSpies,则是典型的重复手法的运用体现;而BestofTimes,WorstofTimes,译为:美好时代与艰苦岁月,对比手法一目了然。

总之,翻译引经据典或富有修辞格的新闻英语标题时,应尽量考虑和体现原文的修辞特点,实在不能译出时也不必勉强,应以达意为主,切勿因辞损义。

三、新闻英语标题汉译的总体原则

新闻英语标题的翻译,同其他类的翻译在本质上是如出一辙的。其汉译的总体标准,遵循一定的翻译准则。近代翻译大师严复所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对新闻英语标题的翻译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信”,即忠实原作,要“译文取明深义,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悖本文”。汉译时,要坚持严谨的翻译态度、准确翻译专业名词,切忌望文生义;“达”,就是通达,要“全文神理”,“融会于心”。汉译时,不可逐字死译、生搬硬套,不可拘泥于一两种翻译技巧,应灵活处理标题形式;而“雅”即运用渊爵尔雅的词采,要“求其尔雅”,“以行远”。汉译时,要懂得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段,注意锤词炼句,言简意赅,独具匠心。

总之,要译好新闻标题,除透彻理解原文内涵外,应善于比较研究英汉两种语言标题的特点,并兼顾三个方面:(1)准确理解标题,领悟其妙处;(2)译文要体现标题特色,增加可读性;(3)尽可能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为读者着想。

参考文献:

[1]陈明瑶,卢彩虹.《新闻英语语体与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刘洪潮.《怎样做新闻翻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独特范文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真实体验;独特感受;教学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境

因为教材选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会产生一定偏差,难以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此时,教师应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一般来说,生活情境有真实情境和模拟情境之分,真实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中运用较少,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大自然获得真实的体验。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从语言入手创造一种模拟情境,常见手法有演课本剧、分角色对话等。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和吸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的运用,不但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置身于地理事物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还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育家荀况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二、创设历史情境

教材中有许多选文距今天较为久远,由于对当时的历史事实缺乏一定了解,学生阅读时难以生成体验,甚至产生错误的体验。如在教学《祝福》时,由于学生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社会现实缺乏认识,致使学生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难以产生发自内心的同情,甚至觉得好笑。又如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由于对东晋黑暗的门阀制度没有起码的认识,学生对陶渊明辞官归隐而明志的行为难以理解,有学生竟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白痴。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果课时紧张,此项工作可以放到课下进行。

三、创设探究情境

问题往往是学生体验的动因。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探究情境,使学生有探究的欲望,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体验。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实际上当学生能提出问题时,他们就已经进入了体验状态,甚至已经获得了较为深刻的体验。如在学乐薇的《空中楼阁》一课时,就有学生问:“这间云雾缥缈中的小屋到底有没有?”提出问题时,他们就已经开始体验到作者创作的动机了,进一步探究就能体验到作者对自由、独立、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要设计一些合适的问题,促使学生探究。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设计问题:朱自清的孤独缘何而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朱自清作为一个爱国者、一个文人、一个普通人的孤独。这些探究性问题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促进学生生成持久的、深刻的体验。

四、创设对话情境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同学的帮助;体验是个性化的行为,往往会失之偏颇,个人的体验需要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因此创设一个和谐的师生、生生对话环境,有利于学生体验的生成。如在学习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时,学生对莲花这一意象有很多自己的体验,有的说莲花“高洁”,有的说“孤独”、“清幽”、“典雅”、“不可靠近”、“清纯”......这些体验显然都是真实准确的,但不够全面,生生之间的对话可以促进学生更为深刻的体验;当然老师要适当点拨,有些深层的内容学生往往难以体会,如古时“莲”同“怜”谐音,而“怜”有“爱怜、思念”的意思;在师生的对话中,学生能进一步体验运用莲花这一意象的妙处。

五、创设语言情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目前,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语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具体形象的描述,恰当巧妙的比喻,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情境,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当然,语言情境的创设,除了口头语言之外,还有身体语言、板书语言,他们不但能修饰、润色口头语言,还能表达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情态,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古人论画时常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语言情境的创立,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无尽的思索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六、创设生成情境

独特范文篇10

一、我国“文人画”的起源及其艺术表现特点分析

从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角度来说,文人画有名士夫画,其主要是指一种以我国历代士大夫、社会文人为创作主体的特殊性文化创造形式,这种绘画艺术形式借由创造主体的不同而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绘画及宫廷绘画艺术形式相区分。简单来说,文人画的形成原因是多样的。具体而言,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古代社会当中的大部分文官人员都能文善诗。科举制度的建立与推行更是于无形当中将官员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与文人相契合在一体,进而促使“士大夫”这一庞大的社会政治属性阶层成为了整个封建社会当中统治者进行阶级统治的有力支柱。这类型士大夫在长期的自娱自乐过程当中逐步所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画风与风格是本文所研究“文人画”的形成基础;②就我国而言,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的必要物质条件在于绘画四件工具(笔墨纸砚),这与书法这种艺术创作形式所必须的创作工具是完全一致的。换句话来说,懂得书法并且善于书法创造的文人骚客对于进入并参与到绘画创作当中有着极为有利的先天性条件,这些士大夫文人在长期社会实践当中所形成的审美及思想情感意识也能够在创作者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当中融于其创作作品当中,这也正是“文人画”的形成必要条件;③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文人画家最对绘画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融入了自身的创作理念,更是对前朝文人画家的创作理念与创作精神进行了合理总结,并编制了大量的文人画绘画理论及史证材料,进而为我国“文人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理论依据。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也正是“文人画”最关键的兴起要素。

纵观我国现存“文人画”优秀作品,从艺术表现的特点角度对其加以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表现特点,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①我国“文人画”对于神韵的追求尤为侧重,文人画创作作品当中需要充分体现创作者的骨法用笔,讲求绘画创作艺术与书法创作艺术的融会贯通;②“文人画”要求突出创作者乃至整个创作社会背景的书卷味,在对社会物象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讲求绘画物体的神似,对于形式的侧重程度不够。与此同时,文人画在作品创作方法方面侧重于意形的传述,未对物象实体给予相应关注;③“文人画”在绘画表现形式方式偏重于水墨色,水粉色偏重程度不够。整个文人画画面的构成以画为主体,将诗、书、印等基本构成要素融合一体;④“文人画”绘画作品当中的绘画题材以风景描述为主,侧重于对山水、花鸟进行绘画描述,一般不涉及到人物类的绘画主体。

二、我国历朝历代“文人画”作品对我国绘画艺术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