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人物访谈报告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3:39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篇1

关键词: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指导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国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经过几年的摸索,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类课程建设中都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但由于受传统理念及教学环境、资源的限制,该类课程的主导教学方法仍是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项灌输职业规划知识与就业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习内容,根本谈不上对他们的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老师和学生都迫切需要一些成本低,但操作性强、学生收获大的实践方法来提高“知己知彼、人职匹配”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一、生涯人物访谈的概念和优点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职业从业者)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1]。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涯人物访谈是一种有效的职业信息获取渠道

通过与职场专业人士的直接访谈,能帮助求职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检验和印证以前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并了解与未来工作有关的特殊问题或需要,如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等。尤其是工作者对工作的实际感受和主观满意度、岗位的真实薪酬等,这些信息是通过其它渠道难以获得的。

2.生涯人物访谈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

学生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往往会优先选择那些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比较大,或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职业的从业者,这些生涯人物通常会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实际经验给大学生一些中肯的建议,如什么样的人更能胜任这类工作,这个岗位最需要什么素质和能力的人等,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结合就业市场和岗位,自主探究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合理的大学学习、生活和实习计划。

3.生涯人物访谈操作性强,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学生需要自己想办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联系愿意接受访谈的生涯人物,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与社会接轨的过程;其次,在具体操作时需要事先搜集资料,列好访谈提纲,访谈结束后要对访谈结果的信息进行提炼加工、交流和总结,这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概括和反思的能力都是一种锻炼。此外,该活动一般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并以小组为单位评分,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会认同团队目标,学会协作,共同分享感受,共同承担结果,充分感受团队学习的快乐和特点。

4.生涯人物访谈是搜集职业指导案例的好渠道

传统的职业指导案例来源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和一般出版物,或者是通过指导者自身亲历的真实事件而来,要么是案例范围太窄、新颖性不足或深度不够,要么是与大学生实际需求有较大差异,而采用生涯人物访谈这种有组织的行为,能够使案例的收集更加容易,也使得遴选典型案例的范围更加广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避免其他方法的缺陷,提高案例的质量。

二、生涯人物访谈的操作流程

1.目前教育界比较认可的流程

(1)寻找生涯人物。结合自己的兴趣、技能、工作价值观、教育背景和已掌握的职业知识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几个职业,然后在每个职业领域寻找3位以上的在职人士作为生涯人物。生涯人物可以是自己的亲人、老师和朋友,可以是他们推荐的其他人,也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大型同学录或某个具体组织的网页来寻找其他职场人士。

(2)拟定访谈提纲。结合目标职业信息设计访谈问题,对生涯人物的访谈可以围绕以下要点进行:行业、单位名称、职业(职位)、工作的性质类型、主要内容、地点、时间、任职资格、所需技能、市场前景、行业相关信息、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福利薪酬、工作感受、员工满意度等。

(3)预约并实地采访。预约方式有电话、QQ、电子邮件和普通信件等,其中电话最好。预约时首先介绍自己,然后说明找到他的途径、自己的采访目的、感兴趣的工作类型以及进行采访所需要的时间(通常30分钟左右),确认采访的日期、时间和地点。采访过程中学生应尊重被访谈者,注意保护他们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2.在教学中可以增加的流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生涯人物访谈的实效性,可以在实地采访之后增加两个环节:

(1)对访谈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访谈后,要求学生对访谈的内容、访谈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收获、对职业的反思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撰写出访谈报告。如果访谈结果与自己之前的认识出现严重脱节,应分析其原因所在,必要时可对另一个职业领域开展新一轮生涯人物访谈。

(2)汇报演讲。对访谈报告进行进一步提炼,制作成ppt,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演讲,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也是分享交流的过程。

三、指导学生使用生涯人物访谈方法时的一些要点

1.访谈之前应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自我探索

前面已经提到,提高学生“知己知彼,人职匹配”的能力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目的。生涯人物访谈实际上是“知彼”的方法之一,而这个知彼必须建立在“知己”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职匹配。因为只有对自我有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大学生才能在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收集自身所需要的职业信息。可以说,自我探索是访谈成功进行的基础。因此,建议教师应该在完成自我探索章节的教学任务之后再布置生涯人物访谈的作业。

2.对生涯人物的选择要结构合理

对生涯人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专业和兴趣问题外,最重要的是结构合理,既要有初入职场的人士,也要有工作了一定年限并做出了一定成绩的资深人士,后者更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年龄不大,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基于联系起来方便,很容易将一些与他们同龄的职场新人作为访谈对象,这种对象当然也是需要的,他们有助于学生了解某个职业的准入门槛,以及作为职场新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但由于这些人自己在职场中都还处于适应和调整阶段,对职业的认识和看法可能不够成熟,因此他们提供的信息只能作为一种参考。笔者建议在选择生涯人物时应优先考虑那些行业中的佼佼者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因为他们工作时间长,心智相对更成熟,对职业的认识比较全面,给出的建议和意见也会更为理性和客观。课堂分享的结果也证明,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学到的也更多。

此外,在决定了访谈对象,进行正式访谈之前,应指导学生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生涯人物的信息,越全面越好。这种信息的搜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地联系到访谈对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访谈过程中的互动,使生涯人物在接受访谈时愿意积极主动地透露更多有用的职业信息。访谈结束时,还可以请访谈对象再给自己推荐其他相关的生涯人物,这样可以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职业认知领域。

3.要善于掌控访谈过程

作为一个采访者,对访谈过程的掌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我们发现有少数学生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访谈对象非常健谈,喜欢按照自己的思路接受采访,并且这些人往往经历非常丰富和有趣,所以学生要么是听得忘了自己的目的,要么是根本找不到转入正题的时机,结果费了半天功夫,只是听了一场与主题无关的演讲而已。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最关键的是学生应非常明确生涯人物访谈的目的,并且在访谈过程中要牢记这个目的。为了避免偏离访谈的主题,事先应认真列出访谈提纲,一旦发现访谈对象将话题扯远了,应对照提纲适时地将访谈拉回原有轨道。当然,由于学生的交流沟通或者说采访能力毕竟是参差不齐或者说各有特色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应对不同的生涯人物,学生可以几个人一组去进行采访。如果访谈过程实在不能控制,建议学生尽快礼貌地结束访谈,选择新的访谈对象。

