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十篇

时间:2023-06-04 10:02:32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篇1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广西上思县

建设生态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其自身不但与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符合,还能够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阶段,上思县已经被列为我国国内建设生态农业的示范县,这为上思县区域生态经济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为了促进该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上思县的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具体如下。

1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上思县位于广西南部,被外界称作天然的氧都。该县工管辖4个镇、4个乡,总面积为2816km2,耕地面积高达5.87万hm2,其中有3.26万hm2种植甘蔗,种植作物品种非常的单一,且每年都使用大量的农药及化肥,致使上思县面临着严重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破坏等众多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农业发展方案,以促进上思县农业持续发展。

2上思县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2.1没有建立先进的农机基础设施

很多蔗区都不存在灌溉设施,有的蔗区虽然建立了干渠网络,但却没有支渠通向各个田间地头,且干渠的利用率也非常低,因此甘蔗种植效益一直都得不到提高。加之农户本身没有较高的水利化程度、不具备先进的农业设施以及较大的高产农田建设比例、较高的耕地产出率以及质量。同时,甘蔗的实际生产未实现机械化,依旧应用人工进行施肥、除草及种植与喷药,且应用机械收获甘蔗还在试验的阶段。此外,由于上思县在基础设施方面不能抵御较强的台风及干旱等众多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这些问题的真实都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脚步[1]。

2.2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大型企业不但少且还不是非常强

就上思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投资方面不具备良好的投入渠道,投入和需求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市及县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较为有限。再加上这些年农药以及肥料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甘蔗种植成本逐渐升高,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而在上思县范围内,只有上上糖与昌菱公司具有较大的规模,其余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还没有充足的生产资金及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的支持,因而只能生产一些初级产品[2]。同时,很多企业都未与农业产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并且与农户间一直是买卖关系。所以,企业便没有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应对市场竞争,慢慢地就被市场所淘汰了。

2.3调整农业结构较慢

2015年上思县农林牧渔业之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5.83%,比2013年下降了1.36%,笔者对上思县近3a的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查,详细变化趋势见表2。由此可知,农业结构的实际调整速度相对较为缓慢。长久以来,广大农民一直都应用传统的模式进行种植与养殖,且还没有充分应用当地的特有资源,依旧使用单家独户以及分散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3]。农业生产主要把农户分散经营作为主体,且规模不大,节约化程度也非常低,致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科学技术难以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进而促使农产品单价和效益得不到明显提升,生产能力无法提高,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2.4农民没有较强的生态农业生产意识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因此还未向广大农户宣传生态农业的发展政策保障、法律法规与科技支持等众多体系,且投入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也没有完全建成,生态农业对于农业增效以及经济增长也没有较大的贡献。所以,社会对其未加重视,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树立起节约生产及安全生产与清洁生产的意识。再加上农业人口大多数都是50~60岁的人,且他们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极容易被传统观念所约束,不能顺利进行生态农业生产。

2.5农业产业化化相对较低

现阶段,上思县的农业生产模式依然在使用较为传统且粗放型的模式进行生态经营以及管理。其实际专业化与标准化水平都相对较为低下,市场占有率不足,缺少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型企业对其进行带动。现阶段上思县中还不具备能够具有良好竞争力农业加工企业,农业产品等加工产值长时间得不到上升,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还存在严重的欠缺,使上思县大部分农产品都是以原料的形式进行交易。再加之农业合作社会社水平相对低下、资金链支撑不足、农民自身组织化欠缺、生产加工技术严重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使农民和市场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联系不贴切,进而使生态农业连接机制较为不完善,不能将产业有效的转化成经济优势。

3发展思路

3.1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对沼气、发电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机具研究和开发,并将其纳入农业发展规划之中,农业技术研发人员还必须重点研究生态农业的实际应用技术。同时,将提高资源的具体应用效率作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将节水、节种及节肥与节地作为发展重点,向广大种植户推广节约型播种、耕作、施药、施肥、沼气利用、养殖、灌溉和废弃物利用等众多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示范[4]。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服务以及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服务、推广、信息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保障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之上获得更高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3.2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

大力支持由发展产业带动高技术含量及生态效益明显与强动力的生态农业发展企业。倡导各大企业应用工程与生物等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加工农产品、有机废弃物与农副产品等,扩大其加工规模,增加生产总值,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依托的企业,使生态农业可以持续发展。应用先进的环保以及节能技术,提倡节能、绿色生产,把以前污染后期处理生产模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严格控制,真正做到“零”排放生产[5]。同时,政府应用大力支持生产基地的建立,从产品的生产源头进行有效控制,打造绿色、无公害、有机与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既“三品一标”产品,进而促进产业带动力得到提升。

3.3建立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

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体制环境建立,应用政策来带动生态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要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具体开发以及示范与应用加强重视,倡导农民购买能够进行施肥与秸秆还田等先进机械,并给予他们一定资金补贴,引导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制定贷款制度,以使各大企业和农户能够获得充足的贷款资金来发展生态农业。针对那些需要建立大规模生态农业发展基地的企业,必须给予他们充足的资金补贴或者投资,同时对于一些节能产品还需要制定相应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使上思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4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

