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9:34

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

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篇1

今天下午放学以后,我看时间还早,我就约着我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我家楼下玩耍。

我家楼下有一个公园,公园中有一个露天乒乓球台,我们掏出乒乓球和乒乓球拍在那里开始玩了起来。我并不会打乒乓球,但是我的朋友们会打,于是他们就非常耐心的教我怎么玩儿,我听了小伙伴们的教导以后,很快就练习起来,不一会就打得非常顺手了,我们就开始了比赛。

但是我终究是一个新手,没几局我就被打的落花流水,伙伴们则技艺高超,每一局都能够赢得我。

后来时间不早了,天也快黑了,我们不得不说再见回家了,我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来这里打乒乓球。

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篇2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句话现在很流行。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小伙伴。同一班级或同一教室里学习,甚至同桌好几年的同学,还有对门住了几年或十几年的年龄相仿的孩子,都未必能成为真正有趣、知己的小伙伴,都未必有私相共处的欢乐时光,都未必会留下彼此的影响、友谊和念想。同学和邻里孩子正在成为“面熟的陌生人”和身处群体的“孤独个体”。

许多孩子没有自己小伙伴的情况,我国早些年就有了,近年没有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前些年的一些原因,如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家庭的小型化、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家居的封闭化和精美化以及社区关系整体意识减弱等,还没有消除。现在又来了“数码藩篱”,手机和电脑的密集使用隔离了小伙伴交往仅存的时间和情感需求,成了他们更为亲密的“数码小伙伴”。

这种状况很不好,有教育界人士称之为“同龄伙伴危机”,这并非危言耸听。缺少同龄玩伴,使孩子们的模拟体验增多,而生活体验减少,间接体验变多,而直接体验减少,这些对成长来说是个“伤”。调查表明:“伙伴危机”已影响到我国孩子心理的正常健康发育,出现生活体验少、人际交流少、自立迟缓、交往和合作障碍等问题,这将影响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和正常发展。

目前,我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增多,尽管影响因素很多,但同龄玩伴的减少或缺乏必是重要因素之一。“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背后就有缺乏伙伴教育的阴影。还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知如何或不愿与人交往而成为所谓的“资深”宅男宅女。

伙伴教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和力量,父母和教师与孩子玩可以,但都不能代替同龄玩伴的角色。当然,再先进的数码产品也不能替代同龄的玩伴。要把欢乐还给孩子,就必须先把更多的小伙伴们还给他们。南京市的做法,不仅是恢复和加强伙伴教育,更是一种教育本性的回归。我们希望学校能为孩子创造更多和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按自己的规则游戏,以自己的性子撒欢儿,结识更多的小伙伴,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自己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享受自己合作的成功和快乐,在伙伴教育中渐渐磨砺和成长。

现在,各国教育界都十分看重和鼓励伙伴教育,如美国给儿童制定的社会化标准,其中的一条就是“至少有一个同龄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之久”。我们也应借鉴,考虑如何在教育制度上保护伙伴教育,使“我有我的小伙伴”成为孩子的一种教育权益,不可侵犯。

(原载2013年10月24日《扬子晚报》)

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篇3

――《孟子・梁惠王下》

2008年6月,比尔・盖茨挥泪告别了微软。回顾走过的三十多年微软道路,盖茨说:我的贡献在于开创了软件业。盖茨使得软件得以从硬件的附属功能独立成一个产品,随后,演变成一个巨大的产业,并在软件业的周边,发展起同样巨大的软件服务业。用微软的逻辑来说,软件及软件带动的整个产业链,就叫做“生态系统”,在健康的情况下,这个系统中的大小树木,虽然参差错落高矮不一,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空间。

在中国,微软亚太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同样按照打造健康的渠道伙伴生态系统的目标来构建合作伙伴网络,并通过“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大学”等多种方式,源源不断地为合作伙伴乃至整个产业分享知识和培训人才。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总经理柯文达在接受采访时说:“服务不是简单的技术支持,因此我们的出发点不仅仅是服务本身,还包括服务的生态系统建设。”

共同做大服务产业

微软的基本理念是“经由合作伙伴来进行销售或服务”。柯文达说:“很多业务我们会请合作伙伴来分享商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技术培训和运营支持。因为最重要是我们的客户能够得到最高程度的服务满意度。因此,除了人才的培育,我们还会带来先进的技术以及国际运营的经验。”

成功的大型企业都在致力于回馈社会,承担企业公民责任,除了参加公益活动,培养人才以外,柯文达认为合作伙伴生态系统的建设同样是软件公司回馈社会的一个表现,比如,一家大企业如果每个月纳税100元人民币,而它所创造的环境中有100家小企业,他们每个企业每个月分别纳税10元人民币,加起来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如何把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建立起来,规模变得更大,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亚太区合作伙伴支持部经理沈晓兵表示:“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合作伙伴跟微软一起加入到一个更大的资源共享圈子中来,实现双赢或多赢。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实践中努力,利用微软的资源带动全球合作伙伴一起进步。目前,在我们的合作伙伴圈中,包括亚太区12个国家,每年的合作伙伴都达到上千家的规模。这说明我们提倡的理念正在被大家所接受。”

沈晓兵本人就是一个伴随微软全球支持中心而获得成长的“成功案例”。2000年加入微软的时候,沈晓兵的身份是开发者支持工程师,在上海为美国客户提供技术支持。2004年,他开始担任大中华区营运企划部经理,工作职责包括业务管理,项目管理,流程和工具,质量和实验室管理。到2007年8月,沈晓兵晋升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亚太区合作伙伴支持部经理,统一管理整个亚太区的合作伙伴支持业务。随着沈晓兵个人管辖范围的扩大和工作的日益繁忙,我们不难推断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的合作伙伴网络也在越来越大。

沈晓兵说:“合作伙伴是微软向客户提供技术和支持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专注于IT行业的合作伙伴会越做越大,能够成为服务行业标杆。”

