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十篇

时间:2023-05-31 15:21:18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藤县工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张培键,中共藤县县委书记;蓝盛新,中共藤县县委统战部部长,广西腾县543300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2-0104-04

藤县工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十五”时期藤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十一五”头两年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9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2%,但藤县工业仍以资源型传统工业为主,对资源有较大依赖性。随着工业规模扩大,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不可避免出现了资源与环境内在约束和外在压力。我们正视当前藤县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能因为传统工业对资源的消耗大,工业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加重,就放弃“工业兴藤”战略甚至牺牲经济增长,而应该考虑如何加快工业发展,在工业发展中更加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藤县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客观因素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才能实现藤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藤县工业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

推动藤县工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工业领域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在工业发展中着力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该从分析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来认识和把握藤县工业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1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藤县工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导潮流,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工业化过程存在的诸多弊病提出的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思想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实施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形成“效率高、资源省、环境好、有益健康”的工业发展模式,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统一。在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中期发展阶段,我们党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全面把握。工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对发达地区的要求,也是对不发达地区的要求。藤县是欠发达地区,工业起步晚、起点低,尤其需要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不发达地区在工业起步阶段就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使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全局性、整体性目标的实现。

2 应对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影响,藤县需要高度重视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市场越来越向全球范围内推进,完全意义的全球大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藤县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融入这一过程,既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条件,又可能面临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竞争和配置的压力,对藤县而言,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工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素质差,在参与全球竞争中将处于劣势。经济全球化推进了国际分工,加剧了国际市场的风险,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条件。这次金融危机对各国实体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已经显露,我国出口和投资增幅逐步下滑,经济增长发生转折性变化,随之而来的产业收缩、企业重组和兼并将在大范围内展开,由此引发一些地区一部分企业停产、减产甚至倒闭关门。藤县只有积极调整工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增强抗风险能力,才能抵御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实现工业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3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藤县工业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党中央继续大力度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强调,坚持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形成,使西部地区逐步建成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西部大开发的实质是保护性开发,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就成为西部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首要工作,在这一方面,须尽快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常规性工作机制,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各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建设,打造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和前提。藤县参与西部大开发,要重视发挥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与环境的友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才能在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优惠中,实现特色优势工业的新发展。  4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科学发展观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践行科学发展,创桂东南强县”这一主题加强学习,把握实质,自觉运用,狠抓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提高藤县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藤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 藤县经济加速增长加剧了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必须走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别无选择。“十五”时期以来是藤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从“十五”时期的年均11.9%,发展到“十一五”时期的年均13%,经济不断快速增长,使得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说藤县经济增长是以资源和环境付出很大代价实现的。藤县资源丰富,高岭土、钛矿的储藏量列全国前茅,但经过数十年大规模粗放式开采以及民间屡禁不止的私采滥采,导致许多优质矿藏资源枯竭。由于资金、技术、人才和工艺等原因,工矿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很低,资源浪费和污染相当严重,事实上已经使藤县从一个资源贫乏县滑落为一个资源匮乏县。另一方面,因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也很多:一是无序开发矿产资源,造成水土资源流失,林地面积减少,矿区生态遭受破坏;二是矿产开采和冶炼加工过程中,对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治理能力有限,使河流、土壤、大气受到污染。虽然从总体上

看藤县青山绿水,生态环境良好,但局部地方存在因工业污染造成环境恶化的现象。为了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藤县发展工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藤县工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

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使藤县工业能够提高效益、稳步增长,必须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也是基于藤县工业现状特征的考虑。经过多年的努力,藤县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势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引领中小工业企业向纵深发展的格局。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家,工业总产值37亿元;初步构建了钛矿化工、林产林化、五金电器、电力、造船五大产业体系,其中,钛白粉产能和产品质量在桂东南地区处于领先位置,陶瓷和五金电器形成了明显的内在潜力及竞争优势,为进一步增强藤县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产业基础。2008年1―10月,县级工业发展形势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平稳增长,一批东部产业转移大型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显示出藤县工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后劲较足的特征。我们在看到藤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应该冷静分析研究影响和制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这些问题能否有些缓解和解决,将直接关系到藤县工业发展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县域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的倚重,矿产、土地等资源趋于紧缺。藤县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松脂、玉桂、八角、高岭土、钛矿、铅锌矿等资源在区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素有“全国松脂生产基地”、“中国玉桂之乡”、“中国钛白之都”等美誉。长期以来,藤县主要通过开发本地资源、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来实现经济发展,目前钛矿化工、林产林化等产业已经发展壮大成为藤县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正是因为藤县经济对这类产业过于倚重,随着资源开发的步子越来越快,资源密集型工业规模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是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不断被消耗,矿产、土地等资源逐步由紧缺趋向短缺,尤其是工业用地十分短缺,再加上工业污染对环境影响日益加重,已经对藤县工业的后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2 工业发展水平低,企业运行稳定性弱。藤县工业起点低,规模较小,工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2008年,金茂钛白、雅照钛白和佳源实业等5家钛白化工企业相对独立,专业化分工协作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无法带出一批中小企业。由于产业集中度低,容易造成过度竞争,不利于整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比如钛白粉产业就出现了低水平过度竞争的迹象。企业工业技术和产品落后,对能源、资源低效率使用和浪费,钛白粉、松脂等一大批产品都属于初级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成本偏高,导致工业运行稳定性低,抗风险能力弱,很容易受国际市场影响和冲击。

3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单一。2007年藤县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3.8:42.6:23.6,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藤县主要依靠传统产业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传统工业占整个工业经济比重的90%,而传统工业由于体制和市场的原因,发展潜力小,对税收贡献不大。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全县较大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钛白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缺少大企业,并且产品结构单一。当前,藤县工业发展总体格局是,钛白粉生产面临着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农产品加工、铝材加工由于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以铝材、陶瓷、皮革、造船为主的新兴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林产林化资源优势未得到发挥。整体工业发展水平较低,企业创新能力差。工业发展方式粗放,林化企业污染重,资源损耗大。  4 工业投资较少,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藤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在近些年实现提速发展,但工业基础仍然薄弱。导致工业短腿的原因很复杂,长期以来相对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对工业的投入则显不足,工业投入过少,阻碍了工业生产能力提高,致使工业经济增长疲软。进入“十五”时期,工业投资不足的情况才得以改变,2007年工业投资11.2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41%。但是,工业投资大幅度增加仍然满足不了实际需求。钛白粉生产企业因技改扩建缺乏资金,影响了技改进度和配套企业的发展。资金不足是藤县钛白粉生产行业迟迟未能形成产业链的根本原因,特别是企业加工开发钛白系列产品,提高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还需要加大投入。