4.要提高访谈报告和汇报演讲的质量

撰写访谈报告和进行汇报演讲并不是对访谈内容的一个简单记录,而是对访谈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信息增值。访谈报告和汇报演讲涉及的内容可包括生涯人物基本情况介绍、访谈内容、总结、职业反思等。大学生在一个职业领域采访三个以上的生涯人物后就可以对照之前自己对该职业的认识,找出主观认识和现实之间的偏差,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职业和工作环境,是否具备所需能力、知识与品质,进而详细制定大学期间的自我培养计划[2]。

在进行汇报演讲时,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超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时间控制,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最有用的信息的能力。此外,为了提高汇报的质量,教师应尽量按组分散汇报的时间。比如,每周安排一组汇报,后面组的同学就可以与之对比,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自己的汇报稿,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最后,教师应注意将每个班的生涯人物报告进行归纳整理,这些真实生动的案例将有助于对更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篇2

关键词:高职;就业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27-03

一、就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实依据

(一)高职教育特色与高职学生特点

高职教育践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的人才。就业教育课程教学是实施生涯规划与生涯辅导的重要教育手段,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和设计职业生涯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特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导向明确性。高职教育是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实用性。基于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要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职业能力上下工夫,即培养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相匹配的素质和能力。三是课程教学独特性。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既不是纯理论课程,也不是纯实践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规划意识,使学生获得就业的技能和本领。

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条件的不同,高等学校被分成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高职院校属于专科层次,列入职业教育类别。高职学生有以下三个特点:

1.高考分数居中或偏下。在高职院校的招生过程中,录取学生的分数线大多是居中或偏下,但有相当部分学生的高考分数超过了三本B类本科学校录取分数线,这些学生大多集中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

2.积极和迷茫心理并存。从心理特征来看,大部分高职学生一般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对学生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有激情;但部分高分录入的学生内心深处向往上本科大学,他们怀有美好愿景,对就读高职学院心存不满,其矛盾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

3.学习主动性不强。从学习态度来看,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大学学习阶段是职业发展的重要准备阶段,提供就业教育课程学习,是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和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就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教育对象的全面性特点,是一项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涯全过程的系统教育工程。目前,在就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到位。就业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部分学校对就业教育课程却不够重视。我们通过调查了解,部分学生不了解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不知道自己最适合的职业,不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许多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主要以讲座为主,就业教育课程大多作为选修课开设,把作为就业教育核心和主要载体的就业教育课程摆在了次要位置,没有充分发挥就业教育课程教育的作用。

2.教学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教育课程教学管理不规范,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就业指导教育,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大多学校没有条件配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以兼职教师上课为主,师资团队大多由辅导员组成,而学校辅导员基本上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缺乏教学和工作经历,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缺乏经验和感悟,基本没有参加就业指导教育相关专业培训,更谈不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就业教育。

3.教学安排不合理。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临近毕业的学生,多以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即使学校将大学生就业教育列入了专业教学计划,也没有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涯的成长成才特点安排教学。由于没有遵循认识规律,在课时和内容的安排上不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律,不能适应大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性的素质要求。

4.课程实施创新不够。就业教育课程作为大学通识教育公共课程,要求提供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就业所需内容,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就业去向和职业类别情况组织内容,结合学生个体心理特质和不同职业素质要求实施教学。这些教学要求教师一般比较难把握,大多数教师缺乏对职业生涯信息分析和研究,使就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指导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

二、就业教育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通过以上情况分析和问题总结,以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教材为参考,认为就业指导教育课程要重视学生态度、意识的培养,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陶冶学生的个性,就业教育培养目标既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参考,又要参考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及企业用人标准,以促进毕业生与社会就业岗位的对接,从而实现以就业和社会需求导向的教育目标。就业教育的目标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能认识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通过自我认识实践,了解职业世界,了解创业模式,增强职业规划和创业意识。二是定位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确立大学学习的奋斗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方案。三是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认识实践技能、职业信息搜集与管理技能、职业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择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个人素质。

(二)课程内容

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要求,基于学生在选择职业和求职过程中对素质与能力的需求,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职业能力导向,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遵循认识规律,把大学生职业发展各个阶段会遇到的关键点提出来,以课程单元的形式开展教学,面向一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面向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课程内容方案按时间先后顺序,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具体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1.构建基于素质与能力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认识篇。该模块主要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两个转变,即从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转变、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让学生认识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划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实践,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和能力等,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认知,理性自我评估;引导大学生合理进行职业世界探索,帮助理性认识职业世界,了解职业生涯信息及职业对人才的要求,掌握环境评估的方法和原则。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课堂活动、测评工具、经验交流、社会调查等。

(2)规划篇。该模块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相关概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帮助学生重点设计自己

的大学成长计划并付诸行动;帮助学生理性思考与选择自己的目标职业,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决策技能,进行职业生涯路径选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实习作业、社会调查等。

(3)准备篇。该模块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流程;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建立就业信息的搜集渠道;帮助毕业生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效率与质量;帮助学生掌握求职过程中简历和求职信的撰写技巧;帮助学生掌握笔试和面试技巧,帮助学生提升就业权益维护意识,提高求职择业成功率。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读书指导、模拟活动、经验交流、实习作业、社会调查等。

(4)适应篇。该模块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让学生了解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区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了解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积累相关技能,发展良好品质,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读书指导、心理测试、经验交流等。

(5)创业篇。该模块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自我设计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帮助学生进行创业环境分析和市场分析,以形成自己的创业构想为创业做准备;帮助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引导学生提升创业素质,以提高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经验交流、社会实践等。

2.构建项目体验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项目体验为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机会,通过亲身体验触动学生的内心感受,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职场第一手资料,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意识,提高自身职业发展能力。教学方法有生涯访谈、现场参观、扮演角色、经验交流、社会调查与实践等。

(1)组织生涯人物访谈。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或者职业兴趣来组合生涯访谈小组、选择生涯访谈对象、开展生涯访谈活动,通过将生涯人物访谈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完成生涯访谈报告。借鉴职业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修订自己的生涯规划书。

(2)开展就业文化节活动。组织大学生就业文化节活动,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实践生涯规划和创业知识,体验职业规划和创业感受,提高职业发展和创业能力。

(3)参加企业专场招聘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有选择性的参与企业专场招聘会,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招聘流程、岗位要求、行业及专业的市场需求等信息,为求职择业做好准备。

(4)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推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就业教育的开展,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通过系列活动择优挑选创业孵化基地入驻项目,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创业综合素质,同时着眼于大学生具体创业技能的形成。

参加每个实践项目结束以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感想和体会,对于任务完成特别好的小组或个人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主要是引导学生提前接触社会,认识职场,把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就业教育课程实施和评价建议

