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贸易的特点十篇

时间:2023-06-05 18:00:15

一般贸易的特点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1

一、“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建立

义乌小商品市场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定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国际采购和小商品出口这两大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国际贸易方式,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贸易体制框架,以推动贸易便利化,增强市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

(一)小商品出口的特点

义乌小商品出口具有数量少、品种多、批次多等特征,其出口种类覆盖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出口集装箱多为拼柜,每一个集装箱就相当于一个“小型超市”,里面通常装有十几种以上的产品,多的时候有上百种。但我国现行的一般贸易监管体制,主要是针对大宗商品、成套设备,而没有针对小商品特征的管理制度,许多小商品既无标准,也未列入商检目录,海关查验、检验检疫、质量监管等也缺乏依据,按一般贸易方式进行申报,通关效率很低,极易导致单货不符、逃避通关单等违规行为。在“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建立之前,义乌小商品出口暂时以“旅游购物商品”方式进行申报。“旅游购物商品”是指外国旅游者或外商采购货值在5万美元以下(含5万美元),以货物运输方式出口的小批量订购的货物。针对小商品出口的特点,实施出口申报以“章”为单位的简化归类办法,明确贸易性质,简化申报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二)从专业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特点

根据《2012义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的统计资料,2012年义乌海关监管集装箱出口65.4万个标箱,入境境外客商突破41.7万人次,有3059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占浙江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从专业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特点是定向采购与即兴采购相结合,公司户与个体户并存。定向采购是定产品、定品牌、定供应商的采购,它的流程是首先制定采购计划,确定采购方向和采购价格等,然后签订和履行采购合同。然而,对于来专业市场采购的境外客商来说,他们面对的是琳琅满目、种类丰富的商品,如在市场里看到满意的商品,当即采购,现金付款,事前并不确定产品的种类、价格及供应商。境外客商来专业市场采购,他们面对的不是产品生产企业,而是流通领域的市场经营户,而这些市场经营户以及境外采购商本身,都属于个体经营户,进出口双方多数不具备外贸经营主体的资格,无法按现行的一般贸易方式进行出口和结汇,必须由外贸公司出口,导致采购主体与贸易主体脱节,既增加了中间环节,增加了通关成本,又增加了市场管理的难度。

(三)“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试行

“旅游购物”模式自2007年实施以来,暂时缓解了小商品通关效率的矛盾,但也暴露出货值限额过低、缺少配套政策等一些局限性,“管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成为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项核心任务。“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定义待国家八部委会签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意见文本》后才能明确,其简要含义是指在经批准的市场集聚区采购商品,由具有市场采购贸易经营权的企业或个人在主管地海关报关出口的贸易方式。该贸易方式将实行特殊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工商、外汇管理等配套政策,有利于实现“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

2012年9月,义乌出台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行方案》。工商部门将市场内专门从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外贸公司与从事一般贸易方式的外贸公司区别开来,进行分类登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凭工商营业执照,向义乌市商务局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即可享受新型贸易方式下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至2012年底,义乌共登记“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外贸公司116家,全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3.47亿美元,增长136.7%,出口额90.05亿美元,增长150.3%,其中传统贸易出口40.9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7%,市场采购出口额49.1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是“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主要出口市场。

二、“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内涵

(一)适用于复杂的外贸主体

一直以来,只有专业外贸公司才能从事进出口业务,这使得专业市场经营户与境外采购商只能通过外贸公司出口,无形中增加了经营的风险和成本。“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下,义乌工商部门大胆创新,注册登记“市场采购”外贸公司,颁发专门用于从事市场采购贸易的营业执照,使一大批个体工商户和境外自然人获得外贸经营权,解决了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的各个环节乃至经营过程可能出现的“身份”难题。新型外贸企业登记为“义乌市××商品采购有限公司”,企业类型为有限公司,冠名义乌,标明企业的区域范围,行业描述为“商品采购”,而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定为“专业市场、专业街的商品采购”。申请者只要满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条件,均可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可以享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相应的监管和优惠服务措施。随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业务扩展到在义乌注册登记的所有外贸主体,吸引了外贸公司向义乌聚集,长期以来义乌小商品出口由外地外贸公司的局面彻底扭转,有助于加强义乌小商品出口的源头管理,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实现了“通得快”的目标。

(二)适用于小商品出口的特点

小商品出口多为小批量、多品种,每个集装箱的商品多达上百种,如果每种商品都申报和报检,将带来巨大的人工、时间成本,也不利于贸易便利化。“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配套政策实现了小商品出口“管得住、通得快”,检验检疫部门利用自主研发的“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抽批系统”,按出口商品的货值大小、风险程度、信用等级等分类管理,采取自检、验证、核查等三种模式监管。对于小商品的出口申报,海关也将采取简化归类,发货人或人在一次出口申报的旅游购物商品品种在10种以上、且单项商品价值在100美元以下的,将进出口税则中章节相同的商品归入同一税则号,税则号列按其中货物总值最大的商品确定,其申报价格应为归入同一税则号列商品价格的总和。小商品的税则号也因此从8000多个简化到98个。

(三)适用于从专业市场采购出口

从专业市场采购出口,采购商接触的不是生产企业,而是市场经营户,即兴采购中存在采购地与生产地的分离、商品核价和退税难等问题。针对采购地与生产地分离,国家质检总局积极支持通过对组货单位等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经营主体入库商品实行预检验,实现由事后检验向事前把关转变。义乌检验检疫局先行先试,为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量身定制了分类管理、口岸查验等12项配套制度。“采购地检验检疫制度”推出后,义乌小商品出口时,在义乌办理相关检验手续即可。从具有自营出口权的生产企业出口,或经外贸公司统一配合订单出口,由于所有单据齐全,能非常方便地办理一般贸易方式下的出口退税。但是,从专业市场采购的出口,很难取得退税所需的增值税发票,从而无法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获批之前的改革过渡期,按照按“旅游购物商品”进行税收征管,市场经营户和试点外贸公司签订《委托出口协议书》,与出口报关单一起作为备案单证留存试点外贸企业备查,就可以免征免退税。

三、“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下的外贸操作特点

(一)报关业务操作的特点

报关业务的操作技能主要包括走报关程序、商品归类、关税计算和报关单填制等几个方面。从报关程序上看,报关员要熟悉分类通关这种新模式。通关新模式下,通关作业方式由“纸面人工为主、逐票审核”向“电子自动为主、重点审核”转变,实现了通关自动化。按照通常的通关模式,报关员需要拿着纸质报关单到报关大厅交单审核,海关工作人员将通关单和网上信息进行核对,最后在电脑上点击确认。分类通关模式下,所有这些操作都由电脑自动操作,只需一个人做异常处理即可,小商品出口通关效率明显提升。商品归类方面,要掌握简化归类法,其操作方法是将进出口税则中章节相同的商品归入同一税则号,税则号列按其中货物总值最大的商品确定,其申报价格应为归入同一税则号列商品价格的总和。例如:塑料餐具、塑料盒、塑料盆和塑料手套等10种以上同章节商品报关出口,原来的做法都要分项填写,很可能一份报关单不够填,操作起来也很费时费力,现在仅需要按其中货物总值最大的“塑料餐具”的“3924100000”税则号填写就可以了。关税和报关单填制方面,小商品出口5万美元以下,监管方式代码“旅游购物商品(0139)”,出口5万美元以上且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一般贸易(0110)”申报出口,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其他贸易(9739)”申报出口。如应征出口税的商品应填写“照章征税”。义乌小商品实行简化归类的应按归并后的商品税号、品名、数量、价值填报在“备注”栏注明“JH”代码“境内货源地”栏填报“义乌(33189)”。

(二)报检业务操作的特点

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由发货人及其人向商品采购地检验检疫机构办理报检手续。一般贸易方式下报检单的“产地”填写货物的实际产地,该项目是检验检疫机构受理报检时坚持产地检验检疫的重要依据之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下向采购地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即可。检验检疫机构参照《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供货单位和发货人人实施分类管理,并确定特别监管、严密监管、一般监管、验证监管、信用监管五种不同检验监管方式。检验检疫机构对来源于未经备案单位的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实施批批检验,按照特别监管或者严密监管的检验监管方式实施出口监管。因此,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供货单位、发货人的人应积极向检验检疫机构申请备案。

发货人对市场采购的出口商品进行验收后,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规定》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报检时提供符合性声明、市场采购凭证、备案证明复印件等资料。联网申报、核销使得小商品出口报检形成闭环管理,实现了商品记录的完整与可追溯。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发货人或其人,在向检验检疫部门申报时需如实申报包括所有货物的品名、HS编码、数/重量、货值、货物存放地点及集装箱号等相关信息。不如实申报将被采取加严监管,降低诚信等级和分类管理等级等措施。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经检验合格的,检验检疫机构签发有关检验检疫单证,在单证中会注明“市场采购”。

(三)收汇和退税操作的特点

一般贸易方式下,为了对境内企业出口项下的一切收汇实行跟踪管理和监督,国家外汇管理局实施了收汇核销制度,通过“三单管理”,即“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货物报关单”(外汇核销联)和“结汇水单”,实现了外汇管理部门、海关、外汇指定银行之间既分工协作又相互监督的管理目标。出口退税需要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没有办理收汇核销是不能办理退税的。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2

【关键词】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进出口贸易的推动下,浙江经济显示出极大的增长潜力。快速发展的浙江对外贸易被称为“浙江外贸现象”,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浙江省这种以“产权明晰、内生利益驱动”型的多元外贸主体为主,选择一般贸易为基本渠道,注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外贸模式,不仅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崛起,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

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的轨迹特点中,贸易方式不均衡是其显著特点之一。支撑浙江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一直是一条 “短腿”。加工贸易最重要的经营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长期以来浙江省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滞后,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滞后。1992年至2010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额所占比重平均值超过77.5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33%,其中2002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例超过82%。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浙江省不同贸易方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对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掘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