分享商机

从1997年成立以来,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已经实现了在微软内部的三次升级,从服务大中华区,到服务亚太,进而到服务全球客户。组织也于2007年底于亚太区合并成立总部位于上海的微软亚太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包括了大中华区以及韩国、东南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技术支持团队。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的规模越来越大,与此相伴的,合作伙伴网络也在不断扩大。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就是:合作伙伴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根据IDC公司2007年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全球范围内,微软每赚1美元,合作伙伴获得的平均收益是7.79美元。在中国,微软每创造1元人民币收入,微软生态系统中其他公司就可以相应获得16.89元人民币的收益。 一般来讲,企业利润来源遵循业界通行的“二八定律”,即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沈晓兵说:“微软只做那些带来高利润的20%。但剩下的80%也在成长,他们同样在使用微软的产品,同样需要微软提供服务。对于这些合作伙伴而言,在一定层面上,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不仅是技术支持机构,更是一个知识传播中心,不断为合作伙伴提供帮助并分享知识。也就是说,一方面微软通过帮助合作伙伴打通渠道,在技术、培训、销售上支持他们,让他们得以成长;另一方面,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微软也能赢得客户,增长利润,这就是双赢和多赢。”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看到柯文达办公室附近的墙壁上,挂着一面锦旗,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亚太区公关经理胡英介绍说:“这是一家合作伙伴刚刚送过来的,他们想以此表达一下对我们长期的卓越技术服务的感谢。”

传递知识的竞争力

通过“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大学”及与苏州高博开发软件技术学院――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联合课程,为合作伙伴、用户及中国IT服务产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专门的技术和软硬技能培训,也是微软重要的工作之一。理由很简单,微软拥有最高水平的专家,他们可以提供最高水平的服务,但是,那另外“创造20%利润的80%客户”,同样也应该享受到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向合作伙伴传递知识,等于帮助他们增强了服务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举例来说,上海赛卫思信息科技公司几年前还仅仅是一个规模很小的企业,加入微软合作伙伴生态圈之后不过几年时间,这家公司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不光提供微软技术支持服务,还独立拿到了好几个IT服务的合同。赛卫思公司总经理甘永瑜说:“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不仅是技术支持机构,更是一个知识传播中心,不断为他这样普通的合作伙伴提供帮助并分享知识,使他们能够不断提高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实现公司的发展和壮大。”

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篇4

我的小伙伴长着一张圆圆的脸,她的眉毛弯弯的,像两个月牙。她的眼睛圆溜溜的,像两颗黑宝石。她的鼻子小小的。她的嘴像一个樱桃小嘴,可爱极了。

我的小伙伴是个乐于助人的人。

一天下午,我和我的小伙伴约一起去世纪广场上玩陀螺,我们正在过马路,看见了一位盲人老爷爷,小伙伴说:“我们去帮助这位盲人老爷爷吧!”我说:“为什么要帮助盲人老爷爷?”小伙伴说:“学雷锋做好事!”说着小伙伴就连忙跑过去扶着盲人老爷爷。老爷爷说:“谢谢你,小朋友。”我心里很佩服她。

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篇5

这是星巴克的一个署名为“花花”的客人去日本旅行,寄回给北京嘉里中心旗舰店的全体伙伴的明信片。咖啡大师彭彭为《商学院》杂志“走进名企・标杆学习”经理人社区活动的来宾分享了这个来自星巴克伙伴与客人间的故事。

彭彭应该是个很感性的女生,当她分享顾客和自己及伙伴们故事的时候有些动情。不过,这也正如星巴克创始人、CEO霍华德・舒尔茨在《一路向前》中写的,“当我们爱上某个事物时,我们的行动往往被感情所驱使。”

无论是“星粉”还是偶尔喝杯星巴克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店员服务迅速、态度友善,看起来阳光洋溢。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他们,让他们可以如此快乐地工作,并将这种快乐传播和投射到顾客身上?

《商学院》杂志“走进名企・标杆学习”活动携手长江商学院,一起走进星巴克,聆听星巴克伙伴资源副总裁余华的分享,探秘星巴克“咖啡豆磨出的人文精神”。

三个价值观

星巴克目前在中国每18个小时就开一家店的速度,足以让管理者备受挑战:星巴克的价值观、文化、制度、产品品质、服务标准如何一路延伸到每个门店,并通过店员传递给顾客?产品品质可以通过标准化来实现,但有很多东西却无法量化,比如温情――究竟面对客人时的微笑是露出6颗牙还是几颗牙?把价值和文化传递到每个店每个人身上,这是个挑战。

“从一开始,星巴克就致力于成为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我们不仅传播咖啡文化并延续传统,还传递情感上的联系。作为优秀的雇主,星巴克强调三方面的价值观:创造机会; 共享成果;强调人文精神,也就是爱。”余华说。

星巴克伙伴和客人之间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而故事的主轴只有两个:咖啡和人。人,是星巴克大获成功的核心。在星巴克,员工被高度重视,上下属关系被无限淡化,星巴克的所有员工都是“伙伴”。也正如舒尔茨所言,“我们的伙伴是星巴克体验的核心和灵魂,他们通过每一次与顾客的连接而成就了今天的星巴克。”

安永公司咨询服务合伙人杨佳川从“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内部环境被认为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五要素,而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构成内部环境的关键就是人。

当有人曾经问过星巴克的店长,如何把价值观传递给新员工时,对方的回答很简单,“我做咖啡师的时候店长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待别人。”事实上,最好的企业文化是深入人心而非写在墙上的。星巴克则把“伙伴第一”这样的文化和价值观落实在每位管理者的行动上、每件具体的事情中,让伙伴们可以伴随星巴克一起成长。

“家”文化和“伙伴计划”

余华介绍,星巴克伙伴们的平均年龄在26~27岁,职业发展空间和学习是他们目前最关注的要点,星巴克从来不把钱花在市场营销或者广告上,而是投入在伙伴身上,比如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培训计划。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星巴克的全员持股。体现了星巴克的核心理念――分享成功。在舒尔茨看来,正是通过伙伴的努力,才使星巴克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品牌、卓越而永续经营的企业。1991年,他说服董事会,推出面向全体伙伴的股票方案。在星巴克中国,所有全职伙伴,包括一年累计工作满360小时的兼职伙伴,都可以获得当年的咖啡豆股票。