(一)实施建议

1.领导重视政策保障。各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就业教育,在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方面加大力度,推进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相关专业培训,邀请企业代表担任就业指导客座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要考虑建立就业教育教师职称单独评定体系,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提高就业教育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2.规范专业教学计划。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规定就业教育课程不得少于38学时,对于高职学院来说,就业课程在大学生大学学习期间总学时应不少于30学时。学校要将大学生就业教育列入专业教学计划,并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安排教学,以促进学生的理想信念、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融会贯通,使学生的就业教育建立在素质的全面提升的基础上。

3.创新课程实施形态。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络资源功能,通过视频技术把优秀的就业教育课程引入课堂和课外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采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现场参观、社会调查与实践等方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行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需求,了解最新的就业资讯,提高就业教育的针对性。

4.课程设计贴近市场。设计就业教育课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考察知名企业有代表性和参考意义的用人标准,可通过对企业领导和毕业生进行走访调查获取信息资料,依据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要分专业根据职业素质要求组织课程内容,以适应企业的需要、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设立职业咨询室,提供与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有关的参考书籍,收集知名企业招聘宣传册等供学生查阅,丰富学生的职业知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职业测评、课程学习等功能模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每个单元的课程考核分成平时成绩、实践项目、考查作业等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占20%,主要以课堂考勤、课堂活动和实践项目参与情况为依据。实践项目占40%,主要考查生涯人物访谈和参加企业专场招聘项目。其中生涯人物访谈项目,要求以生涯人物访谈小组为单位完成生涯人物访谈活动,以各小组提交的生涯访谈报告质量为考核依据;参加企业专场招聘会项目,要求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感想和体会,以分享和交流活动效果为考核依据。考查作业占40%,主要考查职业生涯方案设计或个人简历设计。其中通过单元一的学习,要求学生设计一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3-5年);通过单元二的学习,要求学生制作自己的个人简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北平,龙立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庄明科,谢伟.职业素养入门与提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冯铁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2009,(5)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篇3

职业探索报告曾经我以为当一名教师是如此的简单容易,但经过我的访问和了解才发现这个职业的不简单。

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访问了我们的刘老师,刘老师是教我们现代文学的老师,他的思想很开放,这是我喜欢他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老师就应该有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就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别是思想。因为老师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文明的传承者更应该有这种去粗取精的老师要发展精神。

当我问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有什么能力要求时,刘老师首先就说——知识积累。他说,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对能力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是很高的,因为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学识还要有一定的技能技巧。作为一个老师要不断地积累,要博览群书才能掌握相关的知识也才能讲得更透彻,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其次是技能要求,包括表达技能和教育教学技术方法。表达技能也就是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一个好老师一定要是个善于言辞的老师,要能够将知识用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理解的言语表达出来,这也是一个技术方法问题,要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这就要不断地锻炼积累经验。教师还应该注意教学节奏,达到缓急有序、详略得当、有张有弛、抑扬顿挫、随机应变。三是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要能和学生有良好的互动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和反思能力,要经常通过观察学生的反映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细致观察和学生的反映以及学习效果作为对自己教学成效的评价标准。 四是教师一定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能否有效地驾驭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实际上,课堂管理不是要强化教师的权威或者训导作用,而是为了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环境,防止和干预不良行为的发生。五是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也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坦诚相对,互相尊重,尊重各自的独特性、创造性及个性,在与学生实际交往中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更多地接触和了解学生,更积极地关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亲切友好的良好形象,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能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六是教师应该具有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教师除了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以外,也应该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信息技术能力应用的课堂教学中去,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教师的工作内容在我们看来就是上课而已,但是通过了解我才知道,一节课凝聚了老师多少的心血。在我们看来就是短短的几十分钟而老师却要用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去备课,写教案。要花和很多时间去看参考文献这样才能讲的细致深入。老师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压力,来自社会、家长、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压力,社会要求教师具备极强的综合能力,家长要求教师是个有素质有能力负责的好老师,学校要求老师是个称职的积极上进的教师……教师要能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的未来指引方向,这就要求教师能与时俱进并且要有创新的意识,要能够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改革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初入教师行业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为以后的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的工资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条件并不是很高但是福利条件是很可观的。

通过这次访问,我感触很深。后来通过多方了解加深来了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让我更加坚定了走教师这条崎岖而美丽的道路。我问老师你怎么看待教师这个职业时,老师微笑着答道,我觉得我选对了,而且很幸运地走上了这条路,因为它带给我很多快乐,它让我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感到很恨成就感,而且我有很多时间去专研我的学术问题,让我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探索、前进。

最后,我觉得对教师这个职业要求很高是必然的,因为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是相当的重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将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教师就是未来世界的设计师。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说,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以后很可能从事教师职业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不断地积累和实践,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能力,不仅是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更是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博览群书积淀一定的文化内涵,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为自己增加成功的砝码。我们还应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要有远大的目标并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好教师。

为什么要进行职业探索社会职业的广泛性,据最新统计中国目前有1864种职业,这么多职业到底做什么职业、自己适合什么职业,是不能仅仅依据自己学什么专业就做什么工作的,是应该进探索,以便适合自身的职业。

人生的有限性,人的时间、经历是有限的,不可能做过几百种职业再确定喜欢什么职业,而且中国人的职业生涯的开始大多是仓促的,即当你没有准备工作时你就不得不工作了;而在大学四年里的时间是相对自由的,而且大学也是不如工作世界的最后一个集中学习阶段,花上几年时间了解职业、探索职业,为日后择业、就业而准备也是值得的。

探索职业的可能性,职业是可以通过探索而确定是否适合自己,尤其是很多职业都是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的,不必每个职业都要亲身实践,这也是间接经验的好处,职业探索更多地通过理论探索来了解职业世界,但仍有必要的实际调研以保证理论分析的准确性。

规划学业的有效性,大学怎么过?很多人是因为没有目标导致迷茫,而当对职业进行探索后就有可能发现所喜欢的职业,而自己与职业一定是有差距的,当你把补充差距作为大学努力的目标时,你就有了努力的内在动力,也就有效的规划了大学。

找到天职的可能性。人的天职是必须要经过不断地探索才是有可能找到的,而在大学里进行职业探索是有可能找到天职,只是要多进行一些探索。

职业探索的方法1、资料搜集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遇到的现实职业问题进行选择,如大一的学生选择对自己的专业进行专业探索,大二的学生可以选择对行业、职业进行探索;还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选择要探索的内容,如一个大一学生毕业后想去宝洁工作,那么他就可以开展对宝洁的企业探索,具体结合个人目标、兴趣选择就可以。