5 产业科技进步存在问题,企业人才少。藤县工业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产业科技进步缓慢,企业以技术模仿和应用为主,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差;企业人才数量少,综合性、专业性人才短缺。例如,藤县钛矿化工产业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任务相当重,但目前企业缺乏能够熟练掌握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科技人员和操作工人,这给企业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造成极大的影响。总的来看,技术进步缓慢、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数量少,是严重制约藤县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的大问题。

三、藤县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从战略的高度看待藤县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学性。推动藤县工业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对此我们要有坚定信心。在工业领域引入可持续发展思想,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多项措施推进,主要措施包括更新观念、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等。

1 转变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藤县要汲取国内外发展工业的经验教训,认清过去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的传统思维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后患。过去采用“先污染、后治理”,不惜耗资源、毁环境的开发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走出观念误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在工业领域中推动可持续发展,使工业可持续发展成为领导干部的重要决策、部门的联合行动以及企业的自觉行动。要向社区、学校、农村、厂矿企业广泛宣传普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多渠道、多途径推动各行各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形成藤县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2 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工业兴藤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当前要抓住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转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坚持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解决工业总量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产业结构、用什么样的资源环境代价做大“工业蛋糕”的问题,因此,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把工业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上

来,选择新型的既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能保护环境,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取得加快发展的路子。转变粗放的和一次性资源利用方式,将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加工原料和初级产品模式,将先进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开展产品深、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推进林产、玉桂、钛白粉、高岭土等产业开发上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企业集群。加快科技进步,切实解决好工业排污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藤县工业的提速发展。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可持续发展

1 制约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我国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得益于建设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计价体制的深入改革,发展较为迅速。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制约,只有处理好各个因素的影响,才能真正实现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影响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因素

1.1.1 政治法律因素在国家中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法律的规范,企业的经营有法可依,才能使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同国家的利益保持一致,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仍然缺乏系统一项完善的法律作为依据,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只是在资质资格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并没有咨询企业从项目立项到竣工结算的法律约束和经营过程中的平等竞争的相关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1.2 经济市场因素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和市场的调节作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建筑业也得到迅速发展,而建筑业的发展无疑又推动着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只有经济繁荣发展,工程造价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竞争激烈,有些企业主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安基建程序办事,利用买房市场的优势地位,变相减少咨询业务内容每降低收费标准,这些都破坏了公平的竞争性。

1.1.3 社会环境因素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我国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委托人、咨询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等,各个参与主体的专业素养和业务素质参以及政府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等构成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参与主体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委托人大多数专业素质不强,常干预造价咨询业务,随意签证、提供资料不齐的情况时有发生;施工单位技术和服务方面存在缺陷,与此同时各个咨询企业之间为了竞争互相诋毁;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和监理单位监管不力等等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影响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内部因素

1.2.1 技术和服务因素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建设项目中是作为第三方提供咨询服务,因此业务技术含量、服务内容的丰富度和质量好坏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提供的服务大多是以编制工程标底或招标控制价、审查工程预结算为主,而诸如项目经济评价、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索赔咨询等存在市场需求的服务则介入不多,尚不能够提供综合性全过程的咨询服务,大多数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还不能够对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复杂的建设工程提供造价管理咨询服务。

1.2.2 人才因素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好的人力资源才能获得成功,因此人才因素是影响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国际惯例,以工程技术为基础,兼有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最优选。而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从业人员大体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有的由于缺乏职业道德规范,风险意识淡薄,责任意识差;有些造价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或者半路出家,并不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等等。而除了技术人才之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优秀营销人才、有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等。

1.2.3 资金投入因素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的资金投入,比如员工培训投入、研发投入、营销推广投入等。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研发投入不足,将直接影响造价咨询企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导致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无能为力。传统的造价咨询服务主要从事工程预结算的审计等业务,信息含量较少、技术较为单一,服务手段相对较为固定,对从业人员综合能力要求不高。随着中国加入WTO,计价模式深入改革并与国际接轨,出现了一些新概念、新规则,同时建筑业的进步也产生了许多新工艺、新材料,对员工的技术要求和咨询企业的投入也相应提高。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顺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投入。

1.2.4 公司体制结构因素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支撑,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管理,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良好的公司体制可以合理控制成本、规范员工行为,统一员工个人和企业的目标,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实现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影响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因素很多,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想要获得长久发展要充分利用外部因素对企业发展有利的部分,规避外部因素对企业发展不利的部分,同时提高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改善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针对以上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内外部因素,为保证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可采取以下对策。

①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严格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的经营范围符合法律的标准。②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提高内部员工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实力,避免恶性竞争。③提高企业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识别能力和沟通技巧,避免其他参与主体的不规范行为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④工程造价咨询管理人员肩负着对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控制的重任,应针对市场需求和企业造价员贡献有的技术能力尽快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确定控制与管理方法和员工需要加强的技术内容,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完善企业咨询服务。⑤改善人才选拔制度和培训制度,优化企业人才库。国际化对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提出高更的要求,为了优化企业人才库,公司应该改善人才选拔制度,例如对于技术人员的选拔,其笔试内容应有所改革创新,应更有利于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对于项目前期的造价咨询、设计优化、限额设计等内容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弱项,应在以后继续教育中加以侧重。

对于某些长期不从事造价咨询业务的造价工程师应实行淘汰制度或考核制度,这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也能保证咨询成果的质量。⑥加大资金投入,包括研发资金的投入和培训投入等。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同时市场需求量很想当大,若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能够提供高端先进的服务技术,因此必须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而研发离不开人才的作用,所以企业同时需要大量投入人才培养经费。⑦改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公司体制。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3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历来占70%左右。“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方略。4月19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会议指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能源安全大局,要加快解决煤炭工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之尽快步入资源回收率高、安全有保障、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综观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煤炭储量丰富、使用经济。中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已探明煤炭资源量1万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在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占94%、5.4%和0.6%。我国煤炭不但资源量大,而且品种齐全,主要有无烟煤、焦煤、肥煤、气煤、褐煤、贫煤、瘦煤等,应用广泛。目前,国际油价一路攀升,已超过每桶75美元。相比之下,煤炭价格低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很长段时期内,还要以煤炭为能源供应主体。

