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游戏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4:34

小学生心理游戏

小学生心理游戏篇1

【关键词】体育游戏;心理品质;心理健康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重庆市璧山大路中学部分学生和重庆市璧山大路完小部分学生为例。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查找图书馆资料为本文撰写的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2.2访谈调查法。通过对两所学校的体育游戏课堂和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的出结论,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依据。

1.2.3分班教学实验法。对两学校进行分班实验教学,一组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一组融入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并得出结论。从理论上说明体育游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体育课堂的组织和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还让学生的情趣得到了满足,实现了教与学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共鸣。体育游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1在体育课堂中使用体育游戏教学现实意义。通过对调查和实验的两所学校进行体育游戏教学课,在课后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出:中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游戏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一些学生脱离自闭的心理;有助于调节松弛过度紧张的情绪、能帮助学生远离消极、颓废的生活;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达到身心健康平衡的目的。

2.2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调查对比我们发现,在体育课中采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的智能和体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各种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能改善和提高各种运动技能,可与田径、球类等项目密切配合,促进青少年身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3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价值。体育游戏可以愉悦身心,在体育游戏的课堂上学生们更喜欢表现自己。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由于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都在不断的提高,而此时心里的发育相对缓慢。所以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厌倦和抵制的心里,加上身体的发育和变化使很多学生产生害羞的情绪。所以在体育课上,如果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难活跃课堂气氛的。而在游戏中,学生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完成游戏,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还要不断监督、评价同伴的游戏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地了解“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的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的评价伙伴和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步形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了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见和观念。

3.体育游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游戏能提高自尊、自信的意志品格,能建立自尊与自信。作为参加体育运动的每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运动能力,任意参加体育运动的形式,这保证了他能从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育游戏有利于智力的培养和开发。体育游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体育游戏中的技术、动作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做出动作,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有促进的作用,因为体育游戏不是简单的肌肉活动,而是头脑中形成各种动作形象和概念的过程;体育游戏能培养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建设是体育游戏对心理建设的一个亮点。

3.1 体育游戏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体育游戏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体育动机。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加速期,应把握住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全面发展身体,打下良好的体力基础;体育游戏能开发中小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创造力。体育游戏的内容种类繁多,动作千变万化,学生在练习中如果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练习的方法、理解体育游戏的内容。思维运用越灵活就越能在游戏中体现出学生的优越性;体育游戏能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养艰苦顽强的精神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能利用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还能促进其意志发展。

3.2 体育游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游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总结有以下几点促进作用:一、体育游戏的竞争性有利于缓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焦虑。参与竞争、接受挑战是青少年心理特点的表现,他们的很多积极情绪也是在竞争与挑战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体育游是在规则要求下,使参与者充分发挥智能、体能战胜对方,优越者感到成功的不易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失败者有再站的激情,培养不服输的精神;二、体育游戏能缓解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活动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个体感到愉快。;三、体育游戏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游戏中小学生将在和谐、平等、有爱的运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的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四、体育游戏中的人际沟通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人际沟通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它是人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途径。

4.结 语

将游戏贯穿于课的全过程。在体育游戏中,体育教师应经常将游戏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来运用。青少年都乐于自己的能力得到表现,让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并且得到赞同、认可和尊重。在体育游戏愉快的竞争和对抗中,学生能够自然地表现自己的体力、技能与智慧,从而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要,得到快乐的体验,品味到成功的喜悦;科学合理运用游戏,明确游戏的注意事项。游戏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如果控制不好,则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如意料之外的伤害事故、学生之因竞争而产生不愉快的现象、运动负荷难以控制,以及不道德不文明的道德言行等。总之,合理利用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能帮我们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所以倡议我们的体育老师要重视游戏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体育游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是应该被当代体育教师广泛运用的。

【参考文献】

[1] 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3] 周绍忠.体育游戏[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小学生心理游戏篇2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体育;游戏;反思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宗旨和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然而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将对小学体育教学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反思,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能够有效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游戏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体育游戏,在开展游戏时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没有明确通过体育游戏学生能得到哪些方面的锻炼。虽然游戏教学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在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时并不能将游戏的效用发挥到最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通过体育游戏让学生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良好品质的培养等多方面的提升。

2.体育游戏教学内容不充分

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开展前并没有充分准备游戏教学的内容,在完成教学内容后的剩余时间,教师往往随意地通过自由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展开游戏锻炼。这种情况下,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得不到保障,学习效率也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应该充分设计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仅仅作为消磨课堂时间的一部分。

3.体育游戏教学环节不完善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进行游戏,更重要的是游戏过后的引导与总结。而目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环节大多不太完善,仅仅让学生进行游戏运动后便结束了教学环节,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反思

1.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在体育游戏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以及环节的设定上,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例如,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办一些集体游戏,如,拔河、跳大绳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为了集体荣誉而努力。除此之外,在一些个人游戏,如踢毽子、乒乓球等活动中,常常有的学生因为一些分歧产生矛盾,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换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宽容,找到失败的原因,不断促进自己进步。

2.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让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体育游戏和竞赛一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在游戏中,输赢常常在一瞬间就会发生改变。因此,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抗挫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游戏比赛的结果,让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更加坚强成熟,且具备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在课堂中当“主人”的感受。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体育游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小组体育游戏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各组学生分工合作,贤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而在体育游戏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擦伤、碰伤等,教师可以不必一一包办,而是通过向学生讲解简单的急救措施让学生自主处理,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对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相应完善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得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游戏篇3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体育;合理运用