一、文献评述

有关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和李嘉图(Ricard,1817),他们主要研究了对外贸易的产出效应;哈伯勒(Haberle,1936)和穆勒(Mill,1848)研究了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认为对外贸易可以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随后新增长理论的发展,更加肯定国际贸易中存在“技术外溢”现象。在新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大量学者又展开了一系列开拓性研究。克鲁格曼(Krugman,1986)和卢卡斯(Lucas,1988)讨论了国内与国外技术外溢的差异,比较进口国与出口国技术外溢的速度;格罗斯曼和赫尔曼(Grossman and Helpman,1991)从行业内、行业间的角度研究技术外溢效应。虽然这些学者的研究方法并不相同,但都一致认为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来源于全要生产率的提高和外部经济效应。

Coe和Helpman(1995)是开创性研究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学者,之后的学者,在Coe和Helpman的理论基础上又做了些开拓性研究,从不同贸易方式的角度,分析比较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大量学者都认为加工贸易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格(Ge,1999)通过构建动态模型,指出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学习和模仿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多外国学者认为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来源于技术的模仿及学习过程、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跨国流动和产业间的关联。

国内学者对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且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上,很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朱启荣,贺桂欣1(2006)利用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总额,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从出口和进口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不同的贸易方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李有2(2012)运用协整理论检验了我国1987-2008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认为两者的技术溢出都能促进我国生产率的提高;马欣3(2011)在理论的基础上,从比较优势、技术溢出、产业结构升级、规模经济四个方面分析比较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得出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结论。

二、浙江省不同贸易方式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浙江省1992-2012年间全要素生产率(TFP)和加工贸易出口总额(ptr)、一般贸易出口总额(gtr)和研发投入(sD)这四个变量作为样本。通过Eviews6.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四个变量之间的存在的关系。变量数据均来自《浙江省统计年鉴》,并经过一定整理而得。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ADF检验是常用的检验变量平稳性的方法,本文也采用该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和研发投入这四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具体结果见下表。

表1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

ADF检验统计量

5%临界值

结论

lnTFP

-5.886163

-3.710482

平稳

lnptr

-5.185136

-3.710482

平稳

lngtr

-4.312211

-3.690814

平稳

ln sD

-4.419248

-3.690814

平稳

注:表中表示一阶差分;表示二阶差分

由表1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lnTFP、lngtr、lnptr、ln sD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可以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二)协整关系检验

对于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本文采用的是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通过平稳性检验,证明lnTFP、lngtr、lnptr、ln sD四个变量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迹(Trace)统计量检验结果

存在协整关系的个数

迹统计值

5%的临界值

概率值

None

86.13958

47.85613

0.0000

At most 1

39.09363

29.79707

0.0032

At most 2

20.79103

15.49471

0.0072

At most 3

7.348543

9.841466

0.0867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Eviews分析而得。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以及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也就是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能促进技术溢出。对lnTFP、lngtr、lnptr、ln sD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处理后可以可到如下方程:

lnTFP=0.271198*lngtr+0.092538*lnptr+0.226097*ln sD-4.964701 (3)

(0.05427)(0.02519)(0.03996)(0.026123)

其中括号内的数字为相应回归系数的标准差。从(3)式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以及省内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有正向作用,但加工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不大。这种促进作用不强的原因在于:第一,浙江省对加工贸易的重视程度不够,加工企业规模小,不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第二,浙江省对外资的引用水平不高,导致资金缺乏,技术难以提升;第三,浙江省加工企业内生产的关联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大大削弱了加工贸易过程中的技术溢出效应。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以及研发投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这三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表3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零假设

F统计值

P值

结论

lngtr不是lnTFP的Granger原因

6.63365

0.0103

拒绝

Lnptr不是lnTFP的Granger原因

3.82946

0.0493

拒绝

Ln sD不是lnTFP的Granger原因

2.41464

0.0183

拒绝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通过Eviewsf分析而得。

在5%的检验水平下,如果P值大于5%,就接受零假设,反之,则拒绝。表3表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的出口变化以及省内研发投入程度都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与启示

从GDP指数看,浙江省在1992-2011年间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而且一般贸易在浙江省经济中所占比重要远远高于加工贸易。上述的协整关系检验可以得知,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以及研发投入与浙江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即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研发投入与浙江省的技术进步有关。一般贸易在浙江省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溢出效应要大于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这并不意味着浙江省可以忽视加工贸易的发展,相反,政府要认真分析现行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加工贸易发展很成功的例子――广东省(与浙江省一样,是经济开放度较高的省份。在坚持一般贸易为主的基础

上,改善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不平衡状态,调整两者之间的结构,努力实现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均衡发展,最后发挥更大的协同作用。本人认为,浙江省要继续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方面的优势,确保自身的地位,同时,借鉴加工贸易应用很成功的广东省,积极开拓加工贸易领域,使其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基于此,以下对如何提高浙江省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出几点建议。

(一)优化贸易结构

浙江省在继续发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应重视一般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工业制成品这些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而提高一般贸易出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非出口部门技术提升,促进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加工贸易角度看,近几年,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机电产品出口在加工贸易总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尽管传统的产品结构有所改善,但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质量仍不高,技术含量也偏低。出口份额最大的机电产品仍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档次低,而且加工过程短,处于低附加值的产业链。因此,继续优化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仍是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努力的方向。

(二)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

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目前的加工环节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部分,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短。而产业链的长短直接关系着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加大上游环节的科技研发投入与下游环节的营销、服务模式创新,连接“研发-生产-销售”这些环节,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以及配套协同能力。基于这一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将加工贸易中的高技术环节投资到省内企业,推动加工贸易向更多高科技领域延伸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纯加工环节。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对省内企业的科研投资力度,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加工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增强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三)扩大加工贸易企业的规模

省内现有加工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远远低于最优生产规模,不能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因此扩大省内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是有效进行加工贸易的首要条件。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加工企业与外商签订大合同,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加工产品的成本。同时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加工企业有机会进入更多国际分工环节,获得更大的技术溢出效应。总之,扩大加工企业的规模对浙江省经济的增长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一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能够有效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的规模应介于最小最优规模与最大最优规模之间,超出这个范围的加工贸易企业规模都会影响规模效应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朱启荣,贺桂欣.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

[2]李有.不同贸易方式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基于我国1987-200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112-115.

[3]马欣.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研究[D].世界经济,2011.

[4]李丹丹.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贸,2012,21:171-172.

[5]刘钻石,张娟.加工贸易对中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0.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3

关键词: 实际有效汇率;一般贸易进口;加工贸易进口;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3-0010-04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的贸易盈余持续扩大,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话题。在学术界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没有达成共识,尽管多数研究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将显著减少中国的对外出口,但是关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对中国进口额的影响方面仍存在着分歧。不同于一般经典理论中对本币汇率升值将增加本国对外进口的描述,经过实证研究,最近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的进口额不存在显著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将显著减少中国的进口额。

因为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着分歧,才构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进口效应之迷,本篇文章主要关注的是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的进口方面的影响。通过研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口额的影响,来解释中国的进口与汇率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并从贸易结构与进口产品构成的角度做出解释。本文发现中国的进口额伴随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而减少,并且进口与出口之间存在推动关系,这是由于中国独特的贸易结构与区域间经济合作关系形成的。在中国的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的比重一直超过50%,而加工贸易进口额对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并不敏感。同时在中国与亚洲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区域经济贸易合作中,亚洲国家与中国的出口商品不再仅仅是针对海外市场的替代竞争关系,更多的是基于生产价值链中的不同分工而形成的新的分工合作关系。本文将从以上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加工贸易进口以及一般贸易进口额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与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在Alicia Garcia-Herrero and Tuuli Koivu(2006)的文献中所使用的进口方程模型的基础上改进的模型。模型采用了对数形式,利用对数形式并且加入时间趋势项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同时在模型中对数形式下可直接取得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口额影响的弹性。由于本篇文章中主要讨论的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口额的影响,在保证了原模型主体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调整,去掉了原模型中的某些控制变量。

ln mt=α0+α1lnreert+2lnyt+t+εt

mt表示中国的进口额,reert表示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yt表示中国国内的市场需求,t表示时间趋势项。

选取的数据是由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数据,由于数据的时间跨度较长,必须考虑期间中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变动因素。本文将所有数据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为1995年1月-2001年12月,第二个时间段为2002年1月-2006年12月。对数据划分为以上两个时间段的原因在于,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申请。考虑到中国在正式成为WTO成员国前,在出口方面面临着其它WTO成员国的贸易壁垒,同时中国自身也存在着对本国的进口限制,这种状况在中国加入WTO后得到了逐渐的改善,因此以中国加入WTO的时间点将整个数据分成两段分别进行回归。

为了精确的估算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口额的影响,考虑到中国独特的贸易结构和进口结构,将进口额区分为一般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分别进行分析。基于数据模型对1995年1月-2001年12月期间的进口总额与一般贸易进口额分别进行了回归,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的进口总额、一般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

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经过CPI平减与季度调整的中国的进口贸易总额、一般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月度数据。采用国际清算银行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核算中国月度的实际有效汇率。采用经过CPI平减与季度调整的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月度数据。

三、模型计算结果

对1995年1月-2006年12月整个样本区间进行回归分析,估算时间段中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国进口总额以及一般贸易进口额的影响见表1,整体的样本区间的回归可能存在结构变动的因素,估算自1995年1月-2006年12月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将减少中国的进口总额与一般贸易进口额,而一般贸易进口对汇率变动更为敏感。

选取样本区间为1995年1月-2001年12月,分别对进口总额、一般贸易进口额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在样本范围内,估算实际有效汇率每升值1%,进口总额将减少0.941%,一般贸易进口额将减少2.952%。国内市场需求每增长1%,进口总额将增加1.255%,一般贸易进口额将增加1.157%,一般贸易进口额对汇率波动较总进口额更为敏感。

