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十篇

时间:2023-06-11 08:35:38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篇1

一、关于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进行研究的价值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俨然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经济交易的主流形式,但是就实际发展效果来说,与快速发展的信贷业务相比,与之相匹配的信贷管理手段方法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显露了大量的应用缺陷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对个人消费风险问题展开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一)从个人消费信贷活动基本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以上的叙述不难发现,传统的信贷业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的解决现代化信贷交易活动中的问题,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局限性,针对这样的问题,要想从相对全面的角度对信贷活动进行管理,就应该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基本特点出发。与传统的经济交易形式相比,个人消费信贷活动环境比较自由,信贷资金的流动性较大,在进行个人消费信贷活动业务时,银行不能从全面的角度了解借贷人的信誉情况,也无法以直观性的观察判断借贷人的收入水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以及经济市场秩序管理的难度,从根本上充分显示了现代化经济交易的特点,突出了现代化经济交易激烈的竞争形式。

(二)从个人消费信贷活动基本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顾名思义个人消费信贷活动没有绝对性的评价凭证,单纯的以个人信誉水平为信贷交易业务的支撑,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借贷人过高估算自己的还款能力,容易出现借贷人还款能力不足,或者恶意性质诈骗活动的发生。针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要想保证借贷人信誉能力证明的可靠性,就应该肯定关于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进行研究的价值,提升对借贷资金的监管力度,保证借贷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除此之外保证个人信誉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从相对客观的角度对借贷人的整体信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借贷人的基本收入水平,防止夸大性证明内容的出现,为借贷业务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绝对性的保障。

二、应对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明确信贷业务活动重点内容在信贷业务活动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维持信贷活动的有序进行,减少信贷业务活动带来的风险,已经变成了人们首要解决的问题,要想保证信贷业务活动开展的可靠性,预防信贷业务活动中潜在的风险,就应该提升风险应对意识,了解消费市场个人消费价格的变动,对整个消费市场运行情况进行全局的操控,明确信贷业务活动的重点内容。据不完全数据显示,在2013年到2015年之间,我国信贷业务活动主要以房屋贷款的形式展开,2013年住房贷款不良还款记录占总还款数的1.31%,2014年住房贷款不良还款记录占总还款数的1.17%,2015年住房贷款不良还款记录占总还款数的1.2%,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不良还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该提高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重视度,加强相应措施的管理力度,强调住房贷款还款的既定要求,对于合法机构按揭的还款形式,进行整体性的调查研究,确定机构具有按揭还款的能力,与此同时加强对借款人实际生活水平的审查程度,保证借贷金额在借贷人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二)完善惩治机构从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研究现状看,普遍存在着乱开信誉证明的现象,与基本的调查形式不同,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可偿还贷款证明,大多与实际情况不符,证明内容存在大量的夸大成分,进而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后续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不必要的影响。要想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维持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活动的基本秩序,就应该完善惩治机构,提高人们的责任意识。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活动开展之后,加强贷后风险管理和监测的力度,一旦发现违规操作事件,银行就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信贷业务活动带来的损失,比如发现不按照既定规定履行按揭责任的情况后,及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展开实地调查活动,整合相关按揭记录,与此同时银行应该终止与个人或者企业的合作关系,在情形极度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动用法律武器保护银行的信贷权益,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追究借贷方的责任,寻求资金上的最大补偿,自此禁止与此类借贷方进行二次信贷业务交流活动。

(三)规范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活动作为当下应用最频繁的经济交易方式,在活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研究领域与组织机构较多,与此同时机构之间的联系关系也比较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保证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就应该明确信贷业务活动执行的流程标准,按照既定的标准规定处理相关事务,从而减少因操作失误产生的信贷业务风险。以住房信贷业务为例,首先由银行方面做主导,规定信贷抵押物品价值数量,并在信贷业务活动正式开始之前签订好抵押手续,保证抵押物品实际应用有效,其次明确住房信贷业务的基本制度内容,了解信贷业务双方的责任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扩展责任应用的适应范围,提高住房的实际居住质量,最后加强对流动资金的管理,对信贷业务双方资料采取保密处理,在履行规定的信贷业务责任时,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还款的方式,为借贷人提供相应支持和方便的同时,提高信贷业务流动资金的灵活性,保证还款活动的有序进行,继而达到现代化信贷业务活动的标准。

三、结论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篇2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环境下,个人消费信贷也成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金融业务。通过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一定的盈利,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面临风险也越来越大,一旦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出现风险,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资金的正常流通,威胁到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在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商业银行要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避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存在,从而获得更好的盈利。

二、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现状

所谓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就是指银行采取信用、抵押、担保等方式向个人提供资金借贷的一种金融服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可以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也开始注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消费贷款规模达到了15.4万亿,同比增长18.4%,2015年,我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了19万亿,同比增长23.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消费信贷业务规模越来越大。虽然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借款人不按时偿还本息,使得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承受着较大的风险,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三、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所面临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没有按照合约要求偿还本息而造成银行利益受损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信贷业务的时候,由于不能对借款人的信用程度进行准确、全面的判断,一旦商业银行将资金贷给那些信用不好的人,很容易出现违约问题,借款人会借各种借口来推脱还款。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旦贷出去的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因管理不当而造成的风险。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过程中没有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管理中?在采取传统的管理方法,以至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事件越来越多。截至2015年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18 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19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9%,较上年同期上升0.43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从2014年的273%不断下降,到2015年9月末为191%,部分银行在160%左右,已经接近监管红线150%。这些数据表明,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大。

(三)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出现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相关商业准则的行为活动。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相匹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那些失信违约的行为还没有具体的惩处办法,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中失信违约行为越来越猖獗,使得商业银行业务风险越来越大。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工作人员在办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风险。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由于工作人员对业务流程不够熟悉,能力不足,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错,进而造成贷款风险。如工作人员在输入数字的时候,时常会出现少输或者多输数字的问题,而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足。

四、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有着双向性,即盈利性和风险性。在现代社会里,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可以获得更多的盈利,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这种经济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将面临着各种风险,如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管理风险等。一旦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出现风险,意味着银行贷出去的资金不能及时的回笼,银行资金运行就会受阻,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风险是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针对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这种金融活动,商业银行要想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盈利,就必须积极做好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工作,要全面加强风险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和避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发生,从而保证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进而推动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五、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增长,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也格外重要。法律法规是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保障,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结合我国当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实际情况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性法律立法建设,缕清相关制度脉络,确保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有根有据,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对于那些违法、扰乱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和惩处,从而为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完善金融安全体系,建立备份机制,防止业务数据的丢失,从而维护各方利益不受损害。

(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

首先,要全面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个人征信系统管理的各项规定以及相关要求,确保个人征信体系得到有效的运行,为商业银行开展个人信贷消费业务提供依据;其次,要对个人信用信息做好实时更新,确保个人征信系统中呈现出来的个人信用信息是最新的,同时,在更新个人信用信息的同时,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要规范查询行为,避免造成信用信息的泄露、窃取;再者,商业银行要善于应用多种工具来增强客户信用还款服务建设,当客户还款日期即将到期时,要及时推送相关还款信息,避免客户遗忘而影响客户的信誉,同时要完善业务流程,保障处理渠道的通畅性,提高问题处理的效率。

(三)加强内部管理

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内部管理是降低管理风险的有效途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应当高度重视银行内部管理工作。首先,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与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相匹配的管理机制,全面加强个人消费信贷的监管;其次,要全面落实责任制,将相关责任落实下去,从而更好地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再者,要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建立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严格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流程管理,要全面加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监测与监督,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另外,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引导工作人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去,做好风险预防与管理工作。