集中全县所有的力量,应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及方法,对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知识进行全面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氛围,一一解决广大人民在农业方法方面存在的众多认识问题。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企业以及生态示范农户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有机载体,丰富生态农业的宣传内容,扩大众多典型影响的范围,让广大人民可以实实在在的看到生态农业给他们带来各项收益,真正积极主动的沿着明确的生产方向进行农业生产[6]。对于生态农业的教育宣传应该重点向农户介绍以下内容:处理畜禽的粪便及农药空瓶与塑料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广大农户对垃圾、沼液及秸秆和粪便进行再利用,并把它们当作成农田肥料,进而促进生态农业稳定发展。

3.5建立健全的市场以及土地经营制度

一直以来,规模经营的问题都为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循环经济为规模性的经济,如果没有相应的规模,那么就不会获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根据依法、自愿及有偿的原则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倡导一些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经济能人、大型企业及农民合作社与工商企业等众多的经济主体,应用转租、转让、转包和互换等方式来流转农村的土地,促进土地快速集中。最主要的就是应该对村上的干部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林场主或者是农场主,并通过集中示范,全体农户参与的方式,形成“由一户带动全村,由一村带动众多村,再由多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基地”的新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根据“共同承担风险,一同分享利益”的发展原则,建立农户与大型企业的利益关系,使农业市场的实际经营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4结语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应该重点开设典型的培育模式,并从种植、养殖等单向产业向多业组合的生态农业方向上发展,最终促使整体朝着生态农业方向不断发展。

作者:黄志勇 单位:广西上思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3(1):48-52.

[2]季凯文,彭柳林.地形地貌多样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4):125-128.

[3]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104-110.

[4]李倩玮,张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5(28):338-340,343.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篇2

一、我市农业保险现状

2007年以来,某某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实施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从2007年某某市承保全省第一张能繁母猪保单开始,我市又相继开办了奶牛保险、小麦保险、玉米保险等中央政策性农险。风险保障已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面临的旱灾、涝灾、台风、冰雹、地震、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疫病疾病、意外事故等。2007—2019年上半年,晋城人保财险累计承保小麦****万亩、玉米***万亩,能繁母猪***万头、奶牛***万头,为全市近***万农户和养殖户提供了***亿元的风险保障。目前,我市政策性小麦、玉米、能繁母猪保险实现了6个县区全覆盖,参保率已由当初的***%、**%和**%分别提高到***%、**%和**%。保障范围的不断扩大,参保率的不断提升,为助推我市三农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二)“三赢”局面逐步形成。一是农民获实惠。2007-2019年上半年,累计处理农险案件**万件,***万亩农作物受灾,能繁母猪死亡***万头,累计赔款****万元,近***万户次受益,受灾农民及时得到了经济补偿,为受灾农户恢复再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二是政府得民心。通过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已深入人心,政府公信力得到显著提高,群众都说:“还是党的政策好,解除了我们农民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三是公司赢发展。借助开办农业保险契机,我公司各类涉农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发展战略得以迅速实施。

(三)政企联动模式基本确立。《农业保险条例》明确要求,我国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地区的农业保险工作,建立健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工作机制,采取由地方财政给予保险费补贴等措施,支持发展农业保险。我市各级职能部门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协助保险公司积极落实农业保险政策,不遗余力的服务三农经济发展。同时,各级职能部门主动赴人保财险调研、走访,听取汇报,收集意见,出台实招,理顺机制,切实想方设法破解保险发展难题;人保财险经常拜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农业保险开展情况,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大力践行“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历史使命,切实打通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这几年,政企互动频次明显增加,互动效果明显增强。

(四)财政杠杆效应成效明显。2007-2019年上半年,市、县两级财政保费补贴***万元,我公司共承担风险***亿元,保险赔款累计达到***万元,财政支农效应持续放大,财政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的金融杠杆作用日益凸显,促进了政府惠农保障政策的“三个转变”,即由“事后救济”变“事前投保”的转变,由“财政民生”变“社会民生”的转变,由“政府主导”变“政府引导”的转变。“三个转变”不但有效解决了政府治理三农的难题,也极大的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五)保障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为推进三农保险发展,切实打造 “人民群众身边的保险公司”的服务体系,某某人保财险依托城乡机构,在全市设立了****个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个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个三农保险服务点,组建了***人规模的三农保险服务团队,建立起全市唯一的以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为支撑,以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为平台,以乡镇专(兼)干和村级协保员队伍为依托的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保障服务三农的能力不断强化。

二、我市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制约我市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特色农险进展裹足不前,需要进一步正视困难,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促使其及时解决、逐步完善,实现我市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覆盖率亟待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惠农政策,在我市6县区已经全面推开,由于农户分散经营、承保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种植业、养殖业承保面分别为**%、**%,与农业保险强市差距甚大。此外,仍有些农业的重要产业没有纳入政策性农险的范围,影响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二)特色农业保险亟待开办。当前,我市农(养殖、种植)户对大棚蔬菜、育肥猪、中药材、蚕桑、苹果、肉羊、肉牛等地方特色产业保险,以及涉农的各类财产保险、意外保险非常感兴趣、需求旺盛,但由于农户资金有限,且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保费补贴政策,因而只能是“望洋兴叹”,严重影响制约了三农的健康发展。