选取样本区间为2002年1月-2006年12月,分别对进口总额、一般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在样本区间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进口总额减少1.054%,一般贸易进口额将减少1.783%,而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加工贸易进口的影响不显著。国内市场需求每增长1%,进口总额增长0.857%,一般贸易进口额增长 0.68%,加工贸易进口额增长1.023%。

自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进口总额对实际有效汇率变动表现的更为敏感,而一般贸易进口额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弹性值则在2002年以后有明显的下降。模型计算发现人民币汇率的实际升值将导致中国进口总额、一般贸易进口额的减少,而对加工贸易进口额的影响则并不显著。

四、对回归结果的解释

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将导致进口总额的减少,中国一般贸易进口额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更敏感,与之相对的是中国的加工贸易进口额基本不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的影响。

分析中国进口的贸易方式构成,见表4,中国进口商品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加工贸易进口,二是一般贸易进口。以2007年进口数据为例,2007年加工贸易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46%,而一般贸易与其他项目一共占进口总额的54%。因为中国进口额的这种特别构成方式,我们将分别解释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加工贸易进口额以及一般贸易与其他进口额的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加工贸易进口额的影响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中国加工贸易进口额的影响并不显著。加工贸易一直在中国对外贸易方式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历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加工贸易出口基本占据了中国总出口额50%以上的比重,见表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多年来始终坚持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二是来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专业化和新的国际分工布局的基本完成。中国来自加工贸易的进口额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的不敏感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生产布局的完成有关。

加工贸易不同于一般贸易的最大的特点是加工贸易出口市场的相对固定性,而这种出口市场的相对固定性来源于国际分工基本格局的要求。应国际化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要求,中国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制造业企业已经进入跨国公司生产的价值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决定了中国目前多数产品的生产阶段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装配,而这种已经形成的生产布局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的变动。跨国公司站在全球的角度,对产品生产与装配阶段的成本变动进行调控,而来自中国的出口成本的上升将被其他价值链下游生产加工阶段所吸收,因此即使面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小幅升值,跨国公司扔不会调整其国际生产布局与生产网络。因此人民币近年来实际汇率的缓慢升值无法从本质上影响中国的加工贸易进口与加工贸易出口额,从加工贸易角度看人民币汇率升值无法有效减少中国来自于加工贸易的贸易盈余。

(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一般贸易以及其他项目进口额的影响

通过对前面模型的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将显著减少一般贸易以及其他项目的进口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区域贸易模式,而决定中国与亚洲各国家区域贸易模式的根源在于中国在整个国际化生产布局中所处的位置。在研究了近年来中国与不同国家地区对外贸易的数据后,我们发现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自2002年至今的中国一方面从欧洲,美国赚取巨额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又对亚洲其他国家输出巨额的贸易逆差,见图1。

伴随着中国的生产结构逐渐向价值链的上游转移以及“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中国的对外出口与亚洲国家的对外出口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竞争替代关系,而是逐渐转化为分工合作关系。中国与亚洲各国间的区域贸易模式是由中国在整个制造业生产价值链中的地位而决定的。中国将广大亚洲地区国家作为原料进口的来源地,主要进口能源、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机器设备等,通过在本国加工装配后再出口给欧美市场,这也是中国与亚洲地区国家主要的区域贸易模式。

总体看来中国向欧洲美国的出口与向亚洲国家的进口同时存在,这一现象由中国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决定,中国由亚洲国家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在本国内进行加工生产,最后出口到欧洲和美国的市场。伴随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中国对欧洲美国的出口将明显的减少,由于中国对外出口的急剧减少,与这部分出口生产相关的中国对亚洲和其他国家燃料、原料、以及机器运输设备等产品的进口需求也将相对减少,通过这个途径,我们将中国的对外出口与对内进口联系在一起,表现为中国出口对进口的推动作用。人民币汇率升值通过影响中国的对外出口,间接影响中国的进口额,进口伴随着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而减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将对中国的进口以及出口产生更大程度的影响。但不能忽视的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将同时减少中国的进口与出口额,单纯依靠人民币汇率调整并不能有效影响加工贸易带来的贸易顺差,而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整体贸易盈余的影响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佟家栋:《中国对外贸易收支顺差未能有效解决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载于《国际贸易》,2008年第1期。

[2] 黄洁:《浅析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 ,载与《市场经纬》,2006年第1期。

[3] 周才云: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实证研究总述》,载于《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8卷第3期。

[4] 沈丹红 寿志敏: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载于《商场现代化》,2007年10月中旬刊总第518期。

[5] 全立 杨立冰: 《中国周边地区经济竞合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载于《亚太经济》,2006年第5期。

[6] Bayoumi, T. Lee, J. and Jayanthi, S. (2005), New Rates from New Weights. IMF WorkingPaper No. 99.

[7] Bénassy-Quéré, A. and Lahrèche-Révil, A. (2003), Trade Linkages and Exchange Rates in Asia: The Role of China. CEPII Working paper No. 2003-21.

[8]Cerra, V. and Dayal-Gulati, A. (1999), Chi-na's Trade Flows: Changing Price Sensitivities and the Reform Process. IMF Working Paper 99/1.

[9] Cerra, V. and Saxena, S. C. (2003), How Responsive is Chinese Export Supply to Market Signals? China Economic Review 14, 350-370.

[10] Dees, S. (2001),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nd Types of Trade- Heterogeneity of Trade Behaviours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China's E-conomy organised by the CEPII in December 2001.

[11] Eckaus, R. S. (2004), Should China Appre-ciate the Yuan. MIT Working Paper 04-16.

[12] Jin, Z. (2003), The Dynamics of Real Interest Rates, Real Exchange Rates and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in China: 1980-2002. IMF Working paper 03/67.

[13]Kamada, K. and Takagawa, I. (2005), Policy Coordination in East Asia and across the Pacific. Bank of Japan Working Paper No. 05-E-4.

[14] Marquez, J. and Schindler, J. W. (2006), Exchange-Rate Effects on China's Trade: An Interim Report.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International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 No. 861.

[15]Shu C. and Yip, R. (2006),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on the ChineseEconomy,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No. 3/06, July 2006.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4

[关键词]深圳;进口促进;进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08-03

1 深圳促进进口的背景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贸政策的取向基本上是强调出口贸易的重要性,对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及其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最终导致近几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出现了严重失衡,贸易顺差急剧扩大,累积了巨额的国际收支盈余。2012年我国贸易顺差2303.09亿美元,年末外汇储备近3.3万亿美元。应该说,我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高速增长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压力功不可没,但进口总额长期低于出口总额,持续累积的巨额顺差有可能最终损害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央做出了“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决策部署,加快转变我国外经贸发展方式,进一步发挥进口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保障资源能源供应安全、促进贸易平衡、引导国内消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201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667.8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12.07%,顺差759.5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32.98%,深圳市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艰巨任务下,理应积极响应国家外贸战略转型要求并落实国家和广东省进口促进政策的具体措施。本文通过对深圳进口贸易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比苏州、广州、上海进口贸易的基本情况,为深圳进一步落实促进进口政策挖掘现实依据。

2 深圳进口贸易的现状和特征

2.1 深圳进口贸易总体趋势分析

2.1.1 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但受外需影响波动幅度较大

自加入WTO后,关税壁垒逐步消除,深圳外贸环境大幅改善,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2006―2012年,全市进出口额从2373.86亿美元飙升至4667.8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3.2%。进入2008年后,金融危机的蔓延和世界经济的收缩,导致了主要经济体市场需求疲软,进而引致工业生产停滞、贸易融资干涸,迅速拉低国际贸易规模。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进出口额增速开始下滑,同比仅增长4.3%。2009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更是同比下降了9.93%,为近30年来首次负增长。随着全球刺激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外部需求趋于稳定,2009―2010年深圳市进出口总额逐步回升,但受欧债危机拖累,2011年和2012年深圳进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2.1.2 进口增长速度整体低于全国平均速度

2006―2012年,深圳的进口总额年均增长率达12.40%,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16.01%。具体的,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内需疲软,进口增速呈明显下降趋势,2009年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但2010年进口又开始呈现高速增长,2011―2012年增长率小幅走低,2012年达12.70%(见图1)。

2.1.3 进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

深圳进口总额从2006年的1012.90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954.15亿美元,但进口总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12.80%下降到2012年的10.75%,进口在引导市民消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贸易平衡方面发挥作用不明显(见图2)。

2.1.4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从总体上来看,进口额和出口额都有明显增长,但是进口额和出口额增长的幅度却明显不同,2006―2012年,进出口差额的变化可以清楚看到进出口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2012年深圳的贸易顺差达759.55亿美元,是2006年的2.18倍,占全国贸易顺差的32.98%(见图3)。深圳贸易不平衡的加剧与自身依靠加工贸易与外商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密切相关。

2.2 进口市场结构分析

2.2.1 亚洲是深圳进口的主要市场

深圳进口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台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2011年,从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的进口额占进口总值的32.63%。长期以来,深圳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逆差,逆差的重要原因是电子器件等产品的大量进口,这是由深圳加工贸易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所决定的(见图4)。

2.2.2 来自欧美市场进口增长平稳

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也是深圳的主要进口来源地。2008―2011年,除金融危机对美国进口市场略有影响外,包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在内的欧美市场进口平稳增长。六国市场2011年进口额为2008年的1.1倍(见图5)。

2.3 进口经营主体和进口贸易方式分析

2.3.1 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规模最大,占比呈下降趋势

从经营主体看,在深圳市对外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规模巨大,在全市对外贸易中处于支配地位。外资企业进口占全市对外贸易比重从2006年的73.74%下降为2011年的57.03%,但仍然充当对外贸易交往的主要角色(见表1)。

2.3.2 国有企业进口不断走低,民营企业进口异军突起

国有企业的进口额所占比重相对较小,长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06年的15.8%下降到2011年的10%。2008―2009年出现负增长,2010年开始平缓增长。