(四)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与教育

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等都是引起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而要想降低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发生,商?I银行就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教育与管理。首先,要强化工作人员能力的训练,让工作人员熟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流程,避免因个人操作失误而引起贷款风险;其次,要强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从而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培养一支综合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队伍。同时,要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避免操作失误。作为工作人员,更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强化自己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管理能力。

(五)进一步落实实名制

所谓实名制就是在办理业务时需要提供能够证明个人身份的资料或证件,并填写真实姓名。实名制是针对网络的匿名问题的一种有效应对策略,进一步落实实名制可以更好地规避网络风险的发生。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实名制执行力度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在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为了防范风险的发生,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落实实名制,在实名制的约束下,可以将责任追究到具体人的身上,从而更好地约束人的行为,减少违规、违约现象。

(六)构建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

现阶段来看,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过程中虽然实现了信息化操作,但是商业银行还没有充分挖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价值,现阶段的信息化系统也仅仅是用来存储信息。而在网络化环境下,银行信息系统很容易受到恶意攻击,使得重要的信息被窃取、篡改。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银行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首先,要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其次,要建立客户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的财务、账户信息以及与客户相关的财务信息;再者,要建立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将那些不良贷款信息、违规贷款信息等全部纳入到信息系统中去。另外,商业银行还必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加大安全技术的应用,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银行信息系统受到恶意攻击。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防范

个人信贷业务是随着信用消费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信用消费的发展而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遭受强烈的冲击,对外依赖型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解决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因素分析

从理论上讲,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不足和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不足两大方面,因此,研究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可能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除此之外,政策制度环境所导致的制度成本,因其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较大影响,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1.1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的风险

在实务操作中对个人还款能力的准确判断是相当困难的。除了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外,工作流动性的加大是目前风险防范的难点之一。目前,企业员工下岗、跳槽的情况十分常见;收人下降造成的还款能力不足很难事先预见。企业经营的风险对职工和投资人的预期收入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此外,部分个人贷款购买的房子、汽车等不是用于消费,而是用于投资,房价、车价、大件消费品价格下跌导致回收期长于预期等因素都会加大贷款风险,这些都使得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风险判断更加复杂。

1.2市场风险

(1)市场波动风险。市场波动风险是指国家政策变化、城镇规划变化、人们需求变化以及经济周期性波动等引起的市场供求变化而带来的风险。我国八九十年代的海南房地产热,导致了许多银行的大量呆坏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就是指商品价格普遍的持续性的上升,也就是货币的贬值。由于按揭借款合同期限、还款方式已事先确定,在通胀发生后,收回的货币资金其价值要远远低于通胀前的实际价值,给银行资产造成隐性损失。

(3)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资产、负债、收益在利率波动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对贷款人及借款人都会造成影响。此项风险是由于利率政策、利率结构不合理性而给消费信贷业务带来的风险。

1.3流动性风险

个人消费信贷,例如个人住房贷款,贷款期限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而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1.4操作风险职称论文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引起操作风险的因素包括人员因素、系统因素、流程因素、外部事件四种情况。其中,属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失误、违法行为、越权行为;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流程执行不严格。

2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2.1开发应用“个人信用风险

评分模型”和“消费信贷电脑审批系统”,严格把好消费信贷入口关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同时,加大系统开发建设力度,对消费信贷的申请和审批设定一套严密、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标准程序,并按此程序设计标准软件。这套标准程序中,贷款抵押率和负债-收入比率是两项最重要的风险控制指标。

2.2积极防范操作风险

首先,商业银行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进一步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有效的雇员管理酬劳制度,以提高风险防范积极性。其次,防范消费信贷操作风险还要加强消费信贷的文档管理,加强后备人员和后备系统建设,以维持操作的持续性。再次,防范消费信贷操作风险要推行操作流程电子化。

2.3健全法律法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

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开拓,原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订与完善,要出台针对个人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既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也维护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同时,全社会也要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大力推广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2.4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加大了流动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

2.5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多种还款方式和提前偿还罚息

(1)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货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

(2)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

(3)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会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参考文献:

[1]潘丽娟.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

[2]邵烨.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中的操作风险成因剖析[j].现代商业,2008,(5).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篇4

【关键词】消费信贷 个人信贷 风险管理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增强,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也呈现与国际模式接轨的良好趋势。现今社会中,全球金融业空前的发达,其中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将对于一国经济持续快速高效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金融机构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是我现阶段消费信贷的主要形式,但是开始时间较晚,从1999年才开始较大规模地开展个人住房贷款,其他个人消费贷款也是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开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各金融机构开办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助学贷款、医疗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在各项贷款中,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占绝大部分。

近年来消费信贷品种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基本上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体系。各个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努力开发、创新个人消费信贷系列产品,业务品种越来越丰富多样。消费信贷品种除住房贷款之外,还有助学贷款、汽车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信用卡透支以及其他贷款等等,基本上涵盖了不同客户群体的消费需求。

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个人消费信贷具有自己独有的发展模式,从1998年开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外,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下,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空间拓展迅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主要有住房信贷、汽车信贷、助学信贷、旅游信贷和耐用消费品信贷等,这些业务的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2011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88717亿元,增加14803亿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13555亿元,增加了3965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75162亿元,增加了10838亿元。自开办消费信贷以来,住房信贷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比重基本在60%-75%之间。

由此可见,我国的消费信贷发展良好,个人信贷领域更是增速迅猛,但是消费信贷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着许多问题和矛盾。其中主要制约我国消费信贷的有以下因素。

一,居民收入有限,经济承受能力较弱。这是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居民收入特别是持久性收入增长缓慢以及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可以说是开展消费信贷的主要障碍。二,银行缺乏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这是制约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运行情况来看,银行及各金融机构缺乏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消费信贷操作的规范性不够,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消费信贷资金来源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保证消费信贷资金的循环畅通。目前各种消费信贷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在自有资金不足和信贷资金成本较高的压力下,商业企业开展分期付款的能力和积极性也是十分有限的。三,社会消费环境有待改善。我国目前缺乏必要的消费信贷担保制度。担保法规并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有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没有有效的担保形式。并且,我国供求结构在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矛盾,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政策不合理,这些都给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带来困难。

目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状况比较复杂。由于我国消费信贷的内部结构存在很大问题,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比重占了大头。主要的个人消费风险的形成因素如下:一、客户风险。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收入来源多样化,透明度低,使得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差距很大,而且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只能表明当期情况,社会化保障程度不高的现实又使得未来预期支出变得不可测,很难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确认未来的状况。因而贷款期越长,目前个人信用体不健全的状况下,银行信息不对称,防范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二,制度风险,从市场的制度来看,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使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由于消费信贷的担保机制不健全,并且二级市场缺乏资产证券化及抵押物处置交易平台的欠缺都使大量的风险集中在银行,故而很难实现有效的风险转移和控制。三,法律政策风险首先。我国是鼓励发展消费信贷的,但是多数配套政策、行政措施都未到位。

所以,要良好稳健的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就要针对这些风险制定以下防范措施:

第一,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先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

第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各商业银行要通过规范贷后检查的频率和内容,特别要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检查,防止贷款风险的发生。

第三,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要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