(三)产品保障程度亟待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赔偿只限于物化成本,保险金额比较低,只相当于产量的30%-40%,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约每亩400元,与我国每亩1000元以上的生产成本仍有较大差距,农民普遍希望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因此,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发展迫在眉睫。

(四)农户保险意识亟待加强。中国农村多年的农耕文化养成了农民自给自足的思想观念,缺乏主动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多数农民特别是散户群体甚至根本不知道保险是怎么加事,他们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观念相当浓厚,由此造成农户侥幸心理根深蒂固,投保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持续推动缺乏有效需求。

(五)顶层设计亟待梳理。具体来看,在运作上,农业保险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保险,保险公司还是围绕着政府的指挥棒在行动,需要市政府的某个部门来牵头、规划、组织、引导。但目前来看,谁来牵头、谁来管理很不明确,职能部门职责定位尚不清晰,导致保险公司在推动农险工作时不知道具体找谁、该怎么做。

三、农业保险未来发展的思路

2019年5月2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论及农业保险改革发展时,强调指出,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收益具有重要作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拓宽服务领域,优化运行机制,完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我市农业保险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要求,不断提高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扩大保险覆盖面。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引导保险机构到农村去,重点解决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玉米、小麦、能繁母猪)承保全覆盖的问题,做到“应保尽保”。鼓励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对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保险试点,实践证明成功可行的,应分类分项加快复制推广。当前我市应重点推广设施蔬菜大棚保险、生猪保险、养蚕保险、养羊保险、中药材保险、苹果保险、核桃保险等地方特色险种,大力推广农房、农机具、农产品质量保证等涉农保险,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风险保障。

(二)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中央补贴险种保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推动保障水平从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保收入转变,加快构建适应规模经营发展的地方农业保险政策,不断增强农业保险的内在吸引力。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保障水平应重点提高,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孕育和发展。

(三)丰富保险产品供给。目前,全国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已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面启动,保险标的涉及生猪、蔬菜、粮食作物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共4大类72个品种。我市也应该积极作为,推动有条件的区县开展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指数保险,稳步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当前,我市应积极探索尝试开展玉米、小麦收入保险,以及生猪、蚕桑、羊等的价格指数保险,进一步稳定农户收益,提高保障水平。

(四)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推广保险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发挥农业保险在防疫卫生方面的作用。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涉农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险等,助力缓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在各县区推广复制“政府支持、银行投放、保险保障、实施主体使用、贫困户承贷并受益”模式,强化产业扶贫支撑,加快推进“五位一体”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保险发展,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支持保险公司积极参与、配合、组织和协调三农各种防灾减损工作,探索依托手机短信、“互联网+”为农户提供气象、灾情、农情动态信息服务,延伸服务内容。依托保险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既为促进保险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互联网+农业”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篇3

关键词:舞阳农民画;发展前景;艺术语言

此文章为2013年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003

一、现阶段舞阳农民画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使舞阳农民画顺利度过其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瓶颈期”

现阶段,舞阳农民画正处在这样一个“瓶颈期”。很多事物在“瓶颈”面前将会失去长久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并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也有很多事物冲破了“瓶颈”的束缚,并最终迎来了新的发展平台。在当前社会下,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如雨后春笋般展现了出来,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推广方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抢占着市场份额。这些都在无形中压缩着农民画的生存空间。

在当前的信息化爆棚阶段,单纯的采用旧的店面摆摊销售的方式以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农民画如何采取有效的推广方式让社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记住自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民画画家。因此可以利用报纸、杂志进行广告宣传、在各地定期举办产品推荐会、利用网络渠道进行广告宣传、与知名厂商联合进行艺术推广等等。只有克服这些情况和难题,农民画才能迎来真正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二)、处理舞阳农民画产业化与保持艺术性之间的矛盾

农民画作为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它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力也不够广泛,不能被大都数人所接受。要改变这种面貌就需要让舞阳农民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那么这些改变本身就和保持农民画自身的原发性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将两者合理的结合起来。

所以说,我们在保持其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保持其绘画特有的民间特色。既要有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既要展现出每个发展阶段的时代性又要展现出浓郁的现代气息。他既要保留其原有的民间艺术特色又要能够不断的推陈出新,给人以全新的面貌,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只有做到了两者相融合农民画才能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长期发展下去。

二、对现阶段舞阳农民画的一些创新

(一)、农民画在新材料、新工具上的创新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①无论任何画种,画家所选择和运用的材料是他们在进行创作之前首先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随着绘画思想的变革和技法的更新,国画中新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也相继出现,比如:各种种类笔目的增多;依托材料皮纸、麻纸、各种织物的出现;颜料品种的不断丰富等等,这对于从事农民画的创作者来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绘画条件。借助于水墨与宣纸、金笺、皮纸等不同材质的表现,水墨与形体、线条语言的多样变化与不同材质的兼容来表达不同的意韵形象。以外,还可以对其他画种材料工具的进行借鉴,比如将油画的材料、工具、技法巧妙地与当代农民画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作品面貌,进一步增加画面的质感与肌理表现,使农民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农民画艺术表现技法的继承与创新,反映出农民画与时俱进的步伐,广泛探索新风格,极力实现自身价值。