搜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baidu等第三方网站来了解搜集信息;还可以从官方或专业性的门户网站来搜集信息。

2、人物访谈

人物访谈即生涯人物访谈,简单地说就是你设法找一个职场人士(通常是你感兴趣的职业的从业者)进行采访,比如,你喜欢在IT行业从事营销工作,你就得想办法找一位在IT公司从事市场销售的人员(可以是你的师兄、师姐,或者你的朋友等)进行采访,通过采访了解IT营销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从业任职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1)生涯人物访谈的流程

找到人。找到人被大学生认为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仔细想想其实这是不难的,比如自己所在院系老师的推荐,父母亲人及他们的朋友,各种职业qq群,各种专业论坛、博客、网站等,只要是提供交流的平台,就有已经工作的人,只要你多问问,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到所需要的人,只不过让人家马上答应你的访谈是有点难的。

确定人。其实确定人远远比找到人难,因为你找到的很多人都是陌生人,而人家又不欠你一个访谈,所以如何运用伎俩让人家答应你访谈才是能力的体现。一般来说人都是友善的,大家都是愿意积极进取的热心青年的,尤其是你的请教曾经是他的遗憾时,他更乐意帮助你。所以,感谢是第一要素,共情是关键因素,赞美是促进因素,掌握好这三点,再辅之以较短时间如15分钟等的约定是很容易确定访谈对象的。

准备好访谈。当你拿到人家提供给你的15分钟或一个小时的时间时,你要体现这些时间的价值尤其是让人家感到有价值是很难的,不能在闲聊中浪费人家的时间,否则人家也是不满意的,所以制定一个访谈提纲就很重要了,具体内容可以参照下文里的访谈内容的介绍,但一定要注意的是,你的问题最好不要超过你所约定的时间,除非人家愿意并主动提出延长时间。

正式访谈。正式访谈时,准时是第一要求,包括准时开始与准时结束。在访谈中如果人家明确表示不愿意或不耐烦,那你一定要及时结束,因为这里的问题一定是自己的,所以你要回去总结,而不能无效地僵持,与其在不愉快中拖延到结束,还不如主动离开以少占用别人的时间。所以在正式访谈前的预演就很重要了,如果可能,最好找一个伙伴一起做演习。

汇报与感谢。无论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和状态结束访问,事后你都要将访问的记录和个人的心得提交给人家,一方面是对别人的价值肯定,另一方面也是让人家给你具体的建议与评价,同时也是自己有礼貌的表现,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还要表示对人家的感谢。

(2)生涯人物访谈的内容

生涯人物访谈的主要访谈内容有:

请介绍一下您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

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这份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或能力对本工作来讲是重要的?

参加什么培训,取得什么证书对这份工作是必要的?

工作单位对刚进入该领域的新员工提供哪些培训?

该职位的晋升路线是什么?

这份工作的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薪水大约是多少?

您如何看待这项工作的发展前景?

您认为我在大学期间应该作些什么才能进入这个工作领域?

请您再对所有大学生提一点建议。

(3)如何与被访问者交流

说到实际联系人时,很多大学生就会退却了,一是联系方式不好找,二是没有信心联系人家,觉得素不相识人家不会帮自己。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在自我设碍,如果你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呢?所以千万不要想当然!而且你考虑一下,如果大家都一样,那毕业时你会有什么比人家强呢?那你怎么保证自己可以胜出别人呢?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不过也没有劳而不获的事情!

第一,给自己一个身份--学生调查员;第二,要感谢人家,开头时要感谢人家花费15分钟来配合你的调查;第三,要赞美人家,如:你真是我遇到的职场贵人,你是我调查30位中最热心的女士,你给了我们20xx万大学生一个很好的建议。第四,你要表现得热情、积极、向上,大家是喜欢这样的学生的;第五,要表示调查结果会给他看,因为这本身就是你结识人脉的好方式,日后说不上你的工作就是人家介绍的呢。

其实大家都是善良的,想一想,如果有个高中生向你请教高考报专业的事情,而且人家表现得很热情还说你是他的人生贵人时,你会拒绝他吗?大家都有好为人师的心理,只要你谦虚并且赞同他的观点,这时候的交流就很好进行了!

(4)生涯人物访谈的注意事项

采访的方法,可以用电话采访,也可以当面采访,也可以用邮件或书信采访,效果最好的是在被访对象所在单位(或营业场所等)面对面地采访,这样你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工作环境有一个实地的了解,但尽量不要QQ交谈,那样太浪费人家的时间,况且也说不清楚。

采访前,你需要做充分的准备,比如准备好提纲、录音笔(必须经过被访者同意)、记录的纸笔等。生涯人物访谈的目的,除了了解职业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与被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自己得到实习和工作岗位的机会。

找人是个问题,但不是影响你做不做职业访谈的决定性因素,其实当你做了之后就会发现,如何问出你想要的答案才是最难的。

你提出的问题是要仔细思考的,不能不经过大脑的思考。

确定贵人是偶然的,但如果你不去访谈,贵人是不可能自动且主动地来找你的。

你最少要访谈十个人,其实对于你充裕的暑假来说,即使访谈三十个人也是不成问题的。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篇4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就业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11-03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83.2%。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38.94%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59.62%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50.48%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149.04%。(见图2)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83.2%。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38.94%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59.62%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50.48%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149.04%。(见图2)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收稿时间]2014-12-19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篇5

2009年10月15日,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先生造访湖南大学,在柳肃教授陪同下参观完岳麓书院之后,程先生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报告厅为到场的数百名师生做了题为“面向未来,走自己的路――跨文化发展与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的学术报告。

中西文化比较

程先生首先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谈了自己对中国建筑现状的文化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大量质量不高的西方建筑仿制品充斥大江南北这种千城一面现状的深深忧虑,指出了自己对所谓的“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这些流行说法的质疑。

程院士认为:文化自觉是中国建筑师走出“迷失”,实现创新的前提。没有一成不变的“强势文化”和“普世文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也需要冷静深邃的思考。他指出,中国建筑师必须具有文化观与历史观,应该通过跨文化发展的途径,追求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建筑文化是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的努力方向。

如何解读西方现代建筑

程院士认为应该从建筑本体出发解读西方现代建筑,要向西方多元化的建筑流派学习,不仅仅要学习他们在形式上的创新精神,更需要学习西方重视理性分析的传统,这对于我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至关重要。他批评了“唯形式论”和“形式一元论”两种当代西方艺术主流,告诫在座的师生不能一昧的食洋不化,要增强自己的分辨力。