我国的小学生具有年纪小、好奇心强及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这些特点从本质上决定了我国小学生对枯燥、单一的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很容易失去兴趣,导致我国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达不到教学目标。将体育游戏应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改善此中现象,把体育游戏应用到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并且学会体育项目基本的技术,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合理运用体育游戏。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差不多都是集体活动,学生参与游戏时各自扮演着角色,在分工合作中各尽其责,在活动中体现出不怕苦不怕累、集体主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活动中,学生都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寓趣味性于体育游戏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游戏中有趣味性内容,学生就会从乐中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育活动的欲望和需求得到满足,进而使体育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三)寓竞争性于体育游戏

小学生在活动中都在争夺最后的胜负,实质上是体力与智力的竞争,因而在游戏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把身心投入到竞争及自我表现中去,以确保竞争取得胜利。通过竞争性游戏,能促进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培养。

(五)寓技术技能学习于体育游戏

要进行体育游戏教学,首先要明白游戏的目的、任务、游戏规则、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次在进行前进行必要的讲解与示范,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下,就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动作技术,技能与技巧。

二、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健身作用

小学时期是学生生长发育与器官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机能不高,他们的机体所能承担的负荷比较低。体育游戏是一项比较轻松的体育活动,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小学生可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学会正确的走、跑、投、攀、爬、跳等人体的基本活动技能,从而提高其行动能力。

(二)开发智力

小学生进行体育游戏时在动静中交替,全面发挥其视、听、说、想的感官系统,将各种知识、技能与经验进行合理综合的运用,进而活跃了小学生的大脑神经系统,使大脑的均衡性与灵活性得到发挥与改善,促进小学生智力与潜能的开发,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加灵活、聪明。

(三)陶冶情操

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与道德规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认真的行为态度,避免了学生过于放纵个性,约束了学生发展其他恶习。体育游戏还可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意志力与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四)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习一些较难的动作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动作相关的游戏,这样学生就不会表现的过于困难,同时克服了恐惧心理,轻松的掌握各种较难动作,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五)互动作用

体育游戏的氛围比较融洽、热烈,缩小学生跟老师之间的距离,削弱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也使老师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与体质状况,从而更有利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体育游戏使教与学由一种相对立的关系转变成一种互动与互利的关系。

三、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游戏合理运用需要贯彻的原则

(一)要简单,不要复杂

在制定体育游戏规则时要简单化不要复杂化,教师设计与制定的游戏规则要让我们的学生听得懂并且操作上具有可行性,否则游戏将无法顺利地进行。

(二)要安全,不要隐患

在组织体育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性问题,不要存在隐患。笔者认为在游戏开始前可集中排查以下项目:学生身体状况、场地和器材安全检查及应急预案。

(三)要计划,不要随意

组织体育游戏要课前有计划,不可突然间想到了就开始组织。因为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方面的规定等对课前有计划(备课)与没有计划出现的事故追究的责任截然不同。笔者建议体育教师一定要养成课前备课、课后反思的好习惯。重视在计划中所设计的体育游戏的安全系数问题。

(四)要巡视,不要放羊

教师在体育游戏过程中要不停地巡视学生,不可有了规则就任其自然放羊了。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会异常的兴奋,安全意识、自我约束能力就会下降,此时往往是事故多发时段。而教师如没走动巡视,一旦出现问题,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五)要交流,不要保守

好的体育游戏设计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想出来的,它需要在交流、讨论中受到灵活火花的碰撞而激发。教师要用豁达胸怀驾驭手机、QQ 等现代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而非保守。

四、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一)体育游戏的教育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竞赛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调动他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去为集体荣誉而战。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是非、胜负、对错等道理,塑造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体育游戏的目的性

体育游戏一般采用集体活动方式,以完成共同目标。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为小学生设计了一种既合作又竞争但彼此理解的教育氛围,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道德、学习与训练,进而逐步实现全面发展、教育、教养的目的。

(三)体育游戏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改编那些比较单调、枯燥重复的内容,又要依据小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与好胜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测验,比赛、游戏等趣味十足的竞技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主动性。

(四)体育游戏的实效性

游戏内容的安排应当依据游戏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参加人数、场地、器材、时间等来选择训练效果较好的游戏。此外,游戏要简便、富有吸引力,以达到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收效。

(五)体育游戏的保健性与安全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游戏的强度与时间,避免让学生过度疲劳而影响身体健康。其次,教师需注意游戏的场地与器材的牢固程度,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总之,体育游戏的有效运用是推动小学体育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均收效明显,因而对体育游戏应该在小学教育中合理运用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游戏活动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J].小学科学(教师),2010,(3):22.

小学生心理游戏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游戏辅导;方法及策略

积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小学生不愿或很少参与活动的互动和讨论,所以,如何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参与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游戏辅导能为学生带来诸多趣味性,也能活跃课堂氛围,调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并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育、训练、治疗或者干预发展的目的。但是,游戏辅导方法具体应当怎样适当地使用呢?在下文中,笔者将具体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游戏辅导方法及策略进行论述。

一、游戏材料的选择

首先,可以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游戏辅导方面的书籍和电视视频中获得游戏材料,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寻相关材料。其次,教师查找到相关游戏材料后,需要适当地将其进行筛选、修改,增强游戏内容的趣味性和操作性,设计出适应自己班上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游戏环节,以更好地达到游戏辅导的预期目标。一言以蔽之,游戏材料选择的主要流程是:“查找筛选修改设计整合”。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辅导方法及具体策略