(二)、在其基础上进一步融入现当代设计元素进行创作

在现代的一些舞阳农民画作品中我们已经或多或少的看到一些设计的成分,但是这种表现形式的运用还不够充分。比如农民画的本质特点是表现农村的风俗生活等等,颜色对比强烈,极具平面性和装饰性。我们在保证农民画的这些绘画特点的同时合理的引入一些特殊绘画元素。运用现代的构图形式,诸如对称式的构图或是倾斜式的构图等等,在这样的构图形式下,作品的形式感会更强。强化点、线、面元素,如:强化平面构成的点线面元素,使画面的主题更加突出。使舞阳农民画在保留其本质特点的同时又不乏现代感,能更好的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在其基础上巧妙借鉴儿童画的绘画元素进行创作

农民画的色彩具有很强的稚拙味和特征性。它不受物体固有色限制的,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抒感,这一点和儿童画十分相似。由于最初的农民画是有那些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农民绘制出来的,他们对色彩的认识是相对单纯的,他们很少注意生活中丰富的多层次的色调。此外在表现上,他们还大大夸张其色彩的程度,如画太阳,他们就用大红或朱红去表现,画绿树,他们就用翠绿色去表现等等。在画面中他们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这种天真稚拙的、跳跃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使画面既统一又富有变化。

三、舞阳农民画在其产业化发展道路上的新思路

(一)、广泛开通专题网站,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销售

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以往通过单纯的店面销售及广播、电视、报纸广告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而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已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新兴媒介。通过建立农民画专题网站,对农民画及农民画画家进行有效的宣传与推广,提高社会知名度。从而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农民画、记住农民画、热爱农民画。同时积极推行电子商务业务,此外,在自身专业网站上开展销售渠道的同时也可以与知名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合作进行网络销售。

(二)、成立专业销售公司

在进行网络销售的同时,也不能无视实体销售的重要性。在这里可以借鉴大型企业集团销售策略,成立农民画专业销售公司。将全国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不同的销售大区,在不同的区域内建立销售部门和独家商,以此来建立行之有效的垂直销售体系。在进行统一销售的同时每个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进行有效的区域销售调控,销售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民画产品。既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又能够保证各个地区的销售利益。同时根据农民画创作主题的特点,可以依托走产业园加创作者的生产方式,将创作者的产品集中整理、统一销售。既调动了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创作者的物质收益。另外还可以和地方政府协调,以主办方或冠名权的形式积极参加到全国性和地方性社会公益活动中去,以增加品牌影响力、公信力和亲和力。

(三)、加强文化宣传,进行学科研究,培养梯队建设

可以从农民画销售所得中提取一部分资金设立农民画发展基金。和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大中专院校合作,设立农民画奖学金,组织农民画创作比赛。在艺术专业中设立各个层级农民画专业,为农民画爱好者和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农民画的平台。并从中发掘出一批有艺术特长和创作热情品的师生,作为农民画的骨干力量进行培养,为农民画建设源源不断的输入新鲜血液。建立农民画研究所,或建立农民画杂志,定期进行艺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农民画进行深入研究,并以图书、画册的形式进行出版,以文化的形式进行推广。

(四)、大力发展舞阳农民画的衍生产业,积极创收,为农民画发展服务

目前,不同行业间的跨行业合作已经司空见惯,农民画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确立起“商机无处不在、合作无处不在”的销售策略。走跨行业发展道路。可以在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衣食住用行上进行推广。比如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水杯上、餐具上、食品包装袋上、箱包上、服装上印制农民画作品、标语等,使其为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体所熟知。此外在旅游区、景点等地方也可以适时的绘制一些墙体绘画,设置一些广告牌,可以以农民画为内容等等,总之想尽一切办法使其不断的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不但在经济上得到了创收,也在广告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此以外,可以尝试建立农民画产业园,创立自己的商标、申请自己的专利,对农民画进行产业深加工。为农民画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经济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全球化的发展日益加快,东西方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机遇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应牢牢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开展农民画展览,让更多的国内外人士了解和喜欢这一绘画形式。

注释:

①出自《论语·魏灵公》,意思是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走向多元》 尚可著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篇4

关键词 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思路;意义;山西运城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4-01

20世纪以来,相对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运城市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有限,只有走现代化农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决该市目前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1-3]。现针对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现状、总体思路以及意义进行探讨如下。

1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现状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包括盐湖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7个县(市、区),共涉及81个乡(镇),1 971个行政村,总人口298.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7.95万人,占全市的78%,总耕地面积33.84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54.93万hm2的61.6%。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农业生产条件在全省首屈一指。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水果种植面积、棉花种植面积、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全市的57.8%、65.8%、90.1%、66.4%,总产量分别为全市的63.7%、71.0%、91.4%、75.2%;猪鸡牛羊饲养量、肉蛋奶产量分别为全市的73.2%、66.3%。区内现有龙头企业679家,其中部级3家、省级15家。建有产地市场72个,其中部级5个、省级15个。区内农业基础设施较好,现有大中型灌区11处,中小型水库39处,中小型机电灌站305处,农业灌溉机井2.1万眼,特别是引黄灌溉设施占全省的70%以上。“十五”以来,以果汁为主的果品加工出口和以芦笋为主的蔬菜加工出口为农民带来巨大增收。其中芦笋出口占世界贸易量的30%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芦笋加工出口基地和世界最大的芦笋集散地。示范区南同蒲铁路线、大运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关公机场处在示范区的核心位置,正在规划建设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必将进一步提升示范区交通运输条件。