参考文献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篇5

(一)课题背景

消费信贷是为满足消费者消费的一种融资性活动。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且在发达国家己是相当成熟的一个行业,是联系生产制造业、商品零售业、银行保险业和证券业的桥梁。我国的消费信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应对这场危机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实施了扩大内需的政策,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被提了出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为标志,我国消费信贷步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消费信贷作为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型的产物,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都将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之一。相对于投资和净出口而言,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消费则处于主要位置,虽然消费没有前两者变化活跃,但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惯性最大,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如果单纯靠投资拉动经济,会出现拉动滞后、短期效益不明显的问题。这也提示我们,投资拉动必须和启动消费相结合。从经济规律看,最终消费的增长才是实实在在的增长。实证研究表明:信用消费占消费的比重提高到10%,可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而信用消费对最终消费的又有着巨大的扩张作用。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不到贷款总量的1%,大大低于国外商业银行20%至30%的普遍水平,可见发展潜力巨大。

(二)研究意义

消费信贷的发生、发展是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成熟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界面临着来自银行内部“存贷差”和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也面临着支持发展以住房、汽车工业为龙头的全国经济需求,更要迎接WTO带来的金融服务开放化的空前机遇和金融服务国际化的激烈竞争。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提高金融服务的利润价值,发展作为商业银行盈利最高的业务之一的消费信贷,是金融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重要途径。同时,消费信贷作为一个新的金融领域,它的发展也将带动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资产资信评估业等在内的相关金融产业的深化发展,为整个金融业开辟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消费信贷势在必行,控制风险则是重中之重。消费信贷风险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很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在发达国家,风险问题始终贯穿其中,消费信贷也仍然是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自发性大于自觉性,理论研究非常有限。

个人消费信贷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从理论到实务都还在探索之中,这些是我们的劣势,同时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作为后来者,我们不必重复国外多年的探索过程,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经验,避免走他们的弯路,降低我国消费信贷探索过程中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又可以在比较中发现我国消费信贷的市场特点,结合实际,设计和建立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以及高效运作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促进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因此研究个人信贷消费风险及对策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

美国学者费雪[1]在其《利息论》中首次分析了消费者对于目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时间偏好,并对消费者将全部财富在当前和未来消费的分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2010年的希斯勒弗和2010年2月的加斯特[2]分别对费雪的理论进行了拓展。在拓展后的理论中,假定耐用消费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与租借这些消费品相比,购买这些消费品能够使消费者在使用期内节约一定的时间和租金。在消费者目前和将来的消费偏好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会更愿意购买耐用消费品。而当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足以满足消费需求时,消费者就会利用消费信贷来满足购买欲望。消费者在选择一种跨期的消费最佳模式时产生了对消费信贷的需求。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3]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这两种消费函数理论将消费需求与收入水平联系起来。它们认为,消费者根据他们一生中预期的收入水平和积累的财富来安排一生的消费支出,一般来说,消费者更愿意在一生中保持比较平稳的消费水平。如果消费者对于收入水平的预期比较高,消费支出也会比较高。如果他们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能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他们就会借助消费信贷来维持一个稳定的消费水平;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出现暂时性的下降,他们也会转而使用消费信贷,来保证正常的消费水平不会因为收入的暂时下降而降低。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是为了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消费水平而解决暂时性的资金缺乏。

在凯恩斯[4]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开始注意给消费者贷款,消费者也逐渐接受了举债消费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预期收入理论应运而生。

2.国内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陆一晴[5]在《我国券商经纪人核心竞争力分析》中认为:任何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能否到期偿还或转让变现,归根结底是以该资产所投资的项目或借款人的未来收入为基础,如果未来收入可以加以分析估算并有保障,那么即使是进行长期性放款,只要通过分期还款的形式,就可以保持该资产的赢利性、流动性与安全性;反之,如果未来收入没有保证,哪怕是短期贷款,也有发生坏帐,到期本息不能收回的风险。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发放商业贷款以及投资有价证券作为二级储备金外,还可以对一些未来收入有保障的项目和个人借款,发放中长期贷款,如项目贷款、设备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和耐用消费品贷款等。预期收入理论丰富了信贷管理理论,推动了信贷业务多样化的发展,它提供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尺度,通过未来收入的判别来进行风险信贷管理。

针对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信用风险计量与经济资本展开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葛正良(2011)[6]对新的资本充足率框架与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陶砾,杨晚光[7] (2011)根据巴塞尔协议,对个人消费信贷信用评级的实践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探讨在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建立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的发展道路。扬中军(2011) [8]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从评级标准、评级方法等基础环节入手,将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评级作为信贷管理控制的导向系统加以创新和设计,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

武剑(2011)[9]认为个人消费信贷从包括风险内控机制、风险转化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监管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等几方面内容,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快建立我国的信贷防范机制。高伶(2011)[10]认为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关键在于对借款客户的违约风险的控制,并借鉴国外银行对企业违约风险的评估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起我国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本文评析

综上所述,通过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笔者发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这个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很丰硕了,但是个人消费信贷的研究文献还是少之又少,特别是个人信贷消费风险的防范几乎没有。因此,本文以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为切入点,全面系统的研究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防范,以期为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与防范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主要内容

制约消费信贷市场扩展的核心问题是风险,对消费信贷风险问题要做出深入的研究,围绕风险产生的根源来提出解决风险问题的对策,使风险降低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促进消费信贷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本文从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内涵分析开始,以风险的形成、化解与管理为主线详细介绍了消费信贷风险的特点,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分析了我国消费信贷风险的现状及成因,并据此提出了管理消费信贷风险的措施。

2.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国内银行业相对落后的现实,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不断发展的现状下,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适应当前对于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的要求,需要对现存的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

(2)历史的考察与经验的归纳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中通过对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历史的考察和状态的描述,重点在于归纳和总结消费信贷发展历程中的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希望从中寻找某些带有结论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一)消费信贷风险的界定

从风险的一般含义推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在开设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贷放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银行本息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和幅度。消费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除来自借款人和银行外,消费信贷一旦发放,还面临着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经济政策改变等风险因素的作用。企图消灭风险,是不现实的,必须积极地认识风险、处理风险。同时由于消费信贷风险是风险因素变量的各种可能值偏离其期望值的可能性和幅度。因此,风险既包含对银行不利的一面,也包含着有利的一面、换句话说,有些风险大的消费信贷资产。其最终实际收益可能要比风险小的消费信贷资产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风险高收益,故有收益与风险相当之说。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中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消费信贷较晚,从1999年开始较大规模地开展个人住房贷款,此后其他个人消费贷款也逐渐开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各金融机构开办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助学贷款、医疗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在各项贷款中,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占绝大部分。

为推动个人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我国正在加快制定落实相关的政策方针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2010年10月12日,为推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再登新台阶,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隔不久的2010年2月12日,在综合借鉴和吸纳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中国银监会《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在保护个人贷款权利的同时,进一步防范个人贷款的风险。然而,对比国外的发展状况,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协力合作。

1.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规模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重点一直放在吸收存款、对公贷款、汇款业务上,消费信贷业务几乎是空白的。直到2008年国家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出台了多个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政策,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才开始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哦啊,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到现在己取得了一定的规模,我国产业得到不断改革升级。2001年我国的GDP为84402.3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796元,到2010年我国的GDP上升到30067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2698元,比2001年分别增加了216267.7亿元、15902元,显示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1元,到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0.8元,比2001年增加10355.7元。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刺激了他们对消费品及借贷的需求,使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贷款余额不断增加,消费信贷资产在贷款总资产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大。到2010年末,全国商业银行消费性贷款余额达到55333.65亿元,比2001 年末增加了54877.65亿元,是2001年贷款余额的121倍。消费性贷款在银行各项贷款总额的占比也从2001年0.5%上升到2010年13.8%.