(三)以煤为主的煤化工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煤炭化工包括:用无烟煤或焦炭生产合成氨;用焦炭生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或在炼焦过程中回收基本化工原料等。目前我国用于化工原料的煤炭消费量约为1亿吨,占煤炭消费总量5%左右。而且煤炭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液化实现清洁利用。高效洗选、烟气脱硫、煤炭液化、煤制油以及以煤炭化工等技术已日趋成熟,商业化生产后,污染少,效益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综合以上因素,能源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价格低廉性、燃烧可洁净性、煤炭产业链的可延长性等,决定了煤炭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和稳固的,作用是突出的。要解决好中国的能源问题,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在顺应能源资源全球化趋势的同时,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重视和发展煤炭工业。

但我国煤炭工业由于长期负重爬坡所积累的诸多深层次问题,特别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然很突出。在目前的煤炭总量中,约有7.5亿吨缺乏安全保障能力,其中约2.5亿吨是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生产的。2005年全国乡镇煤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8%,但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事故总量的73.8%。这种数量型、速度型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如不能很好解决,势必影响我国煤炭长期稳定的供应能力。此外,在煤炭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开发规划布局、大型煤炭集团和大基地建设,以及资源枯竭矿区和城市转型、煤炭教育、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也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反映了煤炭工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最终也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管理来解决。

“十一五”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政府提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十一五”时期,我国煤炭产量将达到25亿吨,其中大中型煤矿产量将提高到72%以上;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发展和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明显加快;煤炭开采技术水平和职工素质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都将得到长足发展。

二、 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把煤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煤矿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的基础上

煤矿生产活动具有资源开采型、作业场所移动型、高危风险性三大特点,呈现资源开采与安全生产一体化的特征,决定了煤矿安全生产任务十分艰巨。3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时就抓好安全生产作了深刻精辟的阐述,对煤矿安全生产作了重点强调。总体上看,无论是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全社会安全生产的大格局中,煤矿安全都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煤矿安全生产作保证;实现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必须始终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负责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法人代表安全生产负责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地方各级政府煤矿安全监管主体责任,落实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安全生产负责制,把煤矿安全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二)加大煤矿安全执法力度。严格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监管、监察,严肃查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严防企业超能力、超强度和超定员生产。健全完善地方政府统一领导、政府职能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的煤矿安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无视生命的非法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事故,依法追究事故责任。

(三)继续打好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生产矿井必须达到国家制定的抽放标准,新建矿井必须同时建设瓦斯抽放设施,强力推进“先抽后采”;所有煤矿全部装备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实施数字化监控联网;严格执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强源头治理;继续依法整顿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企业。

(四)加强煤矿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446号令《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建立健全事故防范体系和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对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行为的,立即停止生产,排除隐患。整顿、改造煤矿安全设备、设施,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要求,提升煤矿安全装备水平。

(五)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在2005年的基础上,国家今年再安排30亿元支持煤矿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和瓦斯抽放与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强化多层面的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深入推进煤矿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活动,实现强基固本,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逐步把煤炭行业建设成为一个比较安全的行业,一个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行业。

三、 深化改革,标本兼治,扎实推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批准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从强化煤炭行业管理、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机制、深化煤炭企业改革、建立煤炭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建立煤炭企业转产和煤炭城市转型发展有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抓好试点工作,必将对推进全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套新模式,创出一条新路子。在这一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必须作为重点突出抓好。

(一)推动煤矿资源重组,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煤炭基地建设。2005年全国尚有2.1万个小煤矿,数量仍然过多。只有解决小煤矿的问题,煤炭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小煤矿数量要减少1万处左右。本着政府推动和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规划引导和强力推动的同时,鼓励国有大矿以资产为纽带,通过收购、控股等形式,兼并重组、改造提高中小煤矿。通过实施关闭整顿、资源重组和强化管理,提高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和总体发展水平。

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国家规划的以500处矿井、98个矿区为主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十一五”期末年产能力将达到13亿吨左右,约占全国同期生产能力的50%,将大大提高我国煤炭的长期稳定供应和保障能力。同时,鼓励煤炭企业向下游产业(电厂、铁路、港口)延伸,支持下游产业特别是电力企业开发建设煤矿,形成煤电一体的企业集团。发挥核心企业在人才、管理、市场和融资方面的优势,做强主业,延伸产业链,使大型煤炭集团真正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煤炭基地开发建设的主体、平衡国内煤炭市场的主体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

在组建煤炭集团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做大与做强的关系。首先要做强,然后才能真正做大。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发挥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资本优势,加快煤电联合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使企业强势进入市场。而不是简单地把几个矿务局撮合起来,有形无神。二是增量资产和存量资产的关系。通过开发新矿区,发展新产业,来扩大增量、优化存量。增量部分创造的效益,可以补贴消化存量资产所造成的亏损。三是各级法人之间的关系。集团公司内部为层级法人结构,各级法人都是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宜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煤炭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不能人财物、产供销权限都上收。省集团公司要站在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高度来进行统筹谋划,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搞资本运作。

(二)发展洁净煤技术,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促进洁净煤技术的产业化。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介选煤、干法选煤等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学习借鉴国外成熟技术,推进煤炭气化、液化的示范工程,争取早日进入工业化生产。“十一五”期间煤炭间接液化应当全面启动,期末煤炭直接液化要达到年产300万吨的规模。

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两个转变”,拉长“两条产业链”。“两个转变”是: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销售初级产品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两条产业链”,一是煤、电、高能耗产品产业链;二是煤、焦、化工产品产业链。特别是第二条产业链,发展前景很开阔。同时,要坚持限制排放与鼓励抽采利用相结合,加快煤层气产业发展;坚持量化、无害化、再利用原则,重点治理和利用煤矸石、矿井水、煤泥、粉煤灰,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