1.课前准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辅导,需要事先选择好游戏材料,并设计好教学内容、写好教案。在这之后还要做好具体的课前准备工作,好的课前准备能够保证游戏辅导的预期效果顺利达成。课前准备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充分预设游戏辅导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或者紧急情况。小学生思维活跃,有时不符合成年人的正常逻辑,所以,教师也要灵活教学、因时制宜。并且,教师还要准备好课堂游戏辅导教学中所需要的教具,比如,纸、笔和剪刀等具体器物或者多媒体图片、音频等。如果第二天的课堂需要用到小学生自带的道具,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当然教师也要准备一些,以防粗心的学生没有带道具。只有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从容应对。诚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教师做好课前准备是不够的。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准备好下节课需要的道具。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游戏辅导的具体策略

(1)心理游戏。将游戏辅导应用于在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小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作用。进一步来说就是,游戏能突出促进团体之中人际的交互作用,协调孩子与他人的交际关系,使他们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体验、观察模仿和学习,从而不断地认识、发现自我。教师可以查找有关心理游戏活动的书籍,抑或是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应用心理游戏,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个性心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2)亲子游戏。顾名思义,亲子游戏的主角是孩子和家长,是在具有专业知识的游戏辅导教师的帮助下,家长协助自己具有行为问题或情绪问题的孩子。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学校与家庭的相互合作逐渐变成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达到亲子游戏的目标,首先学校的游戏辅导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们掌握亲自游戏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一起参与游戏活动、如何在游戏过程中帮助孩子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亲子游戏进行心理教育,能增进孩子与其家长的亲密关系,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也能体验生活,学会如何独立思考与有效地处理问题。(3)沙盘游戏。沙盘游戏是一种借助玩具或者沙子进行的心理游戏。在沙盘游戏过程中,教师会全程陪伴,学生会处于一个受保护以及自由的空间内,借助于塑料沙盘内放置的沙子以及内部设置的缩微模具,按照个体的本身状态创建出与之对应的外部世界。当沙子从指缝间滑落,游戏者内心易于出现异动。沙子凭借其可塑性以及流动性,能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

总而言之,通过尝试研究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笔者认为游戏辅导能满足大多数小学生发展的需要,激励小学生主动接受游戏中所提供的学习过程和经验。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和教材、教学用具的不足限制了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和教育者为了小学生能够愉悦地学习、身心健康地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游戏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数字化教育游戏;小学英语单词;ARCS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48-04

一、引言

数字化教育游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游戏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将教学内容与数字化娱乐元素相结合,构建具有趣味性、挑战性、体验性和交互性的虚拟化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培养学习者的特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Howard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多元的,智能也是多元的,共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沟通智能八项智能。这八种智能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1]。真正好的教育在于合适的年龄阶段培养受教育者潜在的智能。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数字化教育游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游戏设计,不但能够提供给学习者丰富多彩的记忆单词的形式,而且有助于开发小学生的多元智能。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应用价值分析

先前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数字化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Aristotle认为游戏是教育七岁半以前儿童的一种方式;Piaget认为游戏具有发展儿童智力的功能;Greenfield认为游戏可以培养学习者的手眼互动等基本能力[11];Catherine Beavis认为教育游戏是孩子和年轻人接受新文化形式的重要方式;我国学者尚俊杰、蒋宇、庄绍勇在《游戏的力量―教育游戏与研究性学习》中提到教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的学习,培养手眼互动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创设探究式学习环境,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提高媒体素养[11]。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满足新课改的需求

解读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很难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学习方式,与新课改的内在需求相契合。第一,新课改倡导不能单一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育游戏的娱教性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维持其学习动机。游戏觉醒理论中也提到“游戏能给学习者带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与新课改倡导的这一教育理念相符合。第二,新课改要求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教育游戏的内容注重各学科资源间的整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有选择性地做任务。第三,新课改中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情境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游戏将所学的内容从玩游戏的角度自然地嵌入到游戏情境中去,以小学生自我体验为中心,使其在游戏中自主完成知识的获取。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实用知识,又养成了其自学的习惯。第四,新课改中课程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一 “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游戏的始终,游戏的交互性也明确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第五,新课改中鼓励实施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育游戏的反馈机制是这一观点的显著体现。总之,新课改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潜能的发展。教育游戏的内容设计基于ARCS动机模型,以游戏的动机理论为基础,注意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教育游戏的关卡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整个游戏通关的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9]。

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的必要性

近十年来,将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游戏结合起来的研究甚少。本人以中国知网的文献总库为研究范畴,时间跨度为2004年1月-2014年11月,以检索项:全文;检索词:多元智能与教育游戏,共检索出包含关键词的文献13篇,按年份具体数量情况如图1所示。

<E:\2015电\2015.01\019.jpg>

图1 2004-2014年相关文献数量统计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基于多元智能的教育游戏”方面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缺口。笔者认为,开发小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学生各项智能的培养都可以在数字化教育游戏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触发点。小学阶段正是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促进了其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此,根据多元智能培养的角度探究游戏内容给个体某方面智能发展带来的影响,将游戏内容进行分类,设计数字化教育游戏的关卡,在游戏进程中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逐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各项智能。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育内容、教育游戏的阶段性目标、小学生学习单词的动机及学习现状对游戏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基本内容:小学英语单词数量为600-700个,以最简单的日常情景对话为主,主要是一些如数字、学习用品、人体器官、常见颜色、动物、植物、食物饮料、水果、蔬菜、衣物、交通工具、时间、地点、星期、月份、季节、方位等名词及常用的数词、介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的记忆与运用。