其次,多元的文化环境让企业有类似家庭的温度。余华介绍,现在90后成为星巴克伙伴的生力军,他们渴望交流,能快够速融于社交网络等互动媒体中,他们逐渐成为了创造“星巴克体验”的重要力量,成熟的70后和80后则拥有更加圆融的人际技巧和管理经验。多元化的伙伴构成能形成类似家庭亲情、友情的感染力,同时将这种情感传递给顾客。“星巴克的伙伴很难被挖走”,余华解释说,这是因为“星巴克为伙伴提供的不仅仅是工作场所,更多的是‘家’的文化、在互相尊重的氛围中,彼此逐渐形成了真正‘伙伴’的关系。”

星巴克最好的门店经理是集教练、老板、营销人员、企业家、会计师,社区联络员和商人角色于一身的人。他们乐观,善于解决问题,是有着创造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门店经营者,他们能调动激情、开启智慧,从而推动门店销售、伙伴忠诚度和门店利润。

第三,可见的晋升路径。零售一线的管理人员约90%是从内部培养提升。余华介绍:“在星巴克伙伴能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阶梯,知道自己的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星巴克的伙伴成长路径清晰可见:从普通店员――值班主管――店副理――店经理――区经理――运营高级职位。每两个职位间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间隔,员工能否快速升职主要看自己的业务能力、知识储备能否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每年大约有20%的员工获得各类升职,”

第四,多方位的培训和成长计划。这也是余华所在部门――伙伴资源部的重点工作之一,需要像设计产品一样,结合企业运营的实践去推进和落实。比如,在2012年星巴克中国推出的一个面向员工的企业大学培训平台:星巴克(中国)大学。员工可以报名入学,接受更加系统性的培训,为今后进一步提升做知识技能储备。星巴克大学的课程包括:比如针对新员工的星级咖啡师证书的相关课程;针对员工成长的比如咖啡大师认证项目、项目管理、谈判技巧等;针对优秀的潜在管理者的,比如专门针对门店经理设置的星光计划培训项目。这个项目在每一年会举办一期,但培训时间会被分成多部分,这样的目的在于让员工能够将培训与工作结合起来。

最近,星巴克推出了专为中国门店伙伴设计的“伙伴识天下”。这是一个人才交流项目,让中国的伙伴们能有机会申请到其他国内城市及海外市场工作,让他们在提升自己咖啡技艺和专业水平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生的经历。“新加坡是该项目的第一站,未来我们将不断扩大至其他星巴克主要市场。”余华说,“星巴克的伙伴,不用辞职,公司就会提供你带着工作‘看世界’的机会。”

而同时,星巴克的另一个人才项目“伙伴回家”,则让一些优秀的人才既能随着门店回到家乡,也能成长为那里的门店管理者:如果星巴克的门店开到自己的家乡,员工便可以提出回到家乡工作的请求。这家公司的内部信息网站上会定期更新最新门店开幕及伙伴招募的信息,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申请调职。目前已经有约120名员工通过“伙伴回家”的渠道回到家乡门店。“回到家乡的伙伴带着已经学到的星巴克经验和管理方式,回到家乡不需要再进行重复培训,还可以更好带动新伙伴。”余华说道。

而所有的这些“伙伴计划”在伴随伙伴成长的同时,投射到客人那里,客人收获的便是产品、服务和体验。咖啡成了客人与伙伴们之间的情感互动的纽带,这种情感也成为伙伴们的成就感进而带动他们的使命感,使得他们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篇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伙伴式合作越来越受到教师们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被运用。通过伙伴式合作,提高了课堂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关键词】

伙伴式合作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扬帆远航

伙伴式合作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基本教学方式之一,一经推行就深受小学语文教师的欢迎。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小学生通过互学、互补、互助,改变了各自的认知结构,逐渐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正因如此,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既有小学生个性飞扬的瞬间,又有伙伴合作的画面。那么,在小学阶段采取何种有效策略提升语文课堂伙伴合作的实效性呢?笔者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沉淀后,与大家交流分享,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交流研讨,碰撞思维

新课标,新理念,教师在语文课堂要坚持合作探究的伙伴学习方式,以小学生交流研讨能力的提升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提倡小学生伙伴互学,使他们在交流研讨中充分发挥自主探究能力,取长补短,让一节节语文课闪烁着他们思维碰撞的智慧之火。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黄山奇松》时,主要运用了交流研讨的伙伴互学的教学方式,通过质疑、启思、激情使所教学生领略黄山之松的奇。学生在笔者的激情导入中欣赏屹立悬崖的奇松,千奇百怪的山石,峰间缥缈的云海,雾气氤氲的温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我们齐读课题,想一想你有哪些疑问?”“我想知道黄山奇松的风貌。”“我想知道黄山的松是怎样的神奇。”“我还想了解黄山其它三绝之绝。”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先领略迎客松之奇,“我认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体现了黄山松之奇。”“我认为把斜伸的枝干比喻成主人伸出的手臂,能体现迎客松的热情好客。”……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逐层深入,在碰撞思维中升华了对文本的认知。

伙伴合作,交流研讨,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研读,思维碰撞时间,积极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同时,尊重他们的独到见解,善于肯定他们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赏识教育,使交流研讨发挥出真正的功效,为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力量。

二、论文答辩,精读精研

小学是为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奠基阶段。而目前,一些语文课堂的精读精研只是优秀生的展示天地,后进生或中等生因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无从把握,而成为语文课堂的喝彩者。论文答辩的伙伴互助学习恰好能解决这一问题,提高了精读精研的有效性。