(三)加快实施“科教兴煤”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瞄准煤炭发展的主攻方向,围绕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的重大基础课题,组织开展30项重点科研攻关和30项重点技术推广。30项重点攻关课题如:煤矿重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估和分级标准,煤矿灾害连续监测、识别与数字传输技术,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防控技术,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矿井深部开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煤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煤矿重大灾害救灾技术与装备等。“30推”如:高效节能小矿井主要通风机,局部瓦斯聚集处理技术和装备,采空区瓦斯自动抽放技术与装置,煤层长钻孔超前预抽技术,瓦斯、风、电闭锁装置,机掘、机采工作面防突措施和配套装备,突出危险预报仪等便携预测议器,矿井综合监控系统和小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等。这些已经列入“十一五”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煤炭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全力推动,争取使煤炭工业的科技面貌有较大变化。

针对煤炭行业工程技人员匮乏,职工队伍素质偏低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煤炭教育。一是采取减免学费和发奖学金、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政策扶持,鼓励报考矿业学院,发展矿业教育,解决目前采矿、安全等专业生源不足问题;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和安全培训,对职工进行培训;三是煤炭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从煤矿采掘一线等选送优秀员工进行脱产培训和进修,结业后担任煤矿一线生产安全技术骨干;四是煤炭企业要研究相应的办法措施,适当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待遇,靠优惠的政策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培养人、选拔人、吸引人、留住人。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 

 

独立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且富有发展活力,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特点的高等教育新模式,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它以充裕的教育资源、市场导向型的办学机制和严谨务实的办学风格赢得了社会公众和在校大学生的认可。独立学院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在初创时期解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在现阶段独立学院的完善与发展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当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保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前独立学院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已基本满足发展的需要,而如何提高质量保证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已成为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逐渐缓和,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在完成历史角色后,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已不明显。对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独立学院的创立既不是简单的教育应急措施或过渡,也不是普通公办高等教育活动的简单延伸,也非民办高校的简单复制,而是兼有普通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优点。其一,具有较好的办学资源。一方面,社会力量提供了雄厚资金并具有较高的办学热情;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母体学校较好的教学传统、教学资源和管理模式,因而办学机制富有活力。其二,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均可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在充分发掘母体院校良好的社会影响及无形资产的前提下,更具有独立性,因此与社会的需求联系更紧密。其三,运行机制“民众化”。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师聘任等,市场化程度更高,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更贴近社会因而就更有生命力。因此,独立学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当前社会认可度并不高,生源高峰过后考生对高等学校的选择也将越来越宽。在新形势下,对于刚刚完成规模发展、立足未稳的独立学院来说,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市场竞争。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办学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角度,探索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推进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学生的就业状况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需求,也体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而且已经成为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讨论这个问题更有意义。 

目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来自社会层面的偏见,“民”字难认可。虽然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尽如人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但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相比,状况更为严峻。由于人们对民办高校的认识和态度还存有较大的偏见,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多的就业压力。不可否认,我国的公办院校的总体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都优于独立学院,而独立学院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在硬件、软件、师资质量和信誉等方面达到人们期望的水平。加上用人单位传统的学历主义偏见使得企业在招聘时还是倾向于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而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多持观望态度。要取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然而这与紧迫的就业形势之间的矛盾,无疑更增加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难度。同时,近年来职业院校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也有不小的冲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收费低,而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质量等并不比独立学院逊色,加上国家实施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等项目之后,高职院校无论在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因而就业率也较高,这些都给独立学院带来了很大压力。 

 

2. 办学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设置与独立学院的“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未完全相符。用人单位反映在选聘毕业生的过程中,体验不到应用性人才所具有的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的优势。一方面,课程安排与母体院校过分相近,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果不明显。同时,由于专业设置重复还造成了母体院校内其他院系和独立学院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在当前就业形势依旧是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母体院校的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另一方面,独立学院之间的人才培养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等方面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要求上趋向同一、规格单一。办学类型比较模糊,课程结构体系差别小,教材也盲目追求大学使用的“规划教材”、“推荐教材”,人才培养路径十分相似。 

3. 学生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独立学院在求职地域、求职岗位方面定位不准确。由于独立学院学费的收缴偏高,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的求职期望较高。求职地域多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造成与优势生源高校毕业生在一线城市求职市场的打拼,自然是不占优势;同时,表现在求职岗位上定位不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多选择与母体学校毕业生相同的管理或技术研发等岗位,从而导致求职的失利。 

(2)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生源相对集中,一般局限于本省或本地区,专业又相对雷同。过于集中的生源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加上同一专业的学生量过大,这就使就业市场的开发、就业岗位的提供存在难度。

三、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服务区域经济,培养特色人才,实现充分就业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第八条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短线专业。”该文件从宏观层面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了方向。人才培养质量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也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在千帆竞发的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仅要以人为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培养目标定位必须要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体现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和申办学校的办学优势,并在所为的领域形成鲜明的特色。 

 

1. 找准定位,抓住机遇。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不能脱离赖以生长的区域环境,发展观念和办学理念的创新、办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追求卓越、人才队伍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协调推进、学科建设等都必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发展战略和模式,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核心。独立学院总体的发展定位至关重要,定位不准确就会迷失自我。立足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就是在充分考虑市场化条件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中长期需求,利用独立学院相对灵活的办学机制,设置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专业。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特点,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同时,近年来一些独立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特色人才方面已有很好的经验。由于这些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面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地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符合“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因此,所培养学生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其特点表现在: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相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应用技术能力;与专科(高职)学生相比,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创新与技术革新的理论能力。也正由于这些独立学院的培养模式新、机制活、定位准、毕业生质量较好,所以,

其就业情况和就业率甚至好过一般普通高校。 

 

2. 充分发扬母体院校专业优势,办出特色。独立学院要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增强学校的独特性差异,并把这种差异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能力。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正确选定学科建设战略,发挥好比较优势的地位,避免与其他学校强势、特色学科的培育和竞争中直接交锋。同时,除了要发挥母体院校的专业优势,还要与母体院校培养目标“错开定位”。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应用学科,扬长避短,以学科特色促进充分就业。办出特色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3.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变生源集中的劣势为优势。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有力的智力支持是独立学院最基本的任务,也是办好独立学院的落脚点和生长点。那么,如何转变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毕业生生源集中的劣势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实用人才的优势,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毕业生要为区域社会、经济需求的各岗位层次服务。作为区域性地方高校的独立学院,是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创办的。独立学院的价值也因此应在为本地服务中而展示,它的发展也应在为本地服务中而推进。为此,学院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竞争力为目标的办学方针。就业工作近几年来一直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刻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实现了就业层次多样化,就业领域宽泛化。同时,在办学理念上秉承以市场为导向。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实实在在落实在了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中,实行了宽厚基础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目标要求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以上举措为学院就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学院加大了就业指导的力度。一方面,积极为学生提供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加强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本土化和实用性,在提升毕业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对毕业生择业观念、就业观念的转变。帮助学生树立立足本地_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为家乡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帮助学生从就业一择业一职业—创业一事业的角度,找寻到自身的求职定位和发展定位。 