(2)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三维目标如图2所示。

<E:\2015电\2015.01\020.jpg>

图2 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的三维目标

(3)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小学生特征及学习单词现状分析。

ARCS动机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John M Keller创立的,他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注意(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及满足(Satisfaction)四个维度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注意维度是指将学习内容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呈现出来,唤起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增加其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这一维度是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相关性维度是指所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期望达到的学习目标、学习者需要、惯用学习方式的相关度。自信心维度是指学习者具有的挑战学习任务,控制学习过程的信念。满足维度是指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公平评价与及时反馈使其产生的自我效能感[2]。学习英语的小学生年龄在7~12岁左右,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小学生特征及学习单词现状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小学生特征及学习单词现

状分析ARCS动机维度

[\&小学生特征及学习英语单词现状分析\&注意

(Attention)\&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易分散,注意范围小,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25分钟,学习动机易激发,难维持;对课件中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感兴趣;对新学习内容好奇心强。\&相关性

(Relevance)\&小学生喜欢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偏好游戏形式的学习活动,不喜欢重复性记忆和测试性巩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且单词的学习与学习者相关性不强,小学生作为初学者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自信心

(Confidence)\&小学生普遍认为单词学习过程难度较大,枯燥,乏味;英语学得好的小学生自信心强,学得差的小学生自信心弱,容易产生挫败感;小学生自控能力偏低。\&满足感

(Satisfaction)\&满足感多来自于外部的积极反馈和奖励,内在学习动机不足;目前小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形式单一;师生间互动较少。\&]

四、关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的构想

根据以上关于游戏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的构想。

1.从ARCS动机维度出发设计游戏内容

游戏要以多维度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满足多元智能培养的需求。考虑到小学生的注意力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且其感觉和知觉易受到具体形象的事物吸引,可以采用小学生喜爱的直观有趣的图片、动画等来增强游戏界面的生动逼真感及动静结合的效果以唤起小学生的感官刺激。针对小学生相关性维度的需求,所设计出来的游戏规则应简单易操作;游戏情境的创设应顺应小学生的天性,使游戏任务与小学生熟悉的经验有效融合,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游戏目标逐级分解到不同的游戏路径中,使学生在玩中学,达到寓学于乐的目的。针对小学生的满足感维度,根据不同的单词含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使其自发投入;加强人机互动,给予小学生及时反馈和多元化评价,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强化其内部动机的持久性。考虑到小学生的自信心特点,游戏任务难度设置要适度,使小学生形成良构的自信,鼓励其继续高效地学习[5]。依据教育心理学中卡拉什的“i+1”(input+1)语言获得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4]和契克森米哈的沉浸理论,游戏内容的输入要接近并适当超越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使小学生处于低度焦虑的状态,既能使其有成就感,又能使其有挑战难关的动力[6]。结合小学生的单词学习水平设计的游戏难度曲线如图2所示。

<E:\2015电\2015.01\021.jpg>

图3 游戏难度关卡曲线

2.以ABCD模式为基准编写游戏目标

为了确保设计出来的教育游戏的可操作性,制定游戏目标是数字化教育游戏关卡设计的关键。类似于学习目标的编写,教育游戏目标的编写也包括以下四个要素。A―对象(Audience):首先需要明确游戏的实施者,即游戏对象的特征分析,包括游戏对象的学习动机,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及认知规律,学习风格等。B―行为 (Behavior):主要阐明通过玩游戏以后,游戏对象的行为变化,即其游戏通关后能够掌握什么。例如,小学生英语单词的游戏通关后,可以掌握单词的听说读写及具体语境的运用。C―条件(Condition):主要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包括环境因素(游戏情境)、人的因素(单人游戏or小组游戏)、设备因素(游戏规则说明书)、信息因素(游戏的帮助提示)、时间因素(游戏的进度及限时的控制)、问题因素(游戏的反馈及评价机制)。D―标准(Degree):规定游戏行为应该达到的程度,即游戏中每一道关卡的逐级设置,标准的制定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使游戏目标具有可测量性。

3.根据游戏目标及多元智能培养的需求设定游戏任务

单词学习要经过“认识单词―熟悉其读音和拼写―形象巩固单词―联系语境用单词―与其他单词区分熟记单词并拓展词汇量―多练习加深记忆”的过程。采用益智类的小游戏的形式,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支架式教学模式设计游戏的关卡,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逐级通关完成游戏任务,玩游戏的同时也达到了学习的目标[3]。根据游戏内容及多元智能培养的需求,共设置6道关卡,所设计的游戏元素及关卡如表2所示。

表2 游戏元素及关卡设计智能类型

[\&游戏元素\&游戏目的\&语言智能

(培养小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将单词做到相应实例的图片上,动画展示单词,点击哪个图片,图片上的单词拼写并伴随相应的标准清晰的发音,单词消失,读者听写。\&教其认识并熟悉单词的读音、拼写。\&自然观察智能/视觉空间智能

(培养小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和分辨能力)\&给出图像,要求拖拽单词与相应的图像对应。\&教其形象巩固单词。\&数理逻辑智能

(提高小学生思维逻辑性、创新型、敏捷性)\&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游戏者推理,填单词。\&教其在语境中更好地记单词,加深单词学习的深度。\&肢体运动智能