如何解读中国传统建筑

第一:是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匀质性。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整体的匀质空间来展现其建筑表现力,这与西方建筑理念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特别关注与自然的融合。受“师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等理念的影响,建筑自然化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之一。

第三,空间形态的随机性。和西方古典园林几何化构图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形态随机多变,自然生成,与西方建筑有明显的差别。

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

在现代创作中如何借鉴传统,是自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以后近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建筑师心头挥之不去的困扰。程泰宁院士则对“传统”与“现代”有着自己独特深刻的理解:

第一:现代与传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概念和文化概念,传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延续,但当它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契合时,传统文化其实已升华为一种新的文化。

第二:脱离了现代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特别是现代人的文化理想和审美取向,笼统的讲传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第三: 传统≠中国,现代≠西方。未来,他认为: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所追求的应该是在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和“中国”的契合,唯此才能在创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

第四:可以从形,意,理三个层次进行探索,以“抽象继承”的认知模式来吸收和借鉴传统,这样可能会有更广阔的建筑创作空间。

介绍完自己对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理解之后,程先生以环境、空间、意境、形式、功能、技术、可持续发展等四组内容介绍了自己近年来的多项代表作品,比如浙江美术馆,宁波高教园区图书信息中心,四川建川博物馆(俘虏馆),绍兴鲁迅纪念馆,杭州铁路新客站,中国海盐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等等,结合具体项目案例阐述了自己“天人合一”的建筑观,“理象合一”的方法论及“情境合一”的审美方式。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篇6

迈克·华莱士在93岁时停止向世界发问。

过去半个世纪里,他的名字一度让骗子和流氓头疼。他所服务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播出的广告称,如果有四个单词让这些人从心里害怕,那一定是“迈克·华莱士在此”(Mike Wallace is here)。因为这位新闻访谈类节目《60分钟》的主持人,几乎以审问的方式撬开他们的嘴,即使面对国家首脑,他也毫不留情。

三十多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逊接受采访前,曾咆哮着警告他:“我不想谈越南,如果敢提越南,我就让你们这帮小子立马滚蛋。”

华莱士深吸一口气,以“一个男人对男人的架势”走了过去:“越战了你,总统先生,然后,你了整个美国。你该谈谈这件事!”在自传《你我之间》里,他这样回忆。

这个曾要干到“四脚朝天”的人,4月8日在美国东北部一家疗养院里停止了呼吸。他患有心脏病和老年痴呆症,在最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提起过《60分钟》,仿佛那段辉煌的岁月和他的健康一同被拐跑了。

不过,那些连他自己都遗忘了的日子,如今正被人们津津乐道。那些和尼克松、霍梅尼、邓小平、打交道的片段,成为新闻专业课上的一个个案例,也是很多电视台记者反复学习的教材。

“迈克·华莱士一度是中国新闻人遥远意义上的角色榜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洪兵说。

实际上,这个新闻界的榜样起初可算不上什么典范。他家世寻常,成绩平庸。偶尔几次,他还干过去商店偷五美分的口香糖这种不太光彩的事。

华莱士本来可能成为一名律师,或者是英语教师。但在上大二时,当他第一次走进学校广播站,他的人生换了个频率。

在一家默默无闻的小电台里,这个年轻人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兴奋地告诉母亲,播音员比议员还棒,因为整个美国都能聆听他的声音,议员却做不到。

不仅是美国,他让全世界都听到了那些直接甚至有些粗暴的声音。

他问刚刚下台的美国前总统卡特:“你一定非常妒忌罗纳德·里根。”他对着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做了个捻钞票的手势:“为什么俄罗斯腐败盛行?所有问题都得靠这个解决?”他问邓小平:“您是中国第一号领导人物,您准备在主要领导人和主要顾问的位子上再留多长时间?”

这种毫不留情的提问甚至让他的小儿子克里斯有点儿难堪。大学每个学期开始前,父亲总会很直接地问已经成年的克里斯:“你需要多少钱?”“那种感觉就像被迈克·华莱士采访一样。”克里斯说。

对于华莱士真正的采访对象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如果这个男人口中突然冒出“请原谅我”这几个字,那才是灾难来临的信号——接下来的问题会让你难以回答。

“萨达特说你是……请原谅我,”坐在伊朗前领导人霍梅尼对面,华莱士伸出左手捂住胸口,“这不是我说的。他说你是一个疯子。我知道你听到这个评论了。”他说完,屋子里的空气似乎凝结了。华莱士偏了下头,示意翻译。“什么?疯子?”翻译疑惑地低声问。华莱士用肯定的语气重复了一遍:“是的,疯子,这是我从电视上听到的。”

实际上,早在1986年,华莱士的名字就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他是法拉奇之后第二位采访邓小平的西方记者。为准备这次采访,华莱士阅读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邓小平的文字资料,并同见过邓小平的人交谈。美国新闻界曾有人这样评价他:“有着一肚子文件、事实、问题和旁证材料,每次采访至少要做50个小时的功课。”

华莱士要求中方把采访地点定在中南海,而不是邓小平通常会见外宾的人民大会堂。两人面对面坐下后,邓小平从桌上的一包“熊猫”牌香烟中抽出了一根。“我抽烟可以吧?”82岁的他说。“可以。能给我一支吗?”68岁的华莱士欠身,向邓小平伸出一只手。

华莱士的提问包括中苏关系、中美关系、、改革开放,以及涉及“”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敏感话题。访谈时间比原定的一小时增加了二十分钟。

邓小平挥手的动作和坚定改革的声音,通过华莱士传递到全世界。

不同寻常的采访风格让华莱士获得了美名,还有非议。有人说,他的提问方式近乎“”。

尽管晚年他在节目中向曾经被他伤害过的芭芭拉·史翠珊道歉,但仍有人抓住他的小辫子不放。1991年,华莱士在采访中问芭芭拉为什么会落下“”这个骂名,并提及她缺乏继父关爱、母亲对她的事业并不支持,这位好莱坞女演员当场哭了。

“华莱士在审问人,有时冷酷无情地剖析他们。他的武器很多,包括彻底调查和怀疑。他的问题如此直接,令人感到窒息。”美联社在写给他的讣闻中这样说。

这种尖锐与充满质疑的采访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一些新闻从业者。

2002年,央视《东方之子》原主持人方静到美国工作时,曾在CBS的办公室见到华莱士。“你可能不知道,其实我的采访是你教的,我把《60分钟》当教材。”华莱士很惊讶,问她怎么评价自己。“rude(粗暴)”,方静半开玩笑地说。华莱士听了却哈哈大笑,“rude but fair(粗暴但公正)。”他回答。这也是他打算写在墓志铭上的话。