2.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不仅在规模上发展很快,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1)总体快速增长,但银行间发展不平衡。我国银行业中,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规模占绝对优势,四大银行以网点优势、存款规模,占据着消费信贷市场份额的3/5以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占比较小。近年,除四大银行外的其他股份制银行越来越重视对消费信贷市场的开拓,贷款份额正逐步提高。

(2)各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资产规模在本行信贷总资产规模中占比较小。以工商银行为例,2007年个人贷款在信贷总资产占比为15.9%,2010年该占比上升到21.1%,占比虽有所上升,但在信贷总资产规模中占比仍较小。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

1.个人信贷风险管理薄弱。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个人信贷方面经验,同一个借款资料人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客户经理通常只通过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原始信用资料对借款人资质进行判断、决策,而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必要的了解。

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个人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对落后,手工办理,加上从事个人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认真审查、核对,加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监督检查一旦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补救,致使个人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2.缺乏专业化的风险研究团队。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缺乏专业化的研究,银行在个人资产业务方面的分析除了进行简单的个人资产五级分类外,很少有定期不良监测报告。缺乏在组织架构和岗位职责上对个人资产业务的专业化研究团队的设置,还不能对以下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专业分析与研究:如各类消费贷款所涉及的产业、行业风险的发展趋势;消费贷款结构的现状与演变;客户违约率和不良率在不同个人信贷产品之间的分布规律;客户消费者行为等。论文格式同时,由于没有建立个人资产业务发展的历史数据资料库,包括各种个人信贷产品的规模,比重结构,总客户数分布、违约客户数分布、不良资产数额分布等,使得相关风险研究变得更为艰难。

3.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对个人财务收支状况缺乏有效的跟踪和监控手段,无法对借款人的信誉、品德、工作、收入、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控。而目前我国个人的社会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大量可以开放的数据由于没有统一的征信体系、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而被封锁在行业主管部门手中,除了工商部门的部分数据明确对外开放以外(如上红盾网查询企业信息),大部分的数据都不对外开放,这极大地阻碍了对借款人资信情况的征询和调查,使商业银行对借款人财务状况等重要资信信息的了解只能落到一张收入证明之上。由于无法实现多角度和动态的收集个人资料,银行很可能通过所掌握的片面资料对借款人资质做出错误判断。

(二)由消费者方面因素导致的原因

消费者原因是导致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消费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导致了银行的任何设计上的缺陷都有可能被利用,从而产生消费信贷难以回收的风险。总的来说消费者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

1.消费信贷本身蕴涵的风险

消费信贷在银行贷款业务中有“金融零售业务”的特点,借款对象是众多的消费者个人,信贷户数多、额度小、个人生化因素复杂,手续繁琐,居住分散费用高等。由于贷款户数多而散,银行难以集中精力对每个借款人进行深入细致的贷前调查及贷后跟踪检查,加之消费贷款期限长、金额小,不确定因素增多,无疑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贷款风险。

2.消费者偿还能力的不确定性

由于消费信贷的发放和收回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消费者财产的安全性、收入的可靠性、职业的稳定性、家庭结构的变化、未被预期到的开支、乃至意外事件等,在贷款期内均可能发生不利的变化,其中任何一个甚至几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偿还能力,可见消费者的偿还能力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消费者的偿还能力波动到不足以偿付应偿付贷款额时,损失就会转嫁给贷款人,由贷款人吸收风险:反之,当消费者的偿还能力始终超过应偿付额时,对于贷款人是安全的。因此正确分析消费者的偿还能力和采取措施弥补消费者偿还能力的不足,是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有关涉及个人信用的交易行为中,在相关信息占有方面,借款人拥有私人信息而处于优势地位,贷款人拥有不完全的私人信息处于劣势地位。在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缺位的情况下,使个人信用在数量及质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借款人对自己的风险类型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贷款人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信息,况且即使风险偏好型的借款人也会极力伪装成是合乎借款条件的借款人,他们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种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贷款人往往无法对借款人的信用质量、风险类型和资金偿还概率做出可靠的判断。

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约束与制度约束,作为信息优势方的借款人,就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的倾向,即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已的条件,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目标,可能故意隐瞒某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制造扭曲的、虚假的信息,或者不履约借款合同中的规定,而是见机行事,擅自改变借款用途,力图获得超额利润或不能获得超额利润时逃废银行债务,从而造成个人信用风险。被借款人为了获得每个借款人的真实信用信息以及监督贷款的合理使用去向,势必要投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当搜集信息的成本和监督成本过大,即搜集信息投入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被借款人则无利可图。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使得被借款人很难按照贷款定价的一般方法,对不同风险的借款人进行差别定价,而只能规定一个相同的利率水平,为了弥补搜集信息的成本和监督成本以及因违约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贷款人总是规定一个较高的利率水平,试图通过提高利率增加收益。假设银行将利率提高至一定程度后,由于高风险的借款人愿意支付的利率一般比低风险的借款人高,当有很多风险偏好的借款人愿意接受高利率的借款时,资信较好的、风险较小、比较安全的借款人就会放弃借款而退出市场,因为过高的利率可能使安全的贷款项目变得无利可图,这时可供银行选择的借款人大多是风险偏好型的,这种风险类型的借款人意味着较高的违约概率,过高的违约概率最终增加了银行的边际风险,导致贷款顶期收益的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效应。当风险偏好的借款人借到高利率贷款时,由于必须追求更高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借款人有积极性倾向于改变投资项目的本来性质,使项目风险加大,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效应。

可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提高对借款者的利率可能会逆向影响银行贷款的质量,其主要原因是存在着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道德风险效应将激励那些愿意支付较高利率的借款者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因而偿还的可能性较小;逆向选择效应会导致借款者的逆向选择行为,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两种效应的结果是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的平均风险上升,且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银行的收益。

3.消费行为的不确定性

在有偿付能力的情况下是否存在风险还取决于消费者的行为。目前在我国的消费信贷活动中,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存在较强的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行为的不确定性就很大,其中最典型的有两种:

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之前,可能会夸大自己的偿还能力,以取得更多的消费信贷,这实际上是把大量的风险转嫁给了贷款人;理性的贷款人预期到借款人虚报有关偿付能力的信息,会通过提高利率,以降低自己的贷款损失;结果是偿付能力较高的借款人退出消费信贷,剩下坚持要求取得贷款的人恰恰是那些偿付可能性较低的申请者;这将导致银行预期借款人平均偿付能力下降,会进一步缩减信贷规模,提高贷款利率水平,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如此循环最终是质量低的借款者将质量高的借款者排挤出消费信贷市场。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讲,这就是典型的逆向选择现象。

消费者在取得消费信贷之后,有可能隐瞒或转移自己的财产,造成自己偿还能力低下的假象,抵赖债务,这称之为道德风险。该类风险在没有任何抵押和担保的国家助学贷款中表现最为突出。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违约率也高到了银行无法承受的地步。因此,如何解决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借款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是消费信贷风险控制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社会环境方面

1.缺乏个人消费信贷担保制度

我国已有的担保法规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难选择有效的担保形式;现实中有些消费信贷品种,贷款担保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如银行助学信贷,银行要求贷款人提供有效的、足额的担保:但最需要贷款的往往正是贫困学生,要他们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物或质押物做担保,几乎是不可能的,找一个合适的担保人也很难,所以往往是银行的钱难进学生的口袋:再次,由于房地产二级市场发育滞后等原因,抵押的住房产权变现能力较差,不能为贷款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