(训练小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眼的协调能力)\&给出几个拼写或读音相似的单词及所学单词的汉语意思,要求其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正确的单词[8]。\&教其熟记单词并将其与其他单词进行区分,归类,发散性记单词[7],扩展单词学习的广度。\&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通过反复试误,使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呈现容易出错的单词,让游戏者反复练习,并给游戏者相应的评价和反馈,如通过奖励积分或金币的形式,评价伴随整个游戏进程。\&激励其多练习[10],提高其自我效能感。鼓励其多与人交流,增长经验。\&音乐智能

(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节奏、韵律)\&全通关后播放英文歌曲\&保持其学英语的兴趣\&]

五、结束语

本研究从理论层面解读了新课改,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游戏关卡设计的必要性,基于数字化教育游戏目标的ABCD模式,探讨了小学英语单词数字化教育游戏关卡设计的要素,提出了关于游戏任务及关卡设计的构想。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英语单词,又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多项智能,能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因此,此研究对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学习英语单词及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祺,雷体南,李静.教育游戏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影响研究

[J].软件导刊,2011,(4).

[2] 陈俊翰,郑燕林.ARCS模型视角下小学单词教学游戏的设计研

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3] 李志颖,闫寒冰.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整合初探[J].外语电化

教学,2002,(5).

[4] 武丽丽.基于模糊理论的教育游戏的开发与应用[D].石家庄:河

北师范大学,2012.

[5] 刘庆玲.基于模板的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 刘佳琦.基于沉浸理论的英语记单词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7] 王雪燕.促进发散性思维发展的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D].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2012.

[8] 魏静茹.基于Android平台的小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育游戏的设

计与开发[D].保定:河北大学,2012.

[9] 张丽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计算机游戏化教学模式初探[D].昆

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10] 于天宝.基于激励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D].济南:山东师

范大学,2012.

小学生心理游戏篇6

学习兴趣心理压力应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19-02

众所周知,儿童的天性是好玩。游戏不仅使儿童得到快乐,而且还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或许如今的游戏已经在教育者人为的制约下,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不再是那么纯朴和快乐,带有过多功利性的游戏是否真为我们的孩子所喜欢,就不得而知了。希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能在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还给学生更多的游戏时间和更宽广的游戏空间。

1游戏教学法的内涵界定

我国古代学者程颐曾指出“教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王守仁则主张“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必不乐学”。西方教育家福禄培尔明确指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儿童能通过游戏这一形式使自己的内心活动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表现,从而获得愉快、喜悦、自由和满足。”从中不难看出,游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游戏教学法使学生学习了知识,是培养学生兴趣,启迪灵性,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好形式。

2实施游戏教学法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自从各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教师教法单调陈旧,一般采用讲解法、练习法、跟读法,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机械地朗读背诵;课堂组织形式过于保守,许多乡镇小学依然采用横八排竖八排的座位形式,学生上课双手交叉放于身后,只有一张嘴在活动,课堂气氛单调枯燥。另一方面,家长反对游戏教学形式,认为游戏是顽皮的表现,反对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游戏。此外,学校认为在课堂上做游戏是扰乱课堂秩序的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做游戏并不被鼓励,而是被禁止。

2.1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虚拟的英语学习环境,顺应了小学生好奇心强、有意注意不持久、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借助于游戏,以景动情,以情促知,寓教于乐。在丰富多彩的英语游戏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个性特长得以张扬,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具备实施的可行性。

2.2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实践意义

2.2.1游戏能激发儿童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游戏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共同参与,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2.2.1游戏能排除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压力

游戏可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没有课堂压力。在愉快的活动中,学生较容易克服语言学习上的焦虑情绪,在游戏中孩子会感到放松,注意力被吸引到游戏的趣味中,不担心在游戏中犯错,不知不觉掌握了学习内容。

2.2.3游戏能充分发掘儿童多方面的潜力

陈鹤琴教授指出:“游戏能使脑筋锐敏。”游戏能发展儿童的智力,如判断力、知觉力、观察力、想像力、创作心、冒险心,都可以在游戏中渐渐养成。英语游戏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发展每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捕捉不同学生的闪光点,以求殊途同归,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充分运用他们的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和想像力,力争实现理想的学习目标。

3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3.1目的性原则

教学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游戏就在于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要有极强的教学目的性。游戏的安排并非是随意的,它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需要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充分考虑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其他教学目的,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游戏,不能为游戏而游戏。

3.2全面性原则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成为游戏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在教师的辅导下积极地活动,反对只顾少数学生而忽略大多数学生的做法,鼓励学生协同合作。其次,要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儿童的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游戏,使每一个儿童的兴趣爱好、才能特长都能到充分发挥。

3.3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原则

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法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合理分配小组,使各小组团队实力相当,鼓励学生协同合作。对竞赛结果,教师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客观评价,让学生在公平的游戏中进行竞争并获得胜利的喜悦,进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4科学性原则

游戏的选择要依据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游戏的难易程度和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

4实施游戏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游戏篇7

近年来,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和规范,游戏辅导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成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上个月我参加某校的心理活动课教研活动,教师们推出了雨滴声与拍手相呼应以释放压抑情绪的“雨点变奏曲”游戏、感受团队协作精神的“齐眉轩”游戏以及“用身体写字”“松鼠和大树”“解开千千结”“一条龙”“大风车”等游戏。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调适自己的紧张情绪,增进了团队意识。但与此同时,游戏辅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游戏辅导理论简介

游戏是自然而发,充满愉悦、自愿而无特定目标的活动。联合国的声明中强调:“游戏是儿童不可剥夺的权利,能给儿童带来快乐并使其从中受到教育。”游戏可分为竞赛性游戏和非竞赛性游戏,也可分为破坏性游戏和建设性游戏等。不同种类的游戏可起到不同的心理效果:竞赛性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非竞赛性游戏可以减轻紧张和焦虑,获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破坏性游戏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建设性游戏可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记忆力。