2 运城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义

2.1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现阶段,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不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作为物质产业的状况。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实现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的转变;二是实现温饱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三是实现单一型农业向综合型农业转变。从而实现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2.2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完善发展机制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粮食、水果、棉花、蔬菜、养殖、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形成运城特色的产业体系;做强粮油、果品、蔬菜、畜制品、纺织服装、特色农产品加工六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4-5]。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支持服务保障。整合国家资金、鼓励农民投入、吸纳社会资金,使现代农业投入机制更加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新型农业经营、现代农业技术支持、动植物疫病防控、现代农业标准化等现代农业支持体系更加完善配套。

2.3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有效实现科技水平、装备水平、农民素质的大提升

通过核心区展示、示范区提升、辐射区拓展等依次推进,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的快速转化,普及推广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使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大提升;围绕农田水利、耕地地力、农业机械、农业生态园林、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田灌溉节水化、耕地地力高标准化、农田园林化、农业机械化、高效蔬菜设施化,使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大提升;同时,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和推广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使农民得到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6]。

3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思路

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粮食、水果、棉花、蔬菜、养殖、观光等六大优势产业,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龙头企业、物流园区链接带动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建设核心区,全面推动示范区,辐射带动辐射区,打造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样板。

4 参考文献

[1] 畅宏健.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思考[J].山西农经,2010(4):16-18.

[2] 张力民,苏武铮,邱焯,等.新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5):6800-6803,6966.

[3] 王晓然.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建设行动计划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中原农业强市[N].新乡日报,2010-02-24(1).

[4] 黄毅娟.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J].现代乡镇,2009(10):32-35.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篇5

Abstract: With accelerating pa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of the eighth agricultural division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antly develop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existing traffic map of the eighth agricultural division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the modern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So it must be speeding up the update road traffic information to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In the paper, aiming at the traffic status of the eighth agricultural division, the design of highway traffic map is analyzed.

关键词:农八师;交通图;设计思路

Key words: the eighth military division of agriculture;traffic map;design idea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56-01

1农八师公路交通图设计的必要性

在农八师公路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公路建设网络技术资料的汇总、归集已经成为影响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与编制的重要因素。加快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农八师交通局对各团场公路情况的掌握、对公路网络进行科学的规划,还有助于兵团公路交通地图的编制与发行,满足公路管理者、职工群众对地图的需求。近年来,农八师公路建设速度的加快使得其交通图的更新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公路建设的需求,需要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对其公路交通网络进行交通图的汇总与设计,从而提升农八师公路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思路

2.1 农八师交通图设计背景分析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是为农八师交通局制作并提供以团场为基础的各团场农村公路现状图,将农八师各等级公路(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的相关信息准确、详细、科学的反映出来,从而对整个农八师道路的现状及规划信息能够全面的反映、宏观的掌握。

2.2 农八师交通图设计基础在进行农八师交通图设计时,以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资料为基础底图,以各团场提供的农村公路信息为依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各团场农村公路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有机结合,以地图的方式直观的呈现给公路管理者。在此基础上开展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与制作。

2.3 农八师交通图设计思路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是按照既有资料收集为基础,GIS数据分层技术为重点,以科学的工作流程进行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工作。这一思路是农八师交通图设计的指导思路,其具体的设计工作都按照这一思路进行。

首先,收集现有资料。主要依据兵团国土资源局2000年编制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公路信息的编绘。资料的收集工作主要集中在收集和整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各团场各等级公路的现状、在建及规划信息。针对各团场公路的资料收集,并将样图发送给各团交通主管部门,由他们按照样图的要求准确、完整的将本辖区内的各等级公路的具体信息收集并标绘到图纸上。其次,对资料按GIS技术要求进行整理。按照GIS技术要求将收集的图形按照点、线、面层的方式进行分层。进行分层后,还要对工作底图进行整理。另外,对于各团交通部门提交的辖区内公路资料,还需要会同相关的专家对这些资料进行检查和验收。检查和验收合格后,进行公路图形信息的具体编绘工作。

2.4 农八师交通图设计过程的管理交通图的设计方案与作业过程对成图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势必也会对公路管理和规划产生影响。加强交通图设计与作业过程的质量管理是这一项目工作中的重点。针对设计工作管理重点以及农八师公路交通实际情况,在这一作业过程中,应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强化交通图设计与作业过程的工作质量管理,以此有效保障交通图的准确性。同时,在项目作业过程中,还要强化各个阶段的校核与审核工作,以此有效保障交通图的成图质量。针对交通图设计与作业过程中的重点,还要在作业前构建科学的质量控制点,将交通图资料收集、处理、整理、成图等各个阶段的关键点作为质量控制要点进行控制,以此保障交通图成图质量,为农八师交通工作统计与规划奠定基础。