在教学苏教版《小草和大树》时,笔者以论文答辩的伙伴互助学习,引领学生对比喻句精读精研。一位学生质疑,“请问这个比喻句预示着她取得了优异成绩,从哪里能体现出来?”“我认为‘壮丽’‘傲放’这两个词准确传达了这一点。”另一位学生质疑,“怎样理解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她遭遇了家庭、创作、出版等逆境,如在风沙中艰难生长的仙人掌,最终迎来了壮丽的成绩。”“仙人掌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在沙漠里傲然绽放。夏洛蒂没被人生的磨难打败,母亲早逝后,勇挑家庭重担;当诗寄出后,心却被刺出淋淋鲜血;等到出版,却只有两本的销量。但三姐妹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同时震惊文坛。”“你怎样得出的答案?”“我联系全文,多次理解相关语句,进而总结的观点。”学生在论文答辩式的互助学习中,对文本精读精研,提高了学生勇于质疑、探究、展示的自主学习能力。

论文答辩的确能为精读精研带来良好效果,但是教师更要精选文本,宏观调控,精心为学生创设质疑、答辩的氛围,使其在相互平等对话中,为我们带来一道人人参与,人人展示,人人收获的亮丽风景线。

三、自主点评,自我促进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对象,他们在接受教育时有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主观判断。伙伴学习在关注学习形式的基础上,将着重点放在伙伴合作的点评方面。自主点评是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发言权的直接体现,也顺应未来社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新方向。

在教学苏教版《蒲公英》时,笔者在课堂结语处创设了“我想对你说――蒲公英”的学习情境,建议学生运用自主点评的方法,开展伙伴互补学习。“我想说,因为无私的太阳,才有金光灿灿的沙漠,波光粼粼的湖泊,是你们的心被蒙蔽了。”另一个学生连忙站起来,“我赞同这种看法,但我认为应深入一些,改为使你们被表面华美的东西迷惑了。”在笔者赞许点头的同时,迫不及待地举手,“是你们不接受太阳公公的忠告,才有了这样的结。” “我同意,我们就应该听家长的话。”“但我有不同见解,我们接受正确的。”“我想凡事应该三思后行。”“我想你们为了梦想牺牲了自己,但是成为其它种子的宝贵财富。”班里响起了阵阵掌声,学生在自主点评中从多个维度逐步完善自我对文本的解读,整个课堂洋溢着个人进步的喜悦。

自主点评,自我促进,是教师对小学生最好的赞赏,最佳的激励策略。作为教师,应该引导自己的学生在伙伴学习中灵活运用自主点评的技巧,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能,内化学生知识,坚持构建彰显个性,不断创新的小学语文课堂。

总之,构建独具特色的伙伴合作教学模式,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应该是每一位教师不懈的追求。让我们一起引领自己的学生开启语文学习的一次次新的航程,只要恰当借助伙伴学习这股海风的强劲助力,我们定会在语文的海洋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杨香琴.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11)

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篇7

关键词 全纳教育 课堂教学 助学伙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34-02

助学伙伴是随班就读教学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不仅使残疾儿童从同学的帮助中解除一部分学习和行动上的困难,还能从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中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对互助伙伴来说,助学活动也是建立爱心,学会关心他人,促进自我发展的好机会。通过研究助学伙伴策略,找到选择、培训、指导助学伙伴的途径和方法,发现助学伙伴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这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

本班里有一名智障儿童。本文就重点研究该班内助学伙伴的实施情况。随读生的基本情况:田某某,因长期癫痫病发作,引发智力残疾,该生父母均为农民,父亲也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而且非常配合老师的工作,能够按时辅导学生学习。但该生无法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接受老师教给的知识,记忆力差,经常遗忘老师交给的任务,丢失学习用品,不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不善言语,需要向同学借文具时他什么也不说,拿来就用,且学习意愿低落,缺乏学习动机。

二、研究方法

1.尊重随读生意见,挑选有责任心的助学伙伴

在选择助学伙伴时,我们首先要选择品学兼优、有热情、有耐心的正常儿童来当他们的助学伙伴。但是在实际中选派合适的助学伙伴时要遵从自觉自愿的原则,教师不能进行强制。

2.明确助学伙伴职责,热情参与工作

教师首先必须让助学伙伴明确自己的职责。助学伙伴主要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减轻随班就读儿童的心理压力这几个方面进行帮助。在辅导过程中,助学伙伴要做到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不流露出任何抱怨和失望,不说一些诸如“你真笨”“你不行”之类伤害随班就读儿童自尊、自信以及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言语,要真正起到助学的作用。

3.指导并督促助学伙伴进行个别辅导

(1)在助学内容方面的培训

主要从两方面对助学伙伴进行培训,首先要强化助学伙伴本身的“双基”学习,避免助学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其次要让助学伙伴明白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给随班就读儿童提供不同的帮助。

(2)在助学技巧方面的培训

比如辅导中应循序渐进、因需施教,多鼓励、少惩罚,多启发、少替代,多询问、多反馈等等。对助学伙伴的培训任务,即开始实施个别教学。在刚开始实施的阶段为了使助学伙伴在教学中少犯错误,教师要亲自进行个别教学示范,让助学伙伴听课观察,并适当与随班就读儿童接触,教师让他们做一节辅导课中的一部分工作,如此循序渐进,直至让他们承担应有的助学责任。在助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仔细检查教学质量,并研究助学伙伴的助学技巧,观察分析助学中遇到的难题,适时进行针对性辅导。如果助学伙伴长时间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就要考虑在课程计划、助学技巧、助学伙伴自身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助学伙伴是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得力助手。教师除帮助助学伙伴提高一般的教学技能外,还要定期召开个案分析会,与助学伙伴交流情况,发现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寻求最佳辅导方案。

此外,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助学伙伴的辅导成绩进行评价,根据助学伙伴的帮教表现和辅导结果,定期评选出“最佳助学伙伴”进行表彰和奖励,以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4.对助学伙伴进行定期评估,激发助学伙伴的工作热情

工作中要及时地对助学伙伴进行评估,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不好的可以替换。在一次班会中,我对黄某某的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他提出了表扬,发给他一张标志性发展评价卡。在黄某某上台领卡的时候,我看到了田某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手拍得最响。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高兴了,我看到了他性格上的转变,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不爱与同学交往、整天噘着嘴的孩子了。