游戏辅导是由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游戏辅导是借助游戏这一媒介,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当事人在玩耍中发生改变的教育活动。最早研究和整理如何利用游戏进行儿童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者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认为:当构成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按各自的运行法则运行时,会出现冲突,其体内积累过多的心理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地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层面,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其辅导的步骤首先是通过游戏过程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借助游戏帮助儿童进行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进而分析潜意识。

游戏辅导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娃芝娜·爱丝林(Virginia Axline),其主张把当事人中心学说应用到孩子身上,创造了儿童中心的游戏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游戏辅导理论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能否建立起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儿童感受到治疗者的温暖、接纳、兴趣、关怀、理解、真诚以及同感时,便能自我改变;若能够改变原有的价值条件,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性化关系,就会带来儿童的改变与成长。治疗方法是通过建立无条件尊重、同感、真诚三个条件的辅导关系以实现儿童的改变。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与孩子热情友好相处的原则,理解接纳孩子的原则,包容、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原则,感受反馈和自我领悟的原则,尊重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孩子有作出选择和着手改变自己的原则,循序渐进和限定性的原则。爱丝林提出的游戏辅导的原则在当前的学校辅导中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沙盘游戏技术开展心理辅导

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和玩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料沙盘中的沙子,根据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外部世界。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中,达到自我康复和自我成长。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欧美应用广泛,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现在正逐渐被我国学校教育所采用,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使用沙盘游戏技术,且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发现,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学习困难、创伤修复与治愈、注意力困难、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信心提高以及成长发展等方面,也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班级建设、同学关系、沟通与交流、自信心增强等方面。沙盘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随着沙子从手指间滑落,游戏者的心理便开始异动,沙子以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之能够自主、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性格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的活动很多,我们能从许多书籍中看到游戏活动的介绍:如徐光兴主编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九章“沟通的团体游戏”,以及网上搜索“团体心理游戏百例”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游戏活动。教师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课前用心理游戏导引教学内容,课中用心理游戏发展学生的认知,课尾用心理游戏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心理辅导教师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游戏辅导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而且能借助游戏中潜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实践证明,游戏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对学生个性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是一种直接将父母纳入游戏过程的治疗方法,是父母在受过训练的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协助其情绪或行为有困扰的孩子进行改变的直接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步引领家庭教育向科学化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开展心理游戏辅导时,可以借助家长这个教育资源,把家长变成协助孩子改变过程中的一环。学校辅导教师要培训家长掌握游戏治疗的技巧,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活动和相处的正确方法,并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通过亲子游戏进行调适。我区的笔架山小学就是请家长到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加亲子教育和亲子游戏活动,将家与校、师与生、父母与孩子融为一体。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孩子们积累了感觉印象,减少了问题行为,增进了与父母间正向的亲密关系。同时,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三、游戏辅导在小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儿童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思想,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分享同伴经验,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需注意:

1.游戏辅导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儿童游戏很多,有机能性游戏、体验性游戏、获得性游戏、创造性游戏,也有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游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适合于课堂教学需要的游戏,为学生和教学服务。

2.游戏辅导环境的设置要适宜。游戏辅导室的面积要在30平方米左右,位置设在不打扰其他个案和同事的地方。室内应该提供视觉上的隐秘性,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游戏辅导室中最好有水槽、沙盘、玩具、绘画工具、桌椅等。

3.游戏辅导程序的设计要合理。每一次辅导中进行什么游戏,每个游戏进行到什么程度,辅导教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制订详细的游戏辅导方案,包括:目的、时间、人数、场地、玩具、游戏方法、活动程序、注意事项等。

4.游戏辅导过程的观察要细致。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玩具使用以及活动情况,同时要作好记录。

5.游戏辅导教师的指导要规范。游戏辅导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再整理。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基本态度和原则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儿童自由表现内心深处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不排斥、不说教、不单方面终止辅导。

小学生心理游戏篇8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体育教学运用

体育游戏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对小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组织更多的富有生活性、情趣性的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游戏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游戏能够顺利的进行,也要注意游戏的选择,好的游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教学目的。

一、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体育游戏内容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内容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设置体育游戏的时候,一定要和教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体育知识在不断的游戏中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除此之外,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掌握好体育游戏的特点和内容,并且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游戏,来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对体育知识的理解,但是对于一些体育技能较差的学生来说,应该先提高他们的基本体育技能,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运用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好的智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学生不断锻炼发展出来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游戏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能,并且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来不断的根据游戏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向,并根据不同的游戏来发挥学生的自我想象力。由于体育游戏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加强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通过体育游戏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柔韧感,还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三、运用体育游戏提高运动技能教学效率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正确的运用体育游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模式,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运动技能教学效率提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阶段学生所需学习的动作技能,来设置教学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在动作技能开始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开展体育游戏,要让学生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熟悉以后再开展体育游戏,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在篮球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练习篮球的基本技能,再通过体育游戏来提高篮球的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更加具备趣味性,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四、运用体育游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一般存在负荷大、难度小和较为单调的问题,因此,采取体育游戏的形式来开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想要发展学生的退步力量,教师可以采取蛙跳和立定跳远的方式,两人一组的来进行混合比赛,想要发挥学生上肢力量的话,可以开展推人游戏、推小车的游戏来进行训练。在这些体育游戏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相应的游戏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注意学生运动量的控制,避免出现负荷较大的问题出现,采取安全的措施来使学生达到有效的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五、体育游戏教学的组织原则