3以遥感影像技术强化成图质量的复核

为了有效提高农八师交通图成图质量,在进行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与作业过程中,借鉴了遥感影像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以遥感影像作为基础,对成图进行了分析与对比,以此有效检验成图与实际交通情况的相符程度。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工作组将遥感影像图片利用专业软件与图形数据进行对比,以此对农八师交通图成图质量进行复核与分析。通过多方面的实际应用有效提高农八师交通图成图质量,为农八师交通局的信息资料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4关于农八师交通图设计思路的分析

在农八师交通图设计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着交通图设计的基本思路进行。为了更加准确的将农八师所辖公路情况体现在交通图中,在成图作业前,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通过基本资料收集以及与下属团场交通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确保了信息收集的准确性。针对设计思路对成图质量的重要意义,在进行农八师交通图设计与作业前,本项目组对交通图的应用需求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论证,以确保能够将交通图的内容全面、直观、准确的体现,以此为交通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5结论

综上所述,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与作业对农八师经济社会发展、公路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其设计思路以及作业过程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为基础,通过对资料收集、处理以及成图等程序,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成图作业。注重交通图设计与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以此确保成图质量,为农八师交通局的公路规划提供准确的技术信息,为农八师公路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交通图设计技术总结[D].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

[2]刘庆伟,张扬.公路交通图设计与成图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地理信息技术资讯,2009.

[3]王超文.公路交通图设计思路对成图质量的影响[J].公路与交通,2009.

[4]陈广生,刘易群.现代公路交通图设计思路及作业流程分析[J].路桥信息,2009.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篇6

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SWOT分析及对策

ECFA实施后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构建模式浅探

区域性银行智力资本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原因与启示

需求因素对CPI变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仲裁思维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论建立福建“商业保险指标体系”

论银保新规下的银保合作转型与发展

农发行深化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合作的建议

县域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以三明市沙县为例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水平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以三明市为例

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金融机构洗钱风险评估考量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额贷款管理问题探析

县域发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刍议——以福建省德化县为例

“瓶颈”与突破:宁德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调查

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之探讨

福建省社会保障卡应用现状分析及建议

八闽金融要讯(2011年9~10月)

有扶有控有疏有堵

仰望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性之光——对2010年1~8月国内外极端自然灾害的深层反思

福建省金融统计资料(2010年9月)

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度量与比较研究

健全福建企业导向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研究

论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以漳州市为例

推进两岸金融一体化合作的政策建议

后危机时代福建外贸发展的战略选择

基于半参数Copula的信用风险实证分析

后危机时期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研究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若干思考

构建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新经济环境下纺织服装外贸发展战略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创新县域信贷支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

永春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金融对接调查

对当前县域担保行业发展状况的调研分析——以福建省武平县为例

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金融支持调查——以安溪县龙门镇为例

民间投资新特点及政策建议——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

从农联社到农商行的华丽转身——对泉州农村商业银行试点改制的思考

图片报道

撬动发展经济和革新技术的杠杆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拓展金融支持海西新路

论金融机构支农的切入点、支撑点和着力点

新形势下海西腹地对台合作的新机遇——闽北与台湾地区经贸往来调查报告

海峡两岸金融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图片报道

宏观调控下房地产税收状况及对策研究:以泉州市为例

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房地产市场发展与信贷风险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中美贸易失衡的成因与对策

解读修订后的《保险法》

由司法部门对银行卡存款被盗案审判引发的思考

东山县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与金融支持探讨

连江县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论完善授权审计机制

基层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思考

浅谈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监管问题

德国保险监管机制的借鉴与启示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篇7

乌兰县铜普镇山羊肝片吸虫感况的调查

民和县新时期畜牧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青海省梅花鹿遗传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在青海发展薰衣草产业的建议

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之我见

发挥农机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同仁县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整顿农机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青海省农牧厅举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讲座

浅谈海晏县特色农牧业发展途径

加快发展我省鲑鳟鱼养殖产业的建议

加强我省重点渔区水产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

浅谈农村微生态养殖的应用与展望

青海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

化隆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植物检疫的任务和措施

确保羊群安全越冬的六种措施

无公害蔬菜苜蓿芽的栽培技术

生菜冬天的栽培技术

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

加快发展青海畜牧业之我见

青海省公路运输环节动物检疫现状调查与思考

海晏县农田野燕麦影响小麦产量的调查

浅谈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与对策

河南县三江源区生态保护项目中存在问题及措施

祁连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浅析

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发展海晏县农牧区畜牧业的对策

浅谈门源县皇城乡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影响民和县小尾寒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循化县冷水养殖发展思路

门源县发展特色种植业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关于在青海省推广微生态养猪模式的几点意见建议

关于加快改善基层草原站基础设施建设几点意见

青海省公路运输环节进省动物防疫监督探微

浅谈门源县俄博沟村推广种植青杂四号油菜的主要做法

退化草地牧草免耕松土补播与撒播镇压式播种技术在喷灌条件下的对比试验

青海5个地区淡水钩虾线粒体DNACOXⅠ基因的序列比较

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强化土地管理维护农民工权益

浅论大通县城郊型县域经济的发展

祁连县牦牛“复壮”工程进展及展望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几点思考及措施

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海南州奶产业现状及今后的对策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对称多县草地退化的探讨