三、探讨与建议

1.在实施过程中,要教育助学伙伴注意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独立意识,助学伙伴不能一切都代替随班就读学生来做,要教育互助伙伴仅在随班就读学生确实需要帮助时才能给予帮助,千万不能养成他们事事都依赖别人的懒惰思想。

2.通过课堂实践成功。我认为伙伴助学教学模式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推广到课间。要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辅导,这样有助于巩固课堂辅导的效果。此外,还要定期轮换助学伙伴,让更多的同学成为“小老师”,这样有利于团结互助的班集体的形成,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助学伙伴父母的顾虑。

参考文献:

[1]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伙伴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传统教学的基本格局是无论何时何地,学生只要坐在课堂里,就要面对教师。这种形态极其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参考了一些国外教育家的观点,尝试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伙伴教学,这是一种由学生直接教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方法,学生交往为主体,教师参与为辅,可多用于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需要师生共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最佳教与学的效果。

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关于“伙伴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越来越多,但是在我国,有关生物学科的“伙伴教学”研究非常少。当前我国还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教育结构正在面临重大变革,在中等教育中,强调个性化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因此,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探索和推行“伙伴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下面,我将通过自己的实践,谈谈在生物课堂上实施“伙伴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确认教师和学生的伙伴幻想,做到“伙伴结合”

我先对班级里的学生做了一次全面的统计和分析,包括学生对生物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自我学习能力、个人兴趣和性格等方面,按照本人自愿和他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挑选出那些学习成绩好、学有余力、素质过硬的学生作为“伙伴教师”。同时选出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自学能力差、兴趣淡泊的学生作为被帮助的“伙伴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考虑一个“伙伴教师”带2-3个“伙伴学生”。

二、教师辅助“伙伴教师”和“伙伴学生”做提前预习

针对具体课程,教师给出提纲,由“伙伴教师”组织“伙伴学生”布置落实课前预习。在做课前预习时,同小组的学生已经相互交换过了意见,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预习提纲中的问题,让大家进行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深化同组内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促成不同小组之间成员的踊跃交流。此时,教师应适时、适当、适量引导组内或不同组之间学生进行讨论,相互启发,使知识点内化,便于学生的掌握。

三、加强对“伙伴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伙伴教师”其实相当于教师的助手,要想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培训。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态度和沟通方法上的培训。要让他们明白,在与“伙伴学生”交流中,不能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伤及他人的自尊心,使之难堪。“伙伴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自满,不专横,多务实,多进取,乐于帮助其他同学。二是要对辅导方法进行培训,主要包括如何观察“伙伴学生”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怎样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问题。

四、安排伙伴作业和评改

下课前安排具有一定启迪性的作业,交由各个伙伴小组成员完成。学生在下课前须完成一式两份答卷,一份交由教师留底,以便归纳总结。一份供各个小组之间交流、评价。对其他组成员完成答卷的评价,会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更具体。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归纳和引导,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观点是对是错,“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不定期安排伙伴竞赛

在新授知识时,因小班学生人数少,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在一起,三、四人一组,全班组成相对固定的几个伙伴小组,对新知识的掌握进行公平竞赛。伙伴小组中掌握快的学生可以帮助落后的伙伴,这时,学生会非常积极主动地进行互帮互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针对不同的伙伴学习小组,制定共同的学习计划,并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通过学生的挑战欲望,激发其对知识的渴望,从而促进学习。

六、注意观察和及时总结

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篇9

科学文明迈着矫健的步伐,新潮时代飞速的奔跑。很快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新颖好玩的电子伙伴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这不,我家又添了一位高科技成员——电脑。它们电脑家族经历了四代的改良和发展,已从单一的军事科学方面步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成就了这个贵重的电子伙伴——智能化微型计算机。它那方方正正的脑袋里,装着奇妙好玩的大千世界,等着我们去遨游。 可爱的电子伙伴是我的“放松机”那次,我语文只考了93.5分,我觉得我考得很差,这都是粗心惹的祸。因此,我怎么也跨不过去心里的那道“坎”。不知是谁弄的,电子伙伴唱起了我最喜欢听的歌——隐形的翅膀。“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会闪泪光……”听到这儿,我的心情好了许多,也豁然开朗了。Thank you ——my best friend ! 调皮的电子伙伴是我的“开心果”。妙趣横生的 INTER 网令大家流连忘返;老爸老妈不在家,写完作业的我没法下楼玩,只能乖乖的呆在家。打开电脑,眼花缭乱的休闲小游戏让我兴奋极了!点击一个小游戏——卡通公主。开始玩了,好看的公主裙穿在小公主身上,使小公主更加动人。一个可爱纯真的小公主映入我的眼帘,我不禁为我的“杰作”感到沾沾自喜。 又来一位活泼洒脱的百变小樱......不过游戏玩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没好处,一小时后,电子伙伴便温馨的提示我:“时间太长了,休息会儿!”我听从它的劝告,今天,我的心情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爽”! 博学的电子伙伴是我的“小老师”。年龄在增长,知识在积累,遇到不解的题目或非常多的词汇量时,电子伙伴都能帮我解决。在我预习语文时,题目要求找与上面姓氏相同的名人,我绞尽脑汁才想出十来个。百度一查,呵,名人的姓名如潮水般涌来:司马昭、司马迁、司马相如、东方朔......看得我目不暇接。电子伙伴真是太厉害了!佩服!佩服!

电子伙伴是我的百味瓶,带给我游戏的欢乐,高分的喜悦,失败的酸痛,晚睡的苦楚,无知的尴尬......