无论什么游戏,都必须具备学生、场地、器材、规则等条件。如何合理的使用游戏,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去选择体育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组织游戏教学要注意以下原则:

(一)体育游戏应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年龄在7―12岁之间,这时期的他们可谓是不知疲倦的年龄。多动、喜欢无约束、纪律性缺乏。对于这些特点,我们在上体育课时,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书本教法是没有多大的效果的。所以,我们要把书本的知识要求转变成游戏方式,也就是说用游戏的方式达到教学的目标。 如:在以往50米跑教学中,学生对50米跑感到枯燥无味。练习中表现出百般无奈,感觉十分疲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我采用了“人球比赛”的游戏后,效果就不同了。用球作为学生的比赛对象,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容易培养兴趣并能持久。如:篮球运球教学时,可以用运球追赶比赛,让一个球性较好的学生在前面运球,其他同学运球追赶,追赶上的加小组的得分。这样既满足了他们好动的心理,又满足他们的集体好胜心。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二)体育游戏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体育游戏是为体育课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随便使用体育游戏,而置教学内容不顾,要根据具体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如:在快速跑教学中,使用了20米的迎面接力;在篮球“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使用了“迎面行进间传球接力”的体育游戏。

(三)体育游戏要结合实际,便于教学 有些时候,学生的上课的主动性不强,只知道一味的去玩,我们在编排游戏时,应该注意到班级的特点的同时,还要考虑这一游戏是否结合实际,便于教学。如果要快速跑时,让他们毫无范围的乱跑,要发号施令时就非常的困难,甚至教学的效果也就体现不出了。我们要让他们在不乱的情况下充分调动他们,使得他们的积极性高涨,活跃课堂氛围,就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心理游戏篇9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体育教学;运用

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与游戏活动的结合体,具有较强的参与性、竞争性和趣味性。体育游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注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快乐体验,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增添学生童年的欢乐,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优良品质。体育游戏所具有目的性、参与性、竞争性、娱乐性等特点,使得体育游戏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游戏,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一)体育游戏具有普遍的参与性

首先,体育游戏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活动,为小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可能。其次,

体育游戏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规则简单易行、方法灵活多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营造热闹、紧张的气氛,能够迅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有利于活动能力不同或者兴趣爱好迥异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并且在游戏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二)体育游戏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体育游戏是教师有意识组织的活动,不同的游戏内容可以锻炼不同的体育活动能力,比如跑的能力、跳的能力等。同时,游戏活动可以增强小学生的体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团结友爱的思想等等。例如,体育课运用较为普遍的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可以锻炼学生身体活动的灵活性,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三)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体育游戏通常将学生进行一定的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同时以争夺游戏的胜利为目的。对体育游戏胜负的判定依据主要有:完成任务的速度、数量、质量等。例如,两人三足的比赛是将两个学生的两只脚绑起来,齐心协力通过一段距离,以游戏的速度作为胜利的标准。

(四)体育游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游戏是与娱乐联系在一起的。体育游戏不同于一般体育教学中对某一动作或者项目的重复练习,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具有新意,不需要掌握太强的游戏技巧,,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贴膏药”“我是木头人”等简单的体育游戏,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缓解教学活动带来的压力,往往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一)在准备部分运用体育游戏

目前,大多数的小学体育教师通常以慢跑、韵律操等固定的形式进行准备活动,这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体育游戏进行热身准备的作用。例如在短跑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一些速度型的游戏如“我是木头人”“贴膏药”;在球类教学前,“运球接力”“传球比赛”等游戏可以让学生提前对球性进行熟悉。

(二)在基础部分运用体育游戏

基础部分的教学是体育课堂的主体部分,该阶段教学效果直接决定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编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在教学中加以合理运用。这样不仅使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更富多彩,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三)在结束部分运用体育游戏

体育教学中,学生在经历过一定的体育活动中往往容易感到身体上的疲劳,身体器官上的紧张,这个时候需要进行整理和放松的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负荷小、动作幅度小且具有一定趣味的体育游戏来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放松。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合理选择体育游戏

运用体育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活动顺利有效进行,教师在选择体育游戏的时候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利用游戏帮助学生对所掌握的的知识技能进行提高。教师在选择体育游戏的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的体育游戏。小学生处在6至12岁之间,活泼好动,身体发育不成熟,身体协调性不强,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运动量不宜过大,难度不宜过高,规则也不宜太复杂,同时在低、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也应该选择不同的体育游戏。

(二)游戏活动的组织应具有科学性

体育游戏是教师基于一定教学目的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在组织游戏内容时,要注意组织管理的科学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和认识水平来组织难度、强度适宜的游戏,这有利于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根据场地的条件和器材的特点,组织便于操作的游戏形式;要根据季节和天气特点组织适合的游戏,例如冬季可以适当增大游戏活动量,夏天在高温下则应该控制游戏的活动量。同时,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游戏的管理,明确游戏规则,规范组织纪律,保证游戏顺利进行的同时又能真正教育学生。

(三)注意游戏的安全性

小学生的求胜心强,但是动作的协调性、控制性较弱,运动经验不足,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安全,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接受能力和活动能力的游戏,拒绝具有安全隐患的游戏。同时,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投入性强,比赛的场面比较激烈,可能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中忽视了安全问题,从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一定要在比赛之前讲清游戏规律,提出纪律要求;在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密度、游戏的发展状况,采取得力的安全措施;游戏结束后,帮助学生树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观念,不要因为游戏的胜负影响了同学们的感情。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不仅能够丰富体育课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唐炜烽.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