对西宁市饲料生产与销售情况的思考

小麦倒伏原因分析及措施

整合资金集建培植能人经营推进规模养殖——对循化县积石镇新建村养殖示范点经营模式的调查报告

同仁县草场承包工作调研报告

对互助县八眉猪保种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前景分析

草食牲畜单一畜种能繁母畜比例发展指标验证计算法

集约化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保护建议

对发展现代畜牧业与观光畜牧业的认识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产业发展;万湾村

1 规划背景

1.1 基本概况

万湾村位于丹凤县棣花镇境内,陕西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北临丹江,南傍群山。312国道、西合高速公路以及西南铁路均由此经过,交通区位好,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东距丹凤县城15公里,西距商州区40公里。现状村庄建城区主要分布在山谷与河岸的缓冲地带。全村由6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有490户,共计1623人,总耕地面积1739亩。

1.2 现状问题分析

1.2.1 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导、住房形式单一

万湾村布局散乱建设无序,严重影响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村民相继将农村的旧宅翻新或异地从建,但“只见新房、不见新貌”,整个村子的面貌却没有任何变化。

1.2.2 基础设施匮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质量差

万湾村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多为土路,且十分狭窄;村内无集中供水设施,农民饮用水质量差;村内污水乱排、垃圾随处可见。“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阻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全村大量的生活服务用品仍需要在镇上购置,村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1.2.3 农村产业虽有一定的基础和潜力,但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不利于村庄的发展

万湾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兼有经济作物、药材种植。其中李梅种植是万湾村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李梅产业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但村民并没有围绕这一优势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仍延续着传统的“靠天吃饭”的种植习惯。其次,当前农民大多将生果直接出售,缺少进一步的包装和深入加工。

2 规划研究

2.1 规划切入点

2.1.1 现状形态与“向往模式”的矛盾

万湾村地处山区,其居住建筑布局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自然形成,加上地形复杂,与关中农村平面布局以及棋盘式路网不同,而是一种紧密结合地形、地势的自然田园式布局。但在陕西省由于关中发展较快,相对生产生活方便,于是关中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丹凤干部、群众所向往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笔者在调研中明显感受到这一点,在问及村民新农村理想模式时,大部分农民想象中的理想村落形态都是关中平原模式的村子(关中平原的村落大多建于平地,形态方正,道路笔直)。

2.1.2 发展新村与保护资源的矛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多少有一种定势思维,那就是拆旧建新或弃旧建新。都在“新”字上做文章。这样就可能背离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是必然的,但在发展过程中,留住那些不能改变的、不需改变的东西,与发展同等重要,也是发展内涵的一部分。对万湾村来讲,耕地资源、水资源、文化资源就是要保护的,历史防洪线、村落与高速公路之间的绿地是必须保护的。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代村落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发挥陕南作为西安市后花园的优势的需要。但当前,挤占耕地、防洪用地、绿地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对村落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2.1.3 新农村建设与现行的土地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目前农村实行的是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的划分普遍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宅基地的建设都是在自己小组用地中进行。但由于各组用地分布并不均匀,村落统一规划、建设的难度较大,甚至还较为突出。如何协调个人与集体、小组与村落之间的利益,营造和谐、集约的新农村,就要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去解决。

2.1.4 建设、发展中保持新型农村特质与农村普遍城市化趋势之间的矛盾

农村现代化、城市化的内涵不是把村庄建设成为城市,而是一种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和谐共生的关系。就是把“农村建设的更为农村”,生活方式更为现代。结合万湾村就是要保持自然性、生态性和原朴性,走一条生态田园化的建设方式,让更多的人享受新农村的青山绿水和亲切原朴的民风、悠闲健康的生活方式。

2.2 规划特点

2.2.1 与自然山水关系相呼应的村庄整体结构

规划确定“以山为背景,以道路交通为纽带,以自然冲沟为分隔”的“组团式结构”,将全村共分为三个大组团——西部的果林观光组团、中部的综合组团以及东部的加工工业组团。形成“一心”:村民公共活动中心;“一轴”:村庄产业发展轴;“两园”:果业观光区、农副产品加工区;“三带”结合现状沟渠的三条绿化景观带的村镇空间结构。形成背山面水,川流不息;中心突出,服务均衡;因地铺路,三纵三横;天人和谐的村庄规划模式。

2.3.2 规划方式上加大村民参与规划的力度和主动性

规划中充分听取县、村各级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各级政府对农村建设的相关政治融会贯通,同时还充分吸取地方群众的意见,不仅开展了村民代表座谈会还对全体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请村民代表到场集中表达村民的意见,并在村委会进行方案公示,获得了第一手的群众意见资料。

2.3.3 注重村庄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培养当地优势产业

规划提出“一体、两翼、多条腿走路”的万湾村经济发展思路。“一体”,即将万湾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建设发展,“两翼”分别是指依靠李梅和果业加工业作为振兴万湾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多条腿走路”是指多处培育万湾村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万湾村的经济全面持续发展。首先,由于万湾村的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资源比较富余,应组织万湾村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其次,是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利用李梅的绿色品牌效益,考虑设立果品加工厂。再次充分利用万湾村位于312国道沿线,并且在建的“西合”高速公路也从村前通过的地缘优势,可以考虑建立汽车服务部,发展汽车修理、洗车、加水等与交通相配套的服务业。最后,随着丹凤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开办农家乐,并辅以出售土特产品。既可以解决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可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3 规划措施