(3)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以应用性为方向,适应社会需求为理念,加强就业基地建设,以实习带动就业,架起了教育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为了让毕业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求职定位,不在一线城市与优质生源毕业生“打拼”,学院拓展了二三线城市就业市场。这些城市不仅涵盖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发展中城市,还包括广东、广西的二三线城市,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同时,我们也感到当今社会对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量相当大,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否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了。 

诚然,独立学院现实发展中一些根本性问题需要依靠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来逐步解决,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独立学院也不例外。独立学院应在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特色化,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无论从办学的专业和特色,还是服务的区域经济都应该更具个性化。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5

【摘要】

文章论述了当前招标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现阶段工程招标行业的具体发展对策,以促进工程招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招标 现状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建立和实施招标投标体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格认定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的出台,工程招标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工程招标机构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工程招标、咨询、规范招标行为、提高招标质量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在招标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影响了招标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甚至给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损失,因此,加强对工程招标机构的监管,促进工程招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1 工程招标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方面的问题。

1.1.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在推行招标制度时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现行法律法规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同时,法律法规中对招标行业的门槛制定太低,导致了招标机构过多。

1.1.2 政府多头监管,部门分散。经过多年的发展,针对工程招标的法律、法规、地方规章越来越多,建设、财政、发改、计划、监察、纪委等部门都有各自的法规、文件、办法,且彼此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地方。招标文件要同时送审几个部门,各部门意见不一致时难以协调。招标公告要同时在几个媒体,的格式、时间各有要求。有时一个项目的招标耗时近一年,而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与各监管部门的协调之上,造成企业的成本上升。

1.2 招标机构自身的问题。

招标业务技术含量低。目前,大多数工程招标机构停留在为招标人提交资料、打印文件、组织会务、“跑腿”等低层次服务上,对招标内容的技术方案、设备选型、制造商技术特点等方面难以提出有分量的咨询建议,招标工作技术含量降低,让招标人觉得用哪家招标机构都一样,甚至还不如自己招标。

1.3 业主方面的问题。

随意毁约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业主跟工程招标机构毁约,使招标半途而废没有制裁;业主因内部原因随意变更招标内容,给投标人带来损失不能制裁;业主对评标结果不满意,不签订合同没法制裁。

1.4 市场行为方面的问题。

压级压价,恶性竞争。有的工程招标机构降低招标收费标准乃至承诺不收费承揽招标业务;有些工程招标机构为承揽业务,无原则迁就招标人,充当业主的“代言人”,损害投标人利益;个别工程招标机构还参与“串标”“围标”,以虚假手段为特定投标人谋取中标,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基本准则,导致行业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招标行业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招标行业的整体形象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也影响了《招标投标法》的顺利实施,并最终影响招投标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 工程招标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问题的对策。

2.1.1 加快制定和完善配套法律法规。目前,各级机构有数十种招投标法律法规和规章,但标准不一、有的甚至相互抵触,因此,为了保持评标法律规则的统一和协调,相关部门要对涉及招标投标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对相互冲突的条款应当抓紧修改,制定完整可行的规章制度,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2.1.2 建立相对统一的工程招标机构监管平台法规。一方面,工程招标机构就招标资质同一事要对口很多不同的部门,造成企业的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不同的管理部门之间监管标准不一,执法标准不同,难于形成有效的监管。对此,以即将出台的《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为契机,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时建立统一的招标投标管理平台条款,改变招标投标多头管理的局面。

2.2 招标机构自身问题的对策。

2.2.1 深化自身性质的认识,增强市场服务意识。工程招标机构是实施提供全过程招标的智力服务行业,是各类项目业主的参谋和助手,因此,招标机构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基本性质。在执业过程中,要不受其他方面的干扰,严格贯彻“第三方”原则,认真开展招标业务。同时要以强烈的责任心为委托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服务代管理,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2.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招标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多种法律,政策性强的综合工作,因此要加强对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结合建筑市场发展和招投标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岗位培训,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定期对招标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等能力进行考查,推进人员的优胜劣汰,以便尽早达到专业化机构人员的素质要求。

2.3 规范市场行为的对策。

2.3.1 规范工程招标服务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招标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防止招标机构过度竞争、牺牲合法利润,同时认真查处少数招标机构的乱收费行为。行政监督部门在受理招标备案资料时,要认真审核招标合同和招标收费情况。对违反国家收费标准的按不良行为载入其信用档案并公示于众。

2.3.2 加强评标专家管理,规范评标行为。打破部门界限,整合专家资源,建立统一的政府综合评标专家库;完善专家管理制度,制定《评标专家委员会评标工作指南》,明确评标专家的资格条件和评审程序,明确专家权利和责任,建立评标专家信用制度,对评标专家实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并对评标专家的评标工作表现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估,表现不合格的专家要从专家库中清出。

总之,工程招标机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建筑工程招标投管理与监督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目前工程招标机构的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只要努力完善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督管理、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强化对市场行为的制约和监督,招标市场必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6

一、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一)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二)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三)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几十年来,随着此工程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构筑起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当前的经济发展核算方式不能有效激励政府部门投资和管理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尚未形成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等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工程所涉及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瓶颈。为此,我们在赋予林业重要地位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来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二)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三)科技引导,强化工程的技术含量

第一,要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第二,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

(四)政府支持,加强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

政府应把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纳入政府组织生产公共物品的范畴,将生态建设和林业行政管理以及执法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对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业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不分内外商,加大政府贴息货款扶持,延长贷款期,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企业;财务能力;持续发展;培育