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篇10

人的核心特性在于他的社会性。衡量人们的社会关系可以简化地考察两点:一是所联系交往对象的数量;二是与交往对象联系的紧密度。我们常说的关系好、知己、好朋友,就是从紧密度方面讲的。在一个寿命较长的人的一生中,可以用人生节点来区分几个阶段:上学前是一个阶段;小学是一个阶段;中学和大学是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两个阶段;另外一个阶段是,从事工作后进入职业资浅时期;一个人如果能够持续从事一个职业达到5年以上,差不多就能进入到资深行列了;结婚一般会处在资深和资浅中间这个阶段,结婚是显示人生变化的重要因素;退出工作以后是另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不同生存方式在生活的不同时期均有较突出表现的阶段。“个体化生存”是非常突出的阶段,会更强调自我,表现自己的个性化。一个在上小学的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不像上学前的时期,分不清自己和妈妈是什么关系,并且比较敏感,和其他人保持距离。刚刚从事工作的资浅年轻职业群体,大都希望自己作些事情,从个人形象设计或生活安排方面,他会强调个性化,跟其他人不一样。个体化生存的特点是以自我为核心的,在社会交际中则是具有竞争性的。个体化生存通过差异试图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和承认,因此他较少谋求与较多的人交往,也缺乏真正持久的紧密社会关系。

第二种状态我们叫“家庭化生存”,家庭化生存说个体高度依赖于家庭的联系和接受家庭成员的影响。家庭化生存在人的一生分布中呈现哑铃型的特点:幼童对家庭高度依赖;成人对家庭产生新的依赖是在结婚后,而到退休之后,家庭关系会改变他的基本行为模式消费模式。成人和幼童的家庭化生存的差异在于:家庭成员能够普遍地对幼童发生影响;而成人一方面希望和家庭成员保持紧密的关系,而另一方面他实际维持交往的关系又会相对较少。这种反差会加剧家庭成员之间的报偿性行为——送礼。

第三种状态叫做“组织化生存”。人开始进入社会组织中后,社会组织的成员和社会组织本身就能够影响到他做什么,不做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他的组织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但到资深的时候,人组织化的程度可能开始下降,进取心会下降,会保持相对固定的组织关系,而且实际上会慢慢退出组织关系,到他退休的时候,他基本上已经退出了社会组织。通常我们愿意去加入一个组织,本身就希望获得这个组织的支援。组织化有助于保持比较紧密的联系,同时拥有相当规模的交往对象。在我们成年之后,教学组织和工作单位通常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交往的主要关系来源。

第四种是“伙伴化生存”,包括哥们关系。从小学开始到上中学时期,伙伴规模和伙伴间紧密度到达顶点,中学后阶段伙伴规模会增加,但跟伙伴之间交往的紧密度会慢慢下降。伙伴化生存时期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自由沟通产生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学生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尽管中学生的父母会误以为他们是只考虑自己的个人主义者,而实际上他们考虑伙伴的需要和保持与伙伴一致,超过了自己的需要。伙伴化生存的最高价值是:表现群体的一致性,因此伙伴化生存内部排斥性很低,而对外竞争性很强。

人的一生区分为个性化生存、家庭化生存、组织化生存、伙伴化生存等不同的生存状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呢,这些生存状态又不是截然分离的,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会交错在不同的生存状态内。如果是工作伙伴关系,那就跟组织化的生存方式有很大的关联。有的单位是mechanic organization机械组织,还有的是organic organization有机化程度比较高,后者内部的同事关系更像伙伴,像朋友,更能互相欣赏,伙伴化程度就会比较高。而机械组织呢,领导就是领导,尤其在很多机关里面,那这就是个单纯的组织化生存状态。有的家庭中间,亲子关系更像朋友的关系,所以这个时候,孩子会把父母看作是伙伴,首先你是朋友,然后你是爸爸,或者你是妈妈。有的家庭会不同,爸爸就是爸爸,爸爸跟你孩子不是朋友关系,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在这样一种关系中间,伙伴关系和家庭关系间的兼容程度就低。在有些单位中,组织化生存和个性化生存间有很大兼容性,比如说一些新技术公司所标榜的办公室个性文化,它就颠覆了以前的办公室文化,那种去除你的个性,要求保持一致性的职业要求。

在有伙伴关系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大部分的行为是自愿的,发自内心的,有热情的。虽然有的时候是跟随潮流,因为伙伴中其他人这样做了,但是他首先被假定为伙伴的行为对我一定不会有害的,我们这群人基本上就是这样生活的。在伙伴群体中,人格可以放大,能够把其他人看作他自己。在一般的组织状态中,是基于组织要求而行动,所以组织化生存方式中的很多行为是被动的,而且有时候还是冲突和和竞争的。领导认为大家应当把单位当家,员工却不见得认同,因为员工内心里感到不是那么回事——“你老板连哥们都不是!”

我们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伙伴关系越强的群体越可能创造新文化;非伙伴群体,他们创造新文化的可能性就弱,因为即使社会群体规模很大,但是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较低,人群在心理上是隔离而孤独的,这就使得人们很难寻求以一个群体的方式去对抗其它社会群体,提出自己的新概念。例如,我们8个中学哥们,他们7个都请客了,现在轮到我了,这400块钱是非掏不可,至于你老爸下岗了,怎么着,我不管。在老爸看来,这儿子特自私,但这儿子做这件事情是为了伙伴群体的利益,也是为了确保他在这个伙伴群体中间的影响力。他在这边得罪的是一个老爸,他在那边得罪的是一帮哥们。这两个压力比较之下,通常伙伴的压力会赢——这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一个力量。 商家的四种营销方式

营销的目的是改变人们习惯性的消费行为,而改变的有效性取决与我们对人们的生活行为有多大程度的了解。今天在我们中间盛行的营销手法是个体化营销,其中有一小部分是组织营销或家庭营销,而伙伴营销是最弱的。从普通人的生存方式来说,伙伴化生存的影响力是最大的,而个体化的生存方式是在我们整体生存方式中间最弱的。我在这里提出的假设是颠覆性的,也就是说今天在中国最有效的营销模式应是伙伴化营销,然后可能是团体营销,或者说组织营销,然后可能是家庭营销,然后可能是个人营销。目前社会中的个体化营销很多很多是伪个体化营销,因为它本质上是包含在其他三种营销中的,或者是它们的变异。