2.3.1 从田园新村庄的角度出发,提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思路,尽可能减少农民投资,并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2.3.2 考虑万湾现状的山体、水系以及自然地形,挖掘村东烽火台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核,以及村内两泉的自然资源,同时在村北梅园南侧山体建设望江楼,形成“山-水-园-人-路”相互融合的良好的人居环境。

2.3.3 考虑丹凤目前已经形成的丹江漂流、船帮会馆和贾平凹故居以及二郎庙分别位于万湾东西,结合万湾现已形成的一定规模的李梅园以及西沟的农家乐。在万湾规划生态观光农业以及果林观光农业旅游区,形成丹凤“一江三点”的旅游规划体系。

2.3.4 结合目前的梅园形成果业生产基

地,以及丹江南岸的村庄环路所形成的生态观光农业。考虑丹凤主导风向为西风,将以加工产业为主的二类工业布局烽火台山脚下,从而形成“东园西工”的产业布局模式,两者之间同过居民生活居住用地进行有机联系。新村旧村分别考虑,老村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环境整治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区饮水归塘,加强山体绿化,围绕梅园和农家乐带动新村的建设。

3 规划实施情况

截至规划编制完成,万湾村规划的一些先期建设已经投入了资金,道路硬化项目已经启动。村委会到丹江大桥路段已经铺上水泥,环村南路、西沟村民小组道路的整修、拓宽、工程已全部完工。规划设计中提出了开办农家乐的思路之后,已有10多户农民对自家的房屋进行了改造。规划编制完成之时,这里的“农家乐”已是门庭若市,远近游客都慕名而来。农民收入提高了,修建新房、打沼气池,自发集资解决了饮用水的问题,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有了管理。新农村建设,美好和谐的家园在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了。

4 总结与反思

近几年,全国上下大量的村庄规划相继编制完成,部分村庄面貌较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丹凤县万湾村的规划建设活动,笔者尝试性的进行了“经济发展先行,以经济推进村庄规划和建设”的规划思路。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要建新房子、住大院子、修大马路,而是要结合农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变化,研究农村人居环境,从基础工作入手,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并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目前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首先应结合农村的实际经验,立足于实际。其次要了解农村群众对于村庄发展的迫切需要,以产业发展带动村庄建设。最后笔者认为不应仅仅把局限于为农村发展勾勒美好的蓝图,而是应该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目前的新农村规划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而艰巨,不同地域的农村又有着各自的地域特性,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点,这就需要“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地解决问题,从而使得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真正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沈磊.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村庄规划思考[N],中国建设报,2003年9月28日.(版面)

[2]王富更.村庄规划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6(3):106-109

[3]崔明1覃志豪2唐冲3耿杰4王娜5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6(12):27-32

[4]黎逸科曾宪川梁少华.阳东县平底村新农村规划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划,2007(3):92-96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篇9

>> 浅谈江西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台商在江西省投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江西省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江西省农业节水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玉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解决对策 江西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 江西省高校街舞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江西省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江西省宜春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 奥运背景下江西省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衡水”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泾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黄国勤,罗奇祥,李祖章.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的模式、途经与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9(1):94-99.

[5] 石金明,范敏,席细平,等.江西省秸秆资源量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1):1-4.

[6] 黄国勤.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I.江西绿肥生产的发展[J].耕作与栽培,2008(2):1-3.

[7] 陈艺荃,郝永勤.农业产业带背景下福建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8):118-121.

[8] 彭春瑞,陈先茂,钱银飞,等.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增刊1):51-54.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篇10

关于农村公路建、管、养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近日,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我自9月中旬开始,对农村公路建管养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公路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们在路网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公路改善上做了大量工作,全市公路路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公路仍存在一些与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路网布局不合理,县级公路数量、里程偏少,乡级公路建设标两级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思想严重,甚至认为公路养护是交通部门的事,致使一些地方乡村公路的水毁修复、危桥加固及改建、安保设施建设等工程难于实施。群众爱路护路的意识薄弱,不少地方乡村公路建成后,出现占道建房、占道设市场、占道打场晒粮、占道堆放等现象。

我市农村公路发展和规划设想总体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围绕旅游生态建设战略,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路网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满足村村互通乡乡互联需求,满足旅游强市的需求,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发展农业、旅游兴市、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县”总体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交通支撑。围绕现阶段全县道路交通总体框架,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业区建设为重点,以公路线状向网状发展为目标,打造乡乡循环,村村互通、景点互连、园区互接,四通八达,干支结合的现代化农村公路网络。

二、建议和对策

面对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更好更快的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建设标准,把养护引入激励机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行之有效的目标考核机制和建养激励机制,以及稳定的养护资金来源渠道,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参与诸多积极因素,有效破解“有路必管、管必规范,有路必养、养必到位”这一难题,多方融筹建设和养护资金,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