在早期职业生涯中,华莱士也主持过娱乐节目。1962年,他19岁的大儿子彼得在希腊攀岩时失踪,华莱士雇了一位向导和一头驴上了山,当他向下望时,在山崖下发现了儿子的尸体。此后,他决心只做严肃新闻。

“他本来会成为一名作家,一位记者。”多年后,华莱士回忆此事时眼睛有些湿润。他想起彼得临行前曾说,如今社会问题并不被政府和新闻机构认真关注。他曾对儿子承诺,要深入新闻背后。“我要做些让彼得为我感到自豪的事。”

他拒绝了尼克松的邀请。华莱士或许会成为白宫的新闻发言人,但他认为自己的秉性不适合。“给负面新闻贴上一张幸福的脸,我对此不感兴趣。”写给尼克松的信中,他这样说。

这个喜欢把难题抛给采访对象的人,也遇到过难题。1981年,参与越战的一个美国将军以诽谤罪他和CBS,索赔1.2亿美元。官司打了四个月,最后以CBS道歉结束。

“一个记者的道德和名誉被撕裂了。”华莱士患上抑郁症,整夜失眠。但只要回到荧幕上,他就变回那个强硬的人。

2000年,他在北戴河采访时已82岁高龄,但他的问题并没有因此变“钝”。“有些人说你成功的原因是‘绵里藏针’,这是你成功的秘诀吗?”他试图激怒采访对象。当被反问如何看待李文和间谍案时,华莱士陷入思考,并在片子播出时有点苦涩地加入了一句画外音:“如果有什么时候应当改变话题的话,那就是现在。”

他于88岁退休时身体里装着心脏起搏器,左腿里藏着一个伸展装置,耳朵里有时塞着助听器。他为《60分钟》工作了38年,新闻从业时间长达60年。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篇7

【论文摘 要】 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应在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三方面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该课程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和任务,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应重点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 组织课内实践教学,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三种教学形式:一是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举办课堂展示课,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三是通过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组案例提供高度拟真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观念的感悟,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为学生自觉规范行为创造条件,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德育课亲和力的有效形式。案例教学通过事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和分析问题,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此外,案例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该教学法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前提的,它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同时,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案例,寻找答案,使学生学会思考、自学、探索、研究、合作和创新,它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 

案例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讨论时,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并选出各小组的发言代表在课堂上代表本组成员发言。在案例教学中,强调小组的集中交流讨论。因为如果没有小组的集中讨论,没有组内成员的相互启发、补充、分工、协作、激励和支持,个人很难分析得好。在组织学习讨论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的机会,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课上的你争我辩,学生都表现得非常踊跃。他们积极思考,发言稿一改再改,力争论点突出,论据翔实,还在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竞赛。通过这一讨论过程,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其次,案例教学的书面分析报告是整个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写作能力。学生在结束课堂讨论后,把小组的分析以书面形式呈交教师。分析报告一般不超过2500字,可以附带图表,也可以制作成课件。 

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知识时,除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外,教师还可从网络电视上搜集有关视频案例,也可搜集一些学生身边的案例。 

(二) 课堂展示课 

课堂展示课就是把授课内容通过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当代中职生思想活跃,渴望平等,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索欲,因此,应给予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知识的舞台上尽情表演。如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用图画的形式展示职业生涯的选择类型、通过图片资料展示成功人士的生涯发展过程等。课堂展示课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评委由学生选出,当场打分。这样,既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使教师与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加强互动,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做”的环节,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加强中职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别形态的戏剧法,通常是指用来分析学习团体感兴趣的真实生活情况的情景短剧。角色扮演法是情景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亲身体验的角色扮演往往来不及深思熟虑,可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促使学习团体更真实地感受到问题、事件及某些情况,借此帮助学生了解及面对问题并迅速作出反应。如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求职、面试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取经验,当生活中遇见类似状况时,知道如何应用所学。而且,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真实的人际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 组织校内实践教学,活跃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践即第二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教学目标,应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职业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在校园内,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可开展各种生动的生涯教育活动。一是举办各类讲座。请行业的人事主管到学校给学生讲解行业对员工的要求;请在职场上就业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讲述自己的就业创业历程、经验和教训,并与在校生交流座谈,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认识;组织学生观看行业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使学生学有榜样;在学生到单位实习期间,请以往的毕业生现场说法,使学生正确对待实习。二是开展各种竞赛、主题班会。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举办“心秀未来”演讲比赛、“创业之星”征文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职业礼仪比赛、国际护士节集体授帽仪式、“心灵手巧”手工制作比赛、“环保”时装秀比赛等;定期举办“我们爱专业,明天更美好”、“树立自信,放飞梦想”、“做一个成功的未来职业人”、“校友访谈、指点迷津”等主题班会。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德育课程的内容,完善德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拓展其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其求知欲,提升课程的吸引力。 

三、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求实精神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实践教学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接触的人和事无疑是更生动、真实的教材。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开展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熟悉行业,拓宽视野,增强对行业的理解和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信心,是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之所在。 

可组织在校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展开调查,也可组织学生开展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查,参加寻访行业人士(生涯人物访谈)、定期到社区及福利院或养老院进行志愿者服务、暑期“三下乡”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其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不断完善自我, 增强提高职业能力的自觉性,从而促进中职生专业生涯的发展。 

总之,社会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二者必须有机结合。开展具有职业特点的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证明,这种“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为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第一,可使学生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素养,有效缩短了“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第三,可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创业奠定基础;第四,进一步提高了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篇8

关键词:重庆市;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97-02

为深入了解高职类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对重庆市2011级医学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选取重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大一学生,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形式为辅,通过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表、网络聊天交谈、深入宿舍访谈等形式抽样调查5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494份,有效回收率为98%,学校主要涉及重庆三峡医专和重庆医专,专业涉及中医骨伤、护理、临床医学、中药等20多个专业(方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当前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1.医学生专业选择依据和喜欢情况

专业选择是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因素,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适合自己及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能够实现专业和职业的有效对接,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快速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据调查发现学生选择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图1所示,34%的人认为适合自己或喜欢专业而选择专业,26%的人根据就业形势来选择专业,40%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自我明确的观念和想法。而对于专业的喜欢程度,40%的学生喜欢目前所读专业,34%的学生不确定,不喜欢和没考虑过的占30%左右。这反映出有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比如家庭、就业形势,同时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仓促、普遍盲目选择专业,缺乏综合决策,导致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