1、企业财务能力综合特征的探讨

企业的经济资源从总体层面来讲属于广义范畴,包含人力资本、资金、技术、原材料与技能水平、企业管理运营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等。企业财务能力涵盖历史依存性,属于企业管理遗产,体现了企业成长发展进程中逐步积累而成的财务资源,因而具有无形性、非交易性、专用性与非替代性特征。伴随企业现代管理经营理念的逐步确立以及管理手段的持续应用,企业核心管理能力之一的财务能力,其资源性特征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与强化重视。企业财务实践管理具备综合管理与价值管理特征,在创造企业价值与控制成本层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研究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目标便在于创造企业价值、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进而有效完善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态势。企业财务能力的柔性化特征主要指基于现行财务水平位于变化环境中进行旧资源整合并全面发掘新资源,进而有效实施企业财务资源组织,合理应对企业突发事件,有效提升其综合管理水平。企业财务能力与其发展相伴而生,虽可被人们有所感受,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培育,然而却无法等同于他类生产要素基于市场交易展开买卖,因此体现了不可交易性。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复杂环境之中,令其战略会伴随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进一步决定企业财务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内外条件环境的变化处于动态发展状态。

2、发挥企业财务工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策略研究

2、1战略化财务管理的推行,确保企业财务能力培育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战略化财务管理便是基于战略思想实践于财务管理领域实现的发展与延伸,是财务与战略之间良好的有机结合。实施战略化财务管理进程中企业决策管理者应依据企业发展特征与需求制定战略整体目标,基于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良好分析,进行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借助企业综合内部能力将上述战略财务规划付诸实践,并在具体实施进程中进行评价与控制的动态管理。再者我们应以分析理财环境与企业战略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综合围绕战略目标进行财务活动规划,服务并服从于整体企业战略。伴随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为了持续生存及发展就必须积极构建自身财务能力进而占取竞争主动与优势,在努力发展进程中强化财务管理战略研究,创设满足自身特征的财务实践战略。实践发展中企业应努力增强差异化战略实施,基于财务资源特性体现企业特有的财务能力,同时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不应单纯的由财务理念出发实施理财,而应追求自身财务的最优化发展,应着眼于未来、立足长远科学判断企业财务活动,最大化提升企业财务能力,促进企业在战略化财务管理中实现健康、稳定与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2、2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能力

企业资源中财务资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企业控制或拥有的能够基于货币计量的各类无形或有形资源为硬财务资源,而其控制或拥有的基于智力的潜在收益性无形性知识资源,例如财务战略、管理制度、体系、理财文化则为企业软财务资源,该类资源是企业财务能力转换的关键与基础因素。随着社会大众不断深化资源认识,其外延与内涵持续拓展,企业只有实施合理的资源配置,重新进行优化资源组合才能有效降低资源耗费,最大化获取资源增量。因此企业财务实践管理进程中首先应合理安排融资结构,有效进行资源配置,同时还应合理分配资本,配置投资资源进而有效调整资源流量及流向,进行内在资本结构的有效安排与结合处理,提升企业资本收益率与产出稀缺资源率,基于市场环境尽量获取财物优质资源的有效支持进而令企业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2、3确保企业现金流的充足,激发企业持续发展财务能力

现金流量是企业经营进程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因此我们应秉承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提升企业价值与核心发展力的基本途径在于增强未来企业获取现金净流与盈利能力。拥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便拥有财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能良好的驾驭企业发展各类财务风险,并降低不当财务政策引发的企业损失。企业未来倘若具有重组的现金流量便不必担心由于过度债务引发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不良损害,倘若企业盈利未来前景黯淡,仅过分的依赖债务融资则会濒临破产边缘。由此可见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储备充足的现金量,提供企业投资、经营活动的有效支持,令资金位于企业外部与内部实现流畅运转进而令企业价值持续增值,同时企业现金的净流量我们应控制其为正数,进而为企业创设持续不断的现金流量,令企业通过财务足够现金流战略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财务能力。

2、4促进企业财务工作的信息化与创新化发展

企业财务工作实践中我们应积极主动的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重组企业流程,适应性构建企业组织财务模式,激发财务人力资源综合潜能,开发财务信息资源优势,进而有效提升财务工作效率,优化企业财务活动,协调处理企业财务关系,并有效预防企业财务风险。同时企业财务工作的创新化发展应促进制度与管理层面的创新,适应新时期动态变化的环境实施财务要素的重新创新组合,建立与重构企业综合财务能力。企业财务创新内容应包含思想层面的创新,即引入新思路、新观念、新理论、新观点与新体系,同时应包含手段层面的创新,即新程序、新方式、新操作流程、新公式、新措施、新建议等,体制方面则应体现新规范、新管理与新模式,进而令企业在持续不断的创新支撑下实现财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在信息化时代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综合强劲的财务能力,将其作为能力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科学财务管理战略、实践发展策略的良好制定真正在优质财务能力建设中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纪书,郭守林,杨可玺.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冶金信息导刊.2010,(4):101-102.

[2]丁春贵,曾小玲.论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制约因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主导产业 可持续发展 工业部门

主导产业,通常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其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地区产业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在主导产业的发展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石家庄市目前“二三一”的产值格局显示:第二产业已经成为三次产业之首;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省会城市及京津都市圈的重要地位又同时提出更高要求: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步。因此,有必要对其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科学思考、准确定位。

主导产业模型构造

(一)工业部门的选取

根据《石家庄统计年鉴2006》,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代表性,本文删减了一些处于明显劣势的产业部门,将重新组合的产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2个部门进行实证分析。

具体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依据主导产业概念的内涵、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以及石家庄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本文构建了产业关联指标、产业成长潜力指标、产业经济效益指标、产业总量优势指标、产业技术水平指标、主导产业比较优势指标和环境能源持续能力指标七个一级指标,并分别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总资产利润、资金利税率、行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劳动生产率、区位商、物耗产出率、三废治理率作为各一级指标的子指标进行数据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三)计量分析结果

利用spss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对表1中指标数据值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出前四个公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8.782%,基本上反映了这11个指标的信息,因而可以用来描述石家庄市22个工业部门的发展水平。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分化,还要求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第一公因子在行业增加值、利税总额、感应度系数和产值区位商四个变量上有较大载荷,主要表现的是产业的规模效应,因此将其定义为“规模效应因子”;第二公因子在资金利税率、总资产利润率和影响力系数上有很大载荷,体现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定义为“经济效益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在物耗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变量上有很大载荷,反映了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将其命名为“技术进步因子”;而第四个公因子则在弹性系数和就业区位商上有较高载荷,反映了产业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定义为“社会效用因子”。这四个公因子的性质及顺序较好地体现了其代表的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地位,也完全符合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及发展规律,即区域主导产业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其次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要兼具先进技术和较高社会效用等系列要求。