[2]张珂.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小学生心理游戏篇10

【关键词】 海口市;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现状

一、网络游戏成瘾的内涵与特点

1、网络游戏成瘾的内涵

有关“网络游戏成瘾”概念的界定在当今的学术界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定义,例如IvanGoldber将“网络游戏成瘾”定义为因网络使用过度而造成的持续性重复出现在学业、工作、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以及生理、心理功能上的减弱却依旧使用网络游戏的一种非正常行为。王澄华认为网络游戏成瘾是指由于重复性对网络使用而导致的一种依赖状态,并因此带来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的无法控制的欲望,对于玩网络游戏而带来的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成瘾者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的人际关系失去兴趣,热衷于网络游戏中人际关系和对话,同时对网络游戏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内涵做出以下界定:

“网络游戏成瘾”就是在没有实体成瘾物质情况下的网络游戏行为冲动、失控,突出表现为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导致社会和心理的适应行为受损。“网络游戏成瘾”是指网络游戏使用在没有明显的物质性成瘾的前提下对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而产生的一种无法自控的使用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使身心过度依赖游戏产生的从而导致身心和社会性发展受阻的一种非正常行为。

我们可以根据有关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定义并结合一下三个常用的标准来判断孩子是否过于沉溺于游戏之中。[1]第一个是最基本的时间标准:是否连着一个多月每天上网玩网络游戏超过4个小时,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后果;第二个是在网络游戏使用者自己看来玩游戏可以得到快乐;第三是小学生如果不玩网络游戏就会在身体行为上出现某些不正当的症状,比如:烦躁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然而一但开始玩电脑游戏这些症状就会消失,同时孩子的注意力达到空前的集中。以上是我们简单判断“网络游戏成瘾”的最基本的方法。

2、网络游戏成瘾的主要特征

(1)耐受性。网络游戏成瘾的耐受性是指网络游戏使用者每天在相同的小时数中玩网络游戏已经无法满足自己对网络游戏的需求,需要延长上网玩游戏的时间才可以使自己得到满足,而延长的时间会远远大于自己原有预计的时间。同时,随着时间的增多网络游戏成瘾者在玩游戏的频率上也会大大增加,上网的次数会严重超出自己或别人预先规定的次数和时间,无法控制自己对网络游戏的使用时间和频率。

(2)戒断性。网络游戏成瘾的戒断性是指网络游戏成瘾者一但停止或减少上网玩游戏的时间或次数就会在心理和生理上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比如会出现烦躁不安、萎靡不振、精神不佳、情绪低落等现象。

(3)留恋性。网络游戏成瘾的留恋性具体是指网络游戏成瘾者在结束网络游戏后会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自觉想到有关网络游戏的种种事项,同时会为了游戏中的某个任务而在日常的生活中花费大量的精力。

(4)重要的社交与娱乐活动因网络使用而减少或放弃。网络游戏成瘾的这一特征是指网络游戏成瘾者过度沉溺于虚拟世界中的娱乐活动和人际关系进而造成在现实生活中不想也没有精力去参加自己同龄人的活动进而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渐渐疏远。

二、海口市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海口市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海口市环岛小学、海口市第九小学、海口市第二十六小学、海口市琼山二小(三到五年小学生)

(2)调查方法:问卷法和文献法等方法。其中问卷法是上述学校中各学校随机抽取三到五年级小学生50人,共计250名参与问卷调查。

(3)数据整理与分析。根据在海口市几所小学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一下两个数据:

其中,从海口市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情况调查中可以看出,男生玩游戏的比例是78%,女生26%;从充Q币、是否每天玩等方面来看,男生的比例分别是46%和41%,而女生则是17%和12%。在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数据显示46%的家长是禁止孩子玩游戏的,28%的允许周末玩,16%允许每天玩,让孩子自由安排的是7%,听之任之的则占3%。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性别上男生玩网络游戏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女生玩网络游戏的人数,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络成瘾者以男生为主;而且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玩游戏的时间要远远超出家长预期规定的时间,在和一些小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侧面得知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都存在瞒着家长偷偷玩网络游戏和用金钱充Q币买装备的行为。对于网络游戏成瘾者则更多的表现为每天玩游戏时都要被家长不止一次的提醒甚至强行拉走的情况。

2、海口市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及出现的问题

(1)网络游戏成瘾问题急需解决。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不存在没有玩过电脑游戏的小学生,网络游戏的使用对象的年龄出现越来越小的趋势,同时对于一些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小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迫切希望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正确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网络游戏成瘾的问题。

(2)自控能力差是海口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主要原因。通过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小学生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小学生往往会超出家长预定的时间范围需要家长的提醒,严重者则在家长多次提醒后依旧无动于衷我行我素甚至出现家长强行隔离的情况。

(3)家长对待网络游戏成瘾采取的措施不当。学生家长对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控制,但除了在时间上简单的控制之外并没有其他一些辅的措施来缓解孩子对网络游戏的痴迷程度,同时一些家长的错误行为和措施是孩子网络游戏成瘾的又一个诱因。

【注 释】

[1] 李亚杰.网瘾青少年的四大特征.《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

【参考文献】

[1] 余莎.广州市初中生校外网络游戏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6.5.

[2] 佐斌,马红宇.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研究――基于十省市的调查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17-122.

[3] 吴增强,周宇.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应对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7(05)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