2.医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情况

如图2所示,在此次调查就医学生学习目标、未来打算、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当问及有无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时,在随机抽查的500位学生中仅有27%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非常清楚的分阶段性的规划;37%的学生有比较清楚的规划,但无长期规划;将近40%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或从来没有想过。在学习和生活目标确立方面,大多学生有清楚的长远或短期的目标,有35%左右的学生目标模糊或没有目标。这说明有相当部分学生对自我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学习和生活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人生发展缺乏主动规划的意识。

3.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度

大学生处于职业探索和职业准备期,要合理安排大学学习周期,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我们就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关键依据、内心需求度等方面进行了抽样问卷,结果如图3显示,有5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重要,一般的占23%,只有11%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医学生内心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方面,60%学生需求度很高,25%的学生需求一般,仅有约为10%的学生不需要。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观念转变问题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

4.医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

学校在医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承担重要角色,起到理念引导、具体指导、过程监控、条件保障及创造等作用。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满意度如图4所示,22%的学生非常满意或满意,47%的学生满意度一般,30%左右学生的学生不太满意。对所在的学校或社区职业生涯规划的中介或服务机构数量调查显示,17% 的学生认为较多,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数目较少,也有30%左右学生对此无关注。

在对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以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发展的调查时,绝大部分学生选取的方式是学校开设相关指导课程或举办讲座。34%的学生期望学校提供培训方式为邀请校外专家进行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方面服务,30%左右学生期望是到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实习。在对“在学习职业指导中,你最期望学到的是什么”一项调查中,有60%左右学生期望学习“求职、面试技巧、职业礼仪、形象设计”等方面的指导,选择期望学习“工作中为人处世原则”的比例为25%,15%的学生期望学习“从专业知识方面择业”。

从以上调研数据看;目前,几乎所有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工作都非常的重视和关注,学生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得到大家的认同和重视,也做了相关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限制,如缺乏专业专职的指导教师、缺乏物力财力的支持等,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和效果并不理想。

5.医学生就业观念和信心的情况

医学生的就业信心如调查如图5所示,绝大部分同学相信能找到工作,仅7%的同学无信心找到工作。在对“选择就业时,你以为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及用人单位最看中的是什么”进行调查了解时,半数以上的同学把良好的发展空间作为择业的首选,爱好、薪水高低、稳定性各占15%~20%左右比例。对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一题,有超过60的同学认为是个人能力,学历和专业各约占15%,从以上反应出当今就业压力大,以及对自己能力信心不足,缺乏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专业技术、社会实践少,成为同学们对就业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从医学生就业观念和信心的调查情况来看,医学生的自主择业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择业标准发生了变化,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思维,不再单单重视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对单位的发展前景和用人机制的也很关注,同时高学历和名校效应也逐渐被淡化,更多注重个人能力。

三、推进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形式化,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明确目标,突出专业特色,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对于大一刚入校的新生,应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和职业生涯的初步认识和规划。二年级学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毕业年级学生,应侧重临床实践操作能力锻炼以及就业形势了解、择业技巧的指导及就业前的心理调适。通过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培养学生准确定位自我、主动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发展和要求,有导向行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其次,职业生涯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学生因自我特长和未来职业定位和发展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开展职业咨询,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就业途径、职业发展等个性化咨询,让学生通过相对专业化的职业咨询少走弯路,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同时满足医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最后,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网建设,动态更新就业网信息,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给予学生全程职业指导,拓宽学生的就业面,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体系改革的需要。同时,还可考虑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法规、政策咨询等在线服务及学生相互交流经验的平台。

2.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持续发展

职业指导老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医学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培训,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在专业发展、职业定位、就业知识、就业信息判断和个性化咨询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对任课教师、各院系招就学工干事、辅导员的技能培训,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同时,加强与学校心理咨询室合作和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李存茂.医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J].时代人物,2008,(4).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篇9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家庭生涯教育;建议

家庭是个性化生涯指导的重要场所。家长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并针对自我人格特质清晰生涯发展方向和路径。家长从事的职业、对职业的态度和职业价值观,对孩子生涯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早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并日益增强,对成长与独立的渴望,正是其描摹、规划未来的大好时机,也是引导其发展、给予其方法指导的关键期。为了解处于青少年早期的家庭对生涯教育的认知及实践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开展生涯教育,2014年9-10月间,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联合西城区妇女联合会,在区内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中开展了调研。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进行。问卷调查采取分类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区内3所不同规模学校的小学5、6年级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学校下发并回收。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问卷有效率93.4%。[1]我们还通过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委员会)与30余位家长进行了群体访谈,先后与参与调查学校的9位德育干部和班主任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及访谈题目由专门从事德育和家庭教育研究的人员设计,并在预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施测,确保了问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调查结果使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及其家长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围绕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父母对家庭教育、特别是对生涯教育的认知情况,家庭开展生涯教育的基本情况及需求等方面设计。题目类型为选择题、程度判断选择题及综合题。访谈题目与问卷内容相关,是对问卷中相关问题的深化和原因探析。

被调查的299名学生家长中,5年级学生家长184人,占61.5%;6年级学生家长115人,占38.5%。男生家长155人,占51.8%;女生家长144人,占48.2%。填答问卷者64.2%为学生的母亲,33.3%为学生的父亲。

[1] 如无特殊说明,文中使用的百分比均为有效百分比。

超过60%的被调查家长拥有大专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父母的学历水平差别不显著(见图1)。被调查家长中“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高(见图2)。一半家庭的月经济收入在5000――12000元之间。贫困家庭占总数的5.1%。高收入家庭(月收入20000元以上)占11.2%。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和三代及以上人员共同生活的家庭为主,两者的数据百分比分别为64.2%和25.1%,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背景家庭占10.7%。(见图3)对比以往调查数据形成的区域常模,学生家庭结构状况、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与常模相近。

二、调查的主要结论

(一)对于生涯和生涯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

1.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生涯

调查结果显示,将生涯等同于“职业生涯”的只有5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7.1%。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涯主要是指生活、生命、生存等,或指过什么样的生活。持这种主张的人多数认为生涯中包含职业生涯,但含义更广。例如,有的家长认为:“生涯真的是多方面的,生活,学习,工作无所不在。”生涯指“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生涯包括职业生涯,主要指人生生涯,如何生活,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生涯就是过程,在过程中付出努力,赢得自信,获得收获。”这些对生涯的认知不仅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生涯的特征,也透射出一些对生涯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2.多数被调查者不了解生涯教育