民营、集体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异常突出,2006―2011年,进口额不断上升,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增加,2006年约占全市进口总额的10.6%,2011年飙升到33.0%。一直以来,深圳市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深圳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尤其难得的是,在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现代物流等产业,深圳民营企业的诸多创新居于行业翘楚的地位(见图6,图7)。

2.3.3 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

加工贸易在深圳对外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是深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源泉和动力。“大进大出”的特点决定了加工贸易在进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工贸易进口额从2009年的557.62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899.08亿美元,始终保持在50%以上(见表2)。

2.3.4 一般贸易进口持续上升,保税贸易发展潜力较大

2006―2009年,一般贸易的比重从2006年的21.3%上升到2009年32.1%。2009年以后占比基本稳定。2007―2011年一般贸易的进口量高速增长,但进口增速波动较大(见图8)。

深圳保税贸易一直维持在总贸易量的15%左右。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圳的保税区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创新,使保税贸易在促进深圳进口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3 深圳、苏州、上海和广州进口比较分析

3.1 四城市基本进口数据及共同特征

3.1.1 进口规模大,占全国份额高

观察深圳、苏州、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的基本进口数据,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规律性特征。

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四个城市的进口规模都较大,其中,上海进口规模居全国之首,上海市2012年进口额为2299.51亿美元,出口额2068.07亿美元,贸易逆差231.44亿美元,进口额占全国进口份额的12.65%;深圳仅次于上海,占全国进口份额的10.75%;苏州的进口规模也较大,占全国进口份额的7.21%;广州虽然仅占全国进口份额的3.2%,但进口规模在口岸城市中也占相当的比重。

3.1.2 进口增速波动较大、具有周期性特征

2008―2012年,四个城市的进口增长速度波动幅度大,且呈共振现象,周期特征明显。四城市的进口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显著,受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四城市进口增速同步下降,深圳、上海和苏州甚至出现负增长,随着国家刺激政策的出台和我国率先走出危机,2010年四个城市的进口出现高速增长,2011年开始,受欧债危机影响进口增幅有所放缓。

3.2 深圳和苏州、上海和广州的聚类特征明显

3.2.1 深圳和苏州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2008―2012年,深圳和苏州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深圳的顺差一直居全国之首。最新数据显示,在贸易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2012年深圳贸易顺差达759.5亿美元。苏州贸易顺差的特征与深圳类似,只是量上约为深圳的一半。

3.2.2 上海和广州基本平衡,略有逆差

上海市的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略有逆差,2010年之后,由顺转逆的趋势基本确定,且逆差呈扩大的趋势。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市贸易逆差达到了-231.44亿美元。广州的贸易顺差除了在量上小于上海外,其他特征与上海类似(见表3)。

3.2.3 深圳和苏州以加工贸易进口为主要特征

深圳的加工贸易进口一直占据半壁江山,苏州的加工贸易进口由2009年的58.76%下降到2011年的49%,深圳和苏州加工贸易进口所占比重虽有下降趋势,但加工贸易进口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

3.2.4 上海和广州以保税贸易和一般贸易进口为主要特征

2011年上海市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保税贸易进口额分别为1077.8亿美元、423.19亿美元、1463.44亿美元,上海的一般贸易、保税贸易在进口额和进口比重上都高于深圳,特别是保税贸易的进口,上海保税贸易进口的比重接近50%,加工贸易进口份额约为14.29%;广州的一般贸易的份额虽然从2009年的61.97%下降到2012年的54.36%,但一般贸易进口在广州的进口方式中仍居主体地位(见表4)。

3.2.5 历史、地理和政策差异决定了两类进口模式的不同

改革开放前,深圳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苏州虽有一些工业底子,但实力并不雄厚。就外贸发展而言,深圳与苏州贸易规模都较小,但深圳优于苏州。改革开放后,深圳依托香港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逐步发展成以加工贸易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一、进口规模居全国第二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而苏州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以工业园区模式大力引进外资,承接上海部分制造业转移,加工贸易获得长足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四。

上海是我国近代最早被列强炮舰打开的通商口岸,新中国成立前就是亚洲最主要的工业和贸易中心城市。上海地理条件优越,位于太平洋西岸,面向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出口处,长江水道横贯我国东西、平分南北、流经重庆、武汉、南京等主要城市,上海还是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是北自辽宁大连港、南至广西北海港等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的重要中转站,上海是连接世界和我国内陆的纽带和桥梁。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逐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保税贸易和一般贸易蓬勃发展。广州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通商口岸,广州面向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汇合处,广西、贵州、四川、江西、湖南等为其主要腹地,区域优势独特,改革开放前广州就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由于毗邻港澳,外贸优势明显。改革开放后,广州一方面利用政策优势,吸引外商投资,与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竞争发展加工贸易;一方面凭借健全的商贸网络和完善的区域市场优势,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形成了一般贸易为主要特色的区域贸易中心。两类不同的进口模式是由历史、地理和政策因素综合形成的。

参考文献:

[1]陈飞翔.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换路径与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6(12).

[2]杜江.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4).

[3]王子先,杨正位.我国外贸顺差的成因、趋势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6(12).

[4]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J].经济研究,2013(7).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5

银行需要发展贸易融资业务

传统的贸易融资产品主要包括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进口代付、国际保理、福费廷以及各类保函等。近些年来,为满足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通过控制货物流、订单流、投保中信保、结合国内票据等创新型产品层出不穷,例如物流融资、订单融资、信保融资、进出口一票通、应收账款池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与规避汇率风险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组合及理财产品成为贸易融资的增值服务,受到进出口企业的青睐。对于银行来讲,贸易融资作为与贸易紧密结合的一种融资类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贷款的特殊性。

有助于银行控制风险。由于贸易项下融资时,企业有着清晰的贸易背景,利用贸易本身的现金流偿还银行融资,银行贷出的资金并不进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因此贸易融资具有自偿性、还款来源确定的特点,贷后管理相对简单,即使客户无力履约赎单或还款,银行在掌握货权的情况下仍可通过处理货物来归还贷款或减少损失。

有助于减少风险资本占用,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巴塞尔协议将“有货物自行清偿的跟单信用证”的风险系数确定为一般信贷业务的0.2;中国银监会规定,与贸易相关的短期或有负债的风险资本占用为20%,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的风险资本为零。据信息咨询机构LTPTrade分析,贸易融资收入波动性小,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较高,其夏普比高达3.1%,是具有较高股东价值潜力的银行业务。也就是说,考虑到融资过程中可能附加的银行信用、保险信用等因素,部分贸易融资产品的银行风险资产权重普遍低于一般贷款,占用银行风险资产少,属于风险节约型产品。

有助于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长期以来流动资金贷款不流动,用途难跟踪,存在突出的风险隐患。而贸易融资期限通常比较短,资金周转快,流动性强,风险相对可控。特别是在融资规模受到约束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通过发展贸易融资,逐步替代、压缩流动资金贷款,可使信贷结构更为合理,降低总体风险。

有助于提高银行收益。贸易融资建立在国际结算的基础上,是国际结算业务的延伸,可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交易链各环节提供配套融资服务,丰富信贷产品体系,提升综合竞争力。该业务在前期属于中间业务,银行从中获得手续费收入、汇兑收益;在后期属于资产业务,银行从中获得利差收入。因此,该业务可有效带动国际结算、衍生产品、理财等业务发展,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综合回报。在相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下,多重收益提高了银行的盈利水平。

有助于依托交易链的延伸拓展客户群,开拓新的信贷市场。贸易融资不仅考察企业本身,还考察上下游交易对手,对交易链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发现更多业务机会,为具有稳定供销关系的客户群提供配套服务,形成链条式、网络式市场开发,具有市场营销的乘数扩大效应。通常来说,传统信贷业务高速增长中往往遭遇“天花板”效应,优质企业、优质项目资源有限,市场分割基本定型,面临信贷资金需要寻找出路问题。而贸易活动频繁发生,创造出源源不断的融资机会,且这一领域远未形成充分竞争,是发展信贷业务的新市场。

有助于帮助银行及时进入和退出业务。贸易融资与交易过程结合紧密,关注经营细节,对信息的掌握更全面和深入,能为银行直接或间接带来资讯信息,如本地或海外某市场情况,各种产品的行销行情,不同行业的经营趋势及授信客户的经营状况等。它对市场和风险更敏感,既有利于发现业务机会,也可在出现不利情况时及时退出。

贸易融资的上述特点不仅驱动银行从事贸易融资业务,而且对于进出口企业来讲,贸易融资比一般贷款容易获得,特别是中小企业,因此企业也倾向于使用贸易融资产品。

国内银行贸易融资的现状

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初期,各家银行为打破业务分工而把国际结算业务作为主要争夺目标之一,却忽视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近年来,国内各家银行在开展这一业务方面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贸易融资业务市场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主要领域。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以后也把开展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作为主要业务之一,从而使这一业务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各家中外资银行纷纷推出新的产品和营销模式。

产品方面。如今的进出口企业更加关注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能否便利其整个交易过程、扩大信息来源、减少相关风险,出口商希望更快地得到付款,进口商希望更好地管理存货。企业对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的需求,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这种变化意味着对现金流、贸易流、物流、信息流的趋同管理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有些新的贸易融资产品令人目不暇接。例如中国银行的进口汇利达、出口全益达;民生银行的应收账款池、物流融资、TSU、收付宝等。

营销模式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运作机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框架下形成的,因此在经营方面,无论是在内部机制还是业务做法上,尚无法完全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外部环境。贸易融资业务的规范化仍处于完善之中,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尤其是风险防范体系不够完善。而股份制银行由于体制灵活,在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建立较为科学的经营模式方面,较国有银行有明显的优势,在争揽贸易融资市场份额方面显得更加主动。典型的是民生银行,不仅成立贸易金融部,专门从事贸易融资业务,而且引入事业部制的运作模式,通过垂直管理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也应看到,贸易融资业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例如:

对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有些银行仍然将主要精力停留在传统信贷业务上,导致贸易融资业务被边缘化。客户有资金需求时也习惯于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对于贸易融资的功能和特点不了解,加大了银行营销贸易融资业务的难度。

缺乏专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花旗、汇丰等国际领先银行均以事业部形式设立贸易融资部门,专门负责该项业务的营销推动、业务管理等工作。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仍然把贸易融资业务定位在依附于公司业务的产品线条,营销、产品、风险审查、政策管理等分散在多个部门,业务主线不明确,职能边界不清晰,流程环节多,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竞争力,也不能满足贸易融资专业化服务和时效性要求。体制不顺成为制约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

授信管理与贸易融资特点不吻合。传统授信方法以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为基础核定授信额度,而贸易型企业具有净资产少、负债率高、经营现金流量较大的特点,按现行办法无法测算授信额度或授信额度很小,不能满足融资需求。在业务准入上以信用等级为主要标准,对资信状况一般的客户要求提供抵押担保,使大量净资产较少,但贸易关系可靠、物流和现金流稳定的客户被拒之门外。

产品创新难以跟上需求的步伐。目前国际贸易结算的非单证化趋势显著,而国内银行的贸易融资大都集中于信用证项下融资产品,对于汇款结算的配套融资风险难以把控,品种也相对较少,大量贸易融资需求未能满足。供应链融资也主要集中于单一环节,整合化服务方案的可操作性较差。贸易链中货物及资金流动数据实时传递和动态分析的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能将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充分匹配起来。

业务流程与贸易融资特点不匹配。目前,大多数银行都按照一般信贷业务流程处理贸易融资,每一笔业务都要从支行到分行逐级上报,每一层级又分别经不同部门的审批,环节多、链条长,不能适应贸易融资业务频率高、时效性强的特点。

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国际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贸易融资业务也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了促进贸易融资业务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贸易,为银行创造更高的收益,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对贸易融资的管理。

找准定位。各家银行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有明确、清晰的定位,如果立足于发展贸易融资,就应该将贸易融资提升至战略高度,将其作为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区分责权利,并在人财物上给予倾斜,从体制上为业务发展提供原动力。

建立合适的专项授信评审体制。根据贸易融资产品的特性,改进评审观念,创新评审方法。对根据企业财务状况无法核定授信额度或单笔贸易额较大而授信额度不足的,在确保交易债项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按照单笔业务风险值核定(调增)专项授信额度。调整贸易融资业务准入,强调交易条件(包括交易对手、交易商品、合作关系和履约记录等),适当弱化企业资信要求。对能有效控制交易项下物权或应收账款的贸易融资业务,可不要求客户另行提供保证金或担保。

简化业务流程,获得规模效应。一是单证集中处理,组建全国或区域性单证中心,运用影像工作流等技术,将各分支机构的单证进行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和专业化管理,提高审单质量和效率;二是强化内部运营管理,简化业务操作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同时使得部门之间的沟通制度化,合作更加顺畅。

建立安全和快捷的电子交易技术平台。国际贸易和贸易融资领域一个令人关注的发展趋势是电子网络技术的应用。现在,提供贸易融资和贸易结算服务的银行不但要有序开发、整合全方位的内部业务应用系统,而且必须能够接受、使用外部电子网络应用系统,并且能够很好地与有关各方合作。为供应商、贸易商、物流公司等供应链参与者搭建共享信息的安全技术平台,为单证无纸化传输及贸易信息传递提供便利,为客户提供网上贸易融资服务。

加快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根据贸易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不断研发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新产品、新模式。将融资类产品与结算、资金产品、风险管理工具等进行组合,为企业量身定做“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6

关键词:比较分析;出口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块状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1-0044-03

浙江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和外贸强省,近年来,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迅猛,在全省经济运行中,外贸增长位于前列,外贸已经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与广东省相比,浙江省对外贸易仍有很大的差距,通过与广东省外贸出口的比较分析,研究提高浙江省外贸竞争力的对策,促进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 浙江省与广东省外贸竞争力现状及比较

(一)出口增长率

年均出口增长率=后一年的出口额-前一年的出口额/前一年的出口额

从表1看,浙江省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出口增速为28%,2003年出口增速达41.45%,远远高出其他省份,在全国名列前茅。从2002年到2008年的平均增速达31%,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

表2数据显示,广东省出口增速在2003年达到最高峰29.09%,此后增速一路下滑,到2008年出口增速只有9.44%,2002―2008年的平均出口增速为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数据比较可以看出,2006年以前浙江省和广东省两省的出口增速较高,在2007年以后出口增速出现下滑,浙江省出口增速下滑的幅度远小于广东省。

(二)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又称为TC指数,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业或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强弱。其公式为:TC=(X-M)/(X+M),其中,X表示该产品的出口额,M表示某产品的进口额。其值在-1至1之间,越接近于1,则表示该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越强,若其值为负值,则表示该产品为净进口。

根据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3看,浙江省的出口产品以纺织服装的出口竞争力指数最高,从2003年到2008年,纺织品服装T/C指数均在90%以上,并逐步在增加,最高达到96.56%。机电产品其次,除2004年以外,其他年份的T/C指数均在50%以上,2008年T/C指数达到63.83%。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的T/C指数不高,但增长速度较快, 2003年的T/C指数只有-30.58%,到2008年达到30.90%。

从表4看,广东省出口产品TC指数以纺织服装最高,从2003年的48.16%逐年增加,到2006年达到最高值69.62%,机电产品的TC指数从2003年开始一路走高,2008年达到23.95%。

(三)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或地区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该比重越大,则该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国际竞争力越弱。通过对省略 资源的数据统计进行分析,2002年浙江省货物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0.37%,此后逐年增加,到2007年达到0.94%,比重较小。2002年广东省货物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50%,此后逐年增加,到2007年达到2.71%。

(四)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

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是用来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发展趋势,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质量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可以用该省的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该省全部的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大小变化来表示。

根据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5数据看,浙江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占比逐年增加,2003年出口转换率为94.11%,到2008年达到96.38%,说明出口商品的结构在不断改善。广东省2007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达到98.17%,略高于浙江省。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浙江省出口增速远快于广东省。在出口产品大类中,浙江省的纺织服装、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TC指数都远高于广东省,从绝对出口数额上看,浙江省的纺织服装出口与广东省差距不太大,2007年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额为356亿美元,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额为420亿美元,2008年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422.4亿美元,广东出口341.3亿美元。浙江省超越广东成为我国纺织服装最大的出口基地。

浙江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虽然很快,但绝对数额远落后于广东省,2007年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为555.88亿美元,2007年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为2 532.5亿美元,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仅为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的22%。2008年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为680.75亿美元,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为4 575.14亿美元,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仅为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的15%。

2007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01.74亿美元,广东省为1 210.71亿美元,仅为广东省高新技术出口额的8.4%。在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上,浙江省一直略低于广东省。由此可见,与广东省比较,浙江省的出口商品结构仍不够合理,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虽然较大,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偏小,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据出口产品的主导地位。

二、浙江省外贸竞争力落后于广东省的原因分析

(一)外贸起点存在差异

1979年,国家在广东省建立特区,对广东省的对外贸易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可审批本省经营进出口业务的公司,并投入1.5亿元在广东省建立了宝安和珠海两个外贸基地。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大多省市进出口审批权都集中在经贸部(现商务部)、且缺少对外贸易往来经验的情况下,广东省获得先行一步的机会,外贸起点远远高于浙江省。

(二)出口主体存在差异

从经济主体上看,两省的差异较大。广东省出口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而浙江省出口以私营企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广东省在利用外资兴建企业、项目方面拥有较大的自,尤其是在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免减税期满后,仍可享受所得减半的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2008年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63.26%,外商投资企业在促进广东省出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浙江省截至2008年11月底,全省只有外商投资企业43 771家,仅相当于广东省90年代的水平,2008年浙江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也仅占其出口总额的35.17%。

(三)外贸方式存在差异

在外贸方式上,两省呈现较大的差异。其中广东省以加工贸易为主,根据广东省商务厅有关数据核算,2008年广东省加工贸易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4.65%,一般贸易只占28.78%,在加工贸易中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而浙江外贸不同于广东省的典型特征是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较大,2008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占全省出口总额近80%,加工贸易占比却只有20%不到。

(四)经济特点存在差异

广东省的经济特点表现为“专业镇” 经济。2000年,广东省启动“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以技术创新作为发展“专业镇”经济的切入点,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浙江省的经济特点是块状经济,如绍兴的纺织、嵊洲的领带等等。块状经济是浙江的经济特色之一,其规模效应为浙江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大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价格竞争是主要的竞争手段。而长期依靠低价竞争使产品的利润微薄,缺乏产品研发和创新的投入,进入恶性循环。

(五)支柱产业存在差异

1998年广东省在《广东省“九五”产业投资政策要点》中提出要重点建设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和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石化及化学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并在投资、融资政策上都给予了一定的倾斜。经过10年的发展,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同产业产值比重达30%以上。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产业已经形成了一批部级的出口名牌,如华为、中兴、格力等。

浙江经济中占据制造业领先地位的是纺织服装业。据统计,2008年浙江纺织服装皮毛羽绒行业的产值比重为27.3%,电子电气等新兴产业占比相对较低。因此,从支柱产业的层次上看,浙江省要远低于广东省。

三、提高浙江省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一)吸引外商投资,提高外贸出口竞争力

浙江省资源贫乏,在土地、能源、矿产等方面都不具备吸引外商投资的条件。但在人力资源、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人力资源上看,浙江省拥有40所本科院校,49所高职院校,其中80%以上的院校都开设了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专业,为外商投资及浙江省外贸出口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从地理位置上看,浙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浙江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海陆空交通运输便利。浙江现有7个机场,5大港口群,万吨级以上泊位66座,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个港口有运输往来,其中宁波北仑港年吞吐量居中国大陆第二位。