个体化营销的基础是:面对刻意使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消费者。那么个体化的消费者愿意选择我们这个产品的因素是什么呢?你要激发他的独特的自我认同;这个自我认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在功能利益基础上的情感利益。比如我们在IT产品研究中间,你就可以发现,最新选择IT产品的人是个体化的用户,其它人用不了这个产品,然后你会发现这些人对这个产品的功能有特殊的认识,一般人达不到的。软件用户很明显的表现出这种特征,包括早期的新游戏软件的用户,这些人对产品功能本身的理解以及对功能利益的追求远远超过普通消费者,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激励,能达到普通人根本达不到的高度。但是这些人不是今天个体化营销的主力,个性化营销的主力是那些愿意追求感性的独特生活的人,这种感性化是什么呢?他可能喜欢你使用一个你迥然不同的口号,他也可能是欣赏你包装上的设计,喜欢产品使用环境表现的品味。但在这些人群中,感性需要很快被伪个性化替代,他们事实上是特别容易被操控的消费者,操控的结果是远离个性化本身。

个性化本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同,但是又觉得被社会简单认同没有价值,所以要寻求差异。由于大部分消费者的知识和信息不足,从实质上来说,重大的资源投入应放在改变人们对一个事物印象的关键瞬间,即在于印象技术,而不是实质技术。以在高档住宅区的精装修为例,调查显示用户有很强的个性化需要,就是要跟人家不一样。但是用户没有获得充分信息的渠道,高档楼房的用户之间是几乎不串门的;个体化用什么标准辨别,用户的知识有限,希望获得推荐方案;同时关于个性化的判断多半是一种印象,而不是行家的见识。所以,用户最后得到的高满意精装修方案是:由开发商提供的、装修设计专家提供装修方案建议,这些方案本身被标签化为“个性化装修”;在数个方案被互不通气的客户选择后,再配以十几种装饰性家具,这样即使某些用户真串到主体装修一致的另外一家,他也觉得那一家和我们家是不一样。整个小区实际上就是五套装修方案的选择而已。

我们经常会把时尚和个性化混为一体,但时尚和个性化实际上有很大距离。时尚分另类——真正的不同寻常、前卫——推动变化的实力和勇气、流行——一种新鲜的大众符号这样三个阶段。严格说,流行实际上已经不是时尚了,就是普及了。真正的个体化营销,是能够达到“另类”的产品,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间很难真正有,也没有多少生意人乐意做这种微众生意,而最有价值的是把新鲜的、个性化的信息和有大众基础的产品对接,结果今天在普及度越广的产品中间,使用个性化的信息就越多。我们现在讲的麦当劳、可口可乐,产品普及最广,但是它们的表述方式是最个性化的。

我们购买商品,有些是我需要所以我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妈妈要你吃,所以你才去消费的,这种产品的消费关系是由家庭关系促动的。这种关系的营销跟个体化营销很不一样,它强化的是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营销所要影响的对象是家里的核心决策者和信息收集者。当然在家庭化营销中,女性所占位置、尤其妈妈所占的位置极为重要。家庭化营销的诉求重点是:用消费体现你对家庭的责任感。消费是支持性工具,消费使你的家庭关系得到强化或者提升。家庭化营销模式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感性化。要使我们营销活动中提出的理念成为他们家庭沟通中使用的语汇,实施话语侵入。个人营销,你说了,他接受,他就会表现出行动,而在家庭营销中间,是有一套关系的,有关系就需要沟通,沟通中很大一部分是要有语言的,而语言中间就涉及到话语的使用。因此,为家庭营销准备的营销体系,例如一个广告或者一套系统都要包括核心诉求点,它是非常重要。所以大家想一下立邦漆这个场景,它讲的广告语“立邦漆,处处放光彩”,差不多每个人都记得,因为它讲出了我们每个人心里想说的话。现在我们家里的每个人都很忙,忙到一回家不爱说话,家就成了沉闷的家,谁能为家提供“值得一说”的话题,谁就成为了家的好朋友。

伙伴化营销呢,它不是影响每一个人,它重点影响伙伴中间的领导和舆论积极分子。实际上一群小伙伴里面,是分老大、老二、老三的,也不是说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模式都会被其他人完全拷贝,但伙伴群体消费最核心的驱动因素是同伴认同:“如果我没有这个东西,我就害怕被其他朋友说。”伙伴们都希望加强伙伴之间的关系,增加他们可以分享的议题。要长期伙伴关系维持,意味着每次聚会要有新的话题,所以伙伴间的地位与提出新话题的能力有关。所以在伙伴关系中,新议题的提出或舆论的引导能力跟他的圈子内社会地位成正比。伙伴群体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不仅仅有内部关系,还有要把自己这一群人区别于另外一群人的需要,需要表示差异化的标志。我们看看中学生的语言,他们的语言会比较有力度,比较叛逆,语言的特点是带有比较强的侵略性,或者是反叛性的,那这个反叛性的原因也有助于显示他们这群人跟其他人不一样。伙伴关系的内部沟通比我们其它的社会成员都要好。因为他的伙伴关系比较平等,若他会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比较紧张,伙伴内部的紧密性反而会增长其挑战其他人的能力和冲动。红牛饮料,透过资助三人篮球赛,来加强自己的伙伴化特性,因为三人篮球赛本身就是以伙伴为组队基础的。但总的来说,今天伙伴化营销手段被利用的还是很少的。

组织化营销主要针对组织中的决策者和信息收集者。尤其是信息收集者,为什么呢?是因为组织中的决策者一般是最忙碌的,自己单独进行信息收集行为的时间比较少,所以一般来说,越大规模的企业,信息收集者影响力越大,越小规模的越小,主要决策者的作用越大。组织之间级别的严格性超过个人之间级别的严格性,所以在组织层面上,为了要保证组织运行的安全性,在选择服务的时候,要选择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能跟它相配搭的供应商。因此在对于组织的影响方面,理性诉求是主要的,这与针对个人的感性诉求为主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一般来说,组织内部沟通规程,是拥有决定权的。比如韦小宝同志是专门负责审批预算,其它的环节就要看看小宝同志是怎么说的,其他环节也有自己有影响力的角色:谁有提议权,谁有讨论权,谁有计划权,谁有预算权,谁有拍板权,谁最后负责去买。在这个程序中,由于决策者来自有不同组织职能部门,讨论到的相关因素会比较复杂。