在此,本文用f1、f2、f3、f4分别表示以上四个公因子,f则为综合评价得分值(f=γ1f1+γ2f2+γ3f3+γ4f4= 0.378f1+0.283f2+0.176f3+0.164f4,其中,γ为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通过计算继而得到综合因子得分表,见表3所示。

由表3中结果可知,综合排名在前十名的为:化学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

石家庄市主导产业发展思路与模式

上文中排名前十名的10个产业都是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的结果,而主导产业的选择还需要结合石家庄市的具体市情如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产业政策等情况来合理确定,具体分析如下:

(一)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尤其是医药制造业是石家庄市的特色产业。目前石家庄全市共拥有制药企业287家,化学原料药产量居全国第一,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大、实力强、管理好的大型医药企业。其中华药、石药的综合实力居全国医药工业前3位;神威药业进入全国中药企业50强,软胶囊生产能力全国第一;到2005年,全市医药产业总产值实现了156.68亿元,利税总额达到了16.96亿元,占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和8.1%,其经济地位毋庸置疑。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和区位商值意味着以制药业为主的化学工业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成为石家庄市首要的支柱产业。

(二)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

石家庄市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在第一公因子上得分很高,而在第三公因子f3上得分较低,说明该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了规模效应,但还存在着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有碍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高该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依靠先进技术和设计创新能力,解决易存在于该产业的环境污染、劳动生产率低等不利于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问题。

(三)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在f1和f2上有较高得分,说明该产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可以看出,石家庄市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比较大,均在1.13以上,说明该产业在具有规模效应的同时还有着较高的产业关联度,能够对其他相关产业产生较大的带动作用,具备了作为主导产业的重要因素。

(四)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虽然具有较高的区位商值,但是由于该产业的产业关联、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和物耗等原因,所以该类产业不应该成为石家庄市工业的主导产业。

(五)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该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带给其他行业最多的是其制约作用而非推动作用,从而不符合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应该作为基础产业来发展和对待。

(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和金属制品业即钢铁业

2005年,石家庄市钢铁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28.7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4%。不仅如此,从因子分析结果中也可以看到,石家庄市钢铁业的产业关联度、产值区位商和就业区位商指标也居于前列。目前,石钢、敬业、佳正、澳森等特种钢材改造项目、焦炭项目也已列入《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主导产业重点项目之中。因此,钢铁业不仅是石家庄市的基础产业,也同时应该是其主导产业。

(七)纺织业

石家庄市纺织工业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以棉纺织、印染为主,兼有化工化纤、毛纺、针织、服装及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拥有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河北鸣鹿服装集团、石家庄旅游装饰集团、晋州纺织厂和赵州纺织集团等大型纺织企业,具有了成为主导产业的规模潜力和市政府全力支持的政策优势,并且由于该产业较高的产业关联和就业吸纳率,从而也应该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和培育。

(八)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非金属矿采选业

这两个行业均属于资源及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虽具有较高的综合因子得分,但其物耗产出率偏低,只有4.6668和1.9818,说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较大,且缺乏经济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只有河北曲寨集团有限公司、鹿泉东方鼎新水泥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排头兵企业。目前这两个行业尚存在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滞后,重要资源可采储量下降,难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鉴于此,笔者认为该行业不应当成为石家庄市当前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要想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发展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水平,同时要大力建设矿产加工与出口或出口替代产品加工基地,以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全面发展。

结论

综上可知,将化学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钢铁业和纺织业作为石家庄市工业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是实证分析和综合考虑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合理性。

通过分析又可以发现,类似于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这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水平低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评价得分都普遍较低,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产业虽然在环境和科技指标上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对于石家庄市本身来说,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短期内其规模优势尚难以形成,对经济的推动力相对较小,因此目前还不能列入主导产业行列。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必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石家庄市的产业政策在鼓励现有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等潜在的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快其对传统主导产业的技术渗透,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最终进入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胡琦.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学研究,2004(5)

2.林毅夫,刘明兴.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2004(7)

3.蒋贤孝.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途径[j].生态经济,2007(9)

4.石家庄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9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提出现代林业的概念,其内涵不外乎生态优先和科技优先。生态优先是倡导生态理念,科学发展,科技优先是倡导技术措施以及管理体制先进,可持续发展。营林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至今已经在全世界达成共识,森林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国策之一。新时期的营林工作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强调优质壮苗培育、优质树木生长、优质木材回收利用,服务于国家基本建设,适应于社会文明发展,满足我国经济、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1、科技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运用科技,其内涵包括了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对于营林工作来讲,要基于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来促进环境与资源的发展,而依靠科技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来将传统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加以改变,就成为有效的途径与手段。因此,在营林工作的发展中,应将先进技术的应用作为实现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内容来抓。

当前,技术含量少、水平低是导致我国林业竞争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日后的林业建设中,应突出技术水平的应用,强调基础调研,从而使得在营造林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近代科技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育林工作中,可有效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学模拟、生物工程、生态学、遗传学等。如以遗传改良造林材料来实施造林,来使人工林符合培育目标,且具有优良遗传成分,是当前内外集约栽培人工林中发展最有效,也最为快速的手段。长期实践与研究表明,许多树木的有利经济性状是可以完全遗传到下一代的,并以选育为手段,实现性状的进一步加强。其形状包含了生长速度、管胞长度、木材比重、茎部弯曲、冠形、茎部分含脂量、抗寒性、抗病性等。基因工程是在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上综合发展起来的,它可从生物细胞中将所需基因直接分离出来,使大量的同质基因得到增殖。通过克隆技术,来获得大量的DN段,对基因染色置加以测定,分析基因的功能于结构,并以人工方式为手段,来对基因进行合成与改造,从而为实际营林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树种,为其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优化的产业结构可以为可持续林业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在营林工作中,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来促进林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营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首先,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下大力气推进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名特优新经济林、竹林及其他原料林建设;其次,强化对于新产业的科研开发,逐渐从低层次的原料加工转变为高层次的精深综合加工;最后,进一步促进花卉业和森林业的发展,强调以点带面,对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改造传统企业,将落后企业进行淘汰,对新兴产业则进行有效的扶持与培养,推动林业的产业重组,从而对其产业机构中的不合理之处加以解决。对林业的工业产品结构做出调整,发展优势产品,进一步发展精深加工,下大力气开拓木材产品新用途,完成产业链的延伸与附加值的增加,从而解决林产品竞争力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我国的营林工作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并辅以经济必要手段,来实现管理的。在进行林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时,应对林区群众的利益作出充分考虑,落实农户经营主体的原则与思想,兼顾林地税收政策、科技政策、产权政策、经营一体化政策及生态公益补偿政策的统一于协调,并以政策评估系统来对相关政策进行科学的检验与验证。