对此,浙江省在发挥原有的人才和地理位置优势的同时,从政策上给予外商投资企业更多的优惠,以吸引外商在浙江省落户。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显示出了相对的稳定性,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大好时机,浙江省政府应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展开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通过建立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土地用地、税收、信贷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兴办外商投资企业、项目,从而促进外贸出口。

(二)一般贸易带动加工贸易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外贸出口竞争力

浙江的一般贸易已居全国第一,但大部分企业走的依然是低成本、低价格、大批量的老路,由于缺乏创新、品牌和技术,这些产品、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处于低端的不利局面,如此面临的不仅是贸易摩擦,更有难以跨越的贸易壁垒。因此,在巩固浙江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一般贸易带动加工贸易发展,走出一条利用加工贸易跨越贸易壁垒、更重要的是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产业升级的道路。同时,立足于一般贸易为主的比较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一般贸易出口的营销渠道优势、成熟的加工制造优势,大力促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和转型升级,走浙江特色的加工贸易发展之路。

发展加工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要素的全球转移。从宏观看,发展加工贸易不仅可以实现出口创汇,对经济增长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微观看,加工贸易虽然程序复杂、海关监管严格,但享受全额保税的待遇,尤其是来料加工中客户免费提供料件减少了企业的资金占压,对资金短缺的浙江中小企业无疑具有较大吸引力。因此,浙江省应在积极吸引外商投资的同时,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要促进加工贸易发展,浙江省政府应积极设立保税区、保税仓库,为加工贸易发展提供平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税物流监管模式,努力降低出口企业物流成本。重点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并从产业链的低端向上下游延伸,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

(三)实施科技创新,提高外贸出口竞争力

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核心技术是提升产业水平的基础,也是提高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关键。浙江省在实施科技创新上具有较强的知识资源优势。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现有县及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37个,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近40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600余个,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8位,为浙江省实施科技创新提供了雄厚的研发力量。

但是,就占浙江省90%以上的中小企业而言,实施科技创新具有相当的难度,面临人才、资金、技术等瓶颈。对此,浙江省政府应向中小企业倾斜,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启动资金支持,鼓励大专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创新,提高高新技术成果的转换率。同时,建立健全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四)做强支柱产业,提高外贸出口竞争力

纺织服装业是浙江省传统的主要出口行业,在对外贸易中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在印度、越南人力成本日益降低的今天,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对此,浙江省应调整产业政策,在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例如浙江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光伏产业链,在产业链源头,多晶硅提纯、单晶硅棒和硅片切割等环节均已具备,而且在光伏生产装备方面,浙江企业生产的全自动单晶炉、多晶硅铸锭炉、超白玻璃等已进入国内市场。对新兴产业,浙江省政府应借鉴广东省的经验,制定发展规划或相应的投资、融资政策,在人、财、物等方面全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让这些企业不但做大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形成规模后进军国际市场。对传统产业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打破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扶持纺织企业二次创新,从而促进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积极向上游原料性产业、中高档面料、品牌服装、纺织机械设备等工业延伸。通过做强支柱产业,促进浙江出口结构的调整,提高外贸出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工作视点,2004,(17).

[2]程春梅.外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12).

[3]李颖.安徽省外贸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07,(11).

[4]叶红玉.浙江出口竞争力的现状与提升对策[J].特区经济,2007 (4).

[5]张春森,何京扬.当前经济背景因素对浙江省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7,(1).

[6]叶红玉.浙江出口竞争力的现状与提升对策[J].特区经济,2007,(4).

[7]马桦,张鹏,邓辉年.广东外贸经营权改革历史回眸――大经贸,2007,(5).

[8]阮继清.[前沿]块状经济与专业镇经济――浙江与广东产业差异[Z].2006-2-23.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7

关键词:经贸俄语实务;经贸俄语词汇;应用特点

俄语语言学是以俄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经贸俄语作为俄语语言发展和中俄两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时代产物,既是俄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俄语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又与中俄两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被深深打印上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时代烙印。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和中心,同样,经贸俄语词汇也是经贸俄语的基础和中心,在中俄两国经贸实务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和中心性作用。从中俄贸易产生到发展至今,在整个经贸俄语实务过程中,经贸俄语词汇的应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约定俗成的、最常用的、带有时代色彩的应用特点。

一、 最常用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多义词

具有特定意义的多义词,顾名思义,即一些多义词本有多个意义,而在中俄经贸俄语实务交际过程中,一般都约定俗成地、特定地取用其中一个特定的意义,这样的多义词的应用就具有特定性。最常用的具有特定性意义词举例如下:

1. Запрос,词义有“查询、征询、询问、咨询、请求、需求”,但该词在经贸俄语实务过程中,出现在经贸信函或者经贸谈判里的时候,特定地取用其特定的意义“询价”。例如,经贸信函的主题:запрос на два лифта(两台电梯的询价)。

2. Предложение,词义有“句子、建议、意见、提案、提议”,而该词在经贸俄语实务过程中,特定地取用其特定的意义“报价”。例如,Высылаю Вам предложение на поставку двух лифтов. (发送给您两台电梯供货的报价。)再有,经贸实务中,我们经常遇到比较正式化的“коммерческое предложение―商务报价”一词,通常缩写为КП,例如,Высылаю Вам КП по проекту Торговый центр, которое находится во вложении. (发送给您购物中心项目的商务报价,详见附件。)

3. Приложение,词义有“附加物、附刊、附录、附件”,在经贸俄语实务过程中,最常用的特定意义为“附件”,这个“附件”根据实际交际的语境还有两个特定的指定意义:一、签署的大合同项下的合同附件,即中俄双方合作一般都是先签署一个一定金额、一定年限的大合同,而针对于每次的分批订货就要签署隶属于这个大合同项下的合同附件,例如,Приложение № 01 к контракту № GM-KHA-ATT-14-001(隶属于合同号为GM-KHA-ATT-14-001的合同附件01);二、签署的合同后面所附的附件,这里的附件即为合同后面所补充的附录页信息,它可以包括技术参数信息、图纸信息等等。例如,Приложение №1 техническая спецификация лифта 1#(1#电梯技术参数信息附件)。

4. Логистика,本意词义有“数理逻辑、逻辑主义、逻辑学、后勤学”,而在经贸俄语实务过程中,这个词的应用有其特定的意义“物流”,例如,Наша компания отвечает за логистику на территории России. (我司负责俄罗斯境内的物流。)

二、最常用的电子邮件模板词汇

在经贸俄语实务过程中,中俄贸易双方沟通日常业务最常用的交际工具就是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信件开头、信件内容/正文、信件结尾。而写电子邮件的目的无非是要告知对方相关信息,发送给对方相关电子版材料,请求对方做什么事情。中俄贸易双方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实务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词汇用法,其中最常用的电子邮件模板词汇举例如下:

1. 信件开头:

Добрый день(日安)

Уважаемая/уважаемый/уважаемыеXXX(尊敬的XXX)

2. 信件内容/正文:

Сообщаю Вам……(告知您……)

Высылаю Вам ……(发送给您……)

……находится/находятся во вложении(……详见附件)

Обратите Ваше внимание на получение……(请注意查收/接收……)

Попозже вышлю/отвечу/предоставлю……(稍后发送/回复/提供……)

Прошу Вас что делать……(请求您做……)

3. 信件结尾:

С уважением(敬启、敬礼)

三、 最常用的带有感彩的惯用词汇

多数学者认为经贸俄语属于公文事务语体,使用场所是正式的公务交际,使用的是语气正式的书面语,通常不带有感彩。在实际的经贸俄语实务过程中,虽然纵观经贸俄语应用全局,其应用的大方向属于公文事务语体,但根据实际贸易事宜的进展情况,事情进展有轻重急缓、顺利与不顺利,沟通、交际的结果有好、一般、不好的结果之分,更何况贸易双方的交际主角是有思维、有情感的人,所以在贸易交际过程中,实际上存在一些带有感彩的惯用词汇,最常用的、最具代表性的该类词汇如下:

1. Срочно(紧急)

这个词的应用情景一般是要表达“情况紧急,急需得到……”的意思,在经贸信件的主题或信件内容中出现的一般形式是每个字母都大写。有时为渲染紧急程度,该词除了每个字母都大写外,还会采取一些渲染紧急程度的手段,例如,字体加粗、字体颜色为鲜亮的红色、词后加若干感叹号,其引申义为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去解决问题。

2. Здорово(太好啦,好极了)

当出现的问题被很好地解决,贸易事项进展顺利,沟通、交际取得好的结果的时候,一般最常用的带有高兴色彩的回复词是Здорово。

3. К сожалению(很遗憾)

当出现的问题没有被很好的解决,贸易事宜进展不顺利,沟通、交际的结果不好的时候,一般最常用的带有遗憾色彩的词是к сожалению。

4. Ладно(好吧,就这样吧)

当问题解决得差强人意,沟通结果还算凑合、不好不坏的时候,一般最常用的带有中庸色彩的词是ладно。

四、最常用的英语音译外来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英语可以说是跨国交际中最常用的一种语言,它对经贸俄语实务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时代性的影响。一大部分经贸俄语实务词汇来自于英语音译外来词,其中,中俄贸易双方工作人员在日常业务往来过程中最常用的英语音译外来词有:инвойс(invoice,发票),пэйки(packing,箱单/装箱单),импорт(import,进口),эскпорт(export,出口),телекс релиз(telex release, 电放),менеджер(manager,经理),форма А(FORM A,普惠制原产地证明),е-мейл(E-mail,电子邮箱),контейнер(container,集装箱),контракт(contract,合同),сертификат(certificate,证书),оригинал(original, 原件),копия(copy,复印件),агент(agent,/人)等等。