此外,还有中介机构方面的问题。信用消费中介机构的障碍,主要是信用消费中介机构不健全,个人信用评估困难,限制了个人信用消费的范围扩大;我国的担保机构尚处于刚刚发展过程中,贷款担保公司较少。还没有专门的消费信用担保公司:政府对消费信贷的参与度也不足,而在消费信贷成熟的美国,住宅按揭担保机构,由其担保借款人违约风险。

2.个人消费信贷的商业银行保险制度滞后

国外为防范消费信贷风险,使银行和消费者双方利益都能获得安全保障,将个人消费信贷与保险结合起来,发放个人信用贷款时,强制要求客户购买保险。法国早在70年代末就将寿险产品与银行业务组合起来运行,意大利、西班牙采用团体保险模式对住房贷款进行保障,美国在汽车贷款中,对购车者有一条严格的要求,就是借款人必须拥有足够的人身保险、驾驶责任保险和对新购买汽车的汽车保险。国外政府对住房抵押贷款提供保险的做法,对许多中低收入的居民家庭运用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求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使银行、贷款个人、保险公司三者皆受益,有效地避免贷款风险。显然,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我国目前与消费信贷直接相关的险种仅有对所购商品投保的财产险,对于由于借款人的原因出现的不能按期还款,并没有相应的险种加以保障,使得银行面临因意外事故而导致借款人偿还能力下降而无法得到清偿的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一)完善银行内部管理体系

1.完善银行内部的个人信用评价与管理系统

既然个人信用需要一个规范、标准的评价来衡量其优劣,那么就要建立一个个人信用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个人信用评价的基础。个人信用制度是指个人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消费、投资和经营制度,即指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它使个人不仅单纯根据劳动报酬所得进行支付,也可以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个人信用风险转嫁等制度。

个人信用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人信用形式、个人信用工具及其流通方式、个人信用机构和信用管理体制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机制,它把各种与个人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正常地运行和发展。

个人信用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的,它是个人信用制度普遍完善的产物。个人信用制度的普遍完善包含两方面含义:第一是个人收入和资产的公开化,每个居民都在银行开立实名制的个人基本账户,个人的收支都在这个基本账户上得到反映。这种资产公开化使居民的任何个人收入都置于银行的监控之下,个人的财产资信状况如何,通过银行检索可以一目了然。第二是社会居民普遍信任感的建立和信用维护机制的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金融机构等硬件力一面的安排,还要有社会居民之间普遍信任感的建立及信用维护制度等软件方面的完善。每个居民的信用程度,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应有一个检索机制,很快可以查出。当某位居民出现信用污点时,不仅在银行的监控机制上会对其做出反映,而且在个人信用记录方面也会有负面评价,就像对司机驾驶执照的罚分制度。这种负面评价对其择业、入学、求职、提薪、升迁及使用信用消费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这种信用维护机制会使人像爱惜自己的财富一样珍惜自己的信用,因为信用就意味着则富,社会居民普遍信任感和信用维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个人信用普遍完善的保障。

在信用交易中,当授信人(债权人)授信失当或受信人(债务人)回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信用风险就会发生。为了规避信用风险,任何社会都需要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只有在这一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稳定的信用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才有可能生存与发展。

2.建立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

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即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标准化的个人征信数据库是个人信用制度体系的核心环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征信数据库的硬件设施。一个典型完备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必须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这是建立征信数据库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高级的计算机资料中心,它山大型先进的计算机、自动化磁带取读码机、大型机房、大量应用软件;完善的电力控制机组,以保证不间断充足的电力供应:必要的系统工程人员,进行系统管理工作,以确保系统与网络的正常工作。

(2)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原则。从调查项目看,可分为一般项目与特定项目,调查的重点从涉及消费者个人的品行(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担保(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诸方面考察,即所谓的5C项目调查。个人信用调查主要考察消费者个人信用偿还意愿与偿还能力。

(3)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报告应具有标准化的版式,包括:消费者识别号码、当事人的姓名、住址、当事人信用历史、社会安全号码。报告版本应基本符合国际标准版式设计,考虑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在设计上应具有中国特色。此外,为保证信用报告的公正性与维护消费者个人的合法权益,应允许消费者进行申诉,对于消费者的服务应有一定的作业流程。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标准

在国外对个人信用的评估以6C理论比较出名。所谓6C,是指Character,Capacity,,Capital,,Collateral,Conditions,Common Sense,即借款人的道德、能力、资产状况、抵押,借款人情况和直观判断。

道德品质主要是对借款人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考察,这里主要是看借款人是否有、酗酒等不良嗜好。另一方而,道德品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商务或职业中的操行,他对待责任、义务的态度,是否尊重他人的权利。在个人信用中,道德品最能反映一个人对于债务的偿还意愿。因此,大量的过去信用行为的记录结果能够大体上作为个人信用评估的依据。

能力,在个人信用评估中包括两方而的含义。一是指借款人的收入及工作情况,因为适当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是其保证持续偿还债务的一个客观基础:第二是指借款人的支出及其他债务状况。我们知道,即使借款人的收入稳定,如果他的各种开销很大,或同时还有其他债务,当这些占去所有的收入时,他的持续还款就不会得到保证。因此,考察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要从收、支两个方而考虑。

资产状况,就是借款人的财力,主要取决于借款人已有的资产水平。通常我们会认为考察借款人的资产状况,要求他出具房产证,行驶证就可以了。其实,房产、车辆都属于有形资产,我们忽略了资产不仅包括这些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这里的无形资产主要指借款人获得的某种技能或知识,其实正是这种无形资产决定了Capacity中的收入和工作,所以无形资产的考察也是不容忽视的。资产状况在个人信用中的作用可以用借款人失业这个例子来说明,如果在贷款偿还期间借款人遭遇失业,则借款人可以利用已有的积蓄(有形资产)来继续履行还款约定,同时可以依靠自己的特殊技能或学识尽快获得另一份工作(无形资产)。抵押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保障,如果借款人不能履行还款约定,债权人则可以拥有抵押物的所有权。这种抵押既包括了已有物品的抵押,也包括按揭。抵押对于评估借款人的作用很容易理解,例如,借款人可以用自己的车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如果借款人小能按照约定还款,则车就归银行所有,作为借款人的还款。但是在抵押中,银行需要知道抵押物,就是此车是否真实的属于借款人所有,且此车是否已作为抵押物申请了其他贷款。因此,虽然抵押可以有效的保障债权人的资金安全,不过,这是在抵押物经过审核无误的情况下才可以的。

借款人情况,是指借款人对于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经济事态对借款人偿还能力及偿还意愿的影响。如果是建筑工人借款,就需要了解其在冬天的收入情况及来源,如果借款人将因失业带来的收入减少归咎于社会的原因,则其很有可能在失业期间小愿归还借款。高龄、技能过时、缺乏系统教育及其他条件都会对借款人是否能够维持收入产生影响。

(三)建立有效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的担保,应既符合降低风险的要求,又要手续简便,方便借款人。我国要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在规定金额以上都要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规定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全部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消费信贷的安全。我国要建立有效的个人消费信贷的担保保证制度设想三个层次:

1.个人提供担保;这种担保形式是借鉴香港按揭贷款的经验,开展以借款人所购消费品为抵押的按揭贷款。按揭贷款主要有以下优点:

第一,安全性好;第二,手续简便。由于消费品是以市场价格购买的,因此无须再进行评估,只须按照要求办理保险、登记手续。这种手续的简化,是按揭贷款的重要优势所在。第三,成本较低。银行可以与开发商签定合作协议,形成较稳定的协作关系,依照固定模式批量处理按揭贷款,这样就有效地降低了银行与不同保证人打交道的重复成本。

2.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合作性质的担保机构;

3.由政府部门成立专业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由政府出资或参股,建立担保基金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担保基金公司,专门为消费信贷、尤其是期限较长的消费信贷提供担保,以解决担保不到位的问题。根据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担保机构对于分散风险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以较低的收费对为配合会福利制度改革而发生的消费信贷业务进行担保或保险,以降低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目前在上海等地已成立住房担保公司,在完善住房贷款担保制度方面,商行提出由开发商和银行共同担保。消费信贷担保保证制度的建立必将减少商行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面临的风险,提高其发放消费贷款的积极性。

(四)加快个人消费信贷法律法规建设

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消费信贷顺利健康发展的保证,它通过对参与消费信贷各方的行为明确的约束,使银行更放心的进行消费信贷活动,也使消费者的权益有所保障,能够更积极的投入到消费信贷活动中。所以我国要加快消费信贷的立法,为消费信贷发展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消费信贷立法一方面应尽快制定个人消费信贷基本法,从总体入手,制定《消费信贷法》,对消费信贷的主体、对象、程序、方式等做出规定,对消费信贷在中国的发展做出总体设计,以此规范各行为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消费地信贷在中国的发展做出总体规划。中央银行应制定消费信贷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全国统一的消费信贷政策,建立健全消费信贷的规章制度和各项配套措施,提高消费信贷规章制度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担保法以及相关消费贷款法规,增加针对消费信贷以及担保的规定,从而建立有效的消费信贷制度和形式,尽快制定和健全与信用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如《消费信贷法》、《住宅抵押贷款法》,还有个人信用制度、担保和保险制度、个人信用破产制度等,使消费信贷有法可依,有序运作。并且针对具体的消费信贷品种制定贷款准则,如《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等,逐步构建完整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

此外,作为我国消费信贷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用数据库的建立,还应该注意在我国消费信贷法律中个人信用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篇6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 问题 对策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指定消费用途的人民币贷款。它的范围主要指广义的商品,既包括住房、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也包括了教育、医疗、旅游等劳务。本文针对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促进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消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概括

(一)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发展状况

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以下以“商行”替代)结合地方实际,本着“向伴无闻、共瞻愿景、诚信为本、服务为民”的企业发展观,立足当前,抢抓市场的商业理念,截止到2012年末全行共计发放个人贷款3千多笔,总金额7亿多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2500多笔,总额累计达到6.4亿元,占个人贷款总笔数的83%,占个人贷款总额的88%。

(二)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特色及种类

形成了贷款期限短、手续简便、周转性较强、融资成本较低为特点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贷款种类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留学贷款、个人旅游贷款、个人小额信用贷款等。

二、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一)借款人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借款人能否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主要原因:借款人收入不足以按时偿还贷款;借款人由于主观原因放弃诚实守信的原则不愿还款;借款人恶意欺诈、骗贷。

(二)内部管理风险

内部管理风险是指银行内部管理松弛,缺少监管机制,员工不能尽职负责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业务放松审批或者存在人情过关现象,为贷款发放后能够顺利回收埋下隐患。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

虽然商行一直致力于加强制度建设,但是内部管理体系始终存在着缺陷。再加上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商行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时面临较大的操作风险,从而无法有效地加以防范与控制。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变现市场,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欠缺,相配套的保险体系尚未形成。

(四)盲目营销,无规划发放消费信贷

所谓盲目营销是指在没有考虑市场容量的前提下,一味追求规模或者个别从业人员只考虑完成个人任务追求个人利益放松对贷款申请人的审查、调查、押品评估等环节,为一些不符合资格的贷款人发放贷款,从而导致贷款不能按时足额收回。

三、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以现有的央行信用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网络科技尽快建立一个适用本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征信体系,加强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实现征信资源共享。加快征信的法律法规建设,对社会征信机构的准入、操作进行规范,加大对征信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有效解决征信过程中的争端,为个人征信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做到“有法可依”。

(二)完善商行自身的管理制度

商行应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三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和贷款检查制度,并将银行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一起,建立多层次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

(三)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

银行是一个经营风险的产业,控制风险是每一个银行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为了更好的防范转移风险必须:建立完善的消费信贷担保制度;建立消费信贷商业保险制度,将消费信贷与商业保险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分散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还能进一步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

个人消费信贷已成为商行信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持续健康的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商行应立足市场,在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后,通过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来更好的抢夺市场争取高端优质客户。对于商行员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为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更不能假公济私破坏集体利益。

总之,只有在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加大对消费者珍惜个人信用度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银行内部建立合理有效的内控合规制度,严把审批关,制定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芬芳.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J].西部金融,2012(06):83-86.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篇7

【关键词】消费信贷 信息不对称 风险调整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全球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的境况。为了响应“国内消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国家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信贷发展的文件条例,消费信贷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我国消费信贷进入了较平稳的快速增长阶段,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9%。大量数据表明,消费信贷对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信贷已成为中国居民优化储蓄及消费结构的重要选择。

所谓消费信贷,是指由专门的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或居民家庭提供的,为满足其消费资料需要的信贷。随着20世纪80年代信息不对称理论被引入信贷市场,不对称信息下的消费信贷决策机制问题便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Stiglitz和Weiss以信息不对称性作为分析的出发点首次研究了信贷决策问题,从银行贷款和担保两方面分析了不对称信息信贷市场的特征,提出了逆向选择担保理论。Horowitz应用简化定价方法和半参数统计方法建立信贷决策机制模型,研究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信贷市场的道德危害、逆向选择和信贷配给问题。龙海明、邓太杏分析了信息不对称下消费信贷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效率问题,并通过“激励悖论”模型证明加强对贷款的检查和监管才是降低违约率的关键。陈志芬分析了个人消费信贷市场贷款风险加大现象,并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贷款风险问题。

目前,有关消费信贷决策机制的研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多数研究成果偏重于从体制和制度变迁方面探讨消费信贷的形成过程和决策机制,缺乏从风险和风险损失角度揭示消费信贷风险来源的实质性研究。二是现有的研究多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从银行期望收益最大化角度出发来建立消费信贷决策模型,没有考虑信贷风险损失调整下的银行利润最大化问题。本文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借鉴整合风险管理思想,通过对资本、收益和风险的衡量,将风险带来的信贷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银行利润进行调整,研究了风险调整下的消费信贷决策机制问题。

信贷风险对银行利润水平的影响

整合风险管理思想认为,目前的消费信贷市场多采用分散风险管理模式,由不同的业务部门分别负责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风险的管理工作。然而,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往往是交融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任意一种风险都可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银行应该从全局角度出发,将各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体系下进行度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借鉴该思想,本文认为由于消费信贷双方在行为决策中的信息总是不对称的,这往往会给消费信贷行为埋下隐患,造成信贷风险损失。信贷风险损失是因规避风险失败而给信贷方可能造成的损失。信贷风险损失的大小取决于信贷风险度。信贷风险度是发生贷款本息损失的不确定性,它是用概率表示的贷款风险程度。因此,我们引入指数函数,设信贷风险损失的计算公式为:。此处,Z代表信贷风险损失,β表示信贷风险系数,μ代表信贷风险度,α代表μ的指数。该公式表明,当信贷风险度为0时,信贷风险损失也为0;当信贷风险度增大,信贷风险损失随之增加;当风险度增加到最大值1时,信贷风险损失也增加到最大值。

