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时间:2022-04-07 09:44:35

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摘要:大学生在校经过四年的学习之后即将步入社会,只有让他们实现自我和谐,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只有对其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实现自我和谐,才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自身的身心问题,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全面人才。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并研究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大学生身心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为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自我和谐,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学者陈德云在其著作《自我和谐》中提到:“只有做到自我和谐,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在家庭和事业上实现双赢”。由于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经济水平的高速增长和生活压力加大,人在生活、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知识分子典型代表,其心理健康决定了未来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提供重要指导。

一、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决定了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关于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自身对现实事物的理解,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容易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也能更好的指导他们在完成事业过程中更好的取得成功,进而使其在社会中展现自己非凡的才能。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对人生和生活充满了积极向往,拥有正能量,在为人处事时积极乐观,充满干劲,与身心健康大学生交往的人自然而然的受到其积极情绪的感染,使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悦。相反,身心不健康的大学生对待事物总是难以产生积极的心态,为人处事也处在消极被动的状态,对生活事业没有兴趣,因此周围的人不愿意和他们相处,这种状况会加剧身心不健康的大学生悲观和抑郁的情感,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如果在此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容易使大学生走上极端的道路。综上所述,心理健康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经过早期的教育和学习,大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了较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在对待事物进行思考和判断时更具有理性精神。但在面临专业学习以及就业实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影响,即使一些学生采取了相应方法应对,由于身心发展和社会经验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仍然难以彻底的解决问题。如大学生在自我调节能力上普遍较弱、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以及人际处理关系方面较为欠缺等等。大学生在此过程中能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但在经过多方尝试却不能取得明显效果的状况下,大多数学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这样的问题是大学生长期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一些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本身存在较多的负面思想,一些大学生认为即使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努力去改变现状,仍然无法达到自身的期望和目标,这使得大学生在面临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时,容易产生自我毁灭或轻生的念头。不仅如此,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大多数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网络不良的影响,产生了诸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严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甚至会出现伤害他人等过激行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重要性

如果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发展不全面,情绪容易遭受外部事物的影响,面对较为紧张的情形时,自我激励和自我认知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冲突,在自我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矛盾的心理行为。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具体状况进行相关教育,通过自我和谐教育以及有力宣传促使大学生心理向着健康、和谐、全面的方向发展,促使大学生在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和判断时,能根据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及时进行自我调整。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更好的实现自我和谐,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应当从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人际关系、生活经验和学习等不同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思考和解决问题。在面对问题时,学会用积极的思想针对事物和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克服困难。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尽快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大学生由于负面行为对学校、社会、家庭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存在直接关系。通常情况下,大学生自我发展和思维模式不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但由于个体之间的发展不同,导致大学生的自我经验会出现较大差异,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在自我和谐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从心理健康为切入点进行探究,如果大学生无法通过有效渠道和有效方式实现自我和谐,不仅会对大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实现职业生涯造成影响,同时还容易使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从性别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探究表明,由于性别不同而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别特征不同、家庭责任与权利担当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同,这些综合因素也会对大学生造成影响,具体表现为,大多数女生不如男生刻板,如女生一般不会出现“直男”思维模式和行为。但男生的灵活性却普遍高于女生。总体而言,女生的自我灵活和自我经验差异主要因为其所承担的义务责任较轻,心理健康问题较少,受到的影响也较小,即使女生在自我发展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很容易借助各种有效渠道和方式进行解决。反之,由于男生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较大,会使男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压力,如果在此过程中男生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和方式解决,则会使学生长期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这也导致了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能力会随之降低。(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间接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着间接关系。在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学习生活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冲突和困惑,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况以及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在个体上实现更好的自我认识,并能根据自身所处的各方面情况对学业和自我发展方面的调整,从而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反之,对于心理尚存在着一些障碍的大学生来讲,他们的自身人格发展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对外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和排斥性。通常情况下,大学生自我刻板性指数相对较高时,自身的变通能力较低。由于大学生受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习惯利用固化思维分析问题,难以针对事物产生发展性的评价,这些致使大多数学生会采取简单直接的方式处理问题,不会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和分析,将矛盾进行统一。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内心存在明显的冲突和矛盾,导致他们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解决人际交往问题或学习问题以及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而言,通常情况下,理工、文史类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指数远远低于艺术类的大学生。这是因为,艺术类的大学生本身思维活跃,在自身的想法和外界出现矛盾时,活跃的思维能够帮助他们充分利用感性思维调整自身的不平衡感,艺术天赋也会帮助他们缓解内心世界遭受的冲击,以此达到自我和谐。相较而言,理工类大学生由于自身思维的严谨性和独特的逻辑性,会使他们在遭受冲击之后,逐步采取自我调整的方式来缓解内心世界的冲击,但如果在此过程中,自我调节难以缓解内心世界的冲击时,自我和谐指数则会大大降低。此外,一些大学生由于对自身的职业期望较高,在面临就业时,由于激烈的竞争,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压力。在此过程中,在实际择业就业以及创业过程中,能够获得的机会和岗位以及与所期望的目标之间有着较大差距。此时,他们会难以接受这样的落差,即便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调节和疏导,但其在内心仍然无法释怀,这就容易使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能力大大降低。如果长期受这种不健康的思维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就容易出现严重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择业就业上取得成功之后,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竞争,无法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评价,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无法利用有效的语言、行为模式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不仅容易造成大学生人际恶化,还会严重降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达到临界之时,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一系列过激行为,从而对大学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本身的自我发展,对社会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综上所述,性别、家庭压力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之间具有直接关系;个体发展经验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之间产生了间接影响。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具有针对性,要对学生的性别、家庭压力、自我发展目标、学习情况等综合方面展开分析,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指导,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能力。五、结语在当下,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全面了解,并进行具体分析,以此为依据,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成长环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两个层面入手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和谐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读与写,2017(6):73.

[2]孙春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新一代,2019(20):1-23.

[3]范晶晶.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2019(9):27-28.

[4]李昊宇.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分析[J].才智,2019(27):183.

作者:胡泽琦 俞爱月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