五、 最频繁应用的英语单词―OK

除了经贸俄语中的词汇有很多是英语外来词,在实际的中俄经贸邮件、电话、社交软件(SKYPE,MSN,ICQ,WhatsApp等等)交际过程中,根据适当的交际情景、语境,有时中俄经贸双方的工作人员干脆就直接用起了英语来交流,其中,最频繁应用的一个英语单词就是“OK”,显而易见,这个英语单词“OK”就是相应代替俄文单词“ХОРОШО”及相关表示“同意、许可、可以、好的”意义的词汇。一个言简意赅的“OK”,在经贸俄语实务交际过程中,着实为中俄经贸双方提供了交际便利,节省了交际时间,提高了交际效率。

六、 应用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号、表情、图像来代替相应意义的词汇

当代从事中俄贸易工作的主力军大多是70后、80后和90后,这些人群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学历高、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生事物速度快、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学习、工作上的便利等等,因此,这些人在从事中俄贸易交际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将自身所带有的时代性特点融入到日常工作交际中。中俄贸易双方工作人员的交际工具主要有电子邮件、电话、网络视频电话、网络视频会议、各种社交软件(SKYPE,MSN,ICQ,WhatsApp等等)。双方的业务交际不受时间、地点的束缚,随时随地都可以处理工作事务。因此,除了正式场合的商务会议、谈判、展会等等以外,中俄贸易双方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交际都趋于日常化、口语化。在日常业务沟通过程中,时常应用社交软件自带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号、表情、图像来代替相应意义的词汇。以最为常用的交际软件SKYPE为例,中俄贸易双方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要表达开心的心情,工作人员通常在SKYPE上发一个笑脸的表情;结束一天的工作,工作人员在SKYPE上告别时,会发一个挥手道别的表情;今天是某个合作伙伴的生日,除了电子邮件发送电子贺卡图片外,在SKYPE上,还会发一个蛋糕的图像以表示生日祝福。

综上说述,经贸俄语随着中俄两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经贸俄语词汇的应用在经贸俄语实务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和时代性的应用特点。(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经贸俄语词汇的使用特点 于开华 陈玉才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2] 浅谈经贸俄语词汇及语法特点 李淑华 [J].经贸实务,2004(4).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8

论文关键词:黑龙江省  俄岁斯  国际贸易  对策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总量增长迅速,结构稳中有升。以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运作主体为私营企业和固有企业。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呈现着基础仍比较脆弱、商品结构没有多大变化、一般贸易出口大幅下降、私营企业进出口比重上升等特征。为了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应当采取积极开发边境自由贸易区、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对俄贸易结构、壮大对俄贸易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等对策措施。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是中俄双边贸易的“桥头堡”,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量占中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多,占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现状分析

近几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量增长迅速。如表1所示。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进出口结构稳中有升。黑龙江省对俄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快速增长,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蔬菜、水果及坚果,2006年和2007年出口分别增长l3.2%、11.5%、l5.7%、25.6%、33%和126.5%、22%、13.3%、34-3%。机电产品20o6年和2007年出口6.8亿美元和l2.9亿美元,分别增长l10%和88.1%,在对俄出口中的比重由20o5年的8.6%上升到20o6年l5%继而又上升到20cr7年的15.8%。资源和原材料性商品进口增长显著,2oo6年原油、肥料、原木进口分别增长68.9%、22.1%、17.6%,2007年原木、氯化钾、原油、纸浆、成品油进口分别增长25.9%、13.7%、1.5%、42.7%、500%。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采取多种方式,但以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如表2所示。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基本上是由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完成的。如表3所示。

由于俄罗斯加大力度打击“灰色清关”,限制原木等原材料性商品出口,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中俄两国,使得本来就脆弱的黑龙省江对俄贸易在2oo8年l一8月遭遇了近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8年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l10.6亿美元,同比仅增长3.1%,对俄出口79-7亿美元,同比下降2.4%,对俄进口30.9亿美元,同比增长20.%9。2oo9年l一4月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18.3亿美元,同比下降39.1%,对俄出口13.2亿美元,同比下降33.5%;对俄进口5.1亿美元,同比下降5o%。对俄主要出口商品中,服装及衣着附件、机电产品、鞋类出口分别下降60.5%、26.3%、3.7%,家具及其零件、鲜干水果及坚果、蔬菜出口分别增长78j%、25.5%、20.8%。对俄主要进口商品中,原木、肥料、铁矿砂及其精矿、纸浆进口分别下降47.5%、64%、4.5%、26.3%。对俄边境小额贸易、一般贸易、其他贸易等各种贸易方式进出口额都呈现负增长。

二、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特征

(一)发展态势较好,但也存在不利因素。虽然近几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仍比较脆弱,易受两国尤其是俄罗斯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俄罗斯经济抗挫力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经济疲软,卢布贬值,进而影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大幅下降,2008年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同比仅增长3.1%,2009年1—4月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同比下降39.1%。相反,黑龙江省对其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美国的进出口却逆流直上,2008年增长84.5%,2009年1—5月增长53.7%。

(二)商品结构变化不大。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进口商品结构没有多大变化,以初级产品为主,多为资源和原材料类商品。2007年原木、氯化钾、原油、纸浆、成品油等五类商品进口占对俄进口总额73.4%。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表现突出,2006年和2007年出口分别增长110%和88.1%,但占对俄出口总额仍不到20%。出口商品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占对俄出口总额的95%左右,但多数商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如2008年l一8月黑龙江省对俄出口总额的42.5%为服装出口。

(三)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迅猛。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水平不断提高,一般贸易占对俄贸易比重呈增长趋势,尤其是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迅猛。黑龙江省对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对俄进出口总额由2006年的16.9%上升为2007年的38.2%,一般贸易出口更是由2006年的6.2亿美元上升为2007年的35-3亿美元。但是,一般贸易发展并不成熟,受俄罗斯贸易政策及经济困境的影响,一般贸易出口大幅下降,2008年l一8月黑龙江省对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对俄进出口总额比重又回落至27.3%,其中出口11.6亿美元,同比下降41.7%。

(四)私营企业成为进出口主力军。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国有企业进出口比重下降,私营企业进出口比重上升,尤其是私营企业出口成为拉动对俄贸易的重要力量。2007年私营企业对俄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6.7%,占对俄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006年的20.8%上升为2007年的86.9%,其中出口增长率更是达到90.3%。

 

三、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俄罗斯实施开发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给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了重大机遇。

(二)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黑龙江省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由于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快速发展,各铁路、公路、水路口岸的运力已显现不足迹象,阻碍了贸易的大规模发展。黑龙江省应借鉴我国东部沿海口岸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筹措各方资金,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建设各口岸的互市贸易区和对俄出口加工五大重点基地。

(三)调整和优化对俄产品出口结构。提高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质量,创建自主品牌,打造名优商品。在扩大服装、轻纺、鞋帽、农产品出口的同时,要提升机电产品及高科技产品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的比重。要利用俄罗斯开发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的机会,发展建材和家电产品出口。

(四)对俄贸易企业要“走出去”,到俄罗斯投资创办境外企业。应对俄罗斯不断提高原木、原油等资源类产品出口限制,黑龙江省企业可以转换思路,以投资带动贸易,以人股、参股资源类产品以及投资建厂的形式“走出去”,不仅可以带动上游产品的出口,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还可以有效回避贸易摩擦和高关税风险。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9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指强调受海关治外法权保护,允许和鼓励外资设立跨国商业企业( 包括物流企业) 、金融机构具备以贸易为主并集中制造、物流、商业等多种功能的自由区。

( 一) 建立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市场原因

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的发展需要生产要素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成一定比例的分配。经济学意义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界线必须被打破以实现资源自由流动,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上海自由贸易区即在区域经济协作加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根据《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规定,上海自由贸易区旨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其可以在小范围之内同利益冲突较小的国家达成货物、投资及服务贸易上的妥协和共赢,而不必与多方同时达成一致协议。换言之,即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内,变两个市场为一个市场,变两地资源为一地资源。

( 二)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第一,与自由贸易区的区别。自由贸易区指的贸易实体就彼此之间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作也的协定安排。而自由贸易园区是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实行境内关外的园区,并在该区域内实行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等。第二,与保税区的区别。保税区是一种境内关内的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而自由贸易园区是境内关外的经济自由区。

二、国际条约在本国国内的适用

( 一) 国际条约的含义

狭义上,国际条约是指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组织相互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用什么名称( 如条约、协定、公约、议定书) 一般来说,其可分为一般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其中特殊国际不能直接构成国际法的渊源,其包括有特殊习惯和双边条约; 事实上,只有一般习惯法规范和一般性多边造法条约才作为国际法的渊源而存在。广义上,国际条约亦应包含国家与地区之间所签订的规定相互之间权利义务且具有国际法上效力的协议。本文取广义上的国际条约概念,以适应区域性条约缔结的既成事实和未来发展趋势。

( 二) 国际条约在各国的适用

理论界对国际条约的法律属性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国际条约不是国内法意义上的法律。首先,并没有行使统一立法权的超国家机构; 其次,司法上也没有拥有普遍性强制管辖权的国际法院; 最后,也没有统一执行国际条约法的世界性政府。第二种,则认为国际条约法有别于国内法的法律规范。三是,认为国际条约属于国内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只是在法的位阶高低上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适宜。国际条约在国内的生效。各国基本上采用转变和纳入两者之一,前者指条约经立法机关制定相应的国内法后才能在法院被援引作为判案依据; 后者即一次性地在宪法性文件中把国际条约纳入本国的法律体系。