本文尝试从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研究消费信贷决策模型与相应机制。在银行和消费者都是风险中性和理性的前提下,每个消费者通过消费信贷来满足不断增加的高层次需求。假设消费者贷款项目的总投资额为I,其拥有的初始财富为W(W0)。假设消费者采用抵押贷款的还款模式。对银行来说,分散的各消费者都是相同的,它向每一位消费者索要的贷款概率为 r。设C为消费者向银行提供的抵押品价值,k(0

将信贷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则经风险调整后的银行利润函数R等于期望收益减去信贷风险损失,即:

风险调整下的消费信贷决策模型

消费信贷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银行和消费者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消费信贷市场上,银行面临的是如何设计一个最优的消费信贷决策机制使自身期望利润最大化。一般来说,银行为区分不同风险类型的借款人,通过设计不同的信贷合约由借款人自由选择,从而鉴别消费者的信贷风险类型。此时,博弈变成信号甄别博弈。设银行首先行动提供基于菜单的合同条款(μi,R(μi))中,合同参数R依赖于信贷风险度μ。

当对于μ信息不对称时,取消费者的风险类型只有高低两种类型进行分析,即μ∈{μh,μl},对应概率分别为p,1-p。在消费者提出贷款申请之后,银行提出的菜单式合同包括两项(μh,R(μh))和(μl,R(μl))。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风险类型选择其中的一个合同组合。银行根据消费者的选择判断消费者的信贷风险的大小。

由于只有当银行的利润水平非负时,银行才有可能贷款给消费者。所以,消费信贷机制应满足银行的个人理性约束(IR):

在不完全信息下,消费者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谎报某些信息,以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给定银行不知道消费者风险类型的情况下,银行所设计的菜单式合同必须使消费者有积极性真实显示其风险类型,低风险系数δl下的银行利润要大于高风险系数δh下的银行利润水平。所以,银行的激励相容约束(IC)可表示为:

此时风险调整下的银行消费信贷决策机制问题转化在IR和IC约束下银行利润函数R的最大化问题,即:

通过构建Lagrange函数,使用最优化方法求解可得:

由上式可以看出,当μ≥μ*,该消费者属于高风险类型(μh),他将选择合同(μh,R(μh));当μ≤μ*,该消费者属于低风险类型(μl),他将选择合同(μl,R(μl)。其中μh>μl,即在高风险类型设计的合同条款中,其信贷风险损失大于低风险类型的信贷风险损失,此时合同安排导致银行的期望利润低于信息对称时的利润,减少的部分为信息租金,即由于消费者的信息优势而导致了银行向消费者转移部分利润。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目标群体以年轻消费者为主。年轻人容易接受新观念,但也容易过度超前消费,特别是在信用观念比较单薄的情况下,年轻人透支消费的风险承受能力要远大于其他群体。所以,面对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众多具有高风险倾向的消费者,政府和银行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管理,减少信贷风险损失。首先,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倡导信用消费。要破除传统观念,加大对消费信贷的宣传力度,加强业务咨询服务, 使居民了解消费信贷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唤起居民对消费信贷的参与意识;其次,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有效抑制公众违约风险。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应用的个人资信评估模型,以更好的评估个人信用情况;最后,建立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加大对失信人群的惩罚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明确失信的法律边界和制裁措施,通过加大失信成本迫使其行为趋于守信。

本文通过建立风险调整下的消费信贷决策模型,探讨了消费信贷风险的存在对银行利润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消费信贷决策机制。根据该模型,我们得到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信贷风险度、信贷风险损坏与银行的利润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信贷风险度越大,则信贷风险损失越大,银行利润反而越小。第二,在信息不对称时,在存在信贷风险损失的情况下,银行通过基于菜单的合同条款可以甄别消费者风险类型,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高风险类型消费者的存在导致银行利润下降,减少的部分为银行向消费者转移的信息租金。第三,在我国,面对众多高风险型的年轻消费者,政府和商业银行应该“宣传与治理”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对消费信贷的宣传,改变居民传统的消费习惯,倡导信贷消费观;另一方面加强对消费信贷市场的治理,通过相关法律规范对消费信贷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确保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良性发展。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篇8

关键词:消费信贷;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消费信贷是商业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贷,主要用于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家具、家电、汽车等)、房屋和各种劳务。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封闭式信贷和开放式信贷。封闭式信贷指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以相同金额分数次偿还债务的方式。常见的有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分期付款贷款(分期付款销售合同、分期现金支付信贷和一次性信贷)等等。开放式信贷指信贷机构循环发放的贷款,消费者的部分付款根据定期邮寄的账单缴付。

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指在消费信贷业务中产生的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损害性、不确定性、相对性等特征。我国消费信贷风险主要特点有:

1、不确定因素较多;

2、较其他信贷风险高;

3、个人消费信贷抵押物变现难度大、费用高。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消费信贷中的风险与防范展开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讨。袁亮(2008)从理论上对消费信贷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杨廷芳(2009)从商业银行实际运营的角度解释了我国目前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原因,即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银行管理存在缺陷等。段照清(2009)则认为,法律保障的缺失是消费信贷风险日益加大的主要原因。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周磊(2009)提出建立个人信用防范系统以规范消费者行为,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喻翔(2007)则认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应从加快个人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及设法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入手。

二、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原因分析

近年来,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发展很快,相关运作机制也日趋成熟,然而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仍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原因有:

(一)个人消费信贷立法滞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个人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个人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各商业银行依据的准则针对性不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

(二)国家的消费政策相对滞后。我国所提供的住房、汽车消费的政策环境严重滞后。个人申请此类贷款必须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评估登记手续,到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并且还需交纳各种颁证费、评估费等等,势必损伤消费者的积极性。

(三)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薄弱。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缺乏个人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等的了解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缺乏对贷款前进行调查,没有有效监督检查的手段。

(五)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趋于保守,只对若干有限大额商品消费采取消费信贷形式,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以储蓄为主,消费信贷并未真正普及。

三、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立消费信贷法制环境。加强消费信贷的立法工作,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目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消费信贷法》,就消费信贷的主体、对象、程序、方式以及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规范消费信贷各方当事人的市场行为。

(二)加快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步伐。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是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只有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档案,才能让银行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还债意愿及还债能力,这也是银行放款的坚实前提和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消费信贷的担保和保险工作。担保与保险是银行防范信用风险,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一种重要手段。防范信用风险对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四)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要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做好收入再分配工作。其次,要积极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拓宽消费信贷市场,银行也应加强宣传,向群众展示其好处,增强人们对消费信贷和消费信贷产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五)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消费信贷发展。我国目前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极其有限,消费信贷基本上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垄断,应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给消费者一个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六)商业银行加快建立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逐步创造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环境;(2)认真探索个人客户差异化服务方法,调整客户结构;(3)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袁亮.个人消费信贷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8.7.

[2]李洁.关于个人消费信贷的几点思考[J].工作研究,2009.2.

[3]杨廷芳.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及解决对策[J].民营科技,2009.3.

[4]段照清.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J].财经视点,2009.2.