服务价值对于组织特别重要。组织和个人相比,惰性明显要大,因为组织要动起来的话,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在动,然后组织才能动,正因为组织的惰性很相对较大,所以他对服务要求很高,从B-to-B和B-to-C业务的区别来说,在B-to-B业务中间,所要求的服务含量,远远大于B-to-C业务。总体来说,个人寻求服务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而单位大部分是服务提供者主动提供的。所以比较来说,B-to-B业务中间,服务模式更有创新的必要。像“利乐”,销的是包装机械,但是它能为中国几乎所有卖液态奶产品的公司,做市场调查和发展策略服务。中国这类企业很多在管理上还比较落后,它所提供的服务正是这些企业的薄弱能力,而这些企业自建这种能力可能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在这方面VOLVE卖卡车、SK卖电信设备,都同样很有心得。

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可以是交叉的,所以一个品牌的产品组合可以是交叉的,像宝洁公司做18个品牌,但是它18个品牌的营销可以组合利用消费者不同的生存状态。它有一个产品是专门针对婚礼的,所以它有一个是婚礼包,把很多产品组合在一起的,这个婚礼包是当然是用来加强新婚关系的,算是家庭营销的一种案例。同时它还有非常典型的家庭化营销产品(舒肤佳)、个体化营销产品(SK-II)、伙伴化营销产品(某些时候的“飘柔”)。一个比较健全的整合营销措施能够把针对我们不同的生存状态的各种需要都挖掘出来。 选择适合消费者生存状态的营销模式

现在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在使用个体化的营销或伪个性化营销,其原因何在呢?

第一个是认知误区,很少有企业真正去研究消费者平时是怎么生活的,一般是只使用一个简单的方法:随机或者非随机地抽一些个人去研究,但是我们实际生活的情景可能远不止这样。比如说,一个在谈恋爱的人,就愿意为一个女孩子买单,如果不是,人家来求你办事,虽然人家也是个女孩子,你不见得愿意为她买单;在工作关系中间,如果对方是一个很烦的人,要请你吃顿饭,你还不喜欢跟她吃。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生存状态中间,所反应的模式和是否愿意进行某一种消费、某一种行动,动都是不一样的。平时我们经常接触到这些,但等到我们做营销的时候,就“忘掉了”这些因素,变成了极其简单化的做法,以为做一个广告放出去,就会有消费者来买了。过去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寻找目标消费群体,现在是我们懂得寻找目标消费群体了,但是我们不理会人还有目标生存状态。我们要找到这些人,明白这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状态下才会买我们这个产品。

另外是因为存在着self-serving效应,即喜欢做自己所擅长的行为。中国人是“一个人是条龙,三个人在一起是条虫”,我们擅长很个体化的行动,组织里不团结、朋友圈子里不真心、家庭中不忠诚,所以我们对于自我单干的文化最熟悉。我们的社会文化,从根本上来说,的确在很多方面表现为个体化。我们在进行营销管理时,自然趋于个体化。

第三是市场发育的局限。在我们现在的市场上,日常消费品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高的,在日常消费品市场基本上是消费者说了算,即买方市场。但是我们说B-to-B,同样买药,OTC的药是市场说了算,但是处方药呢?要知道在这里有药事委员会、有处方医生、有药房,这是一个复杂且透明程度、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流程,因此有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就认为那根本就不能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去考虑。

第四个是营销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这部分的知识很少能得到,我们得到的大部分的知识是怎样做个体营销。以PC机为例,它可以典型地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商务选择,组织化营销;但PC机也显然有一个家庭化的营销机会——孩子提议,妈妈支持,爸爸掏钱,它是一个家庭化的行动;但也可能是个很个人化的行动,比如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也不懂,孩子说要就买了;那也很有可能是一个伙伴营销行动——我的同学朋友都有PC机了,我们要玩游戏,我们要玩一个联众的电脑游戏,没有这个没法玩。在不同的市场上面,驱动PC机卖得好的原因,可能是这种来自于不同方面的。我们在最后设计营销策略的时候,在A市,可能家庭化营销模式为主占70%;在B市,个体化营销模式占了35%,而家庭只占45%。

在营销研究的方法论上,就需要更加贴近消费者实际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情景。例如伙伴群体的研究,就是要研究一群小伙伴;再例如对八个人的篮球队,如果对八个人分别的研究,可以得到一个结果,但若把八个人放在一起研究,开一个座谈会,我们又得到另一个结果。不管我们把他们分开来还是放在一起,很大一部分的信息是一致的,但有一样是不一致的:就是当八个人在一起,在那种关系状况里面所产生的信息和不在关系状况里面产生的信息就有一些微妙的差别。而真正能够让我们兴奋和刺激的信息,不是那些基本的相同信息,很可能是这些不同的信息使我们理解是否应该施行伙伴营销的信息。

再如全户研究,我们要研究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对这件事情的意见、反应方式、互动模式、以及最终决定的时候,谁的影响力比较大。如果我们在这家人中随机抽出妈妈,那家人随机抽出爸爸,在另外一家随机抽出孩子,研究他们对PC机的看法,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某种信息。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抽一整个家庭:爸爸、妈妈和孩子,在得到的两者信息对比中,大部分是重叠的,但有一部分不重叠,这跟他们三口在一起形成的特殊的信息互动模式有关。若把这三口子分开的话,这个信息是呈现不出来的。就像你把恋爱中的两个男女放在一起,同时对他们进行研究,与你把这两个人分开进行的研究,得到的信息是部分是不一样的一个道理。也就是说,对于研究对象真实的群体生活加以研究时,得到的不一样的部分才是真正说清这个群体关系的核心部分。

我们传统的营销研究方式恰恰损失了这个方面。两个电脑公司,都做相同的调查,问卷内容都差不多的,两个公司都数据出来了,报告都出来了,策略出来了,为什么这家公司策略就强于另外一家?但如果用的是反映实际生存状况的研究模式,你使用的传统刻板的研究模式,两者的差异就会很明显:反映实际生存状态的研究咨询结果具有触及人们实际生活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