( 三) 国际条约在我国的适用

国际条约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主权国家就各自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安排。国际条约具有国际法上的效力,违反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缔约国需承受国际法上的责任。为善意履行条约所规定的义务,主权国家对需要转化成国内法的国际条约内容一般在国内的法律文件中,对国际条约在一国法律体系渊源中的地位、与国内法渊源的位阶问题以及不同性质国际条约可由法院直接作为判案依据作出规定。国际条约在我国领域内适用的三种方式。目前,在我国大致存在直接适用、间接适用及混合适用三种方式。第一,对条约的直接适用主要集中民商事经济领域,《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了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在涉及私人权益的民商事领域的直接适用的情况,而直接适用的的情形仅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和严格的条件下才能够在中国直接适用 第二,间接适用,即通过国内立法将国际条约的内容转化为国内法内容以达到中国适用目的,WTO 协定在我国的适用即属此类。第三,混合适合,即对中国已生效的国际条约,按条约性质、约文措辞以及需要适用与否,而对同一项国际条约同时采取直接适用和间接适用两种方式。

三 、自由贸易协定

自由贸易协定( 英文: 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是两国或多国、以及区域贸易实体间所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目的在于促进经济一体化,消除贸易壁垒( 例如关税、贸易配额和优先级别) ,允许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自由贸易协定的构成一般包括三个领域的内容。第一,货物贸易领域; 第二,服务贸易领域; 第三,投资领域。

( 一) 自由贸易协定的性质

根据自贸协定缔结主体的特殊性( 为国家或区域贸易主体) ,故其属于特殊国际法中的双边条约,对于缔约国具有国际法上的效力;根据自贸协定涉及的货物、服务及投资内容,协定可定义为可以直接在中国法院适用的涉及私人利益的民商事契约。

( 二) 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的争议解决机制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为例,明确发生争议时的不同解决机制。第一,《货物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 通过货物贸易协议的具体内容可知,其主要规定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故而其不涉及具体的某一国国民。两国之间争端的解决办法有磋商、调解或调停以及仲裁。其中,磋商、调解或调停的方法属于自愿性解决方法,而仲裁则属于强制性和约束力解决方法。第二,《服务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 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在服务领域的机制仍然以磋商、调解或调停及仲裁为解决办法。第三,《投资协议》。争端解决机制: 《投资协议》涉及的争端包含两类主体: 一是,缔约方的争端,这一争端的解决参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二是,一缔约方与另一缔约方的投资者之间的争端,这一争端首先尽可能通过磋商解决,其次提交有管辖权的争端缔约方法院或行政法庭仲裁。

( 三) 争端解决机制的总体特点及不足

通过上述自贸协定争端解决的了解,我国在处理国际条约规定的权利义务纠纷时,体现的特点是中国利用国际仲裁和司法程序解决国际争端持谨慎态度一般的政治性条约中没有载入任何仲裁条款。其不足的地方在于中国不愿依赖第三方进行争端解决,而这样在实际上对中国而言,与遵守国际条约的实践与承诺并不相称。

四、按照相关协议或协定的规定执行的内涵

( 一) 基本释义

相关协议指对中国发生国际法上效力的自由贸易协定。在《负面清单》中直接提及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 《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其后续《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 二) 适用对象

首先,其适用于针对特定的人,该规定仅针对与中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国的投资者。其次,针对特定的事项,规定仅特指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投资协议,而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仍按照一般方式处理。最后,就地域范围而论,我国签署的自贸协定中适用于自贸试验区并对符合条件的投资者有更优惠的开放措施的,按照相关协议或协定的规定执行。这一规范表述指明了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相关自由贸易协定适用的区域,其他区域并不当然优先适用。

一般贸易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外贸可持续发展;广东对外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087-02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广东省必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等外贸结构调整,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1 广东省外贸结构现状

1.1 经营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比重增加

在一系列着眼于内源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下,全省私营企业首次突破50万户,民营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跃居各类所有制经济的第二位,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也达到两成。 当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源型经济,正成为推动广东经济新一轮健康、快速、理性增长周期的强劲动力。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外向型私营企业已成为拉动全省外贸尤其是一般贸易出口的新增长点。统计显示,2007年私营企业实现出口4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9%,占全国私企出口的2 7.4%,继续稳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1.2 初级产品及资源类产品进口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广东省已经形成了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格局。2007年1-11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继续稳居全国首位,在全省出口总值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34.5%。为各界所关注的引资质量方面,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落户我省的外资项目规模越来越大,世界500强企业不断在广东增资扩股、设立研发中心。2007年1-11月,全省新批和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到905个,合同外资140.0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外资的六成以上。在一般贸易进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则占了65.7%。其中,机电产品进口占四成,高新技术产品占22.5%,农产品占5.8%。进口商品主要包括原油和成品油、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钢材等。梁耀文强调:“我们主要是积极扩大资源性商品的进口,以弥补省内的资源不足;另外就是努力扩大高新技术设备的进口。”

1.3 贸易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一般贸易加速发展

2006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5200亿美元大关,达到5272.1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跃居全国首位。2007年以来,国家在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继续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方面力度进一步加强,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一般贸易快速发展。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30%以上。2007年,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达800亿美元,增长50.0 %,重夺全国第一,占广东省出口的比重达到26.5 %,比上年上升4.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又呈现了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的特点。初级产品出口仅占6.8%,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则占93.2%。其中,机电产品割据了近半壁江山,高新技术产品占10.0%、纺织品服装占19.9,出口大类为服装、家具、灯具和鞋类等。 在一般贸易进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则占了65.7%。其中,机电产品进口占四成,高新技术产品占22.5%,农产品占5.8%。进口商品主要包括原油和成品油、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钢材等。

1.4 多元化市场战略进一步取得成效

虽然目前广东的主要出口市场仍以香港、美欧为主,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额的55.1%。但近年来美欧等不稳定的贸易环境,使广东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市场多元化。在私营企业的强力拉动下,广东省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对新市场出口增长迅速,其中对中东、南美和非洲出口分别增长48.9%、59.9%和51.4%.

2 当前贸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能源生产和消费缺口大,依靠能源省外调入和进口风险高

由于煤炭生产行业的整体退出和原油产量的下降,近年来广东能源生产总量呈递减趋势,使原有的能源紧缺状况加剧。2006年,广东一次能源的生产总量为4160.3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8.1%,能源消费总量19765.22万吨标准煤,增长11.2%,能源缺口高达15604.85万吨标准煤。为缓解广东能源紧缺状况,从外省调入12904.80万吨标准煤,从国外进口5038.1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分别增长27.3%和9.8%。通过省外调入或进口虽可弥补省内能源的不足,但由于存在市场、价格风险和运输制约等问题,尤其是近期国内外能源价格屡创新高,广东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和风险逐步加大,出口企业成本明显增加,能源短缺将成为困扰广东对外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

2.2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出口贸易发展对能源依赖性强

广东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占据经济增长的主要地位,但在工业化还未达到相当发达程度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以消耗大量的资源作为代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会随之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上升速度很快,199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5,2000年增至0.71,2005年高达1.22,2006年随着节能措施效应显现有所回落,降至0.77。“九五”至“十五”时期,广东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呈快速走高趋势,表明广东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对外贸易在广东经济总量中占据了重要份额,其出口产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在各个行业中,工业的能源消耗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因此,广东出口贸易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

2.3 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使节能压力加大

广东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能源消费大幅上升。2006年广东工业能源消费13195.5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4.4%,增幅比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高出3.2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在广东出口贸易中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2532.5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8.6%;耗能低的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材料技术和光电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偏小,出口额1283.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4.8%。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机电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对能源投入有很强的依赖性,使节能压力进一步加大。 广东产值单耗最高的10个行业的比较出口能耗排名顺序与产值单耗基本一致。

2.4 出口企业技术水平偏低

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322.22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651.64亿美元,两者之和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0.5%。外商投资企业中以港资企业为主,但港资企业普遍具有企业规模小、缺乏长远规划、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耗能和耗资源较多等特点。此外,众多私营企业,管理技术、工艺技术水平创新、节能技术和理念更是有待提高。

3 调整贸易结构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3.1 优化一般贸易结构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兴贸工作的实施意见》。充分运用国家和省的各项鼓励政策措施,重点促进自主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扶持中药产品、农产品、软件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升级。通过优化商品结构,不断提高一般贸易出口中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的比例。

优化市场结构。在巩固并深度开发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发新兴出口市场,以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南美和中东为重点目标市场,建立广东商品分拨中心。有效利用各项开拓国际市场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出口的自主性;支持企业通过与国际品牌的合作、资本运作、与国际营销网络渠道进行联盟与合作等方式,提高国际营销能力;推动企业采取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强化贸易促进机构和中介组织的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引导上下游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加强协作和配合,共同构建更加稳固的国际营销体系。

3.2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利用港澳优势发展广东省服务贸易。充分发挥香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建立以广州、深圳为中心,辐射珠三角的服务贸易发展基地,发展与广东省制造业配套的金融、保险、法律、会计、会展、管理咨询、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开拓信息网络服务、视听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与专利服务、软件设计、信息服务外包、技术转让等新兴领域。同时,加大服务业吸收外资力度,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3.3 积极引导进口

更好地发挥进口对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作用。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贸易,组织好广东省急需的资源、能源、重要原材料、重要工业品、重要农产品等进口。利用技改和研发资金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完善进口机电产品的国际招标管理,促进广东省技术进步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广东省的产业素质和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充分发挥进口对提高经济内在素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节能、降耗和环保技术及装备,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技术升级改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强对农产品和重要工业品进口的监控。

3.4 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

加强境外的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通过长期贸易协议与参股开发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作,推进大型合作项目,重点投资境外煤炭、矿产、石油、渔业等领域,建立一批境外资源和能源开发基地,缓解广东省资源和能源紧缺的矛盾。促进境外农业资源的开发合作,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综合开发。

3.5 继续优化投资软环境,提高环境的综合竞争力

一是不断完善“大通关”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新模式、以及陆路口岸电子自动核放系统,加强口岸综合管理,提高通关的整体效率。二是千方百计降低外商投资的地价、电价、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收费等成本。三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工程,以信息化促进外经贸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丽丽.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