我国在进行林业立法时,并未对生态要求作出全面反映,没有真正贯彻保护资源、生态优先的立法思想。为实现营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将保护环境作为工作开展的首要重点。在生态利益同经济乃至其他利益间存在冲突时,应对生态利益优先考虑,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内容实施改进:1)对森林采伐实行限额管理,对森林资源消耗过量现象进行控制,强化管理力度,健全管理机制;2)进一步强化林地管理,对林地逆转加以预防。实行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制度,对于乱战林地和毁坏开垦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进行严厉惩处;3)必须对木材运输凭证制度认真执行,对木材经营单位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4)始终坚持“依法治林”的原则,强化执法队伍基层建设,健全林业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其法律法规的约束中融入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从而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4、完善的经营监管体系是林业可持续发展必要的措施保障。

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国的林业保护管理工作已硕果累累,特别是国家林业局下派的地方管理监督机构,加大了对毁林开垦、违法征用林地等情况的监督,挽回了数亿元的森林植被恢复损失。但是在成绩的背后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一些监督管理部门监督力度不够,对占用林地审核制度、林地用途管理制度及破坏林地案件的监督未能落实到实处。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森林资源监督与管理部门应当对营林工作充分的重视起来,将其作为工作开展的重点来抓。进一步强化监测体系的综合建设,来对林业状况和森林资源进行综合性的监测。围绕森林监测这一主题,扩展内容,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全国林业状况和森林资源的监测综合体系,从而实现对其有效的综合监测与评价。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强调措施执行,从而进一步促进林业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10

关键词:营林;林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

保护森林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这是我国对林业发展大力支持的体现,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措施。加强林业建设,提高营林工作水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个林业工作者的工作目标。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森林面积锐减,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明确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林业发展对社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断改进营林工作机制,解决当前营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促进我国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占地面积较大,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的国家,因此我国的气候种类较多,生物种类较为丰富。这也是我国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林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发展忽视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只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一味的滥砍滥伐,致使我国森林覆盖面积锐减,林业发展遭受严重影响。目前尽管我国已经意识到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遭受严重破坏的林业已经很难快速恢复原状,必须要我们加大林业建设,加强营林管理,提高营林技术水平,促使林业能够在当前的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讲,目前我国的森林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林业建设发展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2、营林工作的基本任务

近年来,我国逐渐开始大力重视林业建设发展,对营林工作也提出了一些基本的任务,主要包括营林工程建设与扩大森林覆盖面积等两大方面的内容。

2.1营林工程建设。尽管当前的材料工程技术不断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替代了木材。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所需的木材数量仍然是很大的。而目前我国的森林总量正在不断减少,加强营林工程建设就成为了解决生态现状与生产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的重要途径。营林工程建设包括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林业发展模式,建立全面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体系要求我们在营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林业的整个生态系统,在营林的过程中建设一个合理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安全防护体系要求我们在营林过程中不仅仅要完成营林任务,还要综合考虑到整个林业体系的安全防护问题,比如虫害、火灾的防控等等。

2.2不断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在当前我国的林业建设中,森林的总体覆盖面积远远不能达到生态需求。为此,我们应当在林业发展中不断的增大森林覆盖面积,促使林业的更进一步发展。要达到这一步,除了要加大对荒山荒地的开垦力度,还要对一些非法占用的农田、建筑实施改造,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控制建设用地。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状况,因地制宜的进行林业发展管理。尤其对于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更应当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必要时通过强制手段来对土地使用状况进行改善,以促使林业快速恢复发展,增大森林种植面积,扩充我国的林业资源,保证林业建设能够在达到生态要求的同时,尽可能的满足林木市场需求。

3、我国营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目前在我国的营林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不足之处影响着我国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必须要积极认清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3.1营林方式落后。许多地方在营林护林过程中仍然采用老旧的模式与工具,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各林区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加强对营林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采用高科技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3.2林区监管不力。在许多国家保护林区仍然存在着滥砍滥伐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林区的监管力度,确保合理的开采计划,保证林业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3.3风险意识不强。在许多林区仍然存在着风险意识不强的现象。林区的防火防虫任务是艰巨的,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虫害或者火灾,都将给林业资源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这些损失要是恢复起来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提高风险意识,做好充分的防范工作。确保营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3.4营林缺乏主动性。许多地区的营林工作都是由上级指定一个固定的目标,只要营林工作人员在当年完成目标就算完成了工作任务。这就大大的削弱了营林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该采取新的工作激励模式,充分调动营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快营林的工作速度。

4、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1防风固沙。我国近些年来频发的沙尘暴天气越来越让人担忧。由于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现在沙尘暴已经可以影响到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每年一到春季,随着气候的转暖, 就到了沙尘暴频发的季节。并且目前的沙尘暴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风沙会加速土地的沙漠化,同时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防护林可以有效减少沙尘暴的危害。自从国家投巨资建立三北防护林之后,这些地区的沙尘之害就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4.2保持水土。营林工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水土。每年有无数的土壤随着雨水等流入大江大河。仅仅黄土高原每年的水土流失量就已经让人触目惊心。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地变的贫瘠,更会堵塞河道,河床抬高,导致岸堤决口,甚至河流改道。给沿途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

4.3保持生态平衡。丰富的林业资源不仅可以改善环境,更是可以保持生态平衡与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吸收噪音,减少粉尘,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动物提供生存家园等等。

4.4经济效益。营林工程可以为以后提供客观的经济效益。林业资源自身就存在着高额的使用价值,可以为人类提供原材料,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同时又不仅仅是林业资源自身的经济价值,还包括一系列的附加价值。林产品、观光、旅游等等。这对今后来说都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5、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资源为我们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资源,并且还能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增加物种多样性。不仅给我们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充足的林业资源使得我们拥有更加健康的生存状况,为今后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必要的保证。所以我们要坚持营林工程不放松,加大营林力度,争取早日建立一个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保证我们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