[5]杨秀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8.9.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篇9

一、消费信贷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消费信贷业务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1996年,中央银行开始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办理个人住房贷款。199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知》首次提出了“住房消费贷款”的概念。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则在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消费信贷”。1998年5月,人民银行在《个人住房贷款管理试行办法》的基础上,正式制定和颁发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1998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1999年2月,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

总结起来,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发展速度快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发放的消费信贷总额为147亿元,2003年达到了15732亿元,5年间规模增长了90倍,年平均增速达到112%。

(二)消费信贷品种日益丰富,结构体系日趋完善

逐步形成了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体、汽车消费贷款、综合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多种贷款品种组成的贷款业务体系。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看,东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消费信贷市场扩张迅速,截至2005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占全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0%以上。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消费信贷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多数省份个人消费贷款在人民币贷款中的比重不到10%。

我国消费信贷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截至2005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达2.2万亿元,消费信贷占金融机构贷款的10.6%。在消费信贷发展成熟的国家,消费信贷约占银行贷款总额的20%-30%。在美国,消费信贷占整个贷款比重达40%;在香港,消费信贷比重占到全部贷款的55%。

二、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或其他当事人不按照协议履行合同而导致贷款不能按时收回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已于200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它为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完善个人信贷业务提供了方法。但是该征信系统处于起步阶段,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容易造成银行信贷资产损失。

(二)道德风险

相对于一般的企业信贷,信息不对称性对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更大。在贷款利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最积极寻求贷款的借款人,可能是风险最大的借款人。

(三)操作风险

可分为银行内部人员操作风险和第三方操作风险。银行内部人员操作风险包括银行内部人员利用职权以贷谋私,发放人情贷款或降低贷款条件为关系人贷款,致使贷款损失。

第三方操作风险包括律师事务所与借款人串通,中介评估机构高估抵押物价值,房地产开发企业与特约汽车经销商与借款人串通,签订虚假合同骗取银行贷款的假按揭、假消费贷款。

(四)法律风险

我国至今没有出台一部规范银行零售贷款的法律,开展零售贷款业务无法可依。银行作为资金的出借方经常处于不利地位,正当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

(五)流动性风险

个人住房贷款期限较长,而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渠道的情形下,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六)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贷款品种本身的风险程度,实行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三、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征信系统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信系统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情况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各自的征信系统,并且与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挂接,形成了涵盖四大行的征信体系。

(二)开发应用“个人信用风险评分模型”和“消费信贷电脑审批系统”,严格把好消费信贷入口关

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

同时,加大系统开发建设力度,对消费信贷的申请和审批设定一套严密、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标准程序,并按此程序设计标准软件。这套标准程序中,贷款抵押率和负债一收入比率是两项最重要的风险控制指标。

当客户申请一笔消费贷款时,各营业网点只须按软件显示的要求输入相关信息,电脑系统会自动通过内部评分模型进行打分,识别每一笔消费信贷是否应该发放。只有在电脑无法识别有关信息并做出判断,或贷款超过一定的金额时,才按规定交给相关贷款审批处理。

(三)积极防范操作风险

首先,商业银行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进一步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有效的雇员管理酬劳制度,以提高风险防范积极性。其次,防范消费信贷操作风险还要加强消费信贷的文档管理,加强后备人员和后备系统建设,以维持操作的持续性。再次,防范消费信贷操作风险要推行操作流程电子化。将电子化运用到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审计监督和风险挽救系统,强化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程序化。

(四)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担保制度

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十分重要。在欧洲国家,一般采用住房抵押担保发放住房贷款。在香港实行购房抵押。在美国,有抵押担保机构来保证抵押贷款的如期收回。一旦购房者违约,由抵押担保机构承担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我国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具体应注意几方面: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再次,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如美国有四家政

府性质的按揭担保机构,主要为符合规定条件的个人提供住房贷款担保,并向银行收购部分个人住房贷款,发行住房按揭担保债券,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居民难以提供担保和银行的资金流动性问题,促进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

(五)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消费贷款中的个人信用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

(六)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多种还款方式和提前偿还罚息

1、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防范风险。同时允许商业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收取必要的手续费和服务费,以补偿商业银行信贷零售业务付出的成本。

2、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实行多种还款方式,由借款人根据自己收入情况自由选择。

3、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由于消费信贷一般为长期贷款,利率变化将导致银行蒙受利率损失的可能。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将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七)完善贷款制度

具体来讲,完善的贷款制度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

1、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

2、强化对于客户的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估,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银行应该利用自身掌握的信用信息和征信公司提供的信用信息,对借款者信用等级进行合理评估。

3、完善贷款审批制度,要做到严格授权制度,实行职责分离控制;完善银行内部岗位责任制,实行双人原则;在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等。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篇10

关键词:消费信贷 风险 防范对策

一、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风险

(一)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是消费信贷中最主要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个人消费信贷违约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

其次,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贷款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贷款的潜在风险增大。

最后,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

(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操作风险

首先是内部欺诈风险。(1)利用职务之便虚假贷款。主要表现为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发放虚假的个人贷款。(2)超权限放贷。银行一般都对基层处所授予了一定额度的低风险业务审批权,但有的基层处所负责人自行审批超审批权限的贷款。(3)质押物虚假或无效。主要表现为经办人员由于道德方面的原因,未对质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而形成的风险。(4)受贿发放贷款。主要表现为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贿赂发放不合规定的个人贷款,而给银行造成的损失。

其次是外部欺诈风险。以个人住房贷款假按揭为例,假按揭行为具有以下共性特征:没有特殊原因,滞销楼盘忽然热销,楼盘售价与周围楼盘相比明显偏高;开发企业员工或其关联方集中购买同一楼盘,或一人购买多套;借款人收入证明与年龄、职业不相称;借款人对所购房屋位置、朝向、楼层、户型、交房时间等与所购房屋密切相关的信息不甚了解;借款人首付款非自己缴付或实际没有缴付;多名借款人还款账户内存款很少,还款日前由同一人或同一单位进行转账来还款;借款人集体中断还款。

最后是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1)制度操作失误。(2)管理失误。(3)缺乏法律文件。(4)任务执行错误。

(三)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发展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基础,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尚未建立。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风险防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制度

消费者的信用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得分法,应当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系统。该系统应包括下列因素:消费者的职业状况、收入状况、银行账户的大致数额和地点、赊账或其他债务、付账习惯、婚姻状况、诉讼、交易记录及品质、习惯、道德等因素。还应当确定这些因素彼此间关系及在评价系统中的权重等。要建立完善的公民和法人的个人诚信体系,除了银行的相关信息外,其他方面的信息,如社保信息、税收信息同样是商业银行评价客户、防范风险的重要指标,因此应当早日实现这些非银行数据的收集。

(二)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要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

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三)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应注意几方面: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第三,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

(四)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一是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同时,应允许商业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中收取必要的手续费、服务费,以补偿商业银行信贷零售业务付出的成本。二是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固定利率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利率计算全部贷款期内的全部利息,该利率不再做任何调整和改变。浮动利率是指在贷款合同有效期内,只规定最初一段时间内的利率,在合同到期后,就要根据事先约定的新利率计算方法,按照当时的市场利率重新确定下一阶段贷款利率,浮动利率包括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不同期限。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三是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由于消费信贷一般为长期贷款,利率变化将导致银行蒙受利率损失的可能。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会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参考文献:

[1]陈河涛.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及难点探讨[j].金融经济, 2006,(08).

[2]谢炳算.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策略选择[j].金融经济,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