“听说过”生涯教育被调查者仅有68人,占23.5%;221人“没听说过”,占76.5%。生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1972年美国教育总署原助理署长沃兴顿( R. M. Worthington)在东京演说时正式提出的。“生涯教育是改变所有教育系统,以求造福全民的革命,它强调所有教育的经验、课程、教学及咨询辅导,是为个人将来经济独立、自我实现及敬业乐群生涯的预备,它通过改善职业选择的技巧与获得职业技能的方式,提高教育的功能,使每位学生能享受成功及美满的生涯。”[1]生涯教育进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只是近些年的事儿,多数家长“没听说过”也是正常的。

(二)对于生涯教育内涵的理解及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1.家长更关注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的教育

问卷设定了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认识自我的基本点,采用5等级“需要程度”选择的方式了解家长对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的态度,结果显示,家长普遍重视引导孩子认识自我,尤其重视“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见图表4)且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比例达57.2%,另有38.7%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孩子的优势与不足”。

2.家长比较忽视引导孩子关注社会和思考未来

问卷设计了一些关于关注社会及孩子未来发展的问题,除了“孩子需要参加职业体验和多种社会实践的机会”一题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为37.8%外,其他问题此选项的比例几乎都是所有问题中最低的。其中,认为“非常需要”“经常与孩子讨论未来的发展”的百分比为22.7%,而认为孩子“非常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有效百分比为61.1%,两者相差近40.0%。可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重视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

(三)更关注孩子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发展

被调查家长认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最重要,百分比高达49.0%;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占26.0%;而排在其后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自理能力”、“爱的能力”等选项的最高百分比仅为7.3%。(见图5)

在对培养孩子能力的态度的调查中,被调查家长选择比例最高的分别体现在与学习相关的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和学习习惯、独立性等方面,其次是与孩子自我发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而与家庭生活及学生今后生活相关的能力,如让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更好地使用零花钱等,选择的比例则明显不高。

(四)家长的生涯信念和职业价值观比较积极、正向

家长的生涯信念比较积极,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成绩和未来、目标和动力、社会关系和工作岗位等之间的关系。例如,半数家长不认为“现在的成绩不好,以后很难有好的发展”,近90%的家长认为“孩子有目标,学习就有动力了。”73.3%的家长不赞同“家里有关系,就能给孩子找到好工作”。84.2%的家长能够客观地看到社会发展太快,现在的规划只能是个大致的方向。但是,调查也显示,多数家长担心会为孩子的发展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一比例达到70.3%。因而,多数家长会让孩子在个人发展方面多听老师的意见,93.7%的家长会“指导孩子寻求成人的帮助”。

在“您认为理想的工作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了解家长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中,百分比最高的为“自己感兴趣”,达到74.9%,占被调查家长总数的3/4。其次依次为“稳定”、“收入高”和“为社会做贡献”、“社会地位高”。(见图6)家长在“对孩子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的选择中比较集中在“个人能力”、“个人努力”这些主观可控的因素,有1/3的人认为“社会环境”和“人脉关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见图表7)这些生涯价值观及生涯信念会对孩子发生影响。

(五)家庭生涯教育大多处于无意识状态

1/3的家长平时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关注孩子品德状况和心理健康的比例较低(见图8)。有85.7%的家长引导孩子设想过未来,其中,有11.5% 的“有了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57.5%的“只有一个大致设想”,31.0%的“没有结果”;而认为“孩子太小,还用不着”和“社会变化太快,设想了也没用”的占12.3%。而在引导孩子设想未来时,家长主要思考的是引导孩子做什么样的人、发展什么兴趣爱好和从事什么职业,对于今后生活方面的引导,诸如选择什么样的家庭生活、爱人等方面则不关注。(见图表9)现实生活中,“经常带孩子了解、体检不同职业”的家庭为25.6%,乐于引导孩子欣赏高雅音乐的比例为29.5%,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的占45.1%。这些都是发展孩子兴趣、引导孩子关注社会,进行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比较随性,没有清晰、一贯的理念和思路。

三、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篇10

让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一群人的梦想

2010年7月,1个支教老师,10个贵州山里孩子,来自6个城市的35名爱心车主开始了一场爱心接力――孩子们从贵州跋涉4000里来到上海参观了世博会。而这都起源于这位网名为“珠溪玉”的支教老师发的一个帖子。此前,刚结束支教的珠溪玉在天涯上发帖,希望能在离开前再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却没想到真的“一帖百应”。

这就是天涯公益的力量,让一个人的公益梦想变成了一群人的。

据天涯社区公益总监梁树新介绍,在天涯公益的聚合页里能看到很多正在进行的公益活动和公益推荐帖,此外还有公益同行、天涯互助、环保先锋、天涯志愿者等相关论坛。

作为一个支持型社区平台,天涯公益社区的活动以网友自发组织为主,官方发起组织为辅。“我们计划今年邀请30至50家有公募资质基金会和草根NGO入驻,天涯将给他们赠送一年价值50万的公益空间,并对他们的公益项目和机构进行宣传和推广”,梁树新告诉网络导报记者。由于广州在今年5月1日率先放开了公募许可的范围,草根NGO也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公募资格,中国将拉开公募时代的序幕。而这些草根NGO迫切需要通过像天涯这样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与公信力,以便开展项目推介和筹款。目前王克勤组织的“大爱清尘――尘肺农民工救助”、微基金“贵州山区午餐计划”等公益项目已经通过天涯公益社区在持续开展劝募活动。

公益监管不可少 不让爱心“伤不起”

据梁树新介绍,天涯上的公益活动有90%以上都是网友自发组织的,官方发起的活动虽不多,但都是长期性且规模较大的项目。比如2011年3月开始,由微基金和天涯社区等共同推进的贵州山区午餐计划。为保证公益活动的公开透明,微基金将财务信息精确到0.1元并公开在网上,赢得了网友们的信任和支持。

“原则上天涯公益社区目前只允许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或拿到公募许可证的草根NGO在平台上筹款,但是也经常会有网友个人求助的案例。”梁树新解释,像人命关天的紧急事件,让当事人直接找公募基金会的话效率很低,所以天涯公益也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但是一定会保持有效监督。“在公募基金会介入后,我们会立即删除接受捐款的个人账户,只保留公募机构的账户。在慈善环境恶化的大环境下,网友们的爱心尤其需要保护。我们绝不能让虚假信息损害网友们的爱心,但也不能让每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错失救助机会。”梁树新语气坚定地表示。

草根微公益:星星之火可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